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民族音乐文化现状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资源丰富多样,不过很多的文化并未被重视,更是没有得到一定的传承及保护,则出现了很严重的断流状况,更有甚者正在濒临灭绝。所谓的断流现象指的是很多民间艺人的音乐技艺以及各类绝活都已经失传,中国的传统音乐正在一点一滴的消亡或是无法继承,相关宗教音乐及仪式音乐根本得不到保护,不能有效地传承下去。近几十年来,中国不断涌入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受到了外来文化以及市场经济的极大影响,各大媒介及媒体传播的民族音乐很少,流行音乐远远大过于民族音乐,再加上港台流行音乐的加入,这就导致很多的学生们都趋之若鹜。让我们这些年轻一代出现了很多的追星族,爱好民族音乐的更少。国内所施行的应试教育并不注重音乐教育,造成音乐课程的各类状况无人问津。就导致了音乐教学大纲根本无法执行,更不能有效地完成规定的音乐内容。缺乏正宗的音乐教学科研,并且所施行的教学观念极度陈旧,对应教学模式没有革新,这样就造成很多的学生对音乐课程不感兴趣。
2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对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音乐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气质。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具备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音乐理论、乐律、演奏、演唱以及各类音乐著作、乐器制作等都有着其伟大辉煌的成就。有效地将民族音乐文化渗进音乐教育中,促使优秀文化的不断传承及发展,更是能有效地弘扬民族精神,并树立民族自信心以及自豪感。中华民族音乐教育不管是普及或者是专业化的,是社会还是家庭的,都是要基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之上,有效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粹。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合理地将民族音乐及世界多样文化结合,博采众长、相辅相成,以呈现积极向上的音乐氛围。
3强化民族音乐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3.1构建高素质音乐教师团队
加强对音乐教师团队的培养,有效地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纵深进展。音乐教师对音乐教育是极为关键的,所以就要求其全方位地了解乐理知识,并懂得各类民族音乐的门类及演奏技巧。学校与有关部门应组织音乐教师对其展开专题培训,为音乐教师提供沟通与学习的机会,促使教师掌握较多的民族音乐文化。音乐教师应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本地民间音乐文化上,树立民族文化荣耀感,并不断地坚持该项工作有序进展,并促使自身熟悉及通晓地方性文艺,认识深受人们喜爱的民族艺术家。
3.2革新教学模式,呈现开放性课堂
在21世纪,音乐课程主要是强化学生自主以及参与开放性意识,所以教师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促使其成为音乐课的主人,并积极主动地进行沟通、互动、参与、体验以及进行各类实践性活动,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融进民族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鼓励学生们主动地去创造音乐,营造一个非常轻松、和谐的音乐课堂。教师可以在相关教学过程中,采用学唱多个歌曲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其家乡的民族性文化感知及认识,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析所学习的歌曲,这样不断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以学生的心理方面来讲,民歌或者是民族乐器曲,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促使学生在相关乐器中去发现其所熟悉的旋律,进而引起对音乐的兴趣,再配合音乐开始哼唱其主题。这样不断地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熟悉那些久唱不厌的民族音乐。教师还可以合理地把学生较为喜欢的流行音乐及时尚节目渗进课程教学中,这样得到的效果会更好。用一首精心选择的歌曲来贯穿整个课堂,并渗透式讲解其中的音乐信息。有效地带动学生,活跃课堂氛围,不断引申与课程相关的信息,并合理地抛砖引玉,让学生明白其重点并提升了知识量,更是得到了美的艺术享受。让这一股中国风,席卷整个音乐世界,体现我们中华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除了相关教学课堂的革新,学校还应合理地寻找一些民间艺术家到学校为师生献艺,促使学生亲近民间文艺,并感受那原生态的音乐作品,从而让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让那浓郁的文化气息不断熏陶学生。民族文艺都是来源于农村,灵魂在大自然中,只有真正置身于村野中才能领略那美妙的民间文化灵魂。教师可以合理运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去村庄体验那山野放歌的感觉,让那美妙的歌声回荡在山间,让那雀跃的情感回味在田间,享受那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3.3提升学生自身的民族音乐鉴赏能力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学校应不断地丰富,强化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大量的优秀音乐来供学生欣赏,不断地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以及鉴赏能力,并逐渐地形成正确的民族音乐审美观念。这样学生既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更是完善了学生的民族精神,并在本质思想上树立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及自豪感。教师还应该给学生多建议、介绍一些优秀的歌曲以及学生自己所收集的有效资料进行欣赏,除过教材中民歌学唱之外,更应该进行实际的实践性活动。利用不同民族的经典歌曲,拓展学生的音乐资源,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以及音乐视野,激发起民族自豪感。这样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使学生领略到中国民族音乐的美,了解中华优秀音乐文化的伟大及丰富多样,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
4结语
(一)在音乐欣赏中纳入流行元素当前的高职院校音乐欣赏中,内容多是一些经典曲目,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对其内容不感兴趣,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欣赏教学的质量。对此,教师要注重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纳入一定的流行元素。学生往往对于当下的流行音乐比较感兴趣,这也符合其审美特点,教师根据这一点可以因势利导,以流行音乐中的积极元素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如在欣赏经典民歌《康定情歌》时,可以让学生先对凤凰传奇改编的《康定情歌》进行欣赏,进而回归传统的曲调。在欣赏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对两个版本进行对比与评价,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音乐欣赏对于音乐的欣赏不能简单地从听觉方面进行,还要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可以帮助其更好的理解音乐,感悟音乐中的情感。教师在平常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进而更深入地体会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如在欣赏音乐《白毛女》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进而使学生对白毛女可怜的身世有所了解,这对学生融入音乐欣赏中有极大帮助。
(三)加大音乐欣赏中的文化知识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借助音乐的欣赏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是当前高职音乐欣赏教学中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对于音乐的欣赏不能仅仅停留在曲调与歌词层面,每一首音乐的产生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不了解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就无法进一步了解音乐中的内涵。如在欣赏名曲《思乡曲》时,教师要对学生明确此曲创作的背景,让学生感受到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月里,这首音乐带给国人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只有对与音乐相关的文化知识有了一定了解,才能真正进入音乐欣赏的环境,实现精神世界的升华。
二、结语
对课程的概念或定义,目前尚存在一些纷争。一般而言,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广义上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上是指某一门学科。所在的音乐教育研究组织“五月组”确立了实践性音乐教育哲学的七大行动理念其中包括“课程”,并指出“在促进音乐教育的任何努力中,课程都占据着基础的、核心的和决定性地位,应该优先考虑教学和研究的技巧、方法、材料和评价”。应该说,实践性音乐教育哲学视野下的音乐“课程”有着更为丰富而特别的内涵:
(一)音乐课程是“实践性”的
实践的音乐课程最大的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这一点毫无疑问。在《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中指出,“所有的音乐教育课程应当被当作思想深刻的音乐实践来进行组织和教学”。看来,音乐是实践性的,音乐教学也是实践性的,音乐技能教学更是实践性的,因而倡导一种全面的,以实践为主的音乐教育,重视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培养。较之传统音乐课程而言,“实践性”音乐课程能够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音乐课程是“情境性”的
实践性音乐教育哲学反对既定不变的课程模式,认为实践的音乐课程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音乐课程教学所包含的“目标定位、准备和计划、教和学、评价”四个阶段都是“情境性”的,因此,它是一种生成性的实习课程,能随时根据情况作出调整。指出,“由于音乐与其他学术科目迥然不同,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假设普遍应用于科学、历史或数学教育的课程制作和程序对音乐教育也完全适用,那一定是唐突之举。”可见,“情境性”课程更尊重音乐学科特征及学生的个性,对于改变当前音乐技能教育中“一套教案针对众多学生”的不切实际的做法具有重要意义。
(三)音乐课程是“多元”的
“如果音乐存在于各种各样的文化中,那么音乐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如果音乐本身是多元文化的,那么音乐教育从根本上也应该是多元文化的”。音乐课程的“多元”性是由音乐的多元文化本质决定的。指出,“支持音乐教育实践学说就是坚持音乐和教学是多样性的人类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多元”的音乐课程观是从多角度去看待和理解音乐,发现音乐价值,并寻求多种实现这些价值的途径,培养学生在区别和差异中宽容而有效地学习,培养出认同和共享群体的兴趣和思考的批判性视野。
二、实践性哲学视野下的音乐技能课程改革模式
(一)技能课程的“实践化”改革模式
音乐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目前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是毕业前夕短暂的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毕业前夕,且时间短,模式单一,效果十分有限。笔者认为,应将各种形式的实践有目标、有计划地纳入课程管理,并计入学分。一是实践课程常态化。即从学生进校到毕业,每学期都有一定学分的实践课程。二是实践课程多样化。包括课堂实践、艺术实践、社会实践、音乐实践、教育实践等,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实习。三是课程设置和比例搭配灵活化。学校应对学生学习情况、实践能力等进行科学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在不同学期对学生的实践课程类型及学分比例进行合理调配;甚至可以针对就业倾向,对部分学生个性化设置实践课程。同时,学校要根据实践课程所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增强课程的针对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减少和避免高分低能。
(二)技能课程的“情境化”改革模式
“特定教学——学习情境被称为课程……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的经历。”他指出,“作为实践课程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将学习语境化或情景化……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能全方位地学习,而且可以学习如何教学。”笔者深信,正如所言,“情景化”课程模式是教会学生如何教学的最佳途径。实践中,一是要将“培养基础音乐教学师资”这一目标定位作为实施“情景化”课程的基础和前提,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应当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或类似真实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场景,通过与场景直接接触与互动,提高学生音乐技能、教学技能和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中小学音乐课堂观摩、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情景模拟课程,如定期组织学生实地观摩中小学音乐优质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模拟中小学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与教学实习有机结合,将情景化教学场景延伸到真实的中小学课堂等。三是在技能课程实施中可以灵活创设场景,如安排学生观摩教师为其他学生上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安排学生为学生上课;针对学生中普遍或个别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等。总之,要改变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技能课程模式,将原本枯燥乏味的音乐技能课程变得活跃、生动,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学会如何教学。
(三)技能课程“多元化”改革模式
1.课程内容设置多元化——即本土化与多元文化相结合的技能课程改革模式。一是本土化音乐技能课程设置。承认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其实也就接受了音乐教育要融入本土化元素。“任何一种课程理论必须适合我国教育教学实践,否则,其价值只是理论模型的推导”。我们学习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就是为了借鉴吸收其合理因素,实现其理论的“本土化”,并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论。所以,音乐技能课程本土化,就是要将中国式唱法、中国式演奏融入课程,如开设民族戏曲唱法课程、民族乐器演奏技法课程、本地区特色音乐技能课程等,让音乐教育专业同时肩负起传承和光大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使命。二是多元文化音乐技能课程设置。实践性音乐教育哲学认为,“只有承认和面向当代多元音乐文化,才能为音乐教育的课程建构、教学实践建立更为开放和宽容的出发点。”技能课程要充分体现音乐多元化的特征,这是由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未来音乐教育工作需要,培养在不断变幻的社会中所应有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决定的。学校可以开设诸如中外歌剧和音乐剧体验、流行唱法、爵士钢琴等等之类课程。同时,还可以一种更加灵活的课程实施方式来促进技能课程的多元化。当然,这些课程的设置不是要穷尽世上所有的音乐种类和风格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建立更宽广的音乐视野,塑造更加宽容的音乐态度以及多种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
2.课程形式设置多元化——即分科设置与综合化相结合的技能课程改革模式。对于音乐教育专业而言,一味强调课程分科设置则背离了“师范性”的要求;而一味强调“综合化”又将背离音乐的学科特性。应统筹考虑,在保留必要的技能课程分科设置同时,设置若干综合课程,构建一种既不失专业特性,又照顾科际联系的课程设置模式。一是必要的分科技能课程设置。这是由音乐的“实践性”和“表演性”特点决定的,以至于多年来,无论教学和课程怎样改革,音乐技能课程分科设置方式也不曾被其他形式所替代。因此,保留演唱、演奏等核心专业技能课程是必要的,其作用是,使未来的音乐教师掌握必要的音乐表演所必需的专业技能技巧。二是音乐技能综合课程设置。利用音乐学科内部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将声乐与合唱整合,合唱与指挥整合,钢琴与即兴伴奏整合,声乐、钢琴与自弹自唱整合,充分考虑各种音乐技能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可以开设自弹自唱训练课程、即兴伴奏课程、合唱指挥课程等,并逐渐增加其比重。三是技能与基础理论综合课程设置。如将声乐技能与声乐理论、钢琴技能与钢琴理论相整合,开设声乐理论与演唱技能训练、钢琴演奏与演奏技法、民族歌曲欣赏与演唱等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四是技能与教学理论综合课程设置。将教学法的内容渗透到专业技能课程实践当中,如开设声乐演唱及教学理论、钢琴演奏与教学理论等课程,将演唱、演奏技能实践与技能教学理论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到音乐技能的同时,通过直接体验掌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三、结语
(1)授课对象。钢琴即兴伴奏的授课对象,在各音乐高校中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划分。关于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现今的中小学校中,音乐教师不能流畅弹奏出没有乐普的小学音乐歌曲,没法承接学校各种文艺活动中的钢琴即兴伴奏任务。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开始钢琴即兴伴奏主要作为音乐学院中的教育课程,随着本课程的开设,钢琴即兴伴奏受到了钢琴系、声乐系等其他系广大学生的追捧,纷纷要求也上这门课,因此,授课对象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2)授课形式。钢琴即兴伴奏的授课方式有很多,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小组授课、全班集体授课、集体课与小组课结合三种。小组授课即将班级分为小组进行授课。如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系从开课到现在,根据班级学生钢琴技术不同程度进行分组,这样老师就可以更具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程度分开进行教学。这种分组模式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还可以使每个学生每周都有机会上到2个课时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实际内容,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老师的亲自辅导,从而保证了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质量。全班集体授课,以此种形式授课教学的学校有北京师范大学。起初该校采取每个月由一名主讲老师教授知识、布置作业、规定要求等,在该月内每个月学生都会有一名对应的老师对自己进行监督,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上,分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集体授课与小组授课结合。大部分音乐学院都采用了此种授课方法,此种授课方法是根据学生人员多少的实际情况而决定的,若刚开始人员较少时则采用小组制,人多的时候就用小组制和集体制相结合。(3)教学方面。关于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在教材方面,早期开课时,各音乐高校没有使用出版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各音乐高校授课老师自己编写的讲稿、讲义,由学校相关部门印刷好之后发于学生,或者学生上课时抄写老师的板书。现今,各高校都在使用自己出版印刷的教材,教材的选定由授课老师自己选定。因此钢琴即兴伴奏这门课程的教材在全国没有统一的规定。(4)考试要求。对于钢琴即兴伴奏的考试,主要检测和考查学生对于无伴奏歌曲旋律进行独立配弹的能力,在这点上,各个高校都是一致的。就全国而言,钢琴即兴伴奏在考试的方法上也没有统一的格式。(5)实践与交流。对于钢琴即兴伴奏作的学习,在保证大量练习的同时,更关键的是要有实践的机会。但调查显示结果却并非如此。60%的学生反映学校很少组织钢琴即兴伴奏活动,他们得不到实践交流的机会。只有不到20%的学生表示学校经常组织钢琴即兴伴奏的实践活动。
2对我国现今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几点建议
第一,正确认识钢琴即兴伴奏的重要性。各音乐高校的老师和学生应该摆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在心理上肯定钢琴即兴伴奏的价值,把钢琴即兴伴奏放在和钢琴课程、声乐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对待。首先这要求老师要纠正自己对钢琴即兴伴奏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让学生把钢琴即兴伴奏作为一门独立的重要课程来对待。钢琴即兴伴奏涉及了声学、曲式分析、作曲理论等等广泛知识,在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涯中,也可以得到广泛的实际作用。第二,提高专业老师的知识水平,由专门钢琴即兴伴奏老师教学。老师教学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兴趣。倘若一直没有钢琴即兴伴奏专业的成立,那么也便一直没有专门的钢琴即兴伴奏师资队伍。作为一名钢琴即兴伴奏的老师,首先应该具备专业钢琴弹奏的水平,才能更好地在钢琴即兴伴奏的实践过程中指导和辅助学生学习。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注重学生创意思维的开发,不局限于学生的想法,不拿准备好的谱子让学生去模仿。第三,作为学生,要勤学苦练。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练习好钢琴演奏的基本功的基础上,还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多去欣赏和分析好的作品,培养自己举一反三的灵气,活跃自己的思维方式,在实践中进行大胆的创新,开拓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挖掘自身无限的知识潜能。
3总结
音乐是艺术,音乐文化是音乐的精炼化。音乐文化在时代中洗礼中逐渐形成,具有独特性。音乐文化将音乐艺术变成更为形态化的概念,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音乐文化的内容丰富,包括各种音乐形式,并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音乐教育,是指将音乐知识、音乐文化、音乐内涵传递给受教育者而进行的传递过程。其中,音乐教育从属于音乐文化,是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存在的形态和发展趋势必然受到音乐文化的制约。音乐文化中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多元的、相互渗透的。音乐文化是进行音乐教育的载体,而音乐教育是对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所以,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音乐教育离开音乐文化,就失去了内容和作用;音乐文化离开音乐教育,那么音乐就没有未来,因为再也没有比音乐教育更合适的方式来传承音乐文化。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特点
在我国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的总目标,指出要“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在《标准》中所阐释的,凸显了出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多元性、民族性、时代性。多元性是在多元文化上体现出来的,不同的文化产生的音乐有不同的特点,音乐文化之间的碰撞会产生更加种类丰富的音乐,并精炼为一定的教育形态。民族性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基本特征,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其独特的生活风俗、民族风情,更有着不同的音乐。时代性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另一特征。不同时代,我们的生活有着不同的面貌,人们的追求、信仰、爱好都会有所变化。是人创造出音乐的,人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状态,音乐更是如此。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
音乐文化最为生动的存在便是渗透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劳动中,劳动人民会喊几声号子;在工作中,工作者会听一点音乐放松;在娱乐中,人们会去KTV唱唱歌。因此,音乐教育可是渗透式的,就通过环境的熏陶、民间的活动、社会文化宣传等,都可以来传递音乐。然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仅仅通过渗透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传授到民族音乐最为重要的技能、经验、内涵等。通过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是将最为精华的民族音乐文化系统地传递给学习者,这种方式已经成为现阶段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具体来说有着较为多样的途径,教学的内容更为丰富,能够帮助学习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的获得系统知识。这些系统知识,是音乐教育中的核心内容,直接保存了民族音乐文化的系统性,还保证了不同民族的音乐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保留自身稳定风格。另一方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所传承的民族音乐文化,是应该有所选择的。具体来说,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教育内容应该适应时代的社会需求与学习者的需求。如果教学内容是不符合社会需求的,就很难被人们所接受,更别提未来的发展了。那么,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就所选择的应该是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最珍贵、最重要的内容,要是能够体现民族音乐文化特战和内涵的内容。音乐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更是离不开音乐教育的传承的,多元化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必要手段,更是民族音乐未来发展的一个保证!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丰富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产生、变化、保留、发展是永不停歇的构成,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音乐文化产生。音乐教育传播着音乐文化,在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让文化能够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民族间流动与融合。音乐教育对音乐文化所背负的责任,并不仅仅是传播这么简单,而是在传播过程中促进者音乐文化的内容系统化、信息更正等,最终实现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音乐教育更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这一活动时,他们之间的差异决定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有所不同,让音乐文化并不是一种复制,而是一个创造,衍生出更多音乐理解、音乐作品等,赋予了音乐文化新的内涵。音乐文化始终处于传承与变迁的过程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应该是促进音乐文化进一步融合与创造,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增强音乐文化的活力,从而促进本民族音乐的发展。因此,在多元化音乐教育中,需要更好地发挥传承作用,有效合理地借鉴和传播各类音乐文化,实现真正发挥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为本民族音乐文化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着我国对于师范性人才的大量需求,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也在进行着改变。现阶段,“教学”不再单单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不再通过简单的知识、技能测定来评价学生的专业水平,而是要培养出师范院校特有的专业性质,保证其培养的并不是“独唱演员”,而是能够从多种方面了解、熟悉教学工作,能够与学生配合互动,将整体的课堂氛围活跃起来的的教育工作者。从现有的师范院校音乐教学上面来看,在人才培养中,对于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没有通过专业对于师范人才进行很好的划分,在教育理论以及教学技能上面,没有将人才进行定向培养,将各个音乐专业的培养混在一起进行,这样不仅不利于音乐专业的学习,还不能保证学生将教育教学的基本工作性质更好的进行了解,学校对于“师范性”的时间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而师范院校中,教师的专业水平相距音乐专业院校还有着一定差距,其教学设施也不甚完善,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难以给予学生良好的设备支持,令其对于音乐的体验效果降低。
二、教学模式改革方式
通过上文对于现有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现状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现有的师范院校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于人才的教学模式定位不准确,对于音乐相关专业知识教学不到位,令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适应教学讲堂,不能与学生进行基本互动,如此,我们探讨一下其未来的改革方向。
(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其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提高学生自身的音乐水平和传授相关的教学知识,将学生培养成专业性的音乐教育者。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之外,还需要在教学中适当插入实践,对于教育工作进行探讨,对于音乐相关教学知识进行理论展示,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体验,这样对于其之后走向教育教学岗位有着极大的帮助。在实践方面,需要教师定期的进行音乐专业的教学演练,令学生对于课堂的体验能力增强,保证适应教育工作的岗位,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教学模式,还能够加入自身的理论知识,丰富一场教育教学课堂。
(二)优化课程设置
对于学校来说,其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其基本的教学模式。其开设的基本课程,需要能够保证学生对于基本专业知识的需求,在这样的基础上面,进行课程的扩展优化,令课程方向能够向多个方面延伸,保证知识教育结构的合理性。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其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将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学生进行传授,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面,需要保证学生能够在基本课堂上面学习到从事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素质,不仅要完善自身,还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周围环境进行观察,加强对学生的感染带动能力,完成一堂生动有趣的音乐教学。学校应当从不同的角度对于学生进行认识,突出教学中的特色专业,令学生的学习中将技能的学习和利用结合。在考试方面,将一定的考试科目设置为考察科目,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进行打分,不要一味的追求理论上的高分,要保证其接受实践的检验。
(三)改进学校教育质量
作为师范院校,对于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将会一定程度的影响中国未来的音乐发展,所以严格的控制学校的教学质量,就成为了当前师范院校最为重要的改革方面。在减小了学生数量之后,就能够为教师创造较为合理的教学时间,令其能够有较多的时间来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准备或者进行进修来丰富自身的音乐知识,探究改善未来的教学模式。除了教师之外,学校对于自身硬件的要求也需要提高,作为音乐教育专业,对于教学中需要利用的器材、音乐专业乐器的购买和改善,能够保证学生在练习使用的时候,得到更好的体验,能够更加合理的进行器材的利用,未来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可以更加熟练。总而言之,在改进教学质量方面,学校的硬件和软件都需要进行测评之后进行完善,达到师范院校的基本教学目标,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学生享有更加高端的教育,能够深刻理解和学习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还能够提升学校自身的水平,令其得到合理的提升发展。
三、结语
山西河曲有“中国北方民歌之乡”的美誉,河曲的“山曲”曾是河曲地区老百姓人人皆能吟唱的民歌。但是,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横渡黄河时船夫们酣畅淋漓的船夫号子现如今已经听不到了。山西其他地区如左权的开花调、沁源小调也同样陷入尴尬的境况。1986年在对山西民间舞蹈的普查中发现,山西的民间舞蹈有65种。时隔近三十年之后,艺人能够依靠日常演出维持生活的舞种只剩下临县的“伞头秧歌”、孝义的“悬空椅”。而那些依附于农耕文明、祭祀文化的舞蹈,如灵石县的“独龙杆”、浮山县的“人熊舞”、晋城陵川县的“五鬼盘叉”以及曲沃的“人庄扇鼓”等,大多只有在重要活动时,让老艺人们自娱自乐一番了。山西的民间说唱也曾经遍布全省各地,深受老百姓的喜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太原莲花落”,长治地区的“长子鼓书”、“襄垣鼓书”、“潞安鼓书”,沁水县的“沁水鼓子词”,陵川的“陵川钢板水”,沁县的“沁州三弦书”等。进入21世纪以后,这些说唱艺术渐渐被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取代。山西有享誉全国的四大剧种,“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蒲剧”,而遍布全省的地方小戏更是有50多种。目前,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栏目成为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但是仔细观察台下的观众,大都是中老年戏迷朋友,基本没有青少年戏迷。可见,戏曲的未来令人堪忧。
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传承地方民间音乐的路径
公共艺术课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课程设置、教师配备等提出了要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其内涵是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大纲基础上的一种延伸。其中虽然没有涵盖关于本地音乐教育融入教学的具体要求,但是在一些相关课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将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以及本土音乐纳入其中。将地方民间音乐多样性的内容纳入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开阔大学生的眼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更是将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摘要:音乐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明遗产。面对当前地方民间音乐日趋衰落的现状,普通高校公化利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辐射面广、大学生数量庞大这个优势,以“活态”的方式传承下去。
1.开设相关课程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尊重多元文化”,确立教学目标。地方民间音乐进课堂并不是以让大学生掌握民间音乐的技艺为目的,而是以地方音乐为视角,放眼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音乐文化。因此,在开设相关课程和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正确把握教学方向。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分为必选课程和任选课程,地方民间音乐属于任选课程范畴,教师在开设此课程时要以自身的优势、大学生的兴趣和音乐品种的重要性为依据。有的教师是民乐专业,即可申请开设《山西民间器乐作品鉴赏》课程,大学生不仅能通过视频领略中国地方民间音乐的风采,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演奏或教奏某种乐器培养大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提高其音乐综合能力。还有一些教师擅长声乐演唱,可申请开设《山西民歌鉴赏》课程,根据山西地域的划分,讲解山西各地不同的民歌类型、特点以及方言与民歌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人人会唱家乡歌”的主题活动。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开设《山西民间舞蹈鉴赏》、《山西说唱艺术鉴赏》等相关课程。教师在设计教学大纲时应突出重点、难点,在内容上则应尽可能地让大学生欣赏到更多的音乐品种、音乐作品,提升大学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山西民歌鉴赏》课程开设时要考虑山西因地域辽阔、地形多样,在不同地区形成的民歌呈现的音乐本体和审美特征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在研制教学大纲时即可按照山西的区域划分为大学生呈现风格多样的名歌。
2.开展教学活动
学校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育人,而育人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教导出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高素质人才。而良好的校园文化则具有这种育人的功能,能够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当然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音乐文化的熏陶。但是受我国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都很注重理论性、知识性很强的学科教育,如语文、数学等。对音乐这种学科并不愿意让学生投入过多的精力,错误的认为音乐教育对自身学习和工作没有实际用处,甚至还担心会耽误对其它课程的学习。为了促进高校文化建设的发展,我们必须走出音乐教育的误区,认识到音乐教育对校园文欢建设的重要性,让学生用心去领略音乐的魅力,从内心深处真正将音乐教育重视起来。音乐教育对于高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都承担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音乐不仅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还能提升文化素养,培养艺术气质。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音乐背后的正能量可以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正面的影响。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既统一了学生的思想,也让学生的价值理念一致化。
二、音乐教育加强校园文化的对大学生的凝聚激励功能
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极大增强的凝聚力,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而音乐教育则会促进校园文化的这一功能,因为合理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只有音乐课程教学的这一种形式,学校会在学生课程中增加音乐鉴赏课,对音乐的基础乐理知识进行普及之外,校内还存在一些自行成立学生音乐社团或是兴趣小组,可以聚集那起些具有一定音乐基础或是热爱音乐的学生,相互交流共同促进,并会组织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如迎新晚会、中秋晚会、合唱比赛、音乐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这些校园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力,还有一些奋进向上的主题音乐表演能够统一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增强学生间凝聚力,激励学生,催人向上。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潜在力量,培养他们的对学习、对生活乐观积极的心态。一场格调高雅、内容积极、主题鲜明的校园音乐文化活动,不但会提高一个学校的文化品位,增强校园活力,更会大大加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凝聚激励功能。
三、音乐教育增强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素质协调发展
功能校园文化具有帮助学生提高文化、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协调发展的能力,而合理的音乐教育更是可以大大促进这一点。尤其是在当前这个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学校的各个发展要素之间应当达到一种有谐有序的状态,建设出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如此才能够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当前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速度愈发迅猛,给自然、社会以经济都带来了巨大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带来了一列的包括伦理道德的各方面问题。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加强大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的工作的现实意义也就更加明显了。
四、结束语
1.培养目标不明确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其自身性质特点对培养对象的特殊要求。艺术类院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选拔培养专业技能优秀的人才,以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为主,所以以往的音乐艺术类专业招生时对学生的大学前的专业教育要求比较高,学生上大学之前就要求要具备一定能力的专业要求,并在考试中经过层层筛选,最后择优录取。而师范类学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合格优秀的音乐教师,要求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高师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学生毕业后能够担任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及艺术实践的指导。教育的出发点就是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授课特点,理解教学内容和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但是目前高校师范类音乐专业仍然大多都是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往往只重视自己的主修专业课而轻视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尤其是技能专业方向的学生,相当一部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性虽然很强,但是知识技能结构单一,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严重脱节,不能够将相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教学行为方式,这就违背了音乐教育本来的目的。比如说在即兴钢琴伴奏方面,很多学生都是有很大欠缺的,有些学生或许钢琴功底并不差,但是在应聘的时候却连一首很简单的小歌曲都不能伴奏。现在的中小学音乐课最主要的还是对学生音乐爱好兴趣的培养,要求教师掌握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学校对教师的专业课水平要求不是很高,但要求教师对只要跟音乐类相关的学科声乐舞蹈、合唱、器乐等都应有所了解,所掌握的知识并不要求样样精通,但知识结构必须多元化。这样一来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无法胜任学校多元化的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也是音乐师范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与“学”的态度是关键
首先,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要求高师音乐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教学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科研能力。高师音乐教师(特别是技能技巧专业教师)不同于其他专业教师,他们除了与其他专业教师所共有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以外,还有技能性部分,而技能性部分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训练才能使专业水平得到保持和提高。但是,由于扩大招生规模,学生人数剧增,教师课时量大大增加,造成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使很多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备课,因而不能认真搞好教学,只能应付剧增的课时,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且,现在在高校中的科研及数量也都直接跟教师的工资奖金挂钩,有的教师为了搞科研、写论文,在教学上马马虎虎,应付教学,也会影响教学质量,有的即使论文出来了,也像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离教学实际越来越远。音乐界还普遍存在对于学习上实行一对一单人授课的小课形式,音乐类教师普遍都带有一些私人学生,而且上课费用不低。一些学校教师待遇比较低,教师上一节学校计划任务内课的课时费要远远低于上一节小课的课时费,巨额差距之下,教师难免在学校工作与私人上课之间产生时间上的矛盾,违反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教师道德规范。这也是某些教师对上课懈怠的一个原因。其次,学校教育是以“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为主,以往高校的音乐专业由于招生规模小,有名额限定,所以对考生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如今,高师音乐专业也同其他艺术类高校一样,扩大了招生规模,这样在招生录取的时候生源的质量就免不了要降低一些。而且在高考中艺术类对于文化课的要求比普通类高校分数线要低得多,一些考生为了走捷径考上大学,在专业课上经过几个月的突击可能就能考上高师音乐院校,但是这些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都相对会差一些,对音乐的接受能力和悟性也比较低,这样就给高校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结合国外音乐教育对比
国内外虽然都有高师音乐教育,但二者的教育却有很大的不同,下面笔者将从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培养体系、教育方法和实习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
1.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
当今社会,很多国家都已经改变了以往那种把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音乐教育首要目标的思想,取而代之的是更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审美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人们的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这种思想已经从“通过教育学习音乐”转变成了“通过音乐进行教育”,开始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因此,对高校音乐类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开始重视师范生专业就业的针对性。例如,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非常重视学前和小学的音乐教育,他们的高师院校分别开设了学前、小学、中学三级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较多,更有针对性。我国目前全面提倡素质教育,提倡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对音乐教育也从只关注知识技能转向不仅关注知识技能,而且重视情感、方法等,这是音乐教育思想上的一个重大突破。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还是有一定的折扣性,当前社会现实仍是侧重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仅限于“公开课”“精品课程”中。在这种形势下,中学的音乐课几乎是可有可无,所以学习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找到对口工作的几率较低,为保证招生数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率,学校只好另外培养一些非师音乐学生,以适应社会的就业趋向。这种教育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脱离了教育的目的。
2.音乐教育的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活动获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国外音乐教育法比较著名的有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和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即兴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创造力。“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课程的经济实用性,教师只用一个音叉就可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非常适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教育。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课堂上完全是一种枯燥乏味的说教,晦涩的乐理知识丝毫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虽然为音乐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视听元素,但是若是使用不当,依然无法调动学生的情绪。尤其在高校,更有些懈于工作的老师干脆不再备课,上课就只给学生们放视频,这无异于“放养式”上课,等于让学生“自生自灭”了。高校音乐类师范生承担着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重任,他们所接受的学习方式方法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3.培养体系
国外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大多出自综合大学师范学院的音乐系。在德国,高师音乐教育被分为三级,学生按所选的级别分别学习教授小学、初中、高中的音乐教育课。大学毕业后要实习并参加培训班两年,之后还要通过国家二级考试,才能申请教师工作。在美国,学校规定学生学习时不分级,而是把大学第四年的全年都用于实习,以提高实际能力。凡是选择中小学音乐教育职业的毕业生都必须经过国家教师资格考核,取得该方面的证书后,方可到相应级别的学校执教。这种国家考核的内容由个人素质、音乐专业能力、教育专业能力三大类组成。比较之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来源则途径较多。本科、大专、中专都有,所学知识的深度、广度、侧重点都不同,教师对基础音乐教育的认识以及水平相差很大;另外,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从业资格考核过于简单,忽略了较高的专业素质要求,这不利于激励高师学生刻苦学习,更不利于高师学生除音乐以外的其他知识体系层次的提高。
4.实习问题及从业资格
国外高师教育非常重视实习环节。在德国,毕业后必须实习两年;在美国,大学的第四年几乎全部是实习。而在我国有很多高师院校往往都比较忽略实习这一重要过程,都只是走个形式,学生在实习时候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解决,实际教学能力不能得到提高。所以,在实习方面,国内的高师教育需要在时间以及质量上进行调整。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提高国民素质的伟大使命,国外很多国家关于教师的资格考核资格要求非常严格。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对从事音乐教育的资格考核制度是很严格的,除了精通主修科目外,还要至少精通一种乐器,以及能够组织大合唱及小型音乐活动,并能很好地讲授课程、很好地了解学生和与学生沟通等,重视音乐教师知识掌握程度的多元化。若达不到要求,学生即使毕业了也会拿不到从业许可。而在我国,由于社会上缺乏类似的严格考核,学生是否合格由学校说了算。这样一来,学校培养学生就像工厂生产的产品,如果检验标准和是否合格都由自家决定,标准当然就低了。
研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