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操作实践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创客教学过程的现状分析
在中小学创客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成为其主要环节,它不仅是学生们最喜爱的环节,而且能为整个教学过程增添新的活力与看点。然而,目前的创客教育教学过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机械式的模仿
在一些创客教学中,教师从讲解一个已有的创客作品或者产品开始,以讲解为主要形式,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使用的软硬件数字化工具、完成的步骤等,然后让学生模仿完成同样的作品。
这样的讲解即使配有实物操作,也仍是采用传统的“填鸭”方式完成知识的传递、材料的介绍、工具的使用等过程。然后,学生在没有建立较完整的思维过程的情况下进行机械式模仿。这虽然涉及了实践操作、跨学科知识与数字化工具的使用,满足了动手的要求,但学生却没有收获,也有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在忙乱中,背操作步骤,机械地照着原有作品操作一遍”的问题。
2.缺乏创造思维训练过程
在创客教学的过程中,即使有教师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但也会因为讲解过细、时间不足等而无法让学生真正完成必要的思维训练与思维建立过程。学生如果没有思考的过程,就不能把新知识、新技能、新工具综合建构起来,形成完整的个人思维过程,从而无法指导动手实践,使实践变得盲目、机械。
3.缺乏反思过程
在一个项目或者几个步骤完成之后,学生通常会处于兴奋中,很难平静地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得与失做出必要的总结与反思。面对急于展示自己“实践成果”的学生,教师有时也会忽略引导他们对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而只是简单地完成对“作品”优劣的评价。这样的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讲极有可能是课上积极活跃,课后回想起来却一片空白。
4.整个过程缺乏讲述
创客精神之一是“分享”。作为主要的分享形式之一,讲述是促进学生形成完整思维的重要途径。目前,在不少学校的创客教学活动中,受教学时间不足等因素的限制,教师常常忽略让学生通过讲述的形式总结、分享、反思整个学习过程,而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说”“个别地讲”或者“不说”,即使安排了分享环节,也只是安排在教学最后,配合实物展示描述一下。
由此可知,学生只是在没有思考和反思的状态下,机械地模仿完成实践操作,之后也不会“讲出来”,他们只是在兴奋、盲动中完成一次创客教学活动,并非真的“学进去”了。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呢?
创客教学过程策略分析
1.学习式模仿
模仿是创客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特别是在新工具与技能学习阶段,模仿是必要的。在模仿的过程中,学习此项任务所涉及的跨学科知识,且熟练掌握需要使用的各种数字化工具(包括软件、硬件等)的特点与操作方法,能为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做好各方面的储备。
然而,模仿应是学习式的模仿,在模仿中学习,在模仿中创新。因此,教师需要从创客教育的教学任务设计、过程控制、时间分配等方面综合规划。教学任务中要有模仿操作环节,教师利用该环节引导学生学习需要掌握的跨学科知识,认识并熟练使用涉及的数字化工具,但要让学生明确模仿不是最终目的,它是为了完成自己的设计与操作而学习的过程。模仿即学习,是自主的,是有目标的,而不是被动的机械式模仿。整个教学任务的核心不应是模仿出来的,而是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变动、改造甚至创新,然后学生通过这些环节既巩固了对知识、环境、工具、操作的基本理解与应用,又激发了思考、创新、实践的兴趣。
2.思考式实践
创客教育的核心是实践与造物,但这种实践应建立在成熟的思考与设计基础之上。“为做而做”“动手不动脑”的教学方式,只能完成机械式模仿,很难使学生真正掌握实践中涉及的知识与操作,更谈不上创新。
因此,创客教育的课堂实践应是思考式实践。在准备完成每一个实践操作之前,即使是模仿式操作,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从思考做起,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流程图,设计图纸等形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养成善于先思考后实践的良好习惯。
思考的内容可以是学习式、联想式、设计式等。例如,在根据成品或者图纸模仿组装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总结出将要完成的实践中所需要用到的知识、技能以及关键操作;在简单的构件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面对材料和部件不要急于动手,要先思考和设计清楚使用这些材料和部件做什么以及怎样做;在电子电路和编程设计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设计图纸和绘制流程图开始;等等。这种思考应该贯穿于整个实践过程,教会学生遇到问题时,先设计、规划,后行动。
3.反思式创新
创客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对他人或自己过去实践结果的反思与总结得到养成和提升。实践后的反思承上启下,是“学以致创”的关键。
在创客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勤反思”的习惯,时刻多问“为什么”“怎样改”;要引导学生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不断完善,这样才能有好的创新。在整个创客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一张反思导图,它类似于各个旅游景点的旅游导图,学生通过这张图能时刻清楚自己在整个教学任务的哪个点上,以及在这个点上要对前面的学习和操作所进行的必要反思。学生通过总结出问题和经验,能明确后续的学习与操作目标。
4.讲述式分享
分享是创客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也是最出彩的环节。讲述式的分享可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考、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教师如果能合理地利用好这种形式,就能给予学生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摘要】生理学是医学基础课的主要课程之一,其实验教学在生理学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生理学实验以加强学生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目的,使学生掌握了科学、准确的科研思路和科研方法。因此,探讨如何上好生理学实验课,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是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探讨的问题。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对于上好实验课要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作好课前准备工作;加强上课时的组织指导;课堂小结与讨论及实验结束的课后总结。
【关键词】生理学实验 准备 指导 总结
生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理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命活动规律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实验环节是教学过程中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1]。学生通过实验环节验证所学理论,强化所学概念,有利于理论学习的深入和巩固。实验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过程。。实验是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因此,应重视生理学中的实验教学。经过几年的生理实验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实验前的准备
认真备课非常重要:首先,透彻掌握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把握整个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在教学中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并使其能独立正确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释相关实验现象。因此,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是完成生理实验课教学的坚实基础[2]也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步。其次,明确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获取哪些知识及技能,一定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第三,课前预作实验,生理实验手术复杂,器械繁多,操作有一定难度,不同动物机体的形态解剖各有不同的特点,学生在自行实验时,由于不熟悉器械及操作做手术时成功率不高,预实验时必须掌握器械的正确使用和熟悉相关的实验操作,才能在课堂中及时给予学生正确指导,纠正错误操作,引导其顺利进行实验。在预实验过程中,教师还必须了解实验仪器的设计原理并掌握仪器的使用,熟练仪器软件的操作,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参数都必须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如在“神经生物电”中动作电位的引导的波宽参数设置根据每个神经标本情况设置不同,一般波宽在:0.05ms就能出结果,而有的标本需要达到0.2ms才能出现;又如在引导出的神经干双相动作电位中有的组出现三相波或双峰,原因是神经干上滴过多的任氏液所致,注意到以上这些问题才能在学生实验中及时发现操作或参数设置的错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二、实验过程的讲解与实践指导
讲解部分: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目的是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是激励人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自觉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会更好。其次,讲解实验原理并演示与操作实验仪器,实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验讲解时应避免两个极端:一是指导性讲解和示范操作的时间太短,三言两语就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不知所以然,往往效率不高,实验质量欠佳,而且容易发生事故;另一个是指导性讲解和示范操作的时间太长,对需要讲什么,重点讲什么心中无数,把握不准,讲解时随意发挥,示范操作时面面俱到,不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和操作空间,挤占了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时间,使学生失去新奇感和动手欲,实验效果同样不好。因此,实验讲解和示范时间应与学生操作的时间在比例分配上恰到好处。讲的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接受多少,这就需要在实验教学备课时根据不同的实验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心的设计,力求简短、清晰、重点,把时间留给学生去实践,在实践中给予指导。
实践操作与指导: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做实验,教师巡视,及时指导;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能袖手旁观,应该巡回检查指导,及时指导并预防不规范的操作方法,学生实验过程中要防止每组只有两三个同学参与实验,其他同学不知该做什么,操作前让其做好分工,使得每个学生都进人角色,参与其中。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错误应及时纠正和引导。
辅导过程中切忌教师发现问题后包办代替,提出质疑,把问题还给学生,启发学生去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自己排除实验故障,找到答案或解决的办法,培养创新实验突出学生在实验课中的主体作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结束后讨论与小结
重视实验后的总结,总结是关键,是一堂实验课的结果,通过总结才能得出结论。才能养成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才能提高以后实验的效果,具体应做到以下几项:
其一,实验情况简评,这一环节很重要教师要对全班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简单总结,小结要全面地指出学生实验中的优缺点,并分析原因。应以学生是否能自觉地、熟练地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作为小结的主要内容。此外,对实验效果方面;哪些环节做得好,哪些环节做得不好;实验操作技能方面,哪些操作有错误,应注意哪些操作,每次实验都应结合当时具体情况,对以上各方面有所侧重地进行小结,同时予以表扬和批评,使学生取得经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实践发现肯定和鼓励,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兴趣和对实验的重视,并能主动积极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参与讨论。
其二,实验结束后课堂讨论(教师引导、设问或学生自发发问 随意进行) 这一环节可以巩固学生对生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完成实验之后,让学生按组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每组选一到两位同学作为代表提出本组存在的问题,问题提出后,可以组织其他同学自由发言,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随后,教师结合学生讨论,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把学生对各种问题的认识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同时为了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及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适时的将实验内容联系临床及生活实际应用,给出一些较深层次的思考题,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结果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
四、教师在实验课后的总结
实验课的课后小节对任课教师具有非常重要性。课后一定认真深切的回顾和思考整个实验过程,从对学生课堂实验效果的反馈到对自身的教学过程的评价与反思,这个过程中要从每个细节到宏观整体的分析。在细节上总结实验中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步骤或操作,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学生问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这样便于在下一次的教学过程中提前提醒学生或自己心中有数,在实践指导中更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从宏观上去把握学生对于本次实验的了解及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这一方面从学生的问题、课上的实践及课后的实验报告就能知道。一次好的实验课,并非随着教学时间的结束而结束。总结是实验教学中关键的一环。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实验课中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一方面在课程结束时及时总结本次实验的成败,另一方面自己在认真批阅学生的实验报告时,于课后利用时间加以总结。找出实验和实验报告中的不足,能够在下次课上再与学生交流,共同讨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真正圆满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在整个教学实践中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这种方式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同时实验教师不仅要从自身的角度去思考理解每次实验,而且也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思考学生对于实验的理解、认识及态度,这一点对于教学实践非常重要,通彻的了解这一点,才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
总之,实验教学认真备课、提前做好预实验,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钻研,不断的归纳和总结,不断的改进,积累经验教训,日臻完美做得更好,以此来提高生理学实验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 中职会计 案例教学模式 探究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市场对于会计类人才的要求也更加苛刻,不但需要会计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还必须拥有极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职院校只能不断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因此,案例教学模式成为中职会计教学中常用的方式。但是,案例教学模式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却仍旧无法达到市场需求的标准。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案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成为众多中职会计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在此针对信息技术环境视域下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并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1]
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案例准备的质量
所谓案例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事先准备相应的案例,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案例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从案例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来看,案例的筹划与准备是基础与前提。通过实践调查发现,在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准备的案例是否能够吸引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进来、是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是决定案例教学质量的关键。[2]
由此可以看出,要提高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案例转变与筹划的质量。但是,在传统的条件中,案例的可选性较少,教师面临着教学资源缺乏的困境。
此时,在信息技术环境视域下,教师就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高质量案例的准备与筹划。通过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可以利用互联网在网络平台上收集和整理案例,可以方便快捷的挑选出能够吸引学生目光、便于学生模拟和操作的案例。
同时,在准备高质量案例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设备开展,达到更高效率的导入效果。具体地说,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更好的营造相应的氛围,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形式来打造相应的氛围。
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快的融入相应案例的情景中,能够更快的转变自己的思维,使自己真正融入特定的案例情景中,进而提高案例教学带给学生的实践感受,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是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第二步,也是整个教学模式中的核心部分。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师应设法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引导学员紧紧围绕案例展开讨论,方式可以是全班一起讨论,也可以划分成小组讨论。
但是,在传统的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所组织的案例讨论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一方面,因为缺乏真实情景和条件的支撑,教师很难营造较为真实的气氛,很难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相应的案例中。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主观思维仍旧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这就表示学生的思维和意识很难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使得学生的思维无法迎合实践,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在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讨论环节中,教师所组织的讨论相对空乏,并不能针对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自然也就得不到预期理想的效果。具体地说,中职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没有相应的意识,导致学生无法在此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讨论,无法达到教师预想的效果。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应用的功能,降低了有效性。
此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组织开展更高效率的案例讨论。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图片、音乐等形式打造更合适的教学氛围。在此基础上,案例教学模式的带入性增强,为案例讨论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文字等形式为学生的讨论指明方向。这就能够在不打断学生讨论的情况下提高案例讨论的有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更有效的提升。
最后,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更加拟真的情景模拟中,让学生进入相应的实践情景中。此时,学生思考的角度将从实践出发,也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才能够发现理论与实践的不同点,才能够明确未来学习的方向和目标。[3]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案例总结的有效性
最后,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案例总结的有效性。案例总结是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中的最后步骤,其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
在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虽然能够针对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但却缺乏一定的依据。具体地说,部分学生在进入情景后对自己当时的表现没有深刻印象。这就导致教师在总结时无法得到学生的呼应,进而降低了总结有效性。
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提高案例总结的有效性。一方面,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设备较为详细的罗列出自己发现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有更直观的感受,并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另一方面,教师甚至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讨论情形进行录制,让学生观看到自己真实的表现,进而提高说服力,能够更有效的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反思。
结束语: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是时展的产物,其早已渗透进入现代教育中,并且已经取得不俗的成绩。在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案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从案例教学模式的三个步骤进行提效。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交流,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效率,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模式,最终促进中职会计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素丽.信息技术环境视域下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
关键词:实验教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概念
中图分类号:G623.5;G42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62-01
实验是指研究者通过物理器材实践操作,验证已经存在的定论和结果或者找出新的结果条件。实验是为了验证理论或假设而存在的,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或借助物理器材对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进行探究和思考,总结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并与已有实验结论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实验教学的概念
数学实验是教师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数学知识,要求学生探究已有的数学定论而进行的操作性和思维性相结合的一种活动。数学实验是传统教学方式的革新,与传统的演绎教学和推理教学相比实践操作性更强,是数学教学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模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主动动手操作,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实验心得。实验教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研究性的,另一种是教学性的。研究性的实验教学,着重探究未知的数学假设,是具有探索性质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性的实验教学,着重于理解既定的数学结论,是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理解数学知识的合理性和联系性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实验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实验教学可使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通过科学实验理解数学,并培养学生自己动手验证既定的数学定论或寻找新的数学假设的探索精神。在数学实验中,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数学实验。在数学实验中,学生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会逐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携带一根细绳和长尺,让学生通过测量细绳的长度并加以记录,然后将细绳连接成圆,再测量圆的直径并记录,最后分析细绳的长度与圆直径的关系。当然,数学实验讲究归纳总结,在得出细绳的长度与圆直径的比值后,应将细绳的长度缩短,多次验证这个比值的准确性。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和验证出的数学结果,比演绎教学更加真实且不容易忘记。
2.通过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采用数学演绎的教学方式,通过在黑板上列举大量的数学例子,归纳总结数学例子的共同之处,从而得出数学定论。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学生很容易忘记。而实验教学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最后得出数学定论。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过程,更加具有实践意义,即使学生忘记,也能通过实验方法再次得出数学定论,而无须教师反复教授。可见,实验教学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加科学,更能充分体现教与学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更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实验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 创造数学场景,并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实验教学讲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即认识数学知识的产生,明白数学知识的发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数学问题的指向,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再通过实验的探索和研究,得出实验的结论以认证数学定论,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木桩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者要求学生拿出一张纸,按圆形的方向折叠,形成圆柱。在折叠与展开期间,探讨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实验结果一目了然,即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而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2. 借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探索数学知识并加以运用
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归纳和总结数学结论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为数学实验准备相关器材,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思考和分析实验中的数据之间的联系,归纳和总结实验结果。之后,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实验结果,展示同学之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实验方法,并根据结论反向或者再次做一个验证实验来证明这个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通过科学实验获取知识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进步,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实验教学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马彪.对数学实验的探讨[J].数学通报,2014(21).
[2]孙文隽.高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06).
一、“学中做、做中学”概述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孩子的活动能力,使孩子认识到他的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实践。正如杜威所指出的那样,学校相互联系的枢纽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孩子本身的社会活动,这样的社会活动就是“从做中学”。杜威强调的“做中学”是连续性的过程,是终身学习。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教育教学中,如果仅仅提倡学生自身从“做中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学中做”。“学中做”,顾名思义,是以理论知识作指导,通过动手实践来完成任务或活动。“学中做”不仅是要学到知识,更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学习的过程有明确的行动目标和行动结果。所以,“学中做”与“做中学”两者缺一不可,两者共同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才能事半功倍。
二、“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方法实施过程
1.理论指导实践
“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方法在服装工艺教学中,需把“学”放在第一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理论知识,为动手操作做好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微课把工艺操作过程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总结工艺制作流程。因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每位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能力也不同,可以允许学生对工艺流程的总结存在差异,只要不遗漏重要的知识点,能够指导自己动手操作的总结都是允许的,在之后的“做”的环节,还可以修正总结,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
例如,在男衬衫的工艺制作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视频,提前了解男衬衫的制作过程:做缝份标记一烫门、做里襟、装胸贴袋一装过肩一缝合肩缝一做领一装领一做袖子一装袖一缝合摆缝和袖底缝一装袖克夫一卷底边一锁眼与钉钮一整烫。在视频中,会介绍每个环节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因为制作男衬衫是一个大任务,对于初学者来说,需要把它分成几个小任务,通过一定的教学课程来学习。在学生认识了男衬衫的制作过程之后,教师单独拿出一个任务让学生实践,实践之前需要把该任务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让学生熟记于心。
2.实践探索新知
“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做”是学生掌握技能的必经环节。该环节以行动为导向,有明确的行动目标和行动结果。如何更有效地让学生将“做”的环节与上一环节的“学”密切结合?这需要教师设计和制定明确的任务单。在任务单中,设计合理的实践目标,提出明确的实践要求,学生按照任务单中的要求,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中摸索。该过程学生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般情况下,考虑到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用小组协作的方式会比较多。在“学”和“做”的衔接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困难,这时可以发挥小组的智慧,共渡难关。
例如,男衬衫的制作工艺,在之前的理论学习中,学生了解了男衬衫的制作工艺和注意事项,接下来要根据任务单的要求,动手操作完成男衬衫某一制作环节。教师分配任务单,学生填任务单,根据任务单中的要求动手操作。该环节允许学生出现一些错误,教师在观察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把学生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在实践完成后,展示成果时,教师需给予提示和再次讲解。
3.反思成就自我
“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方法在服装工艺教学中,“做中学”是总结和反思,是对“学中做”的升华。该过程就是总结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反思在实践过程中是否有不当之处。教师在该环节可以把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错误指出来,学生在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点破,学生顿悟,获得深刻的印象,在以后实践时,就会避免错误的发生。这一点在教师演示、学生效仿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是没有的,因为教师在演示过程中,把能够出现的错误点出,学生避开错误直奔目标,容易出现当时学会、事后就忘的现象。
例如,在男衬衫的装领环节,当领子与领圈不相适宜时,应该如何处理?学生在实践中,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的直接把多余的量压缉成褶,有的会加大肩缝缝份,把领子做成与领圈一样长短等。等做出来之后再看效果,发现这些制作方法都不能很好地体现人体颈肩的曲线特点。这时,教师点出理论学习中提到的工艺手法,领子与领圈不相适宜时,一般在领圈肩缝处稍微拉伸或抽拢,其余部位不要拉伸或抽拢,具体说明其中的拉伸或抽拢的意义。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是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心得体会,并真正掌握理论知识的过程。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只片面地强调项目完成的结果,而不对项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没有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自学)、共享知识(团队协作)、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创新)和传播知识(沟通)的能力,就不能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做到胸有成竹。
三、“学中做、做中学”实施过程的注意事项
1.教师看透不点透
学生在自我学习和动手操作时,教师在旁边观察学生,如果发现学生的操作有误,可以允许错误的出现。等到了反思环节,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反思自身的实践发现错误,并能够自主找到正确的答案。如果有些错误没有被发现或纠正,教师在学生展示作品时,可以点破,并告诉学生正确的处理方法,学生再次实践时,就可以得到提高。
2.强调以学生为本
教师在制定任务单时,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来反思之前的理论学习过程。如果理论掌握得牢固,学生在实践环节的操作就会流畅,遇到的问题就少,操作起来就容易。在反思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研究遇到的难点问题,并总结方法和经验。反之,如果理论掌握得不充分,学生在实践环节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在出现问题的同时反思理论知识,再次重新认识理论。这种反复的情况在教学中出现得较多,教师要耐心地指导和教育学生,鼓励学生自主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动脑动手相结合
光想不做,就会出现眼高手低的毛病,不能把知识化为己有;光做不想,只会做无用功,机械式地重复运作,没有创新点,就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服装制作工艺是一门注重“学”和“做”相结合的课程,是学生自己动手体验,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学生通过反复的“学”和“做”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
四、小结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案例教学;教学设计
一、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对计算机文化有一定程序性的认识;二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对常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能够熟练操作;三是让学生掌握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提取、分析和,让学生毕业时能够胜任信息化社会的基本工作要求。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章节的教学目标,以案例为主线,首先呈现教学案例,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再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来进一步剖析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对教学内容深入了解;最后可以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心得或者小组讨论得出总结,和教师共同对案例进行总结,掌握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因此针对三种不同能力,在教学设计时有所区别。
(1)夯实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在教学设计时可采用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案例分析——案例总结的方式。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都会疑惑: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有什么用?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通过呈现理论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案例,让学生明白基础理论知识的作用。如在学习“计算机基本组成”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进行案例呈现——“不同的软、硬件配置对于计算机使用的影响”。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如分析计算机分成哪些部分?主要的计算机硬件有哪些?主要性能指标有哪些?软件有哪些,各自的作用有何不同?最后通过案例总结,归纳出计算机基本组成的所有理论知识。
(2)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教学设计时采用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讲解)——案例实践——实例总结的形式组织教学。在每个章节呈现案例时,展示利用相应软件制作的综合作品,教师对操作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分析完成作品中所使用的操作技术有哪些。学生进行案例实践过程中也可分组,由小组长(基础相对较好的同学担任)指导全组同学进行操作,教师对组长也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指导。在学生完成案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管理,对普遍出现的问题可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最后抽检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
(3)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这部分内容有些是纯理论的,有些是理论加实践的,教师可根据实验情况进行教学。如“网络信息安全”这章节内容,在案例呈现中可播放目前由于网络应用中出现的网银信息被盗、电脑信息通过网络泄露或手机上网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视频,激发学生进一步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网络信息不安全问题,组织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分析讨论,如出现的原因、如何避免,最后归纳网络信息安全包括的领域以及相关理论和操作要求。案例教学法是目前教育界普遍使用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一定要注意对整个教学环节中的细节进行个性化设计,既要注重优秀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提升,也要注重全体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让所有大学生通过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都能成为信息化社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石敏力.计算机基础案例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其实践性至关重要,本文针对高职高专摄影教学中的实践运行现状,结合不同专业摄影课的拍摄要求,来阐述如何对摄影教学中的实践教学进行更有效的优化。
摄影课程在高职高专教学中涉及的面非常广,又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现在高职高专摄影教学中基本采用传统的摄影教学方法,而在传统教学方面往往是理论知识比重超过实践操作。由于实践操作时间太少,学生很难消化理论课内容。虽然这种教学方法比较稳定,但在专业本科学院也往往需要非常长的课时才能够完成,如果要学习专业倾向更强的摄影内容更要长年累月的知识积累,并且容易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因此超大课时量和少实践操作的摄影教学方法是不适应高职高专的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联系非常紧密是这门课程的特点,那么如何运用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来适应高职高专的摄影教学?在多年的高校摄影教学中本人总结了一种比较适应高职高专摄影教学的方法作为参考。
从高职高专教学特点来分析,高职高专的教学都应从实际需要入手,实践操作教学在高职高专摄影教学中运用会使教学效果更快更好,更适合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时和资源配置方面根据不同专业情况有针对性安排实践教学的方法是必要的,如广告专业的摄影实践课和室内专业的摄影实践课应有不同的操作内容。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实操课并不是说就不要理论课了,应当说是一种以实践操作为主加以巩固理论知识的方法。下面我们就这种方法在高职高专摄影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作进一步的探讨。
摄影实践教学的运用大体应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实践部分;第二部分为专业摄影实践部分。
我们首先从第一部分基础理论实践部分来谈谈。基础理论实践部分又分为理论篇和操作篇。理论篇中有摄影的发展及其作用;从专业到普及;从理论到实践等。在操作篇中有相机基本构造了解、选择、保护的方法;镜头――焦距、视角与景深 的关系;曝光与测定的运用;色调、色温与白平衡;布光的方法等知识和内容。那么在基础理论实践部分无论是理论篇还是操作篇每个知识点的教学方法都是运用实践来确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如讲摄影的发展及其作用时,先用135单反胶片机分发给同学们使用操作后,再用135单反数码相机分发给同学们使用操作,让同学们说出两种相机的优缺点,然后总结比较后再来讲摄影的发展及其作用。这样同学们很快能理解和认识摄影的发展及其作用,并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部分为专业摄影实践部分。在专业摄影实践部分上课内容和操作是不分开的。专业摄影实践主要包括为:吸光体、反光体、透光体拍摄训练;复合商品拍摄训练;室内、室外人像拍摄训练;风光、建筑拍摄训练;创意摄影;另类商业摄影。第二部分的专业摄影实践中内容可根据艺术类各类专业的要求另行安排实训内容,宗旨就是和各类专业主干课联系越密切越好。当然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其实践场所和所要求器材比传统的理论教学要求要高得多。如:理论篇中基础训练对相机构造的了解,就必须有多种相机样机,每种样机都应有一定的数量,以便实践。这样在资源配置上费用会提高,但摄影教学效果也会提高很多。
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不但要求摄影教师理论知识非常丰富,而且实践操作水平也必须高,并要求通过实践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具体我们以两课时90分钟的教学过程来和大家研讨。
如我们讲基础训练中照相机的类型时,在二个课时的学习过程中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同学们在实践中了解照相机的各种类型及选择和保护方法;要求掌握摄影发展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各种类型,选择和保护的方法;了解各种类型相机拍摄的特点。我们把重点和难点放在135型相机和120型相机、135型相机中反光式和直视式的特点、数码135型单反相机上。实践教学的方法就必须更加具体,时间和内容安排也必须合理。第一课时简单就相机的类型导入10分钟,然后提出问题,你们会使用哪些类型相机?直接进入摄影室操作传统相机135型单反和直视式相机20分钟时间由学生自己操作。这中间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大部分同学没有操作这种照相机,他们在不会使用的过程中就迫切的想知道。教师在不断示范讲解实践操作中,总结学生的几个重点问题,针对问题讲解示范20分钟,同时再要求学生操作20分钟;最后20分钟做理论引导。如135型单反相机的特点,135型单反相机产生“噪音”的原因等。在90分钟的课中,用了30分钟做理论方面的导入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求教师了解各种相机的特点而且必须有熟练操作各种相机的功夫,学生在许多方面都开始了了解,在实操中有很多经验是理论表达不出的,如装片听音和找手感的方法等。
在摄影实践教学中,每次课程都安排大多数时间来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明确实践是手段,理论是基础,要想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摄影知识,熟悉拍摄技法,同样必须认真对待每一次课程。另外我们在运用这种实践教学的方法的同时,应时时记住摄影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课程,因此运用艺术的原理才能使实践教学更确切地达到目的。
关键词:钳工实习;操作训练;教学经验
钳工实习是职业学校电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学科,符合操作训练更是职业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钳工教学目标指出:钳工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钳工技能和具体操作方法与步骤,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等。可以说,钳工学科融合了机械制图、钳工工艺学、金属加工常识、工程力学、机械知识、公差与配合等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实践性,而通过一定的实习符合操作能够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加强学生钳工实习符合操作训练的指导,借以来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钳工技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粗略地对钳工实习符合操作训练教学进行总结,借以来丰富钳工教学内容。
一、优化复合操作作业的选题
复合操作训练是钳工实习时期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复合操作作业的选题情况直接决定着学生对钳工实习的训练情况,属于决定性的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复合操作作业的选题,借以来确保选题的可操作性。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因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对钳工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际操作水平等因素,首先,以全体学生为主来选择有代表性的课题,从而避免作业的重复操作,借以来更全面、更系统地引导学生实现钳工实习的符合操作训练。其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符合操作训练。钳工实习复合作业主要是以制作小方锤、手锯弓、攻丝绞手等课题为主,鉴于此,笔者选择这些课题来引导学生对钳工进行灵活的运用。最后,以生为本,有意识地分层设置选题。学生对于钳工的掌握程度不可能是一样,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分层设置选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题操作,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进行钳工操作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钳工实习符合操作选题范畴,有利于对全体学生的动手、动脑
能力进行训练与强化。
二、以多媒体来辅助钳工实习复合操作训练教学
现如今是信息时代,计算机已经运用到各个领域。教育界更是离不开多媒体的辅助和支持。复合操作作为钳工实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来拓宽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帮助钳工实习符合操作训练教学。如,笔者在教学中,首先运用多媒体出示需要制作的工件,引导学生编写出相应的工艺操作步骤。其次,教师提出一定可行的实施方案来与学生进行对比,并选出最佳的钳工操作方法。这样给予学生一定的实践空间,让学生自主进行设置,从而能够使学生清楚地认知和了解自我的钳工操作能力,推动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操作训练选题等等,诱发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同时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钳工实践操作能力。
三、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尤其在现如今市场经济日益竞争的背景下。创新是钳工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和发展,从而为培养创新型的钳工人才奠定基础。我们知道,钳工复合操作训练实践性较强,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注重对学生灵活运用钳工进行指导,而且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借以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笔者在钳工实习复合操作训练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探究、总结完成任务的新途径、新方法等,以创新的教学手段来诱发学生开展创新思维。如,在实习“加工锯弓”实践操作时,笔者运用多媒体对其系统进行设计,之后让学生提出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合理修改建议,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解决问题,活化钳工实习复合操作训练教学。
总之,钳工实习复合操作训练在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究、总结教学经验,借以来多角度地促使学生掌握钳工综合技能,推动学生朝着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发展,真正意义上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设备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随着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设备使用与维护的能力尤为重要。在专业教学中我们发现,目前的专业教学内容体系基本上还是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机电液一体化设备的教学,脱不了先总体介绍,而后大篇幅详细介绍各个系统的工作原理,最后介绍如何使用的老套子。例如(见图1),在讲工作原理时先把设备的机械结构逐个讲完,再进行下一内容油路原理的讲解,待各个分系统逐个讲完后再逐个讲电路原理,最后讲操作使用。讲原理脱离不了功用、组成和操作三大块,但是传统授课往往是跑跑油路、电路,跑完后却不知道原理的现实意义,从而使得各个子系统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操作使用之间脱节,不能满足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多年来的专业教学经验及探索,笔者总结出了机电液一体化设备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图1 目前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一、重组教学内容
以往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以章节形式呈现,依次为概述、构造、液压系统、电控系统等。现在将该课程内容根据每一项操作科目进行了模块化重组。整合为概述、科目一、科目二等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包括操作任务、控制电路、液压回路、液压执行结构以及使用与维护等内容,将课程内容根据每一项操作科目进行重组,使每一科目的操作、机电液系统原理一一对应,按照控制逻辑有机的链接起来,展现一个完整控制过程,不但使学生理清了机电液的控制关系,同时理论与实践相互衔接有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过程
针对以上优化重组的课程内容,按照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顺序组织教学(见图2),以实践操作牵引原理理论,通过原理分析指导实践活动,实现学习理论、运用理论的能力目标。
1.科目引入。创建真实情景,在装备使用过程中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思考,引出解决此问题的操作科目。
图2 教学过程流程
2.科目介绍。介绍科目模块的主要组成,要实现的功能。通过大体的控制关系介绍主要的组成,体现它在该模块中的位置与地位,使学生弄清该科目模块的现实功能,所解决的问题。
3.由操作牵引原理。一般采用理论串讲与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方法,从面板操作开始引入到控制电路,由控制电路控制液压油路和液压执行元件动作,到通过机械传动带动机械装置完成工作,这样讲解条理清晰。不过要注意把握好控制环节间的链接点,实现从实践操作到电路、油路(气路)、机械的密切链接,从而总结出整个控制工作过程,增强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衔接。
4.分析归纳操作方法。采用讲解示范、模拟训练等形式,从整个控制过程中总结出操作步骤方法、操作现象、操作安全要点等。由理论再回到实践,指导实践。
5.预设故障分析排除。采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研究等方法,预设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常见故障,由学生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分析,从而发现故障、定位故障、排除故障,并归纳出装备检测、维护保养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