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声乐教学法论文范文

声乐教学法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声乐教学法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声乐教学法论文

第1篇:声乐教学法论文范文

声势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声势训练中,学生可以锻炼听辩能力。一段音乐作品,通过学生仔细的聆听,就会辨别出不同音乐之间的差异,学生就会根据差异产生多种思维,形成对音乐丰富性的感悟。声势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在声势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音乐做出相关的动作,而动作是形象的训练,动作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音乐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是一项教学难点。音乐是抽象性的体验,学生的记忆能力需要在长期的音乐教学训练中得以实现。声势教学法最为明显的优势就是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感知能力。音乐是律动的节拍,音乐乐感培养来源于天然的体验,更来源于长期的感知能力熏陶。音乐教学中,节奏感培养通过声势教学法来实现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声势教学法因为有动作作为支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容易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形成音乐创造能力。创造力是音乐教学的终极目标,声势教学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是明显的,在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我国多位著名作曲家对声势教学法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二、声势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通过节奏模仿,增强音乐辨识能力

音乐教学中设计的专业知识较多,在所有的教学环节中,音乐辨识能力培养至关重要。音乐辨识能力就是指学生能否通过听觉第一时间判断出音乐的基本要素,例如音阶、音符、时值等。声势教学法通过节奏模仿,能够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音乐的特性,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节奏模仿,由慢到快的节奏感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辨识结果,作出对节奏的基本认知。节奏模仿是声势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步骤,通过节奏模仿学生能够把音乐常识进行简化,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感受。

(二)开展接龙游戏,加强节奏训练

一部音乐作品具有一个主旋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主旋律呢,声势教学就是一个直观的方法。接龙游戏是在模仿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接龙游戏就是通过教师的节奏引导,学生进行连续性的模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音乐节奏有了初步的记忆,而且在记忆中能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接龙游戏需要教师进行充分引导,并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学生有重要反映的时候,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作,通过变换的不同动作,产生更多优质的效果。

(三)注重节奏创作,提高音乐创作能力

声势教学的优势是通过人体的动作进行音乐学习。这种方式尤其时候小学阶段的音乐的教育。孩子们在动作中,能够自主发挥音乐创造能力。例如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其多列》,这首歌曲节奏感强,短小精炼,容易学习,学生通过跟随教师打出节奏,然后就会自主的进行节奏的更新和创作,形成更加崭新的音乐创作。声势教学具有动作的变幻性,同时也具有了创作力的多变性。

(四)采用声势伴奏,强化特色音乐教学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中最具有特色的方法就是多声部教学方法,而声势教学与多声部教学具有统一性。声势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最原始的音乐感知,加上具有特色的音乐类型,声势教育就会呈现出多种音乐类型共同发展的局面。通过声势伴奏,学生们之间会形成一种默契,这种默契是一定音乐素养的积累。通过声势训练学生能够增强身体的协调性,通过多种参与,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增强合作能力,实现音乐教学从传统转为现代,从单一性转为多样性。

三、结语

第2篇:声乐教学法论文范文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阅读水平的高低亦是衡量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着力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讨论方法的分析,由此提出了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和选择阅读文本、精心运用讨论工具和技巧、以及灵活遵守讨论规则五种提高自主讨论教学的方式,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自主讨论

现代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以获取知识,但在某些学校,却依旧处在一个陈旧的语文学习模式中,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就像一个盛放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的容器,其自主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而讨论时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他们讨论的积极性,在主动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

1.师生关系需要正确处理

在阅读教学的自主讨论中,教师扮演者引导者和提供有效的话题的提供者的角色,而学生则充当着这一学习过程中的主体。首先,教师要选择一些合适的、有效的话题供学生自主讨论,其次,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观点,但众多学生的观点难免会有一些冲突,此时,教师需要进行及时的提醒和合理的化解,并将它们往正确的教学中引导,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合适的契机下,教师也可以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交流各自的观点,并对学生的思考方式做一些适当的引导,以培养他们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阅读文本需要科学选择

阅读文本是一堂阅读教学自主讨论课的基础,是学生开展讨论的立足点。因此,在一堂阅读讨论课正式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对阅读文本做慎而又慎的选择,以保证阅读文本的质量,在选择阅读文本时,需要从文本内容是否适合当前年龄阶段小学生阅读、文本难度是否适合当前年级的小学生、文本信息是否可以引发讨论、文本信息是否能顾引发学生阅读兴趣、文本主题是否深刻、文本的文学素养如何等方面考虑。阅读教学的自主讨论课不是单纯的为了讨论而讨论,它更加注重学生在这种讨论活动中提高的学习能力。因此,阅读文本必须具备涵义深刻、文学素养较高、语文技巧明显等要求。但对于文本的选择范围,我们并不做太高要求,这些文本可以来自于报刊、书籍、网络等渠道。

3.讨论工具与技巧需要灵活使用

在进行自主讨论时巧妙的运用一些辅助工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辅助工具有阅读反应日志、快速笔记和自读提示单三种。阅读反映日志记录了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思路和想法以及产生的一些问题,通过这一方式,进行自主讨论的效率可以被有效提高。快速笔记是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阅读疑问以文字材料的方式进行记录,如此在讨论时,便能对学习中的疑问和重点内容作更加集中的关注。自读提示单由教师提供,是辅助学生进行阅读的指导材料,在自读提示单中,教师会对文本中的一些难点和重点进行标注,让学生在注意到这一问题的同时对文本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这三种辅助工具的运用,学生可以将阅读体验和感受进行实时的记录,可以更好的理解文本并融入发问讨论之中,由此,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得以提高。

通过对讨论技巧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令讨论的质量更上一层。而提问、倾听、和回应是讨论技巧的核心与基础所在。在开展阅读教学自主讨论的过程中,先导条件就是提问环节,提问对于整个讨论过程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个质量高的提问势必会引起一个课堂气氛活跃而高质量的讨论课。问题一般由教师提出,因此,教师需要选择合理的问题以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但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也会提出一些问题,此时,教师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倾听对于自主讨论也很重要,一般来说,小学生可能会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忽略了别的小学生的想法,因此,教师不但要注重在讨论过程中倾听学生的发言,还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如此,学生们才能在倾听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问题,才能对文本有一个更加立体的认识。最后是回应部分,试想一堂自主讨论课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回应,该是多么失败的一种“讨论”。因此,学生不仅要会倾听,还要有回应,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要求了学生在倾听时要保证高度的精神集中,而高度的精神集中下,学生的思考必然会更加深刻,回应环节也会更加活跃。

4.讨论规则需要精心制定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因此在进行课堂讨论时,很容易在兴趣被引起之后,将有目的的讨论课变成随心所欲的发言,而在出现学生观点不统一的情况下则更是容易由于观点的争执不下而导致课堂的混乱,由此讨论必然会偏离预定轨道。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自主讨论课程时,课堂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和纪律,对于发言顺序、发言多时间、分配原则、礼仪规范和内容要求等都要有一定的规定,当然,教师在制定规则时,还是要根据阅读文本内容、教学目标以及班级学生状态做合理的安排,一次约束讨论成员的行为,保证讨论活动可以正常有序的完成。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做全程规则和纪律的关注者和约束者。一个合理的讨论规则势必能使一堂阅读讨论课开展的更加顺利,能使教学目标更有效的完成。

5.结语

自主讨论式阅读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但这一教学方式的开展依旧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准备和课堂引导。因此,虽然不同于传统教育,但教师的作用依旧很重要。通过这种自主讨论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和意识都可以得到较为有效的培养,自主讨论式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曾楣媚.浅谈小学语文自主创新阅读教学初探[J].中国文房四宝,2014,21(09):89-90

[2]陈莉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讨论研究[J].都市家教,2013,12(07):31-32

第3篇:声乐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阅读兴趣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面指出:“语文的教学环节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赞科夫也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托尔斯泰也明确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知,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若是学生对识字有很高的兴趣,那么他们就会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热情的配合老师的工作,自觉的、主动的将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克服,会拥有无尽的力量与精力,抓住一切机会努力识字,并且在掌握生字以后十分愿意运用,并能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增加自信,收获学习的乐趣。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证明:对学生进行阅读兴趣的激发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只是一个引导的角色,从而将学习的效率进行提高,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环节中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呢?

一、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善于活跃气氛,从而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

一个著名的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之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较低年级的学生每天的学习任务是认识几个到十几个生字,所以教师需要以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对教学情境进行一定的创设,借助于多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或者是活动,例如:做动作,猜词语、走迷宫、“抓特务”、开火车识字、打牌游戏以及摘果子游戏等等,让学生们通过学习来玩,又在玩中进行学习,将学生的识字兴趣进行激发。

在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字、词是可以借助于人的肢体语言将其表达出来的,而且通过做动作,学生就会将生字词在自己的头脑之中进行内化,更具形象化,从而记得也会更牢。例如,学习《操场上》这篇课文时,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将需要学习的生字词,如“踢足球、跑步、跳高、拍皮球、拔河以及打球”这些词语抄写在纸条上,让学生提前读熟。在做游戏的时候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看一眼纸条上的内容,并自己进行理解用动作来表达出文字的意思,再让别的小朋友猜,猜对了可以记一分,猜错了扣一分,并最后统计各个小组的得分,分数高的小组成员可以获得奖励。借助于动作的表达,小学生可以很容易的理解为什么“拍、拔、打”的偏旁是提手旁,而“踢、跑、跳”的偏旁则是足字旁,这样的记忆才会更为深刻。学生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既轻松又快乐,学习成为了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学生才会进一步增加阅读的兴趣,热爱学习生字。

又比如,在一年级的上学期学识字1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生字的卡片,在课堂上同桌可以互相抽牌,一边出牌一边将字音读出,再进行组词读出,组词数量越多越好,谁先将自己手中的牌打完,谁就获得了胜利。为了在这个游戏之中获得胜利,学生就会更为积极的去识字,阅读课本,提高阅读的兴趣,遇到不会读的生字以及不会组词的都会自己想办法解决,查字典或者是问同学、家长、老师,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个游戏还可以在复习课上进行应用,效果也很显著。

二、运用各种识字的方法,将学生的识字积极性调动起来

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不教,即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学习,所以教师应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在教给学生怎样识字之后,还应该利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之中进行识字学习,可以更有效的将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激发,从而将教学质量进行提高。

(一)儿歌识字法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较为感兴趣的内容之一就是读儿歌。教师可以对汉字进行分析,针对其特点,编一些适合儿童朗诵与理解的歌诀,让学生大量的反复诵读,可以让学生对汉字产生更为直观的形象,从而将字形更准确的进行记忆。例如,碧―一王姑娘和白姑娘,一起坐在石头上;草--早上有青草,禾苗见了恼,牛羊见了乐;磨―一点一横左一撇,两个双生树,长在石头上。

(二)字谜识字法

低年级的小学生们还十分喜欢猜字谜,恰当好处的利用字谜也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的效果。学生在参与编字谜与猜字词的过程当中,即对字形、字音进行了了解,有对字义加深了认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又可以将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为了更好的对生字进行理解,学生就会大量的反复的阅读课本,从而提高阅读的兴趣。例如,“春―三个人在同一天去看花”,“告―一口就咬掉了牛尾巴”,“生--牛在独木桥上走”,“王―一加一不等于二”,“朋--两月傍地走”等。学生在猜谜语的过程中就是在识记生字,这种方法与普通的机械识记不同,实在活跃的思维活动之中进行记忆,印象会更为深刻。若是学生猜出了字谜,那么自当十分高兴有成就感,若是猜不出在得知正确谜底之后也会学习到相关的知识,都会有收获。

(三)故事识字法

小学生都比较喜欢听大人讲故事,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会让他们高度集中注意力,若是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将每一个抽象的生字都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进行演绎,让学生通过听老师讲故事,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之中将生字记住,可以更有效的将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学生也可以自己课下发挥想象力编故事,并在课堂上讲给其他同学听,可以让学生积极的去阅读材料,从而参与到编故事的活动中来,更好的进行识字教学。例如在教“影”这个生字时就可以将其拆分成“太阳(日)、(京京)京、(影子)彡”,将这三个元素编成一个故事,例如从前有一个小朋友,名字叫做京京,一天,他站在了太阳下面,一回头发现自己的影子有三撇。通过这样的讲故事的方式,可以让这三者有趣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富有想象力的活动之中轻松、愉悦的将生字学会,一旦忘记,也可以在脑海中进行想象,从而唤起记忆,具有很好的效果。

三、将识字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而言成为一种激动人心的鲜明的生活情境,里面到处都是活生生的旋律、声音以及形象之时,读写相结合才可以让学习变的更加轻松愉悦”。在新课标的要求中提到:“识字教学的主要材料应为儿童十分熟悉的Z言因素,与此同时还应对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充分的利用”。实际上,生活是认识生字最好的舞台与北京,生活是语文的源头,语文又是描述生活的工具。那么若是将生活和识字联系到一起呢?第一点,应该对学生在生活中的点滴经验加以利用,使其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提高敏感性。例如:同学的姓名、课程表、《中学生日常行为为规范》、《小学生守则》、校训、电视字幕以及歌词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认识生字的平台;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之后对综合实践的活动课程进行了设置,不论是节日庆典、队会、班会或者是晨会这些常规的活动,还是春游、秋游、社会调查主题、环保主题以及国防主题等校园活动,都与汉字这个媒介息息相关。在活动之中若将识字贯穿于其中,那么就可以将媒介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即丰富了活动的内容,有可以在活动之中认识许多生字。让学生们了解一个精彩、无声的世界,只有从阅读之中体会到识字的快乐,他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识字,并让阅读融入自己的生活,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鼓励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识字,将阅读的兴趣进行激发

每一个学生都特别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创新的人、勇于发现的人,这样会有很强烈的满足感与自豪感,他们都喜欢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使用自己喜欢的、较为独特的方式去探索新领域。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这种热情进行保护,并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方式进行识字,不必要求所有学生都使用统一的方法,应该因人而异,例如:在学习“司机”的“司”这个字时,部分学生是将“同”这个字去掉了一笔竖来变成“司”,而有的学生则是将“词”这个字去掉了偏旁“讠”就会成为“司”。在学习“李子”的“李”这个字时,部分学生说这个字就是“十、八和子”这三个分开的字合成一起构成的,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李”这个字就是由“木和子”这两个分开的字合成一起构成的。出现以上的现象时,教师应该及时的给予肯定以及鼓励,这样可以更加有效的将学生识字的兴趣进行激发,从而让学生热爱阅读,更加主动自觉地从阅读之中学习生字。

五、借助于多媒体,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学习生字时需要视与听的结合。多媒体的存储技术、网络化和集成特征进行结合,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文字种类,多媒体速度快并且信息量大的特点又可以给教师传递更多的信息,将多种形式的识字训练方法以及非文字的信息,将教学环境极大的进行了改善。多媒体的教学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语言环境,将写、读、说、听等环节有机的进行结合,让学生学习生字之后可以更好的进行效果的巩固,让学生单纯的从单项练习向着写、读、说与听共同进行的训练模式,并且还具备监听的作用,可以让识字课变的更具有竞争性与刺激性,课堂氛围也会更加活泼生动,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掌握与理解汉字,但是教师不能一味的追求形式,为了省事,只使用多媒体,忽视其他方法的使用,这样会降低学习的效果。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就需要让学生在情境之中识字、在生活之中识字,借助于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性格爱好,使用自己较为喜欢的方法方式进行识字的学习。在课堂之上,教师应该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进行构建,使用很多种类的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帮助学生对生字、词进行学习,掌握发音,了解字词含义,对字词更深入的进行理解,从而加深记忆,才能更好、更灵活的进行运用。在课堂之外,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做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有心人,积极的进行识字,若是看见什么不认识的字就去认什么字,并主动的与同学们进行成果的交流。教师在传授给学生怎样识字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运用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来进行识字,鼓励学生积极的、大量的、反复的进行阅读,提高阅读的兴趣才能更好的进行识字,提高识字的效率与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娟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上旬,2014(10):64-64.

[2]王利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6):246-247.

[3]王小琴.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J].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2014(7).

第4篇:声乐教学法论文范文

论文内容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材已经在全国推广使用,作为承担着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如何改革旧的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音乐教育师资,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分析了当前高师声乐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改革建议。

高师声乐课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音乐师范专业必修的一门技能技巧课。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用)教材已经在全国中小学推广使用,对照现行的、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其培养目标的发展。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人才要求,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是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声乐教学大纲。

声乐教学大纲是指导声乐这门学科如何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它的内容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考试形式、教材的使用等等。笔者总结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分析了当前高师声乐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制定与修改声乐教学大纲,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明确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

在上世纪高师音乐教育刚刚起步之时,由于师资和生源相对有限,所以高师声乐教育所培养的对象还仅能满足于高师、中师的师资或部分表演团体需求,鉴于这种需求方向,高师音乐教育逐渐形成了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其师范性的观念。[1]笔者曾在广东几所高校的音乐专业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上看,大部分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与音乐艺术院校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声乐教学偏重追求艺术上的“高、精、尖”,致使整个教学盲目地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

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师资阵容的不断扩大,使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趋于稳定与饱和,高师的音乐教育开始面向对基础音乐师资与普及音乐教育的培养。在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培养目标要转变观念,坚持师范教育的信念与培养目标,从“精英教育”向“基础教育”“普及教育”转化,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的适应型人才。

二、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授课形式,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声乐教学中的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是指教师与学生进行单独的授课形式。[2]这种授课方式个性化较强,强调你教我学,我说你背,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缺乏互相的观摩和交流,学生仅仅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对将来的教学中所遇到的形形的问题就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扩大招生,声乐教学仍沿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与发展。其弊端在于,声乐基础或条件好的学生脱离师范性而趋于专业表演,差一些的同学则觉得声乐无望而形成逆反心理,同时也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在高师声乐课中,应采取以个别课为主,理论课、小组课、集体课并存的教学模式。

课型的分类是指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划分,其课时可以在声乐总体课时中灵活分配[3]。理论课内容一般来讲包括基础理论与声乐教学法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集体授课方式进行教学。集体课是解决声乐基础理论或技能技巧课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同时,还可以在集体课中进行声乐观摩,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这样集体课省去了原有“一对一”授课时教师对声乐理论的不断重复,同时也为小组课与个别课创造了有效的空间;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则体现在小组课与个别课中。教师在对学生基本状况初步了解后可按现有歌唱水平进行大致分组;声乐教师在实施分组和小课教学时,应注意体现其阶段性的灵活性,按学生的学习进度随时进行调整。

改革传统声乐教学“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引进小组课、集体课、个别课多种课型并存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借鉴、互相启发影响,遇到问题一起分析、一起讨论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科研成果,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引入到新课和解决共性问题的教学中。这样不仅为教师解决学生个性问题赢得更多的时间,而且为学生将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积累更多的经验。

三、打破学科界限,拓展教学内容,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传统的声乐教学内容局限于声乐理论的学习与掌握歌唱的技巧,在声乐教学中往往忽略了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联系、与中小学音乐教育脱节。[4]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部分引入高师声乐教学中,如在声乐教学中引进自弹自唱、合唱、小组唱、重唱等歌唱训练,同时增加声乐作品鉴赏教学法等教学内容,并在小组课与集体课教学中采用类似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方式,给每个学生以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及早了解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内容;同时,高师的声乐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去向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学习,亲身体验基础音乐教学的过程,积累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经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学要着眼于将来学生的实际工作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在培养“一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多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四、重视声乐教学法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高师声乐教学在全国各院普遍不被重视,专门开设本课程的高师院校不多,基本上都以讲座形式或在学生毕业实习一两个月前笼统进行讲授学习,加之很多教学法,老师并没经过专业学习,本身又没有基础音乐教育的经验,只是照本宣科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已严重滞后于当前音乐教育教学思想的教学原则;教学法考试只注意理论考查,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脱节,使教学法成为一门“死法”,使学生学之无用。

高师学校应紧紧围绕“师范”做文章,不能盲目与专业音乐院校攀比专业水平,而应该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注意音乐教学法的教学,保证教学法的课时。在声乐教学中应当紧密联系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让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就明确师范性质;在第一学期,高师就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了解和参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在四年的时间里有步骤地从教学见习到帮助开展活动,从部分承担教学任务到独立备课、上课、让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将来的工作性质,一毕业就能够胜任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工作。

五、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

高师声乐教材在近十多年来有较大的发展,除国家权威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外,在一些高校也相继出版了不少高师声乐教材。尽管有不少教材,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至今还未有统一规范使用教材,以致在选择教材上,许多高师院校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让学生难于达到教材的要求;甚至有些教材实用性不大,发给学生成为书橱中一生“摆设品”,浪费学生的教材费。

高师声乐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选择教材要以师范性、实用性为原则,选择思想性强、艺术性较高,可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声乐作品为教材,以保证专业教育目的实现。

六、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增加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声乐是一门歌唱艺术,它必须在艺术实践中得到锻炼。高师的学生每个学期最多在期中或期终进行考查或考试,考试形式基本都沿用音乐专业院校的声乐考试方式,每人演唱一至二首作品,在本科四年共考试次数不超过10次;而对于将来面临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高师的学生来说,艺术实践受到一定的限制与约束。笔者认为,高师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目前高师考试形式还可增加重唱、小组唱、合唱等考试形式。与此同时,文化部门或专业部门要创造机会,支持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如举行音乐会或声乐比赛,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以便学生将来更好地胜任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声乐辅导工作。

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高师声乐教学大纲是21世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新形式下的教改核心问题。高师声乐课程的改革切实要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展开,进行修改调整。文中几点浅陋之见,只求抛砖引玉,期望高师声乐教学能早日与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接轨,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多能一专”的适应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5篇:声乐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等师范 音乐教育 声乐教学

关于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改革的问题是常谈的老话题。声乐教学作为主要专业学科也随着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台阶。新形势下对高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在知识储备与应教能力上都有所提高。从高师声乐教育教学内容设置上看,基本沿袭着传统的音乐学院声乐专业教学模式,缺乏声乐技巧、歌唱理论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师范与非师范教学内容划分不明显,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单项轻综合、重单一轻多元的弊端。

一、新形势下高等师范音乐教育

(一)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现状

在全国的高等师范院校中,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出现得比较早,有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成熟的教学模式,但伴随着基础教育积极改革的步伐,以此自足、不求创新、因果循环造成音乐教育理念陈旧、模式僵化。我们要认真思考研究,不断推进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新方法。目前有很多高等院校还是按照老的教学观念模式,已经出现与基础教育的要求脱节的现象,直接影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高等音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日渐突出,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并存的良好发展,因此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发展应该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有机地成为一体,既有共性也不失特性。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特色与培养方式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是面向中专、中小学培养音乐教师队伍,其教学特色在于培养音乐教学师资,具有师范性的功能。从广义上讲,音乐教育的教学,是从感性上感悟体验,从理论上去认识把握音乐的本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与非师范性音乐教育不同的是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做到传承,即学到手、用得好、传下去,是实践与理论并重的一项学习。

(三)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每年向社会输出大量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是影响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血脉,也是从根本上改变本民族的国民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和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力量。音乐教育改革以来,众多高等师范院校为弘扬民族文化,地方师范院校引入本土音乐资源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要求,从而突出强调国民音乐教育、业余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音乐艺术对城市文化的发展促进作用日渐突出,促进群众文化繁荣,推动文化产业良性发展。现阶段群众声乐文化已成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文化多元、艺术多样的发展趋势。群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归根结底要靠音乐文化人的队伍建设,依靠大众喜爱的、有影响力的、有高素质文化艺术修养的文艺工作者来组织建设,这就给高师声乐培养人才的要求带来更大的挑战。就业形势的严峻也给高师声乐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的发展带来了考验,高素质的声乐教育工作者既要懂得声乐专业技术,又能进行声乐艺术实践操作,毕业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市场岗位的竞争。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声乐教学

(一)我国声乐教学的发展

我国声乐艺术在古代就有很高的成就,如韩娥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礼记·月记》中关于歌唱气息的运用、行腔、吐字以及情感抒发的记载;《诗经》将民歌汇集;屈原的《楚辞》;中国说唱音乐鼻祖《荀子·成相篇》等。高等师范声乐教育在不断改革,声乐教学不仅停留上个世纪20年代受欧洲文化影响,以美声方法演唱风格占据主要院校优势,洋为中用。声乐教学更好地借鉴了西方融合多元素的民族唱法,更多地融入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成多元共生的状态。声乐教学以独特的个性跟国际接轨,声乐教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使之更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

声乐艺术虽不能通过具体的概念言语来形容,但可以结合听觉,是用声音与语言来表现音乐的形式。音乐教育是感性透过理性的认识,有意义且科学地传递给他人,从而得到体会的学习过程。声乐教学也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课程设置的思考

音乐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四部分。其中公共必修课包括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体育、教育学、心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法规等课程,约占总课时的33%;专业必修课包括14门课程,其中师范必修声乐、师范必修钢琴、师范选修主科、学校音乐教学论与教材教法、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外国音乐史名作赏析、和声、曲式等10门课程为核心课程(或称为学位课程),课时约占总课时的44%;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7%;公共选修课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艺术素养类四个系列。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0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约占总课时的5%,文科学生至少应选修2学分自然科学系列的课程,其他学分可以任选课程修读,如意大利语、歌曲写作、音乐课件制作、教师技能、形体、论文写作等,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1%;实践环节构成主要包括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为必修学分,课时约占总课时的6%。其一,公共课门类多,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觉得枯燥,很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感兴趣的课程。其二,占据了学生自主学习专业技能的时间。专业必修的设置虽然丰富,但是由于课程独立性强,学生很难将学科与学科之间纵向贯通,比如曲式、和声、复调的学习为歌曲分析、声乐演唱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很难去将这些学科之间进行横向联系。其三,音乐教育的理论课程更多的是对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教学法的导论,提出的是教育的共性问题,并没有对声乐艺术的个性问题进行理论教育,如声乐教学法、声乐艺术史、声乐作品分析、声乐心理学、声乐美学的开设,理论基础课程的缺乏,学生毕业后只会弹、唱,却不懂如何教。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打破学科分割状态,注重学科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高师声乐教学不单单是教唱,更注重歌唱技巧的理论性指导,声乐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学生能够范唱中小学音乐教材歌曲的能力,还要有声乐教学的能力以及根据音乐教育的发展能够为社会娱乐实践发挥特性的能力。必须掌握大量的声乐理论知识与教学方法,还要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实力。

(三)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课堂上的几点思考

1.课堂发声的重要性

声乐教学课堂大都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发声,二是歌曲演唱。声乐是一门长期积累、不断练习的一个过程,考验培养学习者的耐心与毅力。发声对于初学声乐非常重要,有助于训练巩固发声肌体。由于现在高校低年级都是小组课,学生多,课堂练声时间匆忙,忽略了学生的发声时间,更侧重的是学生歌唱作品的完成,这完全是一个误区,好的歌唱习惯来源于基础,通过练声可以使发声的各个器官不断调节使之协调,更好地为歌唱奠定基础。

2.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的重要性

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歌唱气息可以调节喉头的稳定,以更好地打开喉咙建立良好的声音位置。初学者更多的是靠教师的听觉感受及经验,巩固自己的声音位置,通过长期的学习可以自我总结科学正确的发声方法。

3.教师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歌唱是对演唱作品的二度创作。声乐艺术的魅力在于有很强的表现力,一种情感的抒发,体现人类精神、文化、情感的丰富世界。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具备范唱能力,而且要具备对歌曲乐谱的演奏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音乐教育声乐专业的钢琴伴奏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考试或参加比赛时大都为学生相互伴奏,有利的是学生可以加强钢琴伴奏能力,但毕竟学生的弹奏能力参差不齐,对歌曲的理解能力、演唱技法程度也不如专业声乐教师,所以课堂上教师的演奏可以带动学生歌唱的情绪,因此音乐教育系声乐教师培养钢琴伴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4.运用高科技手段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要适应科技化发展,运用数字化手段辅助声乐教学,数字化就是把电脑、投影、录像机、摄影机投入到教学课堂中,使原本抽象的声乐教学变得更加科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歌唱原理的本质,还能运用软件对歌唱作品分析数据,对完整的歌曲演唱进行数据分析,能够使歌唱完美化,加强学生审美体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5.培养适应实践的重要性

制定一系列的考核检测方式,注重理论技能实践。在原有声乐考核的基础上增设小组唱、二重唱、表演唱、小型四声部合唱歌曲的能力考核标准,完善教育实习的规划体系,增加实习量,有针对性地建立自我实习档案。

(四)高等师范音乐教师所具备的能力

在当今高师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对高校声乐教师有新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关学科基础技能、自身专业修养、良好的师风师德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勤于参加社会实践跟上国家整体文化发展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等师范乐声乐教师更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根据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储备,掌握声乐相关领域的发展变化,以及国际国内前沿问题,加强自身艺术修养,与时俱进,以适应高师声乐艺术教育改革和培养新时期艺术教学人才的需求。

三、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声乐教学的发展要突出学科知识、技能技巧、相关文化的整合与融合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以器乐、声音为在校主修必修科目之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但是有个师范特色问题,师范类的声乐教学除发声,演唱训练外,还需有一定的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如声乐发声基础原理或者歌曲的音乐分析等,这样才具备科学的教育教学性。

(二)声乐教学的题材要丰富,内容要具有全面性,侧重体现本土音乐文化

学生在接触演唱曲目上,不要像非师范声乐专业那样有严格的声部划分、音色划分,着重演唱某种风格的歌曲。要多听、多唱、多积累声乐作品,增强范唱能力。同时,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素材,接触各种风格的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在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各有侧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学生不仅在独唱中唱好,合唱中也要唱好。加强合唱、合奏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合唱中的一员,要如何组织进行训练,如何带动整体,同时学到指挥技巧、排练方法等,开拓思维,有创造力,更好地运用于社会及毕业后工作岗位的自我发挥。

21世纪,高等师范声乐教育培养的目标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单一的培养目标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多元的声乐文化蕴涵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史学、人文科学等,使人们对声乐的审美有更深刻的认识。高等师范声乐教育声乐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将以就业为导向迎合社会需求,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适应行业领域需求,提高组织能力与创造能力。高师声乐教学研究的发展是要紧跟大方向,特别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专业,其掌握着国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的命脉,是培养音乐教师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论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黄小明.音乐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杨瑞.高师声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李悦平.新形势下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发展构想[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4).

[5]王安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起点[J].人民音乐,2012(6).

第6篇:声乐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 人才培养 改革

近日,由音乐学院举办了“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论坛”,论坛进入自由讨论阶段时,与会人员围绕着“高校音乐教育模式如何适应基础音乐教育”这一核心议题各抒己见,气氛极其热烈。与会专家对当下高校的课程设置、人才能力培养模式、人才素质结构发展方向等问题做了认真而又严肃的讨论,并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为高校音乐人才培养与基础音乐教育人才需求的更加紧密结合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论坛的举行,对于加强高校与地方中小学的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合作,推进音乐教育改革,提供改革思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平台。

从音乐教育发展的角度看,建立完善的、高质量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2l世纪教育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地方院校今后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方向。结合目前音乐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设,我将本人观点概述如下。

一、拓展音乐教学内容

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唱游、器乐、识谱与视唱听音,以唱歌为主要教学内容,以识谱为教学主线,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新的事例及拓展。我在教学《我和星星打电话》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领唱与齐唱这种演唱形式,与学生分别交换角色领读歌词、齐读歌词,然后过渡到领唱、齐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不仅很快掌握了演唱形式,而且通过歌词中的相互对话、分角色表演等,进一步培养了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怀。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唱歌、识谱等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也通过换位实践、理解到社会交往价值和群体意识、合作意识等。

二、转变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音乐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为目标,同时,紧密结合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音乐、舞蹈专业是一个对学生有特殊素质要求的专业学科,且专业分类很细甚至是难以兼容,如声乐专业对发声器官、钢琴专业对手指、舞蹈专业对肢体等均有特殊要求,而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的老师最起码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应包括声乐、钢琴,即要有较扎实的演唱与演奏功力(暂且不论教学能力及其他能力)。但按现行教学模式(不论是专业院校还是师范院校),声乐与钢琴却分属两大专业,学生一旦主修声乐专业或是钢琴专业,绝不会甚至是绝不可能再去选修另外一个专业。所以在全国高师历届音乐专业毕业生中,有相当演唱水平却弹不好伴奏,能胜任演奏却唱不好歌的大有人在。由此可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基础音乐教育专门人才培养观,才是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至关重要的根本方向。在此方面,音乐学院组织全体教师,多次开展研讨活动,修订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把“三结合”(课堂与舞台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社团活动与素质拓展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积极开展艺术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实践为先,拓展人才培养途径

音乐学院的艺术实践活动突出了“三结合”。通过这三种方法,可随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在他们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通过学习、检验、提高,再学习、再检验、再提高这样的方式,还可促进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这样有计划有目标的引导和实践,集中表现了艺术教育改革的基本特色.对音乐学院的教学产生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为音乐学院的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切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道路。

(一)课堂实践。将音乐教学法、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分散到课程、教学环节之中,组织、辅导学生根据不同科目编写教案,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实践,使学生不仅知其所学,还要知其所以学,更能将其所学灵活运用,从一进校起就可经常进入教师角色的体验并进行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艺术实践。可按期举办各种形式的音乐会或文艺演出,例如:“声乐器乐舞蹈大赛”、“放飞的音符”系列活动、“青年教师技能展演”、“班级小舞台”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分批参与策划、组织实施,从中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驾驭能力、协调能力;在演出中培养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示范能力;在集体节目中提高他们的辨音能力、多声思维能力和协调配合能力。

(三)社会实践。将学生的毕业论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培养相结合。以“采风”的形式,适时安排同学下乡,搜集、记录、整理各地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素材,亲身找寻音乐创作的源泉,感受乡音乡情,体验民风民俗,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采风,再带着问题和思考回到课堂,接受老师的解答和指导。

综上所述,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音乐教育实现了培养模式创新,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我认为这也是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汪贤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程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曹理.我国音乐教育学学科发展回顾与前瞻[J].中国音乐教育,2004,(10).

第7篇:声乐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俄罗斯高等音乐教育 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

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俄罗斯HERZEN国立师范大学)创立于1797年,至今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俄罗斯历史最悠久、唯一冠有俄罗斯国家名称的师范大学,也是当今世界著名的师范大学之一,为俄罗斯培养了大量的社会人才。近年来,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和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芬兰、荷兰、挪威等多个国家、地区的大学和科学中心合作办学,在教育界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

一、科学严谨的培养体系

音乐教师的培养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工作,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需要长期严格的系统性理论及专业训练。俄罗斯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对本专业各层次的不同社会要求设置不同的培养内容,定位培养人才的类型。笔者在俄罗斯高等师范完成了硕、博士阶段的学位进修并留校任教多年,对俄罗斯的高等师范类音乐教育有着更为全面的接触。下面,笔者以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为例(以下简称俄师大),根据俄罗斯对本专业各层次的不同社会要求,简述其设置的不同的培养内容。

俄罗斯高等师范类本科学制为四年制,相当于我国学士学位水平,为“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即为普通学校中的传统音乐课培养任课教师。音乐课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以音乐知识、音乐欣赏和合唱为主。在这样的需求下,俄师大音乐学院把课程设置定位到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业技能上。本科阶段的课程安排涉及面广,专业多样,钢琴、声乐、合唱、指挥等成为贯穿大学四年的必修专业课,教育学、心理学,各类教学法及英语音乐教学从二年级开始同样也要学习两年以上。以上这些课程也是俄罗斯所有国立师范大学音乐系的必修课,这就要求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理论知识。除专业课之外,学校还会定期进行各种各样的合唱、独唱、乐器演奏、各类音乐会等实践活动,并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在学校的安排下定期去各地小学实习。

俄罗斯高等师范类硕士阶段为两年,为“补充性音乐教育”,即为儿童音乐学校和中级音乐专业学校培养师资人才。中级音乐学校是俄罗斯学生升入大学或音乐学院之前必经的过渡性学校,学制为四年,以器乐、声乐等专项专业学习为主,因此,在硕士阶段的培养内容上,除四项基本专业技能仍然是必修课程外,公共课的层次也更加深入,如开设音乐创作心理学、现代音乐教育问题、现代音乐教学实践、现代世界音乐教育发展史、技术专项教学法等课程。此外,学校也非常重视增强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一年级为模拟实践课,二年级转为中学实践课,每周分别去音乐学校实习,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熟练掌握专业音乐教师的职业技能,力求毕业生将来既能在普通小学任教,也可以在中等专业音乐学校就职。

俄罗斯高等师范类博士研究生则为高等音乐院校、音乐研究院所培养高水平的音乐师资或音乐研究人员 ,故课程设置进入专项专题研究阶段,侧重学术性,要求研究者对音乐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研究能力。

二、丰富、科学的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上,俄罗斯高等师范在本科、硕士阶段都由公共课、专业技能课和实践三部分组成,在课程内容上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相差不多,只在重要的课程上有些区别,下面笔者详细说明。

(一)公共课的设置

公共课的课程是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根据音乐教育这一特定学科设置的必修公共课,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教育事业的专业理论基础。通过学习哲学、美学、历史、外语、教学法、电化教学等课程,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视野。

俄罗斯教育界认为:教授音乐是一个多方面综合的行为,同许多领域紧密相连,如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和各类艺术理论等,这些知识横向决定着音乐的本质和方向。在这个指导思想下,针对音乐学科,近年来开设了音乐哲学、音乐培养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创作心理学、艺术美学等新兴课程,并且迅速地占到了重要的地位。

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根据各年级的不同,由浅入深地分别开设各类相关课程,如高校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史等科目,并针对音乐学院的专业特殊性开设了音乐心理学、现代音乐教育问题、现代音乐教学实践、现代世界音乐教育发展史等课程。而且,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教育实践课的教育实践环节上,把心理学、教育学用于教学实践的经验。这种能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无疑会成为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

哲学是唯一一门在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学习阶段中贯穿始终的公共学科,学习内容从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音乐哲学、音乐培养哲学等逐渐加深,也是各个学习阶段最终“国考”的重点课程。

(二)专业课程的设置

专业课程的设置由音乐理论、合唱、器乐演奏、声乐表演四个教研室来完成。音乐理论史学教研室为学生开设音乐史、视唱练耳、和声学、音乐曲式分析、作曲、音乐评论等大量的理论课程,此外,俄罗斯高师音乐系里通常会有个书籍储藏丰富的图书馆,便于学生随时查阅资料。

音乐评论的专业技巧被认为是一个音乐学者的专业化特征,因此,音乐评论课成为非常重要的、使学生掌握音乐认知能力与技巧的实际应用课程。在这个长达两年的过程当中,学生要完成对当代音乐主要趋势的分析评论、大型器乐作品的评论,以及对综合型复杂音乐即歌剧作品的分析评论三个阶段的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接触大量的音乐作品,收集阅读音乐界专家的著作和论文,并定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写出总结,撰写不同类型评论文章,并围绕自己所选择的主题,较广泛地关注各种音乐活动,通过学习音乐评论理论和参加音乐评论实践,使学生得以把基本理论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能技巧课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学以致用,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合唱和合唱指挥课也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本硕学习期间两门“专业国家考试”的课程之一,可见其在俄高等音乐教育中的受重视程度。他们采取大小课结合的上课方式,合唱指挥课采取一对一的导师制,并搭配一个钢琴伴奏,同时以大课的方式,在合唱课上,锻炼学生的实践性,将指挥技法、合唱、作品分析等相关理论与技能知识融为一体,针对学生合唱指挥的排练与组织能力进行重点培养,是检验学生对综合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主要课程。

专业技巧课可以说是本硕学习阶段课时量最多、最重要的科目之一,以技巧课和室内乐课的形式同时进行,每周六课时,其中室内乐课四个课时,可见学院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视。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除了教授专业技能外,还会给学生讲解相关的教学方法,跟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以教师自身为例,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的教学设置使学生在专业技巧进步的同时,还可以掌握相关内容的教学方法,为以后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在毕业考试时,主修专业课将参加俄罗斯国家学位考试委员组织的“国家考试”,以音乐会的形式和成套的音乐作品,身着演出礼服参加,这是对学生几年专业学习非常重要的考核和展示。

音乐实践课一般在音乐教学法的课程结束后开设,作为专业课的具体实施课程,在课程编配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由学生的主项专业技能导师担任指导,与专业技能课搭配进行。其上课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由导师亲自示范上课过程,学生在旁边学习,这个过程通常与技能专业课同时进行。二、由学生自己给同学上课,导师在旁边指导,上课的人数一般为3—5人不等。音乐实践课与专业技能课相辅相成,从而为学生以后步入专业技巧的实践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三、紧张的成绩考核

俄罗斯高校的考试形式和打分制都与我国不同,他们分考查、考试和国家考试三类。“考查”只分合格和不合格,不记录分数;“考试”则采取五分制,三分为及格,四分良好,五分优秀,其中可用加减号来区分学生成绩的不同,如“5+”“4-”。考试不采取像我国通用的卷面考试制,而是在考试前一个月左右,个别课程在开学伊始,由任课教授根据该学科的要求,给学生预留出几十道相关的论题,学生任选其中的两到三个论题自行准备考试内容。考试一般以师生小型答辩的形式来进行,学生在所准备的几个题目中现场抽选出其中一道,宣读自己准备的论文提纲,然后由1—3个导师以自由提问的方式进行答辩。在答辩的过程中,这个论题会被横向延伸,除音乐领域外,甚至会涉及到史学、哲学等相关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在准备过程中,不但要积累平时学到的专业知识,还要大量地查阅资料,进行与论题相关内容的学习和整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能力,也避免了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考试的弊端。

所谓“国家考试”则是由俄罗斯国家学位考试委员会组织的、由国家学位考试委员会成员组成的评委来进行的考试,简称“国考”。俄罗斯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都有四门课程必须进行“国考”,其中基础课考试为外语和哲学两门,专业课考试为合唱指挥和专业技能(器乐和声乐自选一门)两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的主修乐器课和合唱指挥课均以音乐会的形式和成套的音乐作品,并要身着演出礼服才能参加。

结语

俄罗斯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合理的课程安排,丰富的课外实践,保证了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出的教师实践能力强,具备教学、演奏、演唱、合唱及指挥等较为全面的能力,对音乐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这种培养模式,对普及全民音乐素质教育、奠定音乐艺术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也产生了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Tatiana“Music of the People”.World Music,Vol. 1: Africa,Europe and the Middle East[J].2000.Broughton:p 248-254.

[2](俄)Marina Ritzarev.Eighteenth -century Russian music[M].Ashgate Publishing,Ltd.2006.

[3]张晓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硕士培养解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4).

第8篇:声乐教学法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新课改下中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从与中学音乐教育密切相关的高师音乐教育提出改革的建议,以寻求可能的应对策略。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新课程改革的成效究竟如何?本文基于笔者带学生实习的经验,对当前的中学音乐教育问题作一再度审视,并据此从与中学音乐教育直接相关的高师音乐教育提出一些改革建议,以寻求可能的应对策略。

一、新课改下的中学音乐教育存在问题

(一)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仍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课被视为“副科”,有的学校不开音乐课。稍好一点的学校,音乐课程也开,但挤占现象严重。

(二)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不高,教师资源匮乏

“我国初中音乐教师6.7万人,学历合格率为55%”,多数音乐教师的备课,确切地说就是抄写教师参考用书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性,上课不够灵活,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有许多学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同时由于中学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音乐教师待遇不好,而不愿意去做一位中学教师,这使得中学音乐教师人才匮乏。

(三)“一专多能式”综合型音乐教师缺乏

一部分音乐教师所上的音乐课就是唱歌课,其伴奏都是单一的和弦伴奏,使曲目的风格韵味一扫无余。自弹自唱也是薄弱环节,唱了就不能弹,弹了就唱错。这些音乐教师只能做些最基本的教唱和基本乐理的讲授,至于音乐欣赏方面,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尚不透彻,更无法给学生讲授。相关问卷调查显示,84%的学生认为,他们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唱歌、感情处理得好;74%的学生希望老师除能弹一手好钢琴外,还能会一两件其他乐器,能伴奏好,能自弹自唱,能指挥学生处理好歌曲,82%的学生能够欣赏老师优美的舞姿,并希望老师能为学生编排简单舞蹈。而事实上,现在的音乐老师是不能满足学生这些要求的,“一专多能式”综合型音乐教师非常缺乏。

(四)教学方法和模式的不科学性

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填鸭式”“、接受式”教育教学模式仍然严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和对音乐的兴趣。有的教师甚至仍然以培养一两个高考生而沾沾自喜。还有的一些教师甚至仅以能否参加地方文艺演出来衡量教师的水平。当然,以上所谈大多指农村等落后地区的状况。尽管是一些农村地区,但仍然不容忽视,这与我国80%地区是农村的特点决定的。只有解决了这些地区的问题,特别是看起来是最基本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才能说有进展。

二、对策思考

不容否认,有些问题不是我们一般研究者能解决的。如,一些领导不重视问题等。笔者仅就与培养中学音乐师资密切相关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谈一点看法,以便从一定层面间接地去改变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导致以上现象的众多原因中,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与中学音乐教育脱节、与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相脱节是主要原因。因此,应及时加强对高师音乐课程设置的改革。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应包括:

1.音乐感受与欣赏方面,开设如基本乐理、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欣赏等课程。

2.基本技能技巧,表现方面,要开设视唱练耳课程,以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识读谱和听辨能力。另外,学生在学好钢琴、声乐、即兴伴奏、舞蹈、指挥的同时选修两件以上的中外管弦乐器,在钢琴必修2年基础上加修手风琴。有些学校条件不好,没有钢琴,有时演出排练钢琴不如手风琴携带方便,此时手风琴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同时还应加强自弹自唱这项重要技能的训练。

3.在音乐创造方面,高师可开设诸如歌曲作法、复调、曲式、作品分析、配器等课程。

4.注意音乐与相关文化、相关学科的内在和外在综合。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学校综合性体现得越来越明显,这要求高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作相应的改变,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功的同时选修一些美术鉴赏、舞蹈鉴赏、戏剧戏曲鉴赏、影视文化鉴赏等课程,注意音乐与人文社会科学、历史、社会、自然的综合。加强“三字一话”的训练。

5.音乐教学法,“中学教材教法”、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论等重要的应用课程,是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所必须掌握的。在当前中学中,经常有一些音乐教师钢琴弹得水平很高了,但教起学生来却不知从何教起,歌唱的不错,却听不出学生歌唱的毛病,听出来了也不知道怎么纠正一些错误。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 “中学教材教法”、“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等等重要的应用课程。加强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以中学音乐教材为内容,使学生尽早熟悉中学音乐教材,开设一些“中学音乐教学内容”的讲授课。同时,应该加强教育实践能力,课堂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6.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也是高师学生所必备的基本技能: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其学习主观能动性,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有趣。简单的投影以及课件省去许多麻烦的板书,从而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同时,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很多学习资料和音像资源,从而节省教学资源用费开资!

7.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对民族音乐教育、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高师音乐教育应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本土文化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比重。要开设诸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民族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民族音乐理论、民族舞蹈、民族器乐等课程。

显然,存在的问题不能掩盖中国中学音乐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但是,我们确实也应该清晰地看到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中学音乐教育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的一些急需解决的基本问题。同时,在考虑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学音乐教育接规时,不能仅考虑与先进地区接规,更多的要考虑如何如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接规问题。惟有这样,才能使理论落到实处,政策走向基层。

参考文献

第9篇:声乐教学法论文范文

茅山道教"三茅忏"科仪音乐考察 胡军

赋格:用音乐逻辑思维阐述的论文 廖宝生

早期学习和游戏理论与早期音乐经验的信仰--对婴幼儿潜能和音乐教育年龄下移的再认识 刘沛

爵士长笛演奏初探 章滨

双钢琴演奏技术研究 苏斌,蒋立平

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读谱技能训练 范建明

肖邦钢琴作品抒情性旋律的艺术特征 刘进清

听觉在声乐艺术活动中的作用 邓小英

民歌研究的新收获--评《中国同宗民歌》 唐晋渝

中国音乐史教材撰述的新思路与新成果--《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评介 方建军

西方现代音乐的可听性与美感问题研究 夏滟洲

1998年中国音乐考古资料与研究成果综述 邵晓洁

谢功成合唱曲《诺恩吉亚》结构探析 尹小艺

二胡发音中的情感音色 吴晓勇

《皇家音乐学会会志》 徐康荣

管窥杨荫浏先生学术思想中的科学精神 郭树群

重论"中国音乐宜采用(已采用了)‘为调名制'系统" 孙新财

西方传统记谱法的变迁 蔡觉民

欧洲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变异 凌宪初

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目录应该进一步规范化--关于音乐论文写作的通信之三 周勤如

音乐学术期刊办刊特色探微 李宝杰

"民族音乐"及其几个相关的概念--编稿琐记之一 蔡际洲

关于音乐文献学学科体系的初步构想 郭小林

西方现代音乐中体现音乐语言陈述功能的特殊过程 姚恒璐

高师音乐教育与终身教育断想 胡健

考前视唱练耳训练的几种方法 梁红

谈钢琴集体课教学的思路和做法 崔鸿源

音乐院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认识与实践 陈锦华

论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之差异 刘大巍,夏美君

关于《意大利歌曲集》(第一部分作品)的钢琴伴奏处理 计世欢

叙事歌曲《木兰从军》的演唱处理与艺术表现 侯莲娜

歌唱艺术的三度创造 朱善梅

简论荀子的礼乐教化思想 余皓

中国钢琴作品织体的民族风格六议 匡昉

《国际音乐人》 徐康荣

九件弦乐器的信天游 张大龙

民族管弦乐发展问题杂谈 李凌

西亚的音乐文化 柘植元一,周耘

梅山民歌考源--梅山民歌系列研究之一 袁征

从《老残游记》看古代音乐的遗存 徐晋山

音乐社会学(续二) 卡登,金经言

控制演化作曲教学法 黄汛舫

内蒙民歌《四季》和声编配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特征 王小玲

现实文化视野中音乐理论期刊的缺失 李宝杰

略论数字图书馆及其在音乐院校的发展 孙俊

现代帕萨卡里亚对位与和声形态(二) 徐孟东

我对"同宗民歌"的认识--与冯光钰教授商榷 徐元勇

科学的态度需要清醒的头脑--评周勤如《研究中国音乐基本理论需要科学的态度》一文 秦德祥

舒伯特《冬之旅》钢琴声部的艺术特色及其演奏处理 沈茜

《莲花》音乐赏析与歌唱艺术处理 殷梅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 余惠承

海南黎族民歌的演唱特点初探 刘长瑜

双排键电子琴演奏与声学乐器音色的模拟 曾立毅

歌唱发声中力量的平衡 李庚

试析波姆改革的特点与局限 章滨

现代音乐视唱教学中音程感的建立 李金华

美国的《钢琴与键盘》 徐康荣

"戏转歌"现象评析 乔新建

江文也早期钢琴音乐创作的现代技法 王文俐

钢琴曲的乐队改编 周雪石

空间立体化调思维--巴托克《小宇宙》调性呈示方式梳理 张志海

从文献计量统计看《黄钟》之作者及论题 邢素华

音乐学术论文中的"重复"现象--编稿琐记之二 蔡际洲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黄翔鹏《乐问》读后谈 曹柯平

声乐"音色库"的合理运用 俞子正

声乐演唱中的喉部器官状态 付鸿敏

琵琶艺术教学模式的若干问题 赵娴

拉威尔钢琴曲《水的嬉戏》的演奏教学 梅晓萍

贝尔格《钢琴奏鸣曲》(Op.1)中的半音、全音音列技法 唐勇

格里格音乐中的民间自然调式 骆岭

英国的《斯特拉迪》 徐康荣

楚天祭祀魂(编钟与鼓吹乐) 谭军

新世纪的中西之辩--对当代中国一个音乐文化问题的思考 李晓东

黄门鼓吹考 孙尚勇

汉代食举乐考 尚丽新

从辽金元三史的编纂其乐志的史料来源 王福利

黎英海《移宫变奏曲》的独特性及其创作手法分析 郭和初

现代技法与民族民间音乐的化合--论钢琴曲《多耶》的创作特征 杨凌云

谢德林现代复调音乐思维及其演奏风格--钢琴套曲《24首前奏曲与赋格》探讨 郑方

舒曼早期标题钢琴组曲的"聚合原则"分析 张炜

关于和弦名称的确定原则 朱玉璋

[日]传燕乐六调五式琵琶定弦法研究--兼与孙新财先生探讨 庄永平

音级概念与音结构逻辑的内在联系 蒲亨建

论土家族的音乐风格 田世高

论京剧"样板戏"的音乐改革(下) 戴嘉枋

乐器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课题 刘莎

关于乐谱在计算机编目中的统一题名问题 张丽蓉

歌唱语言情感的夸张表达 夏美君,刘大巍

解决唢呐吹奏中的"憋气"问题 张宁

肖邦钢琴作品抒情性旋律的演奏技能 刘进清

谈高师钢琴教学中理性素质的培养 梁丽红

美国的《大声唱!》杂志 徐康荣

"调式交替"理论之比较研究 刘永福,LIU Yong-fu

大曲的原生态遗存论纲 项阳,张欢,XIANG Yang,ZHANG Huan

流存于日本的我国古代俗曲乐谱 徐元勇,XU Yuan-yong

中国大陆高山族音乐研究50年 蓝雪霏,LAN Xue-fe

从听韩中杰同志指挥的《时代的颤音》谈起 李凌,LI Lin

欧洲军乐队建制之发展 章滨,ZHANG Bin

北宋大晟律初探 李幼平,LI You-ping

分律法比较与比较分律法 陈家鑫,阎萍,CHEN Jia-Xin,YAN Ping

钟律的理论与实践--学习黄翔鹏先生相关论述的心得之四 李成渝,LI Cheng-yu

关于音乐传播学的五点看法 汪森,Wang Sen

互联网汉语流行音乐网站的编辑管窥及音乐网站编辑的应有视野(上) 刘夜,LIU Ye

四部和声听觉训练的意义与方法 张燕,ZHANG Yan

"分离"与和声音程听辨五法 莫祥章,MO Xiang-zhang

《乐记》"心物"关系论的美学思想 王志成,WANG Zhi-cheng

论两首歌剧咏叹调演唱的呼吸应用 张蓉,ZHANG Rong

钢琴音乐和声起伏与力度设计的关联 李雪梅,LI Xue-mei

小提琴演奏与脑智力开发的几个问题 李果,臧艺兵,LI Guo,ZANG Yi-bing

美国的科际音乐理论杂志 徐康荣,XU Kang-rong

论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 姚艺君

现代京剧《杜鹃山》中的柯湘音乐主题 刘聪明

为他(她)佩戴金色的花环--对杰出民间音乐家价值的再认识 周耘,杨贵香

从"信天游"透视陕北民间文化艺术的特征 姚莉莉

论江南丝竹的"再生性"特征 杨凌

《华严字母》的结构及其唱颂 梁冬梅

山西绛州鼓乐初探 张平

对音乐表演若干心理问题的研究 冯效刚

内心音乐听觉的三种形态 石蔚

关于音乐产业与音乐权益保障问题的若干思考 王少明,郑敏

从通俗音乐的审美价值取向看我国的通俗音乐创作 毛凯,杨传红

在美的创造中,让音乐再生!--析广东音乐名家余其伟的表演美学观 罗小平

草原音乐传播形态与特征研究 好必斯

论巴赫三套世俗性钢琴组曲的风格特征及演奏技巧 蒋立平

《塞维里亚的理发师》和《费加罗的婚礼》中两个萝西娜的角色类型比较 林弥忠

音乐传播的符号学原理 薛艺兵

武汉音乐学院大众音乐传播学的教学与研究 宋祥瑞

从三所院校的教学计划看我国音乐传播的学科建设 谢涛

互联网汉语流行音乐网站的编辑管窥及音乐网站编辑的应有视野(下) 刘夜

世俗音乐的道教化--关于全真道经韵音乐与世俗音乐关系的探讨 孙凡

论中国传统仪式音乐中的回旋体结构原则 杨民康

论戏曲音乐发展的五个时期 刘正维

论皮黄腔在戏曲声腔发展史中的贡献 徐烨

"易",中国传统音乐的哲学之本--北辛庄"音乐会"的启示 杜亚雄

兴山的围鼓 毛宛平

算法作曲及分层结构控制 刘健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的管弦乐持续音技法 李刚

克里格里奥诺《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陈声钢

论"语录歌"现象(下) 梁茂春

歌剧定义之重塑 杨旭,王凯歌

琴: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显现 朱坚坚

试论香港专业音乐教育的定位 刘靖之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钢琴教学的双重性 卢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