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社区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社区;农村社区;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4-0036-02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是“共同的东西”的意思。1933年,等在翻译帕克的社会学论文集时,首次将Community译成中文“社区”。后来它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通用术语。
一、农村社区内涵的界定
最先研究农村社区的是乡村社会学家罗吉斯•埃弗里特和拉伯尔•伯德格,他们认为“社区是一个群体,它由彼此联系具有共同利益或纽带、具有共同地域的一群人所组成”,他们主要研究的是社区的变迁、类型、边界、权力机构及发展趋势。[1]
一些早期的美国社会学家也给农村社区以各种定义。布尔认为:“乃农业区域中的人群,其区位的大小与单位适足使其居民在团体活动中充分合作。”西姆士认为:“农村社会是由许多毗连而居、具有共同事件的农家构成――其构成的必要事件为目的、信仰、欲望和知识 ――一个共同的交接,即社会学家所称的同心。”桑德生指出:“社区是指同一地区内居民的交感关系及各种社区组织制度而言;在此地区中,居民或散居田场,或散居村镇,为其共同活动的中心。”[2]
(1947)在《乡土中国》中对农村社区作了精辟的描述:礼治秩序,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及熟人社会;无为政治,基层社会结构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构成的网络。在近70年学术探索过程中,农村社区研究一直是他关注的重心。[3]
马芒(2005)认为,今天的农村社区与传统的农村社区相比,在内涵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他将农村社区定义为: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小城镇为中心地,以自身为腹地,具有一定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口群体,并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的社区类型。这比较符合中国农村社区的实际。[4]
综上所述,所有的定义所涵盖的内容都包含了农村社区的显著特征:(1)农村社区是以从事农业为主的居民聚居的区域。(2)地域广、人口密度低、人口聚居规模小。(3)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较密切等特征。
二、国外农村社区建设研究现状
农村社区建设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相比之下,国外社区建设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经过多年积累,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案例分析。
(一)欧盟的农村社区建设情况
2005年,当我们正在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方针时,欧盟也正在制定它的“2007-2013年农村发展政策”。叶齐茂等人(2006)以法国、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英国等10个老欧盟国家农村社区为调查对象,对那里的社区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了欧盟国家的农村社区建设大致情况:(1)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相对城市社区水平低下,而农村社区型基础设施相当完善;(2)农村社区在空间形体上还是农村的,而在社会经济活动上却趋近城市;(3)绿色的开放空间、绿色边界和绿带把农村社区发展约束在一个有限的拓展空间里,展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村社区;(4)农村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民主参与构成了农村社区发展的利益边界等等。[5]
(二)马来西亚的农村建设
马来西亚的农村经济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所以农业政策是马来西亚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的主要政策工具。1966―2005年,马来西亚制定并执行了8个马来西亚计划,取得了斐然的成绩。韦红(2007)总结出其农村社会政策的特点:(1)农村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政策融为一体,在生产发展中实现社会目标。在马来西亚,并没有制定大量的专门消除贫困的计划,而是通过为农民提供各种就业机会、增收渠道,以及生产服务使其摆脱贫困,而这一切都贯穿于农村发展的计划之中。(2)注重农民人口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让农民及其子女能够有机会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马来西亚还特别重视农民自身能力的培训。(3)政府在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中起主导作用,同时鼓励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这样,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发起的各种农村发展项目,一方面减轻了政府的包袱,另一方面有助于动员更多的资源投入农村的社会建设中。[6]
三、国内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研究现状
中国正处在转型期,将建设的重点向广大的农村社区转移无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切入点。因此,我国的许多社会学家、地理学家等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卢胜(2003)以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从城区近郊的农村城市化的角度切入,通过对城区近郊农村面临的三农问题和存在的特殊问题的论述,阐述了社区进入城区农村的重要性,指出就地城市化是解决城区近郊农村“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而社区建设则是城区近郊农村就地城市化的实现形式和现实选择。[7]
李若青(2006)认为,社区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模式,是积极促进农村、农业、农民工作实效性的最佳选择。农村社区建设将在一个新的层次上进行社会各种资源、力量的重新整合,构建崭新的社会管理方式,促进中国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和转型。要通过政府主导建设农村社区,加强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合作开展农村社区建设项目,完善农村社区自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进程。[8]
高强(2006)认为,构建和完善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有赖于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他通过对新型农村社区“内源式”和“外推式”建构模式分析,把社区具体分为城中村社区、城郊村社区、集镇社区、中心村社区和移民社区、撤村改居型社区6种,指出在社区组织重构、社区文化融合、农民社区主体作用强化的基础上,新型农村社区必将会提供切实有效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早日完成。[9]
徐勇(2007)认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点和平台。他指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主要是通过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不断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生活需要, 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以此建构人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从而形成现代社会生活共同体,同时,农村社区建设也是进行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 建构起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上下贯通、城乡一体的新型的制度平台。[10]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农村社区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四、国内外文献评述及总结
第一,现存的研究成果和文献存在着一些缺陷
我国本领域的发展实践活动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于概念辨识和理念探讨方面,理论体系模糊,实践缺乏支撑。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社区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社区方面,对农村社区涉及很少。(2)虽然近年来在研究内容和深度上有所加强,但忽视了其内在机理的深入剖析和规律的总结,各个研究方向之间缺乏内在的融合,从而造成学科体系较为松散。(3)没有把农村社区建设和现在的农村建设、改革结合起来。内容和视野狭窄、研究滞后,不能跟上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不了实践应用的要求。
第二,通过国内外学者在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国外乡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和特点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启示:(1)政府应在社区建设中正确定位,系统地认识农村社区建设。在我国的社区建设中政府处于中心地位,政府对社区的干预较为直接和具体,这就使社区建设主体和社区建设行为的行政化。所以明确政府、社区之间的职责权限划分等一系列问题至关重要。应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做好对农村居民和各类经济主体的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以及营造发展环境,努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同时,要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到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中去把握和认识,紧紧围绕这两个主题去设计和规划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方向和目标。(2)树立科学发展观,搞好社区规划建设。社区规划是关系到新农村社区建设能否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应当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区规划,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尊重各地的历史渊源、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实施村庄改造;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下转57页)(上接37页)前,还要统筹兼顾,让农村社区建设服从城镇化发展;要尊重民意,科学规划,保持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社区建设要充分重视农村社区自身的能力建设。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提倡以社区建设推进农村的发展,主要是以财政拨款的形式给予资助,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村的社区建设过度依赖外部力量,而忽视了社区本身的能力建设。同时,从目前看来,社区建设宣传工作不到位,绝大多数农民没有真正理解社区自治组织是个什么机构,对其成立的目的、工作的职责不了解。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通过更多的社区群众参与获取对社区自身发展的认同和自我选择,形成内生的发展动力和约束力来达到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新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动力支撑。(责任编辑:云 馨)
参考文献:
[1] [美]埃佛里特•罗吉斯、拉伯尔•伯德格. 王晓毅、王地宁译.乡村社会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2] 李守经.农村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4] 马芒.农村社区发展的特征与功能[J].中国发展观察,2005,(10).
[5] 叶齐茂.那里的农村社区发展有四条边界――欧盟十国农村建设见闻录之一[J].新农村论坛小城镇建设,2006,(09).
[6] 韦红.马来西亚农村社会政策及其特点[J].当代亚太,2007,(04).
[7] 卢胜.社区建设是城区近郊农村城市化的现实选择[M].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1).
[8] 李若青.社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7.
关键词:农村社区建设;财政政策;资金困境;财政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4月17日
农村社区建设既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又是政府部门主动建构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农村社区建设类似于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所不同的是,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是在商业价值溢价较多区域,当地住户不用承担改造的费用,反而会得到相当可观的溢价补贴。而对于农村社区建设而言,往往发生在偏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区域,很难靠土地运作来获得资金支撑,资金的来源就成为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障碍。
一、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资金投入形式
目前,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来源以多元化投入为原则,即以各级财政、村集体积累资金投入为主体,以各级涉农资金、单位帮扶投入为辅助,以村民自愿捐助、社会各界捐助为补充。资金来源形式基本包括各级政府来自转移支付的财政列支项目、政府各部门扶持、农村集体资源利用、村民自筹、社会捐助、社区结对等。其中,前四项是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
第一,各级政府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主要来自财政转移支付中的涉农专项资金。例如,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环境整治资金、垃圾污水处理资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以及“三通三改三化”工程,即路通水通电通、改水改厕改圈、主街路硬化亮化绿化的建设资金。
第二,政府各部门对口扶持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另一个重要资金来源。一般情况下,各级政府会安排相关的政府部门对口扶持示范村、点的新农村建设包括农村社区建设,承担对口扶持任务的政府部门会在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对扶持对象给予帮扶。
第三,农村集体资源利用也是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的来源之一。农村集体资源主要包括属于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荒山等。村集体通过开发、招商、引资、对外出租等形式获取收入,用于农村社区建设。但这项资金来源因村而异,各地并不均衡。集体资源丰富的村和集体资源贫瘠的村在此项资金来源上差异悬殊。
第四,村民自筹也是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的来源之一。根据“一事一议”原则,村民自筹是通过村民投票决定的,因此涉及村民自身利益的建设项目如修路、铺设自来水管道等筹集资金比较容易,而与村民自身利益关系不大的项目,如文化生活的建设等资金筹集就很困难。这种现象在短期内也不可能改变,所以村民自筹只是目前解决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的一个辅助手段。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从长远发展来看还得通过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得以实现。
二、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资金困境
一是财政资金支持不充足。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资金主要有住房建设资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两部分。对于住房建设资金来说,大部分地区除了少量政策补贴和为困难家庭提供几万元左右的政府贴息贷款等政策之外,住房建设资金全部由农户负担。政府补贴只占全部房款的3%~5%,起不到实质性作用。而对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而言,一些地方财政部门的做法是安排年度预算,使财政投入制度化,同时整合原有行政村的各项涉农资金,使部分社区建设勉强维持,如果大面积摊开根本无以为继。对于经济基础较差的区域来说,持续的资金来源更是无从谈起。
二是财政投入方式不科学。一方面财政资金投入大多侧重于事后奖补政策,前期投入资金有限。基层政府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多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前期投入的缺乏使社区建设难以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财政资金投入大多采用直接投入方式,间接投入有限。财政部门支持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一般直接投向农村社区,用于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能很好地吸引社会资金,难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而且大多数财政资金在资金量有限的情况下,采用“撒胡椒面式”的财政投入方式,财政政策支持农村社区建设没有明显的着力点。
三是融资机制不够灵活。表现在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能力低、融资结构不合理等方面。多数地方城建资金主要依靠土地运作或其他财政投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主要面向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一旦政策发生变化,就很容易出现融资难题。尤其是乡镇一级在财力十分紧张、银行贷款又没有出路的情况下多采取以地筹资、集资建设、借资建设三种模式。总而言之,还没有走出一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城镇化建设资金的路子。
四是资金投入缺乏长效机制。长期以来,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资金分散在农林水利交通等各个政府部门用以支持农村农业的各项生产,并通过各个政府部门下拨到基层政府。而在国家把建设农村社区提升到政策高度以前,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中并没有针对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在实践中,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通常是在农业财政投入资金的专项资金中划拨出一部分,资金多少由各地政府自行决定,并没有明确规定。
三、优化支持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政策思考
财政政策在优化制度环境、干预市场失灵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对于农村社区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可从以下方面优化现有财政政策:
1、积极探索多元化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筹措机制。建设农村社区,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单纯的政府财政投入将难以实现,这就需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创多元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机制,逐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农户自筹为主导,以社会投入为辅助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通过落实企业捐建新农村税前抵扣政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通过捐资捐物、投工投劳,支持和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对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道路桥梁绿化等纯公益性项目可通过BT方式寻找投资商,建成后通过政府回购方式分年偿还投资商本金并支付一定比例的投资回报。对水电管网、社区商业医疗设施等能够产生收益的项目,可通过BOT方式,由投资商负责投资建设,建成后允许投资商有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通过经营收回成本并有一定的回报。
2、不断创新财政支持农村社区建设的方式。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多种办法,保障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需求,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积极探索用土地换社保、换就业、换住房、换固定收益的“四个置换”新模式加快了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的步伐。通过城乡建设用地置换指标有偿转让盘活建设资金,农村社区建设置换出的土地,可以以挂钩指标的形式,以县(市)区为平台,实行挂牌拍卖,拍卖收益除国家政策性收费外,其余全部返还拥有土地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农村社区建设。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置换增加的土地级差收益,也主要用于农村社区建设,该方式既解决了社区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又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建设用地,实现了双赢。加大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按照“项目集中、资金整合、形成合力”的原则,将涉农资金打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发挥财政融资功能,建立资金筹措的市场机制。对农村社区建设项目,开辟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免除审批过程中政府职权范围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服务性收费。
3、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努力扩大农户可抵押担保范围,实施农房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启动农房建设配套贷款。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探索开展利用五权即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权、林权和水面滩涂养殖权担保抵押贷款方式,对参与农村社区建设、资信优良的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施工企业优先提供贷款,启动新民居建设贷款,支持农户购买社区住房,进一步支持农村社区建设。
4、加强财政绩效评价。农村社区发展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与引导,因此应以财政资金的使用为线索,以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为途径,探索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库和指标体系,对财政支农支出进行绩效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予以及时公布,实行全程跟踪、监督。通过科学的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从而实现农村社区的长久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文小才,袁晓兵.中原经济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8.
关键词:农村;牧区;社区建设;兴安盟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兴安盟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包括蒙古族、回族、满族、朝鲜族、汉族在内的20多个民族。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全盟常住人口数为1613250万人。汉族人口为874393人,占54.2%;蒙古族人口为665828人,占41.27%;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73029人,占4.53%。其辖区内共有853个行政村,总耕地面积6.5万hm2。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农村、牧区人口占多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情况进行调研,有助于兴安盟更好地抓好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推进城乡的一体化。笔者通过对兴安盟农村社区的走访调查发现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并就加强农村牧区社区建设提出相关的对策。
1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村容、民主自治、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调研发现,兴安盟农村社区建设虽有明显差异,比如说有些社区建设注重村容整治、有些社区下大力度增加农民收入等等,但总体上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对于农村社区建设认识不足
1.1.1从政府的角度看
对于社区的功能给与了错误的定位,管理多,服务少。许多政府部门把社区当做了办事机构,把“无利、费力、不讨好”的职能强加给社区执行,政府任何涉及社区方面的职能部门都有权力对社区发号施令,造成社区工作无所适从,卫生收费、村容管理、普查登记、数据统计等行政性事务繁多,而针对农民的服务性工作很少。
1.1.2有的乡镇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宣传不够广泛深入,部分干部在认识上仍有偏差,了解掌握有关政策措施不够充分,有畏难情绪,工作被动应付。
1.1.3对于农民自身而言
作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评判者和受益者,他们并没有成为社区管理的主体。同时,村民们不知道社区建设对于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会给他们带来哪些好处,所以导致农民缺乏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部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概念认识模糊,把新农村建设当成政府工程,与自己无关,“等、要、靠”思想严重。
1.2社区建设缺乏合理规划
有些农村社区在建设过程中根本没有规划先行的意识,想怎么建怎么建,今年铺铺路面,明年规整一下街道,没有统筹社区建设当中的各要素,比如街道、绿化、美化、房屋建设等,缺乏合理的布局。还有些村的建设属于无序状态,尽管有些村进行了规划,但由于长期形成的老村建设格局,一时间也难以达到规划目标。同时,由于村民的不能积极配合或是没有征求群众意见导致的规划但实施不了的情况也客观存在着。
1.3社区建设资金紧张
钱从哪里来,这是社区建设的关键。一方面,社区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资金缺口大,筹资难,已经成为制约社区建设的重大难题。这集中表现在:
1.3.1政府投入不足,大部分地区没有把社区建设纳入到财政专项支出中,而单纯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建设的需要。
1.3.2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因为可用收入不足而无法建设,即使建设好了,也存在后续资金和经营管理费用的缺口,导致日常服务和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1.3.3社会投入不足,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经济鼓励,企业参与、社会组织投入、个人赞助等社会力量参与严重不足,资金投入未能实现多元化。
1.3.4农民自主投入少。一方面农业产业不发达,农民生活还不富裕,没有更多的剩余资金投入基本建设;另一方面由于社区建设的宣传不到位,村民对社区建设认识不清,缺乏自治的意识。对于社区的政治表现出冷漠、被动和无所谓的心态。所以,对不涉及自己切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公共服务,也不愿意投资投劳。
1.4社区服务功能不强
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农民群众对居住环境、社会服务、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事实上,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从整体上看,农村社区居民与城市社区居民享有的服务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服务层次低。城市居民通过城市社区享受到了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综治警务等公共服务、社区志愿互助服务、市场化的便民利民生活服务和物业管理服务。而农村社区还不能享受城市社区待遇。大多还是最简单、最基础的服务项目,比如在卫生服务方面,打针、吃药倒是有,但体检、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几乎没有。而这种低层次的服务也难以保证它的质量过关,乱开药、滥打针的现象并不少见。
服务设施不健全。比如说文化设施的紧缺,农民看书、看戏、看电影难。有的虽然有这些设施,但真正开放的并投入使用的却很少。书屋中的书更新也比较慢,有些书不能引起农民的兴趣,所以利用率很低。村民的闲暇时间除了看电视外,喜欢打牌的比较多,因赌博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社区文化的形成。
服务领域窄,相比城市社区的服务,农村社区缺乏一些满足农民群众新需求的服务项目。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社区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或者经商,农村出现的大批的留守儿童和大量空巢老人,他们有的需要生活上的关照,还有的需要精神上的关心,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服务机构,导致这些农村的弱势群体无人照顾。
1.5社区工作人员素质总体不高
1.5.1社区建设 需要一批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的人才,但现有的大多数社区工作者都是些学历不高、年龄较高的中老年人。他们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措手不及,对社区建设中出现的新事物接受能力差,反应速度慢,缺乏应对能力。
1.5.2社区工作 者待遇低,在职的积极性不高,年轻有为的又不愿意参加社区建设。造成了社区工作人员的断档。
1.5.3对相应人 员的培训不够,大多数在任职前都没有接受过社区管理和建设方面的培训,有的虽然参加过培训,但培训内容大多是为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的,而为社区村民服务的培训内容几乎没有。这直接导致社区工作者服务能力和职责的空位与缺位。
2加强社区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通过调研,我们既看到了兴安盟农村(牧区)社区建设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总结了一些成功经验,综合国内一些省市农村社区建设的典型案例,我们认为,要建立一个和谐、幸福的农村社区至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对于政府和社区干部而言,要清楚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是要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凝聚力、认同感。这就要求我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村居民的根本利益做为建设农村社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积极增加农村居民建设农村社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农村居民满意的社会经济生活场所。
而作为农村社区的直接受益者,农民更应该认识到,农民不仅是受益者,还应该是重要的参与者。社区的建设单单靠政府和社区工作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自己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
2.2制定科学的规划
充分考虑和尊重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根据地理位置和资源配置情况统筹进行空间布局,结合历史沿革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明确规划内容,包括住房、街道、用地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要把社区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纳入到规划范畴。因地制宜,因村制宜规划设计。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要保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做到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严格执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依法查处违规建设行为。
2.3形成多元的投资机制
政府多投一点,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建立涉农财政资金整合使用平台,按照“项目捆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对能够整合的涉农资金进行整合,集中投向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作用。
政策免一点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涉及各种证件办理、各类行政性和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或是免收这些收费项目将会大大降低社区建设的支出。
吸纳社会建设资金。积极动员有实力、有需求、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把解决社区产业发展、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地等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企业与新型农村社区融合发展、互利双赢。
群众自筹一点儿。充分发挥和调动农民主体作用,通过农民自筹资金和找与本村有关联的名人、能人募捐,解决一部分建设资金;实行市场运作,把村集体资源通过公开拍卖、承包加以开发利用,获得的收益用于新农村建设。
2.4改善人居环境
2.4.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注重抓好村庄综合整治,搞好农村道路、水电、通讯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基本生产生活设施建设, 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五改”“五化”“五整治”工程,建设村容整洁的宜居社区。即“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房”“布局优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污水净化、垃圾无害化”“畜禽粪便污染整治、生活污染整治、垃圾固废污染整治、化肥农药污染整治、河沟疏浚污染整治”。设立生活垃圾回收点,成立农村社区清洁队和农民志愿者环保协会。依靠农民自己来改善生活环境。
2.4.2完善社区的服务功能
要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特点,以农民需求为导向,逐步构筑起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基础,经营为依托,志愿互助为补充的相互衔接的农村社区化服务体系。
对照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项服务,结合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从农民的需求出发,拓宽社区的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层次。比如说,定期为农民提供免费体检服务,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及诊断明确的慢性疾病的治疗、护理和伤残康复、生殖健康服务。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的管理,突出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信息收集与报告等服务。再比如经常性开展具有农村特点,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群体性文体活动,比如说大秧歌、围棋等。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居民的凝聚力。
2.5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建立一个“愿意来、留得住、用得上”的用人机制。要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改善社区工作者的待遇。通过“派选聘考”等渠道,选用素质高、能力强、对社区建设感兴趣的人参与社区建设。同时还要经常组织和开展必要的培训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农民的生产生活。
2.6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按照会议安排,我就__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作大会发言,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同志们批评指正。
__镇辖22个行政村,78个村民小组,6093户,21335人,面积140平方公里,已建成农村社区10个。近年来,我镇按照“品质社区、和谐家园”的建设目标,加强组织领导抓调研,完善功能布局抓试点,落实经费保障抓精品,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努力把__镇农村构建成为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都市里的农村乐园”。
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力度,探索农村社区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探索和建立农村社区监督管理机制,定期督查各场所运行情况;逐步推进社区服务中心社会化运行,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确保中心正常运行。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实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机结合的新途径。召开现场会,表彰先进,推广经验。我们还将开展结对活动,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结对共建,让城市社区的管理服务理念给农村社区带来有益启示,加强城乡交流,加快农村与城市社区接轨的步伐。二是进一步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培育农村社区精品亮点。按照农村社区标准建设,完善服务中心功能设置,设立全程、健康文化、综治环保等系列服务,积极推行“一门式”中心服务大厅。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不断加强设施配备,不断充实中心服务功能。三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一要抓好培训工作。通过组织全镇农村社区负责人培训、座谈交流、外出参观等形式,增强他们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责任、信心和能力。二要充分发挥各种力量。建立村庄卫生、护村、健身等志愿者队伍,进一步增强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充分发挥村干部、热心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分子、下派干部、农村工作指导员等各种力量,同心协力和富有成效地参与和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三要开展各类服务和活动。积极开展各类健康向上的活动,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提供各类群众需求的服务,有效促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建设 生活状况 满意度调查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192-02
许昌市新区已建成的农村新社区有邓庄和武店村社区,邓庄社区辖4个村民小组,202户居民,860人,860亩耕地,武店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603户居民,2188人,原村庄占地550亩,新建小区占地120亩,改造后能置换出集体建设用地430亩。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5份,回收250份,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平均年龄为45岁,访谈人数15人,其中有效问卷232份,回收率为98.04%,有效率为92.8%,真实性较高。
一 接受问卷的比例分析
1.性别比例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人员中,男性为45%,女性为55%。
2.文化程度的比例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人员中,小学为27%,初中为37%,高中为19%,大学(包括中专、大专、本科)为8%,未上过学的为9%。
3.对社区集中居住的满意度比例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满意(包括很满意、满意)为67%,不满意(包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为33%。
二 集中居住后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
1.社区化管理后取得的成效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经数据统计分析可知,农村社区化管理后认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3.25%;认为提高收入的有32人,所占比例为9.47%;认为推进乡村文明的有104人,所占比例为30.77%;认为改善村容村貌的有166人,所占比例为49.11%;认为未发生任何变化的有25人,所占比例为7.40%,见图1。
2.社区化管理后,对村民生活工作影响的分析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分析可知:社区化管理后认为就医方便、放心便宜的有83人,所占比例为15.90%;认为警务机制、居住环境更加安全的有62人,所占比例为11.88%;认为居住环境优美卫生的有143人,所占比例为27.39%;认为文化娱乐设施多、生活充实的有130人,所占比例为24.90%;认为便民超市便利生产生活的有90人,所占比例为17.24%;认为办事便利的有14人,所占比例为2.68%,见图2。
图1
图2
3.集中居住后,对体育活动场地的分析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分析了解到:对体育设施满意的有154人,所占比例为66.96%;不满意的有20人,所占比例为8.70%;认为一般的有30人,所占比例为13.04%;感觉无所谓有26人,所占比例为11.30%;如果以3、2、1、0分别表示满意、不满意、一般、无所谓,则满意度的平均值为2.3,标准差为1.07,从总体上看,村民对集中居住社区的体育设施基本满意,见图3。
4.社区化管理后,对村民所住楼栋垃圾清理的分析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统计可知:社区化管理后感觉垃圾清理及时的有195人,所占比例为86%;感觉不及时的有24人,所占比例为11%;对垃圾清理没注意的有7人,所占比例为3%,见图4。
5.集中居住后,对村民闲暇时间的分析
通过对数据分析可知:闲暇时间看电视的有123人,比例为34.55%;看书报杂志的有58人,比例为16.29%;打牌打麻将的有82人,所占比例为23.03%;学习钻研技术的有15人,所占比例为4.21%;从事其他活动的有78人,比例为21.91%,见图5。
图5
6.集中居住后,对村民月收入的分析
由调查数据可知:村民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有82人,所占比例为37.44%;1500~2000元的有72人,所占比例为32.88%;2000~3000元的有41人,所占的比例为18.72%;3000元以上的有24人,所占的比例为10.96%。如果以1、2、3、4分别表示由低到高的月收入,我们得到村民的月收入平均值为2.03,标准差为0.97,因此村民的月均收入稍高于2000元,见图6。
图6
7.集中居住后,对村民家庭开支的分析
由数据分析知:集中居住后村民的消费主要是小孩教育、家人看病和日常生活消费,大约占村民总消费的90%,村民的日常消费与集中居住前未发生多大变化。详细数据,见图7。
图7
三 村民集中居住及社区化管理后存在问题的分析
1.集中居住后,对村民与村委会关系的分析
通过对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认为村民与村委会关系融洽的所占的比例为42.2%,认为
互相对立的为11.4%,认为说
不清的为46.4%。总体来说,
集中居住后村民与村委会的关
系一般,通过我们的访谈了解
到出现相互对立主要是由于住
房分配感觉不合理、小区绿化
不太好,以及社区相应的配套
设施未及时建成,见图8。
2.社区化管理后,村民迫切希望增加服务的分析
通过对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社区化管理后村民最希望增加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青少年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大约超过希望增加服务的一半;劳动就业服务和法律援助也占很大比重,见图9。
图9
3.社区化集中居住后,对存在问题的分析
通过对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村民社区化集中居住后感觉社区服务较少、对困难群体的关怀欠缺、缺乏活动场地和公益设施,这些大约超过社区化管理后存在问题的一半,这影响了村民对社区化集中居住的认同感,见图10。
图10
四 调查报告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认为农民对现有生活基本满意,农民的生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确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调查中也发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征地补助、拆迁补助感觉及时到位的村民不到一半,这已成为许昌新区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农民的生活质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村民感觉水电费较贵、社区配套设施跟不上、老年人养老及子女上学费用等问题,这需要引起政府的重视,在制定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方案时,多考虑一下新时期农民生活质量中的问题。因此,许昌市委、市政府在建设许昌新区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需做出不断的努力。
关键词: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路径选择;建议
Abstract:China''s new rural communities construction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city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re compared, still in a stage of exploration. According to my ow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s well as in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process i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own views, hope to be able to better promote China''s new rural community planning level.
Keywords: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path selection; suggestion
目前,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发展水平来看,与城市之中社区建设相比较,还仍然处在一个探索阶段。从理论与实践上来看,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新型指导理论正处于探索之中,从实践上来看,我们的新农村社区建设之中在取得较好的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笔者通过自己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与规划之中实践与学习认为,为了更好的提升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对于与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层面的问题亟待梳理与研究。例如,对于新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内涵、定位、建设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目前,从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包括新农村社区管理、服务、治理以及目前我国新农村社区规划过程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解决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的。笔者结合的自己所学的规划专业理论以及工作实践,立足于对新农村社区概念的界定,对目前我国新农村社区规划过程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一梳理,进而希望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新农村社区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新农村社区内涵的界定
社区一词,追根溯源可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先生的相关著作与文献之中。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关于社区的相关研究成果才逐渐增加,进而产生了“什么是社区”“社区的定义”的探讨。对于社区一词,不同的专家与学者从自身的经验、研究视角出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提出了自己认为的“社区”概念。总结与归纳后,笔者发现不同的学者所提出的“社区”内涵相差甚远。社区作为较早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的西方国家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研究的整体范围往往是城市,对于农村社区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所谓“传统的农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内容而聚焦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其社会结构简单,封闭程度较高,日常生活通过其特定的地域内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但是,伴随着我国农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交通工具、科学文化知识的大量运用,使得我国的农村社区发展不再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隔绝性与封闭性较强的社区,其与外界社会发展具有着紧密的联系。新农村社区具有着诸多特征:例如,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而言,新农村社区的谋生手段主要依托于现代农业生产。第二、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新农村社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农村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较,无论是从人口密度还是从人口的规模来看,都比传统农村社区要大的多。集中性是新农村社区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新农村社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等与城市的发展逐渐趋同,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与日俱减。笔者结合了传统农村社区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目前新农村社区的相关成果认为“新农村社区”是指“农村地域范围内,以一定规模人口为基础、以一定产业为支撑、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社区组织及相应的治理机制为保障、以满足社区居民基本需求为目标的新型农村社区”。
由此可见,新型农村社区与传统的农村社区具有着较大的不同,这就要求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发展与建设,其在规划与传统的农村社区规划具有着一定的差异性。笔者认为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路径选择中,要能够立足于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实际,通过不断的治理与完善,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建设规划的整体水平适合新农村社区的发展。笔者认为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过程是一个缓慢而持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要能够依据科学的理论,辅之高效的实践,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科学性。
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规划主导思想不清晰
新农村社区的规划主导思想要与的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联。从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来看,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及逐步改善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是新农村社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最为重要的问题。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以及核心即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进而提高我国农民的生活整体质量。但是,在具体的新农村规划实践过程之中,新农村规划更多的是对居住空间的梳理以及物质环境的改善,这就造成了新农村社区规划是优先发展生产还是优先改善生活环境之间的矛盾,规划主导思想在“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看似矛盾的两难境地之中徘徊。由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过程之中的规划主导思想不清晰,直接导致了在具体的规划实践过程之中造成“规划失误”。众所周知,规划水平的高低甚至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未来发展,规划主导思想不清晰是影响目前我国新农村的社区规划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xx市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
(一)立足市情,确立建设重点。紧密结合市情,xx确立了本地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五个重点。一是工矿所在地新农村社区建设。分煤矿所在地和产业集聚区内两种类型。煤矿所在地新农村社区建设侧重于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实现企地融合发展、共建共赢。产业集聚区内的新农村社区建设,则按照产城一体、产城融合、以产促城的理念,与产业集聚区统筹规划、共同建设。目前,7个煤矿所在地社区基本建成(有两个煤矿所在地不宜建设社区)。二是采煤沉陷区居民安置地新农村社区建设。随着煤炭的不断开采,xx沉陷面积越来越大,目前已有9个乡镇53个行政村176个自然村因采煤沉陷。搞好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工作关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xx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也是xx最大的民生问题。该类新农村社区建设侧重于交通方便、生活便利、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生态良好。
现已建成形成规模的沉陷区安置社区6个,处在起步建设中的7个。三是旅游景点所在地新农村社区建设。结合旅游开发,将景点所在村与景点统一规划,共同建设,实现新农村与旅游景点相协调、相配套、相融合、相促进。4个旅游景点社区正在加紧建设中。四是乡镇政府驻地新农村社区建设。围绕宜商、宜业、宜居的目标,充分发挥乡镇政府驻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优势,将周边村纳入镇区规划,提高乡镇政府驻地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建设现代化小城镇网络。xx市酂城、李寨、陈集、王集、高庄、太丘、黄口、顺和、卧龙等一批现代化小城镇社区建设在短期内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五是一般村村庄整合建设中心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一般性村庄整合并点,建成一个个交通便利、生活方便、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中心村,推进农村社区化、城乡一体化。顺和乡高平房社区、太丘镇黄桥社区、卧龙乡浑河社区等一大批中心村象雨后春笋般纷纷拔起。
(三)创新机制,搞活建设方式。xx市新农村建设五个重点,在建设侧重点上各不相同,在建设方式上也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主要有工农共建、部门帮建、民企助建、村民联建、市场促建等五种类型。一是工农共建。工矿所在地和采煤沉陷区居民安置地的新农村建设与煤矿企业紧密相联,xx市五个重点新农村建设思路得到了永煤、神火两大集团的关注,他们认为该思路可以有效解决煤矿企业多年想干而干不了的事情,可以有效解决企业与地方群众沟通难、沉陷区居民搬迁难等长期不解的难题。在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投资上形成了乡村1/3,市1/3,工矿企业1/3的工农共建共识。二是部门帮建。发挥市直部门联系面广、门路多等优势,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部门帮扶工作。xx市向新农村社区派驻了市直部门帮扶工作队,发挥了很好的帮扶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xx市通过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累计已超过14000万元。三是民企助建。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作用,鼓励民营企业家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目前已有60多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了新农村社区建设。如,华星集团投资50万元支持了李寨镇政府驻地社区道路建设,投资30多万元为十八里镇李窑村安装了高杆路灯100套;小龙人教育集团投资16万元为芒山镇陈楼村修建了水泥路;中州棉业公司帮助酂城镇酂东社区实施了旧房改造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四是村民联建。由村民民主选举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由理事会具体负责工程预算、组织招标、资金筹集、质量监管等,所有程序公开透明,村民明明白白。如,城厢乡沱滨社区,由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公开招标施工企业、监督进料、监督质量等,农民按成本价住房,大家十分满意;酂城镇政府驻地社区建设中,通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全程参与,农民达成了一致意见,旧村拆迁和新社区建设十分顺利。卧龙乡浑河社区、太丘镇黄桥社区、新桥乡朱楼社区等,都是通过理事会管理实现村民联建的好典型。五是市场促建。即通过市场化运作建设新农村。按照群众有利益、政府有收益、开发商有利润、社区有形象的原则,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入经营城市的办法,由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参与,将新农村社区建设推向市场,调动各种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
(四)尊重民意,制定扶持政策。为强力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扶持政策,涉及财政、土地、税费、金融、待遇等方面。一是财政政策。市本级财政每年都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今年市财政预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880万元,较上年增长20%。二是税费政策。新农村社区建设产生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以专项拨付的形式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与社区建设相关的质检费、实验费、避雷检测费、主体结构检测费、屋面防水检测费等,相关职能部门全部免收,并积极提供优质服务;到新农村社区建房或购房的农户,旧宅基拆除复垦成耕地后,市国土部门、房管部门免费为其办理相关土地使用证、房产证。三是土地政策。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治理,在拆旧建新中置换出的建设用地指标除保障新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外,富余指标转让后收益全部用于整治村新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对农户的拆迁补偿等。三是信贷政策。在新农村建设中符合贷款条件的,市政府协调金融部门给予小额贷款支持。今年以来,已发放新农村建设小额贷款9000多万元。四是待遇政策。入住新农村社区的农民可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实行双重户口(农村户口、城镇户口)政策。保留原承包土地,享受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和国家惠农政策;在养老保险、子女入学、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享受城市居民待遇等。
二、存在的制约因素和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xx市新农村社区建设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制约因素和问题:
(一)农户之间的现有经济基础差别影响新农村社区建设进程。除急需建房户外,由于户与户间经济基础差别很大,富裕的农户搬入新农村社区热情很高,较穷的农户短期内很难向社区集中。
(二)现有的大量新建楼房影响新农村社区建设进度。近年来,富裕起来的农民建房积极性很高,由于缺乏规划和管理,新建房屋秩序十分混乱,同时出现了大量的沿路建房、村外建房现象,特别是在市南乡镇,这种现象占到50%以上,这些农户让他们搬迁到规划区建房难度很大。
(三)有限的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限制了新农村社区的快速发展。上级每年下达的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有限,很难满足新农村社区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建设资金不足成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制约瓶颈。新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市财政每年预算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十分有限,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十分有限,单纯依靠农民自身建设新农村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五)各部门支农项目投入机制不协调。近年来,国家、省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但这些投入是通过多个部门、多种渠道下达的,由于没有一个正式机构进行统筹管理、协调安排,存在各自为战、效率偏低现象。尽管xx市近年来一直在努力做好项目整合工作,由于部门利益十分严重,整合效果很不理想。
三、意见和建议
(一)树立短期造局,长期建设的思想。短期内,新农村社区要规划好,启动好,着力完善规划区内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新农村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要做好打长远丈、打攻艰战的思想准备,鼓励具备条件的农户率先搬进新农村社区,不搞一刀切,走典型带动、循序渐进的路子,逐步把xx市新农村社区建设引向深入。
(二)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建设新农村社区,将多个行政村整合集聚到一起,用地问题是最大的瓶颈难题。要将新农村社区建设与占一补一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紧密结合,同步推进,为新农村社区建设置换充足的用地空间。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物业管理
伴随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日益兴起了广大农村地区拆村并居,建造新型农村社区之风。当传统村落改建为新型农村社区后,必然要求完善的物业管理,否则仍会面临乱差脏、使用低效、纠纷不断等问题。因此,对新农村社区有效的物业管理,已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中引入物业管理的必要性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变村貌村容、引导村民养成文明现代的生活习惯,农村社区的发展迫切要求配套的物业管理。
1.物业管理是推动新农村建设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关键
目前,农村现代化物业管理的推广,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农业废弃物的合理利用,清洁的投入、生产和产出,已成一种必然。新农村建设需要专业化、社会化物业管理,需要构建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能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服务机制。在农村实施现代物业管理,实现居民与管理者分离,由专门机构负责,实施专业服务、市场运作。不仅可以节约资源,降低农民生产和生活成本,减轻负担,还可以回收和开发利用废弃物资源,扩大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不断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推进我国民主化管理进程。
2、物业管理是维护好农村社区治安的保障
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使农村社区基础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大改善了农村社区的生活质量。但与城市的公共服务相比,农村社区稍显薄弱,尤其是安防系统不到位,短期内若要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达到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标准,物业管理肩负重任。真正实现服务于民,确保农村社区业主生命和财产安全,担负起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的重任。
3、物业管理负有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职能
新农村社区人口密度大,邻里街坊串门现象普遍。增进感情的同时,由于综合素质偏低,也容易发生矛盾或纠纷,造成社区的不安定和不和谐。而农村社区的纠纷调解员往往由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兼任,常由于工作人员短缺或不专业等造成调解延误。物业管理的引入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新农村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压力,通过与农村社区居委会建立协作机制,发挥其村民调解能力,使一些内部矛盾尽可能在社区内部得以解决。
二、新农村社区中引入的物业管理模式
由于不同地区的农村实际情况不同,新农村建设中引入的物业管理模式不宜“一刀切”。应根据各村实际情况,民主选择,探索不同类型的有特色的物业管理模式。
1、以村委会为主成立物业管理公司
此模式是物管机构与农村基层组织进行合作,具有权威性,凸显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职能。专业的物业管理机构在村委会的领导下,各司其职,使农村社区拥有一个完整的管理机制。该模式在单一产权(农村公共资源设施)管理中,能充分体现其效果。在多元产权的情况下,这种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管理模式,要避免村委会独揽大权,应充分发挥包括村物业公司在内的各专业管理机构的作用和职责,才能确保此模式长期有效的运行。
2.委托物业公司管理模式
将农村社区由所有权人(业主)采用招投标或协议方式委托给专业的物业公司进行管理,并由业主支付相应的物业管理费。此模式的优点是两权分离,物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由两个独立的法人组成。从长远看,这种模式是农村物管推广的主方向,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形成良性竞争。该模式符合物业管理企业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
3、民营物业管理公司模式
在农村,田、水、路、林、村、农用机械等管理和维护的工作量大,它们多规模小、分布广、治理成本高,适宜民营物业管理。因此,在农村物管市场中,民营企业前景广阔,潜力待挖。民营物业公司应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实施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
4、按现代化企业制度组建物业公司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农村,由于城镇化进程快,物业设施相对丰富,住房相对集中,管理水平较高。加之居民市场意识较强,条件比较充分,可以先从这些地方入手,组建农村的现代化物业管理企业,完全按照市场化的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在运作过程中,先从管理农村公共资源设施等物业开始,然后结合当地特点,规模可由小到大,以点带面,服务项目可由少到多,由粗到细,突破一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全面开展。
三、新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1、资金短缺
物业服务行业作为微利行业,流动资金较为有限。面对未来异军突起的新农村社区,必然需要庞大的物业市场相配套。如果仅凭有限的物业服务企业投资,加上较长期的投资回收期,怕会使各物业投资公司望而却步。目前,已有的筹资渠道主要有政府补助、社会集资、村民自筹、相关收益补贴等。但是随着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规模的日益扩大,仅靠政府、社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并且村民对物业收费产生很强的抵触情绪,村民自筹的方法亦不能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2、村民的传统观念难以改变
农村物业管理的服务对象是农民,长期以来,村居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自由并且不喜欢被约束的,而物业管理是统一、规范化的方式。因此,如何使农民适应现代化的物业管理理念,积极配合物业管理工作是很亟须解决的问题。
3、相关法律法规的困境
现存物业管理制度大多以城市为基础,若要向农村推广,将必然会遭遇与农村现行的风俗习惯相冲突的困境。农村的物业权属关系错综复杂,违规建筑也相对较多。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如何权衡法理与本土风俗习惯也是很让人头疼的。该如何制定针对农村物业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哪种制度为基础、由哪个政府部门来管理最有效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四、提升新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水平的对策
1、落实各乡镇物业管理行业的行政管理部门
大多数农村地区缺乏与物业管理行业对应的行政管理部门,使得控制力不足,缺乏专业人员深入研究怎样推广现代物管制度和如何发挥物管活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等。各乡镇应将各村物管行业划归乡镇政府某一部门统一领导,指派专门负责人与各村联系并筹划物管工作,切实落实新农村建设中现代物管制度。
2、强化物业管理服务意识
目前散布在乡镇的物业管理公司多数资质较低,员工综合素质普遍较低。而对农村物管市场的开辟工作中,会有大量复杂的工作等待合情合理合法的解决。因此,对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管理素质要求较高。要想公司在农村物管市场中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强各方面管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更好的拓展市场,获得村民,即业主的认可。
农村物业管理公司应尽快设立“客户服务中心”,不应仅满足于处理业主投诉的阶段,而应对居住者的潜在需求进行深入调研、收集分类,大胆尝试对有个别要求的业主采取专项的物业管理服务、特约个性化服务。也可举办多种形式的社区活动,加强业主、开发商、物业公司三者间的交流与互动,塑造和谐美好的社区文化。
3、对从业人员业务能力进行培训
应制定专业和持续的员工培训计划,积极组织落实,注重员工的岗前和在岗培训,组织专业课程和讲座,挖掘员工的工作潜力,挺高服务管理水平。提升物业管理专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洪宇.试析现代物业管理制度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适用与推广.《乡镇经济》.2008-04-25.
[2]王洪宇,唐先锋.试析现代物业管理制度在宁波新农村建设中的适用与推广.《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8-03-20
[3]孟鸿玲.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物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1-12-20
2012年,为了推进“三化”统筹发展,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提高农村社区服务功能,按照省、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围绕“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实施,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在以前工作基础上,2012年继续加强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此专门下发了《关于继续推进试点社区建设的通知》(松新农村办[2012]6号)文件,对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一年来,在市、县(区)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试点社区建设达59个,全市农村社区总量达到186个,2012年年社区建设总投资达4740万元,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又取得了较好成果。
(一)抓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实施,各地加大了对社区建设资金支持力度,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2012年农村新型示范社区建设文化广场73100平方米,硬化道路62.9公里,排水排污工程25850延长米,建设垃圾站56个,信息网络49个。
(二)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为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加强了社区站所室的完善和建设。截至今年12月,全市农村示范社区建设社区办公室59个,社区卫生室60个,社区警务室72个,图书阅览室77个,文体活动室75个,计生服务站48个,政务公开栏72个,信息宣传栏85个。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主要工作措施
通过社区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学习园地、文化广场、农村文化大院等建设,农村社区服务功能有所加强,村民可以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陶冶村民情操,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但是社区的服务功能还很不完备。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建设好“四大网络”:
一是文化服务网络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在文化服务上追求文娱活动的品味性,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入农村社区的文化阵地。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农村社区的新文明、新风尚。提倡推广扶余县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的做法和经验,让文明之花开遍全市,结出硕果,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