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教学应用
一、课件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特点
1.直观性
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具有直观性,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可以有效生动地再现历史课本中的场景,让学生更完整有效地认识历史、理解历史、读懂历史,帮助学生有效融入历史学习中。如讲世界近代史中的科技革命的过程中,可以将世界变化及人类发展的劳动变化通过图例演示出来,并在相关图例上配上相应文字解释引出相关变革及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关联性的认知。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可以从直接感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性
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初中学生进行课件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培养出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在多媒体课件教学法的利用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死记硬背的文科性教学理念,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技巧。举个例子:当学到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战争的第一课的烽烟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期间的纪录片,让学生感受一下1840―1842年两次给中国带来的伤害,并且思考外国列强是如何通过两次打开中国大门的。在多媒体课件教学法的利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初中历史中的关键知识点留给学生进行小组探讨,从而分析历史知识的关键内容和价值,让学生通过主动探讨培养自身主动学习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培养出的主动探究性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财富。
3.互补性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初中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可以更好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让教师从传统填鸭式教学法中走出来,将更多学习空间和学习主动权留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学习乐趣所在,从而更容易地融入初中历史学习中。举个例子:七年下第一单元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贞观之治的影像片,还可以适当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反映唐太宗期间的影视片,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在多媒体程序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二、课件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际利用
1.围绕学生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而应该主动吸收教师的教学内容。在这样的教学背景及教学要求下,教师应围绕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目标进行多媒体课件教学,这样培养学生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还可以有效启发学生开拓自己的诱导性思维,并且不断培养自身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强自身对历史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是教师围绕学生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必要性。
2.注重演示与讲解的结合
进行电教活动时,用精辟的语言串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这种方式在课堂训练或单元小结时经常使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图文并茂、寓教于乐。如学习中国现代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可以链接纪实等影视资料播放给学生听。在之前列出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这是什么时间、什么事件?第二:会议主要内容有哪些?第三: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学生就会避免收听过程中的盲目性,既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又激发学生的满腔爱国热忱。
3.适度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突出重点,讲解中心内容,但过多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略历史教学的本质价值,从而以旁观者的心态听课,这样的教学效果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度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多媒体课堂教学内容,并且有效学习初中历史知识。
三、结语
实践证明我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课件教学的利用是非常有效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还能从根本上带动学生融入初中历史学习中,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是初中历史课件教学的根本价值所在,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有效掌握多媒体课件技术,从而寻求最佳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让初中历史未来发展道路更宽广。
参考文献:
[1]温金香.浅析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课件教学;重难点;突破
多媒体课件教学之所以这么受大家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它的直观性视听特点,它能改变传统课堂呆板的环境,也能很好地在多方面吸引学生兴趣辅助历史教学,使得教师能用更多的方法手段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但是这种利用课件教学的模式也因为其快速的翻页以及零散的知识联系使得学生的历史思维构建出现不利的一面。另外在历史知识重难点的突破方面课件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因此本文将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针对课件教学不能很好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问题提出微视频辅助突破重难点的
方法。
一、根据学生学情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确立重难点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视频信息井喷式的增长,初中历史教学相关的视频也是层出不穷的,但是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课件制作过程中不可能把这些视频都利用,也不是每个历史相关视频就一定适合放入课件辅助重难点教学。只有立足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并结合历史课程标准具体的针对历史想象或者规律,从多个角度收集与教学重难点相关的视频,才能真正对突破重难点起关键作用。比如,我校学生对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策略比较感兴趣,喜欢听一些秦始皇的故事,也喜欢看秦始皇威武军队出征。同时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策略也是《秦的统一》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上述重难点和学生兴趣点,从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等多个方面收集秦统一的视频,最终我校历史教师在优酷网上找到关于秦始皇的纪录片,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看到和听到的内容,结合教材总结归纳出秦统一六国和巩固统治的措施。通过这种看视频,根据知识进行自我总结的过程,学生能独立自主得做完检测题,说明他们掌握了该重难点。
二、课件制作中灵活应用微视频,掌握时间分配和使用时机
课件使用对于多数教师来说是比较容易的,讲解过程也是非常流利,而对于历史微视频的使用就比较尴尬,有很多教师反映有时候不由自主地忘记了播放相关历史视频,有的教师又抱怨自己选择的微视频太长或者太短,很多时候学生也在较长的视频观看中失去兴趣,在较短时间的视频中意犹未尽。这就使得教师在课件制作环节需要对视频进行灵活的处理,包括剪辑、编排、配字、配音等内容。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设计好播放微视频的时间,根据学生的兴趣决定使用微视频的时机,确保在学生兴趣点和求知欲临界的部分结束微视频播放,以利于工作继续开展。比如,在进行《第一次》的相关知识学习时,我校历史教师找到了很多关于的电视、电影等,但是内容都比较冗长,无法在历史课堂上直接使用,只能通过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剪辑。在课前使用了一段谈判对话,根据谈话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该谈判发生的背景,然后引导学生继续讨论该谈判的意义。整个过程学生都围绕微视频中谈判的内容在进行,就很好地解决了学生识记谈判赔款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归纳意义起到树立学生爱国情怀的作用。
三、微视频的修整需要教师加强自我技能的提高
课件的制作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不同的历史课需要不同的课件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也就需要更多的微视频来突破重难点,这些微视频不可能完全在电视、电影等里面找到,这就需要教师根据重难点进行创作。教师可以制作简单的图片连播、动画等形式的微视频。比如,在进行《三国鼎立》的重点内容教学时,可以制作三个动画人物,把相关历史人物的头像贴到自己创作的动画骨架上,引导学生熟悉人物特色,进而进入三国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这样就使得学生感觉历史课堂也很好玩,便于学生进入学习历史知识的良好状态。还可以展示三顾茅庐的漫画,让学生根据漫画内容,结合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让课堂活跃起来。但大部分教师并未接受过相关视频编辑方面的技能培训,想要做出优秀的视频动画是比较困难的,这需要教师更多地从各角度提高自己的技能。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课件利用是非常广泛且有很多良好作用的,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但也不失为一种值得发展的好的教学手段,若能在教师队伍中加强视频编辑技术的培训,让教师掌握视频处理技术,巧妙设计使用微视频突破重难点,将会进一步修正该教学手段的短处,各大学校的历史课堂开展将更加顺利和有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111
结合初一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笔者对高效课堂有以下几点看法。
1 抓源头,做好“研课”是高效课堂的关键一步
如何实现课堂教与学的高效,是最近一线教师的热门话题。华东师范大学聂幼犁教授指出,首先要解决:为何教,教什么,怎么教。高效的教学应是用最浅、最容易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怎么获取历史知识的过程,因此他提出富有启发意义的“深入才能浅出”的观点。
一线教师更在意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与成效。在进行初一的历史教学时,备课先研读课标整体了解中国古代史的教学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对初一学生的能力要求是侧重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的时空观念、识读历史图表、正确计算历史年代,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了解传说、故事、演义与史实的区别。如七年级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重点让学生了解历史传说与史实的区别。知道历史传说的一定价值。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教会学生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史料和观察《宗法制示意图》。第6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重点识读《战国七雄形势图》《都江堰示意图》。对初一情感教育突出: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七年级在综合单元最明显。如七上第五单元古代科技与文化。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因此三维目标在不同的课中,分量可能是不同的,有的课教育性强一些,有的课知识性强一些。因此围绕课本,参考教参,确定本课的主题思想,考虑要突出渗透什么历史观,价值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放在什么部分,将采取什么教学策略来实现。这过程很像建楼房的框架。
2 重教学设计与实施是落实高效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
2011版新课标实施建议中强调:教师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一定要切实重视,因为无论知识的达成,能力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都是要通过过程与方法实现的。教师要改进教学以促进学生学习,教师的教学改进是为学生学习改进服务的。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进入教学思路的设计,理出一课的教学主线。如七上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理出“汉武帝文韬武略,大国之崛起”为主线,理由是汉武帝在位时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也被称为“汉人”。教学设计中突出历史教学特点。对教材进行整合和补充以丰富课程内容,做教材的延长性。第一,导入设计方面,根据每课教学内容确定导入方式。其方式是灵活多样。如果教学内容较多,采取直接引入,避免占用过多的时间。如果教学内容较少,可考虑创设历史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上出现的矛盾、纠纷,从而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如七下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可设计唐太宗出巡蒲州对刺史赵元楷的批评引入或调查学生“你对唐太宗知多少”让学生讲述。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第二,重视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的运用能较好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通过丰富视频、音频、图像等资料。有利于浅化历史因过去性,抽象性难理解的问题。我校今年建成高效课堂的历史用室,摸拟历史文物博物馆和安装触摸屏电子板,可以与远程网络对接。使历史教学更好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3 勤于反思与修改推动高效课堂实施得更好
也许通过精心准备之后,信心满满进行教学,才发现教学漏洞或不足,需要改进。
第一,准备材料太多,因为主观认为一些资料不错,舍不得删掉,还有图片过花俏,结果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把重点知识内容冲淡了或导致学生兴趣点转移了。
第二,由于初一年学生刚接触历史课程。学生不会做笔记,不懂得如何学习。要教会学生做笔记,阅读教材,抓住关键词或中心语,学会初步的史论结合。由于每周两节课,两课会隔几天才会上,新的知识很容易忘。因此每课用五至十分钟进行复习巩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正确获取并得到满足感。
第三,知识点的讲解的顺序有不太合理。课件的版面要先提出问题或设疑问,让学生回归书本思考找作案或讨论,再呈现出知识的内容及内在联系,并讲解引导。最后小结归纳。比直接呈现教学内容效果更好。因此要做细致的课件修改。
第四,运用课件教学老师往往发现教学进程较慢。因为老师补充较丰富的图片、史料、视频、音频等内容,会占用较多教学时间,而且播放过程中要配合适当讲解。注意不要忽视讲故事和讲述历史细节。因为历史细节是历史的灵魂。“知难才能知不易”才能理解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历史人物的选择与作为。如讲述的精神,只有通过数据和故事的讲述才能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专家建议每课课件的页面制作不要太多,建议在十五至二十张,资料要尽量精选。
第五,学生一课学完后有收获吗?学生往往对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历史事件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较难理清。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据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有学生建议每课最后留5分钟,让学生对本课疑问进行提问,这是很好的建议。往往老师对教学时间的控制无法很准确,对此可改进办法,与可移到下一节课。
建;专业知识;专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8―0081―01
一节高效的历史课,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清晰、完整的历史知识,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乃至一种责任。高效的历史课堂应该做到两点:一是引领学生当堂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二是通过本课学习,要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提升认知水平。那么,如何做到这两点呢?如何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历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提几点建议。
一、历史教师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事实证明,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人文素养的不足,必然导致课堂低效。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不是历史专业的教师占用历史教师的编制教授历史,这种现象比较普遍。由于专业知识有限,他们大多只能照本宣科,就事论事,这样的课堂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因此,专业不对口是目前历史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制约高效历史课堂构建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课前没有预习,课后也没复习,加之历史课安排的时间比较偏后。面对这样的现实,历史教师只有紧紧抓住课堂的45分钟时间,靠自己深厚的专业知识、精心的准备、精彩的讲解去打动学生。所以,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迫在眉睫。
二、历史教师要提升专业精神
良好的专业精神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精神支柱和创造性工作的动力之源。一个缺乏教育理想和信念的教师,很难说他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一名教师,能力好很重要,精神和态度也很重要。要上好一节高效的历史课,授课教师就必须要在课前精心准备,精心设计,课中精心拓展,精心讲解。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精神追求仍是我们今后要主抓的工作。
三、历史教师要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
一些历史教师没有正确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时,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片面追求课堂的轰轰烈烈。如,学生在教师的牵制下一会儿看书、一会儿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前后讨论、一会儿又进行角色表演,而课堂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却很少。于是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懒一些的学生无事可干,而动脑筋的学生忙不过来。另外,教师设置的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热热闹闹的一节课实际上没有解决多少问题。这类课过于追求“新”意,反而丧失了历史课堂中最质朴的东西。因此,历史教师应在正确理解新课改的前提下再进行教学改革。
四、历史教师要合理有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历史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教学效率事半功倍。但是,现实中存在三个误区:一是本末倒置,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将教学任务基本上交给了电脑,少了语言表达,少了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只是看了一场由文字、图片、声音简单构成的“电影”而已。二是喧宾夺主,一些教师在制作历史课件过程中,片面追求动画的新颖、文字效果的独特、声音的怪异,导致历史课件过于花哨,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反而掩盖了历史教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三是过于依赖多媒体,一旦遇到临时断电、设备出现故障等情况时,教师就手足无措,找不到讲课的感觉了。
五、学校要加强对历史教师的培训工作
在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培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应为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探索更有效、更为教师接受的培训方法。还有,应充分发挥名师和骨干历史教师的作用,完善教研组、备课组的功能,用榜样、集体的力量带动历史教师的发展。此外,还应重视青年历史教师的培养,通过举办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加快青年历史教师的成长步伐;还应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和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关键词:互动;合作;高效课堂
自2008年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实施以来,高中历史教学确实取得了很大成绩,总结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但在某些方面却还是“涛声依旧”。应试教育的阴霾挥之不去,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独霸课堂,“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的模式仍很普遍,学生的思路由教师的教学思路控制,课堂上只有单向型互动,很少有师生及生生的双向互动,不仅课堂教学显得刻板、压抑、沉闷、枯燥、缺少生命活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根本谈不上,似乎学习历史就是强灌猛记,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参与意识不足已成为历史课堂沉闷、低效、无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为了解决历史教学中学生抱怨、教师困惑、课堂生命力低下的问题以及找到平衡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办法,笔者大胆
做了些尝试,下面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和教学体会,谈谈使用互动合作模式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一些思考和实践,以求教于同仁,共同进步。
一、对高效课堂的认识
何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就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达到很高的目标的课
堂。具体而言,是指在预定的时间内,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学习者获得很大的进步与发展。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它的达到基于有效教学的实施。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能够取得预期的教育成果,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可见,有效教学立足于教师和学生(即教与学的关系),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打造出高效课堂。
二、借鉴杜郎口模式构建互动合作型学习方式为主的高效型
课堂
当下中国教育最火爆的风景是因“改”而扬名天下的山东杜郎口中学。其实,杜郎口的经验也没有多么神秘,其核心就是一个
“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当然杜郎口模式有其师资力量、生源状况、教学设备、文化环境以及校园设施等的独特性,不可盲目照搬,但笔者以为,要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充满生命力,杜郎口模式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因此,立足校情和学情,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从“神”和“形”两个方面向杜郎口模式学习,一是借鉴其“动”的神韵,不但让学生在课堂上“动嘴、动脑”,还要在课外“动手、动脑、动腿”;二是“形”的借鉴,就是借鉴杜郎口中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认真设计合作方式与步骤,讲求合作的有效性。
我们应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入手探索构建一种以互动合作为主的高效型课堂。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1.转变角色,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建立起师生之间互相理解、和谐的人际关系。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时时处处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朋友。只有在教学中师生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中的一些难题才能迎刃而解,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互动和构建高效课堂。
2.立足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生成性的学案
学案包括知识共享、解惑答疑、互动探究、评价反思四个基本部分。学案设计力求避免学生简单复制教科书内容,总关注一个个知识点的倾向,而致力于学生思维的整体发展,完成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教科书,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促进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学案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在课堂上“动嘴、动脑”,更要在课外“动手、动脑、动腿”。
3.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
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放弃自己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氛围,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向交流。如,在执教必修一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时,我先把这节课内容设计为“争取民主”“建立民主”“完善民主”“感悟民主”四个探究问题。在探究“完善民主”的问题时,我选取了《英国政治制度史》中的三个小故事,分别为“不懂英语的国王”“48小时首相”和“最年轻的英国首相”。在使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展示后,我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1)“不懂英语的国王”逐渐丧失了什么权力?(2)“48小时首相”体现出责任内阁制有怎样的特点?(3)“最年轻的英国首相”说明当议会与内阁出现矛盾时,有几种解决方案?问题一出,学生立即开始翻书查找答案,然后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其中,不乏一些俏皮的争论,这一设计使得本堂课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了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
4.构建积极和谐的合作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的共赢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新课标提倡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就是要求学生之间在体验、发现等方面相互启发和借鉴。个人的认识和发现总是有限的,这对极富个性色彩与创造性的历史学习而言更是如此。以往历史课堂中之所以出现较为沉闷的氛围,与学生单独面对课本和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关。学生总感觉自己是“一个人在战斗”,对于一些自己拿不准或有疑虑的问题不敢大胆提出,从而造成课堂要么是几个优等生的“独奏”,要么是全体学生的沉寂。非学生不愿意参与讨论,而是教师没能点燃他们参与的激情,没能搭建合适的舞台让他们去展示自我,没有“竭尽全力”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课堂学习中合作探究的缺失是历史课堂生命力不足的重要
原因。
如,在执教必修三第7课《启蒙运动》一课时,我做了一次小组合作与竞争的尝试,具体做法是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互动环节,采取“举行记者招待会”形式学习这一课。全班分四组,事先分组查阅有关资料,制作PPT,收集视频资料,制作微型展板等,正式上课前先在课下做组内交流,然后,课上每组选派一位代表分别扮演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康德,先举行新闻会自我介绍(使用
PPT、微型展板、播放视频等),然后其他同学就本课一些疑问向台上的四位思想家进行自由提问。由于采用了鲜活的形式,使本来枯燥艰深的理论学习变得兴趣盎然,学生积极性很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笔者也遇到了不少困惑,就是怎样选择和实施教学策略,既能使学生学得更好,又能够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如何兼顾升学考试压力与学生综
合素质的培养,通过互动对话,学生能学到多少?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谈话是合理和有效的?全班性的讨论值得吗?什么是最好的组织小组讨论的方法?能否做得更好些?这些问题的思考会推动我们走向深入。课堂教学模式如同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以下面这句话为宗旨,来追求课堂高效教学模式的构建吧: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学生即创造。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09).
[2]董文辉.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困惑与反思.历史教学问题,2009(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9.
[4]李惠军.笃学行思录:一个历史教师团队的教学随笔[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01.
【关键词】历史史料 高效历史课堂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其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对于历史的认识过程。史料教学贯穿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但只有正确的选择史料、运用史料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牢固树立“论从史出”的史学观念,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与学习素养的目的。
现行的高中历史课本每节的历史资料,是编者根据教学大纲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和选择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和启发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已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为开展历史课程改革,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媒体和途径,明确地提出史料教学方面的要求与建议。并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要借助史料的搜集、分类、解析、运用等各种形式的史料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引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方式,密切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改革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要构建高效历史课堂重视对史料的运用毋庸置疑,作为历史教师在史料的选择运用上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史料的选择运用要富于思想
不少教师并没有真正在思想上重视史料的作用,从而并没有真正去重视并发挥史料最大的价值。史料的选择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润泽生命、点化生命开启智慧服务的,所以进行史料教学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史料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解释。所以,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如,甲午中日海战中李鸿章要求北洋水师“保船避战”、考虑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双方的准备情况,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李鸿章为何会有这样的考虑?这一考虑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这一决定带来了什么后果?等等,让学生通过探讨,然后自己思考,分析概括史料,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体会合作探索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中有目的地使用史料,营造一个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情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史料的选择运用要精心
1. 精心选择史料,要贴近生活实际,要考虑学生的层次性。
每一节教学课的时间是有限而宝贵的,引用材料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为了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精用材料,有所选,有所不选。越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越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是思考的开始。要注意到学生的心理认知和接受能力的层次性。一般而言,在高一年级阶段是学习的起步阶段,对高一同学进行授课,课件中应多一些图片、视频等感性材料,带领学生进入历史,还原鲜活真实、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同时,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尊重史实、判读史实的习惯,学会正确地鉴别与阐释史实。而高二同学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多一点文字、图表这些侧重于分析、理解、评论的理性材料,以培养他们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高三的同学更多的是在分析理解史料的基础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史料,精心设问培养能力
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史料为基础设计一些高质量、有深度、有思维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和方法自己去进行判断、得出结论,这是史料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通常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问题的解决既是史料研读的目的,也是理解史料的一种途径。如人教版必修二第40页“历史纵横”有一段史料: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根据材料的信息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小问题:为什么1845年左右,洋货会“充积于厦口”?洋货畅销、土布滞销的原因是什么?这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的提问和回答就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重难点。
三、史料的选材要适量、运用要得法和富有策略
1. 史料虽然对学生理解历史非常有必要,但史料并非越多越好,并非每节课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增加史料。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材料内容过多、过频,反而会影响课堂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尤其对文字材料篇幅的把握,尽可能避免出现大段阅读文本的情况,要进行必要的瘦身,保留精华,为我所用。合理选择与利用史料,进行史料的整合,才可以培养学生捕捉、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绝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多、过于频繁地引用史料,为“史料而史料”,史料的选择与教学目的脱钩,与学生的能力脱节。
2. 史料使用的环节要恰到好处,史料的运用要灵活多变。
“使历史变活”,适当引用古人的原话和古籍原文可以增强历史感使历史教学富有时代气息。例如讲述西汉王国问题引用晁错关于“削藩”的建议“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这段话仅22个字但却把削藩的必要性阐述得既深且透,把西汉王国“尾大不掉”、分裂割据的情形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史料的选择运用还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关键词:初中历史;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51-01
在当下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低效”是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大难点问题。课堂教学效果的低效导致学生厌学、教师也厌教,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堂变枯燥,死气沉沉,学生在能力方面更得不到发展。因此,探索、构建高效课堂是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构建历史学科的高效课堂?笔者认为,以“六化”来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一、师生关系要融洽化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课堂效果反应了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做积极地努力。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中的难处,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学生的鼓励和批评才具有实际效果,否则产生负效益。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面对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的态度要慎重委婉,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他们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师生的融洽关系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表现出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从而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目标设置要合理化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切合实际,符合学生发展需要。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应于学生的发展状况,使目标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置三维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研究课标,准确理解课标要求,根据课标要求再把握教材,分析挖掘教材,找准“课标”与“教材”对教学目标的要求;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目标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不要追求面面俱到,显得冗长繁多,难以实现。最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分层目标,关注弱势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只有人人都获得进步和发展的课才是高效的课。
三、课堂教学要情景化
高效课堂教学结构应该是“在情景中展开,在活动中推进”。历史知识有过去性的特点,历史又不能再现,更不能重演,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多种教学情景,让历史课堂教学情景化。教师要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想出多种办法拉进逝去的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来保持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要问题化
古人就有“不悱不启、不愤不发”之说。高效课堂的教学内容必须问题化,即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要在知识的关键点、能力的增长点和德育的渗透点设计一些有价值的、综合拓展等方面的问题。当然也不可过度设问、泛泛而问或无疑而问,因为过犹不及、无效提问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设计问题要具有探究性、开放性、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使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答案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
五、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高效课堂应实施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及教学条件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提供多种辅教学材料,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特别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开展课堂分组讨论;举行辩论会;举办历史讲座、讲演会;对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等。
六、课堂小结要条理化
0 引言
高效课堂主要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达到更高的教学目的,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课堂。实践表明,高效课堂能够取得较高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高效课堂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众多教师的亲睐。在过去,虽然我们一直在提高效课堂,但是却只停留在成绩提高快、升学效率高的评判标准上。初中历史教学在初中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学生通过该门学科能够快速的了解我国发展的状况以及历史文明构建的具体过程,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想获得高效课堂效果,就应当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这样才能够构建高校课堂。
1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历史作为初中教育教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历史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高效课堂教学。但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这一定的问题。笔者认为,初中历史高校课堂难以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这几点。首先,难以掌握学生学习状况。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容易将自己与学生相互分离开来。历史教师在讲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历史事件的灌输,忽略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没有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历史事件产生的前因后果,进而学生也就逐渐失去了学习该门的课程的兴趣。其次,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1]。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是其中的重要参与人员。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从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其效果并不令人乐观。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难以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最后,忽视辅助教学设备。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手段也在不断的变化。如果教师能够利用科学技术就能够创造出高校课堂教学。但是,初中历史教师却严重的忽略了这么一个特点。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将相应的教学辅助设备利用起来,进而导致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2 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措施
在初中历史教学存在较多问题的过程中,要想创造高效的课堂教学,初中历史教师就应当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针对措施。唯有如此,才能够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笔者认为,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2.1把握学生学习心得,高效的运用于课堂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否将学生的注意力抓住,这是一堂课开始阶段就已经表现出来的。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应当在教学活动开始阶段抓住学生。将学生抓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的学习欲望是高效课堂所必备的一个因素。过去初中历史教师就是对学生采取灌输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却不能说是高校课堂。另外,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叛逆和好奇心较严重的时候,没有足够的耐心。但是,他们却又强烈的求知欲望,追求新鲜事物。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因势利导,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这样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还能够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
2.2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高校的开展探究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每一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初中历史课程中就已经明确的提出了,教师的在教学活动的主要职责不仅仅是“教”,还在于培养学生“学”。学生的学不应当停留于“学会”,更应当指引学生“会学”。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是处于受众的角色中,而应是一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学生就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自主的探究学习,历史课堂也就会产生高效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学习的载体,有效的促进自我知识的探究。
2.3利用多媒体教学,高效的应用课堂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多媒体课件,有效的将声音、文字、影像等多种信息集中在课件中。满足学生视听等感觉器官的需要,激发学生对多媒体课的兴趣。将多媒体运用到课堂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和记忆。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的课件可以动静结合,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替代了静态的、呆板的板书和课件[2]。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化无声为有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步骤。语文教师利用多媒体可以将一些较为抽象的文章,更直观、形象、具体的展示给学生。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针对措施,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媒体;三国鼎立;课堂效率
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实现教学情境的有效创建、教学过程的有效优化、教学方式的有效转变等,从而打造声情兼备的历史高效课堂。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例,作一说明。
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史兴趣
创设历史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是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家赞克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都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与传统历史教学相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学史情境,图文并茂、声情兼备地再现历史情景,可以使原本枯燥、干巴的历史概念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课伊始,笔者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展开遐想,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英雄辈出、群雄逐鹿的年代,自然地进入到课堂学习氛围中。在本课的学习中,对曹操的评价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了改变学生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固有的评价,如“奸臣”、“枭雄”等,培养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如下情景:“蓝脸的窦尔礅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一段来自《说唱脸谱》中的唱词,配以京剧脸谱中不同颜色所代表的意义,展示下面的问题:在传统的文艺作品中,对曹操的评价是怎样的?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曹操与三国是怎样的关系?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曹操的认识,主要是来自于影视作品和《三国演义》这类文学名著,带着对曹操的好奇,对曹操所生活的那一个历史年代的好奇,他们便主动地去探究曹操以及曹操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这一切表明,合理地创设历史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软件集声像色于一炉,其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优美动听的声音、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都是能吸引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兴奋点,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运用,使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定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历史教学实效的目的。例如,本课在讲述“火烧赤壁”时运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段:孙刘联军的万箭齐射、曹操大军的火烧连船、战士的厮杀声、战马的嘶鸣声,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战争,更加加深了对“火烧赤壁”的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优化教学过程,突破重、难点
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说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老师和学生在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历史教材内容繁多、体系庞杂,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板书图表或语言表达的方式来讲解历史知识体系复杂的关系,但限于教学时间和板书篇幅,不可能揭示得淋漓尽致。如何条分缕析、清晰明了地将之呈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用巧妙的动态演示代替抽象的说教,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也会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思考、解决问题,教师也更能够顺利地实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为此,笔者制作了课件,把重要问题、历史教学资源光盘相关内容与电影《赤壁之战》中的部分内容等融为一体。教学时,适时播放:(1)赤壁之战发生的背景;(2)曹操希望实现统一的雄心和大军南下的兵力情况;(3)刘备和孙权两家的兵力情况;(4)孙刘两家联合下,诸葛亮和周瑜的计谋。在播放中还引导学生注意几种不同力量的态度与表现。在创设情境基础上,学生有了直观、形象、具体的感知之后,笔者再提问:第一,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是什么?第二,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第三,赤壁之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四,从曹操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胜败中,我们得到了怎样的经验教训?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分析、讨论,加上教师讲解、启发、归谬等就很容易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既优化了教学过程,又顺利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更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概念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历史概念,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很难达到好的效果,死记硬背一定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不能够理解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没有理解的记忆是不能长久地停留在脑海中的,这样就会出现学生对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不久就忘掉的现象。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例如,在对本课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笔者根据知识点内容设计了一首打油诗,作为对本课的小结。其诗如下:“汉末群雄争霸酣,百姓流离苦不堪;官渡一战摧袁绍,阿瞒壮心图江南;赤壁矶头东风转,天下江山自此三;胜败兵家寻常事,骄兵必败记心间。”同时,利用多媒体将打油诗配以音乐逐渐展开,学生在记忆诗文的同时,对本课内容也形成了较系统的认识,更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由此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巧设探究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课堂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在传统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由于时间紧,学生缺乏真正的感性认识、探究问题的情境等导致思维的惰性而很难完成。而多媒体教学则能使学生直观感知历史、创设生动具体有效的问题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加强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加上教师能准确把握最佳切入点并进行及时的启发和诱导,便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搭建了极佳的平台。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同时发散,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学习本课时,笔者把搜集到的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等和问题设计有机融为一体,制成课件。在课堂上,在把握问题最佳切入点的情况下,动态展示:(1)文学作品中对于曹操的评价;(2)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3)你知道三国鼎立的背景吗?(4)分析、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5)讨论、概况归纳:曹操官渡赤壁两次大战胜败的原因;(6)思考、讨论、认识:对于曹操(历史人物)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评价?这样,在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创设了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下,学生的视听感官受到强烈的冲击,进而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对问题进行查找、分析、归纳、交流与讨论,甚至争论,使得积极性、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加上教师及时点拨、引导,从而大大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转变教学方式,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多向交流过程。传统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常常不能充分实现多向交流。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时间又加大知识容量,既环环相扣又生动形象,从而既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又为教师有效组织教学、灵活选择教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活动创造了条件,使得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真正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真正实现了交流互动。
在历史课堂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重心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加以提取、整理、分析、归纳,然后进一步研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动脑思考,反复探究,教师引导他们去发现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更激烈,既然能提出问题,那么解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正是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能够实现交互,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知识为主动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使他们充分领悟历史知识的内涵。
例如,在学习本课之前,笔者安排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多渠道搜集有关三国的资料,并针对搜集到的资料提出相应的问题。继而,笔者协助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制成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不仅形成了资源共享,更让学生通过对资料的搜集、思考、讨论,充分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去,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过程,做到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从而学会了学习,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手段,笔者在教学中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节约了教学时间;并且,使教学过程安排得更加紧凑、有序,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教学时间,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同时,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形象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打造出了真正的声情兼备的高效课堂。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历史教学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但是作为历史教学的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如教学过程过于程序化,无法解决一些突发的事情。所以,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再好的工具也代替不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因此,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中最根本的一条,即要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在平时的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改进,找到它们的最佳结合点,做到恰到好处,相得益彰,才能够对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01).
[2]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