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陶行知教育范文

陶行知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陶行知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陶行知教育

第1篇:陶行知教育范文

余今生之唯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鉴于我中华民国突然诞生所带来之种种严重缺陷,余乃深信,如无真正之公众教育,真正之民国即不能存在。……余将回国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合作,为我国人民组织一高效率之公众教育体系,以使他们能步美国人民之后尘,发展和保持一真正之民主国家,因此乃唯一能够实现的正义与自由的理想之国。

这是他教育救国思想最初的完整表述,也是他做了一辈子的梦。

1917年8月,陶行知提前回国,在轮船上他谈到“我的志愿要使全国人民有受教育的机会。”从创立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之时起,他就开始实践他朴素而伟大的教育理想。

40年代在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他还充满深情地说起自己的“晓庄学校时代”:

我所倡导的“普及教育和民主教育”,那是民国七、八年开始的,到了民国16年才逐步形成了一个组织。

当初我们的目标是以“乡村教育”运动开展起来的,民国16年在南京和平门外创办了晓庄学校。第一个目的是培养一百万个乡村教师,让他们从事在全中国普及乡村教育运动。

从20年代的晓庄师范(1930年被封闭)到40年代的育才学校,陶行知普及教育的理想与当时推行的党化教育,从教科书、教师培养、教学方式、教育行政管理等方面都截然不同,他的普及教育的目的不是将其作为愚民的工具,而是启发民智;不是培养奴才、庸才,而是培养公民,培养有人格尊严的人。

陶行知还有过一个想法,把小学分为音乐、戏剧、图画、文学、社会、科学六系,目的就是要把小学生中的苗子发掘出来,加以培养,以展露各自的天赋。有人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劝他写出来,在全国的学校中推广,但最终没有做成。

陶行知一生都以“培养真善美的活人”“千教万教教做真人”为天职。有人说:“近代中国如果有两百个真正像晏阳初、陶行知一样的大教育家,则中国的教育甚至整个历史都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第2篇:陶行知教育范文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家,职业教育先驱。陶行知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取名“行知”。他先后创办多所学校,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郭沫若称赞陶行知:“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

拜劳动者为师

1932 年,陶行知创办山海工学团,广招农民的子弟读书。他以庙为教室,孩子们从家里带来高低不一的凳子。后来,请来了木匠师傅。陶行知看见木匠师傅闷头做凳子,就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是请你来做先生的。”木匠慌张地望着陶行知说:“我可不识字啊。”陶行知笑着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我第一个向你学。”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锯起来。

第二天,老师们开始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有的学生说:“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一个家长看见孩子不小心把手弄破,也皱起眉直摇头。这时,陶行知笑着说起自编的顺口溜:“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孩子和家长都拍起手来。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几个月后,教室里的50 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家长们挤在窗口点头叫好。

陶行知还让生物老师带领学生采集标本,请来老农教认草药,请花匠来教种植花木的方法,请科学社的专家来教怎样辨别生物科别及定学名。晓庄附近的花草树木都挂起了学名牌,生物课从此上得生动活泼。

“四块糖”教育理念

第3篇:陶行知教育范文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后感1

  最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他的教育思想在我的脑海里更加清晰起来:“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是力的表现或变化。世界是力创造的,所以解决困难也必须拿力来才行。”“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些陶行知亲自阐述的教育思想,读来更加耐人寻味,让我更明白了教育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需要挖掘的,教予学生死的知识,不如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去领悟……从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学校,他爱学生,他把学生和学校称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下面是我读后的一点体会:

  我对“生活即教育”的感悟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教学内容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产物:“人”是否真的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试教育表现出一大“弊端”,即教育的片面性。片面性是指应试教育偏重于“生学准备”的教育,“考什么,教什么”。陶先生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体现出一个核心观点:“生活即教育”。

  陶先生始终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把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的一生看成一个整体,也把教育与生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待。他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因此由于生活的内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应体现出全面性。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

  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陶行知先生是我们后人学习的光辉榜样,我们要做行知路上的后来人,以陶行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精神去切实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 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 等等。它对教育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洞幽察微的效果,给人以智慧启迪。

  教 育的理想是什么?教育的理想是打造理想的教育,培育理想的校园,培养理想的教师,塑造理想的学生。什么是理想的教育?在肖川的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是一种良 好的教育。“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 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 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教育。”按照肖川的理解,教育 就是这种有方

  向和目标的活动,这种活动使受教育者成为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惟有这种良好的教育才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 嫩的双手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什么是理想的教学活动?肖川认为,理想的教学是一种完美的教学,而完美的教学有两个不可缺少的要件: 一 是深刻,二是真诚。所谓“深刻”,就是教师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运、别有洞天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象力,能够使学生茅塞顿开、忽然开朗。所谓“真 诚”,就是师生之间坦诚率直,一言一行都发自内心。在深刻而真诚的教学活动中,课堂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阵地,不是教师传经布道的舞台,而是学生积极地思 考,主动地发问,大胆地质疑,热烈地讨论,激烈地争论,踊跃地表达。在深刻而真诚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彼此分享思考的快乐,顿悟的惊喜,激情的燃烧,真情的 涌动,灵性的焕发,情感的融合,心灵的碰撞。在深刻而真诚的教学活动中,能力得以提高,想象得以放飞,潜能得以发掘,体验得以深化!

  在 市场经济色彩充满社会每个角落的今天,教育早已被抹上浓浓的功利色彩,人们往往把务实勤勉视为教师的良好品质,却总是忽略了务虚状态下所闪现的理性的光 辉,却总是压抑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诗的情结。于是,教师们总是像春蚕、像红烛、像园丁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忙忙碌碌,埋头苦干,难于体验到 自己工作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没有理想的教育是可怕的,愿教师们都来读一读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在咀嚼中让灵性复苏,让诗意迸发,让激情洋溢,让 理想放飞!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后感2

  拿到《陶行知文集》这两本书的时候,有些犯难情绪。因为不知该从哪儿入手。于是就翻开了目录,立刻地,就被《师范生第二变——变个小孩子》这个题目所吸引。

  “不可忽视小孩子的情感”,当此句跃入眼帘时,我陷入了沉思,思绪也不由千回百转,那一幕幕、一句句不由在脑海中回荡:每当下课后,孩子总爱围在身边,顶着那一张张无与伦比的灿烂笑脸,连太阳都为之失色。他爱说笑话给你听,希望换得你的一笑;他爱为你捏肩捶背,换得一句轻声的“谢谢”,然后再欢呼雀跃般的回句“不用谢”;他爱兴奋地向你展示他在生活中点滴的成果,希望听到你的一句赞美:“你真是了不起!”;他爱向你报告同学们之间发生地你再三禁令的小事,希望你赋予他神圣的职责;他爱将自己带来的水果与你分享,眨着明亮的眼睛期待你能接受;他爱不厌其烦地向你介绍着家庭成员最近的动向,以期你对他有更深层的了解。他爱,在他犯了错被批评后,滴落下悔恨的眼泪,再伴上一句深切的忏悔:“老师,我知道错了。”以期得到你的原谅,然后转身,又是一片欢声笑语。

  可是,每每此时,在短暂的课间休息时间里,我们总是埋首于作业堆中,或者在训斥那几个“惯犯”。所以,当他要说笑话时,一句“下次吧”,冻结了孩子的笑颜;当他给你水果时,你的拒绝接受让他心伤。总之,他们的满腔热情总是被我的敷衍而大打折扣。其实,孩子的心思很单纯,是希望与你多亲近,而我们不停歇的脚步,让他们抓不住,于是,距离就越拉越远,也许,长此以往下去,孩子再也无法怀有当初的盛情。

  如若,放慢脚步,降低身姿,变成他们中的一员,也许,学校将成为师生共同的乐园。

  “等到您重新生为一个小孩子,您会发现别的小孩是和从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后感3

  学习《教育学》,就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第4篇:陶行知教育范文

关键词: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创造教育

《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80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解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惊叹于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今天,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成为我们不断汲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

一、“爱满天下”是基础

爱就意味着奉献。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一些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习惯用商业化与功利化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职业,以致逐步丧失了最崇高的精神境界。麻木、冷漠或者虚伪、势利弥漫在一些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之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先生正是以他这一颗伟大的爱心滋润着无数颗童心,也培养出了无数的爱心。这样的爱心,正是我们今天每一个教育者所需要具备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二、“创造教育”是精华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既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又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

他认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当今,我们正倡导建立“引导自学型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旨在把握新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脉搏,推动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的思想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其目标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是保障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明确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而“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只有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四、“生活即教育”是核心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十分丰富,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联系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人们应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中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起过积极作用,就是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合理的人生”。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生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所以说也是生活教育培养合理人生的最好注脚。“真人”的具体目标是:(1)做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人;(2)做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3)做有道德的人;(4)做整个的人,即有健康身体,有独立思想,有独立职业,手脑双全、智仁勇合一的人;(5)做主人,即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大自然的主人;(6)做创造的人;(7)做现代人。可见,生活教育培养的合理人生就是全面发展、不断创造、不断前进的人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两相对照,不难看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不矛盾,是一致的。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的教育之路才刚刚在脚下展开,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自己也才刚接触冰山一角,让我们再次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弘扬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旗帜,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将终生献给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01.

第5篇:陶行知教育范文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着》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第6篇:陶行知教育范文

 

讲到教育,常常使我想起陶行知和他的教育思想,阅读陶行知文集,常常引发我对教育制度改革源头的探索。

 

先和大家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当前社会缺什么样的人才?或者说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学历?高能力?还是高品德呢?当然,大家肯定觉得是需要“三高”齐全的人才啊!但就目前来说,这样的人才凤毛麟角。现在的社会普遍看重“高学历”,很多单位招人学历也是硬杠杠。也正是这样的原因,造成这个社会越来越看重学历,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更是一切为了考试,而忽略了能力及品德的培养,有的小孩上高中了,却不会扫地拖地,更不用说自己洗衣服做饭了。前一阵子国人旅游的不文明现象,也让人汗颜。因此,这样的教育体系与制度必须改,那么怎么改呢?

 

一、解放孩子的天性与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把学生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和著名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双手,使之能做;解放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嘴巴,使之能谈;解放空间,使之能飞;解放时间,使之能闲。但是当前的教育情形正好相反,常听到刚上小学的家长抱怨说孩子功课多,作业要做到很晚,睡眠时间不够,幼小衔接没有做好之类的,但抱怨的同时,这些个家长又要求子女参加各种兴趣班,孩子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这完全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没有尊重教育规律。陶行知先生指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我们认识到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如何解放,这就要求学校减负,让学生能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去多想、多动、多看、多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二、教学生求真

 

1943年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实验基地—广东百侯中学复校十周年的贺词中说道“千教万教兮,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兮,学做真人”。那么陶行知认为真人是什么人呢?陶行知提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六大目标是“康健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追求真理”和人社会化的发展,这样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是“真人”。

 

在教育实践中陶行知提出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体育。因为他认为“体育为德、智二育之基本”,“有识道德而无健全之身躯,则筋骨不能劳,体肤不能饿,心意不能困,咸施夸毗之病夫,又何能运起学识道德,以树不世之业,而为人类造莫大之福哉”。由此看出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德育、智育等几方面教育的物质基础,并把体育作为“真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育锻炼是为了能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因此“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传统教育的另一弊端就是脱离生活实际,仅以书面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陶行知极力批判传统教育的这种死记硬背,认为这样使人丧失了行动和创造的本能,都变成了“书呆子”,没有实践的过程就无法真正掌握知识,靠死记硬背的知识也是没有用处的死知识。“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都是建立在实践第一的基础上的。

 

陶行知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倡导科学教育,30年代提倡“科学下嫁”,就是把“科学”嫁给人民大众,与农民“喜结良缘”。“我们要把科学变得和阳光、空气一样普遍,人人都能享受,这需要来一个科学下嫁运动。”使中国每个人都知道科学,并对科学产生兴趣,学生当然更该具备科学的头脑。

 

早在1922年,陶行知就指出“学校里有音乐,便是给学生以正当的娱乐,使学生不致在休息时间做出恶事。”1939年7月,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美育活动开展更加活跃,他的美育思想又得到进一步发展,育才学校按班级开设四门基础课外,还设置文学、音乐、戏剧、自然、绘画、戏剧和舞蹈7个专业组,使学生普遍得到美育的熏陶,对人民群众起到了强大的教育和鼓舞作用。

 

陶行知“真人教育”追求的“真”是指“教”和“学”两方面都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老师“要负学问的责任。做学问最忌的是玄想,武断,尽信书,以差不多自足,以一家之言自封”,“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质疑,假设,试验,印证,推想,分析,会通,正确,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源泉”。他认为知识也有真伪之别,所以不能在学问上唯书,而应该求真。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受教育者接受、认同并内化社会规范,。他指出一个人如果不能实现社会化的发展,将是“一个悲剧”,同时呼吁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要正确组织学生的集体生活,并通过有教育意义的集体生活使集体和个人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生活能力、创造能力等多方面发展。特别是我们国家现如今多独生子女,尽管出台了二胎政策,依旧不能消除很多孩子的娇惯、自私、没有责任心、团结协作能力较差等不良习性,因此,“集体生活”,并让“学生自治”正是解决这一症结的良方。

 

综上所述,我觉得现如今的教育太过板正、太过拘谨、太过功利,完全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习本应该是对未知的探索,是为了掌握技能更好的学习和生活,这个过程应该是主动的、有趣味性的、有针对性的,而不是一味的坐在课堂里被灌输着各种有可能考试被考到的内容。现如今的教育成果便是成就了很多低能力,或者低素质的高学历“人才”。所以,不要再更多的灌输了,还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吧!让他们自主的去探索实践、去研究思考、去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融入集体社会,学会做人,做真人!

第7篇:陶行知教育范文

论文关键词: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教育文集

寒假中,翻阅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当我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因为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并研究的问题,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最新的理念。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

近几年,“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的开设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去年,我搞过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参加了市里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比赛,在整个活动中我真正发现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惊人的。许多时候不是教师指导学生,而是学生指导教师。今天又读了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觉得“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开设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学科在内容的选择上无硬性的规定,主张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要一味地参考课本,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有疑问的身边小事。教学时,可以邀请社会人事(例如:家长、专家等)共同参与学习,这就是“教学相长”也。学习型遥控器 论文教学时间不一定在课内,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学地点也不一定要在教室,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让学生走出去,亲密地去接触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这种来源于生活内容的教育是真正受学生喜欢的教育,这种教育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第8篇:陶行知教育范文

关键词:陶行知;生利主义;职业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4-0093-04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职业教育先驱,他提出了以“生利主义”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围绕着职业教育的内涵、目的、师资、学生、设备环境、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与方法等方面的重要思想和论述,对于今天的职业教育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对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深入反思,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思想精髓,从而更好地为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提供帮助。

一、“生利”: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现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者之间互相补充、融为一体。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是满足生活所需之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职业教育是“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他其实是指出了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生利”,包括“生有利之物”和“生有利之事”两个方面,即职业教育要教会人们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要满足个体的需求,适应个体的发展,进而为社会、国家服务。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应教会人们生活与生存的技能,所以他所提到的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客体以及教育的媒介无一不是以“生利”为宗旨,以满足生活需要为目标。他认为教育如果不能“生利”,便是违背了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浪费了教育资源,没有实际意义。

陶行知提倡生利主义,即指明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分成显性和隐性的两方面,比如农民生产出粮食,工人生产出产品,这就属于显性的职业技能;而像商人的经营活动,医生看病治病,就属于隐性的职业技能,两者的区别是看是否生产出了实实在在的产品,前者有而后者无,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有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是人们生活的必需。“生利”即用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生利”既包括直接生产产品的职业活动,也包括提供服务的职业活动,前者类似于今天的第一、第二产业,后者类似于今天的第三产业。这个“利”,不仅指利益和好处,更重要的是指价值、功能。通过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价值和生产效率,改良产品和服务质量。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拥有生存技能和健全人格。“生利主义”思想实际上是回归了教育的本质,即关注个人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陶行知指出,职业教育应“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这就说明职业教育在教会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其个性、潜能和综合素质,其中的关键是道德教育,即要先教会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使劳动者具备良好的素质。职业教育绝不是单纯的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综合素质,要培养人格健全发展的人,要让学生在职业中实现自我价值,在生活中获得幸福和满足。

二、“生利”: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

衡量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生利”就是重要标准,即学生毕业后是否掌握了生活和生存的技能,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并为社会做出贡献。陶行知认为,要保证教育质量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职业教育教师的任职标准

陶行知认为,成为职业教育教师要具备三条标准:第一是要有“生利之经验”;第二是要有“生利之学识”;第三是要有“生利之教授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职业经验,这在陶行知看来是“根本资格”。他提出了职业教育教师的两个来源:一是普通高校毕业生,二是来自职业界的骨干和技术能手。他认为,职业教育教师最好是来自行业企业,因为这些教师本身就是能工巧匠,又热爱所从事的工种,只要培养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即可。他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与普通教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具备“经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是否具备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有“经验”的教师才能让学生学到真正的技能。他还提出,教师应随时在生活中跟着三百六十行中的人才学习,不断更新与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教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产实际,应依据生活需求和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来源的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方法应该有所区别。对于普通师范学校毕业的教师,他们缺乏的是职业经历和行业企业经验,所以他们应该要下企业锻炼,补充这部分的知识和内容;可以选拔聘任行业企业的优秀骨干工作人员作为专职或兼职师资,他们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和高超的技艺,但是缺乏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术,对于这些教师,应该专门培养他们教育教学的技术和能力,便能很好地从事职业教育工作;还可以采取专家与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同时在课堂上教学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相互补充,这就是现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这既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教师的方法,因为在真实地面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理论课教师能够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和教育方法专长,实践课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两者能够互相补充学习。陶行知对于教师任职标准的主张还告诉我们,职业教育教师的从业经历和职业经验是最重要的,所以对于在职教师要重视职业实践活动,学校要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多参加行业企业的相关活动以获取行业最新信息、掌握最新技术技能,教师还可以通过完成课题和参加企业技术或产品的研发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育环境标准

陶行知对职业教育的硬件环境建设也进行了研究,拥有独特的观点。他认为,“有生利之设备,方可以教职业;无生利之设备,则不可以教职业”,说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别很大,十分依赖于硬件设备,比如没有车床就不能教车工,没有医疗器械就不能培养医生。另外,职场环境和氛围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为不同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职业操守等,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降低教学成本,陶行知提出了教学设备的两个来源:“职业学校之生利设备可分两种:一自有之设备;二利用职业界之设备。”他甚至认为,利用职业界现成的设备应该是主要的,这样可以工学两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利用设备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生产任务,创造出社会价值,“此盖利用他人生利设备以施职业教育之彰明较著者也”。所以设备使用的关键点也在于“生利”,即要产生价值,节约资源,这些设备在教学的同时也可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这样的教学模式就是今天所说的“工学结合”。这其实启示现代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实训室“产学创用”的功能,即职业教育中的设备首先要满足教学需要,应该是应时的设备设施,利用这些设备同时也可以承担真实的或仿真的生产任务。另外,利用实训环境和设备,师生可以共同开展产品或技术研发,实训室同时也是工作室或技术研发室,这也是职业教育很重要的功能之一,即职业教育不是仅仅进行技术或工艺的传承,更重要的是还要利用现有资源教会学生创造创新技术或工艺的本领。

(三)教学标准

课程是专业教育的核心。陶行知认为,“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成一事再学一事,是谓升课。自易至难,从简入繁,所定诸课,皆以次学毕,是谓毕课”,其中反映出两种课程设计理念:一是工作过程导向,二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是职业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思想的来源,对今天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仍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陶行知先生的课程设计思想启示我们,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不必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应该按照工作完成的先后过程和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开设相关课程。课程体系的设计一定要依据职业特点,反映出职业规律。另外,陶先生还提出,课程设计要以“充分生利”为标准,就是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要考虑到课程衔接和先行后续关系,要考虑到学生以后的就业,可以传授给学生主行业和相关行业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同时具备跨行业工作的能力。

在教学模式方面,陶行知还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著名理论,引领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教学做合一”理论的主要内涵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其中,做是学和教的中心,“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首先,体现的是一种知行关系,即“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说明了“墨辩”中所提出的亲知、闻知、说知三种知识来源中,亲知是最重要的,“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所以职业教育应教会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亲身得到相应的知识,而不应该单纯地凭书本、凭教师进行纸上谈兵的教条传输。其次,指出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他是教育的促进者、推动者和帮助者;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所谓“教学相长”,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可以随时转换的,即韩愈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之意。再次,这一理论是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端基础,即职业教育不应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别独立出来,而是应该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领悟理论知识,二者紧密融通,合二为一。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学地点不一定是教室,更多的是在实训室、车间、厂房、工作线上;学生面对的不应仅仅是书本,更多的是面对机器设备和服务对象;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应仅仅是象牙塔式学术氛围浓厚的书香校园,可能更多的要面对纷繁复杂压力很大的职场环境;要求教师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讲授法,而是要采取情境训练、项目任务、工作实务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主;在考核方式上,要由传统的书面考核转变为笔试、口头测试、实际操作能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要由传统的终结性鉴定方式向形成性鉴定与终结性鉴定相结合的方式转变,重视对学生的过程考核。另外,在学生做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即让学习者掌握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才能实现真正的“做”。只有教会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学生才会独立地面向社会,不断总结工作方法和规律,解决各种无法预估的问题,完成相应岗位的工作。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以贯之的整体,教师教的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讲解的知识要与实际工作相关,突出知识和技能的一致性和实用性。

建立了以上的标准,将大大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因为这样,教师不会空谈,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学习,学生都会练就一技之长,也会注重自身人格的健全发展,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社会。

三、“生利”: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生活教育存在的现实前提就是关注民生、发展生利。陶行知积极主张通过生活教育解放人性,发挥个性,让人们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根据个人需求和兴趣特点接受教育、掌握生活方法、学会生活技能、激发生活智慧,这本身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以“生利”为宗旨的职业教育作为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陶行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生利主义”其实就是指教育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教育是实用的,不是脱离社会和生活现实的空洞理论和学术研究。

首先,陶行知认为,教育是为教养学生而服务的,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学校是因为学生而存在,要以学生之乐而乐,以学生之忧而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他认为,凡是被称为“主义”的理论都是可以指导实践的,所以他提出的“生利主义”与“衣食主义”和“生活主义”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上获得幸福,能够学到真实的技能,使自己衣食无忧,反之“不能生利之人,则虽有安富尊荣亦难长守”。所以,他主张职业教育要体现实用主义哲学,教师应教会学生生存的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养成积极的情绪和态度,帮助他们尽快地成长。

其次,对于专业或职业的选择,陶行知认为,应依据才能和兴趣作为选择标准,不存在适合不适合,而是在于“最适与非最适”。如果学生择业不当,就会造成学生“在校之时,学不能专;出校之后,行非所学”,陶行知先生的这一观点对于今天的职业教育启发很大:职业院校应该开设职业介绍、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前沿信息介绍等课程或讲座,教师在授课时应从职业整体的视角入手进行课程设计和教育教学,而不是单一地讲授本课程的相关内容。职业教育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职业与就业指导,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有一定经验基础的职业进行学习,在就业时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当学生选定了一个职业或专业以后,教师要加强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个性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便一开始可能这个专业不是学生最适合的,但是通过一定时间的教育培养就可以转变为“最适”的。

另外,陶行知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即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比学习“什么”更加重要,这与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精神是一致的。他指出,真正的做“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 即首先是学会怎么做,其次要思考为何这样做和如何做得更好,然后就是创新做法,取得更好的效果,做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更是思考的过程;他提出,学生不要读死书,要“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号召“用活书去生产,用活书去实验,用活书去建设”,这些都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教育思想,虽然是基于旧中国教育落后的现状,但这种让做学问的人解放双手参加工作和劳动,让劳动者读书和学习文化的思想,实际上也是他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哲学思考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张东.论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在现代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高等职业教育,2011(7):83-86.

[3]魏启晋,刘祥.论陶行知的职业教育要素观及其当代价值[J].职业教育研究,2009(7):159-160.

[4]孙惠.用陶行知思想启发中国职业教育管理[J].中州大学学报,2010(8):88-89.

On Tao Xing-zhi's Education View of "Doctrine of Collective Benefit"

ZHANG Dong,YU Dong-yang

(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 Chongqing 401331, China)

第9篇:陶行知教育范文

[关键词] 陶行知;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实践探索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早期主要的倡导者,他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一系列职业教育的主张。特别是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们当前的职业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和指导意义。我们在对职校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实践。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职校教育目标相结合的实践探索

根据本校职教的现状,我校提出了具体的教育目标:一是所有入学新生在二年的学习中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二是绝大多数学生在专业学习上要有所长或在校期间帮助发现并挖掘其具有的潜能:三是有能力的或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习压力。对他们安排成人高考或其他高校入学考试的要求。基于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生、每个教育对象都元一例外地要受到该教育目标的约束,亦即柳斌副主任所说的:“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要淡化选拔意识”,“要做一个园丁,培育好每一朵花。”那种只把眼睛盯在尖子生、录取率、得奖数的做法和思想,既与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大相径庭,也与陶行知教育思想风马牛不相及,既脱离了本校实际,也与我校的教育目标相悖。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实际相联系的教风的探索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这与我们解决当前职业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我们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为了切实加强了学生素质教育,我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问题学生),常号召教师们学习这种精神:“教育者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回家的时候。把地下室让他去做实验。我们要像利波老板宽容法拉第。法拉第在利波的铺子里作徒弟,订书订得最慢,但是利波了解他是一面订书,一面读书,终于让法拉第在电学上造成辉煌的功绩。”先生认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教师的天职。根据本校的实际及本人的历年教学体会,特别是在班主任工作教学中,一个班主任就像一面旗帜,代表着一个班级的班风或班风的导向,他对于班内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所以我对自己有三原则:一、每天早五分钟到校,晚五分钟离校,今天的事今天完成,处处以身作则。二、勤记工作笔记,每日必记特别是学生表现变化情况。三、及时与家长联系反映该生变动情况,使家长与自己一个声音说话。班主任的正面良好的形象对其今后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的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具备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衡量学生的标准不是他们本身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从小(事)做起、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的能力。因此对于学生我也有三个基本要求:1.力争练得一手好字,作业必须清清楚楚,否则一律退回重写。2.尊敬老师,严格遵守课堂纪律。3.上课时必须要摘笔记,而且不定期要进行抽查,不许偷工减料。在日常的大量的事务性教学工作中,虽然工作是苦了,累了,但这样带出了好班级,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教学效率,提高了个人的教育信誉度,先苦后闲,最后的受益人也有教育工作者的一份。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运用

陶行知把腐朽思想称为“裹头巾”。提出“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继续创造。”号召人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有的思维迟缓。有的思维敏捷,有的认真仔细,有的粗枝大叶。这些心理和行为差异,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此,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的个性培养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复杂工程,作为班主任,我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育过程中避免一律性,加强针对性,提供选择性。重视个性差异,比如有的学生懦弱、自卑,主要通过不过多地去指责而是用暗示,鼓励等方法,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并经常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在重视学生个性差异,避免一律性,加强针对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意愿,交给他们自己选择需要、兴趣和爱好的权力,以实现学生的个性、主体性的发展。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