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问责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党的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如何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是一个世界性的恒久课题。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个高效率的政府,是促进一国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保证。
行政效率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种因素都会影响到行政效率。行政职能是否完备、行政组织要素是否优化、国家公务员是否精干积极、行政领导者是否具有较高水平、行政决策是否正确、行政执行是否准确快捷、行政监督是否有效、行政管理方法及技术手段是否先进等是影响行政效率的主要因素。
“文山会海”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的繁重工作,从一个侧面肯定了政府的工作业绩,但是它也带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直接引发了政府机关人浮于事,工作效能低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政府职能定位模糊,管了太多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务,精力分散从而影响到其他正常事务的处理;二,工作模式的陈旧,以开会为工作的方式在政策制定下达和办公模式上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三,忽视了对现代办公设备的运用,没有利用好计算机网络以及无纸化办公的优势条件。实践已经证明,“文山会海”已经是落后的政府工作模式,严重制约了政府工作的开展,不符合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要消除“文山会海”现象,提高工作效率,根本途径在于转变政府职能。这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放开多余权力。政府过多的插手其他非政治性行业,管了太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是造成目前政府机构庞大、人员冗余、响应迟缓的根本原因。各地政府需要认真研讨,根据当地实际,把本来该由市场、社会团体、中介机构负责的工作事务移交办理。精简政府机构,腾出更多精力在处理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做一个社会的管理者而不是参与者。
第二,改进政府的工作模式,积极学习现代的管理思想。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政府工作模式也要与时俱进,把握潮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思想,以为民办事实为态度,以解决问题为办公责任,以高效便捷为工作效率,创建多种工作模式。如现场办公,各部门集中办公,限时办公,无纸化办公,网上政府,设立政府及各部门领导的接待日,定时与不定时相结合的走出办公室来到街上,乡村接访群众。同时限制会议的数量,提高会议质量,逐步利用网络视频会议,电话会议等先进方式代替传统的现场会议提高会议效率,降低会议成本。
第三,提高政府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就要要进一步增强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制定出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机制,与贡献能力相配套的激励机制,选好用好适应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优秀人才。
第四,要加大对科技办公手段的应用。定期组织领导干部参加计算机应用培训,保证所有政府工作人员都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这一先进工具。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推广无纸化办公模式的普及。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认为首先要有足够的爱心,爱学生、爱事业,对学生的成长全面负责。参加工作以来,我对师爱、师德内涵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来谈谈个人的一点心得体会: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以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坚定选择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人生之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敬业乐业,把自己的生命、乐趣、幸福建立在学生身上,建立在教育工作中,为中华民族的昌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
其次,学生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着自已的想法和爱好、兴趣的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可以弥补教育才能的不足,可以影响学生的良好情感,可以使教师的影响长久地保存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因此,教师就应该服务于学生。但在对待学生上,我还做得不够,特别是对个别学困生,平时看到他们上课不听讲、不遵守纪律,就火冒三丈,有时还会说一些过火的话。
学习了《爱与责任》之后,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今后,我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身体健康,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从不以个人好恶,也不以学生品德状况的优劣为转移,帮助学生整体提高。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用爱去赢得一切学生的信赖。多给后进生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把对他们的“反感”换成“容忍”和期待,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出自真心地去赞扬、去鼓励。为后进生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
一、资产减值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
资产减值会计一直都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工具。2001年上市公司全面实施“八项计提”进一步挤掉上市公司资产水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上市公司政策选择的余地,上市公司不切实际地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巨额冲销和巨额转回,在会计年度间随意调节利润。亏损的上市公司,更是利用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避免st和下市。新准则对减值损失的转回作了新的规定。在确定资产减值损失时,同我国现行制度和准则仍保持一致,但在转回问题上,准则规定“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不得转回是针对长期资产减值而言,流动资产如存货、短期投资、应收款项等的减值问题由其他的准则来规范。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关掉了企业通过长期资产进行利润操纵的大门,但是企业仍然有其他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
(二)关于引入资产组的问题
对于一些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在操作上有困难的情况,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就我国的企业管理现状和上市公司的监管机制看,资产组属于全新概念,引入资产组的概念将面临一系列困难。其一,资产组概念的运用,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平。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编制长期现金流量的惯例,而这恰恰是采用资产组所必不可少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现金流量的测算普遍缺乏经验。其二,资产组的划分缺乏明确的标准,划分方法不同,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准备应该计提及计提多少等问题,容易诱发盈余管理行为。其三,我国的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中小企业居多,在辨认资产组时仍然会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另外,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电算化程度参差不齐,采用资产组将给中小企业造成沉重的负担。
(三)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计算的复杂性
存货可变现净值、短期投资市价、长期投资可回收金额、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等资料是企业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其中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其结果会因人而异。可收回金额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需要预计未来一定期间现金流入量和贴现率,而贴现率是一个十分不稳定的因素,导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使计提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制约手段。同时使资产减值准备确认缺乏权威性。企业外部人员对企业的资产形态、使用价值知之甚少。因此,注册会计师、证券监管机关、审计机关等部门对企业确认的减值进行再确认缺乏权威性。
(四)减值损失转回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新准则详细规定了哪些资产减值准备可以转回、哪些一经确认不允许转回,这不仅与现行的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产生了比较大的差异,而且体现了我国在制定准则时的规则导向性。虽然更为详细的准则有利于会计人员执行,但同时我们也还要考虑如此详细、具体的准则究竟能否有利于避免会计人员的利润操纵还是相反。联系“安然事件”的发生,其原因之一就是美国的会计准则是以规则导向性为主的。而太过详尽的会计准则非但没有遏制住美国上市公司“打擦边球”的行为,反而使他们充分利用了现有会计准则的漏洞造成会计信息的“规则性失真”。另外,在第8号准则中规范的相当一部分非流动资产的减值一经确认即不允许转回且不考虑例外情祝,那么即使以后年度这些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得以恢复且高于账面价值,资产负债表上也只能按账面价值反映,这样很可能会造成一部分资产的价值长期被低估。这样一来,虽然会计核算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但是以牺牲信息相关性为代价的。
二、完善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对策
(一) 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除了应其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在会计环境方面,①是要加快具体会计准则建设;②是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等,为资产减值计量属性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保障;③是要加快会计人才市场的培育和完善,规范会计职业体系,在会计教育方面为会计职业判断提供良好的外围环境。“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专业会计师组织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大中华总监叶慧俐表示中国颁布的新会计准则,标志着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在新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中国将大量需要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的人才。而根据目前状况,国际化高端财会人才将长期走俏,但是中国有13.5万名注册会计师,acca近几年在中国仅培训了约2 000名掌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会计师,缺口很大,应当加紧培训会计师,以适合新准则和我国经济和谐发展的需要。
(二)积极发展和健全资产交易市场
资产减值问题的核心是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但是在现阶段,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很难保证,这是因为相同的资产,在市场中会有不同的价格;合同协议价格的公允性很难保证,即使中介机构的公信力较高,由中介机构鉴定会导致高额的报告成本。因此健全活跃的资产交易市场是确定资产价位的最重要方面。而目前我国的资产交易市场还不够完善和透明,从而使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缺乏客观的资料基础。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发展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旧货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金融市场等,使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有较为客观的依据,同时也可增强其可操作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三)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从内部抑制盈余管理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影响公司管理行为的各方当事人基于和约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质是各方当事人相关权利、义务和收益的安排”。但是就目前来看,上市企业普遍存在着大股东相对集权,中小股东独立于企业外部的现象。《公司法》规定:各机构之间要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但现时看来,并没有发挥作用,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经理控制着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信息的披露。经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操纵财务报告的编制,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因此,要防范利润操控,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协调运转的作用,从内部着手,有效地遏制住盈余管理的发生。
(四)加强对可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监督
根据新准则的规定,资产减值经计提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是不得转回只是针对长期资产而言,流动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在以后会计期间恢复时可以转回,所以说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途径关掉了进行利润操纵的大门,但是他们仍然可以通过流动资产的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因此,应该加强对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监督,这种审计监督既包括纵向的,也要注重企业间横向的审计监督,特别是同等规模水平的企业在职业判断和估计上的差异比较,分析其合理性,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人为操纵利润的行为,杜绝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
(五)完善经营者考核和激励的机制
关键词:在建工程核算;新会计准则;探讨
一、引言
2006年制定并自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关于在建工程的专门会计准则,而是仍旧将在建工程作为固定资产的一种取得形式和固定资产一起一并在《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中规范,国际会计准则也是如此。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新建、改扩建等成为了企业持续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把“在建工程”单独作为一个会计准则,并出台具体的核算办法来规范企业在建工程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以充分保证在建工程会计信息质量,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我国。工程项目建设基本都实现项目流程化管理。以企业新建大的工程建设项目为例,需要经过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设计、招投标。建设过程管理、初步验收、竣工验收、结算、决算等很多环节,涉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备材料供应单位及政府相关部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
方案阶段――设计阶段――预算及审核阶段――项目实施阶段――竣工决算及审计阶段――财务结算及转固阶段。
本文试图对在建工程核算的若干方面进行探讨,而不拘泥于上述项目流程的6个阶段。
一、在建工程相关明细科目的设置
(一)相关二级明细科目至少应反应的内容
以自建复杂的在建工程为例,在建工程二级明细科目至少包括进度款(预付款)、设备、材料、三通一平、土建安装、利息支出、人工工资、土地使用权、其它费用等。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
(二)主要应设置的二级明细科目说明
1 建议设置“进度款(预付款)”,而不是在。预付(应付)账款”中反映。主要是能在在建工程科目中汇总反映工程成本的实际发生情况(企业一般进度款是根据工程进度支付),同时准确反映企业工程资金流出信息,便于和客户对账。这主要是针对有工程出包或部分出包的情况。
2 建议不再设置“待摊支出”,而是将其细分至相关二级明细科目“其他费用”内。因为具体操作中还有其它“隐性”待摊支出,如小额材料、部分土建安装费用、利息支出等等。
3 设备。反应为在建工程而购入的工程用设备,可先通过工程物资科目,再转入该明细科目。同时应包括为工程进口的成套设备检验费、相关特种设备检验费、设备所附土建及安装费等。
4 材料。反应企业工程领用各种材料,包括备品备件、低值易耗品及其他除设备外的各种材料,也包括为工程而购入及临时从生产经营所用材料中领用的材料。
5 三通一平。包括土地征用费、补偿费(房屋拆迁费)以及为达到工程项目可以正常施工的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通讯、通煤气、通热等费用。
6 土地使用权。房地产开发企业购八的土地使用权。
7 土建及安装。包括房屋、构筑物、工艺管道、专用电线电缆等设备以外的土建安装。应与预期转固可辨认部分与不可辨认部分分开列示。
8 利息支出。其前提是符合资本化条件,建议单独设置明细科目,企业实际上许多重大工程项目都有较大的专项贷款,应根据重要性原则予以考虑。如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循环经济项目计划投资17.2亿元,以获贷款额度9.3亿元。
9 其它费用。包括设计费(有些地区税法规定可列管理费)、研究试验费、工程项目管理费、工程保险费、监理费(质监费)、工程项目报建费、招标服务费、勘探费、基桩检测费、临时设施费、劳保基金、临时设施费、相关税金、工程转固费用、建设其间发生的工程物资盘亏、报废及毁损净损失及负荷联合试车费等其它与工程项目相关的费用。
(三)工程项目在方案阶段及至管理层正式批准立项设计期间发生的支出,建议列入当期损益,包括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方案论证、技术咨询、行业考察、经济分析等相关费用。
(四)工程竣工后发生的技术检测费、环评费、安检费、职业病评价费、房产办证费等其他工程相关费用应列入当期损益。
(五)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经济业务重要程度设置三级及多级明细核算。
二、在建工程项目细分
(一)企业通常同时进行多个项目的新、扩建等。或者一个大的项目下有许多相对独立的子项目在同时进行,同时,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用于核准的用途大部分是工程项目投资,这都要求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用途、工序等相关独立性予以归类和细分。
(二)工程项目细分的作用。便于准确、具体计算工程项目的实际投资,便于“工期-成本”优化管理和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便于工程竣工结转固定资产,便于企业项目管理和信息披露。
(三)财务核算工程项目细分的理论借鉴。WBS理论(Work Breakdown Structures工作结构分解):指通过对项目总目标和总任务的研究,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将项目系统总范围分解为许多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项目单元。以这些项目单元作为项目管理的对象,满足项目设计、计划、控制和运行管理的需要。现在,WBS理论在不同的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实际上。只要WBS的结构底层满足财务核算、管理项目所需最低层次的信息即可,在不同的企业财务核算要求、不同的项目管理者、不同的项目阶段,WBS的结构底层是不同的。
如大型有色冶炼上市公司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既有募股资金用于工程项目,又有自有资金用于改、扩建项目,部分工程项目细分见图1:
(四)单个小项目的项目细分:对于自建或出包的小项目。同样可以应用“WBS”理论细分至最底层的“工作包”,同时又实行“小项目大管理”,但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来进行财务核算和相关项目管理。
(五)经过对在建工程项目细分,结合企业的在建工程科目多级明细账核算,在财务软件系统中(如金蝶财务软件)可获得每一个独立的工程项目及其工程子项目的相关数据。由项目细分和在建工程会计科目多级明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WBS矩阵――在建工程核算模式。
三、在建工程转固相关问题探讨
(一)在建工程转固条件的确认:
1 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在建工程,预列固定资产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调整原以计提的折旧额。
2 满足所有转固条件的在建工程,此时出包工程部分已财务结算完毕,“在建工程进度款”帐户余额已;中为零。
决算金额已列示在在建工程其它明细科目中。
(二)正式转固
1 解包小组的成立。企业新建、改扩建项目往往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分厂(车间)、多个工艺流程、多项资产类别,因此在建工程转固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在企业实践中俗称“解包”,即把在建工程所有支出(相当于俗称的“工作包”)转化为固定资产单个实体的过程。对于大的工程项目,企业应成立“解包小组”,由财务部门、项目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等部门的人员组成,参与人员应当包括对固定资产及其分类、存放地点、建筑安装、工程决算、财务结算等与固定资产划分、管理、使用相当熟悉的人员。
2 资料收集。财务部门应负责或要求相关部门配台准备完整的在建工程转固资料。
3 固定资产实体(不含土地使用权)的确认。新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担任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资产。但由于企业经营内容、规模不相同。各企业应根据准则中规定的固定资产的标准,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每类(每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按管理权限批准,并已报送有关各方备案等。作为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的依据。
4 单个固定资产实体价值确认及相关共同费用分配
如何确定单个固定资产的最终价值,应当遵循可辨认性。相关性原则,实际上最终固定资产将划分为土地、房屋及建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器设备、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仪器仪表,计量标准器具及量具、衡器,文艺体育设备、图书文物及陈列品、家具用具及其他类,共十大类中的一类。
(1)对应固定资产可辨认的工程支出,直接计入该固定资产的成本。如“在建工程――设备”明细账对应的机器设备,“在建工程-土建(安装)”对应的房屋、建筑物等。
(2)不能对应固定资产的工程支出,根据相关性原则,以最可能对应的固定资产的可辨认支出增加相应固定资产的成本,如自行安装某大型机器设备的土建、安装支出。
(3)不能最终辨认的共同费用(如“其他费用”、“利息支出”、“材料”明细账中的小额易耗材料、部分共同土建安装费用等)根据上述已确认的固定资产实体价值。按金额比例分配,或采用其他更合理的分配方法,增加相应固定资产的成本。
5 将利息支出作为共同费用分配的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企业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
6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处理
新准则没有对工程完工后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处理做出规定,建议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原则,将在建工程账面余额转为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转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样既保持了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反映了工程实际支出情况,也没有因为转固定资产而消除了原来的减值情况。同时,在记录固定资产及卡片时。根据可辨认性、相关性原则确认单个固定资产或资产维的减值准备。
7 无形资产确认(含土地使用权):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条件下转入在建工程,最终分配进入库存商品的成本;其他企业一般作为无形资产核算。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中小企业;执行问题;应对措施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门正式了新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现阶段,距新会计准则实行已有一段时间。从整体实施情况来看,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中小企业在执行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加以改善。
1新会计准则特点概述
新会计准则具有以下特点:①全面性。新会计准则中,对普通会计业务处理,做了进一步规范。②科学性。准则中提出了企业发展基本准则以及具体原则等内容,指导企业发展。③趋同性。在编制新会计准则时,纳入了国际会计同行的业务处理方法。
2中小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
2.1基础性工作不扎实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核算的基础,主要包括财务信息获取、财务凭证填制与审核、编制与核对账簿等,如果基础工作不扎实,则会影响到后期工作。中小企业在此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业务流程不规范,基础工作落实程度不够,影响着新会计准则的执行[1]。
2.2财会人员的知识更新慢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需要通过专业考试,来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多数会计人员的基本能力能够得到保障。新会计准则内容较多,且相关内容仍在不断补充,这需要会计人员培养持续学习的意识,更新会计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一些中小企业对于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加之会计人员自己不注重提升,使得财会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难以有效的执行新会计准则。
2.3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组织架构通常较为简单,且企业规模较小,部分企业甚至未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会计队伍人员数量较少,缺乏完善的内部管控制度,极易引发内部风险[2]。
3提升中小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水平的策略
3.1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新时期,新会计准则全面深入应用,加速推进中小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一方面,中小企业需要尽快执行新会计准则,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组织财会人员参与继续教育学习,使其能够通过集中学习,加强与行业人员的交流探讨,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将所学知识用于工作实践,加深对新会计准则的理解,尤其是在税务处理方面,为企业顺利应用新会计准则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注重培养财会人员的财务管理能力,使其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加强企业运营风险防范,为企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3]。作为企业财会人员,要时刻关注有关中小企业税收政策的变化,使得企业项目的开展,能充分的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谋取更多的利润。
3.2规范化管理基础工作
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新会计准则,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以确保新会计准则有效执行,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中小企业需要规范财会人员工作行为,加强业务规范管理,使得会计工作能够达到新会计准则标准,以便为准则的具体执行创造良好氛围,确保原始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财会人员在落实新会计准则时,需要做好财务基础工作,按照财务报表编制与原始凭证编制等相关规范的特定格式,做好财务信息填制,加强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做好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应利用好会计管理软件,及时将原始信息录入到系统内,形成各类财务报表,为企业运营决策,提供完整的信息。同时,需要完善原始凭证审核与报批程序,明确划分财会人员的工作职责与内容,以提升数据统计与会计核算等的业务水平。在数据统计方面,需要重点针对数据不全与业务不全等问题,加强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制度流程,做好数据信息维护工作。在会计核算方面,需要针对核算准确性与及时性问题,构建规范化处理流程,以提高工作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能力,着力解决现有的问题。
3.3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中小企业要注重信息化建设,建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财务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以明确企业资金流动情况,加强营业资金与财务风险的管理力度,确保企业始终保持较强的偿债能力,为企业发展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新会计准则的应用,对促进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也需要企业不断地自我完善,以更好的执行新会计准则。考虑到会计的发展与财务业务处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会计核算的自动化程度将不断加深,逐渐替代人工完成大部分工作。届时财会人员的工作重心将会发生极大的改变,朝管理会计方向偏移。这需要财会人员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水平,能够熟练的操作各类会计软件,做好经营成果分析,包括成本分析与影响因素等,以提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建议。
3.4构建以预算为核心的内部控制机制
中小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需完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构建以预算为核心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企业会计需要控制的模目标,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提高企业经营风险防范能力与资金利用率。中小企业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涉及范围较广,包括资本与财务预算等。这需要完善管理体制,以销售预算为起点,编制财务预算,按照以销定产的原则,进行生产预算,制定直接材料与人工等的预算,最后依据现金流量表与利润表等形式呈现出来。基于此,关于预算管理,可以采取意见采纳法与目标法等,通过采纳相关人员的意见与建议,合理制定企业发展目标,如销售目标,推动企业发展。
3.5提升相关准则的准确应用
以负债管理为例分析,新会计准则明确了流动负债的定义,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等科目,各项流动负债必须要按照实际发生额记账,已经发生负债但数额需要预计的,应当合理预计,当具体数额明确后,再做相应的调整。在会计报表中,将流动负债余额分项列示。以长期投资管理为例,新会计准则中明确了长期投资的定义,主要包括股票投资与其他投资等。对于股票投资与其他投资,需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对于债券投资,则按照实际支付款项记账,其中的应计利息,需要单独记账;对于溢价或者折价购入的债券,实际支付与债券面值的差额,需要在债券到期前,完成分期摊销;投资存续期所产生的应计利息,要计入当期损益。长期投资需要在会计报表中分项列示,一年内到期的投资,则要在流动资产科目下,单列项目反映出来。基于此,会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有所增加,需要执行的内容较多,需要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4结束语
中小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需要立足于法则,着力解决现存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企业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促使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文秀,吴婕.试析中小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4(33):275.
[2]卢哲.中小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问题与对策探微[J].时代金融,2015(14):122~123.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信息质量问题
2006年,财政部的新会计准则改变了我国的会计制度,该新准则的,促使我国的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接轨,明确了会计中的要素确认条件。新会计准则的实行,不仅能使信息更加的透明化,且提高了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信息质量的问题。
一、 新会计准则概述
新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在2006年的,其主要是38项关于会计制度的具体准则和一项基本准则及一些相关的指南,2007年元旦起对上市公司进行实施。
新会计的准则体系把我国的财务报告规则和国际上的财务报告基本上拉近了。在2005年,财政部过6批关于征求对于新会计准则的意见稿,共有22项。另外,还参考过去的16项会计准则,并根据我国的发展,对其进行修正。最后,在2006年构建出了一套新的会计准则。
新的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都有很大的改变,新会计准则下,会计的信息质量问题是存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二、探讨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的意义
本文对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探讨,通过探讨新会计准则的动态及系统化事实机制,发现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实施环境的缺陷,改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以及实施手段,完善我国的会计制度。通过探讨会计的实施环境,分析其过程中,会发现其中的实施问题及其效果,一次作为依据进行改进。
由于会计准则的自身存在缺陷,加上现在的经济业务复杂,企业经济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因素,会计准则事先没有明确的处理规则,会计员实施过程中只能根据些准则中的原则规定以及自己的职业道德,得出的结果可能偏差很大,甚至违背了初衷。由此可见,实施的过程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分析
现状的会计信息报告有失真现象。企业中,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一定程度增加了成本。经营者可以借助信息的优势来粉刷会计信息,会造成一定的失真,尤其是在利益的驱动下,这种失真会导致不可设想的后果。
另外,我国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不完整的,披露信息只是确认及计量日常事项和会计业务,而非财务信息、未来的发展,还有责任之类的都没有披露出来,给一些内部人士制造了违规操作的现象,损坏了投资者的利益。
当然,这也与一些会计工作人员的自身职业素质有关,为了某种利益,对会计信息进行了修改。还有我国没有确立关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明文法条,更多的是依靠会计员的职业道德约束,这就给不法分子提供了空子。
首先,我们先对2007年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的实施整体效果进行回顾。由财政部及证监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实施的效果良好,上市公司的会计水平亦有明显的提高。在上半年,也就是大牛的股市时刻,两市疯狂地上涨,两市的及利润高达326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了44%。其原因并非上市公司的功劳,主要的是确认了采用公允价值及务重组收益,加上2007年上半年的疯狂牛市,上市公司通过投资也得到了不菲的回报。在这种疯狂地上涨中,许多的投资者失去了理性,没有意识到这没有实际价值的股票,或者说是天价的股票的危险性,到了十月后,冬天的来临,天气黯然失色,划上了一个个句号,股市一泻千里,由中国历史的最高峰走向熊市,给许许多多的投资者带来了一个寒冷的冬天。
导致2007年的股市的悲剧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些机构对股的过度炒作、鼓吹,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悲剧的发生与会计的信息质量也是脱不了关系的,也就是说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质量是存在着缺陷。根据上市公司的报表,我国的上市公司收益明显可观,其实很多是“钱生钱”效应,纸上富贵,有人高唱上证指数上万不是问题,可见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危害性之大。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上市公司的价值主要取决因素是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投资的收益及公允价值的变动主要影响因素有证券市场的环境及管理层受到的自律机制的约束。
四、对策建议
怎样避免新新准则对我国的会计的信息质量造成的不利影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会计准则的实施过程存在不能忽视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增大惩罚的力度、完善相应的法律规定、对会计各个环节进行监督,还有要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素质的培养,提高会计员的诚信职业道德水平,减少相关人员对利益的诱惑而造成的信息披露不真实。只有从知识及思想上对会计人员进行素质的提高才能符合现代化的经济的市场要求,充分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应对现代复杂的经济现象。
第二,公司的管理制度要实施规范制度,立法人管理结构。明确划清各个结构的责任及其权利,使财务质量得到监督,同时让股东监督,实现多重对经营者的监督。
第三,规范核算工作。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值得计量属性,要严格规范会计报表的信息,让投资者了解整个公司的基本情况及风险,然后理性地去做出抉择。
第四,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企业中去。完善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环境,确保会计工作的流畅进行。
五、总结
尽管新会计准则增强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在原有的会计信息质量上有所提高,但是会计准则只能在经济产生后果后提供技术上的规范,效果不但与准则自身有关,更与如何实施准则有关。因此我们既要做好会计的准则,又要注重我们的实施过程,把握会计工作中的各项环节,加强监管力度,健全法制制度,才能提高会计的信息质量,才能促进我国的会计行业跟上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基础难以确定。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二条规定: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本准则中的资产,除了特别规定外,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虽然新的会计准则提出了“资产组”的概念,即“现金产出单元”,并以资产组为主计量资产可收回金额,尤其是在计算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能够大大简化计量工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从我国企业的实际管理水平来看,新准则对于资产组的规定要在企业中得到很好的施行有比较大的难度。
(一)资产组如何划分无法确认,标准很难合理的确定,容易导致盈余管理。
在实务中很少有资产能按照单项来确定其是否减值,资产组能否被确定为一个组关键是这个资产组能否独立地产出现金流,因此,机器设备要与厂房、原材料相结合才能产出现金流,所以单独的机器设备就不能按照单项计提减值准备。
(二)资产组的分配工作量可能会很大,尤其是当涉及到商誉的确定时中小企业可能不堪重负。
虽然我国规定小企业可以不编制现金流量表,可以不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但如果一个中小企业为某一集团公司的控股企业,那么在合并会计报表的时候还是要求其控股的中小企业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这对一个只有一两个会计人员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成本大大地超过其效益的。
(三)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标准的多重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应当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和不能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至于如何计提、计提比例是多少,则完全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判断,这对会计人员的判断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企业管理当局粉饰财务报表和经营成果提供了可能,因而计提是否真实合理不易确定。同时由于实行连续两年亏损将ST处理、三年连续亏损将暂停上市及退市的规定,一些亏损公司便充分甚至过度利用会计政策,在亏损一年后的第二年,往往会不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争取盈利避免ST处理,而一些三年连续亏损的公司则在最后一年大幅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希望借助这种“一次性处理”的做法,获取公司最终盈利的可能和恢复上市的机会。
2、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计算的复杂性。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短期投资市价、长期投资可收回金额、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等资料是企业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其中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其结果会因人而异。为了使期末资产计价与当期损益计量更可靠,新准则更多地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规定了预计的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包括的内容,要求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时,以经企业管理层批准的最新财务预算或者预测数据,以及该预算或者预测其以后年份稳定的或者递减的增长率为基础,并且对预算期进行了限定,对预算期以后的现金流量趋势进行了保守的限定。这些规定在理论上确实提高了计量的可靠性,但在实务中,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对于企业来说那将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可收回金额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需要预计未来一定期间现金流入量和贴现率,而贴现率是一个十分不稳定的因素,导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使计提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制约手段。同时资产减值准备再确认缺乏权威性。企业外部人员对企业的资产性态、使用价值知之甚少。因此,注册会计师、证券监管机关、审计机关等部门对企业确认的减值进行再确认缺乏权威性。
(一)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
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当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五年时,其未来现金流量就变得更不可测。因此,笔者认为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应该合理的根据管理部门已经批准的最后预算或预测等基础上。企业一般应使用稳定或递减的增长率,除非有证据表明,递增的增长率是合理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应该以合理的、可支持的假设、推测为依据。所有可得到的依据都应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中考虑到。对依据的依赖程度应与依据可被客观验证的程度相一致。如果已预测出可能的现金流量的数量范围或时间范围,那么在决定未来现金流量最佳预测值时,应考虑结果的可能性。
(二)折现率难以选择。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十三条规定:折现率应当是一个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它是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在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时已经对资产特定风险的影响作了调整的,估计折现率不需要考虑这些特定风险。折现率的应用上,包括利息的可收回金额一般依照两种方法计量:一是包括实际债务利息的未经折现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二是以贷款利率等一些年利率进行折现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支持前一种方法的学者认为用债务利率,如增量借款利率折现得到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实现计量日的较实用的方法。他们认为,没有负债的企业也需要将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初始的投资决策已经包括了对负债和权益资金成本的考虑。但使用包括利息的可收回成本法对实质相同的减值资产带来不同的账面价值,由于这些固定资产属于不同的企业,而企业的负债能力各不相同,折现率除了代表货币时间价值,还应该反映评估资产的特有风险。因此,用负债利率对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并不是计量这些资产的适当方法。
二、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的发展对策
1、增强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可操作性。
我国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的规定较为原则化,而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则比较全面和具体。例如,国际会计准则在估计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的迹象时,明确区分外部和内部两类信息来源并做出了系统的提示,还明确要求在进行资产减值判断时,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而我国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迹象的提示过于笼统,也没有对市场利率或市场其他投资回报率的提高对资产产生的影响做出相应的规定。又如,对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和计量,国际会计准则按照单项资产和现金产出单位对资产产生的影响做出相应的规定。又如,对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和计量,国际会计准则按照单项资产和现金产出单位分别规范,并解决了资产减值测试的操作性问题;而我国会计制度不要求按现金产出单位进行减值测试,只规定按单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同时也没有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由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特别是计提存货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其确认和计量有一定难度,因此,应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标准或者独立制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
2、大力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资产减值会计的运用,如对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的判断,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存货可变现净值及长期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等都需要会计人员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反映,它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对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准确理解和掌握,也需要对企业客观经济环境和经营目标进行全面深入了解。而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职业判断能力不强,因此,会计理论界和有关部门既要大力宣传和解释新制度、新准则的要点,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又要完善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加大对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和指导的力度。同时,会计人员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注重实践,努力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3、健全、发展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是根据外部和内部的信息来源来估计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的。可见,健全和发展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是实施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条件。而目前我国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还不够完善和透明,资产减值程度难以合理确定,从而使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缺乏客观的资料基础。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发展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旧货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金融市场等,并统一提供公正合理的各种资产信息和价格信息,使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有较为客观的依据,同时也可增强其可操作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4、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
自从2007年开始,我国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从而推动了会计行业的发展。在新准则实施以后,让会计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会计准则中,只关注企业具体盈亏情况,而新的会计准则强调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理论观。本文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实务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一、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实务产生的影响
在企业发展中,对于记账凭证的汇总表内容有明确要求:必须保证填表的日期、填表人姓名、资金数额以及最终的签名盖章等。另外,会计工作者必须根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将汇总日期进行明确[1]。
(一)对企业账目记录产生的影响
企业账目记录包括了企业总账和明细账。企业之所以要对明细账目进行汇总,主要原因就是避免企业经济业务向着零散化方向发展,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会导致企业相关凭证难以反映出实际的财务状况,而总账记录的产生,避免了上述情况的发生,让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财务状况,有益于企业整体向前发展。另外,企业在进行记账工作时,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原则,保证财务记账的真实进行,并保证精简清晰,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同时,为了防止账目漏记或者账目记重现象的出现,在账目登记完成之后,可以对其记账凭证进行有效标记,便于后续查账工作的进行。
(二)对账和结账
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后,对于对账和结账的影响吧比较明显。所谓对账,就是企业中的会计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为了让账簿更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将登记凭证和账目登记进行再次比对。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对账活动主要围绕在三方面进行:对账凭证和账本之间的比对,企业账面和企业实际财务状况的比对,以及企业各账簿之间进行比对;所谓结账,就是对账工作结束之后,对账目余额进行最终确定,通过结账工作,可以让企业领导对公司整体运行情况进行具体掌握,有助于企业发展和经营[2]。
(三)账目登记
在企业发展中,由于账目较多,相关财务工作人员不能及时发现企业总账和明细账是否存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有可能导致账面登记过程出现严重失误,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借款方和放款方数目登记不全面,第二,账目明细脱离实际数??。第三,在账簿和明细账之中未及时进行总结核算,导致个账目中的余额出现不一致现象。第四,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不能有效完成账目登记工作。针对上述问题,企业管理者应该从实际工作出发,加强各方面账目的明细工作,同时为相关工作人员制定专业技能培训机制,实现会计及从业人员再教育。另外,会计人员在工作时要良好的工作态度,提升责任心,促进新会计准则更快融入到企业发展中[3]。
二、企业会计实务改进对策
(一)加强资产评估工作
在企业实际发展中来看,在处理会计处理中资产评估增值所得税工作中,看似及其合理的工作过程,实际上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企业发起人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股本,让投资人的投资地位严重下滑。其次,许多企业在纳税过程中存在问题,使得纳税人和资产评估增值的受益人产生出巨大矛盾关系。另外,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很多增值概念一直没有得到具体统一,这为资产评估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最后,就是对企业中无形资产的评估增值工作不到位,为企业年终纳税产生较大影响。针对上述问题,纳税企业一定要牢牢掌握住资产评估概念,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资产统计,保证纳税数额准确无误,也使得纳税变得科学化,规范化。
(二)加强工程报废损失账的处理
在目前企业会计实务工作中,在对工程报废损失账的处理上存在很多问题。对于一般企业来说,一旦企业发生了非正常经济损失,而且在发生损失后未能依照相关法律进行具体的损失确认,也没有向相关部门发出申请,最终难以获得税务部门的肯定。所以说,企业在工程报废损失账的处理工作中,一定要按照国家税务规定的相关程序进行处理,将有关资料及时提交,将这部分资产从企业总资产中扣除,而且一定要在税务局规定的时间范围内提交材料申请,过期上报将视为无效[4]。
(三)加强企业的内外监管
在新的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如果企业财务工作不规范,或者市场交易不清晰,都会导致财务信息发生巨大变化,站在内部监管角度来说,可以利用新准则的实施,来加强企业内部监管制度,制定出新的审计标准,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各种风险的发生,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确保财务统计信息真实准确。站在外部监管角度来说,政府和中介机构要对企业实施严密监管政策,这就要求政府和相关中介机构将自身监管水平进行提高,让监管工作具有规范化和公开化,保证监管信息及时准确,一旦企业出现了违反规定行为,第一时间进行严厉查处,而且处罚力度逐渐增加,确保企业不会出现相同错误。
刘岩,河北经贸会计专业研究生。
社会责任会计是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的产物,它使会计学科更加充实,提高了会计在经济中的地位。而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起步较晚,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及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定义
1968 年,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在《会计杂志》上发表了《社会经济会计》,该文首次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并从此揭开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进程。
社会责任会计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采用多种计量手段和属性,对企业的环境活动与环境有关的活动所作出的反映和控制。社会责任会计主要是协调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使企业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尽管社会责任会计提出时间较短,但经过二十几年的研究,发达国家的社会责任会计已经从理论走向实际。
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加强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是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环境问题,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会计作为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有利于经济的强有力的发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披露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让信息使用者对企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树立企业的良好的形象。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一)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近年来出现的种种漠视企业社会责任的现象频繁发生,从早期的三鹿奶粉中含有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导致婴儿患上肾结石到近期的吉林禽业公司忽视安全检查而造成的爆炸事件无不折射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淡薄。一方面,很多企业由于其自身规模及管理者和员工素质等自身的局限,缺乏社会责任的意识,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不足,可能导致其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做出一些违反或者忽视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只将自身企业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忽略了企业与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这些企业往往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或者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忽略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甚至为了达到短期效益,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抛之脑后,这些行为将会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缓慢。
(二)信息披露主要以定性披露为主,信息披露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文字的形式对社会责任会计进行信息披露,虽然报告篇幅较长,但缺乏与之相关的定量信息,而且大多数企业都没有用详细的数据进行披露,导致不同企业间难以进行横向比较。
(三)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披露没有明确要求,在现行会计报表项目的设置上缺少相应的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科目;同时,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格式也没有固定的规范,同一行业间不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披露的会计项目不一致,导致不同企业间缺乏可比性。
三、解决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建议
(一)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应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是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并且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应从国家和企业自身双方着手。
首先从国家层面,应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相关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宣传和引导,营造企业遵守社会责任的宏观环境;还应通过立法或行业活动等将承担社会责任和企业利益相联系,例如,国家可对企业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相关的考核,对于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减免税或者政策支持等;另外,国家还应该加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立法,加大企业的违规风险,从而违规后果变得严重,加强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定期检查,对于企业逃避或违责任的行为,要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罚(环境污染治理罚款、增收相关税费等),这样从正反两个方面,同时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从企业自身来看,也应自觉加强企业自身的道德修养,主动承担起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仅仅体现在企业的行为方面,企业的管理者乃至全体员工都应自觉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的每一份子都要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应将社会责任相关内容纳入到企业的日常培训中,并将其内化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并将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与企业绩效相联系,并将其作为评价管理者绩效的重要指标;员工也应自觉参与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培训,提升自身素质。企业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还应主动披露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由被动披露转变为主动披露,主动承担起披露主体的责任,接受社会各方的监督。
只有在上述国家、企业包括管理者及员工个人的共同努力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及相关信息的披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逐步将披露方式由定性披露向定量披露转变
我国目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主要以定性披露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的有用性。为了提高信息的可用性,应该逐步加强披露方式向定量披露的转变,而定量信息的取得,需要企业在经济事项发生时就进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会计的记录。对于现有的会计报告系统,不能满足相应的要求。因此在会计系统的设计上,就应该增加相应科目满足相应的记录要求,这样才能使得披露方式转变为定向披露。
(三)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体制
1、实施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制。在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政府应承担起推动的责任,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提供相应的法律保证,使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披露具有强制性。例如将承担社会责任和企业利益相联系,国家可对企业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相关的考核,对于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减免税或者政策支持等。
2、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披露要根据企业所属行业以及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情况而定。
小规模企业可利用文字性描述的形式进行披露,而较大规模的企业不应采用这种形式,因其规模较大或行业特殊,应采用数据量化的形式进行披露。
3、实现法律和行业协会的结合。一方面要加强我国行业协会的制度管理。当前我国约束行业自律的相关法律较少,缺少相关法律的规范不利于行业的自律管理;另一方面还需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促使各个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陈茜,《探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广东经济,2013年第5期 48-49
[2]丁曼,胡振宇《浅析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与对策》,中国证券期货,2013年第2期 96
[3]聂树强,李许坚《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 第4期 161
[4]孙红梅,蒋娜,岑磊,《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之友,2011年第1期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