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第1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影视资源 语文教学

面对21世纪科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对公民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向传统的语文教学发出了改革的信号。1996年,国家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研制会,拉开了新课程研制的序幕。经历了8次重大修订,历时5年之久,终于在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是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标致着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拨打,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就要求在观念上实现由“课本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向“社会生活,甚至是世界的课程资源”转变。首先我们最先关注的应是影视资源。为什么呢?因为影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艺术、体育、军事等各方面,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影、电视已经成为最广泛、最有力、最迅速、最直接、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

什么是影视资源?运用到教育教学中的影视资源,是指在教育教学上有直接应用价值或潜在应用价值的影视信息资源。

在我们身边或是亲自实践过程中,都会有采用各类的影视资源。可以将影视资源分为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源、与课外阅读相关的影视资源、与课文背景知识相关的影视资源、在综合性活动中的影视资源。

一、 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源。

这类影视资源与教材、课堂的结合最紧密。以教材课本为蓝本。例如人教版初中课本中的《香菱学诗》、《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高中课本中的《祝福》、《阿Q正传》、《茶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这些文学作品都已经被翻拍成影视作品。我们在上课时即可截取与教材内容有关的部分章节进行播放。由于影视资源具有生动性、丰富性、直观性的特点,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散文和诗歌,但这两种文学体裁却是以“美文”著称,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作为中学生来说是很难感受的,而影视作品则可以把抽象的文字用画面和声音表现出来,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如中央电视台的《电视散文》节目,其中《春》、《背影》、《再别康桥》等诗文的朗诵,音乐、画面、声音的高度契合,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幻觉,使得学生获得情感的愉悦和美的体验,在欣赏过程中的情感因素远远大于阅读文字所生发的情感,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 课外阅读相关的影视资源

在人教版的初中课本中,每一册课本后都附有2-3篇的名著导读,例如四大名著、《骆驼祥子》、《简爱》等,但大部分老师基本是忽略不讲,或是简单介绍一下,学生也基本不看不读,此项目形同虚设。但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既是课外阅读,就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分析讲解,须让学生自觉去阅读。但在网络小说、漫画杂志盛行的当下,如何调动学生进行阅读名著的兴趣,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内驱力,是我们语文老师所要解决的问题。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考虑将影视资源引入名著导读部分,如布置学生课外阅读《骆驼祥子》前,我先利用自习课时间播放了《骆驼祥子》中祥子与虎妞的认识片段,张丰毅与斯琴高娃一个老实一个泼辣的个性鲜明的演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顺势就布置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完成对两人进行形象分析的作文。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通过影视作品来认识文学作品。

三、 课文背景知识相关的影视资源

这类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被大量使用,无论是在导入环节,还是在内容思考环节,或是在拓展延伸环节都可以使用。例如在人教班八年级下册的课文《云南歌会》一课教学中,我选用了《刘三姐》的对歌片段导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课文中的“对调子”的形式,还有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恐龙无处不在》一文教学中,我采用了《侏罗纪公园》的电影片段导入,让学生对恐龙的形象与类别有所认识与了解。在导入部分使用可以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获取大容量的信息和学习资源。而在教学任务即将完成,进行延伸拓展时候,选择影视作品可以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印象,升华情感。记得我们学校曾接待来自台湾地区的校长教师团体,一位老师上了一节关于“月”的诗词研究课,在即将结束的时候,播放了一首徐小凤的《明月千里寄相思》的MV,伴着悠扬的歌声,唯美的画面,使得在座的师生印象深刻,对月亮的意象又更深一层的理解。

四、 综合性活动课的影视资源

综合性活动课是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后所出现的一种新型课,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其中“综合性”即在学习空间上,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整合;在学习内容上,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在学习方式上,体现实践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但很多时候综合性学习是必须在课堂上完成的,如何才能沟通课内外,综合各类的学习内容呢?

第2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

一、农村高中新生汉语语法知识缺失的原因

我认为,造成农村高中新生汉语语法知识缺失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淡化了汉语语法知识教学的要求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P17“教学建议”提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P20“评价建议”提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二)教材中语法知识内容简略、单一,且不在显著位置编排,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容易被忽略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7-9年级《语文》涉及的汉语语法知识较少,只是在课本附录中出现,其布局是:

七年级下册:P270-P271附录《汉语词类表(实词)》

八年级上册:P266附录《汉语词类表(虚词)》

八年级下册:P248-P249附录《短语结构类型表》、《句子成分简表》

九年级上册:P264附录《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

(三)各地中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命题导向的反作用

因《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有“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的要求,各地中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也相应提出“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试题中对汉语知识的考查也只能是隐性的,如辨析病句等。

(四)农村地区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考试命题是指挥棒。师生在教学中的功利性显而易见,汉语语法知识的教学在初中阶段随意性大。

二、农村高中新生汉语语法知识缺失的补救办法

(一)时间安排:高一上学期。

(二)教学目标:通过一个学期的复习和补充,让学生系统掌握语法知识、学会运用语法知识,从而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和素养。

(三)补救办法

1.印发资料,开设专题讲座,系统复习语法知识。

2.用历年高考真题考查方式引领复习语法知识。

(1)词类应用。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本考点侧重考实词,虚词考查相对较少,虚词有时与实词结合来考。以客观题为主,也有主观题。题型有“依次填入最恰当的一组词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等。

(2)短语的结构。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本考点的考查方式有:判断辨析型、填充辨析型、替换辨析型的选择题,填充式的主观题。替换辨析型的选择题中,替换或比较的对象可以是成语,也可以是俗语、谚语、歇后语。

(3)句子成分的划分。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本考点的考查方式有:辨析并修改语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等。

3.随文而教,系统复习语法知识。

(1)利用现代文阅读教学,随文而教,强化词类、短语、句子等语法知识。如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引领探究关键语句的含义,对复习语法知识就很有效。这些关键语句是: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中“也”字如何理解?“惨象……流言……灭亡”“真的猛士……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苟活者”分别指什么人?第6部分首句“时间……太平”中“太平”如何理解?文中的“伟绩”“武功”等词是什么意思?

第3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

新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的定性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语文学科的定性,新版《大纲》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至于语文学科的功能,新版《大纲》表述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而在语文学科的实践技能培养功能方面,则继续强调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新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及语文学科的定性兼顾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基础性与综合性,而依然强调其实践性品格。那么,作为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载体的《语文》教材在编排选材上面就必须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来展开。作为教材核心组成部分的课文选文,是教材组成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选文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材质量的优劣。

在新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视野下,相对而言,中学《语文》的古诗文选文涉及的问题更多,不仅因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保存了文化传统的精髓,而且由于问世时间久远,其所涉及的文献学方面的问题要比其它类型的选文更为复杂。就笔者所见中学《语文》教材课文古诗文的选文,在文献学方面,诸如选文的版本、校勘、注释,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下文笔者拟以所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各版初中《语文》选文《醉翁亭记》的版本为个案展开讨论。

一、“人教社”各版初中《语文》选文《醉翁亭记》版本简介

笔者所见各版初中《语文》选文《醉翁亭记》所据版本情况如下:

1.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所选《醉翁亭记》注释云:“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1]

2.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2版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六册所选《醉翁亭记》》注释云:“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2]

3.1994年10月第1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所选《醉翁亭记》注释云:“选自《欧阳文忠公集》。”[3]

4.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所选《醉翁亭记》注释云:“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4]

5.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选文《醉翁亭记》注释云:“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5]

从上可知,“人教社”各版初中《语文》选文《醉翁亭记》所据版本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文忠公集》和《欧阳修散文选集》三种。而各个版本的信息登录并不完整。那么,欧阳修别集的主要版本情况到底如何呢?

二、欧阳修别集主要版本概述

据祝尚书先生《宋人别集叙录·卷第四·欧阳文忠公集》云:“欧阳修著作,两宋刻印甚夥,已录前述,要之有诸集单刻本、多集合刊本(分合不一)、大全集本(《欧阳文忠公集》)、选集本(《文粹》)等四类。”[6]又云:“周必大编刊《欧阳文忠公集》,在光宗绍熙至宁宗庆元间。其跋曰:‘《欧阳文忠公集》……成一百五十三卷,别为《附录》五卷’。”[6]又云:“《欧阳文忠公集》出,欧阳修著作诸集单行、略无统纪、世无善本之局面遂告结束,而成为后代之通行善本。”[6]又云:“全集本旧说元代曾重刊,《天禄琳琅书目》卷六著录一部,称‘此书字法规仿鸥波,深得其妙,定属元时所重刊者。’……《四部丛刊初编》影印之本,向来即以为是元本”[6]。

以关键词“欧阳文忠公文集“查询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网站“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得知《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四种。

第一种为日藏汉籍:长泽规矩也编:“和刻本汉籍文集·第1辑”《欧阳文忠公文集》,日本古典研究会、东京汲古书院1978年9月出版发行,乃据宝历14年(1764)3月京都吉田四郎右卫门刊本影印。

第二种为日本宝历十四年(1764)刻本,三十六卷,10册。

第三种为上海古籍出版社所编1993年出版之“四部精要·19·集部四”之《歐陽文忠公文集/坡全集》合本。

第四种为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1936)影印“四部丛刊初编”本,分为6册,其封面题名亦为“欧阳文忠公文集”,亦是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据元刊本缩印。

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卷第四·欧阳文忠公集》谈到欧阳修著作的“选集本”时云:“日本宝历十四年(一七),吉田四郎右卫门刻《欧阳文忠公集》三十六卷……是本今上海图书馆及美国国会图书馆有著录。”[6]则日本宝历十四年刻本亦名《欧阳文忠公集》。抑或第一种乃影印出版时更名《欧阳文忠公文集》?而第二种岂是国家图书馆藏本名《欧阳文忠公文集》与上海图书馆著录本异耶?而第三种虽其“目录”首页之前页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宋欧阳修撰一——五七六”字样,但其“目录”首页即有“欧阳文忠公集”字样。据此推测,此《欧阳文忠公文集》之底本亦是《欧阳文忠公集》,而仅在影印出版时更名《欧阳文忠公文集》而已。而第四种既明言影印四部丛刊初编本,则其名必为《欧阳文忠公集》。笔者未见原书,从“超星百万图书馆包库”查得商务印书馆同版重印(印次不明)之《欧阳文忠公文集》第二册之电子版,确认亦仅是影印时更名为《欧阳文忠公文集》而已。

三、中学语文古诗文选文需据善本

善本,原指古籍诸版本中,比一般本子优异的刻本或写本。近代文献学大家张舜辉《论版本》一文中引清末张之洞《輶轩语·语学篇》“读书宜求善本”条云:“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付刊,不讹不阙之本也。”又云:“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阙卷,未删削);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旧本(一、旧刻,一、旧钞)。”[7]简而言之,是精校、精注的旧本、足本。中学语文所谓古诗文选文必据善本,意指语文教材选择古诗文进课本,其底本必须选择精校精注的本子。那么,“人教社”四个版本的选文《醉翁亭记》是否依据了善本呢?

上文谓1982年版、1988年版和2001年版“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1994年版“选自《欧阳文忠公集》”,2007则“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据查,《欧阳修散文选集》为陈必祥编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唐宋家散文选集”丛书之一本。陈必祥在《前言》中说:“本书的选文依据四部丛刊本。在题解、注释方面参考了有关欧阳修散文的一些选本,吸收了前人和今人的某些研究成果。”

而《欧阳文忠公集》最晚出者为“四部丛刊本初编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一般而言,图书出版尤其是古籍,后出转精者多。而现在多种欧阳修集整理本或选本亦多以“四部丛刊初编本”《欧阳文忠公集》为底本,则可见其确实为善本。据笔者查阅,《四部丛刊》最近一次重印为上海书店据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八年(1926)版重印,时间为1984至1989年。而集部重印时间为1989年3月。

据上文所述,以选文需依善本的原则,“人教社”版《语文》教材各版在有关《醉翁亭记》版本出处的注释应补充完善为:

1.1982年版:“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四部丛刊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

2.1988年版: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四部丛刊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

3.1994年版:“选自《欧阳文忠公集》,上海书店影印四部丛刊本,1989年3月第1版。”

4.2001年版:“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上海书店影印四部丛刊本,1989年3月第1版。”

5.2007年版:“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陈必祥编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而欧阳修诗文的各种整理本,全集的最新校笺本为2009年出版的洪本健《欧阳修诗文集校笺》,该本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而以日本天理大学天理图书馆藏本为主要参校本,并适当参考其他版本,洵为后出转精之善本也。

四、“让泉”也,非“酿泉”也

在“人教版”各版初中《语文》的课文《醉翁亭记》中,“酿泉”两见,为“酿泉也”与“酿泉为酒”。糜华菱先生早在1984年第10期《语文学习》就撰文《考实》指出,前边的“酿泉”应为“让泉”,指泉之名;后边的“酿泉为酒”不误,乃“酿让泉之水以为酒”之意。

朱东润先生《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选录欧阳修《醉翁亭记》,谓“《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十九”[8],而注释第一处“酿泉”云:“水清可以酿泉。酿,原作‘让’,据别本改。”[8]。笔者未亲见四部丛刊本《欧阳文忠公集》。然据此可知,“四部丛刊本”第一处作“让泉”也,非“酿泉”也。洪本健教授的《欧阳修诗文集校笺》第一处即作“让泉”,第二处作“酿泉”。如此便是也。[9]

于此,亦可见中学语文教材古诗文选文必据善本之重要性之斑也。

五、余论:教材修订要紧盯最新学术动态

人民教育出版社自1982年版至2007年版的初中《语文》教材,25年间刚好有5个版本,平均5年一个版本,即5年修订改版一次。这样的频率还是很快的。当然,这样的速度频率适宜与否另当别论。如果以后教材再修订,涉及到古诗文选文的文献学方面的问题(版本、校勘、句读、注释等等)要详细修订,使之越来越完善。欲达成此目的,则需要紧盯学术界研究的最新动态,注意最新研究成果并加以吸收运用到教材中。

依此速度,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将很快又出新的修订版,如果《醉翁亭记》依然在选文之列,那么,笔者以为,在更为完善的整理校笺本出来之前,洪本健的《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当做为选文的最佳版本依据。则其选文出处的注释应该是:“选自《欧阳修诗文集校笺》(洪本健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室编.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编.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编著.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祝尚书著.宋人别集叙录[N].中华书局,1999.

[7]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古籍版本研究组编.版本学研究论文选集[N].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8]朱东润主编.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第4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

上海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学生的心灵就像荷叶上的一滴露珠,要加倍珍惜与爱护。教学的成功之处就是在于珍惜学生稚嫩的心灵,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个老师如果稍有不慎就会挫伤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去年在初中学生中进行了是否喜欢“课后练习作业”的问卷调查,结果从不同的老师所教的同一科目得出的结论完全不一样。我们从喜欢作业的班级中了解到这些老师对课后练习比较重视,特别注意灵活处理和方法的指导。

人教版初中语文新课标试验教材在练习的设置上有了较大变化。它修正了原先教材练习题量大、问题繁琐、忽视对文章整体感知等方面的不足,本着“少做题,多读书”的精神,练习设置少而精,思维训练有梯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大体上,这套实验教材的练习设置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变被动练习为积累性练习。最基本的题型是“读一读,写一写”,这是每篇现代文阅读课后必备的一种练习,对学生积累和巩固字词方面的基础知识很有帮助。其他的积累性练习有背诵课文、摘抄格言警句(如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第三题)、搜集谚语(如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第三题)、掌握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如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第三题)等。语文要注重积累,厚积才能薄发。积累性练习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②变机械练习为理解性练习。理解性练习包括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把握,对重点语段的分析概括,对精彩语言的揣摩领悟等。如八年级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第一题:“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它的‘回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又如八年级上册《桥之美》课后第二题:“注意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这两小题,第一题属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属于对重点句子的揣摩。理解是思维的核心,新教材几乎每篇课文都设置了这样的习题,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③变单一性练习为拓展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是新教材练习设计的亮点之一,它的类型多种多样:有不同文章的比较阅读,如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第三题,要求把柳宗元的《江雪》和本课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它们在描法上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有开展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如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第三题:“分甲、乙、丙三个小组,甲方代表父母,乙方代表‘我’,丙方代表万芳,就这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并根据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拓展性练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④变课本上练习为实践性练习。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新课标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与这一特点相适应,在练习的设置上增大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如七年级下册《邓稼先》一文后的练习:“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与拓展性练习不同的是,实践性练习一般由学生在课外完成,或查阅资料,或实地考察,或采访某人,都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从目前语文课改实验的情况来看,人们普遍比较重视对教材教法、学生学习方式、语文实践活动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对于新教材练习的研究尚显得比较薄弱,以至于出现以下现象:有的教师仍沿用老方法,不重视启发引导,将学生不会做的练习答案一一报出;有的教师认为练习是留给学生课后训练的,不必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将课文教学和练习处理割裂开来;还有的教师觉得教改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抄词、问答题等作业一概不做,只让学生写写日记、作文。面对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教师该如何处理课后练习呢?我认为:应该整合整个练习内容,实现教学策略。具体目标是指将练习处理融合到课文教学、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当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练习是围绕课文内容和单元要求而设计的,它对课堂教学起一定的引导作用。譬如,设置理解性练习的主要目的不只是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一点不同于理科),而且在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体会语言特点、学习某种写法等。因此,决不能将课堂教学与练习的处理分割开来,而应该将二者巧妙地整合,正如温立三先生所言:“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练习的某些问题能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解决。”如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第二题:“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教学中,可设计以下环节:先让学生找一找,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从句子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思想内涵等几方面说出理由,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轻松地完成了课后练习。运用整合策略还可将课后练习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有机地联系起来。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五篇文章都属战争题材,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在处理课文《亲爱的爸爸妈妈》第三题时,就可以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这道题目是:“你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言论有什么看法,写一则感想或评论。”教师可先让学生自由写作,在开展综合性活动时,把自己所写的感想或评论拿出来在班上交流。运用整合策略,既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又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有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5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

关键词: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写字(书法) 课程标准

从一些文章、材料来看,目前在讨论加强中小学学生的写字(书法)教育时,思想认识比较混乱,本文从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写字(书法)的连贯相关文件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标关于写字(书法)的解读入手,厘清思路,以便我们更好地开展写字(书法)教育这项工作。这里我用教育而未用教学一词,是在说明,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写得好,还要使学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更要让学生注入情感因素,这也是教育部相关文件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标的旨要。

1998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试用)》要求,学生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掌握执笔、运笔方法。初步掌握汉字的书写方法,逐步做到铅笔字、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要重视毛笔字的教学,加强书写训练,使学生从描红、仿影到临帖,逐步做到毛笔字写得匀称,纸面干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和审美能力。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二部分,在课程结构中关于初中阶段一段中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2002年在《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点明通过写字教学,使学生初知书法、欣赏书法,培养传承祖国文化的责任感。

2011年教育部再次发文,《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文件指出,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意见:(1)充分认识开展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2)在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总体要求中涉及两方面:对开设书法课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明确了对书法教学的要求,明确了写字的基本要求,即课标要求;增加了在毛笔书写方面的具体要求,明确了使用毛笔书写的基本要求。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大致了解书法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从书法作品的内涵、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家作品,培养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⑶为落实书法教育提供条件保障。

从教育部的文件来看,前两个是纲领性的,具有指导意义,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在具体操作中就要解读课标。后两个意见带有强调、督促、落实性。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对四种能力的培养中,把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放在第一位,作为基础的基础,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写字能力被弱化了,甚至没完成。下面具体看看课标对写字(书法)提出的目标要求。

在语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分阶段提出写字(书法)的目标要求,具体为:第一学段(1—2年级)识字与写字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形体美。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第二学段(3—4年级),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第三学段(5—6年级),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四学段(7—9年级),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对教学的建议,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对学生评价上的建议,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关注学生日常写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调动学生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在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对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内容,只给了欣赏我国书法、篆刻的代表作品一句话,没有进行一定的阐释和要求。

对应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对涉及写字(书法)的相关信息,整理如下:

人教版小学语文未附硬笔手写楷字,每课生字都是用电脑打印的楷体,绝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就是让学生对着电脑体练习楷书,有的版本教材干脆用电脑体打出几个土红色样字,让学生先描一描,再写一写。编写者在语文教材中未附硬笔字的原因是以防天下一支笔,硬笔字的组织、练习需要任课教师自己完成。对没有开设写字(书法)课的地区和学校,据我所知,1—4年级语文教师会督促学生自己练习写字,5—6年级教师只要求学生把字写好,没有专项练习,所以学生小学毕业,写字还停留在四年级的水平。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语文教材中涉及书法的素材如下:七年级语文上册P202附录丁永康硬笔楷书书写的李白《静夜思》、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和唐诗“锄禾日当午”三首。P203选取司马彦节录书写的朱自清《春》文后面三小自然段的行书。P204—205配有郑红《写好硬笔行楷字》文,简单地从四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写好行楷字”,①多看一些好的行楷字作品,②先把楷字写好,③注意笔画之间的连带,④注意笔画的“借代”。七年级语文下册P262附录《临摹、欣赏颜体书法》一文,介绍临摹的两层含义,临和摹的长处和不足,建议练习书法最好是临和摹结合起来,扬长避短。P263—65提出欣赏的意义,简要介绍颜真卿点画和结构特点,借古人语指出颜字的不足和优点,列出颜的楷书、行书代表作。以《颜勤礼碑》为例,截取国、司、楚、嶺四字,从结构、笔画简谈临摹。P265—267又从笔画、结构、章法上欣赏了《祭侄文稿》。P268—269附两帧《颜勤礼碑》局部碑文。八年级语文上册附录P255—259,附有《欣赏王羲之书法》一文,简介王羲之和他的主要作品,简介《兰亭序》的创作情况和下落。又从笔画、章法上欣赏《兰亭序》。再从笔画、结体、章法上欣赏《丧乱帖》。P264—265是《丧乱帖》图片。八年级语文下册前配图介绍郭沫若时,有郭沫若硬笔书《雷电颂》手稿一页,的毛笔手迹:“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名句,梁鼎光毛笔楷书的苏轼《水调歌头》作品。P241—245附录《欣赏唐人草书》,简介草书的发展,从汉代张芝“草圣”今草开始,到唐代名家孙过庭、张旭、怀素。用米芾语“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介绍孙过庭《书谱》。引韩愈“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介绍张旭,旭是“狂草”的创始人,也被称为“草圣”,流传下来的作品多,草书作品有:《古诗四帖》、《肚痛帖》等,然后对《古诗四帖》进行了介绍。附录图《书谱》一帧,《古诗四帖》二帧。九年级语文上册前配图有书《沁园春·雪》,傅雷家书墨迹,岳飞书《前出师表》,九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后面至九下无涉及书法的附图。

通过解读,我发现一些问题,在此提出。

课本中让学生练习的字是电脑楷体,这种电脑楷体如果不重笔描画,就是拔尖高手也很难写好,让学生怎么练?所以在小学毕业的学生中,就是字写得好的,也只能把字的间架结构摆匀、摆正,基本笔画的起止笔无从学到,加上目前学生写字主要用笔是圆珠笔和签字笔,线条细弱,写出的字所有笔画都变成了线,如同电脑中的黑体字线条。

写字教材要丰富多彩,应防天下一支笔,硬笔字的组织、练习需要任课教师自己完成,这就又引出了一个问题,义务教育阶段配套教材是由政府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如果任课教师、学校为学生再配写字教材,就需要学生家长掏钱,如何协调解决是政府职能部门要做的事。有人会说,政府直接配套一本习字帖给学生不就完事了吗?我的意见是不可以,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如果是省配这样的教材,就是在培养全省一支笔,如果是全区统一,就在培养区一支笔。为了体现学生书写的多样性,选择的教材种类越多越好。但为了便于实施和教师交流,最好是一所学校配备同一书写者的字帖,这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在教师的严格要求和学生的努力练习下,六年的练习,学生的硬笔书写会达到较高的水平。学生的毛笔练习也可参照上述思路。其实针对教材开发的好的硬笔字帖很多,如:田英章、邹慕白、李放鸣等,已做完了这项工作。

如果小学正常开设了写字(书法)课,那么七年级上册所附的丁永康楷书就多余了。从课标来看,进入初中阶段,要着力培养学生练习写行楷,何必在课本中浪费一页纸呢?

初中语文课本中附录的书法图文信息怎么处理?当然不应该丢弃不管,在写字(书法)课的教学中应恰当地加以利用,使有限资源不至于遭到浪费。

毛笔书法的练习是在小学高年级进行的,到初中没有毛笔书法课时要求,如何衔接?我觉得为了满足部分特长生的需要,可以组织学生兴趣小组,以学生自学自练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积极组织全校学生参加学校和上级各教育部门开展的书法比赛。

第6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

一、采撷自然社会资源,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生活在农村,尤其是婺源的农村,那起伏的青山,金黄的菜花,碧清的溪流,稻香洋溢的田园,青砖黛瓦的老屋……不应只是农村学生的视觉形象,而应该成为学生写作中可以撷取的素材,甚至成为他们情感的栖息地。记得学生在话题作文《家乡美》时,学生只会把思想模式固定在一些笼统而说教的东西上,苍白乏味。由此,我不得不开放课堂,让学生把目光投向窗外,投向这个朝夕相伴的中国最美的乡村,展开心灵的追寻,剪辑家乡的精彩。

果然就有学生在《秋登龙天塔》中写道:“(龙天宝)塔真的老了,每一块青砖,每一节楼梯,每一扇石窗,都被岁月刻下了坑坑洼洼的印记。轻轻走近窗边,一阵‘叮当、叮当’的铃声分外悦耳,那是塔角铃儿的歌唱。放眼窗外,金色的稻浪随风涌动,和着‘隆隆’的收割机声,稻谷飞扬,喜悦写满了大叔大伯的脸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我从龙天宝塔的窗口,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金秋!”寥寥数语,却也字字珠玑,把家乡的标志建筑和秋收的喜悦融合在一起,以金秋的美丽映照家乡的美好,不能不说是来自学生平日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精神体验。学生阅读自然能让他们悟尽自我,农村的清秀风光,更能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平静,摒弃一些客观干扰,守得一隅精神家园,同样,我们在不经意间把学生引入农村广阔丰富的生活画卷:田间地头的劳作,村间作坊的美食,黄发垂髫的嬉戏,无不散发出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让学生在“繁”中“严”选“深”挖,鄙弃平庸和粗俗,把个人感悟与农村特有的写作资源有机结合,在盎然兴趣中开辟一片写作的新天地。

二、挖掘民间文化资源,构建学生精神家园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滋生了一方文化资源。在漫长的岁月中,勤劳智慧的婺源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婺源民间文化资源:如被誉为舞蹈活化石的傩舞,民间绝活抬阁,精湛的“三雕”和龙尾砚制作技艺,这些文化遗产对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扎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民俗单元,如何让学生对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有更深刻的领悟,学习此单元,一开始就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类似中央电视台的“走基层”,使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文化,如传统节日中秋节舞稻草龙、桐子灯,吃塘鱼、大酥(月饼)等;端午节小孩挂鸡(鸭)子络,蒸大蒜、插艾草;清明节做清明果,上坟挂纸钱等都包含浓浓的亲情,再深入探访这些传统节日的由来,或搜集朱熹与婺源的故事,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对故乡的关注,文学大师金庸与婺源查氏的渊源,江南第一樟――虹关古樟的诗文等,增添学生对家乡的眷念和对故土的挚爱,升华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悟性,帮助学生构建其诗一样的精神家园。

三、体验和谐淳朴民风,陶冶学生美丽情操

相对于城市钢筋水泥的隔膜,以及对门而住相见却又不相识的尴尬,农村碧水蓝天,有着“桃花源”的温馨,世代与泥土相伴的农民朴实、厚道、勤劳、向上,曾有人戏言:一碗饭捧遍一村庄。还有每逢红白喜事,全村人济济一堂,处处洋溢“把酒杀鸡作食”的热情,若是正月做客农家,主人总会奉上一碗土鸡子为您接风,也难怪陆游诗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这些淳朴民风怎能不让与之朝夕相处的学生受到熏陶。而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对话,若教师能适时地把农村特有的淳朴民风融入学生学习中,岂不是帮学生守住一份真诚而纯真的精神世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美丽的情操。

第7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

一、创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从教学设计阶段开始,教师就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重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经典故事十分必要。例如:可以采用文字笑话。海明威曾对翻译说:“你们的中国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譬如:‘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说中国赢了;‘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又是说中国队胜了。总之,胜利永远属于你们。”在课堂中穿插这样的趣味性语言不仅能够博得学生的一笑,缓解紧张的课堂氛围,还可以使学生在笑过之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

二、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陈旧教学观,摒弃传统教学中机械化的教授,全力改变学生被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状态,努力创设一个在轻松、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此外,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从原来单一重视教学量,发展成重视学生真正学会了多少。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无意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上,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习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借助创设情境的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创新意识。

三、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全面了解学生

教师要做好教学规划、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并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进行充分了解。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有效开展教学工作。

首先,要对课本中的内容和课本中的重难点进行透彻把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其次,初中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人生观、世界观,有了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对语文课本中的相关信息都有了最基本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及时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并对课堂及时进行总结反思,使学生明白学习的不足,以便及时弥补漏洞。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都是有限的。教学活动中,在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析的同时,还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并将两者有效结合。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小组意见发生冲突时,教师需进行适时点拨。中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积累中,已形成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在小组合作中,会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认识和见解,教师的及时指导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这个过程教师要站在兼容的角度,从情感角度引导学生用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

第二,教师要尊重认识中的多元化思维。语文学习偏向于感性认知,因此,语文学习中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也不是所有问题都有固定、明确的答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是拓展学生思维模式的重要途径。

第三,教师要特别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的朗读训练。朗读是相对传统的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但对于了解文本、深化主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理解文章、学习文章的关键,尤其是在学习文言文、诗歌、散文、古诗、戏剧等中国传统古典作品时。

第四,教师要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中,可以参加多样化的教研活动或者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培训活动等,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另外,还要及时开展教学评价工作,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总结教学不足,并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改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海燕》的时候,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融合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第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中提到的“海燕”“海鸥”“暴风雨”等意象暗含的人物形象。第二步,引导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或者多样化朗读,深刻体会这篇散文中蕴含的深意,领悟文中的每一个意象象征的本体。第三步,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讨论读完的感受,引导学生从文字中读出作者对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赞美之情,以及对不革命者和害怕革命者的鞭笞。

第8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好古代诗歌呢?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那就是“朗读”“品评”和“背诵”。由于古代诗歌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传授,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学诗、品诗的方法。

一、朗读

朗读对于诗歌的意义,任何一个语文教师都应知道它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已经给出了强有力的结论。怎样朗读更有效果、更能读出诗的味道呢?在朗读之前,做好以下准备:1.查字典读准音;2.划分好节奏;3.把握准感情。从而为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做好准备。必要时教师可做好示范,以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这种抑扬顿挫的读书方法,而且对此种朗读方式感兴趣。我相信,学生在这样的朗读声中是能品出其中三昧的。

好的朗读,也是使学生充分认识诗歌艺术力量的重要途径。教学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界,才能更准确地体会文中的表现手法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作用,从而受到感染。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进一步使朗读更准确,更富有感情,使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重轻都能恰到好处,符合诗歌的语言规律,体现诗歌的语言美。

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由此得知,反复诵读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鉴赏诗歌,还可以做到熟读成诵,从而提高学生背诵的能力。

二、品评

好诗如画。在朗读的基础上对诗歌加以欣赏和评析,诗歌的意境是由情与景交融而出现的艺术境界,“情景者,境界也”,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的描绘,与诗人内在的情感有机结合而创造出来的生动画面。“境”就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整体画面,“意”就是蕴涵在这些景物和画面中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在诗歌中,有的以意取胜,直接抒发强烈真挚的感情,如李白的《行路难》、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有的则以境见长,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短的五句二十八个字,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残阳夕照,道远村僻,游子思归,悲绪四溢的秋野图景。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并和学生一道,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写诗中的整体画面,激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再现诗中作者创造的意境,从而使学生理解作者在诗中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和寄寓的感情内涵,在思想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和熏陶。

例如教授杜甫的《望岳》一诗时,我们假设一个场景:假如你现在就在作者当时的地方,眼前同样是泰山的此情此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把你的所见所闻表述出来。很明显,考生要想成功地完成这道题目,肯定得对全诗有个整体的了解。其中的“所见”,就是作者描绘的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而“所感”当然是作者所表达的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伟大抱负和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样一来,我们不但考查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在这其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创造力更体现在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语言的描绘把抽象的文字通过想象转化为形象的画面,但是毕竟文字的表达也有局限性,况且也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这么强的表达能力。而画画却是学生们喜欢的活动,尽管画得不一定好,但只要形似即可,表意即可。画面的布局,景物的设计,颜色的搭配,人物的衣着、表情等都会融入学生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和诠释,不同的学生会赋予同样一首诗歌以自己独特的感受,再现此景此情此意。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这些诗画结合的作品,也可以使学生们互相借鉴,弥补自己的不足。

三、背诵

“诗”和“歌”合称为“诗歌”,其实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唱的一首歌。义务教育阶段对诗歌的考查,还是停留在背诵默写阶段。即便这样,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遗忘率很高,毕竟所学的诗歌离我们这个时代相当遥远,想要学生真正感受和领会到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死记硬背的现象比比皆是。

第9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

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在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作出榜样,他们要表现出好奇心和思想开放”,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日后有能力预见变革,并通过终身持续不断的学习来适应变革”,我们就应率先垂范。在这个全新的世界里,也许我们的接受与学习速度远不及孩子们,也许我们的权威性随时会被质疑,但这并不是我们可以回避的理由。对此,我们应思考的是:怎样善加运用、有效引导,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又更好的避免其弊端?

一、以我之力,给你一个纯净空间(基于网站的主题学习)

我们可以使学生坐在教室里,但却不等于学生都能主动学习。而网络则对学生具有特殊的亲和力,能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不过,作为获取知识的最便捷的渠道,其海量信息对学生来说也的确是双刃剑,于是,构建学科网站就成为不错的选择。当我们为孩子们建立起了良好的网络环境,其中有趣味,有交流,有触手可及的成就获得,他们自然会形成归属感。如果流连的是这样的网站,阅读的是美文佳作,我们又何必担心孩子们上网呢?随着良好网络环境的熏陶渐染,孩子们的眼界与品味日渐提升,也就不会再关注网络中的低俗内容了。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岂不比一味回避或放任自流好得多?因此,从2000年起,我就为孩子们构建了学科网站“语文课堂”。

利用“语文课堂”,我提供筛选整理过的丰富信息供学生学习,这样既提高了效率,拓宽了视野,又可以避免网上负面材料对学生的影响,使他们得以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少的物质代价,阅读到更多更新更好的文章。学生在阅读之后,还可以通过“语文课堂”交流心得体会,发表个人作品,分享写作乐趣。作品的及时性使学生的写作成就感得到很大满足,大大激发了写作欲望。网站独具的强大开放性与交互性,使互动交流、质疑评价得以多渠道、更流畅地进行,发表在网站上的文章,可以多人同时异地和异时异地进行多角度点评,还可以送上鲜花进行奖励。而批评与反批评的热烈交锋,更使“语文课堂”成为思想碰撞、激荡火花的地方。在观点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理清思路、表达见解,聆听他人的想法,学会了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他们会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产生新的认识,改变传统线性思维固有的死板和狭隘。此外,“语文课堂”还链接了朗诵网站等专业文学网站,全方位满足孩子们提升语文素养的需求。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方面,网络环境使“语文课堂”具备了更多的潜在优势,可以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在这里,孩子们惊喜地在比课本更精彩丰富的世界中遨游,音像视频等多媒体的加入,动态选择、过关升级的设计,更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网络化的“阔大的语境”让他们自由的“触摸”着学习材料,充分感知、自主选择,积极探索,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甄别信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体验。这时,学习不再是为某个标准答案、为某种功利的目的,而是成为学生们完善自我的一种行为。

与此同时,“语文课堂”也成为我们共同的家,因为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心灵之间的交流变得纯洁而透明,孩子们进入了语文学习和道德内省二重情境,他们认真地点评着文章,哪怕是只字片言也表达着尊重,他们谈论着同龄人之间的共同话题,分享成功、分享生活。即使毕业后,孩子们仍喜欢常回“语文课堂”看看,用他们的话说,“这里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承载着无数快乐的时光。”家长也参与到其中,有位毕业生家长曾在“语文课堂”留言说:“这是一方净土,可以欢歌,也可以低吟,是灵性舒展的天地,是学生成长的乐园。”以网络为媒介,以丰富学识为目的,“语文课堂”让爱好文学的学子们聚在了一起,心灵跨越时空彼此靠拢。

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我们还可以在学科网站下挂主题网站。

如果说,学科网站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中,是学生的学习平台和精神家园,主题网站就是以语文学习中的某项内容为主题,把相关的丰富信息浓缩进短暂的课堂,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集中探究。传统的语文课结束后,如果有孩子没有全部消化想重温课堂,或有兴趣想深入学习,往往费时费力效果有限。主题网站则能够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时空限制,使这些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鼠标一点,语文的芝麻大门就会打开,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可以得到充分满足。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背起行囊走四方》时,因其外延丰富,实践性强,传统教学很难达到良好效果。我就以主题网站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乘坐网际快车游历四方,充分感受旅游文化的多样魅力。借助主题网站,我为学生提供认知探索的资源、方法、工具和范例,授之以渔但不越俎代庖,将课堂充分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体现。他们在网站中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协作、自评互评,学会合作交流,掌握学习方法,实现了语文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在有限的45分钟里,因有网络与现实双渠道并行,所有学生都得以参与到课堂中,以不同形式展示出自己的精彩,仅“游客评价”这一环节,每个学生就得到了不止一次的展示机会。更难得的是,学生课后仍意犹未尽,自发在BBS中互对对联来赞美家乡,对旅游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效果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

从课前实地探访家乡、搜集拍摄资料上传网站,到课上组合资源模拟旅游、全面立体高效的感受旅游文化,再至课外的写作与广泛阅读,借助主题网站这个平台,语文课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实现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了课堂向生活的无限延伸。

二、拿来主义,移动端应用(APP)为虎添翼

有的教师认同网络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但没有足够的精力与技术去构建网站,那么,我们也可以实行“拿来主义”,利用APP来服务语文教学。现在,移动已占据互联网时间的56%,而APP则是移动互联网的“最强心脏”,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有效应用,在教学领域中的运用也引人瞩目。

(一)虚拟课堂,QQ微信皆可为我所用(基于即时通讯工具的互动学习)

在众多的APP中,QQ、微信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其江湖地位始终无法撼动。它们不仅是一种应用软件,更承载了移动互联网沟通一切的精髓,全面覆盖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新纽带,将之运用到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会非常便利。同为社交的主要平台,QQ、微信的功能有相似性,但受众有所区别。学生更习惯于QQ,而微信则是成年人使用较多。据此,我们可以在不同领域内充分发挥其作用。

1.在线课堂,QQ问答,在线微课推送。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QQ可能是接触最早的社交平台。作为即时通讯的集大成者,QQ不仅可以快速传送文字、图片和语音短信,在线语音或视频通话,在推送微课等数字化资料方面,更是做到了无出其右,特别适于开展网上答疑互动、远程授课等教学活动。

利用QQ建群,可以面向全体,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接受程度分层授课,轻松解决了因材施教的问题。QQ的语音交流增加了时效性,既可以将问题的分析过程解说得更为清晰具体,又可以快捷完成师生间的质疑解惑,提升效率。移动端和PC端共用,使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寻求启发,群组中的所有同学能够同时看到问题和教师的解答,并参与到答疑过程中来,这样既减少了教师重复回答的几率,也调动了学生参与交互的积极性。此外,QQ群的活跃度、群视频、发起群活动等功能,也能起到很好的激趣、鼓励作用。

借助QQ的这些功能,我将每周六晚上8点设置为“语文时间”,集中进行在线答疑和语文知识拓展,推送微课等精品教学资源,深受学生欢迎。因为QQ是他们成长中非常重要的社交平台,是他们在网络上最为熟悉的地方。在这个相对虚拟的环境里,孩子们是放松的、活跃的,他们的思考更为大胆,发言更为积极。一个问题抛出来,总会有回声无数;一个孩子解答不全面,很快就会有同学为他进行补充。教师不再是学习活动的主宰,师生间的对话更趋等,孩子们主动性被充分激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每期的学习预告,学生管理员会主动公告通知全员,有的学生言论不恰当或刷屏,管理员会开启禁言以示警戒。在线课堂中的重要内容总会有学生认真筛选出来,整理成文件保存在群组里。学生对授课内容有相当的选择权,也会主动发起投票,邀请老师对某项内容进行集中讲解。比如在学完《背起行囊走四方》之后,许多学生对对联产生了浓厚兴趣,但写的并不规范,根据学生的要求,我因势利导,在QQ课堂进行了对联专题的讲解,大家学习热情高涨,也写出了不少精品。

如果是最新版的QQ,将群升级为“家校师生”群后,还可以从题库中选题布置作业,年级、教材版本自选,题目可以自由组合,形式多样,语音、图片、视频、文字皆可,并有多种难度可选,轻松实现作业分层。学生提交后自动批阅,方便数据搜集统计,未完成者还可以利用“一键提醒”功能加以督促,使用极为便捷。

其实,开展网络教学,高清晰、操作方便的“YY语音”更加适合,不过它在学生层面上并不普及,所以综合各方面考量,对于中学生来说,QQ仍是现阶段最佳的网络授课平台。

2.微阅读微写作,微信语文微生活。

微信虽然出现的时间比QQ晚得多,但相较于QQ空间的开放性,因其隐私性与开放性适度融合,更受成年人青睐。那么,微信对于语文教学有何助力呢?

可不要小瞧微信,2015年调查显示,我国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40.98分钟(较2014年的14分钟有大幅提升),居各种阅读方式之首。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利用微信推送优秀文章、书籍或教学资源,这样不仅大大拓展了学生及家长获取教学信息的途径,而且可以使他们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得到含金量更高的资源,阅读更为高效。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注册个微信公众号,这样除了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定时精准推送,还可以在后台对订阅情况进行跟踪,查看对推送消息的浏览情况,是更好的与读者之间沟通和管理的模式。学习方则可以借助微信朋友圈功能,实现学习内容的快速分享和有效利用。虽然微信阅读以碎片化、浅阅读为主,不能取代传统阅读在内容上深刻和系统性的需求,但其社交性阅读是推动全民阅读的有利推手,随着数字化阅读接触率上升,人均花在传统纸质媒介上的阅读时间也有所增加,也就是说,人们更加热爱阅读了。从微阅读、高效碎片化阅读到养成阅读的习惯,微信为学生语文的“输入”提供了更易接受的方式。

与之相应的,微信在“输出”亦有妙用。谈到写作,学生往往会唉声叹气。其实,孩子们不是不乐于表达,君不见,每至下课放学,他们凑到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之所以畏惧写作,往往是因为作文字数多,题材限制大,使他们觉得有压力,从而产生抵触心理。而短小精炼、贴近生活的微写作,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微写作最早发端于微博,如今借助微信之东风,正在成为受人关注的独特文化现象,不仅文学名家开始介入这一领域。更被编入了高考试卷,“考查学生运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感的能力。”这既体现出试题越来越关注生活,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语文与互联网+时代的同步融合。

我们都知道,语文素养在于积累,写作尤其如此。相对于“写出了什么”来说,喜欢写、习惯写作这种表达习惯是更为重要的。微写作既名之为“微”,自然是篇幅短小,内容集中,追求“微言大义”。我以微写作为契机,从每天写百字开始,题材体裁不限,给予充分的开放度,让孩子们养成写作的习惯。因为短小,写作压力得到了有效疏解,孩子们不再谈“写”色变。

而微信在其中的作用,更多的是鼓励和推广,比如,利用朋友圈,定期推送孩子们的微写作精品。为人父母,最自豪最渴望“晒”的,莫过于子女的优秀。看到作品出现在老师的推送作品中,孩子和家长都会受到很大的激励。而当家长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中,朋友们的点赞与评论,也会让孩子收获更多的鼓励,从而更加自信,得到写作的动力。因为文章篇幅短小,受到激励的学生面会比较大,这样,就能形成写作的良性循环。每天的坚持积累,使写作完全不缺少素材。当孩子们爱上写作,养成了写作的习惯,并在实践与学习中不断提升写作水平,就会发现百字根本不能满足他们表达的欲望。现在,很多孩子能轻松写至千字,字数已经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更在意的是怎样写出更有创意更有深度的文章。为达成这一目的,孩子们努力观察生活,认真感受、思考,抒写着内心的丰富与精彩。

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微信以全新的信息接受和传播方式,实现了教学信息系统方式的变革,从微阅读,到微写作,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语文微世界微生活。

(二)高效智能,教育类APP优势凸显(基于APP的专项学习)

与江湖地位稳固的社交APP相比,面向学习者的教育类APP则堪称“后起之秀”。凭借自身优势,这类APP正在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学习利器之一。每一个APP都等同于一个可以拿来便用的微型网站,可以使语文教学模式更加多元化,使学习更趣味化、个性化和智能化。其独有的学习的碎片性的特点,提供了学习知识的便利,让学习变得更有效率。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学习,虽然每次学习的只是碎片化知识,但就如看似零碎的拼图最终会形成完整画面,经过每天的点滴积累,APP会帮助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组块。

这些APP往往比较独立,不追求与教材的一一对应,而是针对语文学科进行的专题突破或主干知识体系的整合。如好用的字典应用“萌典”,绝对炫酷的“诗shi词ci”,内容全面的“塔塔语文”,注重培养语文思维的“初中语文@酷学习”,如果对诗词特别感兴趣,想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可以用“平水韵”“诗词大观”,从平仄押韵到评价赏析都包含其中且足够深入。如果痴迷传统文化,“百家讲坛专题阅读”等APP可以充分满足你的需求。这样的独立和整合,能够使学生从与课堂不同的角度认识语文,并进行更为深入或广泛的学习。其互动效果较之网站则更为出众,大多数APP都能与使用者进行良好的交互,像能够与学友交互切磋的“超级学团”“作文宝”,更有采用游戏方式的如“诗词封神”“汉字英雄”“疯狂猜成语”等,特别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

而且,95%的APP不需要教师干预,甚至不必教师参与,学生完全可以自主使用。它们以学习者为主导,首先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再进而成为师生共同的资源、工具和平台,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收集大数据,并通过大数据分析跟踪学生的成长,更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指导,真正实现面向学生的学习,是私人订制的“学习菜单”和“家庭教师”。

教育类APP的独特优势是其他学习方式望尘莫及的,也奠定了它在未来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自由开放、充满生命力,并且在不断迭代更新的APP,使之成为语文教学不断创新的宝藏。

荀子曰:君子生非欲也,善假于物也。当与语文结合在一起,网站就不再只是数据库一样的学习资源载体,APP也不只是用来聊天八卦鸡汤玩游戏了,它们成为可以快速整合网络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开启高效教与学的强大便捷的平台。借助信息技术这个大环境,语文教学得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获得了新的生长点,让学生在现代高效的信息技术氛围中感悟语文文化的精妙,已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新方向。

不过,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网络并不是我们的目的,万事皆是过犹不及,一切应以合宜为准。这正如文无定法,语文教学也从无固定的模式,在ppt已经成为日常的现今,一只粉笔写课堂绝不是落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融入也是正常,只要有利于教学,便是合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