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从上古至今,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我国是个以农业为发展基础的超级大国,农业人口比重大,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日将突出。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移,农业人口比例不断缩小,农村城镇化逐步加快,而转变过程中的农村居民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在时下,农村城镇化,农村经济,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改变等环境背景下,农村居民的思维模式与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不协调导致农村精神文化发展的滞后。广大的农村教师成为这个时期农村教育发展的中流砥柱。故对目前国内农村教师专业化现状以及培训管理机制进行探讨和分析具有强烈的社会需求和现实意义,也关乎到国家农村教育发展。
二、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培训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涌现,农村逐渐向小城镇的方向发展。这是农村向城镇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农村在这个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居民的思维方式出现了一些时代性的变化。政府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断出台资本下乡等政策,引导更多的新兴产业向农村地区倾斜,社会对农村居民的能力和素质文化水平要求的提高,社会福利制度的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的普及等都赋予了农村教师新的时代要求和使命。且城镇化过程中,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农村的教师的专业化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问题显得越发突出。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道路需要研究机构的参与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其中对于如何构建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管理机制的研究更是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缺乏科学的教师专业化培训管理机制。该问题在国家的农村教育招聘体制中表现尤为突出:大多数地方政府错误认为新教师在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经过短期的实践可达到基本的教师职业化标准要求,故缺少设置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对新教师进行职前专业化培训,导致新教师融入新的教学环境过程中相当被动。近年来,政府开始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其中把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放在重要的位置,同时教师的职业地位也相应提高,该方面政策的实施引导更多社会人才和精英加入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行列。但是,政府在引进人才的基础上,缺乏建立对教师进行职业化专业培训的管理机制。目前的大多数农村教师的培训以“满堂灌”的课程方式,更流向于形式化,缺乏科学培训理论的有力支撑。在政府和社会对农村教师赋予越来越高的期望的同时,而教师专业化培训步伐却滞步不前的背景下,必定导致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育畸形发展。最后,现有学校官本位的管理机制以及对教师人文关怀的缺失抑制了教师自主能力的发挥,导致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缺乏更深层次的发展动力。下面我们主要对以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给出解决策略。
三、构建职前培训和职业专业化的一体化培训机制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属于社会学领域的概念,其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是教师教育专业化职业地位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尊重,第二是教师专业职业水平的提高。即农村教师专业化的最终目标是发展教师的知识理论能力以及教学实践水平,使其不但专业于自己所教学的领域,而且拥有多交叉学科知识。
农村城镇化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从教师的教育对象学生出发,对多领域多学科知识的向往,枯燥落后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从家长重视教育的角度出发,与外界的多方面多渠道的接触,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关心程度空前提高,对现有的农村教师的能力水和专业素养平提出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城镇化过程中,第二、第三产业往农村地区转移,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是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逐步提升.故必须建立教师职前和教师职业专业化一体化培训机制,从源头上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首先,现有的农村教师的招聘制度主要停留在针对在校应届生,而新教师在原有的知识理论和框架以及从未经过专业培训机构的职前培训的情况下投入教学实践,出现新教师无法快速融入教学环境的困境,对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产生极大的挫败感。故建立更有针对性和更切合实际的教师职前培训,加强教师在价值取向的正确指引,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促使教师的价值取向从教师职业化专业地位的追求转化为农村教师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
其次,“铁饭碗”的教育保障制度和缺乏上升渠道的现状促使教师产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学习的惰性。农村教师自我发展需求的降低从根本上影响农村教师主动接受新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专业水平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故政府在构建基本完善的教育保障制度体系的基础上,从制度上规定定期对农村教师进行免费的资格培训,并通过奖罚鼓励刺激制度激发农村教师自我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主动性,并从根本上拓宽针对教师提升平台的上升渠道。学校必须努力拓宽农村教师获得所从事专业领域知识的渠道,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教师专业化的再教育,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实时性更新。
最后,制定的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机制时必须强调职前和职业专业化培训的一体化,避免传统上职前培训和职业培训的知识分离,必须保证整个培训过程的连贯性,以减少教师对培训效果的犹豫和担心,影响培训主体接收培训的积极性,以保证达到满意的培训效果。
四、改革农村教师管理机制和促进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不管从国家教师“铁饭碗”管理的机制,还是教师服务对象的社会性出发,教师作为个体的专业水平的发展都离不开外在环境和外在因素的推动。地方政府和学校负责人的官本位思想以及对教师的管理模式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性。
其一,采取统一的考核机制,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教师的个人潜力发展。为了保证升学率和学校排名,大多学校负责人对教师的考核标准主要以学生平均成绩排名作为教师成绩管理的重要参考指标。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村教师探究式教学方式的积极性。教师无法试图采用现代建构理论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
其二,教师的教学方式统一化,导致教师的自主教学意识的缺失,影响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积极性等核心因素。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农村教师的主动发展思想薄弱,缺少准确的自我定位和对人生职业的系统性规划。故学校必须从整体上科学制定农村教师的考核制度,把农村教师的管理工作上升到人力资源管理学领域,以开发教师个人能力最大化为目的。
其三,由于教师本身职业的特性决定农村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多种类型的社会个体,包括学校领导,家长,学生等。这种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导致教师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职业敏感。所以在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互动关系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对农村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产生深层次及的影响。故学校必须加强构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氛围,提高农村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这种人文关怀氛围的构建同时也可实现从教师正向学生的传递。
五、总结
本文从农村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对农村教师专业化现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从根本上剖析农村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针对现有教育体制下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管理的弊端,提出构建农村教师职业专业化培训管理科学机制的策略,从根本上上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相适应。
(作者单位:何依霖,广东省高州市东岸小学;李文杰,广东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顺.教师专业化下中学教师自主发展现状和策略的调查研究[D].2005,05.
[2]王彩霞.教师专业化培训离他们还有多远[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3).
[3]曲铁华,冯茁.专业化:教师教育的理念和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5,17(1).
[4]张军.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02,176(2).
论文摘要: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的教师文化,应该在专业化视野下予以重构,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对新型教师文化的诉求。教师文化建设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通过农村教师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阻滞的分析,从提高农村教师文化理论素养、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评价观、营造学习型组织等方面重构农村教师文化。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文化;农村教师;阻滞;重构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文化
(一)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它强调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及其对于经验的不断反思,以及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一个终身学习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的专业结构可分为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三个方面。专业精神是教师在信念、追求上充分表现出的风范与活力。专业知识包括各种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专业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即智力,它是维持教师正常教学思维流畅性的基本保障。特殊能力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与教师教育实践直接相连的特殊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等;第二个层次是有利于深化教师对教学实践认识的教育科研能力。
(二)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蕴涵在教师个人或群体中的独具的文化特质,它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改变,具有时代的鲜明特色。具体来说,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及情绪的反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教育理念;二是价值体系;三是行为模式”。其中,教育理念是教师文化的支柱,价值体系是教师文化的核心,行为模式是教师文化的表现。
农村教师的所处的特定生存环境决定了他们与城市教师有着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他们具有纯真、质朴、勤俭、善良的性格,带有传统农业文化的烙痕,但农村教师身上又无不藏匿着现代文化的影子,农村教师经常在这两个不同的文化时空里进行角色转换,时刻不忘捕捉来自城市的文化因子并将其融入农村教师文化。现代农村教师文化在通向现代性和课程改革的征程中显得力不从心,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因此,研究指向专业发展的农村教师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教师文化重构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的教师文化,应该在专业化视阈下予以重构,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对新型教师文化的诉求。农村教师素质低下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农村教师知识素养的极度欠缺是我国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必要加强农村教师文化。当前,农村教师文化与新课程文化的不一致,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阻碍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农村教师文化重构有助于激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文化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激励着教师的行为,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农村教师文化重构有助于挖掘农村教师群体的资源。通过专业合作寻求同事间的互动,农村教师可以通过其他教师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升自己的专业内涵,这也是当前迅速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农村教师文化重构十分重要。
二、农村教师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阻滞
(一)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
1.教师专业意识淡薄。笔者对河南省部分市县农村教师做了调查,在回答“您认为中小学教师是一项职业、专业或事业”时,认为教师是一项职业的占50.2%,认为教师是一项事业的占46.8%,认为教师是一项专业只占3.1%。不少农村教师认为教书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他们在机械的、年复一年的教书生活中形成了思维惰性,对教育缺乏激情,不愿意、更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当此类教师在一所学校占较大比例时,将阻碍以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与时俱进为特征的教师文化氛围的形成。
2.自我成长意识薄弱。由于农村生活的清苦,不少农村教师似乎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丧失专业自主发展的勇气和动力。有些教师常常把学生的提高与教师的发展相对立。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缺乏问题意识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这就使得他们缺乏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和专业进取精神。
3.自身知识陈旧老化。教师的知识可分为“实践性知识”与“内容知识”两大类。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决定其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影响其自身的成长。笔者调查发现,农村教师年龄老化和知识结构老化现象十分突出。在一些小学,由“民办”转为“公办”教师的比例相当大。这些教师观念较为陈旧,知识结构老化,方法落后。尽管他们在道义感的驱使下,尽职尽责,却仍然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另外,一些农村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时,由于自身知识不足,很难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来解读,更不能通过教学内容而展开师生共生互动的知识阐释和文化建构。
(二)农村教师的价值取向偏差
1.教育的工具取向严重。工具理性思维的教师文化,往往产生的是单向度的教师,这样的教师缺乏自身价值的意义追求,更不可能实现教师个体的内在价值。然而,当前社会看重的是教师的外在的工具价值,认为教师的劳动是传递性而非创造性的工作。这种工具性价值取向在农村中小学校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学校领导认为教师就是教学工具;教师认为学生就是考试工具;同时把自身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被完全庸俗化了。这样,教师成为物化的人,受自然所操纵,受工具理性所支配,渐渐丧失了生命的激情。
2.教育目标的城市倾向较重。当前,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远远不如城市,因而以城市文化为主导的价值体系往往成为评价、淘汰、更新和发展社会文化的标准。作为农村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言人的农村教师,虽然对城市生活充满无限的渴望,却很难改变自己弱势的生存环境,也很难追求与城市人等同的发展机会。于是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向其传递脱离农村、进入城市的观念。
3.农村教师职业精神的式微。物质文明相对城市十分匮乏的农村地区,农村教师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不再纯粹满足于传统社会的“重义轻利”、“舍生取义”。在“利”和“义”的博弈中,由于经济利益所驱动,容易滑向“利”的一边。笔者在河南省部分学校调查发现,在对待自己的工作方面,46%的农村教师只求过得去;10%的懒散马虎、敷衍塞责;在对待学生方面,20%的教师冷落歧视差生,50%的教师虽然不冷落歧视差生但也不给予特别帮助,34%的教师对学生的生活漠不关心;约有22%的教师以是否符合自己的个人利益来看待领导的工作安排。教师职业道德不尽如人意,其职业形象受到严重影响。
(三)农村教师行为失范
教育规范是制约学校成员个人行为的重要途径,凡是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甚至是冲突的行为都是失范行为。农村教师的行为失范主要表现为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与学生之间行为的交往失范。农村教师主要以“口述与板书”为主的方式呈现教材内容;以教师中心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单向的信息交流,学生被动地接受和服从,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被限制;另外,知识本位主义影响很大一部分农村教师把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在认知目标上,把教育限制在认知的范式内,甚至认为完成知识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任务。
2.教师与教师之间行为的交往失范。农村教师往往以“独行者”的角色履行自己的教学任务,仅靠自己的教学经验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之间既无深度的交流,更无真诚的沟通与合作。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常常处于貌合神离的状态。 3.教师与家长之间行为的交往失范。庞大的农村务工人员涌人城市,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因为父母长期外出打工,而监护人对儿童学习缺乏关注,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教师也缺乏与监护人交往。这样,就阻碍了教师文化向农村社区传递的途径,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往日益趋于边缘化状态。
三、专业化视阈下教师文化的重构
(一)教师应提升自身文化理论素养,实现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教师在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实践及文化反思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通过文化主体精神的觉悟与唤醒,对自身文化与发展的自知,逐步实现对自己教师文化的不断超越。研究者认为,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更多的是“自造”(self—made),而不是“被造”(be—made),教师发展在更大程度上要依赖“自助”。随着“反思性实践家”(re—flective practitioner)教师形象的提出,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而通过改进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觉水平,实现专业自主。“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必须坚持不断地学习,坚持不断地学会教学,教师的终生学习或专业发展必须是自主的”。处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教师,要不断改变传统的思维惯性,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文化资源,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努力构建既有现代文化内涵,又有农村地域文化特色的农村教师文化,以适应农村教师自身和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应有准确的角色定位,加强师德修养
农村学校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作为农民心目中的知识分子的农村教师对自己在新时期的角色定位应有清醒的认识,因为这是农村教师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我国教师文化经过了圣贤文化——官僚文化——公仆文化的发展路径。目前,这三种文化特征在我国农村教师文化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笔者认为,农村教师是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他们有着低层次的物质要求,也有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在当代农村人力、物力和财力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以教师的无私奉献来换取农村教育的发展,以牺牲教师的利益来减轻国家的负担,是不可取的。农村教师不能缺少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基准和个体需求,只有这样,农村教师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保护,才能拥有教师个人的幸福生活,才能塑成农村教师的完美职业形象,才会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
(三)以新课改为契机,更新教育观念
加拿大的著名学者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A)也指出:“全球教育改革越来越被推向通过学校的结构调整、制度完善等来实现变革的轨道,而对教师文化却很少顾及……因此,将来的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运动应该更加重视教师文化的价值。”故而,农村教育改革不能仅停留在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等方面的修修补补,更要致力于学校教师的价值观、教育信念、共同愿景、思维方式等的变革。教育变革成败的决定因素在于教师文化。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因此,新课程首先是精神追求和观念转变,而不是物质追求。在农村新课程改革的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推行新课程,必须更新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使其价值取向与新课程内在的价值取向一致。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教师文化的核心,能否塑成与新课程文化价值取向一致的农村教师文化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否则,如果农村新课程改革过分苛求物质条件,很可能因条件缺失导致农村新课改停滞。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是课程的“积极推进者”、“平等对话者”、“行动研究者”,要求师生之间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建构知识,新的课堂十分强调“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综合渗透性”。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开放的胸襟,充分利用农村的文化资源,融合现代教师文化的教育理念,开创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天地。
(四)转变教育教学评价观,提升农村教师的评价能力
根据心理学归因机制,适当的评价有助于强化受众者的某项行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对自己和同行的评价时,教师应将“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否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使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及体质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二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否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打好了基础,包括接受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三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否从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方面去培养学生,为学生的多种可能性的发展打好基础。确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指标”的教育评价观,要求教师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实现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课程内容以服务应试为主向以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教学评估重结果轻过程向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相统一转变。
关键词:校本教研;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一、令人堪忧: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
在经济全球化、学习社会化、信息网络化趋势日益加快,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以及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空前提高的背景下,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师已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已成为各国的共识。而我国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专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新课程顺利实施、推进的瓶颈。
农村教师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尤其是山区、岛屿和西部农村学校教师的学历更低;教育观念比较滞后,对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缺乏深刻的理解;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知识陈旧、老化,综合适应能力差,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方法比较落后,教育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严重缺乏;信息技能较差;研究意识淡薄,研究能力较差;自我发展意识较弱。这些问题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应用的日益广泛显得更为突出,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已成燃眉之急。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1]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指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地位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或专业水平的提高,是教师健全人格和实践性智慧的成长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专业发展涵义的多面性。专业发展过程是教师经验与环境持续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从个人、课堂教学和学校发展等多层面来检视。
2.专业发展方式的多元化。
3.专业发展囊括认知技能的发展与情意改变。
4.专业发展发生在人际网络及情境之中,它总是基于学校的具体情境。教师面对教学环境中的不确定性与挑战,需要得到同事的鼓励与支持,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必然表现在人际关系上。[2]
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经验等不断成熟、不断提升的过程,是教师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提高的过程。我们要根据农村教师的现状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特征,努力探寻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二、治本之策:大力开展校本教研
(一)校本教研的内涵特征
校本教研是指为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在学校中以学校为主体组织发起并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为指向而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它以学校为中心,以学校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学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与师范大学或教师培训机构结为伙伴关系为合作平台,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它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因此,作为一种基于“校本”的学校教师发展的策略,它既不是把目的狭隘地局限于教师个人的发展,也不是统一地按照同一模式去塑造每个教师;它既不同于以高等教育机构为本的教师培训,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下学校日常的教研活动,而是恰当地以学校这个教师工作和成长的基地来整合各种教学和研究的资源,组织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实现整体化、系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
(二)校本教研的优势
研究表明,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教学中的脱产学习,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新的教育思想,必须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观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之中才能逐步确立。因此,作为增强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应该融入教师的教学实践之中,在对真实教学情境的体验和感受中,在对教学的现实反思、探索和创新中,获得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校本教研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它对于实践经验的整合、提升更为有力,它能从根本上促进课堂教学系统的良性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因而对于农村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1.增长知识、增强能力。校本教研是教师一起讨论、辩论、交流、研讨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它重视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慧的开发与整合,能够促进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实践,营造教师的专业团队精神,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能力。教师通过经常性的组织学习和反思性实践,不仅能够使个人的智慧在团队中获得充分的彰显,而且还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这是其他学习或培训形式难以替代的。
2.突显主体性。由于校本教研的主体是由具有共同理想和远景规划的教师群体所组成的,它重视自下而上的教师自主自律的管理,突显教师的主体性,因此在校本教研的形成与展开的过程中,不仅能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能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可以说,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
3.和谐人际关系。集体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要素之一,教师经常采取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伙伴式的合作方式,协调、发现、讨论和解决问题,能够加深同事情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教师个别的、独立的学习所难以比拟的。
4.共享专业资源。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在一个教师群体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校本教研的每个成员在相互学习与交流中,能够不断地获得和整合更多的信息资源和专业经验,可以学人所长,补己之短,从中不断地超越自我、更新和完善自我,提高专业技能,最终获得专业发展。
此外,农村学校的发展现状也决定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最佳选择。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制约着农村教师在职培训机制的运行。一方面,教育经费的短缺使得农村特别是边远农村学校无法派送教师去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另一方面,因农村地域广阔,农村教师队伍庞大,培训对象差异大,培训又具有分散性、广泛性、多层次性和弹性大、约束力不强等特点,使培训在课程设置、培训层次、时间安排、组织形式等方面较难统一。因此,农村学校更需要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研究。农村学校发展的另一个现实问题是,无论是学校集体还是农村教师个人都亟须师范大学和培训机构的专家、导师的专业引领,尤其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实施的时期。随着大学和中小学联合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步伐的加快,以高等师范院校和地方教研部门的专家、学者为主体的教育研究群体已开始走出校门,走进农村中小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这为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的开展提供了一种专业性技术支持。
三、对策与措施:农村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几个关键问题
开展校本教研,无疑是发展农村教育、提升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及农村中小学的特殊性,使得开展农村教师校本教研更具复杂性,尤其是校本教研制度还处在建设阶段,对于广大农村教师形成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重学习的新型的校本教研风气而言,有较大的难度。要顺利开展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需要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树立专业发展观: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
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自身专业素养的培养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往往要求不高,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观念比较淡薄。随着教师专业化趋势的加强和信息社会对教师专业(专业知识、专业道德、专业技能等)要求的提高,农村教师不仅要确立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的观念,更要确立专业发展的观念,这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促进专业发展的前提。
1.确立农村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提高研究能力
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需求和意识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自我意识是人成为自己发展主体的必要条件。“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它把个体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提高到自觉的水平。”[3]独立的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意识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出更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教师在志趣、能力和心向上具有高度活性,能适应社会与教育的急剧变革,使职业生涯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具有较强自我专业发展需求和意识的教师,是自己专业发展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终身学习者,他知道自己现在的专业发展水平和专业发展目标,知道自己现在需要什么,应该做什么,能够自觉制定出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并在专业发展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计划,使其不断完善。只有具备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才能“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4],使自己成为一个“自我引导学习者”(self-directed learner)。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提高研究意识和能力。教师进行教育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课堂和改善自己的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可以逐步实现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因此,农村教师首先要努力改变“教师只是教学的执行者”的陈旧观念,努力提高自主的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不是在配合专业研究人员进行研究,不是研究的“配角”,而是研究的主体,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优势。此外,农村教师还要形成自主的研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方案的能力、在行动中实施和调整方案的能力、整理和评价研究结果的能力等等。
2.强化农村教师校本发展理念,转变校长观念
校长和教师能否意识到原有的不足和校本发展的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各国在实施教师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教师职前培养的功效有限,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更多的是在在职阶段获得的,而在职阶段的专业成长,其核心就是产生处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情境的实践性知识。一些学者指出,“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 [5]“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6]教师实践智慧的提升和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只能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才能得以实现。它强调专业发展要基于学校的具体情境,要与教师的教学工作直接相关。世界教师教育的新理念是:学校既是教职员工工作的地方,也是他们生活、发展的地方;学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培养教师、促进教师发展的场所。美国霍姆斯小组(Holmes Group)在《明天的教师》(Tomorrow’s Teachers,1986)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放在教学这个特殊环境中来实现”。[7]美国教师教育鉴定委员会认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实践能丰富并深化他们的教学经验、检查他们的教学进程、展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及所做的事情。实践使师生在共同生活的世界中教学相长。教师应树立校本发展的理念,积极参与校本教研,主动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以新的理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体会教育品质,并通过专业引领、合作分享和实践反思的有机结合,提高校本教研的效能,促进自我发展。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设计者和负责人,校长的观念直接影响学校的专业文化,引导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校长应该转变长期以来把学校只当成“学生发展成长的场所”的观念,而应树立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场所”的观念。校长应该时刻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关心、满足教师专业成长全方面的需求,调动教师内在的动力,开发其潜能,创造物质条件,营造积极的氛围,支持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完善校本教研过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1.重视教学实践基础上的反思──校本教研的基础
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高级思维能力。能否进行有效的反思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关键因素。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力量”,[8]它将促进教师由外控的专业发展向内控的专业发展转变。教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促使教师在实践中积累、在积累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农村学校有其自身的特色,农村教师要从日常教学入手,在分析农村教学行为中进行反思;从自我评价入手,在进行自我评价中剖析自我;从农村问题入手,在强化行动研究中明辨自我;从农村学校的典型事例入手,在撰写农村教学案例中进行反思;从自己擅长的形式入手,表述自己的反思研究行为。通过反思、研究、改进,再反思、再研究、再改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独到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实践证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不仅能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而且能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寻求自己的专业发展,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2.构建农村教师互助合作的研究共同体──校本教研的灵魂
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校本教研把解决实践问题放在第一位,需要教师组成研究共同体,彼此信任,互为伙伴,无拘无束发表意见,把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自由地表达出来;需要教师研究共同体的专业切磋、协商、交流和合作,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只有这样的研究才有可能做得真实、详实、扎实,才能达到共同成长。一方面,研究共同体拥有整体搭配的行动能力,共同体的智慧高于个人的智慧,当共同体学习的时候,不仅共同体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个别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学习方式更快;另一方面,合作互动的共同体通过共同研习、示范教学以及系统的教学练习与回馈等方式,彼此学习和改进教学策略,调动每位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创设多元的、立体的、交叉的教科研氛围,提升教学质量。对于边远的农村学校和研究意识淡薄、研究能力缺乏的农村教师来说,更应该充分利用同伴互助和同行交流的优势,既注重发挥骨干教师、学科负责人的作用,又注重老教师与新教师的传、帮、带和精诚合作,促进学校教师的整体发展。为此,农村学校应该努力搭建农村教师信息交流、深度讨论、教学研讨的交流平台,营造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教研气氛,使教师彼此间共享信息、加强沟通。教师要努力改变专业个人主义的工作方式,走出封闭的教师文化,在互助合作中发挥集体智慧,共谋解决问题的策略,共享教研经验。
3.建立农村教师自主自律的管理模式──校本教研的保障
不同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对教师专业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权力至上的管理模式,滋生和助长了长官意志,泯灭了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抑制了教师个性的发展。而目前国内外正在倡导的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教师平等参与的自主管理模式,致力于摆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理念,关注真实的教育情境,回应知识的革新和社会变迁的需要,整合个人、群体、组织、社区以及文化的需求,并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自主管理模式有助于促进农村教师从被动发展走向主动发展。教师通过自主管理,可以自己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选择合作伙伴组成研究团队,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确保校本教研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就必须有效发挥农村教师的自律意识,实施农村教师的自主管理。
4.倡导专家引领,打造农村教师指导平台──校本教研的关键
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实现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为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观念与技术层面的支持。一方面,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极其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校外专家教育理论的指导,这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专家也需要进行亲身的实践,需要到农村学校,到边远地区的教师中间去体验,只有这样,专家才会拥有更直观的感受和更丰富的案例,才能更深入地指导教师进行校本研究。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应该为教师创造更多引领的机会,如本地区骨干教师的引领、教研人员的引领、大学和研究机构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特别是大学和农村学校组成的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等等,已经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做法,在当今中国也已经蔚然成风。对于有条件的农村学校,还可以搭建教育网志(教育博客BLOG)平台,通过网络进行引领,即在网上选择优秀的专家,寻找优秀的教学资源,在网上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学校应该努力营建轻松、亲密的指导氛围,让专家经常走进校园,以朋友的身份与教师近距离接触,共同探究。这种平等研讨的指导方式,能为教师深层反思、质疑问难创设良好的氛围,能加快教师对新理念的消化、吸收、运用,能加速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三) 建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保证
1.建立农村教师的专业标准
目前,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全球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许多发达国家与地区在法律、经济、政策等方面担当起推进教师专业化责任的同时,也大都重视教师专业标准的制订,意在通过建立教师专业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质量,以指导教师专业化进程向着预期的目标发展。在信息社会,教师专业的知识基础、专业道德、专业训练等内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对学生负更大的责任,需要更主动更全面地关心学生。因此,我们必须审视我国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结合教师专业的特性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制订农村教师专业标准,以保证农村教师专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首先,要根据国情,构建我国农村教师的专业标准体系,对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现代教育观念、教学能力、身心素质等作出明确的要求。第二,要注意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异性,建立灵活多样的农村教师分级制度,调整农村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第三,既要关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性、阶段性、时代性,又要关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性、终身性和延续性,使标准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帮助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
不同的教师评价制度对于校本教研机制的构建以及对校本教研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一个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能够引导和鼓励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而封闭性的教师评价制度,采取的是由校长主持的自上而下的评价模式,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随意性,不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标的评价制度,不仅强调评价目标和内容的系统性,而且关注评价方式的透明度,尤其强调评价标准的民主、协商、共建的过程,倡导参与教师评价的双方共同商讨评价程序,确定共同的评价标准。发展性教师评价以注重教师的内部动机来评价和激励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全程的动态评价。它旨在促进教师专业的改进、提高和发展,通过评价帮助教师提高成就、找出差距、改进工作、实现发展。农村教师应该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它能够激发农村教师的动机,增强教师的信心,鼓励教师的创新,增长教师的才干,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创立校本教研工作的激励机制
激励之所以重要并长期受到学校领导的青睐,这是由它所具有的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这一属性所决定的。无数的客观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激励应用得当,就能发挥很大的积极效应。然而,激励又不总是必然地会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应用不当,可能会引发教师心理上的不满和怨恨以及行为上的消极对抗,从而损坏激励功能。因此,我们在把理论学习、撰写论文、参与校级以上课题研究等要求引入校本教研考核中,在注重运用教师的激励机制,使其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的时候,更要注意激励的时效性,把握奖惩的尺度,处理好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之间的关系。学校要尊重教师自身发展的心理需要,充分利用激励机制,挖掘教师的潜在价值,引发强烈的需求动机,以进一步唤起、激活和弘扬教师对人生境界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而促进他们自身的不断完善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总之,在终身学习时代,“教师要有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的意识,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探究式学习,要不断获取教学专业技能,学会创造性反思,构建多元化知识结构,向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方向努力”。[9]教师应该寻找专业发展的机会,经常交流教学和教学方法,参加各种有利于提高专业水平的活动。我们应该切实认识到校本教研对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应该尊重教师的意愿和感受,关注教师的情绪发展与需要,充分体现教师本位原则,努力为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提供条件支持。只有这样,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基于校本教研的农村教师的素质才能得到提升,专业水准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3.
[2]〔美〕大卫·理斯曼.孤独的人群[M].王昆,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43—253.
[3]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0.
[4]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8.
[5]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4—112.
[6]顾泠沅,杨玉东.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行动研究[J].教6育发展研究,2003,(6):1—7.
[7]范宁,编译.霍姆斯协会报告:明天的教师(1986)[J].外国教育资料,1988,(5).
一、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师结构严重失衡
当前,农村学校思想品德教师普遍是“老、中、青”三代。“老一代”是是民办教师“洗脚上田”转正的,他们当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这部分教师教法单一,观念落后,知识结构陈旧,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中一代”普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毕业的大专生,这批教师综合素质较高,属于学校的中坚力量,但当时大学还没有扩招,人数相对较少而显得有所不足。“青一代”普遍是本科生,但是重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都流向了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城区学校,最后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往往都是一些教育学院扩招后的“二流学生”,而且还包括了一些通过招考录用的持有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类毕业生。因此,如此失衡的教师结构,直接导致着学校中坚力量的不足,制约着农村学校的良性发展。
2. 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欠缺
“老一代”临近退休阶段,“自我更新”的意识淡薄,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新知识懒于进行积极的调整与更新;“青一代”容易接触新鲜事物,但经验不足,不懂得积累专业案例知识和可供借鉴、反思的实践案例,策略性知识欠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不能够灵活运用原理规则,不能高效地整合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而且在农村学校,思想品德课往往被弱化,成为“次科”。再加上中小学英语、计算机等学科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本来为数不多的“中一代”政治专业教师,也被学校“中途改行”或兼课,进一步导致农村学校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质量总体不理想。这种状况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 部分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信念淡薄,专业情操滑坡
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农村中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包括思想品德教师)不注重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构建,对诸多的教育教学观念或理念随波逐流,往往是按照教材教参照本宣科,疏于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重新构建自己的专业信念体系,难以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而在当前公务员岗位日趋受追捧,教师压力不断增大等因素影响,教师地位事实上的偏低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丧失了光荣感、自豪感和事业心,责任感和义务感也相应降低。
4. 思想品德等非重点学科教师获取培训的机会少
近年来,我省的农村师资培训力度有所加强,农村师资队伍素质逐渐得以改善,农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与城镇教师相比,农村教师获取培训的机会却是少之又少。根据现有培训模式,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的教师名单最终由省教育厅直接提供。其确定过程是一个由省、市、县(区)三级由上至下分配名额,再由下至上推荐、选拔的过程。从各类培训的最终名单可以明显发现,培训名额绝大多数来自各级城区学校和重点中小学。乡镇以下学校的教师参与省级培训的机会极为有限,甚至参与地市级以上培训的机会都明显不多。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近一半集中在县(区)教师进修学校,而且培训大多流于形式,效果不到位。培训内容只注重理论学习,没有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针对性不强,难以有效提高农村教师教育实践与专业水平。而且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也着重于主科、应考科目教师骨干培养,从而拉动了这些学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相反,音体美、政史地等教师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获取培训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
二、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
1. 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已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问题,需要教育部门通过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来实现。一是县(区)级政府要认真落实教师编制,按教育教学的要求,全额配置教师数量,加快优化中小学教职工结构,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尽快摆脱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现象,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二是要把好教师队伍进口关。要坚持择优录用,特别是要优先把思想品德等短缺专业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来。三是推进支教制度,调整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积极推行教师支教制度,特别是农村学校与城际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城市和农村教师的合理流动,促进教育系统内部人才资源合理配置,逐步解决中小学教师队伍学段、区域、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失衡问题,特别是边远和贫困地区中小学合格教师短缺以及“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等问题,逐步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质量。
2. 完善培训机制,努力提升农村教师综合素质
农村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和质量均落后于城市教师,农村教师培训的质量关系到农村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国家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教育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明确农村教师培训各参与主体的职责权利,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支持的力度,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培训制度,完善培训体系,加大免费培训力度,拓宽培训途径,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要充分利用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师范院校以及其他一切可利用的教育培训机构,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中要从大局出发,主科、次科全面兼顾,采取定期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面授培训和网上培训相结合等形式,让农村各学科教师都有机会参与各类培训,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3. 坚持四动,提高专业技能
多动手,指学习。当前培训体制下,能够享受到长时间脱产进修和参加各类培训班活动的教师人数很少,而对于思想品德教师来说,更是凤毛麟角。自学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世界上一切成功人才成长的事例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自身的水平,根本的途径就是多动手,打开书本,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水平,最终达到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追求教育教学的最佳教育效果。
多动口,指实践。教师的专业成长归根结底要靠实践。上课是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师要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每学期有意识、有重点地精心准备上几节公开课,争取多动口,上多几节公开课,积极参加教改实验的机会,因为这样不仅增加了自身的压力,而且会获得更多的指导、批评、建议,得到更多的锤炼机会,对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大有裨益。
多动脑,是指反思。一位教育家曾指出: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要学会反思,从中发现自己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反思自己在实践中出现的失误与不足,从而不断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新理论、新经验、新方法,使自己的水平逐步提高,逐步向教研型教师、专家型教师转变。
多动笔,是指做笔记,写心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看文章、听讲座、听课过程中闪现的思维火花,如果不写下来,很快就会忘掉。多动笔,养成做笔记写心得的好习惯,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和不足重新过滤,是对知识的提升和深化,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于永正等名师,他们无不养成了随时随地做笔记、写心得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努力尝试从教学札记写起,写一些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随笔,再到教育教学论文,持之以恒,必定可以有效地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农村英语教师;基本功;专业化发展
农村教育事关“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农村教师事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保障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既是农村教育的需要,也是开拓教师教育最广阔市场的战略之举。由此可见,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当务之急。作为农村学校的英语教师,我们应主动出击,从“听、说、读、写、思”五种基本能力开始潜心修炼,促进专业化发展。这样,才能跟上时展和课程改革的步伐。
一、听——催化教师自我成长
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首先要坚持听课,提高听课的效率。其次是要听一些专家、名师的讲座或点评。我们地处农村,学校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存在着视野狭窄、观念陈旧、方法过时等弊病,教学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多困惑,缺少高明智士的点拨与引领。因此我们要经常听一些专家或名师的讲座或点评,汲取他们的教学经验。第三,学会倾听学生的课堂表现。我们在上课或听课时会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就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里的表现缺少关注。其实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学生活动的时间是否充裕得当等。
二、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提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今天,笔者认为,教师的“说功”不容忽视,应让教师在“说”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教师在“上课”时要追求准确、生动、风趣的课堂语言,包括肢体语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这说明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的效率。
三、阅读——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乐意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多10倍,以便能够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只有大量阅读。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学习更应该成为教师的乐意行为。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这些都是至理名言。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平庸与浮躁,从而让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人生也更加绚丽。
随着时代的进步,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必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以往凭借经验就绰绰有余了,然而,现在我们常会这样怀疑自己:怎么越来越不会教书了。那么,除了学习、学习、再学习,让读书支撑生命,我们已别无选择!
四、写作——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写,是学习英语的五种技能之一。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该写些什么呢?首先是要写好教案。但笔者要提醒一句,千万不要为了应付检查而去抄教案,这样只能让自己的水平倒退。其次是要学会写教育教学随笔、案例和论文等,这样才能提升我们的专业化水平。
五、教学反思——构成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华师大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3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曾说:“为了尽快和出色地掌握教育的艺术,每一节课后,都应当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成绩与不足,同时要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弄清原因是在备课时造成的,还是在上课时直接造成的。”这都说明,教学之后进行归纳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我们只有不断实践、勇于反思,才能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教师反思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对话、沟通的桥梁,也是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的桥梁。
综上所述,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作为农村英语教师,我们要把握机会,主动出击,潜心修炼“听、说、读、写、思”这些基本功夫,用成熟的思考和努力的践行实现漂亮转身,成为农村学校本土化的专业骨干教师,真正意义上为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志欣.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方法[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7,(20):20-23.
[2]施光跃,李荣,邬旭东.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化发展[M].合肥:合肥工业
大学出版社,2007.
[3]徐世贵.教师自主成长[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关键词:教师素质;农村基础教育;提高
一、教师素质的内涵
(一)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德高为范。教师为人师表,发挥着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举止言行无时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的精神境界愈高,道德品质愈好,就愈能在道德品质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就愈能使教师自身素质更上一层境界。
(二)教师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许多工作很难进行准确量化评价,因而责任心便成为影响其学习与工作最重要的因素。教师一旦具有了较强的责任心,就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能使教学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敞开心扉的教育氛围。但如果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机械地教,那么,教学水平与教学成绩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再好的教师,再好的教育方案,再严厉的管理措施也将于事无补。
(三)专业知识素质。21 世纪各国之间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实力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和科技的竞争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这是世人的共识。作为一名专业化的教师一定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来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专业素质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知识:首先,教师应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现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既分化又综合的趋势,各种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应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知识,然后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才能给学生更好地讲解。其次,老师还应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的迅速传播及电子技术的广泛使用,传统的教与学的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所以教师必须及时调整或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高新技术的发展,站在高科技的前沿,才能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属于教师专业发展之范畴,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性、阶段性、法制性、自主性、多样性及其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生态取向②等方面既具有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是由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受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人口以及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③我国农村教师职业专业性不强的状况依然是制约着我国教育发展的因素。④
(四)教学能力素质。为达到教学目的,教师仅仅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还不够,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其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教师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转化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心,逐步发展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自学能力,培养不断进取的意志和品质。二是创新能力。教师的工作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新人,为此教师应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能力素质。教师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在教学中不断提出和解决新问题,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来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三是科研能力。一名合格教师应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把教学科研作为主课题,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并解决新问题,从而使教学活动沿着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前进。
二、农村教师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基础学历层次偏低,与达标要求相距甚远。农村小学教师中民师转正占有相当比例。前几年经招、转等途径转正的民办教师大多数集中在教学第一线,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这部分
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据统计,2003年全市高中、初中、小学各学段专任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分别为25%、34%、44%。可以说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存在先天不足,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加以弥补。另外,尽管许多教师学历已经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师范专业知识学习和培训,他们的知识体系、教学能力的综合素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和改观。
(二)中学教师“层层拔高”现象在农村中学中普遍存在。近几年来,由于高中扩招,造成高中教师严重短缺,不得不从初中教师中选拔大专学历的教师进高中任教,从小学高年级教师中选拔中专学历的教师到初中任教,这种“层层拔高”现象,把原本合格的教师变成了不合格的教师,把原来的骨干教师变成了一般教师,以致造成农村教师队伍业务素质整体水平的严重下降。另外,由于农村学校工作条件差,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机会少,致使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不断流向城市,使农村的师资力量越发薄弱,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质量的低下。
(三)“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致使大中专师范毕业生在农村无法“落户”。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落实后,各级政府为缩减财政支出,压缩编制,使近几年的大中专师范毕业生无法按需分配到位,新鲜血液得不到补充,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教师要有较强的思想素养。定期或不定期地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及当前形势的学习,这样,不仅提高了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还为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每一个教师都应把提高思想素养放在重要位置,从“树形象、铸师魂、做表率”出发,要求自己事事处处做好学生的表率,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高雅的气质影响人。
(二)形成、完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力度。要尽快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就必须促使他们进行继续教育。为此,应形成、完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充分调动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1)外出学习。农村中小学校制订本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计划和实施方案,按规定派送教师参加培训,并保证教师的学习时间,提供必要的学习经费和其他相关条件。(2)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制度。以校本研修为载体,立足校本,覆盖全员,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引导教师把新的课改理念转化为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教师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培养教师的创造素质。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体系,必须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牢牢把握教师创造素质的培养这一主体。教师的创造素质包括:(1)创新意识。即人脑在不断运动变化中的客观事物的刺激下,自觉产生积极改教师创造素质的形成,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成功发挥,会使教师十分看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这是教师继续教育中十分渴望实现的价值。变客观事物现状的创造思想和欲望,是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2)创新精神,即创造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的自信心、坚持力、探索精神和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的品质,是创造力的源动力,决定了人们对创造寄予无限的希望。(3)创新能力,即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课题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它是各种能力的复合体。一般来说,创新能力是由创造性地确定教育教学目标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等因素构成的。
(四)教科研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实现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备课、教学案例、课后反思、论文、课题研究等教科研资源的共享,也是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教师间的联合备课为例:联合备课打破了教师的个体备课方式,使教师的备课行为不再是单一的、个体的,而是集体的、共同的。它把教师备课的整个过程展现出来,使备课的结果不再是教师个体享用而成为全体组织成员的共同成果。除了共同研究备课的人数增加、过程展开以外,对备课关注的提高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对备课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教师对备课的深入研究。联合备课实现的是资源共享,即教师间互相合作、互相探讨、互相借鉴。一个人的备课资源与成果同时供多人享用,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更促进了教师备课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的举措,最终是要实现教师教学的最优化,使学生能享受到最优化了的教学过程。在全面实行课程改革的今天,充分调动教师的合作意识,实现教师间教科研资源的共享,是改变农村学校间资源配置不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N].中国教育报,2007-10-25(1-4).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7.46.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校本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
【中图分类号】G536.22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7-0071-01
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断努力,同时也需要学校为其提供得以成长的土壤。就目前来说,通过大面积的脱产培训和教师流动机制来提高农村地区的师资水平并不现实。那么,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机制,以校本教研带动课程资源的全面开发,坚持教研引领,实施科研支撑,无疑是当前促进农村教师快速成长的首选。笔者认为,学校应该为教师搭建多重教研平台,以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一、建立校本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自2002年新课改以来,伴随着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各个学校都成立了教研室,负责普及新课改理念,并展开校本教研。所谓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研究活动。
实行校本教研以来,确实给学校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它不仅促进了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而且丰富了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以我校为例,自2002年成立学校教研室以来,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保障教师能经常性地开展各项学习交流活动。全体老师通过各学科教研组积极开展 “学科教研进课堂”活动,积极投身于校本教学研究之中。经过几年的努力实践,他们已成为教学研究的真正主人。每年都有多篇教研论文获奖或发表,在校际交流中也获得好评,教师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在农村地区,校本教研也有它的局限性。实现校本教研的途径通常有三种:(1)自我反思;(2)同伴互助;(3)专业引领。在这三种途径中,通过多年的实践和观察,我认为农村教师在校本教研中获得成长主要得益于“同伴互助”。因为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大都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反思总结----二次备课----二次听课评课”这种形式来组织实施的。在实际操作中,同伴互助有余而“专业引领”严重不足。因为首先是限于教师队伍层次的现状,有的学科没有学科带头人,听课评课就成了“萝卜炒萝卜还是萝卜”的无奈。其次是限于学校规模,有的初中学科只有一名专业教师,无法从事相同学科的经验交流。因此,借助兄弟学校的力量,集中联片教研也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教研方式。
二、搭建联片教研平台,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联片教研是根据区域建立的学校联合体,通过校际听课评课、校际互访、校际合作课题研究等形式开展连片教研活动。联片教研打破校际壁垒、打破资源壁垒,加强了校际之间、教师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片教研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学为平台,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构建了研修一体化的校本研修新模式。
联片教研的优势在于,加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专业引领”作用。以我们农二师塔里木片区为例,我们六所学校在师教研室的统一安排下组织开展联片教研活动。每一次活动,首先在本校通过集体备课来探讨教学设计,然后选其中的一位老师去承办学校参加同课异构课赛,并且每次上完课都有师教研室的专家进行评课指导。通过这种形式,解决了单一农村学校缺乏专业引领人而无法提高层次水平的问题。
联片教研的好处还在于:对于因为单一学校学科教师人数少的情况,通过校际交流,同样可以有效的开展校本研修。
联片教研还能缩小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内各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可或缺的学习交流平台。
三、依托网络教研平台,加快教师专业成长
网络教研是伴随网络应用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系统的、崭新的教研模式。 网络教研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研究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以探究学习交流研讨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研平台,广大教师利用这个平台与外界进行合作交流,实现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与传统教研相比,网络教研有以下几个优势:
1、有利于拓展教师交流学习的范围。
开展网络教研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发达地区教育资源与偏远农村地区的学校实时联系起来,教师通过教研网络不仅能和专家进行交流探讨教学中的困惑,还能和其他学校相关学科的优秀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晒自己的教案和教学感悟,其他教师可以跟帖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我们农二师为例,我们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的“跨越式教学”课题研究小组。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课题研究网络平台,每个学校又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建立自己的“知识群”和“学习元”。每位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探讨。可以是网上留言,也可以是实时互动。这样就大大拓展了教师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其他教研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2、有利于发挥课程专家的引领作用。“专业引领”是教师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偏远地区学校,最大的难处在于教师的成长过程缺乏专家的引领,教研活动时相互在做一些低水平的探讨。不能深入学习和感悟。外派学习又涉及到岗位人员空缺和经费短缺的问题。如果能通过网络把专家请进来,那么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以我校为例,我们在北京师范大学建立的课题研究网络平台上,每位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北京课题组成员进行咨询和探讨。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缺乏专家引领的问题。当然,这种教研模式的发展在制度建设上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3、有利于教师间开展真诚的交流。当我们的老师面对面的教研时,或许受到心理压力、面子等问题而顾虑同事的感受,没能说出心里的真心话。但通过网络交流减少了教师面对面交谈时的心理压力,能够毫无顾忌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把自己的想法谈出来,并得到多位教师的指导,使自己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关键词:教师素质;农村基础教育;对策与措施
收稿日期:2007―11―20
作者简介:赵新亭(1957―),男,汉族,山东省定陶人,菏泽学院社会科学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理论的教学与科研。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是支撑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而农村教师素质是当前教育发展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的环节。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一、教师素质的界定
教师素质是教师稳固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从一般意义上讲,教师素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构成。
1.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教师为人师表,发挥着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举止言行无时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的精神境界愈高,道德品质愈好,就愈能在道德品质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就愈能使教师自身素质更上一层境界。
2.教师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许多工作很难进行准确量化评价,因而责任心便成为影响其学习与工作最重要的因素。教师一旦具有了较强的责任心,就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能使教学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敞开心扉的教育氛围。
3.教师的知识素质。黄宗羲在《读师说》中说道:“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其掌握知识的多寡与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目标的达成。根据当前知识的特点,中小学教师应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首先,教师应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其次,老师还应了解新知识、新技术。第三,教师必须具有美学知识和美育素养。
4.教师的能力素质。为达到教学目的,教师仅仅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还不够,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其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新能力。其次,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第三,科研能力。
二、农村教师素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农村教基础育发展过程中,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思想政治品质中存在着问题。农村小学教师师德师风中暴露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责任心,敬业精神不够;二是缺乏进取心,安于现状;三是缺乏危机感,抱着捧铁饭碗,吃大锅饭的心理状态;四是缺乏无私奉献的精神,一切向钱看,只求索取,不讲奉献。
2.编制紧缺,导致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老化严重。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结构一直没有太大改观。中小学新编制标准实施后,虽然精简了教师队伍,清退了一批不合格教师,但是,许多地方农村中小学仍存在教师超编现象。一些地方,由于没有编制,近几年毕业的大中专师范毕业生无法按需分配到位,导致了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老化严重等诸多问题。
3. “层层拔高”,使农村教师队伍陷入低质徘徊的怪圈。前几年经过招、转等途径转正的民办教师年龄多在45岁以上,大多数集中在农村教学第一线,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这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
近几年来,由于高中扩招,造成高中教师严重短缺,不得不从初中教师中选拔大专学历的教师进高中任教,从小学高年级教师中选拔中专学历的教师到初中任教,这种“层层拔高”现象,把原本合格的教师变成了不合格的教师,把原来的骨干教师变成了一般教师,以致造成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
4.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现象普遍,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目前,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大部分学校美术、音乐、体育、英语和计算机专业教师极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教师,只能由一些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这种状况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教师素质,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发展
为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我们应采取采取相关措施解决农村基础教育中教师素质问题。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教师要有较强的思想素养。每一个教师都应把提高思想素养放在重要位置,从“树形象、铸师魂、做表率”出发,要求自己事事处处做好学生的表率,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高雅的气质影响人。增强自己的责任感,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教育工作者。“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了解、关心、尊重、信任学生的老师,能与学生交朋友,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才能有信其道的积极效果。
2.教科研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实现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备课、教学案例、课后反思、论文、课题研究等教科研资源的共享,也是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教师间的联合备课为例:联合备课打破了教师的个体备课方式,使教师的备课行为不再是单一的、个体的,而是集体的、共同的。它把教师备课的整个过程展现出来,使备课的结果不再是教师个体享用而成为全体组织成员的共同成果。除了共同研究备课的人数增加、过程展开以外,对备课关注的提高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对备课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教师对备课的深入研究。这样的举措,最终是要实现教师教学的最优化,使学生能享受到最优化了的教学过程。
3.尽快建立有利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抓紧落实人事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中小学教职工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核心,依法管理教师队伍,加快农村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
目前,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应做好以下工作:
(1)根据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保证农村学校必要的编制需求。要按照保证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力求精简和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根据高中、初中、小学不同教育层次和城市、县镇、农村等不同地域的情况,按照学生数额的一定比例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解决教职工“编制倒挂”的问题。
(2)把好教师队伍进口关,及时为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新的血液。要借助教师资格制度的全面实施,坚持择优录用,把近几年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来。
(3)推进人员流动,调整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积极推动中小学人员校际、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促进教育系统内部人才资源合理配置,逐步解决中小学教师队伍学段、区域、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失衡问题,特别是边远和贫困地区中小学合格教师短缺以及“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等问题。
(4)根据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展情况,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来安置未聘教职工和“在岗不在编”人员,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5)采取切实措施,遏制农村中小学教师“层层拔高”使用的现象,保持农村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高质量师资比例,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质量。
4.加强农村教师培训的组织和管理,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建立完善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和管理,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快速走上制度化的轨道,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保驾护航。充分调动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成为优化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
(1)鼓励教师进修,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首先,学历进修。为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文化修养,制定奖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成人高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学历进修活动。其次,其他继续教育。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各种继续教育活动。学校鼓励广大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参加WTO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更新、创新能力、电子政务等培训,并且把各种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学校实际工作中去,切切实实地提高学校各项工作的效率。
(2)加强农村教师培训的组织和管理,首先,要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和成绩登记制度,制定奖惩办法。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继续教育的成绩,按照有关规定折算成学分予以登记,作为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其次,要建立实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审批制度,规范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第三,建立符合继续教育特点的监测评估制度,形成、完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特别要明确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县(市)、乡(镇)政府和学校的责任,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进入良性运行状态。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充分调动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发展现状;自我水平;管理平台
中小学英语教学专业水平直接关系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及效果,尽管中小学正式开展英语教学已有长时期的经验,但中小学英语师资水平至今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分析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发展现状
问卷调查可以根据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相关理论展开设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包括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品质三个部分。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问卷调查教师的基础能力、英语教学能力、专业品质等多个子项展开调查,每个子项包含四个选项,分别赋值为1~4分。所有数据使用专业软件展开分析,不仅要统计各个选项教师的选择情况,并检验各个背景教师的差异性。本次调查研究的12000个样本数据,可以大致反映我国除去、新疆、港澳台之外多个省、市、自治区多数中小学教师的任职情况。从全国范围角度来说,女老师的人数明显高于男老师,深入分析城乡各个阶段教师分配比例,70.2%的乡镇、农村教师集中在小学教育阶段,只有29.8%的教师服务于乡镇、农村的初中教育阶段。根据调查结果可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团队的主要力量为中青年教师,其中25~45岁的教师占47.9%,小于25岁的教师人数不到10%,但乡镇、农村大于45岁的教师比例较高。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任职教师大专学历占35.9%、本科学历占56.2%,小学阶段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小学教师总数的86.5%,表明国家提升教师学历层次的政策得到良好的落实。
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1.提高教师入职资质及学历层次
学历层次作为影响教师教学素养的基础,提高教师的入职资质和学历层次成为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重心。制定教师职前培训、在职培训过程中,教学技能及方法促使老师的教学素养提升至一个逐渐递进的系统安排中。必须合理修改教师入职培训标准。
2.提升英语教师自我水平
老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业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发展情况。因此,学校在遵循办学理念、目标及远近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统一目标实施自己的专业发展设计及规划,开展与工作合理结合的专业发展方法,制定年度专业评估方法。根据学校在制度有关方面的要求,积极鼓励老师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主动学习寻求改变,确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有助于自身成长为优秀的英语教师。
3.创建教师知识管理平台
教师知识管理平台就是指老师对获得、存储、内化与应用知识等过程实施管理。学校可以从两个方面创建教师知识管理平台,首先,从组织层面,就是学校借助建立的资料库与教师之间多元分享、相互学习制度,便于发现、充分挖掘教师已有的知识及隐性知识,整理成为优秀的教学经验、方法及思想,并将其再次运用在教育实践范围内,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及学校的教学效能。其次,从个人角度来说,规定教师要加强个人专业实践知识的获得、吸收、管理及应用能力,借助专业阅读、撰写教学论文等活动拓展教育事业,不断充实专业知识内涵和智慧,从而成长为满怀自信、高智慧、高水平的专业教师。
总之,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根据教师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改善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逐步深化教师培养制度,确保教师专业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