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差异 社交礼仪 思维方式 饮食文化 象征文化

学习语言,不仅要掌握词汇和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语言背后的文化。中西方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历史发展的不同,导致了文化上的巨大差异,而学习者要想真正的学习一门语言,就要了解文化的内涵。只有掌握了文化的不同,才能身临其境,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才能建立起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建立信任。本文从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和中西方象征文化差异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力图使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间的差异。

1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1.1 打招呼差异

中西方人在见面打招呼时有很大的差异。对于中国人来说,见到朋友会问到“吃饭了吗”,“准备去哪儿呀”;见到第一次见面的人也总是会从姓名,职业,收入问起;相反,在西方国家,如果朋友间见面就问“吃饭了吗”,他们会认为是邀请之意,而要是第一次见面就问职业,收入等,他们就非常的反感,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这些都是私人问题,不应该被随便提及。外国人见面最常见的打招呼方式是谈论天气,身体情况,或者兴趣爱好等无关痛痒的问题。

1.2 赞美差异

中西方人对待赞美的表现完全相反。中国人面对他人的赞美时,往往会委婉的拒绝,并说一些贬低自己的话来表示谦虚;在西方人看来,这样是很不正常的,他们在面对赞美的话语时,会表现的特别高兴,并且会很热情的道谢。

1.3 送礼差异

送礼是一门学问。中国人送礼会精挑细选,既要贵,又要看着上档次。在送礼是还要说道“也没买什么,不贵重,就收下吧”或是“家里还有,这些用不到,就给你拿来了”。而西方人在送礼时,首先要避免的就是贵重的礼品,他们会把这当作是行贿,并且,西方人在送礼时有很多的禁忌,比如说不能送过时和淘汰的东西。

1.4 感谢差异

感谢分为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收到礼物时的感谢。中国人收礼时会说“怎么这么客气,不用带东西来的”,“来就很好了,怎么还拿东西呢,多不好意思啊”,然后把礼物放在一边,等客人走后再打开。西方人则相反,他们在收到礼物时会表现的很兴奋,然后立即打开,看到礼物后还会表示最热烈的感谢。还有一种就是中国人在亲人之间很少会说“谢谢”,这么说会让人觉得关系生疏,不亲近;而外国人成天把“谢谢”挂在嘴边,他们把说“谢谢”当作是最基本的礼仪。

1.5 称呼差异

称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敬,亲密程度。中国人在称呼人时,往往会说职业加在姓的后面,如“李老师”,“张局长”等,;西方人简单的称呼“先生”,“女士”,“小姐”等。此外,中国人口数量庞大,亲戚很多,因此有爷爷,奶奶,姥姥,老爷,叔叔,舅舅,婶婶,阿姨等,中国人习惯说成“七大姑,姨”来形容亲戚多;西方人没有这么多称呼,同辈的人共用一种称呼。

2 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差异

2.1 人生观

中西方的人生观大不相同。在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上,君臣之分,等级之分明显,“继承”是一个很能体现中国特色的词语;而西方人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权利和地位,跟家庭是无关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不会依照安排好的路线前进,而是自己规划自己的未来。

2.2 社会观

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就像是一张蜘蛛网,复杂至极,办事需要靠关系,出身需要看家庭,人人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西方人认为出身并不是障碍,平民也可以当总统,富翁的孩子不努力也会一事无成。

2.3 价值观

“利他主义”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在中国人的脑海中,社会是大家,自己是小家,要舍小家而顾大家,这是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代表了一种谦虚的品质;而西方人自我主义强烈,他们的很多词汇都是以自我为主的。

3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3.1 餐桌上差异

在中国,人们经常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围坐在一张大桌子旁,席间举杯劝酒,有时还会划拳,认为酒喝得越多,代表着越开心,越亲密;西方人则不会劝酒,只是开香槟庆祝。此外,中国人餐桌上有老少尊卑之分,敬酒也要把酒杯稍低一些,代表着尊重;西方人没有辈分之分,敬酒时杯子也是越高越好。更重要的一点是,西方人不会围坐在一张桌子边,西方流行“自助餐”的饮食方式,喜欢什么就拿什么。

3.2 饮食态度差异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待美食有着深刻的体会与创新。古代的满汉全席是饮食文化的高峰。现代生活中,人们将食物做的更为精致,中国人讲究“色,香,味俱全”,讲究细致,追求美味;西方人则不同,他们的饮食讲究营养丰富,就算每天固定吃一样东西,也要包含多种营养。

4 中西方象征文化差异

事物的象征意义不同,往往会闹出不应有的笑话。如中国人把数字六看作是吉祥的数字,寓意着“六六大顺”,西方人则把六视为不详的征兆,尤其是六六六,三个连在一起的时候,代表着《圣经》中所说的魔鬼的符号;中国人送礼时把百合看作是“百年好合”的象征,西方人则把这看作是死亡的象征;中国人把乌鸦看作是不吉利的东西,西方人则把它看作是吉祥的象征;中国人不喜送钟,因为“钟”与“终”同音。了解掌握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发展的果实,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内涵,是一个国家的底蕴。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一定要学习这个国家的文化,因为语言的交际离不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支撑,文化背景不同,很容易造成交流的误会,因此,对文化差异的区分就至关重要,学习中西文化差异也就必不可少。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有限,要想全面地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就要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避免出现不应该出现的失误。

参考文献:

[1]杜学增.英汉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李庆明.英汉语言文化比较[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施家伟.英汉文化称赞语对比分析[J].汉语学习,2000.

第2篇: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

引言

婚姻是人类社会共有的制度之一。从古至今,婚姻对于任何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几乎在每一种社会文化中,都有举办婚礼的习俗。但是,婚礼的形式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展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本文将试从四个方面来比较中西婚俗差异,同时进行婚俗差异原因的深层探究,使我们也对中西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透过纷繁绚丽的婚俗,更清楚地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中西传统婚俗礼仪的差异

(一) 传统婚礼仪式 (traditional wedding ceremony)

古代中国,婚礼的准备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有特定的步骤,称之为“三书六礼”。 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而“六礼”是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谋,谓之纳彩,今称「提亲。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 「择日。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通过“三书六礼”我们可以略窥一斑,中国古代婚礼的准备过程非常复杂、繁琐,十分注重礼节,每一步都有具体的要求。在整个过程中,从“纳彩”到“亲迎”,都由双方父母安排,最后也由父母决定是否能够结婚。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出发、燃炮、等待新郎、讨喜、拜别、出门、礼车、掷扇、燃炮、摸橘子、牵新娘、喜宴、送客、闹洞房、三朝回门。

在古代的西方社会,结婚仪式的步骤是固定的、不能更改。如,新郎新娘及其父母、亲朋好友、男女傧相要按时到达教堂。新郎和男傧相站在教堂的前部、神父左侧的位置等。整个婚礼过程严肃、庄重。送交新娘是宗教婚礼本文由收集整理仪式上的一个重要项目。新娘的父亲护送女儿走向教堂圣坛的台阶,在送交仪式上,新娘父亲将女儿的右手递给牧师,牧师再将新娘的手递给新郎。如果新娘的父亲已去世,就由一位男性亲属来代替,在牧师的见证下许下爱的誓言。相比而言,传统的西方婚礼的准备就简单的多,也更为浪漫,通常由四个步骤来完成。双方面见家长然后到政府登记,通知亲友,以及准备婚礼的有关事宜。当然,这四步骤并不像传统的中国婚礼要求的那样严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二)婚礼地点(wedding location)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婚礼要办的隆重热闹,邀请众多的亲戚朋友,所以婚礼举行的地点一般都选在交通方便、空间宽敞的院落或酒店。

西方婚礼突出庄重和圣洁,婚礼一般都是在教堂(church)或其他较为安静的地方举行,婚礼井井有条,但是相对来说就不如中国婚礼那么热闹。

(三)婚礼服饰(wedding dress)

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喜庆、幸福,因此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上,新娘一般都穿红色的礼服。家里到处都贴有红色的喜字,新人身上佩戴红花,新房里的物品也大都是红色。典型的中国传统婚礼服饰为凤冠霞帔(a chaplet and official robes )、状元服 。现在由于受到西方婚礼习俗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接受了白色婚纱(wedding veil )。但是新娘一般都是在迎娶的时候和婚宴开始的时候穿白色的婚纱,之后就会换上红色或是其他比较喜庆的颜色的礼服。

西方的婚礼的主色调是白色。在西方婚礼中,新娘一般都会一直穿着白色的婚纱,代表圣洁和忠贞。新娘的捧花、周围环境的装饰都是以白色为基调的。在西方传统的婚礼服饰中,白色是最常用的颜色。从罗马时代起,白色就象征着快乐、喜庆。如:美国人的婚礼可概括为“旧、新、借、蓝”(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and something blue)。“旧”指新娘头上的白纱必须是母亲用过的旧纱,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新”指新娘的白色婚礼服必须是新的,它是纯洁童贞的象征,也标志新娘将开始新的生活。“借”指新娘手里拿的手帕必须是从女朋友那儿借来的,表示不忘朋友的友谊之情。“蓝”指新娘身上披的缎带必须是蓝色的,表示新娘对爱情的忠贞之情。

(四)婚宴(wedding banquet)

中西方的婚宴也有很大不同。在中国,一般都在婚宴所在地举办结婚典礼。传统的婚宴的酒席是一场非常盛大、隆重的宴席,通常在中午举行,持续三天。另外还设有一些余兴节目。对于新郎的父母而言,更是要宴请其所有的亲朋。宴席上,人们只是吃、喝、聊天,饭后各自回家。

在西方国家,婚宴通常是在教堂的结婚典礼结束之后举行。婚宴中通常伴随着舞会,婚宴舞会可能会有一些特别的模式。宴会会在互相敬酒与庆祝中进行,一直到新人们坐上车子离去为止。新人会在家人朋友的欢送下开始蜜月旅程。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婚俗更为开放、浪漫、自由,而中国的婚俗更为严谨、庄重、繁琐。但是,中西方的婚俗也有相似的地方。例如,中国古代有抛绣球(throw an embroidered ball)迎亲的习俗;而西方的新郎新娘在教堂举行婚礼后,会把手中的鲜花抛向空中,如果有人接到的话就预示着他将很快结婚。中西方婚礼上都有一位主持,西方国家的通常是神父或牧师,而中国则是专门的婚庆司仪,其主要任务就是使婚礼更加热闹,亲戚朋友更加开心。

转贴于

二.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种种的差异,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维上的差异有直接的联系,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风俗方面的折射和反映。主要不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存环境不同

从地理环境上看,古代中国地处半封建状态的大陆地域,与西方地中海沿岸的多民族有很大不同。

(二)经济制度不同

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三)社会组织结构不同

宗法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而西方很早就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民主、自由和依法治国。

(四)价值观不同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五)宗教信仰不同

第3篇: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

一、表情语的文化差异

表情语是指通过眼、嘴、面部肌肉等变化表现出的脸部的情感体验。通常指的是面部表情和眼部动作。面部表情是形体动作语言中最能表现人情绪的非言语行为。当今时下比较流行的一词“微表情”说的就是通过面部表情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因此我们说面部表情是最能体现人情绪的一种依据。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各种信号和行为在脸上表露出来。但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这种表情的表达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说笑这个肢体语言,在中国和美国当你对一个陌生人投以微笑意味着表示对于对方的欢迎,对方也会向我们投以微笑以示友好。但是如果对方的回应是板着脸,我们也会立刻停止微笑。但是印第安人则是用哭来表示对对方的欢迎。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肢体语言动作就是吐舌头。在中国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的行为不和适宜或者非常尴尬的时候,经常会吐舌头,同时缩一下脖子。这个动作在多数中国女孩中较为常见,并有时候被其他人视为可爱。但是在美国人看来,吐舌头这个动作是非常粗鲁的,并且他们从来不去做。所以当与美国人接触时最好不要做这个动作,以免造成负面影响。表情语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手段是目光接触。目光语在肢体语言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就像俗语说:眼睛是心理的窗户。透过一个人的眼睛的表情我们可以观看到他的内心世界。例如,来自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中会使用更多的目光交流,美国人讲话就会非常注意目光接触的时间和方式。在普通对话中,他们会对看一分钟然后再挪开。如果两个美国人互相凝视,那就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很亲密。在北美,孩子们必须学会直视对方的眼睛,否则就会被认为缺乏激情和自信。

二、身势语的文化差异

身势语是指人们借助手、脚、身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人与人的沟通中,人们除了用语言来表达信息以外,还可以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意思。可以说身势语的信息传递同言语信息传递一样,也是信息发出者编码到信息接收者解码的过程。因此想要用外语进行有效沟通就必须对不同文化的身势语有所了解。身势语的第一表现形式即是最普遍的表现形式为手势语,就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打手势”。不同的手部动作有着不同的行为代码和文化含义。以握手为例,在沙特熟人之间在谈话的过程中也会通过握手来表示彼此的尊重的意思。但是如果你在澳大利亚或者是英格兰面对熟人千万不要以这种方式来问候,因为在这些国家里握手的动作通常发生在两人之初以及分手道别之时。同一种身势语的交际功能也会随着文化的改变而变化。如有些文化中如中国,认为点头就是表示支持肯定的意思,摇头来表示否定的意思但在印度等地人们却用摆头来表示对对方的肯定,而相反点头则是表示对于对方的否定。英美人常常做出吧拇指指尖和食指指尖对接构成圆形,其余三指自然伸出的手势,这个手势在这些国家表示的是“OK”或者非常好,但是在法国南部地区表示的意思则是零或者一文不值,在很多拉丁美洲国家则被视为是一种不敬的行为。

三、小结

第4篇: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

一、从简单单词入手,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要想让学生学好初中英语,单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样,要想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单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中西方关于一些名词有不同看法和感受,有时中国人很喜欢的一个名词,到了西方却非常憎恶,有时同样含义的一个词语,在中西方却分别代表不同内容,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很好地将它们区分开。比如在讲授“Let’scelebrate”一文时,当讲到DragonBoatFestive这一词组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大家想一下,dragon的含义是什么?”“龙。”学生纷纷回答,教师问:“大家对龙有什么样的印象,它虽然是一种虚拟的动物,但我相信其已深深地印在大家心中,那么大家想想龙在你们心目中是好的还是坏的。”“好的,比如西游记中的东海龙王。”“好的,它可以降雨。”通过引导,教师发现班级中对龙的印象都比较好,于是教师可以将西方人眼中的龙介绍给大家:“这时大家的看法,但是大家知道吗,西方人们对待龙却与大家截然不同,大家可以想想我们看到一些电影,比如哈利•波特中的龙,是非常凶残的,这其实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单词,就能很好地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解释出来。

二、从视频影音中入手,让学生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

相对于一些枯燥乏味的课本讲解,初中生对于一些直观化的视频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可以适当地使用一些影音视频拓宽学生的英语知识面,并从视频中为学生讲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比如在讲授“Shopping”一单元时,教师可以为大家播放这样一个简短的视频内容,视频中主要有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中国人购物的场景,场景中一位营业员问一位顾客:“女士,你好,你要买什么?”“我想买一件衣服。”“我看你不是很胖,你多重啊?”“哦,我51公斤。”……很快,双方达成了购买协议。接下来第二组场景,售货员还是那位售货员,顾客换成一位英国女士,交流的语言也是类似的,当售货员问“MayIknowyourweight?”时,英国女士气得满脸通红地离开了。这样两组视频播放给学生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为什么同样的话语,第一组中国顾客就能很爽快地与对方达成协议并完成交易,而第二组则不能。之后为学生解释这就是中西方文化在隐私方面的差异。

三、从短文对话中入手,让学生运用中西方文化差异

学习英语离不开日常的口语交流,在进行口语交流时,很多学生由于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交流时出现一些中国式的英语,或者见面说的话都是中国人的说话思路,因此教师在进行口语交流的练习时,特别是课文中的对话讲解时,一定要注意将对话中的中西方差异教给学生。比如在讲授课文“Neighbours”一单元时,教师在讲授对话时讲到这样一句话:“IliveinaflatinaCityGardeninNinthStreet.”讲到这句话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大家看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我家住在第九街城市花园的一个楼房里。”“对,那要是直接翻译呢?”“我家住在一个楼房城市花园第九街。”“非常好,那么大家想下,同样是地点,汉语与英语有什么样的区别。”“汉语先说大地点,英语先说小地点。”“非常好,大家都能发现这里面的不同,这其实就是中西方文化在口语表达方面的不同。而且这种不同有很多,比如大家可以想一下,我们中国人见面第一句话都喜欢问对方什么?”“你吃饭了吗?”有学生回答,“对啊,但是在英语中大家想想见面涉及吃饭的话题多不多?”学生思考了一会后回答“不多”,教师说:“对,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差异,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吃饭的事情,而西方人则不喜欢。”这样在进行对话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在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结语

第5篇: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文化差异

前言: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学习好英语知识,实现跨文化的交流,除了应该掌握一些词汇、语法和语音知识以外,也要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之间的差异。因此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英语基础知识以外,还要教会他们学会用西方人们的文化标准来判断和理解语言,避免与西方人交流时产生误解。因此,在初中英语口语课堂上增加文化差异的比较和分析,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及文化对语言产生的影响,会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以及他们英语交际的能力。

1.初中阶段口语教学的重要性

1.1口语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语言学家汤姆斯曾认为:语言的能力不仅仅是指能否造出合乎语法句子的能力,还应该包括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而口语是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交际中的最重要的手段。可以说,口语是人与人之间口头表达的语言,它是人类社会使用频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用语言来陈述事物并交流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交流,因此要学好英语,当然就不能忽视英语口语的重要性。

1.2 初中阶段对英语口语的要求

《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了口语能力是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要培养初中生的综合语言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是语言技能之一,也是英语交际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前言中提出“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二十一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之一”。而《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于英语学习者“说”的要求也有非常明确的阐述。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交际中拥有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英语的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1.3 初中阶段口语教学的现状

初中英语教学阶段对语音教学的强调不够。许多初中英语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语音的教学和纠正,致使学生发音不准,对以后的英语的学习和英语交际带来很大的阻碍。比如很多学生把“Hello”说成了“哈罗”,把“Thank you”读成“三克油”,影响到英语口语和听力的提高。目前不少中学英语教师的口语水平偏低,语音语调不准确,不能流利自如地用英语教学,这对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是很不利的。此外,语言学习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学生都在汉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的,除了有限的英语课外,很少有机会接触英语。

2.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口语应用

2.1 中西方文化导致人们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中国文化是讲究的是群体的文化,主要想体现群体价值,很少把个人价值置于群体的利益之上。然而英美国家的价值观是以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通过个人奋斗实现成功。因此在口语中,西方人喜欢表达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如营业员和顾客在商店里的对话,使用汉语的营业员会这么问:“你想买什么?”。而在西方国家,营业员则是这么问:“What can I do for you?”或“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我能帮助你么?)。中国强调的是“你”,而英语中所强调的是“我”,这就体现了文化的差异。在课堂上老师通常会问:“这个问题你们都懂了吗?”。而在西方国家的老师喜欢这么问:“Have I made everything clear?”。(我说明白了没?)再一次强调了个人的作用。

2.2 中西方文化对“表扬”的反应不同

对于赞扬和致谢的态度,中西文化的差异也相当明显。中国人总是以谦虚为本,而西方人则比较实际,他们会很自然的接受别人的赞扬。看个例子:两个中国人之间对话通常是这样的:A:你的菜煮的真不错,非常可口啊。B:哪里哪里,还差的很多呢。而西方人则是喜欢这样表达:A:Your skirt is very beautiful. B:Oh. Thank you very much.可见,西方人们对于他人的称赞,不采取谦虚的态度来应对,只是表示谢意就可以了。

2.3 中西方文化的委婉性与直接性的对比

中西方的口语表达的模糊性和确定性也存在差异。中国文化反映在语言表达上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较多。例如中国人之间的拜访,主人询问客人想吃点什么,客人就算想喝点什么也会回答:“不,不必麻烦了。”而主人知道那是客套话而已,还是会给客人带来茶水、点心之类的。而在英美国家中,他们的表达会很明确,要喝咖啡就说:“Yes, coffee, please.”要是不想喝就说:“No, thanks.” 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要对学生讲解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应注意的细节。让他们知道在什么场合、什么时候应该采用何种的措辞方式等问题。

3.在初中口语课程中融入中西方文化的教学内容

3.1 学习英语习语

英语习语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西方的习俗,因为很多习语都是英美人们的生活经历的总结。习语在英美人的现代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交际作用。作为英语中富有表现力、富有感彩的语言,习语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使用。在日常的口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通过阅读一些国外的相关资料,或者通过讲故事等方法加深学对英语习语的印象,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3.2 创设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英语教师首先要要求自己在上课时尽量采用英语来组织教学,同时也要用英语来解释英语,以缩短英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此外教师还可以将真实的生活场景引进课堂,在教学中模拟生活情景,来创设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以提供给学生语言交际机会,让学生在模拟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口语知识进行训练。这样一来,初中生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来进行英语听说,从而为英语口语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勇婵.口语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

第6篇: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

论文关键词:文化差异;处理方法;异化法;归化法;音译法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需要沟通。沟通离不开翻译,可见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和技巧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翻译之所以困难,归根结底是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翻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 中西方主要文化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谦让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作为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即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由父母及未成年子女组成核心家庭;西方文化中人们思想流派众多,个体意识强烈,主动性多,易激动不稳定。西方以个人为重,四海为家,而中国以社稷为重,乡里为重,家庭为重,个人次之;在姓名的排列上,西方人以自己的名字领先,父名次之,族姓居后,中国人反之:宗族在前,辈分次之,自名最后;其他如地址顺序、时间顺序也都如此,西方人是具体或个体在前,整体在后,中国人则倒过来。很多中外学者都探讨过中西文化差异,归纳起来有这几个方面:

(1)原语中的文化概念在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词。如英语中各种各样的帽子:beret (贝雷帽),bowler (常礼帽)等等,而汉语里却没有的词汇,所以对这些词的翻译大多是解释性的。中文中有些词汇找不到对应的英语词汇。如阎王一词,英语里有devil, demon, Satan大致等于中文的魔鬼,与阎王大不相同。

(2)原语和目的语有对应的词,但意义不同。例如“狗”,在中国文化里与狗有关的成语多是贬义的,如狗急跳墙,狗屁不通等,而在西方,狗被视作人们忠诚的朋友,常以狗的形象比喻人的行为,此时狗不含贬义。如,top dog(优胜者)。

(3)原语概念有明确的分类,而目的语则没有。如grandpa一词在中文中有两个相对应的词(爷爷和外公),cousin对应于中文的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表姐妹。汉语把表亲区分的非常严格,既要分性别又要区别大小,根本不像英语一个词笼统了事。

(4)不同的风俗习惯、客观生活环境、民族心理、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促使了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如狮子在西方有兽王之称,从著名动画片《狮子王》(The Lion King)中就可看出;而中国文化里虎是百兽之王,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说虎乃“山兽之君”,却没有收入狮子。

2 翻译方法

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对于译者来说如何处理这些差异,并最准确翻译出原中的文化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处理这种差异有以下几种方法:

(1)异化法。

在译文中保留原文里的文化意象,就是把外国的价值观归化到目的语文化之中。如将cowboy 翻译成牛仔,汉语中并没有牛仔一词,它并不是中国文化里的一个意象,读到这个词中国人不能想象出这是怎样的一类人。但是事实却是中国人接受了这个译法,牛仔也成了佳译。类似成功的例子还有: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golden age (黄金时代)等。

(2)归化法。

即“离经叛道地把外国文体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现出来,把读者送到外国去”,这也就是说用目的语里的文化意象来取代原文里的文化意象,或用目的语既有的词汇来翻译。“to take French leave”,如翻译成“作法国式离别”,那么译文就陷入了字字对译的死胡同,读来令人费解。这一说法产生于十八世纪的法国,当时赴宴的客人有不向主人告别便自行离去的习俗,因此译为“不辞而别”,便一目了然了。

(3)音译法。

有些文化词汇和意象在译入语里是空缺的,且很难用一两个字准确地译出它的意思,这时就需要将原文的发音用目的语相近的音表达出来,即音译法。汉语文化有的事物在英语文化中完全空缺,这时可采用音译法将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语“移植”到英语文化中去。如:“功夫”kong fu、 “乌龙茶”oolong等。许多采用音译法翻译的词语已成为英语中的外来词,被西方大众广泛接受。

第7篇: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国际商务 礼仪 中西方文化 差异

一、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一)处事方面的差异

西方人的特点是简单直接,而中国人的特点是含蓄婉转。进行商务谈判的时候,西方人更愿意直接聊合作细节或者是工作中的题,但是中国人可能却会通过请对方吃饭,赠送对方礼物,从而和对方建立良好、友好的关系,再进行接下来的谈判。西方人过于直接的方式,中国人可能会无法接受。而且西方人对于中国人这种过于含蓄的处事方式,会误认为是拐弯抹角。

(二)行为语言方面的差异

在文化差异中,行为语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其具体展现在肢体语言、目光、双方距离以及手势、动作等方面。在进行商务谈判的时候,哪怕是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以体现出文化差异。举个例子,在我国,彼此见面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握手。但是在美国、英国,双方见面握手以后会马上松开手,双方的距离也会逐渐扩大。在这个方面,中国人会为了表达对谈判方的尊重,会握着对方的手上下摇动,握手的时间也会增加。西方人对于这一动作,会感觉难以理解。在西方人看来,如果握住对方的手太久,距离太近,会使他们感到自己的空间被侵扰,甚至会产生防卫和防备的心态。

(三)宴会礼仪的差异

1.使用餐具的差异

在我国的宴会上,所使用的餐具一般都是筷子、盘子、碗和酒杯、碟子等。但是如果在西方国家的宴会上,采用的餐具则是叉子、刀、红酒杯以及勺子等等。一般情况下,在吃西餐的时候,各种菜品要采用不同的餐具,而且也要根据饮用酒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酒杯。

2.用餐方面的差异

在中国,一般暂停进食的时候,人们会将筷子平行放在碟子上。但是在西方国家,如果吃到一半停下来说话、休息,那么则会将叉子交叉放在餐盘上。在西方人看来,在用餐的时候挥动刀叉,是非常没有礼貌的。

二、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

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都有所不同,文化是人们共同生活所产生的经验积累,同时也是人们通过对比,选出的一种非常合理的东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属于时代的产物,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非常多。主要被分为这几个方面:

(一)受到不同学派思想的影响

我国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思想提倡忠孝悌礼义信廉耻,要求人们注重伦理关系,以礼行事。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中国人的处事方式非常含蓄,委婉。而西方国家则不同,16世纪的时候,西方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工人阶层因为对资产阶级和统治阶层不满,所以掀起了这场精神、知识、文化的解放运动。这场运动提倡让人们解放思想和天性,追求幸福,因此对西方人的文化、性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他们的处事非常直接。

(二)受到不同价值观念的影响

我国的文化核心讲究的是万事和谐,力求人和物,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强调人不能太过于高调,要做中庸之人,不能对和谐产生破坏。这就是中国的价值观念。而西方的价值观念却相反,西方提倡解放天性,思想开放,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中西方的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别。

(三)受到不同思想的影响

中国人的故乡情节很重,不管去往哪里,都会对故乡产生怀念,甚至有落叶归根的思想。这是因为我国属于农耕文化,而且地大物博,地理环境差异非常大。在一个地方内,只要有水、土地和耕地,就能够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因此中国人安土重迁。同时,中国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会过分对他人的产品产生依赖。正是这样的因素,使得中国人性格保守、沉稳,不愿意高调扩张。

而在西方国家,因为海岸线很长,国土面积很小。西方的农耕所占的比例低于我国的农耕,在资源方面显得有些缺乏,所以必须对外扩张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也因此,西方国家的人性格大胆、喜欢冒险,会以海洋为中心,去扩张新的领土,获得新的资源。

三、在商务谈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礼仪

(一)尊重习俗

在谈判涉外贸易的时候,必须尊重对方的习俗。同时也要了解对方的禁忌、忌讳等,比如对于伊斯兰教徒,在谈判的时候不能对其宗教背景进行议论和指点。同时在宴会上,也不能出现猪肉等。只有尊重对方的习俗,才能在谈判中获得成功。

(二)尊重隐私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容易在谈判过程中问及对方的家庭、年龄以及工作等,从而开始下一步的谈话。但是和西方国家的人进行商务谈判时,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询问。因为他们认为询问这些是侵犯隐私权。此外,对于女士的年龄,也不能随便问及,因为在西方人看来询问女士年龄也是不礼貌的。

(三)不必过分谦卑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认为谦逊是良好的品质。但是如果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过分谦虚,那么就会促使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使对方认为这是在贬低自己,放低身价。同时,也不能进行自我吹捧,过分夸大。总之,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必须适度,不能过分夸大,也不能过分谦卑。

四、总结与体会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礼仪方面的差异也很大。在进行国际商务谈判的时候,必须尊重对方的礼仪和文化背景,避免产生礼仪方面的错误,真诚的和对方进行沟通,这样才能使贸易合作的可能性增加。

参考文献:

[1]王敏.论中西礼仪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才智,2008,(22).

[2]田晓冰.浅析中西方商务会议礼仪的差异[J].科技视界,2015,(31).

[3]王雷华.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对比――入席离席[J].大观周刊,2013,(04).

第8篇: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差异 翻译 影响

翻译,在目前的翻译学中,很难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位,只能简单地描述成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对于翻译而言,能影响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美国人类学家F.Boas指出:“各个社会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正由于这样,它们才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信仰和社会机构。”正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心态、交际方式及语言的词汇意义等方面的不同,因而由中西方文化差异引起的翻译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中国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也曾经提到相关的见解,“翻译的最大难点是文化的不同”。从整体来看,中西方文化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差异:一是物质文化方面,包括自然环境、生产方式、食物、居住方式、生活器皿等;二是精神文化方面,如政治制度、法律形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等,因此译者必须搞清楚翻译所涉及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充分尊重彼此不同的语用原则和民族文化传统才能翻译出忠于原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而又十分出彩的文章。而对于翻译人员来说,只有熟悉两种文化,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并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才能最终做到严复先生的翻译理论中所提到的“信”“达”“雅”。本文着重从宗教文化、社会心态、饮食文化几个方面分析中西方文化不同对于翻译造成的一些影响。

1.宗教文化造成的差异性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主要信奉来源于印度的佛教,以及中国本土的道教文化,在漫长的五千多年历史当中,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而西方信奉基督教,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于是上帝便成了西方的神。《红楼梦》第六回中出现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谚语,西方翻译名家将其翻译成了:“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而中国翻译名家杨宪益先生将其译为:“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God和Heaven的差别在于God带有西方基督教色彩,而Heaven带有明显的东方佛教色彩。在翻译时,同时也必须保留各自的宗教文化特色,否则很容易出现翻译上的重大失误,比如“in the name of Christ”是“以基督的名义”而不是“以佛的名义”。

而从汉语与英语的结构上看,也可以看出宗教差异的影子,汉语就如同我国道教中的阴阳太极图,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结构相对比较稳定;而英语形态多变,变化无穷。从中西方宗教的思维方法和认知角度看,汉英两种语言各自遵循自己的思维方式、在形态、词序,表达习惯上各有特色。

(1)英语有形态上的变化而汉语却无形态上的变化。比如下面这个句子,“行动速度很快”,可以译为“He moved astonishingly fast.”“He moved with astonishingly rapidly.”“His movement were astonishingly rapid.”等三种不同形式。

(2)从词序上看,英语比较灵活,而汉语却相对固定。例如:“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译为:a very important question或者a question of great importance。又如:“他被剥夺权利后,只好离职,流落他乡。”这个句子在中文当中因为意义的限定,其词序是固定,而在英文当中我们却可以表达为:He had to quit the position and went in exile,having been deprived of his power.

(3)英语中有许多的冠词、连接词且语法意义表达丰富,而汉语却不同,有众多的助词,例如“着”、“了”、“过”等形态助词,“的”、“地”、“得”等结构助词,以及“吗”、“呢”、“吧”、“呀”等语气助词,因此在翻译上稍不注意,就很有可能出现误译。我们可以试比较以下两个句子:“She was with a child.”和“She was with child.”,对于第一个句子的理解是清晰的,应该译为“她带着个孩子”,而对于第二个句子很多人可能会感觉困惑,其实正确的译法应该是“她怀孕了”。

2.社会心态造成的差异性

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强调自我意识,而这点和中国传统观念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翻译时,由于中西方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影响,很容易造成误译的现象。如to start a family,许多中国人在翻译容易译为“结婚”,这便是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其实正确的应译为“生第一个孩子”。西方的生活保障体系十分完善,即使没有孩子,政府也可以保障他们的下半生,而且他们认为一旦生了孩子便要承担一个巨大的社会责任,他们会考虑是否有了做父母的心里准备,或者有没有能力养育一个孩子,与婚姻无关,而中国基本把婚姻和生育划上了等号。这应该是和我国的社会结构体系有很大关系的。因为中西方的这些文化差异,英汉语难免受到这些文化差异的影响,而这两种语言中所谓的“对等词(equivalence at word level)”实际上并不对等,在词义、侧重面、含义、用法方面都大相径庭。而“family”这词在中国指的是“家庭成员”,但在西方却侧重强调的是“教养孩子的责任”,许多中国学生在自我介绍时,往往习惯用“I have a big family.”,许多西方人就会觉得匪夷所思,怎么年纪轻轻就生了一大帮的孩子呢?像这种在中英文中其实不对等的词还有很多,其中就包括“翻译”这个词,“翻译”在中文中,就可以被理解成三种不同的意思,它可以指从事翻译活动的翻译人员,也可以指翻译行为和过程,或者是指译文。

3.饮食文化造成的差异性

由于在西方,面包是最重要的主食,而中国人喜食谷物,因此对于英语单词“bread”的翻译时,我们应该注意遵循这种不同的饮食文化传统,如:bread and water(粗茶淡饭),bread and cheese(家常便饭),bread and butter(谋生之道,饭碗),在上述翻译中我们把面包自然地对应为了“饭”、“饭碗”、“生计”等。这种饮食文化的差异应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远古,我国农业所栽种的主体粮食作物是米:包括粟(小米)、稷(谷子)、黍(黄米)和稻(大米)。这几种粮食都适合以米粒的形式蒸煮来吃,不太适合磨粉后去烤去烘。而欧洲地中海沿岸、北非、西亚等地的大麦小麦,则适合磨粉后烘烤,而不适合以颗粒的形式来煮食。所以,华夏先民食用小米和大米,多采用脱粒、蒸煮的方式;西方先民食用麦类,则采用磨粉、烘烤的方式。这种饮食文化差异性很大程度也是取决于地理环境的。受地理环境影响的事例还有很多,例如,英国是一个典型的岛国,天气千变万化,也许早上出门还是晴空万里,中午就暴雨临盆了,所以英国人在出门时习惯携带一把雨伞,以备不时之需,并且打招呼习惯用“What’s the weather like?”“How is the weather?”,这也是出于英国人对于千变万化天气的关注。另外,一些习语中,饮食文化差异也非常明显,如:He was a bold man that first ate an oyster.(第一个吃牡蛎的人是勇敢的。)但在汉语中却称勇敢的人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One can’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不打破鸡蛋做不成煎饼。)煎蛋在英美国家是常见的早餐食品,但汉语中对应的句子应该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为“米”是中国人饮食中的主食。

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科技的创新,各种高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得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加迅速、直接,无法避免地会触及世界各国、各个民族的文化,而翻译无可避免地要受到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因素在语言和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分析翻译中的跨文化差异,避免在翻译中出现一些误会,将语言形态和文化因素的翻译融合成一体,同时将社会文化知识融合到翻译中去。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第9篇: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

1文化与广告创意的含义

中西方文化都有其悠久的传统,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也都创造过各自的辉煌。文化传统决定着文化的基本精神,不同的中西文化土壤造就了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成功的广告往往蕴涵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同时也是时代文化进步的一面镜子[1]。广告与文化是相互联系的。在当代社会中,广告在兽药行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向人们传输兽药信息,更向人们传播一种安全用药的文化意识。文化与广告是相互联系。在当代社会中,广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向人们传输商品信息,更向人们传播一种文化意识,不仅在推销商品,同时又是文化的传播载体。创意是在思维中,对人们认为不可能有关系的两者或多者之间,探索、发现、找到、证明、建立了新的联系,或断开(改变)了过去人们认为不能分开的两者或多者之间的联系。换言之,创意就是让人们通过它从习以为常的选择中解放出来,获得一种新的选择[2]。广告创意指广告中有创造力地表达出品牌的销售信息,以迎合或引导消费者心理,并促成其产生购买行为的思想[3]。在现代广告运作过程和体制中,广告策划是主体,创意是核心,是广告的生命和灵魂,而缺少优秀的广告创意,广告主题将很难得以体现。广告创意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广告诉求,二是广告表现。可以说广告创意是对社会文化的整合,又是对社会文化的创造,更是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广告创意不仅要着重于经济效益,还要着眼于社会效益,并且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广告创意必定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2中西兽药广告宣传中文化差异分析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有差异的,体现在很多地方,包括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等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4)。每种文化对各自的群体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制约,为此我们应多学习西方兽药优秀广告创意,使之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开拓新媒体宣传渠道,推动我国优秀的兽药企业及兽药产品走向世界。

2.1不同的表达形式

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中西方兽药广告创意的表现形式也有很大不同。笔者通过比较发现我国兽药广告多采用直接推荐的模式,以产品和服务为重点,把产品信息直接传达给消费者,并多以宣传药效、药品使用方法及宣传行业证书为主。相较之下,西方兽药广告商则更多地倾向于在广告中为品牌创造一种意象,并籍此来表达人们心中对个性和自由的向往。国内广告:头孢噻呋注射液持续杀菌、效能稳定、专用安全;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免疫力高,产品质量标准高于国家标准;一针多防,简化免疫程序;免疫效果确实;采用病毒浓缩工艺,单位体积疫苗的有效含量高;泰拉霉素注射液的药理作用、适应症、用法与用量。国外广告:拜尔的宠物体外驱虫项圈的广告语“Substanceoverstyle”(实质重于风格);Bravecto驱除跳蚤和蜱虫的广告语“Itallendsnow”(现在,一切都结束了)。在国内兽药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广告商和商家都将广告语句的重心落在了产品的规格和质量上。广告商显然是深知受众的心理,为了说明产品的质量,在广告中使用大量的词语来进行描述,如“完全符合国家标准,更优于国际标准”的广告语,这是高标准质量的体现。再如“中国驰名商标、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美国FDA认证企业、欧盟CEP认证企业、国家重点培养和发展的出口品牌、国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定点生产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政府采购专用猪瘟活疫苗系列产品生产企业”等广告语,使读者很容易在心理上认同此种产品。很明显,广告商抓住普通民众对权威机构的信赖这一心理特点,所以类似这样的有着专家推荐或权威机构认证的广告才能受宠于中国广告界。广告商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籍此向消费者传达一种信息,即他们的产品拥有极高的可信度,要不怎会获得如此多的殊荣呢?因为他们深知这样的语句对中国消费者是极具吸引力和说服力。相较之下,西方的广告公司则更喜好求新求异,力避大众化的广告模式,以唤起受众的注意力,大多数中国人可能会觉得十分的疑惑,因为从表面上看这句广告语与广告产品似乎毫无意义,但仔细阅读后发现却并非如此。首先这则广告宣传的是一则宠物体外防虫项圈,而整版广告页面上主要是突出一只纤长的女士手臂,手臂及手指上带着满是镶嵌珠宝的奢华首饰,手中半握着拜尔的这款产品,广告语很简单明了“Substanceoverstyle”(实质重于风格),简短的三个词汇却涵盖了这件商品从外观到材质的特点,产品包装上很清晰的表明了产品用途。因此在这则广告页面上就再也没有过多的介绍此项产品。Bravecto驱除跳蚤和蜱虫的广告中,主要体现一只犬怒视一只被放大的跳蚤,结合广告上方醒目的广告语“Itallendsnow”(现在,一切都结束了),产品的功效也就一目了然。广告商用这样的一个意象来反衬西方文化所追求和向往的那种个性、自由的生活,以此来打动其消费群体,促成最终的购买行为,达到促销的真正目的。

2.2不同的广告诉求

我国文化主张无私奉献精神,强调国家与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重视亲戚朋友之间的群体关系。中华传统文化很少有为个人利益而奋斗,更多的是要把立足点放在为了国家、为了集体、为了亲情、为了他人。所以中国兽药广告创意诉求更多体现人情,以此拉近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获得情感上的认同。如:以德制药,普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中国养殖者服务;护佑畜禽安全,促进人类健康;保障动物康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爱动物健康,保障养殖安全;致力生物科技,服务农牧产业。在这些兽药企业形象广告中,广告商直接在情感上下功夫,以此打动读者,引起读者在感情上的共鸣,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达到广告的目的。面对这样的广告,国外的消费者可能同样会觉得疑惑不解,正如我们看到拜尔体外驱虫项圈广告时一样。无论是我国兽药广告还是西方兽药广告,它们都是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是对各自特有文化的体现。只有了解了这样的文化,具备了同样的共识,才能更好的理解并接受广告本身所传输的文化意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和谐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所以这些广告实则暗含着一种类似亲人般的体贴和关怀,以此体现出产品制造商的细心和对消费者的关怀,这会使得受众在潜意识中自觉地接受广告中所推荐的商品。相较之下,西方文化则倾向于功利和实用,西方兽药广告创意诉求更着重于表现商品的实用价值。西方广告直接开门见山,如:一个由大量红色火柴摆出动物牛的造型,并在肺部的地方燃起火苗,上面简单的几句广告语“Pneumonia.Cureitbeforeit’stoolate”(肺癌.在为时已晚之前去治愈它),然后跟着出现的广告语就是“Pneumoniamovesfast,Resflormovesfaster”很清晰的阐明这个公司产品在治疗牛肺癌病上的功效,避免使用过多的包含感彩的词语。

2.3不同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属于文化现象背后的,对人类文化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稳固因素。不同的文化就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西方的思维方式注重逻辑性和分析性,习惯于从个别事物和现象去考察和理解整体,是一种理性思维。而中国文化则强调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性和依赖性,很重视直觉,重视认识过程中的感觉和经验,因此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感性思维。如“把蓝耳问题交给蓝定抗,她定会让您刮目相看”,在描述中广告人把产品拟人化,容易理解,根本不需要过多的理性分析。相反,从西方兽药广告中反映出广告人则乐于使用具有抽象含义的词语,只有经过分析思考才能理解深层含义。相较之下,西方的广告在乍看之下,容易一头雾水。广告页面上有一排尖锐的钉子,部分钉子上面有一团棉花,在这样的钉子棉花路上行走着一只大型犬,这是一款“Newincanineosteoarthritis”(最新治疗大型犬骨关节炎)的药品广告,广告语很简单“Thecontinuouspathofpainrelief”(缓解走路无力如同踩棉花的感觉),把走路无力形容踩到了棉花,透过图片及广告语阐释出产品的疗效。只有在真正了解了句子的含义后,才有可能明白其深层蕴义。所以说,面对很多西方的广告语,我们只有透过广告语表面的含义去分析并理解它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3对我国兽药广告宣传的发展建议

3.1增强我国兽药广告的创意

兽药广告创作人在做广告创意时,首先要建立在优秀的兽药产品质量之上,而兽药广告产品如何取得竞争力,关键在于其传达的文化价值,塑造的品牌形象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是否区别于同类且被消费者认可的特点,是否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面对国内2000多家的兽药生产企业,面对近十万个兽药产品批准文号。企业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之上建立品牌意识并结合我国的广告形势加以宣传,是当今优秀兽药生产企业值得思考的紧迫问题。为此,在兽药广告创意过程中可加强对文化的研究,融会中西文化精髓,以文化为诉求重点来寻求兽药广告创意,是当今兽药广告发展的主要趋势。同时,独具特色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以增加广告的创造力,为广告主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要提升兽药广告的创作水平,广告创意需要紧紧围绕广告受众的购买心理进行创作,应依托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现代元素,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出奇制胜的的创作手法,创作出更多的满足国情需要和受众需求的广告精品。在宣传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2015年新修订的广告法规的限制,如原禁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歌、国徽使用或变相使用在广告中,在新广告法中又新增禁止使用军旗、军歌、军徽在广告页面中等相关新增条款;并且要熟悉我国兽药广告法律法规,在创意产生初期排除外界因素干扰,避免重复性劳动,使“创意”更好的体现在兽药广告页面上,不断创新,做出优秀的兽药广告创意,促进中国兽药广告业健康发展,塑造生命力强大的民族品牌。

3.2拓宽我国兽药广告的宣传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