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教育思想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

第1篇:现代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一、后现代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从20世纪中期起,后现代主义逐渐成为一种西方社会流行的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部分,为了使教育顺应“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对现代教育的一种反思。现代教育也可称为“精英教育”,而后现代教育则为“全民教育”、“通识教育”、“主体教育”、“终身教育”。后现代教育思想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五种:

1.人性化的教育观追求完美、丰富人性、关注人性化是教育的最基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永恒话题。使人看清自己和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并有意识的改变自己、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使自己能够更好的生活,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2.对话式的教育观在传统的教育中,老师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而后现代的对话式教育观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用对话的方式激发学生思维。

3.提问式的教育观提问是开发大脑思考能力的最佳方式,找出问题,并沿着问题一个个的去寻求答案,在不断的提问、解答、再提问、再解答中,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4.民主式的教育观后现代教育思想是一种追求民主的教育理念,提倡学校要采取民主参与制的管理模式,努力营造畅所欲言、组织协调、团结合作的民主校园氛围。

5.创新型的教育观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有创新,就会有发展。后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后现代教育思想观就是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的意识,积极探索,开拓创新。

二、汉语言文学独特的文学优势

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和世界其他各种语言文学相比,汉语言文学不仅有文字所共有的文学形式,如论文、散文、小说、传记等,还有其特有的格律,如诗、词、赋、曲的形式。汉语言文字独特的文学优势在于这些汉语言文学所特有的格律,它为汉语言文学增添了比世界其他任何语言都要绚丽丰富的内涵。独特的文字能够产生独特的文学样式,文字的特性也就决定了文学的形式。汉语言文学的一字一音、一字一义的特性,孕育出了声调优美、意境丰富的格律诗、词,使文学的思想美和韵律美相融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三、后现代教育思想下如何进行汉语言文学学习

第2篇:现代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育技术 人力资源 培训

1999年我国研究生开始大规模扩招,我国从研究生教育小国逐步跨入了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另一方面就业形势“一岗难求”的局面也日趋严峻,人们对高学历也开始了盲目的追求,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从2009年起连续4年增长超过10万人,仅2012年一年的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就达到了51.7万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有着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物理学、传播学等学科背景掌握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技能,“万金油”就业方向口径宽。但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打破了金饭碗、铁饭碗的传统观念与局面,就业方向由教育行业逐步转向了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毕业生选择在公司、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相关工作。

本文总结教育技术学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方面的有利因素,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公司中人力资源的培训方式,提出目前教育技术学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教育技术学在人力资源中的应用。近年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方面取得了整体性的进展,但实际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怎样进一步推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的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本论文是对目前教育技术学应用研究文献的一种充实,是对高校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就业的一种积极的探索。

1 教育技术在学科建设中已为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储备了能力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目标以能力为导向,符合企业挑选员工以能力为导向的需求。位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华南、东北、西北、西南,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具有学术和地域代表性的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南京大学八所高校。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目标中都明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利用多媒体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进行组合教学设计的能力,能够参与企事业单位或培训机构中的管理工作。

2 教育技术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中的应用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人力资源培训,可使教学更加接近工作实际。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中用现代教育技术思想为指导,能提高HR充分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远程教育还可实现即时培训和终身培训的无缝结合,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1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创造令企业员工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使之获得与环境相互体验的虚拟世界,形象生动地表现企业培训内容,让HR培训经理能更生动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教育技术人员还可利用VR技术根据不同的企业培训要求,按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和市场运行价值规律以现代教育技术思想为指导,创建模拟市场让企业员工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体验、发现、探索利用,巩固员工的专业知识,培养员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2.2 利用计算机仿真实训软件,如: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仿真实训软件、商业大亨软件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模拟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企业技术培训实训环境,问题解决情景设计等,让员工通过输入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实训操作方法、问题解决的方法,由计算机仿真系统运行生成各种评价结果,通过人机互动模式,让员工体验在特定的环境中,不同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或问题处理方法所带来的不同运行结果,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实践能力。

2.3 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运用实践性的研究方法,解决企业培训过程中的教学与员工实践的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内在联系达到和谐统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的具体措施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方案实施、培训效果评估。这与的传统教学方法不约而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因行业、职业而变得多种多样,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方式方法也应切合转变,才能培养出“用得成”的人才。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将培训“形而上”的理论引导与“形而下”的实践研究相结合,将教育技术深厚的教育学、传播学、教学设计、媒体技术与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进行深度结合,厚基础、重实践,讲效率,人力资源培训将会事半功倍。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教育技术的专业教育更专注于本专业的知识,在课程设置中几乎没有人力资源方向课程,人力资源知识基础薄弱;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也鲜见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这为下一步两个学科的深度结合与研究埋下了隐患。

3.2 企业对教育技术学了解不多,很多人将教育技术理解为“教育的技术”,教育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不断被泛化和分化,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甚多。无形中减少了教育技术学学科研究者到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部门深入研究的机会,同时也减少了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到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朱红春.教育技术人员能力结构与培训研究.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ETT)

[2]赵登攀.关于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的探讨[J].企业观察.2011(2)

[3]陈韩梅.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15)

[4]邱立姝.现代教育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中的应用[J].北方经贸.2013(5)

第3篇:现代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第一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范围

1、著述类:出版社出版的著述、编著、教材、教学软件、工具书等。

2、课题类:课题研究的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总结及成果报告等。

3、论文类:具有一定创新和理论高度的论文、经验总结等。

第二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的年限

原则上每两年进行一次评选活动。

第三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三个代表”的思想,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2、以我校教师为主完成的关于基础教育方面的科研成果。与他人合作完成的教育科研成果必须是前三位的作者(论文类必须是首位作者)。

(二)具体条件

1、著述类

理论上具有创新性,实践上具有可行性,对推进素质教育有显著指导作用,得到社会和同行的认可,被采用且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2、课题类

课题必须由科研部门或有关社团审批立项,围绕素质教育和学科教学开展的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实用性的研究,研究成果具有可行性,并能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取得明显社会效益。

3、论文类

对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科教学中的重大问题有科学研究或重要见解,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得到同行的认可。

第四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的组织机构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评选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监督评奖工作。

2、成立以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为组长的评选工作小组,制定评价标准和要求,具体执行评奖程序。评选工作小组成员不少于7人。

3、各教研组成立论文评选小组,至少由3名以上中高级教师组成。

第五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程序

1、著述类、课题类直接交教育发展研究室进行资格审查,再提交评选工作小组进行评选。

2、论文类评选首先由各教研组的论文评选小组进行初步评选,再按比例提交评选工作小组进行评选。

3、评选工作小组根据评价标准进行打分和排序,确定等第。

4、评选结果由分管副校长审核,校长签字,然后由评选小组向全校通报表彰。

第六条奖励

1、在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奖者,学校给予物质奖励或颁发奖金。

2、已获奖励的教育科研成果,可优先推荐参加上级组织的有关成果评奖。

3、著述类、课题类获得区级以上奖项者,根据《内部体制改革方案》进行奖励。

4、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论文或经验总结者,根据《内部体制改革方案》进行奖励。

附:

一、优秀课题成果评选标准

1、课题的选题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能够反映现代教育思想并有所研究;选题与学校工作紧密结合,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2、课题研究有周密的计划性和可操作性,分阶段任务和目标清晰,分工明确。

3、课题研究调动了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明显提高了某一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4、有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在重要刊物上正式发表,或在国家、市、区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5、课题研究使学校某一领域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进步,参与课题的教师普遍在教学上有显著提高,并被领导和教师广泛认同。

6、课题研究过程规范,研究方法科学、严谨,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易于推广。

二、优秀论文评选标准

1、论文的选题能够反映现代教育思想,选题与学校工作紧密结合,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第4篇:现代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1.1研究方法和目的

此次的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内容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着手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现状和问题的收集和分析,提出改革课程相应的策略。内容研究法主要是为了弄清此课程在教学方面的研究情况,包括了研究结论的几个方面:when,where和who。具体来说是指发表的时间、在哪儿发表的及研究的对象与如何遵守。

1.2研究样本

此次的研究主要通过中国知网的期刊论文,进行关键词等多种方式的搜集和搜索。由于搜集的时间范围是从2009到2013年。使用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筛选后符合研究主题的有125篇。

1.3研究结果分析

1.3.1发表时间分析

总体来说研究比较积极,但是在近几年论文的数量有所减少,说明理论的研究比较成熟,而对策和实践的研究比较少,这是今后的重要方面。

1.3.2发表期刊分析

发表的期刊主要指论文在2009到2013年发表的期刊中的数量关系。从是否发表在重要期刊加以分析,发表在核心和重要期刊的总体较少,而且很不稳,波动较大。

1.3.3研究的对象

可以将这些研究的对象按不同学校分为专科及以下,本科,211及985大学和其他。从图3中可以看出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在本科的学校,而专科和211以上的学校很少。因此此公共课的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本科阶段,我们应该加大对其他方面的研究和重视。

2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125篇论文进行分析汇总后,拿出其中34篇提及到公共课现状问题方面的论文进行研究,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类,分为以下5类:

2.1教学培养与目标

课程培养途径单一,课程定位与目标不清楚并且与社会脱轨。绝大多数高校的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都是以公共课的形式进行的,其统一课程内容的设置忽略了师范生各专业的差异。同时教师很少联系实际,大部分学生甚至有些代课教师都不清楚学校对于教育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2.2教学内容

通过对以上论文及对各高校和市面上教材的考察和翻阅,发现教材内容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比如实践与理论的脱节,没有照顾到各个专业师范生的学业背景等等,总体来说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真正促进学生能力提高。具体来说表现为:内容很多,但没有重点;未兼顾各专业学生的学科背景;教材编写不成熟;课程内容和讲授的不足;没有充分体现出教学设计方面的知识。

2.3教学评价

评价理念落后,不重评价反馈,评价标准不合理这三点是通过对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的结果。许多高校对课程的评价基本都是些比较轻松的笔试。并且笔试中主观题居多,只需简单记忆即可。同时教师和高校教学方面的紧张,如班级容量大,学生多,难以进行有效评价。

2.4教学观念和手段

2.4.1教学观念落后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就要运用现代的教学观念,及时更新和学会新的教学理论,剔除过时的不适合学生发展的理论,但在多媒体技术不断普及的今天,大多数的教师仅仅把所讲的内容搬到了课件中,实质没有多大变化。而且代课教师对当今教育思想、进步的教育方面的技术理论、时新的数字媒体等缺少了解。

2.4.2教学手段和方法过于传统

基本还是老师说,学生听。学生大多数只能看看图片视频等,甚至只能通过文字自己想象,结果造成学生没有兴趣听,教师往往也失去动力继续讲下去。

2.5其他方面

除以上几大问题以外,还发现了许多和本课程开设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

2.5.1教学环境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作者对教学环境的理解,现代教学环境是指在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为优化和提升教学效率、效果而建立的系统化的现代教育技术设施与条件,建立学校现代教学环境,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包括现代硬件和软件环境。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教学环境的问题,尤其同学们对教学环境存在的很多缺陷有很多感触:①学校软硬件条件落后,限制了课程实施;②校园网建设缓慢,功能不完善,网络资源匮乏;③多媒体网络教室设备陈旧,网络接入问题百出;④缺少与硬件相关的配套应用软件,多媒体的数字资源满足不了日常的教学活动等等。

2.5.2学校教职员工和领导的不重视

大多数的教职员工和领导都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课程,缺乏对该门课程的清楚的认识,对于培养新型教师的缺乏信心,同时也不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如今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监管力度不够,管理松弛。

2.5.3实验课开设的问题

实验课能把所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紧密地结合到一起,但是在对此课程的实验课的调查中发现:开设课时数少;学生纪律差;缺乏必要的评价;实验课时使用设备媒体落后,有的无法进行实时操作。

3教学对策探究

3.1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学培养和目标方面的现状的分析,再结合《中国教育技术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两个标准对现今中小学教师以后的专业化发展提出的目标,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1)能够理解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具备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2)能够有效利用教育技术;(3)能够进行各种管理和设计等工作;(4)能够从社会责任角度促进学生在利用技术、资源方面能够全面、公平、健康、安全、规范地成长。

3.2教材内容

可以从以下着手改进:(1)适当增多课时数;(2)开设相关课程以便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援。比如开设PS、FLASH等软件课程,或者在必修课“计算机基础”中增加相关内容,使得学生有相应的实践基础;(3)针对各专业学生设置不同的内容分类;(4)在教学内容中,应该体现出学生为主的先进观念。

3.3教学评价

科学、正确、合理的教学评价在教学的作用毋庸置疑,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给学生各种展示的机会,另外加强学生互评和自评。本课程的考核可采取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过程性评价采取电子档案袋、作品评价等形式进行考核。期末考试占30%,平时成绩占70%。期末考试中笔试占70%,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分值分别是30分、10分、10分、20分、30分。实验操作成绩占30%,笔试和实验成绩各为100分。

3.4教学观念和手段

3.4.1教学观念

首先代课教师要对当今先进的教育理论有所了解,其次应该结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树立培养适应网络多媒体等的信息化新型教师的教学新观念。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放在主导的地位,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等等,运用教学新观念指导教学。同时,教师还应该考虑到学生们的不同学科背景的问题,这种观念的确立对于更好地促进教学很有帮助。比如英语专业的师范生在现实中需要多练习文字编辑软件和英语学习软件的应用,而对数据处理软件的掌握则不需要太精通等。

3.4.2教学手段

此课属于公共课,课时数比较少,但师范生较多,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①抓住重点。教师在课前应该制定切实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的风格特点等的分析,设计出适合的教学方案,运用适当的教法,提升教学效率;②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准备详细的例子并运用多媒体模拟真实场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③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使用系统的设计方法,充分发挥创造性,设计出高水平的作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总之,教学方法的变革,除了需要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和探究,还需要他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作,享受学习、探究、配合的过程,真正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综合利用和实践动手能力。

3.5其他方面

3.5.1教学环境

高校应加大加快网络信息环境的建设进程,使学生能用上新型的网络或者计算机软件各种软硬件资源,加强校园网的构建和应用工作,帮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提高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切实增强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但还应认识到教学环境的维护和管理的重要性,如果管理和维护不到位,学生就不能有效地使用软硬件资源,教学过程和实践中的珍贵资料就不能及时地更新和上传,无法保证学生能持续不断地获取最新的资料。

3.5.2教学队伍

(1)邀请学科内权威的学者参与教学实践研究。通过之前的统计分析,鲜有教育技术领域的学者关注和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教育技术学是教育教学理论和网络计算机及多媒体等技术结合的一门科学,这种结合不只是融合和简单的加法,相当于乘法甚至超过乘法的一种结合,会在教育领域和技术领域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因此应该鼓励或者督促业界学者和专家关注和参与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把教育技术的精髓注入此课程中,使其真正能承担起培养新型教师的重任。(2)构建稳定、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团队。通过背靠高校中的电教中心或者教育技术专业这个大树,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团队。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并且突出实践性,可以根据教师的不同优势,分成各个小组,比如,编程能力较强的教师分在编程组,善于教学系统设计的教师分为一组,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快更好地完成研究和教学任务。

3.5.3实验课

在每次实验课前,除去在课堂中讲解的理论知识外,还要进行实验前的指导,做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教师还应及时收集他们的作品,给予正确积极的评价。还可以结合校园网和论坛等形式及时进行交流和评价。

4结束语

第5篇:现代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论,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上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开辟了新路径。后现代教育思想在平等教学思想、对话教学方式、阐释教学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传统教育思想提出了挑战,其独特之处为教师改革和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提供了参考价值。基于此,探讨了在后现代教育思想下如何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 

一、后现代教育思想概述 

在当代众多的教育理念中,后现代教学思想占据着重要位置,它不仅较为深刻地批判了传统教育模式,同时也开辟了崭新的教育发展思路。 

1.“去中心”平等教学思想 

后现代教育思想在课程和教师的认识上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着力强调“去中心”的平等教学理念,即反对教师控制与教学控制,反对以教师、学科知识为中心思想,提倡教学中构建师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关系。后现代教育思想重新定义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融入了平等民主的教学理念,正如美国教学研究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指出,教师不是外在的专制者,而应是内在教学情景的领导者。 

2.“对话”教学方式 

“对话”是后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它以对教学过程的认识为根本出发点,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师生之间开放、平等、创造性、富有多元价值的对话关系。日本学者佐藤学指出:“学习的实践就是对话的实践。”倡导“对话”的教学方式,就是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教学氛围,鼓励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教学观念进行教书育人,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3.阐释教学方法 

阐释教学法是后现代教育思想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它不同于传统的促进式教学法和传授式教学法,而是强调在接受教师教育的前提下,带着乐观、开心的心态不断拓展学习路径,引导学生进入真理的情景中。阐释教学法将传统的教条主义去粗取精运用在后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在文化背景中解读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教学文本,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创造性,同时也强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自传式教学评价法 

后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习者均存在个体差异性,教师不能用统一的评价尺度去衡量每位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评价应强调评价标准的复杂性、动态性和模糊性,将学生看做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者,反对标准化考试的评价方法。正如派纳所指出的,教学评价应以家长、社区领导、教师以及其他学生共同组成的委员会进行评价。 

二、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 

1.改革传统的教学计划 

传统的教学计划强调在教学行动之前制定教学计划,且不能更改计划。这是一种对教学和课堂的独断控制,它迫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汉语言文学教师应借鉴后现代教育思想中“去中心”的平等教育思想,制定教师、学生、课本三者之间合作性的教学计划。这种教学计划应具备以下特点:首先,教学计划应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可以在行动中随时调整;其次,教学计划应具有可变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地利用意外事件临时构建教学内容;再次,由于当今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强调实践应用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 

师生互动的课堂应体现其多维性,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单一化的互动格局,积极倡导形成教师与学生个人或群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格局。教师不应以教授者、提问者、阐述者、指导者自居,而是应将自己定位于学习者、思考者和聆听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灵活调度者以及学习障碍的排除者,做好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学生也应摒弃“问”者、“听”者的学习身份,进入思考者、议论者、提问者的主动学习的角色,同时还应承担组织部分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责任。这就需要汉语言教师做到以下两点:其一,教师应放弃占有式权威的姿态,将自身置于平等教学的氛围中,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其二,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教师倾诉,真正形成多维的互动式课堂。 

3.实施开放性教学 

首先,在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将教材看成确定、客观的认知对象,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判断、概括、抽象、推理来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从而使教材知识的获取超越了知识技能的范畴,并将其融入到生活领域中去;其次,汉语言教学应具有开放性,不能将教材单纯地看做真理和知识载体,学生只能认知和掌握,却不能重新构建。开放性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不应把教师的定性理解强加于学生。 

4.运用探究教学方式 

汉语言文学课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演化规律的认识和文学素养的熏陶,这就需要教师应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将探究演变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探究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与学生之间交流与沟通,不固守于自己对事物的观念,而应以相互激励、相互接纳、相互融合的心态构建师生活力课堂,使汉语言文学教学在师生交往中迸发出新的意义。 

三、结论 

总而言之,现阶段,传统的教学思想已经不适应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缺乏现实指导意义和时代感,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出兴趣不高、缺乏主观能动性,甚至是厌学的现状。而后现代教育思想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值得汉语言文学教师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韩自波.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5). 

第6篇:现代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村安全用电;技能;培训计划;可视远程教育;网络课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5-0000-01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untryside Staffs Based on Distance Visual Teaching

Tian Qinghua,Mi Yantao,Feng Haiting,Liu Fengmei

(Shijiazhua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Shijiazhuang050081,China)

Abstract:With the information age,using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network teaching mode of teaching in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s flourished to achieve greater effectiveness.But at home,use of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in rural visual training of Electricity Employees,little people study to explore this topic will b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to different networks as a medium to achieve off-site training when the real remote visual train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ural electricity class employees.

Keywords:Safe use of electricity in countryside;Skills;Training programs;Distance visual teaching;Network courseware

一、研究背景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近几年随着家电下乡工作的不断推进,家用电器得到迅速普及,农村用电量逐年增加,随之在用电安全和节能等方面对农村用电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据调查,当前我国农村用电管理人员的技能较低,有60%的人员没有受过专业培训,造成用电安全事故率高,电能浪费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发展。

基于以上原因,劳动局对农村电工技能培训提出了相应要求,我们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培训内容,并且利用远程可视多媒体培训课件,提高农村电工的技能水平,提高电能的利用率,降低用电安全事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9年1月课题立项以前。这一段是做课题立项的准备工作阶段。通过调查,对石家庄市周边各村镇现有用电进行调查,对其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用电技能和管理水平作出客观的评价。确立课题研究方向,撰写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和组建课题组等。

第二阶段为2009年3月课题立项至5月,这一段是初步探索阶段。主要工作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培养,开展初步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为2009年5月至12月,这一段是深入研究阶段。主要工作有:1.制定制定培训计划阶段。通过请教专家,并进行反复论证,制定出适合当前农村电工技能的培训计划。2.组织课件制作。3.继续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定期进行阶段性研究工作小结,收集资料等。

第四阶段为2009年12月2010年4月,这一段是具体实施阶段,根据培训计划,制定出可行有效的远程可视多媒体培训课件。撰写课题研究总论文和研究报告。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培养。

(1)加强培训。

要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就必须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我们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的培训,使全体教师掌握远程教学的基本方法与理论,尤其是课题组成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学习、探索,参加各种培训。

(2)提供学习资源。

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是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的基本素质。所以我们把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作为培训的突破点,不断地为教师提供理论学习的资源。为教师提供了各种培训教材,有关教育现代化的文件、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思想书籍等。

实践操作是提高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基本素质的最佳途径,而提供操作平台是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必备条件,从2005年我院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实现了教师人手一台。

通过教学技能的培训,全体教师基本掌握了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和PPT课程的开发。

2.开展现代化教学实践。

具备了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必须运用到实践中去为日常的培训教学所服务,才能体现其实用价值。同时,能否合理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也是对全体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掌握情况的有力考证。为此,我们积极倡导和鼓励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进行培训教学,在这些现代化教学实验中,教师所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不断的被运用,因而不断的被巩固。

(三)研究的主要成果

1.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建立起新的教育观念,掌握了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技能。

教育的现代化,至关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只有全面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实施现代教育,才能培养出新型的人才。经过学习和培训,课题组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经过对全校教师进行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学习和实践,他们的现代教育理论有了普遍的提高,经考核100%合格取证。

通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与实践,教师操作现代媒体的技能、设计媒体组合应用的技能和获取、加工、开发信息的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推动了培训教学信息化的发展。

2.开发培训教学软件。

该项目的完成,对于改进教学方式,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培训课件见附件(DVD光盘)。

3.解决了技能操作远程培训这一主要难题。

对于操作技能远程培训,我们按技能操作的难易程度,主要采用了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流媒体技术来制作相关操作技能,将多种媒体信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设了可视、有声、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这种多种媒体信息操作技能的展示,有些甚至比现场教师指导培训收效更大。

三、结束语

第7篇:现代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电化教育莫基人之一、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南国农甘在“祈时期教育技术发展前沿问趁高层论坛”做了“关注学科前沿,寻求发展新路”的主题报告,报告提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发现法毕习,改除旧教育的异端,破除三中..;教师中.召、课本中心、课堂中心)带来了的积极的形响。然而,它也带来了另一下‘三中心”,即学习中心、生活中心,能力中心。在这样一个科学发证的霄景下,得建立一套县有我院特色的、适合的、料学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理论体系尤为重要。

伴随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及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在步入信息时代的同时,“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概念应运而生,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概念被广泛的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在教育史上引发的不仅是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变革,而且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一系列内容的历史性变革,但现今对“现代教育技术”内涵的表述及理解仍不尽完善。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教育作为知识活动的主要领域,需要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来保证教育质量;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能力成为当前专业化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教师对技术的应用,曼迪纳契和可兰认为分为四个阶段:挣扎阶段,在技术面前挣扎,被各种问题所困扰;掌握阶段,教师学会了应付的策略,提高了技术能力,对新的课堂结构和新的交互形式也有了经验和信心。冲击阶段,不再对技术心存畏俱了,出现了新的教学关系和结构。创新阶段,将技术整合到教学活动中,由此,课程和学习活动被重新组织,学习环境也被改变了。

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信息技米(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开发、应用为核心,但不是只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应用研究的对象,而忽视或抛弃了对传统媒体(黑板、挂图、标本、模型)的应用与开发的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一切教与学资源(包括传统煤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研究对象的。“技术”的涵义是指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的总和。教育技术不仅包括视听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硬件及其软件,还包括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学习资源和过程的一切方法和理论。所以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也指运用系统方法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开发教学策略、构建教学模式等等。现代教育技术必须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绝不仅仅是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改革,它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现代教育技术若要实现优化教与学的最终目标,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探索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我们对“教”的改革是改变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宰地位,变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为“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教师进行指导和促进”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抛弃它。除了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以外,加强研究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至关重要。我们还应该关注有效教学的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应用创新,数字校园与学习环境建设,未来课堂辅助教学之工具,教与学的最终效果不是取决于技术的高低,关键是合理的教学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有效的组织、内容与资源的合理安排、师生的互动以及现代信J急技术和教育技术运用的巧妙结合。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合理、生动的情景。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概念,既然现代教育技术被提出,并被应用于教育教学,就应该被予以深刻的含义、准确的定位和充分的理解,而且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吸纳了全新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在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理论描述中添加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正在利用信息技术构造一个更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现代教学环境,现代教学平台将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架起,届时,所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将得到沟通,并会酝酿出新兴的教育教学规律。因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掌握现代的信息技米手段,丰富自身的信息素养,还要用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理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对“现代教育技术”内涵的重新理解。

第8篇:现代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对广大高中教师的课程理念、知识和能力结构、教学行为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高师院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高师院校为了顺应高中课程改革对新型教师的要求,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从改革效果来看,高师院校仍然没能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依旧“穿新鞋走老路”。教师教育的发展仍然停滞不前,教育培养模式滞后于当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速度。本文针对高中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分析探讨了当今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高中新课程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等进行了新的诠释。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与内容、教育实践环节、教师培养模式等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高中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应该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是学科专业的播种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厶作探究的协作者,是资源保障的服务者,是终身发展的示范者……由此可见,高中新课改的推进对教师教育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要求高师必须培养出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满足高中新课改的要求。

一、高中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对广大高中教师的课程理念、知识和能力结构、教学行为等提H{如下的要求。

1,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掌握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理论,具有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念。

2,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广博而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对课程改革与新课程实施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具有驾驭新教材。有效指导学生提高课程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4,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课程,进行教学和具有教学评价的能力。

5,对课程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要具有新的价值观,同时具有在新价值观指导下的教学评价能力和组织教学评价能力。

从高中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可以看出。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新的教学理念,具有广博的知识,具有较强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诸多能力。目前,作为培养教师“母机”的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准教师”来说,显然还不具备上述的诸多能力。

二、当前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重新调整。教学内容仍然陈旧。

近两年,我国大部分高师院校对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把传统的三大模块体系,即专业课程、普通教育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改为通识课程、教育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七个模块。改革后的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选修类又分专业选修和公共选修,学科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重由原来60,以上下调至15,左右,教育类课程由原来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和教育实习,改为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校德育与班级管理和教育实习。课程设置中加大了实践课程的课时和学分。另外还加入了创新教育的课程。从课程设置上看,改革后的课程更加合理,也更有利用培养出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广博而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师。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大部分高师院校也进行了改革。规定各门课程都尽量采用最新出版的教材,但即使这样。其课程内容的宽泛性与完整性远远达不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要求。达不到迅速发展的教育实践对师范生教育理论与技能的要求。由于高师的教授们用惯了老版本的教材,所以在他们的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仍然以老教材为主。许多新版本的教材,更新率低,有些作者只是变化了教材结构,教材的内容和老版本的大同小异。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教育类课程教材多数虽都已更新,由于教材的出版周期长,当今新高中新课程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变化,新的教育思想、理论不断产生,致使教育类的教材不论怎样更新。其教学内容、观点总是落后于当前,总是无法满足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式、手段仍然单一

从整体来看。高师院校师生对新课程的认识比高中迟缓,表现在教师方面,高师院校除了一些教育研究机构及一部分参与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人员外,大多数教师由于学科壁垒的阻隔,长期致力于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科研,无暇跟踪教育理论的新进展,先前学习的教育理论大多已经陈旧,因此,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评价观等基本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育理念滞后表现在学生面。尽管高师院校在相关课程中对学生进行了新课程的通识教育,还专门增设了32学时左右高中新课程培训。但由于有关新课程的教学内容空洞,仅限于理念上的灌输,缺乏实践性和实用性,致使相当多的学生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有的似是而非,有的若明若暗,有的浅尝辄止,有的一知半解。反映在以后的教学中,就是不能将先进的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仍然重教轻学,以教代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过多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多年来,高师院校教师基本沿袭了前苏联的学科中心体系。追求课程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习惯沿用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个性发展。虽经多年改革,但由于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根深蒂同,教师主体的地位少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对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显得很不适应,教学方式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如高中新课程中新增设了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研究性课程及选修课,但我国现在大部高师院校却大多实行分科教学,授课的方式多为讲授式,强调“专”“精”效应,很少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课程,具有多媒体教学的能力。的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使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及师生互动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PPT文件取代粉笔和黑板,从以三维动画为主体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到网络教育平台的利用,都要求教师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然而现时不少高师院校教师依然习惯于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上课。或者将Word文档、P胛文件照搬到屏幕上,成了电子黑板,教学手段及其单一。 (三)增设了实践课程,但实践过程封闭,缺乏竞争与活力。

在实践课程改革上,高师院校除设置教育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外,还增设了教师口语、板书与板画和微格教学等教师技能课程。但实践教学过程并不理想,缺乏竞争与活力。例如,微格教学课程,每个学生仅有一次10分钟的微格教学实践,这样的机会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实在是珍贵而且稀少,学生通过微格教学的环节提高自己的教师技能,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教育实习是学生得到实践锻炼最重要的环节。但目前很多高师院校的存在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够。投入精力不足的问题,再加上缺乏足够的见习、实习基地。有的高师院校干脆就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学校,自主安排实习。导致师范生教育技能培养最重要的实践环节薄弱。甚至流于形式,直接影响了师范生教育技能的提高。由于实践课程的环节严重缩水,导致师范生在教学设计、语言表达、课堂管理等教学技能水平上存在缺陷、延长了师范生入职的适应过程。以至于高中优秀教师普遍认为高师院校的课程与教育实际需要严重脱节。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低下。

(四)评价理念已更新。但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高师院校虽然早已实行学分制。但这并不能改变其多年来落后的评价体系,高师依旧沿袭多年单一的课程闭卷考试评价式。学生们仍然是“60分岁”。考试过关便是事大吉。这种单一的评价式早已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泯灭一空,致使大学课堂睡觉、说话的现象严重。学生们各行其事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们也早已找到了“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考试规律。虽然高师院校也尝试着评价方式的改变。把有些课程闭卷考试改成开卷考试,但开卷考试的题目缺乏新意,学生往往是迅速地在书上找到答案后,抄到试卷上,之后交卷大吉,考试过程变成了一项抄写的体力劳动。有些课程虽以小论文的形式考核,但因学生从来没有接受过有关科研论文撰写的指导和训练,最后交给老师的小论文大多是没有自己观点,东拼西凑图书馆资料整合后的文本。毕业论文的评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面对学生写出的“糟糕”的论文,有些高校教师甚至呼吁取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虽然高师院校加大毕业论文的学分、课时,加强了论文导师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但这却依然不能改变和提高论文的档次和质量。毕业论文的题目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只有极少数学生能拿到实验。做问卷调查的题目,大多数学生的论文题目还是局限于理论层面,这使得大多数学生无暇思考自己论文的框架、结构和观点,就从网上大段大段地下载资料。之后大量的资料堆砌在一起,变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这样的评价体系势必使师范生把在大学期问评价理念带到高中,这样的评价观也必然妨碍高中新课改更深层次的推进。

三、为了适应高中新课程。高师院校仍须加大改革力度

“基础教育是教师教育的服务对象”教师教育如果脱离了基础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为更好地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高师院校教师教育需从理念到思想,从课程体系到课程结构,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职前培养到职后培训等方面都要作相应的变革。

(一)加大实践课程管理力度,让实践课程真正发挥实践作用。

发达围家普遍认为,教师知识是一种实践性知识。教师培养应该重视在实际工作中的“摸爬滚打”和“师徒相授”。因此,必须加强教师教育实践环节。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而形成的,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可以认为。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形成的关键途径。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教育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其主要做法,一是加强教育见习的管理,改变教育见习走马观花,走过场的现状,二是以微格教学训练为抓手,加强模拟实习、试教、说课训练,三是加强教育实习各环节管理。如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强化实习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加强实习过程管理等,切实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的质量。

(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内容上。要针对目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教学内容偏重学科知识与高中新课程相脱节的现状。紧密结合生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实际,努力吸收现代科技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成就,充分体现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研究成果,更新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少而精,删繁就简,突出重点。要在课程内容整合的基础上。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面满足高中课程改革对教师综合素质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自身发展以及教师专业化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要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反对“满堂灌”和“填鸭式”等做法。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选精讲教学内容,及时介绍学科发展动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第9篇:现代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实施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加强自我反思,提高教师的设计能力;实行集体备课,提高教师的合作能力;开展案例交流,提高教师的辨析能力;深化专题研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撰写教育日记,提高教师的整合能力。

【关键词】校本培训 提高素质 教师培训

为了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基于这种教育理念,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以落实教师专业化成长这一培训思路,用新的教育思想促进全体教师实现教育专业化的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实际培训中,我们努力做到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对教师的培训学习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学习提高教学、教育技能。

1.成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

为了使校本培训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我校成立了继续教育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担任组长,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组员有朱桂芬、姚玉果、黄绍良、覃小川等人。领导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各尽职能,认真搞好校本培训工作。

2.确定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计划

为了使校本培训有条不紊地开展,我校首先根据学校的实际确定培训目标即: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突出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学习新课标,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并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根据培训目标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制订出培训计划。(1)抓教师基本功的训练;(2)抓新课标、新理念的学习、领会和体验,转变教师的角色;(3)抓以新理念为指导,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抓课堂教学反思,不断总结教学的得与失,更新教学方法,以“自主探索、交流合作、发展创新”为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3.实施校本培训的措施

为了保证培训的质量,突出培训的实效性,我校采取了如下措施:

3.1 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自学教育杂志报刊上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新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教学论文。

3.2 集中培训,通过教研组集体学习和研究教育教学的有关问题及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3 通过集体备课、集体评课的形式,共同探讨适应新课标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

3.4 采取互相听课、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促进,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3.5 利用课余时间由本校计算机教师负责培训全校教师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简单的课件制作,以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3.6 通过各种比赛,促进教师自学。如进行三笔字、说课、简笔画、教案设计、论文、口算等比赛,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3.7 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带动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校本培训。

3.8 认真组织教师填写报告册,积累总结学习成果。

4.校本培训收获

通过短短一年的培训,我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50位教师参加了培训,翻开这50份报告册,50份计划,50份总结, 800个自评自结,100个案例分析,200个教师互评,凝聚着教师们勤奋学习的心血,充分体现了教师们对校本培训的高度重视,也标志着每一个教师立场转变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的信心和决心,事实告诉我们,校本培训大大提高了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广大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撰写教学论文。本年度我校有12篇教学论文参加全国及自治区论文评比活动,其中朱桂芬教师的《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获全国一等奖,《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获自治区二等奖;宋仙花等七位教师获自治区论文评比三等奖。从各教研组的研讨课、公开课来看,教师们用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努力构建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己探索,合作交流的课堂模式。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通过各项基本功的比赛,教师们无论在简笔画、三笔字、说课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5.开展现代技术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