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走进美国文化论文范文

走进美国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走进美国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走进美国文化论文

第1篇:走进美国文化论文范文

    史景迁的着作解读

    伴随着史景迁翻译作品的出现,在普通知识分子或专业学者之中,就产生了一批评论者。下面就自己所看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评论陈述如下:对于奠定史景迁中国学研究道路根基的第一部学术专着《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室宠臣的生涯揭秘》的评论:张慧的《史景迁的曹寅研究》从“红学”乃至“曹学”的视角出发,探究此书的写作缘由、构思与结构及正文指涉等。[1]其赏心悦目之处就在于将史景迁的历史书写与小说名着《红楼梦》联系,这无论是对历史研究还是对红学研究来说,都可以说是一个新的角度。对于初版于1974年,获得1975年克里斯托弗图书奖的《中国皇帝:康熙自画像》的评论:马策的《读〈中国皇帝:康熙自画像〉》认为事件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的推演在史景迁的想象中贯穿始终,突出地强调了“想象”在史景迁治史中的重要性;[2]王淼的《教科书之外的康熙》认为史景迁在试图使西方读者走进康熙的帝国世界的同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重要的是此书确立了史景迁的个人文体风格,把“把学术提升到美的范畴”,且展示出了当时的历史细节和社会境况。[3]马、王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且赞扬了史景迁对康熙的自传体的写作手法。对于从小处着眼,透视社会大环境的,具有底层社会史性质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的评论:郭琳波的《变与不变:史景迁〈王氏之死〉中的中国形象》通过《王氏之死》透析出了史景迁史学研究的“求变”与“不变”的原则,即由聚焦于大事件、大人物的主流倾向开始向关注中国封建社会最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求变”及作为西方人固有的文化心理和意识形态的“不变”原则,而从“不变”的原则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郭对史氏及其对此书持有比较尖锐的批判;[4]李宝祥的《史景迁和蒲松龄的“缘识”———以〈王氏之死〉为中心》从蒲松龄生活的年代、蒲松龄的身份及其对故事的痴迷几个点来讲述蒲松龄是如何进入史的研究视野,并介绍了《聊斋志异》在该书中的运用和体现,且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对史景迁和蒲松龄的“缘识”进行了解读,可以说此文比较详细地论证了史氏对《聊斋志异》这一材料的引用;[5]李冠杰的《史景迁着:王氏之死》认为此书的两大创新在于:合理想象、移情入境及“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但此文的异样之处在于指出了史氏此着中数字的计算、小说材料、律法等引用的不合逻辑性或不合现实性;[6]邢天添的《太过真实的历史》认为本书以平淡且透着哀伤的语言,现实与浪漫穿插使用的笔法,真实地再现了王氏的命运乃至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强调了它的历史记实性;[7]乐颜的《〈王氏之死〉:以蒙太奇的方法讲述历史》认为本书最宝贵的地方是:史景迁从小人物的故事和普通县城的视角去勾勒历史,且用独到的手法即蒙太奇的手法赋予了郯城以及王氏生命,肯定了史氏的异样眼光和独到写法;[8]周祖文的《〈王氏之死〉的小人物叙事与史实差错》认为本书是小人物叙事的经典之作,叙事对象的拓宽、史料上的突破、研究方法上的多学科视角为其三大特色,不足在于对一些史实及相关制度的把握不准,可以说是赞扬中点出了缺陷;[9]郑实的《传达历史生命的热量》认为史景迁以郯城县志、官绅笔记、蒲松龄小说为支柱,复原了王氏生活的那个社会,是从史料运用的角度肯定了史氏在历史生命热量传达中的贡献;[10]王家范的《小人物命运背后的大历史———读〈王氏之死〉》认为此书较少“理论”的说教、具有深刻耐味的“戏剧性”,且史景迁具有透析穿心的史眼,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史氏的史学功底。

    对于已成为美国近代中国史的标准教科书的《追寻现代中国》的评论:蔡松林的《史景迁与张玉法之异同———从中国近代史研究谈起》谈到了史景迁这本书的框架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法,并将其与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和张玉法的《中国近代现代史》进行了对比研究,[12]可以说此文为我们将史氏的近代中国史与其他汉学家或国内学者的近代中国史进行比较研究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云也退的《外国学者〈追寻现代中国〉》认为史景迁的“追寻”体现出了一种比较文化的视角,即不时引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关注中国人对西方人的反应。[13]对于以在中国清代被广泛传播的《大义觉迷录》为蓝本的《皇帝与秀才:皇权游戏中的人文悲剧》的评论:陈意新的《史景迁着〈文字叛逆〉》认为这部引人入胜的侦探小说在详实的资料基础之上叙述了一出怎样荒谬的悲剧并揭示了清代皇权国家的运作过程,陈的荒谬论分析可谓出奇制胜;[14]戴轶尘的《文化认同问题———史景迁视野中的清朝文字狱》则是从文字狱角度对本着进行了点评。[15]对于获得1983年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哈罗德纪念奖的《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的评论:黄学军的《游魂无处归———读史景迁〈天安门〉》认为史景迁抓住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信念与执着追求的品质,试图将天安门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相结合,来折射中国革命的进程,承认了史景迁叙说故事的能力、写作此书的目的,但其对史氏的批评(如潜意识的中国偏见、未能深入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深层)似乎更能引起笔者的关注;[16]侯杰、姜海龙的《上演政治活剧的大舞台》通过对史氏此着中知识分子的琐碎生活的描写、以主线人物的人生为时段划分的标志及众多文学作品的采用等方面的分析,体现出了史氏的写作特色和史料特色。[17]对于在史景迁眼中伟大且遥远的文化的观测的《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的评论:孙明的《史景迁的中国想象〈大汗之国〉》认为此书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还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我们的祖先及我们自己,但其仅仅是对史氏此书的简单介绍;[18]谭旭虎的《想象中国:被建构的形象———解析史景迁的〈大汗之国〉》肯定了史氏文本的选择,分析了西方对于中国“他性”建构模式的特点,提出了我们应持有怎样的文化应对心态的问题,认为此书是史氏对中西文化的相遇交互态度从悲观转变到乐观的代表。[19]可以说,此文比较细致地从历史文化的语境下对史氏此着进行了分析。经过自己浅显地梳理可以看出,对于《王氏之死》的看法和论述相对来说比较多,而其它专着的解读则较少。对于获得1996年美国中国研究协会最佳着作奖的,集作者近三十年来中国研究之精华的《中国纵横》;对于借助底层小人物的奇遇经历,以透析早期中西历史及文化冲突的《胡若望的困惑之旅》;对于试图走进洪秀全的多层世界的《“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洪秀全与》;对于借助于以在中国传教并被皇帝所允许的第一个安葬在中国的外国人的利玛窦的传教经历为主轴,探讨各宗教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研究中国民间风俗和传统文化的《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对于以恢宏的笔触详述了西方各国争相改变中国的史实的《改变中国》及新近出版的《前朝梦忆》等翻译过来的着作,笔者还未见到相对来说比较具有针对性的学术性的评论文章。

    史景迁的专题研究

    对于史景迁专题研究的综述,笔者试图从专业和非专业或者说是学术和非学术的角度进行总结。大体概括为以下几点:(一)专着研究在国内,目前笔者仅看到了2007年6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王海龙着的《遭遇史景迁》。该书仅仅是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介绍了史景迁的治学背景及其所遭受到的学界非议,史景迁的文笔、历史观,其它思潮或学科对史景迁的影响及史景迁的主要作品等,[20]但并未就某一具体问题对史氏进行系统性地深入地研究。(二)学位论文截止笔者写这篇综述的时候,已经出版的与史景迁研究有关的专题性学位论文有: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谭旭虎的博士学位论文《看与被看———史景迁的中国图景研究》,本文认为史景迁的中国研究涵盖范围包括:对于传统中国(主要集中于明清)的考察,对近现代中国的追寻,对中西文化相遇、交互过程的细致观测,以及对于当代中国时政的关注评论等四个层面,并以此建立分析框架,进行比较文化理论与文化认知视野下的阐释解读,可以说,此文是谭旭虎以史景迁的近乎所有专着为线索,进行的对史景迁中国研究比较全面的剖析;[21](P1)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张晶的硕士学位论文《史景迁在〈天安门〉中对近代中国的书写》以史景迁独特的文学化历史书写为中心,以作品《天安门》为研究对象,从知识分子的选择、历史叙事手法和天安门的多重含义三个方面进行解读,考察他是如何在历史书写中对文学因素进行巧妙化用的,进而探究他对中国近代史所持的观点,此文虽主要是从文学的角度对史氏此着作进行的专门研究,但仍不免夹杂着从史学的角度进行的分析,体现了“文史一家”的传统;[22](Pⅰ)2009年华中师范大学何吉龙的硕士学位论文《史景迁的中国研究》,这篇硕士论文从三个层面对史景迁进行了梳理:其一,将史景迁关于中国历史的具体研究成果归纳为人物研究、社会研究、政治研究、跨文化交流研究等四个方面,其二,从选材、叙述手法、戏说与史景迁着史等三个方面对史景迁独特的叙述风格进行分析,其三,详细分析了史景迁的史官及其在史官指导下的治史方法,[23](PⅠ)可见此文是对史氏研究内容、叙述风格、治史方法系统论述的比较全面的代表;2011年江西师范大学李琛的硕士学位论文《史景迁史学思想研究》以历史本体论、方法论与认识论为切入点,将史景迁的史学思想归纳为:本体论上的人本主义倾向、方法论上的以史为文的写实风格、认识论上的重视史学社会功能的特点,[24](PⅠ)在历史哲学的语境中比较系统、全面的对史氏的史学思想进行了剖析为李的出奇之处。(三)学术文章2012年2月15日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的谭旭虎的《多元的文化背景与传统承继———史景迁的中国研究》论及了史氏的研究范畴、研究特色,其创新之处在于注意到了欧美中三种文化传统在史景迁身上的融合与体现;[25]刊于《史学月刊》2009年第1期上的朱政惠的《史景迁史学探要》比较细致地论及了史景迁的着史特点、史学见识、中国研究观及学术前沿意识;[26]刊于《文化月刊》2009年第3期上的葛晓爱的《汉学家史景迁的秘方》认为史景迁讲述中国故事的秘法即:在世界版图中观察发生在中国的事的视角及“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技巧,葛晓爱说这是史景迁给予中国出版业的启示,其实不限于此;[27]刊于《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的马金生的《试论史景迁的着史风格》较好地归纳了史氏的着史特征并分析了其形成这一风格的原因;[28]刊于《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的马金生的《美国汉学家史景迁的治史观———美国史学界对史景迁着史风格的不同认知》探讨了美国史学界针对史景迁的不同着作对史景迁着史风格的认知及评价,并归为两类:得到肯定的史学的艺术性及有所抨击的史学的科学性;朱、马的这三篇文章可以说是从史学角度对史氏进行研究的精华体现。[29](四)访回忆录刊于《读书》1997年第6期的马敏的《耶鲁怪杰史

第2篇:走进美国文化论文范文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1。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院、系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1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不能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1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5年4月26日或2005-04-26。

4、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引注标准要参照《韩山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标准》(韩教字[2005]53号)执行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要论文吗? 在写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过程中,不少同学有疑问: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要论文吗?上学吧论文给大家整理了一份参考文章,提供一些参考,欢迎查看。

是一个匹配的过程,是以句为单位,如果一句话重复了,就很容易判定重复了。软件是中国知网CNKI学位系统TMLC/VIP。其运作模式是将论文电子版输入电子数据库,然后数据库会根据现有的所有存在的知网的或者网络上的电子数据进行匹配,软件检测到如果有13个相同的字,就认为是雷同。

开题报告中的正文,在开题过程中是不会的,但是在论文答辩之后,学校会对论文进行,这个时候,如果开题报告的正文和论文正文是一样的,那么会被的。

为了谨防论文之后没有时间进行论文修改,大家可以到上学免费论文网站采用现在国内领先的系统:知网、paperfree论文、万方、维普进行。

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2006年11月2007年2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007年2月2007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007年3月2007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2007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5.已查阅参考文献:

书籍: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北京:3联书店,2001年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6、吴战垒,《电影欣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学术论文:

1、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5卷第4期第51页。

2、 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 2005年第6期第140页。

3、 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2004年第4期第38页。

4、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第26卷第4期,第54页。

5、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卷第6期,第33页。

6、何文茜《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02期,第39页。

7、何蓓《犹在镜中 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0卷第4期第40页。

8、申载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9卷第5期第12页。

9、吴晓,封玉屏《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浙江社会科学报, 2004年第1期第204页。

网络资料:

1、《恐怖情节心理分析》

2、《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

3、陈文珊《女性月亮鬼气试论《聊斋志异》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院(系)审查意见

第3篇:走进美国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文化教学;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蕴。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认识文化的过程。Jesperson就曾说过“学习他国文化是语言教学中最重要的目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了解与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纳为教学目标,学生不了解英美文化习俗。文化意识缺失,宛如折了翅膀,他们就不可能掌握运用英语能力进行成功的交际,也就无法展翅飞翔。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融人文化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交际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一、从视觉信息设计入手,展示文化层面

视觉信息不仅生动形象.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助于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和对知识点的长时记忆。而且视觉信息本身可以传递大量的信息。外研社出版的英语新教材中穿插大量图片,包括动植物和人物图片、标志性建筑物、自然风光图、电影剧照、故事插图、民俗舞蹈图等,赏心悦目,扣人心弦,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传递了大量的非文字文化信息。教师可利用这些插图很自然地引领学生走进英语国家的文化世界里。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和丰富的影视资源,让学生通过“视”“听”体验英语国家的文化。例如,在教外研社出版的新教材英语第一册Unit9AroundtheWodd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上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观看有关新西兰的电视教学片。了解新西兰的历史地理、自然风光、国土疆域、气候条件、著名城市、风土人情等。激起学生对该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自然地导入新课教学。视觉信息提高了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鉴赏力以及热爱世界的情感态度.使文化渗透更为形象直观。

二、以丰富的语体和语料为载体。感悟文化内涵

在语体和语料的选择上,新教材涵盖了英语国家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接触了大量不同的语体,如:情境对话、书信、邮件、人物传记、通知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教材PronunciationExercise的版块,收集了大量的谚语、名人名言、幽默笑话等,短小精悍,是英美人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精华,也是课文素材的营养品和调味剂。如:“I ltreescatchmuchwind.”“East.west,homeisthebest.”。语体的多样化和丰富的内容一方面促成了大容量、全方位的文化信息的输入。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欣赏各种不同语体的语言风格和特色,提高其对文化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型特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定型,创造更多的情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悟异国文化。

(一)结合课文内容。拓展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帮助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与理解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学生对篇章的理解和阅读的速度。教师可利用英语教科书与教师用书中的文化注解,让学生了解不同社会的文化背景的人物和事件,充实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此外,教师还可运用综合讲解法和系统介绍法,结合课文教学,讲解、介绍英语国家的常用成语、俗语及其文化内涵等。例如。在形容雨下得很大时,英语中有Itwasrainingcatsanddogs.学生对此不理解,我就讲解其文化知识。帮助他们理解。raincatsanddogs源自古代北欧日尔曼民族的神话传说。传说中猫和狗都是风雨神的侍从,它们一出洞,常引起狂风暴雨.这样猫和狗就成了狂风暴雨的象征。所以,raincatsanddogs相当于rainveryheavily。

(二)注重跨文化对比,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对比是文化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政治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不同,其文化特征也不一样。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本国文化与目的语之间的异同,从而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

文化教学可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对比:

1.体态语对比。体态语是文化的一个窗口,对比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民喜怒哀乐的手势与表情、交谈时的体距差异以及体态的表意异同,以便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做到尊重他国文化。入乡随俗。

2.中外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的差异。在中国可以用“老师”“局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大姐”“大妈”之类。而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称呼与我国的习惯差别极大,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法官、医生、博士、教士等外,一般都直呼其名,甚至对家中的长辈如婆婆也直呼其名,表示亲切,这在中国人看来是有悖于情理、不礼貌。在中国,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常用“你上哪里啊?”“你吃过了么?”或明明看到别人在做什么就问什么。如“去上班吗?”等。而英美人打招呼一般用“Goodmonring/aftemoorr/evening.”“Howdoyoudo?Nicetomeetoyu.或Hello/Hi”问候。见到外国人问“你去哪里?”会令他不快,“干吗干涉我的私生活?”,问“吃了吗?”会以为你要请他吃饭,引起误解。

3.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恭维与称赞的不同反应。恭维与赞美要使用得当。例如,Smiht教授演讲结束后你称赞说“DrSmith,you’vegivenawondefrullecture.”这句恭维话就使用不恰当。西方人一般认为,学术报告是求实的,不会“wonderful”。因此,这句恭维话容易使听者以为说话人是在吹捧,甚至觉得说话人虚伪。正确的说法应是“Ireallyappreciateyourlecture,Dr Smith.”西方人直率,对于称赞、祝贺等一般用“Thankyou”欣然接受。而中国人往往比较内敛谦虚,“哪里。哪里,您过奖了。”

4.英、汉语表示相同概念的词语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lnad.1ord一词,在大多数中国教材中,多被译为“地主”,总让人联想到剥削阶级。而在西方,lnadlord一词多表示“房东”之意。又如bat“蝙蝠”,中国的传统年画中常出现,有“五福临门”之意。而在西方,蝙蝠往往是“ugly,evil”丑陋,邪恶的象征。类似的还有draDn等词。

5.中外思维以价值观的对比。文化的差异也会造成价值观的不同。比如,不同名族在非自由题(如禁忌语)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询问别人的年龄、收人情况、婚姻等在西方国家都是禁忌。如尊老爱幼是中华名族的美德,而西方老人并不认同这种尊老方式,在公交车上你看到一位外国老太太给她让座,若说:P1ease itdown,Granny.You’reold.这对她来说是一种冒犯。若看到某女士的衣服很好看说:Youlookbeautifulon it,很好。但若追问Wheredidyoubuyit?Howmuchdiditcost?则被认为是无礼干预他人的私事。

6.英美人士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人的异同。如:英美人士对于不合适的礼物就会礼貌地拒绝。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正常的,而被拒绝的中国人往往觉得没面子

7.英美国家与中国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的差异如英美人士吃饭时一般不吐骨头、剌类的。所以他们对食材的处理和我们不同。

8.中西方节日的不同。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结合外研社英语第一册Uuitl0Aroundtheworld的教授时,我对中西方传统的节日进行了概括、介绍和对比。除NewYear’SDay是大家共同的节日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SpringFestival,DragonBoartFestival,MidAutumnFestival,LanternFestival,QingmingFestival,英语国家有Easter(复活节),AprilFool’sDay(愚人节),Mother’sDay(母亲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Chirstmas(圣诞节)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不相同,如:中国人在元宵节吃汤圆、挂灯笼:在中秋节合家团圆边吃月饼边赏月,其乐融融:在春节吃年夜饭,全家一起守岁祈福,等候新年的到来,大年初一去给先辈亲友拜年,小孩还可以得到压岁红包等。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英语文化素养,同时.也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还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以创新的任务设计实践活动,加深文化底蕴

文化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只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加强实践,才能扩大学生对中外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一)听与动听与动的活动是基于全身反应法的理论。在该活动中,文化信息转换为一套指令,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情景中听教师的指令做各种动作。比如,待人接物;给长辈鞠躬行礼;在餐馆里的用餐.包括坐下、点菜、吃、付帐、离开等一连串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要求理解准确、动作得体,符合外国人的礼节。

(二)说与演创设情境进行对话是学习英语会话重要途径.被广泛应用于文化教学之中。要使语言表达得体,体现出异国文化的不同内涵,教师可以以课本对话为依托,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参与角色表演,积极开展课堂交际活动。如外研社英语第二册Unit9对话中以求职失败一幕为例,通过表演,学生自觉地揣摩剧情中应采用的表情、动作、语调等,从而强化了本单元主题——技能证书的重要性

(三)讨论与辩论讨论、辩论、对比与分析等一系列有意识的活动,可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结合学习谚语Barkingdogsdon’tbite(吠犬不咬人),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于dog的谚语并对比讨论dog在中西两种文化的异同:PleasewirtedownfourEnglishproverbsrelating todogs.Discusswithyourpannerabouttheculturalvaluespresentedintheseproverbs.ArethesevaluesthesameinChineseculture9.对比之下,学生很容易得出在中国文化中.狗常与贬义的、负面的内涵相联系,如痛打落水狗、走狗、狼心狗肺等。而在英美文化中的狗则可爱得多,常把它看作家庭成员,称为“myboy”,赋予其褒义正面的文化内涵。

第4篇:走进美国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失真;机械复制;本雅明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74-01

法兰克福学派,是二战期间流亡美国的著名学者群体,其中包括哲学家、社会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以及文学理论家。他们反对视大众文化为对社会经济基础的简单反映,指出美国文化是一个通过流水线作业批量生产虚假意识的工业。在法兰克福学派中,几乎所有成员都将高雅艺术的真实性与大众文化的政治欺骗性对立起来,但瓦尔特.本雅明却另辟蹊径,指出机械复制破坏了“原本”的“灵韵”。比如,随着艺术作品的大量复制与发行,卢浮宫“圣地”般的地位荡然无存,“本身处于中心位置的事物如今被边缘化”。于是在1936年,本雅明发表了论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欧洲和北美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重大变迁的时期。随着一系列全新休闲消费品的诞生和大众市场的确立,我们如今所谓的“消费资本主义”已具雏形。与之密切相关的是前所未有的电子传播方式(电话、广播)和大众娱乐产品(电影、唱片)向社会生活地疯狂渗透。当时,大部分知识分子对大众文化充满敌意。关于“大众文化有哪些潜在作用”的讨论层出不穷,其中心问题在于:大众娱乐究竟是对“乌合之众”的另一种剥削,还是解放大众的工具?艺术该不该、能不能直接卷入现代生活和社会事务当中?

对此,本雅明在《机械复制》中提出,现代条件下,艺术的“灵韵”已然被机械复制与大众生产所破坏。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它的独一无二性,且与日常生活保持了一定距离。比如,世上只有一副《蒙娜丽莎》画,其作为艺术品的重要性就被确定了,因为独一无二;再如博物馆、画廊、音乐厅等装载艺术的场所也是远离日常生活的。然而,大众文化的出现破坏了艺术的独特性和距离感,从而导致了“灵韵”的消失。摄影、电脑绘图技术的出现使图像可以被无限度复制。或许人间只有一副《蒙娜丽莎》,但它的复制品却可遍布世界各处。由于独一无二的“原本”被复制、传播,随手易得,人们自然不必前往各类博物馆、音乐厅去欣赏艺术作品,这样一来,艺术的距离感就遭到破坏。人们对艺术灵韵的敬畏感也渐渐消解。试想,我们若是置身于悉尼歌剧院或卢浮宫中,必定是聚精会神地虔诚欣赏;但在大众文化领域,人们对待艺术的态度就轻松自如得多。我们再不用衣着隆重、神情肃穆地去感受艺术的灵韵,而只需动动手指头,点开音频、视频,或坐或卧地听歌看图。

此后,西奥多・阿多诺为其做了补充。他认为,音乐工业化是对音乐生活的冲击。诞生于19世纪末的录音与广播技术,在20世纪早期,对当时的音乐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那以前,音乐是一种“活的艺术”,如上文所述,人们如果想听音乐就必须亲临现场,这“表演”本身就是及其重要的审美体验。其实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听音乐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无论是生产音乐还是体验音乐,都要求表演者和听众的共同参与。然而,录音和广播技术的出现使音乐的表演环节遭到破坏,音乐生活与社会之间的直接关联被切断了。如阿多诺所言,“录音和广播这两项新生的‘社会性声音技术’将音乐物化了”。表演“物化”表现为人们对“天籁之音”的崇拜,对伟大作曲家、指挥家的着魔,对高保真音乐的追求,等等。表演拜物教①同时存在于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领域。人们对音乐本真性的追求和崇拜,是“机械复制”时代下工业标准化生产与工业复制品同一性导致的必然结果,其主要特征是拒绝接受音乐品的任何瑕疵。而通过流水化作业生产出来的音乐则将音乐变成一个“可以轻松收听的东西”②。从此,听音乐成了一种随时随地、毫不费力的消费行为。

如今,年轻人对流行音乐的痴迷,对“听音乐”这一行为的崇拜也证实了本雅明和阿多诺的理论。例如,粉丝对偶像歌手的个人崇拜,他们对偶像的一切都了如指掌,还会写信要求电视台、电台多多播放偶像的音乐,在演唱会上疯狂尖叫、呐喊,等等。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导致“粉丝”沉溺于“明星”这一客体不能自拔的“拜物教”现象。在阿多诺看来,真正的音乐爱好者已经不复存在。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中,音乐似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想听就能通过广播、电视、手机、MP3等各种电子产品听到。但事实上,音乐确实是铺天盖地,而真正懂得音乐的人却越来越少。

在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复制技术已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和移动媒体为我们带来的触手可得的视听饕餮之余,也开始试图重新回归到追随艺术本身的道路上。我们删除MP3里的低音质音乐,转而走进唱片行或者音乐会现场;我们从电脑屏幕前离身,转而落座于影院大银幕前。这说明,人们正在有意无意地驱使自己置身于离艺术本身更近的地方。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品被大众化、普及化,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曾为经典文化的丧失和庸俗文化的泛滥而痛心疾首,然而,他们依然期待着科技发展能带给这个社会不一样的精彩。

注释:

①阿多诺针对“机械复制”理论于1978年发表了名为《论音乐的拜物教特性与听觉的退化》的论文,进一步论述了大众文化的问题,其中提到了“音乐拜物教”这一概念。

②出自阿多诺《论音乐的拜物教特性与听觉的退化》。

第5篇:走进美国文化论文范文

在之后的旅行过程中,更是嗨翻天――漫步沙滩,驾驶海上摩的,在欢声笑语中感受泼水节的开心释怀。随后家人们又同游芭提雅水上乐园,并在东方公主号上看了一场芭提雅最美的人妖表演。享受这舒适的泰式SPA,之后家人们又去寺院祈福,大家都知道泰国是全民信仰佛教的国家,佛教是泰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同行的家人们也有不少佛友,大家去祈求平安也是对泰国文化的尊重。在此次泰国游过程中大家都对国企的实力表示赞誉,因为在此次泰国游过程中家人们不仅品尝着鱼翅燕窝,二十多种水果盛宴,更是在泰国游玩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泰国的文化。

此次泰国豪华游,是公司对业绩突出的家人们一次表彰。家人们纷纷表示自己的喜悦之情,没去的家人们也都在祝福,并且希望自己的业绩能够更快提升,因为还有一次次的豪华游在等待着我们。

下面是来自花旗松素的最新研究成果,许多国内外顶尖的实验室在对花旗松素研究过程中,表明了花旗松素有益于人的健康。在各类国际医学刊物中也发表了关于花旗松素最新研究成果的报道,足以证明花旗松素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大量研究成果表明

花旗松素保健功效强

森工健维战略合作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利用森工健维生产的花旗松素产品深入研究。发表了花旗松素(二氢槲皮素)抗炎、抗过敏、止痒等作用的国际医学论文。

论文的结论是:花旗松素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过敏、止痒等作用。

花旗松素具有清除细胞中自由基、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减少色素沉着、润泽肌肤、抗衰老、抗炎、美白皮肤和皮肤再生等作用。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和市第一医院联合发表的国际医学论文

论文的结论是:花旗松素对人肺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Western blotting 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花旗松素抑制肺癌细胞的恶化发展,花旗松素具有明显的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韩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联合发表的国际医学论文的结论是:花旗松素可以预防多种癌症。在本研究中,花旗松素直接抑制EGFR和PI3-K癌变酶的活性,对皮肤癌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美国夏威夷癌症研究中心和加拿大癌症研究中心联合发表关于花旗松素预防和治疗人脂肪肝和肝癌的国际医学论文。

论文的结论是:花旗松素可以减少肝脏脂肪形成,在载脂蛋白B和载脂蛋白A-1分泌的伴随减少和增加,同时具有抑制肝癌细胞恶性发展的作用。

辽宁省中医药大学发表花旗松素预防和治疗人胃癌、肝癌、盲肠癌的国际医学论文。

论文的结论是:花旗松素具有对人胃癌MGC细胞、人肝癌HepG-2细胞和人盲肠癌Hce-869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在美国,二氢槲皮素(花旗松素)由新泽西库克大学生物科技中心进行测试,测试号码:08901-8520 USA,二氢槲皮素(花旗松素)被列入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列表中,以维生素PM行制药生产,它是很好的细胞毒性物质钝化剂、肿瘤保护剂、放射防护剂、毛细血管保护剂、胃炎保护剂、肝脏保护剂、免疫监控剂,具有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提高心肌收缩力,减少肌肉的区域兴奋,减少肝脏、血液和血浆中的胆固醇水平等良好功效。化妆品和日化用品领域:在化妆品生产中作为抗氧化剂、抗衰老剂,可增强皮肤弹性,消除青春痘和化脓性皮疹,改善头发发质,花旗松素在面霜和香皂中作为一种添加剂,可以延缓皮肤老化,活化肌肤细胞,花旗松素作为护发素和护发药剂可促进头发的生长,同时保持头发和头皮的健康。

2017年2月14日,据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消息,应欧委会的要求,就落叶松提取物(花旗本次评估的新资源食品为富含花旗松素(taxifolin)的落叶松提取物,拟被用于非酒精饮料、酸奶、巧克力糖果。

它是落叶松的水――乙醇提取物,花旗松素含量不低于90%。经过评估,欧盟食品安全局认为,富花旗松素提取物被充分描述,其组分数据与说明不会引发安全风险,也没有遗传毒性风险。

部分原文报道如下:

Following a request from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the EFSA Panel on Dietetic Products, Nutrition and Allergies (NDA) was asked to carry out the additional assessment for taxifolin-rich extract from Dahurian Larch as a food ingredient in the context of Regulation (EC) No 258/97. The novel food (NF) is a taxifolin-rich waterCethanol extract from the wood of the Dahurian Larch and contains a minimum of 90% taxifolin. The Panel considers that the taxifolin-rich extract is sufficiently characterised and that its compositional data and specifications do not raise safety concerns. The NF is intended to be added to non-alcoholic beverages, to yogurt and to chocolate confectionery.

面对大量的研究成果,花旗松素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此次泰国豪华游后,有两位大姐想把自己治病的经历分享给大家。

花旗松素效果好

老俩口都受益

我叫刘燕,今年63岁,能用上花旗松素,我要首先感谢李振华经理,经过他的介绍,我在2017年2月17日来到了公司,当时想着买点回去给孙女吃,但当时儿媳妇不同意,自己来到公司想着再了解一下,来到公司后认识了孔祥风,经孔总详细介绍产品的功效后,自己还想再考虑下,这时孔总对自己说,你拿回去吃,吃不好给你退回来,听到这句话后,我很受感动,我吃过那么多的保健品没有一个给我退的,在此期间,我还参加了公司组织的千人大会,看到会场上将近2000人,我下我自己彻底放心了,会场里面年轻人,老年人,不管多大年纪的人都有,我想着,岁数大的老人能上当受骗,这么多年轻人怎么会受骗,听了会上王彦军总对公司的介绍,更加肯定了自己没有受骗,当即回去后买了一套产品,我老伴有痛风,风湿,脊椎增生,腰椎增生,我早上洗脸的时候,他天天等着我洗完后,把毛巾拿给我,让我替他把毛巾沾湿好擦擦脸,因为他自己早上的时候不能弯腰,只要一弯腰就非常的疼痛,吃了花旗松素一周后,我早上洗完后,看他也自己去洗脸了,没用我把毛巾给他沾湿,我也没说什么,第二天看到他又是自己洗的脸,然后我就问他,你怎么自己能洗脸了呢,然后我老伴说,我现在腰不疼,腿不痛,嘛不自己洗脸,吃完之后,老伴的身体变得更好了,因为自己家修挖掘机,有些时候需要砸大锤,有一次砸了一天的大锤没喊腰疼,我问他你腰不疼了啊,他说现在不疼了,吃到20多天的时候。他颈椎下面的一片起了小疙瘩,还有小水泡,不疼,就是痒,排尿有些发黄,自己告诉他这是在排毒,他说这个产品是真的好。

自己是2011年检查出的糖尿病,腰椎增生,脊椎增生,整个大梁骨都增生,还有之前自己的血糖是,14.多13.多、12.多、现在自己的血糖是,7.4、7.8左右,别的什么药都不吃了,因为自己是信佛人不会说谎话,自己之前的胃比较硬,现在变软了,之前自己114斤左右,现在103斤左右。还有胃炎,胃溃疡,12直肠溃疡,现在恢复的很好,我想着自己的身体调理好,就是最大的愿望,还有就是能够把这种产品带给更多的人,让他们获得健康,传递爱心,2016年4月25日时腿摔伤了,医生当时让手术,但自己没有手术就一直在家养着,走路有点破脚,不敢弯腿,农历2月19日观世音诞辰,佛院开法会。还去跳舞了,站了2个多小时,回去之后没有什么事,我就希望这种大爱的产品能够传递给更多的人。

诊所引进花旗松素

送人健康赚财富

我叫滕旭莲,患有神经性皮炎,排毒的地方都有,腹股沟,腋窝,还有头皮屑,一年前,我不敢穿黑色衣服,因为都会落下一层头皮屑,现在唯一没好的地方就是胳膊这,现在快要恢复的白色了,皮疹恢复后色素沉着变白,我能够走到咱们这里来是因为我受益了,我的诊所从引进花旗松素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我相信自己这一步走的很对,我相信能够有更多的人相信花旗松素,我特别希望医生能够相信花旗松素,所以我站出来了,大家都有一份热情,一份感恩,我相信我自己一个医生能够在这里扎根,开枝散叶结果,把更多的爱洒向人间。

在两位患者的分享中,她们都无法掩饰自己激动的情绪,特别是刘燕大姐,在分享的过程中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这是幸福的泪水,感恩自己,感动他人,我们都在传递健康,传递幸福给他人。

朋友圈病例多

齐夸产品保健康

关于花旗松素的案例,比比皆是,关注森工健维人的微信朋友圈案例更是多得数不胜数,下面是花旗松素之前的受益者于英的朋友圈案例分享。

案例一:糖尿病患者的福音,糖尿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我叫刘敏,今年60岁,我走进森工健维也是源于我吃了花旗松素受益才与公司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是有着高血压和糖尿病十六年的患者,在没服用花旗松素之前每天胰岛素的用量是在46个单位,而且血糖一直控制不好,胰岛素量越加空腹血糖值越高,相互抵抗,一般都是在9到11之间,并伴有并发症出现,其表现在眼底病变视力模糊,肾功能下降,小便不通畅,大便不成型,下肢浮肿,足部有溃疡现象。在服用花旗松素第五天的时候,身体就开始有不适的反应,在头晕恶心,流眼泪,眼睛刺痛,发烧起不来,当时真的有些害怕,当我坚持到第十天的时候,这些症状逐渐减轻,直到20天后不适的现象完全消失。到现在我服用花旗松素已经是近五个多月,血糖恢复在正常范围内,一般每天空腹血糖都在5.3至6.1之间。而且并发症也完全消失。每天精力非常充沛。另外我妈妈也是糖尿病患者,老人家还有很严重的哮喘,肾功能也不好,腿浮肿很厉害,自从服用花旗松素这些症状也全部得到改善。所以妈妈的健康才是我最大的幸福!我感恩王彦军老总能把花旗松素推向市场,让大家有缘吃上这款新奇特的产品。让处于亚健康以上的人身体得到恢复。在此我也真诚的希望通过我们自身的体验,把这对人类有意义大好事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让每一个家庭因为有了我们的花旗松素而对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

案例二:来自南充的罗大哥,她的女儿患上了乳腺癌。

大家好!我是南充的罗道华,我女儿换上了两年之久的乳腺癌晚期,在2016年十月份的时候就觉得自己严重了,在十一月三号我们就到省医院去复检,并作了PET一CT检查报告,发现四处转移,转移有下DG代谢系肿瘤,肝转移,右肾转移,骨转移,非常严重,就赶快回来,第二天就到南充医学院新区住院治疗,星期一,肿瘤科的主任医师一起会诊,就告诉我,叫我做好思想准备,最多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家去养吧。朋友们你可以想一下作母亲的心情,当时急得我到处寻找救命药啊,在这几天的时候,来了救星,给我送来了森工健维的花旗松素粉,吃了这产品身体一天就比一天好,这几天我们都出去走了的,下周一要去医院检查,在这里我要感谢李老师,任老师以及所有关心,和帮助我女儿的人,还要感谢王总研发这么好的救命良药,这可能是奇迹的出现,朋友们一定要相信公司,相信产品,相信自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案例三:王世云56岁,2013年8月,岳父因身体不适,检查得知已经患直肠癌,在全州医院成功地做了大肠肿瘤切除手术后,每两个月去医院检查,身体状况一直较好。2015年9月岳父突然又感觉不舒服,再去医院检查,得知癌症已复发。

岳父过了63岁生日后,直接去广西医科大附属一院做放疗。经过27次、53天的放疗,花了近70000元人民币后,医生已无能为力了,建议他回家调养观察。岳父无奈地拖着孱弱的病体,回到家中。这时岳父的体重已由150多斤下降到只有110斤,面色苍白,精神不振。每餐只能免强吃下小半碗稀饭,每天不但便血二三十次,还剧痛难忍,不得不每天吃两颗止痛药。每天几乎都是躺在床上,要亲人伺候吃饭和大小便。村子里的人都在相互传说:王世云可能过不了这个年了……

服用了花旗松素――一种全新的我们闻所末闻的新型医疗食品,并经过森工健维公司医学教授对它的介绍,决定买一套给岳父吃!这个决定好难下啊!若不是生死关口,若不是自己的父亲,谁敢做这个决定――把父亲的生命交给一个没有听说过的产品,花旗松素?我们这是在赌命,是拿几万块钱和对父亲深深的爱同癌症与上苍在赌岳父的命!

幸好,我们赢了。岳父吃了产品3天后就止了痛,并且胃口慢慢变好。10多天后,大便就减少到一天只有8-9次了,而且一顿可以吃下两碗稀饭了。在他吃花旗松素刚刚4个月后,他的身体已经恢复得非常令人满意了。

在这里还有一位不愿意透露自己姓名,已经年过八旬的老大爷分享:他说:“我是个爱运动的人,没有病的时候每年都和老伴出去旅游,喜欢经常游泳,家中保健品琳琅满目,可是自己的糖尿病还是没有得以控制,当可怕的并发症来临的时候,肾衰小便失禁,无奈肾支架2个,还伴有脑血栓,心脏病,脑出血,后期卧床不起长达两年,两年没有穿鞋,他伤心的说看衣不能穿,看钱花不出去,医院让透析,我认死不遭那个罪,家住16楼,曾两次跳楼,由于身体太不便利只有上身出去了,下身被卡住了,正在失去生存念想的时候有幸结识花旗松素,不知为什么如此神奇居然很快见效让我看到希望,心情喜悦的就是想哭,服用至今自己可以打车去银行取钱。”

案例四:分享的是他的父亲。我父亲窦连生87岁在今年9月4日,住哈尔滨医大二院,检查诊断多发腔隙性脑梗塞.脑萎缩.脑动脉硬化,当时双腿不能行走,脸部口斜,三年前,住医大二院二次,患左腿静脉屈张,动脉血栓,也不能行走慢,疼痛,当时医生让手术治疗,考虑年玲大,保手治疗,维持只能用西药抗生素消炎,在2015年又旧病复发,患上糖尿病,腰垂盘综合症,这些疾病只能吃西药维持,在今年我有幸朋友介绍,花旗松素,对心脑血管病有疗效,去长春总公司了解,买了产品让父亲吃,当时拒绝了,在今年突然老病复发,当天就给父亲吃花旗松素,吃到3天就能小步行走,吃到二月现在走路正常了,以前有其它病都得到治疗和修复,感谢研发人王彦军老总,感谢森工健康研l这么好的产品,给我父亲第二次生命!

此次豪华游看出森工健维,能够以人文本,塑造企业文化。组织员工游玩,让员工在游玩的过程中增强团队之间的感情,更是凸显了公司的人性关怀。众多的病例,验证着森工健维对健康的专注,也记录着森工健维对健康的成功传递。

吉林省森工健维天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18143098625

第6篇:走进美国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外国文学 文本细读 叙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26-02

“文学性”(Literariness)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最早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初《最新俄诗》提出的,他在论及文学科学的对象时认为:“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换言之,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本身的特性,是文学与一切非文学比较所具有的差异性,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那种东西。 胡涛在其博士论文《“文学性”研究》中对其多义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也指出上述解读的片面性和不合适的地方,本文旨在就外国文学教学中出现的“文学性”缺失导致的问题进行论述,不做词源学讨论,故仍沿用上述解释。

一、外国文学教学中“文学性”缺失导致的问题

穷究思想深度,缺少艺术性鉴赏能力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造成中现象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文学讲授中文学性的缺失。由此导致的学生从艺术角度解读作品能力的下降,写作能力的荒疏,不得不说是当下外国文学教学乃至文学教学的遗憾。

首先,在当今“理论爆炸”的时代,盲目引用各种新奇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牵强附会的解释。十九世纪末开始的西方文学在反传统的旗帜下,各种文学思潮风起云涌,纷纷发出自己的声音,由此生成各种具有创建性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精神分析学、人类文化学、生态学等陆续为我国文学研究界介绍到我国并在文学研究和文学讲授中得以运用,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大量的了解和吸收文学批评新方法,在文学研究之初不加甄别的将之运用于作品的分析,导致文学作品与批评方法形似而神非。

其次,外国文学由于作品繁多、人物浩繁导致的教学时长安排的困难,学生对于西方文学话语方式上的障碍。课时不足是大多数从事外国文学教学的教师的共识,由于学生接触外国文学的机会较少,对这部分内容生疏,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作家背景、创作生涯的介绍方面,对作品进行文本细读的时间被压缩,而缺少对文本的细读的同时也就是在放弃文学性的探究,学生缺少对异质文学的不同话语形式的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进而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错误解读。

最后,外国文学教学中文学性的缺失导致学生缺少从文学学科视角看待文学作品和文学素材的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课程的传统文学教学模式更多关注文学作品“写什么”而不关注“怎么写”,而文学作品是作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文学的视角,立足“怎么写”的解读,是用“关注写作”的角度来统摄和观照文本,关注言语形式,关注作者在写作流程中的个性与意图。以文学独有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引起读者的喜爱与认同,这有别于历史、哲学、社会学的表现形式也是文学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之处。放弃文学技巧的研究,而一味执着于思想深度和内容的新奇的挖掘导致文学根本的丧失。与此同时,在文学创作中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问题、现象,表达空疏的道德义愤却缺乏文学的感染力。

上述种种正是因为缺少对文学性的重视,缺乏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所造成的弊端,而外国文学的文学性突显是解决问题的一条途径。

二、教学中如何突显“文学性”

文学性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根本,那么如何突出外国文学教学中对文学性的重视与理解,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首先,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突出文本细读。近些年来,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实践中长时期存在一个“重理论、轻文本”的误区。理论方法只是文学的解读与研究的切入视角,而文本细读才是突显文学性的根本。“文本细读”是英美新批评贯穿始终的重要精神和批评方法。所谓“细读”,实为“细评”,主要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全面的评价,评论者在作品的结构、反讽、比喻和夸张等方面显示文本的语义。“文本细读”有利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外国文学以及外国文学研究的性质和意义。

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小说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以及小说叙事的语气、主题、象征和寓言手法等方面来考察文本,结合作品同学生一起阐述叙事视角使用的优缺点、象征手法的使用是否恰当、作品情节前后安排是否合理其因果关系如何等等,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小说主要故事情节和脉络的基础上,切实从实际出发来操作文学文本,进而引出相关的阅读参考文献与理论资源,掌握各种表现手法和运用技巧的搭配。 从文本的意象、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作者自身经历的影响等方面对作品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不仅很好地显示出了文章作者对已有的分析和结论的把握, 而且还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结论和对小说文本的基本看法。 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就是典型性案例,将作品拆解成各自独立又整体相连的叙事迷宫,从而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对文学的本质的认识能力,很值得我国外国文学教学的借鉴。

其次,通过教学建立起语言形式与外部现实之间的有机联系。外国文学教学不仅要关注语言内容“说什么”,还要聚焦语言形式,即关注语言文字是怎样把人的情和意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学的语言形式是这种文学思维形式的一种体现,同时异质文化带来的文化差异也会导致对文本形式的理解偏差,即涉及到文本的语言形式与跨文化外部现实之间关系的构建。因此,外国文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语言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必须凭借文本去体会作者语言表述的形式以及语言如何表达的内心世界的思考,进而建立起学生――作者――作者眼中的世界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叙事学中以深入挖掘文本层次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目标,强调文本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考察,文本与语境之间关系,考察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的组合形式设计文本从而形成对外部现实世界的反映的,将作者的设计和写作过程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了解的不再是文本表现出的最终的结果而是参与到创作过程的始终,从而促进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加深文学性的感悟。

最后,是学生由被动接受向积极参与的转向。教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而是诱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学生主要任务也并不是“学”,而是以熟悉各种艺术手法去剖解原文,以真正意义的“关注写作”意识的核心,就是在文学性的前提下对如何运用言语的自觉关注。在外国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以言语为抓手,从写作的角度研判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这是读写沟通的关键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文本”。 以关注细节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寻找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词汇、意象、场景等,经过系统地归纳分析必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发现。

著名美国小说家纳博科夫在讲授《包法利夫人》时,设置了一些关于文本细节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如:爱玛读过哪些作品,描述爱玛的穿着、发型和外貌等。以此来诱导学生从细节入手,从作品的言语方式入手解读文学作品。

综上所述,倡导外国文学教学中文学性的突显,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学素养以及艺术性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是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基础薄弱,写作能力差的根本所在,对于外国文学教学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曼・雅各布森.《现代俄国诗歌》,蔡鸿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2]周小仪.《文学性》,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3]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河北学刊》,2004年

第7篇:走进美国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还有培养学生的品德,提高学生的素质,要从养成教育入手,塑遗学生的阳光心态,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不仅仅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它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的重任,而养成教育是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所以我认为,对职业学校来说,抓养成教育,是职业学校必备的一门课程。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养成教育就是养成好的习惯。所以说养成教育也就是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会学生生活和做人。

要抓好中职学生的养成教育,塑造中职学生的阳光心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养成教育,塑阳光心态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1.1学校要制定完整的学习、生活制度

中职学生自律能力比较差,多年养成的坏习惯、坏毛病一时很难改正,这就需要我们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要采取全天候、全方位的管理,即每天24小时每个阶段都有老师监督和管理和指导,做到时时、处处、事事有人监督,随时掌握学生的行踪及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逐步改掉不良习气。

1.2学校还应该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在走廊、教室、寝室、餐厅、校园里张贴名人名言和温馨提示,使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提醒,例如,在餐厅里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学生在浪费饭菜时,看到这句话,就会有所考虑。在草地插上:小草青何忍踏之。学生要践踏草坪时,就会收仁脚步,在教楼的走廊里贴上:一寸光阴一一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学生看到就会想想自己所浪费的时间,学生在经常耳闻目睹之后,就会慢慢的接受这些好行为,好习惯,进而就会去尝试,去养成。

2抓养成教育,塑阳光心态其次要提高教师素质

中职学生其实也就是中学阶段的学生,身体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思想正处在变动时期,学生的健康成长,主要靠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而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学生是否能够获得良好教育的前提。因此,教师素质是学生成长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2.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塑造良好的形象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国有句名言: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可以带出一班充满爱心的学生,一个工作严谨的老师,也可以带出一班学习认真的学生。当一个学生随手丢弃了一张废纸,如果老师看到不去阻止,学生会认为他的行为正确或者是无所谓,如果老师对学生横加指责,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如果老师随手捡起,把废纸扔进垃圾箱,那学生会感到羞愧从而会记忆很长时间而不再随便丢弃垃圾了。做为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办公室,还是在校园里,都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因为有很多双眼睛在盯着我们,有很多学生在模仿我们。

2.2教师要观察学生、引导学生、关爱学生

班主任、任课教师应常常提醒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提醒的多了,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会形成印象,当一个班主任在班会上语重心长的给学生们讲家长的辛苦及对孩子的付出,很多孩子都会羞愧的低下头,即便他们平时对父母有很多的不满,这时也会化为感动,或许一次、两次对他们触动不大,但是讲的多了,很多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对父母的感恩。一个学会感恩的人,他也学会了爱人,他才会有阳光的心态去生活和工作。

3抓养成教育,塑阳光心态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扩大学生的优点

蒋乃平教授经过长期的调查得到一个结论: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学生的家庭是弱势群体,学生在学校也是弱势群体,有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班里连个小组长都没当过,他们是在自卑中成长起来的。职专学生心理调查显示有1/3的学生因各种压力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近年来,学生中各种心理问题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由于种种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整与疏导进而导致精神障碍的人数也有所增加。所以我们应该“换一种眼光看人才,换一种眼光看教育,换一种眼光看学生”。

当学生来到学校,走进班级,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就要积极去发现学生的优点,要学会抓住优点去评价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现在流行一句话:优点轰炸。不仅老师去发现学生的优点,还可以在学生之间组织找优点活动,让同学相互之间找优点。当一条条优点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会发现,他在别人眼里并不是一无是处的,这样,学生不仅树立了自信,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们的那些优点就会放在他们心里,使这些优点成为行为习惯。

4抓养成教育,塑阳光心态还要经常组织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

现在学生中的不良习惯如抽烟、酗酒、赌博等,都是从无聊、好奇的模仿开始,逐渐形成的。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就可以把他们的好奇引人正规,使其精力得到充分发散,有助于抵御不良影响的诱惑。

将学生投入到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去体验工作的艰辛和艰辛工作中的敬业奉献,去感悟生活的不易和不易生活中的热情乐观,不仅能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大为增强,而且能大大提高同学们的道德意识和水平。可以想象,桦犁铁耙之上,那催赶耕牛的号子;高温火炉之前,那挥汗如雨的场面;机器轰鸣声中,那穿梭忙碌的身影;规划设计室内,那精益求精的执拗……无不会给学生以深深的震撼和启迪。所以说,运用一定形式改变学生的角色地位,可以让其充当新的角色,体验新的人格,接受新的要求,改变不良品德,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5抓养成教育.塑阳光心态还应该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目标设定

第8篇:走进美国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105-02

所谓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主要提供财政供养,以师范类专业为主,2000年前后由专科升格为本科,承担着为地方基础教育及其他行业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普通本科院校。目前,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都向重点大学看齐,抓重点学科建设,办研究生教育,出现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脱节,毕业生不适应行业要求的状况。具体就本科师范院校而言,师范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基础教育结构变化的形势;高师院校办非师范专业,原来师范教育的办学体制和模式不能适应;新增非师范专业,存在着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学生的社会认同度不强、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科研方面,缺乏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科研平台建设不足等。因此,就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转型发展。

一、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的方向

转型发展可以解决学校面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解决毕业生就业难、就业稳定性差的难题,可以为建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体系提供突破口,因此,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的培养模式,才是学校长远发展的持久动力。从转型方向上讲,就是要建设以突出教师教学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大学。作为一所本科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是学校的根,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协同推进是学校的魂。学校的转型发展必须要传承和发展教师教育的优势,正确处理师范与非师范的办学关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此同时,加强非师范专业建设,改革培养模式,向应用技术型迈进。因此,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的转型必须明晰学校目标定位,坚持内涵发展,探索多元发展,推进质量建设,实现师范教育为“教师教育”。与此同时,适应地方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当地企业、事业、文化发展的实际,办应用技术型专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二、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对学校现有的所有专业都提出了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然也不例外。由“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首先是教师,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师;而应用型则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为广泛的适应性。这样才能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当是教师性、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具体说来,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要储备教学所需的一定的专业知识,要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能力;就应用型而言,学生需要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就复合型而言,就是要求学生适应汉语国际推广这一具有展现国家外交战略新思维的要求,适应较为单纯的语言教学活动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活动的要求,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国际化而言,就是要求学生要有国际化的眼光和国际战略思维能力。正如美国肯扬大学白建华所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教师至少包括两个大的方面:①培养扎实的汉语基本功;②培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动手的能力。所谓动手能力,主要是汉语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如何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如何把汉语和其他学科相贯连,这些能力的培养,如果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汉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关键,建议采纳医学院的培训方式,加大培训的力度,既要打好坚实的语文功底,也要通过严格的训练,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说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有适应实际教学需要的语言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

三、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如前所述,转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提出的能力要求,就是要在具有相当的教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而实践教学能力只有通过实践环节才能获得,而缺乏实践活动的课堂就学,就很难满足能力提升需要。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培养目标、课程体系都比较完善,而实践教学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方面还不够明确,学分、学时所占比例偏少。另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教学内容、形式与专业特点不符的问题。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课程实践、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与其他师范类专业相类似的传统实践环节,缺少富有创造性的如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面对面教学的内容,况且实习环境以国内学校为主,缺乏国际化的体验。再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国际化的教学环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当是在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进行教学,目标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以及对外文化交流专门人才,这就要求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国文化交际能力。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是,学生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外语口语表达能力达不到国际化的要求,同时,没有国外的教学生活体验,缺乏多元文化背景,许多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根本没有接触留学生的机会,他们无法走进留学生课堂,更谈不上到国外进行汉语教学实践。还有,实习基地建设不能满足专业建设需要,有待进一步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对象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外国学习者,留学生则是较为集中的学习对象。然而,一些有留学生的学校,考虑到保证留学生的汉语教学质量,以免影响学校招生,让本科生进入课堂较少。而没有留学生却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更是难以实现实践教学。因此,开辟国外汉语国际教育实习基地就成了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

四、适应转型要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

适应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向应用技术性转型发展的需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从内容上应当充分体现能力本位,强调实践应用。就能力而言,主要应当强化汉语语言表达能力、外语听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因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属于应用语言学科,而在实际工作当中,“决不是推广和传播语言的问题,更重要的应当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教学为媒介,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把汉语与中华文化一起推向世界。”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除训练必要的语言能力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中华才艺、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担负起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任。从实践教学的方式上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要从实践教学大纲、实践能力考察、实践能力评价标准、实践训练过程实施等方面强化系统训练体系,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与此同时,在实践环节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实训教材选用编写、实践任务完成等方面体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明确指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注重汉英双语教学,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外文学、中外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较全面了解,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型人才。”据此,要体现这一目标,强化实践训练,就要“完善平时校内实习的各项环节,为学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与留学生教育机构、外事管理部门、国外友好学校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把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实践训练之中。”建设稳固、可靠的对外汉语实习实训基地。设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院校,应当站在国际化办学的高度,创造条件,想方设法招收留学生,并不断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使校内的留学生课堂成为本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最为重要的实习基地。因为,本校的留学生教育,既能创造一个好的国际化办学氛围,又能够方便学生深入到留学生汉语教学课堂,亲身体验汉语教学。同时,还可安排学生与留学生结成伙伴,进行汉语教学辅导,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教学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还要与当地国际学校、有留学生的高校、地方外事机构、涉外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互相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实习安排上,可考虑将学生按照不同年级、不同教学进程分阶段,按照汉语国际教育、涉外管理等不同方向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工作见习。同时,可邀请实习基地员工深入课堂教学、与校本部教师共同研讨教学方法,参与教学改革,完成实践教学。也可与国外高校和语言培训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建设海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带薪实习、语言文化交流团,汉语夏令营、汉语培训、顶岗实习等形式,开展国外汉语教学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能力等职业应用能力。

总之,只有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的新挑战,为实现汉语国际推广、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培养更多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白建华.有关汉语教师培训的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09,(3).

第9篇:走进美国文化论文范文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借助大众传媒的高速运转,我国掀起又一轮的国学热。本文将对大众传媒时代国学形象的媒介传播方式及其特点进行简单的探讨与总结,以期对我国国学领域的健康发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到有益的作用。

【关键词】国学热;大众传媒;传播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沉寂了近一个世纪的国学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并随即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兴起了新一轮的“国学热”。现代社会中,作为文化载体的大众传媒广泛普及并高度运转,大大促进了信息传播领域的发展,成为“国学热”的有力助推器。研究大众传媒时代国学形象的媒介传播方式,有助于推动国学更广范围的普及与更深层次的研究,从而在人民群众中更好地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增强我国民族软实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国学复归及其必然性

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国学”一词至今在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精准的定义。在古代,国学指代国家设立的学校,《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中记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唐代韩愈在《窦公墓志铭》中亦有“教诲于国学也,严以有礼,扶善遏过”。近代意义上的国学则是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借用汤因比的‘历史文明’理论来说,中国国学的诞生,主要是中国人和中国社会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而提出的‘应战’之举”[1],“国学”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激烈冲突的产物。多数人认为国学定义始见于章太炎的《国学概论》,曾为国学下定义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的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2]这里为国学下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广义上的国学,“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不仅包括传统的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学术领域,还包括音乐、书、画、建筑等艺术领域,医卜星象等自然科学领域乃至宗教信仰领域。20世纪90年代末期,借助当代大众传播媒介,掀起了新一轮国学文化热,至今方兴未艾,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思考。本文中笔者所理解的国学指代的是狭义下的国学,即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艺术。

国学热在大众传媒时代出现并非偶然,它有着历史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可得出以下原因:

首先,受众因素。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与反映者,是媒介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受众的接受程度是传播效果的主要体现。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开始转向对精神文化消费品的需求,人们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艺术,满足更高层次的生活追求;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开放的社会机制与环境为人民群众的多元价值观提供了条件,但也会造成各种价值观交织、思潮激荡,甚至道德沦丧、人们精神空虚的社会现象,而国学中的观念与思想特别是儒释道伦理则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依托,帮助人们树立主流价值取向、找到现代社会生活的个人坐标,重新构建信仰体系;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世界各国广泛设立了“孔子学院”以了解“中国形象”,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结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认同感,“国学热”受到广泛关注。

其次,大众传媒因素(传播者)。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信息提供者,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一些重要的‘稀有’公共传播资源,例如广播、电视使用的电波频率等,也是国家以某种制度方式委托给传媒组织专用的”[3]。国学是几千年来我国各民族积累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大众传媒利用传播特权传播国学信息,进行舆论引导与宣传,以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此外,传播中国文化应当是一种历史责任,中国应当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作出民族的贡献。[4]大众传媒通过国学形象的塑造,来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了解,树立我国国际形象,增加国际影响力。

最后,传播媒介因素。麦克卢汉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5]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信息的高度浓缩与密集促使传播媒介不断融合翻新,这也为国学热的兴起提供了客观条件。

国学形象的主要媒介传播方式

通过对有关国学形象的媒介传播方式典型事例的搜集与分析,笔者发现国学形象有以下五种主要媒介传播方式:

文化名家通过电视讲坛方式解读古典名家名著。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为例,该栏目自2001年7月开播以来,先后邀请一系列教授、学者解读古典名家名著,他们以当代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在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内,将传统上晦涩难懂的古典文学和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深入浅出地传达给广大观众,使历史上藏匿于深宫后院的故事飞入了寻常百姓家。2006年,《百家讲坛》被评为央视十大优秀栏目之一,仅次于《新闻联播》名列榜眼。《百家讲坛》既收获了优异的收视佳绩,也获得了良好的市场美誉度。电视让学者有为,学者让电视深刻,《百家讲坛》秉承着“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的宗旨使得大众媒体与高雅文化成功联姻,成为2006年、2007年引人深思的文化现象。

嫁接脱口秀等新形式出现在创新综艺节目中。2011年伊始,湖南卫视推出了中国第一档姓氏文化深度解读节目——《非常靠谱》,该节目邀请于丹、纪连海等十几位观众喜闻乐见的专家、学者组成“摆谱团”,通过“姓名堂”、“最姓我”、“全家福”三大节目板块,以姓氏为包装,展示百家姓中家族的传奇故事、家族绝活与家族杰出人才。较之电视讲坛类型节目,《非常靠谱》邀请明星与名人参与现场互动与点评,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此外,该节目由娱乐主持大哥汪涵担纲主持,增加了看点。《非常靠谱》采用当下更为时尚、新潮的脱口秀互动形式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冷门的姓氏、家族文化,以“百姓主题、群英摆谱”的方式,为观众呈现了一道高端文化大餐。

转贴于

另外,湖南卫视以脱口秀形式打造的《百科全说》,将中国经典中医养生知识嫁接于轻松搞笑的综艺节目,使观众在开怀一笑间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有《天天向上》中的夫子国学也在寓教于乐、雅俗共赏中塑造了国学形象。

电视剧、电影翻拍经典著作。近几年来,电视剧、电影行业对传统文化领域的选题呈上升趋势,2005年《汉武大帝》中展示的汉文化带动了一阵“汉学热”,2007年,国人掀起了翻拍四大名著的热潮,《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在新时代的光影技术下再次演绎视觉盛宴,2007年《贞观长歌》再现大唐盛世。在电影方面,以打响2009年贺岁档第一炮的《花木兰》为例,该影片重新打造国学经典中妇孺皆知的典型形象花木兰,用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感人本土传奇唤起国人心中的深厚民族情结。这部古装传奇巨著上映后,在获得过亿的票房佳绩的同时,也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2010年3月21日,《花木兰》还同《赤壁》、《建国大业》等逾百部中国优秀电影当选《电影看中国》系列产品,作为历史中国的部分展示中国形象。根据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改编的影片《墨攻》、根据梅兰芳先生一生艺术之旅改编的《梅兰芳》、戏说赵云的《三国志之见龙卸甲》等传统国学中的经典题材也陆续被搬上银幕。

平面媒体适时出版同类题材相关读物。借助《百家讲坛》的东风,中华书局、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整理于丹讲稿,适时出版了《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论语〉感悟》、《于丹〈庄子〉心得》,2008年于丹和孔健的《论语力》也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于丹热”向人们席卷而来。2007年“全国优秀畅销书排行榜”上,《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品三国(下)》高居排行榜前三名。①通俗易懂的白话语言代替了艰深难懂的文言文,大大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得几千年前的经典读物在现代视角的重新解读下有了普适性的意义。

国学形象借助网络、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兴传播媒介形式出现。2006年,百度开设全球首个国学频道,免费为广大网友提供国学相关信息的特色搜索服务,提供高品质的古代文化典籍在线搜索及阅读功能,千年传统与时尚完美结合;新浪网则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交换学习国学心得感悟。

五种国学形象媒介传播方式的特点

各种媒介相互策动,使得国学形象的媒介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化。在飞速发展的传媒时代,媒介资源呈现出丰富化的特征,新旧媒介交织,媒介功能日益融合。在国学形象呈现的过程中,既有传统上的平面媒体、地上波广播电视,也有卫星广播电视、电子出版物以及互联网络等新型传播媒介。多种媒介传播方式为国学形象的呈现提供了多元渠道。

借助多种媒介传播方式,国学普及呈现“大众化”、“通俗化”。由于年代久远,传统国学形象在大众心中多是抽象的意象,给人以艰涩冰冷的陌生感,而经过现代媒介的全新解读,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平民百姓的距离,例如,《百家讲坛》利用悬念化的图片与文字配合讲解,适时配有震撼人心的背景音乐,强大的视觉冲击迎合了受众的感官需要,使受众置身其中,学者平白易懂的话语将经典大众化、通俗化,“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同时,一般人几乎很少有机会深入大学聆听专家讲座,也不可能经常性阅读专业性书籍,电视讲座及其相关书籍等大众传播方式为大众提供了这样一条走进文化、走进传统经典的便捷途径。

传统文化与时代意义相结合,赋予国学形象新的解读视角与指导意义。任何时代的理论只有结合新的时代背景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媒体呈现出的国学形象结合当代环境新特点,拥有了实际性的指导意义。在讲述《论语?子路》中“君子和而不同”时,结合我国国情,于丹指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的不同声音和谐地融入大的集体的声音中去。专家学者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在总结国学理论精粹的基础上,向受众传播新视角下的传统文化与艺术。

大众传媒时代国学形象的媒介传播方式,使得“国学热”出现“暴力化”、“快餐化”、“商业化”的趋势。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化程度的提高,文化与商品开始有机结合,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商品进行生产与消费。在市场化、商品化、利益化的过程中,传播媒介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进行再生产、包装、销售,国学在大众传媒利益的驱使下,将抓住受众眼球作为唯一目的,将国学内容扭曲化,传播低俗、不健康、不道德的所谓“国学”内容,使国学变得日益“商业化”、“暴力化”。与此同时,在读图时代,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受众往往没有时间与精力处理爆炸式弥漫的信息,更不会耐下心来阅读往往晦涩难懂的深奥知识,大众传播媒介将国学打包,变其“快餐化”、“视觉化”来满足受众对相关文化的需求。中国国学是中华民族通过数千年的积淀、诠释、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想真正吸收其精髓,必须真正潜下心来,仔细揣摩研读才可领悟,仅靠“暴力化”、“商业化”的“文化快餐”有时不仅不能得到纯正的国学知识,甚至会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这既要求受众提升自己的分辨能力,也要求大众传媒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加强自身媒介素养,坚守媒介应有的文化操守,真正为大众提供一片解读文化的净土,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注 释:

①2007年12月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中国新闻出版报》。

参考文献:

[1]黄保罗.从欧美视角看体现中国软实力的“大国学”[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3-04(013).

[2].《国学季刊》发刊宣言[J].国学季刊,1923(2).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7.

[4]邓青,李敬一.论文化产品的产业化发展[J].新闻爱好者,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