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土保持知识范文

水土保持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土保持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土保持知识

第1篇:水土保持知识范文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以下简称《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有下列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进行检举:

(一)违法毁林或者毁草场开荒,破坏植被的;

(二)违法开垦荒坡地的;

(三)向江河、湖泊、水库和专门存放地以外的沟渠倾倒废弃沙、石、土或者尾矿废渣的;

(四)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的;

(五)有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的其他行为的。

第三条水土流失防治区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实行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责任制。

第四条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立的水土保持机构,可以行使《水土保持法》和本条例规定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职权。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批准的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实施,并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安排水土流失地区的部分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农业发展基金等资金,用于水土保持。

第六条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按国家、省、县三级划分,具体范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告。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可以分为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

第七条水土流失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水土保持中等专业学校或者在有关院校开设水土保持专业。中小学的有关课程,应当包含水土保持方面的内容。

第二章预防

第八条山区、丘陵区、风沙区的地方人民政府,对从事挖药材、养柞蚕、烧木炭、烧砖瓦等副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根据水土保持的要求,加强管理,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

第九条在水土流失严重、草场少的地区,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行舍饲,改变野外放牧习惯。

第十条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因地制宜,组织营造薪炭林,发展小水电、风力发电,发展沼气,利用太阳能,推广节能灶。

第十一条《水土保持法》施行前已在禁止开垦的陡坡地上开垦种植农作物的,应当在平地或者缓坡地建设基本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将已开垦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植树种草;退耕确有困难的,由县级人民政府限期修成梯田,或者采取其他水土保持措施。

第十二条依法申请开垦荒坡地的,必须同时提出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报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第十三条在林区采伐林木的,采伐方案中必须有采伐区水土保持措施。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采伐方案后,应当将采伐方案抄送水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监督实施采伐区水土保持措施。

第十四条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修建铁路、公路、水工程,开办矿山企业、电力企业和其他大中型工业企业,其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水土保持方案,必须先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依法开办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申请采矿,必须填写“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申请办理采矿批准手续。建设工程中的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应当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并签署意见。水土保持设施经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工程不得投产使用。水土保持方案的具体报批办法,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五条《水土保持法》施行前已建或者在建并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必须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第三章治理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国有农场、林场、牧场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在禁止开垦坡度以下的坡耕地,按照水土保持规划,修筑水平梯田和蓄水保土工程,整治排水系统,治理水土流失。

第十七条水土流失地区的集体所有的土地承包给个人使用的,应当将治理水土流失的责任列入承包合同。当地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应当监督承包合同的履行。

第十八条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的水土流失,可以由农民个人、联户或者专业队承包治理,也可以由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个人投资投劳入股治理。实行承包治理的,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签订承包治理合同。在承包期内,承包方经发包方同意,可以将承包治理合同转让给第三者。

第十九条企业事业单位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应当负责治理。因技术等原因无力自行治理的,可以交纳防治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治理。防治费的收取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主管物价的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条对水行政主管部门投资营造的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防风固沙林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时,所提取的育林基金应当用于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防风固沙林。

第二十一条建成的水土保持设施和种植的林草,应当按照国家技术标准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的,应当建立档案,设立标志,落实管护责任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或者侵占水土保持设施。企业事业单位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应当给予补偿。

第四章监督

第二十二条《水土保护法》第二十九条所称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是指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大江大河流域水土保持中心站,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土保持监测站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防治区水土保持监测分站。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三条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分别公告水土保持监测情况。公告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水土流失的面积、分布状况和流失程度;

(二)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及其发展趋势;

(三)水土流失防治情况及其效益。

第二十四条有水土流失防治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定期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通报本单位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情况。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对《水土保持法》和本条例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水土保持监督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时,应当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发的水土保持监督检查证件。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依照《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幅度为非法开垦的陡坡地每平方米一元至二元。

第二十七条依照《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幅度为擅自开垦的荒坡地每平方米零点五元至一元。

第二十八条依照《水土保持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幅度为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

第二十九条依照《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幅度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每平方米二元至五元。

第三十条依照《水土保持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幅度为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

第三十一条破坏水土保持设施,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二条依照《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请求水行政主管部门处理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的,应当提出申请报告。申请报告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二)受到水土流失危害的时间、地点、范围;

(三)损失清单;

(四)证据。

第三十三条由于发生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而造成水土流失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的种类、程度、时间和已采取的措施等情况,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查实并作出“不能避免造成水土流失危害”认定的,免予承担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2篇:水土保持知识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1.自然概况

1.1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双辽市地处吉林省西部,属松辽平原一部分。位于东经″123°20′至124°05′,北纬43°20′至44°05′之间。东与公主岭接壤,西连内蒙古哲里木盟的科左中、后旗,南接辽宁省昌图县和本省梨树县,北邻长岭县,地势由东向西南逐渐低下。全市东西宽62公里,南北长89公里,幅员3121.2平方公里。

1.2地貌与植被情况

我市地貌属堆积地形类型,根据各地质发育历史为第四系沉积物结构,东部高,西部低,西南隆起,按地表形态分中北部冲积湖积平原区,区内分布连绵起伏的固定半固定沙丘,部分沙丘和碱地互相交错,大部分地块为风沙土。

我市共有林地面积6.7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23%,森林覆盖率为25%。各类草地面积7.5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24%,大部分荒草地已开垦为农田或进行林牧业生产,原始植被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使现存林草达到保持水土功能大为削弱。市内植被种类较多,是国家畜牧业基地之一。目前草原上长着羊草、披碱草、碱草、碱茅、芦苇及人工种植苜蓿草、草木栖等。

2.水土保持措施基本情况

2.1水土流失现状

我市幅员312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2万公顷。1949年我市水土流失面积133.194公顷,到2004年水土流失面积为93635公顷,其中风蚀面积84.69公顷,水蚀面积8406公顷,人为因素水土流失面积1160公顷。重点分布在双辽北部沙坨地区卧虎镇,玻璃山镇、服先镇等。

2.2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

人为因素:我市50年代初期,生态环境尚好,北部沙坨地区呈草原生态,南部河套地区灌木丛生,水蚀,风蚀的现象较轻,农业处于良好的“小气候”环境中,60年代以后,由于人口增多,农民缺乏对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认识,以及限制垦荒措施不利,加之畜牧养自由散放,破坏了植被,加重了风蚀、水蚀程度。

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我市属于风沙干旱地区,水土流失以风蚀为主,由于受季风影响,春季西南风较多,气象资料表明多年平均发生频率为19%,平均风速3.7米/秒,最大风速24米秒。年平均大风天数70.1天,3-5月份为33.7天,占全年大风次数的48%。

危害:由于多年来人为因素及自然因素,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对我市工农业产业极大危害。由其对农业生产,春季3―5月份不仅妨碍农田耕种,而且由于风把播后的农田表土,肥料,种籽刮走,并把发出的幼苗连根剥出,同时草原退化,使畜牧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3基本作法

对于水土流失,我市历年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治理。从1973年,建设林网防风固沙,总面积到57547公顷,2000年发展林地84公顷,其它治理耕地60公顷。1983年和1984年在玻璃山镇建水土保持试验基地,栽植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网,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环境,对水土流失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效果很好。2002年,双辽市玻璃山风蚀片水土保持治理面积355公顷。特别是1998年洪水过后,我市对东辽河、西辽河、新开河、张家排干等主要河流及回水堤防进行整修加固、护岸、植树绿化,对东西辽河险工采取丁坝,软体沉排护岸进行险工治理,治险固土,对防止河滩地,淘涮兑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低洼易涝,水蚀碱地改造成水田,有效地抵御了水害侵害。在对我市水土流失治理期间以至今后的更长时期内,我们要加强对水行政执法人员队伍建设,严格执行“一法两例”,对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进行严厉打击,彻底扭转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局面发生。

3.水土流失治理目标

3.1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以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我市县城经济战略为指导,正确认识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以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以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为宗旨,以恢复和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为目标,以生态建设为重点,扩大林草面积,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强生态防护功能,充分发挥工程措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国民经济与社会民展,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目标。

3.2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3.2.1农业措施

东西辽河沿岸乡镇耕地80%的耕地是黑土,黑粘土,厚度在20-50cm,此类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农作物所需的养料,深耕、中耕和培土是保土保水简而易行的耕地措施。

我市北部土壤多为沙土,风沙土和小部分盐碱土,是我市重度风蚀区,改良土壤保水保土增加土壤中的团粒结构,采取黑土压沙土,沙土压碱土,增加农肥的办法,可以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含量,从而改变土壤结构减少风灾侵蚀。以上土壤改良措施与林业措施同时进行。

种草也是保水保良土壤的根本措施。种草蓄水保土,防风固沙,不仅可以减少雨水冲刷,还可以径流,拦截泥土,固土防冲、改良土壤。基本草场进行改良,沙、碱化草原进行治理,种草采用撒播形式,除新开发草场外,对原有已退化、产量低、品质差天然草场、草地补播,本次规划种草面积13920公顷,其中恢复已退化草场5000公顷,荒漠沙丘种草8920公顷。

3.2.2林业措施

在风蚀较严重区内,种植防风固沙林,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乔木、灌木或乔灌结合。农田营造防护林网,按一定规格,构成林网减少风灾侵蚀。河流堤防栽种护堤护岸林,从而减少水土流失灾害。

规划防风固沙林24982公顷,沙丘岗地栽树18271.5公顷,疏林、残林地补栽6710.5公顷,农田防护林40735公顷,护堤林2098.16公顷,为提高经济效益,栽植果林面积893公顷。

3.2.3水利措施

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水蚀,防洪除涝工程必不可少,东、西辽河险工险段采取丁坝,软体沉排护岸、下马杈、柳石枕等措施,以防止河滩地淘刷兑地。河道堤防进行整个加固,穿堤涵11处,单井柱桥13座,涵管桥158座,土埋涵349处,沟渠950km,村路475km.。

第3篇:水土保持知识范文

【关键词】 水土保持 质量 问题 措施

1 水土保持工程的重要性

就我国目前的水土现状来看,我国的很多地区的江河湖泊都出现了上游水土流失严重的现象,上游的水土流失使得很多下游的湖泊出现了干涸或者断流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了附近的居民的正常生活,影响到了我国的发展。随着水土保持工程和我国的长治久安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水土保持工程质量对于依托江河发展的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我国在水土保持工程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将这部分资源投入到最合适的地方,进而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就显得十分关键,而重视水土保持工程的施工过程也是保证资源有效使用的过程,因而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有效重视。

2 水土保持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水土保持工程的质量问题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形成:第一方面,水土保持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不高,施工人员的素质较低;第二方面,水土保持工程的工程施工设备落后;第三方面,工程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

2.1 水土保持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不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

由于我国的水土保持工程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施工单位对于水土保持工程施工和其他的项目施工之间的差异性认识不够充分,很多的技术人员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技术方面的教育,仅仅经历了短暂的培训或者学习,因而对于施工技术的选择方面仍然较为欠缺。技术的欠缺直接导致了工程质量的低下。除了技术人员的素质欠缺之外,管理人员的素质同样存在问题。水土保持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对于施工过程的认识不全面,对于施工过程的监督不到位,同时对于自身的责任认识不明确等都使得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进而造成工程质量的下降。

2.2 水土保持工程的工程施工设备落后

对于水土保持工程来说,通常工程具有规模大、施工时间长以及施工条件复杂的特点。因而,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大型的施工设备和专业的质量检测设备。然而,我国的水土工程施工中很多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采用这些先进的设备,而是依靠传统的手段来进行监测,因而,工程施工过程中人的主观因素对工程的影响较大,使得工程的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2.3 工程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

质量控制是水土保持工程的重要的内容,由于我国的水土保持工程起步较晚,目前仍然没有一个完善的工程质量控制体系,对于工程质量的控制更多的还是依靠较为分散的工程验收环节。并且,由于我国的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的不完善,很多国家监督部门的权利和责任不能得到有效明确的划分,因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了监管部门之间权责部分的现象,进而出现很多问题,影响工程的施工,同时也使得工程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3 加强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的措施

针对水土保持工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为了提高水土保持工程的质量,有关部门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方面,加强水土保持工程施工队伍的建设;第二方面,增加对于水土保持工程的资金投入;第三,加强对于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的监管力度完善现有的质量控制体系。

要提高水土保持工程的质量,最根本的就是提高施工水平。因而,培养具有专业的施工技术的施工人员就变得至关重要。有关单位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员工进行培养。值得注意的是培养和培训是不尽相同的,由于我国的施工技术并不完善,因而单位应增加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通过到国外进修、考察等多种方式逐渐掌握先进的施工技术,进而有效的应用于我国的水土保持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除此之外,有关单位还应加强对于管理人员的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从而有效的规范监督管理人员的行为,使他们将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当中。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家在水土保持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水土保持工程的资金量仍然不够充足。由于资金的原因,很多先进的设备不能大量的投入使用,使得无论是工期还是质量都不尽如人意。因而,国家要加大在相关方面的投,除了要增加财政投入之外,有关部门应根据区域特点和水土保持工程的实际情况在本地区进行有效的融资,通过有效的融资为水土保持工程提供更多先进的施工设备和检测设备,从而使水土保持工程施工过程中有更多的保证。

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实施项目水土保持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我国的社会建设和发展密切相关。因而,为了保证我国的水土保持工程的质量,国家有关部门就要完善现有的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使各个监督部门之间的责任得到明确的划分,进而使各个部门可以更高的履行自己的职责。除此之外,通过完善现有的质量控制体系,将较为分散的质量检验和监督环节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监督的作用被充分的发挥出来,进而使工程质量得到保证。

4 结语

水土保持工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高质量的水土保持工程不仅保证沿线居民的生活而且还可以实现对于自然灾害的防治。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人们对于水土保持工程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因而,有关部门要认识到现阶段我国水土保持工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引进先进的设备,从而提高我国的水土保持工程的质量,进而使我国水土保持中存在的漏洞被彻底解决,使我国的生态建设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刘占一.对现阶段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措施的思考[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9(3)22-23.

[2]胡光宇.浅析水土保持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J].科技研究,2014,22(12)21-23.

第4篇:水土保持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流域 水土保持 综合治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惜破坏生态环境与水资源,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在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具有极强的优势,能够平衡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1.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1.1人为因素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全球自然环境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非常突出。在部分落后地区,经济条件非常差,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活来源,不惜破坏森林,使得植被生长环境被破坏,最终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不仅如此,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资源利用率非常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土地失去肥力后就盲目再开荒,给土壤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开发与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导致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

1.2自然因素

在某种情况下,特殊的自然环境也会导致小流域水土流失。我国很多地区沙漠化现象非常严重,非常容易受到风雨破坏,还有部分地区降水量非常多,也对小流域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带了不利影响。

2.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实施要求

2.1及时调整开发模式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生产建设活动都极其不合理,造成了严重的水土资源浪费。在落后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十分落后,给土壤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在耕作的过程中,其顺坡耕作,陡坡开荒,使得深松面积非常少,土地长时间缺少植被,抗蚀能力非常差。这些落后的开发模式,导致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很多植被都缺乏必要的生长环境,整个生态圈的平衡被打破,造成非常恶劣的后果。所以,在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的过程中,人们应积极转变思想,改变开发模式。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水土资源保护工作,改变以往掠夺资源的模式,积极培育资源,现实水土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从而逐步恢复水土生态环境。

2.2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向生态产业化与商业化融合的结构模式转变。基于此,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应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起。各项具体的治理措施应与经济建设协调好,不阻碍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应从小流域水土治理的具体状况出发,两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概述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优势

3.1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偏远地区的客观条件非常差,经济水平非常低。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源,改变贫困的现状,人们对水土资源进行了掠夺性的开发,导致土地结构恶化、水土资源浪费、生态环境被破坏,最终致使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出现。所以,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推广各种典型的综合治理开发建设经验,结合自身所在区域的具体状况,构建起独特的治理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各地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从自身的优势出发,着重打造特色产业,比方说依托生态化发展模式而形成的水果、蔬菜、畜牧产业。这样一来,在满足消费市场的过程中,获得经济利益,实现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本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发展农村产业经济的过程中,应不断引进新的管理技术,健全各项治理措施,优化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3.2加强水土资源的保护力度,提高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在生态环境中,水土资源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但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还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整体状况。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各项具体措施应能够加强水土资源的保护力度,提高水土资源的科学利用程度,使得水土资源与社会发展两方面能够实现和谐统一。在此过程中,绿化植物的覆盖面积应不断扩大,从而减少沙漠化的影响,避免沙漠化面积的持续扩大。我们可以采用层层设防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控地表径流和降水量,使得暴雨与洪涝灾害产生的不利影响达到最小化。在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强水资源的二次利用,这对于改善土壤结构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及时恢复与改善被破坏的土壤,使得土壤结构趋于优良,不但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还能够为各种绿色植被的生长创造有力的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双赢。

3.3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水土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更为科学,水土流失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农业生产所面对的各项条件有了明显改观。在综合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的过程中,水土资源能够被合理的利用,以往的坡耕地被改造成梯田就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在提高农业产值的过程中,梯田的抗灾能力与蓄水保土的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

4.结束语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是基于我国具体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而做出的重要举措。我们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快转变思想观念,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学习与总结经验,规划出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的路线,使得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和谐统一,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改良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作为一项艰巨的复杂任务,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要求相关部门及时引入先进的技术,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不阻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科学利用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现象,降低水土流失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第5篇:水土保持知识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补偿费;标准

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具有法律合理性,对保护水土资源、促进当地水土流失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时值水利部和国务院法制办正在着手我国《水土保持法》的修订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也在加紧研究和出台有关生态补偿的综合政策。本文考察了我国现行水土保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制度的法律依据、立法现状、法律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对国家立法和政策的完善有所助益。

1.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收缴的标准

我们查阅了新疆、黑龙江、天津、北京、广东、河北等省(市、区)的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收费标准,基本上是一个模式。生物措施补偿费。依据自然资源开发、生产建设占地面积及对水土保持设施的损坏面积,一次性缴纳补偿费每平方米0.5-3元,新疆最低,每平方米0.5元,河北最高,每平方米3元。工程措施补偿费。对损毁的固定观测设施、塘坝、谷坊坝、护坡、梯田等水土保持工程设施,按其恢复同等标准的工程造价征收。从多年的实践来看,目前的收费标准不科学、存在诸多弊端,对从事开发建设项目企事业单位来讲也不合理。比如输电线路的架设、石油物探等工程,虽然损坏原地貌,但损坏程度低,经过及时治理,马上可以恢复水土保持设施的功能。而公路、房地产等建设属于永久性占地,永远不可能恢复水土保持设施的功能,但所缴纳的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是一样的。如何克服这种弊端?我们认为水土保持功能是持续有效的发挥,应该在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收费标准上考虑时间的因素,区别对待。

2.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制度问题

就“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制度而言,地方的相关立法对上位法加以扩张和改进――尽管这些扩张和改进有些游离出上位法的框架,但是很多方面仍然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对该制度的落实和效用的发挥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在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时加以借鉴。地方立法的经验主要有:扩大补偿费的补偿对象范围,将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自然环境客体和生物设施也纳入到补偿对象的范围之中。对补偿费的征收标准作了较为细致的规定,便于执行。补偿费征收所得的用途除了对自然环境客体和水土保持设施(包括工程设施和生物设施)的直接补偿以外,还部分地用于水土保持队伍和机构的能力建设,有利于生态补偿的有效和长期实施。执行程序上运用了法院强制执行等措施。

但是,“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制度在国家立法、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的衔接、法律法规的实施方面尚存不足之处。主要问题有:一是国家立法在宏观上的欠缺。《水土保持法》和《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没有为“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制度提供充分的法律前提,“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制度存在地方立法对上位法的突破和超越。我国现行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缺乏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维护性补偿和治理性补偿的制度设计意图,尚没有形成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统一、相互协调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二是具体制度方面存在不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制度的补偿标准没有因地制宜地有所区别,而是一刀切;各地的费种名称、含义、征收范围和征收标准等要素的界定各异;征收的对象有待从建设项目扩大到其他对水土保持产生影响的行业领域;跨省和跨流域开发建设项目的补偿费的征收主体不统一、不明确,容易造成重复征收问题;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有待规范。

3.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制度对策

针对前文的分析,笔者提出完善我国“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制度的对策建议如下:国家立法应当具有设计和规范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宏观目的和整体制度设计。应当提出水土保持维护性补偿和治理性补偿的概念,使其与现行的“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制度和“水土流失防治费”制度相对应。就水土保持维护性补偿而言,其对象应当包括具备水土保持功能的水土保持设施(人为的工程或生物设施)、天然的植被和自然地理物态三大类。此三类补偿对象,如果课以补偿费用支付,则应当制定各自的补偿标准,并考虑开发建设所处的水土环境的恶劣程度,附加支付加权系数。至于名称,总称为“水土保持功能维护补偿费”,子名称则可分别称为“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保持植被补偿费”和“水土保持自然功能维护补偿费”。这里的“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是指单位或个人在生产建设活动中,占用或破坏了水土保持部门投资修建的设施及治理成果,而支付的赔偿费用,是责任人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水土保持设施及成果是国家及政府为了防治水土流失,通过水土保持部门投资建设的,是国家财产的一部分,侵占或破坏了理应给予赔偿。赔偿费交予代表国家和政府行使水土保持职能的水土保持部门,由水土保持部门继续用于水土流失的防治。赔偿费的多少应按水土保持部门的实际投入及具有的实际经济价值来确定。对不主动交纳赔偿费的,水土保持部门有权责令责任人交纳。而“水土保持植被补偿费”,则可以与林业、农业、草原领域的植被保护补偿费建立制度衔接。具体的立法对策相应为:修订《水土保持法》,增加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规定,建立“水土保持功能维护补偿费制度”。修订《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对“水土保持功能维护补偿费制度”和“水土流失治理费制度”加以具体化,确定名称、征收对象,授权性规定由职能部门制定统一的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的管理办法。各地应当依照新修订的水土保持法和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修订地方的实施办法。各地应当统一费种的名称和含义,完善相应制度,并在实践中严格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第6篇:水土保持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位配置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小流域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位配置,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不是什么高深的学术问题,而是现实的实践操作内容。加强植被针对性种植养护,改变农耕方式,采取系列水土保持措施,体现的是环保意识。什么是生态位,水土保持中有什么样的对位配置,具体实施对位配置用什么的研究方法,在南方如何进行植物措施对位配置,是本文要具体研究的问题。

1 生态位的属性

生态位是指个体或种群在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和功能关系,也就是在区域范围内,生物本身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和能量。在一定区域内,随着生物种类的多元化呈现趋势的持续发展,每种生物都会在这个生物体系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这就是1个生物的1个生态位。生态位是由生物体和其周围生存环境构成的,研究生态位自然要对生物生存环境进行相关分析,找到生物生育对环境资源的需求以及与环境资源条件之间的发展变化规律,这些相关元素构成生态位的总体框架。

2 关于水土保持对位配置

2.1 对位配置

所谓对位配置,就是指生物主体与生物生存环境资源之间存在的需求关系是不是达成一致与和谐。生物主体要依赖一定的环境进行生长和发展,而生物生存所面临的环境资源是1个动态的变化过程,2个动态因素相互之间的磨合自然就有一个适宜度的问题。生物主体和其生存资源环境达成较高契合度,生物主体就会表现出更明显生物特征。相反,如果生物主体生存环境出现不匹配,生物主体就会表现出抗逆,结果当然是两败俱伤。所以,对位配置就是要生物主体和生物存在环境资源之间能够达成高度和谐,提高这个对位配置指数。

水土保持中的对位配置就是在小流域水土保护中,区域内的各类生物能够和水土保持环境形成高度契合,让区域内的生物能够发挥最大生态效益,为小流域水土保持起到应有的积极的作用,实现区域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2 层次结构

小流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组合体,每个层次的系统又是上一级层系的一个因子。在每个层系中都有众多的生物主体和生存环境因素构成的对位关系,而且有些层系中的对位关系会表现出特别性,这些特殊的对位匹配往往是关注的重点。因为,每个生态层系水平都是由个体、种群、群落和区域生态景观等因素决定的,所以,一些干扰因素在不同层系中所产生的制约功能和制衡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正常情况下,低层系上生发的干扰比较快速但能量较小,而高层系上生发的干扰就会显现出大型和缓慢特点。

根据水土保持生态位的能级、层系分布,可以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位配置分为这样几个对位关系:宏观对位、空间对位、技术对位、管理对位、时序对位。

宏观对位自然是指小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设计;空间对位是针对小流域空间情况实施对应的时空防治措施,与所需立地条件形成对位配置;技术对位是指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根据不同时空需要采取不同技术措施,像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就需要有特别的技术支持,才能实现对位配置的良好融合;管理对位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治理过程中所采取的管理措施与施工环境的对位配置;时序对位是指不同时空实施步骤与实施条件形成对位配置。

3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对位配置研究方法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程,在对位配置研究方面也有相当大的难度。针对环境变量的多维性,优良物种和劣势物种的共生性,采用多元维统计方法进行相关计算,可以得出相应的匹配指数;或者采用自由利用函数生态位方法,研究出自由利用函数生态为表明生物主体耐受性限度发生的情况,反映生物主体如何作为和如何利用环境资源的。这2种计算方法都比较抽象繁琐,可操作性也不强。因此,现在大多采用实践方法,也就是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对区域内生物类型与资源环境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查明相关适应度,总结出生物主体与资源环境的对位配置适宜度。这也是实现生物体生长需求位于环境资源位对位配置的最有效途径。

4 金沙江下游水土保持植物对位配置研究

4.1 气候因子和植被对位配置

金沙江下游区域在四川南部和云南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特征,降水比较集中,干雨季分明;由于地形原因,呈现垂直气候变化,气候类型众多,对林农业有利。在金沙江下游区域水土保持治理中,生物主体与气候对位配置被普遍采用,收到比较好的效果。这里的对位配置模式也是多种多样:

对位配置模式1:在海拔800m以下的河谷区域,立地坡度在25°以下的,利用金沙江河谷干热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照强的特点,集中种植“雷波脐橙”,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这些果树的良好生长,大幅减少了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形成良好对位配置。

对位配置模式2:在海拔800m以上的半山坡,光照较差,选择适宜度较高的花椒、核桃栽植或者是选择一些干果,像板栗、桐等,也都获得不错的收益。这些高海拔植物,对水土保持起到重要作用,对位配置较好。

对位配置模式3:在河谷与半山之间的荒坡上,坡度大于25°,选择核桃和新银合欢栽植。核桃耐干旱,好管理,新银合欢有较好的水保护功能,在减少水土流失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能够给农民带来一些经济收入。对位配置自然是令人满意的。

4.2 农耕措施与水土保持对位配置

根据金沙江下游当地农作制度和市场需要,在区域内大力引进高产作物品种,像玉米、大豆、花生、红薯,不仅能够提升产量,让农民增加收入,而且对治理水土流失有重要作用。这个地区先后引进20个玉米新品种、3个花生品种、6个大豆品种、3个红薯新品种。在种植模式上,大多推行间作套种的方式,提高了植物覆盖度。像玉米与大豆套种、玉米与红薯套种、玉米与花生套种。特别是实行等高种植,对护坡阻住径流非常有帮助,减少了水土流失,还能改善土壤墒情,提高作物产量。针对区域土层较为浅薄的立地,还大力推行了薄膜覆盖种植和秸秆覆盖种植,对水土保持都非常有效。农耕措施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形成良好对位配置。

4.3 工程措施与水土保持治理对位配置

针对区域内山坡耕地较多的特点,在治理过程中,主要采取修建灌排渠、蓄水池等措施,改善立地条件。在海拔800m修建引水渠,在选择合理位置设置排灌渠、蓄水池,能够有效拦截径流和泥沙,不仅解决了农耕水源问题,还减少了水土流失。加上中低产田改造,将山坡地改成梯田,甚至可以栽植水稻等农作物,有效保持了水土流失。这些工程措施与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位配置高度契合。

4.4 其他配套措施与水土保持治理对位配置

水土保持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大力提倡造林绿化,是积极有效的主动防治措施。保护森林资源,禁止乱砍乱伐可以有效保持水土;指导当地农民兴建沼气池,也能够减少农民砍伐植被的现象;对牲畜进行圈养,减少放牧,对有效保土保水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5 结语

小流域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位配置,是以生物手段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举措。通过用自然植被来改善自然环境,用生物因素对应自然因素,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治理手段,更是体现环境保护的理念。提高植物对位配置契合度,就可以针对性实施生物发展战略,在给农民朋友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了水土环境的整治,是多赢的局面。大力推行水土保持植物对位配置治理模式,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带有极高的针对性,代表水土保持治理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富,余新晓,孙兰东.小流域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位配置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7(03).

[2] 张富,高嶙,赵克荣.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与径流调控工程对位配置数量化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1(04).

第7篇:水土保持知识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施工;测量;设计

Abstract: Governance project involving many industries, types of measures, scope of implementation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n the design, construction, measurement is also high, this typ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ngineering based on common focus, and makes a brief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the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soil and water loss in engineering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easurement; design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是指在水土流失区域实施的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工程、植物和耕作措施。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工造林种草,建设基本农田,修建水窖、涝池、沟头防护、谷坊、截排水沟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修筑治沟骨干工程、淤地坝、塘坝等沟道工程,以及生态自然修复、水土流失的预防与监督和支持服务系统的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项目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实施过程涉及水利、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多个行业,措施类型多,实施范围大等特点。

一、常见的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措施(1)防洪工程。开发建设项目需采取防洪工程措施的,有以下3种情况:

一是项目区在基建施工或生产运行中产生的弃土、弃石、弃渣等未作妥善处理,冲进河流,淤塞河道,影响行洪安全的,应采取清淤清障措施;二是项目区在沟道下游,或山脚坡下,沟道与山坡洪水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危害项目区安全的应采取拦洪坝、排洪渠、排洪涵洞等措施,使洪水安全排泄;三是项目区在河流一岸或两岸,暴雨中河道洪水上涨或河岸坍塌,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危及项目建设的应采取堤防工程和护岸护滩措施[1]。包括拦洪坝、护岸护滩工程、堤防工程、排洪排水工程、泥石流排导工程、沟床固定与泥石流拦挡工程、清淤清障(施工过程中的淤积物)工程等。 (2)防风固沙。包括固沙沙障、造林固沙、种草固沙和平整沙丘等 (3)泥石流防治工程。一般开发建设项目,都应力求避开泥石流易发地区。但是有的项目由于其本身特点或地理条件限制(如公路、铁路、输油输气管道等),项目区的一部分不得不经过泥石流地段,必须采取防治泥石流的工程。有的泥石流只发生在一个坡面,未形成泥石流沟,不需按泥石流的四个区系统地布置治理工程,但其防治原则是一致的,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防治。 (4)绿化工程。项目区内道路绿化、项目区内特用林带、项目区周边绿化、果园建设、园林化植树、花卉种植、草坪布设。二、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水土流失预测

水土流失预测的范围指水土保持方案中防治责任范围。即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水土流失量预测的基础是按开发建设项目正常的设计功能,无水土保持工程条件下可能产生的土壤流失量与危害。开发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量按施工准备期、建设期、自然恢复期三个时段进行预测。预测时段按最不利的情况考虑,超过雨季(风季)长度的按一年计算,不超过雨季(风季)长度的按占雨季(风季)长度的比例计算。

(1)预测时段:包括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含设备安装调试期)。建设生产类项目还应对方案服务期内生产运行期间的弃渣量、容量等进行分析。(2)根据各单元的施工扰动时间,结合产生土壤流失的季节,按最不利条件确定预测时段。超过雨(风)季长度不足一年的按全年计,来超过雨(风)季长度的按占雨(风)季长度的比例计算。(3)自然恢复期指各单元施工扰动结束后未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条件下,松散面逐步趋于稳定、植被自然恢复或在干旱、沙漠地区形成地表结皮,土壤侵蚀强度减弱并接近原背景值所需的时间。同一地区,自然恢复期长度应相同,一般取2~3年。各单元自然恢复期的起始时间可不同,施工扰动结束后即进入自然恢复期。

预测内容、方法和预测参数如下:

预测方法:

(1)扰动地表面积预测。主要采用实地调查和图面直接量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和数量。根据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管理办法采用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法。

(3)弃土、石、渣量。采取查阅项目技术资料、现场勘测、实测调查方法结合,采用弃渣流失量计算公式进行。有些项目应对主体工程提供的数据进行复核、增补。

(4)水土流失量及新增水土流失量预测。水土流失量预测采取林草恢复期侵蚀模数法进行计算。林草恢复期侵蚀模数依据类似工程的有关监测数据确定。林草恢复期治理前、后侵蚀模数类比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成果,同时也结合项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5)水土流失危害预测。预测的主要内容为项目工程可能加剧周边地区洪涝灾害、造成生态环境失调、诱发不良地质灾害、占压农田、影响农民耕作等方面。水土流失危害预测应按水土保持分区,分区进行预测,要有针对性[2]。可能造咸水土流失的因素分析主要从地表扰动特点,施工方法、施工工序、弃渣堆弃方式、气象条件等方面进行水土流失影响分析。有条件的可以利用水土保持研究所、试验站针对项目区或相同类型区的观测资料或者研究成果,依据降水、地形、植被、地面物质组成、管理措施等因子按数学模型进行预测。通过对已建、在建项目实地调查或现测,经必要修正后,得出不同预测单元和时段的土壤侵蚀模数,采用公式计算土壤流失量。扰动前土壤侵蚀模数应根据自然条件、当地水文手册、土壤侵蚀模数等值线图、相关试验研究等资料合理确定,并作为水土流失预测分析的基础。

三、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初步设计是在已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按有关规程、规范进行编制。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初步设计报告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编制。将各项治理工程落实到具体地块,并进行工程设计。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的水土保持标准,涉及的其他工程按有关的行业标准执行。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初步设计的主要内容为:(1)基本情况;(2)建设目标、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3)工程设计;(4)施工组织设计和分年实施计划;(5)投资概算:(6)效益分析;(7)项目组织管理。

工程施工要首先做好施工准备,最重要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做好目标控制。施工准备是建设单位为保证工程开工建设所必须完成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施工现场的土地征用、拆迁;施工所需的水、电、通信、路和场地;必须的生产、生活临时建筑;组织招标设计、咨询、设备和物资等;组织建设监理和工程施工的招标投标,确定工程监理单位和工程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准备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初步没计已批准;建设单位已经建立;项目已列入投资计划或筹资方案已经确定;有关土地征用权已经批准,已办理项目报建手续。

建设实施是指项目主体工程的施工建设,建设单位按照批准的建设文件,组织工程建设,保证建设目标的实现。项目在施工建设中,建设单位要为施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充分授权监理工程师,使之能够独立负责项目的建设进度、质量、投资的控制和现场施工的组织协调。建设实施中应按照“政府监督、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负责、社会监理、企业保证”的要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1)施工阶段质量目标控制为了达到工程项目投资的目的,确保工程质量至关重要必须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工程质量控制主要对承包人人员、材料设备、施工过程、隐蔽工程和工程的隐蔽部位等实施严格的监督与管理。

(2)施工阶段进度目标控制施工进度的合理安排,对保证工程项目的工期、质量和成本有直接的影响,是全面实现工程预期目标的关键环节。科学而符合合同要求的施工进度,有利于控制工程成本和工程质量;仓促赶工或自流拖拉,往往伴随着工程成本的失控,即给承包人造成重大亏损,亦将影响工程质量。

(3)施工阶段投资目标控制施工阶段投资控制是主要控制目标之一,其核心任务是做好计量和支付工作。计量是指根据合同规定,对承包人已完成工程及进场材料等所进行的核查和测量,并对工程记录和图纸等作检查;支付是指发包人根据监理人签字认可的付款证书向承包人给付应支的款项。参考文献:

第8篇:水土保持知识范文

[关键词]定边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角,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过渡地带,总土地面积6920km。,居住人口3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8万人。境内土地辽阔,地貌复杂,分两大类型,北部为风沙滩区,面积为2734km;南部为白于山区,面积4186km,占全县总面积61%。南部白于山区沟壑纵横,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是水力侵蚀,重力侵蚀次之。区内年平均降水量316.9mm,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根据我县白于山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工程、生物、家业耕作以及封山禁牧为主态修复和预防保护等多种综合治理措施进行治理。

一、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推进综合治理

我县白于山区主要是无定河、泾河、洛河的源头。按照流域划分,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充分合理的利用注流域土地资源,促进小流域、农、林、牧各业协调发展,做到植物措施、工程措施与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发挥整体效益。近年来随着国家治理投入加大,确立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规模治理,建立示范区域,推动整体治理。

二、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

我县白于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通过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枋修复措施进行生态自我修复,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新理念、新举措,其核心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概念为指导,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的力量,建立良好的生态防护体系。

三、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推动综合治理

实行封山禁牧、退耕还林等措施,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好当地群众的生活问题、收入部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要以农民增收、土地增绿、农业增效等综合效益为中心进行水土保持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加大国家投入力度,合理开发水土资源,将小流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当地群众持久地参与水土防治,得到利益。

四、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

合理配置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是提高治理效果的关键环节。在治理方略上,坚持“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思路,不仅要加大工程、林草、耕作、自然修复四大治理措施的力度,还要注重预防监督、监测预报等管理措施的深化和提高,不断强化管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作用。近年来,黄土高原中的水土保持调整了治理方略,坚持以预防为主,充分发挥大自然的生态自我修复功能,采取封山禁牧育林、禁牧轮牧和舍饲养畜等措施,实施综合治理和重点防护工程,不断强化预防监督、监测预报管理,为大面积植被的自我修复提供了有效途径,加快了治理进度,提高了治理效果。在措施布局上,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区施治;坚持坡沟兼治、综合治理;工程、生物、耕作、自然修复紧密结合、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一方面既突出了淤地坝为主的沟道坝系建设,另一方面又全面兼顾治沟与治坡的结合,实现了由单一治理向综合、规模、集中治理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向标准高、质量好、规模大、效益佳的方向发展,加快了治理步伐。在措施安排上,要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因时制宜,科学、合理地确定各项措施的建设时序和内容,形成有机联系、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使各措施发挥最大的效益。特别要突出抓好小流域沟道坝系建设的实施安排,全面、系统、合理地确定坝系建设中各项治沟骨干工程和中、小型淤地坝的建设时序。

五、强化管理

第9篇:水土保持知识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小流域; 山洪灾害; 防治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the Loess Plateau Gully Region Selection Tian Jingchuan County Ditch as pilot watershed, put small watershe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to explore the ways of preventing mountain flood disasters in disaster area.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way of mountain flood disasters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aster area, the main measures are also small rivers and mountain torrent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ajor rivers.

Key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mall watershed; flood disaster;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山洪灾害是由强降雨引起的一种自然灾害,主要形成于坡降大,治理程度差、汇流速度快,洪水陡涨陡落的流域。主要特点是多发生在汛期,季节性强,而且洪水形成快(迅)过程的陡涨陡落(猛),具有历时短、突发性强的特点。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地貌类型一般由塬、坡、沟三部分组成,大部分流域地形破碎,坡降大,治理程度差,每年汛期是山洪灾害的高发期,一遇暴雨形成山洪灾害除了自身造成的危害外,常常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引起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毁坏的事件时有发生,从而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甘肃省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规划》,甘肃省黄河流域山洪泥石流易发和潜在危害大的沟道1299条,其中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454条,占35%。本文选择黄土高原沟壑区泾川县田家沟作为示范流域,以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突破口,探索易灾地区小流域山洪灾害防治的途径,对该区域山洪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1.田家沟流域基本概况

1.1地理位置

田家沟流域位于甘肃省泾川县北部,属泾河水系一级支流,地处东经107°15′—107°23′,北纬35°21′—35°27′之间,流域总面积56.30km2,整个流域形状呈柳叶状,海拔高度1027.9—1374.1m,相对高差346.2m。辖三个乡(镇)的15个村7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802人,人口密度316人/km2。

1.2气象水文

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0℃,年日照时数达2315.4小时,≥10℃有效年积温3320℃,无霜期178天,多年平均降雨量553.4mm,最大年降水量792.2mm,最小年降水量252.9mm,降水60—70%集中于7—9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523万m3,年均径流深60mm~90mm。

1.3地质地貌

田家沟流域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质结构受贺兰山褶皱带与六盘山旋回褶皱带复合的影响,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层、地质构造,东北部为中、新生代盆地,上层为第四纪黄土所覆盖。由于长期土壤侵蚀,地貌被分割成梁峁、梁坡、沟谷。塬面地势较平坦,塬边破碎、塬间沟壑纵横,沟壑面积占总面积的74.1%,沟壑密度1.64km/km2,“V”字型冲沟十分发育,沟边陡峭,溯源侵蚀强烈,沟谷下切较深,干沟长度17.3km,主沟道平均比降为2%。

1.4水土流失及山洪灾害

流域内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并伴有因水力侵蚀而诱发的重力侵蚀。在塬面以层状面蚀和细沟状面蚀为主,侵蚀程度为轻度侵蚀,分布于塬边的重力侵蚀主要表现形式为悬崖、陡坡沟头、沟边沟道等地貌,其发展形势以沟头前进、沟岸扩张为主,是径流的主要策源地;塬坡以沟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把坡面侵蚀成细沟,进而蚕食耕地,是主要的产沙区,侵蚀程度为中度侵蚀、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沟道以沟头溯源、沟底下切、沟岸扩张为主的重力侵蚀和溯源侵蚀频繁发生,是主要的产沙区,侵蚀程度为剧烈侵蚀。流域内总面积5630hm2,水土流失面积5630hm2,其中轻度侵蚀面积2205.03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9.17%;中度侵蚀面积1703.62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0.26%;强度侵蚀面积1106.77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9.66%,极强度侵蚀面积614.58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0.92%,流域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6000t/km2·a。

山洪灾害是和水土流失伴生的,从田家沟的自然条件与社会因素分析,田家沟流域内无天然林地,人工林地树种单一,结构简单,水土流失严重,沟头溯源侵蚀严重,沟道下切厉害,使大面积塬面良田逐步演变成沟壑,汇流历时短,行洪安全存在隐患。降水集中是诱发山洪地质灾害的直接因素,地形陡峭、沟道比降大成为发生山洪灾害的潜在因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使山洪灾害的危害加剧。田家沟历史上是一条害沟,山洪频发,滑坡泥流严重,严重危害着流域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水土保持防治体系建设

从1992年开始,泾川县就针对田家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山洪灾害频繁的实际,通过全面规划,多方面筹集资金,全方位的开始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采取修建坡改梯、水平沟、水窖、坡面水系、谷坊、治沟骨干工程等工程措施,乔冠草相结合的植物措施,将流域作为一个整体,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对位配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从塬面到坡脚、从沟头到沟口、从支沟到干沟、从上游到下游,建成了完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防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