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童话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从语言发展的兴趣入手
将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贯穿到童话故事的讲述活动中兴趣是激发幼儿参与意识的重要因素,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提高幼儿的主动参与能力是当今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在组织设计的科学童话《谁最不怕冷》的过程中,首先从兴趣入手,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听配乐故事《谁最不怕冷》,让幼儿自由思索,大胆想象,紧接着提问:故事中讲到了哪些不怕冷的动物?这些动物中谁最不怕冷?为什么?让幼儿带着这些感兴趣的问题,结合图片,再进行观察,在原有想象的基础上,讲出这些不怕冷的动物,并为这些动物依次按怕冷至最不怕冷的顺序排列,在讲述情节对话的过程中,虽说有的幼儿对画面内容观察还不够仔细,对某些知识点把握不太准确,但你不难看出幼儿的思维在活跃,兴趣在不断高涨,想象力、创造力及主动参与意识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所以教师要积极为幼儿创设“说”的环境,在说话中练习说话,在交谈中无拘无束,愿意把心中的话讲给大家听,再借助教师适当的点拨、指导,幼儿会很快轻松自由地掌握这些新学内容。
二、通过讲述,体验快乐
激发积极参与的情感任何经验都能导致幼儿的发展,教师不要强求一律,而是理解不同幼儿的不同发展的需要,使得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参与状态,这样有利于每一个孩子的发呕。如童话《谁最不怕冷》的活动中,笔者的设想是在幼儿掌握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用启发和激励的方式让幼儿充分展开想象,打开思路,提高幼儿讲述兴趣,激发幼儿的创编热情,保证他们形象思维的流畅性和多样性,紧接着提问:在你的想象中,除企鹅外,南极和北极还有哪些不怕冷的动物?你能把这些动物用连贯的语言讲述出来吗?通过这些周密地层层提问,更拓展了幼儿思维想象的空间,很快说出了这些形态各异、五花八门的不怕冷的动物,在最后总结的过程中,虽说有的孩子对一些科学性的东西还比较模糊,不太具体,但他们都会很兴奋,很自由地描述出这就是自己想象的南极和北极最不怕冷的动物。多么有趣啊!幼儿尽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我会讲,我最棒”的积极情感,这种积极情感不仅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也随之而见,发挥了幼儿的主体。
三、运用多媒体画面,展示形象,引起幼儿兴趣
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调动了幼儿主动参与童话故事的兴趣形象化、生活化和具体化,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呈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动态画面等刺激幼儿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使幼儿在较长时间内兴趣盎然,如大班童话故事《小蜗牛》,如果按以往教学模式是“你教我学,你说我做”幼儿会很快按教师的意思完整把故事讲述下来,但故事中一些具体、抽象、科学性的东西还很难理解和掌握,若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将具体、抽象的东西制成简单的画面,化难为易,便于幼儿理解进述。
四、在童话故事情境中培养学习兴趣
故事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故事中塑造的形象往往对幼儿起直接的教育作用。有人说,故事像一只神鸟,让孩子骑在背上,然后张开彩色的翅膀,飞向一个辽阔、新鲜而神奇的天地,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故事情境,渲染气氛,让幼儿身临其境地充当故事中的主人公,形象有趣,也很新鲜,能极大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
五、创设“生动形象”的可感情境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童话故事通过其丰富多彩的想象、幻想和夸张塑造某种形象,表现真实生活,给儿童以思想上的启发。本文基于童话的特点来探究童话故事对儿童的发展会有哪些影响。童话的特点表现在具有幻想性、社会性、虚构性、兴趣性。童话在各方面无一不影响着儿童的发展,比如:能够促进儿童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发展;能够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能够丰富儿童的知识;能够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高雅的美感等。由此可以看出,童话与儿童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够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留下很深的印记,父母和教师应从教育的观点出发来关注童话,这是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支持。
关键词 :童话;幻想性;想象力;儿童发展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4.048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4—0101—02
收稿日期:2014—11—19
作者简介:孔冉(1989— ),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儿童审美与艺术教育。
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童年的记忆都是断断续续的、不清晰的,但是在这有限的记忆中,就属对童话的记忆最为鲜明。从大多数人的生活历程来看,儿童时期的生活经验除了来自直接的家庭生活外,主要的来源就是神话故事、童话故事等。儿童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儿童的梦想里有无数的事情可能会发生,有无数的世界可能会存在。人们常说童话是儿童成长发展的养料和摇篮,对儿童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教育孩子要从讲故事开始,不要用命令的口吻让孩子做这、做那,童话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1]
一、童话的特点
(一)童话具有幻想性
幻想是童话所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童话用来表现生活的一种特殊手段。幼儿童话就是一种由各种幻想所组成的艺术,它利用幻想这种奇妙的方式去表达真实生活。换句话说,也就是它所塑造的各种形象其实在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童话故事当中描写的主要是一些虚拟的事物,故事当中的一些人物都是想象出来的,故事当中所涉及的那些事情在真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也是极小的。在童话故事所创造的那种世界里,牛羊会说话,人死能复生,桌布可生出山珍海味,衣服能刀枪不入……[2]这些都符合儿童的幻想心理,而且童话当中那些极具幻想的事物无不吸引着幼儿,使他们感到好奇、有趣。
(二)童话具有社会性
童话故事当中的很多事物都是来源于真实生活的,可能有些童话的内容夸大了真实生活,但是,童话当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是儿童所熟悉的,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形象。童话来源于真实生活,但是,在此基础上会对真实的形象进行演变,变成一种新的艺术形象。童话故事是儿童认识社会的初级方式和途径之一,幼儿的许多知识都是从童话中获得的。比如:儿童能从童话故事中学会勇敢,学会去辨别现实生活中的善与恶等,这些价值观将会伴随其至成年,乃至影响其一生。
(三)童话具有虚构性、兴趣性
童话故事虽然表现的是真实生活,但却不是真实生活本来的样子,是利用想象这一基本元素来展现的。比如:童话故事当中所展现的可能是人,或是某种小动物,或是大自然中的任何一种生物,但是在幼儿的心中,这些童话中的人物像极了我们,他们和我们一样会说话、会交流。幼儿可能会经常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某一个人物,以此来实现自己所憧憬的梦想。此外,兴趣与好奇是儿童愿意读童话故事的又一重要因素,他们会随着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开怀大笑,充满了愉悦性。
二、童话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促进儿童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发展
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童话能将大千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通过拟人化变成各种有语言行动和思想性格的人物。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幼儿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于这种富于幻想的童话故事肯定充满了好奇与兴趣。而且,童话中的拟人手法也特别符合幼儿的生理特征,他们总能把一些小动物和花草想象成会说话的、有感情的人。通常,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而幻想则是创造的开端。童话故事所营造的奇妙氛围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二)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促进其语言的发展
童话故事中的幻想、夸张、拟人化的手法能够增加儿童的快乐感受。与此同时,在幼儿阶段语言的发展最为迅速,[3]幼儿除了喜欢听故事,还喜欢给别的儿童讲他们所喜欢的故事,而且通常讲的时候都是手舞足蹈的。随着儿童的成长,其不管是在思维水平还是在语言理解方面都有所提高。在讲故事时,他们需要组织自己的语言,力争使他人听得明白,有的时候还需要用各种形象的语言去形容自己所要表达的事物,这对他们语言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能促进其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丰富儿童的知识
儿童从生活中获得的直接经验是十分有限的,而童话故事通过其拟人手法,向幼儿展示了千姿百态的世界,开阔了幼儿的眼界,增长了幼儿的见识。[4]童话能把很多复杂的知识融入简洁、生动的故事之中,既能吸引儿童,又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内容。儿童通过欣赏童话,能够获得初步的自然知识,还可以通过对童话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来初步地了解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并能够了解社会中的一些行为标准,促进其社会知识的增长。
(四)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现代社会中不少儿童都表现出自私、缺乏爱心等行为,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对于现代幼儿来说是多么重要。儿童时期是情感培养的重要时期,而童话对于儿童情感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童话故事中有很多儿童感兴趣的事物,因此,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情绪往往是愉快而积极的。童话还能帮助幼儿疏导消极情绪,由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使其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心里的一些迷惑,而童话故事则为其提供了一种相对安全的宣泄消极情绪的途径。
(五)培养儿童的美感
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的美学价值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构成的统一体。[5]美感可以帮助人们以美与丑的这种标准去赞扬相应美好的事物或蔑视粗鄙的行为。童话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审美形象,童话故事中所描绘的那些美丽情景使儿童在欣赏的时候感到温暖、宁静等,这些积极情绪能够唤醒他们爱美的天性,并且对将来他们塑造完善的人格有着重要的影响。童话故事当中那些奇妙的构思、美丽的人物不仅能使儿童沐浴美妙,而且能够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满足其憧憬的自由状态,促进儿童对永恒的美的追求。
三、总结
童话伴随着儿童成长,往往在儿童的童年记忆当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其虚幻的情景和故事无不影响着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童话是作家对理想世界的描绘,充满了对真、善、美的颂扬,美妙而优美的童话故事有利于儿童积极地面向生活,能够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因此,童话在儿童的成长过程当中有着很大的影响。童话当中那些美妙的思想、精灵般的人物对于幼儿来说都是无与伦比的美妙,因此,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应该重视童话故事对儿童的教育意义,从教育的角度利用童话促进幼儿的发展。
[
参考文献]
[1]刘晓东.解放儿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宋文翠.试论童话对儿童情感教育的价值[J].德州学院学报,2008(3).
[3]陈华丽.浅析童话对幼儿发展的作用[J].教育导刊,2011(5).
关键词:童话;童话教育;审美;审美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在教育过程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让幼儿学会懂得欣赏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发掘和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有效的审美教育。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童话的美育功效,把童话作为对幼儿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素材。
一、利用童话的蕴涵,使幼儿产生审美愉悦
(1)从内容上看,童话故事中更蕴涵了多种美的因素。以“爱”为主题的童话让孩子们感受到爱的伟大与温馨;以顽童为主题的童话让幼儿感受到一种狂野、蛮横的美感,一种冲破束缚的自由感;以自然为主题的童话则让幼儿与大自然亲近,让幼儿发出对自然世界一切事物的好奇感与探究热情。
(2)从表现形式上看,童话故事的语言优美,浅显易懂,形象具体,融美术、音乐于一体。
(3)从写作手法上看,故事常使用夸张、拟人、拟物等形式,如童话故事《大林和小林》中有这样的描述:唧唧坐在叭哈的旁边,那两百个听差伺候着唧唧吃饭,无论唧唧要吃什么,都用不着唧唧自己动手。那第一号听差把菜放到唧唧口里,然后第二号听差扶着唧唧上颌,第三号听差扶着唧唧的下巴,叫道:“一!二!三!”就把唧唧的上颌和下巴一合一合的,把菜嚼烂了,全不用唧唧自己来费力。这种夸张体现于作品的整体构思之中,充满了奇妙和荒诞之美,是儿童喜闻乐见的。
二、建构童话环境与氛围,使幼儿产生审美意识
在游戏活动中,投幼儿所好,选择幼儿平时喜欢的童话故事的形象、场景,为幼儿先创设好环境。在美工活动中,师生一起创作,制作童话里的小动物,用彩纸折出各种工艺品,如桌椅、窗帘等;用彩泥捏出各种童话故事里的形象,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把这些作品有机组合,布置成一个童话故事的场景,等小朋友想更换别的场景时再一起动手、动脑加以设计布置。在做这些艺术品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三、挖掘童话的语言美,使幼儿获得审美体验
传统的童话汇聚了民族语言的精华,并通过口述代代相传。这种口述文化记载着最原始的文学和艺术。故事的语言简练、易懂和流畅,其中还常有儿歌、诗歌、顺口溜和音乐等,对初学语言的儿童来说,童话故事就是最好的教材。华德福教育充分地发挥口述这一传统教育方式,老师在讲述童话故事和人物传记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语言的表达,让儿童感受语言的美。
关键词:热闹派;儿童本位;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I28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十二生肖童话”是郑渊洁从1986年到1992年历时七年创作的一部系列童话故事,我国民俗文化中有十二生肖,郑渊洁根据十二生肖创作的生肖童话故事也共有十二本书――《鼠王做寿》《牛王醉酒》《虎王出山》《兔王卖耳》《龙王闹海》《蛇王淘金》《马王登基》《羊王称霸》《猴王变形》《鸡王画虎》《狗王梦游》《猪王照相》,这些生肖故事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郑渊洁的十二生肖系列童话以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生肖动物作为主要艺术形象,然而并不同于民俗生肖文化对于十二生肖动物性格的定位,童话以大胆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编织出一个个全新而生动的故事。郑渊洁的童话故事不仅仅适于儿童阅读,还往往能给成人读者一些人生启示。
郑渊洁的童话有一种热热闹闹的喜剧效果,其故事想象丰富、奇特,具有极强的趣味性。由于不被现实生活的真实性所牵制,其童话故事滑稽怪诞,人物与环境多因极度的夸张而产生形变,给人一种诙谐幽默、戏谑有趣之感。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趣味性极强的童话作品往往需要借助曲折热闹的情节来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在郑渊洁的十二生肖系列童话里,故事情节往往紧张热闹甚至是稀奇古怪,作者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加以艺术的变形和夸张,给人一种陌生化的效果,然而,仔细体味,往往又能发现作者潜藏于夸张之下的现实关怀。如在《蛇王淘金》中,蛇王投胎为凡人阿奔,并作为凡人上幼稚园、学前班、被绑架、成为明星……故事跌宕起伏,充满曲折趣味甚至还有一丝惊险。在这些激发阅读兴趣的曲折情节之下,作者还为儿童发出了呼声,指出现实中家长以及学校教育给儿童带来的种种束缚。郑渊洁童话的热闹不仅得益于曲折有趣的情节,同样得益于幽默快乐的语言。童话故事的表述、情节内容的传达无不依靠语言这一载体,适合儿童审美趣味的语言对于儿童的阅读很有裨益。郑渊洁在其生肖童话中运用了一系列快乐活泼的语言,让孩子们能够津津有味地获得知识。如在《牛王醉酒》中,牛王喝醉以后说话时变得断断续续,说话不清:“现。……现。……现在。……我。……是全。……全世界。……界的。……的大。……王,大。……大牛王。如……果。……有谁。……对。……对咱们。……牛。……不尊重。……重,立,……即。……禀。……报。……”在这些断断续续的话中人们不难想象到牛王东倒西歪的情状,再加上像人一样的酒话,令人不禁捧腹。再如,在《蛇王淘金》中,记者采访妈妈在怀神童时爱吃什么时,写到“妈妈一通乱侃,恨不得说自己是圣母再生,怀孕时天天吃星星,喝银河”,讲妈妈自得骄傲渴望出名的心情刻画地淋淋尽致。
郑渊洁童话吸引人的地方并不完全在于其热闹的风格,它的魅力还同样得益于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郑渊洁对儿子郑亚旗的教育完全地体现出了其教育思想的人性化、个性化特色。郑亚旗小学毕业之后,厌恶大陆教育方式的郑渊洁就决定自己教育他,给他编纂了有趣的教材,通过童话故事、讨论等方式完成了中学的课程。郑渊洁的童话故事同样体现了他的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快乐成长为目的的儿童本位教育思想。在他的十二生肖系列童话里,郑渊洁非常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从儿童的心态与自然交往,用儿童的心灵去体会自然的奥秘。《小老虎进城》写一只充满儿童天真无畏心理的小老虎进城游玩,来到了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游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小老虎在和亚旗等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得到了孩子们和幼儿园长的真挚友谊,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小老虎的单纯可爱,成人世界中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小老虎伤害,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想把小老虎捉进动物园……这些成人以固有的陈旧而残忍的方式对待小老虎,遭到了幼儿园小朋友们的反对,最终儿童天真纯洁相信善良的本性战胜了世俗固有的思维,小老虎在尽兴地游玩以后回到了山林。这篇故事以儿童的思维和眼光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抛去了成人世界附加的人与自然对立的模式,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儿童天性的自然属性。在十二生肖童话故事中我们发现,作者不仅主张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而且主张维护儿童的权益。孩子们并不是学习的工具,也不是家长获得尊重的手段,而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玩耍、游戏,也需要获得家长和老师的尊重,同家长老师等成人平等相处。在《蛇王淘金》中,作家旗帜鲜明地主张维护儿童的权益。投胎凡人的蛇王享受到了家长们的疼爱,同时也受到了家长们带来的种种束缚,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想要阿奔学外语,学书法,学音乐,他们“生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而阿奔的反抗代表了作家的立场,他让阿奔想着法改变家长的心态,反抗家长,从而争取自己应有的尊重与权利。十二生肖童话在内容上充满了现代意义的生活内容,在艺术手法上却很少追求怪诞的表现手法,童话故事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审美倾向与审美能力,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同时也体现了作家为儿童创作的儿童本位思想。
之所以说郑渊洁的十二生肖系列童话不只适于儿童阅读,同样适于成人阅读,是因为小说的一些内容体现出了作家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童话中令人发笑的现象其实正是现实社会的现状,动物们性格上的缺陷也正是现实中人类言行心态的缺陷。如《鼠王做寿》中,鼠王为了自己长生不老,通过闹钟偷时间,然而最终仍是老死了,让人不禁联想到古代服食丹药以求长生不老的君王,作者以鼠王的失败讽刺了人类的贪婪。《虎王逗鼠》虎王屡次被老鼠欺骗却不自知,只是因为老鼠满足了虎王的虚荣之心,虎王的无知与昏庸令人发笑,在发笑之余不难发现虎王的无知正是人类虚荣的投影。《放弃兔年》中世界上的兔子不远万里聚集一起开会,因种种顾忌没能开成会,却在外界得到了良好的名声。故事以极具讽刺性的笔调写兔子们只慕虚名,无所作为,实际上批判了不务实际、徒慕虚名、把胆小懦弱当作韬光养晦的当权者。这些充满哲理性和寓言性的故事,带有浓郁的黑色幽默的色彩,表现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反思。
郑渊洁的十二生肖系列童话以非凡的创造力将现实生活与幻想世界、童话王国与传统民俗、儿童激情与社会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了童话创作的主题。他的童话摆脱了传统说教的模式,充满了现代生活的气息,以满足儿童阅读兴趣、张扬儿童个性、保护儿童权益为旨归,体现出了作家对于儿童读者的关怀。同时,对于现实社会现象的思考也体现出作家对于人类发展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郑渊洁.十二生肖系列童话[M].湖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7
[2] 周小波.《“热闹派”童话源流琐探》,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
关键词:童话 幼儿 语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74-01
1 童话的教育功能
古今中外,都有大量的童话故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些故事有的是歌颂勤劳,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诚实。童话中的主人公,有的是普通人,有的是王子公主,更多的是动物形象。这些主人公形象特点就是正直和邪恶的一目了然。
在歌颂真善美方面,中国有《金斧子》,一个小孩将砍柴刀落进水里,神仙捞上来金斧子,银斧子,他都诚实地拒绝了,只要自己的铁斧子。外国童话方面在情节和人物方面要丰富得多,像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灰姑娘》《青蛙王子》《森林里的三个小仙人》,故事中有对立的人物,一正一邪,像《白雪公主》中的白雪公主和继母,一个代表善良,一个代表邪恶。而善良的人都是单纯、热情,与人为善。而邪恶的一方则是贪婪的,诡计多端的。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择手段,面对纯洁善良的人丝毫没有被感动。但经过种种努力,最后都是善良的一方战胜了邪恶的一方。
在歌颂勤劳与勇敢时,格林童话也是人物丰富,用对比的方式来描写,像《金鸟》《乌鸦》这些童话中,都是通过兄弟之间的对比,大哥二哥做事没有恒心,半途而废。但弟弟却不畏艰险,最终完成了使命,虽然遭到两个哥哥的掠夺和陷害,但最终还是正义战胜了邪恶。
这些故事由于有曲折的情节,又有奇妙的幻想色彩,通俗易懂,因而深受幼儿的喜爱。通过对孩子讲述这些故事,可以将道德观念植入孩子的心灵,让他们从小知道懂礼貌、勤劳、诚实的重要性。除了有教育功能之外,通过讲童话故事,还可以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记忆能力。同时通过讲述童话,也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有效利用童话的方法
利用童话教育幼儿,首先家长要明白语言交流对幼儿语言培养的重要作用,不能只顾自己享受休闲时光,将孩子放在电视机前,这样对于孩子的语言发展有严重影响。
2.1 利用童话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利用童话教育幼儿,最好养成睡前讲故事的习惯,这样时间固定了,孩子在睡前就会有所期盼,大人忘了,孩子也会提醒。
家长应该是讲故事,而不是读故事。因为讲故事需要模拟各种神态,有绘声绘色之感,这样能加深故事的印象。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可以在讲述中停顿下来,向孩子提问,接下来会怎么样呢?鼓励孩子大胆想象,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有漏洞,适时指出来,然后家长再说出下面的情节。这样的提问不能持续出现,一个故事只能问一两次,问多了就会影响故事的连贯性,反而让孩子感受不到听故事的乐趣。
2.2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讲述童话故事时,不仅自己要会表达,还要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刚开始接触童话故事,不可能一下子记住故事情节,因此只能让孩子进行局部记忆。
所谓的局部记忆,指的是童话故事中的儿歌部分。格林童话中,很多故事就有儿歌组成部分。像《狼和七只小山羊》中的“小羊乖乖,把门开开,你是谁?我是你妈妈!”《白雪公主》中的“小镜子,小镜子,世界上最美丽?”《莴苣》中的“莴苣莴苣,放下你的头发让我上去!”《灰姑娘》中的“回过头来瞧,回过头来瞧,新鞋子里血直冒,真正的新娘没找到!”这些儿歌语言质朴、短小易记,又朗朗上口,在故事中反复出现,推进了故事节的发展。很多幼儿往往通过记住儿歌,才能进一步记住故事情节的。因此,在讲述中,可以引导幼儿努力去记住儿歌,并且时时来拷问一下,这样来提高幼儿的记忆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3 培养幼儿的记忆力
童话故事由于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可以藉此来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具体方式是家长先讲述童话,第二天让孩子把听过的复述一遍,这样孩子在听故事时就会认真听,认真记。在复述时,对于遗漏的部分,家长可以装着不经心地样子问一下怎么过度的,这样孩子就会迅速记住。
在幼儿复述过程中,要培养幼儿模仿能力,像模仿动物的叫声,模仿不同年龄的语气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
如果每天复述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可以让幼儿将听过的童话讲给爷爷奶奶听,爷爷奶奶听后多夸奖几句,这样孩子的积极性就会高涨。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家长讲过一遍之后,在复述时,故意漏掉重要的情节,让孩子来补充,这样也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总之,要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必须要不怕麻烦,不能每天讲个故事就算完成任务,对于那些处于低幼年龄的孩子,一个故事要反复讲几遍,他们才能明白大意。
3 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利用童话时应注意的事项
利用童话来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是一项长期工作,从幼儿牙牙学语开始,一直贯穿到小学一年级,这样才能使幼儿的语言表达得到有力衔接,家长和教师要做好长期准备。
对于童话的选择也要和幼儿成长相匹配,在低幼龄阶段,要以动物主人公为主,故事要求短小;到了三岁之后,可以讲格林童话中故事情节复杂一些的故事,让孩子进行复述。到了幼儿园大班,除了童话,还可以讲一些传统文学中的选段,像《水浒》中的故事因为可以根据人物独立成章,可以作为故事讲给孩子听,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要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家长和教师首先要熟悉一些著名的童话故事,然后根据内容来进行安排,做到循序渐进。最重要的是在实施中要保持持续性,不能三天打~两天晒网,这种持之以恒的品德也能影响孩子的道德形成。
参考文献:
[1] 赵玉环.幼儿在童话阅读中想象的现象学研究[D].宁波大学, 2014.
关键词: 幼儿园 自主表演 游戏活动 开展方法
幼儿园各种教学活动只有围绕游戏、活动展开,才能真正达到传达知识的效果。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关键是提高幼儿游戏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幼儿教师要不断引导幼儿,为他们创造放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使幼儿能够主动参与表演、自觉配合游戏,以表演促学习,用游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展示画面,形象引导
幼儿处于年幼时期,思想、意识等都处于发育期,喜欢形象的画面,对动画人物、动画片有着特殊的兴趣和喜好。鉴于此,教师应满足他们的愿望,将课上表演游戏活动同画面联系起来,也就是利用动画画面引导幼儿,让幼儿通过观赏生动、形象的动画画面主动参与表演游戏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他们主动表演的热情,自觉展示自我,达到形象引导的目的。
教师要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形势下,幼儿喜欢的动画片、他们心中的榜样和偶像,再优选这些动画片进行播放,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幼儿注意力,使他们参与到表演游戏活动中。
例如:当教师知道很多幼儿都喜欢《喜洋洋与灰太狼》这部动画作品时,教师不妨挑选该部动画片中较为有名的一集、一个片段,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大屏幕为幼儿播放出来,幼儿有滋有味地观看动画片,一边看一边自觉模仿里面不同人物形象,一些幼儿还不自觉地配起了音,专门为阴险、狡诈的灰太狼配起了音,或者模仿懒洋洋慵懒的生动和动作,整个一堂课下来幼儿们有说有笑,还没来得及让教师主动引导,小朋友们就已经进入了表演角色中,自觉参与到表演活动中。
这就是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示的效果,幼儿教师多为幼儿创设形象、良好的情境,让幼儿带着兴趣、热情和欲望主动参与表演,水到渠成地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大屏幕为幼儿播放一些动物形象,为幼儿展示不同动物的常见动作,将各类动物的形象、特征、动作等形象地呈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看到屏幕上的动物,观赏他们特征化体貌特征,幼儿禁不住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形成自主表演的画面。
二、小组合作,桌面表演
表演游戏活动属于群体性活动,更多地需要小朋友之间的互动与配合,正是通过幼儿间的互动配合、相互陪伴,才能推动表演游戏活动展开。同时,表演游戏活动客观上增进小朋友之间的感情,让他们学会与人沟通、同人交流的技巧,教师开展自主表演游戏活动时,应尽量促成幼儿间的互动配合,组织幼儿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即兴表演,其中桌面表演就是一种较为合理有效的游戏活动方式。
例如: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小组,展开桌面表演游戏,具体操作过程为:将动画作品、少儿电视中的人物形象模型或玩具摆在桌面上,幼儿看到这些模型、玩具就会有所联想、有所想象,直接进入到熟悉的动画片、文艺作品等画面里,进而用自己熟悉的动作和声音模仿桌面上的人物,幼儿具有极强的创造性思维,不仅能够以表演的方式再现动画人物和画面,而且能通过自身合理的想象添加台词,这一点令幼儿教师倍感兴奋和惊喜,这种桌面表演游戏不仅支持并促进幼儿自主参与表演游戏活动,还增进幼儿间的互动、沟通与交流。
三、故事引导,巧妙带动
幼儿天生喜欢听故事,一些经久不衰的童话故事依然吸引着广大小朋友们,他们对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充满好奇和向往,教师要意识到幼儿的这一喜好,可以巧妙借助童话故事引导幼儿,使他们主动参与自主表演游戏活动。教师可以选取幼儿较为熟悉、喜欢的童话故事,并以动画片的形式呈现这些童话故事,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观看到自己熟悉的人物、熟知的故事情节,就会不自觉地模仿其中的人物、动作、语言等,以此诠释不同人物、不同角色的鲜明个性特征,展示出角色间的关系,从而对整个童话故事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多数幼儿都耳熟能详,故事中不同人物有着不同的性格、喜好、个性特征,教师可以将此童话故事作为切入点,在课堂上播放,这样幼儿就能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表演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些幼儿立刻进入角色,表现出白雪公主的优雅姿态,一些平时调皮的小孩竟然惟妙惟肖地模仿起了“巫婆”,将整个童话故事中形形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诠释得淋漓尽致。
四、木偶游戏,兴趣引导
教师要不断丰富表演游戏形式,创新表演方式,并非所有表演游戏都需要幼儿自身的参与,教师可以借助幼儿的声音、想象力等开创全新表演形式。其中木偶游戏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游戏形式,它为幼儿表演创造了有利条件,能够有效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
教师可以选择木偶游戏激发幼儿主动参与表演的热情,使他们有效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灵活表演。例如:教师可以抽取某一主题,“猫捉老鼠”、“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制作木偶,让幼儿参与其中,利用木偶模仿动画片中人物的声音和动作,打造出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木偶游戏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极大地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其中,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表演、诠释角色,从而达到预期的表演游戏活动教学效果。
此外,为了进一步调动幼儿主动参与表演游戏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尝试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表演游戏比赛活动,可以抓住“六一”儿童节等重要节日,让幼儿通过参与活动展示自我、主动表演。
例如:“六一”儿童节时,教师可以将幼儿集中起来,举办一个动物模仿游戏,让小朋友穿上不同动物模型的衣服,如戴上动物帽子等,让幼儿自主表演各种动物,模仿动物形态,以此达到自主表演游戏互动教学的目的。
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关键是提高幼儿游戏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幼儿教师要不断引导幼儿,为他们创造放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使幼儿主动参与表演、自觉配合游戏,以表演促学习,用游戏塑造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言习得童话转喻逻辑思维
童话故事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它不仅给儿童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就连成年人也难以忘记童话曾经给他们童年带来的快乐和难以泯灭的温馨记忆。中外著名的童话作品可谓举不胜举,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小红帽》、《丑小鸭》、《白雪公主》、《蓝胡子的故事》等西方童话故事;在中国也涌现出许多作家为童话的发展和儿童的成长做出巨大贡献,如:《玩具店的夜》、《亭亭的童话》、《怪老头儿》、《唏哩呼噜历险记》等等。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作品的一种,具有其独特的体材特征,是儿童必不可少的阅读材料。语言学家主要从童话的体裁特征、童话故事对儿童成长以及对个体童话作品的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但对童话中屡见不鲜的转喻现象在促进儿童语言的习得和发展给予很少的关注。本文将对童话中的转喻进行探究,认为转喻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连续性、儿童形象逻辑思维的形成,阅读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转喻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此后迅速成长为具有较牢固的哲学基础,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有着新颖理论见解的语言学流派。许多语言学家也从新的视角对转喻进行了探究。“转喻(metonymy)”一词源于拉丁文denominatio,最初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的拉丁文献《修辞和解释》中,一直被视为是一种修辞工具,体现一种替代关系。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们认为转喻不仅是语言层面的问题,也是一种概念现象,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给转喻下定义,试图想囊括所有的转喻现象,但却没能找到令所有人都能满意的定义。如在牛津字典中,转喻被定义为:
Thesubstitutionofthenameofanattributeoradjunctforthatofthethingmeant.
该权威字典从传统的修辞角度给转喻下的定义,即转喻是名称之间的替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从认知的角度定义转喻。如Radden&Kovecses(1999):
Metonymyisacognitiveprocessinwhichoneconceptualentity,thevehicle,providesmentalaccesstoanotherconceptualentity,thetarget,withinthesamecognitivemodel.
认知语言学家各抒己见,从不同的研究视角阐释概念转喻。Lakoff&Turner从认知域的角度定义概念转喻;WilliamCroft基于“认知矩阵”的概念,认为转喻的映射发生在单一的认知域矩阵中;AntonioBarcelona认同转喻是域突显现象;认知语法的创始人RonaldLangacker在认知语法框架内解释转喻现象等等。对转喻的分类,传统修辞学试图归纳所有多样繁杂的转喻表达形式,而认知语言学家则对各种转喻现象进行系统的概括。Radden&Kovecses(1999)根据理想的认知模式中转喻喻体和转喻目标之间关系给出了较全面、系统的分类。转喻分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和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
二、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的历史久远,其雏形是神话传说。人们将现实与想象融合在一起,试图对未知世界或某些自然现象寻求合理的解释。童话源于西方,直到近代中国才出现童话这一概念,随之繁荣地发展起来。童话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安徒生是这一过渡时期的典范。童话的形式从约定俗成的公式化变成与其它文学体裁形式相交融,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如:童话小说、童话诗、童话散文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些童话故事中增添了科幻的色彩。就其内容而言,传统的童话故事主旨鲜明,叙事方法单一,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现代文学终于将文学的指针明确指向儿童的心灵世界,试图运用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表达童话时代的美妙想象。比较传统童话,现代童话不只是在内容上反映时代的变化,呈现出更为多样的艺术形式和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童话故事的语言同样与儿童的思维模式相匹配与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相吻合,采用简洁精练的词句突现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转喻不仅是童话故事表现手法之一,同时作为人们的认知机制顺应了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儿童的阅读心理。
三、儿童语言习得
儿童如何习得语言一直是心理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关心的焦点。语言天赋论认为儿童自出生就具有习得语言的能力,即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能力;行为主义认为人类习得语言过程是反复模拟、操练和强化的过程。韩礼德从语言的功能角度认为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与其周围的人进行交际。他们试图将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划分成不同的阶段,由于先天的原因、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智力开发程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儿童语言习得存在个体差异,各阶段之间的界限并不分明可见。儿童从出生到具有熟练口语能力大致分为4个时期。1.发声练习期(出生至6个月左右);2.语言准备期(7至11或12月);3.语言发展期(1岁至两岁半左右);4.语言成熟期(两岁半至4.5岁或5岁)。此后,儿童后天的教育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成效更为明显。儿童语言习得与认知过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幼儿2岁时能够把已有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例如能把形状、大小、颜色和性能各异的车辆称为小汽车。5-6岁时,儿童开始对概念进行抽象压缩和提炼。儿童的词汇量非常有限,表意能力较弱,为了减少交流的阻碍,基于转喻思维模式,他们会采用重复、多义词、上下义词、词性转化等等方法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四、童话故事中的概念转喻与儿童语言习得
童话不仅娱乐儿童,同时为他们的语言习得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童话故事中的转喻促使儿童去感受词句以及词句所产生的意象和概念,使他们在心理世界重新整合。这样日积月累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渗透,必将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形象思维和系统逻辑思维的形成。
1.有助于儿童语言连续的发展
语言学家对儿童语言习得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但都不可否认这一过程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理性和灵活的方法,可以使儿童言语技能大大的加强,使语言习得变得更加顺利而连贯。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语言可以通过强化、训练塑造或模仿等来自外界的刺激来习得。童话故事语言短小精悍、流畅上口、且含蓄、凝练,是适合儿童反复吟诵的好资料。儿童大脑中原有的概念是构建其它联想的出发点。Langacker认为,转喻就是一个参照点现象,由转喻词语指定的实体作为一个参照点,为被描述的目标提供心理可及,并同时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目标上。在编续故事或创编故事过程中,基于转喻的思维模式,儿童可将记忆深刻,特征突出的事物用表意简单的语句表达出来。虽然多数情况下他们不能恰当准确的将自己的思想描述出来,但他们有运用的欲望和要求。儿童语言重在培养感觉和灵性,这种简单量的积累会实现质的飞跃,从而使语言运用能力得以提高,增强表达的形象性,提高语言的使用价值。
2.有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
儿童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语言紧密关联。儿童语言的发展是概念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催化剂。某一事物也可能具有很多特征,其中既有本质特征(关键特征),它决定着事物的分类;也有无关紧要特征,它不决定事物是否属于某一类。儿童最初习得的可能并不是本质特征,而是一些其他的特征。这些非本质特征通常具有突显性,易于识别和感知,因此能给儿童留下难以抹去的深刻印象。童话的创作通常是基于此基础之上。作家选用一些具有鲜明特征的语言表达以吸引儿童们的注意力。如:小主人公戴的小红帽在《小红帽》这篇童话中是故事的中心信息,它为其他相关信息提供预期。这一外貌特征让小读者就儿童的衣着特征有初步的概念。周国光和王葆华(2001)认为,早期儿童的认知结构简单,语言知识贫乏,他们只能从大量的实际经验到的具体实物中,以归纳的方式抽取出来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这一过程包括辨别、抽象、分化、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和概括等,从而获得某些初级概念。童话中的转喻对于儿童意义潜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增强阅读和理解能力
童话作品的故事性很强,通常具有较浓的传奇色彩,使儿童在虚拟的时空中漫游。这样就要求各故事情节衔接紧密,从而使故事跌宕有致,给小读者的心灵以触动,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方卫平和王昆建(2009)认为,儿童读者的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所以他们更喜欢阅读情节环环相扣、事件娓娓道来的故事。某个事件总是由一系列子事件构成,如初始事件、中心事件、最终事件等。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提及某个事件的子事件就激活整个事件以及其他子事件。如:故事《蓝胡子的故事》中“蓝胡子”这个男性的面部特征贯穿整个故事的始终,“蓝胡子”代指文中长着蓝胡子的富人。小朋友们从自己的爸爸爷爷那里了解到普通男性的胡子是黑色、灰色或白色的,但没有见过蓝色的胡子,这便激起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童话故事中的语言色彩感较强。色彩是认知对象重要的外部特征,具有较强的突显性,儿童借助于色彩可以对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直观感受。这种感知特征为进一步理解这个事物提供心理通道。基于儿童的经验,长着蓝色的胡子的人可能是个怪人或坏人,他们便试图揣测“蓝胡子”富人的性格和行为。带着这样的阅读心理儿童在情节紧凑,波波相连童话中寻找答案,验证自己的假设。转喻是一种直接、明晰的表达方式,通过转喻这种表现手法和思维模式,可提高儿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和领悟能力,促使形象逻辑思维的形成。
五、结束语
童话故事语言的选择要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心理需求和阅读习惯。孙亚(2008)认为转喻的过程是用一个概念实体来触发另一个概念实体,或者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转喻涉及两个概念实体,其中用以指称或触发另一实体为参照物或载体,而被触发的实体被称为目标,二者属于同一认知域,在概念层次上有邻近关系。童话故事中的转喻的使用减轻儿童的阅读压力,增强儿童对童话故事的理解,促进儿童语言的连续发展。
参考文献:
[1]Radden,G.&Z.Kovecses.TowardsaTheoryofMetonymy.InK.Panther&G.Radden(eds.).MetonymyinLanguageandThought.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1999.
[2]LangackerR.Reference-Pointconstruction[J].CognitiveLinguistics,1993,(4).
[3]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8-132.
[4]李卓.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理解;多元;经典童话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2-0017-03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对社会、政治、艺术、文学、教育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经典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幼儿园语言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逐渐失去了在儿童童话世界的“统治地位”。具体到幼儿园教育中,经典童话教学内容受到了后现代思潮的解构和挑战,逐渐演变为部分编辑的创作蓝本,被改编成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故事,进而改变了传统经典童话传递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后现代主义价值取向。因此,本文基于后现代主义理解与多元的特征,探讨经典童话的改编过程,为经典童话的改编、幼儿园童话故事教材的选择以及故事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撑。
一、后现代主义的缘起及特征
当前,学界普遍认同的现代期指工业革命到二十世纪中后叶,这时盛行以唯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为核心的现代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为人类大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中心主义膨胀,人与自然关系破裂与失衡,全球化问题突出,人们的思想受到束缚等。各种问题的出现呼唤着一种新的范式来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难题。因此,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应运而生,对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图尔明在《回归宇宙论》中指出:我们必须调整自己……认识到我们不再生活在现代世界。“现代”世界已成为过去的事情……(后现代世界)尚未发现如何以“是什么”来界定自身,目前仅能以“不再是什么”来界定。在适当的时候,从现代到后现代科学的转变将通过哲学和神学的相应变化来呼应。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许多研究者都试图对它进行定义,其中,王岳川(1999)先生认为,后现代是一个历史概念,指二战以后出现的后工业社会,而与此相关,后现代主义是这一社会状态中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这一概括既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也体现了它的特性。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社会的文化表征,它反映了后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其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理解性
理解性是指不确定性、多重可能性和解释性,对事物的理解从绝对到相对,从客观到主观。后现代主义摒弃了现代社会对同一性的追求,强调对事物的多元化理解;强调人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要求对科技和知识真理进行多维度或多方面的审视。它认为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的经验背景和认知取向而建构起来的,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个人经验、不同的认识立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完全可能是多样化的。
(二)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性过于相信人的理性,导致把科学知识尊为最高贵的知识,并最终演化为对科学的迷信,使得人的理性成为一种工具的理性。后现代主义认为,科学并不是一种客观的知识,而是一种较为主观的、相对的知识。因此它反对一元论、二元论,而倡导多元化与多重的价值观,对永恒的真理表示怀疑;它反对任何人为设定的理论前提和推论,放弃了现象和本质、主观与客观之间二元对立的看法,放弃了对事物本质和真理的追求,而重视现实图景的表象和枝节,走向差异和多样化。这种多元化的知识观消解了科学知识的权威性,解构了权威和经典,激烈地批评了现代社会“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这一论断,认为不同类型的知识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的理解性和多元性特征,对文学、教育、课程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现代世界对教育的挑战之一便是设计一种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课程。而经典童话作为儿童文学和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影响下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二、后现代视阈下经典童话的嬗变
童话的英文为Fairy Tale,其中fairy是指仙人、仙女、小精灵;tale指故事,即童话就是“仙女故事”或者“精灵故事”。《辞海》中提到:“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经典童话是指最具权威和典型性的童话,它们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淘汰,并从众多童话故事中得以保存下来。经典童话除了具备儿童文学的普遍特征外,还具有它独特的特征,在现代主义取向下,其文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模式化,即故事开头结尾、故事形态与情节结构的模式化。其中开头结尾模式化表现在以“从前”开始,以“从此以后”收篇;故事形态模式化也可以称为“类型化故事”,如“天鹅仙女型”“灰姑娘型”“两兄弟型”“三姐妹型”等;经典童话的情节结构多采用三段式情节结构。二是传统化,即主题传统,主要包括惩恶扬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主题。
后现代主义要求经典童话摒弃现代主义取向下的模式化、传统化,从而走向理解与多元。目前,基于经典童话具备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点,许多的创作主体对经典童话进行了改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和主题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
随着社会进步,经典童话的内容已经不具备时代的适应性及超越的导向性,传统的表现惩恶扬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题模式,对经典童话的理解强调标准化和统一化,凸显了童话文本的封闭性和结构性。后现代主义思想使经典童话呈现多种可能性和解释性,并且要求我们尊重其差异性和多元性。具体表现为:后现代经典童话的内容与主题多元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对内容及主题的理解从绝对到相对,由“作家中心”到“读者中心”或从“文本中心”到“幼儿中心”,重视幼儿的主观理解和多元理解。如,在巴塞尔姆创作的后现代童话《白雪公主后传》中,王子虽然有着贵族的血统,但完全是一个猥琐无能的人,根本不能完成拯救白雪公主的愿望。因此,这一改编后的童话完全将童话里所宣扬的善良最终将战胜邪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主题彻底消解了,使经典童话的内容主题更加多元化。
(二)叙事方式从宏大叙事走向多元叙事,叙事结构去中心化
经典童话的叙事方式是以总体性的宏大叙事方式为主,而经过改编的童话则采用了多元化的叙事方式;经典童话围绕一个中心,各个片段互相联系,呈现统一性的特点,后现代主义使叙事结构去中心化,出现多中心叙事结构。后现代主义在童话故事题材的选择上尊重多元化,并且要求幼儿教师要充分挖掘故事的多个中心,开展语言教育活动。如,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打破了宏大叙事的传统惯例,全书虽然分为三大部分,一百零七个独立片段,但读者很难看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他声称碎片是他信赖的惟一形式,故事是不同片段随意组合的一个集合体,各个片段相对独立,叙事结构多元化。
(三)情节与人物角色体现生活化、情境性
生活化即故事情境贴近社会生活现实,人物更加写实生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故事情境生活化,后现代主义从经典童话常发生的情境(城堡、森林等非真实的情境)转向了现代生活情境。二是故事角色生活化,人物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反映了幼儿的真实生活。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是典型的代表之作,故事中的主人公们离开了神秘的大森林,来到了现代都市中生活,做着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一样的事情。童话的情境被放置到了现代社会背景之中,人物角色变成了现代社会的普通人,这一场景和形象更利于幼儿联系自身的经验来理解经典童话。
(四)模式打破传统,结局凸显多重可能性
后现代主义打破了读者对传统故事结局的期待,使故事结局拥有多重可能性,读者通过“白组织”来理解经典童话,引起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引领读者以开放的、多元的视角来解读童话故事,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也为经典童话的创作注入了活力。例如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故事的结局并非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是王子吃了巫婆为白雪公主准备的“毒苹果”――一杯有毒的伏特加吉布森酒,公主在王子墓前为爱而死。这一故事结局彻底颠覆了读者对传统故事结局的期待,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种新形式给人独特的、全新的心理体验。David Wiesner在2001年改编的《三只小猪》甚至让读者看不到结局,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五)内涵淡化道德说教功能,道德判断从绝对走向相对
经典童话创立之初是用于培养儿童社会意识的,以稳定和巩固社会秩序。后现代主义改变了经典童话传统的认知范畴,即非善即恶、非白即黑的二元定律道德判断法则。它认为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道德判断从绝对走向相对。因此,教师要启发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允许多元化的道德判断。在安徒生的经典童话《丑小鸭》中,塑造了一只相貌极丑的丑小鸭因为其长相而受尽了折磨,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了一只漂亮的白天鹅。而席斯卡和斯密斯参照《丑小鸭》创作的《真正的丑小鸭》中,故事放弃了丑小鸭的浪漫幻想,回到了现实故事本身,主人公还是那只丑小鸭,但是它由自卑的鸭子变成了自信的小鸭子,通过对高雅天鹅理想的破灭,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不一定都会实现。由此可见,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故事一改传统的道德判断方式,开始以多元化的道德判断法则来理解故事所表现的道德原则。
三、经典童话改编的未来:传承与超越
后现代主义使儿童文学更加多元化,关注儿童个体的文本解读和多元理解,使读者拥有多元化的理解方式和独特的心理感受。同时,也提醒我们不可一味地固守经典、迷信经典。然而,我们应当明确被后现代主义“颠覆”了的经典童话,依然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杰出代表和典型。结合对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经典童话嬗变的探索,对于经典童话改编,应当做到传承经典与超越经典。
(一)传承经典
传承,就要继承经典童话的“经典味儿”。在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经典童话因其过分强调童话故事的模式化和传统化,遭到“颠覆”,但“颠覆”并非灭亡。经典童话充分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及表达力,它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感,表达了人类共同的惩恶扬善的普遍心理,传递给儿童发现、创造和维系爱与美的价值取向。同时,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粹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是儿童文学中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在对经典童话进行改编时,要在注意“以儿童为中心”的基础上,汲取经典童话在人物选取、情节安排和价值传递等方面的精髓,让经典童话继续发光发热。
那些脍炙人口、寓意深刻的童话,以丰富张扬的手段和方式呈现出更具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这就是童话剧。一部童话剧不仅给孩子带去焕然一新的视觉效果,还能更深刻地渲染童话剧的主题内容,让孩子在近乎真实的氛围中体会人物、场景以及语言上的种种内涵和表现力。本文即是针对在幼儿园童话剧特色课程开展中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加以浅谈。
关键词
童话剧
幼儿语言能力
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平特纳(R·pintnes)研究认为,出生到五岁是智力发展的最快时期,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语言是人类传达信息,表达感情,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人的生活几乎离不开语言。通过语言智力的开发,婴幼儿可以获得言语能力,这是众所周知的,而通过语言教育使孩子获得言语以外的其他能力,却是很多人忽略了的。新《纲要》明确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爱说、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幼儿语言能力是幼儿生存发展的基础,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不仅是幼儿心智发展的外部表征,更是幼儿相互交往、情感沟通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在幼儿语言能力培养中,不能单纯地追求幼儿对语言材料的习得,对语言技巧的掌握,对日常用语的模仿,而要把“教会幼儿运用语言表达感受,形成思维能力智力”作为基本目标。
随着幼儿教学模式的改变,那些脍炙人口,寓意深刻的童话,以丰富张扬的手段和方式呈现出更具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这就是童话剧。一部童话剧不仅给孩子带去焕然一新的视觉效果,还能更深刻地渲染童话剧的主题内容,让孩子在近乎真实的氛围中体会人物、场景以及语言上的种种内涵和表现力。
我园根据园内幼儿的一般特点,整合同内及社会教学资源,尝试开设童话剧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幼儿语言普遍得到了较好的提高,总结幼儿园童话剧课程的情况,归纳童话剧课程对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的过程发挥的意义。
一、童话剧对幼儿的信息刺激
幼儿将童话剧中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及主观感受转换成语言或者根据别的意图作出言语的反应,幼儿的这种语言尝试是以双重身份角色和他自己进行的,有“顿悟”,有“错位”,也有“创造”,就是在这种“顿语”“错位”“创造”中,幼儿的语言得到丰富和发展;再者童话剧的观看及表演,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词汇量的积累。
本学期我班进行了庆六一童话剧表演,表演的童话剧是《新龟兔赛跑》,根据伊索寓言《龟兔赛跑》改编而成,主角“金龟龟”和“银兔兔”在比赛中互帮互助,都获得了第一名。为了更好地表演童话剧,让幼儿亲身感受什么是童话剧,我们在之前组织幼儿参观了专业的童话剧表演《猫和老鼠》,幼儿在看完以后认识到:富有魅力的语言、夸张的动作、表情等是表演好童话剧的关键。幼儿在看完童话剧以后,童话剧中经典的台词被孩子们津津乐道。同时孩子们还观看了大班哥哥姐姐表演的童话剧录像,都信心满满地表示,肯定能比哥哥姐姐表演得好。通过视觉、听觉感受,孩子们已经对童话剧充满了向往。当拿到《新龟兔赛跑》剧本的时候,小演员们进行了激烈的PK。惊奇的发现,平时比较内向的幼儿,主动竞争主角,并最终用出色地表演,赢得了担任主角的机会,并在演出当天大放溢彩。从平时在班里不爱讲话、内向的孩子,到舞台上充满自信、大放光彩的孩子,是童话剧让孩子有了更广阔的表现舞台。
二、童话剧对幼儿的语言锻炼
童话的语言活泼、简练、流畅、通俗易懂,句式表达无比丰富,集语言、心理、环境等描写为一体,语言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观看过程中,美妙的音乐让孩子们认真地聆听内容并感受着语言的魅力。幼儿参与童话剧的表演,模仿剧中的角色,除对剧中文字语言发展的锻炼,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肢体语言,对幼儿语言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进一步促进作用。
童话剧表演是幼儿以童话故事为线索展开的表演活动。幼儿按照故事的内容,运用声音、动作、手势、表情等非言语手段来扮演各种角色表现故事,这对于幼儿的语言学习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童话剧表演的内容来自语言优美的童话故事,加上富有变化的道具和亦真亦幻的场景,这就为幼儿创设并提供了一个融教育与情景于一体的多角度的语言环境。那么,童话剧表演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呢?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童话剧《新龟兔赛跑》就为幼儿创设了这样的语言环境,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老师采用事先录好音的方式,鼓励孩子使用故事中的语言,并加入了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京歌《龟兔赛跑》,老师和孩子一起根据童话剧内容把京歌进行改编,使得童话剧有了完美的谢幕。幼儿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运用语言交流他们的需要,尽力模仿所扮演的角色的语言,体现角色的特征,幼儿不仅喜欢听童话,也愿意对别人讲他们喜欢的童话,更喜欢在童话剧里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在讲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儿童要组织自己的语言,力争使他人听得明白,还要使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吸引他人。在表演童话剧时幼儿要一遍一遍地练习着童话中优美、生动、规范的语言。这些都促进了幼儿言语的发展,尤其是有利于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幼儿时期也正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三、童话剧对幼儿的语言想象力的刺激
童话剧往往是由优秀的童话故事改编而来,故事中常常蕴含着较深的教育意义,而且童话剧的语言,富有韵律,包含较多的拟声词,叠词,并常常会加入音乐和舞蹈的元素,具有较强的舞台感染力和表现力,这些情景往往能给幼儿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发挥想象,增强幼儿对语言的理解,提高幼儿的语言表现力,促进幼儿的语言的发展和提高。
例如在《新龟兔赛跑》的剧目中,童话剧中角色的台词都是根据童话剧故事改编而来,台词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忆。幼儿在拿到剧本以后,家长通过反复诵读,幼儿就能很快地记忆、背诵。在角色大PK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都能根据台词的意思,大胆创编动作。特别对于非常有节奏感、顺口的台词,表现得更丰富。在童话剧排练过程中,有一幕是乌龟拉拉队和兔子拉拉队争吵的一段,乌龟拉拉队会说“银兔兔,懒惰兔”,兔子拉拉队会说“金龟龟,短腿龟。”两句台词十分简单,但是富有节奏,朗朗上口。幼儿在排练的过程中,两队表演得十分精彩。有时发现,在日常游戏活动中,有时也会用童话剧表演的语言运用到了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