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语文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93-01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
1 何谓教学反思
所谓“反思”,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判断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教师自评、自省、自励、自己总结提高,促进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
教学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同行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动监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具有双重角色:既是实施者,又是评论家。反思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两者相互沟通的桥梁。
2 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
2.1反思日记
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之后,千万别忘了记下自己的得失,并与其他教师分析,便于今后扬长避短。
2.2观摩自省
通过组织现场观摩,进行相互交流、探讨,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发现问题,思考辨析自己与其他教师的差距,在内心产生强烈的改进自身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的愿望。
2.3同伴互助
“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在一起,通过调讲活动,采用说课、上课、评课形式,彼此交流,共同讨论解决教学中带共性的问题,最后达到资源共享。
2.4专家引领
作为一个教师,要让自己迅速成长,专家引领起着重要作用。要么请专家听课后赐教;要么观看教学录象,通过对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品味、模仿、学习,吸取他们的教学长处和优秀品质,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3 如何写教学反思与后记
3.1教学反思与后记的分类
(1)感想式。将课后的感受、体会写下来(包括对教材重难点的确定、落实,前后知识的衔接,以及对学生接受能力的估计,能力发挥水平的界定等),可长可短,最为普遍。试想,课前已有研究,课中给予规律性的点拨,经过训练的反馈,必有所得,及时记载,总结备案,本身就是站在新的高度看问题。可以概括为:教学点滴,有感而发,可长可短,总结备案。
(2)实录式。实录给人以启迪,成为学习借鉴的典范。教师进入教学内容的科学、艺术境界,必然产生共鸣,激情奔放,就会发掘出教材深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导引学法,培养能力。这种成功发挥的教例,弥足珍贵。可以概括为: 教例典范,启迪借鉴,
记录经验,弥足珍贵。
(3)存疑式。教学中学生质疑,将自己最感兴趣的或不能从教材中领悟到的问题摆在老师面前,而这些问题是教师始料未及的,记载下来,自然是宝贵财富。教学中,学生积极的发问是我们的提倡,学生所问,反映学生所感兴趣的,或不能从教材中领悟到的,又没有列入难点,这些问题教师在备课中可能没有想到。这些质疑反映学生与教材、学力方面的关系,或是有求异求新的兴趣,记载下来,可使教法贴近学生,可引导学生激活思维,是宝贵财富,不能等闲视之。可以概括为:质疑发问,激活思维,反映学情,引为借鉴。
(4)比较式。用比较的方法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的讲解、启发、演示等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艺术等,进行记录、整理、比较、评价。用比较的方法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的讲解、启发、演示等教学内容、教学艺术,进行记录、整理、比较、评价。从比较对象分,有“自比”和“他比”。“自比”是将自己先后讲的同一个课题内容,以不同学生获得学习效果的优劣作比较;“他比”是与别的老师比(同一节课的内容,看设计,看展开方式,看效果),补记比较。可以概括为:自比他比,比中有得,处处留心,皆成学问。
(5)拓展式。跳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局限,从某一角度将综合的有关材料或相关专题内容放在一起探讨,深化理解、研究的层次,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的好方法。综合对照分析的方法。跳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局限,从某一角度将综合的有关材料或相关专题内容的教学(或复习、应用)放在一起探讨,深化理解、研究的层次,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的好方法。可以概括为:跳出局限,积累深化,综合分析,精炼升华。
3.2写课后札记、随笔形式的反思
写教学札记、教学随笔,可以不拘形式。课后有什么感受、认识,或发现了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新的教学设想,有什么,写什么。这种教学札记,有助于知教知学,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对于改进今后的课堂教学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这种教学札记,是教师最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记授课“亮点”。按照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将授课者最值得肯定的地方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一、轻听说,重读写
《考试说明》即人们通常说的《考试大纲》,它被师生视为法典,直接指挥着中学语文教学。但当我们通览之后,才发现“听说”的能力在这里被轻描淡写了。而且每年中考的语文试题中又有多少是直接考查“听说”能力的呢?因此,“听说”训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被弱化,也就理所当然了。那么,受到宠爱的“读写”的命运是不是就非常好呢?中学生读不懂现代文,作文不尽人意,这已不是什么新闻了,而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很严峻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每年中考语文试题的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学生丢分最多,平心而论师生在这方面投入不可谓不多,什么技巧、秘诀、宝典并没有少授少学,却总是显不出奇特的效果;什么日练、周练、月考并没有少考,却总是考不出令人振奋的成绩。这不能不让人深省啊。
叶老曾说:“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听和读是对语言的理解,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对语言的运用,是输出信息。接受和理解的过程就是人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语言能力是语文能力的表现形式,思维活动才是它的内在本质。我们作语文教师的就应该引导学生用思维活动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那种重读写,轻听说,甚至认为“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的观点是失之偏颇的,不利于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
二、轻课外,重课内
中学生对语文乏味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中还较突出。在教学中,老师注重课内,轻视课外,总认为课内教学是硬性教学任务,而课外活动几乎形同虚设。因为,老师往往是一门心思只顾“本本”,结果不仅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培养不出高素质、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人才。其实,课内与课外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生活中时时可学语文,处处可学语文,况且学生的天赋也是各不一样,如果一味地采用单纯化一的模式,势必影响学生的个性的发展,想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只能是一句空话。语文的学习是不能一曝十寒的,非经年累月不可。量的变化终会引起质的变化,才能产生梦笔生花的妙境。语文课很有必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甚至课堂内也应多开设些活动课,以便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欲望,从而让学生主动自觉地把语文学习变为内存需要,这样学生既可以轻松的获得丰富的知识,也可以获得情操的陶冶,更能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轻学习,重教授
有一首儿歌其中有这样一句“小呀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充满童稚的声音,那欢蹦乱跳的身影,恐怕是人见人爱吧。“学堂”是学生的乐园,是学生的“天堂”。只可惜,这美好的画面只有在记忆的仓库里才找得到了。眼下的中小学生恐怕是难得蹦跳起来的,背负繁重的课业和升学的重压。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无语的听,还奢谈什么发展个性,提高教学质量呢?当然也就找不到老祖宗那种“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情景。
反思型教师
反思型教师是在对教育的反思和反思性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与传统的经验型教师相比较而言的。反思型教师强调教师自己的认知与发展,关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是对传统的经验型教师的超越(杨明全,2002)。与传统的经验型教师相比,反思型教师在教学理论、教学决策和教学方法上均有了突破和提高,主要表现在:
在教学理论方面,反思型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理论的思考者与建构者。反思型教师能够以开放的姿态看待事物,对教育理论和相应的教育实践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能对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思考,并善于接受新思想。与此相反,经验型教师很少对教育理论表示怀疑,也很难对相关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
在教学决策方面,反思型教师既关注教学的结果,同时又极为关注教学的实施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反思型教师善于发现新问题,捕捉新想法,不断修正和完善既定的教学决策。而经验型教师固步自封,固守传统,一味地按决策行事,缺少变通与灵活。
在教学方法上,反思型教师注重学生的探究与发现,倡导探究性学习,把教学和反思性研究结合起来,理性教学,教学相长。而经验型教师不善于以研究者的姿态从事教学实践,教学方法也局限于讲授与指导,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压抑沉闷,缺乏激情与创新。
反思型中学语文教师
从现实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还主要是以讲授为主的传统型教学,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也大多是经验型教师。在这种教学体制下,教师只是一名传授经验的教书匠,而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体验亦受到极大的抑制。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推行反思性教学,不断提高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那么,如何成为一名反思型中学语文教师呢?借鉴相关研究结论林碧英(2004)并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相关的反思活动。
写反思日记。在一节课或一段教学工作结束后,语文教师可针对课堂教学的不同方面(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进行必要的反思,写下教学心得体会,找出并反思当日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思考其对策。
观摩与学习。语文教师应抓住一切机遇,观摩名师名家的课,积极学习,虚心求教。在观摩活动中,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名师的课堂设计进行对比与思考,了解他们的教学设计,弄清他们的教学组织,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找出区别与差距。在观摩课之后,还要注意收集素材,撰写典型案例,总结观摩心得,并着力于借鉴经验来改善自己的教学。
参与行动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敏锐地捕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之开展调查研究。教师可充分运用教学日记、听课与观察、教师评价等方式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调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理论素养。除了反思平时的教学实践之外,中学语文教师也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反思的理论素养,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反思实践。具体来讲,语文教师要经常学习相关的理论资料,积极参加相应的教师教育培训,还要注意撰写相关的研究论文。总之,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地通过日记、听课、开展行动研究、参加教师教育以及自学等方式和途径观察、内省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作反思型教师。
结语
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入空前繁荣阶段,涌现了一大批教改的先进典型。于漪的重情、尚趣、寓美的教学方法,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魏书生自学辅导“六步课堂教学法”,欧阳黛娜的追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的教学法,宁鸿彬的整体改革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探索与实践,有利于广大教师更新观念,改革教法,推动着中国的教育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应该看到,语文教学方法已有了新的改进,语文教学方法正在向全新领域拓展,但是,为什么语文教学的效率依然如此低下?
高考语文试题以能力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应用)为主线,既关心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又贯串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既重视把握语言和语言运用的规律,又重视学生道德修养和自身人格的完善。但是,高考改革的呼声又为什么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强烈?
语文,教改最为活跃的一门学科,历次教改大讨论,语文总是走在最前头。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从未间断过教改探索,从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进行着深入的研究,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教育研究已进入更深层的空间,但是,语文教育为什么还是受到最多的责难和非议?
所有这些现象,令许多语文教育界的圈内圈外人士费解,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一.先说教材 世纪之初,中学仍沿袭旧制,采用各种现成的选本。1908年商务印书馆对语文选型作了改进,出版中学语文教科书。直到30年代以后,才出现较为完备的新型教科书,其体系内容已成为现代语文教材的雏形。特别是开拓我国语文教育改革之路的叶圣陶先生在1949年以前的20多年里,尝试编制了《开明国语课文》等十余种课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材编制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观点。1950年起使用解放初期的语文课本,注重了思想政治性,而语文训练和语文知识缺乏系统性的编排。1956年,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分编,但对读写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1958年重新编写语文课本。这套课本几乎变成了报刊“时文”的集锦,忽视语文知识和语文训练。1961年起使用新编课本。1963年课本在选材、知识内容和读写基本训练方面加强了,但又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学熏陶。1978年新编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它与1963年教材一脉相承,而更趋成熟,缺点是教材体系还不完善,在编排、注释、练习等方面失之粗陋。1982年,又重新修订,但写作训练序列不清,对听说训练不够重视。1988年又作了一次修订,称为正式本,增加了阅读量,安排了听说读写训练,并在单元结构体例上作了新的变革。但历次教材的修订都只注重对“物”的研究,而忽视了对“人”的研究,没有对现代中学生已有的素质进行调查,又缺少对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估价,因此,教材的局限和缺陷还是十分明显的:选文陈旧,缺少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时代气息;初高中教材无法衔接,课文之间缺少必然联系;单元之间,从高一到高二,难度梯度不大,学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重阅读,轻写作;课后“思考和练习”的编排缺少针对性和科学性,没有明显的训练序列,学生觉得,做与不做没有差别。再加上文选式教材综合性太强,各个时代的思想、语言知识、文章学知识、文学知识、阅读知识等多方面内容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杂烩,并且重复现象十分严重,教学效率低,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我们应该明确,教材是对人实施教育目标的最基本、最重要、最直接的载体,现行的中小学教材已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现代教育和现代人的需要,社会各界长期以来要求改革的呼声很高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后说教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根深蒂固,多少年来,教育沿袭以往,造成了今天积重难返的局面,缺少对时展的洞察,缺乏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缺乏对已经变化了的学生的研究。即使各地创设了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技术,但也远未进入课堂,“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现状大面积存在。虽然语文教育界产生了大量的经验和模式,但是,由于地域差异、教师素质差异和学生水平差异等种种原因,还没有能够及时地推广。这是语文教育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其二,语文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许多方法模式脱离了母语教学的特点,忽视母语习得规律的研究。语文学习存在习得与学得两方面因素,母语习得是一个缓慢的、经验积累的过程,语文教育则是利用学生智力发展、语言能力的形成的最佳时机,科学地加速这一进程。但是,现在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这一点,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实际,脱离生活,教师做着在低层次反复操练的蠢事,学生在毫无乐趣的做着习题。这种不考虑学生母语习得规律的教法怎么能提高语文教育的效率?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为什么学生更喜欢流行文学,喜欢课外阅读?其中一大原因是,与我们的教育控制和阐释下的语文相比,它更有生活气息,更有生命活力,学生们可以自主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可以说,语文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只注重了纯技术的操练,而忽视了人文内容的落实,缺少对人的主体接受程度的研究,也没有注重人的主动性发挥和创造。
三.次说考试 从试题本身讲,虽然高考语文试题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有所突破,但由于考试试题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出现一些模棱两可的试题,有的答案似是而非,容易诱使学生答题上当;个别试题的难度太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有的阅读题过分专业化的,不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容易把语文教学引入歧途。这是导致最多批评的重要原因。第二个原因是,不少人混淆了高考试题和应试教育这两个概念。高考语文试题无论从内容、难度,还是主客观题的比例、标准化题型,都有了很好的改革,它已逐步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语文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是应试教育在语文学科身体上的病变,而不仅仅是高考试题本身的原因,人们对高考的理解就是注意考试信息,研究考试动态,比较试卷题型,精研细究“考试说明”后,把学生推向题海;教师的讲就是牵强附会地讲试卷中标准答案推出的思维过程,讲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排除法,或脱离内容的所谓“技巧”、“方法”。学生的练就是练“容易写错的字”、“容易读错的字”、成语辨析、名言警句的背诵等等,如此而已。最有趣味、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在枯燥的习题“炒作”中演变成了学生的沉重负担,学生被异化为考试的机器。而这种应试教育造成的责任却笼而统之地由高考试题去承担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误解。第三,由于教材修订的速度比语文命题的周期长,教材的每一次变革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它适应高考的滞后性,不少教师为了应付高考,就把各地的试题拿来当课本,以此应付高考。
四.再说语文教育研究 语文教育受到这么多的指责,“婆婆”多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教育体制改革不配套,全国的教育体系大一统的格局使教育机制缺乏灵活性,尽管各地已局部实行教改试点,但任何微小的改革都很难推行。其次,教育理论落后,教育研究浮躁。没有系统、完整、配套、操作性强的教育理论作指导,中学语文教育实践将成为一句空话。第三,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者包括学校的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家长,他们是实施教育的主体,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目前各级学校的管理人员特别是校长的理论素养普遍有限,无法适应现今的教改形势。第四,语文教学目前的现状非常令人担忧,“圈外热,圈内冷”,任凭教改的呼声多高,也还是缺少迫在眉睫的紧迫,不少人观望,不少人无动于衷。可以说,语文教育研究在较大程度上离开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不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热情;离开了语文教学实践,不能深入到每一个课堂。因此,语文教育研究受到指责也就成为必然。
反思目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目的是改进教材、教法、考试和教育研究。
一.关于教材方面的改进 语文教育应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出发,确立语文教学的新观念,加大教材改革力度,并努力形成各种实验教材争奇斗艳的局面。教材建设既要重视把握语言和语言运用规律,也要重视学生心灵的陶冶,人格的健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既要重视读写能力,也要重视听说能力,使听说读写协调发展;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选文安排、训练难度上设置坡度;既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自学,科学系统地编选提示、注释、习题等自学参考资料。我们相信随着教材编写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入,随着对语文学科性质更深层的理解,随着高水平编写队伍的不断壮大,语文教材的编写会有更大的突破。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44-0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怎样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对教学进行反思。
什么是反思性教学?我国学者熊川武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教师不仅要通过反思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还要通过反思发现学生的不足,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应作以下反思:
一、反思教师的观念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满堂灌”“一言堂”,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上讲了什么,讲得怎么样,而较少关注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接受的程度,导致语文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习语文缺少兴趣。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课堂一扫过去的沉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每节课都有小组讨论,都有学生汇报回答,但透过热闹的表面,教师不难发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并没有比之前有明显的改变,原因何在?教师在观念上只是接触到了新课改的形式,而缺乏对新课改实质的把握,缺少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导致课堂教学不尽如人意。
二、反思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
任何一节课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它体现了教师对文本重难点以及课堂思路的把握,它也是评价学生课堂收获的标准。教师不仅在备课时关注教学目标的设定,更重要的是关注课堂上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预设固然重要,但生成更能体现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智慧的碰撞。同时,课堂结束后,教师更应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三、反思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课堂究竟讲什么?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问题。在很多的语文课堂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的一些情况:一是高考考什么就讲什么,这是功利主义的课堂。和考点有关的讲,无关的不讲,进行大量的题海训练,最终学生语文能力形成了吗?二是教师想讲什么就讲什么,这是自由主义的课堂。这体现了教师课前备课不充分,课堂上随意、即兴,尤其是讲到教师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擅长的内容,不管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不管与课堂目标的关系,大讲特讲,这样的课堂必定是低效的课堂对于以上三种课堂,教师应引以为戒,那怎样的课堂内容才是合理的?笔者认为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目标的指向性。课堂的教学内容应围绕目标的达成而设置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目标是否能达成,比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记叙文的细节描写”时,把教学目标分解成这样几个教学环节:环节1:展示教材中经典的细节描写;环节2:展示学生习作中的细节描写;环节3:总结细节描写的方法和注意点;环节4:设置主题,学生进行细节描写训练;环节5:小组互评。
从以上环节可以看出,环节1从身边的素材入手,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环节2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细节描写”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环节3是方法的总结,让学生习作有方向、有依据;环节4现学现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环节5让学生动起来,既发现同学的优点,也关注不足。每一环节的教学内容都与“细节描写”的教学目标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
2.内容的合理性。教师要反思语文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利用了语文课程资源,是否恰当安排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呈现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3.内容的实效性。课程标准指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教师应反思课堂内容是否使学生掌握了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是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阅读写作能力。
四、反思课堂教学方法
合适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课堂内容的呈现,有助于课堂进程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新课程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教师应反思自己的课堂有没有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首先,课堂上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打破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设置的环节中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性,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而不是问题的奴隶。其次,教师要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打破教师课堂的“霸语权”,课堂上师生应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对话不仅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而且是一种思维的碰撞。
总之,教师要跟随时代的步伐,不能满足于经验的积累,要不断的学习,并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 参考文献 ]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刘春美.论高中语文课堂的反思性教学[J].文学教育,2012(2).
[3] 张聪慧.语文教学反思,反思什么[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
(29).
[关键词] 少年作家现象
作文教学现状
新思路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旗下,沉重的课业负担压缩了课外阅读和实践的时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为了迎合他人的趣味,学生不得不放弃了对生命的独特体验 。另外,作文教学内容上更多的是写作技法的空洞解析 。学生写出的文章,选材雷同,内容空洞,缺少气韵。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新世纪的文坛上,少年作家正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构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些少年作家的年龄越来越小,人数越来越多,作品也越卖越火。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涌现出的少年作家就有20多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 6岁的窦蔻创作《窦蔻流浪记》,9岁的边金阳创作《时光魔琴》,12岁的蒋方舟写的《正在发育》、《青春前期》等。时下文坛中的这支少年军已经树立起鲜明的创作旗帜,显出特有的创作生机。 探究一下他们成功的背后,给了我在作文教学上新的思路。
一、以读导写,读写结合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边金阳几乎每天都手不离书。边金阳在接受采访时说,主要是看了好多书,然后脑子就发达了,然后就想出来了。蒋方舟与同龄人相比,她看的书、读的报纸、看的电视都要多得多。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看《百年孤独》等成年人的书了。从他们身上不难看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有利于学生从读学写,提高写作的能力,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以所读文本来训练学生作文,比泛泛讲授写作技巧更加有效。除了课内阅读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也非常重要。课外阅读能够很好地拓宽学生视野,培养个人兴趣,为学生作文注入更多的活力。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写“阅读作文”,如摘抄精彩段落,写心得体会,记读书笔记等。这既为学生写作提供了素材,又达到练笔的目的。
二、感受生活,发现美好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有人认为中学生作文水平偏低,是他们枯燥单调的生活内容所造成的。其实不然。蒋方舟在《正在发育》和《青春前期》两部作品中,为读者所展现的可喜、可悲或是可讽的种种故事情节,其实大多数都是她在学校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类似的取材于学校生活的作品还有很多。从早几年郁秀的《花季雨季》,韩寒的《三重门》,再到近几年的金今的《再造地狱之门》等。可见中学生的生活虽然没有成年人的社会生活那么丰富多彩,但它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同样的绚丽多姿,并非是一潭死水。只要中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美好,积累写作素材,就一定能把作文写出彩。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如在教《背影》时,指出这篇课文写得如此生动感人,是作者朱自清对自己父亲的四次背影细致观察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人物,抓住特征,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来。 久之,学生养成了观察的习惯,积累了素材,写作也就有话可说,有物可状,有情可表。
三、释放心灵,放飞个性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曾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作文最重要的原则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少年作家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不拘一格的创造力,再加上机智而调皮的语言和幽默的叙事手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和别样的阅读感受。蒋方舟的《正在发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找男朋友,是大大地有标准的。要富贵如比哥(比尔盖茨),潇洒如马哥(周润发),浪漫如李哥(李奥纳多),健壮如伟哥(这个我就不解释了)。”这样的宣言真有些让人哭笑不得。但是它却洋溢着浓郁的个性色彩,彰显着率真的自我, 比“美丽的谎言”来得更可贵。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只要是真心话,即使不合老师的口味,也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还要鼓励自主写作,减少对作文的统一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创新表达,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作文有了个性和人格,就有了灵性,有了生命。
随之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将不断激发教师对于作文教学的深层次思考。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让他们用我手写我心,是每个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不断学习,苦心钻研,精心施教,巧于引导,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提高社会的整体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在平时对自己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亮点与遗憾以及瞬间的灵感进行总结分析、学习完善的活动,因此,教师通过坚持撰写教学反思,不仅可以在反思中解难,在反思中完善,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还能为自己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反思 教学能力
教学反思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主要指在教学结束后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思考。小学语文教师经常抱怨语文难教、知识太零散、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往往都是从学生身上找毛病,教学反思的提出正是对这个问题的纠正,让教师从自身找一下原因,积累一下好的经验,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一、要善于自我提问,在质疑中解决难题
我们经常和学生说“学贵有疑,小疑则有小进步,大疑则有大进步”。作为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你才能更有效的帮助你钻研教材、寻求到适合你本人特点的教学方法。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多问一问:“学生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我该怎样去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学生可能会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你的备课思路回答,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的孩子学到了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二、要善于总结分析,在反思中完善教学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有这种感受,一个人同时执教同年级、同学科的两个班,无任课前怎样认真地备课,讲课时总感觉到每天第二堂课效果要好一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仔细分析,原因主要在于每上完一节课后,不管有意无意大家都会总结课堂中的一些得失,从而在接下来的教学时进行调整,正是由于这些总结和调整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明白这一点之后,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都静下心来细细想想:对课堂上的精彩之处,不管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还是某个引起了学生浓厚兴趣的做法,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其内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我都坚持较详细地记录下来,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同时加以完善,等待下次教学时拿来使用。而对于课堂上的疏漏、失误,我不但认真剖析这些疏漏、失误的原因,而且还找其他老师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经常性的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让我的教学少走了许多弯路。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许多遗憾。我们不妨从教学问题的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多想想我错在哪?我的教学毛病在哪?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要善于深入研究,在探究中寻求方法
课堂是我们教师实施教学的主阵地,要让课堂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因此,一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反思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尤其重要。课后反思主要包括对教材的知识点落实如何?或对教材的再创造是否切合学生实际?课堂节奏感、密度大小适当吗?有没有让学生体验感悟?有否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学生反响如何?有关细节处理得当吗?有无改进提高之处?有没有对学生新的想法或观点质疑,充分鼓励并因势利导?对突发事件有没有机智应付?产生新的教学灵感没有?讲练结合得好吗?课堂小结如何?重点、难点突出、突破了吗?上课有没有激情?有否感召力?如我在执教《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的时候,他曾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老师问:“你们平时都看过《三国演义》我们现在不妨通过课文多其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到时,我们看谁评的精彩。”过一时段,有一个孩子高高地举起了自己的手,说:“我喜欢周瑜,因为他有着过人的智慧,是个很好的将军。”这时,教师不耐烦地用“你觉得周瑜好吗?他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刘琛婉
参加语文教学工作四年多了,依然清晰地记得曾经的老师向我提出的忠告:“做教师的只有上好课,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于是我认真阅读众多的语文专业报刊杂志,吮吸知识的营养;努力回忆从小学到大学期间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师长们的教学方法,寻求可资借鉴的教法;不厌其烦地翻阅大学中学过的《教材教法》课本,获得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经过努力,渐渐地形成了自己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要明确,讲授内容要准确,教学组织要严密,教学方法应灵活。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努力以此来衡量、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吸收了语文教学领域中不少新的理论、观念。
主要有:1、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2、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不能把学生视为灌输知识的容器。
3、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并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教学不但要研究教法,还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等。
随着教学理论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素质教育思想的确立,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就愈来愈感到自己所谓的好课标准还有好多不足,明显地感到自己的观念总是难跟上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不得不努力地去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归纳起来,我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以下弊端:
一、不敢超越课堂。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启发后对某一内容形成了兴趣,课后能够继续进行主动地有目的地学习,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从“学会”上升到“会学”、“善学”。我心里明白,超越课堂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但我没有这样做,也不敢这样做。我只知道利用好课堂40分钟,让学生学好课本上的知识。希望学生对中国古代、现代文学名著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但如果能趁热打铁,鼓励学生的文学修养,那该多好。可是我不敢这样做,在很多人的眼中,这些名著是“难书”,他们会不答应,学生哪有功夫看这种“难书”!所以,学了课文之后,我几乎就停滞不前了。我现在的语文课,除了带领学生在课本中“游泳”之外,课外最多布置一点读读、背背、抄抄的作业,不能也不敢让学生去广阔的课外海洋中遨游、驰骋。所以,学生们刚升入初一的时候,看看他们写的记叙文,眼睛一亮,小学生的作文水平相当不错嘛!可是,一年过去了,他们记人叙事的水平和刚入初一时的水平相比,似乎高不出多少。
二、不敢超越课本。教师在教好课文诉基础上,超越课本,收集课本以外的材料,补充、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语文教师来说也是多么重要。但是,我也不敢只是活脱脱的运用“嫁接术”移花接木的手法,可还得挖空心思说好话,违心地说它中心突出,构思独特,因为我不敢超越课本。
三、不敢超越“教参”。《教学参考书》本来是只供教师参考用的,可是现在众多试卷的命题者提供的答案都是一字不差地照搬“教参”,阅卷人也是依教参画葫芦,离开了教参的说法就不给或扣分,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也只是照“教参”宣科。我刚毕业经验不足所以许多东西我自认为我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透,不会有更好的回答的。我想我的答案最多也只能算个“擦边球”,可我也不敢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也不敢引导学生去细加品味,只能把“参考书”上的答案抄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了。不少课文,在分析段落层次时,时时感到自身的理解和“教参”的说法存在着差异,但自己最终不敢否定“教参”、超越“教参”,要么原原本本地把“教参”的答案抄在黑板上,要么只能签名稀里糊涂,蒙混过关,让学生去自由理解。
总之,我在语文教学中,不敢超越课堂,不敢超越课本,不敢超越“教参”。
我希望我的同行们不要存在类似我这样的困惑,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一定要学会超越。只有学会超越,才能发展自我;只有学会超越,才能使学生发展;只有学会超越,教育事业才能大踏步前进。
我的语文教学往往只重视文章内容的分析,对学生训练的各类语文练习题也偏重内容的把握。这种呆板的教学与让学生主动学习相违背的。
语文,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课文中美妙的故事、精湛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广阔的视野,构成了该学科独特的人文气息与强烈的吸引力。但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是否也这么想,语文在他们的眼睛里究竟是什么样的?被世人称为“误尽天下苍生”的语文教学也随着历史的车轮,一次又一次地不断进行改革。但是以前改革的目的更多的是对学科体系自我的完善,而不是为了满足学习者本身的需求。正如一些语文教学专家所言的一样,以往的语文教学对人的关注是比较疏忽的,缺乏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过程、接受知识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情感的关注。是学体本位的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大多是按照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根据接受者的心理发展需求。我们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也大多是从成人的角度、从教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制定方案,而忘记了我们所从事的对象——学生的需求。换一种思路:在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听听主角——孩子的声音,我们是否可以从孩子的视角来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造性;综合性
一、教学实例
教《合欢树》这篇课文时,我特别用了点心思,提前安排了预习,告诉学生上课时我们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为了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文章脉络梳理,我设计了课内课文比较阅读,给学生指明方向。学生经过我的指点很快就答出了“围绕‘合欢树’多角度选取典型事例”。学生开始了文本阅读,我走下讲台,逐一观察每位学生的阅读状态。文本阅读时间结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我走下讲台,巡视各组情况,观察着他们的讨论状态:有些小组讨论得热火朝天,有些小组气氛却不佳,一些成员只是旁听,并没有发言。我立即重组小组,让积极讨论的组成A组,继续讨论刚才的问题;将旁听的组成B组,只讨论前一个问题,给他们下降难度。我也加入B组,引导、带动他们。
我感到差不多了,就说:“好,讨论结束。有没有同学愿意起来说说?”此时,学生的上课热情已被我温和的态度和幽默的话语逐步调动起来,学生们开始积极主动地举手回答。
在几个学生共同努力下,问题完美地解决了。然后进行学生互评。我又说:“我们能将这些事例打乱吗?学生们一致说:“不能。”我追问:“为什么不能呢?”
看着学生略显茫然的脸,我知道刚刚的回答都是学生无意识地按套路回答的。于是我给学生了一点小提示:“不能打乱,就证明它是有顺序的,那么我们看看,是什么顺序呢?”学生有了方向,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时间顺序。”我毫不吝啬地夸奖道:“看来咱们班的学生都非常聪明啊,一点就透!”我又问:“那么从这些事件里,我们能看出作者只在后半部分才写合欢树的,前面那么多内容都在写母亲,那么感人,为什么题目不叫《我的母亲》呢?”学生诧异。我说:“那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合欢树的来历,感知一下它的成长过程。”我又请了几位同学大声朗读找到的句子并展示自我感知。然后,我启发性提问:“经过文本内容梳理,我们发现合欢树和我和母亲有什么关系?”经过我的启发,学生明白了合欢树的象征意义。我让学生比较用“我的母亲”做标题还是用“合欢树”做标题更好?我从写作贵在含蓄告诉学生道理。我问:“那么同学们对本篇文章的内容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都摇头,没有人提出问题。我就此带领学生总结了本堂课。最后,我让学生做书后习题演练,及时反馈并强化巩固。
二、教学反思
课前,我反复斟酌,觉得用“任务激励”教学法效果较好,它是探究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任务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探究任务,达到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和操作技能的培养。此教学法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前任务,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导入课文《合欢树》,通过和上学期学过的其他文章相比较,进行比较阅读,呈现文本内容,然后梳理思路,分阶段提出主问题;二是任务中,学生明确任务,自主探究,可选择合作讨论,并选取一名代表作答;三是任务后,教师评价,及时表扬优秀学生,激发积极性;对答错的学生,不加指责而是帮助他们分析,做适当调整。
一是对教学模式的反思。本堂课学生还是跟着我的思路学习,我提出主问题,由学生自主解答;而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就得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思路,自己设计主问题,再由学生自己回答,而我只是在一旁,根据学生需要进行启发,产生错误性问题时加以提点。而这就需要学生有较高的素质。目前,中职学生阅读量极少,阅读能力不佳,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极差。我了解到有很多学生爱看鬼故事,我正在搜集学生爱看的有正能量的故事,改变中职学生的阅读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