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故园东望路漫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南北朝 ]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2、《逢入京使》
[ 唐 ]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3、《秋风词》
[ 唐 ]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6、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9、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10、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1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2、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13、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4、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5、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1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17、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
1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9、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0、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3、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24、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25、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26、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于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1 把握诗词中表达怀乡思人情感常用的意象,如“杨柳”“月亮”,等:2 理解并分析此类诗词中抒发的情感;3 学会分析此类诗词常用的表达技巧,特别是抒情的技巧;4 赏析此类诗词中的名句;5 赏析重点字词等。
[新题演练]
一、李商隐《夜雨寄北》鉴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 李商隐的诗很讲究前后照应,诗中与首句中“未有期”相照应的词语是_______。
2 请简要赏析诗中“共”字的表达作用。
3 “巴山夜雨”在诗中两次出现,这两处“巴山夜雨”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二、李商隐《无题》鉴赏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 本诗从头至尾都漫溢着痛苦、失望而缠绵的感情。诗中最能体现这种情感的词语有哪些?请选用诗中的单音节词语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以抒情为主,但诗中的景也写得很有特色。请对“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晓镜但愁云鬓改”中的“改”字很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李煜《相见欢》鉴赏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 词的上片写景:缺月、梧桐、深院。这些景物在词中有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任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四、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鉴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这首小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请简要分析这首小令在抒情方面的特点。
五、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鉴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一个“过”字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 “杨花”“子规”“明月”是诗人表达情感的三种意象,请任选一种作简要分析。
六、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鉴赏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 这首诗是紧扣哪一个字展开的?请简要分析。
2 “散人春风满洛城”“散”字用得很妙,请赏析。
七、岑参《逢入京使》鉴赏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 “龙钟”的意思是
2 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请举例分析此诗的这一特色。
八、郑谷《淮上与友人别》鉴赏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一、二.1. C(荫yìn馨xīn)2. B(A、辨——辩,C. 秋秋—啾啾D. 节—栉)3. D(迷迷糊糊—奄奄一息)4. C(及,到)5. D(“它”,其余都是“的”)6. B(理想境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三、7.(1)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2)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
8.(1)①潮平两岸阔 ②老木沧波无限悲 ③安得广厦千万间
(2)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9.“低碳生活”指: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2分)
10.“相当”是十分、很的意思,是从程度上加以限制,形象地说明了火爆的程度,这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和科学性。
11.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真切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中有很多低碳细节是可以做到的。?摇?摇?摇?摇
12.略(提供参考:我们的现代学习、生活中电脑的作用是日渐增大,但用之要耗电,发电要烧煤,长时间耗电要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利于低碳,因此在不用电脑达两个小时的时候,要及时关闭电脑,同时也要养成随手关灯、关电视等习惯。)
B卷:
1.作者所咏的东栏梨花已成“一株”,暗示已是残花,所以惆怅。
2.感慨春光易逝,青春易老,人生短暂。(时至暮春,柳色由绿而转“深青”,柳絮花飞。诗人观察极为细致,睹物感怀)
3.C(就)
4.(1)于是竖立三丈长的木头在国都市井南门?摇
(2)路上不会拾取别人的遗物,山中没有盗贼,家家富裕,人人饱暖。
5. 原因之一是:取信于民
6. 文中的A是林冲,他在文中表现的是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的忍耐性格。
他跟妻子一起到岳庙烧香,就在他站在墙外观看鲁智深使禅杖看得出神,并为之喝彩的一当儿,妻子就被高衙内调戏了。起初林冲非常气愤,但当林冲发现这人是高衙内时,他忍下了,因为他考虑到“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这表现了林冲性格中隐忍退让和委曲求全的忍耐一面。
7“我”的成绩非常不理想,不想读下去了。
8.(1)“攀”字表现了山的陡峭,突出了爬山的艰难。
(2)“屹立”一词突出了这句话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或产生的重大影响
9.(1)《山就这么高》:有信心和勇气就能克服困难。
(2)《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逐步解决。
10. 文中父亲是一个关爱儿子成长的人,儿子成绩不好,想辍学,父亲通过爬山,让儿子明白学习需要努力的道理。父亲还很勤劳,肯吃苦,重视子女教育,注重教育方法,耐心,能言传身教。
11.(1)短小真实即时方便(一词l分,共4分。若答“网络技术应用”可给l分)
特别是近几年来商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平时的体会,我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要学会读准一首诗
当我们面对一首自己未曾见过的诗,对其意思不甚明了时,除了反复吟诵,还须借助和运用已有的信息,我们常说理解诗歌要知人论世,诗的标题往往会透露历史年代、地点、人物、情感倾向,揭示诗的思想内容,甚至属哪类诗。诗的作者往往会调动我们已储备的文学知识,知道诗歌的背景,作者的风格和倾向。对于注释也莫要轻易放过,它会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还可能暗含答题的信息。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l、文体知识: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馒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涛、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边塞诗、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息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眺、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如王维的《山居秋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烷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目可留。”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1、我思念着的故乡,如果我的心是故乡放飞的一只鸽子,那我温暖的窝一定是你----我的故乡。秋色如水,春光明媚,冬夜里的星空,夏日里的炽热,都是我深深的思念。故乡的一棵树、一片土、一朵云、一团雾、一阵风、一滴雨、都在我的眼前浮现。经过弯曲的小路,来到河边的林子,我捡起了落在地上的一片黄叶。看着这片落叶,我把它顺手藏在了岁月的抽屉里,等待新生的机会。
2、家乡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大河,因而取名“清江河”,她是那样恬静,那样美丽。她就像一匹大绿绸缎铺在纵横决荡的山谷里,阳光下,熠熠生辉,她欢腾着,一路高歌,当清风吹过,荡起层层涟漪,又似乎要掀起她那美丽的裙裾一睹芳姿。
3、思乡虽会给人带来一抹淡淡的愁绪,但它仍然是一种健康的高尚的情感,是维系游子和家乡、祖国的精神纽带。我愿意为这种情感高唱颂歌。
4、乡情是一支清远的笛,悠扬而深远,乡情是一个古老的童话,美丽而动人;乡情是一坛陈年老酒,清香而醇厚……
5、莫说乡路长,再长也长不过我的思念;莫说天涯远,再远也远不过我的目光;莫说云天高,再高也高不过我的畅想。故乡啊,你是人们心中永远的根。
6、难舍故乡亲,更难舍故乡情。游子们寄乡愁于酒上,托感情于杜康。“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在微弱的烛光下,伴着泪水,带着惆怅,饮下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乡愁是青丝,常系在心头。心中有泪,只感到故乡的亲切,只感到故乡的温暖,只感受到故乡的姹紫嫣红。故乡啊,故乡,让我魂牵梦绕的故乡,何时我才能再次走进你的心房
7、我很思念,因为我有一个美丽的故乡;我很思念,因为我有一个美丽的回忆;我很思念,因为我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我很快乐,因为我有一个美丽的梦想;我很快乐,因为我有一朵美丽的云彩;我很快乐,因为我有清澈如秋水般的思念。
8、故乡的小溪像一面镜子说它绿,绿的仿佛一刻绿宝石,说它清,清的也能看到水里的鱼儿。记得小时候约一些小伙伴来到这里捉小鱼,那些小鱼可不老实了身上滑溜溜的,怎么也抓不住,而且它们还爱和你玩捉迷藏。有一次我正要捉一条小鱼,看准了往前一扑,结果那小鱼却一眨眼的功夫不见了,结果鱼没捉到,衣服却湿了。回家还被妈妈说了一顿,但是每次去捉鱼我还是会满载而归的。
9、家乡是一曲悠扬的清笛,总是让人魂牵梦绕;家乡是一抹皎皎的月光,总是让人心动不已;家乡是一串永恒的记忆,总是让人想起就思念。家乡的那些人,那些事,是曲中最美妙的,是月光中最迷人的,是记忆中最深刻。
10、家乡是一幅画。阳春三月,无论是哪个角落,都点燃了春天的色彩--绿。树木从沉睡中苏醒,伸出嫩芽和嫩枝,显得是那样地生机勃勃,小草也将它那小小的头探出地面,东瞧瞧,西望望,好不惬意。放眼望去,不知是那位丹青高手为之润墨染豪,潇潇洒洒,琳琳点点,甩挪拨挑,摇洒倩影,花香妙舞,怡乐神态,兴然纸上。
11、故乡遥,何日去?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回故乡,乘一支长蒿,随着心的河流,向故乡漂流,向故乡漫溯。游子们还在徘徊,他们仍没能回故乡,因为他们的事业在四方。他们要载着一船的星辉,带着闪耀的光芒重回故乡。就让我们敲响希望的钟声,期待与他们在灿烂的季节里的重逢。故乡啊,故乡,让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我必定要让你以我为豪。
12、没有离开故乡时,故乡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我们再画中嬉戏、玩耍,却只能看到天尽头那遥远的晚霞。当我们离开故乡时,故乡是一副挂起来的画,无论我们怎么走进,他却始终隔着一层薄薄的纱…
13、我的家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不禁使人忆起千年前诗人落寞的感叹“月是故乡明”。
14、故乡是我们生长的根,故乡是我们记忆的家园。故乡见证着我们的快乐,故乡记录着我们的成长。远在他乡的游子事故乡为母亲,不改乡音的儿女是故乡为磁场。浓浓乡情,悠悠情思,谁也割不断那绵绵的故乡情。
15、踏着轻轻的脚步,走在春天的田野上,抓一把泥土,散发着醉人的幽香,捉一只蝴蝶,又轻轻地把它放飞……乡村的春天永远模糊着美丽,土地上的歌谣夹杂着野花的芬芳。那麦苗在汗水的滋润中拔节,和着微风吹拂下的细雨奏响了并不优美却十分动人的旋律。
16、走在故乡的小路上,那种自然、那种和谐、那种舒服,像风一样,慢慢地飘进了我的心。故乡的小路有的是水泥路,有的是泥土路,但这却没有影响到我对家乡的热情。
17、故乡,故乡是什么?故乡是你儿时的一个梦,故乡是你在成长过程中的一块基石。有一首歌这样唱到:“走遍天下的路,最美的还是故乡,喝遍天下的水,最甜的还是故乡。”
18、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的节目。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还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叫我怎能不忆故乡的人、故乡的物、故乡的桥?
关键词:唐诗 孤独 坚持 自信
唐诗有光照千古的独特魅力,诗中几乎每一个意象、每一种情思都有丰富的意蕴。“孤独”是唐诗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和情怀,然而它绝不仅仅是悲悲切切那么简单。各人有各人的才情,各人有各人的经历,“孤独”也在诗人们的笔下隐含着极其丰富的意蕴等待着读者去品悟。
一.孤寂
无论是矫首望月,还是长亭相送,两行清泪、数声长叹,唐人孤单寂寞的情绪透过纸笔直抵人的内心。这一种情绪在思乡诗上体现得格外鲜明。家乡有什么?父母兄弟、妻子儿女,恬淡的山水、无忧无虑的时光,一切都是那么的温软,充满幸福感,对于长期漂泊在外、客居他乡,尤其是那些前路多艰、风尘困顿的人来说,是最好的心灵慰藉,最强的精神支撑。如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人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一职。试想他告别妻子,西出阳关,满眼尽是苦寒凄凉之景,联想到自身命运不济,怎能不自伤自感?“报平安”的前提一定是家中亲人的思念与关切。或许正是凭借这一点,诗人才能在漫漫风沙中坚持下来。又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也是如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原先在朝中任宰相的张九龄因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被罢免了宰相之职。此诗就写在其遭贬荆州长史之时,可以想见诗人的愤懑不甘、失落寒心,此时也只有家乡亲人的牵挂透过月光带来慰藉。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当人落寞之时,如果有朋友在侧耐心倾听、好言相劝,那何尝不是一种温暖?诗人们却常常要亲自把朋友连同这份温暖一起送走。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大约写于安史之乱前,时局乱象已生,诗人心忧朝政,又感到无力回天;担心自己,又感到茫然无路。在此种情况下好友即将远离,不由得悲苦异常,既是悲友人,更是悲自己。“无故人”的人除了元二还有诗人自己,举目四望,纵有满怀忧虑,更与何人说?诗人是因为离别而悲苦,因为友人而悲苦,因为自己而悲苦。高适的《别董大》也是送别诗中的翘楚: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人与朋友久别重逢,短暂聚会后又要各奔东西,彼时两人都处在困顿之中,郁郁不得志,末两句固然是用信心和力量来慰藉、鼓励老朋友董大抖擞精神继续去奋斗去拼搏,但又何尝不是用这种慷慨激昂来为自己打气。
总之,在唐诗当中所体现出来的孤寂并不流于表面上的痛苦伤感、凄凉失意,它的背后是诗人们仕途失意、忧谗畏讥、亲友离散、忧时伤世……读懂了它往往便读懂了唐朝人的家国天下、情义珍重,它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对心灵慰藉的最直接也最柔软的渴望。
二.孤穷
这里的“孤”指的是无人赏识,“穷”则是说前路多艰。古代儒生大多抱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心愿,然而达者少穷者多,便生出来许多怀才不遇的哀叹。别看这些诗人借花借水借秋天,动不动便老泪纵横、悲痛不已,但在悲痛之后依然不改进取之心,抖擞精神屡败屡战,这其中蕴含的是一N坚持,对“兼济天下”的理想的坚持。越是坚持,越是悲痛;越是悲痛,越要坚持。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头破血流,仍擦干泪水、跌倒爬起,然后继续奋力前行。这样执着的坚持即便千百年之后读来,依然叫人同苦同悲。如《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尤其是第二联写尽了诗人杜甫政治生活的坎坷,漂泊天涯的困顿,怀才不遇的悲苦。多年来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烟波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之感。满怀的落寞痛楚,极尽了无限凄凉。然而诗人并未因此不问世事,反而更加积极进取,总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一展平生抱负――“大济天下”。这就是孤穷无奈之后的坚持,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整首诗感情激越,酣畅淋漓地抒发了无比喜悦的心情。诗中再也看不到那个愁苦潦倒的老病之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为国而喜、为民而喜“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形象。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从以上三首诗可以看出诗人在意的不是个人的孤穷得失,心中愁苦之深源于上忧君王,下忧黎民的深挚,也正是这股力量始终支撑着诗人在困顿中坚持。
当治国宏愿无法实现之时,古人们除了百折不挠的坚持之外,还会选择退守田园、寄情山水。这并非不问世事,而是坚持的另一种境界――坚守。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独善其身。没有人愿意以“底线”来生活,但是当世事无奈,无可选择之时这样的坚守亦是难得。这样的人注定是孤独的,因为他不愿人云亦云、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也因此他的坚守是可贵的,这在“穷则思变”、攀龙附凤的芸芸众生面前是多么的木秀于林、曲高和寡。柳宗元因参加了政治革新运动,遭受到保守势力与宦官的打击,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名为司马,实为“罪犯”。这对以天下为己任、刚直不阿的诗人来说是何等的伤痛,遂借山水景物、天地雪景,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写下名篇《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大雪纷飞、鸟尽人藏,天地一片沉寂的画面中孤独却岿然不动的身影如此震撼人心。无论外界如何的寒风凛冽,依旧要坚守内心的高洁,这正是诗人现实景况与内心世界的写照。人人都识了时务,只有渔翁仍然独钓江雪,他因为这份坚守而孤独,却也因为这份坚守而孤傲,正所谓:“君子固穷不坠青云之志”。
唐代的文人诗客要么坚持理想,希望功成名就、指点江山,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愿;要么在注定失意、无可选择之后,坚守道德底线,希望能够远离污浊洁身自好。在坚持抑或坚守中表现出的孤独更多的展现了唐人的济世之心和铮铮傲骨。
三.孤高
孤高是指诗人有着非同一般的清高和自信,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强大的自信坚持向前。或许正是这种清高自信、坚持向前造成了他们的孤独,但他们又绝不会伤春悲秋、感时叹世,即使身处黑夜、独自一人,也一定会微笑着走完这条路。这种孤高具体表现在诗歌中就形成了豪放飘逸、卓然不群的浪漫主义特点。这样的人这样的诗当推李白及其诗歌。李白身上及其笔下永远蕴藏着一股不会为时间、地点、境遇所改变的清高与自信、乐观与坚持。
李白性格洒脱不群、追求自由,虽如常人一般或因为家国社会,或由于个人境遇而产生漂泊无依、四顾茫然的悲哀,但失望、怅惘与感伤之余,更多的是豪放、乐观、洒脱融化在那潇洒的一笑中,留给后人的是坚定自信、飘逸脱俗、不与世同的诗篇。如《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诗写于诗人被变相撵出长安之时。虽心怀大志,却无奈不受重用,兼受到权臣谗毁,满腔热血、一头冷水。在苦闷抑郁、感情激荡之后仍然是对自身才华的无比自信,自比伊尹、姜尚;仍然是对前路的无比坚定,相信机会一定会到来,终有一天能乘风破浪直达理想的彼岸。《独坐敬亭山》与《行路难》有异曲同工之妙: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人在安史之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尝尽人间辛酸,更兼年逾花甲,真可谓“艰难苦恨繁霜鬓”,然而他依旧不改孤高自许的性情,即使只有不言不语的敬亭山与之相对,也丝毫不会感到寂寞厌倦,因为他们是相互欣赏的知己,李白钟情于敬亭山的旖旎风光,敬亭山赞赏李白的满腹经纶,正是“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亦如此”。
在李白的诗歌世界中,寂寞、抑郁是暂时的,自信、豪放是永恒的。逆境中如此,顺境更是如此。如《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诗中洋溢的欣喜狂态都来源于玄宗召其入京的消息,四十二年的蛰伏抑郁仿佛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他认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呼童烹鸡、喜酌白酒都不足以表达这种欢悦,甚至舞起了长剑要以日月争辉,活脱脱一派得意甚至有些忘形的情态。最妙的是最后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把诗人一贯的自信,甚至是自负渲染到了极致。这种积极进取、乐观自信也正是李白诗歌震撼人心、高于世人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唐诗中的“孤独”有着极其丰富的意蕴,有沉郁有感伤但绝不悲观、消极,于字里行间传递的是与大唐气度匹配的积极、坚韧与顽强。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3
2.冉云飞.像唐诗一样生活[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8
3.萧旆堑.唐诗鉴赏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为师标准。这一理念穿越亘古依然适用于当今,尤其是高校古代文学唐宋诗词部分的教学,更需要老师具备“温故知新”的意识和能力。唐宋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和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唐宋诗词教学也面临着一种尴尬: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出现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并且占有很大比重。以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本文由收集整理为例,据笔者统计:小学语文课本共选古诗26首,其中唐宋诗25首;初中语文课本共选古诗词52首,其中唐宋诗词48首;高中语文课本共选古诗词71首,其中唐宋诗词66首。就此版本而言,入选语文教材的唐宋诗词数量占其总诗词数量的93.3╢,其中包含的众多名家名篇,是高校古代文学课堂的必修内容。毫无疑问,学生们在高校课堂会再次面对熟悉的作品,对于这些作品,如果高校老师处理不好,很容易陷入“烫剩饭”的模式,乏味而无趣,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采用回避或一语带过的方式,更会白白失去一个可以有效开拓学生思维的教学阵地。本文认为,处理这个问题的最佳方式是“温故知新”。这不仅需要老师树立“温故知新”的理念,还要善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学过的作品中获得新的知识,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提升,从而有效地避免“烫剩饭”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较好地将这种理念融入课堂呢?本文即以学生熟知的一些唐宋诗词为例从三大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高校教师要善于将孤立的诗篇置于文学史发展的大背景中,重新审视旧作品,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对这些诗篇有更为完整的把握。中小学教材中的唐宋诗词都是单篇的,缺乏系统性。因此中小学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时着重的只是对诗词本身的诵读或基本意思的理解,很少联系文学史知识。这就给大学课堂留下了比较广阔的“知新”空间。对于这些作品,不能烫剩饭,更不能一语带过。因为,对于一些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可以很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为以前孤立的单篇找到文学史的依托,从而使他们对于作品本身有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2]
这首诗出现在北师大版初中语文课本中。中学时期学生们学到的可能仅仅是这首诗的分别之情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名句。而在大学课堂,老师要敏感地意识到这首诗是引导学生认识“初唐四杰”诗歌创作理论以及他们对初唐诗歌发展贡献的最佳代表作品。
初唐前期,诗坛主流依然是承袭南朝而来的轻艳琦靡的齐梁诗风,初唐四杰踏入诗坛的时候,上官仪的宫体诗在诗坛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称为“上官体”,时人争相效仿。而“四杰”虽然没有身居高位,但颇有桀骜之气,对于“上官体”的“绮错婉媚”之风甚为反感,倡导诗歌要有刚健之风,豪阔之气。王勃就认为文学应该追求壮阔之美,他在《山亭思友人序》中言:“思飞情逸,风云坐宅于笔端;兴洽神清,日月自安于调下。”[3]壮阔之情溢于言表。在学生了解了这个背景后,教师必须借助作品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通过作品充分体会到这种壮阔之美和豪阔情怀。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最佳的选择。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先从诗歌本身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宏阔壮美,“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惺惺相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乐观以及“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劝勉鼓励。然后以此对应其理论,让学生深切认识到他们的诗歌创作理念在诗歌中的体现,了解这种理念和此类作品对当时诗坛“绮艳”风气的冲击以及对初唐诗歌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这样的学习,相信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会更加完整,更加深刻,在中学学习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再如,北师大版高中语文课本选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这两首词也极具文学史意义。在高校课堂,可以对这些作品进行重新温习,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苏轼词作的奔放和豪迈,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将这首词置于词史发展中进行宏观把握,引领学生认识到苏轼豪放词的问世是词风的一大转折,突破了以往“词为艳科”的樊篱,使词的创作空间更为广阔,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不仅极具豪放之气,而且充满了极为深沉的爱国情怀,这是辛弃疾词对苏轼豪放词风的继承和发扬。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在大学课堂中巩固对已学作品的认识,还能为这些熟悉的作品找到文学史的依托,逐渐将这些旧作品系统化、学术化。其次,高校教师要善于对已教作品进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从中领悟到以前难以领悟到的内涵。中小学时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较单纯,知识视野相对狭窄,对诗词中饱含的情感和人生内涵尚难以透彻感悟,所以对一些诗词作品的学习往往停留在背诵和基本理解的水平,即便是老师讲到了,他们也不一定能完全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这同样给大学课堂预留了“知新”的空间,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其更深层的内涵。如果说将作品放置文学史背景中的“知新”是侧重于广度的话,那么通过对作品本身的精深阅读而达到的“知新”便是对深度的侧重。可以以盛唐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一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首诗出现在北师大版初中语文课本中,中学时的学法大致是对这首诗思乡情的泛泛了解。但是,这对于大学生来讲远远不够,因为这首诗还有更深层次的情感美,那就是遗憾之美。这种遗憾之情在诗中蕴含得比较深,且比思乡情更具感染力,若不细品则浑然不觉,这种情感就存在于最后两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当时笔者在教这首诗的时候借助了《古诗十九首》中的《孟冬寒气至》一诗。我在屏幕上展示出了其中几句重点让学生诵读:“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意在引导他们认识到一纸书信对离别亲人的重要性,因为书信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亲人的气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思念,是分离之人彼此情感的寄托。学生们看完之后很是感动,尤其是诗中女主人公对丈夫书信的珍爱之情,感人至深,让学生们感慨不已。至此,学生已经彻底明白诗人岑参和妻子心中虽深情款款却无以寄托的遗憾。正是这种遗憾,让人倍觉唏嘘,这也正是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美的体现。通过这样深层次的学习,学生会更深切地体会这首诗的内在情感,从而引起更深的情感共鸣。诸如此类的还有杜甫的《登高》和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比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出现在北师大版初、高中语文课本中,中学时更多是随着老师的讲解机械地理解这首诗的悲愁之情。而在大学课堂,在了解杜甫生平的基础上,需要老师引导他们更深层次地认识诗人悲情意识的空间感和时间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是萧瑟凄厉的深秋大背景,在这种大背景下,“无边落木萧萧下”突出的是自然空间的宏阔,“不尽长江滚滚来”突出的是自然时间的永恒。萧瑟凄厉中,面对宏阔而永恒的自然,更凸显了人的渺小和无助。正因为此,茫茫天地之间才有了一位漂零的沉疴老人沉重无奈的叹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至此,学生会对这首诗中的情感有更深刻的领悟,会更加深切体会到颠沛流离的诗人心中的那种沉痛难遣的悲伤,会对这首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中学时给同学们留下的美是笼统而模糊的,注重的是背诵和对意境美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大学课堂而言,在感性的基础上尚需要理性的赏析,尤其是这首诗优美的结构,更值得探究。高校老师要引领学生认识这首诗梦幻般的三重空间,即“月夜江景”、“月夜沉思”和“月夜相思”,不仅如此,还要探究诗人在连缀这三重空间时巧妙的起、承、转、合。整首诗以“春江月升”起篇引出一片梦幻般晶莹剔透的“月夜江景”,这是景美;然后各种景物逐渐淡化,只有一轮孤月高悬夜空,于是这轮“皎皎孤月”承上启下引出“月下沉思”,这是理美。继而一片远去的“悠悠白云”转向人间游子思妇的“月夜相思”,这是情美;最后以“春江月落”收尾,前后照应,整合全篇。学生理解了《春江花月夜》的结构美后,相信会对这首诗有更为理性、更为深刻的认识。再次,要善于在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思考,逐步从旧的诗篇中领悟到新的信息。如果说前两个方面着重体现的是老师的备课,这一个方面体现的则不仅是老师的备课,还有老师上课时对课堂的控制能力和对学生的引导能力。如果想让新的信息在课堂上被学生有效接收,关键在于老师要有巧妙的问题设计,在课堂上通过张弛有度的问题循循善诱,既让学生收获了知识,同时又从中体会到了思考探索的快乐。可以李白的《蜀道难》一观。这首诗出现在北师大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篇幅较长,需要引导学生把握整首诗的写作脉络。可以按下面的思路分三个阶段设计问题。第一阶段的问题如下:
1.这首诗的主旋律是哪句诗?
2.既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那么请说出蜀道之难都体现在哪里?
3.阅读开头几句,请回答“蜀道”是否一开始就有?
4.那么后来“蜀道”是怎么来的呢?
对于上述问题,第一个问题很容易,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第二个问题有点难,多数会纠缠于蜀道之高、蜀道之陡等细节处,需要用第三和第四个问题进行引导。对于第三个问题,学生很容易从“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诗中得出答案,蜀道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对于第四个问题,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但是若找到真正的答案,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阅读文后对这则神话传说的注释,思考五个壮士和大蛇斗争的象征意义。如此一来学生很快明白过来,是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人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以,第一阶段的核心问题迎刃而解——蜀道第一难:蜀道开辟艰难。
第二阶段的问题设计如下:
1.不管蜀道再难开,但终究还是开辟出来了,开辟后人们就要行走啊,行走的时候人们又遇到什么问题了?
2.请认真思考“使人听此凋朱颜”一句,请问为什么会“凋朱颜”。
第一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比较简单,学生们会很快通过具体诗句总结出蜀道又高又陡并且崎岖泥泞,非常难走。并且很快能总结蜀道第二难——蜀道行走艰难。但还需要第二问题对此进行补充。而学生也能通过“凋朱颜”得出结论,在蜀道上行走不仅要有体力的付出,还要经受心灵的折磨——和恐惧相伴。至此第二阶段的问题进行完毕。
第三阶段的问题如下:
1.蜀道再难行,也总算走过来了,那么经历了千难万险后,蜀道的尽头是否就是世外桃源呢?
2.诗人提出了什么劝告呢?这种劝告在诗中其他地方还有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不是世外桃源,不仅不是世外桃源而且是个非常危险的地方。这样一来蜀道第三难便有了——蜀道尽头难留。对于第二个问题也非常容易,“锦城虽云乐,不入早还家”,并且会比较容易找到“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和“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两句。进行至此,学生不用引导也会明白,《蜀道难》并不复杂,看似千头万绪,其实就写了两个字:“难”和“还”。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学术角度认识这首诗的主旨。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引导启发,学生不仅能享受到思考的快乐,而且还能获得对《蜀道难》一诗的全新认识。并且也可以肯定,学生们以后背诵《蜀道难》将不再艰难。另外苏轼的《题西林壁》也可以尝试着运用启发式教学进行引导。这首诗出现在北师大版小学课本中,很多小学生都能倒背如流,但若问起对这首诗所含哲理的了解,恐怕真正能体悟到的少之又少,即便是能说出来,也是在背老师的话。别说是小学生,就是大学生要清楚领悟并说出这首诗的哲理也比较困难,因为这首诗笔下皆景,景理合一,可以意会却难以言说。可以针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诗进行如下的问题设计:
1.是什么原因让人们“不识庐山真面目”?
2.要想认识庐山真面目该怎么办呢?
3.能否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诗改动一下,将这种哲理明白表达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