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礼仪文化范文

礼仪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礼仪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礼仪文化

第1篇:礼仪文化范文

关键词:礼仪 武术礼仪 礼仪文化

1.前言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礼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武术在五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中沿袭了重视礼仪教育的文化传统,武术礼仪文化是习武之人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是武术的精髓所在。

礼仪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衡量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也是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礼”和“仪”传统的解释都是表示尊敬的方式。礼仪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共同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它涉及到人们生活交往的许多方面。自古我国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礼仪的本质特征和功能不外乎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为人们社会交往起到、和谐的作用。孔夫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说的正是想要学会为人处事,立足社会,必须要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对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言行举止确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武术礼仪与道德教化

武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武术礼仪受到古代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礼仪文化。儒家思想强调:仁,礼。将仁寓于各种礼仪之中,正所谓寓教于礼。目的在于培养品行端正、礼貌儒雅、恭谨谦卑的正人君子。武术礼仪沿袭了礼仪教育的文化传统,在几千年的流传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礼仪文化,如拜师学艺。据资料记载,拜师需要介绍人还要写拜师贴并向师傅正式的磕头拜师,而后举行一个过程繁琐的仪式,体现了一整套复杂的繁文缛节。自古师徒关系就如同父子关系一般至高地位,被血缘化了,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傅即师父。在武术拜师择徒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何谓尊师重道,正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

道德教化乃是武术礼仪文化的价值核心,武德第一,道德先行;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始终将礼仪道德放在技能学练之前,要求习武者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方能学练武术。武术技术学习强调的是外在肢体的锻炼,可以使习武者强身健体,而真正能达到修身养性则是通过武术礼仪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

3.行礼方式及武术礼仪的表现形式

武术礼仪是指习武者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习武之人文明礼貌的一种体现。目前,武术礼仪具体的行礼方式有:徒手礼、持器械礼、递器礼、接器礼。徒手礼又细分为:抱拳礼、注目礼、点首礼、鞠躬礼、合十礼等。其中抱拳礼是现代武术规则规定的国内外一致采用的行礼方式,它被注入了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l、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2、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3、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一个简单的抱拳礼包含着对习武之人道德修为高层次的要求,习武并非是简单的身体练习、休闲娱乐,更重要的是通过武术礼仪文化潜移默化的教导一个人学会做人基本的礼节、礼貌:尊敬师长、恭敬待人、不骄不躁、克己自律。对于武术礼仪文化最核心的是其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教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礼仪的传承发展,我们的祖先重视礼仪,恪守礼仪规范,武术礼仪的形成和发展也深受此影响。在学练武术的过程中,师父通过对武术礼仪的讲解、示范、以及讲授一些有关武术礼仪的故事,促进习武者武德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做到真正内外兼修。

武术礼仪既是一种文化,除了行礼的方式外,还包括武术服装、武术标识等,这些都体现着武术礼仪文化。武术服装的起源是中国传统服饰——汉服。而汉服就是指汉民族所穿戴的传统服饰。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左传》中写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汉服由于其悠久的历史韵味正好与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武术相得益彰。因此武术服装是在汉服的基础上做了修改和调整,使其更加便于演练武术时穿着,而且体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武术标识主要是指现行的武术段位徽章,武术段位制普及和发展非常有利于武术运动的开展,武术运动开展的越广泛其核心武术礼仪的道德教化功能就越能发挥作用,使更多的人学练武术的同时也得到礼仪道德的教化,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道德品质。为整个社会和谐、安定的发展提供道德基础。使道德第一的观念始终占据中国武术传承延续的绝对地位。因此武术标识应该规范统一,并且具有民族特色,易于识别,可以促进习武者相互竞争、相互学习 。

4.小结

武术礼仪不能简单的概括为几个易学的动作,它是一种礼仪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它是武术的核心、精髓之所在。正所谓礼仪无小事,它约束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是适应时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更是国家社会的精神文明支柱。武术礼仪可以改造个人,形成民族、国家宝贵的社会风气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因此,我们要弘扬武术礼仪,更加坚定的传承武术礼仪文化,使这一宝贵的礼仪文化精髓继续发挥作用、发扬光大。(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汤立许,蔡仲林,饶英.北京奥运会武术礼仪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7),58-60

[2] 毛海涛,刘树军.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文化学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7),26(4):88-90

[3] 王柏利.对学校无数礼仪教育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8),6(8):62-64

[4] 华桦,彭婷,曹佩芳,陈鹏,李增博,伍方清.礼仪在现代武术中的运用[J].湖北体育科技,2011(5),30(3):252-254

[5] 周萍.论民族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当代继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1),35(11):36-38

[6] 曹琼瑜,刘丰.武术礼仪于武术精神[J].搏击.武术科学,2005(12),2(12):13-14

第2篇:礼仪文化范文

1、游乐宴

1.1场景分析此时的布局已非用餐时的围桌团座形式,而是以酒令官为中心环绕排列,以方便游戏的进行。此外,除了主客座次有别外,众姐妹座次也按本家与外姓分开入座,而非视为一体随意混坐。而李纨、凤姐作为媳妇辈并无座位,只能位列纱橱之后,随时待命并管着众丫鬟。同样采用围坐式的还有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在宁府会芳园赏梅的场景。此时王熙凤和李纨同样未能入席。与此不同的是在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描述的贾母、薛姨妈、宝钗、黛玉、宝玉等众人在藕香榭游园、吃螃蟹的场景(图七)。由于该游乐宴参与人数众多,并没有采取围坐的形式而是分了几桌。值得注意的是众丫环也入了座,虽然是在外廊,但也多少打破了俗礼,可见游乐宴本身的随性。

1.2游乐宴发生的场所区位对于游乐宴而言,饮食本身不再是重点,主要是人与人的交流和人对景物的观赏需求。因此游乐宴饮的地点相对变化较多,一般依据游乐的主题和景观的不同,阁、亭、谢、坞都可能出现。因此,地点通常在园内而非正房,与轴线无关。

2、节庆宴

2.1场景分析节庆中的宴饮是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由于人数多,宴饮等级高,故座次的重要性更易得到体现。比如尤氏、李纨、凤姐、贾蓉之妻与宝钗、李纹、李绮、岫烟、迎春姊妹等虽为同辈,但因血缘亲疏而非同席,分两边而坐。但同时也要注意到该场景中的特殊现象: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为贾母喜爱的小辈,贾母邀为同席。虽然贾母身体不适,单设了短榻、高几,但却仍把自己这一席放在榻旁,几个小辈也以果品侍奉(每一馔一果来,先捧与贾母看了,喜则留在小桌上尝一尝,仍撤了放在他四人席上,只算他四人是跟着贾母坐)。可见由于节日喜庆气氛的影响,座次会根据长辈或是位重者的喜好发生调整。受长辈宠爱的小辈往往受邀陪长辈坐主桌,以示孝道。(表三、图九)同样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中描绘了贾母、贾政、宝玉等在贾母上房庆元宵赏灯猜灯谜的场景(图十)。主桌上贾政陪侍贾母以尽孝道,而贾母所宠爱的宝玉被邀为同席,同样表达晚辈对长辈的孝敬。可见节庆宴作为以团聚为目的的宴饮,一般会将礼制中的“孝”作为首先强调的主题。

2.2节庆宴发生的场所区位中国的节日多数以团聚为主题,并伴有各种祭祖或表达孝道的仪式。特别是大户人家,节庆时的排场会比较大,因此往往会将节庆宴设在正房或长辈上房。这样一方面方便长辈回房休息,另一方面也是方便整个府里的亲戚聚集。此外位处轴线也方便各种节日活动的展开。

3、庆生宴

3.1场景分析表四:庆生宴主要场景选例生日庆祝是以寿星为主的,而该场景中由于皆是平辈,且关系亲密,所以座次影响不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众丫鬟与众姐妹感情亲近,所以不分主仆皆得以上席入座,这是很难得一见的。事实上多数情况下庆生宴还是有长辈在场的。如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中,提到了贾母、薛姨妈、宝钗、黛玉、宝玉等众人在贾母上房为宝钗过生日的场景。长辈与寿星同坐主座。

3.2庆生宴发生的场所区位庆生宴根据寿星不同以及有无长辈在场,地点上会有明显区别:平辈之间自己过生日相对随意,选择在园内进行,地点由组织者提议,不固定。而若是由贾母组织的有一定规模的庆生宴,则会在贾母的正房或是上房进行,此时从空间区位上而言就变得更为正式了。

4、日常饮食

4.1场景分析相对于正式宴饮的浓墨重彩,原文对日常饮食场景描写笔墨较少,在此举三例进行简要分析。在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中,提到了贾琏、凤姐、赵嬷嬷、平儿在凤姐房内吃晚饭的场景。从人物关系上看,贾琏与凤姐为夫妻,是主子;平儿、赵嬷嬷为下人。但赵嬷嬷又为贾琏的奶娘,对贾琏有养育之恩。所以在座次上,作为日常饮食贾琏与凤姐夫妻对坐,并不分主次。乳母赵嬷嬷来后,贾琏凤姐让其上炕是出于孝道与感恩,而赵嬷嬷执意不肯则是出于主仆之分(图十五)。一般的日常饮食场景主要为小范围的团聚或者是晚辈陪长辈共同用餐。如在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痴女儿遗帕惹相思”中,提到了邢夫人、宝玉、迎春、惜春、探春在邢夫人房中吃晚饭的场景(图十六);又如在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提到了王夫人、宝玉、迎春、惜春、探春、宝钗等在王夫人房中吃晚饭的场景,二者都是长辈坐在主位,其余晚辈以围坐的形式陪长辈用餐,既展现了孝道,又体现出亲情的维系

4.2日常饮食发生的场所区位日常的饮食一般在各自的房间中解决,子女有时候会在长辈房中吃饭,以示孝道。而长辈的房间多数在轴线上,相应显出几分正式。媳妇辈很少在长辈房中就餐,而一般是在各自的正房炕边就餐,此时餐饮变得较为随意。总体而言,房间地点并无明确的限制与规定。

二、宴饮空间的流变

1.功能独立性的凸显在中国传统建筑典型平面(如四合院)中,“餐厅”这一功能空间几乎从未被明确设置或是单独列出过。宴饮活动依需求可以在不同性质的空间中开展。而事实上,传统建筑对房间的定义与命名几乎与使用功能没有直接关系,很多房间都兼具多种使用的可能性。到了现代,人们的居住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人的功能主体性得到认同,功能需求成为住宅形式组织和空间序列变化的内在动力。住宅平面往往强调不同功能的组合,并且以之命名房间)。有研究甚至指出中国现代住宅完全是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产物,与传统居住建筑并无瓜葛,且这种形式经过本土范围内近几十年的消化吸收,已被国人所普遍接受。加之普通住宅的竖向化发展和受面积限制,传统的宅院模式变成如今的有宅无院、宅院分离,更无论宅院、宅园的直接关系了。没有了院与园,自然没有了游乐宴等宴饮活动的展开,几乎屏蔽了居家举行大型宴会的可能性。因此,一般而言人们会把对于礼仪性要求较高的宴会活动放在酒店等社会性经营场所举行,而家庭内部日常餐饮等礼仪性要求低、气氛随意的宴饮活动才会在住宅中发生。

第3篇:礼仪文化范文

电视娱乐节目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轻松的娱乐内容、愉悦的现场气氛,吸引观众眼球。但一些娱乐节目不顾大众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教化功能,节目内容有“跑偏”倾向,具体表现为:行为举止流于粗俗、口语表达失于文雅、服饰装扮欠得体、体态语言欠文明。

一、电视娱乐节目礼仪文化水准不高的原因

1.家庭、学校礼仪文化教育不足。家长的言行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有的家长不重视个人修养的提高和礼仪文化的学习,其粗俗的言行举止无形中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同时,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些学校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依此而构建的评价体系,不同程度地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忽视礼仪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行为的养成,导致人们对礼仪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普遍不足。

2.娱乐媒体礼仪教化功能淡化。在传媒业产业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影视的娱乐化特色在功利主义驱使下被无限放大。这就使得提升收视率、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成为一些电视节目的重要任务。同时,政府部门的监督不足,使一些电视媒体在娱乐节目中淡化了传播文明和宣传社会公德的功能,从而让电视娱乐节目“剑走偏锋”。

3.道德滑坡致使礼仪失范。如今,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错误解读西方的自由、民主和人权,抵触我国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追求另类、个性,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至上,社会道德滑坡,礼仪失范现象频发。在此背景下,部分受众低级趣味、畸形扭曲的欣赏态度,与为迎合受众故意制作“看点”的娱乐节目“一拍即合”。

二、电视娱乐节目礼仪文化回归的对策

1.提高公众礼仪文化素养。加大宣传力度,明确礼仪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充分利用校园、街道、企业、机关等文化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礼仪教育内容;广泛利用媒体、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仪文化,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运用各种媒体向公众传递礼仪文化信息,全面推动礼仪文化教育。从幼教开始,强化不同时期的礼仪教育。进行礼仪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并在不同的教育时期,制定礼仪守则和行为规范。同时,借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礼仪教育经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礼仪文化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人们不同的教育时期。公众需加强文学修养,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文化熏陶。中国文学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阅读文学作品对提高一个人的礼仪文化修养起着重要作用。礼仪文化素养提高了,审美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从而能以高品位的眼光品评电视节目。

2.强化电视娱乐节目礼仪文化教化功能。电视娱乐节目不能肤浅地媚俗,而应品味高雅、制作精良,润物无声地提高受众的审美趣味。一些以吸引眼球和提高收视率为目的、追求浅层次情感宣泄和满足的电视娱乐节目必须限播。

3.加强受众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传媒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①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受众提高鉴别低俗信息的能力,自觉抵制和拒绝低俗信息的干扰。可以通过各种公共信息平台,向公众普及和推广媒介知识,不断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使主题不积极、格调不健康的电视娱乐节目没有受众市场,实现受众对肤浅低俗内容由被动收看向主动抵制转变,回归电视媒体的认知、审美和教化服务功能。

4.提高从业人员职业修养。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电视从业人员队伍快速壮大,但从业者的职业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没跟上,致使部分从业人员职业修养欠缺。首先,提升文化素养。优秀的电视人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积极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在以礼仪文化护航的前提下,将创新理念与诸多艺术元素相糅合,不断推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其次,艺术养心。电视人要广泛涉猎各种艺术门类,打牢艺术理论基础,保持良好的艺术素质,在充分的艺术积淀的基础上,创作不失礼仪规范、雅俗共赏的精品节目。再次,强化自律。庸俗、低俗、媚俗的电视娱乐节目,格调低下,腐蚀受众心灵,毒化社会风气。电视人应坚守“内容为王,品质至上”的节目制作理念,摆正心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意识,自觉抵制违反道德准则和礼仪规范的娱乐节目。

参考文献:

①黄学建:《中国电视娱乐文化批评》[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②孙保国:《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学》[M],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

第4篇:礼仪文化范文

【关键词】学生礼仪文化;高职礼仪教育;文明礼仪

《三字经》里提到了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善良和单纯,而复杂的生活、学习环境决定了每个人成长的路线。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已不再是年少无知的孩子,具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如何对他们进行礼仪文化教育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在此,笔者为高职的礼仪教育提出一些思路,可供参考。

一、我国学生礼仪文化现状

1.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几千的传统美德逐渐被学生们忽视,很多学生的口中脏话连篇,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甚至在大街上以及其他公共场合中,到处可见出口成“脏”的学生,他们完全忽视了文明礼仪的存在,有些学生甚至把说脏话当成了一种时尚。

2.说起时尚,它是大多数学生迫切追逐的对象,为了追赶时尚和潮流,每个学生都在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衣着和打扮,与此同时,各种奇装异饰开始在校园内外出现,有些女同学穿起了低胸装、露脐装,梳起了五颜六色的卷发,身上佩戴着五花八门的装饰品,部分男同学也在头发的形状和颜色上大做文章,甚至和女同学一样佩戴起了耳环等饰品,试问:当今人们都在给宠物穿衣遮羞,作为学生是否应该思考些什么?

3.尊老爱幼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核心环节,它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可是在我国,很多学生们似乎已经遗忘了这个最基本的做人底线。首先,很多学生不懂得尊敬父母,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对父母大吼大叫的情形,当学生们对父母大发雷霆后扬长而去,他们的背影后面是家长期待而又无奈的目光,因此,对学生的礼仪文化教育势在必行。其次,很多时候学生们的自私心理非常严重,学生们往往因为自己的得失而忽略了那些做人最基本的文明礼仪。

4.从上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会教育学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爱护环境和公共财务。可是如今,很多学生早已不记得这些细微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手中垃圾随意乱扔,破环公共财务的现象数不胜数。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学生礼仪文化现状相当可悲。

二、高职教师如何进行礼仪教育

1.课堂教育。要对高职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课堂教育是基础,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分渗透礼仪文化教育,可以通过讲解一些新闻资料或者进行一些案例分析,让学生从根本上对礼仪文化有全新的认识,使他们进行自我反省,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

2.课外实践。礼仪文化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要把它延伸到课外的实践之中。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需要让学生去做一些仪式的礼仪服务工作,或者也可以组建校园义务礼仪服务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礼仪文化的魅力,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礼仪修养。

3.隐形熏染。在开展礼仪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可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熏染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同时有利于他们道德修养和礼仪素养的养成。首先,要建设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可以通过艺术板报、宣传长廊等形式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其次,可以通过校园传媒来对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例如: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等形式彰显礼仪文化的魅力,使学生们重视礼仪文明,严于律己,自觉养成良好的礼仪素养。

4.职业导向型教育。在高职学校中,礼仪文化教育可以采用职业导向型的教育方式来进行,针对学生们选择的不同行业,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礼仪文化教育。一方面,让同学们了解从事所选职业应该具备哪些知识和素养;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自觉纠正日常中的不当行为,促进他们礼仪文化素质的养成。

5.教师以身施教。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时,教师要懂得以身施教,从自我做起,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激励他们学习礼仪文化,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良好的礼仪素养,才会让学生们信服。换言之,如果为人师表的教师都没有良好的礼仪修养,又何谈去教育学生。因此,教师职工提高自身礼仪素养,以己为例、以身施教,是高职礼仪文化教育的关键。

正所谓“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要懂得文明礼仪,而一个国家想要在国际中立足,就必须要懂得外交礼仪。从某种角度来讲,文明礼仪是一个人的处事之道、生存之道,当今社会,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加强对他们的礼仪教育,这样才能确保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碰壁、少挫折,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程秋莹.关于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9).

第5篇:礼仪文化范文

1.了解游乐宴的座次和场所分布游乐宴的座次一般采用围坐式,围绕酒令官进行排列,这样,便于游戏的进行。除了主客座次有别外,其他座次是按本家、外姓分别安排的,并不是随便混坐。凤姐和李纨作为媳妇,没有座次,仅仅位列纱橱后面待命,并对丫鬟进行掌管。对于游乐宴来说,重点不是饮食方面,主要是考虑人与人的交流,考虑游乐的方便性。所以,游乐宴场所的选择呈现多样化,不同的游乐主题往往有着不同的景观。这种地点,常常选择在园内的阁、亭等处。

2.了解节庆宴的座次和场所分布节庆宴往往有着较多的人数,有着较高的等级,因此,节庆宴座次同样也有着一定的重视度。在节日喜庆气氛的影响下,有时座次往往会依据长辈实际的喜好而进行调整,以示注重传统孝道这个千古传诵的主题。节庆宴的主题多数是团聚,往往有着较大的排场,因此,常常选择在正房或长辈上房。

3.了解庆生宴的座次和场所分布庆生宴的主角是寿星,参与人员一般而言往往有着亲密的关系,因此,座次的选择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可以不分主仆。庆生宴场所的选择方面,一旦有长辈出现,则往往有着一定的规模,同时空间的选择也有着一定的要求;而平辈之间的庆生宴,主要选择在园内进行,有着随意的形式。

4.了解日常饮食的座次和场所分布《红楼梦》中,对日常饮食场景描写不多。一般的日常饮食场景,主要是一种小范围的团聚,主位往往是长辈的位置,晚辈则处于一种围坐的形式,陪长辈用餐。这样,不仅将孝道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体现出一种亲情的维系。日常饮食场所的选择方面,主要安排在各自的房间,有时子女在长辈的房中吃饭,体现出一种孝道。对于辈分较小的媳妇而言,主要在自己的正房炕边吃饭,有着一定的随意性。

二、宴饮礼仪文化空间关系的现代流变

时代的变迁,也使得宴饮礼仪发生了一定的流变。高校大学生要理解礼仪文化的流变,懂得现代礼仪知识,传承优秀文化,彬彬有礼,气质高雅,做一名高素质的大学生。关于宴饮礼仪文化空间关系的现代流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1.有着凸显的功能独立性一般而言,我国传统建筑典型平面中,餐厅功能空间的布置,并没有相对明确的设置,同时也没有单独列出。宴饮活动的进行,往往需要依据需求,分布在不同性质的空间。传统建筑在对房间的定义中,往往和功能没有直接性关联,房间一般有着多种使用的可能性。现如今,人们居住的方式有着微妙转变。同时,功能主体性也在逐渐受到认同。一些住宅平面,往往对不同功能的组合有着一定的强调性。我国现代住宅主要是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一种产物,往往和传统居住建筑没有一定的联系。在当前,传统的宅院模式发生着微妙转变,宅院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同时宅园也缺乏直接关联。没有了院与园,游乐宴活动逐渐消失,酒店逐渐成为礼仪性要求较高的宴会活动的场所;而家庭内部的日常餐饮,往往有着比较随意的气氛,但也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要求。

2.有所淡化的文化伦理吃饭作为日常交流以及情感联系的载体,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座次所体现出的礼制、等级、身份,还在延续。当前,在大型聚会中,座次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有着一定的支配性作用。对于礼节,同样也有着一定的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逐渐淡化传统生活中关于空间多意性的追求,更加注重功能使用的明确性。这样,餐饮空间位置的可变性淡化了,生活的情趣也处于一种减弱状态。当前以核心家庭为主,每个家庭的人数不多,大家族式的家庭组织模式被削弱,同时也减弱了血缘的凝聚力。人们对传统的礼制处于一种淡化状态。虽然传统的烦琐礼俗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但是,也将某种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加以割裂,这是我们应该格外注意的。良好的礼仪礼节,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加以传承。

三、结语

第6篇:礼仪文化范文

关键词: 《诗经》 礼仪文化 狩猎诗

《诗经》是周代礼乐文明的载体,它将质朴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相结合,描述了周代社会生活的壮阔画卷。近年来,学术界从周代礼乐文化的角度对《诗经》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诗经》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更加确切地揭示了《诗经》的主旨。狩猎诗作为《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和丰富的礼学内涵,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研究者所忽视。

狩猎诗在《诗经》的《国风》《小雅》中都有分布。具体篇目有如下:《小雅》中有《车攻》、《吉日》;《国风》中有《驷》、《兔D》、《野有死》、《卢令》、《猗嗟》、《叔于田》、《大叔于田》、《还》、《驺虞》、《有狐》。这些诗的主要内容是描述狩猎生活,或展现猎手的身姿,或描写狩猎的场面,或展现祭祀中对狩猎活动的表演,表现出先民崇尚勇武的精神和多样化的审美追求。《诗经》中的狩猎诗立足于现实生活,不仅展现出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还折射出独特的礼仪文化形态。本文选择礼仪文化视角研究《诗经》狩猎诗,考察在礼乐盛行时代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

一、“美”与“勇敢”――《诗经》狩猎诗蕴涵的审美追求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有描摹和保存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物象的作用。在《诗经》时代,男子想要娶妻或者要维持婚后生活,就要证明自己狩猎技艺的娴熟和内心的勇敢,整个社会对男性社会角色的审美取向即可概括为“美”与“勇”。《周礼・保氏》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1]P285周礼中将射艺作为对男子优秀品格的要求,男子是否具有男性美,射艺的高超与否和狩猎的技巧强弱是判断的标准。因此,在《诗经》的比物象征思维中,常以狩猎作为男子的喻象。

《野有死》是《召南》中一首动人的情诗,描写一对男女的恋爱过程。在恋爱中,狩猎所得的猎物被作为二人往来的礼物。“野”,是郊外,是男子狩猎的场所。“”,小獐,是猎获的对象。“野有死鹿,白茅纯束”。男子在与女子相会之前,用白茅将所猎取到的“死鹿”捆扎,赠与女子。男子狩猎小兽,展示自己的勇武,表现美好的一面,以此吸引女子,求得爱慕。这是纯洁朴素的恋爱观,也是周文化在审美追求上所持有的特定含义。

周文化对狩猎的重视还反映在《礼记・月令》的记载中:“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授以弓矢,于高C之前。”[2]P134《礼记・内则》亦云:“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于门右。三日,始子,男射,女否。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2]P230男子要佩戴弓与箭,成婚之时更要以箭射向天地四方,以示武勇。“美”与“勇”成为评价男子的重要标准。《诗经》中还有《驺虞》《还》《卢令》等篇章描写狩猎,赞美猎手,例如《叔于田》《大叔于田》中都有赞叹猎手的诗句“洵美且武”;《驺虞》中对猎手射艺高超的赞美,“壹发五^”“壹发五q”;《还》中夸赞男子的英武、矫健。

狩猎是一种极具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特定活动,在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文化心理中有着重要意义。这些猎人的赞美多包括“美”与“勇”两个方面,二者又是互相交融的,美既指向“仪容”美,又包含内在的“勇武”之美。猎手的高超射技,以及表现出来的威武剽悍,都有美壮之含义。射技是一种表现形式,其内在的审美追求其实是通过狩猎所表现出的“美”与“勇”,可以说此二者既是先秦时期社会文化对男子的审美期待,又是礼仪文化在《诗经》中的表现。

二、“武”与“忠”――《诗经》狩猎诗折射的道德教化意蕴

《礼记・王制》曰:“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3]P179天子田猎已不只是简单的生产活动,而蕴涵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周代在传统上极为重视礼乐文化,因此《诗经》处处渗透着礼乐文化的精神,以及礼乐文化下的礼仪要求。狩猎是先民的重要的社会活动形式,无论是天子、诸侯狩猎,或者其他人日常的狩猎活动,在礼乐文化的背景下都表现出特定的道德教化意义。

在这里,田猎活动不仅是“礼”的象征,更是整个社会基本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代表。狩猎活动已经超越“猎食”,成为相对成熟的制度,不同等级的狩猎充分反映“礼”的等级特征。礼文化在“狩猎”层面,从物质到人类心理都有了礼乐文化的烙印,表现在具体的篇目当中则有《兔D》中的“赳赳武夫,公侯腹心”,《猗嗟》中的“以御乱兮”。《猗嗟》描述天子狩猎,其“仪”是嘉礼中关于统治者的大射礼,一般在诸侯与群臣相会时举行。全诗在赞颂完射手的仪容和射技后,以一句“以御乱兮”结束全诗,升华主题,揭示主旨,大好男儿应在抵御敌寇中尽忠尽武。

至于《车攻》和《吉日》这两首狩猎诗,高亨认为是宣扬周天子的赫赫声威,表现周人的尚武精神。全诗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周天子狩猎的壮观与浩大,凸显了周天子宣扬武与忠的文化精神。自周代以来,华夏的政治文化历来强调礼乐教化与武略征伐兼备,和平时期天子稳固统治的手段之一就是狩猎。天子牧猎天下,耀武扬威宣扬礼教,同样也是《车攻》中所言“允矣君子,展也大成”。统治者对臣下和子民的政策是恩威并施,在进行武力震慑的同时,进行礼乐上的安抚。这样,就有了《吉日》“以御宾客,且以酌醴”,以及《车攻》中“大庖不盈”的文化意蕴,充分体现了通过“岁三田”而达成的天子与诸侯和睦关系。

周代先民秉持教化,持礼而行外。统治者则利用“礼”之下的“狩猎”区分等级尊卑,实现社会阶级的分化和稳固。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狩猎活动,来治理国家,整合社会,维护自身的统治。《诗经》中的狩猎诗主要是在宣扬军威,其刻画军威、军容的文字占了此诗的绝大部分篇幅,这些内容更多表现出统治者对“武”与“忠”的道德教化。

三、“节”与“纵”――《诗经》狩猎诗与先民的辩证思维倾向

周代社会一直以小农生产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其社会形态则表现出农业宗法社会。狩猎是当时农业社会的重要生产方式,统治者为适应这种特定历史时期下农业社会的政治需要,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狩猎活动形式。《诗经》狩猎诗正表现了特定社会背景下周人对狩猎活动的理性思考。

这类诗歌以狩猎生活为主要内容,通过赞美猎手的身姿,夸耀狩猎的场面,对狩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守礼有序进行赞美。但是其思想内容亦是相当复杂,有对奴隶主铺张浪费的不满,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的上来说,这类诗歌体现出东方式的生活态度和周代贵族的精神风貌。

《诗经・伐檀》表现劳动人民了对贵族老爷在狩猎活动中无节的不满。《毛序》云:“《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4]P125“彼君子兮,不素飧兮”,意思是“那些大人老爷们,不是白白吃熟食!”[5]P67但先民也有类似《车邻》所表现的及时行乐思想。“今者不乐,逝者其亡”的意思是“现在及时不行乐,将来转眼见阎王”[5]P67,反映了人们在狩猎活动朴素的享乐追求。

狩猎之礼还要求人们对大自然深怀敬畏并遵守自然规律。狩猎也要按着时令进行,对禽兽的猎取要有限制。《七月》云:“八月其获,十月陨[。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q,献]于公。”[5]P51诗中将一年十二个月份按照时令划分,具体时间捕狩相应的禽兽。《毛诗》云:“太平而后微物众多,取之有时,用之有道,则物莫不多矣。”[4]P226在《礼记・月令》的记载中,将这种“时禁”上升到一种制度,即礼乐背景下的行事准则。以四时为总纲、十二月为细目,以时记述天文历法、自然物候、物理时空,以及统治者按照自然时序安排人类包括狩猎在内的各种社会活动。

这种“时禁”思想,在古代生态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狩猎活动按照大自然自身的运行规律进行节制和规划,体现出先民极高的辩证思维能力。《诗经》说“天生A民,有物有则”[6]P158,蕴涵着“人法天”亦即“则天”、“因地”的理念,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秩序。这些敬畏思想其实是对狩猎活动朴素的辩证思考:“节”与“纵”。

《诗经》之美,是一种浸润着礼乐文化精神的理想美,《诗经》狩猎诗更是礼乐时代下周人的精神面貌和情感世界真实呈现,其“美”与“勇”的审美追求,“武”与“忠”的道德教化,“节”与“纵”的辩证思考,都展现出中华先民的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内心追求。从礼乐文化视域研究《诗经》狩猎诗,对其进行礼文化层面的分析研究,一方面可以挖掘包括狩猎诗在内的《诗经》所体现的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对于当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戍国.周礼[M].长沙:岳麓书社,1989.

[2][西汉]戴圣.礼记[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3][清]朱彬撰.礼记训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第7篇:礼仪文化范文

反正唠唠叨叨半个多小时,一连说了几十个“居然”后,只表达了一个意思:她穿着正式的礼服,本想体面地度过一个晚上,结果狼狈而归,在风里的细高跟鞋上踩了半个小时依然没叫到出租车后,她只好一瘸一拐把自己挪到附近的一个咖啡馆里。再环顾一下四周,不要说穿牛仔裤的,连穿拖鞋和大短裤的都有。倒是她显得像是刚下了舞台,忘了卸妆的女戏子。

我相信“BlackTie”聚会的组织者有哗众取宠之嫌,但对于一个在上海生活了五六年的香港人来说,显然她对当地的西式礼仪水平的期待已严重脱离了实际。或者换个角度,经常出席派对的她,并不是不知道当地的派对水平,只是她更乐意把最高的礼仪标准挂在嘴上,一来可以显示自己的不凡见识;二来可以在拿着一次性杯子喝可乐还依然心花怒放的派对参加者那里获得相应的优越感。

类似的优越感,我在一个MBA的礼仪课程上也遇到过。作为偶然来听课的非专业学生,我亲眼目睹了礼仪课程授课老师的不礼貌举动。她问一个学生:你平时上班穿什么呀?学生说:什么都穿,我比较喜欢T恤、牛仔。这个答案显然与她教授的要穿有领衬衫、短裙或长裤,不能穿吊带衫、颜色过于花俏的衣服等通行规则不合拍。于是她对学生说:哦,大家听一听,这就是典型的不职业的穿着。一句话让那个女孩满脸通红。

第8篇:礼仪文化范文

体育教育本身具有丰富的内在精神文明与外在的表现。在紧张的体育比赛中,参与者的个性张扬、情绪较为激烈,因此需要运动员懂得体育礼仪,并在比赛中践行体育礼仪,才能遵守体育比赛的规则,尊重观众从而展现自我风采,得到观众的认可与尊重。体育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支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不到良好的继承,体育礼仪文化也因此长期没有得到重视。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体育礼仪教育与体育运动教育的发展并不同步,体育礼仪制度也没有得到完善,因此在高校中加强体育礼仪教育是必要的,也是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手段。

二、体育礼仪概述

体育礼仪主要是指在体育活动中,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包括运动员、教练、裁判、观众等表现出的友善互助,互相尊敬的行为。以道德为核心是进行体育比赛的首要前提,是体育活动中的礼仪、语言、服饰、行为等的综合体现。体育礼仪作为礼仪的一项分支,具有明显的国际性与地域性,不仅折射出个人的素养,而且能够体现团队、乃至集体甚至国家的文明程度。[1]

三、高校体育礼仪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行为与修养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教育的主体。因此,学生的一言一行不仅仅是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也是校园文化的体现,影响着国家未来的精神风貌。因此,加强高校体育礼仪教育不仅可以规范体育活动中的行为方式与思想素养,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高校的体育活动场所既是学生的娱乐休闲场所也是学生的社交场所之一。因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仪态、语言等都是学校精神风貌的表现形式。对学生而言,学习体育礼仪,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行为举止得体、语言文明都必然会给学生在未来的人际交往中带来良好的映象,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健康发展,对学生日后步入社会也能够有良好的助益。

2、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体育教师因其独特的教育职责因而不同于其他的教师。体育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技能与体育知识的同时也肩负着塑造学生的意志与品质的使命,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以其言行对学生做出表率,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提升体育教师的素质,加强体育教师对礼仪的重视活动,不仅能够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与地位。因此,体育礼仪对教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要教好运动技术课,还要在人文素养上、礼貌礼节上以身立教,身正为范地育人。[2]

3、有利于传承体育文化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究礼仪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同样校园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经过了一定时间的积累,形成了高校以物质、精神与制度为基础的校园文化。高校的体育礼仪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而且是对校园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发展。体育礼仪文化建设同时也能够推动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发展。

4、弥补高校体育礼仪文化教育的缺失

在对部分高校进行体育礼仪文化的调查中发现,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观众与裁判等都会出现一些不符合礼仪标准的行为与动作。例如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情绪激烈,发生摩擦甚至打斗现象,观众在赛场不遵守观众准则,擅自进入赛场等种种不文明的现象发生的频率较高。根本原因就是在高校教育中对体育礼仪文化教育的严重缺失,运动员与观众等都不能够理解体育精神与体育礼仪的内涵与要求。[3]

四、加强高校体育礼仪文化建设的措施

1、把高校体育礼仪文化建设渗透在体育教育各个环节中去

将体育礼仪渗透到体育教育中去,在高校进行体育礼仪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教育过程。因此,要把高校体育礼仪文化建设渗透到体育教育中的各个环节中去,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加强对体育礼仪的重视,自觉实践,最终能够使学生达到一种提高自我要求与强化礼仪意识的教育效果,将体育礼仪内化为一种自律。

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体育礼仪课程的时候,不仅要注重礼仪知识的讲授,而且要注重实践,通过比赛训练与实践中的具体行为向学生宣讲学生礼仪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将良好的体育礼仪风采制作为视频,让学生观看,使学生获得对体育礼仪的认知与美好感受,这样就能够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同时,还可以开展相关的体育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在社团活动的小型比赛甚至省际乃至国际的大型比赛上宣传体育礼仪文化的重要性,将体育礼仪的宣传与体育生活相融合,促进体育竞技与体育礼仪文化的共同发展。

2、将体育礼仪教育深入到学生学习的不同层面

加强体育礼仪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学生与体育教师之间的行为,高校管理者、授课教师与学生各个层面都需要参与其中才能够使体育礼仪教育切实有效。学校的领导阶层应当加强对体育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礼仪文化与竞赛精神的宣传力度,推进相关课程的有效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邀请相关的体育礼仪专业人士在学校进行讲座宣传;体育教育的研究人员可以针对高校体育礼仪文化教育的实际编写教材,使学生能够对体育礼仪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知。教师在授课中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授课方式,除了在实践中将礼仪文化知识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以外,还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教师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以身作则才能够影响学生的言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4]

3、积极创造良好的礼仪环境

良好的礼仪环境对学生体育礼仪的培养具有持久的影响作用。学校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礼仪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体育文化礼仪的同时能够得到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意识与习惯。在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中,要重视对学生内在精神文化的学习与培育,同时也要积极打造良好的外部礼仪环境。高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礼仪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悟到体育礼仪的内涵与魅力,这样不仅能够推动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净化校园环境,同时对推动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第9篇:礼仪文化范文

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又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