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园林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园林植物;石蒜;综合评价;依据和规范
在城市园林绿地构建中,园林植物及其应用是主要因素,园林植物景观质量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的整体景观质量[1]。近些年来随着植物造景和生态园林等的提出与实践[2],更加强调了园林植物景观的重要地位,为更好地发挥园林植物的作用,在园林绿地建设前的方案评估和建成以后的经营管理中有必要进行园林植物景观评价,以及在新品种园林植物开发、应用前对其在园林中进行综合评价,以减少盲目投资与开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有关研究甚少,多数集中在从美学的角度对园林植物景观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而且至今尚未形成一种公认的方法和指标体系,这对新品种园林植物的应用将无法有统一的评价依据,势必将影响新型园林植物的开发与应用,因此值得进一步探讨。
本文根据园林植物应用到园林景观中各方面的要素研究与分析,对比以往常用的景观评价方法,探讨一种新的适合于新型园林植物应用评价方法,建立感性与理性两大指标体系,对园林植物进行全面而规范的综合评价,并通过一种新的园林地被为实例说明该评价方法的应用价值与前景。
1 新型园林植物应用综合评价模型与方法
在所选择的评价指标中,其重要性是不一致的,可采用权重系数反映各指标的重要程度[3]。其权重系数在充分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征询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技术学院专家、教授的意见,并结合各大园林公司一线工程师、设计师及高级技工的实践经验提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及评价指标,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确定,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构造园林植物景观评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按感性、理性划分两大类,分别进行评定,如表(1)所示。所有指标分为两大类,三原则分别为生态原则、美学原则、经济原则。其中生态原则、经济原则为理性指标,美学原则为感性指标。
1.1 生态原则
包括覆盖率、生物量、植物生长势、净化空气、拮抗、他感作用、植物褪化变异、生物入侵性、抗病虫害性、抗寒、热能力、土壤肥力要求、繁殖能力强弱、果实、种子污染性等单项指标。
1.2 经济原则
主要从园林工程中所需种植成本、养护成本、清除成本、附加经济价值(花、茎、果、根)四方面进行评价。
1.3 美学原则
从景观美感度上划分,主要以个人感官为主,主观因素影响。主要指标有:植物季相变化、植物叶(包括叶形、叶色等)、植物花(花型、花色、花期)、植物茎(茎型、茎色)、植物根(根型)、植物与硬质景观协调性、植物空间多样性、植物与整体环境和谐性、植物与生态的和谐性、植物观赏特性(包括植物器官的奇特性、株型等)。
每次评价一种新型植物必须选取两种以上(越多越准确)已经在园林景观中应用的同类型的园林植物为对照同时打分,如果该植物的总分值高于对照平均值的30%以上则为优秀的园林植物,很有发展空间。而高于30%则可应用于园林之中。低于对照平均值则为不宜应用于园林植物,应该慎重应用,如低于20%则不应应用于园林之中。
2 实例应用
石蒜属为石蒜科鳞苔类植物,其地下部分为褐色膜质皮包裹的鳞茎,鳞茎近球形或卵形,皮褐色或黑褐色;叶于秋季花谢后或早春萌发,带状或狭剑状,长短大小不一,花色有红色系、黄色系、白色系,还有各色相间的复杂系;花型有奇特的水鬼蕉状,雅致的百合喇叭状;花被裂片有强烈被缩反卷的,也有平展的;有的石蒜适合做切花,有的适合做地被[4]。石蒜属植物具有较为一致且独特的性状特征及生长习性,花时不见叶,有叶不开花,花都开在夏秋季节。石蒜属植物鳞茎有毒性,性甘温,《闽东本草》载“本品内服可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可提取药用成分,已被医学界广泛认可[5]。因此,石蒜又被称为“中国郁金香”。作为地被植物,石蒜属耐荫、耐旱、少病虫害、易繁殖、生命力强、管理粗放、适应性强、野生资源丰富,可很好地应用到园林景观当中。
现以石蒜为例,对照已广泛应用于园林中耐荫地被植物麦冬、葱兰进行NOPE评价。
美学原则内各指标打分人员共60人,分别为江西农业大学非园林类专业本科在读生20人,普通市民20人,园林专业学生、研究生20人(其中本科生7人,研究生13人)。集中1天下午14:30~17:00进行评分,评分媒体为照片,照片为4个季节中旬上午此3种植物生长良好的状态下,采集拍摄,拍摄高度1.4m,焦距保持不变,光圈不低于8,分别拍100张,在从中选取效果较好的40张进行评定打分(其中都包含有花状态下的照片)。照片集中用投影仪放映,5秒钟1张。评分者打分得分乘以权重,相加后求平均。
经济原则,则由九江市中堂生态园林有限公司工程师、设计师、园艺师共计20人打分,得分乘以权重,相加后求平均。
生态原则,由江西农业大学园林学院专家、教授讨论后给出评分,乘以权重,得出平均分。表(2)为统计后各评委打出分的平均分。
3 结果
由于综合考虑了园林植物应用于园林中的影响因子,采用客观的定量指标与主观评判相结合的方法,最终得出石蒜属植物确实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其美学原则指标占27%;经济原则指标占19%;生态原则指标占35%;其中整个生态原则占43%,将近一半,充分体现了建设生态园林的重要性,也十分符合各城市园林发展的趋势。在一种新型园林植物应用到园林中之前先用NOPE评价方法进行预先的评价,可判断新品种的优劣,这对于发展城市园林绿化有很大实践意义。将减少大量的盲目应用园林植物的浪费,此种方法也将对园林施工和园林设计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小德,卢山,方金凤等.地市园林绿化特色性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0(2)
2 上海市绿化委员会,生态园林论文续集「M.园林,1993,(增刊):28-42
3 唐东芹,杨学军,许东新等.园林植物景观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1(4)
关键词:园林专业;产学研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青年自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31401908)伴随着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引起了广泛重视。如何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平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新目标,而园林专业则可以在二者之间起到良好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城市的建设中。因此,高校园林专业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园林专业人才成为首要任务。高等院校园林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园林植物繁育、养护管理,园林绿地的规划与设计,园林施工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能将园林知识和实际应用熟练结合[1]。毕业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园林相关知识,就职于园林绿化、景观类设计、房产类开发、旅游规划、园林苗圃等领域。针对此培养目标, 众多院校针对园林学科的现状与未来发展,不断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方泛开展生产实习、综合实践活动,旨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好地运用相关知识于实践中,为城市建设提供更优质、更理性、更环保的服务。
1现阶段高校园林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园林教学培养模式的单一性
目前,培养模式单一在多数院校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中较为常见,培养模式较封闭,多采取教师讲授的模式。形成教师课堂教授知识点为主,而实践为辅的现状,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在本科教育中未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未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都与单一的培养模式有关联。并且随着园林行业的快速发展,现有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与园林行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高校园林专业人才的供需难以达到平衡。
12专业课开设时间滞后
在多数高校的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中,呈现出一、二年级的专业课安排较少、基础课程量较大,而将大量的专业课放于三、四年级学习,专业课开设的时间滞后,这与学生的考研、就业有一定的冲突。目前园林公司招聘毕业生要求需要有实习经历或工作经历,但是较晚、较密集的开始专业课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就业实践。
13高校园林专业产学研结合现状
产学研结合是高校教学、科研、生产及实践结合的有机物[2],它们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完善。高等院校提出的科学方法及前言的研究成果,都利于校企的生产情况和未来发展;校企的良性发展也会提高教学条件和完善教学方法。可是在产学研的实际合作中大部分并没有较好的达到预期目的,除规模较大或一些历史悠久的院校外,园林产业依附于院校的情况比较少见。在园林专业涉及到的校企中,多数是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综合实习的场所。部分校企在生产运营以及经营、管理方式上都有些许不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与教学结合的效果。主要表现为2方面:合作形式虽多样,但主要合作内容过于单一,校企对院系缺乏足够的调研和充足的了解,未将各自的优势资源融合到一起,盲目追求成果转化;企业生产存在局限性。高校为教学、科研服务,虽然科研成果较好,但是成果造价过高,批量生产较难。
2以产学研结合促进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21树立“产学研”为基础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园林行业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强,与多学科交叉的特点[1],这促使园林专业可与产学研更加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园林专业可与苗圃、房地产、公园、婚庆礼仪等进行产学研合作,在花卉树木育种、小区绿化、公园养护、插花等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仅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问题、用人问题,也为学校提供了生产实习、综合实习及毕业设计的场所,为学生就业打下牢固基础。伴随着园林“产学研”的提出、应用与回馈,部分院校对实践应用环节更加重视,对于现阶段企业的需求人才的情况,将现有的教学大纲、培养计划进行一定的修改,将应用性较强课程的理论学时、实验学时、实践学时的分配比例调整。目前众多高等院校的园林专业纷纷提出要把培养综合型园林人才为主要目标,如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以此模式促进、推动、完善实践教学,培养出综合高素质园林人才。
22建立“产学研”培养园林专业人才的模式
园林专业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尤为突出,所以园林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侧重于建立“产学研”结合培养园林专业人才模式,为院校培养、创建新型园林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221建立多元化、多模式的校外实践、实训基地
理论教学需要与实践教学结合,而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实训提供了场所[3]。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教学重要组分,建立、发展多元化、多模式的实践、实训基地也是园林学科发展的需要。“产学研”结合模式,侧重于教学手段、科研成果在实际生产、实践应用中有机结合,成立园林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则是学校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随着城市的高速建设和发展,与园林专业相关的领域也随之广泛,对于园林知识的应用要求也有变化。园林专业较前几年的“冷门”转变为现在的“热门”。培养人才的方向由“知识型、专业型”逐渐向“能力型、素质型”过渡[1]。实践、实训基地为教师、学生、企业提供公共平台进行良好的交流和了解。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在实践、实训中升华理论知识,充分锻炼专业技能,在此过程中提高创新思想,增强团体协作意识,为输出合格的园林专业人才奠定牢固的基础。
222探索“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园林相关企业一般顾虑到生产维护、管理的不便,施工安全与实习成本考虑,往往不愿接受学生去生产、实践环节。这与园林专业相关公司招聘时,往往要求拥有工作经验产生了矛盾。出现这种学生缺少实习实践的地方,而企业则缺少有工作经验、高素质的人才的现象,这对园林应届毕业生及企业造成很大困扰。所以,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必然趋势,可以提高教学品质,也可以培养、吸收创新型、应用型学生进入企业。所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实践共同完成。
创新型园林人才需重视2方面,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拓展训练,重点培养其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和锻炼;实践教学中,以教育创新为新导向,提高动手能力、工作能力的同时, 进而拓展学生发散思维并提升提创新力。应用型园林人才的培养应扩大实践基地的建设, 提高高校与园林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广泛建立合作。
223形成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传统的“产学研”存在着一些弊端,例如合作模式过于程式化,与教学结合不紧密等。部分学校园林专业根据自身情况,提出适宜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课堂教学积极采取CAI教学方式[4],更直观、更生动的让学生接受专业知识,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让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及提升综合技能;学校大力推广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增强其创新能力,增加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将创新设计应用于实践中,培养高素质园林创新人才;园林专业学生可将毕业设计(论文)与企业中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将其生产实践出现的问题,遇到的案例作为课题经行研究,使“产学研”有利结合。这些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让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之间的关联呈现与时俱进的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既能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将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大环境,这是产学研发展的导向,产、学、研3者缺一不可。合作企业可发挥自身优势,以产养研[5],再将科研资源重返企业,增加其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益。人才的引进可激发企业的能动性。高校应培养在校生的协作及管理能力,为企业输送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3结语
高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中“产学研”模式越发受到关注和肯定。伴随“产学研”模式推广,园林专业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被输送到社会中。有效解决了原有园林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钩,科研成果未能很好转化成生产力,学校、企业毕业生供需关系矛盾等方面,使学校、学生、企业3者呈现良性合作的关系。目前,“产学研”模式是大多数高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将带动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企业则是高校培养科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园林专业在“产学研”模式为培养科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雄.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8:1-5.
[2]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02):165-174.
[3]井明伦,蒋洪华.农林本科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0(10):69-72.
[4]惠青,邹艳.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知识整合和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J].软科学,2010,24(03):4-9.
关键词:设施农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01-03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工科与农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专业。所谓“复合型”是指在农业工程、环境工程和生物技术三方面复合的知识结构平台上各种能力或潜能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该专业具有实践性、应用性、产业性极强的特点。但是在全国本专业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与社会对该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构建我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十分必要。
一、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1423”型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1.“1”个新型实践教学方案的修订与完善。新方案压缩单项实习内容和时间,由原培养方案的9周减少到4.5周,增加了专业综合实习内容和时间,由原培养方案的5周增加到8周,达到提高学生的复合型能力,实现工农知识融合掌握,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践的问题。
原实践教学方案中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设施操作技能训练、设施环境工程学实习、综合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17个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完全伴随课程性质进展进行,对单独课程教学效果良好,但实习内容重复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合理化安排实践教学具有较大的改进的空间。修订后实践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认知实习、专项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研创新实践6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理清了实践教学层次,增加了总体实践教学的时间,调整了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的比例,提高了综合实践环节的比例。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循序渐进的层次和顺序,强化了实践教学,突出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
2.“4”个环节的全程实践教学的构建。“4”个环节的全程实践教学是指“认知―专项―综合―科创活动”环节。(1)增加认知实习,强化学生对复合型能力的认知。认知实习包括工程训练、设施技能操作训练和综合认知实习。虽然是认知实习,但其实践的内容是综合性的,其实践时间打破常规,安排在一、二年级,通过认知实习使学生对专业能力的复合型要求有一定的认知,启发学生的专业思维,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以后有目的性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2)缩短专项实习和课程设计时间。专项实习包括植物保护实习、生物学实习、测量实习、设施环境工程实习、设施栽培实习、温室综合管理实习等;课程设计包括温室结构与构造课程设计、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建筑电气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休闲农业建筑课程设计、休闲农业艺术与设计课程设计以及温室智能化管理顶岗实习等。专项实习和课程设计直接针对核心内容进行,安排在大一到大三期间,时间控制在0.5~1周,强化和深化学生的专项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奠定基础。(3)强化综合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实习是学生将工农两方面知识有机结合的一次演练。我们与温室企业、设计公司、农业园区等20家企业、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生进行4~5周的顶岗综合实习,参与一线的管理、生产和设计等任务,以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毕业论文(设计)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实习单位或导师的科研工作、生产管理或规划设计工作,从实践中选题,毕业论文(设计)具有科研创新或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4)补充科研创新实践,培养复合能力。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不占用实践教学的计划时间,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最有力的补充。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的基本支撑:一是国家、学校的科创项目;二是老师的科研、实践项目;三是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可充分利用大一到大四的课余、节假日时间进行。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时间安排更为灵活、内容更综合,是我们多年来大力发展和支持的实践内容。现已建立和完善学生科研创新的长效机制,加强资金和研究平台保障,培养学生自己的科研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了大学4年的计划教训时间和节假日,综合性实践教学的时间得到保障,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复合能力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教学质量。
3.“2”是指“点”与“面”相结合的实现模式。“点”上实习主要包括工程训练、设施技能操作训练Ⅰ、设施操作技能训练Ⅱ、生物学实习、植物保护实习、测量实习、设施环境工程实习、设施栽培实习、温室综合管理实习、温室结构与构造课程设计、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建筑电气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休闲农业建筑课程设计、休闲农业艺术与设计课程设计等15项内容,重点提高学生的单项技能。“面”上实习包括社会实践、暑期综合教学实习Ⅰ、暑期综合教学实习Ⅱ、毕业论文(设计)、科研创新项目等内容,是课程实践的深化和强化的综合性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设计温室时,学生不仅简单地从温室工程建造角度设计,而且从植物需要、环境特点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设计,从而实现了工程和农科有机结合,优化了温室结构。另外,在设施农业产业中,不仅考虑种植植物种类、栽培管理技术要求,而且考虑产品市场销售。在实习安排中,我们重点加强面上的实习,保障其时间和实习效果,实习贯穿大学四年,计划内综合实习时间达21周,实习内容紧密结合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一线科研、生产和管理等,并在学校导师和基地导师共同指导下进行。对单项点的实习则针对性强,要求精益求精,短时间内突破单项技能的瓶颈,为综合性实习奠定基础。“点”与“面”的合理安排和组合,以理论教学为线,融会贯通,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复合能力。
4.“3”是指与校企、校研、校社三联合的实训基地。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产业发展迅速、遍及全国,涌现出大批设施农业企业、科研单位和农村合作社,建立了大量的设施农业基地,为实践教学拓展空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利于我们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校内建立了设施农业环境与生物技术实验室、园艺植物与设施生理生态实验室、温室工程实验室、陕西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践教学基地。校外与20家著名的温室公司、景观规划设计公司和设施农业园区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实现了校企、校研、校社联合培养模式。学校、企业、研究所和农村合作社可为学生提供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实践平台,既满足了学生的实践实习场地需求,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也为企业等用人单位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发展活力。扩大空间,汇聚研企社资源,建立多层面实践教学基地。2008―2011年连续3年,先后选派了346名设施专业本科生分别到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都市温室有限公司、北京京鹏温室有限公司、北京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榕绿宝石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华大基因、宁夏中卫市新阳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宁夏丰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陕北安塞生态示范园区、榆林市农业科技示范中心、阎良天成园、西安尊地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杨凌新天地示范园区、杨凌现代化创新园等公司进行综合实践。校企、校研、校社联合的方式,既为学生实习增加了实践基地,又让企业、科研单位和合作社与学校合作,促进了他们的发展。我校与宁夏丰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宁陕科技合作项目协议书,与宁夏中卫市新阳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担了国家支撑项目。
二、实践效果分析
1.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通过改革,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改革了陈旧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升了实践教学队伍素质,完善了实践教学制度;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对在生产实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设计方案、动手实施等一系列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再认识,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设施科学领域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深刻认识学科在现代农业和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前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养成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良好个性品质。同时,也是对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次心理调整。如通过“专业劳动课”教学实践,学生自主选择实践对象和实习实践环节,自由安排实践时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精神。在新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下,从一开始就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科技创新素质。自2008―2010年本科生公开达24人次。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25.88%以上。
2.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增强,创造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申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92%,2008年增加到了20.37%,参与学生的人数比例增加。每届毕业生中有20%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了专业学生的质量,学生对口就业比例提高,2010级毕业学生从事本专业的人达85%之多。
3.更好地解决工科知识与农学知识的衔接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加强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和了解,缓解供求不对应的问题,满足社会对设施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过去围绕课程进行单项技能培养,工科内容和农学内容不易很好衔接,学生综合能力很难有质的提高。通过多次综合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工科和农科两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教师虽本身研究方向是侧重某一方面,但由于常年从事设施农业方面工作,而且大多从事社会服务,工农两方面知识结合较好,在教学中也能兼顾两方面知识,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复合型能力的关键所在。实践教学新体系建设后,我们跟许多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关系,保证企业能有一定数量的实习生,以给学生提供了除正常实习时间以外随时实践的环境条件。寒暑假给学生长时间实习提供了条件,我们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单位实习,保证了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满足了企业需要相对稳定的、长时间的实习生要求,也为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需求奠定了基础,很好地解决了就业时供求难以对应的问题。
4.实践教学的社会反响好,报考率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自2003年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2个班52人来,至2007年招生已达4个班,招生规模扩大了1倍。生源地涵盖全国各地,第一志愿报考率逐年增高,由2007年的33%提高到2009年的54%。从学生不了解该专业到目前招生规模的不断壮大,说明了该专业自2003年创立以来,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尤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5.实践教学改革了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作为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首创者,本团队对该新型专业的创建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经验被全国20余家高校借鉴,尤其是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体系一直被其他高校引为模版。2007年,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等全国30多所院校、科研单位参加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设施专业的完善与发展”为主题的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研讨会。我们在会议上重点介绍了我校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举措,受到同行的一致赞誉。2009年举办了全国设施专业师资培训班,为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17所高校的教师进行了设施工程方面课程的培训,受到了同行的好评。2010年完成了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学规范,供全国高校借鉴。
6.与研企社合作,节约实习经费,保证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经过我们八年的努力,我们筛选了一批有经济实力、热情为实践教学服务的研究单位、涉农企业、农村合作社作为我们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校外基地不仅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场所,而且承担了实习学生的吃住行费用,一些单位还给学生劳动补助,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学校的实习经费,保障了我们高质量的实践教学。而且校外基地指导老师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是我们实习效果的有力保障。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为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首先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道德建设。良好的道德水平是成为一个卓越工程师的前提条件,而作为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大学教师,更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必须有理想、有抱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坚持立德树人,从而能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次,教师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基本功是从事教学实践的基础,了解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掌握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观点,对于培养卓越工程师都是必要的。第三,教师要注意与培养对象加强协调沟通,同时加强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第四,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工程教育经验。工程教育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掌握先进的技术,解决现实中面临的工程问题。这就需要在培养时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对教师的工程实践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五,教师需要有较强的专业外语水平。目前的工程建设需要在国际范围内展开合作和交流,参与国际竞争,这就要求卓越工程师具备很高的专业英语水平。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双语教学,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成果,将教学实践与国际接轨,充分适应国际化的要求。
二、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园林专业最初成立于农林院校,改革开放后,一些综合类院校和建筑院校也相继开设园林专业或类似专业,如景观专业。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队伍结构有了明显变化,教学和科研工作成效显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园林专业人才。但是,与国际著名高校的园林专业相比,师资队伍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面临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德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学态度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从平时一点一滴的生活习惯,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另外,个别教师把精力主要放在了科研工作上,对教学工作不够重视,缺乏责任感。
2.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高校教师大部分都是从高校或科研院所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作,尽管学历较高,但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没有相关企业的工作经验。他们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是来自书本,是间接的。笔者的调查发现,许多青年教师认为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实践经验少,教学语言不够准确,实践操作能力不强。3.工程教育研究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近年来,由于受到教师考核评价和职称评聘条件的影响,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轻实践活动的问题。教师基本坐在办公室里,在电脑前写论文,忽视了教学实践及教学研究,导致教学质量没有提高,甚至下滑。
4.缺乏国际化教育理念教学中,教师视野不够开阔,多强调本地化的专业知识,不重视国内外其他区域相关知识的介绍,不能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人才国际化培养的重要性。
5.专职教师职称评聘和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亟须完善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较低的劳动报酬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学校的教风以及教学质量;领导意志表现突出的教师评聘机制不能制度化,导致不能公平公正地对教师进行评判考核;落实各项人才待遇的时效性较差,使得部分教师的晋升空间受到挤压。这些现象都严重挫伤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导致部分教师不再把教学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更谈不上去研究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研究,结果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学生深受其害。
6.专业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有待改善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教师的居住环境和工作条件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一些地方高校园林专业教师的收入与劳动付出并不成比例。例如高校教师与同等学历、相同工作年限的其他行业人员相比,工资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这也导致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园林专业人才选择了薪金待遇更高的企业单位。
三、对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1.开放胸怀,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园林绿化成为城市建设中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国内大部分农林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都开设有园林专业,吸引了大批学子前来深造。另外,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在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园林专业中也有不少中国学子。因此,应该吸引和鼓励国内外优秀园林专业博士、硕士来校工作,积极投身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中。
2.立足现实,培养已有的教师队伍第一,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鼓励青年教师去国内外知名园林企业挂职,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加入行业协会,贴近生产一线,经常参加行业会议,了解园林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第二,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例如,东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教师通过积极开设开放实验室项目,吸引感兴趣的同学进行科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课题得以完成,又使学生体会了科学思想,锻炼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另外,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开展,更好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可以使教师的科研成果与学生的创新、创业联系起来。第三,增强教师国际化教学的能力。目前,东北农业大学70%的园林专业教师均有国外留学经历,但是仅仅开设了一门校级双语课程和一个省级双语教学项目,双语教学的潜力有待挖掘。应该通过邀请国外优秀的园林企业家、工程师、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交流,招收国际留学生,以提高专业的国际化层次。第四,通过制定一课多师、一师多课以及集体备课制度,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将教师的优势发挥出来,同时可以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五,建立研究生助教制度。高校教师既有科研任务,又有繁重的教学工作,有时难以兼顾。可以借鉴国外研究生助教制度和助研制度,使优秀研究生能够更早地参与教学实践,为培养后备教师奠定基础。第六,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满意度。适当通过完善评价机制和提高生活和工作水平,来鼓励青年教师更专注地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
关键词:插花艺术基础;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J525.1-4
插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与诗文、绘画艺术、园林盆景、植物学诸学科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不仅运用了美学、园艺、绘画、雕塑、文学、书法等人文艺术手段,作为一种技艺来服务家庭和社会;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拥有巨大的文化价值。插花艺术属于“生活美的范畴,是精神文化的一种。它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是实用艺术与审美艺术的有机融合”。审美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它对于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养成和心智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插花艺术基础》课程属应用性学科,要求学生在所学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对植物材料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再造型,不仅仅是装饰艺术课,更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美育课[1]。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成员,具有活跃的创新思维及较强的新事物接纳能力。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开设《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既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又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审美素质所必须,还对于继承和发展国传统插花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存在的问题
1.1基础教学薄弱,教学形式单一
南京农业大学开设了《插花艺术基础》课程,并设置为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插花艺术基础课程学时数为32学时,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有较大困难;同时,理论课上所沿用的教材和其他学科教材模式一样,教学形式采用PPT教学,教师仍按照学科系统化课程按部就班地教学,不能清楚的、形象的表达作品的意境和创作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觉枯燥难学。
1.2课程教学经费不足,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
《插花艺术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较多植物材料、丝带及插花器具等,作为公共选修课程,选课学生较多,学生来自不同院系,各院系无单独划拨实践教学经费,使得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经费难以筹款,导致了高校教学经费的不足,常常是以看视频或照片的形式进行学习,严重制约了多样化教学的实施。由于教学资源和资金的不足,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操作机会,理论无从指导实践,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课程讲授结束后,即使偶尔有实践机会,真正能学以致用、熟练插作花艺作品的学生很少,学生不敢动手,操作更无法突出实践教学的技能训练,严重挫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课程教师多从相关专业转型而来,师资薄弱
《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授课教师通常是园林、园艺室内设计等专业的教师转型而来,专业水平较薄弱。实践教学不仅需要指导教师有很高的专业素养,而且需要指导教师有很高的专业技能。
2.积极改革,努力探索插花艺术教学模式
2.1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2.1.1多媒体教学
插花是一门观赏艺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更是一门审美艺术。因此,制作插花多媒体课件需要采用大量的图片与视频。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涉及插花艺术基础、东方传统插花艺术、西方插花艺术、现代插花艺术、插花艺术作品的鉴赏与评比等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需要的图像可以通过软件创造、扫描仪扫描、数码相机拍摄以及从屏幕、动画、视频中捕捉图形图像等途径采集,并从中挑选制作多媒体所需要的最好的图像运用到多媒体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2启发式教学
插花艺术必须讲究意境,要求将作品与命题融为一体,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初步达到寄情于花、融情于花、达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境界。为了让学生学习用花来传情达意,插花时注重个性的表露与作品的内涵,所以从开始进入插花教学时,就有意识的给学生解释优秀作品的内涵,并让学生对作品命名,通过学生的命名和作者的题名作比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如何表达作品的意境[2]。除此之外,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固定命题与自由命题插花设计环节来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
插花作品的制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收益,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进行相关的艺术构思;在理论课讲授之后,实际动手之前安排临摹课程,针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临摹手绘插花作品,临摹课程中,学生可以“放开手脚”对所学的花卉、花器知识,构图方式及色彩知识等进行大胆的“运用”。安排临摹课程不仅降低了学生在实践插花过程中“手忙脚乱,无从下手”的情形,从而也启发学生学会思考,逐渐培养创新思维,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插花创作中,为插花创作开始之前的“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做铺垫与“预热”。临摹课程的设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启发了学生的构思能力(图1)。
图1《我的家乡》为题的学生插花艺术临摹作品
3.1.1充分发挥学院内部优势,加强实践教学
园艺学院不仅拥有雄厚的园林与花卉方面的师资队伍,还具有丰富的花卉资源。园艺系设有花卉生产园和实验基地,具有良的实训条件,一方面可以为插花艺术课程实践教学提供部分耗材,另一方面还能有序推进产学研,还能够指导学生进行花卉栽培管理和切花处理保存等拓展综合能力。
在插花艺术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训内容,将理论与实训由原来的2:0设置为1:1,并根据现代花卉行业的发展适时更新实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开设了如下实训项目:《花材的识别及处理》、《东方式基本花型插制》、《西方式基本花型插制》、《现代插花》、《花束包装》、《服饰花的设计制作》以及《自由式插花》等。为保证学生实训的质量,学生按2-3人每小组划分,每小组根据所领取的花材,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完成插花作品命题及制作。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加强辅导,不断对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和启发;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使学生通过对自己和对别人的作品的鉴赏和点评,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操作水平。
3.1.2提高专业教师技能
教师队伍专业技能的提高迫在眉睫,要通过挂职、进修等形式提高“双师”素质;通过各类插花技能培训学习及比赛了解现今流行趋势,学习新颖手法,锻炼操作技能,开阔专业眼界。另外,除了从内部培养专业教师外,聘请行业专家或校外该领域优秀技师为外聘教师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3.1.3重视实验教学的考核环节
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是以实践性内容为主的课程,应以能力考核为目标,实行过程考核,将灵活复杂的实践操作过程融入到实践考核中。学生的插花作品是最终的反映指标,但是考核并不应仅仅看结果。一是应重视形成性评价,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实践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考核依据;二是重视阶段性评价,每次实训课按每个学生掌握程度进行等级测评;三是重视终结性评价,进行临摹测试、中期测试、期末考试等各项实践内容的综合测试评价。插花艺术考核成绩评定标准为:平时考核成绩占20%、临摹实践10%、期中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作品制作以及服饰花设计及包装成绩占30%、期末试卷测试占40%。这种考核方式,不仅是对学生制作技巧、设计及构思能力的考核,同时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
4.教学方式改革后取得的成果
通过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插花艺术课程的认识,加强了学生对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后,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较高,在学生对本课程及教师的评价中,每学年达到95分以上。
通过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该课程每学年选修学生达380人次,成为我校选课率极高,学生最喜爱的公共选修课程。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插花教室,可同时容纳70余人进行插花练习与实践。除此之外,学院增加了教学经费,除了每学年购买鲜花供学生实践,还购买了高仿真花数批,各式插花花器近百件,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插花实践中经费不足,花材、花器配备不齐的困境。
通过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该课程的延伸方向如:花材保鲜工艺、干燥花制作工艺、花材染色等方面获得了学校或省及科研项目支助,研究结果在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了科研论文。
结束语
《插花艺术基础》课不仅是一门艺术课,亦是一门有关美学教育的美育课[3]。教育部陈至立部长曾在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了美育课在全面推近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通过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不断的把审美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各个教学内容和环节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创造能力,拓展思路,从多元角度将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延伸到各个学科中,旁征博引,启迪诱导,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美感。
参考文献
[1]吴丽君.《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和实践改革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2(4):184-185
[2]江志清.漫插花花艺作品的命名[J].中国园艺文摘,2009,9(97):27-30
[3]黎佩霞,范燕萍.插花艺术基础[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护岸技术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生态修复是指以生物修复为基础,强调生态学原理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以及地表水修复中的应用,是多种修复技术的综合。人类的主动性在生态恢复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往往是停止对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辅以人工措施,对现有已受损的生态体统进行修补和改进。进而恢复和加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结构和功能,这个过程的关键目的在于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性进行修复,使其能够完成自我维持,并逐渐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近年来,大量的城市河流面临流域内水量减少、水质变差、河道生态环境恶化、防洪堤坝受破坏等问题。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河道护岸的生态涵养和城市景观的作用,使得城市的形象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2 生态护岸的含义
传统意义上的河道护岸是以河道的坡岸的稳定性和河道的行洪排涝能力上出发的,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周边环境以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在种类上,传统意义上的河道护岸类型主要分为现浇混凝土护岸、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岸、浆砌或干砌块石护岸三种类型。
生态护岸则是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措施以及一些非生命的材料相互结合,从而对河道坡面进行防护以减轻其不稳定性和侵蚀的一种新型护岸类型。生态护岸是现代河流治理的发展趋势,是以河流生态系统为中心,集防洪效应、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于一体的新型水利工程[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渐升高。作为能够快速提高城市形象,强化城市识别性的城市河道护岸建设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3生态护岸与传统护岸的区别
从外部形态、使用材料以及功能上来讲,生态护岸与传统护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1.传统护岸使整个河道平滑,在提高排洪能力的同时使河道生态系统退化;生态护岸在平面上是蜿蜒曲折的,能够极大程度的增强生物的多样性,促进能量、养分的转化。2.传统护岸的使用材料多为浆砌石和混凝土等硬质材料,缺少一定的透水功能,反而带来更大的安全隐患;而生态护岸的则多为天然材料如石块、植物等,在增加动植物活动场所的同时也具有强大的蓄水能力。3.传统护岸在功能上仅仅局限于防洪、排涝以及航运等常规情况;生态护岸却能够在满足传统要求的情况下,将城市园林景观等一系列能够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元素融入其中,增进了人们与河流之间的交流。
在当今社会,生态护岸在人们之间的认可度正快速提高,使这项技术得到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对于生态护岸的建设,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良性的河坡生态系统,由乔、灌、草,水生植物、动物及近岸水体等共同组成的河坡立体生态体系统。
4 生态护岸的类型
随着生态护岸的逐步推广,我们根据护岸材料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4.1自然原型生态护岸
自然原型生态护岸在外貌上几乎同原生态的自然堤岸相同。但在形式上,则充分考虑和利用不同的空间形式和光照条件,使用乔灌木混交,充分发挥其自身生长特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乔灌木发达的根系为巩固堤岸,增强堤岸的抗冲击能力提供了保障。
这种类型的护岸会优先选用具有喜水特性且根系发达的固土植物,如柳树、白杨以及芦苇等,而在坡面上一般会撒播草种或铺上草皮。从整体效果上来看,此类型的护岸能够非常完美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但是其抗冲刷能力较差,所以比较适合水流速度较为缓慢,水流量不大的河道。
4.2 自然型生态护岸
自然型生态护岸通常在使用植被作为护岸元素的同时,辅以具有一定抗冲刷能力的材料用于保护坡脚。同样的,这些材料粗糙的表面能够给微生物提供一个良好的附着环境,材料之间也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一个栖息的场所。
此类型的护岸由于使用材料与土体之间结合的并不是非常的紧密,故并不具有较好的整体稳定性,但已可以满足较大流速的城市河道。
4.2.1 山石护岸
山石护岸通常直接取材于当地的乡土天然石材,不经过专项的加工便置于其中,一眼望去有着置身于自然山水之间的感觉。这些山石的尺寸一般在1.0-1.5m左右,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缝隙不要求用胶凝材料填塞饱满,而是巧妙的利用碎石和泥土填充,尽量形成气穴,为水生动植物创造生存空间,并能够形成土体与水气之间的相互交换与循环。
4.2.2 卵石护岸
卵石缓坡护岸用于防止缓坡坡面基部崩塌,保持水土。雨水或渗水可以无遮拦的流出,达到保护坡面的作用。同时,拥有“扇形”断面的卵石护坡安全性更佳,同时可以为两栖动物提供活动空间,再结合水生植物的种植,自然生态的感觉便应运而生。
4.3 多自然型生态护岸
多自然型护岸是建立在自然型护岸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生态护岸型式。由于其使用了混凝土、钢筋等一系列材料使它具有更好的抗冲击能力。在能够抵御较强洪水的同时也同其它生态护岸一样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自净效应以及生态效应。所以它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态护岸型式。
通过大量硬质材料的运用,护岸的整体稳定性、抗冲刷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也不受堤岸坡度的限制。因此,此类护岸适用于大流量、高流速的河道。
4.3.1 SG生态砌块护岸
SG生态砌块护岸采用无砂混凝土预制加工,骨料粒径满足强度及孔隙率、表面空隙率要求。上下排布生态砌块错缝搭接砌筑,每砌完一排背面进行天然土的回填、碾压。在施工过程中,为了提高其抗冲能力,每竖排的生态砌块以φ6的钢筋捆绑,顶端焊接通长的钢筋增加其整体性。砌块孔内回填种植土并种植水生植物,在净化水质的同时满足景观效果。
4.3.2 生态袋护岸
生态袋护岸具有抗紫外(UV),抗老化、无毒、不助燃,裂口不延伸的特点,同时具有透水不透土的过滤功能,既能够防止填充物(土壤和营养成分的混合物)流失,又能实现水分在土壤中的正常交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得到了有效的保持和及时的补充,使植物穿过袋体自由生长,达到绿化的效果,形成自然生态的边坡。
5 结语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独特的历史,而河流便是这段历史的载体。河流文化是人类利用和开发河流水源和水利过程中形成、发展和沉淀的文化财富,与河流的自然存在共同构成完整的河流生命[2]。在对于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工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河流已经形成的动态平衡,在不打破这种平衡的前提下对河流进行生态修复。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河流的水资源支撑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对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工程在完善其生态系统的同时,城市的文化也随着河水的流动而延续下去,民族的文化也随其进行着传承。
参考文献:
[1] 李明慧,生态护岸技术在清河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A]. 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10
[2] 王盼.河流自然生命的概念及其意义[D].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作者简介:
温室工程行业发展现状
总体发展情况
过去人们认为,海南是天然大温室,用不着温室大棚设施。事实上,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进一步深化、海南国家冬季瓜菜基地与海南省常年瓜菜基地开始建设的背景下,温室大棚设施对海南的重要性逐步显现。
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热区之一,其“热带”的特点将是海南发展设施农业的独特之处。温室大棚设施在海南的发展与内地有着很大的不同,可以直接拿来用的经验比较少。海南地区的热带(高温高湿)、台风、暴雨等气候特点是岛内发展设施农业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探索“热带(高温高湿)、台风、暴雨”条件下的设施农业发展模式在海南应该得到足够重视。
海南规模化发展设施农业起步较晚。至2000年以来,在有关项目资金的支持下,海南省温室大棚栽培瓜菜面积逐年增加。大棚种植的作物由单一的哈密瓜,发展到蔬菜、花卉、食用菌,以及部分热带果树。大棚设施栽培的地域也从南部几个市县向全省扩展。特别是近两年来,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补贴的推动下,海南省温室大棚栽培瓜菜的面积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底,海南全省温室大棚设施栽培瓜菜面积达到1.2 万公顷(18 万亩)。
基于海南热区气候特点的主要温室大棚类型介绍
目前,在海南使用范围较广的温室大棚类型主要包括:简易圆拱形连栋大棚、平顶荫棚(网室)、部分锯齿形连栋温室。PC板及玻璃覆盖的文洛型温室仅限于部分的科研、观光、育苗等使用。
对简易圆拱形连栋大棚而言,随着其覆盖材料和局部通风措施的不同,又分为不同的使用类型,即防雨棚、防虫网室、防虫荫棚等,如图2所示。防雨棚由于四周采用防虫网,同样具有防虫功能;防虫网室除具有防虫功能以外,顶部保留圆拱形结构能够在暴雨时缓冲雨水对叶菜类的冲刷,兼具了一定的防暴雨作用;防虫荫棚既具备防虫网室的优点,同时又具有遮阳作用,能够为夏季瓜菜生产创造良好的光热环境。正是由于这类温室大棚灵活多变、适应海南地区的气候特点,造价低,使得其推广使用的面积最大,成为目前海南温室大棚的主流类型。
同时,高温是制约海南地区温室大棚夏季使用的又一大障碍,特别是屋顶为薄膜覆盖时,内部集聚的高温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海南地区在温室大棚建设使用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自然通风形式为主的通风降温措施。由于本地区的温室大棚四周立面多为防虫网覆盖或卷膜开窗,因此通风的主要区别在于屋顶的通风形式。主要包括:屋脊通风帽式、屋脊锯齿式、屋肩通风口式(如图3所示)。这几种屋顶通风形式在海南地区较为常见,其中屋肩通风口式在三亚及周边地区应用普遍。
设计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如前所述,海南岛地区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特点决定了本地温室的设计与建造不能直接照搬大陆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温室设计。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本地区建造的温室大棚在材料的几何尺寸、结构形式、材料性能选择和结构抗风等方面出现较多问题。
天沟的设计问题
目前,海南多处温室出现天沟截面小,排水不畅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海南的降雨强度大,如海口地区降雨强度q5为151 L/(s.100m2),而部分设计和施工单位并没有严格按照海南地区的降雨量及相应的温室结构几何尺寸进行计算,仅简单地沿用北方少雨地区的天沟截面和形状造成。同时,海南地区的常年温度较高,温室内部结露现象基本没有,在天沟截面形状设计时,可考虑设计为平底形式,以方便节点设计,减少加工量,降低成本,集露槽同样也没必要在本地区采用。笔者曾遇到在三亚地区建设的育苗温室采用集露槽的设计,均是没有仔细考虑本地区气候特点出现的问题。
材料的腐蚀与老化问题
海南地区的光照(紫外线)强,材料老化速度快,特别是在温室金属结构受热后,在局部高温和外界紫外线的双重作用下,进一步加快了覆盖材料的老化速度。因此,增强材料的抗老化性能,特别是局部抗老化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在卡槽处,薄膜、防虫网、遮阳网等材料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如薄膜、防虫网沿卡槽边局部老化破损(图4所示)。主要原因在于薄膜等材料的需紧贴卡槽,卡槽受热后加快了材料的局部老化,卡槽处也是荷载作用下的主要传力部位。因此,沿卡槽处的膜、网破坏的现象在海南地区比较突出。
另外,高温、高湿的特点也极易诱发薄膜及防虫网出现青苔(图5所示)的现象,影响温室内部的采光。海南北部部分地区的温室使用不到一年时间,此现象就已非常严重。
结构抗风问题
独特的海洋气候特点,使得海南地区遭遇台风的几率大大增加。冬季温暖少雨,蔬菜等作物可不依赖温室大棚而进行大规模生产;而夏季的频繁暴雨使得露地蔬菜生产困难,蔬菜的供应主要依赖于岛外的输入,一旦遭遇台风,运输中断,将面临“无菜可吃”的局面。因此,海南常年瓜菜基地的建设离不开温室大棚设施,在台风时期,设施的作用尤为明显。探索经济、合理的抗台风措施(结构形式),保障本地蔬菜的常年生产已成为当务之急。
温室工程企业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海南本土从事温室工程行业的企业有10余家,多为近年随着海南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多数面临经验少、底子薄、技术不成熟等较多问题,发展的空间还很大,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温室工程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海南开设设施农业相关专业的院校仅海南大学,即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系。专业开办之初,如同多数院校一样,主要是从蔬菜栽培等专业方向转型而来。近几年,海南大学的设施专业加大了设施工程方向建设。通过努力,目前基本实现了设施栽培和设施工程两个方向的融合,培养方案中工程方面的课程占到50%。
目前,开设温室工程方面的主要课程包括:工程制图、测量学、CAD、建筑结构与构造、设施农业工程学、农业建筑学、温室设计与建造、温室灌溉、农业园区规划、设施农业工程概预算等。同时,学校注意加强了实践教育环节,学生大四一年主要以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实践教育为主。
设施农业科研现状
目前,海南地区从事设施农业科研的单位主要有: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海南省热带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中心)、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力量正在逐步壮大。
海南热区温室工程面临问题探讨
设计方面问题
设计问题在方案阶段、施工图及加工图设计阶段均存在。现场任意更改温室几何尺寸或材料规格,导致经常出现加工的构件尺寸错误,现场装配效率低,大量存在现场焊接的施工方式等。其主要原因在于,部分企业缺乏完整的设计能力。
材料加工方面问题
海南在温室材料加工方面能力差,没有专业从事温室材料加工及热镀锌的企业。而本地相关加工企业对温室材料的加工能力差、成本高,导致大量的加工材料依靠岛外运输。由于运输距离及管理问题,往往导致材料成本增加,材料的质量和加工精度也难以保证。如遇到一些量少或损耗需补充的构件,更是让工期与成本难以控制。
施工方面问题
由于工厂加工,现场组装的施工方式对加工设计的能力要求较高,相关企业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工设计能力差,同时又要控制材料成本,现场焊接成为常采用的施工方式。这也是目前海南地区温室大棚施工方面存在的最严重问题。
发展理念、模式方面问题
可以看出,目前,海南温室行业的发展模式还是快速、粗放的模式,处在探索前进的初级阶段,缺乏专业人才、积淀深厚的企业和成熟的使用者(建设业主)。
但也应该看到,海南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的有利方面: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种植特点统一,这些都非常有利于温室标准化建设的实施。建议根据海南的气候特点和使用特点,通过调研、计算和验证,充分发掘并设计出适合海南建设的温室大棚类型,按照标准规范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温室大棚各专业施工图等,形成一套标准化方案和施工图集。
通过以上的标准化方案,可以让从事设施农业领域的各方明明白白,做到心中有“底”:
在设计阶段,可避免不切实际的夸大性能,盲目选择;
【论文摘要】 杭州西溪湿地保护工程和浙江大学新校区的建设,使得城西片区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为市委市政府编制的《杭州市和谐发展示范区概念规划》具有三个核心任务:探索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杭州城市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城西示范区寻求土地利用和建设的新模式;为城西示范区的发展提供策略和空间的新平台。同时,围绕建设和谐发展“杭州模式”的核心目标,提出了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城市特色研究、开发模式、管理与控制等一系列发展策略,并提出相应的空间结构与具体行动计划。
纵观国家的发展形势,科学发展观成为决定未来中国发展的主线,和谐社会目标已深入人心。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杭州应对城市发展思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应率先探索建构和谐社会的道路,探索和谐发展的“杭州模式”,既是确定杭州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益探索。
杭州西溪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和浙江大学新校区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城西的形象和地位,拥有丰富水绿自然资源和充足发展动力的城西片区,是探索示范“和谐杭州模式”的绝佳试验田。
一、和谐杭州的研究范围
和谐杭州示范区位于杭州城西西湖区与余杭区的交接区域,从保持景观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保持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强调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规划进一步实施的时序性出发,把规划区划分为“核心规划区”,“协调发展区”及“规划影响区”三个不同的规划圈层。
二、和谐杭州的规划理念及核心目标
1、规划理念
和谐杭州示范区通过规划建设,“示”之以“和谐”,“范”之以“模式”。“示”即为一种“展示”,展示一种和谐的城市建设方式和生活状态;“范” 即为一种“标准”,一种可以推广的城市生态城区建设标准。
2、核心目标——建构和谐发展的示范区
“和谐发展”作为规划围绕的主线,通过对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人文环境营造及城市环境提升等多方面贯彻落实核心目标;“示范区”则是规划的载体,将“杭州模式”物化体现,通过空间布局、功能组合、开发模式、环境营造、基础设施等具体手段,打造高品质并具有示范和推广意义的新城区。围绕这一核心目标,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1)营造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生态环境。
(2) 安居乐业与安全公正的社会环境。
(3) 具有示范意义的高标准城市环境。
三、和谐杭州的发展策略
1、 丰富概念浙大,构建学习型社会
示范区的建设应充分发掘浙大优势资源并发挥到最大化。加大浙大与三墩高科技园区的联系,通过浙大新校区将教育、研发、高科技产业有机串联起来,进一步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布局。整合政府、高校、开发区及社会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建立合作共赢的利益机制,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参与示范区建设。
浙大新校区应开放其公共资源,并承担城西的部分公共中心职能,形成具有活力的新型大学园区。浙大公共职能的不断强化,既满足了杭州城西区的公共设施需求,又汇集和提升了大学的“人气”。大学内部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可由社会和大学共同建设,建成后共同管理,向公众开放,实现“同建、同管”。
借助浙江大学的师资力量完善全民的素质教育。在和谐杭州示范区中,针对安置区农民的素质教育是工作重点,做好无土农民的再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从基层建设学习型社会,进一步落实“学在杭州”的科学理念。2、打造东方休闲之都,建构杭州旅游新格局
在杭州“旅游西进”整体思想的指导下,城市西部(即和谐杭州示范区)将走生态化,集约型的发展路线,着力打造城西旅游功能环。规划中通过对城市西北生态带的打造,通过这条生态带对城西较为分散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布局、功能划分、线路协调。从而整合和提升城西旅游大环境,形成从西湖、经西溪、过浙大、走良渚、上径山、下余杭、游龙坞、再回西湖的新型空间旅游环线。在和谐杭州示范区中,提出“城市旅游化”的旅游新理念,指导西部整体旅游开发。规划把整个城西区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对待,统一进行旅游开发和项目引进,使示范区的每一个地块都变成景点。
3、引入“新水乡”概念,建造高标准安置区
示范区的居住应探索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新水乡居住环境,将当地水乡民居的精华加以吸收和保留,展现出积聚结合水乡文化历史,又享受现代文明的江南水乡新民居。居住配套服务、会所、公共活动设施沿主要水道,结合主要景观通廊统一布局。配以精心组织的景观绿化,不仅形成一张绿网,也构成了一组体现自然和历史文化延续的水网,感受“新水乡”恬静、宜人的江南居住和谐意境。“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是“和谐杭州示范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和谐居住建设方面,充分重视示范区中搬迁农民的安置问题,做好安置区建设工作。采取就近安置原则,无论设计特色还是建设水平,都必须体现高标准,为农民提供优越的居住生活条件,做到“示范区中的每一个住区都是示范住区”,打造“和谐居住天堂”。
4、营造创业天堂,建设产学研基地
和谐杭州示范区是以旅游业、服务业、教育产业为主,配以高科技工业和生态型农业的产业结构。政府相关部门应对示范区工业的总量和比例进行统一调控,为达到高标准生态环境目标,需要各方协调控制工业用地比例,核心区工业用地总量控制在7.5平方公里以内。对本区引进的工业类型也要进行有效筛选,提高入住门槛。积极发展一类工业、控制二类工业、将三类污染型工业外迁。同时对示范区内传统农业进行升级,加大观光型农业和生态无害农产品生产的支持力度,找到适应当地的农业发展新思路。对于本地的居民特别是无土农民,尊重他们的就业意愿并保障就业权利,优先考虑它们的工作要求,并结合项目的开发,进行必要的就业培训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使其广泛参与到旅游商业及服务业中来,真正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5、以“大湿地系统”整合打造西北生态带
杭州西湖区、余杭区交接区域水网密布,整个和谐杭州示范区的本底条件就是一个大湿地,其中由以西溪、五常、闲林湿地最为突出。在规划中对整个大湿地系统进行范围确定,划分出湿地保护区、外围保护区、周边控制区、整体协调区五个区域,并分别研究各个区域的保护控制办法,分级保护湿地资源。这样即利于生物多样性和整体群落的保护,又利于将来的统一开发建设。引入“绿色生态控制线”的划分办法,
用明确的规划控制线来划定生态带的地域范围,在控制线以内的城区,定为“绿色城区”,用一套专门的控制开发准则加以开发建设。通过“大湿地系统”连接城西各景观组团,整合打造城市西北生态带。建设以生态带、绿化廊道为主要内容,配以相应合宜功能组团开发的新型城市生态地区建设模式。
四、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和谐杭州示范区的开发建设是一个声势浩大的系统工程,具有较大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关系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在近期行动计划中应做到:各个领导层次都要有事干;各个工作方面都要有项目落实;各个建设阶段都要有相应的规划、设计指导。
1、统一思想——以和谐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形成一种“和谐杭州”的共识
和谐杭州示范区的开发建设是建设“和谐杭州”的核心。其中心思想是“城市和谐发展建设”,杭州市政府应通过多种形式的传达和宣传,统一各级主管部门、广大杭州市民的思想,促进示范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2、明确势权——尝试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打破示范区现有行政势权
和谐杭州示范区,位于杭州市西部西湖区与余杭区交接的区域,在两区的分别管辖范围内。示范区内西湖、余杭两个行政势权的分治,在土地价值取向的选择上、在整体发展思想的统一上、在规划建设工作的协调上、在后期运作管理的配合上都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将影响今后示范区的开发建设。
杭州市政府可以大胆的尝试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打破现有的行政势权。其中一种新的尝试为建立一个“杭州市和谐发展示范区”新区管委会,管委会人员由市政府和两区政府的管理人员组成,直接对杭州市委主要分管示范区建设领导负责,管理示范区的开发建设工作。
3、加大支持——在前期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
市政府应对示范区的开发建设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制定一系列促进和规范和谐示范区建设的相应政策,特别是吸引生态旅游、高科技研发等项目的优惠条件,无土农民的拆迁安置办法等具体实施政策。政策的制定有利于明确示范区发展的方向,控制和谐示范区的开发强度,力求示范区建设一直走“和谐建设”的道路。
杭州市雄厚的财政经济基础,有能力支撑示范区的开发建设。市政府应统一组织社会经济资源,加大对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投入和扶持,作和谐示范区发展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关键词:静态游人行为;城市开放空间;创智天地;驻足停留空间
Abstract:Urban open spa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environment. As the users,tourist behavior is a key indicator of assessing urban open space.Through selecting the knowledge and innovative community (KIC)plaza in Shanghai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surveying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of the plaza, the paperstudi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ic tourist behavior and urban open space. Moreover, by the statisticsof the number of visitors in every subspace of the open space, the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of staying space which people prefer to,and then reaches relevant conclusions which can provide some basis for urban open space transformation and planning and designing.
Key words: static tourist behavior;urban open space;knowledge and innovative community (KIC);staying space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概况
1.1研究背景
城市开放空间是构成城市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市民参与城市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开放空间在城市中具体表现主要包括公园、广场、街道、街头绿地以及滨水带等诸多形式[1]。城市开放空间不仅能为居民提供休憩娱乐的户外场所,供居民进行各种文化、娱乐和教育等户外活动,也可以通过其内的广场、绿地、河流等硬质和软质景观赋予城市新的生机活力,提升城市空间的环境品质[2]。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已经成为衡量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选取上海市杨浦区创智天地广场一期和二期的三个开放空间为案例,从游人行为角度出发,通过现场观察结合访谈调查的方法,对其中的静态游人行为进行量化分析,探讨不同静态行为之间的特征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跟城市开放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探讨游人的停留喜好会受环境哪些方面的因素影响,进而总结出受游人欢迎的城市开放空间具备的典型环境特征,从而为类似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依据。
2调查对象的选择
2.1创智天地广场概况
创智天地位于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规划占地面积84公顷,包括创智中心、创智坊、科技园和江湾体育中心四大部分[3]。
2.2调查区的选定
本次所选取的三个开放空间,位于创智中心的创智天地广场一期和二期内。三个开放空间均为下沉式空间,其分布位置如下(图1):
2号楼开放空间(A)(图2)为一个下沉式广场,位于江湾体育场西入口处,被1、2和3、10号楼所围合,西临淞沪路,东面为开放式台地花坛,是场地连接江湾体育场的主要出入口。面积为3500平方米(70m*50m)。广场中央有两排60米长东西向树列,东南处和东北处各有若干石凳,不同的是东北处石凳位于若干棵乔木下,而东南处则是露天石凳。广场东边临近台
地花坛处有一旱喷泉,每天定时开放。此外,广场内还有两处商业建筑——南面星巴克咖啡店和西北角一餐饮店,并且都设有露天茶座。
3号楼开放空间(B)(图3)位于A广场北边,被3、5、9和10号楼所围合,是一个南北向的近矩形下沉式空间。面积为3150平方米(35m*90m)。其中有一处带有亲水木平台的静水面水池,且树池中有每天定时开放的喷泉。靠近水池南侧有一处5米宽矩形硬质场地和三排石凳。石凳的上方为一底层架空建筑(3号楼),为底层坐憩的游人提供了遮阳设施。开放空间内有一南北向斜穿式道路穿过场地。此外,东边有两处商业建筑,分别为儿童早教中心和咖啡厅,咖啡厅设有若干室外茶座;西边为办公建筑。南接A广场,北接C广场。
9号楼开放空间(C)(图4)位于B空间北部,面积为3300平方米。基地南边与B连接处设有碎石铺装的排列式石凳。其东北边为一地下车库的出入口,同时也是行人出入整个创智天地广场的出入口。基地内有一大一小两处草坪,面积分别为900平方米和350平方米。西边和北边为办公建筑所围合。
图2:2号楼开放空间(A):图3:3号楼开放空间(B)
图4:9号楼开放空间(C)
以上三个开放空间,其面积、功能、周边建筑以及景观设施等要素,如下表(表1):
表1:三个开放空间各指标状况
开放空间名称 面积(m2) 周边建筑 景观设施
A:2号楼开放空间 3500 餐饮、办公 旱喷,石凳,植栽
B:3号楼开放空间 3150 商业、餐饮、办公 静水面,喷泉,木平台,植栽,石凳
C:7号楼开放空间 3300 办公 草坪,植栽,石凳,广告牌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选定的三个城市开放空间中的游人行为的类型以及人数等要素,进而将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和量化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3.1调查方法:
在选定的三个城市开放空间样本中,以不影响使用者活动的方式,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进行现场实地调查,选择工作日和双休日各一天,从上午八点到晚上十点共十四个小时,分成十四个时段,选取每一个时段内相同的5分钟作为观察时间,以非连续式的观察方式记录,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包括静态游人行为类型以及各类型的人数[4]。
在现场调研的同时,也对场地内的游人进行现场访谈,从而和现场调查的结果互补。
本研究将观察的游人行为限定为“静态游人行为”,也就是活动位置不进行较大移动的行为。
根据前期对场地的调研和观察情况,结合场地实际的设施状况,将具体的静态行为分为
站立、坐憩、遛狗和戏水四种行为,其他行为由于在场地内进行的游人数量较少而不纳入研究范畴。将行为类型缩小也有助于提高观察和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3.2调查时间:
研究对同一时段内所选三个开放空间中进行的静态游人行为进行了现场观察。由于所选的几个开放空间面积都较小,因此场地内视野较为开阔或者视点较高处都可以直接成为观测点。考虑到工作日和双休日的差异可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研究中选择了2013年5月12日(星期日)和5月13日(星期一)两天进行观测。两天天气都是晴,温度分别是19—30℃和20—30℃。气温较适合正常的游人活动以及观测活动,也可以避免因天气因素的对研究结果造成的影响。
具体时间选择每天的08:00—22:00共14个小时,每个小时选取同一时段的5分钟作为观测时间,统计这5分钟内三个开放空间中的静态游人行为人数[5]。
4调查结果和分析
将统计的数据通过处理,结果如下表(表2—5月12日双休日;表3—5月13日工作日)。
表2:5月12日双休日(每小时观察5分钟,从每时刻的25分到30分这五分钟)
表3:5月13日工作日(每小时观察5分钟,选取从25分钟到30分钟这五分钟)
1)三个空间中,站立行为人数最多的为空间A。从横向上比较,双休日空间A内的站立行为为1.23人/分钟,高于B空间1.00人/分钟的和C空间的0.54人/分钟;从纵向上比较,空间A的站立行为人数也比坐憩、遛狗和戏水其他三种行为(分别为0.87人/分钟、0.90人/分钟和0.23人/分钟)要多。空间A中间是一处面积约为1400平方米(20*70)的空旷矩形硬质场地,无植被坐凳等设施的布置和遮挡且视野比较开阔,而空间B和C内的硬质场地面积较小,或者是大面积的草坪软质场地。相比较而言,这种大面积的硬质场地更有利于站立行为的发生。一则它提供了足够宽敞开阔的空间供行人停留,避免了由于空间面积小造成的空间上的拥挤,二则也保护了游人的“个人气泡”不被侵犯,保证了心理上的舒适感。场地周边种植的成排乔木可以起到一定背景的作用。此外硬质场地边缘的成排乔木,可以充当背景作用,给人以适当的心理庇护,增加心理上的安全感。
2)空间B内的坐憩行为发生的比例最大,其中工作日站立行为占所有四种行为的38.9%,其他三种行为——站立、遛狗和戏水人数分别占25.1%和6.2%和29.8%。这与空间B中部的水景有一定的关系。在靠近静水面的南部,有多排排石凳可供游人休息。通过现场访谈得知,尽管空间C内也有与空间B数量相同的石凳,但是由于石凳下的铺装不同——B空间内为大理石铺装而C空间内石凳下为细碎石头铺装,相比较舒适方便的硬质铺装更受游人欢迎。此外,石凳顶部的底层架空办公建筑,提供了的遮阳设施,也提升了这一区域的人气。
3)就戏水行为来看,由于空间C内没有静水或喷泉等水景设施,所以不存在任何戏水行为。而空间A东侧有一处旱喷,每天定时开放两次,每次一个小时——11:30—12:30和17:30—18:30,且一年四季不间断,因此很明显可以看出戏水行为在喷泉开放的时段内集聚的人数较多,尤其在本次调研接近夏季的时候,气温已经较高,喷泉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吸引更多的游人。空间B内的水景有两处,一处是一个面积约为200平方米的浅水池,另一处是水中定时开放的喷泉,喷泉开放的时段和空间A的旱喷相同。除了喷泉开放的时段短时间内会吸引较多游人外,浅水池也是游人比较热衷的去向。尤其是由家长看管照顾的儿童,年龄大多从5岁到12岁,会集聚在水边戏水玩耍,而且这种戏水活动的时间分布相对较为平均,没有像喷泉开放明显的时段性。因此总的来说,空间B的戏水活动人数比A会有明显的增多。
4)遛狗行为发生较多的是C空间。从三个空间的功能性来看,C空间为最为不开放的空间,C空间的出入口只有一处(即地下车库的出入口)——而空间A和B的出入口分别为4个和2个。这种封闭性可以减少游人多带来的干扰,更适合遛狗行为的发生。因此出于安全和不愿扰的考虑,游人都不大愿意在空间C中活动。此外,空间C内被一条道路隔开的的一大一小两块草坪,相比较于硬质场地,也更适合于狗活动。
4.2游人行为的时间特征
从三个开放空间游人分布的时间特征来看(表4),
表4:整个开放空间工作日与双休日游人数量变化情况
1)双休日的人数会比工作日的多。工作日这些开放空间的利用主体为周边的上班族和年龄在五六十岁左右的老年人以及儿童;而双休日,则还会有更远的居民带着孩子前来。通过访问得知,三个开放空间中很大一部分游人是周边居民,步行5—10分钟内便可达到(也有少量会乘两三站地铁(2—3公里)的路程)。此外,双休日也会有很多年轻人,或前来游玩拍照,或喝茶聊天,或是情侣,这些人群也增加了双休日游人的数量。
2)全天的游人数量会有两个游人高峰时段,工作日为12:00—13:00和17:00—18:00,双休日为10:00—11:00和17:00—18:00,尤其是17:00—18:00这段时间游人数量会达到全天的最高值。三个空间周边分布着办公和商业建筑,因此在工作日这些开放空间会成为上班族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尤其在工作日,很明显的是,两个高峰时段也正是上班族午餐时间以及下班时间,说明这些开放空间的利用人群很大一部分正是周边办公和商业的上班人员。而双休日,开放空间的利用主要人群则是周边的居民。
4.3游人偏爱的驻足停留空间特征
以上的研究结果反映了不同类型的静态游人行为之间的特征差异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所在,接下来研究将进一步探讨这种联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由于本次研究中观测和统计的都是静态游人行为,静态行为的发生往往也意味着游人的停留和驻足,游人的停留驻足可以通过静态的行为发生来反映,静态行为发生的人数越多的环境也就意味着越是游人越喜好停留和驻足的场所。而游人的停留驻足喜好程度与环境的空间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接下来将继续探讨静态行为的分布与开放空间环境特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说就是影响游人停留驻足喜欢程度的城市开放空间环境因子有哪些。
研究将ABC三个开放空间整合为一个整体,并且对上述静态游人行为统计表格中的数据利用Excel软件进行处理,观察静态行为的游人在整个开放空间中的主要分布状况,从而对这几个游人偏爱停留驻足区域的环境空间特征进行详细的剖析,试图找到一些能影响游人停留驻足的共同的环境特征因子。
图5:整个开放空间游人分布情况图7:子空间Ⅱ
从数据处理统计的结果(图5)来看,人群主要集中(静态行为发生率较高的空间)在以下两处:
1)子空间Ⅰ:开放空间B中水景处;(图6)
2)子空间Ⅱ:开放空间A东北边的林下石凳处;(图7)
进一步对这两个子空间的环境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如下:
4.3.1子空间Ⅰ
子空间Ⅰ位于开放空间B中,通过图5也看一看出是静态行为发生最多的空间。
首先,子空间Ⅰ是整个开放空间中唯一有水面的地方。水景对于夏季中游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在炎热的夏季起到降温的作用,营造舒适宜人的小气候,儿童也可以在其中戏水,兼具重要的功能作用。
其次,位于浅水池南岸石凳上的游人视野也是极佳的。浅水池与石凳之间是一个利用率极高的硬质活动场地,面积约100平方米(5*20米)。硬质场地以及硬质场地和水池的交界面是儿童在场地内运动、玩耍和戏水的主要区域,而南边紧邻的石凳为家长提供了一个可以近距离方便看管孩子的地方。石凳上坐南朝北的游人向北的视野也十分开阔——近处是嬉戏玩耍的活跃场景,稍远处是宁静的水面以及定时开放的喷泉,更远处则是建筑和天空,使得这段约100米长的视线十分丰富的景观层次[6]。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石凳上方底层架空的建筑也不容忽视。尽管此处不是整个场地内唯一一处有石凳的地方,但是石凳上方底层架空的建筑却成了绝佳的遮阳设施!同时建筑底层架空也保证了地面层视线的通畅性和空气的流通性,不仅可以收到良好的景观效果,也可以营造良好的小气候环境。这一点在气温较高的夏季最为重要。
4.3.2子空间Ⅱ
子空间Ⅱ是一处林下石凳,位于空间A的东北角。石凳的视线前方(南面)也是一处林下石凳场所,再往南便是旱喷。游人坐下时,可以通过前方乔木下面通透的枝干看到不远处活动的场景。尤其是旱喷开放时,瞬间可以集聚大量活动的人群,给石凳上的游人提供了可观之景。
可以看到,子空间Ⅱ的空间环境特征和其前方的林下坐凳处(称为子空间Ⅲ)是相似的——同样有乔木可以提供遮阴,甚至坐凳数量还不如Ⅲ多(图8)。但子空间Ⅱ却更受游人欢迎(对游人随机访问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子空间Ⅲ直接和旱喷场地相接,视觉景观层次不如子空间Ⅱ丰富;同时子空间Ⅱ及其附属硬质场地——一个8*25米的矩形场地,构成了一个更能满足人们“瞭望-庇护”的心理的小空间——往后乔木既可以遮阴又可以充当背景,往前则视野开阔可以有景可观。
最后,子空间Ⅱ往东南方向(江湾体育场)无高层建筑遮挡,比较开阔,能使上海夏季的盛行的东南风容易渗透到场地内,营造宜人的小气候环境。
不过,在访问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由于本次调研的时间是5月份,上海的日平均气温已经在20度以上,接近盛夏,因此有些静态行为的发生(比如坐憩等)跟遮阳设施的关系很大。通过现场访谈了解到,在冬季B处的石凳较A处更受欢迎,原因是A处石凳上方的夏季可以遮阴的常绿乔木到冬天阻挡了阳光,使坐凳上的游人晒不到太阳,因此无遮阴乔木的B处石凳到了冬季成为游人更受欢迎的地方。因此这种季节的差异造成的游人对于环境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设计中需要考虑到这些细节(图9)。
5研究结论
通过分析以上子空间的空间组成,可以总结出为游人静态行为受欢迎的一些共同的空间的特征[7]。
开阔的视野,并有景可观。
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不难发现,这些静态行为聚集人数较多的空间朝视线方向都具有较开阔的视野,保证游人的视线不被遮挡,可以观察外界景物,能满足人“瞭望”本性。如果视野狭隘或视线被遮挡,可能会导致游人所处空间比较急促,引发不舒适感,也就自然留不住人。比如开放空间A中的子空间Ⅱ,坐凳前方尽管种植了乔木,但分枝较高仍然保证了游人视线的通透。其次,通达的视线也需要一个落点,所以可观之景也必不可少。位于视线前方的可观之景,或者说是中心景观,也是吸引游人的核心之所在。中心景观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子空间Ⅰ中的水景——浅水池以及池中定时开放的喷泉,子空间Ⅱ中旱喷广场上嬉戏运动的人群展现出的热闹场景,都可以成为对游人强有力的吸引点。
边缘区域的围合
子空间Ⅱ和子空间Ⅲ的比较很明显地说明了一定的边缘围合对于游人停留是十分重要的。这也印证了“瞭望-庇护”理论中的人的“庇护”本性。这种背景的围合可以给人营造出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场所。一旦缺乏这种“庇护”,人就会自主地感到有所不安。围合的形式最常见的就是植被,乔灌木多层次的搭配种植可以形成严实的围合。此外,建筑的边界、亭廊等处也可以形成围合感。
一定数量的休息设施
其实静态行为很大一部分跟坐憩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提供一定数量的坐凳座椅等休息设施可以增加游人的停留欲望。休息设施重要的一点是它的尺度,能否符合人的生理需求。现场访谈中发现有一部分游人对于坐凳的舒适度有着较强的敏感性。此外,休息设施下的铺装形式也值得注意。比如空间B和C中两个坐凳下一个大理石硬质铺装一个细碎石铺装,结果大理石铺装更受游人欢迎。
有遮阴设施(尤其是夏季)
底层架空的建筑无疑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子空间Ⅱ中的人气,不得不说是底层架空的建筑充当了遮阴设施。尤其在炎热的夏季,遮阴设施显得更为重要。一些庇护性景观设施比如凉亭廊架等都可以用作遮阴设施。常见的遮阴设施还有高大的乔木。在乔木作为遮阴设施时需要注意的是,最好是落叶树种,这样不仅在夏季可以遮阴冬季还可以保证阳光。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拍摄、绘制。
参考文献:
[1]孙琴. 郊野公园游客行为倾向分析—以吴淞口炮台湾公园调研为例[J]. 园林, 2009(08):28-29.
[2]余汇芸. 杭州太子湾公园游人分布与行为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2010.
[3]乔东华,陈建邦. 营造“创智天地”[J]. 时代建筑,2009(02):76-79.
[4]陈天佑(台). 都市河岸亲水空间民众知觉偏好之研究—以新竹东门城亲水公园为例:[学位论文]. 新竹:中华大学建筑与都市计划学系,2008 .
[5]龙宗彦(台). 以型构与行为分析观点探讨都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之设计议题—以台北市信义计划区为例[D].台中:逢甲大学建筑学系,2004.
[6](丹麦)杨·盖尔. 何人可译. 交往与空间(第四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周宁. 适宜停留休闲的开放型绿地空间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2.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