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调查范文

经济调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调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调查

第1篇:经济调查范文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城乡经济的互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农民劳务收入不断增长。但是,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总量、速度、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也是促进我镇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一)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3.8万人,去年劳务输出的数量是17000人次,劳务收入达到了1.5个亿,主要是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等产业,以外输(广东等沿海地)为主,本镇消化较少。今年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只有1.45万人,与去年相比数量上会略低,呈递减的趋势,外输产业、地方仍与以前差不多,技术工与普通工的结构略有点变化,出现技术上优化的趋势,从收入的总数来说,也出现了一定的增加。总之,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仍不是很发达,亟待进一步提升。

(二)劳务经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劳务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是劳务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劳务经济发展又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减。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42元,其中,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人均纯收入为2632元,而没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人均纯收入为1917元,二者相差700元,直接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约500元。据测算,非农劳动力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劳务收入约增加80元。

二是劳务收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拉动和支撑作用。调查资料表明,2003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42元,比1990年的1210元增加1232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速度为7.5%,而2003年劳务收入为8000万元,比1990年增长10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4.3%,劳务收入的增长比农民纯收入增长快6.8个百分点,劳务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1.9%。可见,劳务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劳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劳务经济发展总量偏小、速度缓慢

(从我镇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

(二)劳务技术含量低,择业机会少

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我镇农民以粮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粮食生产以外的劳动技能低下,以从事简单的生产性劳务为主,胜任不了技术较高的生产性劳务。因此,我镇外出劳动力大多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等产业,基本上是靠出卖体力而获取就业机会。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我镇农村转移劳动力中,90%以上从事纯体力劳动。就目前而言,我镇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总体水平不高,科学文化素质明显偏低。据2003年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镇农村劳动人口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只占8.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4.6%,小学以下的占32.6%。另外,在全部劳动力中,受过系统职业技能培训的只占4.5%,说明我镇农村的成人职业技能教育十分薄弱。

(三)劳动力转移周期短,稳定性差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打工的热情有所下降,也是因为受传统思想观念和对外地劳务用工信息不灵影响,大部分农民寻找就业很盲目。在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中,多数是在不放弃家庭经营生产的前提下,寻找临时性的打工机会,农忙时回家务农,农闲时外出打工,还不能实现完全转移。这种非正式就业方式,仍属兼业性质,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短的特点。

另一方面,由于我镇外出打工的农民,缺乏专业技术技能,大多数是属于“有啥活,干啥活,有活就干,无活则散”的那种自发的、盲目的、无序流动状态,致使劳务经济发展也缺乏足够的稳定性。很多农民反映“工作难找”、“进城工作不稳定”。

(四)社会保障体系功能弱,农民外出务工热情低

农民愈来愈强的外出打工欲望是发展劳务经济的积极因素,但如果农民自身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或受到损伤,势必打消农民外出打工的热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是工资无保障。有些用人单位故意长期拖欠、克扣打工人员工资,不按期发放,有的农民辛苦一年,分文未得。二是缺少必要的生产安全保障。如一些在建筑、运输、化工、采掘等单位打工的民工,不能及时得到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及保护用品,使民工生产安全得不到保障;三是子女就学无保障。一些常年在外地务工的农民,其子女上学非常困难,农民对此反响很大。

三、制约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的制约

劳务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在优先发展城市工业化的战略下,逐步形成了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城乡差别。在社会劳动力使用方面,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已经形成了城市劳动力就业的优势地位,农村劳动力不能与城市劳动力平等地分享新增的就业岗位。农村劳动力只能以“编外”人的身份,从事多数城市劳动力不愿干的苦、脏、累、险的工作。由于农民就业难度大,近几年出现了外出打工人员回流的现象。据统计调查,近几年我镇每年都有10%左右外出劳动力回流,呈递减趋势。

(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的制约

一是农村工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乡镇企业发展乏力,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衰竭,农民就业空间狭窄;二是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我镇小城镇建设虽有较大的发展,但与大城市发展相脱节,联接城乡经济发展的功能不够完善,中心城市的聚集及辐射功能不强,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

(三)劳动力素质的制约

就目前我镇情况看,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受基础教育的时间短,文化知识水平低;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少,劳动技能单一,择业的范围狭窄。因此,出现了农村劳动密集型的劳务供给过剩,技术密集型劳务供给明显不足农村劳动力输出也越来越难,制约了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

(四)思想观念及认识的制约

一是农民思想守旧,障碍了我镇劳务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一直是我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固守田园的农本思想已根深蒂固,经济文化观念落后,思想守旧,接受新观念、新知识慢。在许多农民的心目中,外出务工不是长远之计,只有10%左右的农民希望在城市落户,大部分的农民仍打算回乡务农,只是把务工作为目前增加收入的权宜之计。

二是上级政府对劳务经济的作用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对发展劳务经济缺乏积极性。虽说乡镇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但多是流于形式,实效不大。致使农村劳动力不能及时得到技术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职能部门的作用发挥不够,就业信息不畅通,对劳动力有序流动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引导。

四、发展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几点建议

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测算,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3.8万人,目前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有所发展,但按近几年我镇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测算,到2010年,我镇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仍达不到30%。针对这一状况及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我们认为,立足我镇粮食和畜产品优势,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必要选择;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必由之路;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是加快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利用区域优势,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是我镇发展劳务经济的快捷方式。

(一)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必要选择

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要立足于我镇粮食和畜产品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据统计,2003年我镇人均生猪和粮食占有量均排在省内前列。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全力打造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因为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是全方位的,如果我镇多建几个类似县市内著名的大型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则可安置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可以实现农民增收的最终目的,我镇农村劳务经济也将会得到飞跃发展。

(二)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必由之路

加快城镇化进程,就是劳动力从一产向二产、三产转变的过程,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约过程。由于我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缓,无法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城镇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很难在短期内形成集经济、文化、技术、信息、人才的中心城镇,阻碍了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解决这一矛盾的现实选择,就是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建设步伐,在农村地域范围内,推动农业现化化和农村工业化。参照城市先进的经济、技术、社会标准和手段,把我镇户籍制度改革落到实处,增加城镇人口,建设中心城镇,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

第2篇:经济调查范文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1、个体私营经济中妇女所占比例及分行业所占比例。所选取的3个工商所共有个私企业4041户,其中妇女为法定代表人或业主的是1338户,占总数的33.1%。从业时间在三年以下的为831人,占总数的62.1%。在从事的行业中,从事工业企业的66人,占4.9%;从事商业995人,占74.4%;从事服务业的263人,占19.7%;从事信息产业的6人,占0.4%;其它行业的8人,占0.6%。

2、个体私营女老板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和创业动机。从回收的35份调查问卷来看,个体私营女老板年龄多在50岁以下,其中30—40岁的为18人,占51.4%;40—50岁的为9人,占25.7%;50岁以上的为6人,占17.1%;30岁以下的为2人,占5.7%。受教育程度以初中、高中及中专文化为主,占总数的80%,大专及以上文化的7人,占2%,没有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下岗人员创业的为13人,占总数的37.1%。创业动机以实现个人价值和发家致富的为22人,占总数的62.9%,而选择扭转个人家庭不幸和为了下一代的分别为4人,分别占11.4%。

3、妇女创办的个体私营经济规模、融资方式。在选取的3个工商所共1338户个体私营女老板中,注册资本在5万元以下的为1202户,占总数的89.8%;注册资本5—10万元的为48户,占3.6%;注册资本为10—15万元的为69户,占5.2%;注册资本为50—100万元的为12户,占0.9%;注册资本为100万元以上的为7户,占0.5%。

此次填写调查问卷的个体私营女老板,资金总额平均为21.23万元,年利润为10.87万元。融资渠道方面,银行贷款的为13户,占37.1%;私人借贷的为11户,占31.4%;个人储蓄和尚无融资来源的均为4户,分别占11.4%;利用集资融资的为1户。从下一步发展所需资金来看,选择5—10万元的为15户,占42.9%;选择100万元以上的为6户,占17.1%;选择5万元以下的为5户,占14.3%;选择10—50万元的为4户,占11.4%;选择50—100万元的为2户。

个体私营女老板平均拥有员工11名,其中女员工约占到员工总数的48.5%。员工的文化程度以初中为最多,占41.8%,高中及中专占27.7%,小学及以下的占23.4%,大专及以上的占7.1%。

4、个体私营女老板在权益保护、培训方面的情况。调查问卷显示,遭受乱收费和财产侵害的分别有2户,分别占5.7%;遭受侵权相关单位处理不当的为1户。在保险方面,个体私营女老板有26人个人参加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占74.3%;投保公司财产一切险和财产险的分别为1户;部分企业为员工购买了保险,其中工伤保险为7户,占20%,医疗保险为4户,占11.4%,养老保险为3户,占8.6%,还有1户的员工参加了失业保险。

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方面,有14户和13户分别对员工进行了技能培训和岗前培训,占40%和37.1%;有6户对员工进行了卫生和健康培训,占17.1%,还有3户对员工进行了权益保护及其他培训。个体私营女老板自身参加企业管理培训的为16人,占45.7%;有18人参加了财务管理培训,占51.4%;参加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的分别为5人和3人。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座谈,走访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妇女从事个体私营经济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个私女老板经营规模较小,企业融资困难,影响了发展速度。在调查中了解到,不少女老板创业以前是下岗职工或农民,经济基础薄弱,注册资本在5万元以下的占调查对象总数近90%,拥有员工5个以下、年利润在4万元以下的也为多数,企业经营规模较小。此外,企业融资矛盾突出,由于多数个体、私营老板所经历的资本原始积累时间很不充分,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多依靠外源融资。而外源融资难度大,从调查来看,融资渠道少,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企业比例偏低,多数需要贷款的企业只得采取集资或向私人借贷,而这种借贷利息远远高于银行贷款利息,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少数个私企业无融资来源,企业无法发展。

2、个私女老板素质亟待提高。在调查中发现,从事个私经济妇女的文化程度与男性个私企业老板相比较低。部分女老板整天忙于企业管理,没有时间坐下来学习,有的甚至不关注时政、不上网,大部分女老板都感觉对法律法规知识所知甚少。虽然有不少女老板对自己和员工进行了培训,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仍然感到压力很大,很多女老板包括一些具备一定规模实力的企业负责人,深感自身素质不能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充电”。

3、政策信息缺失。我们所调查的企业普遍反映难以获取政策信息,以致于在重大决策时有失误,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

4、本地企业在发展中不能享受外来投资在税收、财政返还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5、个私女老板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不到半数,而为公司投保的更是寥寥无几。而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女老板参加了相关的行业协会或女企协等社团组织。

三、推动妇女从事个私经济的几点建议

1、加大对妇女从事个私经济的支持。一要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妇女权益保障法》、“两纲”等维护妇女权益的政策法规和,将性别意识和男女平等观念纳入经济决策、行政决策的主流,特别是要确保妇女平等获得资源的权利和机会,切实维护个私女老板的合法权益。二是政府要进一步重视个私经济的发展,营造个私业主投资、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努力实现“零距离”指导、“零关系”办事、“零利益”服务。要积极鼓励妇女参与“全民创业”行动,从事个私经济,特别要通过具体的扶持措施,关心、支持妇女从事个体私营经营,使她们放心、放胆、放手地创业、发展,更好地为经济跨越式发展作贡献。三要进一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在招投标、投融资等多方面降低门槛,建立妇女从事个私经济的绿色通道。

2、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个体私营经济项目提供平等融资的机会。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安排上,对个体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建议政府设立帮扶女性创业发展的专项基金,为初创业者提供小额创业基金,为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提供贴息贷款。鼓励商业银行与信誉好的个体私营经济企业签订银企合作协议,并提供相应的授信度,在授信范围内简化贷款手续和贷款担保手续。鼓励依法设立并从事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大胆探索创新,发展资金信托产品和理财业务,以较低的资金起点,广泛吸纳个体私营经济。

3、开展技术交流与培训。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定期开办个私经营培训班,组织一些高层次的专家学者、成功的业内人士来讲学,以获取新的管理、营销和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个体私营者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竞争能力、管理能力。同时,每年由政府主管部门召开一次妇女个私经营座谈会,既为妇女个私经营者提供一个交流、互学互补的平台,也便于政府了解妇女从事个私经济的发展状况,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此外,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增强女老板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鼓励建立为个体私营经济者服务的商会、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并广泛吸纳个体私营者参与。

第3篇:经济调查范文

8月9日至8月12日,根据市办的通知精神,我办综调室和农业、畜牧、水产等有关单位的同志一道,深入到全县各乡镇,采取“随机抽样,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的办法,重点调查了10户农村经济大户的发展情况。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大户经济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把发展大户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重头戏和结构调整的战略之举来抓,坚持正确引导,实施干部帮扶。据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县农村经济大户发展情况表现出“发展迅速,规模增大,区域集中”等特点。一是发展迅速。今年全县巩固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大户9700多户,比上年新增2100多户,其中,畜禽养殖大户5400多户,水产养殖大户900多户,种植大户2100多户,加销大户1300多户。大户经济总量占全县农村经济总量的40%,上缴税费1900多万元,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我县农村经济大户发展上了快车道。二是规模增大。据调查发现,今年我县各类农村经济大户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全县出栏肥猪50头以上的大户2160户,年出栏肥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980户,年出栏肥猪200头以上的大户48户,比上年分别增加320户、190户和23户;全县养牛30头以上的大户260户,养牛100头以上的大户32户,比上年分别增加67户和10户;种植50亩到100亩优质稻大户220户,100亩以上的72户;种植藠头50亩到100、亩的大户7户,100亩以上的1户;种植茶叶50亩到100亩的大户4户,100以上的1户。新泉镇新泉村二组村民李伯胜去年投资2万元,发展养鳝网箱近200余口,获纯利1万多万元,他尝到甜头后,今年投资13万多元,发展网箱1100余口,预计今年产值可达68万元。三是区域集中。据调查,今年全县已形成以村和村以上为单位的养殖区68处,其中养猪小区31处,养牛小区12处,养鸭小区25处。三塘镇高仑村是优质瘦肉型猪生产的小区,全村178户,养猪户140户,出栏肥猪100头以上的61户,出栏200头以上的8户,目前,全村出栏肥肉猪6500头,预计全年出栏牲猪可达13600头。杨林寨乡王家河村是养牛的专业村,全村共养殖肉牛4.2万头,最多的一家养殖480头,最少的也有数十头,预计全年出栏牛可达3万多头。

第4篇:经济调查范文

兰岗镇被誉为“西瓜之乡”。西香瓜种植在兰岗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规模、形成支柱产业也有二十多年的时间。这一产业发展给兰岗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今兰岗人民的经济收入如何,是什么样的结构呢?围绕这一话题,我引导学生选择与社会、家乡密切相关的主题“农户经济收入结构调查”,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的整体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案例实施过程

(一)活动目标:

1 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社会交际能力。

2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3 在调查报告的写作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的情感。

(二)活动内容:

1 确立活动主题,设计调查问卷的内容、形式。

2 组织学生利用问卷对全镇九个自然村的一百多农户2008年经济收入结构情况进行调查。

3 对调查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形成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组内和班级的调查报告。

4 交流展示:以报告会的形式对活动成果进行交流共享。

5 活动评价。

(三)活动准备:

本次活动的参与者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综合能力,如与人沟通、采访调查、对材料整理分析、语言文字表达等能力,因此,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指导:

1 了解社会调查的方法,设计调查问卷。

2 了解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以及调查报告的写作知识。

3 了解与活动主题有关的经济方面的知识。

4 全班按自然村分成四个活动小组,由小组长负责分配本组成员的活动任务,组织成员进行总结、交流。

(四)活动安排:

本次活动用一个月时间,课内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组织引导学生确立本次活动的课题,帮助学生在主题允许的范围内提出问题,自我论证,确立活动的方案,形成活动小组,分配小组成员的任务。课后学生深入村屯调查走访,收集材料。

第二课时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研究,形成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组内和班内的调查报告。课后学生准备成果汇报。

第三课时以报告会的形式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共享,并对活动进行评价。

(五)实施过程:

1 确立活动主题、内容和形式,形成活动小组,调查走访,搜集第一手资料的阶段。

在这一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做必要的专题讲座,内容涉及的相关知识有:与活动主题有关的经济方面的知识、社会调查的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资料的筛选分析、调查报告的写作等。重点是指导学生制定调查研究活动计划、设计简要而较规范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为后面的活动扫除障碍。

调查问卷的设计是这次活动的主要环节。因此怎样设计调查问卷是教师要指导的重点之一。根据活动主题,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调查问卷,然后我们再进行讨论,最后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打印发放到学生手中。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领导下,设计本组活动方案、分配每个成员的活动任务、利用调查问卷进村入户进行调查、获得第一手材料,完成调查任务。

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人户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的选择要全面,有代表性,不能以偏概全。获取的数据要真实、准确。

2 调查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整理归纳,形成结论阶段。

这一活动过程,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并及时指导,尤其是对学生筛选、整理、分析问卷的方法给予指导;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对调查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整理归纳,形成结论。最终形成组内调查报告。

各小组长通力合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各小组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形成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本次活动的一份终结调查报告。

3 成果展示、活动评价阶段。

表达和交流阶段采用报告会的形式。各小组长对本次活动中小组的活动情况做汇报并由小组一名成员宣读组内调查报告。最后由学习委员做本次活动的终结报告。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的评价反馈。这一环节利用表格形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家长建议)。将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调查问卷、报告等活动产品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注重对活动过程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活动价值,使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案例与收获

实践活动对于八年级的学生难度并不很大,但真正运作起来。反映出来的问题也不少。这时教师的指导就很重要了。

这次活动的圆满成功首先是活动主题的准确选择。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就看我们如何去发现,去挖掘。兰岗镇以西瓜之乡而闻名。西香瓜的种植也由来已久,西瓜种植也给兰岗人民带来了实惠。而以兰岗中学为依托的西瓜协会对西香瓜的产业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现在的学生,尽管在学校通过绿证课学习,了解了西香瓜的种植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些情况。但对家乡的经济发展特色并不太了解。因此,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我就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人手,引导学生去思考:以西瓜协会为龙头的各类协会组织对农民的经济收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科学技术在农民增收中有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引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的情感。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确立了活动主题。

调查问卷怎样设计?根据活动主题,我引导学生讨论:去年你家都种了哪些作物?收益怎样?除了种地,还有其他方面的收入吗?你认为还有哪些渠道可以增收?一石激起千层浪,各活动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纷纷设计出调查问卷,然后我们再把四组的问卷汇总、讨论,最后形成一份调查问卷,打印发放到学生手中。

活动小组的编排有多种形式,考虑本次活动的内容及形式特点,我指导学生以村、屯为单位编排活动小组。这样各小组学生对调查对象比较了解,调查对象的选择也比较有代表性,调查活动又可以得到家长的帮助,容易获得较为真实、详尽的资料。当然家长的参与,也是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同时,学生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学生的活动也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行为,也会带动家长更多地关注和思考如何科学种田、怎样发展经济、如何致富等问题。

在家长的帮助下,各小组获得了准确、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如何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析,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给学生讲解问卷的整理、分析的方法。然后根据问卷的内容,具体指导学生整理、分析。对于数字处理,只需要选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便可;对于文字材料要分类计算;抽样调查的数字统计要准确。怎样把问卷的内容分析整理出来,形成一份可靠的材料是学生的活动难点。

第5篇:经济调查范文

一、*区53个经济薄弱村的基本情况分析

53个经济薄弱村中有近80%的村位于*区区域地理位置的边缘地带,即西部与安徽交界处的丹阳、铜井、*三镇的17个村,东部与镇江句容接壤的土桥、周岗、湖熟三镇的22个村,距离东山镇的平均空间距离超过15公里。53个经济薄弱村的土地总面积为33*45亩,其中耕地面积为151174亩,山林面积为179071亩;有农户32834户,人口109530人。

1、收入情况。20*年53个经济薄弱村共实现收入11*万元,平均每村收入20.8万元。分析近几年的收入变化情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收入状况改善,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20*年共实现收入808万元,20*年11*万元,20*年上半年578万元,年均增长20%。二是收入渠道变宽,呈现多元化趋势。20*年收入中,其中经营收入76万元,占总收入的6.9%;发包及企业上交收入3*万元,占总收入的27.5%;两税收入55万元,占总收入的5%;财政补收入211万元,占总收入的19.1%,其它收入(含单位扶持、个人捐款等)455万元,占总收入的41.2%;投资收益3万元,占总收入的0.3%。三是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呈现两极分化的倾向。20*年收入超过30万元的村有8个,占15.1%,年收入在10万元至30万元之间的村有40个,占75.5%,年收入低于10万元的村有5个,占9.4%。其中禄口镇梁彭村年收入达到60.1万元,是收入最低的土桥镇柏树村的9倍。

2、支出情况。20*年53个经济薄弱村共支出1249万元,平均每村支出24万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公益福利事业的支出比例显著提高。20*年优抚、计划生育等公益福利支出数额为97万元,20*年达到136万元,20*年上半年为72万元,年均增长22%。二是用于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的支出从无到有。汤山镇西梅村两年内共筹资150万元建设了2幢2600平方米标准厂房,预计租金收入可达20万元/年。三是收支倒挂现象没有发生根本改变。20*年的收支相抵,缺口为155万元,比20*年下降33%,其中当年支出大于当年收入的村有34个,占64%,最多的村缺口数额高达16.2万元。

3、资产负债情况。截止20*年上半年底,53个经济薄弱村共有集体资产5915万元,平均每村有资产112万元;累计负债4143万元,平均每村负债78万元。几年来,通过大力清理村级债权,化解村级债务,集体经济总体状况有所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产规模不断上升。20*年末共有集体资产4689万元,20*年为5411万元,20*年上半年为5915万元,年均增长12%。二是资产质量提高。资产构成中固定资产净值2401万元,占40.6%;道路等在建工程782万元,占13.2%;银行存款399万元,占6.7%;长、短期投资759万元,占12.8%;应收账款1549万元,占26.2%;存货25万元,占0.5%。三是村集体预留公积金、公益金、资本金等数量大幅度增加。20*年53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共预留公积金、公益金及农发基金等数量为1080万元,20*年底增加为1325万元,20*年年中增加到1772万元。平均增幅为28%。

二、*区发展壮大经济薄弱村村级集体经济主要探索和成效

多年来,*区各经济薄弱村本着实事求、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活化土地使用权。即采取返租倒包形式发展高值农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如上峰镇阜东村于2000年初引进一南通业主投资兴建了一座大型奶牛厂,租用200余亩荒坡地,集体每年可获近2万元收入。横溪镇管长村把荒地300亩租用给外地业主建设苗木基地,扣除各种费用支出后,年净收入超过3万元。

2、转移资产使用权。即对现有集体资产进行承包、租赁、拍卖,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禄口镇黄桥村将闲置的10余间厂房出租给业主创办了禄口热处理厂,企业每年上交村8万元,并带动当地农民25人就业。铜井镇三兴村出租闲置学校用房10间,每年可获净收入2万元,转移劳动力35人。

3、发展养殖业。即利用圩区内低洼田和抛荒田多的优势,积极发展水产品养殖。近两年,我区大搞水利建设,圩堤内自然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水面和池塘,禄口、周岗、土桥等镇的薄弱村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发展特种养殖。禄口镇山塘村与苏州华荣公司合作投资80万元,建起特种水产品养殖场500多亩,生产经营中华绒鳌鳖、青虾、淡水鱼、珍珠等各种特种水产品,养殖场每年上交村7万元,扣除应承担的有关税费,村经济可从中获纯利4万元,且解决了40人就业。

4、经营物业。即城镇驻地、或交通便利村发挥区位优势围绕二、三产业搞物业经营。如丹阳镇泗陇村新建门面房500平方米出租,可以为村经济增收5万元。陶吴镇桃红村去年筹资近25万元在集镇修建了占地2561平方米的停车场,解决了城镇停车困难的同时,也为村集体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据调查,这几年薄弱村累计建设了包括标准厂房在内的各种物业面积近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投资额均超过历年来的总和。

5、引进项目、培植经济增长点。即引进项目并落户后,村可以通过税收分成、收取配套设施使用费、分红等形式获取固定回报。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为提高招商引资积极性,各镇、街道均制定了有关项目引进的考核办法,项目产生的税收镇村可以按比例分成。20*、20*两年,53个经济薄弱村共引进项目200余个,预计能为村集体带来超过600万元的收入回报。

6、立足当地资源条件,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即通过确立区域特色,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开发和配置山林、水面、滩涂、非耕地等农业资源,从而实现增收目标。如丹阳镇泗陇村开发茶叶、毛竹扩边基地115亩;铜井镇三兴村开发田藕基地600亩、铜井村发展无公害野生蔬菜基地1000亩;湖熟镇丹桂村建设了秦跃蛋鸭养殖基地等。

7、组建劳务服务公司。即利用薄弱村泥瓦工、木工等劳务多的优势,村委牵头把一批有技术特长、能吃苦的村民组织起来,组建建筑工程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对外承接业务。禄口镇梁彭村和小彭村利用本村泥瓦工多的优势,分别组建了土石方工程队和建筑工程队,带动就业208人,村集体每年收入35万元。

三、当前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尽管这几年经济薄弱村的村级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受各种因素制约,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村级经济收入来源不稳定,“自我造血”功能尚未完全形成。一是从收益构成来看,村收益主要来自补收入。20*年补收入(含单位扶持)461万元,占总收入的57.1%;20*年为666万元,占总收入的60%;20*年上半年为324万元,占56%。这部分收入包括政府政策补助、帮扶部门扶持、本村能人赞助等。因收入来源所限,致使部分村干部整天忙于跑政府、走部门和“傍大款”。二是从资产构成来看,经营性资产所占份额很小。截止20*年6月底,53个经济薄弱村账面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数额合计仅有759万元,占总资产的12.8%,净资产和库存物资中的大部分是办公用房、道路等非盈利性资产。三从集体经济支出来看,集体经济基本上仍是吃饭财政。20*年总支出中干部报酬、交通费、通信费、办公费、水电费等达到1009万元,占总支出的80.8%。

2、村干部发展村级经济意识不浓、集体资产管理难度加大。一是部分村干部自我发展意识不强。认为各级都在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再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走回头路,不合时宜。二是部分村干部有畏难情绪,思想上有阻力。阻力来自两方面:一方面经济薄弱村的基础条件普遍较差,地理位置偏僻,可开发利用资源少,村级经济发展空间小;另一方面,集体资产管理难度大,一旦经营失败,吃力不讨好。三是部分村干部有“等、靠、要”思想,缺乏长远发展的动力。认为“大树底下好乘凉”,想办法找到一家有实力的帮扶单位,什么都不用干,就可以轻轻松松过日子。

3、村级债务沉重,发展资金匮乏。到20*年6月底,53个经济薄弱村负债规模达4143万元,其中有18个村资不抵债,赤字398万元。债务多年来难以完全消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上兴办集体企业拖欠借款数额巨大,无法短时间内化解。禄口镇新生村80年资建设企业,从银行贷款40余万元,至今未还。二是近几年各种名目繁多的升级达标活动,造成公益性投入不断增加。如道路硬质化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尽管区、镇两级财政有一定的资金补助,但缺口部分还要村级经济负担,何况未能列入区计划盘子的项目必须全部由村委自己想办法解决。三是集体垫付数额有增无减。前些年,由于粮食价格持续低迷,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土地抛荒现象严重,农村税费不能如数收取,集体经济只有垫付。周岗村7个经济薄弱村累计垫付税款76万元。今年,推行农业税征收办法改革后,农业税负担不复存在,但代交初级医疗保险、支付改厕成本等费用迅速增加。

四、发展壮大薄弱村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经济薄弱村的基础条件普遍比较差,“一无工业、二无山水、三无区位优势”,发展集体经济的难度非常大。

1、立足自身求发展,大力培植集体收入来源。一是以引进项目为抓手,增强“造血”功能。区经济薄弱村产业项目发展基金旨在通过对引进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给予补助,帮助改善投资环境,从而提高薄弱村吸引外来投资的能力。基金实施两年来,效果非常明显,20*年53个经济薄弱村共引进项目近90个,20*年则高达150余个。淳化镇吴墅村3年前村工业几乎为零,而现在已有10余个项目投产或正在建设。二是要找准定位,结合自身实际上项目,错位竞争,努力形成自身发展的产业优势。*镇河东村依托南京华夏酱菜制品有限公司,引进业主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并筹资建设了1500平方米生产标房供业主使用,每年可收入近10万元。三是应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走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的路子。集体资金不宜直接投放企业用于生产经营,原则上只能用于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且明确固定回报数额,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

2、建立促进集体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激励政策,调动村级在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上的积极性。村级在村内或城镇工业集中区发展民营经济,创办工商企业,新增工商税收可按地方收益部分的百分比给予奖励,用于补充村级收入的缺口。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村级在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上的积极性。

3、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一是围绕龙头企业超前配套建设基地,实现龙头企业原料“本土化”,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调整致富作用。南京白象食品有限公司每年仅采购的洋葱、大蒜等蔬菜的金额就超过了500万元,南京新润食品有限公司每年的鸡鸭等家禽的采购金额达数千万元之巨。二是抓住全市城郊蔬菜基地不断缩减的机遇,发挥区位优势,以发展叶菜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抢占市场。

第6篇:经济调查范文

(一)地理位置、交通、人口及土地状况

街道办事处于年3月1日成立,辖区地处成都市中心城区西南面,与高新区、双流县交界;辖区内交通十分便利,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快速通道,成双大道、三环路、绕城高速公路、武侯大道等主要交通要道贯穿境内,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街道现辖村、村、村、村四个行政村,共有人口4万余人,其中常住人口1.4万余人,流动人口2.6万余人;辖区土地面积10.9平方公里,其中太平寺机场占地约3.6平方公里,(5000余亩),已征用土地300余亩。

(二)辖区土地规划定位

在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该辖区规划为二类居住用地和生态绿化用地。

(三)街道经济发展现状

1、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65亿元,同比增长2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6亿元,同比增长4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3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86亿元,技改投资1.87亿元,重点建设项目投资760万元。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6380万元,同比增长7.5%,地方财政收入1722万元,同比增长7%。

2、税收结构情况

目前,街道主要以家具、皮革、建筑为产业支撑,现有成都滑翔机械厂、八一家具股份有限公司、太平家私广场、成都市簇桥建筑有限公司、四川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等10余家较大企业和专业市场。年街道共有纳税1380余户,其中企业、公司有370余户,纳税400万元以上有3户,100—400万元有7户,50—100万元有7户,10—50万元有52户。年10万元以上企业纳税4352.4万元,占街道年全口径财政收入的68.2%。

二、街道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发展定位不明,支柱产业尚未形成

年我区街道行政区域重新划定后,街道区域城市规划定位为二类居住用地和生态绿化用地。目前,辖区虽有大量未开发的土地,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土地开发利用效益低,加之,该区域的产业发展没有明确定位。长期以来,街道所属文昌、三河、南桥、沈家桥四个村的集体经济组织,为谋求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出租土地,引进开办一些小公司、小企业等方式获取较低的收益。虽然街道目前有370余户公司企业,但大部份企业属于占地性质,企业长期发展受到制约,由于辖区缺乏龙头企业和支柱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街道经济产业的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引进项目受到制约

街道大部份地域分布三环路以外,由于该区域的开发建设受太平寺机场限高和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各500米绿化带的约束,近年来,该区域的市政设施建设推进较慢,公建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当地企业、村民生产生活所需的电力保障、饮水供应、排污管道、交通、通讯等设施十分薄弱,由于辖区土地按国土部门上市规定条件的要求,目前,辖区整理拆迁出的土地无法上市拍卖,虽有大量未开发的土地,却还需要等待时机,导致招商引资难度加大,制约着重大项目的引进。

(三)企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新的税源增长点

目前,街道所属企业户数相对偏少,年统计纳税有1380余户,规模以上企业有12户,辖区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大多数属于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作坊式的加工企业,由于这些企业占地面积较多,经济效益差,税收贡献率低,造成辖区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经济发展滞后,加之辖区土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只能拆而不能建,很难引进开发新项目进行“腾笼换鸟”,导致辖区现有企业处于十分艰难的生存境地,新的项目和企业又难以引进,培育新的税源增长点受到制约。

三、街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规划,整合资源

鉴于目前街道经济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要尽快扭转街道经济相对落后的被动局面,首先,应着力做好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辖区各片区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暂可分为商贸服务区(在川藏路、三环路、机场路沿线发展商务商贸服务业态),住宅商业区(待太平机场搬迁后发展中高档住宅及配套服务业态);生态休闲区(在绕城路两侧各500米绿化带内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娱乐产业)。其次,严格按区域发展规划控制土地的开发,进一步整合村级集体经济的资源。要对各村的土地进行统筹安排集中利用,成片打造,形成规模,突出特色,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避免目前各村因产业发展方向不明,各自为政,引进企业繁杂,造成占用土地较多,经济效益不佳的现象。

(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街道目前拥有大量未开发的土地资源,据调查,在三环路、川藏路两侧可整理出4000余亩土地,在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各500米绿化带内可整合利用2000余亩土地,待太平寺机场搬迁后可腾出5000余亩土地。如能逐渐将辖区潜在的能量释放出来,对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将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目前,由于该区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对整理出的土地还无法上市拍卖,因此,对辖区的土地开发利用要找准切入点,实施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的突破。一是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抓住成都市加快实施三环路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契机,结合“城中村”改造和农民新居建设,加大对该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改善该片区的路网结构,加快完善道路、水、电、通讯等公建配套设施建设,尽快改善当地企业、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居住环境的改变,为辖区发展创造条件。二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近期,可选择重点片区进行环境氛围营造,以点带面,逐惭提升辖区形象。可采取政府投入为引导,集体经济投入为主体,引入社会资金共同开发建设。要积极做好重点片区项目载体的包装策划,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围绕产业定位引进项目,同时加大对区域内违建以及脏、乱、差等薄弱环节的治理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增大辖区的吸引力,并以此为切入点,努力打造新型城区的投资亮点,为未来太平寺机场搬迁开发提升地价奠定良好基础。

第7篇:经济调查范文

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4年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以来,我省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推进富民强省、实现“两个率先”的重大举措,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最佳发展环境,激发全民创业热情,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竣挑战中,民营经济经受了考验,实现了新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发展速度持续加快,占据全省经济“半壁江山”。到2009年底,全省私营企业已达91万家,个体工商户261万户,分别是2005年的1.8倍和1.5倍。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累计注册资本达21718亿元,是2005年的2.77倍。近4年全省民营经济年均增长15%以上,去年在国有经济增速放缓、外资经济大幅下滑的形势下,仍然增长13.4%,实现增加值17923亿元,占全省经济比重上升到52.6%。

规模企业加速成长,建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一大批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迅速壮大,全省共有111家企业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其中36家企业进入前百强,沙钢集团、苏宁电器集团营销收入超过千亿元,分列全国第一位和第三位,沙钢成为中国内地唯一入围世界企业500强的民营企业。全省年利税总额超过10亿元的民营企业达到15家。依托骨干企业以及产业、市场等优势,民营企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催生和壮大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目前全省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达161个,超百亿元的75个,超400亿元的8个,吴江纺织、海门家纺、戴南不锈钢等产业集群,规模和特色优势日益明显,在全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民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从产业看,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去年已占民营经济总量的40.6%;超过半数的私营企业从事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6%。民营企业加快进入新兴产业领城,特别是科技创业势头强劲,近三年全省共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792人,创新团队891个,成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从区域看,苏中苏北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民营企业向城镇集聚步伐加快,去年苏北私营企业数占全省23%,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取得进展,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民营科技型企业数量增多。去年达到24431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在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77%;全省已建成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200多家,在孵企业11000多家。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意识增强。特别是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注重自主创新,去年全省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省企业的62%,专利授权数占全省企业的7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约占全省的40%。民营企业品牌建设力度加大。在全省200多个中国名牌中,民营企业占90%以上;1731个江苏名牌中,民营企业占92%;“江苏阳光”、“波司登”荣获世界名牌称号。

社会贡献日益突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上缴税收、吸纳就业、投资拉动和外贸出口等方面,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增强。全省民间投资突破万亿元,去年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62.6%;民营企业上缴税收2500亿元,占税务部门直接征收总额的49.3%;从业人员1770多万人,新增就业人员的70%在民营企业就业;私营企业出口总额320亿美元,近4年平均增长30%以上,新批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项目占全省的60%。此外,民营企业还积极投身社会建设,共有1643家企业与1882个经济薄弱村实施结对帮扶,累计兴办光彩项目1800多个,实际到位资金450多亿元。

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当前,我省民营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既有民营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民营企业总体上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突出表现为“三多”:一是中小企业多。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对市场需求、成本变化等导致的风险抵抗能力不强;二是从事传统行业多。许多民营企业由乡镇企业改制而来,产业提升步子不快,虽然部分企业进入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领域,但尚未形成整体竞争优势;三是处于加工制造环节多。多数民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和能源消耗型,主要为外资和国内大企业加工配套,赢利空间比较小。

二是多数民营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中小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动力普遍不强,生存发展主要靠物质要素投入和投资拉动。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民营企业较少,主要原因是,科技创新投入大、见效慢、风险高,企业不愿冒风险;企业科技人才、专业人才缺乏,创新心有余力不足;政府扶持主要集中在创新的后半段,“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

三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问题。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存在“惜贷”、“惧贷”现象,集中表现为“四多四少”:政府项目贷款多,民营企业贷款少;大企业贷款多,中小企业贷款少;短期贷款多,长期贷款少;担保贷款多,信用贷款少。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多,新办企业、科技型企业融资更难。

四是民营企业原有体制优势在弱化。过去民营企业以自主经营、机制灵活著称,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原有优势逐渐变成劣势。一是产权结构单一。多数中小民营企业为家族所有,家庭成员间产权模糊,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热衷于封闭运行,缺乏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和做大做强的愿望。二是管理比较粗放。普遍以家长式、家庭式管理为主,与现代经营的要求不相适应,质量管理、品牌建设、营销理念跟不上。三是企业家新老交接出现困难。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老一辈创业者面临退休,但第二代又难以顺利接班。

五是土地、人才、资源、环境等要素约束越来越强。企业普遍反映,用地政策越来越紧,项目多,落地难;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不断上涨,最低工资、保险等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实施,导致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对劳动密集型、传统加工型企业影响尤其明显;企业出现“招工难”。还有的地方反映,中小企业税费负担较重。据江阴抽样调查,中小企业税费约占企业销售收入的1.6%,是大企业的2倍多。

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思路

现在,江苏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作为全省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民营经济必须加快转型升级,这也是解决其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出路所在。基本思路是“四个坚持”:

第一,坚持科技创业。就是以科技创业为重点,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增量扩张带动存量调整,提升产业层次。要坚持人才引进与创业载体建设相结合,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重点支持领军人才和创

新创业团队,同时积极推进各类科技创业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助推科技企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坚持科技与资本相结合,探索建立科技金融结合的有效机制,大力发展各类风险投资,鼓励支持企业上市,促进科技企业加快发展、迅速壮大,真正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民营经济上水平的强大推动力。

第二,坚持培大育强。就是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拓展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增强全省民营经济整体实力。在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的同时,排出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从项目审批、资源保障、财税政策、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促其加快发展。引导优势民营企业利用“后危机时代”产业振兴重组的有利时机,积极实施收购、兼并、联合,实现低成本规模扩张。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整合利用资源,增强竞争优势,不断做大做强。

第三,坚持创新驱动。就是加大技术、体制、管理等方面创新,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新动力。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引导民营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构建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加快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打造更多的知名品牌。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吸收新的资本、技术、管理等来改善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增强民营企业的体制机制活力。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加大民营企业家培训力度,推广先进的管理方法,促进民营企业质量、经营、人力资源等管理走上规范化和现代化。

第四,坚持集约发展。就是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推动企业集聚、产业集群,提高民营经济竞争力和产出效率。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资源集约的原则,推动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整合。依托优势产业、重点企业,高起点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推动各类园区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加快向园区集中,拉长产业链,以集中促进集约,以集群带动规模扩张,以特色强化产业竞争力。

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加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和落实力度。根据新形势下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制定和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切实把政策的着力点转到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上来。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重点扶持科技型、服务型、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型等民营企业,对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环境等企业给予限制,引导民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细化配套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服务力度和推进力度,帮助企业做好政策对接,使政策真正落实到企业,发挥出最大效用。

进一步拓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梁道。加快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和信贷担保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更优、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创新和深化银政银企合作,通过举办金融超市、推行金融顾问制度、中小企业金融专项服务等措施,向银行推荐成长企业、创新项目、重点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中小企业贷款比例。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选择一批有技术、有市场、有潜力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指导和政策鼓励,积极探索发行中小企业联合债券。进一步完善融资担保体系,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促进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合作,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门槛、简化流程、优惠利率。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创业的投融资服务,通过设立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创投引导资金和推行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促进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向科技型企业集聚。

缓解民营经济发展要素瓶颈制约。解决“用地难”问题,重点要在盘活存量用地上下功夫、做文章。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建设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实施“腾笼换凤”,有序转移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鼓励发展的产业项目腾出用地空间。解决“人才紧缺”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政府要搭建人才招引平台,加大对高层次人才激励,帮助解决在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发挥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规范和推广技能考证,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工人;企业要加大人才方面投入,以待遇、感情、股权等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企业家队伍。要把民营企业家培养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分类指导,因人施策,提高实效。完善企业家培育机制,在培养对象上,重点加强“二代”接班人、科技创业者、中青年企业家的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可实行政府资助和企业出资相结合,开展高校合作、高端讲座、境外培训等多种方式;在培训内容上,突出企业战略、资本运营、品牌建设、走出去、企业文化塑造等方面内容,努力打造一支熟悉国内外市场、具有战略眼光、管理水平先进的优秀民营企业家队伍。

第8篇:经济调查范文

余杭镇中南村位于东苕溪上游、南湖北岸,临近余彭公路、余永公路,水陆交通便捷。地形属丘陵河谷平原,土壤肥沃,温光良好,空气洁净,被省农业厅确定为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全村共有七个村民小组,2004年耕地面积1254亩,总户数394户,总人口1224人,人均收入8098元。历史上因杨毕案中的准堤庵、燕子洞被人们熟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水稻高产而闻名,今天又因南湖开发倍受关注,是一个在余杭镇西很有发展前途的城郊结合村。

一、十年来农村经济基础的新变化

与十年前的1994年相比,2004年全村总户数增长比例为7.1%,大于总人口的增长比例(4.1%),说明农村户型(每户的人口数)在缩小。一般一户农户有2个劳动力,全村总劳动力为806个,比1994年减少1%,与总人口的正增长比例形成明显的反差,说明有部分青壮年已转移到城市。男女比例从1994年的1:1.18转变为2004年的1:1.14,女多男少的程度略有改变,但还是与一般的报道“农村男多女少”相反。究其原因是外地女青年喜欢嫁到中南村,并且女者寿命比男者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例,从1994年的1:2.92:1.82转化为2004年的1:2.17:3.33,说明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显著增加,党和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得以体现。

全村经济收入已从1994年的3814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19897万元,增长4倍多。2004年各产业经济收入比重的大小依次为工业??种植业??餐饮业??渔业??牧业??运输业??林业,除林业收入比1994年减少外,其他各业比1994年增长11倍至93%(表2)。此外,还有1994年未作统计,而2004年新增的项目:建筑业收入53.5万元、农民外出劳务收入51.9万元,外来人员带走劳务收入337万元,企业各项留利267万元,村集体所得4.4万元,农民经营所得927.1万元。

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8098元,比1994年3020元翻了一番多,人均增加5078元。在中南村10年经济发展过程中,1994年至1996年为快速发展阶段,人均收入迅速上升;1996年至1998年是调整阶段,经济收入略有回落;1998年至2004年是稳步推进阶段,经济收益稳步增长。

二、农民家庭的经济结构及经济收支状况

1、农民家庭的经济结构。

归纳起来,中南村农民家庭的经济结构主要有四种类型:

??以经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中南村的农业产业主要有水稻、水产、蔬菜和畜牧。全部由个人承包,从业劳动力129人,占全村劳动力的16%。

??以经营企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自1997年村办企业转制后,村内各企业均由个体经营。现所在本村的企业25个,从事管理的劳动力(企业主)50人?占全村劳动力的6%。2004年实现工业产值1.8亿元,占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的90%,并直接安排村内外劳动力就业260人。

??以经营商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为便于调查分析,这里指的“商业”包括交通运输、建筑、住宿餐饮、信息服务、批发零售等,从业劳动力370人?占全村劳动力的46%。这是近年来兴起的第三产业,经济效益较高,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

??以务工为主的经济结构。近几年农村青壮年务工依然很多。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比较效益低下的情况下,很多农民选择务工,包括外出务工和在本村工厂务工,从业劳动力257人?占全村劳动力的32%。务工地点以杭州和余杭地区为多。

2、农民家庭的经济收支状况

就从事的产业而言,农民家庭的收入来源多少依次为工业-商业-农业-务工。但在商业和农业产业内部,各产业间的经济收益差异很大,如“商业”内部,从事食宿(餐饮旅馆业)的家庭年收入116600元,比批零(批发零售业)的18315元高6倍;“农业”内部,从事畜牧业的家庭年收入23518元,比从事粮食生产的家庭11410元高2倍。全村村民的经济状况形成一个纺锤形,即中间大两头小。80%的村民全家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从事企业和经商的则有数万元,高的达十万元以上,种粮和务工的农民家庭年收益最低,只有1万多元。

生活支出指家庭成员的吃穿、医疗、人情、上学、娱乐等开支。农民支出多少依次为企业主-经商者-务工者和种养业主。生活开支占收入的比重为28%-64%,产业收益越高,这个比例越小(如机械工业),反之则比例越大(如种粮业)。例如,从事工业的企业主烟酒、亲朋往来、生活用车费用中的其中一项,就超过一个务农家庭的全部开支。而收益低的农民家庭,基本生活开支也是必需的,一年下来,收支相抵剩下无几,按农民的话说,“吃过用过剩个屁股”。但总的说来,只要经营有方(包括产业的选择和管理),与高额的收益比较,生活消费的比重是很小的。创收是农民致富的主旋律。

三、农民在想什么、盼什么

当前,农民致富快富的愿望与日俱增,对政府对社会的期望不断提高。归结起来,农民主要有如下八个方面的盼望:

1、盼完善“医保”制度。“医保”制度涉及到千家万户。当前的问题是村民实际可以报销的医疗费太少,有的因一人生病就医而使整个家庭经济崩溃。一王姓村民得肝炎,因支付不起医疗费而不得不放弃住院治疗,改为在家吃一些价格便宜的药度日。因此农民要求,政府进一步采取措施,增加“医保”享受的优惠额度,使农民就医报销的比例逐步向城市市民靠近。

2、盼老有所靠。农村老龄化问题越来越明显。2004年中南村有60岁以上的村民179人,占全村人口的15%。因老人的下一代多为独生子女,一对年轻夫妻要善养双方父母,经济压力很大,有的老人也不忍心拿经济不太宽余子女的钱。真正务农的村民勤劳也未必致富,每天起早摸黑却经济效益不高,这样的村民要占全村村民的80%。老人普遍存在着后顾之忧。

3、盼种粮的优惠转化为实惠。

以前种田不划算,有的外出户干脆把家里的责任田撂在一边成了抛荒田,在家的也把种田作为一种消闲工。现在,粮价上涨,加上“直补”,农民种粮比以前划算。但用于粮食生产的农资跟着涨价,种粮比较效益低下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据王姓村民诉述,粮价上涨以前,稻谷每公斤1.4元,尿素每公斤1元,机耕费每亩30元;稻谷涨到每公斤2.0元时,尿素涨到每公斤1.8元,机耕费每亩60元。加上其他农资的涨价,政府给农民的优惠转到了其他行业上。因此,农民盼望政府有相应的措施,让种粮的优惠转化为实惠。

4、盼完善“订单农业”。粮食有了“订单农业”,农民不愁没销路。但水产、畜牧还有其他产业,农民因拿不到订单,发展缓慢。一沈姓村民告诉我,他今年养殖58只鸭子,效益尚可,打算扩大生产规模,但愁产品卖不出去,又不敢扩大,希望附近有个畜牧加工厂,但无人办起。因此,盼望政府加以引导和扶持。

5、盼水流畅。一些地块由于农田基本建设没跟上,旱灌不进涝排不出。这几年来,上面也拨一部分钱来建设村级水利设施,但数额很有限。各户自己田地灌溉的渠,按照标准来修一米渠的投资大约需要四、五十元,现在依然难以做到。据王姓村民反映,中南前畈约有五十亩地高低不平,常常遭受旱涝之苦。金村长告诉我,去年村投资五万多元,对南湖后畈进行必要的渠路建设,因资金不足,不得不中途停止。因此,盼望上级支持。

6、盼农忙时不要停电。农忙时生产、生活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电。如果停了电,生产必需的机耕、脱粒、抽水等作业无法进行,劳累了一天后的农民所需电扇、空调无法打开,甚至因水厂停工待电而村民用不上水。因此,电对农村来说,比城市还重要。

7、盼技物结合服务。当前的问题是农民知道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时间太迟,错失防治良机;农民所购的药又不一定是“对症下药”,而是听农资店店员推荐购买,店员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推荐,而对技术不太熟悉,介绍带有商业行为。如2005年的稻飞虱危害,使水稻减产20%以上;秋冬季的软腐病危害,使蔬菜大面积死亡;有的打了除草剂毫无效果,田间杂草比蔬菜还茂盛。因此农民要求,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情况要早知道,并开设“庄稼医院”,卖出的农药应按喷雾器的大小配好,拿到田头加水就可用。

8、盼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由于多年来一些农田被征,加上双季稻改为单季稻,农民不再象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样常年忙于农事。全村约有20%的村民未能找到工作。一李姓村民50岁,从部队退伍回家,经营着半亩农田,大部分时间闲着。他的愿望是能找到一份月薪500-600元的工作。

四、促进农民致富的建议

致富是农民行为永恒的主题。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农民经济问题,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建议:

1、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调研后我总的一个感觉是,农民致富心切但创新不够,依然照着传统的方式年复一年地生产生活着。譬如,有的村民天天起早摸黑经营着传统农业,却勤劳未能致富。要教育农民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增加一些开拓创新的思想观念,并勇于实践。这里需要做两方面的事:一是普遍教育,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台和专栏板报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创新致富的思想观念和先进典型。二是在农民身边树立致富典型,同样的天同样的地,有创新精神的农民富起来了,让等着要钱的农民坐立不安。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或当地组织只作引导而不是强迫命令,所选项目要科学,并且扶持和服务要做到家,实实在在地解决“领头雁”在创新过程中的困难。

2、城乡统筹发展来推进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80年代我们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南村也曾获得过“新农村”的荣誉。今天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农村综合变革。建议中南村建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在推进城市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提前进行新时代的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要按照中央要求,在政府优惠政策向农村倾斜的新形势下,设法多争取在农业、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经费,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农村电网和农村信息化等建设,创造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良好环境。

第9篇:经济调查范文

考意见:

一.放开政策,放开手脚。

可以说,哪里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哪里的经济总量增长就比较快,社会就比较安定,人民生活水平也会显着提高。因此,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是实现县域突破、富民强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全民创业是掀起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矗发展的关键是观念和行动。我市在发展民营经济上的硬件条件(资源、气候等)不差,差的就是外部环境(社会~、人们的观念等),在号召全民创业的同时,各级政府要率先行动起来,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做法、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弊端。要使各级领导从允许民营经济发展转变到全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来;使各相关职能部门从消极的“管”转变到积极主动服务上来;使广大群众从“小富即安”转变到积极创业上来。进而,使我市的资本、劳动、技术、管理等一切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

要通过制定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实施办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要允许私营个体经济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投资创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幼儿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义务教育以及学生公寓、食堂等教育后勤设施;投资文化、体育产业化项目和科普、旅游、民政社会福利设施。建议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规定,市财政应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安排一部分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提供创业辅导和服务、提供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对接服务、提供教育培训及信息咨询服务、提供标准与检测服务、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等。加快形成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市可安排部分财政性资金,同时募集社会资金,建立双辽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并对其他由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进行资源整合,打破现有归属原投资部门管理的界限。鼓励法人资本,民间个人资本和外商资本设立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和企业间互助担保机构。切实解决担保机构的风险分但问题,贯彻银行、担保公司、地方政府(财政)三方合理分担办法。

三.加强对私营个体企业的人才引进和培训提高。

要积极开展面向私营个体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要把私营个体企业家培养纳入到全市企业干部培养计划,鼓励私营企业家参加有针对性的理论培训,管理培训和技术培训。私营个体企业与其他类型企业在调干、调工立户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对流向私营企业的人员,原单位要按规定办理工作调动和有关保险结转手续,不得以任何理由设置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