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知识产权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5年7月,知识产权专业人员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标志其职业身份在“国家确定职业分类”上首次得以确立,这也对做好基于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特点的人才评价工作提出迫切要求。构建人才评价体系对于科学聘用、评审、考核、选拔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针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相关研究却甚少。人才评价要素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人才评价体系的前提,只有准确制定评价要素才能对人才进行有效评价。文章尝试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评价要素体系进行分析,以期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评价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评价的依据
文章认为确定人才评价要素需建立在相关理论及现实基础之上,并遵循一定的原则。(1)人—职匹配理论。根据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提出的人—职匹配理论,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任职者的能力、人格、生理特征等有不同的要求。当任职者具备职业所要求的素质时,会产生协调作用。因此为促进职业发展,在确定人才评价要素时应充分考虑职业特点和要求。(2)工作分析方法。该理论强调在明确岗位职责和关键任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以确定哪些行为或个性特征是影响此项工作或任务的关键因素。通过进行工作分析,就可以得出人才评价要素及标准。[1](3)胜任力模型思想。该模型(competencymodel)是为完成某一特定岗位工作,实现高效工作目标,所要求的一系列胜任能力要素的组合。对不同职业的胜任力构成,国内外研究人员建立了不同的理论及其模型,有借鉴意义。将能够决定工作绩效的品质和特征提炼出来建立胜任力模型的思想,为确定人才评价要素开拓了思路。(4)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特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是从事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跨学科、复合型、综合素质高是知识产权人才区别的显著特征。人才评价要素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其岗位职责及人才特点。
2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评价的原则
(1)体现差异性。评价要素及指标体系要根据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的特点来确定。从评价对象上看,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根据各类专业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规律和关键性问题,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才应制订分类评价标准。从评价目的上看,在基于招聘录用、干部选拔、年度考核、推优表彰、职称评审不同目的进行人才评价时,考虑的评价要素及其权重、次序应有不同。(2)以能力和业绩为重点。以往的人才评价存在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不能充分反映被评价者的潜在能力,因此,文章在对被评价者进行多维考察的基础上,将结合业绩成果量化考核的思路,选取、梳理并归纳知识产权专业人员评价要素。(3)体现科学、公正、规范性。设计人才评价要素体系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其组成的主要因素和相互联系,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以期客观反映知识产权专业人员的工作过程和效果,才能实现对其全面、准确、客观、公正的评价。
3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评价要素
综上所述,文章将基于人—职匹配理论和胜任力模型思想,运用工作分析方法,对知识产权专业人员的岗位职责、任务及评审、聘任和考核一系列要求进行分析,确定能胜任该项工作或职位的人的关键特征,并对这些关键特征进行归类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初步的评价要素.
3.1知识产权专业人员主要岗位职责
知识产权专业人员主要指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人才,广义上还包括知识产权审查人员、知识产权执法人员、知识产权教研人员等。其主要工作是在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中进行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等活动。具体岗位职责有:(1)知识产权创造方面包含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专利地图编制等;(2)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包含制定知识产权申报战略、进行知识产权申报手续管理、侵权行为调查、知识产权纠纷的协调、处理和诉讼等;(3)知识产权运用方面包含专利战略制订、商业秘密管理、建立侵权预警机制等[2];(4)其他方面如对企业专利的具体内容及申报策略负有保密责任。
3.2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评价要素
在对知识产权专业人员岗位职责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胜任力模型研究成果及业绩成果量化考核的思维,文章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评价设定在知识、能力、业绩与成果、个性特征与思想品质四个维度上。(1)知识。主要考虑被评价人是否具备工作所需的知识结构,包括综合知识和专业知识。知识产权人才具有跨学科、复合型特点,一方面要有法律、管理、贸易、科技、计算机等综合知识;一方面要熟悉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及业务流程,懂一门外语,有与业务领域相关的理工科专业知识。(2)能力。主要考虑被评价人是否具备能够胜任工作的出色能力,包括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知识产权工作是一项复杂、艰苦的工作,对能力要求很高,一方面要有持续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抗压力、阅读和理解能力、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要有与业务相关的文字撰写能力、创新能力、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文献检索和分析及翻译能力、知识产权前沿追踪能力、敏锐的专业洞察力和战略发展眼光。(3)工作实绩与成果。主要包括工作表现、工作实绩、业绩与科研成果、经济贡献、群众满意度五个方面。工作表现重点评价工作是否积极主动、爱岗敬业及出勤情况;工作实绩主要通过量化考核结果体现,包括完成任务量、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业绩与科研成果主要指获得表彰与奖励、承担科研项目、论著情况;社会贡献指是否产生经济效益及其大小;群众满意度是同事或服务对象对其工作表现及实绩的满意率。(4)个性特征与思想品质。主要考虑被评价人是否有与职业相适应的个性及良好的思想品质。对工作态度、意向与动机、价值观、成就导向进行评价,考察其是否具有责任心、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保密意识、服务意识,是否具备从事知识产权工作所需要的严谨细致、接受新鲜事物、研究探索、坚韧、关注细节、诚信、正直的个性及品质。如表1所述,文章在岗位职责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由知识、能力、业绩、个性与品德构成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评价要素体系,以期尽可能全面地归纳出胜任知识产权工作所需要的人才特征,但是这些要素的关系并非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权重也应有差异,其中品德是前提条件,知识是基本条件,能力和业绩是核心条件。文章期望通过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绩效目标为核心的评价要素体系为科学评价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朱琦,陈丹凤.人才测评打通人才的瓶颈[N].组织人事报,2002-03-11(003).
关键词:工科;知识产权;教育;实践
一、前言
在跨入新世纪后知识产权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已经发展成为竞争工具,是各个企业从竞争中获利的必要手段。要想充分地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就要管理好相应的人员。所以对于高校来说关键是怎样去培训知识产权方面的人才以及如何发挥他们的才能。
知识产权教育对于学生拓宽知识产权专业技能、提高专利科技创新能力等十分有益。我国在2004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四年后出台了《国家知识产权发展纲要》,这些制度对于大学生知识产权的教育提出了很多要求也提供了很多帮助。
我国有很多专家对工科生知识产权教育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郭德忠认为高校可以开展包含知识产权教育的双学位教育。严品对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及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做了详细的研究。
二、我国知识产权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在内的十多所高校建立了单独的知识产权学院。现在国内很多学校对于知识产权的教育也开放了相应的选修课和必修课。国家对于知识产权也是越来越重视,出台了很多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当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知识产权教育上也取得一些成果。在知识产权的普及方面,目前很多大学生的认知度已经提高很多,不过对于那些开设了知识产权选修课的学校来说,知识产权教育不是很令人满意。200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北京等地的十几所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知识产权的教育还是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我国知识产权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中,我们发现了包括学科建设和学科管理等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对知识产权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知识产权教育意识
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和日本对于知识产权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当然,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教育也下了很多的功夫,教育部在2004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目的就是加强知识产权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国家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过在一些细节方面,知识产权教育就显得有些不尽如人意了。对一些高校抽样调查得出:高校对于工科大学生知识产权的教育观念有些偏差。比如,一些人认为知识产权属于法学领域,学习法学的学生才能去学习知识产权,认为其他学生学了也没用,出了学校到社会上再学习也来得及。因此,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学校对于知识产权教育就愈发不重视了。
2.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严重不足
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得比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着手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国内真正开始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高校非常少。通过对北京大学、上海大学两所高校进行数据统计得出,目前才培养了1000人左右,加上非高校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我国知识产权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总数还未达到3000人,每年从高校毕业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在100人左右,完全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3.本科阶段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
高校的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有本科生培养模式、法学硕士培养模式、法律硕士培养模式。目前,知R产权硕士的培养比较成熟,而且时间也比较充裕。相对于硕士,本科学习的时间比较短暂,虽然能够为社会带来一些知识产权的人才,但是学生的专业水平较低,不是很令人满意。
4.知识产权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不足
据调查,目前在高校知识产权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少数学校由于知识产权教育基础比较好,采用多媒体和英美案例法教学,而其他大部分院校受限于基础薄弱,只能采用课堂灌输式方法,其教学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知识产权竞赛、学术论坛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只能在少数高校中看到,我国的大部分院校还是采用传统的通过“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程或媒体新闻等方法进行教学,实践教学方面的经验近乎为零。
5.过于偏重学生理工科知识与法学知识复合的形式
现在很多学校在招收知识产权人才的时候,一般都要求学生具有理工科背景,其实这个要求有些不合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产权的专业人才都需要理工科知识背景,知识产权工作中唯有专利会涉及技术知识,其他如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相关工作并不涉及技术问题,而且知识产权保护的领域正在不断扩大,不属于理工科范围的知识产权新内容正在不断增加。所以各大院校招生时,只招收有理工科背景知识的学生是不合理的,只有扩大招生范围、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不同的知识产权领域,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各个方面要求的知识产权人才。
四、理工科知识产权教育的建议
针对以上知识产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知识产权的大战略背景下,根据我国各大院校的理工科特点,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立足理工科专业背景,优化知识产权教学内容
(1)找准专业与知识产权的交叉点
目前高校面临知识产权教育上的主要问题就是怎样将工科背景的学生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更好地建设知识产权教育。在高校培养理工科学生知识产权的时候要充分利用他们所熟悉的工科知识,要让理工科大学生掌握一些人文社科知识,将文理相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色和专业优势。因此,在知识产权课程安排的时候应该尽可能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通过这些课程让他们从中感到快乐,得到成就感。
(2)利用专业特色设计教学模块
在知识产权的教育上,理工科学校相对于文科的学校更加具有优势,在拥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基础上再进行知识产权的学习,这样能够培养出复合型的人才,这是社会所需要的。各个高校应该要有自己的特色,开设知识产权课程的时候要考虑到相关的专业背景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知识产权的课程,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爱好进行选择。
2.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
(1)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案例,可采用PPT或者视频的方法,从这些真实案例中,讲述一些知识点,也可让学生进行讨论。这种教育的方法会让学生很感兴趣,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做到以案说法,理论联系实际,效果非常好。在课堂上,学生和教师可以互动,使得学生对知识产权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唤醒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意识,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
(2)利用多元化的教学途径
除了学校正常的课程之外,学校还可以请一些专家学者多进行一些讲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了解知识产权的最新动态,关键是和学生互动答疑,开阔学生的眼界。
3.提升对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视程度
最近几年,虽然国内对于知识产权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也采取了很多的政策和措施,但是和外国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日本之间的差距还很大。这些国家在知识产权上面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例如日本,他们对知识产权高度重视,甚至实行了举国体制,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教育体系,使得每一个人都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美国对知识产权教育也有一套完备先进的体系。
4.优化知识产权师资队伍
知识产权是否学得好,关键要看相关教师的教育水平,但是真正拥有高水平的教师却相当少。所以,高校培养知识产权教师的时候不管是人员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要重点去培养。当然,知识产权有很多事涉及物理、化学等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文科生有可能会很难深入进去。所以相对而言,学习理科的学生进行知识产权的相应课程学习,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高校可以招聘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知识产权教师,完善师资结构。所以,高校只有不断改进对知识产权的教育理念,注重对教师的培养,知识产权教育才会越发完善。
5.合理配置知识产权教学资源
理工科大学应先找出本校最具特色的王牌专业,然后将知识产权的课程设置为王牌专业的必修课,培养具有理工科背景的专业知识产权人才;该校的其他专业可以采取选修课的方式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理工科高校应该根据自身专业课的特点来进行知识产权教育,这样可以使该校的知识产权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就目前来讲,对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教研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执法司法人才和服务型人才。最近几年,各大高校对于知识产权的人员培养主要是前面两种。从社会需求来讲,对知识产权实务人才的需求远多于知识产权理论人才。高校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时候应该和相应的企业联合。为了能够更加贴近实际情况,高校在上课的时候应该多增加一些实务课程,包括案例分析、专利审查、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等;最好能和国家的相关机构如法院、工商局等联合建立培养基地,让学生能有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如果条件允许,高校可以在本科A段增加知识产权专业。
参考文献:
[1]罗青兰,苏春辉,秦彩萍.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07,25(8).
论文关键词:复合型专业;班主任;知识产权
为回应新兴技术领域、新型商业模式和日新月异之社会现实的人才需求,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涌现出诸如知识产权、标准化等新兴复合型专业。与哲学、法学、医学等传统专业相比,这些专业大多共享着发展空间较大、设立时间不长、专业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协调、存在合理性备受质疑的特点。因此,如何寻求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其更加理性地建设和发展,以满足社会现实的需求并促进其不断创新发展,是这些新兴复合型专业必须持续思考的致命性难题。在以往的经验中,由于新兴复合型专业设立时间较短、学生较少甚至尚无学生,各高校大多在研究学术论证、正视实务需求、借鉴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来定位、设计本校的新兴复合型专业,而较少关注新兴复合型专业学生的信息反馈,忽视了新兴复合型专业培养对象的真切感受。亦即,在思考新兴复合型专业的生存、发展问题时,已有讨论较少从学生工作的角度讨论新兴复合型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特殊难题及其应对措施。而以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之交叉领域为切入点的思索则更少之又少。基于此,为更加全面地分析、思考新兴复合型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应当在结合学术、实务和学校特色等的基础上,探索在专业发展模式不成熟之前提下,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应当如何作为,才能促进新兴复合型专业的良性发展。
本文拟选取中国计量学院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为样本点,从高校班主任工作的角度,梳理该新兴复合型专业学生工作所面临的特殊难题及其成因,以期为寻求能不断促进新兴复合型专业理性发展的班主任工作机制提供助益。
一、中国计量学院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经过三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计量学院目前已处于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历史阶段。就学生的教育培养而言,该转型的实质是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素质,帮助学生树立理性的专业理念和独立的大学精神。但既有管理体制并不利于该目标的全面实现: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下文简称“学工老师”)主要通过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密切交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较少关注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育;从事教学科研的老师(下文简称“教研老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设计与管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但在课堂之外几乎很少与学生有深人、频繁的交流。
基于此,中国计量学院设置了班主任管理制度,要求教研老师担任学生自然班级的班主任,班主任在职责上独立于学工和教研系统。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的联系,一方面使专业教师更好地掌握、洞悉学生的专业需求,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全方位地感受本专业的特殊风格,此外也能帮助学工老师通过班主任间接地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的情况,最终有利于全校师生创新能力及理念的提升,促进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在此管理目标的指导下,班主任具体的角色定位是:高校班主任是所任班级全面工作的责任者、所任班级组织建设的规划者、全班学生学业生涯的引导者、全班学生安全稳定的维护者、班级寝室学习风气的营造者、全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全班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全班学生家庭与学校信息的传递者、全班学生职业生涯的导向者、所任班级校友工作的联络者。经过近些年的努力和积累,中国计量学院已探索出较为成熟的班主任管理制度及指标考核体系,在实践中也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自2006年设立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以来,中国计量学院已有四届近四百名该专业在校学生。学校一直积极地在该新兴复合型专业贯彻落实班主任管理制度,将该新兴复合型专业班主任同其他专业班主任纳入统一制度框架内予以引导、管理,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班主任的工作目标、角色定位、工作机制、考核指标等与其他专业班主任也基本一致并无特殊之处。
二、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及其成因
目前,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尚处于建设发展的摸索阶段,许多其他专业较为成熟和成功的经验在适用于该专业时多会面临质疑、迷惑、争论和不确定。
班主任工作经验亦是如此。笔者从2008年担任08级知识产权理科班班主任以来,尽管在学校班主任管理制度的指引下,借鉴学校领导和同事的丰富经验,能够解决大部分工作难题,但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在以往经验中尚未凸显的问题。与其他专业班主任工作相比,遇到最核心、最棘手的难题是:具体如何操作才能在既有考核指标体系的引导下,较好地实现班主任的工作目标,尤其是如何成为合格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学生学业生涯的引导者、职业生涯的导向者和安全稳定的维护者。
(一)帮助学生消除专业定位之困惑,引导学生获得专业归属感的难点及原因
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在社会大背景下或普通人的理解中定位自己的专业,也没有诸如“我是法律人,要寻求正义”等的专业归属感,更没有诸如“我属于历史法学派,萨维尼是我的宗师”等的学派归属感。在学生的印象中,一旦进入了知识产权专业,其便丧失了历史连续性,无法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似乎只能像落叶那样随波逐流或随风飘落而毫无可资依赖之基础。
学生的这种状态主要源自知识产权专业的特点。第一,从专业自身层面看,如果将传统学科划分称为“横向”区分,那么知识产权专业自身则是从“纵向”区分的视野下凸显出来的。如此,无论如何都无法在理工农医法经等之。‘‘横向”区分的视野下来独立全面地理解知识产权。或者说,知识产权号业呈现出复合的特点,并且其所复合之各“横向”专业间的关系也是模糊不清的。这便是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无法在普通人的理解下解释自身专业定位的主要原因。第二,从专业教师的层面看,知识产权专业的师资结构是复合的,如果教研老师随性地向学生传达自己对知识产权专业的理解,学生便无法从专业老师身上感受到统一的专业风格,也很难获得专业归属感。
对此,最好是高校能在“横向”视野下选择不同的切人点,对老师和学生予以明确阐释,统一老师的思想和口径,进而给学生呈现出一幅清晰的专业图景。如此方能消除学生对于专业定位的困惑,帮助学生获得专业归属感。而现在的难题在于,面对学界复杂的论证和实务界多层面的要求,各高校都很难确定知识产权专业发展的切入点,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慢慢积累经验。为了使知识产权专业更理性地建设发展,早日为学生提供明确、合理的专业定位导向,高校在确定切人点时,不仪要研究学界的论述、正视社会实务界的需求、思考自身的特色优势,也要洞悉学生的反应。从掌握学生信息的角度看,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班主任具有天然的优势,可将学生的情况及时准确地向决策层反馈,为理性决策提供所需的相关信息。但从中国计量学院的现状看,班主任并不清楚决策层所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哪些是属于班主任可提供帮助的问题,其在和学生交流时无法有针对性地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如果高校决策层认真思考切人点的选择问题,明确了决策所遇到的难题,并将这些难题向班主任、学工老师和教研老师公开,各主体便可分别有针对性地展开有价值的工作,为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帮助学生消除课程设置之不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难点及原因
抽象层面专业定位不明确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对于其所开设的课程是不解的,也是不满的,结果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理解,主要是不理解课程为何如此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学生为何什么都要学,理科的课要开、工科的课要开、管理学的误要开、法学的课也要开;为何要在大一大二时去学习其他专业大三的专业课程,如工程图学、电工等;为何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法学课程如此之少等等。不满意,主要是指对已开设课程的内容不满意。比如知识产权理科班所开设的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为何是文科教材而不是理工科教材,物理为什么仅简单介绍近代物理学发展史等等。
面对这些疑惑甚至责问,笔者曾尝试过如下三种救济措施,但效果都不理想。(1)对于已开设过但不满意的课程或本专业不开设但有兴趣的课程,建议学生到其他分院或相关教师的课堂去旁听,根据个人情况,在课余时间自行学习和补充。但该措施的效果非常不好。除了学生自身情况以及课程时间不易协调之外,最核心的难题是学生应去旁听哪些课程。旁听课程的确定是班主任不适宜指导的,只能任凭学生自行选择。(2)尝试与任课教师直接沟通相关情况或想法。但除非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问存在很亲密的私人关系,否则班主任将不愿与其直率地沟通。(3)告知学生会将这些情况及时向学校反映,由学校做出解释或回应。但学校获知如是情况之后,通常的做法是选定特定的时间,向全体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予以统一解释。而被选定的时间往往是在新生入学之时、学期结束之后或下学期开始时乃至学生毕业座谈时。显然,这是缺乏时效性的。当学生得到回应而消除疑惑时,所涉课程尚未开始或早已结束,这对学生该课程的学习并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解决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班主任工作难题的对策建议
鉴于以上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及其原因,下文拟从工作目标、工作理念和具体措施三个层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1)明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班主任工作的宏观目标和角色定位。从笔者目前工作实际看,班主任制度中既有工作目标和角色定位的规定在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中并无问题,仍应适用于该新兴复合型专业。问题主要在于,在专业定位不成熟的前提下,班主任应遵循什么工作理念,采取什么具体措施来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
(2)秉持克制务实的班主任工作理念。结合班主任的工作目标和自身能力,班主任应保持克制,不应自视甚高而替代高校决策层来选择切人点或决定专业定位,其向学生随意做出的任何解释和回应都只能代表班主任的个人观点而不具有权威性。在学校做出明确决策之前,也不应抱怨嗔怒,而应努力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实并及时地向决策层反馈,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务实地工作。
(3)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第一,搭建交流平台。班主任可通过班会的形式,不定期邀请相关领导或教师与学生座谈,促进双方做进一步深入的交流与沟通,既有助于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消除其不满情绪;也有助于决策层及任课教师掌握学生情况,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为此,学校可考虑采取相关激励措施和制度保障,比如在班主任考核体系中增加“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专业思想教育”的权重,提供座谈会的相关场地和经费支持等等。第二,呐喊呼吁,敦促决策层认清形势、明确思路、重点扶持、落实到位。提醒决策层认真思考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并将该难题告知相关教师。或以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班主任工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申报校立课题,及时有针对性地搜集并反馈相关信息。第三,强化学生对于班级、分院乃至学校的集体归属感,以弥补专业归属感欠缺所导致的心理安全缺位,着重加强班级心理安全稳定建设。第四,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日常交往中让学生体会或感悟到知识产权专业特有的风格和魅力,力图增强学生的专业归属感。
关键词:全球产业链;知识转移;本土企业;转型升级
一、 引言
外资的进入加大了中国本土企业参与全球生产链的深度和广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但现实情况显示,大多数企业被锁定在产业链的底端,长期从事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分工,并没有从中学到跨国公司产品设计和研发等知识,仅仅赚取低廉的利润。按照国外学者的研究,知识的跨国转移是个复杂的作用过程,涉及因素众多,如从知识的输出方、知识的接收方和知识特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到底有什么原因阻碍了知识从跨国公司到本土企业的转移,仍是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将首先对全球产业链上的跨国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框架进行概括总结,再依据调研所掌握的情况,对当前几种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典型本土企业类型遇到的知识阻碍原因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二、 全球产业链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框架
大多数跨国公司以效率寻求目的进行投资,不但吸取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同时也为具有一定生产能力和成本优势的本土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价值链提供可能。为提高系统效率,发包商不得不帮助发展中国家企业实现工艺升级与产品升级,以保证及时交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这就产生了知识从跨国公司到本土企业之间的转移。图1显示的是知识从跨国公司转移到本土企业转移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知识输出方、知识接受方和所传输知识的自身特性等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
三、 全球产业链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1. 跨国公司方面。跨国公司要实现效率寻求的目的,需要把大量的生产性知识进行转移。虽然跨国公司拥有高质量的知识基础,但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输出方充当的不单是知识提供者的角色,更应该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根据知识接收方的特征对知识进行适当分解,以合适的方式进行转移。但是,国别间的文化差异、组织差异会给跨国公司的知识传授产生一定的障碍,使转移效果大打折扣,阻碍跨国公司知识的有效转移。因此,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能力不仅取决于它有多少有用知识可以转移,还取决于它能不能有效将它们进行转移。
跨国公司作为知识转移的源头,其知识共享的意愿是至关重要的。知识转移意愿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第一个因素是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如市场寻求的战略目的基本上不存在核心知识向此类企业转移的可能,但如果跨国公司是基于优势互补的目的寻求的战略合作伙伴,则核心知识的共享是必须的。第二个因素是保护意识,跨国公司的核心知识是其核心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因此具有强烈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跨国公司不愿意转移太多的知识给接收方。另外一个因素是潜在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知识转移的结果使得一些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代工或配套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竞争对手;二是存在知识转移失败的风险也减少了跨国公司转移知识的意愿。
2. 本土企业方面。虽然知识源对知识的输出起决定作用,但知识转移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接收方也起着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显示本土企业的学习动机并不强烈,原因有二:一是跨国公司在产业链上占主导地位,本土企业的利润非常有限,且确定合作关系后是以能否按时完成生产任务作为主要的考核依据,并不是以产品的质量和管理的规范性为依据,因此不太愿意花费漫长时间和高昂的成本将仅有的利润进行投资学习;二是学习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知识积累,当前我国相当部分的本土企业已经放弃了对研发、品牌和渠道的努力,学习的难度也使企业不愿付出努力。
除了学习意愿之外,本土企业的先验知识和研发投入也决定了其吸收能力。因为组织吸收知识的能力具有路径依赖性,知识积累量与转移知识的关联度均影响公司吸收知识的能力。知识积累量越大,与转移知识的关联度越高,本土企业吸收知识的能力越强。
3. 知识特性方面。知识特性影响知识转移的主要原因在于不易表达、无论是通过文字还是图像、声音等都不能准确体现的隐性知识。首先,隐性知识只能通过感觉和双方的接触才能慢慢体会到其精髓,而双方的人员接触,尤其来自不同国别人员的接触具有高昂的成本,这使得企业间的知识转移存在障碍。隐性知识传递的以上要求还会由于前文述及的原因使本来就困难的传递更加困难。从跨国公司角度来讲,保护意识会使它们对所传输的知识进行筛选,可能导致任何核心技术秘密(通常是隐性技术知识)泄漏的接触方式都有严格的管理措施,这也加大了隐性技术知识转移的难度,而从本土企业来讲,由于获取隐性知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常常需要付出时间、努力和大量内部资源,如前所述本土企业学习动机不强烈和学习能力差也将进一步给隐性知识的转移造成障碍。
3. 知识传播阻碍机制。综上所述,在全球价值链上知识传播有9个因素影响知识顺利传播(见图2),分别可以归类为跨国公司方面的因素(因素①)、本土企业方面的因素(因素②)和知识特性因素(因素③)。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方面的各种影响因素还通过知识隐性特征的中介作用,对知识传递效果产生进一步的影响,即在知识传递的阻碍作用中除了三种直接影响,还存在④和⑤两种中介影响作用,共同构成了全球生产链上的阻碍机制。
四、 全球价值链升级在中国的典型障碍类型和作用机制
基于上文的分析思路,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自2009年9月份开始,进行了一个历时三年的调查,对本土企业感知到的基于全球价值链实现技术升级的主要阻碍因素进行了现场调研并依据访谈填写了调研问卷。被走访调研的企业近100家,其中有80家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表达了有明确的阻碍因素感知。这些企业可以概括为三个特征明显的类型:中小企业集群、专业从事代工制造的企业、具有自己的品牌且基本是跟发包方平等合作的企业。其中第三类企业差距最大,但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与跨国公司具备相类似的合作关系,对阻碍因素的感受也很相近,不同类型的企业就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见表1),下文将对每个不同类型的知识阻碍作用机制进行分析。
(1)中小企业配套集群的阻碍机制。影响中小企业配套集群技术吸收的主要原因一般归结为“外科手术式植入”特性。成因是跨国公司资源寻求或技术保护的目的,根据其核心能力和关键资源将价值链的某一环节或区段在空间上进行分配,客观上在东道国当地形成了一种破碎性的生产片段,既很难有充足的知识准备进行吸收,又不能形成完整的生产能力。如东莞、昆山、(扬州)天山的高技术产业集群,更因其“外源性”和产品在价值链上的封闭性特点,致使进入价值链的企业完全放弃了对研发、品牌和渠道的努力,单纯地做跨国公司的订单,所学到的知识将很难被用上,因此本土企业并不具有太大的学习动力。该类集群当前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生产性的集群转变成为创新性集群,并实现新产业和新业务的内生增长,摆脱对主导企业的高度依赖性。
(2)“量产型”专业制造企业的阻碍机制。“量产型”专业制造企业的处境要好于中小产业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往往具备了一定的生产和技术能力,相当一部分企业放弃了对研发、品牌和渠道的努力,将优势资源投入到加工制造环节上。由于相对出色的生产能力,它们具有较丰厚的回报,其次,它们所从事的生产环节对于生产工艺和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跨国公司所传递的技术知识(如图纸等)也会更丰富。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了它们更容易获得较先进的技术知识,但是做专业加工商为它们带来了稳定的收益,他们一般并不急于改变现状,即使存在着丰富的制造知识积累和强干的技术团队,也是以生产作为活动的目的,并不具有创新动力。而且跨国公司保护着支撑创新的隐性知识,所以“量产型”专业制造企业靠配套价值链获得创新型知识也存在着很大困难。要改变这一现状,最好的办法还是企业能够有定位的改变,不是仅专注于生产,而是能够把跨国公司的生产知识作为促进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的有力因素。
(3)“伙伴型”品牌企业的阻碍机制。这些企业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但创新系统还不完善,虽然在与主导企业的合作中可以拓展国际接触空间,了解先进的管理和规范,但两个方面的因素也限制了通过全球价值链的学习:一方面,主要接受的往往是一些跨国公司不愿去做或在本国(出于环境原因)不允许做的产品或部件,难以接触到先进知识;另一方面,即使有机会到跨国公司进行学习,但创新性知识多为隐性知识,语言障碍、时间限制等降低了学习效果。成功企业的做法显示:学习跨国公司规范化的生产管理、差异化的点上突破、多角化的客户学习,积极完善自己的创新系统,寻求价值链攀升和重构是有效途径。
五、 结论
由上文的分析可见,要分析知识从跨国公司转移受到阻碍的原因需要从知识输出方、知识接收方和所传输知识特性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当今我国市场上三种企业类型――中小企业配套集群、“量产型”专业制造企业和“伙伴型”品牌企业,加入跨国公司主导的产业链各有不同的知识阻碍特性和机制:中小企业配套集群主要是由于跨国公司生产链的分割和布局造成的生产过程不完整及企业利润有限,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成本和精力去学习;“量产型”企业则主要是因为技术学习的目的以满足生产的需要、维持现状为主要出发点而导致隐性知识接收惰性;“伙伴型”企业虽然具备创造性知识学习的动机,但由于往往接触到的并非最先进的知识,往往需要更多的加大学习投入,广泛学习。
参考文献:
1. 卢福财,波.全球价值网络下中国企业低端锁定的博弈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8,(10):23-32.
2. Szulanski G.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 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27-43.
3. Simonin B.Ambiguity and the process of kn- owledge transfer in strategic allianc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7):595-623.
4. ,吴贵生.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科研管理,2001,(6):114-121.
5. 王国顺,李清.基于吸收能力的跨国公司知识转移过程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9(6):762-766.
6. 徐笑君,王园园.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中民族文化因素影响分析――基于Hofstede 民族文化维度视角.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4):86-9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外溢阻断策略的全球制造网络中本土后向联系企业的能力升级研究(项目号:71072164)”;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技术创新与企业国际化研究中心)和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C、D类)项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工作的领导
扎实有效地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工作,是控制和杜绝多发性伤害事故和重特大伤亡事故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单位要进一步明确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领导,针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普遍和突出问题,加强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突出工作重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努力提高施工安全技术,淘汰落后的施工工艺和设备,实现安全生产。
二、明确工作重点,继续深化专项整治工作
2004年我市建筑业安全生产专项治理除继续开展对施工围墙、土石方开挖、模板工程和脚手架搭设、塔吊拆装、防高坠的专项治理外,还将开展施工现场办公、生活临时用房和市政工程的专项治理工作。重点为:一是塔吊、龙门架等垂直运输设备的安全管理,把工作重点放在已取得成果的巩固上,实行“一机一档”;二是模板工程的安装和拆除,模板安装必须按相关规定编制施工方案,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和监理单位总监审批签字后,方可作业。拆模前,其混凝土试块强度必须达到设计拆模强度要求;三是继续加强脚手架上作业、各类登高作业、塔吊、外用电梯安装作业及洞口临边作业等可能发生高处坠落的施工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继续推广高处作业的安全防护设施的定型化、工具化,扩大钢管脚手架专业搭设的覆盖面;四是加大对施工现场办公、生活临时用房的安全管理,工具式定型化的活动房要有产品合格证和安全措施方案;五是加大对市政工程的监管,要把市政工程纳入安全报监和监理的范畴,市政土方和管线敷设工程一定要有安全技术措施方可施工。
日前,在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主持的“通信技术知识产权实务研修班”上,国家知识产权局通信发明审查部副部长吴凯向《通信产业报》记者透露,截止2006年9月,通信领域专利的申请量排名依次是网络技术、图像通信、电话通信、移动通信、传输。这深刻反映出当前网络融合与新数字媒体兴起的大趋势。
近年来,国内专利申请数量占据前列的公司大部分都与通信技术相关。有专家表示,越来越多的通信新技术已掌控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电信企业正在向着“自主创新”的目标迈进,领先优势也进一步得到彰显。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近年来,国家已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而作为自主创新的核心,知识产权保护更得到了企业的充分认识。
据记者了解,华为研发人员比重保持在40%左右,并且每年把不低于销售收入的10%用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以华为的3G产品为例,在核心技术的突破上,目前累计的研发投入已经超过50亿元。正是华为在研发上人力财力的巨大投入,才换来了其参与市场竞争所必须的知识产权能力。
“越来越多的通信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给予重视,知识产权水平已成为企业的实力象征。”吴凯说。
专利管理模式仍存缺陷
但是,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仅有观念上的重视是不够的。
吴凯认为,国际化的大企业一般都设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并与技术管理、经营管理等部门一起构成企业的核心管理层。“重视研发和完善管理是保护知识产权的两个基本战略。”
也有专家表示,我国运营商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还有所欠缺,他们尚未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也正在建立过程中。例如中国移动的大部分专利是通过其研究院来申请和管理的,研究院的项目经理在测试研发新产品的同时,还肩负着一定的“专利申请量指标”,另外还要尽量将申请的专利内容写到相应的国际标准中去。
建立产业联盟
事实上,在通信企业具备了研发实力和专利管理能力之后,建立产业联盟就成为保护知识产权最“省力”的方式。“没有哪个企业能统治整个市场,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建立行业内部或企业间专利战略联盟,是运作知识产权的重要方式。”吴凯表示。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专业建设 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科技支撑是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监管的基础,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监管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科技问题反映在科研院所就是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问题。近年来,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已逐渐发展为一门新兴学科,不少科研院所还成立专门的科研机构或专业。但如何促进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创新能力建设持续健康发展,迅速为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与质量监管提供科技支撑,已成为科技部门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本文结合贵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对我校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设置背景、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培养方案、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谨供与同行参考。
1 专业设置背景
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物质条件。农产品安全与否,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随着三聚氰胺事件的曝光,瘦肉精、毒豇豆、毒大米、毒生姜事故的频繁发生,国家和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根据社会需求,建立相应的学科门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要求。2002年贵州大学向教育部申报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但未获批准,2003年教育部才批准在贵州大设置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目录外本科专业),经过近9年的建设,专业初见成效。
2 建设目标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通过深入细致的专业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方针,立足贵州,面向全国,多方向交融,实现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化和培养模式多样化,着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能创新、具有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逐步将专业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知名,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通过专业建设使本专业具备以下特点:(1)造就一支学术造诣深,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到符合社会的人才需求;(3)教材配备合理,教学手段先进、实践教学条件优越,科研进一步促进教学;(4)专业建设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博士点、硕士点学科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5)通过上述条件培养一大批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3 建设思路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记办学定位,树立具有时代特点征、符合贵州省情、中国国情的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就业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完善适应个性化教育需要的教学管理体制和内部质量保障长效机制。以质量为生命线,以改革求发展,全方位育人。以师资建设为根本,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以教材建设为基础,在密切结合生产实际的同时,紧跟本专业最新国际动态,扩充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本学科和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
4 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
将《高等学校农林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意见》作为主要依据,根据本科办学方针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即培养具备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基地建设与规划、生产与管理、加工与包装、检测检验与管理、经营与贸易以及标准化制定和实施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农业、环保、农产品、食品、质量检测、外贸等部门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等单位从事有关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将人才培养定位于适应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发展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针对本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趋势,积极调研其他开设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校教学情况,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及农业生产单位联系交流,了解相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宽口径、重基础、能创新”的基本要求,使其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
5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保障专业建设的根本,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对专业进行建设,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又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一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和学术梯队建设方案。我们认真落实学校、学院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与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的各项任务,通过引进高级人才充实了教师队伍,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条件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鼓励本校教师在职进修、攻读学位、深入到相关研究院所、企事业及农业生产单位进行合作研究,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对引进与培养的教师有明确的激励机制,对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责任人建立专项资金资助,设立科研基金鼓励教学科学研究,激励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经过近9年的建设,我校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专业拥有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业务素质较高、教学水平高、学历层次高和职称结构、科研能力强、实践技能强的教学团队学历和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为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6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在课程设置方面,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开发新课程,改造旧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做到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和个性课程相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注重课程之间的纵向衔接与横向关联、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衔接。鼓励教师开展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目前已建成多门重点课程;积极探索双语课程改革,已建设“生物农药及其应用”和“农产品毒理学”两门双语课程。按照学校制定的教材建设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教材编写及选用制度;对于缺乏现成的教材,采取根据实际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自编教材的方式来解决。在教材选用方面,鼓励教师使用近三年出版的国家统编教材或先进优质教材;在双语教学方面,选用优质国外原版教材。
7 提高教学条件
教学设施设备、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的配备的数量和质量是打造专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完成教学计划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近年来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资金补充教学设施、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改善办学条件。目前专业的所有课程已经全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育部、省教育厅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目前专业实验室也已初具规模,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我们积极与学校图书馆联系交流,购置了一批专业图书,征订了相关的专业期刊和杂志,为师生的学习、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信息服务,为学生课外学习、拓宽专业知识面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积极联系,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坚持“产学研”三结合,现已建成一批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为本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8 教学研究与改革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教学任务重、课时数少的特点,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认真研究论证,并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和优化,促进课程之间的衔接与关联,增强课程中现代科学技术与本专业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基本形成一个系统完整又具有开放性的课程体系。组建课程教学组,实行集体备课制度,注重对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取,不断吸收先进研究方法和优秀教学成果,通过多元化途径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加强和完善了实践教学,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互结合,课程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了对本专业的兴趣,培养了科学素养,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增强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为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
9 教学管理
近年来,我校在积极思考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评建成果、探索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实践中,初步形成以“四专一综”的内部质量评估体系,《教育教学状况年度白皮书》,努力强化内部质量保障,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四专”,即抓住本科教育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关键因素,重点从课程考试质量、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实践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四个方面制订评估指标体系和实施办法,开展专项性检查评估。“一综”,即为创新评估模式,客观、准确、真实地反映学院(部)的教育教学基本状态,创建学校教育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2009年起贵州大学开展了学院(部)年度贡献度及综合竞争力评估。经过内几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教学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二是教学改革创新进一步推进,三是教学过程管理进一步规范,四是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10 发展方向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实践性强的专业。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真正适合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近几年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办学实践,我们发现还存在着某些专业课实践环节较薄弱等问题。在今后的作中,要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和专业实验室建设,明确课程组负责人职责,通过观摩调研、设备添置等途径,提高专业课实践环节的教学水平。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联系交流,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拓展学生实习教学基地,形成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的良性循环。深入了解社会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地方或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了贵州大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建设项目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黎其万.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农业质量标准,2007.6:14-16.
[2] 骆焱平,朱朝华.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3-94.
为认真贯彻落实近期全省、全市、全县关于建筑施工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安排部署,切实做好建筑施工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督促企业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防范遏制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多发频发态势,结合全镇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整治目标
通过建筑施工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有效减少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全县建筑施工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
二、整治时间
2019年7月下旬至12月底
三、整治范围
本次建筑施工行业(领域)生产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范围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隧道工程、公路工程、水利工程、电力建设工程等,重点是隧道、高边坡、深基坑等工程项目。
四、整治内容
(一)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
建设、监理、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建筑起重机械租赁、安装、使用等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各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安全责任落实情况。建设单位是否严格按照规定拨付安全文明施工费,是否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开展安全文明施工检查,及时督促、组织相关单位消除安全隐患;施工单位是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三级安全教育”以及安全文明施工费的提取和使用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是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监理单位是否将安全生产纳入监理的范围,监理人员的配备和监理工作是否符合监理规范要求等。
(二)危大工程安全管控情况。
1.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情况。危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核、专家论证的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方案内容是否齐全,安全措施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相关单位和人员是否按照要求签字盖章。
2.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实施情况。施工单位是否建立危大工程安全管理档案;在危大工程实施前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技术交底;施工过程中是否严格按照方案组织施工,并指定专人对专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监测;是否按照规定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验收。
3.建设、监理单位履责情况。建设单位是否组织勘察、设计等单位在施工招标文件中列出危大工程清单,是否要求施工单位在投标时补充完善危大工程清单并明确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是否按照施工合同约定及时支付危大工程施工技术措施费以及相应的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是否在申请办理安全监督手续时提交危大工程清单及其安全管理措施等资料。监理单位是否将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列入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是否按规定审核专项方案;是否对专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现场巡视检查;发现施工单位未按照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的是否要求其进行整改,施工单位拒不整改的是否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和工程所在地主管部门;是否参加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验收;是否建立危大工程安全管理档案等。
(三)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建设、施工和监理单位是否常态化组织开展施工现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重点是基坑工程、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地下暗挖工程等危大工程以及地下管网施工中事故易发环节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改,隐患闭环管理。
(四)起重机械安全管理情况。
建筑起重机械产权备案、安装(拆卸)告知、安全档案建立、检验检测、安装验收、使用登记、定期检查维护保养等制度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要求;起重机械安装拆卸人员、司机、信号司索工持证上岗情况是否符合要求。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使用)单位、监理单位是否严格进场建筑起重机械的使用管理和验收,杜绝因市场供需关系不平衡导致超过安全使用年限、老旧“带病”、套牌、拼装以及来源不明等起重机械进场。
(五)预防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情况。
安全生产技术交底、安全教育是否到位情况、安全交底内容及教育是否有针对性、是否有安全注意事项及操作规程等情况;工程实体防护、操作平台使用防护、安全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情况等是否符合要求。
(六)项目分包单位的资质审核及管理情况。
建设、施工和监理单位是否对分包单位资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核,是否存在“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等情况。
(七)应急演练开展情况。
施工单位是制定和完善各类安全事故应包预案,是否组织开展突发安全事故、消防安全事故应急演练等。
五、时间安排
(一)工作部署阶段(7月31日前)。
各村(社)要结合本方案和本辖区、本行业(领域)实际,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并安排部署相关工作,迅速传达到相关企业,切实将本次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二)专项治理阶段(8月至11月)。
各村(社)要督促本辖区、本行业(领域)内的在建项目责任单位严格按照有关法规文件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对施工现场开展自查自纠,建立自查自纠和隐患排查治理台账,有关情况应形成书面材料,并存档备查。各村(社)、镇安办及有关成员单位在辖区内(行业内)至少组织一次建筑施工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检查,确保建筑施工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三)总结提升阶段(12月)。
各村(社)、镇安办及有关成员单位要对本辖区、本行业(领域)建筑施工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总结,12月10日前将本次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工作措施、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等内容上报镇安办。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责任。
各村(社)、镇安办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精心安排,周密部署,根据本方案,结合本辖区、本行业(领域)建筑施工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二)突出重点环节,确保整治实效。
各村(社)、镇安办及要紧紧抓住建筑施工事故易发、多发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针对重点场所、要害部位、关键环节,重点突破,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抓出成效。强化各方安全责任落实,通过治理重点问题,以点带面,全面消除事故隐患,遏制建筑施工行业(领域)安全事故多发频发态势。
关键词:产学研 全日制专业学位 培养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2009年全国计划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5万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400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为宗旨,以培养工程实践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积极探索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高素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1 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满足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我国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专业学位教育种类不断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是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对在职人员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教育部自2009年起,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实行重大改革,增强研究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除继续实行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外,开展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仅满足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而且对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 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2009年即将启动的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其研究生培养过程、培养环节质量监控和学位论文要求等相关规定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如何使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内容高起点、研究生培养质量高标准、创新实践能力高要求,使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成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探索出一套符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制订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规章制度,是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的重要工作。
2.1加强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学科研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将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课堂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例如,北航材料学科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上,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核心基础理论课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完全相同,其核心基础理论课包括:固体物理、材料近代测试方法、固体化学、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先进复合材料等。在方向课程设置上,拟针对北航特色增加有航空航天特色的“航空航天材料工程”,包括:航空航天发动机用高温结构材料、航空航天飞行器用轻质结构材料、热防护和机载设备用特种功能材料和航空航天关键材料的服役特性与寿命评估,以及“航空航天关键结构件无损检测技术”等应用性强的课程。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请工程背景强的优秀教师、航空航天大型企业的总工程师或总设计师主讲相关课程,以飞机、运载工具和空间飞行器为对象,分解其不同部位的材料组成和材料特点,结合航空航天企业的实际案例,讲授航空航天领域关键材料,形象地再现关键材料的加工过程。这样就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整体课程设置,在强化基础理论的同时,突出了应用知识的课堂教学。
2.2依托学校科研优势,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环节,除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外,还建设和建成了一批校级研究生公共实验课和学科专业实验课。
学校特别重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即研究生教学实验的环节。依托学校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高质量地转化到实验教学环节上,建成研究生公共实验室,以提供系列化、层次化的实践能力培养环境,形成完善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学校通过“211工程”、“985”教育振兴计划等教学实验室建设专项,从实质上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实现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建成了一批研究生公共实验室,包括研究生公共实验平台和研究生专业实验平台。达到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目的。通过将前瞻性、先进性、典型性、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的科研成果高质量地转化到研究生公共实验教学上,形成跨一级学科或在一级学科框架下的研究生公共实验教学内容,实现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面上培养,夯实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宽口径”总的基础,再通过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在其研究方向上实现“点上提高”,从而,形成研究生实践能力的立体全方位培养。学校十分重视通过机制体制创新使高水平教师参与到实验教学工作中,在实验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明确要求课程团队中要由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领衔组建教学团队。
2.3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
对于2009年即将招收的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要求其学位论文选题均耍来源于企业合作的应用课题,或直接将他们派往企业,以突破企业关键技术来命题,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北航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系强有力的纽带、学校实施开放办学战略的重要举措和学校参与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有力切入点。仅材料学科,学校就与60l所、603所、606所、410所、430所、621所、703所、上飞公司、331厂等一大批重要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单位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协议。北航实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共同确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研究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通过论文工作,不仅提高科研工作水平,而且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增强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