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一语文书范文

初一语文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一语文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一语文书

第1篇:初一语文书范文

[关键词] 课堂提问 艺术 误区 方法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方法是课堂艺术的核心,新课程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有位教育家认为:“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好的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还可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学生的回答,久而久之又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此,教师应深刻认识并充分利用教学提问这一重要环节和功能,科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然而,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只看重自己的教,不知道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这个道理。因此,课堂教学变成了只追求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形式。他们对课堂提问艺术不加重视,不去探索,以致不能成功地诱导启发学生,出现不少课堂提问的误区。主要表现在:1.问题简单化,毫无思考的价值。如有些老师喜欢这样提问:“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行不行”、“美不美”、“对吗”、“好吗”等。这样的提问不但没有价值,而且还会促长学生思维的惰性,学生会养成无须经过深入思考甚至根本不思考就随意回答的习惯,没有去深究问题的实质,思维训练成为一句空话。2.提问模式单一化,缺乏新意。无论那篇文章,无论何种文体,提问时喜欢走老路子。“本文可分为几部分?”、“某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文章开头有什么特点?”等,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思维定势,使本该生动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为求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问题提出后,不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就立即要求作答,学生由于思考不成熟而默立无语,结果是老师自问自答,这样只会使提问流于形式,很大程度上也压抑了学生的思维。4.提问面过窄,只顾优生,忽略差生。课堂成了优生的表演课,差生成了旁观者,他们无法参与到教学中来,大大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只能消极等待,最终导致思维能力衰退。课堂也因参与面窄而缺少活跃的气氛。5.提出的问题难度偏大。个别教师无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所提问题难度太大,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结果产生课堂的“冷场”现象。课堂成了教师自导自演的表演课。

以上种种提问的方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正常发展,势必将教学引向举步维艰的怪圈。因此,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探索,不断创新,下功夫提高课堂提问水平成了当务之急。

语文课堂教学的成败,与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要想问得开窍,问得妙,要想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一些方法。

一、想象法

就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方法。在学习时,不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按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学习《犟龟》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的盛况描述出来。”学生在描述前,又可分组讨论,相互交流,这样,在某种程度上能填补作品本身的空白,使教材潜在的内容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或主题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绕道法

就是针对教材内容提问时采取直题曲问的方式,让学生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作答。这种问在此而意在彼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如果所提问题太直太露,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会感到索然无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思维的“跳越”。如教学《一面》一文中写道:“哦,您,您好就是……”,分析这句话时可提问:“作者话没说完就停止了,是不是作者不敢肯定面前的这个人是谁?”学生答:“鲁迅当时处境危险,为了鲁迅的安全没有道破”,老师接着提出关键问:“文章这样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点和作者对鲁迅怎样的感情?”学生有了前面的启发,就会幡然醒悟:表现了作者机警的性格和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关心之情。这种通过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但利于激趣砺智、增加思维含量,有时甚至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三、逆问法

又称倒问法,即不从正面提问,而从相反的视角切入,故唱反调。以激活学生思维。如《三峡》一课末段写道:“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正面提问为:“末段引用了渔者歌词有何作用?”,而逆问则可设计为:“如果将该句删掉或不用歌词来表达,那么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这种问法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逆问如“平地起波澜”,所提问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往往能令学生深思,使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

四、故意出错法

教师在教授某一知识时,故意出错,然后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查出错处及错误的原因。这样,容易集中学生注意力,促使思维活动,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有平中见奇之效。如学习刘禹锡的《秋词》时,根据历届学生存在的问题,我在黑板上写了第三句诗“晴空一鹤白云上”,细心的同学马上发现问题,指出“白”字应改为“排”字,在此基础上我顺势利导,解释“排”的意思并引导学生理解整句诗的含义。这样,往复几次,学生养成了根据字义句义来辨别字形的习惯,默写时减少了错别字的产生。

五、矛盾法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为解决“冲突”,就得开动脑筋,认真分析,进而分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的自主和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了。如《荔枝蜜》一文,开头说:“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后文又说:“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并在夜里也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老师问: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抓住了文章情感的突破口,会很自然地促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有效地激活思维。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授欲扬先抑这种写作手法及其作用,进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蜜蜂感情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矛盾法,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六、渐进法

对一些繁而难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循循善诱,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顺藤摸瓜,层层深入,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弄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如:要理解《范进中举》这篇课文的主题,可这样分层设问:(1)小说主人公是谁?(2)中举前,写了他什么事?中举后,他为什么喜极发疯了?这异常反应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范进的悲剧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吗?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设问,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容易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不失为“快乐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七、迁移法

学完课文内容,根据某一知识点进行适当地拓展,以达到巩固和运用知识的目的。迁移法是适应新的教学理念而产生的一种方法,是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的一种方法。如学了《竹林深处人家》这篇课文,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本文我们学习了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下面请大家运用这种方法来描写我们的家乡,好吗?”这样的提问具有新鲜感和挑战性,而且能把课堂引向广阔的生活,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在课文中产生的感悟、共鸣、联想倾诉出来,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既深入课堂又深入了社会现实。同时这种提问能激发学生留心身边小事,养成勤于观察动手,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

八、表演法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语文教学中的表演法恰恰是这方面的体现。表演是指把课文内容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出来,它形象直观,形式自由,实用性强,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方式。其目的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如教《强项令》时,我先让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接着全班学生齐读,然后问学生:这篇课文的大意大家都理解了吗?大家都说不成问题。接着我问:“大家能不能依据课文内容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我从举手的同学中选出五位,让他们到教室外商议做好准备,五分钟后让他们上台表演,他们表演的精彩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之后,我请其他学生就刚才的表演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们争相作答,各抒己见。我顺势续问:“董宣是一个怎样的人?湖阳公主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光武帝为何不但不治董宣的罪,反而重赏了他?”学生们回答非常踊跃,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了知识。这种方法很容易突破教学上的重点和难点,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有利于产生亲切的情感体验。需要提醒的是,表演时不能贪图热闹,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九、对比法

第2篇:初一语文书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质疑;课题;语言;矛盾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129-01

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中有关于提问法的论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待问者反此。”这种方法有着古老的历史,也是现代教学中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问题很有讲究,它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师生的对话或讨论,使学生理解所有学内容,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应该怎样提出问题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一 从醒目的课题处质疑

醒目的课文题目,首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学习的关键,吸引学生去思考,去阅读课文找答案。如在教学《老王》这一课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读题目,提出疑问,学生琢磨起题目来,有的问:“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有的问:“老王的年龄是多大?”有的问:“老王是干什么的?”还有的问:“老王的生活经历是什么?”等等,一连串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老王”这个人物在不同学生的脑海中会出现不同的形象,于是吸引学生迫不及待地去读课文,自然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就认真了许多,许多学生边读边拿起笔圈圈画画,可见从题目质疑对学生理解课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 从重点字、词、句处质疑

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成功与否。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形容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方面在文言文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如在教学《伤仲永》一课时,老师先范读课文,再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读中对学生提出要求:(一)把不认识的字、词画出来;(二)自己在阅读中理解了哪些实词、虚词;(三)会翻译哪些句子。这一环节给足学生时间,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发现了许多问题,也自主解决了许多问题,既节省了许多时间又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

三 从思想内容方面质疑

学生如果觉得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简单,那么就提不起来兴趣,但教师如若深挖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就如投一块石头于平静的湖水之中,激起层层波浪。有的课文看起来很平实很简单,其实却独具匠心,那么这种提问法,就能显示它的独到之处。如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首先我让学生浏览课文,学生从题目中发现“从……到…….”的句式,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很顺利很正确的把课文划分为两部分,然后学生再读课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学生认识到百草园是大自然恩赐的乐土也是作者的温馨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枯燥无味的,借机老师设疑,在三味书屋有没有作者的乐趣呢,这时学生的情绪一度高涨起来,很快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再做总结:百草园的乐趣是充满生机与活力,是无忧无虑的,三味书屋的乐趣是凝重的,是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是忙中偷闲的片刻逍遥。到此同学们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一下子清晰起来了。

四 从品味语言方面质疑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散文的语言非常优美,教学散文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品味语言,如以《夏感》为例:教学这篇文章时,可先让同学们朗读课文,并提出朗读要求:朗读本文要大声,要有“磅礴之势”,倾吐“升腾”之气,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读完之后我便问:“喜欢梁衡的这篇散文吗”同学们激昂地说喜欢,接着,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起了喜欢的理由,其中几个同学说到了这篇课文的语言非常美,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同学们很快从课文中找到了一些比喻句、排比句、富有节奏感的描写句。接着我让同学们以“我认为这个词语(句子、段落)很美,是因为……”的句式来品味。并用事例加以引导,例如:我认为“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很美,是因为具有视觉效果,迎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结果同学们根据我的引导并结合例子,从修辞手法的作用并结合语言环境对句子进行赏析说的非常到位。这篇文章的语言赏析是一个重点,通过老师一个个问题,同学们一个个解疑,这个重点就水到渠成的解决了。

五 从设立矛盾处质疑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让学生深入思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如教授《愚公移山》一文时,提问道:“有人说愚公若没有神的帮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空太行、王屋两座山,他为什么不搬家?这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谈谈你的观点。”问题提出后,学生讨论气氛热烈,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愚公”不“愚”。愚公为造福子孙后代挖山不已,表现了他的坚定信念,歌颂了他宏伟的抱负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第3篇:初一语文书范文

一、英语课堂提问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把握课文要点,设计的提问既要无知识性错误,符合语言规律和文化习俗,又要做到难易适中,循序渐进;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使学生有话可说,从而达到最基本的语言训练目的,又要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对已有认识结构重新组合、编码,从而更好地表达想要表达的观点。

2.思想性原则

外语教学要适应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以及国际交往的需要,教师在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体现思想性。如:以The Great Creen Wall一文为例,为了培养学生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可以这样提问:

Why was the Great Green Wall built?

以Book III Lesson 6为例,为突出遵守社会公德、文明礼貌教育,可以这样提问:What should we do when we travel by train next time?

3.兴趣性原则

教师要尽量用提问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的大脑都兴奋起来。同时,还要十分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即使是很小的进步也要加以肯定和鼓励,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英语课堂提问的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时机、节奏的把握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提问效果的好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关键处的提问:

1.导入新课时提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生好奇心强,在导入新课前巧妙设疑,以独到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教Book I UnitⅡ What's in the teacher's room?时,我就是用提问导入新课。结合新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教师指着所选用的图片让学生回答:

Where is the cat ? It is hehind the tree.

What can you see under the tree?

Is there a flower under the tree?帮助学生来完整地回答:Yes,there is.从学生的回答中逐步引出另一新句型:There is a flower under the tree.

然后教师指物提问:What'sin the teacher's room?学生答:There is …

并适时地穿插复数形式there are…

这些都为新授内容作了铺垫,并由此很自然地导入到新授内容。

2.过渡时提问

教师在教学时,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要衔接自然,否则学生会觉得莫名其妙,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多角度、多方位涉及各种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上,而必须利用现有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比如在教学Book I Unit 25 Lesson 97时,在教完本课单词及Do you like…句型后,要过渡到第二部分第三人称单数句型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Whatdo youlike? Do youlike …?Howdo youlike…?

What about your friend/father/mother? etc.

从这些问题很自然地过渡到基本句子:He/She likes …并出示Li Shan的投影图,设计表格(如下),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根据前面设计的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然后再来回答基本句子,学生就比较容易回答了。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问,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能引出新知识,有利于突出知识的整体性。同时在过渡处提问,可使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习惯,并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3.突出重点时提问

设计课堂提问抓住了重点,主要训练内容也就抓住了。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对多项教学内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抓不住的现象。备课时,有经验的教师就会在教学内容中找出重点,然后以此为主线,串起其他教学内容。例如Book I Unit 21 Lesson 83,本课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区分现在进行时的用法和祈使句。针对上述重点设计了两人对话(并带开门和关门的动作)问问题:What is he/she doing?然后选一段正好符合本课的动画(Disney中的Tom and Jerry),第二次回放画面时,要求学生尝试说,从而起到整体效果。

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加以补充与纠正,并让学生反复操练,循环往复,以突出重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4.课堂小结时的提问

通过课堂小结提问,可以挖掘课文的深层含义、德育功能、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推理等能力。如学习人教版九年级课文Lesson 50“Standing room only”一课时,在本课结束时,笔者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What is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Do you think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s a serious problem and the greatest challenge?通过这样层层设问,步步求答,促使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思考、去回答、去努力付诸行动。最后得出正确结论:“Our country must carry on family planning to control population growth.”

三、英语课堂提问的方法

提问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因而用什么方法提问显得尤为重要。

1.时间顺序提问法

对于时间顺序明显的课文,可以以时间顺序提出问题。如讲授Book III Lesson 106 ―课可设计出如下提问:

(1)Where did Ling Feng's classmates go that afternoon?

(2)What about Ling Feng?Why not?

(3)Why did the baby begin to cry when she woke up?

(4)How did Ling Feng make her stop crying at last?

(5)Why was he so tired all that aftemoon?

2.直观形象提问法

运用简笔画、幻灯片、实物等进行课堂提问,可使抽象复杂的事物变得具体实际。如讲授Book II Lesson 66 一课时,可利用投影仪打出“不同种类天气”的图片,然后提问:

(1)What's the weather like?

(2)The rain is heavy,isn't it?

3.联系实际、诱发想象提问法

此类提问的目的是把教材内容贴近实际生活,同时又把实际生活引入教学过程中,使课文学习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激发学生联想,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仍以The Creat Green Wall为例,可以这样设问:

(1)When is Tree Planting Day?

(2)Have you ever planted any trees?

(3)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Great Green Wall?

第4篇:初一语文书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留白 想象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48-01

留白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手法,绘画讲究水墨留白,以虚衬实,无画处皆成妙境,如此才能令人遐想万千,余味无穷。书法讲究留白艺术,虚实相生,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如此才能气韵生动,富有灵动感和空灵美。音乐讲究留白艺术,休止或停顿,有张有弛,无声胜有声。同样,在文学作品中,大凡优秀之作,无不讲究留白艺术,“笔中藏锋”,如此才能让读者在空白中凭借想象进行再创造,用心感受作品意境的深邃隽永。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享受美的诗篇,教师要重视“留白”艺术,讲究留白技巧,巧用留白策略,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巧借插图想“留白”,再造想象,探得风雅无穷意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扩展读者的想象。”在现行语文教材中,课文插图是重要的课程教学资源,是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借助形象直观、富有启发和趣味性的插图,巧妙运用留白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对比图文,认真揣摩思索,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文本留白,更好地把握文本深层意蕴,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以古诗文教学为例,要想让学生更深刻地、有创造地感受古诗文的诗情画意,领略其深远而韵味无穷的意境美,则需要结合画面,挖掘空白点,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联想,进入诗境,领悟留白所蕴含的空灵与韵味。比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构思巧妙,想象奇特,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别具匠心,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在学习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先引导学生欣赏插图:近处是一张石桌,“醉翁”手持折扇,边自酌自饮,边欣赏美景。远处山石层峦,林壑尤美,迤逦连绵,醉翁亭中人影散乱,瀑布飞泉从山谷中倾泻而出,水声潺潺,浪花拍击岩石……然后要求学生找出与图中对应的文字,说一说自己的理解,通过图文对照,想象再造,体味“纵情林木,醉意山水之意”,领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感受文本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二、挖掘标点补“留白”,联想思索,此时无声胜有声

标点符号作为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细胞,其多样性和丰富性特点为文章增添了内涵,使表情达意更为生动,更具韵味。尤其在有些课文中,作者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时,会巧妙地运用省略号留下艺术空白,语断意留,语意含蓄,给读者无限的情感想象和思考空间。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标点符合,深入挖掘标点符号的留白艺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联想,积极思索,进行艺术再创作,有效填补留白,将静止的标点符号变为朵朵思维火花,从而发掘文本更深远的意义,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文本内涵,把握文本文本思想主旨。例如,鲁迅《故乡》一文中当“我”听母亲说分别二十多年的少年好友闰土要来时,我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好极!他,――怎

样?……”短短七字的一句话,运用了五种标点,表现出了极为复杂的思想感情,颇具艺术张力,让人无限遐想。此时,笔者是这样设置留白的:“我”当时心理是怎么想的,请在各标点处加一句话,以反映“我”当时的心情,,从而引导学生对每个标点符号进行分析探究,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这样,通过标点符合填补空白,既激活了学生思维,发展了学生想象力,又深化了学生知识理解,对文本思想内涵的把握。

三、抓住结尾悟“空白”,拓展延伸,余音绕梁味无穷

第5篇:初一语文书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大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120-02

大学是传承、创造先进文化的中心,是一个国家的文化高地。大学文化对于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辐射、引领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标志性意义。

一、大学文化建设在大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所谓“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为了研究艺术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之关系——艺术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还必须研究文化建设在整个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知识经济”的21世纪,全球范围内兴起一股“文化热”,我国也把文化同政治、经济一起,作为综合国力的三大要素。文化作为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和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已经成为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而精神文明建设在整个大学文化建设中,又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由此可见,文化建设在整个大学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处于重中之重、核心之核心的位置,具有关键性的重要作用。

二、艺术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艺术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具有异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早在20世纪初期,我国近代教育家强调了艺术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他解释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而美育的核心,则是艺术教育,因为美学以艺术为研究对象,又称作“艺术哲学”,即艺术的哲学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世界各国大学艺术教育与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我国也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1997年5月20日,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艺术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而非专业艺术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学校艺术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2002年7月25日,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再一次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样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艺术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艺术教育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精神支柱与文化支撑,包括校园文化精神、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氛围等要素。所有这些要素的形成与确立,都离不开艺术教育的促进作用与推动作用。如果没有艺术教育,上述各种文化元素都将无法产生。我国许多大学制定的校训、校风,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也都离不开艺术教育这一重要路径与载体。

(二)艺术教育促进大学文化品位的提升

艺术教育可以极大地提升大学自身的文化品位,而文化品位的提升,又成为大学知名度的核心。综观世界各名牌大学,几乎无一不是因艺术教育而促进了文化品位的提升,进而获得了名牌效应与品牌效应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就十分强调“人文艺术学习的重要性”,他指出:“这种教育既有助于科学家鉴赏艺术,又有助于艺术家认识科学。它还帮助我们发现没有这种教育可能无法掌握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该校还设立了电影电视系、艺术院等。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也没有音乐、美术、戏剧、电影、工业艺术设计等艺术类专业。我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也开展了很好的艺术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艺术教育使这些大学成为名牌的。

(三)艺术教育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美化人格、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而文化素质又是综合素质的核心。

三、大学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艺术教育,必须在教育内容上得到切实的落实,并收到理想的效果。大学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种:

(一)影视文化教育

影视文化是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都是新潮艺术,电影艺术在大学得到极大普及,北京就举办了数届大学生电影节。电视艺术也是最受欢迎的大众艺术,紧连每一个大学生。尤其是近年来各个电视台举办的“真人秀”、“达人秀”等节目或栏目,更深受大学生欢迎,成为他们心中的最爱。因此,大学的文化建设,必须在艺术教育中凸显影视文化教育。

(二)戏剧文化教育

戏剧既是一门综合艺术,又是极受大学生欢迎的艺术。尤其是近年来戏剧小品的流行,“小品大王”赵本山以及黄宏、宋丹丹、潘长江、巩汉林等人的出色表演,也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眼球。所以大学的文化建设,也必须在艺术教育中加强戏剧艺术与戏剧文化教育。

(三)音乐文化教育

音乐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贴得最紧、连得最密的一种艺术形式,一个人从胎儿时的音乐胎教到婴儿时的摇篮曲、幼儿时的儿歌,到少年时的童谣,再到青年时的恋歌、婚歌,最后到老年时的挽歌、哀乐……几乎时时处处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所以,大学的文化建设,同样必须在加强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教育的同时,使音乐艺术与音乐文化融为一体。

(四)舞蹈文化教育

舞蹈作为人体艺术之一,虽然只凭动作而无声音,但它却“此时无声胜有声”,成为人类表达情感的最后手段与最高手段。这正如我国西汉时期的《毛诗序》所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艺术也是深受大学生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交谊舞、街舞、民族舞……都在校园里闪动其闪亮的光彩。所以,大学的文化建设,理应在进行舞蹈艺术教育时,强化舞蹈文化教育。

此外,还有文学(语言艺术)、美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现代设计等)等等,也都是大学文化建设中所进行的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四、大学艺术教育的必要形式

形式与内容是一对范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并反作用于内容。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大学艺术教育的形式,是内容得以落实的载体与依托,也是保证。只有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完美结合,才能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具体而言,大学文化建设中的艺术教育的必要形式,有以下三种:

(一)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是大学进行艺术教育的普遍的形式,通过艺术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审美评价能力,并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因为以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考量,艺术的创造工程包括一度创作(作家为主体,文本为客体)、二度创作(表演者为主体,舞台艺术或银幕、荧屏艺术为客体)、三度创作(欣赏者为主体,艺术作品为客体)。学生作为三度创作的主体,在欣赏过程中要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这自然会提高其审美创造力。

(二)艺术活动

艺术活动包括各种艺术形式(戏剧、音乐、舞蹈等)的各种活动形式(演出、比赛等)。

(三)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包括文学(诗歌、小说、散文)创作、戏剧(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小品等)创作、音乐创作、舞蹈创作、美术(绘画、雕塑、书法、摄影等)创作、曲艺(相声、二人转等)创作等。

参考文献:

[1]辞海:缩印本[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858

[2]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第6篇:初一语文书范文

一、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要结合教学目标,在教学实际中抓住重点和难点,只有把握了重点与难点来设计问题,才能够结合主题开门见山,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抓住小弗朗士这一人物的感情变化重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直奔课文中心思想,这样一来,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二、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兴趣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动,只有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了,思路变得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知识能力才能够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习《故乡》一课的时候,针对“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针对这一句话中的“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含义,再加上“路”与“希望”相联系,学生的思维视野变得开阔,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提出有发散性的问题

第7篇:初一语文书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学生;质疑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1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爱因斯坦曾经也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

目前,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如何精巧设问,才能使思考不再成为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的欢乐和享受,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和努力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今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而合作、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正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提的问题有启发性,那么学生就乐于思考,乐于回答,对其学习新的知识就会产生一种促进作用,课堂上也就不至于“死水一潭”;反之,如果教师提的问题空洞生瘪,或是哗众取宠,让学生做简单的“问答游戏”,表面上看起来在课堂上举手的人很多,搞得轰轰烈烈,其实是简单化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一味地去文字上找答案,根本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智力。

提问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正确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学生不会质疑怎么办?笔者在实习中体会到:首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提问,毫无顾忌地提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不管对与错,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其次,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抓住关键问题提问,不能“浅问辄止”,而应该刨根究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再次,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该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会提问,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习惯。

对待学生的质疑,只要是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能回答的,还是不能回答的,都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自己释疑。根据学生问题的不同类型,可从以下四方面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

一、在反复朗读中释疑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学生提出的似是而非、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后,从课文中寻找依据、讨论辨析和自行求解。

二、在同类比较中释疑

有些问题不能孤立、片面地理解,必须借鉴相类似的阅读材料,在相互印证、补充中求得全面的理解。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如下结论:先通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得出各部分结论――最后串连起来成为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

三、在启发引导中释疑

有些问题,涉及到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词句理解,如果我们能启发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去释疑,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释疑,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路。

四、借鉴资料释疑

对于那些涉及面广的问题,只靠语文教材是不够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来自行解决,教师从中作一些方向性的引导。比如引导学生可以采取哪些途径,查阅哪类书籍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8篇:初一语文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教学艺术;小学生;生活;教学情境

一、课堂教学艺术性的特点

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创造性。语文教学在于创造,因此创造性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最主要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首先,语文备课要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手,对课堂进行有目的的组织和分析,提高课堂教学的预见性。其次,要提升课堂的应变能力,对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借鉴。此外,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最大限度的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2)表演性。表演性是小学语文课堂艺术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仪表风度的塑造,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学生留下较好的印象,另一方面,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表演技巧,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述、声情并茂的朗读、惟妙惟肖的模仿以及深入浅出的剖析,进而感染学生。此外,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还要对学生形成一定的感召效应,即对学生的情感和理智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审美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还体现在审美性,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的转移,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做到情理一体,另一方面要做到多样统一,加强对学生差异的关注,学会欣赏学生。

(4)技巧性。小学语文课堂艺术还体现在技巧性,即教师要将语文教活,真正的让学生做到爱学、乐学、会学、会用,包括多种技巧,如引导的技巧、批评的技巧和训练的技巧等。可见,教学技巧对课堂教学艺术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实现途径

鉴于小学语文对学生的后期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从多个方面着手,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这就需要借助合理的教学情境设置。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设置时,需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的组织教学,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置,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技术和手段,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激发,引发学生的联想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

(2)建立民主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要求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课堂教学艺术的必然要求,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的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也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师生关系的建立,做一个民主的教师。首先,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的认知行为进行引导,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设计去感染学生。其次要对学生一视同仁,特别是对差异性的重视,加强对实践操作活动的重视,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也可以开展相应的讨论,给学生提供发展自身才华的机会,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改革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的艺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艺术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真正的实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提升自身的艺术欣赏能力,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其次,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并对问题进行质疑和反思,去探索和发现,真正的领悟到课堂教学的艺术。可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通力合作。

(4)运用激励手段,进行科学评价。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激励手段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激励的语言,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同时还注意非语言激励手段的应用,如当他们回答问题正确时,更喜欢教师点头赞许。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投去信任而期待的目光,更能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钱梦龙教师说过:“教育就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它具有的创造性、表演性、审美性和技巧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关系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学生的感受力和感悟力。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文学艺术因素,为语文教学体现文学艺术之美,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王艳明.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8(10)

第9篇:初一语文书范文

一位好图书管理员

有一个大图书馆在我们的学校。 有许多不同的在它的书。 杨小姐工作得那里。 她努力工作。她总是非常高兴看我们在阅览室读报纸和书。 但是她是非常严密的与我们。 她总是告诉我们准时退回书。 她也是非常有用的。一旦我想借用书,但是忘记了名字。 我告诉了杨小姐书的内容。 几天后,她帮助我发现它。 我多次感谢了她。

A Good Librarian

There's a big library in our school. There' r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books in it. Miss Yang works there. She works hard.She is always very glad to see that we read newspapers and books in the reading room. But she is very strict with us. She always tells us to return the books on time. She is also very helpful.Once I wanted to borrow a book but forgot the name. I told Miss Yang the content of the book. A few days later, she helped me find it. I thanked her over and over.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