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端午节的古诗五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端午节;古诗词;审美意蕴;悼念屈原;端午习俗;龙舟竞渡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2102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为什么称为“端午”呢?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最为普遍的说法有四种。一是历史人物纪念说,牵涉几个被纪念的对象,主要有屈原、勾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二是龙图腾崇拜说,据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是源自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三是恶日说,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四是夏至说,认为端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关于端午节的别称也很多,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龙舟节、浴兰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等。这一天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等节俗活动。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端午节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并被广为传诵,为端午节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意蕴。本文拟从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中蕴含的悼念屈原的精神意蕴美、避邪驱瘟的食俗佩饰美和龙舟竞渡的观赏、娱乐美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悼念屈原的精神意蕴美
一般来说,年节习俗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日期,二是仪式活动,三是叙述这一习俗由来的富有某种文化意义的传说。其中“文化意义的魉怠笔谴统节日精神的体现,节日也依靠文化得以更广泛流传。在历史人物纪念说中,主要涉及五位悲剧性人物,他们或孝顺,或忠诚,或坚韧,或不贪功好利,或忧国忧民,但结局都很悲惨,但他们的精神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人们把端午节与这些人物联系起来,暗示着民众的集体无意识对美好品质的选择。而关于纪念屈原的说法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一是为适应节日纪念归一化趋势,人们必然会在传说人物中进行淘汰、选择;二是因为屈原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爱国忧民,行廉志洁,他在楚国国将不国时,写下了以《离骚》为代表的流传千古的佳作,表达了民众内心深处对自己所属国家的依恋与热爱,他爱国忧民的精神因而具有广泛而坚实的民族性。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对屈原的崇敬与赞扬成了深入人心的千古定论,使屈原成为民族的精神典范。以帝王将相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自然地接受了忠臣屈原这一形象并加以褒扬,在文化与政治权力的双重作用下,大约在隋唐时期,屈原成为端午节文化的核心。两千多年来,许多仁人志士以写诗填词的形式来纪念屈原,赋予端午节浓浓的诗情。
如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首诗由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很有力量。
单纯悼念屈原的比较少,更多的是怀才不遇的诗人借屈原来暗喻自身。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五月五日》借吊屈原抒发“不遇情怀”: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诗的意思是:屈原已沉江自杀,楚人为他的不被容纳而悲哀。人们江上竞舟,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憾恨,只能追寻他死后的遗踪。只留下碧绿的沅湘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诗人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借屈原沉江自杀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情感。
南宋词人陈与义在国家遭受兵乱,自己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时,在端午节感慨万千,作了首《临江仙》来凭吊屈原,怀古伤时,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这些对端午有感而发的诗词,大多是借屈原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或者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怀,或者借赞扬屈原的精神来表明自己的忠义之心,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对屈原的高尚人格和爱国精神都给予了最高的敬意,这个主旨赋予端午节古诗词浓厚的精神意蕴美。
二、避邪驱瘟的食俗佩饰美
端午食俗有吃粽子,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等,还有挂艾草与菖蒲、沐兰汤、栓五色丝线、戴香包等习俗。因为仲夏五月正值植物葱茏,生机盎然,天气渐热,蚊虫孳生,容易传染疾病。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加上科学知识的缺失,使古人对五月有了“毒月”“恶月”的印象。阴阳五行说认为夏历五月在午位,初五再逢午,就是重午。午在八卦中居离位,离属火,丙亦属阳火,所以遇到五(午)月初五(午)逢丙午,那就是太阳热到了极点,这天也就是“毒日”,古人甚至认为“五毒”(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都是从五月五日午时开始出现的。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用各种办法来除去瘟疫,因而出现了颇有节日特色的饮食和佩饰。在避邪驱瘟的传统习俗中,我们可以感悟到祖先遵从自然令律应对灾疫的生活智慧,体现一种别样的节日风情,古诗词中也有生动的描绘。
关于食粽风俗,唐代诗人郑谷“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宋代诗人韩元吉 “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的诗句,表达的都是对粽子的喜爱之情。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渔家傲》: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这首词把端午时节粽子飘香,人们共饮菖蒲美酒的美妙场景描写得栩栩如生,意境高雅,浪漫香艳,让人情不自禁地向往。
北宋大诗人苏轼的《浣溪沙》: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词中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将开展浴兰活动,节俗淳朴纯真,气氛浓郁;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端午风俗宛在目前。
对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来说,端午也是难得的闲适愉快。他的《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具体描写了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诗人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
节日习俗本身就是一种美育的载体,人们在过节时参与这些习俗礼仪,不知不觉中就会得到美的熏陶。古代诗人将这些习俗用艺术化的手法表现出来,让人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三、龙舟竞渡的观赏、娱乐美
龙舟竞渡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久远而广泛的民俗文化活动。据学者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的图腾祭祀节日。但是到了汉末魏晋时期,端午节被赋予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内容,龙舟竞渡也成了祭祀屈原的习俗。晋・周处《风土记》:“端午烹鹜角黍……竞渡。”可能是对“竞渡”的最早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龙舟竞渡从一种祭祀仪式演变成了端午节的民众娱乐习俗,龙舟文化的观赏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协作性特征决定了龙舟文化的大众化属性。哪里有龙舟赛,哪里就有激动的人群。赛龙舟也成为很多文人捕捉灵感、展示才华的大好机会。千百年来,关于端午赛龙舟的诗词佳句不计其数,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赛龙舟的热闹场面,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竞渡美景。
唐朝时,被封为燕国公的诗人张说在岳州观看龙舟竞渡时,写下了一首为后人传诵的诗作《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短短几句,就生动地再现了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中唐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扬扬百字,活灵活现地记述了一场龙舟竞渡,将自然景象的美好、竞渡魅力的无穷、争先气氛的热烈融为一体。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Z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
宋朝黄裳的《减字木兰花・竞渡》: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用白描手法,通过色彩、声音来刻画竞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反映了人们热烈紧张的精神状态。
1. 一千朵玫瑰给你,要你好好爱自己;一千只纸鹤给你,烦恼永远离开你;一千颗幸运星给你,好运一直围绕你!祝端午节愉快!
2.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棕叶包着亲友情,友善关爱粽是情;门边插上艾叶香,平安健康永一生。祝:端午节快乐!
3. 叶叶层叠,好运不绝;米米紧粘,幸福绵绵;线线缠绕,快乐拥抱;水水相融,情意浓浓;粽粽连结,祝福不歇!端午佳节祝你愉快!
4. 艾叶又飘香,时间近端阳;低头思好友,就在水一方;念念未敢忘,问候送心上;届时配香囊,佑你永安康;粽子尝一尝,瑞气满口香。
5. 万水千山“粽”是情,少了粽子真不行。枣泥豆沙凤梨馅,甜甜蜜蜜好滋味。蛋黄肉松肉儿馅,幸福快乐一生伴。祝你端午快乐!
6. 端午到,惊喜到!愿看短信的你,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吃粽子,得甜蜜;看龙舟,好运收;饮雄黄,逐小人;转短信,好运势。
7. 端午节,我送你一座后花园,园子里栽的是智慧树,流的是忘忧泉,开的是自在花,搭的是幸运桥,祝愿好运好心情,端午节快乐。
8. 天长地久一碗米,吉祥如意一颗栆,幸福美满一片叶,缠缠绵绵一条线,开开心心包成棕,羞羞嗒嗒送给你,愿亲爱的你端午添欣喜。
9. 层叠叠的粽叶层叠叠的香,粘稠稠的米饭粘稠稠的思,红通通的枣儿红通通的运,热乎乎的粽子热乎乎的情,喜庆庆的端午喜庆庆的过哦
10. 端阳到,花枝俏,家家户户乐陶陶。挂艾草,带香包,香香甜甜百福招。竞龙舟,祭屈原,历史传承越千年。端午粽飘香,愿您事事昌。
11. 时至五月五,喜庆在端午。满纸肺腑言,送你真祝福。事业展宏图,如日在当午。财源滚滚来,金钱不胜数。身板硬朗朗,赛过小老虎!
12. 把祝福做成一个粽子,包成快乐的样子,顺着好运的路子,带上成功的点子,穿过思念的巷子,在端午走进你的小日子,给你幸福一辈子
13. 愿你每天用大海的胸怀面对,用小猪的感觉熟睡,用南非的阳光晒背,用盖茨的美元消费,用布什的千金陪醉,用拉登的方法逃税!祝端午快乐!
14. 淡淡烟雨淡淡愁,淡淡明月上西楼,淡淡鱼儿水中游,淡淡蝴蝶落绣球,淡淡胭脂淡淡酒,淡淡酒解淡淡愁,淡淡思念给朋友,祝端午节快乐。
15. 迈出一步,生命的眼界就宽广了;背上行囊,生活的重担就减轻了;胸有坚持,旅途的困扰就轻松了;怀揣快乐,路上的风景就特别了。端午小长假,让心去旅行吧!愿你旅途愉快!
16. 端午还未到,粽子还没裹好,艾草还没采够,香囊还在制造,雄黄还没味道,龙舟还没热闹,别人的祝福还在打着草稿,我就提前把端午祝福送到,没有绚丽的词藻,只有真诚的希望:愿你畅享日光的美妙,绽放灿烂的微笑,踩着平安的步调,踏上幸福的大道!
17. 敲锣鼓,龙舟舞,时光飞转快端午;艾草熟,挂菖蒲,快乐雄黄饮不足;佩香囊,避五毒,强身健体百病除;粽子香,香如故,粒粒好运不胜数。阳光微热,欣逢端午,平心静气,岁月安度,思念淡淡流露,祝福翩翩光顾,愿你踏上成功的路,把幸福追逐!
18. 阳光灿烂,照耀着端午的热闹;艾草芬芳,散发着好运的味道;龙舟飞驰,翻卷着快乐的微笑;雄黄浓烈,呵护着健康的美妙;粽子甜美,包裹着祝福的味道;短信真诚,诉说着朋友的祈祷:愿你和成功一路奔跑,将平安紧紧拥抱,跟幸福携手到老!
19. 香香的粽子好兆头,风调雨顺不发愁。甜甜的粽子好年头,五谷丰登年年有。清清的河水欢快的流,高高的山岗碧绿秀,轻轻的龙舟自由的游,红红的太阳照额头。火辣辣的情歌自由的吼,热乎乎的祝福请君收。
20. 端午节到了,公司行政部给外籍员工每人发了一篮粽子,第二天一个外籍员工打电话给行政部表示感谢:你们送来的那个东西非常好吃,尽管外面的生菜有点硬。
21. 端午节到,好运随着你我笑。吃粽子,缅怀屈原吟古诗。赛龙舟,甜蜜幸福一起收。我祝你,每天快乐常欢喜。端午节到了,祝你端午节快乐!
22. 端午节,祝福悄然送至,愿你事业像龙舟一样快进,家庭像香包一样温馨,个性像粽叶一样飘逸,气势像雄黄一样劲霸,快乐像糯米一样粘上就不掉!
23. “粽”是在花香四溢的季节,“粽”是在情义绵绵的端午节,“粽”是会想起志同道合的朋友,“粽”是想送你最真诚的祝福:端午节祝你事业“粽”是一帆风顺,身体“粽”是康健无恙,钱包“粽”是财源滚滚,生活“粽”是快乐幸福!
24. 一声轻如龙舟的问候,泛起我的惦记;一株暗香四溢的艾草,传递我的情意;一笼香甜圆润的粽子,包裹你的幸福;一杯浓郁甘冽的雄黄酒,敬祝你春风得意.端午佳节,愿你事业像龙舟一样竞技,家庭像艾草一样温馨,幸福像粽子一样香甜,生活像美酒一样惬意!
25. 端午到,送您一个香甜的粽子,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宽厚和包容为米,以温柔的叮咛做馅,再用友情的丝线缠绕,愿您品味出人生的美好,祝端午节快乐!
26. 端午端午,端起了快乐,放下了烦恼;端起了清闲,放下了忙碌;端起了幸福,放下了无助。端午节,小长假,多多休息莫忘掉,身体健康最重要;端午节祝福围绕,祝你端午快乐,幸福依然,精彩生活乐淘淘。
27. 端午好,好端午,端盘端蛋端粽子;端午好,好端午,端平端安端吉利;端午好,好端午,端福端贵端祥瑞。端午节,端出好心情,端出好生活!
28. 日出日落又一天,花开花落又一季。变换的是世间景象,不变的是心中挂牵。端午节到,问候抢个先,发出的是文字,编辑的是诚意,收到的是惊喜,读出的是欣喜,打开的是好运,储藏的是幸福。衷心祝你合家庆团聚,万事顺达!
29. 送你一粒童心粽子,愿你把甜蜜品尝;送你一杯童真雄黄,愿你把快乐释放;送你一艘童趣龙舟,愿你把成功带上;送你一个童年香囊,愿你把心情芬芳。美好的时光,灿烂的阳光,当端午节遇上儿童节,悄然把祝福送上,愿带给你不一样的幸福吉祥!
30. 端午节,朋友的祝福悄然送至,愿你事业像龙舟一样快进,家庭像香包一样温馨,个性像粽叶一样飘逸,气势像雄黄一样劲霸,快乐像糯米一样粘上就不掉!
31. 端午节,送你一个快乐“粽子”,先帮你剥掉工作的烦恼,剥掉生活的烦恼,剥掉脸上的沉闷,好了,剩下幸福的内叶裹紧你,幸运的大米任你吃,端午快乐!
32. 祝你:端午,开心度,绿豆糕酥,添好运无数,蜜粽香飘万户,福禄寿喜财五路,诸仙众神轻移仙步,驾云御风为君献祝福,人生得遇仙人指路,事业如龙舟竞渡,幸福心中永驻,绘美好蓝图,生活富庶,烦恼无,幸福,酷!
33. 端午节到了,让我们端起装满粽子的盘子,感受幸福。甜枣代表未来甜甜美美;水果代表未来年年有余;小豆代表未来爱心颗颗;糯米代表未来和睦团结!
34. 端午节到了,送给你一个粽子,用祝福的粽叶,包裹一生一世的幸福,一心一意的爱情,一点一滴的关怀,一朝一夕的开心,祝你心想事成,阖家幸福!
35. 开心的粽子,弥漫着香浓的粽香;幸福的粽叶,留下了淡淡的阴凉;健康的米粒,祝福你健康的成长;快乐的红枣,愿你全家幸福的分享。端午节快乐!
2. 端午已来,我来送粽子,外裹的是关怀,扎紧的是牵挂,飘去的是清香,主料是温馨辅料是体贴,赤豆是忠心,红豆是相思,外加红太阳咸鸭蛋温暖你的心。
3. 端午蜜粽飘香,思家情意绵长,四处飘泊心伤,抽空探望亲娘,一腔热血拼搏,二行泪滴常挂,三句问候送你,祝你端午快乐,常回家就好!
4. 我是粽叶你是米,一层一层包着你!你是牙齿我是米,香香甜甜粘着你!粽子里有多少米,代表我有多想你发个短信祝福你,祝你端午节快乐!
5. 端午节快到了,我用幸运米+开心果+美丽豆+爱心枣+美满仁+如意蜜+健康糖+无忧水+做一个粽子送给你,愿你的生活就像它的味道一样丰富甜美!
6. 我用:一份健康的绿豆,一份美丽的红豆,一份开心的花生,一份快乐的调料,包成一个开心的粽子送给你,提前祝你端午节快乐!
7. 我要用一份健康的绿豆,一份开心的花生,一份美丽的红豆,一份快乐的调料,包成一个开心的粽子送给你,祝你端午节快乐!
8. 我想就这么一直抱着你不放开,你的香气是如此迷人,你的体态是多么均匀,好想咬你一口,粽子真好吃。端午节快乐。
9. 我是粽叶你是米一层一层裹住你,你是牙齿我是米香香甜甜粘住你,粽子里有多少米代表我有多想你,记得给我发信息不然粽子噎死你!端午节快乐!
10. 我那天自己动手包粽子,眼看就要包好了,可是我找了半天也不知道包点什么肉进去的好。直到我突然看见了你,我决定就包点猪头肉进去吧。端午节快乐!
11. 闻着粽子香,思念漂过江,你我相隔几百里,端午节里更想你!因为我想和你一起分享端午节的快乐。祝你粽比我快乐,端午节愉快!
12. 为你端来一生幸福,为你端来一世甜蜜,为你端来一年平安,为你端来一季健康,为你端来一天吉祥,祝你端午节安康!
13. 万水千山粽是情,糖馅肉馅啥都行,糯米粘着红枣香,粽叶包着朋友情,鸡蛋伴着艾叶煮,平安健康永一生!祝您端午节快乐!!
14. 万水千山粽是情,端午节到送粽子:招财进宝粽,象征连年富贵;吉祥八宝棕,代表健康快乐;龙凤状元粽,预示金榜题名;养生瘦肉粽,寓意多福多寿!
15. 听说今年端午节期间出了件怪事,我当时正好路过,但我不相信我所见到的一切:那只猪居然真地像人一样拿着手机在看短信!
16. 万水千山粽是情,粽在你身边,粽是当时相逢处,粽粽场景笑流年。端午节到了,祝你粽是快乐,粽是健康,粽是轻松,粽是好运!
17. 端午节短信,每个字都有香味,盛开你的笑容,滋润你的嘴唇,甜透你的腑肺。问我爱你有多深,粽子代表我的心!我的短信,每转发一次都使咱俩感情加深!
18. 端午节还未到,我的祝福先来到:愿健康平安对你关照,吉祥如意和你拥抱,幸福快乐对你微笑,烦恼忧愁统统跑掉。祝端午乐淘淘,天天乐逍遥!
19. 端午节快到了,忍不住想翻翻你的照,忍不住想看看你的笑,忍不住想拨拨你的号,忍不住想夸夸你的妙,忍不住想花花你的票,晚上请我吃饭好不好?
20. 端午节快到了,我按键敲下了我一行行的祝福,千言万语化成了这一条短信的祝福:亲爱的朋友,端午节祝你幸福快乐!
21. 端午佳节已来到,喜气盈门万事顺;艾叶高悬保安康,龙舟竞技心飞扬;亲朋围坐热闹闹,把酒临风乐逍遥;吃口粽子福气壮,喝口香茶心舒畅;信手拈来送祝福,情谊绵绵暖你心;祝你端午心情妙,事事如意爽歪歪!
22. 端午来到喜气浓,人人欢喜笑开怀;远观龙舟竞驰骋,近观儿孙满堂跑;举杯美酒敬亲朋,心情愉悦乐悠悠;边品粽子边品茶,身心惬意乐逍遥;发份祝福送好友,悠悠我心情谊浓;祝你端午人逍遥,心情舒畅乐无边!
23. 端午品棕香,中秋赏月圆,霜降不看天,露重知冷暖,只是遥相思,远方亲和友,一条短信息,愿把祝福达。霜降到,寒将来,最亲爱的人,祝你生活幸福,工作如意,烦恼忧愁都降落。
24. 河面宽阔波涛涌,无数龙舟过大江。旗帜飞舞龙头昂,鼓声阵阵耳畔响。船桨起舞水波漾,歌声入云多嘹亮。岸边摩肩接踵人,呐喊声声传四方。端午佳节齐庆贺,国富民强好家邦!祝端午快乐!
25. 快乐化作糯米,粘粘的,愉悦你心;幸福化作蜜枣,甜甜的,甜透你心;平安化作艾叶,香香的,清爽你心;健康化作线绳,紧紧的,裹住你心。端午来到,只愿你开心快乐每一分,幸福逍遥每一秒!
26. 糯米纯,糯米甜,糯米香甜情意长。艾草长,艾草香,艾草驱邪幸福长。红枣美,红枣鲜,红枣颗颗幸福连。龙舟好,龙舟长,龙舟热闹思念绵。端午佳节已来到,愿友幸福品粽香,快乐赏龙舟。
27. 雄黄美酒杯中荡,祝福一片在心房。艾叶长长香气漾,疾病远离不近旁。端午粽子甜又香,佳节共度心欢畅。龙舟竞渡歌声扬,大河上下人喧嚷。愿你端午佳节幸福傍,快乐生活任徜徉!
28. 一颗粽子一颗心,颗颗粽子表关心,愿你事事都顺心,称心舒心总开心;一颗粽子一份情,颗颗粽子献真情,愿你天天好心情,友情爱情重亲情;祝端午快乐笑满家园,生活美满好运连连。
29. 五月初五划龙舟,汨罗江上撒粽子。祭奠屈原爱国志,多年传统成佳节。时光逝去几千年,国泰民安立世界。家家裹粽送祝福,江中年年龙舟赛。愿你端午佳节心愉快,阖家团聚笑容开!
30. 让我携一缕粽香,温馨你生活的角落;让我传一份思念,照耀你心灵的花园;让我架一叶龙舟,满载如意的风帆;让我送一份祝福,滋润你善良的心田。愿你端午时节,幸福快乐乐无边。
31. 开心的粽子,弥漫着香浓的粽香;幸福的粽叶,留下了淡淡的阴凉;健康的米粒,祝福你健康的成长;快乐的红枣,愿你全家幸福的分享。端午节快乐!
32. 十岁天天向上,二十远大理想,三十基本定向,四十处处吃香,五十发奋图强,六十告老还乡,七十打打麻将,八十晒晒太阳,端午岁岁享,同把节日放!
33. 端午节快到了,愿你:梦想午动人生,幸运午处不在,快乐午时无刻。精彩午限,幸福午比。提前预祝端午节快乐!
34. 端午节来了,我送你一枚粽子,友情是外皮,里面第一层是祝福,第二层是幸福,第三层是心想事成,对了,第四层当然就是你写的欠条,快还钱给我!
35. 端午节什么祝福最简单最能表达出节日的气氛字数最少,想一想,想一想是什么呢?是:端午节快乐!哈哈简单的问候!
36. 端午节来了,送你一个快乐粽,赶走烦忧时刻乐;送你一个健康粽,吓跑伤病平安伴;送你一个财富粽,财源滚滚进你袋;送你一个幸福粽,家庭和睦生活甜。祝端午节快乐!
37. 端午节送你一个粽子:幸运铺满清新的叶,快乐裹成美味的馅。闻起来是温馨,吃起来是甜蜜,咽下去是幸福,回味着是美满,端午节快乐。
38. 天使说站在用心画的九十九朵郁金香前许愿,上帝就会听到。我把花画满整个沙滩,上帝对我说:许愿吧。我说:要看短信的人端午节快乐!
39. 天降祥瑞粽子香,艾叶驱邪福满堂,端午佳节到了,祝您:粽金得金,粽银得银,生活尤如香甜粽,事业有如赛龙舟,端午节快乐!
40. 提前送你一个粽子:幸运铺满清新的叶,快乐裹成美味的馅。闻起来是温馨,吃起来是甜蜜,咽下去是幸福,回味着是美满,端午节快乐!
41. 岁月悠悠,又至端午。艾叶摇曳着绿色的祝福,惦念动荡着隐隐的情愫。把开心留住,把好运束缚,愿你每一天都在幸福的庭院散步。祝你端午节快乐!
42. 端午节,我送你一座后花园,园子里栽的是智慧树,流的是忘忧泉,开的是自在花,搭的是幸运桥,祝愿好运好心情,端午节快乐。
43. 端午节到,好运随着你我笑。吃粽子,缅怀屈原吟古诗。赛龙舟,甜蜜幸福一起收。我祝你,每天快乐常欢喜。端午节到了,祝你端午节快乐!
44. 端午节,祝福悄然送至,愿你事业像龙舟一样快进,家庭像香包一样温馨,个性像粽叶一样飘逸,气势像雄黄一样劲霸,快乐像糯米一样粘上就不掉!
45. 端一杯雄黄酒,跳一曲楚国舞,屈原的《九歌》,伴唱着端午!包传统的粽子,挂驱邪的菖蒲,再用手机送你一个火热的祝福:端午快乐,一生幸福!
46. 礼仪之邦名盛传,传统节日继相环,三十正月过大年,十五月亮元宵团,清明祭奠雨雾烟,端午粽子口口甜,八月十五月饼圆,悠久美节世代传!
47. 岁月悠悠几千年,端午佳节成传统。祭奠屈原情义深,爱国情怀心中留。粽子一串表敬意,艾叶香包驱病魔。只愿中国永强大,屹立世界无人欺。祝端午快乐!
48. 五月的轻风飘来淡淡的粽香,青绿的粽叶包裹浓浓的真情,徜徉在心迹流淌的岁月,追忆久已沉淀的情愫,又值端午佳节,粽香融入信息,粽是想着你。
49. 迎端午,共欢度,幸福常在心中驻;喝黄酒,贴五毒,年年岁岁都有福;系百索,戴荷包,前途事业涨得高;吃粽子,送祝福,生活美满富足!端午快乐。
50. 粽叶飘香传万里,端午佳节又来临。裹上浓浓思念情,包上片片祝福声。送君一串尝个鲜,丝丝情意在心间。祝你佳节人团圆,开开心心每一天!
51. 一声平常如纸的祝福,很真;一句平淡如水的问候,很轻;采一片清香的粽叶,包一颗香甜的粽子,装入真情的信息里,送给你:祝端午节快乐!
利用优良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扎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着作
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的培养,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础。首先,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读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古今不同义的字词,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如谚语、俗语及成语等。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着作。
二、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进行因材施教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着,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选择适合小学生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培养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教给学生做人做事之道理。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如: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百家姓》;三年级学习《千字文》;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背古诗词20首;五年级学习《孝经》,背古诗词20首;六年级学习《增广贤文》,背古诗词20首。而《老子》是经典中的经典,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它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无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则适合各年级学生诵读。
三、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魅力。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可以从故事情节人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可以从课文主题人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可以从课文词句人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还可以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人手,挖掘文化意趣。
四、诵读古诗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就方法而言,“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古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东坡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种读,不仅仅是默读,更注重于朗读。中国语文教学方法以诵读为本是由汉字、汉语的特点决定的,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一字一音、一形一义,独立性很强,其具体含义,得从上下文中体味。这种文字又具有声韵之美,只有读之于口,方能“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从而形成强烈的语感。可见,“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的“诵读法”对汉语学习何等重要,自不待言。
五、结合课文内容,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机会,适时给学生传授优良传统文化知识。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优良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古代诗文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六、加强习作指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得到升华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就是主题,就是让学生在习作中认识、明白一些道理。通过习作,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会进一步得到升华与提高,从而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习作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会得到许多信息。如,传统艺术中的戏曲、相声、民歌、民族舞蹈、地方小调,种类繁多、妙趣横生;传统工艺中的编织、刺绣、剪纸、陶瓷都是我国的古老工艺,门类众多,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活动更是数不胜数,像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学生通过习作自然会萌发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由衷喜爱之情。
七、通过传统节日和有关古诗教学感悟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他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如果能在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八、借助先进的现代教学媒介,提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本身具有一定的强身健体作用,在中国传统岁时节日里,人们进一步发挥了酒的这种自然功能,通过制作和饮用各种时令酒,以更好的状态度过岁时节日,达到自然的顺天应时,强身健体的目的。时令酒在一定程度上是“药酒”,其中一些品种传承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1春节的椒柏酒、屠苏酒春节旧称元旦,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后,以公历元月一日为元旦,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习惯上正月初一至初五均叫春节。春节是人们送旧迎新,祈盼来年好运的节日。节日期间人们有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饺子、饮椒柏酒和屠苏酒的传统习俗。《荆楚岁时记》言元旦时:“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其中,椒柏酒和屠苏酒就是人们针对春节期间的时气而特制的“药酒”,人们认为饮用椒柏酒和屠苏酒,可以达到顺天应时、强身健体的目的。椒柏酒,有祛病的功用。汉代时就有元旦饮椒柏酒的习俗。据崔寔《四民月令》所记载,“椒”即“玉衡”星精,气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轻耐老;“柏”是柏树叶,古人视为仙药,吃了以后能免除百病。椒、柏可分别浸制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饮用。古人相信元旦饮用椒花柏叶浸泡的酒,能使人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祛病长寿。古诗中留下了关于元旦饮椒柏酒的记录,如南朝庾信《正旦蒙赵王赉酒》:“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屠苏酒,也有祛病的功用。屠苏本是草庵的名称。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唐代韩鄂《岁华纪丽》:“俗说屠苏者,草庵之名也。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夕,遗里闾药一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识名,但曰屠苏而已”。孙真人《屠苏饮论》云:“屠者言其屠绝鬼炁,苏者言其苏省人魂。其方用药八品,合而为剂,故亦名八神散。大黄、蜀椒、桔梗、桂心、防风各半两,白术、虎杖各一分,乌头半分,咬咀以绛囊贮之。除日薄暮,悬井中,令至泥,正旦出之,和囊浸酒中。”可见,屠苏酒是一种用多味药材浸泡的酒,这些药材的功效主要是清热、散风、健脾、除湿,古人认为这种酒对身体有益,元旦时合家饮之可不病不疫。椒柏酒和屠苏酒的饮用还有一定的规则,即让全家年龄最小的晚辈先饮、长辈后饮。元旦饮椒柏酒和屠苏酒的习俗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身体健康的向往,历代一直沿袭,椒柏酒和屠苏酒也成为各阶层人士在元旦时共饮的时令酒。
1.2端午节的菖蒲酒、雄黄酒端午节的时间是农历五月初五。古人十分重视逢双的单数的日子,如农历的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认为这些日子的时气不佳,必须小心度过。五月初五,在传统观念中是一个恶日,人们采用多种趋吉避害的手段来达到安全度过此日的目的,端午节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健身强体、抗病消灾节。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赛龙舟,食粽子、咸蛋,放艾草,挂香袋,饮雄黄酒、菖蒲酒等。其中,菖蒲酒、雄黄酒是一种时令药酒,古人认为两者能够趋吉避害、强身健体。菖蒲酒可以避恶去毒。菖蒲在《本草纲目》中被列为本草上品,菖蒲根“辛、温、无毒……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菖蒲酒最初是以菖蒲为药材,以黄酒为原酒浸泡而成。以菖蒲浸酒能治病,《本草纲目》云:“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石菖蒲煎汁,或酿或浸,并如上法。”唐五代以后,人们就开始盛兴端午节喝菖蒲酒。唐人殷尧藩《端午日》说:“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可知,菖蒲酒是新兴饮品,人们认为它比艾草、灵符更重要。《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五以菖蒲,或缕或屑泛酒。”又坡词注云:“近世五月五日,以菖蒲渍酒而饮。”雄黄酒具有同样的功能。它有两种制作方法。其一是单用雄黄浸酒,可涂,单饮需慎重。《本草纲目》认为雄黄“苦、平、寒,有毒。主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炼食之,轻身神仙。”清《燕京岁时记》云:“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雄黄酒的避恶去毒功能强大,单饮需慎重,在著名的传奇故事中,白娘子在喝了雄黄酒后显出了原形。其二是合用菖蒲和雄黄浸酒,可饮可涂。《清嘉录》云:“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又记,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五日剉蒲根入火酒,和雄黄饮之,或以涂小儿额上。”诗云:“细切蒲菹劝举觞,不须九节证灵菖。娇儿怯试烧春味,一抹妆成半额黄。”
1.3重阳节的酒、茱萸酒等重阳节的时间是农历九月九日,今又以此节为敬老节。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有登高、赏菊、插茱萸、放风筝、吃重阳糕、饮酒和茱萸酒等。其中,酒和茱萸酒是时令药酒,古人认为,在重阳节时饮用可以延寿避邪。因在九月开放,成为重阳节的重要标志。古人认为,可辅体延年,有助彭祖之术,因此被人们称为“延寿客”,人们喜爱,在重阳节有簪菊、赏菊、作菊枕、品饮酒等习俗。酒有两种制作方法。其一为酿造法。《岁时广记》引《西京杂记》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饮菊酒,令长寿。盛开时,采茎叶,杂黍米酿酒,密封置室中,至来年九月九日方熟。且治头风,谓之菊酒。”其二为泛酒法。即在酒中加而成。《梦粱录》记载:“今世人以、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作为中药,味甘苦,性微寒,有散风清热、平胆明目、防病辟疫的作用,主治外感风寒、头痛、目赤等症,用泛酒确有一定的养生功效。茱萸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食茱萸,另一种是山茱萸。古人认为,茱萸不但具有治寒驱毒的药效,而且有增年益寿、避邪去灾的作用,人们称茱萸为“避邪翁”。在重阳节时,人们有插茱萸、佩茱萸、看茱萸、嗅茱萸、饮茱萸酒等习俗。《岁时广记》引《提要录》:“北人九月九日以茱萸研酒,洒门户间辟恶,亦有入盐少许而饮之者。”又云:“男摘二九粒,女一九粒,以酒咽者,大能辟恶。”宋人饮重阳酒更盛,人们常以、茱萸浮于酒饮之。重阳节饮酒、茱萸酒的习俗一直延续至明清。除了两者,一些地区的人们在重阳节时还要浸制枸杞酒。《岁时广记》引《四时纂要》云:“重九日,收枸杞浸酒饮,不老不白,去一切风。”可见,重阳节时正值枸杞成熟,用它来浸酒饮用具有养生功效。《本草纲目》认为:“枸杞酒补虚弱,益精气,去冷风,壮阳道,止目泪,健腰脚。”此外,中国传统岁时食俗中还有立夏制作“驻颜酒”、夏至颁“冰酒”、七夕制作“明星酒”等风俗。这些酒的制作均遵循了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的顺天应时、顺应自然的观念,饮用这些酒在不同程度上均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2社会功能———祭祀迎神,怡情和谐
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也相对有限,酒作为一种怡情之物,在人们的日常和社交生活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尤其是在传统岁时节日中,各阶层的人士大都要饮酒聚宴。酒在传统岁时节日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不仅体现了“酒以成礼”,在祭祀迎神等场合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而且“无酒不成席”,作为传统岁时节日里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交往的“剂”,具有怡悦心情、抒怀、通气合好、和谐欢愉的作用。
2.1春节的春酒、年节酒如前所述,春节旧称元旦,是人们送旧迎新、祈盼来年好运的节日。人们通过饮用椒柏酒和屠苏酒,来达到顺天应时、强身健体的目的。除了这两种时令药酒之外,人们在春节期间还有喝春酒、年节酒的习俗,这种习俗具有怡情和谐的功能。元旦天亮之后,邻族戚友以及官宦之间要交相拜贺。亲朋拜年,要留下喝春酒。在古代,冬酿春熟之酒,被称为春酒。《梦粱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官放公私僦屋钱三日,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抹、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由此可见春节饮酒的范围之广,场景之热闹。相信如果没有酒的参与,春节期间人们相聚的欢愉程度就会降低。元旦期间,人们还盛行互相请客吃饭,称为年节酒。《清嘉录》云:“元旦后,戚若友递相邀饮,至十五日而止,俗称年节酒。”可见,年节酒的时间持续较长,这其实就是人们在春节,即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休整期中,密切联络增进了人与人之间感情,尤其是增进亲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方式。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其实在古代社会,人们不仅在元旦期间饮宴,有钱有闲阶级甚至把这个时间范围延伸至整个正月,如《岁时广记》引《玉烛宝典》记载:“元日至月晦,并为酺聚饮食。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乐。酺聚者,大饮之名也。一云,出钱为醵,出食为酺。”这种恣意享受生活的状态,当然不存在于普通社会阶层,但从中可见春节期间人们饮宴的欢愉和魅力。
2.2社日的社酒社日为中国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人祭社,每年春、秋各一次。汉以后,社日的具体日期不断变化,一直到唐代才最后固定下来,即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为春、秋的社日。春、秋社大约在春分或秋分后五天之内。就春社而言,基本是在二月举行。社日的重要习俗就是饮用社酒,它不仅具有祭祀迎神的功能,更具有怡情和谐的功能。《荆楚岁时记》里有社祭的具体情形:“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祭社神的目的,最早不过是祈丰和庆丰,后来则发展到祭祀后人们在原地聚饮联欢,同时也作为春种前后、秋收前后的休整。社日在唐代盛行,唐诗中有关描写很多。如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宋代的朱熹描叙社日活动则言:“农亩怀岁功,壶浆祝神釐。”人们在丰收后,纷纷提携壶浆,祭祀土地神。社日之所以如此具有吸引力,其实不只是为了“祝神”求佑,而是为了欢乐、友聚和畅饮。《东京梦华录》云:“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在古代的中国,广大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们不仅在社日请客饮酒,而且还给朋友和亲邻送酒,人们通过社日的欢饮,融洽各种社会关系。热烈的社日聚饮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朝。《清嘉录》的记载更为详细:“(二月)二日,为土地神诞,俗称土地公公,大小官廨,皆有其祠。官府谒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乐以酬。村农亦家户壶浆,以祝神厘。俗称田公田婆。”社日的欢愉,是劳动者们对自己辛勤劳动的奖赏,也是点亮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
2.3上巳的“曲水流觞”上巳,又称元巳,作为节日特指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此日古代有“祓禊”等风俗,三国魏以后,“上巳”固定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古人认为,三月初三时气不好,因此要在水边沐浴清洁,去掉疾病和不祥,人们还采摘鼠曲草,用蜜汁加粉调和,做成饼团食用以去除不好的时气。后来,人们常临水宴饮踏青游春,并产生了“曲水流觞”的饮酒习俗,极具文化情趣。“曲水流觞”的习俗更多地是具有怡悦心情、抒怀的功能。《荆楚岁时记》言:“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在弯曲的溪中,将盛着酒的杯子浮于水上漂流,借流水传杯,人们各自守候一处,酒杯漂到谁的地方,谁就取饮赋诗,借以取乐。这种漂浮的酒杯,两侧有一对耳朵或翅膀,称作“羽觞”。因此,曲水流杯又称“曲水流觞”,这是魏晋以前人们从修禊事时临水宴饮、踏青游春演变出的一种饮酒方式。以曲水流杯为契机,朋友借此常聚会,最为著名的是晋代王羲之与朋友的会稽山阴兰亭修禊的故事。但是,当时的“曲水流觞”的活动,并不限于文人墨客。到了唐代,上巳成为唐代三大节日之一。在节前五天,按照官吏职位高低,皇帝要分别赏给不同的宴会费用。上巳日皇帝照例赐宴曲江亭,百姓也到曲江行乐。唐《辇下岁时记》:“三月上巳,有锡宴群臣,即在曲江,倾都人物,于江头禊饮踏青。豪家缚棚相接。至于杏园,进士局在亭子上。宏词拔萃宴在池南岸,内学士驸马等张建封宴元巳曲江,特命宰相同榻入食。”此外,唐诗中也多有描写上巳的作品,尤以杜甫《丽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佳句最为脍炙人口。宋代以后,上巳日祓禊“曲水流觞”的风俗虽明显少于前代,但还在文人学士的阶层流行,成为文人学士们交流叙情、倾吐心声的一种娱乐方式,“曲水流觞”,这一古代民众的饮酒方式逐渐演变成为文人学士的特有的饮酒方式。流杯本是野外溪畔所为,后来人们修备专门的园池进行,今存清代流杯之处不少,可见“曲水流觞”之俗传至清代。
2.4中秋的团圆酒中秋节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传统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饮团圆酒之俗,寓意团圆美满。中秋节的团圆酒习俗,除了具有祭月、拜月的功能之外,更多地是具有怡情和谐的功能。中秋节的饮食活动一般以家庭范围为主,非常强调融洽的家庭氛围,这十分有利于增进亲情。这一天,不管是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大都离不开赏月饮酒。《东京梦华录》云:“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从“争占酒楼玩月”,可以想见,当时人们在酒楼赏月饮酒的热闹氛围。《梦粱录》言:“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时人们不分阶层,无论贫富,纷纷解囊饮酒赏月,欢度佳节。中秋节和此前中国盛行的岁时节日不同,它们大多是以节气为标志或以祭祀迎神为目的,而中秋节是一个具有深厚人文伦理情怀的节日。中国人之所以对中秋之夜的圆月感兴趣,除了“中秋之夜,月色倍明”之外,还因为它能象征亲人、至友的团圆,而中秋的团圆酒则更添加了这种节日团圆的气氛,能够更好地融洽家庭关系。即使家人不能够团圆相聚,人们也会用一壶清酒来思念亲人,正所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的酒让人更加珍惜家人的团聚,进而祈盼家国的平安。此外,中国传统岁时食俗中还有花朝节饮“花朝酒”、十月朝的“会饮”、除夕饮“分岁酒”等风俗,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同样具有祭祀迎神、怡情和谐的社会功能。
3小结
那么,诗词歌赋如何同语文教学结合,又怎样发挥其作用呢?
一、造成气氛,激发兴趣
讲课前,利用三五分钟指导学生抄录背诵有关的诗词,不仅利用点滴时间传授了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使学生从心理上把语文课同其他课区别开来,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学习《雨中登泰山》,抄录杜甫的《望岳》一诗或李白的《游泰山》,指导朗诵,领会意境,引起学习欲望。学习《劝学》,抄录背诵汉乐府诗《长歌行》,体味诗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纯真感情和所包含的哲理,使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喜爱之情。学习《〈指南录〉后序》,背诵《过零丁洋》或岳飞的词《满江红》,激发师生对祖国的挚爱情感,造成浓厚的学习气氛。
二、补充课文,加深理解
利用诗词歌赋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荔枝不耐贮藏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学习《秋色赋》,把欧阳修的《秋声赋》印发给学生。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将峻青笔下绚丽多彩的秋色同古人笔下肃杀悲凉的秋景加以对比,从而体会出课文作者写秋色的时代特征,有利于领会文章主旨。
上述两例,前者可在课文讲读后抄录补充,以印证体会;后者在讲课前印发补充,以对比认识。有些诗词歌赋,根据需要,亦可在讲课过程中补充。
三、追根溯源,领悟题旨
有些课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渊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这时,有必要借用诗词歌赋追根溯源,使学生从思想本质上认识作者的人格、情操、爱憎,以更准确地领悟课文的主题,体会文章的感情。
例如,学习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饮酒》,可同时学习作者的《五柳先生传》,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处世态度,以尽快地把握诗的主题。唐弢的《琐忆》 以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贯穿全文的红线,故教师可将全诗《自嘲》介绍给学生,使其认识鲁迅先生鲜明爱憎的思想根源,帮助学生领悟作品主旨。
四、联系体会,借鉴练笔
在写作教学中也可提供有关诗词为写作引用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目的。
如布置学生写《我爱校园的绿树》,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描写校园里的白杨、垂柳、果树等,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写《春蚕赋》,练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可提供李商隐的诗《无题》,使学生在吟诵过程中体味“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品格,将物的生物特征与人的精神品德联系在一起,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写法和主题。
五、了解民俗,开阔视野
许多诗词歌赋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的词《采桑子·重阳》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清明之前,可向学生介绍清明的来历;讲述丙辰清明天安门广场悼念的情景;抄录杜牧的诗《清明》。
其他如端午节、元宵节等均可向学生推荐有关的诗词歌赋,并背诵、赏析。
一、 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教材于2020年春期正式使用。全册教材共有课文23篇,其中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7篇。共设计为八个专题,依次为:童年往事、古典名著之旅、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家国情怀、描写人物、思维的火花、异域风情、幽默和风趣。这些课文从精读到略读,按两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18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词语表统一安排在全册书的末尾,以每课一组的形式呈现。生字表1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生字表2是要求会写的字,180个,以供复习、检测之用。
二、 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册是在前九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2、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3、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4、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5、增加了古诗文和传统文化相应的文章选录,也增加了语文要素培养的文章选录,加强对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
6、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
1、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识字200个,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能辨别形近字,会读写180个左右的词语,一部分会运用。
2、继续学写钢笔字,要求正确、端正、整洁。毛笔字临帖,要求坐的姿势、握笔姿势正确,养成认真写字的的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能领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课文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能用归并段落大意和回答几个问题再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按要求预习课文,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4、能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初步养成认真细致观察的习惯。学会把一件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学习写观后感,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尝试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能根据情境编故事,注意情节的转折。学会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学会通过漫画鉴赏,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听程度合适的讲话和广播,能抓住主要内容。能辨别别人说话中内容和语句上的正误。能抓住主要内容复述一件事。讨论问题时能大胆发表意见,讲清自己的意思,说话有礼貌。
6、初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憎恨剥削制度,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初步培养热爱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能感受语言的幽默风趣。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倡先学后教的理念。
2、本学期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阅读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 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 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到训练目标上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5、继续做好补缺补差工作。
六、教学要求: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继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6)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继续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7)培养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习惯。
(8)培养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9)培养自主修改习作和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
(10)培养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80个。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2)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礼貌。
(5)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并注意默读的速度。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6、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学习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
七、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课时
时间
第1周
开学第一课 安全教育
6
3、1--3、5
第2周
第1课—第2课
6
3、8--3、12
第3周
第3课—第4课口语交际·习作
6
3、15--3、19
第4周
语文园地 第5课
5
3、22--3、26
第5周
第6课—第8课 口语交际
5
3、29--4、2
第6周
习作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6
4、5--4、9(清明节)
第7周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5
4、12--4、16
第8周
第9课--第11课
6
4、19--4、23
第9周
第12课 习作·语文园地
5
4、26--4、30
第10周
第13课--第14课 习作例文
5
5、3--5、7(五一)
第11周
习作 第15课
3
5、10--5、14
第12周
第16课--第17课 习作
5
5、17--5、21
第13周
语文园地 第18课
5
5、24--5、28
第14周
第19课--第20课 口语交际
4
5、31--6、4
第15周
习作·语文园地
5
6、7--6、11
第16周
第21课--第23课
6
6、14--6、18(端午节)
第17周
口语交际 习作·语文园地
4
6、21--6、25
第18周
综合复习
6
6、28--7、2
第19周
期末检测
4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必修;文言;中华文化;四部分类法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作为古老文明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卷帙浩繁。身为高中生的我们如何在短短三年对中华优秀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而熟悉的了解,这给我们语文教材所应该选哪些古诗文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从当下人教版必修课本所选编的古诗文谈起。
魏秘书监荀砸谰葜D《中经》,更著新薄,分为甲乙丙丁四部,中华典籍首开四分之法,清代乾隆年间所编纂的《四库全书》为集大成之著作。当下高中的语文教材选编虽说没有按照经、史、子、集来编排,但通过分析入选的古诗文,依旧能发现经、史、子、集的影子。为了更方便论述,文章也从经、史、子、集四个方面展开:
一、经部
经部主要是儒家的经典,由最初的《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发展到后来的儒家“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当然人教版的语文课本没有全部编选以上十三部经典,而是选取了文学性比较强的《诗经》、《左传》、《孟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人教版选入了《氓》和《采薇》两首诗歌。《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以女子的口吻诉说了婚变经历和体验,以及女子的决绝,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风俗民情资料。《采薇》写出了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面对凶悍的猃狁,他们忍受着思家念亲之苦的煎熬,舍小家保大家的“征人”是最可爱的人。《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展示了烛之武良好的外交辞令,以及不计较个人得失,随时准备为国尽己一份绵薄之力的高尚品德。“亚圣”孟子好雄辩,善于譬喻,他的许多文章都有此特点。《寡人之于国也》中面对梁惠王的疑问,孟子娓娓道来,借梁惠王关心的“好战”来引起其注意,从而把梁惠王带进自己设计好的“圈套”,以至于“王顾左右而言他”。从而很好地去宣扬自己的仁政主张,也就是文中的“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宣扬王道,反对霸道,在当今猖獗的社会依然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史部
中国的史书经历了家修到官修的转变,南北朝以来统治者多为前朝修史,以期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从先秦两汉的历史散文到“二十四史”,构成了古代社会完整的历史画面。翻开一部部发黄的史书,我们依然要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二十四史”最著名的是前四史,人教版的选编也是秉承这个原则的。入选的篇目分别是选自《史记》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汉书》的《苏武传》以及选自《后汉书》的《张衡传》。除此之外还有选自《战国策》的《荆轲刺秦王》。
先说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这是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自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首先我们应当感激以司马迁为首的一大批优秀的史学家“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的史德,让我们了解到了人性的复杂,以及帝王将相真实的一面。《鸿门宴》中项羽的刚愎自用、优柔寡断、重情重义;刘邦的能屈能伸、知人善任、圆滑狡诈;张良的深谋远虑、胆识过人;范增的老谋深算;樊哙的忠勇豪胆、忠心耿耿等等无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通过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将相和欢三个典型事件,突出了蔺相如机智勇敢、深明大义、不计私怨的美好品质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展示了廉颇勇冠三军、坦诚直率的性格和敢于改过的高贵品质。次说选自断代史――《汉书》的《苏武传》:十九年边地牧羊,饮冰餐雪,风雪染白了你的双鬓,但改变不了你对汉家的无悔忠贞。每每读到苏武在天寒地冻的贝加尔湖畔牧羊的故事,常常会感叹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对汉家的忠诚和坚贞,才会使得他从人生的中年一直坚韧到两鬓雪白回到中原的那一天。再说《后汉书》中的名篇《张衡传》, 郭沫若有很高的赞誉:“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文学方面,他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齐名;科学方面,发明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早一千七百多年,同时,在哲学和政治方面也很突出。昭示着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好当下的知识,同时要开阔眼界,转益多师,做一个全面发展的有素养的学生。最后我们说一下选自《战国策》的《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是刘向根据战国史料编订的国别体的史书,在二十四史之外。《荆轲刺秦王》主要歌颂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反抗的英雄气节以及精忠报国的献身精神,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他身上的侠义精神。
三、子部
先秦是中华文化极度繁盛的一个时期。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况,培育了中华文明茁壮的根脉。除了儒家经典之外,还有道家、墨家、法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杂家、名家、小说家等。出现了诸如老子、墨子、孙子、商鞅、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能够数代的风流人物。而先秦诸子散文最杰出的代表是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孟子不在此列。韩非子的文章,人教必修没有入选。接下来我们要说一下庄子和荀子。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许许多多中国士人的人生准则,苦读圣贤书,希望致君尧舜,然而奸佞当国,阉宦执政,正直之士苦于无处伸展抱负。此时我们不妨向庄周学习,学习他的一份逍遥和洒脱。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们不妨学习一下庄周。我们需要有一份《逍遥游》的情怀,有一份庄子的情怀。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劝学》殷殷。“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你先天禀赋如何,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没有一心一意的付出,想要获得人生的满意回报是近于痴人说梦的。
四、集部
文化典籍中,最大的类别应该是集部,包括总集和别集。总集比如说《乐府诗集》、《文选》等,别集比如《白氏长庆集》、《王荆公文集》、《苏文忠公文集》。人教版古诗文选入了很多集部的作品,我们一一来说。
《楚辞》,刘向编辑而成,收录了屈原、宋玉、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如果说屈原是楚辞的灵魂人物,那么《离骚》则是楚辞的灵魂。所以,体悟《离骚》的韵味是解读楚辞和屈骚内涵的关键所在。限于篇幅和实际,人教版只选录了《离骚》的四五两段,其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仁人志士;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深沉忧伤依然让无数人动容。《离骚》中香草、美人等组成的奇丽的世界,依然给我们足够的想象的空间。屈原的自沉带给我们无限的伤感,也给我们无限的追忆。今天我们通过端午节的形式来纪念这位世界级文化为人,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文章,更应该去挖掘背后的实质性内涵。“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既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批判,同时也赞美了焦仲卿、刘兰芝二人对爱情的忠贞,寄予了对爱情美好的向往之情。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赞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的《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涉江采芙蓉》描述了一个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妻子的故事,表达了游子对妻子的浓浓的思恋之情。“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朴素的语言传达着浓浓的情谊。
同时诗歌方面,我们既可以领略引领汉末建安一代风气的曹操诗风的“古直悲凉”。正所谓“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与“古今隐逸之宗”的陶渊明一起“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一起“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一起感受“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生活。追随太白来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道,感受李白想落天外的想象力。和杜甫一起《登高》、一起咏怀,“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和白居易一起聆听商女的心事,“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一起感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的琵琶声。同杜牧一起来到忧伤的秦淮河,在“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朦胧中,抨击着那些靡靡之音背后的权贵。与李义山一起来到马嵬,凭吊一下“长生殿”里的那对鸳鸯,“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不亦悲乎?空留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词这一块,不妨先听听李煜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家国之愁,因为“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因为“朱颜改”。跟随有“白衣卿相”之称的柳永来到“杨柳岸”,在“晓风残月”中“执手相看泪眼”地作别。在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在“佳节又重阳”的日子里与易安居士在黄昏后的东篱把盏,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乍暖还寒时候”,听她倾诉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愁。与东坡居士一起“竹杖芒鞋”,一起“吟啸”、“徐行”来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赤壁,怀念“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郎,只是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陪辛稼轩在“落日楼头”、“登建康赏心亭”,把“栏杆拍遍”,只是“可惜流年”,无人唤取“红巾翠袖”,无法“h英雄泪”。那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文这一块,于《过秦论》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同也”中,感受贾谊政论文的博学与睿智。于李密的《陈情表》中,倾听肺腑之言“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感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悲凉,作为后之览者,我们也有感于斯文。在“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的日子,追随王勃来到那“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洪都新府”去感受那“胜友如云”、“高朋满座”的胜践。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中唐,感受“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文公“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呐喊。在“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之际,和杜牧一起来到“覆压山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聆听“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教诲。在“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月色,与苏轼一起“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一起“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与王荆公一起游褒禅山,洞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真谛。
曲则跟关汉卿一起声援窦娥,一起控诉那“糊突了盗跖颜渊”的天。
要之,高中必修古诗文在经、史、子、集方面都做了选录,而以集部为多;而集部里,又以诗、词、文的选录为多。这样的选录不无道理,既符合高中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又能相对比较全面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唯一有瑕疵的地方在于,作为中国独有的文体――“赋”的入选几乎为零。(倘若我们严格地界定赋的定义,那么《离骚》、《归去来兮辞》当不属此列。)王国维先生言“一代又一代之文学”,汉赋无疑是汉代文学杰出的代表。而在赋体文学的研究日益繁荣昌盛的今天,人教版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多少有点说不过去。笔者以为,首先,当增添贾谊的《吊屈原赋》,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作《史记》时,便把屈原和贾谊这两个命运极其相似的文人放在了一起,名之《屈贾列传》。而《吊屈原赋》既是贾谊对异代文人屈原的共鸣,同时又是骚体赋的杰出代表。增选此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二人,只有“感”字当头,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其次,当增添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的片段,正如选入《离骚》片段一样。司马相如被赞誉为“赋圣”,其《天子游猎赋》又是汉大赋的极品,理应入选其中两段,以期让中学生对汉大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最后,当入选张衡的《归田赋》,此篇既是抒情小赋的滥觞之作,又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学生通过《归田赋》的学习,认识的不仅仅是《张衡传》里面那个更偏重介绍其科学、政治才能的张衡,更重要地是对文学巨匠张衡有了更好的理解,这样一个“如此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更加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银的神秘气质是有其原因的。白银多和其他矿体混合,不便分离提纯,不像采掘独立的金属矿体和沙里淘金那么容易,因此,对于古代先民来说,白银甚至比黄金更加稀缺珍贵,历史上出现的一磅白银兑换两磅黄金的记载绝非杜撰。
在中国历史上,战国以前也多见黄金制品,罕有白银制品。秦始皇为统一中国进行朝政体制改革,《史记·平淮书》写道:“乃至秦……而珠、鱼、龟、贝、锡、银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自此,白银的货币地位被废除,银饰品才开始一定规模地出现。“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魏晋时期的《定情诗》,将缱绻浓情寄于金银璀璨的定情信物之上,令人满目生姿。
由于银的可塑性强、品质珍贵且性能优良,给匠人们留下了极佳的表现空间。中国银器在历史上出现的品类之繁、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涉及面之广,是其他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但中国银饰的最大藏家居然是瑞典皇帝,欧洲对老银饰物收藏的重视程度,不得不令国内同行汗颜。
关于“老银”的年代界定,古玩行里一直有两种分法:一种是以1949年解放为界;一种则以“”为界。目前老银存世量较少,原因是多方面的。因为以前原材料少,历代利用前代银器熔铸加工成新品,损毁不少旧物。清末民国的革新,女子剪短头发,改变了妆容与服饰,一些头饰、配饰渐渐失去用武之地,相应的工艺随之失传。解放以后,散布在民间的金银饰品被收归国有,大量手工艺人改行。加之上世纪五十年代,工艺精巧的金银饰品由外贸部门收购,组织出口换取外汇,使得大量精美的老银器流失海外。
“”的破坏力更是空前。老凤祥银楼的师傅对我说,当时“”抄家所得的老银器,用白皮铅桶一桶桶运来,集中熔炼制成银砖。因为银器有边边角角,戴着手套都会刺手,师傅们便先用火枪喷烧使边角熔缩,再统一熔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度风行将银饰拿到金店换取黄金首饰的潮流,也将不少老银器送进了熔炉。八十年代末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乡村传统习俗被改变,机械化代替了手工业,更将银器进一步推上绝路。所以现在对老银的收藏,不啻为一种传统文化与手工艺的抢救,老银器的价值应该重新被发现和肯定。
因为喜欢,陆续遇见了一些心仪的藏品。我不是专业藏家,只是个普通的玩家,现举几例自己收藏的日常老银器物,从工艺、品种、题材、纹饰等角度说说自己的感觉与心得。
(一)素银与烧蓝
《李师师外传》中有一段话令人印象颇深:“帝(宋徽宗)尝于宫中集宫眷等宴坐,韦妃私问曰:‘何物李家儿,陛下悦之如此?’宋徽宗道:‘无他,但令尔等百人,改艳装,服玄素,令此娃杂处其间,迥然自别。其一种幽姿逸韵,要在色容之外耳。’”李师师一身素装,而特出于三千粉黛之中,正因为那种由内而外的气韵,也说出了素以为绚的道理。
收藏老银的初始,总希望找些工艺复杂的东西,以显示物品的等级,到后来却发现其实素银才是百看不厌的。我有一件素工的老银沉香粉筒盒,仅有一指高,没有任何装饰细节,仅靠盒盖旋动,使外孔与内孔相齐,便能倒出香粉。盒底有款字“纹银”、“鸿兴”,是福建滨江地区的东西。经过岁月的磨砺与人的盘玩,已有了熟润的包浆。还有一件“荣祥”款字的印章盒,也是素银质地,线条硬挺,质地厚实。采用抽盖式设计,盒内分区放置印章和印泥,盒底有一椭圆小孔可供内窥。合上盖子后,显得方正、简洁而有质感,犹如一件味道十足的明式家具。
素工的器物靠形制、线条、质感取胜,于无言中而有大美。其实器物与书画、文字也有着微妙的对应,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那些素玄的水墨画,如同不矫饰的文字和思想,甚至于不着一字,而能尽得风流。
当然,好的烧蓝工艺也能给素工的银饰锦上添花。银烧蓝工艺是13世纪末由意大利工匠发明的,以透明或半透明的珐琅釉料施于银胎花纹上,经过500到600摄氏度的低温多次烧制而成。比如我的一件清代山西地区的老银耳挖牙签筒,周身素洁,线条爽利简单,唯有筒鈕的小青蛙施了有层次的烧蓝彩,精巧生动,有点睛之妙。蛙身上下移动,一头推出耳挖,另一头便是牙签,中央有孔槽可以固定蛙身,是一件可随身携带的实用小器物。
那件京工双层镂空烧蓝蝶恋花簪子更可以看出烧蓝的妙处。有层次的浅蓝深蓝与紫酱色恰到好处地附着在镂空錾花工艺之上,使物品有了娴雅安逸之美,如颇见风致的闺中美人。我的朋友蕉雨见之惊艳,特填词一首——《好事近 姊姊新得民国老银烧蓝蝴蝶发簪题写以寄》:“细点小螺青,稳立海棠枝萼。又缀谁家帘幕,趁西风一搦。落英枕簟抱香眠,偏共新愁觉。却恐转来飞去,似当时停著。”
(二)模压与錾花
模压錾花的双兔大银锁得之于福建,这种“长命锁”在明清时期的汉族地区十分流行。小孩出生后为了消灾避邪,父母或舅舅出资打制银锁给其佩戴,意在“锁”住生命、长命百岁。这件银锁的一面是月中白兔,本人属兔,一见即分外亲切。曾为松江云间第一桥填过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有兔爰爰,跨塘乘月,月生沧浪痕微。看万籁踪迹,风起云堆。浩荡浮生怎许,浑漫与、笔底芳菲。无人会,一声鹤唳,天地清辉。峰回。看潮走马,千万遍阳关,谁与同杯。问平生幽恨,有雪无梅。流尽江湖秋水,秋水外、莺燕双飞。因何去,云间一樽,更向何归?”写完第二天得到这块大锁,“有兔爰爰”一朝到了眼前。可见人与物、人与人的缘分都一样,冥冥中自有安排。
另一件錾刻工艺的鱼梳也是日用爱物,来自辽宁地区。鱼身分阴阳,一面阴刻,一面阳刻,鱼眼也是一面鼓一面平,象征阴阳和合。鱼腹呈微弧隆起,中间藏有小梳子,内收时刚好可在鱼背处卡紧。汉以前,“双鲤鱼”即古代的信封,不是指两条鲤鱼,而是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中间可夹书信。有乐府诗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呼儿烹鲤鱼”,即解绳开函,“中有尺素书”,即开函见到素帛书信。这种鱼形信封沿袭很久,一直到唐代还有仿制。夹信的双面鱼身,也该和这个鱼梳的形制类似。物质条件远没有现今富足的古人,却拥有最浪漫的手艺与精神,让人心为之动,神为之远。
那件乾隆工錾花小粉盒虽为铜鎏金工艺,但与老银錾刻工艺相通,可互为参照。仅4公分的盒身上,精工錾刻有缠枝牡丹花纹,刀工舒展利落,花样雍容典雅,又灵动婉转,仪态万方。《诗经·郑风》中记载:“淆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此处芍药很可能就是牡丹,因为古时芍药与牡丹并不分明,郑樵《通志》中说:“牡丹初无名,依芍药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药。”当时的河洛男女互赠牡丹示爱,不亚于今天的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吧。这件牡丹纹小粉盒,又饱含着多少浓情爱意呢?
还有件江西地区的老银香囊结合了模压錾花与镂空工艺,非常精致轻巧。赣工的小香囊向来颇受赞誉,其外形方中寓圆,构图疏朗大方,描绘一持莲童子兴高采烈地边舞边行,开脸十分喜庆。环绕图饰有银杏、梅花、蝙蝠及吉祥八宝纹案等,疏密有致又连带巧妙。内衬红纸增强了图案的层次与景深。侧盖可以推开,里面可盛放香料,适合随身携带或作为定情信物。
(三)浮雕与剔底
银饰工艺中的浮雕与剔底不可明确区分,浮雕有时在模压基础上深入雕琢,有时直接在银面上雕镂。在用减法概念时,浮雕与剔底不分家,都是剔除底部多余的空白,凸显出图案的主体部分。
手头的一件京工包金的牡丹双尖厚实、端严、富丽,绝对有大家闺秀的气质。鎏金璀璨的牡丹也显现出堂皇的贵族气息,浮雕很高,显得饱满扎实、层次错落。不到十公分的小物件,能有如此华贵大方的气象,颇为难得,显示出了京工的实力。
另一个包金的小扁方簪也是一眼看中的小东西,只有8cm长。我偏爱厚实精美的小件,可以盈盈一握随身携带的那种,随时随地可以拿出来消磨紧张或无聊的时光。这个小扁方是出土件,清中期的,非常厚实端正,小物件而呈现慷慨的大气象,剔底的牡丹如意头布局舒展大方,层次错落而不单调,显现出大家气象。簪身錾刻有飘逸秀美的兰草,珍珠地细腻温润,周边是一圈錾刻的回纹,十分古典文雅。背后有款“天昌”,是山西地区的物件,山西的老银饰向来以工艺精湛而闻名。
还有件晋工剔底的蝴蝶小锁也是新近所得。见过很多同类的蝴蝶小锁,都没有这个干净大方。整个小锁只有3.5公分宽,非常厚实,包浆匀润。蝴蝶图案剔底錾花而成,清疏俊朗,还有细腻的珍珠地。锁杆一头为梅花图案,拔出锁杆,蝴蝶锁可以上下开合,底层的小盒子用来置放小物件或香料,十分讨人喜欢。
(四)花丝与点翠
手头有一件龙头簪是垒丝工艺的,又称“花丝工艺”,为中国首饰一大流派,源自北方。唐宋期间,花丝工艺已应用于妇女发饰,元代更有专门工匠专事生产。这种工艺是将金银加工成丝,再经盘曲、掐花、填丝、堆垒等手段精制而成。此件龙头簪造型质朴大气,手感沉实,富有想象力与设计感,既古典又现代,簪身的弧度亦十分漂亮,我用来挑拨沉香粉。李渔《闲情偶寄》有言:“簪之为色,宜浅不宜深,欲形其发之黑也……簪头取象于物,如龙头、凤头、如意头、兰花头之类是也。”所言极是。
另一花丝点翠镶宝小头饰,亦立体而精巧。帽花周边的一圈如意纹为掐丝垒丝工艺,相当细致精巧,中间填以翠毛。据说最佳的点翠工艺只选用翠鸟脖子上那圈最细洁的毛羽,色彩莹润亮泽,经年不败。这种蕴藉的蓝色与银色映衬,极显娇媚。但点翠饰物很难保存,不能入水,也不能刷洗,又容易脱落,所以留存下来的都相对珍贵。最上层镶嵌有蜜蜡,浓郁的蜜色与丰盈的翠色相得益彰。整件帽饰直径不到2公分,李渔认为饰发之物应细巧而不张扬:“与玉蕴于山而山灵,珠藏于泽而泽媚同一理也。若使肌白发黑之佳人满头翡翠,环鬓金珠,但见金而不见人,犹之花藏叶底,月在云中……”真可谓风月中人。
(五)虬橛与风藤
和老银配伍的除了珠翠玛瑙外,还有其他稀罕物事。
那天在云洲买到个内胆银质的桃形杯,却不识外面包裹的有似石头的矿物质。请教了王坚老师后得知,这是雄晶酒杯。雄晶,就是雄黄的结晶体。这种结晶体在清代,被能工巧匠制成工艺品,供达官显贵把玩、陈设。雄黄与雌黄非金属矿物,而是形影不离的共生矿物,在我国被称为“鸳鸯矿物”。雄黄,橘红色,故雅称“鸡冠石”;雌黄呈略带绿色的柠檬黄色。人们根据不同的颜色来区分雌雄,但雄黄长时间受光照射后会直接转变成雌黄。民俗端午节饮洒雄黄酒实为驱除各种毒虫。“白娘子误饮雄黄酒,吓坏意中人许仙郎”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明亮的雄晶包裹着温和的老银,那么温暖,那么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