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毕业五年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探索计划学习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科学的计划能够引导人们使学习有条不紊、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并沿着既定的轨道早日达到目标。否则就会“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或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即使能学到一点东西,那也是支离破碎的,与“自学成才”的要求相距甚远。这个问题,我在实践中有几点切身的体会。
要有长、中期规划
这是由各门学科的系统性、复杂性和掌握它所必须的长期性所决定的。科学,是人类知识的长期结晶,犹如一棵小苗长成了参天大树,分出的众多枝杈互相交叉勾联,构成繁茂的树冠。学科也是越发展内容越丰富,道理越深刻,越具有系统性。所以学习和掌握科学,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非得有个统筹规划。
制定长期规划,目标一定要既远大又明确。长期规划一般是5到10年以上的学习计划,它是粗线条的,但体现自己总的奋斗目标。当初我设计自己15年后的模式是:“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最新成果,并在一两个领域内有所建树。”也许有人要说,这未免太狂妄,还没有起步就先说起大话了。我认为:有志者在事业的开端就应该目光远大,不能只看到鼻子底下的那一步。远大的目标,就象沙漠的绿洲、戈壁的清泉、大海的彼岸那样,令不畏艰难、敢于跋涉的人神往;又象高昂的号角激励人们的斗志,在你耳边不停地催促着——前进!前进!
有了远大的目标,就可以从总体上大致规划出要学多少东西,需要的时间有多长。但初学者一般不易完整地了解所选学科的全貌与深度,独立制定计划有困难,可向内行和老一辈请教,还可参考所选学科大学毕业生的标准,硕士、博士的学位考试标准等,然后绘出自己的远景蓝图。
只有长期规划还不够,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粗略的混沌整体,还是不知从何做起。因此,必须把长期规划截为几段,再定出3——5年的中期规划。这就象国家的经济计划一样,既有2000年的远景,又有一个个的五年计划,使人们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
中期规划作为实现长期规划的步骤,每一步都有其独立具体的目标。我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着重于历史、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学习,并写作《学习漫谈》、《纲要》等通俗读物。第二个五年计划则是进一步巩固、扩大专业基础,进行专题研究和论文、专著的写作。现在,我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提前实现,第二个五年计划正在实施中。
重视短期规划和日定额
我把短期规划看作是一年的学习计划,每当辞旧迎新之际就应制定出来,新年的第一天便按此起步。年计划体现了一个个平凡的小目标,要通过日常的不懈努力去逐步实现。正是这些小目标,才组成了你远大的抱负。所以,年计划必须认真细致地制定。先应确切计算出自己本年内每日、每月有多少时间可用来学习;所设计的小目标需花费多大劳动量。然后再把学习任务分配到每个月份里去,按照学习内容顺序,勾画出一个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进度表;对每个单元,每个阶段,拟出具体要求和标准;并对实施这个计划提出一些得力措施。
但是,计划再好总归是“图样”,行动才是“施工”。要把计划变为现实,还需制定出每天的定额,再按定额付诸行动。这里所说的定额,即是更细致的学习计划。只要把年计划中分配给每月的任务一分为四,就可清楚地知道一星期要干多少事。那么,每天要看多少页书,写多少东西,就很容易计算出来了。
如果把学习计划比做一条长链,那么,每天的学习定额恰似这链条上的一个个环节。没有环节,系不出长链;没有定额,也便没有执行计划的现实步骤了。一些青年的年计划往往落空,除了其他主、客观因素外,没有严格的定额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制定计划和定额须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指标要订得恰当合理。超出自己按正常效率所能完成的范围,就说明指标定高了。指标太高,常常因完不成而流于形式。如果按正常效率轻而易举就能完成,那说明指标又定低了。低指标会使人产生松劲情绪,延缓应有的进度。人的潜力有很大的伸缩性,不启动就会使它沉睡不醒。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来定,不能因循保守,也不能盲目冒进。如果定出了既需付出艰苦劳动,而又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指标,那么,天长日久,连你自己都会为完成如此巨大的工作量而惊喜。
第二,制定计划、定额要有“随机性”,依据自己的主观与客观条件的变化随时修正。例如,我原来并没有把高等数学和外语置于1977年的计划内。但高考以后,自己估计到有可能取得专业学习的条件,于是便及时地调整了计划,把当代外国经济学说推后来学,把这两门课程提前到当年开始。进入武汉大学后,学校果然开设了当代经济学说课,这就避免了一次不必要的重复。自学过程中,还应根据学习内容的深浅,个人学习效率的高低变化,随时调整定额,以便找出最有效的限度。
规划和定额一经制定,就要立即付诸实施。常听到有些青年说:“我明天就按计划开始学习!”“我‘五·一’开始!”“我元旦开始!”等等。莫非学习也要择“黄道吉日”吗?期待明天,无非是给自己的惰性开绿灯。我们应该时刻感到,光阴似箭,时不我待,严肃地命令自己:从今天就开始!
要有具体措施
计划的实施要靠有效的措施来保证。我在学习过程中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采用科学家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每天分门别类计算自己的时间“开支”。用一个“帐本”记下每天在专业研究、基础课学习、文化娱乐、体育锻炼、社交往来等项目上,各用了多少时间,晚上临睡前用8-10分钟,小结一下自己对时间的利用是否经济合理。这确有监督、提醒的作用。去年上半年有一程子,我的学习时间下降到10小时以下。一查“帐本”才发现,是课后的一个半小时,因回到宿舍聊天和干杂事而大块地浪费了。于是,我采取下课后就到阅览室去看书或做作业的办法,堵塞了这个漏洞。小结的时候同时还应检查,各个项目的时间支出是否有效。这涉及到如何巧妙安排时间的技巧问题,我把大块时间用来写作和读专业书;零碎时间用来听外语录音;脑筋疲劳时处理杂事或洗衣服等等。
第二,用高效率去完成每天的学习定额。有些人完不成定额,往往并不是时间不够,而是因为效率太低。取得高效率的办法,一是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对待不同的学习对象。二是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学习和研究。那种边聊天边看书,边听收音机边做题的娱乐式学习,是不会收到好效果的。
【关键词】南宁市 中等职业教育 发展 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010-02
为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和南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巩固南宁市职业教育三年(2008-2010年)攻坚成果,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新时期深化职业教育攻坚五年计划的通知》的精神,南宁市着手深化职业教育攻坚五年计划,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
2012年9月中下旬,根据南宁市教育局工作安排,在市教育局副局长杨捷的带领下,对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专业集团建设、校企合作、教师素质提升、中职学生管理工作等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本次调研主要采取座谈会形式,调研组一行先后走访了南宁市一、三、四、六职校,首先听取各校校长针对本校职业教育发展工作情况的简短汇报,然后听取校级领导、中层干部、专业教学部部长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目前,南宁市有37所中等职业学校(公办学校14所,民办学校23所),其中5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立项建设学校、7所自治区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并拥有一批专业特点鲜明的民办学校,形成示范引领、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三年职业教育攻坚显硕果。2008~2010年,南宁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职业教育攻坚,整体提升了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2011年,南宁市职业教育攻坚工作顺利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评估验收,南宁市被评为“自治区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先进市”。经过三年攻坚,南宁市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稳步提高。
2.中职学生技能大赛、文明风采竞赛促发展。2011~2012年,在全区、全国的各类技能比赛中,南宁市的成绩均居全区14个市之首。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南宁市手工制茶专业比赛代表队取得一个一等奖和一个三等奖,中餐宴会摆台荣获二等奖,客房中式铺床、电梯维修保养、机器人技术应用均获得三等奖。在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中,南宁市各等次获奖数和获奖总数,及优秀组织奖数均位列广西参赛各市的第一位。2012年,南宁市中职学校参赛作品达11920件,荣获一等奖1141件。总体来说,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精神面貌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3.内涵建设不断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现代化迈上新台阶。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实训基地建设。职业学校积极寻找校企合作空间,建立校外生产型实训基地和校内仿真生产现场实训环境,能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和操作,熟悉掌握仪器设备和基本技能等等。积极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并为社会、行业提供职业技术培训服务,在农民工培训、下岗职工培训方面作出很多贡献。在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遵纪守法等方面对学生职业素质开展养成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企业的人才需求打造人才规格。
第二,专业教学改革。配足专业教学部主任,目的是更好地管理教学。现专业部教学管理工作运作通畅,教学改革逐步走向成熟。课程改革从传统的学科内容教学转变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部分学校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开展相当成功,不仅已经开发出多种校本教材,也成功打造校级品牌专业。教学内容社会化,专业教学能有意识地引进行业标准,企业规范和企业文化。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教学思想指导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从传统的主角、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成了教学活动的监督者和学习辅导者,教学过程重视质量监控和评估,教学目的是最终把学生培养成职业人、社会人。
第三,专业集团建设与校企合作。目前南宁市已成立6个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各专业集团分别建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模式逐步得到推广,进一步扩大了工学交替的范围,中职学生通过工学结合见习、顶岗实习等锻炼,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和岗位操作技能标准,对提高未来就业质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四,教师素质提升。教师培训主要采取校内培训、进院校培训、引进兼职教师,教师进企业培训这四种形式。教师进企业培训已发展为最重要的教师素质提升方式,企业成为教师进修的课堂,教师成为企业的见习员工。目前一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立项建设学校已形成教师培训机制,调研教师培训需求,选择相应的企业和企业培训讲师实施培训,严格实施培训内容,把好培训质量关。
第五,中职学生管理。首先针对中职学生管理制定可行性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管理、课堂管理、班主任管理、学生自主管理、顶岗实习管理各种制度建设,并切实执行可行性教学方案中的各种规章制度,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所有教师对学生保持高期望值,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处”,为学生走入社会、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形势良好,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显著增强。但是,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在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紧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学校办学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传统观念与社会因素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
近几年,虽然职业教育有了很快的发展,但是社会上存在的“面子观”、“等级观”、“门第观”、“轻技能观”、“价值观”等传统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另外,实际生活体验、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政策以及学生自身的关系网络、家庭经济条件和文化成绩也在制约着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选择。
(二)校企合作缺乏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
目前,南宁市中职学校比较重视校企合作,但校企合作机制不够牢固,基本上仅限于学生顶岗实习和为企业输送毕业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职业教育。究其原因,校企合作缺乏政策的推动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企业看不到直接利益则处于被动状态;学校主动寻求校企合作,但因为上述原因教学质量很难大幅度提升。
(三)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滞后,专业教师严重短缺
由于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教师资格证认定、教师编制问题以及专业教师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缺乏配套机制和渠道不畅,造成南宁市中职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尤其专业教师中学科带头人数量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比较薄弱。另外,职业学校教师普遍缺乏有效的培训、进修等深造渠道,教师希望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得到提高。
三、推动南宁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改变观念,进一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内部发展
1.针对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借鉴发达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经验,当前社会应给予职业教育应有的地位,政府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2.政府通过兴办公益事业去改变弱势家庭的现实生活,提高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3.进一步发挥国家改革示范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扎实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
(二)完善政策,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新空间和高成效
政府要积极探索校企结合模式,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切实加强校企合作。
1.根据南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新时期深化职业教育攻坚五年计划实施方案,加大对职业学校布局的调整力度,优化专业结构,打造品牌特色,通过产教结合,促进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
2.根据南宁市第三产业居多的特点,积极探索、尝试校企一体化办学之路,促进学校、行业企业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校企双赢。
3.充分利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发展平台,总结现有的校企合作经验,及时推广各专业集团牵头学校的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南宁市校企合作深层次、高质量。
(三)提升素质,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建立职业学校教师评价体系,提高职校教师地位和待遇。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教师资格证认定、教师编制问题以及专业教师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方面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给予政策制度倾斜。
2.建立政府主导、学校牵头、行业企业配合,以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为基础,依托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
3.建立有效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进修制度,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以及公共基础课教师到企业实践,调研、学习,并作为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一个重要考核条件。
1989年,杜天友从合川师范学校毕业,阴差阳错地成了一名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初中数学教育训练,很多数学知识要重新学过。“不服输”的他开始一边教书,一边读书。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打拼,他在两所农村中学完成了十年的蜕变。
1999年,29岁的杜天友调入合川城里的合阳中学。在那里任教的三年,是他十年积淀后的飞跃时期。
2002年,合川中学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为了心中的教育梦,他来到了合川中学。
2004年,他代表合川参加重庆市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获得一等奖,引起了重庆一中、重庆南开中学等名校的关注。
2005年,杜天友受到南开中学的邀请,直接通过面试,意气风发准备登上南开的舞台时,却遇上了合川防止优秀教师流失的教育政策。“没走得成。”回忆这段经历,杜天友有点遗憾,“不过,只要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在哪里都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此后,杜天友成了合川区初中数学中心教研组核心成员,成为了站在合川初中数学教学巅峰的四个人之一。
严厉之人也有可爱之处
杜天友常常用对自己的要求,来严格要求学生。他说自己对学生“近乎苛刻”,“就是看不惯学生的懒惰”。但他并不简单粗暴,而有一套自己的科学方法。
杜天友对数学教学十分自信,他常常在课堂上举出成功的榜样来激励学生,培养自信心。“初中生都有‘追星’心理,作为教师,应该在他所教的学科成为学生佩服的‘明星’,用学识和人格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杜天友说。
他注重学法指导,不搞题海战术,而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整理错题的习惯,学会总结反思、举一反三。
他注意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他会在课上布置一些有一定难度、值得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探讨解决,第二天请学生上台当“小老师”。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他善于从作业、考试中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把学生请到办公室,当面辅导。
采访当天,两个男学生有几个数学问题来请教他。他从办公室找出试卷,几步跨进对面教室,然后开始讲解。讲着讲着,他很自然地在黑板上画出两个平行四边形,结合图形又深入讲解起来。
在这种严格要求和科学引导下,杜天友所带班级的学习成绩常年高居全年级第一。
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回忆道:“我记忆最深的是阿杜(杜天友),数学教得超好,不过有点勇猛哦。”
因为名字和重庆一家牛奶公司相同,他在学生中还赢得了“牛奶哥”的绰号。
职场的“五年计划”
任鼎大学毕业后满怀着梦想来到北京,拿高薪、去名企,成为他一心想实现的目标。但对于去什么企业、怎么去、拿多少薪水,他还是一头雾水。虽然那个被他称为职业规划的第一个阶段的梦想一直支撑着他,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初到北京,任鼎在一家小公司做起了技术员,每天的工作内容仅限于接电话,处理一些电脑故障。虽然工作得心应手,但时间一长,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并不能激起他的工作热情,甚至让他有点厌烦。
直到2009年,任鼎有机会参加了一些职业规划的课程,系统学习了职业规划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通过大量的职业访谈,调查了一些比较感兴趣的行业、公司以及岗位,才制定出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职业规划:三到五年内在IT领域积累经验。而到了职业规划的第二个阶段,通过科学的方法制定清晰的职业目标,也就是在IT涉及的某个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这些落在几张纸上的职业规划是怎样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可实施的图纸的呢?
任鼎用一张图代表一年的职业计划,其中囊括了年工作、年学习、年休闲等年计划,也包括每个月的月计划。其中他把五年目标分解成年目标,把年目标分解成月目标,月目标分解成周目标和日目标,也就是说,他将一个长期目标分解成明确的、可量化的、实际的、具有实现意义的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
棘手的“悲催”项目
任鼎的职业规划并非纸上谈兵。2009年,任鼎正式进入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被如此知名的公司所录用,让任鼎兴奋了很长时间。而且,入职不久,任鼎就参与了民航气象中心业务系统技术服务项目。但是,用他的话说,这是一个很“悲催”的项目。
任鼎坦言,“第一,这个项目属于我们公司新业务拓展项目,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供参考,也没有类似成功的经验;第二,这套系统是给民航局飞机起飞降落提供气象预报的,需要24小时技术支持,所以我们得24小时待命。有时候我们领导也说,飞机不休息,我们就不休息;第三,这个项目需要我们项目组长期离开公司驻扎在民航空管局,这使我们缺乏归属感。”当时这个项目组的成员也时常抱怨工作太辛苦,抱怨时运不济。任鼎认为,当工作中的变化和计划发生冲突时,往往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主动的,也就是这个机会是否符合职业规划和长期发展的;其二是被动的,能否在变化中完成提炼职场计划的核心价值可被视为一种挑战。
任鼎摆脱了抱怨情绪开始投入工作,在短短几个月里,他一方面借鉴公司传统强项系统集成项目的实施经验,另一方面通过访谈调研吸取一些科技资助,甚至自己掏钱学习项目管理知识,最终制定和总结提炼出了这个项目的执行规范、制度流程、标准的资料。随后,在这个项目经理调任别的项目的时候,任鼎顺理成章接过这个项目当起这个项目的项目经理。任鼎坦言,之后领导找他谈话,问他知道为什么这么快提拔他当项目经理,他当时说是因为个人比较努力。这时,领导一句话一针见血点出了任鼎的努力用心所在――用结果来说话。
从工程师到经理的三级跳
作为一名工程师的任鼎,却做出了超越项目经理该做的工作,这使得他从工程师一跃到了项目经理。没有名校教育经历,没有背景,任鼎把过硬的技能看成入行的敲门砖,并结合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朝着职业规划的大方向迈进,在行业内深入探索和坚持。就像他所说的,“只有你不断超出公司的期望,公司给你的也会超出你的期望。”在学习中成长,一直是他职场学习的准则之一,这也纳入了他的职业规划中。
张燕军自幼天资聪颖,他曾习练过长拳、南拳、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洪洞通背拳及各种武术器械,并不断探索与创新,终于练就了一身别具风格的功夫。他为此给自己争取到了待遇集大成者的总教练、副校长职务。
人生的轨迹如果就这样平稳地延伸下去,也不失一份悠闲与自得。然而,这时候的他萌生了独立创办文武学校的想法,这想法源于他的理想,源于他发现很多武术学校存有“重武轻文”,忽视德育,文、武、德三者不能够有机融合的现状,源于他要对传统武术学校教学理念进行破解与革新的迫切心情,更源于他对汹涌澎湃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的把握和信心。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张燕军毅然放弃了自己已拥有的一切,他决心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不办成全国一流的文武学校决不罢休。那一年,他25岁。
办学校,要手续,要资金,要专业教师队伍,更需要相当规模的生源,何况,这是办一所集武术训练与文化教学于一体的全日制寄宿式特色学校,要想办成,难上加难!
目标既然确定,认准的路决不回头,哪怕荆棘载途,也义无反顾,这就是张燕军的品格:认准目标,永不放弃。
他拿出多年积蓄的万元“家产”,形如闯“关”。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人连连摇头:“现在武术学校已经饱和了,干赔钱,你有多少钱的投资扔?社会上多少有钱有经验的都是敢想不敢干,你能行吗?……”张燕军毫不气馁,他坚定地向别人诉说办学理念,展望学校的前景,信心百倍地一趟又一趟地穿梭于有关部门。由不认可到认可,由担心、怀疑到理解、支持,整整一个夏天的不懈努力,2001年8月8日,尧都文武学校终于成立了。
建校伊始,没有办公场地,没有教学设施,没有启动资金。仅有两名学生、一名教练。更令张燕军着急的是,几十万元的启动资金从哪里来?那几天,他抢眼了。愁归愁,但办学不能打折扣,于是他又踏上了筹资的艰辛之路。他始终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学校一定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会赢得家长、学生及社会的认可。功夫不负有心人,文武学校终于有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开阔的校园,教学楼、宿舍楼、训练厅、餐厅、先进的教学设施,水、电、暖一应俱全。教学质量也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提高,毕业生一批批考上大学、入伍从军,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习武之人不失铁骨柔肠、行侠仗义的本色。2003年,张燕军得知许多“春蕾女童”因家庭贫困而面临失学的困境时,毫不犹豫以全额资助的方式接收了14名“春蕾女童”到文武学校,为她们免除一切费用,直到初中毕业。他说:“如果自己以后有了能力,还会再资助更多的贫困学生。”2005年5月,他被山西省妇联授予“山西省爱心大使”。
目前,张燕军所办的文武学校已经走过八年的路程,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自己也获得了无数荣誉,但他并不满足。他常常用一句话激励自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本在石岩中。”2008年6月,张燕军与其母校临汾武术高中实现强强联合,他任董事长,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态势下,响亮地提出“打造中国武术十强品牌”的奋斗目标。两校联合后,原临汾市武术学校也随之加盟,在校生近800人。今年暑假,他们计划再招生300人,秋季开学,学生总数将突破千人。
2009年6月1日,张燕军又创办了尧都区最大、综合性最强的燕军武馆。
更高、更好、更强,这既是张燕军事业上雄心勃勃的追求,也是对奥运精神在人生历程上的最好诠释。学校的办学成果最能说明问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又有16名高中毕业生考上了体育学院、6名同学入伍从军,成为部队精英,11月份参加山西省第九届武术学校武术比赛荣获套路团体、散打团体、总团体三项团体冠军,成为山西省最大最强的武术学校。谈到下一步的打算,张燕军告诉我们,学校现在正在努力实现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双千”(到2010年之前学生突破1000人、资产突破1000万元)。2011年之后我们将用十年时间实现全省领先和全国十强两大目标。
关键词:高校;教学建设;途径
21世纪是知识时代,是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的时代。培养适合当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新体系是现代高等学校教学活动中亟需解决的课题。武汉大学物理与技术学院为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对原有教学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作用
学院每学期都组织青年教师去听国家名师的讲课,充分发挥国家教学名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在教学名师的带领下,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教学团队、物理学专业基础核心理论课程教学团队,先后成为湖北省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
2不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取得成功、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物理学院师资雄厚,学院不仅汇聚了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和著名学者,同时又引进了一批有海外学习、科研背景的优秀青年学者。如今物理学院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3以上,如何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本科教学队伍中的骨干,学院制定了青年教师工作条例、青年教师上课的准入制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参与制等一系列有效措施。(1)严格执行青年教师试讲制。青年教师每承担一门新课都必须经过试讲,由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专家点评和认定后,才可以讲授该门课程。(2)院督导对青年教师教学进行检查。院督导每学期都会对院全部青年教师(40岁以下)讲授的理论课程进行听课检查,并课后及时与授课教师作沟通讨论,指出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3)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物理学院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活动,院督导对参赛教师的讲课情况进行了点评,就如何上好课,如何备课、如何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何与学生沟通等问题与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在督导组和相关老教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普遍提高。
3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交流并在政策上给与支持。学院针对教学论文少的现象,制定了教学论文奖励分如同科研文章,校级文章同样计分的政策。对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的教师经费上给予支持,极大地调动了学院教师投入教学研究的热情。(2)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学院多次召开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和对研究生助教进行培训,学院督导老师亲自上台就如何针对学生学风管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考试不及格率高等问题向青年教师作了经验交流。(3)实行本科教学课程助教制。根据物理学院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学院决定在物理学院本科各专业核心课程中实施课程助教制。助教由具有相关知识储备、责任心强、并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研究生担任。要求助教随堂听课,了解课程进展,每周要进行课外答疑,协助主讲教师改作业,充分发挥助教与本科生年龄相近、易于沟通的优势,作为教师授课的有益补充,增强了教学的反馈度,完善了教学的流程,提升了教学的质量。
4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培养本科生初见成效
(1)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联合办学。为探索培养高层次物理人才的创新模式,促进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双向交流与合作育人,充分利用校所双方的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加强双方的全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我院分别和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联合创办了“彭桓武班”和“天眷班”,目前在校已有2012级、2013级、2014级三个年级学生。中科院所还有针对性的对“彭桓武班”和“天眷班”同学开设了“理论物理导论”、“原子分子物理导论”、“原子分子物理前沿实验”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由相关研究所派出的教师来给学生讲课,由于有中科院武汉物理数学所与武汉大学相距较近,学生去该所方便的优势,武汉物理数学所特别为天眷班的三年级学生提供适合于本科生的实验平台,开设了“原子分子物理前沿实验”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掌握与原子分子物理研究相关的实验方法及该学科的前沿动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解释原子分子物理实验现象,并且老师们把他们自己的科研思想及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2)加快国际化办学的步伐。学院在办学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合作,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武汉大学物理学院与美国Duke大学物理系、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签定了学生交流协议,2013年至今物理学院已有18位优秀本科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并通过两所学校对交流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水平的考核选拔到两所学校进行交流学习,目前已有11位同学学成归国。“中法物理双学位班”进展良好。中法理学工学联合培养项目是武汉大学物理与法国里昂一大于2004年开始合作创办的“中法物理双学位班”2+2+2模式,即在物理学院每年的新生中选拔30名左右学生,在武汉大学学习2年基础课程和法语,修满规定的学分,第三年去法国里昂一大学习2年修满规定的学分,达到里昂一大的毕业条件就可获得里昂一大和武汉大学的毕业证和学位证。该项目至今已连续签定了两个五年计划。鉴于以往取得的成果,法方意向继续签订下一个五年计划,并在培养模式上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形成武汉大学——里昂一大——法国顶尖的综合类及工程师学校的三级跳板模式。即学生在本科毕业后,成绩突出的学生推荐到法国顶尖的综合类及工程师学校。该培养模式的建立起源于巴黎综合理工,他们看中了中法联合培养项目学生表现出来的卓越和潜在素质,主动和里昂一大方面联系,要求签订协定,将其作为该校在中国招生学生的重要基地之一。总体来说,该项班进入法国最好的和较好的工程师学院的学生人数相对稳定,同时向法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求学的学生也有所拓展,2013、2014年中法班毕业生全都被相关大学录取继续深造。
5加大“三创”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继教;培训;教师;美术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02-02
“十一五”继教周期已经结束,“十二五”继教已经进入了中期,回顾继教培训的几年,在美术学科课程的建设上,小学美术教师队伍的建设确实做了许多工作,其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教师继续教育在我国发展了若干年,时间可谓不短,但它仍然犹如一幅既清晰又朦胧的影像,让人琢磨不透,提高继教培训效益、探寻培训成功秘诀并非易事,因为影响其最终结果(或好或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方针政策、培训制度、培训环境、工学矛盾、学员实情、培训者素质等等,其中诸多因素非人力(培训者)可为,下面笔者以一名普通的教师培训工作者在从事了几年的小学美术教师培训工作的基础上谈谈个人的观点和思考。
一、理解方针政策,发挥导向作用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模式的形成,产生了教师继续教育的“五年计划”,每一个五年的继教周期都提出了鲜明的主题,如:“八五、九五”的学历补偿教育;“十五”的能力提高教育;“十一五”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了保证本轮的继教培训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各相关部门下发文件落实各项政策。“当前,教师培训要以基础教育改革为核心内容;要高度重视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的适应与提高问题,切切实实地帮助教师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培训者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重点开发适应中小学教师迫切的架设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课程’。”[1]基于上述的观点,结合目前我市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现状,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接受培训的重点应该是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美术教学领域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补充和提高。因此,作为教师培训者,首先要审时度势,理解政策,吃透政策,把握好继教工作的大方向,成为上级部门和决策部门的好帮手,引领全区小学美术教师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前行。
二、做好前期调研,课程开发多样
做前期调研是培训工作的首要条件,而做好前期调研工作是高效益培训的根本保证。在进入“十二五”继教之前,为了了解朝阳区美术教师的师资队伍现状和个人需求,笔者分别设计了两份调查表,统计“美术教师情况调查表”,我区小学美术教师师资队伍基本情况如下:美术教师共有306名,分布在168所学校,其中表格信息栏中设置了“所学专业”一项,统计结果表明,具有美术学科背景的教师1/3强(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相对较高);普通中等师范毕业1/3左右(教学能力尚可,系统的专业理论技法需要提高);由其他学科转行从事美术教学工作的将近1/3(二者皆弱),虽然通过自考或进修或接受学历教育提高了学历层次,却没有改变根本问题。在需求调查表中,设置了“希望今后继续教育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育教学、专业技能、信息素养等)上能得到哪些帮助?”通过反馈信息和学期教学情况反馈表中的“培训建议”的填写情况综合分析,教师依据个人的发展现状产生的期望值也不尽相同,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包括,教育教学、专业技能、信息素养,具体为制作课件,掌握绘画软件,处理教学媒体、参观美展、绘画、纸工、泥工、工艺、美术创作、参观学习等。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发展不均衡、需求多样化。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需求不同,同一发展水平教师关注点不同。处于发展高级阶段的教师(区级或市级骨干教师)更关注于自身的提高和发展,人生价值的体现,追求个人理想(教育理论有所突破或创新、美术创作得到社会的认可);处于发展初、中级阶段的教师(新教师或教龄不长的教师)更关注于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学手段的运用。因此,继教课程的开发应具有广泛性、多层次性。考虑到以上诸多因素,笔者开发了《走进新课程系列讲座》、《绘画实践》、《西方美术欣赏》、《参观画展》、《电脑美术》、《软陶艺术》、《编织艺术》、《扎染艺术》、《风景写生》和《教学基本能力培训》等多门课程以满足教师们的各种需求。这些课程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完善了知识能力结构,进一步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实施方案翔实,保证落实实处
确定课程开发方向之后,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课程的轮廓应逐渐显现,由于一个继教周期为五年,少则在几个班实施,多则在数十个班实施,因此,每一门课程都需要培训者对课程形成的各个环节千锤百炼、精耕细作,如:开发背景、实施方案等等。最后需要通过课程论证,方可在继教课堂实施。当然,由于继教课程的多次的课堂实施,也给培训者提供了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时空,为打造精品课程提供了可能。
课程与培训者犹如剧本与演员的关系,一旦课程定型后,就需要培训者在继教课堂上的精彩演绎和再创造,使培训效益最大化。其中培训者既要遵循班级授课的一般规律,如激发学员学习动机、把握课堂节奏、关注互动形式、讲究语言艺术等等,也要考虑到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如取向多元、注重经验等等。
四、兼顾多方需求,鼓励个性发展
一般来说,培训者在对学员进行培训前都要考虑到主管部门的导向、岗位要求和个人需求,在教育改革初期或新的教育政策出台之时,由于老师们都抱着新奇的态度和工作上的迷茫,因此,他们的诉求是比较一致的,如新课程实施之初就属于这种情况。多数情况下,三者很难达到高度的统一,在教学能力、专业素养、信息技术等发展不均衡的学员群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为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挑战,也是继教培训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上,鲜有妥善之举。但是,我们换个角度看,可能有较为可行之策,即在胜任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培训当中安排有利于个人个性化发展的课程,如油画国画技法课程、版画教学、纸泥造型艺术、电脑美术、信息技术应用等等,满足了教师个体发展的需要,给美术教师提供一个升华自我的表现空间,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当教师在某一领域有所发展甚至突破之后,反过来为我们的培训工作服务,把个人的成功经验(学习成果和教学经验)带到继教课堂,与学员们分享。例举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康乐园小学的洪老师跟我学习油画风景,经指导后,技法和境界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他在小学美术课堂的色彩教学上颇有心得,后来还与学生举办了师生画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本区一所小学的美术老师经我介绍向教育学院的知名版画教育家学习版画创作技法,掌握了各种版画制作方法后,被请进我们的继教课堂,帮助美术教师解决教材中关于版画系列教学的各种问题,实现自我价值。
五、管理松紧适度,促进成绩提高
管理工作的到位与否直接决定了继教课堂的培训效果的优劣。众所周知,成人教育的管理考勤工作是比较棘手的,究其原因,有客观因素,首先表现在工学矛盾上。小学美术教师的工作量过于繁重,周课时基本上维持在18~22课时,即使课时有所减少,也会承担诸如辅导员、校医、财务等其他工作。其次是交通便捷性差。朝阳区面积大,东西南北跨度大,给学员的出行带来不便,对部分学员来说,难以按时出勤。当然,不能排除主观因素,个体需求不一,个人喜好不一,发展方向不一,期望值过高等等,作为成年人,家学矛盾也是存在的。培训者对以上各种因素都要充分考虑到,洞察各种缺勤现象,努力做到既要保证课堂正常的出勤率,又要兼顾学员的实际困难。
六、加强自身修养,形成磁铁效应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亲其师,信其道”,“给学生一杯水,教师拥有一桶水”等经典名句都是要求教师发挥其表率作用。“一专多能”是对培训者胜任本职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培训工作与教研工作都是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服务的,工作领域有重叠和交叉之处,但工作重心是有所区别的,教研工作更多关注“教”法,给老师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或工具,解决一般性的问题;培训工作则更多关注“道”法,修行悟道,提高教师素养和修养,达到一定境界后,从有法到无法,形成己法。换言之,培训者要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和专业领域有所建树。作为专业性较强的美术学科的培训者,对艺术应有更高的追求,既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更是培训工作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学员和引领学员持续发展,在我们身边聚集一批主动要求自我发展的学员,进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影响力。在我的各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在传授技法的时候,都要渗透美学普遍的价值规律,把握“技”和“艺”的内在关系,技是艺的基础,艺是技的灵魂。
以上是本人从事美术教师培训工作以来的粗浅之见,培训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培训成效如何,如何提高培训效益还需要每一名从事培训工作的有识之士再接再厉,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方可打开芝麻之门,发现智慧的宝库。
目录
一、自我分析
二、职业环境分析
三、职业定位
四、具体计划实施
五、评估调整
结束语
正文
引言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看清脚下的路,我的未来不是梦!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成功人士都有完整系统的人生规划,明确的人生目标。
早在初中我就立志成为一名翻译,可高考的失利让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我曾一度认为自己以后只能待在家乡当一名乡村教师。但在学校的陪护外教工作中我发现自己挺有语言天赋,一位来学校参观的美国人曾对我说:“你的语音是我听到的所有中国人中最好的,一定要好好学习。”也许她是刚到中国没几天,没遇到几个会说英语的中国人。但这却象一支强心剂一样激励着我,催发着我的斗志。现在我可以宣布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翻译。下面我从自我分析,职业环境分析,职业定位,具体计划实施和评估调整这五个方面进行概述。
一、自我分析
根据人才测评报告以及自评分析方法,我对自己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的分析。
1.职业兴趣——喜欢干什么;
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中,职业兴趣前三项是管理型(7分)、社会型(6分)和常规型(5分)。我的具体情况是:乐观主动,好发表意见,有管理才能,为人热情,擅长于与人沟通,人际关系佳,忠实可靠,情绪稳定,缺乏创造力,遵守秩序。我从小就是特别喜欢当干部,进入大学也先后在社团及团组织担任职务,时刻要比别人奉献的多是我学到的东西,希望我以后从事的职业也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别人创造好的生活条件。
2.职业能力——能够干什么;
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结果显示,信息分析能力得分较高(8分),人文素质得分较低(5分)。我的具体情况是:我一直认为我如果是个男生肯定会成为擅长侦破案件的警察。
3.个人特质——适合干什么;
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结果显示支配稳健服从型,通常善于辞令,尤其适合做推销工作和领导工作。通常精力充沛、热情洋溢、富于冒险精神、自信、支配欲强。喜欢与人争辩,总是力求使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缺乏从事精细工作的耐心,不喜欢那些需要长期智力劳动的工作。通常追求权力、财富、地位。我的具体情况是:我一直是个很随和的孩子,喜欢听父母的话老师的话,但我并不是没有主见的人。
4.职业价值观——最看重什么;
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结果显示前三项是支配取向(7分)、经营取向(6分)和志愿取向(6分)。我的具体情况是:控制欲强,喜欢支配他人;善于决断;工作作风凌厉;做事有担当;独立性强;主动行动;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富有同情心;喜欢帮助他人;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
5.胜任能力——优劣势是什么。
我的优势能力我的弱势能力处理事实与复杂系统
重视效果及效率
愿意等待
务实理性
较不考量情绪问题
不多谈私事或个人想法
环境艰难则独断性强
压力缓和则态度开明
不重视交际
被动接收他人的批评建议
必要时主动提供意见
比较情绪化
易受他人或环境影响
考虑问题不够全面
较主观
协作性可能不够
可能比较固执自我分析小结:
根据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以及家人老师同学的建议我对自己进行了综合分析。我在性格上乐观好动,自信,独立性强,有时情绪化,在作风上比较保守、被动。在特长上擅长英语口语和演讲;专业知识扎实,勤学好问。智商和情商属中等偏上水平,活动能力强,有一个健康的身心。
二、职业分析
参考人才素质测评报告建议以及家人老师同学的意见等途径方法,我对影响职业选择的相关外部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1.家庭环境分析(经济状况、家人期望、家族文化等以及对我的影响)
我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收入比较稳定,还不需要我过早工作养家。在姥姥家这边我是最小的孩子,几个姐姐都没有上过大学,所以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三叔是家里学历最高的人研究生毕业现为一所医学院的教授,他一直就是我学习的榜样。所以家里的人都希望我能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为自己的以后打好基础。在学业上他们会100%的支持我,在事业上他们也会尊重我的选择。
2.学校环境分析(学校特色、专业学习、实践经验等)
我现在所在的这所学校只是一所普通专科学校,我学习的英语专业是学校里最好的专业之一,将来从事的职业方向是小学英语教育。
1、社会环境分析(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竞争对手等)
目前的就业形势对专科生十分不利,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2006年达到413万,比去年增加了75万,增长率为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去年实际就业减少22%。这意味着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
4.职业环境分析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为中国翻译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有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而翻译从业人员保守估计需50万人。来自中国翻译协会的数字则显示,目前全球翻译产业年产值已经超过130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占30%,中国市场约为127亿元人民币。
三、职业定位
综合第一部分(自我分析)及第二部分(职业分析)的主要内容得出本人职业定位的swot分析:内部环境因素优势因素(s)弱势因素(w)家人的大力支持
自己对英语的兴趣学历起点太低
受家庭影响大外部环境因素机会因素(o)威胁因素(t)目前国家缺少专门的外语人才学历起点比较低,发展空间小结论:职业目标将来从事英语口译工作职业发展策略举例:攻读研究生向口译方向发展(到上海发展)职业发展路径举例:走英语口译路线具体路径举例:本科毕业——研究生——高级口译四、计划实施
计划实施一览表计划名称时间跨度总目标分目标计划内容策略和措施备注短期计划(大学计划)2006年~2007年
大学毕业时拿到专业四级证,和专升本大一大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大三专心准备专四考试和专升本专业学习、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提升、职业实践计划等大一以适应大学生活为主,大二以专业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为主,大三为了实现专升本目标我要努力学学生职业规划的重点中期计划(毕业后五年计划)2007年~2012年
专科毕业后要读本科,争取考取研究生毕业后第一二年读本科学位,拿到教师资格证和导游证。第三年考取研究生职场适应、三脉积累(知脉、人脉、钱脉)五年内多进行社会实践为自己的将来定好切实的方向本科两年压力最大需要拿到教师资格证和导游证,和专业八级证书。努力考研究生。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点长期计划(毕业后十年或以上计划)2013年~2023年
争取拿到英语高级口译,从事这方面的翻译工作毕业后第十年要尽自己最大能力发挥特长争取事业上有所发展;第二十年要全身心投入到家庭中去
事业发展,工作、生活关系,健康,心灵成长,子女教育,慈善等找一份工作,成家,孝敬父母和姥姥姥爷,为自己的下一代打好基础方向性规划详细执行计划如下:
具体计划实施。分为短期中期长期和远期计划。
短期计划,专科第三年(2006-2007)经过了大一大二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大三我的主要计划就是专升本。结合自己平时的成绩以及近年来专升本的趋势我给自己定下了两所院校,信阳师院和洛阳师院。我将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为实现专升本奋斗。
中期计划,毕业后的五年(2007-2012)如果专升本考上了信阳师院,根据信阳师院浓厚的学习风气和考研比例,本科期间我就以学习专业知识,全力考研为主,为成为同声传译努力。在此期间要考取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和教师资格证。如果考上了洛阳师院,目标仍然是考研。在此期间除了要考取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和教师资格证,还要考取英语导游证书。研究生期间要进行大量的同声传译训练,考取英语高级口语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社会经验。
【关键词】 贫困发生机制 理论解读 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
不同的学者对于贫困发生机制的研究视角各不相同,且他们在同一视角下对于贫困发生机制的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已有分析表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影响贫困的重要因素,这三个方面的因素通过不同的机制和渠道导致不同的贫困状况结果。然而,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实际的贫困状况是以上三类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同时,从已有贫困研究的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城乡贫困表现出显著的贫困动态演化特征,且城乡之间的贫困动态演化状况也各不相同。本文基于上述三类因素,将中国城乡贫困发生机制已有研究成果其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着重从多维和动态的视角构造了贫困发生的联合作用机制。
一、在该联合作用机制中,经济增长的涓流效应和扩散效应
在该联合作用过程中,经济增长主要通过涓流机制和扩散机制来影响贫困状况。具体来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得到扩展,经济活力也逐步提升,同时政府的财政和税收收入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这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使部分贫困者可以实现就业,改善自身收入地位,而且还促进政府相应的扶贫政策绩效的提高,从而为贫困问题的缓解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和技术能通过乘数机制而得到扩散,并且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公共服务会逐渐得到普及,从而有利于改善贫困者的非收入状况。
然而,结合相关理论研究结果和现实经济状况,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的上述两类机制并不会自动地发挥作用,其最终减贫效果受到经济社会环境,特别是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的影响。具体来说,当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的情况下,现有的收入分配体制越有利于穷人,那么经济增长的减贫效果就越明显。而对于贫困群体自身而言,单个的贫困者无力改变现存的经济增长状况和收入分配体制,或者说他们是经济增长结果和收入分配制度的被动接受者。
从中国实际情况看,世界银行在2009年的《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群:中国扶贫议程的演进中国贫困和不平等问题评估》报告表明,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的一系列经济改革帮助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对于中国取得的扶贫成就至关重要。1981—2005年期间,实际人均GDP实现了年均8.3%的增长速度,贫困人头指数年均下降7.1%。因而,人均GDP每增长10%,贫困率就降低9%。同时,该报告还指出,尽管经济增长对扶贫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扶贫效应已经开始下降。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能使贫困率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然而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贫困率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已经下降到1左右。
二、在该联合作用机制中,人力资本主要影响经济成果的分享
随着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开始重视人力资本反贫困效应的发挥。他们强调贫困者可以通过一些行为和方式来改善其参与收入分配能力,从而能有效地分享到经济增长成果,并最终摆脱贫困。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指出,以教育、技能、健康等形式存在的人力资本,不仅对个人生活是重要的,而且能够使个人更有效地参与经济与政治活动。在这个意义上,人力资本的缺乏,或具体来说即教育机会的缺乏以及不能享受到有效的医疗保障,不仅是贫困的表现也是贫困产生的实质原因。因此,通过必要的人力资本的培养,贫困人群就可以重新获得被剥夺了的“基本可行能力”,从而为他们的长久脱贫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我国反贫困政策选择中,对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大学毕业就业困难学生的技能培训、创业支持、职业指导、求职介绍将是一项长期的制度建设。
但是,尽管现有的研究已充分表明人力资本对个人收入状况的改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贫困者也认识到人力资本对其贫困状况的缓解意义重大。然而在现实经济中贫困者的人力资本存量一般较低,其人力资本的投资倾向也较小,同时当劳动力市场不健全时,贫困者所拥有的人力资本难以通过市场体系的供给机制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
从中国现实情况来看,个人的受教育状况以及营养和健康等人力资本因素是影响其收入状况的重要因素,并进一步对个人的贫困状况(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产生重要的影响。姚毅等(2010)借助“中国营养健康调查”(CHNS)数据库从统计描述和计量分析两个方面考察了教育水平对于城市家庭贫困状况的影响。其结果表明:从统计分析来看,户主为初中以下学历的城市家庭的贫困发生率为47.06%,而户主为初中以下学历的城市家庭的贫困发生率仅为22.11%;从计量分析结果来看,户主的教育程度能显著改善城市家庭的贫困状况,其边际效应为负的0.15。张车伟(2003)的研究在控制了营养和健康变量内生性的前提下,估计了不同的营养和健康指标在中国贫困农村的弹性和回报。其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营养和健康指标都会影响到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其中,营养摄入和疾病的影响最为显著。平均来看,卡里路的摄入量每增加1%,种植业的收入会相应增加0.57%;而家庭劳动力因病无法工作的时间每增加一个月,种植业收入将减少2300元。
三、在该联合作用机制中,社会资本主要影响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
实际上,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面向于未来预期收益的投资,从最初的人力资本投资到其最终的价值实现经历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人力资本的匹配以及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三个阶段,而人力资本价值的最终实现程度(即人力资本的支付)取决于上述三个渠道的畅通,这不仅取决于现有的市场正式规则和制度,还受到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具体来说,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三个阶段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
首先,社会资本影响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对于该问题的最早也是最经典的研究是科尔曼的《人力资本构建中的社会资本》一文,他指出在教育信贷市场不完全或缺失的发展中国家,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筹措子女学费、获得教育信息和机会的重要渠道,故而社会资本对家庭人力资本的积累有显著的影响。处于同一社会关系网络的个体之间存在着互相模仿和互相竞争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的存在使得网络成员之间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大小和类型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
其次,社会资本影响人力资本的匹配。个人就业状况的改变不仅仅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个人工资收入水平的改善也并不完全通过人力资本的积累来实现。如格兰诺维特等的研究发现60%~90%工作是通过非正式渠道(主要是社会关系)找到的;同时还发现社会关系网络和个人工资收入状况密切相关。由此看来,社会关系网络对个人工作的搜寻以及个人的工资状况改善至关重要。
再次,社会资本影响人力资本价值实现(即人力资本的使用)。从经典的工资决定模型——内部人—外部人模型可以看出,模型在两大理论假设的基础上,主要从厂商的角度分析了工资决定和就业。然而从劳动者的角度来看,作为内部人的雇员具有一定的讨价还价能力能影响厂商的工资决策,从而获得生产的联合剩余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充分就业。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其原因在于内部人成员之间具有较强的社会网络关系,而正是由于这种社会网络关系的存在使得内部人能有效地传递信息,并通过社会网络关系所衍生的网络信任和网络互惠有效地解决“囚徒困境”而节省交易成本。
综上所述,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的三个阶段均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个人的基本可行能力,并最终影响在分享经济增长成果时个人在收入分配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资本匮乏是导致城乡居民(家庭)贫困发生的重要因素,而通过改善贫困者社会资本状况能有效降低其陷入贫困的可能。如边燕杰(2004)的研究表明,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的网顶、网差、网络水平和网络规模等变量是影响个人和家庭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还会影响其相对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观评估。同时,王朝明等(2009)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社会资本总量对于中国城市贫困家庭人均贫困距离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另外,网络规模、网络差异、互惠、参与和共享等不同纬度的社会资本也能显著改善城市贫困家庭的贫困状况。
四、结论及建议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个方面的结论:第一,单一时点上的贫困状况的产生是经济增长因素、人力资本因素以及社会资本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各因素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交互效应;第二,贫困问题的本质是一个动态问题,即微观层面的贫困状况随着上述三个方面因素的作用,而处于不断地变化过程之中,单一时点上的贫困状况仅是贫困动态演化中间过程的外在表现,而非其最终结果。
由上述结论我们可以看出,“中部崛起”计划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国家级贫困县”的设置和反贫困的“区域开发战略”、“整村推进计划”等反贫困的经济增长策略并不能自动地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其实际绩效的发挥取决于贫困家庭相应资源禀赋的积累,取决于贫困家庭脱贫能力的构建。而人力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性资源,对于贫困状况的缓解至关重要。同时,社会资本对于贫困状况也有显著的缓解作用。因而,中国未来反贫困政策调整应通过相应政策提高贫困家庭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存量,从而提高其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能力,并使得我国贫困问题最终得到有效的缓解。
(注: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社会资本视角下政府反贫困政策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编号:70873097),本文为该基金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朝明、姚毅:中国城乡贫困动态演化的实证研究:1990—2005[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3).
[2] 世界银行: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群:中国扶贫议程的演进中国贫困和不平等问题评估[R].2009(4).
[3] 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4] 姚毅、王朝明:中国城市贫困发生机制的解读——基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视角[J].财贸经济,2010(10).
[5] 张车伟:营养、健康与效率——来自中国贫困农村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3(1).
[6] 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7] 格兰诺维特著,张文宏译:找工作—关系人与职业生涯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