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支架式教学范文

支架式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支架式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支架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45-02

一、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重新分析人类发展、不断学习、知识传授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应该通过分析,掌握和预测学生的两个层面的发展水平,在掌握学生目前所具备的发展水平的同时,要对学生在学习之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有一定的预判,可以用“最近发展区”这一描述空间来确定学生的发展水平。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启发下,教学活动中涌现出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模式,比如支架式教学、交互式教学、认知学徒教学、情境式教学等等[1]。

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支架式教学”是根据建构主义基本思想开发出来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这种策略的设计关键在于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建立问题支架,并要求这种支架要按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把学习者的认知内容和水平逐步引向深入,从而不断地把学生从一个认知水平提上另一个更高的认知水平[2]。从教学理念的角度,支架式教学是对教学过程、师生角色关系的一种定义和设计,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与地位随着学生能力的成长而不断变化。

二、对应用型课程教学设计的反思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活动与学生能力发展是相互依赖的,但绝不是同一过程,在教学活动与学生发展间存在着多元复杂的关系。只有当教学活动走在学生发展前面时,这种教学活动才会行之有效[3],教学活动要依赖学生成熟的发展程度,学生能否发展取决于教学能否激发、启动那些正待成熟的心理机能――“最近发展区”。我们用这一理论来反思一下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困惑和困难。

传统教学中,一方面在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设计上往往注重理论讲解,知识原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耦合度不高,实验项目一般是对相应技术单元的验证性实验,知识考核主要是对抽象原理知识的考核;教学设计中知识原理与现实问题的引导性关联设计较少,多数学生无法独立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教师的教学用语常常是这样的:“之前我们学习了路由交换技术课程的某某知识!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路由交换技术的某某知识!该知识分为这样几方面的重点内容!”

此类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不免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存在感、价值感和成就感。教师是否可以参考“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教学设计的调整,在教学中采用“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遇到过某某问题(或现象)?”“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呢?”“其实之前的课程知识都告诉我们解决办法了!”“其实这个问题要分解成这样几个问题去考虑!”“开动你们的记忆,我们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吧!”“我们平时解决此类问题就是这么考虑的吧?”等教学用语,来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实施我们的教学策略,是否会更好一些呢?

三、支架式教学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要正确把握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调整好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就要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学内容的翻转三方面入手来设计。要想实现三个转变,就要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彻始终,那么教学策略应更多关注学生的知识探究过程。教学设计要弱化教师把知识从外界搬到学生记忆中的职责,不第一时间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或知识概念及模型定义,而是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究的时间与机会,导师在忍耐、观察中,引导学生成长,这是一个过程。基于“最近发展区”的支架式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教学设计思路。自我寻找问题答案是学习过程中最为有效的支架。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的问题支架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知识与能力基础,要兼顾知识技术本身的发展过程和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与水平。学生只有依据熟知的知识经验和惯性思维习惯来建构知识关系体系,其掌握的知识技能才是稳固与完整的。对于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的调整,支架式教学在教学设计中的设计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教学角色互换,构建师生一体导学关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以往的知识与经验认识不成熟,面对某类特定的新知识,多数学生无法独立依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完成对特定新知识技术的建构,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身存在的“知识只能主动构建的绝对性认识倾向”的不足。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离不开导师的帮助,导与学是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导师的角色定位当然不会是知识的简单、机械的传授者,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角色转换,导师必须变成为学生知识建构、问题解决等提供引导与帮助的人,并在引导学生建构特定新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吸纳、讨论、分享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成果。导师在引导过程中还要适当示弱,甚至有意抛出一些错误的问题解决办法供学生分析发现,进而引导学生努力改变、优化,甚至、拓展导师和教材的论断,并把这些成果作为学生水平考核的重要观测点,从而在师生共同成长的导学关系中孕育学生的“存在感、价值感和成就感”,培养其独立认识、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问题支架为支撑,开展“问题式”教学

“苏格拉底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尽可能地拉长学生的知识,把学习作为一个积极的建构的过程。那么支架式教学的设计重点在于知识与问题关系的设计,要针对各个特定知识点,进行剖析后的“问题碎片化”设计。“问题碎片化”要以学生“现有发展区”为基础,把课程教学大纲的知识点有机分割成梯状小问题,并形成分级、分类问题支架群。

该教学模式中导师要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为第一要务,当然教师在为学生提供支架时一定要把“IN

SPIRE”七种教师特质运用完整,本文仅对“苏格拉底式提问”做详细设计,其他不做赘述。教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首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与内化现有发展水平的知识,并引导其逐步建构、理解“最近发展区”的知识,进而能自主构建相关知识的内涵联系,并为潜在发展水平的知识构建打下基础,从而形成潜在发展水平知识内化为现有发展水平知识的循环构建知识过程。在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中,导师会不断抛出集趣味性、认知性、专业性、连续性、实用性、科学性为一体的系列问题,学生在导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乐此不疲地不断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进行“知”与“识”分类设计

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构建需要充足的探究时间与资源空间,支架式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究的时间与机会,导师要在忍耐、观察中,提供资源,引导、帮助学生成长,这同时要求我们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裁剪,把一部分教学内容与问题翻转到课外,从而扩大教学的时间与空间。

哪些教学内容与问题要翻转到课外,哪些要保留在课上呢?我们不妨把知识分为“知”和“识”两个部分。“知”是课程某单元的部分教材内容,可以把此类内容以教材和教学微视频的形式翻转于课外,学生自主完成;

“识”可分为课程某单元的内涵分析、与其他知识单元的内涵联系和实际领域应用等方面,此类内容因学生受知识背景所限,是无法独立完成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问题支架为支撑,引导其循序渐进地认识、运用和探究。

(四)问题支架式的设计与实现

最近发展区是定义性知识(由教师教学提供的)和个体经验性知识(个体自己拥有的)之间的差距。支架式教学策略的问题支架如果按照最近发展区进行分类,体系脉络就会很清晰,其由三类关键问题支架构成,即专业背景所提供的文化知识和个体的日常经历之间的问题支架(A类)、定义性知识和个体经验性知识之间的问题支架(B类)、个体经验性知识和潜在知识之间的问题支架(C类)。三类问题支架逻辑结构关系图如图1所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当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学和发展是一种复杂的动力制约关系, 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正确组织的教学能引起并激发教学以外的思考和探究,实现教学与育人的高度统一。支架式教学是学生利用教师预设的低起点、阶梯式的问题支架,运用以往知识、经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此过程来自我构建和内化知识,才能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融合起来,从而形成个性化的、相对完整与稳固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才有可能从事更高的认知活动和实现自我的正确认知,才会具备把知识准确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潜能,才有可能探究到进一步挖掘知识的机会和渠道。基于支架式教学的课程设计是与“知识建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三者并重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的。

参考文献:

[1]曾智,丁家永.维果茨基教学与发展思想述评[J].外国 教育研究,2002,(11).

第2篇:支架式教学范文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关键。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将课文内容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使用图片来展现课文中句型相同的短语的不同之处。例如学习NuclearFamily和ExtendedFamily类型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图片进行解释,然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家庭的特点来进行判断。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时候普遍都有焦急的心态,他们进行口语表达的时候都比较紧张,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进行表达,教师先给学生做示范,接着在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教师给学生创设较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培养学生大胆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二、搭建学习平台

教师对教学内容有了充足的掌控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了,此时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保证教师搭建的学习平台更加的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刚刚迈进中职大门的学生,他们都想尽快结交新朋友,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此时教师就可以借此机会来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更好的学习英语词汇、短语和句型。将学生头脑中已知知识与当前话题有效结合起来,在固化学生已学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建构。

三、勇于开拓创新

要想使学生学习的热情被带动起来就要有引起学生关注的题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勇于开拓创新。法律法规常识表面上看和现实生活距离较远,然而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现象都类属于法律法规的范畴。例如酒驾(drunkdriving)或者是乱扔垃圾(droppinglitter)等等。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刻意的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中发现法律现象,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的热情。学生在大胆发言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将一些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法律范畴内的知识引导学生表达出来,例如闯红灯(runningtheredlight)、公共场合大声喧哗(swearinginpublic)。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只要做好引导工作,学生就会较好的掌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勇于开拓创新,将新的教学模式引入到日常教学中,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四、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更好的将英语口语锻炼好,学生小组学习时,教师要在教室里来回走动,随时给学生排忧解难。在学习的过程中,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学习到许多的知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比较高,所有的学生争先恐后的对新学会的词汇进行阐述,学生们学习的热情被带动起来,许多热点性词汇学生掌握起来也游刃有余,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结束以后,做总结性发言,将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统一处理。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带动起来,学生学习的热情非常高,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使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被激发,有利于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

五、评价教学效果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合作学习中贡献以及能否构建全新的知识结构是评价的主要内容。英语口语教学的时候,采取的方式比较多,可以使用小组互评的方式,每个小组阐述完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以后,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分数,评价出表现最佳的小组。小组内可以根据团队的整体表现,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并总结出经验和教训,及时反馈给组员;这两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监控和管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例如问卷调查、学习任务评分等等。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这样能够比较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随时的处理学生学习遇到的难题,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可以随时发现随时处理,依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师可以及时的修改教学策略,使学生获得的学习效果最佳。

六、总结

第3篇:支架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教学模式;嵌入式系统课程;实验室;实验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传统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入大量改善教学效果的硬件设备,使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配合丰富多彩的幻灯片、动画及声音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改善了学习的效果。但这并不能改变当前高校课堂中教师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解、板书,学生听讲、记笔记,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根据这个反馈适当调整教学策略,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绝对主体,掌握整个教学过程的走向。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仅仅靠学生最终的考核成绩,反映不出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仅仅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从来没有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学习效果及创新想法。实际教学时往往采用“理论课+实验课”的模式,教师在理论课讲授理论知识,不能让学生马上实践学习到的新知识,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大降低;而当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时,往往由于对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刻,导致实验效果差,不能完成教师设置的实验目标,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支架式教学模式通过搭建脚手架[1]、进入情境、独立研究、协作学习和学习评估五个环节展开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研究通过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并与传统教学效果进行比较,为课堂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2支架式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是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2]、皮亚杰的结构与建构理论以及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发展来的一套成熟的教学模式。“最近发展区”奠定了支架式教学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指儿童在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潜在发展水平间存在的距离。教师所做的工作就是为最近发展区搭建支架。皮亚杰提出的结构与构建理论,指个体在建构知识体现过程中,在超越自身实际水平时,需借助外界给予的“支架”,使自己从低级的平衡水平到不平衡再发展到更高级的平衡,以完善或完成自己的建构活动。该理论形成了支架式教学的认知结构理论基础。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应处于被动地位,消极地接受知识,而应当主动积极地探索获取。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提供必要的各类学习资源,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提供支架,直到学生逐渐掌握时去除支架,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各类支持。

3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这也使得嵌入式软硬件工程师的社会需求量与日俱增,嵌入式系统课程在高校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嵌入式系统是一门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软硬件知识的课程,学生在学习时既要掌握必要的硬件知识,又要具备在开发板上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与之对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涉及两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太简单达不到教学目标,太难则使得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因此不理想。分析原因主要有:1)嵌入式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学生学习压力大;2)软硬件结合,传统教学时往往理论课+实践课,导致学生实践时理论课内容掌握不牢靠,不能完成实验要求;3)学生为达到实验效果,往往简单记忆教师的操作,没有认真思考各个实现的细节及原因,掌握的知识不系统、不完善。

4支架式教学在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上述分析的学生学习嵌入式系统课程效果不佳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各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部分高校进行了不少教学改革的尝试,但效果并不理想。对此,笔者将针对嵌入式系统课程融合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改的一些方法分享出来,以期给同行一些启示和借鉴。根据学习内容,按照“最近发展区”概念,搭建脚手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构建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则转变为知识构建的设计者及辅助者[3]。针对要学习的主题,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框架,提出关键问题或者提出学生需要研究探索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体系的桥梁,巧妙地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学习的目标隐含在问题中,合理设计课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从而构建相关内容的知识体系。在嵌入式系统相关课程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支架式教学模式,最好将全部教学过程安排在实验室,将课程理论知识融入实验案例。每次实验过程需要教师将实验的目标、实验所需的辅助知识及实验的效果告知学生,实验目标明确需要掌握的知识、辅助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环节,而实验效果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独立探求答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以往的知识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实验方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的点拨和表扬,激发兴趣。在整个支架搭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整体把握,设计问题、设计方法、构建框架,做到在每个支点实现目标。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经验和学生学习的程度,及时调整支架间距离,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实验目标,更大限度提高兴趣和积极性。当然,教师也会发现设计支点的一些不合理性,通过在教学中积累经验、适当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根据脚手架支点,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情境是指和脚手架支点相关的问题情境。在构建知识体系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思考某个支点时总需要一个引导,教师可以根据支点的特征创建情境,让学生自然过渡到该支点,展开思维,引起独立解决问题的愿望。在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学生间相互比较的争强好胜心以及嵌入式实验成功后的精彩实现效果,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各种教学媒体,如动画、声音等,将枯燥乏味的内容趣味化,根据每一支点学生的完成效果,适度鼓励和表扬,激发求知欲,适当引导,进入下一支点环节,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自己的角色。在兴趣的基础上独立探索,寻求答案在学生被教师启发引导进入情境后,应该留出学生独立探索问题答案的时间。该环节让学生独立探索问题情境中所蕴涵的意义,抽取问题实质,并通过自身努力加以解决。在学生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教师仅仅需要适当提示,引导学生由小问题入手、逐步深入,直至完全独立思考完成。此时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实现对知识的构建过程。协作学习,相互提高协作学习[4]阶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在共同解决一个问题时,必须首先明确自己要完成的工作及在整个实验中的作用,通过不同的分工进行联系。一个人出错就会影响整体的效果,这就需要学生发挥自身最大的能动性,去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效率问题。在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对学生进行划分,按照每小组2~3人进行实验,在探索问题答案的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群策群力解决问题的精神。如在嵌入式系统课程中完成开发板LED灯驱动控制时,每组三人,每个学生独立解决一个问题。但由于实验过程需要数据传递,就必须在完成自身工作的同时,与他人进行沟通,明确变量名称、变量含义、变量格式及通信需求,学生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效果评价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非常注重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师对分组完成实验的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及监督,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之后由教师评价。这种互动多元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使教师更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可以促使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进行教学步骤的调整,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结语

支架式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关系,教师不再完全主宰课程教学进程,主导地位被弱化;学生不再完全被动接受知识,学习主动性得以提升。以学生发展水平为基础,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技能,进而向更高的发展水平迈进,不仅能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答案、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综合素质。教师需要扩展思路,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通过实践加以证明;教师和学生通过讨论让学生自主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5]。当然,虽然支架式教学模式有诸多优势,但也不是说完全可以取代传统教学模式,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各有长处和不足。在嵌入式课程教学中,要合理发挥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萍芳.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9):267-268.

[2]曾妍,刘钟鸣.支架式教学法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90-191.

[3]谢庆,梁贵书,葛玉敏.建构主义支架教学法应用中的两个关键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84-85.

[4]刘岩.支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6(17):188-189.

第4篇:支架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多元化支架;学习能力;评价机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5-0021-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5.008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教师也在不断地寻找新的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应能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而支架式教学正是一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架起桥梁,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教学模式。

“支架”原意为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现被教育学家用来形容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所给予的有效帮助或支持;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将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逐步解决问题或矛盾并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是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分五个步骤进行:情境创设――支架搭建――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为他们搭建合适的支架,提供适宜的帮助,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达到更高的台阶,成为下一次开展教学的基础。下面笔者就支架式教学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作一简析。

一、重在教学理念,构建多元化支架

构建多元化支架是支架式教学的重要基础,要求教师除了要不断更新先进的教学理念,还要在教学上富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初三化学是学生刚刚接触到的一门学科,学生的兴趣浓厚,教学资源也更为丰富,我在教学中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搭建支架。

1.情境支架

情境能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氛围,而根据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的情境,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更能让学生大胆探索,享受学习的快乐。例如,沪教版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情境:天平左右两托盘上各放相同的烧杯(内有蜡烛),调节天平平衡后,点燃右烧杯中的蜡烛,观察蜡烛燃烧时天平指针的偏转情况。实验完毕,小组交流后提出的问题有:①直观猜测――物质燃烧后质量变少了;②有同学质疑――收集燃烧所产生的物质,天平指针的偏转情况又怎样呢?③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有何关系?学生进入情境后,他们面对需要解决的难题,产生了自主探究的意识,但要马上找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有较大的困难。教师在分析学生的任务和学习能力后,根据当前的问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提供学习支架。建构概念框架:参加反应的物质、反应生成的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元素组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的变化。再提出建议实验支架:测量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①方案一: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钠溶液反应。②方案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③方案三:白磷燃烧(密闭容器)。④方案四: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开放容器)。用以上四个方案成功转换实验对象后,学生进行初步探索,由此从元素组成上进入深入探讨阶段,最后从宏观和微观上升华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这种概念框架和建议支架不仅使课堂教学条理更清晰、探索目标更明确,也为基本理论的探索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2.问题支架

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阶梯中步步上升,不仅能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还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应用分类、比较、综合、归纳等科学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给学生建议实验支架后,教师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还需进行点拨,以问题支架的方式呈现,如:方案三中橡皮塞冲掉了,天平还平衡吗?是什么原因呢?又怎么解决?方案四中天平最后平衡吗?这个实验是失败的吗?为什么?

问题支架既可针对某知识点构建,也可贯穿整节化学课,使课堂结构更为紧凑、流畅。在“自然界中的水”第二课时教学中,学生要掌握水净化的基本方法。我展示了一杯浑浊、有色的泥水后,抛出问题支架。问题1:怎样才能让这杯水变成可以饮用的水呢?(引出混凝剂)问题2:怎样去掉水中的固体杂质?(引出过滤)问题3:一杯黄色、有臭味的水,你怎样处理呢?(引出活性炭)问题4:这杯澄清的水能直接饮用吗?(引出蒸发)。这一系列问题抛出后,一节课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产生了探究净化水的欲望,主动进入水净化的探究过程中。

3.实验支架

实验是学习化学最好的方法,它不仅能让学生解除学习困惑,更能将实验与思维紧密结合,化解知识难点,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化学教学中不能只是让学生机械地完成验证性实验,而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发现”和“成功”的愉悦,让实验成为化学学习的强有力的支架。在第四章“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实验得出燃烧必备的三个条件,学生从实验中得出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然后出示一根燃着的蜡烛,请同学用不同的方法使其熄灭,学生的方法很多,实验操作后分析原理多为降温和与空气隔绝,如一学生用剪刀将灯芯剪掉,蜡烛也随之熄灭,此为第三种方法――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学生对此方法印象深刻,达到了学生实验的目的。

支架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重审教学理念,支架式教学能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师生间的互动“对话”,课堂主体转换为师生二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着组织者、管理者、合作者和指导者的作用,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重视学习能力,发挥支架的功能

支架式教学中,构建支架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顺利地完成自己的探究,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完善知识体系的。所以教学中,教师呈现支架后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也可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还可适时提示帮助学生逐步攀升,使原来意见不一的复杂局面变得明朗一致,学生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有意义建构。而在此期间,教师和支架是逐渐淡出的,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是逐渐递增的。

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中,学生在建议支架的帮助下,每个人都能独立发现:方案一和三中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而方案二和四中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差异。要得到更为明确的、对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认识更深刻的定律表述,就需要协作学习,让他们充分发表见解,通过协商与交流、对话和讨论,进一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几个要点:化学反应、参加反应的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最后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支架的存在,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独立探索和生生间的协作学习,共同完成了更高的学习任务,也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想的火花在相互交流中不断闪现,集体的智慧创造出丰硕的成果,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重建评价机制,完善支架式教学

新课程提倡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并存,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互补,而支架式教学的效果评价内容正是包涵了以上各个方面,有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评价,也有个人对小组协作的贡献评价,还包括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中,自我评价的要点是,探索“质量守恒定律”的方向与途径,自己担任实验探索的任务是否顺利完成,自己对“质量守恒定律”有何深刻认识,自己能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解释该定律。小组评价的重点则是,参与协作学习的热情程度,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是否有自己正确独到的见解或认识,自己是如何吸收他人有价值的观点的。

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记录在档案中,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教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表扬、点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刺激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在协作交流中得到启迪,对他们日后的独立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学会寻找或构建支架来支持自己的学习,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综上所述,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实施支架式教学是可行的,教师通过不同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支架,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活动与讨论解决矛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和学习的主人,利用全新的评价机制使学生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支架式教学对化学教学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支架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英语阅读

英语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英语阅读能力是学好英语的一门必要的语言技能。在整个初中英语教学体系中,阅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兴趣、自主阅读意识以及阅读能力[1]。然而,现今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或灌输式教学,学生阅读学习的效果不尽令人满意[2]。在当前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下,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成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拟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培养自主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提高英语综合阅读能力。

1.支架式教学的定义

支架的本意是指建筑行业的脚手架。是为工人在修造建筑物时提供的暂时性的平台或柱子等。支架式教学,通俗地讲,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搭建的一种辅助框架,帮助学生去完成自己原本无法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建构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3]。

2.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支架式教学的程序主要有6个部分,即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成果展示和效果评价[4]。本文以人教版8年级第一册(上)Unit1 Section B:Jane’s diary entries about her vacation为例,讲述支架式教学的应用。

2.1教学目标

语言知识目标:掌握描述“假日”的词汇与表达。

能力目标:用过去时记叙自己的一次旅行

情感目标:学会与同伴分享假日生活体验

2.2教学过程

2.2.1Pre-reading:搭建支架,进入情境。

本单元的阅读题材是关于“假日”的话题。课前,根据总人数,把全班学生按照每组6-7人分成几个小组。开展头脑风暴活动,收集有关描述假日的词汇和句式。每组有一个代表记录并发言。教师进行整合筛选并在ppt上展示出来,小组之间相互学习借鉴,逐渐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构已有的关于假日的知识和表达,还可以激发对假日的幻想。紧接着用问题导入:where do you want to go and what do you want to do on vocation?此时学生头脑中已经搭建起了关于假日的慨念框架,为进入本课阅读学习Jane’ s diary entries做好准备。

2.2.2While-reading:独立探索,协作学习。

快速阅读教材内容并回答问题。What about the weather of Malaysia?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Weld Quay?What’s the symbol of Malaysia?借助问题导读,确保每位同学能进入阅读的状态。同时,带着问题阅读,阅读的目的性增强,能提高阅读的效率。

细节阅读练习。让学生再读一遍简的日记,并填写下列表格。独立探索与协作学习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先自行探索,随后小组成员协作讨论,将讨论后形成一致的答案呈现给教师。基于前面的阅读,学生已经对此篇材料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可以构建起自己的学习支架,这时教师要适时撤出支架,而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建构空间,促进对知识的输出。

2.2.3Post-reading:成果展示与效果评价。

在阅读材料结束以后,要求小组内完成教师课前印制好的评价表,内容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对老师的评价。然后将评价结果向全班展示。通过评价表,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检测是否完成了对知识的建构,是否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3.研究结果与启示

英语阅读是利用已有的信息获取新信息的认知过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引入支架式教学,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学习,大大提高了阅读的质量。英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而应该向支架搭建者的角色转变。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重点不是向学生传授已备的内容知识,而是去探索如何实施各个教学环节,并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合适的支架,让学生在教师搭建的支架体系中更有效地学习并构建知识,是英语阅读教学追求的方向。

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是支架式教学的主导思想[5]。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地设计教学活动,搭建不同难易梯度的学习支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功欲,保证在活动中能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只有当学生体验到了成功,才会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杨欣.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渤海大学,2016

[3]Graves,M.F.,& Graves,B.B. Scaffolding Reading Experiences:Designs for Student Success[M](2nd ed.).Norwood MA:Christopher-Gordon.2003

[4]任金鹤.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5

第6篇:支架式教学范文

支架式教学法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知识框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予以掌握。在运用此种教学方法的时候,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理解,并且找到学习的方向。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通过教师对框架的搭建,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体系的建设,进而实现学生学习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预热、探讨、独立掌握这三个环节的展开,将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一、强化写作技巧,激发学生思维

在高中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法的时候,一定要事先对课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基础知识与写作技巧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接受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要安排一些习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进而不断创新。比如,在学习“通知”内容时,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通知”这一文体的理解,包括在探讨各类口头称呼时,学生们就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如boys and girls, ladies and gentlemen等。

二、重视互相写作,构建知识体系

支架式教学法的特点就是探讨,并且注重学生之间的互相写作,尽管在进行知识体系构建的时候,是个体单独进行的,但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互作用,通过这样的交互模式激活了原有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在进行探讨的时候,一定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探讨过程中,进行意见的表达,并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将学生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进行结合,让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想法的表达,实现学生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一单词,让学生进行表演,之后让其他学生猜,促进学生彼此的进步。

三、组织小组讨论,表达自己观念

通过小组讨论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并且针对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增强学生写作技巧的目的。通过支架式教学法的运用,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且在写作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进行多层次的交流,不断强化学生写作的薄弱环节,采取具有时效性高、针对性强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逐渐走出写作误区,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获取新的写作素材,减少学生对写作的恐惧与困惑,从心理、认知等方面逐渐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构建学生自己的写作体系。比如,在学生学会书信格式写作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书信的形式,给父母写一封信,之后进行小组修改与评价,表达自己的写作观点。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得到进步与提高,并且明确自身的不足,加以改进,实现学生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

四、开展集体讨论,提高学习兴趣

在经过集体讨论之后,每一个小组都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与兴趣,为深入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当学生有了自主交流机会之后,自己的作品有机会让其他学生欣赏与评价的时候,不仅可以进行写作经验的交流,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这样在增强学生写作能力的时候,也实现了学生思维逻辑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的提升。在完成交流之后,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相关的思考,之后予以总结,帮助学生逐渐脱离口头化的写作,树立书面形式的写作方式。在开展集体讨论的时候,可以是一首歌,也可以是一个故事,只要是大家共同欣赏的作品,就可以进行交流与讨论,进而学习相关知识,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一定要加强支架式教学法的应用,并且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高,保证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促进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增强。

参考文献:

[1]赵胜沙.支架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个案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2012.

第7篇:支架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交际教学活动;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18-03[作者简介]黄文镁(1990―),女,广西贺州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科教学(英语)专业2014级在读硕士。

一、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思想来源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在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者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形象地比喻为学习过程中的支架结构。这种支架结构能灵活地把学生的学习能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而教师则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支架,然后在这种支架的作用下,帮助学生理解、建构和吸收所学的知识点,最后再逐步移走支架,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

二、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教学活动

我国比较常用的英语教学法有交际法、听说法、全身反应法等。而随着英语教学的发展,在中国,交际教学活动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所知道。应用语言学家威廉・利特尔伍德(William Littlewood)提出了交际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两种交际活动,即前交际活动和交际活动。而前交际活动可以分为结构性活动和准交际活动,交际活动可以分为功能际活动和社会交互活动。在结构性活动中,学生主要关注的是语言的形式和准确性,在该活动中,教师起着控制作用,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教师给出的语言结构进行模仿练习。因此,结构性活动也被称为控制性活动。比如,当教师给出例子“He walks to school.”(他走路去学校),然后给出动词jump(跳),学生就要严格地按照前面的句子结构造出“He jumps to school.”(他跳着去学校)。教师再给动词run,学生会说“He runs to school.”。在准交际活动中,学生能拥有更加多的空间来进行练习和产出知识,但是教师对教学活动仍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因此,准交际活动又被称为半控制活动。整个准交际活动开始关注语言的意义和交流。如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给出对话的前半部分,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进行回答。当教师拿着一张踢足球的相片问学生: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I called you last Saturday?(上周六我给你打电话的时候你在做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就必须是:I was playing football.(我在踢足球。)

交际活动允许信息间真正的交流,新的语言功能和结构开始融入交际活动中,学生更多是关注语言本身的意义,其中功能际活动旨在在交际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言技巧和语言的功能。不仅如此,在此期间教师还会给学生设定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如当教师拿着一张男同学在打篮球,女同学在跳舞的相片问学生:What were they doing in the playground?(他们在操场上干什么?)学生需要根据相片上的内容准确回答出:The boys were playing basketball and the girls were dancing.(男孩在打篮球,女孩在跳舞。)社会交际活动是层次最高的交际教学活动,它包括角色扮演、辩论、问卷调查等教学设计活动。在社会交际活动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相互进行信息交流。在该阶段,语言的意义尤为重要,如在Information-gap Activities(信息差活动)中,学生持有不同的信息,他们需要经过交流询问,相互合作才可以得出对方的信息,最后总结信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三、支架式教学与英语交际教学活动的对比

典型的支架式教学由以下环节组成:(1)建立知识的支架。根据当前学习内容,按照“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建立对知识点的理解框架。(2)进入学习情境。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学习。(3)学会独立探索。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独立解决问题。(4)同学之间协作学习。教师让学生们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学生在集体智慧成果的基础上能对当前所学的知识点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正确的理解。(5)教师和学生进行学习的效果评价。教师和学生个人都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否有所发展,学生个人是否在小组协作学习中做出贡献,学生是否都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交际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是根据structural(结构性)、functional(功能性)、social interaction(社会交互性)三个特点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在前交际活动中,教师关注的是语言的结构,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给出的句子结构进行机械性的练习、模拟练习和重复性的练习。在准交际活动中,教师开始设定一定的教学情境,增加教学趣味。在该阶段,教师起着控制和半控制作用,学生关注更多的是语言的结构,进行的都是结构性对话。学生没有自,教师起主导作用。在交际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能够进行信息间的相互交流,学生能够一起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该阶段,教师之前的控制和主导作用发生了变化,学生拥有了自,能够自主地进行对话交流。教师要求学生关注语言的意义,因此,在对话练习中,学生不仅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更多的是关注语言的意义。不仅如此,在交际活动中,教师给学生设定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练习。学生之间不再是独立的活动,而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

我们知道,在支架式教学和交际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在一开始就给学生设定了教学框架、教学的结构。教师围绕着教学的主题和教学的要求,按照教学目标给学生设定语言的结构,让学生了解语言的形式。之后在支架式教学的第二环节和交际教学活动的准交际活动中,教师开始给学生设定一定的教学情境,并将学生引入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对知识点的兴趣。支架式教学的第三和第四环节相当于交际教学活动的第二阶段即交际活动。这时候的教师开始放手,让学生学会独立探索,让学生自主关注到语言的形式和功能。教师将设定更加高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发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情境中所蕴涵的意义,并找出问题的实质,最终努力解决教师设定的问题。不仅如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再是孤立的关系,他们之间开始合作和交流。教师将学生按照一定的人数比例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协商和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共享集体智慧成果,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比较全面、正确,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一环节和这一阶段,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交际教学活动中,缺少了支架式教学的第五环节,即效果评价。在交际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明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学生个人也没有进行自我评价。

四、支架式教学在英语交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理论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其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在规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支架式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主动建构知识点的支架,并让学生学会自主构建知识点。因此,为了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我们可以在交际教学活动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

第一,搭脚手架,使学生围绕当前学习主题,建立概念框架。在结构式活动中教师应把一个复杂的知识点分解为若干步骤,每一步就是一个台阶,逐步增加内容的难度。比如,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可以按以下步骤建立框架。首先,教师先帮助学生复习相关动词的单词;然后,教师帮助学生复习动词在句子中的使用规则;最后,为学生用动词造句搭建脚手架。

第二,设计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环境氛围。在准交际活动中,脚手架搭成之后,教师可以运用设置悬念、实验操作、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创造活动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例如,教学生过去进行时时,教师可以先给定一个句子,如“I was reading last night when you called me.”,然后教师再拿出一张看电视的图片对学生提问:“What were you doing last night when I called you?”学生讨论思考后,回答说:“I was watching TV last night when you called me.”最后教师告诉学生这便是新语法知识点――过去进行时的典型例子,由此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

第三,独立探索,使学生能独立建立语言的功能性概念。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确立探索目标,做好适当铺垫,再让学生独立分析。在功能际活动中,教学的对象是语言的交际功能,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语言交际的内容上。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主张学生在真实或者接近真实的交际场合进行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过程。

第四,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互相合作学习,一起进步。语言学习过程不仅是语言知识掌握的过程,同时也是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过程。在社会交际活动中,教师要放手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在英语课上相互进行信息交流。比如说,在英语口语课上,教师可将学生按班级实际人数分成若干小组;教师给定一个口语讨论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交流完后每小组派一名学生轮流本组成果展示。

第五,效果评价,确立多种评价模式,书面考核与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交际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且鼓励学生进行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的评价,鼓励学生发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交际教学活动以交际为本,把英语教学理念与英语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使英语知识传授与应用技能训练结合起来,重在发展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语言不仅是结构性的,而且是功能性的、意念性的。支架式教学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就是采用了师生互动法。课堂不仅是教师主导课堂活动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的舞台。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之后,采用师生共同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因此,将支架式教学与交际教学活动相互结合融入英语教学是非常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的。支架式教学和交际教学活动在英语教学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互通有无,将它们相互融合、相互补充,进而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 C, Rodgers T 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王蔷.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William Littlewood and Li Li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高稳.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J].理论导航,2005(12).

第8篇:支架式教学范文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Bruner)认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使学生对教材能有直觉的理解,并达到学会如何学习和促进智力的发展。 他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了螺旋式教学模式,指出教学过程应该像一条螺旋上升的楼梯,通过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安排,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由浅入深, 由小范围至广范围呈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式。 螺旋式教学模式是将知识进行重新整合,针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供与之适应的学习内容,培养适合该阶段的思维方式,从而降低了知识入门时的难度系数。此教学模式很适合当前高职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以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为例,该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较被动、对纯理论知识的讲授不感兴趣、欠缺抽象思维能力等问题,加之以财务会计为核心的理论课程又存在理论知识强、知识点多等特点,使得该课程的讲授一直无法走出平淡、枯燥的局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学习主动性。 虽然各高校教师都尝试运用工学结合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受会计行业自身保密性的限制,实践教学一直成为亟待突破的瓶颈。 因此,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结合学生的认知、情感、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特点,将教学内容通过螺旋式教学模式降低知识难度,再配合现代的教学方法,就可以发挥学生的最大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从而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2 支架式教学法

现代的教学方法的目的, 是培养具有自我更新知识能力的终身学习者,它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学方法重教轻学的观念,动摇了教师满堂灌控制练考法宝的教学方法体系,出现了教法与学法的整合统一。 其中, 建构主义理论发展出的支架式教学法,作为近二三十年来国外流行的教学方法,在处理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方面,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支架式教学的概念灵感来自于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 通过在学生智力的最 邻近发展区 来建立 脚手架,利用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即支架作用),不断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支架式教学法是以支架问题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师生合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进入自主探索的过程,使其能够获取直接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支架式教学方法下教学, 教师对学生的需求要能够及时地给予支持,即搭建支架,若没有必要时就及时隐退,即撤掉支架。 搭建支架作为基础,要时刻依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进行设计教学任务、实施教学以及对学生进行指导。

因此,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以及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做出诊断, 发现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一段距离,即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前者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 后者由成人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其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 最近发展区会在学生解决支架问题过程中显现出来,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来搭设支架,运用材料、规划、直接干预、介入等方式来调整教学支架, 使学生的学习保持在其最近发展区内。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搭建支架。 支架的搭建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展开, 将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支架问题中,形成一级支架基地。 该支架基地的提出应该是能够覆盖到课程的主题,然后再对支架基地中每一支架问题进行分解,形成若干子问题;进入情境。 先将学生引入支架中的最末级子问题的情境中,然后通过教师的演示或介绍类似概念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独立探索。 教师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要不断地重新搭建新的问题支架,帮助学生在概念的框架中逐步攀升。 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放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 最后达到使学生能够脱离教师的引导,而自己在概念框架中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当学生讨论的问题出现多种意见相互矛盾时,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学生会对当前所学概念有一个比较全面、 正确的理解, 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效果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评价。

3 支架式教学法在螺旋式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在螺旋式教育模式下, 不是将课程仅仅作为一个个孤立的知识去教学的,而是每个知识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学生需要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结构,理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而这层关系则需要通过支架式教学,由简至难、由点到面循环上升的连接。 因此,在螺旋式教学模式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法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3.1 如何选取支架点搭建支架的关键点在于寻找最近发展区。但问题支架的选择不应该建立在现有的发展区内容上, 否则会阻碍教学的进行,使支架式教学流于形式;同时也不应该超越发展区,否则会使学生无从下手,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导致放弃学习。

3.2 如何设置情境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包括问题难度、呈现方式、提出时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创设的情境也不同,主要分为理论性情境和实践性情境两种:理论性情境是以概念为主的新知识或以研究为主的知识, 如财务会计课程中概念的介绍及科目的设置。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节目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师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将教材中的内容通俗化,通过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创设教学情境,进行类比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形成学生思考的动力。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反馈、暗示、指导、解释、示范、提问等工具,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实践性情境是以应用知识或实习、实训为主的知识。 教师要根据实践内容搭建问题支架,问题支架要使难度由低到高逐层加深,全面、细致地进行综合教学。 教师可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如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等途径,尽可能地创设仿真的实训环境,使学生能够以职场人的心理进行学习。 如财务会计课程中,业务处理可以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未来教室(StarC 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训相结合,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在螺旋式教学模式中,重点在知识的重复性和延伸性,因此在情境的设置时,要注意知识在跨越式的螺旋上升过程中情境的转换与连接。

第9篇:支架式教学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A-0090-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如支架式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情境教学等。其中,支架式教学既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在“教”与“学”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因此近年来在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领域日益受到重视。

一、对支架式教学的理解

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支架”的原意,是指为了帮助建筑工人修建房屋而在房屋搭建的供工人站立的一个平台,房屋修好后会被拆掉,它不是房屋的组成部分。建筑行业中的这个术语在教育领域中通常被借喻为一种教学策略,用来比喻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主动建构并内化知识的“教”与“学”的关系。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构建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存在两个水平:第一个水平是“现有水平”,即儿童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发展水平。例如,某儿童已通过歌曲与图谱的直观对照,了解并掌握了这首歌曲的结构。第二个水平是“潜在发展水平”,即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智力所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例如,认识加花是对歌曲结构的一种补充,运用加花能够对歌曲进行结构上的补充,对旋律加以渲染及修饰。儿童的“现有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这个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认为,教学应根植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只有从最近发展区入手才能设计层层递进的概念框架,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教师的帮助可以起到支架的作用。

教师提供支架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撤走支架,使儿童能独立学习。因此,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的支架应该是动态的,并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不断建构而逐渐撤除,最终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

二、儿童音乐学习中的支架应用

(一)搭建情境支架,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情境是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感氛围。自然轻松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并维持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在儿童音乐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过程中的重要追求。具体而言,一般可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和生活情境来实现情境支架的搭建。

首先,游戏是儿童自主调控的、非真实性的、能带来愉悦体验的活动。因此,以游戏的形式为儿童搭建一个情境支架,往往能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如,在音乐活动《三只小猪》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儿童模仿三只小猪盖不同房子的表演游戏。儿童戴上小猪头饰,夹上尾巴,照着镜子,把自己打扮成一只“小猪”。小朋友们听着音乐先表演猪大哥在三角形场地上盖稻草房。音乐停后,大灰狼来了,将房子吹倒了,猪二哥跑到圆形场地盖木房子(用报纸卷成筒状来盖木头房子)。音乐停后,大灰狼又来了,将房子推倒。小猪们于是跑到方形场地盖砖房子(小朋友们用胳膊做砖头,胳膊拉得紧紧的,就像砖头与砖头紧紧相连)。大灰狼怎么也推不倒砖房子,最后灰溜溜地走了……儿童在音乐中充分体会到了盖房子的乐趣,也感受到了乐曲中跳跃顿挫的节奏。此时,教师正是为儿童感知、理解音乐内容搭建了有效的情境支架。

其次,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因此,创设生活情境应该成为教师有效的支架行为。在儿童音乐活动中,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学音乐,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如,在培养儿童的音乐节奏感时,教师可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适合他们的方式表现节奏感。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可以生活中简单的、有规律的声音作为表现节奏感的依据,如跑步声、走路声、钟摆声、滴水声等,这些声音孩子经常听到,容易模仿。教师首先引导儿童感受“走――慢和跑――快”的节奏,然后弹奏《铃儿响叮当》,分别弹两个音区、两种速度,做高个子、矮个子的律动,感受音乐的高、低、快、慢。接下来再将声音、动作节奏、4分音符和8分音符匹配,最后通过“节奏火车”的游戏方式去巩固节奏感。“节奏火车”的游戏是这样玩的:小动物要坐火车回到森林里(出示小动物图片),可是它们不会看票(出示节奏火车)。哪一列车才是它们要上的呢?小朋友们来帮一帮它们。游戏中,老师读票,儿童听辨并领小动物上车,如小鸭子的票(嘎嘎嘎嘎),要上A列车。小动物坐上火车后,小朋友们也来坐火车。教师发给儿童每人一张票(节奏卡)。场地上分别有三个小动物图片及三种不同的节奏卡,请儿童看看自己的票和哪个小动物是一样的,就搬椅子上哪一列火车(坐成一排)。老师扮演列车长查票,要求儿童读出并拍出自己的节奏卡。儿童积累了这些生活中的节奏之后,教师可激发其根据乐器的音响效果表征生活中相应的声音。例如:三角铁、小铃可表现为丝丝细雨;敲大鼓、打钹、敲云锣可表现闪电雷鸣、暴雨大作,等等。可见,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儿童明白音乐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特性,并使他们真正喜欢上音乐。

(二)借助媒介支架,促进儿童音乐能力的提升

同其他学科相比,音乐是抽象而非语义性的、传情而非具象性的。音乐信息是一种模糊信息,这也决定了音乐欣赏感受的模糊性,因此在音乐欣赏中建立与之相关的媒介支架(图示、实物、影像资料等)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视觉的直观性帮助听觉感知,使音乐这种极为抽象的听觉艺术通过视觉变得形象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儿童对音乐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还有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如,在将美国现代作曲家安德森创作的小管弦乐曲“小猫圆舞曲”作为音乐欣赏内容时,教师展示图片,播放音乐剧VCD,让儿童通过看、听等方式,感受猫的姿态和造型。此外,为了让孩子找到乐曲张弛变化的感觉,还可以设置橡皮筋操作教具(声像结合),借助视觉的直观性帮助听觉感知,让孩子在玩耍的同时,轻松自然地感受音乐的结构、变化和特点。同时,赋予橡皮筋生命和情感(想象成小猫的身体),给了孩子创编音乐故事的线索,促进了儿童思维的迁移和想象。观看VCD、“猫”剧、造型等活动,不但丰富了孩子的审美经验,而且营造了和谐、张弛有度的教学氛围。

(三)运用经验支架,帮助儿童理解音乐知识

音乐作品是认知知识和生活知识的结合物,如果儿童缺乏这些知识经验,就会影响他们感受作品的旋律美、意境美。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儿童可以借助教师的有效帮助,启发回忆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现时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联系,构建新的记忆、思维和心理表征结构,从而获得新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师可以运用经验支架,帮助儿童有效理解重点,完成预定目标。如《茉莉花》是一首曲调优美、家喻户晓的中国民歌,它委婉流畅的旋律仿佛把我们带入充满花香的茉莉花园中。感受《茉莉花》音乐的美是儿童的认知重点。为此,教师首先小步递进,让儿童简单认识茉莉花,观察茉莉花瓣的姿态,引导他们说出不同姿态的茉莉花心情是不一样的,赋予茉莉花生命和情感,并制作茉莉花环、茉莉花叶、茉莉花裙等,唤醒儿童对茉莉花的原有经验并且进一步加深认识。其次是辅助推进,用分享故事的方式让孩子自然聆听《茉莉花》乐曲,结合原有认知经验,进一步感受歌曲。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在淡淡清香、自然轻松的“茉莉花”氛围中充分享受音乐的美和快乐。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支架的搭建要适度。在支架教学中,教师的作用犹如脚手架,其目的是促使儿童由潜在水平转换成新的现有水平。因此支架教学奉行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学习任务中,凡是儿童能独立完成的部分,教师都要鼓励儿童独立完成;儿童不能独立完成的部分,教师再给予积极主动的帮助。当儿童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不需要“热心”地提供无谓的支架,代替孩子的独立思考。只有当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瓶颈”,需要教师的支持时,教师再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音乐活动的内容提供不同类型的支架,这样能帮助儿童成功地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使儿童不致于因感觉学习任务太难而放弃。可见,对实施支架教学的教师来说,搭建适度的支架至关重要,同时也有一定的挑战性。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观察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其次,支架的选择要适宜。适度是指教师给予儿童的支架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而适宜是指教师给予儿童的支架必须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这样才能保证支架作用的有效性。具体来说,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不一样,教师在给予支持时,应选择不同类型的支架。如,根据低年级儿童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及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时可多运用游戏情境支架。中高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且有了初步的抽象思维,教师可针对这一特点运用图示支架,并让儿童自主操作其中的部分图示材料。因内容而异是指教师要依据音乐活动的内容选择相应的支架。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音乐欣赏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目标定位,必然需要教师选择适宜的支架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游戏情境支架适合韵律活动,图示支架适合唱歌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