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儿童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极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而传统家训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流传下来的家庭教育文献。时展了,技术进步了,当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再去看待这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无疑是对学前儿童教育又一次的精神洗礼。
一、概述
家训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的特殊形式,是我国古代家庭、家族长辈为教育子孙而专门撰写的文献。家训这种教育形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献的种类和文体格式非常丰富。所谓学前儿童教育,是指儿童在未入小学读书以前,促使儿童知识、智力、体质、品德诸方面尽早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我国传统的家训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学前儿童教育思想,如:胎期教育、品德教育、认知教育、技能教育等,这些教育思想流传至今,为我们的学前儿童教育提供了范本,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传统家训中的学前儿童教育思想
(一)胎教思想
1.重视胎教理念
传统的的胎教理论和实践都很丰富,相传周文王能够成为一代明君,是他的母亲太任成功胎教的结果;其孙成王的胎教也是非常讲究;后来的亚圣孟子的母亲也继承了传统的胎教理念。他们强调的主要是孕妇所生活的外界环境因素,如: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事实证明这种理念对胎儿的正常成长有着显著的作用。
2.重视胎教方法
传统的家训文化不仅从理论上论证了胎教的必要性,也提出了很多胎教的方法。西汉贾谊在《新书》中专设“胎教”一章,提出妇女怀胎后要“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刘向也在《列女传》中提到胎儿能够通过母体感应外界,因此孕妇应尽量避免给胎儿不良的刺激,要保持身心愉悦;最先在家训中系统阐述胎教理念的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并将“教子篇”作为首篇,开门见山的提出了应为孕妇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摒弃了先前胎教中极端的讲究,方法更加切合实际。
(二)品德教育思想
1.重视家庭关系
传统家训最看重的是“孝”,认为“孝”不仅是人的行为的根本法则,更是维系家庭的感情纽带。孝有两层涵义:一是家庭血脉的延续。俗语说“不孝有三,元后为大”正是这个意思。二是要敬养父母。儿女要尽家庭义务和责任,不止要在物质上满足长辈,更要有精神上的敬爱,这种精神在儿童读物《三字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另外,与同辈之间的兄弟姐妹之情也是传统家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对于巩固整个家族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是社会的小细胞,只有家庭和谐了,整个社会才会稳定。学前儿童在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里成长,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熏陶,必然会为以后正确处理家庭关系打好基础。
2.重视自我修身
在传统家训中首先提到了立志教育,对于孩子来说,从小立下目标往往对他以后的人生起到指明方向的作用。要培养学前儿童自强自立的精神,过于的宠爱只会让他更依赖别人。其次,传统家训文化提倡以俭养德,从小培养子女的节俭意识。这样既可以节省支出,又可以修身养德。再次,传统家训中还提到了要诚信。中华民族素来就有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事君莫如忠,事亲莫如孝,朋友莫如信,修身莫如礼,汝哉莫勉之”主张要诚实待人、言行一致,这在任何行业、任何阶层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学前儿童教育中,同样要教导孩子不要撒谎,真实的对待身边的朋友,不要虚情假意。
(三)认知教育思想
1.重视语言发展
在《颜氏家训》中提出,要对儿童进行专门的言语教学。在这一阶段主要由母亲对儿童进行言语教学,因为婴儿出生后,母亲与孩子的接触时间最多,母亲的日常言语会影响孩子这一阶段的语言学习;根据地区方言的不同,儿童习得的语言种类也会不同。因此,父母日常的交谈语言和交谈氛围要适合儿童学习,在儿童面前避免一些粗俗的语言;家庭语言环境尽量与日后儿童进行学校教育时的语言环境一致,便于以后儿童的语言发展。
2.重视识字阅读
首先,这一阶段的儿童对任何知识都感到好奇,对于儿童提出的各种问题要适当给予回答,养成孩子好问的好习惯,不要因为孩子太小搪塞他们,打击孩子积极性。其次,学习要勤奋而且要持之以恒。古代有很多关于教子劝学的格言、传说故事、家书家训等,在《三字经》里体现尤甚。再次,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儿童在关键阶段阅读书籍会对一生的智力开发发挥重要作用。即使早期阶段,儿童识字受限,也要通过多读让他多听来增长知识,而且养成儿童爱护书籍的好习惯,不要随便撕书,乱写乱画。早期的识字阅读对儿童的感官训练和记忆开发作用显著。
(四)生活技能教育思想
1.重视日常养生
儿童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健康的身体做基础。传统家训中提到要培养儿童树立一个正确的生命观。颜之推对人的生命价值作了系统的论述,“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母亲十月怀胎,给予自己生命,应该珍惜。这个时期的儿童从泛灵论逐渐发展到客体守恒,应让其明白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价值,要博爱。另外,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是分不开的,在培育儿童良好性格养成时就应注意戒骄戒躁,保持平常心。现在的儿童过于娇惯,脾气暴躁,这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方面都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家长过于重视日常生活条件的改善而忽略了儿童精神方面的教育,在行为习惯和性格养成方面要学习传统家训中的养生教育思想。
【关键词】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认识
作为描述及揭示事物存在方式的数学,是反映事物和事物之间关系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前儿童进行适当的渗透,能够促进儿童加深对世界的理解,理解建立在人们头脑当中的抽象关系,从而为儿童提供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想。怎样才能有效对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学前儿童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取
对儿童的数学教育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数学又会给学前儿童的未来带来一些什么?笔者认为,对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要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迁移和构建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数学能力确是个体发展的必需,能够保证学生们将来可以进行更有效的学习。数学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但个体所具备的迁移及构建知识的能力是一定的,如果学生能够具备较好的数学能力,就可以在学习上具有较大的发展。
一直以来,对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都有着比较严重的重知识、轻思想方法的倾向,过分的重视数学的逻辑性、抽象性,让数学自成体系,不重视建立数学同儿童之间的关系,导致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在内容上比较庞杂,形式上比较单调,重复性非常强。例如基数的内容是2的形成、3的形成等等,形状的内容则为认识正方形、三角形等等。事实上,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整体性,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如果儿童可以找到数学的规律,那么很容易就能学会大部分数学知识。而儿童的探索规律、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及应用规律的整个过程就是数学思想方法形成过程,如果没有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那么学前数学教育就会造成儿童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片段的、孤立的、僵化的。数学是一门有规律的学科,如果儿童刚开始接触数学就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那么就不会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学意义也就失去了。
二、积极建立探索式学习方法
众所周知,儿童对事物的认识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低级到高级、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过程,该过程通常都是在儿童进行自主操作及活动当中来实现的,活动是主体意识发生的一个根本,在活动当中最主要的心理因素就是探索。如果没有相应的探索活动,那么儿童学会的知识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更不用提创新能力了。只有在相应的探索学习活动当中,儿童们才会充分体验到学习数学所独有的乐趣,进而激发学前儿童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在探索中进行学习,儿童们就会逐渐生出一双学习数学的“慧眼”,能够在相应的学习活动中发现相应的问题,然后提出问题,并运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及策略进行解决。从而真正实现数学教育的目的,让学前儿童真正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进而喜欢上数学。
要想建立有效的探索式学习方式,应从这样几方面入手。第一,创设出内容丰富的数学情境。在真实的情境中能够有效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兴趣,从而积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例如,在开商店这种游戏当中,儿童在摆放货品的时候怎样才能更加美观、整齐、方便人们的拿取(排序)、按照什么功能摆放相应的物品(归类)、一共卖出了多少东西、收了多少钱(统计、对应)等等,都蕴含了一定的数学知识。第二,不能为儿童提供现成的数学模型或者结论,必须让学生进行讨论、尝试、想象和发展,因为在教学当中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有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开商店这个游戏当中,过去教师们一般都是在活动完成以后对相应的数学问题进行演示、讲解及总结,就算让儿童进行讨论,时间也非常短,所以在儿童的注意力还在我喜欢这样摆放、不喜欢他那样摆放的表层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已经告诉学生要怎样摆放及这样摆放的原因了。在学前儿童的严重,教师无论说什么都是对的,所以非常习惯依赖教师来获取现成知识,而教师这么做则相信教学活动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另外教师有完成的活动模型,生怕既定的教学顺序打乱。但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只能让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活动停留在表面,不能有效促进儿童的创新思维,阻碍儿童能力的发展。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过探索式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努力引导儿童自己对问题进行逐步深化,进而升华知识,只有这样,在上述的摆商品中我是这么摆的(是什么),就会变成我这么摆的原因(为什么),另外,教师一定不要着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答案,最好让儿童自己去参观一下商店当中物品的摆放,这样就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自我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三、将教学同生活进行紧密联系
数学知识是在现实当中抽象而来的,在生活当中随处都含有数学。例如玩具的归类?去幼儿园的时间?食品的分发?路边共有几辆车?怎样搭积木等等,儿童可以在生活当中随时捕捉到数学的影子,而他们对于数学的感知正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将学前数学教育同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具有这样几方面的意义,首先,帮助儿童构建起完整的、连续的数学知识体系。实际的生活是连续的,儿童的学习过程也是日积月累、从量变转变为质变。将生活和数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儿童就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同化及顺应,进而发展儿童的认知结构。例如认识形状的时候,如果要儿童在一堆材料当中找到某种形状的特征比较困难,有些儿童根本做不到。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拿出一张没有车轮的汽车图片,然后让学生找到合适的形状进行填充,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其次,能够有效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实践证明,那些比较贴近儿童生活的教学内容非常受学生喜欢,因为这些内容自然、生动。例如进行“烹饪”活动的时候,儿童自然就会遇到按照人数来摆放的碗筷、分配的食物,按照食物的性质来选择相应的器皿,食物形状、数量等等问题,然后根据自身经验参与到活动当中。
学前儿童科学的实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了提高全民素质,教育应从早期开展进行,以适应和推动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发展,全面贯彻《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纲要》。方针政策的实施,目前在城镇很容易普及。但在农村,特别是条件很差的区域,实施的难度相当大,导致了农村大量的学前儿童失学。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误不能误教育”“少年强,则国强”学前教育未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少年能强起来吗?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农村儿童所占全国比例之大,而现有留守儿童在农村也是占很大的比例,这对我国“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将提出巨大的挑战。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教育的启蒙,是科学兴趣的培养,也是学习兴趣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了促进农村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达到教育的目标,在农村实施科学教育势在必行,特别是比较偏远的山区,在农村实施学前科学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幼儿科学教育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得知识和形成概念的。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比如,让幼儿感受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体验雨天与晴天的天气现象的不同;碰触缤纷多彩的动植物世界等。科学教育活动使幼儿的眼界源源不断的得到开拓;使幼儿认知结构趋于丰富和完善;使他们的认识不断从感性向理性升华。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不仅引导幼儿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要引导幼儿经历科学发展的过程,即观察、分析、比较、分类、概括、实验等过程。在教师设计的科学活动中,幼儿学习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在广泛接触自然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这为其思维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如认识物体的弹性,幼儿是通过教师备好的材料(如皮球、弹性玩具、橡皮绳等)进行操作和探索,才发现其中的秘密。在认知了物体弹性后,教师启发幼儿思考生活中其他具有弹性的东西,幼儿会想到气球、妈妈的脸蛋、沙发、枕头等。此过程中,幼儿迅速打开思维的大门进行充分的思维联想。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也学习对物体进行分类,形成初步的分类概念。例如,认识鸡、鸭、鹅之后,幼儿会通过他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功能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从而形成“家禽”的概念。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在操作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寻找答案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不断被激起,又不断地得到满足。不仅使幼儿获得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与经验,而且学习了认识世界的方法。在农村,虽然自然物质资源很丰富,但缺乏大人的有意性指导,他们就会视而不见,当然就不会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就没有他们的探索欲望的培养,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他们的对周围的事物、环境漠然处之,显然就没有认知水平的提高。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幼儿科学教育在丰富幼儿科学知识各经验的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情感体验。科学教育向幼儿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声音、色彩、以及事物相关的变化等,都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对科学奥秘的好奇,对大自然美的感受和欣赏,对操作探索的满足感,对获得知识的成功感等。例如,在探索“磁铁的奥秘”时,如发给幼儿几块磁铁和各种各样的铁制品、塑料的制品、陶瓷制品,让他们自己摆弄,幼儿积极性很高,很快津津有味地玩起来了,许多孩子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铁制品能吸起来,不是铁制品就吸不起来,饱尝发现的快乐。丰富情感体验有利于幼儿逐步形成稳定、持久的情绪情感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当然,在活动中幼儿也会经受一定的困难和挫折,但经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一旦战胜了困难,获得了成功,他们所获得的成就感,就会滋养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探索精神,并成为下一次探索的动力。另一方面,幼儿园科学教育也助于消除幼儿的消极情感。如幼儿接触和认识大自然时,对大自然产生亲近感,对生物有仁爱之心,这种爱心便是长大后形成的道德感的必要基础。幼儿害怕某些动物和自然现象,其重要原因是由于缺少对这些动物和现象的认识。比如狮子、老虎等动物是孩子最害怕的,但在认识了动物世界后,幼儿懂得人类应该和动物和平相处,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农村,为了生活,青年夫妇大多数把小孩生下后就双双南下打工,把还嗷嗷待唷的幼儿放在家中,陪伴在他们身边的一群隔代的老人,因为年老和知识缺乏的问题,不说情感方面的培养,就连最简单的成长培养教育都缺乏有意性。长此以往,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伴随他们的是将是心灵的枯竭,造成他们青春不应有的许多事件就此发生,这也是造成这群孩子犯罪率高的主要因素。在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实施科学教育,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可以限制这方面的不就有的事件发生。
(三)幼儿科学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直接影响其心理过程的发展,也影响着儿童个性的形成。许多科学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这就为幼儿提供了与教师、同伴的相互交往,协调人际关系,互相交流的条件和机会。例如,在一次大班活动“神奇的力”中,教师分组向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引导幼儿玩这些玩具,有的人一个人玩,有的几个人一起玩,玩过后,自由交流自己的发现,幼儿之间形成和谐、友好、互相的关系,营造了一种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合作的学习气氛。幼儿与教师、同伴一起观察四季的变化,观察自己在园地种的小苗慢慢长大;一起操作物体的沉浮实验报告一起思考人们如何使自己凉快,怎样才能使物体移动等。这方面的事例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认知发展是社会性的前提,幼儿除了在其他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外,在科学教育中也学习了守规则、和谐、合作、相互依赖等概念。如不能拿别的小朋友的实验品,不妨碍别人的活动,更不能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爱惜玩具教具等。这些概念的获得有利于幼儿学习并逐渐形成社会性的行为方式———爱护公共环境和公共利益。在农村,大多数小孩是老人在照顾,他们的成长过程属于无意性,陪伴他们的主要是老人、孩子和小动物,本来就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兴趣,还能谈得上促进社会认知能力吗?
(四)幼儿园科学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自信心、创造性的发展
充分的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任何人都需要的良好品质,使人勇于步入现实世界,并怀着乐观的期望迎接生活。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概念来自于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在幼儿早期,对自己能力的良好感觉受成人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幼儿的内部感受。怀特曾说过:“无人能授予儿童有能力的体验,谁也不能给予别人有能力的感受。”教师所能做的,只是为幼儿变得有能力提供许多机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正是给予幼儿这样的机会,它允许幼儿自己决定使用什么方法,独立地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去感知、操作和探索。一旦幼儿有所发现或成功地解决了某个问题,不仅为他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愉快,而且能使其感受到是用自己的行为所发现、所获得的成功,从而感受到自己的成就感。各种各样的科学活动,给予不同能力的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显示能力的可能性。科学活动的实践证实了学前儿童都可能在有趣的科学探索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成功,从而促进自信心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正处于创造力的萌芽期但是创造力又是一种最容易受压制和挫折的能力,需要得到成人的保护、鼓励和培养。幼儿科学教育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气氛。广泛的教育内容和丰富的物质材料,宽松、自由、可操作性强的科学活动,在幼儿创造力的发挥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幼儿设计的太空中房屋、能钻透地球的汽车修理厂用蜡笔把纸涂满就发明了“不湿纸”等都是表现出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前面几点来看,大多数农村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科学情感溃泛,就更谈不上学习兴趣的培养了,加之社会认知水平的欠缺,所以说促进他们的自信心、创造性的发展等于是空谈,这样的儿童进入初级教育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五)幼儿园科学教育为幼儿提供知识基础。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获得了有关自己身体的知识,认识了身体的各部分及其功能,从而更乐于接受健康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例如,幼儿掌握了鼻子的作用和鼻子容易受损伤的知识,就会很快克服抠鼻子的毛病;幼儿在认识蔬菜时了解到蔬菜具有营养价值,对身体有益,也乐于改掉挑食、偏食的习惯。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愉快的探索,可以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育。幼儿园科学教育往往会给孩子提供充足的玩具、教具,面对这些可玩、可学的东西,幼儿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愉快的心情,有益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例如,在学习“温度”这一常识时,教师会给幼儿准备实验用的一杯热水、冷水、一瓶红墨水等,活动时幼儿根据教师的引导大胆操作,最后知道“温度”这一常识,知道“冷、热”的秘密。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兴致勃勃,积极、主动地去尝试,体验到了愉快的心情。在这种情绪状态下,不仅使幼儿能够感知事物美的特征,形成美感,而且使其注意力集中、想象丰富、思维灵活,促进智力发展。综上所述幼儿科学教育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幼儿认知、情感态度、社会性、自信心、创造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科学教育是教育的启蒙,是其它领域的渗透,是科学兴趣、学习兴趣、行为习惯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它不仅能让幼儿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而且能培养幼儿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求知欲,还会使他们耐心、细致地重复完成一个任务,使他们根据可靠的证据去辨别是非,纠正错误,学会机智地去寻找信息和帮助,尊重他人的意见等。所有这些良好的态度,都会使他们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求知态度奠定基础。因此,可以这样说,幼儿科学教育与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紧密相连。在农村,前面我们讲到大多数学前儿童缺乏认知、科学情感、社会认知水平和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培养,当然就不利于他们掌握科学知识,使他们逐渐成长成为无意性的儿童、青年,当然对社会就缺乏责任心,并将产生恶性循环。所以学前科学的开展在农村开展将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作为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任。
二、结语
关键词: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原则;问题;举措;分析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在6岁之前因发展异常和其他原因造成的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的教育指的就是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在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产业起步较晚,主要是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较弱,而随着我国幼儿出生数量的减少以及家庭对幼儿的重视程度提升,越来越多的学前特殊儿童开始寻求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改善当前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供不应求的现状。
一、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原则
首先是全面性原则,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存在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这就意味着不能单纯的针对特殊儿童的弱项而放弃其他方面的教育。在保障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全面性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妥善处理教学与康复之间的关系、幼儿德智体美教育的关系、全面与个性发展的关系,特殊幼儿教育过程要兼顾常规教学还要考虑特殊的康复需求,同时也要像面对普通儿童一样进行德智体美教育,促进儿童的综合能力提升,最后还要鼓励儿童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发扬自身个性。
其次是个别化原则,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不同于普通儿童的学前教育,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在制定教育任务指标时必须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也就是针对儿童的个别情况制定教育计划,这其中既要考虑到对幼儿的尊重,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与足够的教育指导,辅助其完成学前特殊教育。
第三是直观性原则,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期间,必须区别于普通的学前儿童教育,采取更为直观的教育方式,比如利用其既得生活经验和强烈的色彩对比等来吸引特殊儿童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直观教育时,必须考虑到特殊儿童自身的特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机构的特点和特殊儿童的家庭情况,综合考虑来保障直观性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最后是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使各个教学环节充满趣味,以引导特殊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特殊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主要采取组织兴趣活动、设置特色教育环境和提供教育玩具等方式来提高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趣味性。
二、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现存问题
1.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没有专门系统的针对学前特殊教育的法律,有些零星的条款只是部分涉及特殊教育。而特殊教育立法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强大助推剂,因此我国政府把特殊儿童教育置于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先地位,努力推进、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制化进程。
2 缺乏家长支持
对于家庭而言,特殊儿童的存在使其既痛心又难以接受,从主观上既想恢复特殊儿童的身体状况,又因负面情绪不愿意让其过多接触社会,这样的情绪不利于特殊儿童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特殊儿童在长大后也更难以融入社会。
3 师资力量薄弱
无论普通幼儿园还是民办的康复教育机构,从事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师主要来自幼儿师范专业。从我国目前的幼儿师资来看,即使有些教师接受过一定的特殊教育培训,但与专业的教师相比,仍然相差甚远。
三、改善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现状举措
1.规范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从法律层面来看,针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规范,旨在通过强化法律责任来保障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权利。只有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制化进程,才能迅速提高我国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切实解决当前现实中最紧迫也是最棘手的难题。
2.转变家长观念
家长与教师不断地探讨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提供孩子特殊需求的教学内容,发挥孩子的潜能。鼓励家长让孩子尽早接受专业的治疗与安排,以提早进行学习与补救,并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融入居家生活中。帮助家长对融合教育形成正确的态度,并了解其重要性。
3.培养师资队伍
首先,加大师资培养力度,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少,加上各种原因的流失,当前特教师资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其次,教师素质直接关系到学前特殊教育的质量。理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特殊教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高等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研究水平要尽快提高。
四、结语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对我国平等教育理念最直观的体现,在我国任何一名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包括特殊儿童,因此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领域的投入必须逐渐增大,从上述分析也可以看出,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在满足特殊儿童基本教育需求的同时,还担负着引导学前特殊儿童身体康复与接触社会的责任与义务,这使得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压力更大。无论是从社会关注、法律制度上,还是在资金投入与人才队伍建设上,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领域都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周伶俐.特殊儿童的发现与培养――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J]. 新课程(教研). 2010(08)
【关键词】学前儿童 先进教育 方式探析
一、幼儿学前启蒙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且试图普及高中教育的大背景下,学前启蒙教育的发展就显得日益重要。学前教育是人们终生教育的奠基时期,它通过早期教育来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幼儿学前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将来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对学前儿童发展年龄特征的研究表明,学前教育是人的教育“社会化”的起始阶段,是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基础道德素质、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最佳时期。抓紧和抓好幼儿学前教育工作,夯实学前儿童的知识基础,是造就卓越人才的奠基工程,对儿童的一生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做好幼儿学前教育工作并不是个容易的工作,需要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耐心细致,因材施教,结合学前儿童心理特征,巧妙利用教育技术来做好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 由于广大学前儿童的知识基础浅薄,所以学前儿童教育,属于启蒙教育阶段,其主要目的是让学前儿童明白善与恶,对与错、美与丑等基本道德理念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为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基础。以前老师们对学前儿童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在课堂上讲一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课堂,或者通过一些音乐、挂图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学前儿童的智力和见识大为提升,传统的故事、挂图等手段已经吊不起学生的胃口,所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必须与时俱进,进行革新。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及应用,促进了教育思想的飞跃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从信息传播以及教育传播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内容的传递要依赖一定的传播技术,而传播技术水平对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教育技术的进步,无疑对教育的发展有着直接正向作用。
二、幼儿园要遵循幼儿发展规律,规范办园行为
幼儿园必须依据《纲要》、《指南》等,把握教育教学的理念和目标任务,强化管理,带领教师铭记“将教育回归生活融入生命”的思路,思考“远离自然的生活是不健康的生活,远离田园的生活是令人焦虑和充满压抑的生活,没有美感的心灵,就没有健全的心灵;没有对自然的热爱之心,就没有健康的人格”的问题,倡导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使幼儿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自觉地修正不足,主动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干预。在“玩的游戏”中让幼儿的观察、思维、想象、表达、动手、创造能力得到初步培养,形成幼儿鲜明的个性和独特风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愉悦,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这才是我们幼教工作者要思考的严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和迎合家长。随着各种媒介的发展,幼儿教师不再是幼儿获取知识的唯一信息源,幼儿教师的权威意识也将逐渐失落。幼儿教师的职业将变得普通而平凡,幼儿教师角色的变化,并不是说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失去了“主人”的地位致使角色退化,而是对幼儿教师角色的要求更高了。这个新的角色,使幼儿教师的职能更趋向多元化。首先,幼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幼儿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以及言传身教、作为幼儿榜样的角色没有变化,而且应发挥得更好。其次,幼儿教师应逐渐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引导者。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知识信息总量的增加,要求幼儿有更高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幼儿教师应加强对幼儿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幼儿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和能力的进取者。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判断幼儿的需要,帮助和指导幼儿学习。广大教育工作者也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和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而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随着以通信技术、视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兴起、凝聚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的不断涌现,人们开始借助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理论来共同探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利用问题。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实现扩大教育规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和促进教育改革为目标。现代教学传播媒体的应用促成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于许多教育教学问题的新思考。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现代教育技术有其自身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具有多媒体的特点:这些教材有幻灯片、投影片、无声电影片等视觉教材;有录音带、唱片、CD片等听觉教材;有电视片、有声电影片、激光视盘、计算机教学软件等视听结合教材。同文字教材相比,这些教材主要是用图像和声音来表现教育教学内容,并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观其形、感之色、闻其声,使教学生动活泼,提高广大学前儿童认识与记忆的效率,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作为幼儿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幼儿教师也应该成为幼儿多媒体教学软件和舞蹈、游戏的设计者、制作者,成为幼儿教学工作的研究者,成为终身不断学习幼教知识的学习者。
幼儿教师在实际的幼儿园启蒙教学中要高度的重视启蒙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掌握和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因为幼儿学前教育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幼儿学前教育过程的质量水平方面。此外,学前教育的质量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推进和幼儿教师的实践智慧如何优化等问题还需要广大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参考文献:
[1]张爱红. 幼儿学前教育教学中常见问题和对策研究[J].问题研究,2013(137)
[2]潘晴.幼儿园“双语教育”的争议[J].好家长,2011(10)
关键词:留守儿童;留守学前儿童;学前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经济的转型,农村劳动力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城市与沿海发达地区转移。毋庸置疑,农民工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留在农村老家的孩子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下面,我就留守学前儿童问题谈一些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一、留守学前儿童的概念及形成的原因
留守学前儿童,即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留守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六周岁以下的未入小学的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外出打工的年轻父母多数选择将年幼的子女留在老家。父母让幼儿“留守”老家出于多重考虑:(1)家庭开源节流的必要之举。(2)父母务工无法看管幼儿,而家有闲散人员。(3)父母留恋城市的工作和生活。(4)父母追求婚姻生活的稳定与质量。(5)主观忽视孩子的早期生活与教育。(6)出于对孩子的多种考虑。
二、留守学前儿童的成长状况
1.留守学前儿童的生活状况
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烹调不懂得营养搭配,只是满足于让孩子吃饱,其实农村留守儿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都不能保证身体所需营养及时充足的补给,身体健康状况堪忧!
2.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状况
我们常说:“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农村留守儿童起跑线上的教育――学前教育却比较薄弱。一方面,部分儿童没有条件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以致接受小学教育的基础较差;另一方面,即使进了幼儿园的留守儿童,因为祖辈对其学习帮助不大,部分儿童的成绩仍不理想。这些儿童可能逐步失去信心、失去学习兴趣,埋下今后辍学的隐患。
3.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状况
留守学前儿童一般由祖辈或父母的亲人朋友照顾,这就造成了儿童的“情感缺失”“情感饥饿”,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从而造成事实上的“单亲家庭”与“隔代教育”,这些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爱,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进而表现在行为上:(1)性格孤僻,情感冷漠。(2)脾气易爆、冲动、易怒。(3)内心封闭,情绪低落,缺乏爱心和主动交流。(4)缺乏安全感和责任感。(5)缺乏道德感和抗诱惑能力,有撒谎欺骗行为。
三、农村留守学前儿童与成长中诸种问题的成因分析
1.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不够,经费投入少
我国还未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农村乡镇政府教育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低于城区,投入更少,所以农村幼儿园不仅数量少,而且办学质量普遍较差。由于很多村没有幼儿园,多数学前儿童不得不到距家很远的中心幼儿园学习,考虑到安全和学费等因素,部分留守学前儿童的家长则放弃孩子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机会。
2.学前教育观念落后
在农村,旧的教育观念仍占统治地位。有些父母认为,学前教育不影响大局,趁孩子小,两人外出打工多挣点钱,又能相互照应,等到儿童上小学时再留一方在家管教孩子。有的幼儿教师认为,学前教育就是照看孩子,是教孩子读拼音、写汉字和算术,没有使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意识。
除此之外,农村留守学前儿童与成长中还存在着学费偏高、溺爱多于管教、心理开导欠缺、生活质量较低等诸多问题。
四、解决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教育与成长中诸问题的基本对策
1.政府与社会各界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的重视程度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国,农村的学前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奠基时期,对农村学前教育的培养能提高当地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因此各级地方政府要重视农村的学前教育,重视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
2.强化监护意识,确保家庭教育的力量
我国目前缺乏严格和完整的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进行约束,有些父母就用金钱和物质代替对子女的监护。所以,应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各项权利。
3.增强对留守儿童的亲情关爱
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产生孤僻、感情冷漠的主要原因。对留守儿童家长要给予亲情关怀。不管什么时候,不要忘记给孩子一份完整的爱,让他们生活在充满爱的阳关里。
4.更新观念提高水平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决定了在人的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民工子弟幼儿园,发展村级幼儿园,逐渐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等等,这些都有助于解决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总之,在目前无法改变这一亲子分离的现实条件下,只能迫切需要每一位家长提高责任意识,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留守学前儿童多一份关爱!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7/08-0018-03
一、问题的提出
“生命教育”理念由美国学者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倡导人们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不断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1〕这一教育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前会通过多种途径对生命形成特定的观念。〔2〕这些观念在日后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幼儿对生命的态度和其生命的质量。因此,学前儿童同样需要生命教育。
学前儿童生命教育是帮助幼儿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 提高自我保护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3〕当前的学前儿童教育对生命价值本身缺乏应有的关注,許多幼教工作者对生命的理解也较片面,难以促使幼儿形成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的积极情感。〔4〕目前我国大陆有关学前儿童生命教育的研究非常少,已有的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尚未建立起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体系,从事学前儿童生命教育的幼教工作者在实践中常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因此,设计一套操作性强且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生命教育课程,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尝试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等方面对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进行初步探讨。
二、课程目标
(一)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总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所以,幼儿园生命教育就是要确保幼儿自然生命的安全与健康、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为幼儿创造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包括认识生命、保护生命、体验生命、珍惜生命和发展生命等方面。〔5〕对应的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的目标可以表述为:引导幼儿认识生命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帮助幼儿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和保健技能,让幼儿体验到生命的珍贵、美好与平等,从而形成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和珍惜生命的意识和情感。
(二)学前儿童生命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1.小班
(1)对待自己方面:认识身体的基本部位及功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积极参加各项运动;保持积极情绪,体验和享受生活的快乐与美好。(2)对待他人方面:接纳并喜爱他人,乐于与人交流,享受集体生活的乐趣。(3)对待自然方面:喜爱大自然,喜爱动植物,了解它们的基本成长规律、生活习性和相关特征,并有保护动植物的意识。
2.中班
(1)对待自己方面:认识、了解身体的内部器官和功能,有自我保护和保健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加运动,并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能识别基本的情绪,掌握调整不良情绪的基本方法。(2)对待他人方面:了解和关心身边的人,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3)对待自然方面:热爱大自然,喜欢观察了解身边的动植物,有保护自然的意识,有探索自然的兴趣。
3.大班
(1)对待自己方面:认识生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了解其他生命与自己的关系;有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和保健方法;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拥有健康积极的生命态度。(2)对待他人方面: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策略,认识不同职业的人的价值及其与自己的关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有初步的社会责任感。(3)对待自然方面:了解动植物成长和变化的规律,知道它们与人类的关系,有保护、关爱动植物的意识,并了解如何保护、照顾动植物;热爱大自然,有探索自然的兴趣和基本能力;欣赏所有生命的美,初步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追求高质量生命的意识。
三、课程内容
生命大体可分为人的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命两大类,前者包括自己的和他人的生命,后者主要指动植物的生命。人的生命又可细分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等不同层次,每个层次具有不同的内涵和价值。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整体性和层次性原则,坚持合目的性、基础性、价值性、发展适宜性、兴趣性和直接经验性等原则。〔6〕应以幼儿的生命为中心,围绕引导幼儿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和发展生命等来组织课程内容。
(一)生命与自我
初步认识自我生命和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知道自我生命的来源;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了解基本的营养、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清洁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学会自我保护和保健方法,了解运动锻炼对身体成长的意义,掌握基本的走、跑、跳、投掷、攀登等技能,喜欢并积极参与各项运动;接纳并喜欢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乐于体验生活,初步形成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品质;有学习榜样,有初步的人生理想。
(二)生命与他人、社会
了解、掌握自我生命与他人、社会的联系,包括:他人生命的特点、规律和价值;与他人交往、相处的策略和方法;他人生命与自己的关系,对他人、社会应有的责任、态度和情感。
(三)生命与自然
【关键词】多元化,创造性,分层性
一、前言
近年来,儿童成长受国家和父母对的重视度不断增长,尤其是儿童教育问题。为什么儿童教育受到如此重视,古人云“三岁看到大,七岁看到老”,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儿童时期是形成性格和许多能力的的关键时期,易受外界刺激影响,学前教育是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而儿童玩具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是儿童必不可少的消费品,占家庭支出的比重越来越高。如何将玩具与儿童教育结合起来,发挥玩具的多功能作用成了家长和玩具商共同的关注点。
二、重视儿童玩具教育功能的原因
1、玩具和游戏在儿童的生活构成中比重大
儿童对外物的感知主要通过对物体的观察、触摸、摆弄,来启发智力、认识世界。而玩具具有丰富的颜色、动听的声音、别致的造型、灵巧的动作、和各种各样的功能能引发儿童的好奇和关注,激发儿童对其把玩的兴趣,迎合儿童对物体进行摆弄操作的喜好和欲望,从而带动其动手动脑,促进其认识世界。
儿童的许多认知和技能是在游戏的轻松环境下获得的,玩具不仅充当了儿童的亲密玩伴,也是儿童的教科书。因为玩具的种类和玩法的多样化特征极大地吸引着儿童的注意,占据了儿童成长的很大部分时间,是儿童的主导活动,儿童的许多脑力活动和肢体活动都是围绕玩具进行。因此寓教于玩,发挥玩具的教育功能是满足儿童的兴趣需要和家长对儿童教育需要的最佳选择!
2、儿童阶段的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意义
儿童从出生到六岁之间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体和大脑都在这段时间迅速发育,这些发育以受到充分的刺激为基础,而自由开放的游戏和丰富多彩的玩具都为学前儿童提供了足够的刺激,使学前儿童的大脑和身体的各个器官在这些刺激中迅速发展。具体而言,游戏和玩具可调动儿童脑神经高度活动,刺激大脑细胞快速分裂,提升儿童的认知能力;可引发儿童的强烈好奇心,激发其创造力;可增加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排遣儿童的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塑造健全的人格;可带动伙伴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发展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优化设计,发挥学前儿童玩具的教育功能
1、挖掘玩具的多元化功能,发挥设计的创造性。现代玩具相对传统玩具来说,功能更具多样化特征,不仅具有传统的娱乐功能具有教育、健身、甚至治疗等多种功能。这种发展趋势要求设计师充分了解消费者的潜在的需要,不断汲取新的创作灵感,开阔玩具的设计思路,丰富设计题材,进一步拓展玩具的应用功能,创造出消费者更满意的玩具产品。据此,在设计元素的考虑上,设计者应当更加全面,发挥玩具的多元化教育功能。包括情境模拟的带入,将生活中的场景带入到玩具的体验中,增强儿童的认知能力;感官体验的带入,通过肢体的参与接触使儿童得到一种体验和机能锻炼;探索发现的带入,让儿童在观察感知的过程中间接理解玩具的科学原理,增加儿童的趣味性并提升其探索发现能力;脑力发散的带入,设计者在玩具玩法上提供想象和创新空间,鼓励儿童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创新;艺术感染力带入,通过对玩具声、色、形、材等的组合构造,提升玩具对儿童艺术欣赏的感染力。
2、把握儿童成长的感知过程,体现玩具设计的分层性。教育应当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应当在考虑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实现良好效果。因此应当在分析学前儿童发育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利用玩具发展学前教育的可行性和设计要求。根据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观点,儿童时期是人类对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比较敏感的时期,这一时期相关能力的培养最容易受影响,六岁之前是儿童的感官、动作和语言的敏感期,一岁半到四岁期间是儿童对细微事物的敏感期,这一时期儿童易对细微事物产生兴趣。两岁半到六岁期间是儿童的社会规范敏感期。据此,因时制宜,有的放矢地在不同成长期对儿童施以正确的教育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错过最佳时期,可能付出几倍的努力也达不到这种效果。
3、将玩具设计建立在一定深广度的理念积淀下。纯粹的玩具制造时代已经不合时宜,在玩具的生产方面,中国应当从“玩具制造”发展为“玩具创造”,赋予玩具教育功能、社会价值、创新思维和艺术内涵才是玩具业长足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而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玩具的设计必须建立在一定水平的理念积淀下。设计者必须对教育学、心理学、艺术美学、科学原理、社会学等方面有所研究,广泛涉略杂志书籍,搜集相关信息、分析相关资料,善于提出假设,加以验证,进行事物和知识间的广泛联系和思考,作好研究工作,打牢理论基础。
4、以实践结果为指导,改进玩具设计的教学效果。创造源于实践,离开实践,创造无从谈起。放在儿童教育上,这种观点通过游戏活动促进了儿童创造性的提高来体现,这是因为游戏的丰富性和刺激性,为创造性提供了驱动力。而对玩具设计者来说,将玩具成品投入使用,通过统计归纳行业专家、玩具消费者对玩具设计的建议,收集第一手资料和信息,进行玩具使用的后续调研总结,通过玩具对儿童影响的调查分析的结果反馈来针对性地完善玩具设计理念,从而进一步提升玩具的教学效果的过程,是一种科学的设证过程。这一过程是将理论化为实践,又从实践中得到新的理论的改进完善过程,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转化中不断总结出学前儿童教育规律,并不断为玩具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不断提升和丰富玩具的教学功能。
结语:学前教育已经被纳入义务教育,加强学前教育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从玩具设计理念的转变上来探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是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作为学前儿童的玩伴、学伴兼老师,多种多样的玩具带给儿童的信息量和操作机会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应当充分把握这个机会,充分发挥玩具寓教于玩的多元化功能,为儿童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注:项目来源:
【关键词】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学;主体性
学前教育是儿童一生中接受教育的最基础的阶段,它对儿童未来的发展能起到良好的奠基作用。语言是学前儿童学习概念、发展智力、扩大交往范围、促进社会化发展的基本元素。学前期是儿童语言发展尤其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学前儿童有了语言,便拥有了良好发展的条件。因此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学中,能否正确认识学前儿童的主体性,树立学前儿童主体性观念,并在具体教学工作中认真贯彻实施,对学前儿童语言的学习至关重要。
一、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
(一)主动建构性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对周围人们所提供的语言进行着重选择,然后选择他们所能理解和模仿的语言进行有意识的练习;第二,在模仿成人语言的同时,将语言进行再创造和变动,变成自创的语言然后表达出来;这种根据自己需要进行的创造性和变通式的模仿,正是儿童主动参与语言构建的过程。第三,学前儿童通过自己言行影响周围人的言行,周围人提供的语言受儿童自身特点影响;第四,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交际,不断进行实践,儿童才能掌握这门语言。
(二)综合性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综合化的过程,语言的学习与其他方面的学习是紧密相关的。例如,科学探索活动,通过科学探索活动可以为儿童提供语言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的能力;还可以给他们提供语言教育机会,从而获得了语言经验。
(三)累积性
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儿童学习和掌握一种语言、一个词汇、一个句子,都需要从不理解到部分理解再到完全理解,积少成多,逐步形成和完善。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生理因素:整套发音系统和大脑神经系统是否健全,都会影响儿童的语言学习,此外,成熟完善的语言器官和感知觉系统对语言的学习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心理因素:儿童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能力等心理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语言学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大脑的认知能力方面。如果儿童对语言描述的事物完全没有感性认识,又不能理解词义,成人在与之交流时说出的事物名称或抽象概念就会让他茫然无措,就更不用提模仿和表达了。
社会因素: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教育水平、对待儿童的态度以及成人语言观念都会对儿童的语言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语言观念对于儿童语言习得所发生的重要的影响往往被人忽视。
情绪因素:儿童在社会因素影响下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所表达出来的情绪,以及成人对儿童表现喜爱或厌恶,都足以影响儿童说话的意愿。
三、发挥学前儿童在语言学习中主体性作用的措施
(一)确立儿童的主体地位,师幼共建课程
要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教师首先要确立儿童的主体地位,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尽量做到通过儿童主体进行努力,让儿童处在主动发展的位置上。尊重儿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言学习的特点,从而引导儿童在语言学习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确立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
所谓师幼共建课程,主要是指教师应该改变已经习惯的课程设计的模式、观念和做法,将原有的教师来设计课程变成教师和幼儿共同建构课程,使课程真正做到为儿童发展服务。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和表现,实施教学计划,并不断的进行调整,以符合儿童的学习需求。
(二)采用多种途径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组织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进行语言教育,也可以借助日常生活各个环节进行语言渗透教育,还可以通过组织儿童游戏进行语言教学活动。总体来说教师要为儿童的语言学习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让儿童积极参与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主要方法可以有:第一,示范模仿法,教师通过自身规范化的语言为儿童提供示范和榜样,然后儿童进行模仿,儿童在模仿教师语言的同时,将语言进行再创造和变动,变成自己的语言然后表达出来;第二,游戏法,教师可以利用丰富有趣的游戏训练儿童的发音,丰富儿童的词汇和学习句式,这种方法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儿童主体作用的发挥。第三,表演法,教师可以让儿童分角色扮演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的人物,然后通过对话、动作、表情等各种方式进行表演,寓教于乐,更容易使学生掌握语言技能。
(三)建立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
教师和幼儿建立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老师和幼儿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老师不能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而是要走近孩子,不仅是身体接触,更重要的是心要贴近孩子,与孩子一起交流和活动,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活动氛围。教师要用平和的心态公平的去看待每一个孩子,为他们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然后积极主动地与老师进行合作和交流。
要发挥语言教育教学中儿童的主体作用,教师就要使自己成为幼儿的知心朋友,通过与幼儿交谈,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多听儿童的见解;遇到问题,与儿童共同解决。使儿童置身于一个温暖、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以儿童为主体,积极引导儿童参加各种活动,为儿童创造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从而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晓梅,韩妍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8(06)
[2]雷红云.对儿童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