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层医生事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总体要求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夯实基层基础,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障民生工程,决定在继续实施医改等四大民生项目的基础上,再办一批贴近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实事,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列为当前应抓紧落实的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十件实事之一,并纳入打好“五大战役”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各县(市、区)要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对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卫生发展及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加紧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按时完成目标任务。
二、目标任务
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实施社保卡就诊一卡通及居民健康信息系统网底建设。
(一)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一是底前完成17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含漳平市d级危房拆建项目5个),该项目总投资1769万元,建设规模1.5万平方米。二是底前完成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74万元。三是底前完成22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改扩建及环境改造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479万元,建设规模2.04万平方米。四是底前完成18个d级危房拆建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436万元,拆除及新建面积3.1万平方米。五是2011年再安排6-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
(二)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保卡就诊一卡通及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建设。底前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放置计算机等硬件设施所需要的办公桌椅等;2011年3月底前,全市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成社保卡就诊一卡通改造,确保社保卡能够作为就诊卡使用;2011年12月底前,完成市级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并接入省级平台互联互通。具体任务如下:
1、配置硬件。为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一配置适应社保卡应用所需的硬件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打印机、交换机、读卡器。遵循按岗位定需求的原则,基层医疗机构硬件配置标准为:甲类卫生院(打印机13台、交换机1台、读卡器46个),乙类卫生院(打印机8台、交换机1台、读卡器21个),丙类卫生院(打印机5台、交换机1台、读卡器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印机9台、交换机1台、读卡器23个)。计算机配置数量由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工作岗位实际需求配置并上报。省卫生厅确定后给予补助配置。
2、基层软件安装和应用。省卫生厅统一招标采购基于居民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软件(b/s模式),内容涵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有业务,部署于市级平台,供我市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机构业务应用和传输健康档案信息;本软件将与国家疾控中心下发的免疫规划软件客户端程序对接,通过省疾控中心平台与居民健康信息系统交换数据。
3、接口改造。对全市新农合信息系统(含民政医疗救助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将原有以新农合证作为结算凭证改造为以个人社保卡为凭证的结算方式,并实现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对部分已有信息系统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县级新农合经办管理机构进行数据接口改造,实现社保卡身份识别、医保(新农合)结算和电子钱包医疗支付应用。
4、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建设。为全市所有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汇集预防、保健、医疗健康信息等,建立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市级平台并接入省级平台,使之成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与省级平台间的枢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市级将成立“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推动工作的落实,确保按进度完成建设任务。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
(二)明确项目建设的责任分工。各县(市、区)要明确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目标任务,各建设项目确保年底开工建设,已经开工的项目,务必按照省规定序时进度要求,加紧加快推进。省将集中采购部分计算机、打印机、交换机配发给各县(市、区),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调剂配送给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使用并组织安装、调试。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信息系统软件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市卫生局负责验收,省卫生厅根据各设区市验收报告支付实施费。新农合信息系统等接口改造由市卫生局组织实施改造,费用由投资银行支付。读卡器由市卫生局协调市劳动保障部门由投资银行配给。
【关键词】基层服务;临床医学生;影响因素;全科医生;就业择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完善,使医疗卫生服务和市场扩大到全国城乡、覆盖每一个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项医疗保险参保已超过13亿人,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1]基层服务人员作为此巨大工程的中枢力量,却如此薄弱: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素质不高,56.7%的乡村医生不具备报考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资格。乡镇卫生院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不足2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高级职称人员不足4%。[2]在基层医疗服务人员需求如此之大的情况下,临床医学生的就业选择局面却是尴尬至极———城市医院进不去,农村医院不愿待。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政府和医学院校如何建立有效医疗途径引导临床医学生“满腔热血走下去、心甘情愿留下来”是一个道阻且长的过程。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取长沙医学院大一至大五临床医学生300人作为研究对象,实施问卷调查300份,有效问卷294份,系统缺失6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8%,其中男生115人,女生179人。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自编表《对医学生服务基层意识的调查问卷》,探究临床医学生对服务基层的意愿及影响因素,数据结果采用Excel2003录入,运用Access2003与SPSS17.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处理。
二、结果
(一)临床医学生就业选择。91名医学生(30.6%)放弃自己所学专业而留在大都市,202名医学生(68%)则选择服务基层,坚守专业。
(二)临床医学生因家庭住址差别呈现出对服务基层的不同态度。
(三)关于临床医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当被问“你愿意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主要原因是?”143名选择“大医院不好找工作”,133名临床医学生选择“基层需要人才”,107名选择“我愿意献身基层医疗卫生事业”,101名则选择“说不清楚”,73名临床医学生选择“工资由政府发放,收入稳定”。(四)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临床医学生基层就业意愿。
三、讨论
(一)择业志向思考。
1.68%的临床医学生面临就业时会选择服务基层,坚守专业。随着国家近年来越发对基层医疗服务的重视和建设,“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模式”,“5+3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等培养方式逐步成熟,院校领导也积极组织各类亲近基层的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寒暑假的“三下乡”,大批优秀医学生扬起“筑梦”、“飞翔”、“爱满湘西”等旗帜向基层出发。医学生们更深刻地体验生活、了解社会,接触基层,所以当医学生对基层有了较多的了解和感情之后,选择服务基层的决心会更坚定。同时,30.6%的医学生选择了放弃专业留在大城市,说明一些大学生就业去向过于理想化,对未来的就业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把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地域环境及优厚的经济收入作为首选目标。[3]
2.不同生源地医学生有不同的基层就业意愿。不同的文化教育,不同的经济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价值观等诸多复杂因素造成了此意向差异。在县城、镇和农村这些相对省会、市级而言较基层地方的医学生更愿意毕业后回基层工作。这与于晓霞,岩磊的研究相反: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中,超过80%的学生选择到城市就业,仅有4.7%的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农村医疗行业。[4]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一直是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政策导向。[5]此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国家大力建设基层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层服务意识已在医学生心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未来基层医务人员匮乏的僵面将被打破。
3.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医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存在差异。由数据可得:男生比女生更愿意服务基层,可能因男生自感其社会责任更大或其它不定因素。女生比男生更注重于外部环境的舒适性以及娱乐活动,比较符合女性医务人员的生理特征和女性需求。[6]而不同年级的医学生当中,大一大二(低年级)和大五(高年级)更愿意去基层就业。低年级刚踏上学医这条道路,踌躇满志,立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现实逐渐被知晓:基层设备简陋,基层业务沟通减少,基层工资低,精神娱乐单一等等,中年级学生则选择到占优势条件的省会大城市。高年级马上面临毕业,其也更清楚职场复杂,大医院人才济济,门槛太高怕自身不符合条件,尽管小农村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许,但国家出台了基层服务激励政策,对下基层的医学生有很大优惠。权衡之下,高年级更倾向于服务基层。
(二)择业价值思考。在诸多影响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因素中,排前三位的原因“大医院不好找工作”、“基层需要人才”、“献身基层事业”,比例分别为47.7%、44.3%、35.7%。医学生更理性思考未来就业,当今医疗纠纷频发,如中南湘雅医学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广西第三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大城市医院,医护人员身遭伤害的医闹事件屡见报端,而县城及农村相对基层的医院医闹报道甚少。这也从侧面看出医学生满足社会需求大于个人需求的心理,学会了规避风险。医学不同于其它专业,其救死扶伤的性质容不得半点马虎,这就要求医学生在校期间夯实理论基础,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培养沟通能力,向全科医生发展。从医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
四、结语
在大医院招聘会门庭若市,基层求才无人问津这样一个尴尬形势下,一方面医学生应降低自身期许,认同“基层同样出人才”的观点,展示出21世纪杰出青年人才的风范,汇一己之力,集众人之技,挑基层发展重任,为国家而献身,为基层而努力,粉碎大学生“毕业及失业”的传言。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加强各项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完善、宣传和落实,加大对基层的投入,加快地区经济飞跃,提高基层医生福利待遇,才能切实吸引医学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7]同时,医学院校应以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出发点,改革所开设的专业,积极与政府联合培养“免费定向班”学生和全科医生。此外,医学院校还应做好不同生源地的医学生心理工作,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教育,组织基层服务活动,将服务基层志愿时间列入评优评先的制度中。总之,要使医学生服务基层行动和谐进行,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张天韧,孟令涛,张巍.医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渠道探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3):132~134
[2]李丽芳,何剑,刘亮等.全科医学生培养对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性[J].当代医学,2011,17(20):162~163
[3]黄艳芸.当代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问题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3):1136
[4]于晓霞,岩磊.服务基层:医学专业毕业生择业取向新渠道[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3):148~150
[5]叶利军,金晓明,张丽芬等.长沙市医学生国家服务基础激励政策认知情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4,27(11):24~27
[6]李秀芹,秋增超,罗桂华.陕西省基层医务人员激励机制的满意度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4):635~638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11-0016-01
我院虽然是一个二级甲等县级基层中医院,但门诊及住院病人治疗人次在全省同等级中医院中名列前茅,是山东省特色专科中医院之一。医院中药制剂是中医院特色专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运用中医理论治疗专科疾病的具体表现。中药制剂品种多、剂型全,其组方都是以医院临床医师几十年的经验方为基础,结合制剂生产工艺要求,联合研制开发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服用方便,真正做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水平。近几年,随着国家加大法规建设的力度,特别是《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施行,药品法规及其监督机制得以不断完善,对医院制剂生产和检测条件要求越来越高。但在基层中医院存在着制剂批生产量少,循环周期短,患者服用量不确定性大,制剂有效期短等问题,在实际生产操作中难以克服,直接影响制剂室的生存。以下就基层中医院中药制剂室生存现状提几条建议供探讨。
1 重软件轻硬件
国家药监部门对基层中医院中药制剂室的监管应主要从原料、包装材料的来源,制剂生产记录的登记,制剂人员的素质和应接受的专业培训等软件上严格要求,中药制剂室硬件不必硬性规定要符合类似制药企业的GMP 条件。
2 按剂型用途、按安全危害程度分级监管
按剂型用途分为一、二、三级监管 : 一级中药注射剂、眼用溶液剂、眼用散剂,二级合剂、胶囊剂、丸剂、颗粒剂、片剂、内服散剂,三级外用膏剂、外用散剂、栓剂、透皮贴
作者单位: 271600 山东省肥城市中医院药剂科
剂。按安全危害程度分为一、二、三级监管 : 一级注射的、二级内服的、三级外用的。
3 建立区域中药制剂室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中医药的发展,增加中药的报销比例,有省级药监部门批准文号的医院中药制剂室的自制制剂全部进入报销范围。因此县级基层中医院应该发挥本区域的龙头作用,带动乡镇卫生院以及村级卫生室中医中药的普及和发展,降低药价,造福于民。基层中医院中药制剂室以拥有较多药学技术人才为重点,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成立区域性中药制剂室。该制剂中心应按GMP 要求进行修建、管理,生产的各种医院制剂,除满足本医院供应外,允许以优惠价格供应本区域内各乡镇卫生院以及村级卫生室。这样既节约了大量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增加了设备的利用,提高了药品质量,发挥了中药优势。
4 加强人员培训,改变用工现状
[关键词] 基层生猪屠宰检疫 规范化 研究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2-0273-01
在猪肉产品生产的过程中,生猪屠宰检疫属于最关键的检疫程序,为了确保猪肉安全,就必须要重视检疫的作用。生猪屠宰检疫关乎产品质量,同样与畜产品未来发展及消费者健康具有直接的联系。当下,基层生猪屠宰检疫工作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严重影了生猪屠宰检疫工作的开展,为此,全面规划基层生猪屠宰检疫工作势在必行。
1 屠宰场的规范化
对于生猪屠宰场定点,必须要根据具体条例与办法的规定,始终遵循统一规划与合理布局的基本原则,为群众提供方面,接受检疫与管理。另外,商务部门与农牧、卫生部门等同样需要参与到屠宰场的选址与规划当中[1]。建设屠宰场是生猪屠宰检疫规范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同样也是增强猪肉产品卫生质量的条件。对于屠宰场的场点建设,必须要严格遵循《畜类屠宰加工通用技术条件》的具体要求,并且设置消毒与污染物处理等基础设施。针对屠宰场点的数量,要确保适中,若数量相对较多,会导致人力与物力,甚至是财力的严重浪费。在这种情况下,检疫工作人员工作量增加,无法全程监控检疫工作,致使工作的形式化严重。为此,基于不同地区具体情况,应在各县设置1-2各屠宰场。其中,要求屠宰场全面消毒且卫生,在无害化处理方面要规范。另外,屠宰场应配备专业的卫生清洁工作人员,在完成当天屠宰工作以后,需要全面清扫并冲洗消毒使用过的屠宰设备与运载工具。最后,动物检疫工作人员需要根据相关规范处理病害肉,坚决不允许出现私自处理的情况。
2 屠宰场检疫工作的规范化
在屠宰工作前需要进行严格地检疫,针对进场的生猪必须要查证验物并详细地登记[2]。检疫工作人员要负责验收动物检疫的证明与运载工具消毒的证明工作,与此同时,针对需要屠宰的生猪,应逐一开展临床检查,只有生猪健康才能够进行屠宰,如果是患病亦或是疑似患病的生猪必须要根据具体的规定要求进行处理。
对于宰后检验,主要是将感官检查以及剖检作为主要手段。对于生猪屠宰工作,整个过程都需要贯彻并落实全流程的同步检疫,针对猪体的各部分进行编号并展开对照检查,如果有必要,还应当开展化验室的检验工作。在检疫合格以后,要在产品上盖好验讫印章,并出具相应的产品合格证明。如果是经过检疫不合格的产品,同样需要根据相应的规定采取无害化的处理方式。
另外,必须要分别开展动物检疫和肉品品质的检验。其中,动物检疫主要是动物检疫工作人员来负责检疫,同时也对检疫的结果承担责任。而肉品品质的检验则是屠宰场保证肉品品质的一种方式,需要由商品流通行政主管部门来展开监督与检查工作。
3 检疫工作人员素质和检疫设备的规范化
在生猪屠宰检疫过程中,检疫工作人员发挥着主体性作用,所以,其自身的素质也同样与肉品质量安全具有直接的影响[3]。而各级政府还应当不断培养检疫工作人员的素质,为其提供培训与进修的平台。
另外,仪器设备要及时到位,检疫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建议器械,在屠宰场内部创建化验室,并且采购相应的化验设备与快速检测的设备。而农牧部门也需要不断完善并改进检疫的方式,不断增强检疫工作的水平。
4 执法主体、权限以及收费标准的规范化
要积极明确执法主体,且权限必须分明。在生猪屠宰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部门数量诸多,若部门之间主次不分,亦或是不按照自身职责开展管理工作,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由此可见,执法主体的有效明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收费标准以及票据一定要统一。对于收费标准而言,必须要始终遵循国家物价局与财政部门的文件要求,而收费票据则应当使用当地财政厅所监制的检疫收费票据。
5 单位监督的规范化
在贯彻并落实定点屠宰以后,检疫工作也将监督检查作为重点,而市场所销售的生猪产品也必须要具备动物产品的合格证与收费票据,同时还要有检疫验讫印章等。针对不满足具体规定的肉产品,必须要根据规定内容进行处罚。而饮食行业的管理始终是肉品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所以,卫生防疫部门需要自己配合,对肉品的来源进行严格地检查,包括进货的渠道以及检疫证明等信息都要全面审核[4]。一旦被查出肉品有问题,店主应当接受卫生防疫部门的严厉处罚,并且说明货源。
对于肉制品加工点来说,问题也很多,而且安全隐患更大。在实际检查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了来源不明且未经检疫的猪脏器,卫生部门、工商部门与动物检疫部门等一定要联合打击与全面追查,将不合法的进货渠道予以取缔。
除此之外,还应当针对生猪的产地、运输与销售等环节予以定期亦或是不定期的监督和检查,对流通秩序予以严格地规范,坚决不允许出现无证和不具备验讫印章的产品进入到流通环节当中。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基层猪肉屠宰检疫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饮食行业始终是猪肉产品管理的薄弱环节,所以,必须要有相关部门发挥辅作用,加大监督与管理的力度。由于猪肉产品质量安全和基层生猪屠宰检疫工作紧密相连,所以,必须要对现阶段生猪屠宰检疫工作的问题予以及时地解决,全面建设检疫机构基础设施,组建高素质水平的检疫团队,建立并健全经费保障体系,为生猪屠宰检疫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尹祖兴.基层生猪屠宰检疫的规范化管理[J].南方农业,2016,10(18):188-189.
[2] 苏春逵.基层生猪屠宰检疫存在的难点及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6(5):27-28.
强基层政策多样
各地政府部门可谓在鼓励医生下基层的政策上各显神通,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多点执业”模式。医生多点执业是指医生在两个以上医疗机构从事诊疗活动,不包括医生外出会诊。有关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也许是新医改后出台较早的文件之一。2009年9月原卫生部下发《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医生多点执业实行分类管理,特别指出,医生受聘在两个以上医疗机构执业的,应当经所在单位和相关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在《医师执业证书》中增加执业地点,原则上应当在同一省、市内,执业地点不超过3个。2011年7月,原卫生部办公厅又出台了《关于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范围的通知》。从文件名就可以看出,这次主要是“扩大试点范围”。
最新一个关于医生多点执业的文件是2014年11月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发改委、人社部、中医药局、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在某些方面规定得更细。如明确医生多点执业的执业类别、执业医师的资格,提出探索备案制管理。但对公立医院担任院级领导职务的,还是“一般不能”。对医生多点执业实行“合同管理”,但仍需与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协商一致”,也就是“应当获得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的同意”。
在国家层面积极推进的同时,各地探索也没有停止。2014年7月23日,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宣布,北京市从8月1日起实施的《北京市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进一步放宽多点执业门槛,医生办理多点执业注册的申请材料中,不必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医院同意证明。
准备在医生多点执业方面大干一场而领跑的深圳市经历了几次“暂停”后,终于决定于2015年7月1日起在广东省内先行先试,全面放开医生执业地点限制,实现“统一注册、全市通用”。不过,申请多点执业的医生仍需获得第一执业地点的同意。
第二,“医联体”模式。在多点执业不懈探索的同时,另一种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医联体”模式也没有闲着。所谓医联体,是指将一个区域内的二、三级医院,社区医院甚至乡村卫生院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医疗联合体。其建设背景是推进建立大医院带社区的服务模式和医疗、康复、护理有序衔接的服务体系,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促进分工协作,合理利用资源,方便群众就医。北京、上海、湖北等地都进行了很多探索。
据人民网2015年1月29日报道,北京市共建有医疗联合体30个。设想的医联体模式是在医联体内,普通疾病患者可先就近到社区首诊,需要转诊的危重患者可以走绿色通道,转诊到二级或核心医院就诊。康复期患者再转回社区医院进行后续治疗。核心医院也可派出专家到社区坐诊,在帮助基层卫生机构提高医疗水平的同时,社区居民也可在家门口享受到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据媒体报道,湖北、无锡等地实行“医联体”后,社区医院不再门庭冷落。然而,医联体也面临成长的烦恼。
第三,“县镇一体化”模式。县镇一体化是陕西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招数”,其探索始于2011年。2010年12月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主要做法是,按照“三个统一、三个不变”的要求,把县镇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连为一体,建立起互为依存、优势互补的协同关系。“三个统一”是指人员统一管理、财务财产统一管理、医疗业务统一管理,“三个不变”是指机构设置和行政建制不变、镇卫生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和任务不变、财政投入供给机制不变。将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管理权限并入县级医院,从而镇卫生院人员与县医院人员在福利待遇、职称评审、选拔使用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同时,按照“岗位相对固定,人员按需流动”的原则,由县级医院统筹使用调配人员,实行岗位绩效等级工资制,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分配制度适当向乡镇岗位倾斜。这一做法先在46个县试点,至2011年年底经评估后在全省推广。到2013年5月,陕西省出台《关于推行医疗服务县镇一体化改革的意见》将起初设计的“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为“医疗服务”县镇一体化,似乎表明县镇一体化的“主体”由“卫生”转为“医疗”,由“管理”转为“服务”了。
第四,“全面托管”模式。浙江省在推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面,更倾向于力促“名医扎根基层”。2013年6月1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浙江省关于推进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施意见的通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全面托管”,包括鼓励各类三级甲等医院与县级医院建立全面托管式合作办医模式,以管理、技术、人才、信息等为纽带,实现城市医院的人、财、物下沉流动。条件成熟的可进一步进行纵向整合,探索医院集团化运营模式。在“托管”模式下将城市大医院人才引向基层。要求城市医院要广泛动员,优先选派素质好、业务精的人员到基层工作。派出人员担任托管医院院级领导和临床科主任的,其在下派医院的工作时间由医院理事会等决策机构确定。为保证托管的积极性,明确“经双方协商,城市医院可按不低于托管医院业务总收入3%的比例收取托管费用,该费用由委托方支付。为调动派驻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派出单位在内部分配中应向派驻人员予以适当倾斜,派驻单位也可根据考核结果给予适当补助。”目标是,2015年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工作覆盖全省所有地市;2017年,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形成,城市医院就诊压力趋于缓解,就诊秩序明显改善。
基层“弱”的背后
尽管各地的探索从未停止,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关键问题在于,政府未能做到该放手时就放手,政策的着力点不对,也未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第一,该松的手没松开。如多点执业始终把第一执业地点同意作为前提,医生是单位人的观念始终萦绕不去。因此不管在执业资格、执业地点、执业方式等方面做多少改变,都只是改良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缺少如北京逐步取消医生编制,深圳“统一注册、全市通用”这类的“真”改革。
第二,着力点没有找准。纵观四类举措,无一例外地都是在“医”上做文章。如推动多点执业出了很多文件,但始终没有离开谁可以多点执业;在执业地点方式是三个还是不限制,是同城还是放开;是以合同制还是其他方式等。而在医联体、县镇一体化方面,也还是在上下级医院之间拉来扯去。浙江的“全面托管”尽管提出了“利益共同体”的思路,但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调动委托方与受托方双方的积极性,还不得而知。而这形形的探索,似乎却未能触及导致医生下不去的四大根基。
一是薪酬制度。1993年工资制度彻底取消了专门给边远地区设立的“地区津贴”以及在基层工资享受的浮动一级工资,工作一定年限后可以浮动转固定并再上浮一级,尽管那时候一级工资不多,但政策导向意义明确。2006年工资制度进一步撕裂了这一裂痕,不但没有这种“导向”而且“地区津贴”反而是越在大城市越高,即使在同一城市,市级单位比区级单位高。直至今年,在“基本工资改革”过程中设立了“基层(乡镇)工作津贴”,也就是给在乡镇工作的人增加“基层基础工作津贴”200元,在乡镇每工作一年再加10元,如果在基层工作10年就可以每月额外领到300元的工作津贴。尽管不多,但导向正确。
二是人事制度。近乎僵化的人事制度,极大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一种“历史”赋予个别人的“人事调配权力”在利益享有者手中坚不可摧,不但在改革中纹丝不动,而且正在进一步强化,其中浸着太多的利益与腐败。
三是职称晋升制度。由上面的人制定、上面的人评价,使得基层工作者在不适用于自己的“游戏规则”里屡屡出局,于是只好选择离开。
四是医疗机构等级制度。其不断逐级强化使得基层医疗机构在患者心中的认可度不断降低,也使得医务人员的事业平台越来越窄。加之新医改以来的一些政策偏差,如基药制度、收支两条线等,不但不利于促进医师下基层,反而加速了基层好医生的逃离。
第三,市场作用未能发挥。在轰轰烈烈的新医改大潮中,政府一直很忙碌,市场却很悠闲。在推动医师向基层流动的四类模式中,至始至终只看到政府的身影。这种政府一厢情愿地把实施主体与市场排除在外的做法显然很难起到作用。比如“医师多点执业”未能考虑到医生群体的现实困惑;“医联体”没有征求医疗机构的意见,强行安排“结对子”,就像包办婚姻;“县镇一体化”没有考虑到“县”与“镇”的差距以及“镇”为什么衰弱的根本原因;“全面托管”有多大的可行性,而不应只是制造新热点来吸引注意力。所有改革如果不重视市场的作用,不通过建立规范的市场化体系去推动,单纯靠政府这一只手,很难取得实效,尤其是包括人力资源的调配方面。近日,昆明市卫生计生委出台政策采取强制措施鼓励执业医师进社区服务,与职称挂钩,若在考核中有违纪现象严重者加以撤职处分。看来,政府也是急了。
政府出招 市场发力
“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是新医改的三大根本举措,然而6年多来,效果却并不显著。而在强基层方面,最难也是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吸引优秀医生下基层。这里的下基层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是自觉自愿而不是迫于政策压力。因此,需要的是政府出妙招,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将其余的交给市场来发挥其作用。
搭好台子,给予医生一个事业发展的平台。这里所说的”台子“,既包括基础设施硬件,如用房、基本医疗设备等,也包括软件,如先进科学管理理念的培养,专业能力建设的持续跟进。
合适的薪酬,赋予医生工作的价值性。薪酬体系的合理性和公平性,既包括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体系,增加总额吸引好医生去基层、留基层,又包括绩效激励体制的建立,即在业内与业外、院内与院外,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也应给予基层医疗机构对自己的收支结余部分拥有更多的支配权。
关键词:基层医院; 新生儿; 院感管理
中图分类号:R8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279-03
近几年,各级基层医院的新生儿病室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给本就日显严峻的新生儿院感问题带来了更多的隐患和更强的压力。医院感染不仅严重影响医疗质量,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 ,而且已成为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桎梏,应引起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院管理者及广大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就是要将人为因素或者医源性因素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或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它的发生
根据基层医院现有的状况,应从以下几点着手新生儿病室的院感管理
1 医院管理方面
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很大程度上与医院管理有关。 某些基层医院的领导对新生儿病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致使这些医院的 感染组织机构不健全或流于形式。有些基层医院的新生儿病室布局不合理、硬件条件差,致使其易发生医院感染的流行。结合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对新生儿病室的院感管理应做到:
1.1更加注重过程管理:改变以往以结果评价为主的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比如,手部卫生清洁管理的理念,不单单要求洗手后手部带菌量达标,而应关注具体执行的过程[1];又比如:接触患儿后洗手率远高于接触患儿前及接触物品后,这说明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强,但保护他人及预防交叉感染的意识较差[1]。这些问题的出现就提醒了我们的监管者及部门领导者更应该注意医务人员平常工作中的院感防控意识,而不应该将院感管理流于某一次或几次的检查结果。
1.2 重视法制管理:一方面国家管理部门的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法规的不断完善[1];另一方面,应有适合自己地区、医院及科室情况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新生儿病室的消毒隔离制度、陪伴探视制度、配奶、沐浴制度等。
1.3 强化信息管理:新生儿病室应每月对空气、物表、患儿使用的一次性灭菌物品(如奶瓶、奶嘴等)、暖箱注水口、医务人员的手等进行细菌监测,同时要求监管部
门及时的和反馈监测结果,否则很可能导致院感的发生。因此医院感染监测、预警的信息及反馈,对快速、全面、有效地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至关重要[1]。
2 新生儿病房的主要易感因素有:
2.1内在因素:新生儿各个器官、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够完善,皮肤及其屏障系统脆弱,皮肤容易破损,抵抗力低,易发生感染。加上住院新生儿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早产儿甚至极低、超低体重儿,他们的生长发育较差,极易发生感染[5]。
2.2外在因素:侵入性的操作如吸痰、洗胃、气管插管以及穿刺性治疗如输液、采血等增加了感染机会,另外室内的医疗器械和某些固定装置如导管、插管、呼吸机管道、留置针、PICC管道、雾化器、暖箱、蓝光箱、治疗车、婴儿床、电话、电脑键盘、门把手、听诊器、空调机以及奶具、沐浴用具、被服等都是细菌滋生的场所容易引发感染[6]。
2.3医务人员的传播:医务人员的手是新生儿感染传播的重要途径,医务人员手上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携带率为20%-30%,由于空气很少传播革兰氏阴性杆菌,故接触传播为其重要途径。医务人员如果不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缺乏合适的洗手设备、工作紧张没时间洗手和对生物安全性的随意态度、共用擦手巾等均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6]。
2.4环境因素:新生儿病房建筑布局不符合院内感染的要求,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如洁、污通道界限不明,消毒、隔离设施不完善等也是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3]。
3 护理管理: WHO提出以无菌技术、灭菌、消毒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为主的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均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加强护理管理工作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4]。基层医院新生儿病室由于布局及硬件设施欠缺更应注重护理管理。
3.1加强病房管理: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每日定时行紫外线空气消毒,早晚各一次,每次三个小时;定时通风,上、下午各一次,每次30分钟,避免对流风;新生儿室室温维持在24-26℃(沐浴时26-28℃),湿度维持在55%-65%。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创建“基层满意市直部门”和“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活动的意见》,结合卫生系统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建服务型机关、学习型机关为目的,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创建“基层满意市直部门”和“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活动的意见》具体要求,以加强部门政风建设,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密切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为工作重点,认真开展创建活动。
二、具体措施
(一)健全组织。局机关成立兖州市卫生局创建“基层满意的市直部门”活动领导小组。由卫生局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局机关有关科室负责人担任成员,具体负责此次创建活动工作指导。
(二)组织局机关工作人员深入开展学习教育活动。要积极组织局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国家公务员管理条例》和党和国家新时期一系列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等。局主要领导要带头参加学习,同时要求市直医疗卫生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也要认真学习。要制定学习制度,明确学习时间。要以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为主要学习形式,同时定期组织讨论和学习笔记展评活动。通过学习,要达到进一步加深对机关职能认识,充分明确各自岗位职责,强化服务基层意识等目的,为全面开展“创建”活动打下良好基础。版权所有
(三)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活动。局主要领导要经常深入到基层单位,面对面地与基层人员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实行现场办公,解决问题,消除隔阂,促进工作。同时,诚恳地征求基层意见,排查问题,增强上下团结,消除影响稳定和工作大局的不利因素。通过深入基层,现场办公,切实达到进一步转变机关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的目的。
(四)继续深入开展政务公开活动。利用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各项执法监督程序,行政管理程序,以及服务承诺等。并以文件形式,向有关单位公布各种卫生许可、核准证件的承办、校验要求以及工作流程。各项依法监督和管理工作,都要一一落实到分管局长和相关科室,严格实行首问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基层和群众监督。对基层和群众要求答复和解决的问题,一般要求即时办理,最迟不得超过三天。能否解决,都要有明确意见,不得推诿、扯皮,久拖不决。对社会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出台正式实施方案前,一律公示广泛征求意见。对重要工作的确定,重要文件的似稿和下发之前必须征求基层单位的意见,必要时召开座谈会。对各项卫生工作进程和效果,要做跟踪调研,及时纠正偏差,保证工作效果。对局机关工作人员的年终考核、评比,都要组织基层单位负责人参加,全面听取他们的意见,并认真反馈给本人,以起到警示和促进作用。
(五)切实解决群众普遍关心、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针对社会、群众普遍反映的医疗服务态度差,收费高,以及医护质量不高等问题,继续在全市组织开展群众评卫生行风活动,通过发征求意见书,召开社会监督员座谈会等方法,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然后把各种问题加以认真梳理,按轻重缓急反馈到有关医疗卫生单位,要求他们限期解决,并将解决结果报告给提交意见人。各医疗卫生单位也要普遍开展“医疗质量效益年”活动,从根本上提高服务水平。
(六)局机关有关业务科室继续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满意科室”活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要求,局机关医政科、社会卫生科等业务科室,继续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科室”活动。活动重点要放到端正服务态度、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上。力争做到政府放心、群众满意。
市卫生局创建“基层满意市直部门”活动领导小组将定期调度、检查“创建活动”开展情况。
2003年4月14日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问题;策略
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我国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之后又一惠及城乡居民的重大民生工程,为此国家每年投入逾百亿元资金。近年来,各地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中,且相应制定了促进项目服务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的考核制度,其成效虽然毋庸置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依然存在项目"实施基础薄弱、资金监管不严、社区卫生人员素质局限、督导评估不力、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规范"的弊端,影响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亟待进一步贯彻落实医改政策,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巩固服务体系,解决突出问题。
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启动背景
2009年7月10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启动并部署9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医改实施方案,项目所需费用纳入政府预算安排,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逐年增加,由2009年的人均不低于15元到2012年的人均不低于25元再到2013年的人均不低于30元。每年中央财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贴都及时拨付到位,对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按不同比例予以补助。由各地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的主体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为确保项目工作的规范开展,2009年10月、2011年7月、2013年6月,卫生部先后出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1];各省、市、自治区相应迅速安排部署,分别制定印发具体实施方案和考核标准。
2对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现状与分析
2.1资金划拨滞后,使用无明了指导,影响资金合理使用县级不能确保资金及时划拨、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金使用无明了指导,影响资金合理使用。尽管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地方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予以补助,并按"当年预拨、次年结算"的方法下达。但从省到区到县划拨到位时间,实属"未知"以多年的惯例证实,市(区)县级财政、卫生部门以城区或乡镇为单位拨付到位大致在下半年,这样影响了基层工作"早计划、早安排、及时实施"。
2.2受基层公共卫生、全科医生人才匮乏问题困扰培养大量优秀的全科医师,以适应我国民众急骤增长的全科医学服务的需求,成为了我国卫生与教育行政部门极为关注之事[2]。自2007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在全国推开,国家采取临床医生护士转岗培训方法培养全科医生为各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做人才准备,历时5年,全科卫生人员队伍应该是不断地壮大。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机制、人员待遇、基础设施配备、居民信任度、社区参与等因素,使许多全科医生护士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前景不报希望,接受全科培训后纷纷回医院。即便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者,也是有机会都会往医院调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招聘人才招入门槛高、条件限制,要求具备职业资格,年龄在35岁以下,医学院校刚毕业学生和大于35岁又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不在入围之内。每次的公开招考周期太长。这些客观条件限制,阻碍了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
2.3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素质局限问题困扰目前在岗的全科医生护士,选择从事社区卫生工作的大致有如下原因:一般都是在医院岗位竞聘落选分流人员;或是编外人员解决编制问题;少部分是因为人近中年不愿意在医院临床岗位倒班。除此之外,返聘老专家因执行财政绩效工作,返聘老专家工资来源难解决,基层卫生机构是不能轻易聘请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受素质局限,在健康教育方面对居民的教育水平和能力低,在慢病随访的用药指导能力低,满足不了居民日益提高的健康保健需求。极不适应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需要。
2.4受逐级培训力度不够和督导考核评估不力因素的影响 ①省级层面培训机会少。②督导专家与考核专家没有统一意见。③省级考核标准早已出台,市级区级考核机制也已建立,最基层一级的考核制度也有制定,但考核指标任务为落实到人,考核制度流于形式。考核评估结果并不一定与经济挂钩。
3对基层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问题的几个建议
3.1建立经费使用指导意见 省级财政厅和卫生厅联合基层卫生机构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过程所需经费进行调研,制定经费使用范围、项目、数额等指导文件,让经费审批领导有据可依,有数可批。简化审批程序,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经费使用合理合法。
3.2解决突出问题 ①国家要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必要措施鼓励和促进中高等院校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构建现代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整合教育模式,并定向培养或扩大招考适宜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需要的"全科医生"。②制定和完善人才引进制度,让基层卫生机构能根据自身情况在编制数内引进人才,利用好人才。此外,实际工作还需要聘用有能力、有资质并有意愿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学人才和退休医学专家。退休医疗专家是医疗卫生战线的财富,如果基层医疗机构能吸纳这部分财富,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素质就能得到提高,基层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就能得到提升。③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待遇,确保基层卫生组织健全和全科医生护士队伍的稳定。
参考文献:
一、稳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济源市作为全省首批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市之一,从2010年3月份起在12个镇卫生院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从去年12月份起在477 个农村卫生室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严格落实国家确定的307种基本药物品规和我省确定的200种增补药物品规,实行全省统一采购、企业统一配送机制;结合我市实际,增补了29种习惯性用药,实行零差价销售,并按基本药物政策报销。切实加强基本药物配送,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功能齐全、经营规范” 的药品配送网络,做到了基本药物配送“资金到位、人员到位、车辆到位、网络到位、服务到位”,确保了急救药品第一时间送到、一般药品按需送达、偏远山区不超过24小时送达,满足了基本药物实施单位的需求;创新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配送机制,由配送企业直接配送到村,减轻了镇级药品管理负担;实行基本药物款项集中支付,在市财政设立基本药物资金结算专户,对基本药物实行网上采购、统一配送,每月卫生院将药品款上缴专户,由财政部门直接支付到配送企业,避免了拖欠货款等现象发生。全面实现基本药物电子监管,累计处理各类预警信息956条,处理率100%,确保了基本药物的质量安全。
二、扎实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
(一)建立收支核定补偿机制。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原则,以各基层医疗机构的经常性收支实际发生数为基数,综合考虑职能转变、取消药品加成等影响收支的因素,核定收支补助标准。2012年经常性收支差额核定以2011年核定数为基础进行微调,对各基层医疗机构的新进在编人员、选拨高校生的工资及各项社会保障费等人员经费给予增加,对2011年安排的临时聘用人员的清退补偿款予以核减,结合实际收入完成情况对收入任务进行重新认定,核定补助1548万元,基本保障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在资金的拨付上,按照各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药补助资金的90%,分月及时拨付,剩余10%待年底经绩效考核后,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结算。
(二)实行人员编制总量控制机制。按照人口总数比例对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编制进行重新核定,核定后的编制为682个,新增编制159个。对基层医疗机构等事业单位进行岗位设置,专业技术岗位人员比例达到86%,突出基层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竞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做好了基层医疗机构聘用的197名计划外人员清退工作,实现了平稳过渡。
(三)是实行绩效工资机制。制定了《济源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方案》。明确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基础性绩效按月发放,奖励性绩效按单位的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服务行为、劳动纪律、医德医风等考核结果,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成绩突出的工作人员倾斜,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从根本上杜绝“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现象发生。改革后,在职职工人均月收入达到2400元左右,达到全市事业单位人员平均工资水平。
三、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为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促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全面实施,我们与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绩效考核办法》,量化了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和绩效考核标准,在镇卫生院设立了公共卫生服务站,明确了镇村两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职责分工,将35%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交给村卫生室承担,由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对其进行考核,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将相应比例的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拨付给村卫生室。
四、切实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通知》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要求。一是确保农村卫生室和人员实现“双覆盖”,每个村至少有1个标准化卫生室,每个卫生室人员按辖区常住人口的1.2‰的比例配备,至少保证有1名乡村医生。二是以镇卫生院“院建院管”为形式,对农村卫生室实行“八统一(统一机构设置、绩效考核、基本保障、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业务管理、药械供应、档案规范)、两独立(财务独立、责任独立)”的一体化管理,实现村卫生室硬件设施标准化、运营管理规范化、指导监督体系化、服务质量优质化。三是落实乡村医生养老政策,对年满65岁、连续工作10年以上、到龄退出、不再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每月给予300元生活补助。新规的实施,进一步稳定了乡村医生队伍,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巩固了基层网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