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儒学文化论文范文

儒学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儒学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儒学文化论文

第1篇:儒学文化论文范文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因而学习语言时不可忽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不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律,就无法进行正确的交际;而没有文化内容,就无法进行真正的有意义的交际。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具有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的特点。这就对21世纪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又要掌握能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因此,我国的外语教学也在相应地进行调整和改革,以培养出适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充分认识并重视文化差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不了解目的语相关的语用规律、民族习俗、心理观念、文化背景和词语内涵,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迁移,如果不能洞察其间的文化差异,所产生的文化负迁移导致语用负迁移就会造成语用失误等现象,造成语言上的错误或跨文化交际的隔阂,对外语习惯产生干扰作用。

一、文化差异主要来自下面几个方面:

(一)有关社会准则方面

社会准则指人们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各种规则及风俗习惯。

如:称呼、问候、询问、道谢、告别、打电话等。如中国人常常这样打招呼“Hi,Whereareyougoing?”,“Haveyouhadyourlunch?”这是中国人常用的客套话,没有任何用意。而在西方人看来是触及到隐私的行为或是“要邀请他吃饭”。再如,人们告别时,英语常用:Bye-bye或Solong。而汉语则除了“再见”外,还有譬如“慢走!”“走好!”或“当心点!”“注意安全!”之类的话。若直译成英语就变成了“P1easewalkslowly!”“Becareful!”“Takecareofyourself!”。外国人听了一定会感到困惑:“难道只有慢走才礼貌吗?”这些不符合语用规则的交际语可能被误认为很没修养的表现或者不友好的表现。

(二)有关词语的文化内涵方面

要理解词汇的联想意义,必须了解该语言的民族文化,因为同样一个词尽管在两种语言中具有完全相同的概念意义,却往往因民族文化的差异而生发不同的联想意义。

它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心理特征、地理环境等。例如:“龙”在中文中是神圣的象征,是中国人的图腾。许多关于龙的词语如龙的传人、中国龙、龙腾虎跃等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对龙的崇敬与喜爱。然而在西方,圣经中的龙是凶物和罪恶的象征。因此英美报刊中对“亚洲四小龙”的翻译经过文化转换后译为“FourtigersofAsia”而不是“FourdragonsofAsia”。因此,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解蕴含在语言体系中的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语义是非常

重要的。这种语义与语言教学不可分割,对言语交际至关重要。如果不能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在使用中就会产生语用失误。

(三)有关历史文化背景方面

各个国家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历史,因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语言中,背景知识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交际。如,在英语中,常说“He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这常使中国人感到困惑,为什么“他不吃鱼经常玩游戏就可靠”呢?实际上,“toeatnofish”出自一个典故。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酥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此短语是表示“忠诚”的意思,而不是“不吃鱼”;而toplaythegame和toplayfair同义,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忠诚正直,很可靠。”可见,对文化不了解,很容易造成交际障碍。

(四)有关价值体系方面

中西两种文化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西方人强调个人即目的,强调个人的尊严、自、隐私权、自我设计、创造等。因此在课堂授课中,要对诸如金钱、个性、效率、守时、爱幼、尊老等概括了人类文化典型意义的内容进行价值观对比研究,避免负迁移造成的语用失误。如中国人经常在出门前提醒对方别忘记了带钥匙,这是对人的一种体贴;而对于主张“独立”的美国人看来这似乎是对他的一种侮辱,他甚至会想“AmIthatfoolish?”丝毫感觉不到中国人的关切和问候,反而会觉得反感。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时发生的语用失误是语用规则造成的“文化负迁移”,即本国文化中的语言知识与外国文化中的某些语言现象相冲突时,人们往往倾向借助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来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对比,并按母语文化的主体认识及思维方式或价值标准加以取舍,以符合本国文化的模式。或者说在交际时把自己语言的话语翻译成目标语而不考虑这些话语应遵循的交际规范而造成语用失误,形成跨文化交际的隔阂。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化导入,强调交际习惯方面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从而使学生了解交际双方的价值标准,避免交际过程中的言语障碍或失误的现象。文化导入方法应从效果出发。“导入”不是“灌输”、“填入”。“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会导致消化不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搞清他们的文化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教学贯穿在学生学习的整个阶段,加深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使语言学习充满了挑战和新奇,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避免在语言交际行为中出现“文化休克”现象。

二、在进行文化导入时要遵循下面的原则:

1.相关性。课上所讲的文化要点必须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从而更好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脱离课文讲文化,其结果只能是鱼和熊掌均不可得。

2.适度性。文化导入要把握尺度,分清主次,有针对性。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是以语言为主,文化为辅,文化体现在语言的不同层面上,因而,文化导入的程度应服从于语言技能培养的目的,不可喧宾夺主、大讲文化,把文化导入变成了专门的文化课。否则将悖离教学的目的。

3.实用性。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也极其复杂,因此,文化导入应针对教材内容,着重讲解课文中所出现的对于跨文化交际使用价值大的文化差异。譬如与日常生活交际密切相关的英汉文化差异。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语言;语言的使用是为了交

际。如果所学的语言文化知识与日常所需密切相关、与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那么,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也就不言而喻了。

4.综合性。文化导入要避免主观随意,以偏概全,应尽可能作到准确、全面、客观。将所学教材内容、日常交际方式与文化要素、文化共性、文化差异作“融会贯通”、综合性的导入,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对目标语文化的各个方面从整体上有一个理性的、准确的把握。文化的导入与语言教学结合要自然,不要机械呆板。教师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备课时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设计课堂教学,揣摩具体教法。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外语的交际氛围。

(1)比较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通过向学生提供各种中西方文化的信息,要求他们进行比较,发现母语与目的语之间语言结构与文化内涵之间的不同,尤其是目的语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日常行为,如称呼、问候语、告别、作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等。在交际法教学课堂中,可以通过“扮演角色”的活动,模拟各种交际情景,使学生亲身体验文化间的差异,从而对彼此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并能更好地处理不同场合的语言行为,与目的语国家的人们进行有效的交际。

(2)专题介绍法。对教材中涉及到的但未出现的,而在英语国家中是很重要的文化知识,可由教师利用开场白的时间做专题介绍。譬如,在讲《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HolidaysandSpecialDays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圣诞节做个全面生动的介绍,包括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圣诞大餐、圣诞礼物等,并结合各种文字或图片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节日气氛,体会异域文化风情,使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讨论法。中西方不同民族在价值观念、政治信念、、社会准则、道德标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可以借助各种资料让学生有所了解,然后利用讨论的方式探讨对它的看法,促使学生进一步思索、讨论、归纳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自身文化的特征,从而更清楚地对其文化有全面的理解和感受。

(4)视听法。在课堂上,可以利用音像资料让学生学唱英文歌曲,观看情景录像或电影,使学生在歌声中体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心声和文化风格;通过观看Video了解他们不同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等,增强学生对受不同文化影响的各种行为方式的意识和敏感性。使学生不仅了解不同的场合讲目的语的人的言语行为,即说些什么、怎么说,还能了解到如何利用衣着、表情手势、体态、姿势和眼神等非语言行为来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情感或体现各自的地位等。

总而言之,教师在课上所设计的活动一定要使文化的导入融入到语言的教学中,促使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本国文化有更深层的了解。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要想真正地掌握一门外语,就必须掌握足够的社会文化知识,以便在交际中能轻松自如,语言得体,避免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刘润清1论大学英语教学[M]1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

〔2〕陈仲利,杨同福1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M]1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1

〔3〕徐强1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M]1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1

第2篇:儒学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原则;策略;方法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依据、原则、策略及方法

(一)文化导入的依据

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依存性决定了语言教学必须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靠语言传承和传播。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导入和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掌握跨文化交际策略,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二)文化导入的原则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相互尊重是基础。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它们各自代表了在渊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以比较客观的、无偏见的态度来审视异族文化,以平和的心态去吸收异国民族文化的精华,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

2是关键。“存异”相对“求同”来说不太好把握,对待与我们本族文化的不同之处,我们需仔细认知,提高鉴别能力。比如,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而在西方文化中更加强调的是个人的独立性。又如,“龙”在我国文化中是吉祥富贵的象征,而西方人却认为它是邪恶的象征。这两种价值观念就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

3去粗取精是途径。在中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必然有部分文化内容具有时代局限性,教师就要在英语教学中注意摒弃落后的、不健康的文化信息,重视正面的、积极的文化信息的引导。

(三)文化导入的策略

1从词汇的角度入手,挖掘词语的意义及内涵,有利于正确理解词义,避免望“词”生义。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以单词“white”为例。英语学习者对“whitelie”就容易产生误解。难道谎言是白色的?显然说不通,正确意思是“善意的谎言”。同样道理,许多西方人对汉语中的“红白喜事”中的“白”字也感到费解。此外,汉语中的““(idiot);“白费事”(allinvain,awasteoftimeandenergy),其对应的英语词汇都与“white”无关。

2从习语的角度进行文化教学,能帮助学生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英汉两种语言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特征,从而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比如,我们用成语“味同嚼蜡”表达“对事物了无兴趣或文章(讲话)枯燥”的意思,而在英语中用“asdryassawdust”(像锯末儿干巴巴的)。教师平时就要指导学生多收集素材,并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理解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从风俗习惯角度进行文化教学,可帮助学生增加对中西方人行为习惯差异的理解,从而减少交际障碍。比如:有人打了个喷嚏,中国人的反应是“有人想(说)你了”或开玩笑地说“谁在骂你呀”,西方人则说“Godblessyou”。很多人认为汉语中的“请”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事实上在某些场合并不适用。如在餐桌上请客人吃饭喝酒一般都用“Helpyourself”;让别人先上车或先进门时应说“Afteryou”。西方人也很少用“please”表示礼貌的请求,一般只在“Couldyouplease…?”句型中使用。

(四)文化导入的方法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在教学实践中适时介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并有意识地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并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邀请外籍教师到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和互动,这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真正体验到中西文化差异。

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作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报刊、影像、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语言习惯和风土人情等以及语言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同时还可给他们布置任务,比如写影评或者从电影中找出NativeSpeaker对话中的用词习惯和表达特点。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因特网获取更多的英语文化信息,与NativeSpeaker面对面交谈,突破跨文化交际障碍。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西方文化的资料,如报刊、图片或影视等,鼓励他们自编自演英语小品,制作英文名片;还可以让学生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陶冶情操。课外活动是课堂活动的有效延伸,是英语常规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精读或者泛读英语教师应该多找一些原版文章。近些年,英语教育界不断提倡运用真文教学。原汁原味的AuthenticText有利于学生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选择真文的途径有很多,比如英文原版小说、国外的英文报刊等以及网络上的电子原版文章。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下面分析一下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导入内容不够丰富

由于受教材中文化内容含量和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课堂输入的文化内容十分有限。有些教师仅在导入环节依照教参进行一点文化背景介绍,之后又回到传统教学模式中,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和语法的讲解。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到语言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因素。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内容是文化导入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化输入成败的关键是确定内容及其与教材的有机结合。仔细挖掘教材,发现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主要从两方面着手:①词汇的文化内涵。②结合语篇有关内容引出相应的文化信息。教师要善于灵活取舍或不断补充、更新教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提供文化气息浓厚、反映社会发展和我国文明进步的语言材料,突出语言的时代感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手段单一

多数教师在文化教学中采取“旁白”的方式,学生缺乏自我体验,尤其缺乏对诸如心理状态、价值取向、社会关系等深层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而这些恰是导致语用失误,致使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对文化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适当关注学生在文化输入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和参与程度。可在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其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训练,同时将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训练有机地融合在围绕主题展开的交际活动中,并进行反复训练,以达到巩固和提高。同时还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与语言教学相脱节

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不难,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却不简单。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对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均有所涉及,却未将二者有机结合,甚至可能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是语言知识的简单传承,失去了语言学习的意义;要么是脱离异国语言的文化知识堆砌,偏离了语言学习的基本目标。文化和语言在学生的思维中多为孤立的现象,学生很难体会到社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作用,更谈不上进行有效的交际活动了。

现代课堂英语教学倡导互动模式(Interactiveteaching),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就是要给学生全方位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和语言运用的机会。教师应注意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比较、讨论、辩论等开放式课堂活动,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进行文化知识渗透,也就是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变成是对中英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结束语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文化导入需要教学体系中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需要硬件设施与教师文化素养的共同提高。本文所述原则、策略及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符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3篇:儒学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 中西文化冲突 语言与文化 文化教学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想真正学习和了解一门语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文化学习。传统的英语教学比较重视外语句子结构的正确。如初学英语的人都能正确地说出“How do you do?”“How old are you?”这样的句子,但是这些句子什么时候用,对谁说,却有很多的讲究。如果学习者不了解西方文化,不论话语本身的发音、语调、语法多么正确,用得不当可能就会引起对方不悦,影响交际。所以熟练掌握英语句子的结构固然重要,了解英语使用规则也是掌握好英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能保证使用英语得当,更好地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现代的英语教学除了要继承传统教学中的优点外,更重要的是要以语言教学的目的为中心来开展教学。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人类的交际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跨文化现象。

那么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呢?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本族语言与非本族语言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的说话方式和习惯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在人们的交流中,如果按照自己在特定文化背景环境下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障碍或冲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想真正学习和了解一门语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文化学习。就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其最终的交际能力的高低也取决于他对英美及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因此,英语教学应该把重心放在学生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背景,让其真正能够正确地使用这门语言。

1.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目的

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跨文化教学,首先要充分了解其研究目的。即理解中西文化差异,适应文化冲击,培养交际技能。

实现跨文化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中西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其次,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cultule shock),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再次,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在美国,除了在大学里设有这方面的课程之外,社会上,如商业界也有许多机构专门负责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要。

2.教学中跨文化教学的主要目标

想了解另外一种文化相当困难,而要在另外一种文化中做到行为举止得体则更不容易,在语言学习中我们必须努力实现文化和知识的促进作用。在英语教学课堂上,根据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目的来看,文化教学至少有以下几个目标:

2.1让学生熟悉文化差异。

在我国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认为,只要会语言,对文化的理解可以凭常识和习惯去解决。不可否认,文化偶合的现象是存在的,如英语中Long hair and short wit.(头发长,见识短);Idle is the root of all evil.(懒惰是万恶之源)等与汉语的理解基本相同。然而,常识通常都附带着文化背景的烙印,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完全用汉语的习惯去理解英语经常会出现歧义。如英语中的“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而汉语中却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鸡头”“凤尾”对“狗头”“狮尾”,这种借喻事物是有差别的。有人认为,跨文化交际就是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当然,四会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它不是全部。与不同的交际对象,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同一个思想的表述方式是与文化背景密切相连的。在英语学习中,语言失误容易被对方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误解往往会造成交际失败,文化冲突的可能性明显增大。因此,在强调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必须提高语用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2.2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超越其自身文化,并将事物看作是目标文化意愿成员。

不懂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这门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target culture),我们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项目的意义。就英汉两种语言为例,由于历史、信仰、习惯的不同,人们对相同的词常常产生不同的理解、看法与评价。比如, The foremost dog catches the hare.(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鸟儿吃虫对应狗逮兔子,从字面上理解,中国学生很难想象鸟儿吃虫怎么变成狗逮兔子。再如,“龙”在中文中是神圣的象征,是中国的图腾。许多关于龙的词语如“龙的传人”、“中国龙”、“龙飞风舞”、“龙腾虎跃”等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对龙的崇敬与喜爱。然而在西方,《圣经》中的龙是凶物和罪恶的象征。因此英美报刊中对“亚洲四小龙”的翻译经过文化转换后译为“Four tigers of Asia”而不是“Four dragons of Asia”。外国人多对狗、猫、鼠等小动物宠爱有加,体现在他们的文化里,就经常出现“You are a gay dog.”或“He is a lucky dog.”之类的赞美。而对于中国人而言,多年的文化积淀会使学习者开始时很难接受对方的这种比喻和赞叹。再比如对颜色的理解,乍一看,blue picture(黄),the blue-eye boy(红人),to be green eyed(嫉妒),green hand(没经验的人),in the black(不欠债),gray mare(母老虎)等词是很让人费解的。如果只站在自身的文化立场上,恐怕是永远也不会理解这些词组的。

3.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3.1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英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授课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3.3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谈时,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3.4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作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结语

总之,实现跨文化交际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外语语用能力,是跨世纪的中国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对跨文化交际教学在当前教学中的地位的认识,并在课堂教学及课外辅导中全面反映出来,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第4篇:儒学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语言与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干扰是公认的教学“难题”之一。在语言教学上,重语言形式轻文化导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重语言现象而忽视文化知识及语言的载体功能现象时有发生。《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规定: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还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大学英语教学应适时、适度地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从文学、艺术到伦理、哲学,从政治、法律到经济、道德,从宗教、习俗到衣食住行,以及性别、职业、阶层等可谓无所不包。文化来源于社会,是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属于文化范畴。古德诺夫(H.Goode nough)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和文化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文化造就了丰富的语言,由此产生语言之间巨大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本身的结构上,还体现在其内含的语义上。各种不同的语言词汇之所以丰富多彩,正是由其独特的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与文化相互交织在一起,文化包含语言,语言反映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二者密不可分。

二、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两个重合的圈,要学语言就要学文化。只有在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语言才有真正的意义。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不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必须了解使用它的那个社会及文化。外语教学的目的最终应该是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其中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儿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所以,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所指出的:“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语用能力。学习者必须同步进行语言和文化学习。教师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文学、修辞、语义等语言知识和训练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时,应努力发掘语言形式内在的文化涵义,介绍其文化背景,结合文化知识讲授语言的交际法则,促使学生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化合”成进行有效得体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之现状

长期以来,在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人文背景的讲授和学习的现象。这样培养的学生只有扎实的语言知识,而对英语文化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交际时习惯于套用本族语的使用规则和交际模式,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推断英美人的思想意识,结果往往导致用语失误,交际失败。根据笔者从事英语教学的经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语言观的影响将语言与文化截然分开。19世纪人们为研究宗教、文学等学习语言,因而着重语言形式和书面语言。20世纪50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为此教学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后来的教学便长期以语言形式为主,使其成为完全脱离社会文化语境的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

2.教学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视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把握,以语言知识代替交际能力的培养。

3.就教材方面来讲,教学中一般选用小说与科技文章的居多,而选用有关英美历史、文化、政治方面的文章过少,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对非语言形式上的一些西方文化因素,如社会准则、价值观念、思维特征等方面的了解不够。

近年来,随着现代语言学在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及语义学方面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交际法的盛行,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化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并在外语学习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习一门外语,如果只掌握其基本的语音、语法知识和一定数量的词汇,虽能造出许多符合语法和语义规则的句子,但在同外国人的实际交往中,有些句子或者由于场合不恰当,或者由于不合说话人的身份,或者不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因此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有时甚至会使交际根本无法进行下去,导致交际失误。结果语言学习不但没有促进人们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反而会引起一些误解。这种教训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外语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语言系统本身,还应该把所教语言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明确纳入教学之中,使外语教学深入到语言系统以外的现实生活中,使学生完全地掌握所学的语言,按照语用原则进行交际。因此,深入研究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培养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文化意识或文化敏感性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是现在乃至今后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文化导入中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过程中,我们应遵循:

1.实用性原则。所导入的文化内容要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紧密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只有这样,文化知识教学才可以结合语言教学实际,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良性循环效应。学以致用,收效会更加明显。

2.系统性原则。文化是一个大系统,其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互相关联、影响和制约。文化的导入就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只有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文化,才能水到渠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3.趣味性原则。大学生处于思维活跃期,敏感性强,若所选材料具有趣味性,效果自然就会更加理想。因此,教学中应使用一定比例的国外出版的教材,在自编教材中多用一些“真实材料”(authentic material),使学生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4.适度性原则。外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只是传统外语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发展,而不是以其为中心。所以我们不能本末倒置,过多的文化导入不但不能起到促进语言教学的作用,反而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和阻力。首先要根据英语教学的需要,适度地导入文化内容。如属于主流文化的内容,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就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举一反三。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来龙去脉,等等。此外教学方法要适度,讲解的内容要有选择性,应鼓励学生自学,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增加文化知识的底蕴。

本着以上基本原则,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要利用以下几种主要方法:一是采用比较法,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说明。二是结合课文内容增加有关的文化背景介绍,并通过语言与文化的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与异国文化的不同特色,从理论上提高学生对不同语言及不同文化的敏感性。三是强化阅读输入,扩大知识面。利用英语成语了解西方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四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拓宽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用途及多媒体计算机语言课件的作用,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电影及录像资料,参与空中英语活动,使其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英美文化的真谛,培养其语言悟性及文化适应能力,从而增强学生使用地道的英语的能力及跨文化交际的领悟力。

五、文化导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客观看待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作用,界定其地位和内涵,并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及策略上作出调整,才能更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使交流和沟通不至于受到影响。在具体教学中,以下几个问题应加以注意:

1.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培养运用英语的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信息的导入只是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虽然它的作用不能忽视,可以给语言教学增添一些活跃因素,使英语教学避免单调与沉闷,但不应与英语语言教学这个主要任务并驾齐驱。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避免把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等同的倾向。

2.教师给学生选择的学习材料,要体现目的语的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侧重于知识文化,主要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方面的差异,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以及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等。

3.英语教学中,文化信息的难度应与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相当。因此,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文化信息的导入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第5篇:儒学文化论文范文

我国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十分高,高职院校中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英语专业教学方面还应该进行文化导入,以便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英语。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并更好地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所以,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导入教学法既能够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跨文化语言学习中获得文化内涵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对文化导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英语属于一门语言类学科,其内含丰富的文化知识。在英语教学中,英语的表达能够体现出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学习英语,就要掌握其文化内涵。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其学习目标是能够很好地应用英语,这需要学生对英语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如果不懂英语文化,即便是能够说出流利的英语,也难免会出现“中国式英语”或在表达方面受到影响。①学生学习英语,便要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与我国文化的不同,这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根据英语的实用特点进行教学,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自觉地借助英语文化深入学习英语。

2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高职英语教学中针对文化的导入内容可以分为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对话规范用语以及交际语言文化背景等。

2.1在词语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词语是英语的主要构成因素,词语包含两种意义,一种是表面意义,意为词语字面的意思,另一种是内涵意义,是指与社会和文化背景有关的意思。这就是语言与文化的一种关系。通常来讲,每当遇到英语中的内涵词汇,教师都需要进行文化导入,例如“rain cats and dogs”字面意思很是不通顺,但在英语中就可以解释为“倾盆大雨”。这正是英语文化的一种体现,西方国家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总结出了大量的此类语言表达方式,这是英语中的成语,与我国成语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是语言的精华、文化的浓缩。②

2.2在语篇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英汉文化中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篇章结构上的差异,这与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有关,中国文化注重感官思维,西方文化注重线性思维,也就是说中国人说话爱兜圈子,外国人直截了当。③从语篇表达上讲,英语篇章的结构具有十分明显的线性特点,以演绎式为主。多数的语篇开头都是主题句,然后使用不同论点来论证主题句,最后再总结。而汉语的篇章有所不同,开篇由浅入深,最后归纳。

3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与策略

3.1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3.1.1循序渐进进行文化导入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虽然文化导入是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在进行文化导入时,还需要循序渐进,让学生以理解为主。在英语课堂中进行文化导入,可以由浅入深、由简到难,根据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本知识的引导下,逐渐扩展文化背景和文化内容。④在低年级中导入文化内涵,需要根据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进行文化导入,可以通过对话、谈话的方式吸引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语法和语言知识的学习能力。循序渐进导入法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利用单词的介绍,讲解与日常生活有关或常用的单词,比如“sorry”的用法,“sorry”和“Excuse me”的区别,“hello”、”good morning”、“good evening”等常用词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常接触此类词语,对此类词语的印象十分深刻,在导入文化时学生不会感觉到陌生。第二,当学生对英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英语短片、英文歌曲等扩大学生接触英语文化的范围,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在英语短片或英文歌曲中,学生能够了解到英语的用法及为什么这样用,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3.1.2延伸相关文化进行文化导入

文化导入的目标并不是教育学生学习英语文化,而是利用文化导入,让学生尽快掌握英语。延伸相关文化进行文化导入是指可以利用课本内容,通过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文化内涵的延伸。⑤但前提是教师要先教会学生教材上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文化内涵的延伸。例如讲授“manner”一课时,在讲明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情境,一位同学在路上遇到老师,先用中文以什么方式打招呼?怎么称呼老师?后用英文同样演示一遍,从中教师可以渗透英文中对教师的称呼多数不叫“Teacher”,而是称之为“sir”,这是英语国家的称呼习惯。在延伸相关文化进行文化导入时,需要注意延伸的内容要根据教材知识点而定,不能在还没有学到相应的文化知识的时候便进行文化导入,否则会产生反向效果。

3.1.3对比中英语言进行文化导入

虽然我国高职英语教材的编写人是中国学者,但其中会包含十分丰富的英语文化内涵知识,教师在讲解课本知识时,可以通过将课文内容与中国文化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对比中找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同时也能够加深对英语的理解。例如,在讲授“hot dog”一词时,如果按照词义解释应该是“热狗”,在我国是对动物“狗”的称呼,在英语国家中,这是一种食物。另外,讲授中国与英语国家的不同之处,例如,中国人称“死亡”、“牺牲”等,英语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不会直接说“die”,而是会委婉地说“to be with god ”。由此可以导入,英语国家人对表达不好的事情时十分委婉,多与宗教、上帝有关,我国则不同。再例如,在讲解“party”一课时,主人欢迎朋友来家里做客,这时教师可以进行文化导入,讲解西方文化的风俗习惯。⑥英语国家的人认为在聚会时早到十分不礼貌,这样会影响主人的准备。而在我国,聚会通常早到十分钟会显得比较尊重对方,特别是对于长者或者地位较高者更应该这样。对比中英两国文化的不同,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能够让学生找到立足点,在学习中也不会十分吃力,还会对丰富的外国文化产生兴趣。 3.2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策略

3.2.1兴趣导入法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学生的课间或课余时间,培养学生阅读英文短文,例如英文的《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用小故事吸引学生的兴趣,在阅读中主动挖掘文化内 涵,并与同学共同分享。教师在课余时间需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为学生组织举办英语活动,例如英语小品、英语演讲、英语知识竞赛等,在活动中逐渐导入英语文化,加深学生的印象。

3.2.2文化讲课法

邀请外教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为学生营造英语使用环境,在讲座中要为学生讲解英语与汉语的不同之处,再让学生自行观察和找出汉语和英语表达的不同之处,由外教老师进行外国文化的传播,让学生亲身感受外国文化,增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

3.2.3教具演示法

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地点还是在课堂中,所以,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时间,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文化的导入能够事半功倍。教师可以使用不同教具为学生演示英语文化,例如讲到“park”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播放多媒体视频,视频中展示各国公园,并配以简单描述的词语讲解有特点的公园,其建成时间、社会背景、历史价值等 。例如“奥林匹克国家公园”,在展示视频或图片的同时,教师应该多为学生讲解公园在西方国家的价值、意义,西方国家与中国对待公园景观建设的不同之处,让学生通过丰富的画面领略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在更直观的教学中提高学习效率。

第6篇:儒学文化论文范文

许多思想品德课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学校外设的几门学科中,要算思想品德课最难上,究竟难在什么地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教法有误,思想品德是门既独立、又与其他课程密切联系的学科,尤其与语文课有极相似之处,可在教法上是完全不同的:镂目问以字、词,句、篇章结构为主;而思想品德课注重道德教育,以求弄清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目的,具体他说,就是教育学生学什么,做什么样的人。所以,没有必要,凶不可能和语文课一样教法,我们有些老师把思想品德课上成语文课,结果照本宣读,学生木爱听。这样的课当然谈不上效果了。二是学生不重视,认为不是上课,不能与语。数等量开观。三是教者有“混”的思想,认为思想品德课可有可无,怎么上都行。

上述三种原因,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教者不能有“混”的思想,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思想。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小小的表情,对学生都有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必须重视以身作则,为学牛作出好的示范。

其次要立志改革教法,以生动的教学感召学生,吸引学生,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态度。要知道,思想品德课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为此我们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就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穿插一些新鲜有趣的新内容,采用一些诸如演讲,参观访问,以及唱、跳等灵活的教法。如我在教四年级《效倩对待外宾》这一课时,课文里有一段唱词:“美丽的鲜花在开放,朋友们啊,来自远方……。”原来备课的时候就有两个打算,一是请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上教唱,一是自己教唱,结果不出所料,有学生提出要唱这首歌。于是我就自己教唱,学生的兴致别提多高兴了。坦率他说,这堂课如果没有唱这个“押台戏”,其教学效果只能说是一般,止因为引肆恕俺一新颖的教法,其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当然,要让思想品德课在学生心目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使我们的思想品德果老师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人,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认真依靠其他力量,督促学生重视。如,主动和班主任老师。家长等交换意见,了解学生对的反映,亦可和学生交朋友,尽可能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忠想实际问题;二是在学生面前不能流露对其他拖课老师的不满情绪,让学生误认为思想品德课与主课是对立的,造成对思想品德课的轻视,要让学生深深懂得,思想品德课是“加油站”,是力量的源泉,上好思想品德课能使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促使学习进步,将来做个有用的人。并要经常询问学生考试成绩,做到有批评,有表扬;三是一定要顺其自然,不能搞过多的形式主义。

第7篇:儒学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旅游英语 文化导入

一、旅游英语教学目标定位

旅游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的范畴。专门用途英语与一般用途英语(EGP)相对,是指从事某种特定行业或学习、研究某一特定学科所用到的英语。根据Jordan的观点,专门用途英语分可为职业和学术英语两大分支,学术英语又可再分为专门类学术英语(ESAP)和一般类学术英语(EAP)。而旅游英语涵盖了职业和学术两个层面,如饭店英语和导游英语属于职业英语,旅游学英语则属于学术英语。

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培养目标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称职的旅游工作者。作为一名称职的旅游工作者,应该是一个文化大使,不仅要通晓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也要通晓客源国的文化,要能在陪同接待外国游客的过程中进行两种或多种文化的比较。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亟需一大批既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又熟练掌握从事旅游工作所需的旅游英语,还通晓旅游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旅游英语教学应以职业英语为主,学术英语为辅,在教学中还应当导入文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将文化导入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1.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授和传播要借助于语言。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又对文化施加影响,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掌握这种文化的独特品质以及它与母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了解目的语文化,便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目的语。反之,越深刻细致地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就越能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

涉外旅游接待主要是为外国游客提供各种服务。良好的交际与沟通是服务的基础。而语言是沟通的基础,或称之为语言服务。这种语言服务不同于一般情况下两个不同国籍人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允许有一些错误,比如语音、语法错误,或者是文化方面的错误,双方一般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旅游工作人员来说,是不允许的,这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因此,旅游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更是文化教学。

2.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

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个国家的哲学、信仰、伦理、心理结构以及政治体制等诸多因素确定了该国的文化特点和人际交往规范。对于一个讲母语的人来说,本国这些约定俗成的规范已成为其日常生活中极其自然的事情,而对于不熟悉这一文化背景的外国人而言,则会形成文化障碍。旅游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交流过程,而旅游英语则是直接沟通这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媒介之一,对推动文化传播、消除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跨越文化障碍、提高交际能力的需要。

3.旅游的跨文化交际性要求旅游英语教学中必须导入文化

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旅游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旅游和交际,尤其是和跨文化交际的密不可分是由旅游活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另外,旅游者对异质文化的追求是旅游具有“跨文化”属性的重要原因。由文化的“异”引起的游客流动是国际旅游的主流。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者选择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就是为了体验古老的华夏文化。在旅游接待中,旅游工作者尤其是导游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因此,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语言教学,导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还要注重主体文化的导入,不能忽视主体文化(母语文化)对交际能力的影响。

4.适当的文化导入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当地进行文化导入,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需要,把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能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适当的文化导入和文化差异对比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旅游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研究常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旅游英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既涉及到语言教学,又涉及到旅游文化的教学。因此,本文提到的文化教学不仅包括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也包括主体文化。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可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它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交流过程,旅游英语教学中在英美文化导入时首先要加强交际文化的导入。在让学生回忆和总结以前学过的问候、称呼等交际语言的同时,还要适当地让学生了解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此外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涉及到民俗、艺术、古建筑和园林、宗教、饮食等很多方面。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中国传统节日、古建筑和园林、中国民间工艺、中国主要传统艺术、宗教、饮食六个专题用英文向学生介绍,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文化有的词汇的英语表达。

四、旅游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1.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让学生在模拟情景和真实情景中锻炼、强化和提高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笔者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主要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语言与文化习得的同步进行。电影语言情景教学给学生带来增强跨文化学习意识的优势,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例如在Arrival这一单元,笔者借助英文原版电影《Terminal》的片段给学生展示机场情景,让学生从中学习一些机场用语;在Hotel这一单元,借助《走遍美国》中的《二度蜜月》为学生展示酒店预订、抵达,客人遭遇尴尬服务到后来另换酒店并享受优质服务而圆满完成假期的全过程,让学生在生动、逼真的视觉情景中学习酒店服务用语,深刻体会提供优质服务的诸多细节,从中还可以学到美国酒店业的一些先进理念。

另外,笔者还经常运用图片来说明、解释某一个“文化现象”。如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时,除了汉民族的一些传统节日,还会增加一些少数民族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白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的火把节,针对这些节日,笔者会用一些图片和自己亲历时所拍摄的一些短片向学生展示庆祝场景,并配以英文解说。

2.课堂融入法

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如在Restaurant这一单元给学生补充中国饮食文化的相关内容;在Sightseeing这一单元补充中国古建筑和园林的相关知识;在Shopping这一单元补充中国民间艺术和传统艺术中的绘画和书法等内容。

3.中西文化对比法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导入文化,是较实用且有效的文化导入法。例如,在导入中国饮食文化时,就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在Sightseeing这一单元还会让学生列举一些中国非常有名的景点并用英语简单描述,好多学生会提到长城,并描述她像一条腾飞的巨龙蜿蜒在中国大地,这时笔者就会将中西方对龙(dragon)的不同看法讲给学生,并且提醒学生表述时可以用Chinese Dragon(中国龙)来区别西方象征邪恶的龙。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既熟悉了本国文化,又了解了英美传统文化。

在一些情景模拟中,学生在问候用语,甚至一些体态语言的表达方面会犯一些文化错误。针对出现的错误,笔者会运用中西文化对比法对学生进行阐释,例如在接团时,要表示对对方的关怀和尊重,不能说“You must have been tired now”(您一定很累了)、“You have had a hard time”(您累坏)或“You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您一路辛苦了)。如果这样说了,会适得其反,让对方受到伤害,因为他觉得在你眼里好像是“弱不禁风”似的。一般情况下应该说“How was your trip”、“Did you have a pleasant trip”或“Welcome! I have been expecting you”。在体态语言方面,如果想确认“您是在叫我吗?”中国人常用食指指向自己的鼻子,而美国人用手心指向自己的胸口;伸出食指和中指,中国人表示“二”,可西方好多国家表示“V”(胜利);中国人用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八”,可是“八”字造型在美国人的眼里却是“二”。学生只有正确掌握了中西文化的这些差异,在涉外旅游接待中才不会犯各种各样的文化错误。

4.阐释法

阐释法要求教师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有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注释,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诠释到哪里。这种方法比较灵活,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插入教学之中,有助于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课程难点,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

五、结束语

总之,旅游是一种文化,其中包含多元的文化,用文化教学指导旅游英语教学尤为重要。教师作为文化导入的设计者、组织者、鼓励者和协助者,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导入时,应遵循适时、适量、切合实际的原则,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文化导入的积极参与者和探索者,从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友良.专门用途英语(ESP)研究综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

[2]何谨然.旅游的跨文化交际性研究[J].理论月刊,2007,(7).

第8篇:儒学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文化导入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外,还应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从而增强人文教育。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重视文化导入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绝大多数学生只有中学的英语水平,而且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词汇量比较小、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匮乏、应用语言的能力很差等。笔者在课后和学生们进行了交流,发现喜欢学习英语的学生不到50%,有些学生甚至对英语完全不感兴趣,只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三、四级考试而盲目地学习英语。这种状况不容乐观。英语学习兴趣的浓厚与否,会直接影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高职学生英语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于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学习动机。有些教师不了解高职学生的这一现状,就可能会竭尽全力地维护好课堂纪律,殚精竭虑地给学生灌输语法、词汇知识,出现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的现状。至于教学效果都无暇顾及,更别说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

二、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一)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基础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英语的语言知识及其表达方式,而且应当让他们获得新的知识、新的精神与理念,特别是了解和掌握与本国国情不同的他国事物、现象和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和完善学生的语言素质特别是语言应用能力。对于一种语言的习得,决离不开对这种语言所表现的社会文化内涵的了解。语言不但是文化重要而突出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还是文化的产物。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文化的过程。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思、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学习者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没能把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许多高职学生在英语考试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让大家尴尬和困惑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学生的语用失误频频,表现出的实际水平与其语言基础大相径庭。

(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人们学习外语通常出于两种动机:一种是受学习、工作或生存等客观需要的推动,被称为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另一种是因对该语言或使用该语言的国家、民族及其文化充满好奇心,或者对语言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属综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两种动机,哪一种更能促进外语学习并无定论,但是如果学习者兼有两种动机,那么他的外语学习积极性必然最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英语在中国受到学生、老师和社会高度的重视既是因为各种英语测试,也是因为英语是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掌握了英语就能获取更多的信息,了解更多的文化,与更多的人们进行交流。对于一些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本身的英语基础的确相对薄弱,但他们对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等人文知识却非常感兴趣。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很好地进行文化导入,加强背景文化知识的教学,通过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节日、风俗等情况的方式,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不自觉的快乐中,获得知识,完善认知结构,从而使英语学习成为一件身心愉悦的美事。

三、文化导入的方式和途径

(一)词汇教学的文化导入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词汇量少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新词的词义、搭配等讲解往往十分重视,并会给出多种例句帮助学生记忆掌握单词,但对词汇文化内涵的讲解却往往缺乏重视。词汇包含的文化意义非常丰富,它们是一个民族的语言、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结晶,充分体现出这个语言群体的文化环境、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Sapir曾经说到:“一种语言的词汇可以看成是该语言群体所关注的所有的思想、兴趣和工作的总汇。”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对学生输入词汇的拼写和字面意义,又要让他们记住这些词汇的文化意义。比如:

1.掌握词汇的文化内涵。有些同一概念的词语在两种文化中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教师凡是遇到在英汉语言里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时,就应不失时机地提醒学生。如英语中的retire一词,虽然解释为“退休”,但它和汉语中“退休”一词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念却不同。英语retire略带贬义,意思是65岁退休后就意味着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成为被人可怜、看不起的人。而汉语中的退休是指劳动者经过了辛勤的付出,为社会作出了自身的贡献后进入休闲放松、享受生活的黄金时代。又如,猫头鹰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内涵意义不同。英语中有as wise as 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表明讲话人把猫头鹰作为智慧的象征,禽兽间的争斗要猫头鹰来做裁判,而中国人却视猫头鹰为不吉祥之兆,其差别大相径庭。为避免词语的不等值性所带来的交际窘迫,在初次学习这些词的时候就应当让学生对其特点加以了解。教师在教授词汇时,不能只传授它的基本含义,还应该传授词汇的文化内涵。

2.注意词汇的使用范围。例如:breakfast一词,在美国令人想到的可能是面包、牛奶、燕麦粥、咖啡等;在中国,却是大饼、油条、稀饭、馒头等。由于文化的差异,在一种语言里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里却没有对等的词,如:汉语里有“”、“铁饭碗”、“走后门”是英语里没有的。英语里同样有happie,coyboy等在汉语里没有的词汇。

(二)与交际有关的文化导入

随着当前各国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合作的广泛深入,外语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也应随之改变,特别是针对高职类学生来说,也许他们的英语读写能力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但他们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却可以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得以突破,从而使他们在社会活动中更具竞争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向学生导入与交际有关的文化知识:

1.与感谢、道歉等相关的日常用语。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与日常活动相关的句子,这些句子看似简单,但如果不恰当地使用,就会带来交际窘迫。第一,说道歉。英美人说“对不起”时常用“I am sorry./Pardon me./Excuse me.”,甚至不小心咳嗽也要说:“I am sorry./Excuse me.”而中国人说“对不起”的用法却不同,如中国人说:“Sorry,my English is not so good.”但实际上自己英语水平并不差,因为中国人太谦虚了,英美人会认为中国人言不由衷。第二,见面打招呼。中国人一般在吃饭前后问:“吃过了吗?”路上遇见了,会问:“上哪去?”但是如果问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吗)?”英美人肯定表示不解:“你想请我吃饭吗?”,问“Where are you going?”就会被认为是干涉个人隐私,是不礼貌的行为,而英语的问候语则是:“Hi./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第三,称赞和谦辞。称赞语是交际的剂,它使交际得以在融洽的气氛中向前推进。英美人对于称赞往往只说声:“Thank you.”而中国人认为对别人的赞扬表示认同,太不谦虚了,中国人喜欢赞扬别人,贬低自己,对赞扬往往表示自谦。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提醒学生,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编对话进行操练,做到学以致用,运用自如。

2.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使用。了解禁忌语及其相应的委婉语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在交际中会显得唐突粗鲁,极易引起尴尬或不快。如“poor(贫穷)”在英文中是一个可怕的字眼,它意味着生活困窘,也标示着社会地位低下,一般可以用needy,down on one’s luck,disadvantaged等词替代。又如,同样是指“肥胖”,fat会引起不快,plump则会使人联想起身材的丰满,而对于身体过瘦的女人用slender,slim(苗条)代替a skinny woman(骨瘦如柴的女人)会使人容易接受。对于疾病和死亡中西方文化中都有其各自的委婉说法,英语中die会由go,pass away,be with the God等委婉语代替;一个人耳聋,不用deaf(聋子),而是用hard of hearing(耳背)来代替。不同国家的禁忌语和委婉语表达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英语委婉语也已成为英语文化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是英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常识将有助于交际的成功开展。

(三)专题选修法

1.定期、限时开设文化课程或进行系列性的讲座。讲座作为传授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文化教学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构造,有利于学习者进行系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这种讲座可给学生提供教师文化方面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敏感性。但是,文化专题讲座提供给学生的大都是直接的经验,而且大量冗长的讲座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厌倦,所以教师在设计讲座时应该力求简明扼要、生动有趣,将学生自己的文化体验与讲座内容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体验式学习机会。

2.分学期开设选修课。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分学期开设“欧洲文化入门”、“英国概况”、“美国概况”等文化类课程。文化导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对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教育、艺术、哲学、政治、科技、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认识,学生才能真正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多角度、立体的思维方式。

四、文化学习评价的方法

通过测试的方法来考查学生对于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测试法中,作品集评价法是一种真实、可靠且综合性的文化测试和评价方法。它指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常是以学期、学年或阶段为单位)按照教师的要求或根据自己的需要,完成的一系列系统、有序的作业、研究报告、学习日记、测试等“文件”为基础,对学生付出的努力、进步的情况、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成就的多少进行评价。比如:在学期开始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商定作品集,包括的内容、各个作品的形式、评价的标准和时间计划。学生通过参与评价内容和目标的确定,更加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更能督促自己竭尽全力去完成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目标。比如作品集内容可以是阅读文学作品,以泛读的方式大量接触英美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这些具有真实文化语境的语篇,学生能够了解西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历史文化背景等。在整个学期期间,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较高层次的指导,通过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主要人物作本质性的分析,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增强对所学语言国社会、历史、价值观念等的认识,从而提高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期结束时,学生对学习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展示,可以是书面的形式,如论文、日记等,也可以是口头的,如演讲、表演等。教师将评价表发给学生,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此外,学生交换文件夹,进行互评;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文件夹进行终评。根据学生对于文化知识、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各方面的掌握情况,给予等级评定,一般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四个等级。这种评价方法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和控制教学活动,创造最佳的学习气氛。同时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这种评价法能刺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完成任务,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五、结语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导入必须寓于语言教学之中。在基础英语课教学上,教师应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注重把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同时辅以第二课堂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既欣赏文化又学习和掌握语言技巧,以最终达到激发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以文化为切入点的英语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它促使教师走出语言教学只教词汇和语法的误区,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重视文化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胡文仲.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第9篇:儒学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 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便必不可少。《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在编写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文化因素,从多方面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特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进行文化导入,发挥出这些文化因素的功能,可以帮助学生从中了解多维立体的西方世界,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并逐步地运用英语进行得体自然的交际。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明确地指出了大学生们应该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且能用英语进行灵活得体的交流。这必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文化意识。

    顺应形势的需要,《新编大学英语》应运而生。该套教材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来进行编写,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听、说、读、写、译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选用的语料也具有规范性、知识性,同时兼具时代性和趣味性,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文化因素,从多方面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有效的进行文化导入,发挥出这些文化因素的功能,帮助学生从中了解多维立体的西方世界,正是教师们应该着重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二、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定的文化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语言,失去了其包含的文化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前苏联语言学家朱利·洛特门说过“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因此,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我们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文化导入,在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们充分了解语言内容背后的文化意义。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而语言交际总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则。不同民族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而作为文化外在表现的语言,在其本身的特点和使用上无不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在交际中语法错误往往能够被容忍,语用失误却容易产生误解。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森认为“母语国家的人在与外国人交谈时,对外国人的发音和语法错误往往采取宽容的态度;相反,对违反谈话准则的行为一般则认为是态度无理。”由于汉英文化之间具有巨大的差异,学习者往往会受到母语即汉语的负迁移影响,如果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了解,只是依赖于汉语文化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不仅自己望文生义,也会因为交际不当使对方造成误解。因而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将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对汉英文化的异同进行比较,对于不同于母语文化的英语文化特征着重指出,使学生对英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特征加深了解,从而减少母语文化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

    此外,学生学习了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如英语国家一些相关的地理常识、历史背景、政治经济以及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知识,也能使他们知识面得以扩大,视野得以拓宽,最终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得以优化。

    三、文化导入在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由于大学英语并非英语专业,其教学课时相对有限,而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内容包罗万象,因此大学英语里的文化教学不可能像英语专业所开设的英美文化课那样面面俱到,而是应该与英语语言教学相结合,恰当而有效的进行导入。以下是笔者在进行《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三册教学的时候,运用不同的方法结合课文进行的文化导入。

    (一)文化差异对比

    因为汉英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了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对学生的英语知识掌握和运用产生了巨大的干扰,要克服这种干扰,只有去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两种文化的对比,帮助学生发现汉英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且重点是差异和冲突。

    以第四单元“择业规划”为例,作者在分析了当今学生找工作的误区之后,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其中提到换工作的观念,作者指出“换工作和改职业在任何年龄都会发生”,并鼓励学生如果发现选择的职业不适合自己,可以马上重新开始新的工作。在这点上,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中国换工作是否也和欧美一样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是否在任何年龄都可以重新开始。在激烈的讨论中,汉英文化的差异性也得到了分析。因为中国文化重视群体,强调“大一统”思想;相反,西方文化推崇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因此两者也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中国人虽然也换工作,但换工作的时候考虑的因素不仅包括本人,还有其他许多周边因素,而欧美人相对换工作就比较简单,因为他们主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本人的发展。

    又比如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社会问题”,通过如今很多孩子脖子上挂的钥匙体现出美国家庭模式的转变,即由以前的丈夫工作、妻子在家照顾孩子这一类型转变为夫妻双方都要工作,而孩子无人照顾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家庭经济支出的增长所带来的必然的后果。这一现象在中国早已发生,即所谓的双职工家庭,且如今中国家庭的另一新现象是父母都外出打工,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通过这些类似的对比分析,学生对对英语文化的感知能够加深,文化敏感性也可以得到提升,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能自发地运用文化差异对比分析去了解英语文化不同于汉语文化的独特之处。因此文化差异对比分析是文化导入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

    (二)课文背景知识介绍

    在上每一个单元之前,对该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需要做一个简要的介绍,一般包括一些相关的地理常识、历史背景、政治经济以及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知识。这是因为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描述所产生的背景,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是文化导入的必需部分。

    以第九单元“音乐”的阅读课文《甲壳虫乐队》为例,甲壳虫乐队作为西方音乐文化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其音乐作品包含了那些急切需要被公众倾听的声音,具有从英国当时文学领域导入的工人阶级的现实主义风格,一直被认为当成引导摇滚从流行音乐走向严肃艺术的标签,影响了欧美的一代年轻人,时至四十年后的今天仍能找到遗留的痕迹。通过对甲壳虫乐队的成员、音乐作品、音乐风格以及产生的巨大影响的介绍,学生对欧美摇滚乐的知识也得到了一定的普及。文化导入的辅助作用也得以体现出来。

    (三)多媒体手段

    在信息发达的当下,多媒体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手段,尤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各种视频、音频以及最新的语料都能通过多媒体手段形象具体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起到的教学效果也事倍功半,文化导入也不例外。

    第二单元“神话与传说”主题非常有趣,可以让学生分组制作幻灯片来给大家讲述自己所知道的神话传说。或者可以让学生先欣赏有关于神话传说的影片,然后进行相应的讨论。

    同样,第七单元的“旅行的乐趣”,可以给学生欣赏一些欧美国家的风情,并适当的导入相关的旅游英语表达方式。而第九单元“音乐”还能让学生学唱一些简单又好听的英文歌曲,因为歌曲往往带有比较明显的文化风格和特色,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实践

    教师在引导学生不断输入英语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不断的实践,使所学的知识真正融会贯通。

    例如第五单元“语言”,课文讲述了海伦凯勒学习语言的故事,在分析完课文之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英语的感受用英语互相交流,讨论学习的难点。多数学生均表示“中国式英语”是他们最头痛的问题,可是明知道使用不当,也很难改正。在交流的过程中,好多学生便面临话在嘴边却苦于无法恰当表达的局面,笔者根据这个也是众多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通病,指出“中国式英语”形成的主要根源在于对英语文化的不理解或一知半解,借机强调了了解英语文化的重要性,并向学生分析了之前错误表达的文化根源,同时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表达,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