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圆的面积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082-01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活动探究,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能力。教师应当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由此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笔者现根据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和思考。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要让学生探索将圆转化为长方形,并在这过程中自主感知圆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尝试进行推导。
一、经历游戏导入,做好经验铺垫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设计,设置有趣的游戏情境,将学生带入课堂探究之中,让学生充分经历有趣的游戏过程,进行经验铺垫。
【片段一】
在课堂教学之初,笔者先设计了一个剪纸游戏,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的纸和剪刀,剪出一个正方形,而后再用这个正方形剪出一个圆来。在剪纸游戏过程中,学生积极踊跃尝试,但在将正方形剪出一个圆时,学生遇到了困难。如何才能确定剪出来的是一个圆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此时,笔者进行示范,学生发现了规律所在,认为将正方形多次对折之后,剪成短直线,折的次数越多,越接近圆的形状。学生确认剪出来的这个图形是一个正多边形,并由此认识到图形经过对折裁剪之后,可以转化为其他图形,并可以将直边的图形转化为曲边的图形。
【教学反思】
对于圆这个曲边形来说,和长方形、正方形等截然不同,因而在进行面积推导时,也将和长方形、正方形等面积推导有本质区别。但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暗示和引导,学生很难想到通过剪切的方法,将圆转化为长方形。为此,教师要设置有效的活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并渗透转化思想。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笔者借助剪纸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获得升华,认识到将正方形对折N次,次数越多也就越接近圆形。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感知到极限思想,又能为下一步运用转化思想做足了准备。
二、经历新旧融合,渗透思想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新知的建立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激活已有的经验,二是要激活原有的旧知,进行内化和提升。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学生已有的知识,找准新旧知识融合的关键点,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积累数学思想方法。
【片段二】
笔者出示了一个半径为5厘米的圆,引导学生思考:你打算如何求出这个圆的面积?学生认为可以运用转化的思想,将圆剪开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如何完成这个过程呢?笔者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并猜想:你认为可以将圆转化为哪一种图形呢?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可以剪切成长方形,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接成平行四边形。根据剪纸游戏,学生提出,可以将圆分成若干等份,而后将这些若干个小三角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
【教学反思】
通过课前剪圆的游戏探究,激活了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使学生发现了将圆转化为已知图形的可能性,而后教师通过梳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面积推导,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其能够推想圆的面积的转化方法,从而渗透数学思想,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经历转化推导,深化数学理解
课堂教学的实质,并不仅仅是掌握数学技能,还要让学生深入数学本质,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从而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推导过程,深化数学理解。
【片段三】
笔者让学生同桌之间进行尝试,将圆转化为已学图形。学生发现,将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出来的图形越接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此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圆等分为几千次、几万次,而后进行拼接,你能想象到这些图形的底边有什么变化吗?学生确认等分几万次之后,拼接出来的图形将和长方形几乎一致。通过求出长方形的面积进行推导,得出圆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长就是底边πr,宽就是半径r,所以圆的面积等于πr×r。
【教学反思】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折纸、拼接和观察、想象,经历圆的面积推导探究过程,体验到了转化、逼近、极限等数学思想,并通过操作和推导等一些数学化的历程,让学生对圆的面积有了深刻的感知,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著名的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做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做到不教呢?在学生和家长的眼里"教师是学生头顶的一片天空。"教师圣神的职责赋予我们要认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们更应该潜心钻研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我四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概括为这几个词:"愿学"、"乐学"、"善学"。
1.“愿学”
"愿学"也就是学生愿意学习这门课。学生愿意学习这门课首先取决于喜欢你这个老师。也就是说你在孩子们心中是个好老师。 我认为"好"老师的标准是:对待自己的工作积极勤恳,能做到对每个孩子负责;一个心里有爱的老师才能教育出懂得感恩的孩子;用自己的智慧去驾驭教材,激发学生他们潜在的青春、活泼、奋进的活力 ;为学生树立一个高大令他们崇拜敬畏的榜样。这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心中的男神(或女神)。
其次,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怎样做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激趣引入"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直观教具如实物、图画、幻灯、录像等,唤醒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好奇心。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进行了如下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它的兄弟姐妹,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好奇心驱使学生竞相回答。在让学生猜想之后,笔者又拿出一个用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做成的"小机器人",此时学生内心充满探究的欲望,很自然地进人了学习情境,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做了良好铺垫,真正唤醒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天真、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采取多种激励措施,诸如小组比赛、看动画故事、动手操作等生动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学生只有在快乐的氛围中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授解题技巧。实践证明,新课导入成功,对于整课的教学确有事半功倍之效。
2.“乐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就需让学生喜欢数学,并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要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并积极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中,不仅需以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基础,还需通过情境创设引入知识,以活动形式组织探究,针对学生差异而实施评价。利用"诱思导学"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铺垫,这样,学生的整个认识系统就会被激活,并高速运转起来,就会由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进入到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阶段。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是通过"化圆为方"实验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可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学生思维就集中在面积上,再利用小组探讨、观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注意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上,从而自己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学生处于主动学习地位,体现了教育教学价值。
3.“善学”
善学也可以说成是善思,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需要成为反思型教师,学生需要成为反思型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找准学生反思的起点,激发反思的动机,抓住反思的契机,才能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使学生学会反思。
在教学中可以经常问学生:"你还有其他解法吗?""你的想法与别人的有什么不同?""你的方法好在哪里?"等等。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诱发学生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可从以下方面做到:
(1)学习新知前反思。
(2)学习新知中反思。
比如有位老师在讲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节课,教师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探索一:出示下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想一想怎么能够各分出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形状有什么关系?面积是多少?
探索二:在学具中选出两个三角形,你能拼出什么图形?三角形的选择有什么要求?结合探索一,你能说说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
探索三:现在有一个三角形,你能说明你的计算方法对它也是适用的吗?
当学生经历、体验了不同的探索方案后,再引导学生反思:从刚才的探究中,你又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这种思考方法对自己今后学习有什么启发?通过亲身体验、反馈、反思,从而获得统一的有价值的数学模型,也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这些不同的侧面,多角度地思考体会探索的方法、策略,使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加强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沟通,提高进行数学活动的能力。
(3)学习新知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69~70例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图形面积的计算。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的习惯。
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圆的面积及圆环的面积计算,下面我出两个问题试一下大家掌握的如何?1.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S=πr²)2.
圆环的面积该如何计算?(S圆环=πR²-πr²)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探究圆与正方形有关图形的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
探究新知
中国建筑中经常能见到“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的设计。请大家欣赏下面这些图片。
图1
图2
图3
图4
图2和图3中的两个半圆半径都是1m,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1)阅读与理解: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问题
提问:正方形和圆之间的部分的面积是指哪些呢?
生: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m。
生:左图是求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右图是求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
生:左图是正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
生:右图求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需要分割。
分析与解答:
1.外方内圆
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呢?(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
正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
2.外圆内方
提问:下图中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呢?
可以将上图中的正方形看成两个三角形,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圆的直径和半径。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便可以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回顾与反思:
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三、
课堂练习
用心填一填。
(1)在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则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2)用一根长62.8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米?
四、课后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我学会了观察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了解决“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问题。
五、
巩固作业
1、
计算下边圆的面积:
4cm
4cm
2.
一个运动场(如下图),中间是长方形,两头是半圆形。这个运动场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六、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1.外方内圆
2.外圆内方
2×2=4(m²)
(2×1×)×2=2(m²)
3.14×1²=3.14(m²)
3.14-2=1.14(m²)
(2r)²-3.14×r²=0.86
r²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 渗透 提炼 深究
数学是一门思想性、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要学好数学对一个学生来说,能力比知识重要,方法比结论更重要。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则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一味地淡化或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知识的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把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结构,也必将影响其能力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作为一线的新教材实施者,如何将数学思想方法融入数学课堂,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我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尝试。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实践。
一、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新教材不仅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经历与体验,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索发现过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既花时少,轻负担,又学得好,学得活,使学生在原有各自水平的基础上都能学到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方法蕴含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在教授每一个数学知识时,尽可能提炼出蕴含着的数学思想方法,即在数学知识产生形成过程中,充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有重要意义。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科书呈现的例1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圆的面积,我发现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圆的面积有困难,思路受阻,而且容易出错,这时候就可以及时点拨学生——能否把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来求呢!经过一番探索讨论,学生用剪拼的办法,将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渗透了等积变形思想和转化思想。在新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把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契机,引导思维方向,激发思维策略,让学生逐步接受数学思想的熏陶,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在课后反思中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和训练,另一方面更多地靠学生自身在反思过程中领悟。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和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走过哪些弯路,有哪些容易发生(或发生过)的错误,该记住哪些经验教训等,从而进一步提炼和归纳数学思想方法。在熟练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成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作用。只有让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有所理解,才能逐步由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进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在引导学生时,并不仅仅问:“你知道圆的面积公式吗?”“你会用公式计算吗?”而是更深入地去启发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公式的?”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回顾得出通过剪、拼把圆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推导出公式的。这节课的重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公式,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回顾知识由来的同时领悟、掌握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六年级学习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三、在实践运用中深究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学生学习的课堂,还要让学生走出小教室,走进社会大课堂,让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感悟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所在。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导入时,安排这样一段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之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例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变成一个侦察员,只要发现罪犯脚印,就可估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身体上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这样的导入新课,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学生意犹未尽,兴趣盎然的完全沉醉于新课的学习活动中。教师有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多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如在学生运用化归思想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后,教科书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其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知道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吗?学生经过激烈讨论后,同学纷纷举起了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原来土豆是个形状不规则的物体,但可以把它转化成圆柱体,圆柱体容器里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上,适当地给予学生“反思”的时间,让他们将一些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掌握,可以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只有对知识进行不断的“反思”,才能给小学生积累更多宝贵的财富,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的反思,使他们在反思中不断成长、进步。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反思”
1.梳理思维过程,查找解题的切口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作为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去整理思维过程,从中查找出解题的突破口。通过对例题的讲解,让学生能够理顺解题过程,通过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
例如在讲解《比例分配》时,老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场景,比如分书,共有50本书,按照3:2的比例分配给两个不同的年级,问每个年级可以得到多少本书,然后让他们自己反思这些题型的特点、解题思路,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此类问题,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分析问题本质,夯实解题的基点
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本质进行剖析,这样做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抽象事物的掌握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为以后的解题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对《圆的认识》时,可以引导学生们回忆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圆形工具,反思与所讲知识的关联性。生活中到处都有圆形,例如皮球是圆的、月饼是圆的、十五的月亮也是圆的,让学生总结这些生活中圆形物体的特性,自己表达出来。经过反思,学生们可以充分把握课堂知识,并借此对生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3.思考解题方法,把握解题的策略
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的过程中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那就是对此类题型解法的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以后的学习中得心应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解题目进行思考,看其能否查找出更加合理的解决办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这一思考过程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朝着更加灵活、敏锐、精细的方向发展,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对数学解题进行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反思”
1.反思教材,确定深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也要反思自己是否按照课标进行教学,有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及深挖。因为只有老师深刻地掌握了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例如在教《如何比较分数大小》时,我们通常是按照书本思路进行讲解,但是这样照搬照抄的教学模式并不能丰富学生的教学思维,老师可以换一种教学思路,比如采用画线段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多花一些心思,尽可能找出一些通俗易懂的讲解办法。
2.反思角色,定位主体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活动,因为老师要是导演,学生就是最好的演员,千万要避免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跟看电视一样呆若木鸡地在那里学习,这样的教学是不可能高效的。课堂上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清学习的主体是谁,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学习。
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老师可以在讲授之后让学生自己去描绘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安排学生在讲台上向同学们讲解自己早上上学来都是哪些方向,之后又是什么位置移动。学生们对自己的路了解,不仅可以明确他们的认路能力,也可以培养敢于主动发表见解的能力,以便他们更好的理解课堂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反思方法,因势利导
作为优秀的老师要能掌握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以便根据课堂情境,合理安排教学形式和方法。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项动态的交流过程,每一次讲解都会出现新的情境,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避免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例如在讲解《梯形面积》如何求解时,当有学生给出3+5=8 (平方米)的计算结果时,有的学生认为是错误的,但是他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梯形的高是2,乘以2之后又要除以2,因此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抵消。”听起来是有道理的,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进行引导,反问同学是不是所有梯形面积的求解都可以这样抵消呢?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最终给予他们一个结论,那就是“只有高是2的梯形才可以相互抵消”。
关键词:高效;课堂;学生;发展
数学课堂应立足于学生的自身特点,注重三维目标的扎实有效把握,实现学生的自身发展。但许多数学课只是赶时髦热闹无比,光有花架子却并未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适宜情境,让学生乐意参与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的活动。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教师应创设适宜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支持思维发展的表象,让学生的内心主动激起阵阵涟漪,使学生自觉转化为自身良好的学习动力,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变为生动活泼的数学。如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先让学生欣赏两位学生画的班长画像,由同学们评判谁画得好一些。学生纷纷说:“前面的一张好看,身材匀称,后面的一张头太大,腿太短,画得差一些。”我就抛出了问题:“你知道其中蕴含的道理吗?”学生面露难色,回答不上来,我趁机说:“大家只要学了今天的课就清楚了。”这节课,同学们兴趣高涨,效果非同一般。又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当学生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我让学生思考如何将一张纸折出四分之一,适宜的时机,适宜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不同角度折出了四分之一,有横着折两次,有竖着折,再横着折,也有斜着折两次……真是殊途同归,妙不可言。
二、抓住现实资源,为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
数学课程改革以来,大家呼唤数学课堂应是灵动的、有效的。学生一旦课堂上出现突发奇想时,教师要适时抓住这些现实资源,适时加以引导,使教学呈现花团锦簇的美景。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后,出示这样的题目:9600÷(6+24),学生在观察题目后发现可以采用乘法分配律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9600÷(6+24)=9600÷6+9600÷24,看着学生对于新知学习的反馈,我很欣慰。这时有位学生问:如果改成(205+25)÷6,这个结论还能成立吗?其他同学顿时陷入了沉思“是呀,可以成立吗?”为了找寻答案,我让他们举例验证,一切源于学生内心的探寻需求,这也是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努力抓住的现实资源,它能有效地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三、开展探索活动,让学生获取体验的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设计适合学生操作、探究、合作交流等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活动的过程,产生源源不断的新火花,让学生真正融入学习活动中。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立体图形的拼组”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那么你们知道最少可以由几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吗?
生:老师,老师,是四个正方体。
师:那究竟你们的发现对不对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可以借助你们的正方体学具摆一摆,看一看。
生:老师,不对,应该是八个正方体。四个正方体只能摆出一个长方体。
师:对啊!同学们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有学具的话一定要摆摆看,如果没有条件也要在头脑中模拟摆一摆。
学生经历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自然能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个轻松愉悦的过程,数学课堂富有强大的吸引力。
四、结合错误反思,让学生提高思辨的能力
我们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但是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学习的错误具有未知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时我们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怀着宽容的心,根据学生的错误问题,及时让学生辩证审视,加以利用,剖析原因,巧妙、灵活地处理,让学生在辨错、反思中主动建构新知。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提出问题:4100÷800=5……1,学生们有的说“对”,有的说“错”,此时,我不动声色,不去评判谁对谁错,还故意说:“你们向同学说说你们的想法。”双方各执己见,这时有的同学提议用验算的方法进行检测,判断对的同学在验算中恍然大悟,在由果及因的过程中,提升了思维的准确性。
数学学习中,我们教师应该留给学生阐述“错误”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错误的原因,从而深化理解知识。
五、设计合理作业,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机会
数学课堂作业是数学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有效地反映教学的效果。教师别具匠心的合理化作业有助于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我设计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作业,将圆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沟通起来:“长方形中内嵌最大的半个圆,这半个圆的直径是长方形的长,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是40平方米,求半个圆的面积?”结果学生就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2r,宽=r,得出:长方形的面积=2r×r,因此r×r=20,半个圆的面积=3.14×20÷2=31.4(平方米)。
又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在学生对百分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后,让学生说说班上各有多少个男生和女生,并计算男女生各占班级总人数的百分之几。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作业相信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从而对百分数有更清晰的认识。
一、在概念建立和理解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感悟数学思想和积累活动经验
数学概念对小学生而言是不太容易理解的,但基本数学概念又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设计科学的、合情合理的、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很好地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同时还要从中感悟概念建立过程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例如,在学习质数与合数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写出学号为1-20这20个自然数中每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认真努力地寻找和书写,并慢慢地体验着。之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再按照因数个数的多少进行分类,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分成了三大类:只有一个因数的、只有两个因数的、有三个及三个以上因数的,从而建立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感悟到了分类的数学思想,体验到分类需要一个标准,同时也积累了一点数学活动的经验,做小研究的经验,即先罗列、再观察、再分类,在分类中找到本质的区别,从而建立概念的学习活动经验。学生兴奋地喊着:“我的学号是质数!”“我的学号是合数!”“我的学号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看来这样的学习活动对学生而言是快乐的,可想而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是很高的。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产生的实际教学效果。又如,在学习百分数的概念时,当学生初识百分数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着生活中的百分数,说出它们的意义,至少说出5个以上的百分数的意义,老师快速板书出来。然后让学生看着板书,观察老师的圈圈点点,概括总结出百分数的意义,即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抽象概括的数学思维方法,积累了学习概念和理解概念的学习方法,同时概念掌握得更扎实。
二、通过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圆的面积》一课教学片段:
师:大家知道圆的面积怎么计算吗?
生:知道。S=πr2。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爸爸告诉我的。
生2:我在书上看到的。
……
师:好,看来有些同学已经知道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你们真是爱学习的好学生。那么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得来的?(学生摇起了头)大家想知道吗?(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
生:想!(学生高呼)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得来的。
师:大家知道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吗?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大家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得来的吗?
生:把平行四边形利用割补法转化成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很好!同学们,请你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想想办法,看怎样把圆转化成我们会求面积的图形。
此时,四人小组开始活动了,他们经过商量、讨论,想到把圆平均分成若干偶数等份,然后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他们发现把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然后老师再借助多媒体演示把圆平均分成更多份,使学生看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之后,老师再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圆的什么,学生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即πr,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r。于是,学生想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圆的面积=πr×r=πr2即S=πr2。这样,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讨论、动手剪拼,把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转化成会计算面积的图形,然后经过观察找到计算面积的条件,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感悟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极限的数学思想、等级变形思想、推理的数学思想,从中也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为以后更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上面的方法还可以迁移到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中去,由于有了圆面积公式推导的经验积累,学生推导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显得很自如,教师也感到了水到渠成的好处,也使我们看到了前面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了后继知识学习的经验准备。
三、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体验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的结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逐步积累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
课堂总结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因此,课堂总结要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概括。在学习“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时,同学们理解了带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带分数,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数学学习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总结,我们不能停留在基本目标上,应适时进行延伸拓展,不妨可问学生:1。上节课我们将分数分为真分数和假分数两类,那么,带分数属哪类分数?为什么?2。如何把带分数或整数化成假分数?
二、课堂总结要有利于学生的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先生提出“经验+反思=成功”。反思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新课结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掌握课堂总结的方法,丰富学习体验。例如:一次小数乘、除法计算综合练习课中,笔者收集了学生平时典型作业错题:①7。2+2。8×1。43,②32。05-2。05÷0。82,③17。6÷0。125÷8,④7。38÷3。6×2。8,⑤0。32×25,⑥0。23×89+2。3×1。1。教师根据学生独立练习中出错情况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总结反思出错原因(忽略运算顺序,演算马虎,算理不明,简算意识缺乏),然后自我修正,最后每位学生回头看演板情况,做了这堂“小数乘、除法计算综合练习课”的总结。
三、课堂总结要承前启后
华应龙老师曾经说过,“千金难买回头看!”这是对课堂总结艺术的一个概括。值得深思的是,“回头看”出从何处起?例如,“梯形的面积”教学之前,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利用的是割补法,探讨三角形的面积利用的是旋转、平移法,而在“梯形的面积”教学中,学生探讨了多种关于梯形面积的推导方法,有的把梯形分解成两个三角形,有的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课堂总结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梯形的面积”这节课,应追索到前面所学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的内容,同时还应考虑到后继学习“圆的面积”。问:(1)三种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什么共同之处?(2)“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的推导,同学们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3)假如老师要同学们探讨“圆的面积”,你有什么想法?
四、课堂总结要擅于研究学生
有效的教学设计,从研究学生开始。研究学生就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态度、习惯、思维特点)。根据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结束新课。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可以设计“有序离教室”的结尾:教师宣布:快下课了,我们按座号的情况来下课,但一定要符合老师的要求分先后下课(每位学生手持自己的座位号)!学生顿时兴致倍增。1。老师:座号的因数只有2个的同学按顺序下课!学生:2、3、5、7、11、……的同学纷纷有序离开教室。2。老师:座号的因数至少3个的同学第二批有序退场!学生:4、6、8、9、10、……的同学纷纷有序离开教室。3。老师追问:“你怎么还不出去玩呢?”学生:我的因数只有一个,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老师:那你能给自然数分类吗?学生:非0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分):1,质数,合数。离开教室的同学,其实都在窗外关注教室里的一切。
五、总结
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是贯穿数学教材的两条主线:其中数学基础知识是一条明线,直接用文字形式写在教材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条暗线,蕴藏于数学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之中。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内容和所使用的方法的本质认识,它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一些观点,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是数学学习的精髓、数学的灵魂。正如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从事多年的数学教育之后所说:“作为知识的数学如果进入社会之后没机会应用,出校门后一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那种铭刻于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作用。”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教材,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不像一些概念、公式、性质等明显地写在教材中,而是呈隐蔽的形式蕴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悄悄地得以完成的。小学数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思想、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假设思想、对应思想、猜想验证思想、极限思想、符号化思想等。我们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时要站在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对教学内容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把隐藏在具体知识内容背后的思想方法挖掘出来,使之成为学生可以理解、可以学到手的知识。每一章节要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应如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渗透?这些问题我们在备课时都要考虑到。
课程标准把数学教学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知识领域,每一知识领域的教学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都有不同的侧重,例如“数与代数”的教学着重渗透函数思想、符号化思想、极限思想等;“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着重渗透统计思想、分类思想等;“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着重渗透猜想与验证思想、转化思想等。但这些并不是绝对分开的,只是侧重不同,比如,“数与代数”这一知识领域的教学也经常渗透转化思想、分类思想等;“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教学同样经常渗透符号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
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深刻分析教材、将编者的意图吃透,才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隐性资源。从知识中挖掘方法,从方法中提炼思想,只有这样,才会真正领悟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
二、组织探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实质上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比如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规律的发现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抽象的,课堂上,我们要本着“知识再创造”的理念组织教学,学生只有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产生体验,在参与的过程中才能逐步领悟内在的数学思想方法。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实例谈几个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1.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数形结合即是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借助于图形可以将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易于理解;另一方面,将图形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以获得精确的结论。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
比如,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时,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课堂上采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植树”。借助直观、形象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棵数=段数+1”、“段数=棵数-1”这一抽象的代数问题。通过“模拟植树”这一课堂活动就是有目的地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体会到直观图形可以帮助自己理解一些抽象的数量关系。
2.类比思想方法
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导致发现新规律。如:“加法结合律”类比迁移到“乘法结合律”、“万以内数的读法”类比迁移到“多位数的读法”、“商不变的性质”类比迁移到“比的基本性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类比迁移到“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计算”等。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没有类比,就无法归类,无法迁移。类比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发现知识的共性,找到知识的本质。教学上,利用类比的方法组织教学,既可以复习以前的知识,又很自然地引入新知教学,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正迁移。
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课初我给学生设计了两道复习题:①说一说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②说一说比的前项和后项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通过这两道复习题的思考,引导学生探究得出比的基本性质,并鼓励学生举例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是可以迁移的,类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3.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
转化与化归思想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思想,转化就是把数学问题由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化归就是把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把不熟悉的、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简单的问题。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进行公式的推导等。转化与化归是经常用到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匈牙利数学家路莎?彼得语曾经说过:“数学家们也往往不是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将它不断地变形,直到把它转化为能够解决的问题”。
如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课,我先给学生复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接着,问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 生答:“是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行推导的。”我说:“没错,转化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今天学习圆的面积,我们同样可以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 接着,启发学生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剪开后把这些扇形拼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去推导圆面积公式。学生通过分一分、剪一剪、拼一拼等操作,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近似的三角形、近似的梯形等,推导得出:S=兀R2。
生1: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然后拼出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即兀R),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即R)。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S=兀R×R=兀R2
生2: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然后拼出一个近似的三角形,三角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1/4(即1/2兀R),三角形的高相当于4条半径的长度(即4R)。因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所以圆的面积S=1/2兀R×4R÷2=兀R2
生3: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然后拼出一个近似的梯形,梯形的上底加下底之和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即兀R),梯形的高相当于2条半径的长度(即2R)。因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所以圆的面积S=兀R×2R÷2=兀R2
4.极限思想方法
极限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早在公元3世纪,我国杰出数学家刘徽在创立“割圆术”的过程中,就丰富和发展了极限思想。现在我们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时,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当把圆分割成无限多个扇形时,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教材中蕴涵着极限思想的教学内容很多,如:直线和射线的长度、自然数的个数、一个数的倍数、循环小数、圆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我除了让学生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外,还有意在课件上出示一组图:正方形――正八边形――正十六边形――正三十二边形……圆,让学生领悟到:无限多边形的尽头就是圆。教学中,我有意挖掘,并抓住适当的时机,给学生渗透极限思想。
5.符号化思想方法
用符号化的语言( 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 来描述数学的内容, 这就是符号化思想方法。以符号的浓缩形式可以表达大量的信息,把复杂的语言文字叙述用简洁明了的字母公式表示出来, 便于记忆, 便于运用。小学数学常见的有代数符号、公式符号、定律符号等,如: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随处可见,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渗透。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用“( )”或“”代替变量 x ,让学生填数。例如:2+3=( ),4+=9, 8=++++++;再如:学校有8个球,又买来5个,现在有多少个?要学生填出 = (个)。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设计了下面这一有趣的情境,课件播放学生熟悉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三声跳下水;……”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儿歌中的数。这首念不完的儿歌用字母表示其中的数字就可以浓缩成一句话: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学生从解题中会进一步明白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大量的数学信息用一句含有字母的话就表达出来了。
在新知探索阶段,学生只有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领悟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这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是富有生命力的、可迁移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品质。
三、巧设练习,应用数学思想方法
教材中,同一教学内容可蕴含几种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同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又常常分布在不同的知识之中。教学时,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练习题,鼓励学生运用体验过的数学思想方法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曾经聆听过刘德武老师执教的《小数乘法与学习策略》,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法》计算方法之后设计的一节练习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分别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比较、择优、排除等数学思想。再如,《两道土论圆周》这节有关圆周长的练习课,老师引导学生用猜想、验证、推理、假设、迁移等方法解决问题。观摩这两节课,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在那以后的教学中我也经常精心设计一些练习课,鼓励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寻求解题策略,效果很好。
四、总结反思,强化数学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