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者有四失范文

学者有四失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者有四失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学者有四失范文

杰出学者杨小凯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个年头。他对经济学的学术贡献以及在更广阔领域的思想贡献,没有随着时间的逝去被人们淡忘。至今,中国思想界所讨论的很多问题仍然在他奠定的概念平台上推进。这才真正是人们对他的恒久纪念。杨小凯先生在理论经济学与当代思想评论两个方面均有重要贡献,鉴于人们对前者已经有广泛评议,笔者也曾撰文表达观点,这里主要对他的后一成就略作随兴议论。

提出让人们持久关注的学术概念,并由概念连缀成对复杂现实做出解释的思想范式,是杰出学者的标志性能力。杨小凯先生拥有这种能力。人类思想界对任何新提出的概念免不了争论。若做精细思考,现实历史甚至往往不是按学者提出的思想范式来展示自己的轨迹;相反,历史往往游走于学者提出的思想范式之外。我们不必要求学者提出的思想范式与历史发展之间高度契合。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学者,如果能使他所提出的思想范式的基本逻辑结构被用来理解历史发展的某种重要趋势,就足以让他获得思想史庙堂的一席之地。但这里不会有百鸟朝凤般的遵从,相反,可能更多的是一鸟放歌,百鸟争鸣。这是思想史的常态。对杨小凯先生的评价,应有这样一种清醒。

人之为人,是因为人会用概念思考。人发明了许多界定事物类别的概念,并把数不清的概念作为连缀思想的元素。这种思考方式的好处是人容易把认识对象做简化处理,使外部世界更容易把握。但是,用这种思考方式一不小心就容易夸大不同类型的差别,形成过度跳跃的思维方式。在对社会历史的理解中,最容易发生过度跳跃的思考。人们以为,社会制度有那么几种类型,非此即彼。这种概念上的跳跃,反映到现实理想上,便是对历史跳跃的迷恋。这是一种书斋浪漫主义。

越是聪明人,越有高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越是偏好对事物做类别思考。好的学者一般都是这样。所以,学者比一般人更容易对事物划分类别,在现实理想方面更容易有“激进”立场。当然,随着学者们的阅历和知识的增进,激进立场也可能会改变,至少在好的学者身上这种可能性更大。笔者就注意到,杨小凯先生后期的思想评论,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主义之争,而进入更广阔、更深入的现实领域。“后发劣势”就是他提出的一个解释某一类社会经济体变化的思想范式。

“主义”之争确实有局限性,虽然我们常常避免不了这种争论。例如,学者常常把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归为民主和不民主两类,而现实中常常见到的政治形态介于这二者之间,极端的情形较为罕见。当今世界,两百个左右的国家中,很多国家只是有一纸民主宪法空文。较成熟的法制国家,其民主政治的实质性进步也很缓慢。在英国,英格兰人对苏格兰人的政治歧视维持了很长时间,直到上世纪末,苏格兰议会才恢复建立。2004年,一位澳大利亚籍的苏格兰移民对我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她在英国的遭遇,还是抑制不住极度伤心。在欧洲的其他国家,例如丹麦、意大利等国,直到现在还在进行扩大地方权利的改革。正是因为这种情形,上世纪初的英国大思想家马歇尔才欣赏“历史没有跳跃”这个历史哲学观念。

同样地,对中国情形的理解,也需要有马歇尔的思考方法。杨小凯先生提出的“财政联邦主义”等新颖概念,帮助我们学会了透过迷雾看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大大提升了经济学对中国事务的批判力和解释力。改革开放引起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多方面的变化,其中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关系的变化是关键变化之一,解剖这种变化及其多重影响,至今仍有重大意义。杨小凯与其他两位学者在1999年发表的《经济改革和转轨》,发现小国政府间的竞争有利于体制转轨。他说,“在西欧,试验各种制度,扩散、模仿、转轨到成功的制度的一个重大推动力量是西欧的政治不统一”。美国是一种特殊的情况,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疆域大,但人口少,情况也特殊。其余几个大国的转轨(如印度、中国和俄罗斯)都非常艰难。俄罗斯通过休克疗法开始转轨,但过程异常艰难。杨小凯先生指出,由于俄罗斯缺乏法治传统,俄罗斯的转轨也许要比17世纪的美国转轨和19世纪的法国转轨更加困难。法国从旧王朝到新秩序的转轨花了一个世纪。俄罗斯是一个庞大的内陆国家,且有着更不利于转轨的历史。自然,我们不必简单套用杨小凯先生的理论来解释当下中国的分权化改革的阻力与前景,因为分权化改革操作不慎会带来风险。但是,只要政治家善于掌握分权的技巧,必定会推进改革走向深入。如今,高层实施的中央审批权下放,正是一种积极的权力重置改革。

“历史没有跳跃”这种历史哲学能够成立的前提,恰恰与那种把历史看成“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认识前提不同。历史固然没有跳跃,但历史绝不会长期逆转,也绝不会不同民族各有方向,完全发散地走自己的路。历史的逻辑趋势具有一致性,不承认这一点,杨小凯先生以国际背景所作的比较研究就没有了意义。

杨小凯先生提出的“后发劣势”是一个接近某些类型国家发展状态的一个思想范式,但这个范式的意义也不是因为它能够精确描述现实,而只是它所揭示的道理能帮助我们加深对现实的理解。这个范式认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有可能先学习那些先进国家的容易学习的东西,例如技术知识、管理模式和技术模式,而不会去认真进行这个国家制度层面的改造。这样,虽然可以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由于没有制度变迁,从而会给长期发展埋下非常巨大的隐患,甚至会造成长期发展的失败。这个说法有表面上的逻辑上的自洽性,其实大体上只是一个思想范式,实际情形与这个情形不大会吻合。笔者以为,若没有制度变革的推动,技术与管理知识是很难学到的。

第2篇:学者有四失范文

一、创设问题环节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根据一定的素材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阅读或观察素材,展开联想。老师指定两位听写能力好的学生到黑板前,将同学们想到说到的内容一一记录下来。为了赢得课堂上的宝贵时间,教师需要事先告诉全体学生,按座位顺序“开火车”,一人说一个,不再一一点名,而且要求后面的同学不得重复前面说过的内容;负责记录的两位学生,一人记录单数同学的发言,一人记录双数同学的发言,待所有学生发言完毕,两位学生再快速交换一下意见,把词意重复的内容划掉。这一轮火车“开”下来,起码能收集到四五十个向度的内容。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孟教授把这叫做“大脑风暴”。第二步,就是让学生从黑板上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向度来提1—2个问题写到小卡上,然后就近挂到教室两边的绳子上。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因担心课堂时间不足而宁愿省去第一步,让学生读完素材马上奔第二步:每人根据素材提1—2个问题写到小卡上。我个人认为,这第一步的操作是不能省的。因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许多学生的思路并不足够畅通,经常需要由同伴提供的素材帮忙“开路”。而事实上,前面学生的发言一定会对后面的发言有所帮助的,如果能配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引导,效果会更好。比如有一次,我让学生以“手机”为素材展开联想,结果前面十几个学生都只是想到了“什么牌子”“哪里产”“多少钱”“有没有照相功能”“能上网吗”这一类的“问题”,然后有一个学生说到了“温暖”。我抓住机会追问学生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词。他说:天气转冷了,妈妈打电话叫我记得加衣服,这让我感到温暖。我说:手机能让你想到温暖,很好!正是这么一个师生间的简单交互,让接下来发言的学生想到了“关爱”“母爱”“友谊”“沟通”等等许多词汇。可见,第一步的操作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有效地思考,做最大限度的思维扩张。如果不经历第一步就直奔第二步,学生自己想到的内容总是有限的;思路打不开,课堂上呈现的向度就不够丰富,问题探究的深度也就难以实现。

二、筛选问题环节

这个环节也叫民主筛选环节,可以分为四步。第一步,每一位学生在将自己提出的问题写在小卡上挂出来以后,再拿上纸和笔就近浏览4个不同的问题,并选定一个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记录下来。这个选定的问题可以是别人提的,也可以是自己提的。第二步,学生全部回到4人小组内交流,在小组内再选定一个问题写到中卡上,挂到教室的两边。第三步,8人小组的组长浏览中卡后,再筛选出本组想要探究的问题,并把选定的中卡取下来挂到黑板前的绳子上。第四步,8人小组组长投票决定群体探究的问题,一般以票数多的为准。经过这四步筛选,得出的问题基本就是全班学生想探讨也是有话可说的问题了。这个环节的完整性对下一步的群体探究至关重要。

三、群体答辩环节

这一环节也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群体探究的问题,深入分析,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第二步,就是群体答辩了。群体答辩可以是自由发表见解的沙龙式,直接由学生发言;也可以是正反方辩论式,此时需要让学生先选好辩友再进行辩论。群体答辩可以锻炼学生快速敏捷的思维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高速高效的学习能力等。经常接受这样的思辩训练,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听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批判能力以及接受批判时的承受力、自信心、世界观、团队精神等综合素养都会得到培养、训练和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群体答辩环节对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要驾驭好这一环节,必须知识结构全面,并具有足够的教育机智,能够迅速收集、处理信息,以便对思辩活动作出快速、精准的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进发。这种要求具体体现在两个维度。

一是当探究的问题确定以后,群体答辩应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展开。有的老师错误地认为:哲学方式课上到“群体答辩”这一环节,就要进行正反方辩论了。其实,上不上成正反方辩论式,完全取决于学生筛选出来的问题的性质。如果问题的两方面意见非此即彼,就可采用辩论式,比如“顺境与逆境哪个更有利于中学生成长”“中学生用手机利大还是弊大”“内在美重要还是外表美重要”等等。如果问题的两个方面并不是矛盾关系,就不能搞成辩论式;倘若一味要把这样的问题上成辩论式,双方辩来辩去极易辩出错误的结论。曾经听一位老师上公开课,群体答辩确定的问题是“你喜欢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本来这个问题中的“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人们可以既喜欢古典音乐又喜欢现代音乐,这位老师却错误地引导学生分成了正反两方搞起了辩论。结果,学生辩着辩着就辩成了“古典音乐好、现代音乐不好”“古典音乐不好、现代音乐好”这样的片面结论。倘若当初老师能果断地采用沙龙式答辩,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你知道哪些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在学生充分发言之后再提问:“那么,你都喜欢哪些古典音乐(现代音乐)的曲目?”“你为什么喜欢它们?”通过这样的师生交互,一定可以加深学生对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了解和理解,让学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达到思维扩张的教学目标。

二是教师的教育机智还应体现在,善于捕捉学生思辩中有价值的发言,并适时地加以引导、点拨、调控,使思辩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有位老师执教一节比赛课,学生辩论的题目是“男女生交往好不好”。学生辩了7、8分钟,双方仅在“好”“不好”上面打转,又没能说出好在哪、不好在哪。正当老师不知所措时,有个女生说:“我认为正常的交往就好。”老师却依然一脸茫然,并没有认真留意这个女生的发言。如果老师能机智地抓住这个女生的发言来追问:“那么同学,你认为什么样的交往算是正常的呢?大家都来想一想,谈一谈,好吗?”这样一来,课堂的生成必然大不相同,思辩一定会热烈地进行下去。遗憾的是,这位老师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教育机智,最后只能让思辩草草收场了。课后,这位老师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农村学生基础差,无话可说,哲学方式课不适宜在农村学校进行。是学生不行,还是我们的老师不行,我想,我们做老师的都应该好好反省一下。毋庸置疑,课后深刻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四、目标演化环节

这个环节可视为群体答辩的延伸。一方面,当教师发现学生在答辩活动中出现冷场或遇到困难无法进行下去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对主题进行扩充或变换。例如,当学生对“如果将来发生世界性的战争,地球会不会毁灭”辩不下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问题转移到“如何解决我们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上,再进行辩论。另一方面,当思辩水到渠成后,教师有必要在这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强化,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并给学生留够展示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作品的时间,使学生在这一环节里获得个人能力的螺旋式的发展和提升,让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思维特色和鲜明个性。如果有需要渗透学科知识的,也可以在这一环节进入到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了。

第3篇:学者有四失范文

博斯咨询公司(Booz&Company)大中华区董事长

昊盛公司所处的智能电表行业正在迎来巨变,到底是水暖鸭先知还是沸水煮青蛙,取决于欧阳宇翔先生能不能成功地改造企业DNA,让昊盛公司成为具有警觉性领导力的公司。

行业第八是怎么样的成绩?对于一家投资银行来说,可能将从Facebook这个史上最大科技股IPO中分到一杯羹,从而名列华尔街权力“封神榜”;对于一支英格兰超级联赛球队来说,意味着将无缘下一赛季的欧洲冠军杯和欧联杯,球队经营计划面临调整;对于一个航空制造业企业来说,对不起,航空制造业没有行业第八的企业。而昊盛公司所处的智能电表行业,国家电网作为占据绝对优势的最大买方,其统一招标的政策正在深深改变着游戏规则。5-6亿元人民币销售额的昊盛公司,其市场地位并没有行业第八名看上去那么光鲜靓丽,围绕着市场集中度、成本控制能力和以资本实力背书的整合将成为行业晴雨表。

昊盛公司某种程度上意识到了这种行业变化,但是组织的思维惯性促使从CEO到部门经理的管理层采取的还是“开关延敌”、总动员的非常态方式,把这场正在发生的行业巨变当做一场单打独斗的战役在打。在电科院设定产品检测标准、价格竞争为主要竞争模式的智能电表行业,昊盛公司已经失去了原有在地方上的一些“定位优势”。同时在技术上,对于机械电表“柯达式的留恋”也并没有赋予昊盛公司在智能电表时代技术上的先发优势。摆在昊盛公司经营领导团队面前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如何降低自身的制造成本,而是如何在一个以成本和技术为中心导向的行业里,让在这两方面目前都不具备优势的昊盛公司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

弄清楚了公司面对的问题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昊盛公司的解决方案。临时增设的采购部门,利用大额订单带来的原材料议价优势进行供货商的选择与制衡,这些都是见招拆招的战术选择,昊盛公司进行得聪明、完成得漂亮,但是这并不能从实质上应对昊盛公司所面对的挑战。对于昊盛公司来说,最需要做的是以成本和科技创新为企业业务核心,重新划分企业部门以及各自的职责权利,建立一整套新的、合理的业务考核体系(包括KPI指标)来对企业经营状况做出评估。将2010年的“作战总动员”变成运营常态,让现有的采购、测试、研发和生产部门共同对产品质量和采购成本负责,而不是分别对“采购”、“测试”、“研发”和“生产”负责。只有这样才能让昊盛公司成为一家拥有“警醒型”企业DNA的优秀公司,并在即将到来的行业整合和集中化中处于优势地位。

点评2

张天兵

美国科尔尼管理顾问(A.T.Kearney)全球合伙人,科尔尼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该案例在高科技制造业中非常典型,其行业特点就是技术更新的速度快,成本压力也非常大。

案例中所提及的核心问题是新器件引入之后测试工作的职能问题,其实我认为,最为核心的问题还是构建持续降本能力,提升市场竞争优势。如何在质量合格的前提条件下,通过新器件或者新器件的供应商引入,在企业整体层面上达到降低成本,提升竞争优势的目的。

高科技制造企业的组织架构按照职能通常分为:产品设计部(研发部)、采购部、生产制造部、质量管理部等,这是一个序列,构成从设计、采购、生产、质量保障这样一个流程和组织架构方式。每个部门都有不同的职能,但是在新器件引入中,由于它是一个科技类产品,关键原器件和通用器件的产品质量会对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成品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包括质量的稳定性、质量是否达标等。

因此,新器件或者是新器件的供应商的引入,不是单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事,采购部不足以清晰地了解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质量能否真正达到产品设计部的要求,也没有足够的测试资源在它的管辖范围之内做这种长期的、应该做的测试。它需要有一个跨部门协作的、横向的、一体化的流程,将各个部门的资源全部调动起来,围绕同一个目标,做同一件事情。这个目标就是上面所说的,在保障质量合格的前提下,通过新器件或者新器件的供应商的引入来持续降本。

这样看来,在职能性组织架构之外,跨部门形成一个组织就成为必须。这在跨国公司通常被称作工作小组。工作小组成员来自各个职能部门,只是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组织在一起,工作小组的总负责人可以来自采购部,也可以来自技术部,还可以来自生产部以及质量管理部。但他必须要有全盘的管理经验,最理想的情况就是,他既有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有所谓商业的经验,这样就可以清楚整个技术是否能够达标,成本上是否能够降低,以及如何能够通过与供应商的谈判等等一些手段,在技术达到部门要求的前提下,能够有持续降价的空间。

昊盛公司在之前的尝试中,将一个本该是跨部门协作的事情放在了单个部门里面去做,其结果可以预见――要么做不成,要么效率低下。就像案例中所提及的那样,将降本主要放在采购部中时,降本是达到了,但出现了批量的质量问题;将测试的职能独立放在测试中心,测试的周期很长,采购部降低成本的目标就难以达到。

如果要制度化来做此事,必须要有跨部门协作的机制,也就是在职能型组织中间建立起一个横向协调的机制,其中工作小组的方式最为常见,当然也可以是跨部门流程,能够将各职能部门中间的各个节点横向地流转、贯穿。至于目标的设定以及KPI考核的方向,就是在引进新器件以及新器件供应商时,在保证质量合格的前提下,同时要降低成本。因此,欧阳宇翔先生最后制定的推进工作的四条基本原则基本上是对的,其核心就是要将KPI指标对各个部门形成控制。

对研发部门而言,产品设计本身就是要持续地降低成本,这在电子制造企业非常普遍,因此,持续降本可以作为KPI的其中一项指标放在研发中心。对采购部门也是一样,在质量有问题的情况之下降本,成本并不能真正降下来的。

因此,要通过引进新器件或者新的器件供应商来持续降本,就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质量可以接受,二是成本要能够下降。考核的重点在于,要将质量跟成本放在一起考核,在质量可接受的前提之下,成本的持续下降,才是企业想要的最终目标。

此前,昊盛公司将质量和成本分开来考核,这就错了。公司的出发点是要降本,因为面临市场的压力,企业不得不去降本,这没有错,但是通过采购部去降本,因为采购部对产品技术不熟悉,或者是对产品质量不关心,就可能导致成本是下降了,质量却受到了影响。

第4篇:学者有四失范文

文/鹅毛笔

作家蒋子龙在闹非典那段时间有了个新发现:家的快乐有时在房子外面。

非典时大家天天关在家里,老两口相依为命,天天你看我,我看你。几天下来他的老伴儿先受不了啦:“你天天闷在屋里老跟睡不醒似的,非典是染不上了,可时间一长这不被关傻了吗?”

闹非典闹的脾气有点邪,老伴儿的话是关心,蒋子龙却没好气地回敬道:“傻了省心,难得糊涂嘛!”

“别抬杠,明天早晨跟我去水上。我先打拳,你散步也行跑步也行,实在不想动就站在树林里听鸟叫,或冲着湖面愣神,也比赖在家里不出屋强。等我打完拳咱俩打半小时的羽毛球,我想运动量也够了……”

一进了公园,老蒋的心情立刻就变了。水阔树茂,微风扬花,春来阳气动,万物生光辉。空气带着花草的清芬,吸一口清凉清新,学着别人喊两嗓子,真是痛快。从此,每个早晨成了他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候。

都说人的本性难移,渐渐地老蒋却觉得自己变了很多。他生来脾气暴躁,以前他不发火的最高纪录大概只有两个月左右,自打去公园跟老伴儿一块晨练,有一年多没有认真发过火了。后来非典警报解除,他每天还是先到公园跟老伴儿打上半小时的球,然后再去游泳,她则留在公园里打拳。说来真是奇怪,以前老夫老妻的好像没有多少话可说,只有在吃饭的时候才能面对面,还要看电视新闻。饭后一个进书房,一个去刷碗,每天好像就这点儿事。

一到公园情绪就不一样,两口子便有很多话可说……打球的半小时里,两人说话最多,笑得最多,喊叫得最多,生命有了更多的激情。

老人勤学习能避免孤独感

文/张兴理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以后,容易产生孤独、压抑的心理,若子女远走高飞或另立门户,老年人独居“空巢”,极易产生孤独、被遗弃的心理。有些老人即使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若子女不孝顺,不关心,不注重与老人交往,也会使老人感到孤独。老年人如何避免孤独感呢?

勤于学习 科学用脑

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要进行重新学习,丰富精神生活,延缓大脑衰老。进入老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老人还应该学两手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技术,如上网等。

重新适应社会和家庭环境

老年人在退休前就要思考退休后的生活安排问题。适应老年人兴趣爱好的活动很多,如练习书法、钓鱼、养花、打太极拳等。退休后应坚持参加社会活动,重新建立人际关系。

老年人应“正视现实,接受挑战;乐观豁达,安享晚年;适应今天,迎接明天”。对老年期的自然心理变化和环境变化,采取正视和接受的态度。比如空巢老人也要接受子女不在身边,满足不了依赖感的现实,转而“依赖自己和老伴,或其他可以依赖的人。”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都好。

克服“惧老”心理 从两个方面着手

文/赵敬菡

人到晚年,受临终生命的促动,往往怀有强烈的“惧老”心理。老人们要走出晚年的“惧老”心理必须从两方面着手:

第5篇:学者有四失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相关因素

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指大学生的各种有悖于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尽管学术界对其称谓不一①,但国内外学界一致的观点是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程度普遍有加剧之势,有观察家称之为“流行病”,也有报告指出这是一个“长期问题”。[1]甚至有学者提出:“本科层次的大学是一个作弊像呼吸一样自然的地方,在这里作弊是一项和阅读、写作、数学几乎同样重要的学术技能。”[2]那么,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相关的因素有哪些?哪些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理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深入探究失范原因,进而制定有效的预防和矫正策略。

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相关因素研究是西方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论题之一。研究者将相关因素归结为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学业成就、作弊态度等;环境因素包括荣誉准则、惩罚威慑、同伴行为、教师影响等。国内学者的研究涉及到失范现状描述、原因分析和对策探讨等,虽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文献堆积多、现状分析少;对策研究多、归因研究少;规范研究多、实证研究少的问题,同时还欠缺对失范相关因素及其相对作用的分析。由此带来理论与实践脱节,研究成果无法真正服务于高等教育实践的问题。基于此,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实证数据为基础,本研究尝试分析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与性别、学科、年级、态度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了解这些因素对失范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为制定有效的失范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设计

(一)研究假设

西方学者认为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相关因素分为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方面,且多数研究表明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均与失范相关,其中环境因素的相关性更强。

1. 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一般包括性别、年龄、专业、态度、课外活动等,也有学者探讨了学术能力、学术信念、学业成就、父母受教育程度、学费来源、是否住校等与失范的相关性。由于年龄与年级高度相关,可以用年级来表征年龄。本研究考察性别、年级、学科/专业和态度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相关性。

性别与大学生作弊的相关性一直是作弊研究的热点之一。很多研究均表明大学生作弊与性别相关,男生作弊比例高于女生。[3]Whitley指出,性别差异在参与者自我报告作弊行为的调查研究中尤其显著,男生比女生自我报告有更多的欺骗行为。[4]研究发现年龄、年级也与学术不诚实行为相关,年龄小的学生比年龄大的学生,大一、大二学生比大三、大四学生有更多的学术欺骗行为。[5]Baird,McCabe和Trevino发现专业/学科是自我报告作弊的一个重要相关因素,两项研究均发现商学专业学生比非商学专业学生更经常作弊。[6]就对待失范行为的态度而言,Whitley发现,对作弊持积极态度的学生比消极态度的学生更有可能作弊。[7]关于专业差异,人文社科专业作为“软科学”与理工农医等“硬科学”相比,其专业化、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学科规训相对不那么严格,这会在不同学科学生的学术行为上有所体现。我们期望性别、年级、学科和对待失范行为的态度对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有显著影响,为此本研究提出如下4个假设:

假设1:失范行为在男生中比女生中更为普遍。

假设2:失范行为在低年级比高年级更为普遍。

假设3:失范行为在人文社科专业比理工农医专业更为普遍。

假设4:失范行为在对失范行为持积极态度的学生中比持消极态度的学生中更为普遍。

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荣誉准则②、同伴行为、惩罚威慑、规范认知、教师对学术诚信政策的理解/支持、被举报的可能性等。[8]国内高校主要通过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来强调诚信和减少失范。本研究以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对应于西方国家的荣誉准则制度,考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惩罚威慑、同伴行为、规范认知和教师行为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之间的相关性。

早在20世纪30年代,研究者就对荣誉准则的有效性很感兴趣。在一项针对6096名学生的调查中,McCabe和Trevino发现有荣誉准则的学校学生比没有荣誉准则的学校学生所报告的作弊水平显著地低。May和Loyd也发现有了荣誉准则的大学里的学生作弊有了显著减少。[9]Zimring和Hawkins根据威慑理论提出,对特定行为的惩罚越严厉,个体做出该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McCabe和Trevino和Butterfield证实这种关系适用于大学生学术不诚实,也就是大学生的作弊行为会受到强有力惩罚的威慑。[10]Daniel Teodorescu和Tudorel Andrei的调查表明,在所有的解释变量(人口统计因素、教师影响、同伴影响、态度和行为的个体差异)中,同伴的不诚实行为能够最有力地预测作弊意图,这表明同伴的不诚实行为确实对大学生学术不诚实具有重要的负面影响。[11]研究者指出,人们很难期望学生遵守他们根本不知道或不很了解的规范。Whitley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提出,对关于作弊的规范的认知会影响个体的作弊意图并进而对其作弊行为产生影响。[12]我们期望学术道德教育、惩罚严厉程度、同伴行为、规范认知和教师对学术道德规范的重视程度对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有显著影响,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5个假设:

假设5:失范与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呈负相关。

第6篇:学者有四失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群体;学术失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71-02

学术规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规范,它不仅是指高校专业学术知识中的规范,还指学者的质量和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学术规范可以用来参考追求真理的态度。学者在学术生涯中本能地进行专业方面的科学研究,特别是他们所选的专业知识部分。但是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领域的复制、剽窃、欺骗层出不穷,学术不端的问题更为突出,这不仅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秩序,而且还降低了高尚学者对学术研究的动力,更阻碍了学术的科学进步。本文从组织行为学群体一章里群体结构、群体分类、群体特征等方面对研究生群体学术失范问题进行浅析,并从中得到启示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研究生群体的特性

(一)研究生群体的特性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人们应该也需要加入各式各样的群体,就如同很多人都选择加入研究生群体一样,研究生作为当今社会人数基数比较大的群体之一,人们加入其中不外乎出于以下几种需要。

一是基于安全需要。通过加入群体能够降低个体独处时的不安全感,当个体成为群体的一部分后,会感到自己更为强大,因而减少了自我怀疑感。加入研究生群体可以增强安全感,学习更高层次的专业知识,减少在工作及生活中的自我怀疑。

二是地位需要。人们加入一个被公认的十分重要的群体,能够使个体获得该群体成员所拥有的社会认可和社会地位。研究生群体在当今社会被认为是比较高学历的群体,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质,通过努力考进这样优秀的群体有利于日后社会地位的认可。

三是自尊需要。群体能够使其成员感受到自我价值。加入研究生群体后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更是整个研究生群体的形象,而整体研究生水平的提高也是提升个人自尊的需要,使其认为可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社会贡献一点力量。

四是归属需要。人们往往会在群体成员的相互作用中得到满足,在学术交流中学者之间的互动是满足他们归属需要的基本途径。研究生群体中各自学术之间的讨论使其认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归属感,不仅使他们获得知识上的满足,更是展示自己的好机会,从而得到专业方面的归属。

五是目标实现的需要。为了完成某个具体目标需要汇集众人的智慧、知识和力量。为了实现自身的学习目标,加入研究生群体可以从其他学者身上学到不同的知识,在丰富自己素养的同时也可将自己所想所研究的与其他研究生学者分享讨论,共同进步,汇集更多的智慧在属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使其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二)群体结构中角色理论的诠释

群体结构中有这样一个成分即是角色,我们可以说,所有的人在生活中都是演员,都扮演着一种角色。在组织行为学中使用的角色一词,是指人们对于在某一社会单元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要理解研究生群体的行为,关键在于弄清每个个体所扮演的角色。

1.角色认同。指一种角色当中,态度与实际行为保持一致。要保持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态度与实际行为相统一的原则,既要使研究生保持自身对学术研究的崇高敬意,端正对学术进行科学研究的态度,还要将这种态度运用到实际学术研究中去,在学术研究中坚持刻苦钻研,广泛查找文献资料,坚持用自己学习的内容去创新。一旦发现学术环境条件明显要求他们做出重大改变时,他们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行为角色。

2.角色知觉。指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了解。通俗的解释应为研究生群体应当知道自己如何在当今学术环境下更好地表现。而这种角色认知是从何而来的呢?实际上,角色认知来自我们周围的多种刺激,例如朋友间的交谈、各类书籍上所传达的信息、电影电视中人物的表现形式等等。目的就是让研究生通过观察学会按照学术界所期待的方式进行学术研究。研究生在高等教育中属于受教者,该懂得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该如何更好地研究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所突破,从而获得自身学术价值的提高以及学术界的认可。

3.角色期待。是指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别人认为你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而你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你做出行为的背景所决定。当今研究生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跟随导师所研究的方向领域,查阅书本及文献资料并创新出属于自己的学术研究。而在读研究生期间,研究生要满足导师、父母以及自己对自身的学术期待,在这种角色期待下,研究生应严格自律,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并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将所研究的理论付诸实践。

4.角色冲突。指当个体面对相互之间存在分歧的多种角色期待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因此有可能出现研究生在学术环境中面临的两个或多个角色期待是相互矛盾的。例如当导师与研究生在学术问题上有不一样的想法或意见时,有可能导致研究生在学术中失范,既想从心理或学术上说服自己,又想有所突破或创新而与导师的想法不相一致,从而使研究生群体急功近利,在学术行为上造成失范。

二、研究生群体学术失范问题的原因

当今研究生群体基于各种社会及个人原因出现学术失范的现象,是现代高等教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现就研究生群体学术失范的原因作以下探讨。

(一)缺乏学术积累与创新意识

很多研究生不刻苦钻研和学习研究前人的文献和书籍,外在的结果性评价中缺乏对研究生的研究反馈,导致研究生急功近利,在学术创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学术研究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缺乏学术积累和创新意识,在学术研究中有浮躁情绪。

(二)缺乏学术信仰

现今社会应该弘扬学术创作的优良学风,提高研究生的研究能力。而当今很多研究生把读研仅仅当作缓解工作压力的缓冲地,把读研仅仅当作跟潮流,缺乏对专业知识进行研究的学术信仰。导致把学术创作当作任务完成,缺乏必要的学术信仰和认真的科研态度。

(三)缺乏学术道德

研究生花费十几年的时光和努力,以进入高等学府寻找精神家园,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学业水平,更应该尊重自己的学术研究过程和成果。而当今研究生缺乏应有的学术道德,出现抄袭剽窃现象。

(四)无视学术创作荣誉

接受高等教育的研究生应当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在导师正确的引导下,积极向上做好学术研究工作。而当今很多研究生无视学术创作荣誉,学校或学院为顾颜面亦瞒报学生中学术不端的行为。

三、从学术失范到规范的策略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所有的群体都会建立自己的规范,研究生群体也不例外。所谓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群体中的规范让成员知道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上至教育部,下至各类院校各个专业,都对研究生群体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准则,无论对研究生的学术成果研究还是对研究生应有的道德素质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即便如此,研究生中仍屡次出现学术道德败坏、学术失范的现象。现从群体结构中规范的主要类型特征探讨如何启示学术向规范化方向努力前进。

(一)加强研究生学术绩效规范

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导师会明确告诉研究生应该如何完成他们的科研任务,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科研水平,应该如何与他人进行学术沟通。在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对学术绩效的规范化,使研究生群体既能充分看到自身研究的不足,也要看到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这样对学术绩效规范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研究生群体学术研究的积极性。

(二)巩固研究生的社交约定规范

这类规范主要来自研究生组成的非正式群体,主要用于规定研究生在社交生活中的学术言语及学术行为等等。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相当于进入一个更加社会性的群体进行学术研究及生活,无论是社交圈还是生活圈都会有不一样的变化,比如与什么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问题时该如何发言,都要有所顾忌,更不可拿着别人的学术理论随意探讨。因此要求研究生要严于律己,在公众场合做属于自己分内的事情。

(三)完善研究生群体的资源分配规范

这类规范来自组织或群体内部,主要涉及报酬分配、困难任务的安排以及新型工具和设备的分发等等。这类规范亦可适用于各类小型研究生群体中,例如某个具体专业这样的小群体中。因为在当今研究生学习生活中,学术失范问题不仅存在于研究生个体中,而且存在于一个专业或一个领域所属的研究生小型群体中。而在群体中,一个专业的研究生作为一个团队,在平日课程安排、学术讨论安排中分配都应被规范合理化,不能以竞争模式使团队出现失范行为。且大量事实证明,群体能够对其他研究生成员施加压力,使他们改变当下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更好地促进其发展。

(四)规范研究生群体的独立性研究

作为研究生群体中的一员,都会希望被群体所接受和认可,因此也很容易接受按照群体的规范做事。但即使是其中一员,也要树立独立自主研究的学习计划,加强对研究生独立研究的规范事宜,用自己独立的科研精神及研究方法创新科研成果。在加大研究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下,也要在学习内容及程序上予以规范,使学生在接受监督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研究的自由度和独立性,同时注重考核的间距和评价的公平公正性,从测评结果制定针对研究生的最有效的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第7篇:学者有四失范文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 性善论 以学为本 主体性作用《 学记 》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和系统的论述教育教学理论的著作,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1],历代统治者把它“奉为法戒”[2]、“奉为三代圣王教科之书”[3],又“与今之教育科学理论又多所相合”。[4] 可见,研究中国教育,是不能不研究《 学记 》的。近年来,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它的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研究较为薄弱。《 学记 》包含着丰富的学生主体教育思想。

一、性善论——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 学记 》认为人性本善。把人性比作玉石,说明其本质是好的。中国古代有许多思想家或教育家喜欢以玉比做人性,他们不仅认为人生来是善良的,而且还把这种善性看作是一种潜能。[5] 即人性之“善”为学生教育的开展和学习提供了可能;而且教师对这种可能性也抱乐观的态度。[6]

《 学记 》又以食嘉肴为喻,形象地阐明了学习可以“知道”的思想。一个人知识、才能的获得、提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后天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取决于他受教育的程度。人不是生来就无所不知的,人们必须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认真地学习,才能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教学中,教师对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的认知能力要充分肯定和尊重,以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

二、“教学相长”“以学为本”——实施学生主体性教学的思想基础

先秦诸子多讨论“学”,较少讲到“教”。但《 学记 》的主要内容却在记载教人授学的方法及教学上成功的经验与失败之教训,并明确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主张,指出了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矛盾统一关系。从学生方面来说,是“学然后知不足”[7],既知不足,然后能反求诸己。从教师方面来说,“教然后知困”[8],既“知困,然后能自强也”。[9] 简言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有待发展的人,都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便“‘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10]

《 学记 》又引用《 兑命 》中“学学半”[11] 来说明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双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双边互动的过程;强调“教”与“学”,都应受到重视,并要发挥它的作用。

“教”与“学”还应是“以学为本”[12]、因学而教的关系。“以学为本”是指学是教学活动的前提、本源和基础;把学作为教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因学而教是指要把学生学习的基础和规律作为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一切教学的内容、原则、方法和活动都要以学生及其学习活动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高效学习。

三、教师教学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的落实

1.教师的教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主体性教学要遵循的原则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身心向进步、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13] 因此,作为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就必须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分年“考校”。

《 学记 》谓“不陵节而施之谓孙”[14] ,意即教学须遵循一定的顺序,不超越次序地进行。这一次序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资质钝敏,反对“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15] 其二,教学要有系统性,这是由科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 学记 》举“学为裘”“学为箕”“始驾马”三例来说明,基础性的东西应先教,不能逾越等差,否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16]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记 》中把“学程”“考校”分成两个层次五个阶段,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和学习情况,对其每隔一年从德、智两个方面进行考察,“考校”内容虽各异,但栉比有序。在两千多年前就能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予以重视、并相应“考校”,颇为难能可贵。

(2)教学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共性和个体差异性,注重相观而摩,采取“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

相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表现着身心发展的共性。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共同性的特征,促进其学业进步。为此,《 学记 》继承了孔子提出的“以友辅仁”[17] 等思想,提出了“相观而摩”的教学原则。并认为“相观而摩”不仅是“教”之所成的四个因素之一,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业、增广见闻。所以,《 学记 》把“论学取友”“乐群”作为“学程”“考校”的重要内容。

学生身心的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所以若想取得教学成功,就要“长善救失”。

“长善救失”郑玄注之为“使学者‘和易以思’是长善,使学者无此四者之失是救失”。[18]《 学记 》认为学习者有四失,并指出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生“心之莫同”所致。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其差异并认识到它的二重性;只要教育得法,则不仅能救其失,而且还能将缺点转化为优势。

(3)教学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关键期,防于未发之时,施教于恰当之机。

第8篇:学者有四失范文

2、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唐〕韩愈《师说》。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朱舜水集·劝兴》。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6、疾学在于尊师。 ——《各氏春秋·劝学》。

7、师以质疑,友以折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 ——(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

8、无论哪里,原则的基础就是传统。——美国

9、传统是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力。但是,它是消极的,因此一定要被摧毁。——恩格斯

10、学至乎没而后止。——《荀子·劝学》

10、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2、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1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

14、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15、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吕氏春秋》卷四《尊师》。

16、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17、贫而无诌,富而无骄。——子贡

1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19、这种落于俗套的高贵和风雅是再平庸低劣不过的。——雨果

20、若要好,问三老。 ——唐海《中山狼》第三出

2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2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23、人不可以不就师矣。 ——王符《潜夫论·赞学》

24、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 ——杨雄《法言·学行》

24、师友贵隆亲,古学当自反。——(宋)刘过《湖学别苏召叟》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6、师道立则善人多。——《海瑞集·赠陈元山任古田司训序》。

27、古之学者必有师。 ——韩愈《韩昌黎集·师说》。

28、最革命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最古老的传统的人。——罗曼·罗兰

29、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30、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

162.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

30、不师者,废学之渐也。 ——《吕衡州文集·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

3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

32、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33、假如传统或“世代相传”的意义仅是盲目地或一丝不苟地因循前人的风格,那么传统就一无可取。——艾略特

34、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修身篇》。

35、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孟子

3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37、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苟子》。

38、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39、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40、师者,人之模范也。——杨雄《法言·学行》。

41、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佚名

42、古老的种子,沱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泰戈尔

43、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44、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清)王卓《今世说》

45、让一得百,争十失九。——马克

4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4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48、谦逊是美德的色彩。——提奥格尼斯

4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50、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礼记·学记》

51、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敬学。 ——出自(汉)韩婴《韩词外传》。

第9篇:学者有四失范文

关键词:消费者价值 综述 构成维度 影响因素 结果变量

引言

消费者价值是在营销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的主要概念之一(Sánchez, Iniesta and Holbrook, 2009),是认识和理解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工具。学者们较早就开始关注消费者价值的理论发展,并基于相关理论在多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本文拟对其涵义、构成维度、实证研究等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回顾、评价与展望,以促进与消费者价值有关的营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价值的角度,是指消费者认知价值,即企业产品和服务为消费者带来的价值。

消费者价值的定义

目前学者们对消费者价值的研究还比较分散,在价值的定义角度和方法上缺乏一致性。

营销文献中对于价值的研究存在着“顾客价值”和“消费者价值”这两个术语的使用。有学者认为顾客价值集中于在购买时购买者对产品购买的评价,而消费者价值强调的是人们对于消费或产品拥有的评价。而本研究认为根据不同购买阶段对价值的分析并不能解决两个术语之间的差别,因为认知价值是动态的评价,能发生在购买前、购买中或者购买后(Sánchez and Iniesta, 2006),从这点上看,使用含义更宽泛的消费者来阐述价值似乎比顾客更为合适。

参照国外众多学者对价值含义的理解和国内一些学者的归类总结(叶志桂,2004),消费者价值的概念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别:第一,权衡观。此种范式侧重从消费者的获取与付出的对比中来定义价值,认为消费者价值是其获取利益与成本付出之间的净值,如Kotler(2000)等采用此种范式对价值进行定义,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第二,情感观。持情感观的学者认为价值获取与情感体验密切相关,将顾客价值看作顾客与产品之间的情感联结。第三,体验观。一些学者在价值定义中强调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偏好、评价和感受(Holbrook,1999)。体验观认为在理性观点基础上也应该以体验观点来看待消费活动,这样才能比较完整地理解消费者的各种行为反应。第四,总体观。认为顾客感知价值是顾客基于其获取和付出而对产品效用做出的总体评价,而并不注重对顾客所得与付出的具体情况的评价和测量。

消费者价值的构成维度

在正确理解消费者价值涵义的基础上,消费者价值的识别是企业向消费者提供价值的前提。消费者价值构成维度的研究无疑为深化对消费者价值的理解和识别提供了重要基础。

Sheth, Newman和Gross的消费者价值构成论。Sheth, Newman和Gross(1991)通过在200多个消费情境中的操作和验证,确认了影响消费者选择行为的五种价值,并认为价值是其选择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五种价值具体包括:

功能价值:指消费者通过商品的功能性或物理性属性而感知到的效用;社会价值:指消费者产品选择与某个或某些社会群体有所关联,并从此联结中所获取的效用,即通过与具备某些人口统计、社会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特征的一定群体相关联;情感价值:指消费者通过选择某种产品或服务而体验的感觉和情感状态;知识价值:指消费行为能为消费者带来好奇、新鲜、满足的感受或求知欲望;情境价值:指消费者在特定环境或情境中发生的消费行为中所感知到的效用。

Kotler对于价值的分类。Kotler(2000)将顾客价值又称之为顾客让渡价值,定义为总顾客价值与总顾客成本之间的差额。其中顾客总价值是顾客期望从某一特定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一组利益,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四个方面;顾客总成本则是顾客在评价、获取和使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的总体付出,包括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心理成本四个方面。

Parasuraman和Grewal的四种价值类型。Parasuraman和Grewal(2000)将感知价值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获取价值:指相对于金钱成本,购买者从产品中所获取的收益。交易价值:指顾客从交易中所获得的愉悦;使用中价值:指通过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而获取的效用;赎回价值:指在产品生命周期末端或服务终结后所能回收的剩余利益。

Sweeney 和Soutar的四种价值维度。Sweeney 和Soutar(2001)以零售业中购买情境为例,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四种价值维度,具体包括:

情感价值:指消费者从产品为其带来的感觉和情感状态中所得到的效用;社会价值:指产品通过提高消费者的社会性自我概念而为其带来的效用;功能价值(价格/经济价值):是产品由于降低消费者的感知成本而为其带来的效用;功能价值(结果/质量):指消费者从产品感知质量和期望结果中所获得的效用。

Holbrook对消费者价值的分类。Holbrook(1999)通过自我导向与他人导向、主动与被动、内在与外在三个维度将消费者价值分成八种类型,分别是效率、卓越、地位、尊敬、乐趣、美感、伦理和心灵。如尊严价值,以购买豪华轿车为例,它是外在的,因为尊严价值是工具性的,而不是完全将消费本身作为目的;它是他人导向的,因为尊严价值来源于其他人对消费者拥有豪华轿车的反应(如果是从产品质量中得到卓越价值即是自我导向的);它是被动的,因为尊严价值来源于车对消费者的作用而不是消费者对车的作用,而如果是从产品的功能使用中得到的效能,则是主动的价值。

除了以上几种对价值的分类之外,国内一些学者对价值的形式和类别进行了探讨。王永贵等(2005)基于中国金融业数据通过实证分析确定了社会价值、情感价值、功能价值和感知利失四个价值维度。董大海和杨毅(2008)基于网络环境提出了消费者感知价值的三分模型,将价值划分为结果性价值、程序性价值和情感性价值三种类型。

综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价值进行了深层次的分解和剖析,为理解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感知过程提供了基础,但针对消费者价值构成维度的实证检验和应用研究还较少。

消费者价值的相关实证研究

在对消费者价值的涵义和构成不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也对价值与其他变量的关系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对消费者价值的前因和结果变量的了解,有助于深化对消费者价值的理解,也为本研究消费者价值与驱动方式关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一)消费者价值的影响因素

1.感知质量。学者们的研究证明,感知质量是感知价值的前置因素,对感知价值具有正向影响。Parasuraman和Grewal(2000)提出了质量-价值-忠诚的关系链条,认为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会影响消费者的价值评价。董晓松(2009)研究发现住宅建筑品质认知和与住宅捆绑的公共产品品质认知对消费者价值具有正向影响。

2.感知价格。Dodds, Monroe和Grewal(1991))通过对计算器、立体声耳机播放器产业的研究,发现价格对认知价值具有负向影响。感知价格是消费者感知成本的重要部分,感知利失对消费者价值和满意具有负向影响(王永贵等,2005)。

3.其他变量。金玉芳、胡宁俊、张瑞雪(2011)研究发现网上商店绑定策略能够对顾客价值感知产生影响。顾客参与对不同维度的顾客价值有不同的影响效应,其中顾客参与对顾客实用价值感知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实用价值在顾客参与和享乐价值之间的关系中扮演中介作用(贾薇、张明立、王宝,2011)。

(二)消费者价值的结果变量

1.顾客满意。顾客价值与顾客满意的相关关系已在众多学者的实证研究中被证实(e.g. Yang and Peterson, 2004)。王永贵等(2005)以证券行业为例,检验了不同维度的顾客价值与顾客满意的关系,情感价值、社会价值、功能价值三个方面分别对顾客满意都具有积极的显著影响,而感知利失对顾客满意具有消极的显著影响。

2.顾客忠诚。学者们的研究表明,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价值与消费者忠诚度正相关。Yang和Peterson(2004)以在线服务为例的研究证实了感知价值是顾客忠诚的重要驱动因素,且同时对顾客满意具有重要影响。杜建刚和范秀成(2006)通过对零售业、通讯业等12个服务行业的实证研究发现,消费者感知价值对其满意和忠诚均具有正向影响。

3.行为意向。现有文献中对顾客价值与行为意向关系的研究,往往将顾客价值与质量、满意等一起看作消费者行为意向的前因,检验它们各自对行为倾向的影响程度。

评述及展望

综上,国内外关于消费者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者价值的构成维度、影响因素以及结果变量上,这为市场营销和消费者行为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企业在营销管理实践中把握消费者心理和制定适宜的策略提供了有益借鉴。

需要指出的是,对消费者价值的现有相关实证研究中,学者们对消费者价值多是从总体上进行测量,而基于价值具体维度的实证研究则较为缺乏。此外,不能忽略市场的深刻变化,即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力量逐渐加大的形势下,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认识和判断越来越敏锐和挑剔。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在消费者价值的具体测量和深入剖析上,以及如何通过各种营销努力逐渐提升消费者价值感知,从而达成更好的营销效果。

参考文献:

1. Holbrook, M. B.. Introduction to consumer value. In: Holbrook, M. B. (eds.)Consumer Value: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and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 1999

2. Parasuraman, A., & Grewal, D..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the quality-value-loyalty chain: a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0,28(1)

3.Sánchez-Fernández, R., Iniesta-Bonillo, M.á., & Holbrook, M. B.. The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onsumer value in serv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 Research, 2009, 51(1)

4.Sánchez-Fernández, R., & Iniesta-Bonillo, M.á..Consumer perception of value: literature review and a new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Dissatisfaction and Complaining Behavior, 2006,19

5.Sheth, J. N., Newman, B. I., & Gross, B. L.. Why we buy what we buy: a theory of consumption value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91,22

6.Sweeney, J. C., & Soutar, G. N.. Consumer perceived value: 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pleitem scale. Journal of Retailing, 2001,77(2)

7.Yang, Z., & Peterson, R. T.. Customer perceived value,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the role of switching costs. Psychology and Marketing, 2004,21(10)

8.董大海,杨毅.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感知价值的理论剖析.管理学报,2008(6)

9.董晓松.住宅消费中捆绑外生的公共产品对顾客价值及顾客满意的影响.管理评论,2009(9)

10.杜建刚,范秀成.基于公平性调节作用的服务忠诚度前置因素整合模型研究.营销科学学报,2006,2(3)

11.贾薇,张明立,王宝.服务业中顾客参与对顾客价值创造影响的实证研究.管理评论,2011,5(23)

12.金玉芳,胡宁俊,张瑞雪.网上商店绑定策略对顾客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11,1(25)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