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中秋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端午三首》
2、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3、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屈原祠》
4、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午日处州禁竞渡》
5、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6、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小重山·端午》
7、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贺新郎·端午》
8、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端午》
9、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点绛唇》
10、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贺新郎》
11、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浣溪沙端午》
12、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13、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春晚叹》
14、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端午》
15、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鹧鸪天》
16、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端午》
17、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同州端午》
18、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端午日赐衣》
19、香蒲角黍,对暑悄无言,梅雨细,麦风轻,怅望空垂泪。——《蓦山溪》
20、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21、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22、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浣溪沙·端午》
23、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24、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澡兰香·淮安重午》
25、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26、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乙卯重五诗》
27、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28、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少年游》
29、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已酉端午》
30、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南乡子·端午》
31、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32、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33、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浣溪沙·端午》
34、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小重山·端午》
35、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如梦令》
36、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浣溪沙》
37、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和端午》
38、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39、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浣溪沙·端午》
40、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十五夜观灯》
41、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月十五夜》
42、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端午日恩赐百索》
43、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浣溪沙·端午》
【中秋节有意思的对联】
袁宏泛渚;
庾亮登楼。
上下联所用典故都出自《世说新语》。上联故事出自此书的《文学》篇。袁宏少时贫困,为人江上运租。某秋夜清风朗月,镇西将军谢尚坐船过江,听闻江渚客船之上有诵诗声,觉其诗情优文美,又非前人旧作,赞叹不已。遣人询问,知为袁宏咏其作,遂相交焉。袁宏之名,于是大扬。下联故事出自前书之《容止》篇。庾亮镇守武昌,某秋夜气佳景清,遂遣名士殷浩、王胡之等人登楼咏诗。不久,庾氏飞屐而来。诸人欲避之,庾氏徐徐答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或则因月夜吟诗而名闻于世,或则人虽暮年而登楼秋咏之兴致不减,秋夜赏月吟诗看来确实是一件赏心乐事。
中天一轮满;
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上联首字“中”,下联首字“秋”,点明时节。联中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中秋联颇多以“月”为题材者。如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其处对联曰: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此联也属“鹤顶格”,“虎”“溪”二字指明地点。
一天秋似水;
满地月如霜。
此联形容秋色用一“水”字,形容月色用一“霜”字,中秋月色,宛然可见,意境清幽,使人气定神闲。从形式上讲,简洁凝练,对仗工整,属小类工对。
二仪含皎洁;
四海尽澄清。
二仪,指天地。天地之所以皎洁,端在于月光之皎洁。四海之所以澄清,缘于月光如水。此联的妙处在于其含蓄,未尝一字及月而月在其中。至于以“二仪”对“四海”,“皎洁”对“澄清”,颇为工整。
天上一轮满;
人间万家明。
同为咏月,遣词不同,意境遂异,有此“明”字,心胸便起畅亮之感。若套用佛家“体”、“用”二字,上联为“体”,仅指名为圆月;下联则为“用”,月之光满玉宇,灼然可见。流水对写到此境界上,着实有意思。
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此联为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所撰。据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考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史称“生题死对”。上联两用“半”,下联以“中”对之,又有“二”、“八”之对,十字之中六者为数,且皆合于情理。若无才情者,难以成此对联。
春秋多佳日;
山水有清音。
上联为陶渊明《移居二首》的诗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下联为左思《招隐诗》的诗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集句成联,工稳妥贴;处士情怀,悠然可见。
绿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无。
李白《把酒问月》诗有句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想来明月犹在,古人已逝,今之视昔,正如后之视今,怎能不唏嘘感慨!此联意境正如李白诗,不同者在于,白诗豪情奔放,此联简约含蓄。然感叹明月长存、人生苦短的意绪,并无二致。从形式上讲,“青史”对“绿窗”,“在”对“无”,工稳且灵活,平仄上也无问题,乃佳对。
泛渚怀袁子;
登楼学庾公。
袁子,指袁宏,庾公,指庾亮,其事迹前已言之。正如重阳节联中屡用陶渊明与孟嘉,中秋节对联中也用袁宏与庾亮之事,以显得更具人文气息。不过相较而言,袁庾二人之于中秋,比起陶孟之于重阳,其重要性要略逊一筹。
清光同会合;
秋色正平分。
清光,一方面指月光,另一方面则指政治清明,所以说“同会合”。中秋乃秋季之中,所以说“秋色正平分”。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此联为杜甫五律《月夜忆舍弟》诗句。白露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为农历八月节。杜甫化节气名以形容物候,得其本意之外,也添了清幽的意境。中秋本为家人团聚之时,故睹月思乡之念颇重。是以杜甫此句借为中秋联,分外合适。
月静池塘桐叶影;
风摇庭幕桂花香。
上联中池塘月静,实为静;桐叶落而影动,是为动。下联风吹帘幕,实为动;桂花飘香,则从视觉转而为嗅觉。此联对辞工稳,静中有动,意境优美,幽而不伤。
占得清秋一半好;
算来明月十分圆。
中秋乃三秋之中,自可称为三秋之半。上联据此“望文生义”,以为所谓“中秋”者,即是说此日拥有秋季一半的美好。下联“明月十分圆”前贯“算来”二字,将人仰头仔细察看月亮的行为,还有颇为奥妙的心绪,全写了出来。富于才情,于此可见。此联颇为流行。与此相似者,如“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如“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也都写得清新可读。
叶脱疏桐秋正半;
花开丛桂树齐香。
落者自落,开者自开,物有常则,不必悲秋。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常圆。
上联为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名句,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宋代诗人石延年(曼卿)对以下联,可谓天衣无缝。释道皆以为人之所以有衰病,主要因为其有“情”,至如无情之物,自不会衰老,是以李贺所撰之句,深于理义,欲对孰非易事。石曼卿所对之句,恰好另明一意,以为“月”乃有情之物,若无情必无或圆或缺之态。对仗工整之外,意思相反相成,良佳良佳!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这是上海豫园得月楼联。此联蕴含哲理:“楼”虽“高”,犹有飞过之物;“池”虽“小”,却能送来美景。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
满地花阴风弄影;
一亭山色月窥人。
这是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风”“月”之对,“满地”与“一亭”之对,“花阴”与“山色”之匹,皆十分工稳。 “弄”与“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韵味无穷。宋人张先,人称“张三影”,其得名之因,其一就由于撰佳句“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显得原本无情之物活泼不已。下联“窥”字,将月色形容成羞涩少女,分外可爱。
鱼戏平湖穿远岫;
雁鸣秋月写长天。
此联暗用比喻,译释如下:湖映远山,鱼戏其中,似在山中穿梭; 秋至雁飞,鸣声入耳,举头观之,雁群排序屡变,似作书于长天之上。语词优美,设喻巧妙,视野开阔,皆此联之长处。
叫月杜鹃喉舌冷;
宿花蝴蝶梦魂香。
上联意境凄迷,几近残厉,正与秦少游名句“杜鹃声里夕阳暮”同。下联着色稍变,迷濛之中略有暖意。相对工稳,用辞美赡,然而意境终究显得幽冷,令人心魂怅然。
轮影渐移花树下;
镜光如挂玉楼头。
“轮”与“镜”皆指月亮,一写月影,一写月光,前者落地下,后者照高空,从不同角度描写月亮。中秋夜中专门咏月,且如此雕琢工稳,既华美瑰丽又紧切题旨,着实漂亮。
桂子自金蟾而细落;
涛声逐白马以齐来。
金蟾,指月亮。上联令人联想起白居易《忆江南》词句“山寺月中寻桂子”。传说月中有桂树,至中秋则桂子飘落而下。上联与白词同用此典。下联指钱塘江潮。传说伍子胥死后,魂魄常驾白马素车来往于钱塘江中,至中秋后一二日,江潮涌动,气势吞天。下联盖本此。此联妙在两个字:“细”与“齐”,上联意境之静美,下联之意境雄浑,尽在这两个字。
庾亮登楼,平分秋色;
袁宏泛渚,遍洗寰瀛。
平分秋色,意指中秋。遍洗瀛寰,乃云月光如水。唐刘禹锡之诗《八月十五夜玩月》有句曰:“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平分”与“遍洗”之对,最为醒目。
天开清旷域,人在大明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素风。
清旷域,指月照天地,处处清亮。大明宫,一般指唐代宫名。唐贞观八年,建永安宫,九年改名大明宫。高宗龙朔二年增建,改名蓬莱宫,长安元年复称大明宫。此处不过借古典而另明新意,盖谓天地间皆光亮,世间宛如“大明”之宫殿耳。
素风,秋风。此联化唐张九龄《望月怀远》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八月中秋月近人;
朱雀桥边桂花香。
上联化孟浩然《宿建德江》诗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下联化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银汉流光,水天一色;
金商应律,风月双清。
这是一副描写中秋节之夜景物的对联,极切题旨。“银汉”,银河,天河。北宋苏轼《阳关词·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元声转玉盘。”“流光”,特指如水一般流泻的星光、月光。三国魏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水天一色”,水光与天光相接的辽阔景象。语本唐代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莺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用于描写秋景,非常合适。“金商”,指秋令,秋声。秋季于五行为金,于五音为商;商为金音,其音凄厉,于时为秋。唐代白居易《洛川晴望赋》:“金商应律,玉斗西建。”“银”与“金”之对,“水天”与“风月”之对及“一”与“双”的数字之对,都极工稳。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地月缺”指人不团圆。中秋节本为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常惹起游子思乡之情,自然觉得在外种种不易,居家种种美好。上联所谓之“地月缺”,正缘于下联之游子在外,所以显得十分紧密。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我和姥姥吃过晚饭,就坐到门口看月亮。
7点左右,我和姥姥来到门口,我抬起头寻找月亮来。我焦急地问姥姥:“月亮在哪?我怎么看不见啊!”姥姥指着东边说,看,月亮就在那里。我顺着姥姥指的方向,看到金黄的。大大的圆月。但是没有月光。“月亮怎么不亮啊?”我问姥姥,“一会儿它生上高空就亮了!”于是我静静地等着,半天,月亮一点也没变,我问姥姥“疑?它怎么一点也不动啊?”姥姥笑着对我说“呵呵,咱们先进屋看会电视吧,你过会在来看!”过了好长时间,大约9点多,我们又来到院里,这时,月亮已升到了高空,金黄的圆月变成了一个皎洁明亮的圆月,好像一个大玉盘。我发现月亮旁边边还有一颗明亮的星星,我想:它可能是一位仙子飞往月球,去安慰美丽的嫦娥姐姐吧!喔?月亮里的哪个黑影是嫦娥姐姐,那旁边的小黑影一定就是玉兔啦!此时的嫦娥姐姐一定很伤心,我真不知到应该怎样安慰她,我就为她祝福吧!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巩华城巩华中心小学四年级:邵帅
点评:文章写景略显单薄,可以把视角放开些,如月光、地面、人们、风、声音等都可以成描写的对象,可以运用月亮的诗句增加全文的文采。
点评老师:陶流林
一、 创设情境,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上课伊始,教师运用诗一样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文。然后,让学生用“秋”字组词,巧妙导入新课,按照“秋风――秋实――秋光――秋思”的顺序,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文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课堂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氛围。接着,教师将诗歌的第3―5自然段展开成一幅幅画面,让学生把图文对照起来,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走进秋天,去欣赏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动人景象;走进诗歌,去感受诗歌中秋野溢彩流芳、生机盎然的美好意境。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张老师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教师适时指导、点评为辅,使学生能够沉浸到诗歌所展现的美好意境中去,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品味作者浓烈的“爱秋、赞秋”的思想感情,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二、 品词析句,领略诗歌的语言之美
品味体验是阅读文章,悟其神妙的重要方式。教学时,张老师抓住情感主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并且穿插朗读指导,自读、同桌读、齐读、师生共读,读出韵律,读出感情,形式多样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秋风”这一部分时,张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动词赏析、感悟拟人手法运用的好处。“打滚”“奔跑”“轻轻涂掉”这些词,原本是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作者却用它们来描写秋风,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仔细一体会,课文是把虚的东西写实了,把静止的东西写活了,这就是动词拟人化的作用。读着这些句子,似乎秋风也有了可爱的生命,让学生们忍不住产生了对秋风的喜爱之情。再如,教学“秋思”这一部分时,张老师紧紧抓住“珍藏”一词,让学生比较“珍藏”与“收藏”的异同,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热爱和留念之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朗读中品词析句,在品析中感景悟情,从而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意蕴,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领略了诗歌的语言之美。
三、 读写结合,学习运用诗歌的旋律之美
这首诗歌并不深奥,语言优美,也富有童趣。它采用总分总的段式,运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手法,给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特点。教学时,张老师凭借教材范例,引领学生们学以致用,多次进行仿写练笔,让他们感受到了语言运用的神奇。例如,在学习“秋风”部分,教师让学生用“秋风来到 (什么地方),在那里 ”的句式,练习说说自己眼中的秋风,给世界带来的变化;在“秋实”部分,教师又出示“
嚷着冷了,要 ”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说,自己看到秋天果实丰收的喜悦。课堂上,张老师还安排了一个练习:选择诗歌中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将描绘这种景象的诗句改写成一段话。这些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即时写作的能力。在一次次的练笔中,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但短短15分钟的晨诵课,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诵读,分寸实在不好拿捏。一味地读,熟读成诵的目的达到了,但往往失去了诵读的“味儿”;如果语文色彩太浓,又把晨诵课上成了古诗词研究课,有点舍本求末的感觉。
在每日的古诗诵读中,我们边读边诵,边诵边思。
一、幸福点击
诵读中,我们以新教育研发的晨诵教材为依托,结合孩子们的已有知识,选择了一些适合他们诵读的诗词:
1.点击适时的
所谓“适时的”就是符合诵读时令的。《新教育晨诵》教材,正好结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编排了适合孩子们诵读的古诗词。如9月7日白露那天,我们诵读《闲居寄诸弟》;秋风萧瑟时,我们诵读《一叶落》;中秋来临,我们诵读《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待到九月重阳时,我们还可以诵读《九日齐山登高》;待白雪皑皑时,我们可以诵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雪》《卜算子・咏梅》。
2.点击贴近生活的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也是学习的根据地。在诵读的选择上我们尽量以贴近孩子生活的诗词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如《问刘十九》《渔歌子》《采桑子・重阳》《观猎》等,这些诗中有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3.点击节奏感强的
诗原是乐语,古代的诗和乐是分不开的,中国诗词诗乐一体。而孩子们又比较喜欢唱歌。根据二者的特点,在内容上一方面我们尽量选择平仄明显、节奏感强的、易于孩子吟唱的作为晨诵的对象。如《水调歌头》《一剪梅》《清平乐・村居》等;另一方面我们还把谷建芬老师谱写的《新学堂歌》里的古诗词提供给孩子们。
4.点击意境美的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还侧重于那些意境优美的古诗词,以便在吟诵中启发学生借助音乐的渲染和个体的想象去填补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诗句的语言画面,引领孩子在晨诵中走入空灵的意境,提高晨诵的幸福指数!如《苏幕遮》《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天净沙・秋》等。
二、幸福旅程
1.读一读,读懂诗题
古诗的诗题是诗的关I部分,本身就富有丰富的信息。在导入环节,我配以古典音乐的播放,引领孩子们就诗题说一说自己对所诵诗词的了解。如在中秋前一天诵读《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先让孩子们在音乐中说说对“中秋”的了解,聊聊“中秋”习俗,从而走进古诗,进入诗的整体意境,对诵读材料有一个整体把握,为后来的诵读埋下伏笔!
2.读一读,读好韵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诗境。在古诗词的诵读指导中,我让孩子们根据声调标出“平仄”律,找出“韵脚”,进行有节奏、有韵律地自由地诵读。在指导中,我还根据古诗词特点给孩子们配上一些轻音乐或古筝名曲,从而让孩子们走进一个感性的韵律世界,初步读出味道来!
3.读一读,读美意境
读好韵律只是让孩子走进诵读的感性阶段,我们知道,儿童有着超成人的形象思维,同时这也是他们主要的思维方式。在诵读指导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从而进入一种意境,走入意境,再去诵读。如诵读《池塘晚景》《立秋》《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这些描写秋天的古诗,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媒体展示、展开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清丽的秋夜意境中,使自己身临其境。通过诵读,孩子们仿佛已经看到了明月、听到了露珠滚动的声音;他们看见了水面荡起的波纹,听见了剪刀裁衣的声音;看见了睡觉的,听见了树枝摇摆的声音……一幅幅画面再现了各种古诗词的意象,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秋夜的迷人,体会古诗中那难以忘怀的意境,感受作者的灵感。这时诵读传送的不仅是一种言语,还有一幅画,一幅整体的画,如诗般不可解,只能用直觉去感觉,不能用苍白的语言去描述!诗中固有的意境因添加了孩子的想象中个人的感彩,就有了一些灵动,诵读也就有了一丝情味!
4.读一读,读出情趣
在古诗词的晨诵指导中,除了借助“韵律”,“意境”诵读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孩子读出诗中的情趣,这种读才是真正的诵读!
何为情趣?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的描述,可理解为人的情感。诗歌作为文本形式,是诗人的生活和情感的真实写照。如《秋风词》中的李白在月圆之夜看着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因为离别而黯然神伤。这是独属于诗人的!当诗歌成为诵读文本时它又是属于孩子们的!课堂上孩子们通过多次的诵读批文入意,从而把自己读成李白,将李白的情感读成自己的情感,达到“我即是李白”“李白即是我”的忘我境界,分担着诗人的忧愁,他们时而闭眼聆听,时而低声吟诵,感受着古诗带给他们的情感体验。
5.唱一唱,唱出味道
诗大都可和着音乐来唱!谷建芬老师特地为孩子们谱写了以古诗为内容的《新学堂歌》,也是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我们学校大课间活动时间播放的歌曲,曾都是来自古诗词的吟唱。因此,在晨诵课即将结束时,我建议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旋律将所诵古诗配乐吟唱,课间填进去唱一唱,开个“诗歌会”!如:学完苏轼的《水调歌头》,我们可以将清代张惠言的《水调歌头》的歌词代进去。
《文心雕龙》有言:文之思也,其神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引用之间,吐纳金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展风云之色。王崧舟老师也说:古诗词教学要字正腔圆地读,要入情入境地读,要有变化地读,要入心入情地读。
这篇《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卷精选》,是
xún zhǎo zhù hè fǔ mō shèng lì
wēi fēng nán shòu dào yìng fā shè
2、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在正确的读音上打“√”)(7分)快些(xiē xiě) 画廊(lánɡ nánɡ) 树梢(sāo shāo) 勉强(qiánɡ qiǎnɡ) 寒假(jiǎ jià) 强壮(qiánɡ qiǎnɡ) 真假(jiǎ jià)3、想一想,写出带点字的反义词。(6分)( )张西望 半( )半疑 摇( )摆尾大惊( )怪 顶( )立地 七上八( )4、 填表示动作的词。(3分)例:(做)作业 ( )本领 ( )毛驴 ( )古诗5、写出和节日有关的词语。(3分)清明节 扫墓 踏青 春节 压岁钱 中秋节 6、小明在读课文时遇到了“透”字不认识,于是就查字典,先查这个字的 部首是 ,再查除去部首 画。(2分)二、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8分)例1、那孩子觉得热极了,就把外衣脱了下来。我觉得 ,就 。例2、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操场上做游戏的我们,快乐得好像 一样。例3、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 的天空中飘荡着朵朵白云。例4、蚕姑娘吐出丝儿来。蚕姑娘要盖新的房。 蚕姑娘吐出丝儿来,要盖新的房。 蜗牛从硬壳里伸出头来。蜗牛在地上慢慢地爬行。蜗牛 三、根据课文内填空。(22分)1、《春雨》和《春晓》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你喜欢哪一首呢?请你选择一首默下来。(8分)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春天的成语还有不少,你会填吗?( )花盛开 争奇( )艳 ( )彩缤纷 俱( )2、感谢亲爱的 ,让我们 地成长。我们像____________一样,等身上的羽毛长_______ ,就勇敢地向着高空飞翔,飞向我们的_____ 。(5分)3、风和太阳进行了两次比赛,第一次比谁能 ,结果______ 赢了;第二次比谁能 ,结果_______ 赢了。最后,他们终于明白了: 。(4+2=6分)4、半学期的学习,我认识了许多了不起的人物,有替父从军、英勇善战的 ,有不畏艰辛,奋力救母的 ,还有写了“ ,报得三春晖!”诗句的唐朝诗人孟郊。(3分)四、读课文片断,完成练习。(7分)《蜗牛的奖杯》片断在一次飞行比赛中,蜗牛遥遥,甩下了所有的对手:蜻蜓、蜜蜂、蝴蝶……捧走了冠军奖杯。1、文中的“……”说明蜗牛除了和带翅膀的蜻蜓、蜜蜂、蝴蝶比赛飞行,还有可能会和 、 (写出两个)比赛飞行。(2分)2、文中哪些语句告诉我们蜗牛飞得很快?请用“ ”画出。(2分)3、蜗牛得了飞行冠军,捧走了冠军奖杯后,他会想: (3分) 五、写话。(15分)图上画了哪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在做什么呢?发挥想象,写一段话。
一、追溯悠远的背景,讲述有趣的故事
每一首诗词的诞生,都有它独特的背景,或欣喜、或悲凉、或相思、或祝福……正所谓“字字句句总关情”。一首古诗词就是一个故事、一段佳话。苏轼在外为官,思念阔别已久的弟弟,在万家团圆的中秋之夜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缠绵;李白从秋浦前往泾县游桃花潭,受到当地人汪伦的热情款待,临别时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激……
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去追溯诗词的写作背景,将那感人的故事通过自己的笔尖生动地讲述出来。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经典诗词的兴趣,而且能指引学生将诗词读深、读透。这样的练笔也一定是有血有肉、生动有趣的,相同的故事在不同学生的笔下流淌出的应该是别样的精彩。
二、捕捉鲜活的事物,描摹眼中的精彩
古代诗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材各异,有写景抒情的,有咏物言志的,有怀古咏史的,有边塞征战的。其中写景诗和咏物诗里都不乏许多鲜活的事物,可爱的鸣蝉,纯洁的莲花都是诗人歌咏的对象。千百年过去了,诗人笔下美好的事物仍然在大自然中焕发着勃勃生机,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性情。如今,面对清幽的梅花,苍翠的青松,忙碌的蜜蜂,孩子们心中又会有怎样的赞美和见地?
三、紧扣精美的诗行,想象美妙的景象
诗词讲究的是凝练,短短的五个字、七个字,不知包涵了多少人间万象,波澜壮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句的背后有着怎样欢乐的场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又让我们想到怎样的秀美?
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我让学生抓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进行一次小练笔,其中一个孩子这样写到:“迈进大门,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虽没有奇花异草、珍禽异兽,虽没有高山流水、仙气缭绕,但这儿有的是一片安静祥和,鸟语花香,令人气爽神怡……正对大门的是一栋简朴的小木屋,虽没有雕梁画栋,龙飞凤舞,但有的是朴素、自然……一棵高粗的杏树,树上开满了粉嘟嘟的杏花,伴着金色的花蕊,仿佛是红色的绸带,里面镶着金色的天丝……”从整体到部分,从园前到屋后,洋洋洒洒六七百字,描写得细腻自然,一个令人神往的怡静小院跃然纸上。
孩子的天性是想象,教学中,我们何不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精美的诗行,让孩子们想象出美妙的景象,让这些美妙的景象在习作中绽放出异样的光芒。
四、鸟瞰完整的诗篇,作出完美的解读
古诗词的教学中,练笔的契机不仅仅存在于一个字,一组词,一句话,鸟瞰完整的诗篇,还有太多的时机有待我们去发现、去捕捉。例如,学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写写当时的情境怎样?分别在即,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孤帆远去,李白伫立江边又会想些什么?这便是补白;学完《寻隐者不遇》,让学生写写诗人告别童子后所发生的故事,这便是续写。此外,翻译、扩写、改写、看插图写话等都是不错的练笔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智慧和语言对诗歌作出完美的解读。
五、体味深远的意义,写出独特的感受
细细品味,简短的诗词往往蕴含深刻的道理。小学语文课本所选古诗词中,就有一些这样的“哲理诗”,这些诗词,除了描写景物、叙述事件外,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苏轼的《题西林壁》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玄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告诉我们“站得高,望得远”的深刻道理;于谦的《石灰吟》赞颂了宁可粉身碎骨也要坚守高洁情操的情怀……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去思考,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精心品味古诗词所蕴含的深远意义,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想。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语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传统文化的传播工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语文学科性质定位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性质及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理应贯注文化精神。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
1.利用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爱国情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是维系中华民族悠久和灿烂历史文化的精神纽带。语文教材中收集大量爱国的篇章,传递着对祖国忠诚、挚爱的民族精神,学生能够从《黄河颂》中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从《木兰诗》中感受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从《我爱这土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热情。
2.利用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
翻开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一位位民族英雄以英雄气概谱写华夏儿女壮丽的诗篇。语文教材中蕴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民族关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等民族精神,它们如春风化雨一样在学习中渗透,培养学生的民族情节。
3.利用传统文化来净化学生的心灵
由于现在的学生受网络、社会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内心浮躁,我们要用传统文化如春风般吹进学生脑海里,用优秀文化来武装青少年头脑,使民族文化作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情操。
三、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
1.传统文化的渗透要接近学生的生活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要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阅历等主观体验,激发学生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体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笔者在讲授《散步》时,先设置“请结合文中例句分析句子所传达的人物情感”这个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一家人浓浓的亲情。在深化文章主题的环节中,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年青一代啃老现象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进行德育渗透还是要回归到个人,笔者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做法。该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把感悟到的道德思想去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最后笔者布置一题作业:请你描写一个体现你尊重长辈、孝顺父母的情景,字数200字。本活动把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孝道”的践行情况,书写自己孝亲的故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道德感受。这种思想文化或许将成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
2.大力挖掘作品文化内蕴,解读作品所反映的深刻思想
语文教材书中蕴含大量的文化信息,语文课堂教学除了要讲授知识、阅读技能外,还要适当给学生一定的文化滋养。老师在备课时适当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挖掘语文教学自身文化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要关注作者;关注写作背景;要善于创设情境;善于发散;注重揣摩推敲以及学科沟通。例如,《秋天的怀念》中,“我”与母亲的母子深情固然真挚动人,作者细刻画抒真情的写法固然值得学生学习,同样老师不能忽略作者在这篇文章传达了一种文化精神,那就是古代所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传统文化。笔者给学生展示作者的生平简历:“作者史铁生21岁双腿瘫痪,永久坐上轮椅,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他所创作的《我与地坛》被公?J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用辉煌的人生给“自强不息”做了很好的注脚,而文末那句“好好儿活”这种顿悟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传统文化的传神表达。史铁生这种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或许因为这一课而植入学生的心田。
3.积极开展诵读活动,更好地体味民族精神
在开展诵读活动时要注意整体推进,系统布局。诵读什么,如何诵读,必须坚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出发,系统安排,逐步拓宽、提高和深入。在对文化经典的选择上,围绕对“真”“善”“美”的认知和追求,列出学生成长中最具基础性意义的“立人”之本的一些篇目。分阶段确定诵读内容,循序渐进,灵活多样。要注意古今中外的比较,让学生既诵读传统经典,又诵读现当代经典;使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融相通,融入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环节和阶段。
古诗文聚集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大量精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古诗文深刻的文化内涵,一方面落实古诗文赏析的能力训练,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文化精髓。老师可以给小组一个诗歌的主题,让学生找出初中阶段能体现该主题的诗篇,例如:爱国篇、隐逸篇、思亲篇、友情篇、抑郁篇、闲适篇、田园篇等,学生在整理古诗的过程中既提高了能力,也感受了古诗文的魅力。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提取出一个体现深厚文化的主题,然后筛选相应主题的几篇古诗文,中间设置简洁凝练的串讲词,最终形成诵读稿。通过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会得到激发,朗读的技巧有所提升,并从有感情的诵读中更好地体味民族精神。
4.结合中国传统日子,让学生深入了解身边的传统节日文化
一、貌美
湘云因其姿容潇洒、高雅脱俗深得众人喜爱。《红楼梦》中并无对史湘云相貌的正面描摹,但是却从侧面写她和宝玉面貌仿佛。三十一回中宝钗提到:“他在这里住着,把宝兄弟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额子也勒上,猛一瞧倒像是宝兄弟,就是多两个坠子。他站在那椅子后边,哄的老太太只是叫‘宝玉,你过来,仔细那上头挂的灯穗子,招下灰来,迷了眼。’”宝玉的面貌书中是描写过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曹雪芹描写的宝玉的外貌,真可谓美极,湘云和他相像,女儿的俊秀之外,也兼有男儿的俊朗。
二、才情美
湘云才思敏捷,是个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她热衷于创办诗社,在诗歌评论中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群芳宴史湘云掣得海棠花签,签上的诗句是“只恐夜深花睡去”,这是苏轼咏海棠的名句。吟咏白海棠,史湘云来迟了,在别人几乎已将意思说尽的情况下,她竟一连弄了两首,且新颖别致,另有意趣,赢得了众人的赞叹和激赏,被评为压卷之作。大观园的最后一次诗会,她的柳絮词,写得妩媚清鲜,黛玉看后笑道:“好得很,又新鲜,又有趣儿。”湘云诗兴到来时,热情洋溢,忘乎所以,被谑称为“诗疯子”。芦雪庵联诗,她一边是忙忙的吃菜,句如连珠,诗如泉涌,力战黛玉、宝钗、宝琴三杰。林黛玉是大观园中公认的最有诗人气度和才赋的少女了,作者写她多次赞赏湘云的诗,可见湘云的诗才的确是出众的。此外,第三十一回,湘云与丫环翠缕拾金麒麟论阴阳,与翠缕的一问一答中,可能看出:湘云较之宝钗,黛玉才华出众,学识渊博,懂得周易之理,阴阳学说,诸子百家无所不知。兼有宝钗的才思,又有着黛玉的聪慧、少女的活力。
三、率真美
第一、她的笑。读过《红楼梦》的人,恐怕都不会忘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的出场,无独有偶,湘云的出场也是先声夺人的,她是和着笑声出场的。湘云是大观园女儿国里笑得最多一个少女,她常是“大说大笑”,“拍手笑”,“拿手帕子捂着嘴呵呵的笑”,有时笑得“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甚至笑得“连人带椅子歪倒了”……,她走到哪里,哪里的空气就活跃起来,就有了欢声笑语。
第二、她的说。这不是赞她说的妙,而是讲她说的直,快人快语。而最能说明她心直口快的事,发生在薛宝钗生日看完戏后,当大家猜出戏中小旦活像黛玉,都不敢说时,湘云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脂砚斋评湘云“事无不可对人言”,可见口快口直是湘云豪爽性格的另一突出表现。史湘云的真率爽直,不只是说笑,在实际行动中也有不少表现。《红楼梦》前80回,写了史湘云两次酣眠,一次酣眠芍药茵,醉后睡姿优美动人;一次酣眠桃花被,睡得痴酣而无所顾忌。这些日常生活场景,看似平淡无奇,却把湘云豪放爽直的独特之美,通过生机盎然的意境,色彩协调的画面,动人心魄的人物仪态,表现得令人陶醉、神往。
第三、为人、为事。她很少或者说根本不会为自己打算什么,争取什么。即使后来劝说宝玉读书,遭到宝玉的责备之后,她以后再也没说过类似的话。并且对宝玉一如既往,毫无芥蒂。她就是这样一个胸无心机,不用心机的姑娘。湘云没有林黛玉的尖酸小性儿,也没有薛宝钗的世故精明。她是个直来直去,有话明讲,从不因口舌龃龉而耿耿于怀的爽快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史湘云与奴婢之间特别亲密的关系,无论对平儿、袭人或者香菱、翠缕,她都一视同仁,从来不“拿小姐的款”。湘云思想性格不与封建传统一致的一面,是她人品美的体现,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史湘云的身世是凄凄切切的,但她没有黛玉的自卑心理,也不像黛玉那样自怨自艾,悲天悯人,用眼泪和叹息来折磨自己,她总是以乐观、旷达、宽宏量忘却自己的不幸和不快,那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她那豪情率真的可爱性格,更没有扼杀她生活的热情和活力。爱说爱笑,敢作敢为,率真和豪爽,这是史湘云性格难能可贵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