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写荷花的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文化 和谐 社会 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是其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文化不能隔绝,文化是在传承中发展的。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们既要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还要在融会、整合中不断革新创造和重构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和谐文化。
1. 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
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内容,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以和谐理念贯穿于相关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该类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1.1 和谐是中华民族文化哲学
中国哲学中在甲骨文就有“和”字;在《易经》“兑”卦中,“和”是大吉大利的征象;在《尚书》中,“和”被广泛的应用到家庭、国家、天下等领域中去,用以描述这些组织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的状态。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有对和谐倍加崇尚,把“和”作为一个哲学的抽象范畴加以研究,并揭示了和谐的价值、本质和机制。
儒家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同”,是完全相同的事物简单相加,没有不同的因素,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不产生新的状态、新的东西。而“和”是多种因素的并存与互补,是一种有差异的统一,而不是简单的同一。换句话说,和谐的本质在于统一多种因素的差异与协调。这里孔子是把“不同”而又和谐相处相生看作事物的本质。所以,在中国传统“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老子以“道”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指出阴阳二气相互激荡、冲撞、对立,却始终和谐地处在“道”的统一体之中。在儒道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是和谐状态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一方面强调人的道德,一方面强调自然界的内在规律,更重要地强调人与天、与地、与大自然的万类万物要和谐。
中国先哲们对和谐的解释,不仅体现了祖先治国安民的基本法则与哲学理念,而且其精神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同时也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基础。
1.2和谐文化的历史价值
儒家和谐思想意在调整人的社会关系。儒家把“仁”概括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则,人与人的和谐关键在于“仁爱”。仁,就是仁爱;而仁爱,就是人们应该具有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仁厚待人,善待自己且善待别人,是人立于天地之间应有也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和最起码的伦理基础。儒家的仁爱思想到了后来,就演变成了“博爱之仁”,强调仁爱的对象是天下人和万物。孟子继承孔子的“仁爱”思想,认为人都应有“恻隐之心”,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推人及于万物,并认为仁是成人之道,不仁无以为人。从儒家的仁爱思想到后来的“博爱万物”,其所强调的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而且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这在当时是进步的。用“仁”这个基本范畴把其它的道德规范统帅起来,爱人的道德意识也就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体现在具体的道德规范和礼仪之中,这正是和谐社会所具有的。
文化的力量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曾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成长,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今天,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立足时代,立足实践,培育与之相应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使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3和谐文化的时代价值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从表现形式上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从思想观念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感受,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从制度规范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和机制。
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因此,和谐文化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以引导、培育人们的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目标。
2. 和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和谐文化
文化的创造和发展的源泉在社会生活,它的生命之根在社会生活,它与社会生活之间根本上依然是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之间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归依,也是社会和谐所必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源泉,它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观念引导、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的作用。
2.1 和谐文化对和谐社会的引导力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的一些性质和特点,不同程度存在于现实的社会关系、社会体制、社会行为、社会生活之中。它们必然会以各种方式在思想文化领域表现出来,成为和谐文化的基础和源泉。与此同时,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冲突,会不断提出建设和扩展和谐因素的要求,进而成为和谐文化发展的动力,促进和谐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繁荣。没有和谐的社会现实,就不会有和谐文化;没有现实对于和谐的追求,也不会有和谐文化的发展。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就越发达。
2.2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思想保证
一种文化思想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和作用最为重要的一面就是,它必须引导、激励人们从不为恶,趋向于积极为善,促使人们的德行、品性得到提升和完善。和谐文化就是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国家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是每个人使自己的行为合于公认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并以规范性的准则和标准约束人们的行为活动,即禁人为恶。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2.3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的同时,道德规范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最有价值。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可以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才能够平等相处,合作共事,从而保全个体的利益,使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有利于增加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使人们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感受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可以说,一个社会如果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和制度规范构建起来的组织严密、功能齐全的系统,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充满色彩和活力。
3. 建设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大发展
和谐社会是一个兼备社会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之双重特性的社会伦理概念,它所表达的不仅仅是社会对公平正义秩序的制度期待,而且还有人们对美好安宁生活理想的伦理期待。和谐的社会要开放并充满活力,要利用人类现有的一切成果,充分调动一切资源,力争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3.1建设和谐文化,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
建设和谐文化重在建立先进的精神文化内核。精神文化内核重要的是倡导和培育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和谐的价值取向、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和谐的理念包括: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公平正义;三是利益协调;四是共建共享。
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及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精神支撑。只有做好精神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境界,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造就一代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奉献精神的现代公民。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3.2建设和谐文化,促进社会的科学发展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经济不发展,就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就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同样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和谐文化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包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蕴涵着科学发展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在现代社会,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应当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和谐文化来指引和推动。没有和谐的文化,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更不可能有社会和谐的实现。相应地,追求社会和谐的实践又会推动和谐文化的发展,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文化升华,也是人们追求社会和谐智慧的结晶。
3.3建设和谐文化,实现文化的自身和谐
文化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互交织中,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对不同文化的冲突、碰撞、摩擦,如果不注意协调、妥善解决,就会引起思想混乱,甚至导致社会危机。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并主张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和谐文化的建设,必将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文化的发展壮大,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同时不断促使先进文化、健康文化的不断发展,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各展所长、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①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人民日报, 2006-10-24 第02版.
②李忠杰.论建设和谐文化.光明日报,2006-10-09.
③吴 光. 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10-11.
④杨 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人文内涵和历史哲学思考.光明日报, 2006-09-12.
⑤彭建国. 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纵横, 2011-5-30.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剪梅】北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花】清.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青阳渡~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采莲~南朝·梁·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咏荷诗~江洪
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
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
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
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采莲曲~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
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
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
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古风(其二十六)~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折荷有赠~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荷花~李商隐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莲花~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
轧轧兰桡入白苹。
应为洛神波上袜,
至今莲蕊有香尘。
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钱氏池上芙蓉~文征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
芙蓉宛转在中洲。
美人笑隔盈盈水,
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
风吹罗带锦城秋。
相看未用伤迟暮,
别有池塘一种幽。
苏幕遮~北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
鸟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2、su:m37 苏秘 呼吸魔法奇迹护理精华露,包装奶奶的样子好可爱呀,大家可以想象牛奶都是很水水润润的,这款就是这样的效果,不仅可以注入水润,还可以收缩毛孔呢,还可以维持健康的肌肤呢。
3、雅诗兰黛 肌初赋活原生液,不仅油皮可以用,干皮也能用啊,对痘肌简直是神器呢,调节皮肤状态,增强皮肤抵抗力的作用,使用后脸摸起来嫩嫩的,肌肤像是在喝牛奶,这种感觉太好了,自己的肌肤棒棒哒,保湿效果也增强了。
4、太阳芦荟社 太阳社透明质酸原液,COSEME大赏日本好评不断!有了它,这个秋冬天再也不怕皮肤缺水紧绷了!补充皮肤里的玻尿酸,让你拥有婴儿般肌肤!每次使用的时候,先在手上倒点化妆水,然后滴两滴透明质酸,因为它是粘稠状的,所以一滴其实还挺多。然后就混合,再抹脸上,噌的一下,就吸收了。
5、ACQUA ALLE ROSE 玫瑰爽肤水,拍在脸上特别好吸收而且一点不油腻,非常清爽,可是油皮星人的福音呢,浓浓的玫瑰轻轻拍点吸收后脸蛋滑滑的清爽,期待改善后的小脸蛋,必需坚持不能懒哦。
6、CAUDALIE 欧缇丽 美白精华液,臻美亮白精华液,这款具有超好的美白效果功能,不仅可以 补水还可以美白,还可以淡斑,提亮肤色润白透亮 ,这个 搭配葡萄精华爽肤水效果更佳。
7、DR.WU 达尔肤 杏仁酸温和焕肤精华液,可是林允同款祛痘神器,这款含有的温和的杏仁酸,玻尿酸,水杨酸等,都有效于改善你皮肤的角质还有收缩毛孔,可以有效的控油,调理你的痘痘肌,每天都坚持在用,真的有效!
常看书本页数,
题目不知何处。
好不容易找到,
看完还不知道;
快找 快找,
始终还没明了。
如梦令 迟到虫虫
昨夜熬夜过度,
早上睡过了头,
睡到8点钟,
冲向教室里头;
加速 加速,
今日又破记录。
学校食堂 虫虫
头上飘黑烟,
脚下粘又粘。
天上飞苍蝇,
饭菜没放盐。
考试其一化化
急切等待发试卷,
拿到试卷傻了眼:
试卷题目并不多,
关键词:和谐课堂;师生关系;教辅手段;问题情境;评价方法
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校园同样需要和谐,高中化学课堂更要呼唤“和谐”。和谐化学课堂是指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旨在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当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化学课堂中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学习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而创建和谐的化学课堂教学需要我们敢于实践、勇于创新。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化学课堂的重要前提。关系和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调动起学生的极大热情去参与学习,使学生乐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教育家加里指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与学生交朋友,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和学生建立一种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关系,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为此,我们要努力做到:
1.把“爱”带进课堂
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决定于教师的亲和力,教师必须心中充满爱,用爱去播种,用爱去浇灌,用爱去呼唤。教师要善于用真心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认可每个学生,以热情的目光、可亲的面孔面对每个学生。课堂上,鼓励他们发言;课下,多交流、多谈心、多辅导。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对教师充满期望、有信任感,就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去,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教师真诚对待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也会用坦诚来反馈,师生关系才会和谐。
2.把鼓励带进课堂
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教师的鼓励。坚定不移的自信心常常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心理学家也指出:每个人都是渴望被肯定的。学生在获得了教师的鼓励和肯定之后,才能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才能愈加爱学习、爱思考、爱提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挖掘学生的潜力,多给学生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上课多一点掌声,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喝彩。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让他们体验成功,因为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爱与赞美之词,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肯定,这样才能使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促进和谐课堂的构建。
3.把民主带进课堂
构建和谐的课堂,把民主带进课堂非常重要。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心情才会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化学教师应民主施教,把化学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并向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堂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让课堂兴趣盎然,生机勃发。只有将民主带进课堂,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课堂气氛的融洽。
二、设置和谐的教辅手段,是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条件
在传统教学中,多以讲解法为主,以“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为主要的教学工具。20世纪以来,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电脑等辅助教学手段纷纷走进课堂,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的发展,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极大地方便了教学。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积极采用化学实验、多媒体、手持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通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促进教学思想、观念、方法的转变,使中学化学知识与现代化学的前沿知识更能和谐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出乐趣,促进化学课堂的和谐发展。但在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上,并非选用的辅助手段越先进、越多,教学质量和效率就越高。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适时、适度、适当地运用教学辅助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三、创设和谐的问题情境,能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探究性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问题情境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一方面,它具有客观性,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背景,可以是现实生产、生活材料,也可以是本学科的问题,还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等。另一方面,它充分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主观愿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让学生在学习中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下面笔者以曾执教过有机复习课《探究阿司匹林的结构与性质》为例,阐述如何创设和谐的问题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一:认识阿司匹林
生活素材:阿司匹林(C9H8O4)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
2.创设问题情境二:探究阿司匹林的结构与性质
科学探究:
3.创设问题情境三:回顾阿司匹林的历史
化学史话:公元前400多年,希腊人用咀嚼柳树的叶子、树皮等的方法来退热止痛。柳树中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是水杨酸,1898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将水杨酸的羟基乙酰化制得乙酰水杨酸。为什么要将水杨酸的羟基乙酰化呢?
4.创设问题情境四:展望阿司匹林的不断发展
展望:近年来科学家通过乙二醇的桥梁作用把阿司匹林连接在高聚物上,制成缓释长效阿司匹林,缓释长效阿司匹林又具有哪些性质呢?
几次问题情境创设以阿司匹林的发展为主线,环环相扣,不断延伸,既使学生通过阿司匹林结构与性质的探究,复习了酚羟基、羧基、酯基等官能团的性质,又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因此,所创设问题按教学知识的发展,组成了一个循序渐进,且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涉及的知识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接近到“最近发展区”。设计的问题要力争开阔,会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惊喜,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化学课堂教学。
四、利用和谐有效的评价方法,能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赏识性
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败在学生的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在构建和谐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利用和谐有效的评价方法,通过“导之以学”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抓住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学生,准确理解化学基本概念、规律,培养学生学科能力;通过“助之以成”,帮助学生的学习情感。
总之,在和谐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构建和谐的化学课堂教学则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中心环节。和谐,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又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更是我们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韩永昌.心理学.5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6.
[2][美]布鲁纳.教育过程.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2、熊出没。
3、喜洋洋与灰太狼。
4、飞天小女警。
5、铁臂阿童木。
6、黑猫警长。
7、小蝌蚪找妈妈。
8、舒克贝塔。
9、猫和老鼠。
10、海绵宝宝。
11、大耳朵图图。
12、果宝特攻。
13、哪吒传奇。
14、小鲤鱼历险记。
15、葫芦娃。
16、精灵宝可梦。
和谐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理想和目标, 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它是对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反映。在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漫漫征程中,一方面使外部世界发生着新的变化;另一方面,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在实践创造中获得自由,在自由中完成新的创造, 这是对和谐文化的基本定位。尽管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却体现着人的实践创造目标所在。以为指导,把握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进一步贯通与整合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 在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中构建当代文化,这是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和谐文化的实践定位
文化是人们实践创造的产物, 对文化的本质内涵的理解也将随着人们的实践进步而不断发展。和谐文化的提出,既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再认识,更是在一个新的历史实践起点上, 对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功能的解读。
文化体现着人类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人们在实践劳动中,将自己的目的、意图、理想、激情,通过劳动工具转化为改造客体的物质力量,在被改造的客体对象中,人在观照着自己的精神创造,这种精神创造在不断实践和观照中,代代相传,得以延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就是人化, 文化哲学就是人的哲学。德国文化哲学家卡西尔认为, 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 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动物不可能产生文化, 因为动物不存在一个有目的的主体创造客体的过程, 更不存在一个自我观照和总结的过程。人通过劳动,创造了文化,获取了自由。“人的突出的特征,人的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work)。正是这种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这个圆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因此,一种‘人的哲学’一定是这样一种哲学:它能使我们洞见这些人类活动各自的基本结构,同时又能使我们把这些活动理解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马克思指出:“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当然,这种解读有可能将对文化的理解泛化,因为并非所有的劳动产品都可以被称之为文化, 历史上人们为谋生或其他目的所生产的东西比比皆是, 如是都冠以文化, 当然有些牵强。从人学思想来理解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人在自由的关系和环境中,将自己的本质力量铸造在客体中,才能使客体闪烁着创造的光芒。相反, 在一种扭曲和不自由的关系和环境中, 人是不可能有创造的前提的。卡西尔认为,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语言、艺术、宗教、科学, 是这一历程中的不同阶段。在所有这些阶段中,人都发现并且证实了一种新的力量――建设一个人自己的世界,一个“理想”世界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来引渡出和谐文化的概念, 其哲学内蕴值得我们去深究。
在人类实践创造中所形成的和谐文化, 其定位有三:
(一)在多种文化样态的交汇中铸造进步的文化理想
现实中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价值尺度, 但这绝不意味着和谐文化就是接受各种文化样式,不讲是非,不分善恶。事实上,和谐文化的根本目标就是通过贯通各种文化,使其相互吸收营养,构建面向全人类的进步的价值目标。如何去判定和谐文化的先进文化方向呢? 这当然就需要我们从唯物史观里去寻找答案。对先进文化的认定, 有两个基本标准:
其一,看这种文化是否是对先进生产方式的反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价值系统,其先进与否,可能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 也可能在就文化讲文化的话语语境中也说不清。这就要求放到时展的平台上, 放到生产方式的参照系上。如果能在根本上代表着先进的生产方式要求, 代表先进的制度伦理, 同时能动员和激活人民的精神意志向现代化目标迈进,这当然就是先进文化;反之,就是游离于时代与历史进步之外的文化样态。
其二,是否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也是文化成果的受惠者。和谐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丰富人的知识结构、提升人的文化自觉意识、高扬人的文化品格方面有所作为。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中, 和谐文化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解释。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构建和谐文化、实现先进文化的过程。先进文化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 它总是通过一定的载体实现着自身的目的与需求。在当代中国, 先进文化是以和谐文化的实践品格而出现的, 因为只有将先进文化价值渗透到我们当下的和谐文化建设中, 在中西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 积极探寻符合时代进步和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因子,才能使之弘扬光大,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基本文化精神。这一历史选择, 就需要我们将先进文化有效融入到和谐文化的建构中。
(二)在和而不同、尊重多样的祥和氛围中构建
和谐文化历史的教训值得汲取。在我们共和国的历史上,曾有一段对文化理解出现严重偏差的时候, 把充满创造性的文化精神理解为一种准军事的纪律刚性规范。任何一种有个性的文化样态都被看成是离经叛道而大加讨伐, 从而从根本上违背了的文化指向,也从根本上违背了中西文化的智慧路径。认为,文化多样性是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个基本规律, 是各种文明形态得以发展的前提, 也是人类在社会文化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一个基本法则。孔子早就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也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2005 年9 月,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 周年首脑会议上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 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天下大同”是中国文化的理想,如何达到“天下大同”? 这就必须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过程中来逐步实现。当代中国著名社会学家先生就指出:“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三)在相互汲取中不断丰富人类文化精神
文化体现着人类精神创造。这种精神品格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从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来看,任何一种文化都对世界文化的进步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但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一统天下,不可能天然地成为普世价值让其他民族文化去效仿。学习是一种取长补短的双向互动过程。善于学习,善于吸收不同文化的积极价值并为我所用,这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基础。中华文化把“和合”作为内在精神,在儒、道、佛的相互交流过程中, 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能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正体现着中国文化善于学习、讲究和谐的优秀品格。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既是中国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的过程, 也是中西文化在一个新的平台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国人应对自身的文化认真研究,弘扬光大,同时也要避免文化浮躁和过度张扬,警惕以一种“愤青”的心态看待世界文化大势,要以平和的心态学别人所长,补自己所短。在当代世界文化交流中,有一种不平衡的状况,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有价值过度倾销之嫌。有材料显示,在当今全球信息流动中,90%以上的新闻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控制的;美国的电影、电视作品生产量仅占世界总量的6.7%,但电影流通量却占了世界市场的50%以上,电视作品的比重更是超过了70%。这种文化话语权的不平衡,可能会带来某种文化价值的过度放大,而使得文化的相互学习格局出现失衡。为此,我们需要在指导下,倡导中国“和合”文化,由和达礼,高高弘扬世界文化之“礼”。这种“礼”就是一种有序的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的合作规范。
二、在贯通整合中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和谐文化是将不同的文化样态进行整合的过程。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文化相加,也不是一种文化样态吃掉另一种文化样态, 而是需要以为指导, 在明确文化的民族特殊性和世界一般性的基础上,以先进的生产方式为参照系,以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根本标尺,守正创新,融会贯通,创造出与时代同步的先进文化价值体系。
(一)深刻把握中华文化的历史功能
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多样性的基本表现形态。中华文化是对中华民族的实践历史的反映, 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综合反映。
其一,凝聚力是中华文化根之所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愈挫愈坚,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一种打不烂、摧不垮的凝聚力。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既是本民族的人从理性上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科学合理性,更从情感上认同这一文化,愿意为本民族的文化理想而奋斗。在长期共同生活实践的背景基础上,中华民族在共同的实践交往中,形成了共同文化的价值理念, 这种价值理念已经渗透到民族群体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 一旦触发了人们文化心理的这根神经, 就必然会唤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就会唤起人们的民族忧患感,强化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其二,历史传承为中华文化厚重之所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精神富矿。历史事件总是在特定时空中发生的,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具体的, 但人们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思想提炼和文化概括,形成的一个民族文化走向,却是在历史中得以保存和延续的。文化体现着人的激情、理想和智慧的表达,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中华文化的大气磅礴,正是中国一代代人的精神追求的历史描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民族实践和奋斗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在历经曲折磨难中得以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面对任何风险和困难,只要我们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去面对现实,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其三,善于转换为中华文化智慧之所在。中华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能成为中华民族应对各种考验的精神航标, 就是因为中华文化能够善于吸取其他文化的长处, 并将这些文化成果转换到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中, 不断充实完善本民族的母文化。中国有56 个民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大平台上, 不断实现内部语言、价值、表达方式相转换的结果,这种转换使得中华文化更加充实,更有活力。同样对待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也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在吸取其长处的过程中,通过文化转换,构建民族文化的襟、大手笔。
(二)进一步厘清世界文化的基本定位
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一花盛开不是春,世界文化的春天是各个民族的文化之花的竞相开放。相对世界文化而言,文化的世界性具有以下的特点:
其一,普适性是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基础。相对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而言,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所组成的。世界文化在各种文化交往过程中,必然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这些共同的价值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共同财富。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的进程中,人类共同面临着环境问题、共同发展的问题、反恐问题等等。当然,世界文化的普适性绝不是指它已经包含着人类文化的绝对标准, 这种普适性也并不能简单照搬某个概念到不同的民族文化价值中,并强行要求所有民族都按照这种文化价值去实践。世界文化的普适性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两者相辅相成,是一个整体。
其二,共生性是不同文化相互联系的缘由。世界文化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有机体。在这个文化系统中,每种文化形态都有鲜活的生命,而且各种文化形态都是根根相连,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文化生态。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用一种文化去占领甚至消灭另一种文化,只能带来世界文化的大灾难。文化作为人类实践的存在方式,必然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必然会与整个世界的文化进步紧密相连。
其三,对话性是不同文化相互吸收的条件。世界文化包含着不同文化的对话性。应当承认,不同的文化形态有不同的价值追求, 尽管世界文化的普适性可以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但文化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 各种文化之所以能在这种矛盾和冲突中得到延续,就是世界文化有一种自我调节功能,它能为各种文化提供对话的渠道, 能够促使不同文化通过对话形成和谐文化的状态。
(三)坚持指导,构建具有活力的和谐文化
如何整合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从和谐文化走向和谐世界,走向和谐的世界文化,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以下几个文化问题的认识:
其一,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形成一种文化的自觉。要清醒地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内容和当代价值, 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所要面临的挑战。文化自觉是一种对世界文化格局的总体性认识,是一种对自身文化定位的总体性把握。面对全球化过程中世界文化的交往, 我们需要以什么为指导思想,弘扬什么,反对什么,如何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等等,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才能处理好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和谐文化的提出,也正是我们文化自觉的一个最显著的表现。
其二,面对不同的文化形态,树立正确的文化。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必然是开放的,可以为人类所共享的,也是应当得到全世界所尊重的。要构建和谐文化,我们首先要有宽广的视野,有包容的胸怀,善于发现并吸取不同文化的长处。文化一旦封闭,其创造性精神魅力就会失去。因此,在文化问题上,既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人为地分出文化的优劣,以某种文化形态独尊,也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拒绝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化的长处。
关键词:和谐制度;和谐城市;和谐规划
积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城市作为国家或者地区发展的中心,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建立和谐城市离不开和谐的城市规划。和谐的城市规划有怎样的人文内涵,怎样服务于和谐城市的建设,这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研究的内容。
1, 和谐社会-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主题
中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法治、人民和睦相处、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这就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城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城市的建设。目前,中国和谐城市的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还面临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仅就城市建设方面而言,在城市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的同时,矛盾摩擦也在不断增多。城市的发展并没有使居民的幸福感得到相应的提升。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这种种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建立和谐城市的致命伤。所以,消除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和谐现象、建立和谐城市就成为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2,和谐城市规划的内涵
城市规划之和谐在内容上应包括三大和谐:一是城市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保护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城市中各社会阶层之间、不同的社会集团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和人关系的和谐;三是发展城市经济和保护历史文化之间关系的和谐,即历史和现实的和谐。
2. 1 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和谐城市建设的根本
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存在和发展所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关系。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不是征服和被征服、消费和被消费的关系,而是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关系。现在,生态城市不仅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而且也成为衡量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标准。然而,在中国的现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态城市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城市环境的改善明显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存在和不断激化,不仅降低了城市品位,制约了城市功能的有效发挥,而且也使城市的健康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所以,在建设和谐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清醒地看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城市生存的需要,而且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城市规划时,必须要牢固地树立起 “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突出城市的生态建设,把建立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环境作为追求的目标。
2. 2人和人关系的和谐:和谐城市建设的核心
在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总体上还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不和谐的现象。比如,在城市内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人群收入差距还在不断拉大,社会分层日益明显,穷人区、富人区在空间上的分异正在日渐形成;房地产商圈地屯房,恶意炒作,致使房价居高不下,而广大职工群众迫切需要的经适房和廉租房却远远难以满足需要等等。
这些不和谐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在制定城市规划时,必须要注意充分发挥城市所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功能,努力促进社会的公正性,尽可能地为弱势群体提供维护其人格尊严的生存条件,为每一阶层一视同仁地提供公平的待遇和发展的机会,从而使社会各阶层加强交流和融合,对城市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2. 3和谐城市建设的灵魂:历史和现实的和谐
城市不仅仅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巨大成就的代表,表现为一种物质形态,而且也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巨大成就的象征,表现为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物质形态,它是自身历史文化的载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个城市长期历史发展过程的厚重积淀物,是一个城市的 “生命痕迹”。城市的历史文化之于城市,就是它的根,它的魂。一个城市若失去了历史,失去了文化,就如同失去了它的根,它的魂。巴塞罗那提出的 “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的理念正是对两者关系恰如其分的反映。然而,正如国际建协第 20届大会通过的《北京》所指出的那样:在中国城市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造成了城市历史文化的 “大破坏”和 “建筑魂的失落”-“人类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破坏已危及其自身的生存,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2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环境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甚至有些已不复存在。一个城市一旦失去了自己的历史文化,就如一顶皇冠失去了它赖以美丽的光彩夺目的珠宝。
3 ,和谐城市规划的原则
3. 1,生态化原则: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化原则主要包括:
(1)生态优先原则。城市规划的制定必须首先要考虑大气的净化、水源的保护、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碳氧平衡的维持、防风防灾、城市小气候环境的调节等。
(2)系统优先原则。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就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3)注重生物多样性原则。生态系统的多要素要求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这既是城市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的必然选择。
3. 2 ,以人为本原则:注重社会公平,促进人和人关系的和谐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使城市规划从项目的设计、审批到实施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都要充分体察民情、反映民意、体现城市为公众服务、予人关怀的理念,并通过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城市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来调整城市各阶层之间的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保护公众利益,实现社会公平,促进人和人关系的和谐发展。
3. 3,保护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城市发展和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和谐
城市规划应坚持保护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从内容上来看,应包括:
(1)保护的原则。城市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城市居民创造更美好的空间,但若城市的发展是以破坏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来换取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话,城市就将成为丧失了灵魂,只剩下钢筋水泥的外壳。所以,作为城市建设决策依据的城市规划在进行编制时,就要以历史文化的保护为前提,使城市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求发展,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
(2)发展的原则。我们知道,城市文化和城市建设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不讲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发展必然会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
还有赖于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城市经济发展了,才会
㈠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的沉积与传承。政治、经济与文化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政治与经济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反过来文化也影响着政治与经济。我国《辞海》对它的解释为:“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总的来说,文化是一种传承,起源于过去,影响着现在,指导着未来。它若无形的空气一样,生活中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而它却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
㈡中国和谐社会文化观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文化作为和谐社会的核心文化是以和谐内涵为基础的文化体系。和谐文化包括与人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
二、文化对会计的一般影响
㈠文化与会计的联系
霍弗斯特德1980年对分布在世界各地的IBM公司的员工进行调查得出具有四维度的文化价值观:权力距离、对不确定性的规避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
葛雷教授利用文化论法,在霍弗斯特德文化价值观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得出基于会计实务的四维度会计亚文化价值观:职业导向与法律监管、灵活性与统一性、乐观与保守、透明与保密。
劳秦汉在葛雷教授研究结果下,增加决策有用性与客观性。与此同时,他进一步分析得出基于会计理论研究的五维度会计亚文化价值观:创造性与传统性,求同性与求异性,多元性与一致性,实证性与规范性,应用性与纯理论性。
㈡文化对中国会计的影响
西方按照文化生成的地域将文化分为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陆地因其自身封闭性等特点导致其具有保守的特点,是一种典型的小农文化;海洋因其流动性等特点导致其具有冒险的特点,是一种传统的商业文化,因此基于劳秦汉的观点: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下在会计实务处理角度下分别表现为法律监管、统一性、保守、保密、客观性;职业导向、灵活性、乐观、透明、决策有用性。会计理论研究角度下分别表现为传统性、求同性、一致性、规范性、纯理论性;创造性、求异性、多元性、实证性、应用性。我国的会计亚文化价值与大陆文化下特点相同。
三、中国和谐社会文化观对中国会计的影响
我国的会计亚文化具有大陆文化特点,这也正体现着我国会计的现状与问题。然而文化既是历史的继承又是当下的创造,文化既是社会发展的推助力又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当代中国正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营造和谐文化。和谐文化的倡导与贯彻,也必将影响会计发展方向,甚至是会计亚文化价值。基于中国和谐文化观,我们应着重发展行为会计、环境管理会计与社会管理会计。
㈠与人和谐――行为会计
与人和谐,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重视人的作用,关注人的行为。20世纪90年代初,行为会计理论产生,它是由财务会计学、心理学与社会性构成的边缘学科。人是在“经济人”与“社会人”结合体,具有有限理性。它就是建立在有限理性下的会计系统。行为会计学的理论根源为认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认识心理学认为会计会基于如锚定调整等主观心理策略进行会计行为。这使得人的行为受主观意识驱动。社会心理学则认为会计会受会计亚文化价值等影响。近年来,如獐子岛事件等的财务造假事件频生,这主要是“人”的原因,关注会计主体的行为,才能最终遏制会计恶性事件的发生。鉴于我国会计亚文化的特征,我国会计人员的行为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这使得我国更应该加快行为会计发展,合理分析会计主体的行为,促进会计人员改善现阶段的消极行为,进而发展当下的会计亚文化,达到真正的与人和谐。
㈡与自然和谐――环境管理会计
与自然和谐,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0世纪90年代,美国环境保护协会就率先提出环境管理会计概念。它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和环境资源价值理论产生的。我国经济发展是目前以过度消耗资源换取的,企业只关注如GDP等量化指标,而没考虑环境负担问题。张亚连等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得知环境管理的实施与否对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影响不是很显著。这表明企业并没有从长远视角,考虑环境资源价值等问题。如今雾霾橙色警报也是给企业的危机警报。企业需要承担生态环境信息披露等责任。我们应该从根源上节约资源,关注影响环境的决策、行为的成本与收益。最终企业在与环境和谐的大环境下,实现经济最大化。鉴于我国会计亚文化的特征,会计的思维是局限在狭隘的财务方面,并受法律制度限制,因此更应该在上层角度关注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制定强制规定,让环境管理观念逐步渗入现有会计系统中。
㈢与社会和谐――社会管理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