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白描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忽马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
2、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起初,下的是雪粒,就像半空中有人抓着雪白的砂糖,一把一把地往下撒。不一会儿,雪就越下越大,雪粒变成了雪片,像鹅毛似的,轻飘飘慢悠悠地往下落,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像天女撒下的玉叶、银花。那样晶莹,那样美丽。路边那些又细又高的柳枝,不时地晃动着身躯,把身上的雪晃落到底墒,可是它刚刚抖掉一些,马上又落下许多,渐渐地,大雪给它穿上了一件洁白无暇的外衣。夜2里,万籁俱寂,只听得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茫茫的大雪之中。
3、看看我,一张白净的脸和一头乌黑发亮的短发是多么的搭配啊!一双问号似的耳朵,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显得炯炯有神,一张能说会道的嘴一天到晚说个不停。
4、我的好爸爸今年37岁,圆圆的脸上两条又黑又浓的剑眉使爸爸显得很英俊潇洒,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着慈祥的光芒。1米73高而魁梧的身材是我和妈妈的档风墙,爸爸的模样使我们感到幸福和快乐。
5、在十字路口的中央,站着一位穿着警服的警察叔叔,他大约20多岁。他的额头稍微突出,水汪汪的大眼睛,黑溜溜的眼珠在眼眶里转来转去,无论转到眼眶里的任何部位都显得那样炯炯有神,可帅气了!
6、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7、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8、她长得不算高,看样子顶多也不过十五六岁。圆的脸,大眼睛,害羞起来脸庞绯红绯红的,额头发际有一块小小的青痣,看样子那是他妈妈留给她的标志。
9、我的班主任姓吴,名叫明珠。她教我们数学,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吴老师”。吴老师长着短发,嘴边总是带着微笑,显得很和蔼。
10、他有一颗冬瓜头,生气的时候脸一下子拉得很长,非常像马。他单独面对你的时候总是摆出一副善解人意的慈爱样子,同时不停地摇晃脑袋,远看像漂浮着的一个大灯笼。他的眼睛,你知道吗?大大的,灰黑色,很深邃,长在那张马脸上显得非常病态,他说话时喜欢对所有人乱飞媚眼,小心别让它撞到你,那会使你魂飞魄散的。他的胳膊啊腿啊细得像竹竿,衣服酷似床单披挂在身上,飘忽飘忽的,特别有神秘气质,这决定了我们在表演一切恐怖剧的时候都由他戴上假发来演女鬼。
11、有一位老者,他的脸是属于放在人群中并不起眼,虽然不起眼,但我认为他是最美的人。
12、那时一个伙计跨过船来,拿着摊开的歌折,就近塞向我的手里,说,‘点几出吧!’……我真窘了!我也装出大方的样子,向歌妓们瞥了一眼,但究竟是不成的!我勉强将那歌折翻了一翻,却不曾看清几个字,便赶紧递还那伙计,一面不好意思地说,‘不要,我们……不要。’他便塞给平伯。平伯掉转头去,摇手说,‘不要!’那人还腻着不走。平伯又回过脸来,摇着头不要,‘不要’,于是那人重到我处。我窘着再拒绝了他。他这才有所不屑似的走了。
13、听,那是黄莺在歌唱,它像一位熟练的女高音,唱出婉转柔和的曲子,令人不能不拍手叫好。那雄壮的声音是谁哼唱的?哦,原来是一只老鹰,它的声音使人充满了力量。“知了!”一听这句话,就知道它是谁了,它是蝉,可是,难道它只会唱这首歌吗?许多虫、鸟的声音在我耳朵里汇成了一手独具特色的交响曲,它是多么另人陶醉、着迷!
在透明手机硅胶套上有油渍的部分涂上肥皂水,在用软布进行擦拭,将污渍擦去,用清水冲干净。用餐巾纸或者软布把水擦干,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吹干即可。
2、风油精
风油精也是有去除污渍的效果,用来清洗手机壳也是有效的哦,直接用棉签沾一点风油精涂在有污渍的地方,然后擦干净就可以了。
3、草酸溶剂
使用草酸溶剂,用来去除锈迹是很有效的,用2%的酸草溶剂进行溶解,喷在锈迹的地方,过2-3分钟在用纸巾或者抹布就能够擦干净了。
4、牙刷牙膏
手机壳缝隙中有灰尘所以可以用牙刷加肥皂来进行清洗,但是不要要用太大的力气来刷,只要轻轻刷一遍,就能够达到效果。
5、面膜贴纸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描手法炉火纯青的运用,量词的精当选择,让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成了名篇中的名句。我参看了几十篇《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发现对于这句话的教授一般都采用诵读、点拨、讨论的方法。在学生进行品味之后,教师一般都会以“作者用绘画的手法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景物特征,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苍茫静寂的情味”之类的话做总结,告诉学生这句白描的好处在这里。
第一次上这篇课文,我也是循规蹈矩地以常规方式“顺利”上完,但看似顺利,自己心里却总有一个疙瘩,别别扭扭,因为我知道自己并未让学生在上完课后对这句白描的景物真正有所体会,并深切感受到它的美。自己的那几句对于白描手法的总结不过是隔靴搔痒,学生听来是雾里看花,但终隔一层。而这却恰恰是这篇教材存在的意义之一,我感到一丝遗憾与不甘。
于是在第二次上这篇课文前,我认真思考如何把白描手法讲清楚,如何把句子中的几个量词的精当之处讲明白。最终,我受到几张图片的启发,选择“以画入境”的方式讲授,课堂效果令人满意。
首先,我在课件上先用两幅牡丹图让学生了解何为白描与渲染:左侧一幅为白底黑墨线勾勒的牡丹,不着任何色彩,脉络清晰,简单纯净;右侧为水墨渲染画成的牡丹,浓墨重彩,以色块的深浓浅淡来表现花瓣与叶子的质感。让学生了解白描既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更是一种中国画技法。如右侧的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即为白描;文学表现手法上的白描则指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右侧则是渲染,其实文学中也有渲染的手法(由于渲染手法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一句带过)。
其次,联系旧知,发挥想象。通过对人教版七年级的《天净沙·秋思》的学习,学生对白描手法已有印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单纯景物的排列,就能让读者在脑海中描绘出几幅完整的有意蕴的画面,而不需要更多细致的形容与描绘。以此类推,一座长堤,一座湖心亭,一艘小舟,两三个人,凑成了一幅“西湖夜雪图”,这样的想象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难事。
最后,揣摩句子中量词的妙处。先问学生一个常规的问题:如果把原句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换成“一道、一座、一艘、两三个”好不好,为什么?答出不好之后,思考为什么才是重点。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让每个学生都拿出纸来画一画“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看看怎么画才恰如其分。大约过了五分钟,大部分学生从冥思苦想中欣喜地放下了笔。我先叫一个举手的同学上来画一画,有不同意见的再上来修改和补充。
自告奋勇上来展示的甲同学是班里的画画能手,只见她三下五除二就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完成了任务:一道蜿蜒的长堤,一座精致的六角凉亭,一艘两头翘起的小船,三个并立的人。甲生画完后信心满满地下去了。这时下面有很多学生发出了质疑的声音,纷纷举手,没等我点名,乙生便按捺不住站起来说:“她画得不对,虽然画画水平不错,画得很好看,但是和句子描绘的情景不一致。”“哦?怎么不一致呢?”我饶有兴趣地听他说完。
乙生说:“我觉得她画成了一道、一座、一艘、两三个了。句子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可见这长堤不应该画得很明显很浓,亭子也看不太清楚,小船不应该这么大,人也是。”这时,丙生兴致勃勃地要求去改,只见她擦掉原来清晰的长堤,用粉笔的侧面淡淡地扫过去,描绘了一道长堤的模糊的模样,把小船改成了一片竹叶般窄小细长,把清晰的人改成了两三个抽象的小圆圈。下面的大部分同学都表示赞同。这时又有一个学生上去把那个两三个小圆圈改成了竖立的米粒状,并解释:“这才叫两三粒,人不可能是几坨,应该远看像米粒一般才恰当。”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心领神会地哈哈大笑,我的心里更是欣喜不已:没想到学生想得比自己想得更细致、更到位,而且敢于质疑,敢于表达,深入思考的氛围也让枯燥的文言文学习活跃了起来。
表扬了这一点后,我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张岱用了“痕、点、芥、粒”这几个量词,而不用“道、座、艘、个”。其实在刚才思考、绘画与修改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自己有所感悟。甲生说:“我知道自己刚才为什么画得不恰当了,张岱用这几个词是跟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当时是大雪下了三天,雪已经积得很厚了,又是更定的时间去湖上,夜色朦胧,看东西肯定是不清楚的,所以画面上的东西应该都是朦胧而模糊的。白雪世界有一种朦胧和神秘感,更有一种白昼所看不到的光线。而且当时天与云与山与水,都是浑然一体,在这个大天地里,亭子,船和人都是小小的。芥是小草的意思,所以画成一片叶子的形状更恰当。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听完学生的回答,我想他们自己应该可以通过这个环节理解白描手法与量词精当选用的妙处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数量词的使用抓住了事物的形态与神韵;而没有色彩,留有余白的画面上寥寥几笔就描绘出了一幅写意的山水画,往往能给人更多的遐想,更多的余韵。
这时候,再引出那句总结,应该就水到渠成、恰到好处了,我心里的别扭感觉也终于烟消云散。看到学生靠自己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积极交流品味到了本文的妙处,而不是靠自己填鸭式地灌输,我感到非常舒畅。
所谓白描,就是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语言,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录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换句话说,白描是用叙述的方法进行描写,收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背影》一文堪称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典范之作。文中无论对父亲的语言、动作、表情、神态,还是对事情的交代,都不乏白描手法的恰当运用。
一、对父亲外貌动作的白描
这方面,以“我”望父买橘一段最为典型。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用写实的笔触写了当时父亲的体态、穿着,更着力描写了父亲买橘子时过铁路的情形: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以上文字乍一看平淡无奇,在儿子眼中,父亲的体态不雅,但细细品味,平淡的文字下却蕴藏着一股深情。没有过多的形容、修饰类的语言,只是实实在在地把当时的情形表现出来,让情感在叙述的字里行间自然流露,这是一种大朴。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平淡才更见神奇,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二、对父亲简短语言的白描
文中写父亲的话语不多,且极为朴实。仅有的几句也都很简短,但话短情长,并且含有丰富的潜台词。如送“我”时的四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担心茶房不周到;“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怕儿子在车上口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关心儿子旅途安全;“进去吧,里边没人。”――唯恐行李丢失;“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甘愿独自一人承受生活重担的坚强自信的父亲。这些话再朴实不过了,但却包含着千情万绪。尽管只是白描,却把一位老父亲对已经成年的儿子的那份怜爱、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一、从情感表达角度去比较。
在学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上,笔者抛出“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这个话题,引导学生激活记忆,从日常积累进行搜索,大家纷纷发言,笔者选择了学生比较熟知的《赠汪伦》、《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这几首诗组文比较,拓展阅读。“都是送别诗,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接着笔者抛出第二个问题,这时学生发言的答案肯定是不完整的,这就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归纳,指出这几首诗虽然都是以离别为题材,都表达惜别之情,但诗人表达的情感在细微处却千差万别,有的以诗言志,有的深情祝福,有的是虽有离愁,却透着几分洒脱,有的还充满豪迈的气概。通过甄别体味,让学生明白:送别诗不仅可以写离愁别绪,还可以表达出更丰富更细致的情感,比如鼓励之意、祝愿之情、胸中之志等。教师引导学生用“情感表达”这条主线,把零散的送别类的古诗织成一张网,网里,又有不同的情感表达点。这样,通过量的积累,使学生在古诗赏析的情感表达上产生质的飞跃。异彩纷呈的边塞诗中,都蕴含着浓郁的爱国豪情,循着“爱国”这条情感主线,让学生进行组文比较阅读。这些诗,在边塞这个大环境下,有的写欢宴庆功,有的是抒怀大志,有的是对战争思考,有的是对风景描绘。他们和常人一样有儿女情长,然而一旦国家需要,他们便能舍生忘死,血洒疆场。通过比较,学生对边塞诗的认识变得深刻了,对诗人的爱国情感有了更切身的感受。引导学生从情感的表达去比较学习一组诗,学生不仅可以勾联起对以往若干首诗的回忆,在原来的认知基础上,在老师问题引导下,又重新以比较的视角,丰厚了对这一类诗情感表达的理解。学生通过对相同主体诗的分类归纳,情感上细微甄别,由表及里、并以主动探究的精神进行深入挖掘,他们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对某一首诗、几首诗的感悟,而是习得了一种研究学习的方法,潜移默化地纳入认知体系中。
二、从写作认知角度去比较
同题材的作品,我们还可将眼光放在写作角度上进行组文比较阅读,以读促写。有的文章所写景物、场景相同或相似,但因写作角度不同,效果也就不同,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完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把他和袁中道的两篇《游高粱桥记》列为组文一起阅读,虽然两人为兄弟又出自“公安派”同一流派,并且所游之地相同,但两篇小品的写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一样。袁宏道采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优美的风景与幽雅的环境,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喜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而袁中道采用对比手法,把北京三月的恶劣环境与江南三月的青草山花,风和日丽进行比照,表达自己对安宁美好生活的热爱,对仕途生活厌倦的思想感情。一为“白描”,一为“对比”,景相同情不同,所采用的写作手法也不同。这就可以在学生写作上,指导他们如何面对同一题材,采用不同的写法来细致表达了。
三、从写作手法角度去比较
经典课文不仅承载着“传道解惑”的任务,而且对提供灵活多变的写作范式,也担负着不少“传经送宝”的责任。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同时,还可以组织一系列写作手法近似的文章,供学生比较参考。
一、直抒胸臆型
直抒胸臆是诗歌情感表达最直接的方式,这种表现手法在诗歌内容中表现比较直接,通常有强烈的、明显的感情词汇。例如,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通过“怆然”“涕下”等词,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诗人怀才不遇、屡遭打击的无助心情,由于用词简单、情感强烈,因此更具有感染力。事实上,多数古诗词的写作都包含着诗人的某种感情,或欢乐或悲伤或忧愁,无论是何种题材何种内容,都是对诗人情感的一种体现。
二、寓情于景型
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是古代诗歌中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种表现手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国古代文人性格多含蓄,因此在表达个人情感时,多采用寓情于景的方式,将个人的思想感情寄托于物,以此排遣个人心绪。例如,在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诗人李煜作为亡国之君被俘,在囚禁时面对眼前的自然景物,即兴抒发了对国家破亡、身处他乡的哀怨和感慨。我们初读这首词时,此种所提到的春花、秋月、小楼、春水,似乎都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但是通过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透过这些表面事物,深刻理解景物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学生在分析此类题型时,切忌停留于表层,而是要结合题目中所给出的作者信息、创作背景,透过表象看本质,抓住诗中的意象,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白描
白描本义是美术专业中的一种绘画手法,因以墨线勾勒为主,不施加各种绚丽色彩而得名。在文学创作领域,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要求用最简单、最质朴的语言,如实地刻画出人物、景物以及某种事件。白描手法虽然不加任何修饰,但是在给人以质朴、平实的基础上,更能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例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垆。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全诗总共二十字,虽然从题目上看是叙述与友人间的情谊,但是整首诗中没有采用任何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或喜或悲的个人情感,仿佛友人就坐在诗人的对面,两者在进行普通的对话一样。我们通过学习古诗词了解到,白居易的诗作中多以言语浅显、平易近人为主,因此,在许多白诗中都运用了大量的白描手法,这与白居易的“闲适”思想有很大关系。
四、烘托
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泛指陪衬,使明显突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因他的感慨主要是由周瑜而发。
五、欲扬先抑
在古诗词中,采用这种手法,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一般来说,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表现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的效果,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诗人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在分析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学生在遇到这种类型的诗歌鉴赏题目时,要着重分析“扬”“抑”间的比例和分量,做到准确分析。
六、以小见大
【关键词】《祝福》;《荷花淀》;艺术风格
在上世纪20年代,鲁迅开创了乡土小说流派,成为了描写农村与农民的第一人,尤其是对于农村妇女的描写更是对乡土文学的创新。到了40年代,孙犁的小说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亲切的成为“荷花淀派”创始人。
鲁迅的代表作《祝福》与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都是描写中国农村与农民的作品,深刻的反应了当时的历史状态,刻画出了两个丰满的农村妇女形象,下面就针对这两种艺术风格进行深入的对比。
一、人物内心世界的塑造
任何小说都是要将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为核心的,如果可以塑造出一位形象生动的人物,那么小说就成功了一半,想要塑造出经典作品,就需要充分的审视人物的灵魂。
一直以来,鲁迅都十分注意白描手法的使用,白描本身是国画的一种创作手法,有着明快、简练以及质朴的特征,可以用简单的线条来勾勒出震慑人心的画面。将白描应用在文学作品就是指使用精炼的笔法来表现事件与人物的一种方法。
鲁迅小说的语言都十分的朴实,但是这些朴实的语言中蕴含这极为丰富的思想。例如,在《祝福》中,鲁迅描写到,“我”在第一次看到祥林嫂时,“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削瘦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颜色”。
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方式是通俗普通的,但是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受旧社会压迫的农村妇女形象,她生活窘迫,精神困苦不堪,通过这简短的语言充分的描述出了当时农民的生活状态。
孙犁极大的受到鲁迅创作风格的影响,十分推崇白描的手法,在《荷花淀》中也应用了大量的白描手法,与《祝福》相比而言,孙犁主要借助人物的行动与语言来表情达意,对话简练,极具个性。
例如,在听说丈夫报名地区队之后,水生嫂低下头说道:
“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在这种简单的对话里可以看出水生嫂内心的复杂情感,他知道丈夫干的事情很光荣,但是充满了担心。最后她带领伙伴成立了队伍,冲出敌人的包围,为奉献出了自己的力量。水生嫂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她们不再逆来顺受,有着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
二、环境与性格命运的关系
环境决定命运,祥林嫂与水生嫂的命运都与环境仅仅的相连。鲁迅的小说反映出失败到这一阶段的社会变化,其创作的背景多集中在浙江东部城镇与农村,深刻的反映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下中国社会的生活。
《祝福》描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副乡村生活画卷,在这幅祥和的画卷中,也隐藏着深刻的矛盾,祥林嫂在祝福声中走完了自己悲惨的人生,而活着的人们更多的是将热情放在祭祀上,这就更加深刻的体现出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惨状。
孙犁的小说更加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这在孙犁的小说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些自然景物不仅对于烘托气氛,营造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突出作用,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的发展也相得益彰,互为衬托。
在《荷花淀》的开头,作者为我们展示出了这样一幅恬静的画面:干净凉爽的院子、初升的月亮、潮润润的苇眉子,院子中编席子的女人、水面的薄雾、带着荷花香的微风……
这种恬静的画面与水生嫂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和谐的对照,在人物心理的变化下,周围的景物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探夫途中遭遇袭击时,“一望无际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来,就像铜墙铁壁一样……”,此时的荷花淀成为了她们的庇护所,这不仅与人物的情感与行为相协调,也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
三、篇幅与容量的对比
鲁迅的小说在简短的篇幅中常常可以提现出深刻的内涵,这主要归功于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敏锐的观察力。
在《祝福》中,作者应用了传统小说结构表现方式,使用叙述加场景的描写方式,作品跨越时间长,但是截取了其中的典型画面,通过简短的生态描写展示出了深刻的社会内容,不仅凝聚者祥林嫂的艰辛,也埋藏着作者对于这些社会的控诉。
在篇幅与容量上,孙犁与鲁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荷花淀》中,并没有用华丽的语言来描绘戏剧冲突与战争生活,而是从荷花淀这一背景上勾画出富有情调与韵味的生活,从侧面歌颂了农村妇女的英勇才智。
总而言之,在鲁迅与孙犁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农村与农民的缩影,他们的创作方式不同,但是又有着一些相似之处,深入分析两者的艺术风格对于充实乡土文学的内涵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以刚.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鲁迅小说研究之一[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2)
[关键词]辛弃疾;苏轼;农村词;继承;发展
[作者简介]康丽云(1962―),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宜春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江西宜春336000)
在中国文学史上,由于文人自身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的阶级局限性等诸多因素,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生活的词作并不多。从词的发展史来看,最早写农村词的是苏轼。苏轼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线,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创作了清新明朗、朴素无华的农村词。继苏轼之后的辛弃疾,以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关注农村题材,他常常用通俗浅近、朴素清新的语言创作农村词。辛弃疾的农村词无论是在题材的选择上,还是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都直接承继了苏轼的农村词,并且有所发展。本文仅从农村场景的描绘上,农民形象的塑造上,表现手法的运用上三方面探讨辛弃疾农村词与苏轼农村词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一、农村场景的描绘上
农村场景的描绘包括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以及农民的生活图画两方面。
苏轼不仅是一位具备多种艺术才能和有过杰出革新创造的优秀作家,而且是一位廉正贤明的地方长官。他在任密州、徐州和杭州知府时,曾经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如筑堤坝,修水利,灌溉农田,亲自组织领导农民抗水灾,抗旱灾等等,并多次请奏朝庭减免农民的赋税。他还以“世农”自居,表示愿意世代务农。由于苏轼关注、热爱农民及农耕生活,因此他创作了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农村词。其农村词虽然数量不多,大约只占其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却描绘了农村的自然风光和农民的生活图画。如著名的《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五首: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软肌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这组词创作于1078年,苏轼时任徐州知府。这一年竟然一春无雨,旱情严重。徐州城东20里有一石潭,与泗水相通。作为一州长官苏轼和老百姓一起来这里求雨,捉鱼放生于石潭。得雨后,苏轼又赶去参加石潭祭神“谢雨”的仪式,与民同庆,沿途所见所闻,写下了这组组词。词既描写了农村宁静质朴的自然风光,如“日照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麻叶层层苘叶光”;“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等词句。也描写了农民的生活图画,如“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等词句。表现了苏轼热爱农村,关爱农民的情怀。
继苏轼之后的辛弃疾,进一步把农村题材写入词中,其词也描绘了农村的自然风光及农民的生活场景,但题材更广泛,反映更全面。
辛弃疾把农村的一虫一鸟、一鱼一雁、一草一木、一石一水等自然景物都摄入了笔端。如“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陇,雪堆蚕簇”(《满江红・山中即事》);“朱朱粉粉野蒿开”(《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春入平原荠菜花”(《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鹧鸪天・戏题村舍》);“宿路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陌上柔桑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村点暮鸦”(《鹧鸪天・代人赋》)等词句,都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农村朴素清新的自然风光。
辛弃疾还善于选择农村典型的生活场景,反映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鸡鸭成群晚未收,桑麻长过屋山头”(《鹧鸪天・戏题村舍》);“青裙缟J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旱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词句,描写了农民的劳动生活。
又如“竹树前溪风月,鸡酒东家父老,一笑偶相逢。此乐竟谁觉,天外有冥鸿”(《水调歌头》);“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满江红・山居即事》);“夜来归梦江上,父老欢余。荻花深处,唤儿童、吹火烹鲈”(《汉宫春・答李兼善提举和章》)等词句,描写了农民的热情好客。
再如:“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余家即聘周”(《鹧鸪天・戏题村舍》);“寿酒同斟喜有馀,朱颜却对白髭R。两人百岁恰乘除。婚嫁剩添儿女拜,平安频拆外家书。年年堂上寿星图”(《浣溪沙・寿酒同斟喜有馀》);“东家娶妇,西家嫁女,灯火门前笑语”(《鹊桥仙・松冈避暑》)等词句,反映了农民的风俗习惯。
辛弃疾在继承苏轼描写农村自然风光,反映农民生活场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农村的各种自然风光,把农民的劳动、人情、风俗等生活场景写入词中,扩大了农村词的表现范围。
二、农民形象的塑造上
由于苏轼能够深入到农村中去,对农民的劳动生活情况有着直接的了解和认识,并且与农民的关系友好亲密,因此,他在词中塑造了一些农民形象。如《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之一下片:“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描写一群在户外劳作的农民乍见官家求神队伍的心理动作的反映。农民们平时怕见官家,猛地见到官家队伍来了,个个吓得象胆小的麋鹿那样,纷纷跑开。但是他们内心充满了好奇,所以并未跑得太远。当他们看清这是一支为百姓谢神而来的队伍,并不会伤害他们时,他们又顺着谢神的鼓声自动跑回来围观。有些小伙子还赶紧跑回村里,把消息告诉那些年轻的村姑们。词人用了两个生动的比喻,出神入化地勾勒出了农民的心理神态。
又如:“黄童白叟聚睢盱”;“道逢醉叟卧黄昏”;“隔篱娇语络丝娘”;“牛衣古柳卖黄瓜”(《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等词句,描绘的是勤劳、质朴的黄童、白叟、醉叟、缫丝姑、卖瓜者的农民形象。
辛弃疾曾在江西农村闲居近二十年,与农民有着长期的亲密无间的交往,并且和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会因农民的痛苦而痛苦,因农民的欢乐而欢乐,因此,他在词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农民形象。象白发的老农老妇,年轻的浣纱女子、采桑姑娘,活泼可爱的村野山童,还有渔夫、蚕妇、山民、瓜农等都被辛弃疾栩栩如生地描绘在词中。如《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描写了一老一少两个人物形象。秋风吹起,一位淘气顽皮的孩童在梨枣园中,手把长竿,偷打梨枣。这幅情景被一位老人看见,这位老人童心未泯,充满了好奇之心,因此他悄悄隐身一边,静静地闲看孩童偷打梨枣。孩童的专注神情,老人的闲适神态被活脱脱地描绘出来了。
又如:“一川明月疏星,浣沙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描写的是一位身段窈窕、体态轻盈、神情羞怯、勤劳质朴的浣沙女子形象;“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人过竹边村”(《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描写的是冒雨回家的卖瓜农形象;“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浣溪沙》),描写的是面对丰收在望,眉头舒展的老农形象。“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头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舍》),描写的是一位农家五口人的生动形象。老人恬淡闲适,大儿、中儿质朴勤劳,小儿淘气顽皮的形象,被辛弃疾描绘的有声有色。
苏轼在农村词中,更多的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塑造农民形象,所描写的农民形象数量也有限。辛弃疾在继承苏轼描写农民形象的基础上,极富感彩地描绘了各式各样的充满泥土气味、纯真朴实的农民形象,让农民在农村词中获得了主人公的地位,使得农民形象成为词坛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鲜活形象。
三、表现手法的运用上
苏轼在具体创作农村词时,主要运用的是白描手法。如《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之二上片:“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罗裙”,描写一群村姑出门观看官家谢神队伍的心理神态。她们出门看热闹,总是要先打扮一下,但又害怕误了时间,词人用“旋抹红妆”的运作描绘了她们此时的心理状态。村姑们还不好意思一个人挤在人群中看热闹,只能“三三五五”地远远地站在家中的“棘篱门”前观看,即使如此,她们仍是感到很害羞,总是把同伴推到前面,自己站在后面,在相互推让之间,以至于“踏破倩罗裙”了。简洁的三句把村姑们的心理与神态勾画的淋漓尽致。
又如《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之四上片:“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词人用白描的手法描写农村质朴的风光,通过“落枣花”、“响缫车”、“卖黄瓜”的特定景象,逼真地勾画出了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真实地传达出了久旱逢甘雨之后农村出现的欢快情景。
辛弃疾在农村词中继承了苏轼的白描手法。如《鹧鸪天・戏题村舍》:“鸡鸭成群晚未收,桑麻长过屋山头。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余家即聘周。”上片勾画一派农家乐的景象。农民们满足于有成群的鸡鸭,有比房子还高的茂盛的桑麻的闲适生活。下片用柳树、沙州、溪水的自然景象,来表现农民生活的安稳、悠闲。词人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农村生活图象。
又如《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词人用白描手法描写一位回娘家探亲的村妇形象。由于长年忙碌,村妇只有赶在寒食时节,趁着蚕生农闲之际回娘家。她着意打扮了一番,穿上了“青裙缟袂”,体态轻盈地走上了回娘家之路。
(1)剪出来的白描
扬州剪纸从刺绣花样发展到现在的艺术型剪纸,其表现手法和中国画白描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白描是以线为表现手段,依靠线本身的变化来表现各种物象。白描线条要求严谨细致,飘洒流畅,挺拔苍劲多变。而扬州剪纸整幅作品就是由线条组成,可以说是用剪刀代替毛笔,剪出流畅的线条。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扬州艺术剪纸的创始人张永寿先生的代表作《百菊图》中的“罗汉须”,线条弯转流畅,卷曲自如,每片花瓣就是一根弯转流畅的线条,线线连接,上密下疏,卷曲的线条苍劲有力,整个花头饱满整体。用剪刀剪出如此精细流畅的线条从而表现出的姿态,取名罗汉须,也说明这幅作品的线条就如同罗汉的眉须般飘逸有劲。如果除去工具和表现手法的话,可以说,扬州剪纸就是我们剪出来的中国白描。
(2)造型逼真写实
因为扬州剪纸的用纸特点,因此作品一般素色为主,使得作品清新素雅。摒弃掉多余的颜色,除了清秀流畅的线条就是逼真写实的造型。扬州剪纸的线条流畅,注重细节描写,对于形态有着严格要求。如张永寿大师在创作《百菊图》时,就经常对着,边观察边剪,其造型不仅传形,更在传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永寿侄女张秀芳作品中的花鸟鱼虫无不形态逼真,活灵活现。作品《鹤舞云霄》中50只仙鹤大小不一,姿态不一,每只仙鹤都刻画得传神入微。作品《百鸟争妍》中茶花的娇艳,荷花的清韵,海棠的妩媚,梅花的坚忍一一刻画在纸上。作品中的百鸟形态和姿态各异,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宛如一幅幅优秀的工笔花鸟画。
(3)整体富有装饰意味
扬州剪纸作品的整体有着极强的装饰意味。扬州剪纸的构图精巧雅致,作者构思巧妙,方寸之间现乾坤。花鸟鱼虫在写实的同时为了满足画面的需要适当变形夸张,满足装饰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形象是变化的,整体是统一的;对称的构图中又有均衡;阳剪的线条和阴剪留下的面形成对比,整体中点线面又有调和;流畅变化的线条又使整体作品中充满了跳跃的节奏和韵律感,整个画面极具装饰感。如省级非遗传承人,张永寿之女张慕莉的代表作《古瓶》系列,作品构图新颖,以中国瓷器花瓶做外形,将人物、山水、花鸟、动物及书法创造性的融于一体。整个系列作品装饰感极强。素色图案衬于深蓝色的形态各异的瓷瓶上,宛若中国传统的青花瓷器。阳剪留下的线条和阴剪留下的面对比,近景和远景对比,蓝白对比,书法和图案在剪纸的形式中同时出现,整个系列的作品可以说是一组题材和手法很新颖的装饰画。
2.扬州剪纸的文化内涵分析
扬州剪纸发展到如今已千余年的历史,从东汉有纸开始到唐代民间纸人纸马,明清包家灯,清代包钧剪画,刺绣花样,一直到当今的艺术型剪纸。扬州剪纸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她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见证扬州民俗的流传
扬州剪纸扎根民间,在民间礼俗、岁时节令中的应用极为广泛。有些和剪纸相关的习俗流传至今。我们通过研究扬州民间剪纸的变化发展得以了解过去扬州的民俗风情。比如扬州民间婚丧嫁娶、人生礼俗、祭祖祀神、节气风俗等。婚礼上剪贴大红喜字于门窗、被褥、嫁妆等以示喜庆吉祥,丧事剪“奠”贴于灵堂,剪制招魂幡,还要焚烧大量剪刻的纸钱、纸人、纸马。古扬州还有“缕金作胜”的习俗,就是正月七日为人日,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花样,有方形、花草形、人形或其他形状张贴于屏风或戴于头上。通过研究这些我们可以清晰的再现古扬州剪纸参与的民俗活动,了解古时候扬州人的生活方式。
(2)浓郁的文人画气息
扬州剪纸作品很多借鉴文人画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色,剪纸创作从绘画中移植。如清代摹古人字画以剪纸形式表现者江舟,后来的包钧剪画。包钧将剪纸、绘画、书法、印章巧妙地结合起来创作一精美的剪画作品。包钧作品中各方印章皆能表现其作品中的人文气息。此外后来的张氏剪纸也不难看出有文人画的影子。张永寿创作的《百花齐放》、《白菊图》、《百蝶恋花图》都带有纂刻印章。张秀芳和张慕莉的作品中的构图和图案都类似于中国画中的花鸟白描,风景作品都能看到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影子,张慕莉创作的系列作品题诗和剪纸结合,更是体现了扬州剪纸的文人气息。扬州剪纸的这种作品形式带有浓郁的诗书意味,一幅剪纸就是一幅精彩的中国画,体现出南方剪纸秀雅的风格特点,也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剪纸。
(3)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扬州民间刺绣花样都以剪纸纹样为底稿,扬州剪纸艺人很长一段时期被称为“剪花样的”,比如传承几代的张氏剪纸。其在扬州刺绣花样艺术的实用与传承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扬州剪纸图案发展过程中,其题材受到市井阶层的审美趣味影响,图案的内容多表现民间流传已久的寓意吉祥,百年好合,祈求福寿安康、子孙繁荣等。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和刺绣传达出来。激发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
(4)体现纯真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