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桃花源记中的成语范文

桃花源记中的成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桃花源记中的成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桃花源记中的成语

第1篇:桃花源记中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绿化工程;设计;施工

一、绿化工程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

利用绿色植物进行绿化工程设计、施工, 并将这种特殊的绿色专业艺术工程纳入到整个城市建设之中, 这种绿色特殊绿化工程既保护了城市生态环境, 又营造了城市人民的优美环境, 也提高了城市的形象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从而保证了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 绿化工程在城市建设中是与城市建设其它工程同步进行的一项重要建设工程, 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

二、绿化工程设计的艺术要求

城市景观是自然的景观, 是人文的景观, 是绿色的景观。绿色代表自然, 象征生命。所以, 绿化工程设计, 首先接触运用就是绿色植物, 它贵在自然, 取材自然, 表现生机, 充满生命的活力, 富有艺术美学感。因此, 它的设计必须以绿色植物为主体,园林建筑艺术小品为副( 点缀) , 设计一个完善的多功能的, 自然优美的清幽宁静的, 良性循环生态系统好的, 人与自然美相结合的和谐环境艺术设计。

1. 植物景观的设计要注意对植物品种的选择

因为植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之中, 换一句话说, 那就是不同的生活环境, 生活着不同的植物。植物与周围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个绿化工程设计者,切忌脱离实际, 乱搬异地植物品种, 强行设计栽植在不适宜其生长的环境之中, 即使强行栽植, 将来生长景观也很差, 时间长了, 甚至会死亡。因此, 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 一定要对植物品种进行严格的选择, 要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2. 以植物为主的设计造景指导思想

原则: 植物造景是指以乔木、灌木、地被植物、草本植物、藤本植物、盆栽植物等绿色植物作为主要设计对象, 来创造、设计出整个景观的美, 因此必须要以丰富多彩的绿色植物作为设计的源泉。

3. 绿化工程在设计时应注意植物与

周围环境生态条件的关系作为一个绿化工程设计者, 在进行植物造景设计时, 一定要注意植物所需要的生活空间, 这种生活空间, 就是植物的生活环境单独地存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之中, 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种类。生活环境的因子中包括土壤、空气、温度、阳光、肥料、水分、湿度等。任何一个生活因子出现问题, 植物生存都会受到影响。

4.注意植物形态、色彩变化的设计

因为各色各种的植物, 生活在不同的环境, 因而产生不同的生长形态, 不同的色彩。因此, 作为绿化工程设计者, 在进行设计时, 一定要注意不同的植物, 有不同的形态、不同的色彩。在设计时, 一定要搭配好。例如: 在南京地区常用的绿色乔木植物有凤仙花、鸡冠花、一串红、半支莲、紫茉莉、翠菊、金盏菊、三色堇等。如果我们在设计时, 搭配上一些有色彩的植物, 如紫锦木、红枫、红桑、三角枫、金脉刺桐、红继木等效果会更佳。

5.绿化工程设计必须强调科学性

绿化工程设计归根结底是对植物的设计, 其目的就是要改善人们的生态环境, 发挥绿色植物改造环境的功能作用。只有用绿色植物所创造的环境才是美好的环境, 才是适合人类生态要求的环境。因此, 在绿化工程设计中, 必须强调科学性, 特别要强调用现代生态学的理论作为指导设计理论基础, 强调遵循自然界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来营造植物造的艺术性。

6. 绿化工程设计要注意应用乡土树

种来突出地方的特色, 使种植植物成活率高, 尽快达到绿化的效果。同时, 注意地区性植物所包含的人文文化, 其应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形成地方色彩的美学文化艺术。

7.绿化工程植物造景的设计方法

要根据不同的地区, 不同的环境, 业主( 建设单位) 的要求和当地的条件来选择植物品种进行艺术性的组合设计。形式上分为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 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 三种。规则式多被采用在道路绿化、公路绿化、广场绿化、入口处绿化和纪念式公园、陵园等处使用。自然式就是利用自然地形形态曲线美, 利用植物个体景观表现出来的形态美、姿势美、线条美进行自然线条的设计。自然式多被采用在公园、庭园、景点等处使用。在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设计中, 混合式多被采用在商住小区、住宅小区、山庄、别墅等处。

三、绿化工程工序工艺技术的总结施工

绿化工程的施工对象是有生命的绿色植物材料, 因此, 必须掌握有关植物材料的不同种植季节, 植物的生态习性、植物与周围生活环境的因子相互关系, 以及种植成活后的养护管理, 才能构成美丽的景观, 才能造成优美的生态环境, 才能营造一个人与植物与自然相融合、相和谐的清新宁静、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环境。

1.绿化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 接受园林设计师的图纸之后, 带领施工人员的技术总工( 或施工技术负责人) 首先要熟悉和明确设计师的意图及施工任务量、工程范围、工程施工期限、工程投资金额的掌握等。

(2) 绿化工程施工材料的主要对象是植物苗木。因此, 接到设计图纸后, 要按照图纸的规格要求, 到有关苗圃场选择苗木, 并与场长做好出圃计划。

2.派出施工作业人员进驻施工现场,做好施工现场垃圾、渣土和其它障碍物的清除工作, 并按设计图纸进行地形整理。

3.施工现场地形整理之后, 即按设计图纸、施工图纸进行定点放线, 点出苗木的种植位置和株行距, 然后用石灰粉划出种植点, 种植范围, 如果有胸径超出20cm 以上的大树, 最好用木桩( 或竹桩)钉在种植点上, 做出明确的种植标志, 写上树种的名称。

4.做好苗木的准备工作

(1) 苗木的选择:

苗木的选择除了根据设计师提出对规格、树形、景观的要求外, 还要注意选择那些长势健壮、无病虫害、无损伤、树形端正、根系发达的苗木。此外, 还要选择假植苗, 因为假植苗经过一段时间的断根假植之后, 已经适应生长环境, 已长出新的幼根, 这种假植苗拿去种植, 成活高, 有保证。如果无假植苗, 也要在种植前去苗圃场选苗, 进行断根,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 无不良反应, 才拿去种植。

(2) 挖种苗木的树穴:

在种植苗木之前, 应在所定的穴点,按设计师所规定的规格进行挖树穴。种植穴的要求一般是圆形, 上下口径大小要一致, 穴底要平整。在深度上最好预留30- 40cm, 留作放有机肥之用, 俗称底肥。

(3) 在种植前要对苗木进行适当的修

剪整形, 在种植前, 一定要对苗木进行适当的修剪整形才能进行种植。目的是减少水分和养分的散发损耗, 保证苗木内在结构的生理细胞平衡, 保证苗木的成活。

5.种植苗木的施工方法

(1) 将所需要的苗木按规格、数量、事先放线定点的树穴排好、放好, 然后安排专业技术工人将树苗放入种植穴内的中

央( 如果是大树, 必须用吊机进行种植, 由吊机师傅将大树吊起, 放在种植穴的中央点) , 将树干立起, 扶正, 保持整个树身垂直, 然后吩咐种植工人立即回填种植土,每回填一层都要用锄或铲将土夯实, 直到填满树穴为止。回填土要高出地面20cm, 在高出地面20cm 的回填土上环绕树头挖一条土坑, 目的是淋定根水时,不让水流失, 将水保持在树头内, 让水慢慢渗入树头根系内。

(2) 苗木种植好之后, 立即用竹或木条将树苗支撑好, 扶好, 保护好。

(3) 最后的工序是对种植的苗木淋定根水。淋定根水十分重要, 因为苗木经过苗圃起苗, 运到种植现场, 按施工人员安排放线、定点、挖树穴、种植、扶正、搭保护架等施工工序之后, 所散失、损耗水分、养分特别大, 特别多, 因此苗木种植完毕立即就要淋定根水, 及时给苗木补充水分,以保证苗木的成活。

四、苗木种植后的养护管理

绿化工程养护与管理的作用和重要性

(1) 绿化工程的养护与管理, 是今后保证苗木生命的待续、保持苗木良好的景观和维持优美生态的重要工作。对种植后的养护与管理, 跟种植工程一样: 一是要科学化, 要采取针对性的养护管理措施;二是要规范化, 要严格按照养护技术、管理措施规程进行操作,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是培训具有专业养护管理的技术人员参加养护管理, 才能有高素质的养护管理水平。

(2) 绿化工程的养护管理工作, 必须一年四季不间断进行, 不能时冷时热, 更不能不管不理, 必须持之以恒。例如: 对苗木进行经常性的淋水、施肥、松土、除杂草、修剪整形工作。同时, 还要注意雨水太多的天气, 如检查发现所种植的树木有积水现象, 立即要进行排水工作, 避免树木被水淹死。寒冷季节, 要对树木做好包裹保护防冻工作。还要对树木进行经常性的病虫害检查, 一旦发现有病虫害侵袭, 要立即采取防治措施。

五、绿化工程的验收

绿化工程完工之后, 必须要进行办理验收手续和验收工作。因为工程验收是对工程质量的保证。所以, 工程竣工之后, 施工单位必须对施工资料进行详细的整理和核实及总结, 向监理、业主( 建设单位)提供验收资料和文件。验收时间最好定在工程完工后第三天, 因为在工程完工后1―2 天内, 施工单位自己进行自检( 或初验) , 并争取在自检时间, 改正在工程过程中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自行整改, 尽量争取工程验收合格。当然, 工程验收工作是由主管部门、建设单位、监理部门、施工单位共同合作, 遵照上级部门相关法规文件进行的。

第2篇:桃花源记中的成语范文

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二、文章知识:

(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三、语音:

豁然(huò)开朗俨然(yǎn)阡陌(qiānmò)此中人语(yù)云诣(yì)太守邑人(yì)黄发重髫(tiáo)间隔(jiàn)问津(jīn)便要还家(yāo)。

四、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具答之:"具"同"俱",完全,详尽

五、古今异义词

1、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无论魏晋。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表示条件的连词。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及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芳草鲜美。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六、一词多义

1、舍:便舍船,从口入(动词,舍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名词,房子)

2、属:有良田美池桑田之属(名词、类)神情与苏黄不属(动词、类似)3、寻:未果,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4、志: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寻向所志(名词,标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

5、向:寻向所志(名词,先前)眈眈相向(动词,对着)

6、之: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渔人所看到的景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舒缓语气)何陋之有(倒装的标志,不翻译)

7、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当做)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七、重点词语解释

1、缘溪行:沿着。

2、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4、欲穷其林:穷尽

5、豁然开朗:形容由狭隘幽暗一变为开阔明亮。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6、土地平旷:空阔、宽阔。

7、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8、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9、悉如外人:全部、完全//桃花源以外的人。

10、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11、并怡然自乐:都。///喜悦的样子。

12、问所从来:处所,地方。

13、咸来问讯:都

1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同乡人。

15、不复出焉:再。

1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说出。

17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8、此中人语云:告诉(他)说。

19、便扶向路:沿着。

20、诣太守:晋谒,拜见。

21、欣然规往:高兴的样子。

22、无问津者:探访、访求。津:渡口。

八、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九、理解背诵;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003 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10)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1)"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2)选用原文句子,概括渔人在桃花源所见的景和人。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人:衣:悉如外人貌:黄发垂髻行:往来种作神:(见人)大惊情:怡然自乐。

十、思考:

(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的世界: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7)、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十一、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十二、开放题:

1、请你联系学过的《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谈谈你心目中的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是一个安贫乐道、洁身自好、追求理想、热爱自然不慕名利的人。

第3篇:桃花源记中的成语范文

如今,初中语文教师都发出感慨,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哪里去了?因而,我反思:是不是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语文课堂是否弱化了诵读教学?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于焉”,“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可见,诵读与讲解中心同等重要。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课堂角色,重新认真地审视学生的身份。那样,教学情况就会有改观,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会空前提高。例如,在教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时,我就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去体会作者描绘山川之美的妙笔,并特别指出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些句子让他们尽情地去欣赏,去体会美质。欣赏、体会佳句后,我让学生思考:有人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哪些景色呢?你能用优美的文句把这些景色表现出来吗?这些在诵读后提出的问题,起了激将的作用,多数学生跃跃欲试,使得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当我读了部分学生描绘的句子后,学生真切感受到了他们的创造性得到了教师的尊重,他们的文采被教师认同了。

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情文并茂”,文中生动华美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诵读乃是进入文本的最佳学习方式,从读中去整体感知,从读中能有所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为了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更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诵读,以使学生去领略语言美,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学语文的主动意识,培养他们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默读学法,用以指导学生学会积累、思考

如今,都讲究有效教学。那么,在这份有效的时间中,初中语文教师究竟教给学生什么,才能使学生有实学呢?一节课教师不能一点不讲,要讲就必须讲清楚学法,让学生清楚:为什么学,讲清楚目的;怎样去学,讲清楚途径。因而,教师在一堂课中所扮演的角色恰如一出戏的导演,演员是否倾情出演,是否领会导演意图,全靠导演的功夫。例如,我在设计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默读的板块时,就明确告诉学生:语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积累。《桃花源记》一文为我们积累成语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你们听过这些成语吗?落英缤纷、怡然自乐、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无人问津……学生听教师一口气读出这么多成语,早已忍不住求知欲,快速翻开语文书,全情投入地阅读起来,在书上划着,并掏出笔记本认真抄写了起来。应该说:默读积累只能是学法上浅层次的指导。

我们知道:语言,它的作用最终是表达思想情感的。了解了语言,我们就可以进一层地去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默读中思考的学法指导应该是深一层的。让学生去思考什么问题,又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审美艺术思想境界。例如,我在设计《桃花源记》一文默读中要思考的问题时,这样引入:“我们的渔人就来自这样的乱世。今天我们就化身为渔人,以渔人的目光来再看桃源,让渔人最惊叹的会是什么呢?”然后,学生在默读思考的基础上在旁边作批注,有了自己的答案后再交流讨论,讨论得非常激烈。这种形式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学法指导由浅入深,提高了他们参与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三、互动学法,用以指导学生培养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当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时,学生也就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但是,教师仍要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处于求知阶段,他们学习中一定会有许多问题真诚地希望教师去帮助解决。教学中,我就碰到了这样的问题:进行语言仿句练习时,许多学生不会做,极少数做了的也不符合要求。我问学生:做题很难吗?看了参考答案也得不到启示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学生眼睛盯着我,好像在问:老师你能吗?我认真地看起了题目要求:仿照示例按要求写出两句以春天为主的句子。我仔细研读原句,读出了句式,句式中要求要应用的修饰。思考好后,我把想好的句子读给学生听:春姑娘捧着小迎春,把春的芳香告诉给桃花,告诉梨花;春姑娘哼着小夜曲,把春的绿铺向田野,铺向自然。然后,我告诉学生,我这是抛砖引玉。学生得到了启发,积极思考并写了起来。在学生写的过程中,我总结了写仿句的要领,组织语言的思路。通过我的示范,学生写出了许多好句子,如:春姑娘捧着清泉,把春的甘露洒向大地,洒向人间……通过本次仿写练习,我真正捡拾了教学实践中的一个法宝:教师真正参与,切实与学生互动,才可落实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陶行知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做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定要注重他们课堂主体性的发挥。课堂是舞台,是师生共舞之地,是人性养育之圣殿。在舞池中,我们要能看到学生的心领神会,听到表达自信精彩的声音,见到绽放收获成功的笑脸。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专注捕捉学生思维的灵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丰富的学法指导。

第4篇:桃花源记中的成语范文

能不能养鸡,吃不吃得起鸡肉,是物质生活是否充裕的一个重要指标。由此延伸,杀鸡待客,成了中国人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这种标准的中国农庄式待客之道,在唐诗里凝结成一句:“故人具u黍,邀我至田家。”想想清新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好友谈谈桑麻,喝喝酒,多么温馨的画面,而这画面当中,就有鲜美的鸡肉。

而从“杀鸡为黍而食之”又派生出关于友谊的感人故事。例如成语“只鸡絮酒”。据《后汉书》记载,汉朝的一个名为徐稚的读书人,其学问渊博,为人高雅,为世人所称道。朝廷太尉黄琼闻其贤名,于是推荐徐稚去当官。而徐稚无心于功名,只喜欢闭门读书,做一个安静的君子,于是屡次推辞,似乎完全不领黄琼的好意。然而,后来黄琼死了,徐稚却用酒水泡了棉絮,再用棉絮包好烤好的一只鸡,不辞路远,自带干粮去黄琼的坟前祭奠,并且放声大哭,表现得很悲痛,祭奠之后也不告知别人姓名。“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说明徐稚虽然推掉了黄琼的推荐,但不等于他没有领情,而是心存感激,把黄琼视为知己。

徐稚和黄琼的故事在同时代还有另一个版本,即范式和张劭的故事,同样也记载在《后汉书》里。范式和张劭都是东汉地方小吏,关系很好,乃是至交。范式有一次跟张劭说,我一定要去你家拜访,向你的家人问好。张劭回答说,欢迎老友来访,我一定做饭做菜招待你。其中的菜就是鸡。两位老友的家相隔千里,在交通条件落后的汉朝,张劭的家里人都不太相信范式的承诺,然而张劭对范式的诚信很有信心,在约定的那一天,他真的早早做好饭菜等待。果然,范式如期到来,二人把酒尽欢,良久方散。这就是史上有名的“鸡黍之交”。后来张劭死,下葬时棺木不能下去,直到范式赶到,以酒祭奠,棺木才下去。

第5篇:桃花源记中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要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才能焕发出灼人光彩。如果让语文课堂孤立于生活之外,使得语文课堂缺乏植根的土壤,课堂就会变得枯燥无味,这是现在的中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的重要原因。要使语文课堂变得精彩,变得活跃,变得有趣,必须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一、在导入中联系生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导入,能很快地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并能顺理成章地从课内向课外拓展。课堂导入时要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采用“猜谜”的方式导入,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好奇心。比如,教学《桃花源记》时,引入:大家都在形容一个非常理想的境地时常用哪个成语呢?――“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大家知道是怎么来的吗?我们学了《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之后,大家就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了。于是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悬念设置法、比较引入法,都是要联系学生的现实,让学生从切实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力求省时、讲究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和启发性。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点呢?这就需要教师多留心,找到与生活相关的实例,使语文课真正地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使语文课堂生活化。

二、在疑难处还原生活

语文课堂中把理论性较强、难于理解的内容生活化、通俗化,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激发学生进行生活化学习,能让学生豁然开朗。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讲内容。在教懂学生的基础上,还能教给学生理解较难的内容的方法,同时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兴趣。比如,巴金的《灯》中有一句:“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问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我提问启发学生:不单靠吃米活着,意思是还需要吃菜或者吃肉吗?这样一问,学生一下子就明白,米代指的物质生活,言下之意人还需要有精神生活。再如,教学《母亲》一课,(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质?(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3)母亲的为人处世对作者有哪些影响?(5)你认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些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在提前熟读课文、自主预习的基础上,才能找出答案,在课堂讨论交流时,才能有的放矢,气氛活跃。

三、在陌生处拉近生活

这主要是针对古诗文教学。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绝大多数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蕴含着丰富的精华。由于古诗文的语法习惯、生活常识都和现在有很大区别,学生较难理解。若借助现代生活中相类似的语法和常识,就可以拉近古人和现实的距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还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在古诗词教学中,课本上提供给学生的注释量是很有限的: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或创作缘由,提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倾向;有些注释帮助解释词句,说明本诗词的史事用典或情境理趣;有的是简介作者,暗示本诗词的写作风格或艺术特点。人们常说“诗如其人”,了解了“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也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让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好铺垫。学白的诗时,对诗人写作有一些感性认识,可以板书“李白――豪迈奔放”。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浅到深,对诗人、诗歌的感知也会不断深化。再如,八年级上册杜甫写的《春望》这首诗,学生读了注释,就能明白诗歌写的是战争期间,国破家亡的境况。

在讲到文言中的兼词“诸”“焉”等字,所谓兼词,就是一个词兼有两个字词的词性和意义,有的时候,一个词甚至还兼有两个词的读音,比如“诸”,既兼有“之”和“于”的意义和词性,又兼有“之”和“于”的读音,我要学生读把“之”和“于”连在一起快读,越快越好,最后发出了“诸”的音,学生就恍然大悟,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学生自然就心领神会了。

总之,语文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生活,学生才会感到语文学习是生活的需要;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乐于汲取广泛的知识,提高自我的文学素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教得轻松,学生才能学得愉快,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第6篇:桃花源记中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语文、导入、兴趣 、技巧、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升入初中的学生对于外在事物充满着好奇,对未知的事物充满着向往。作为培养学生强烈求知欲的语文教学也稍显重要。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样大教育家孔老夫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语文教学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认真思考一番。以下仅从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语的方法这个角度切入,结合自己听课和授课的经验,探讨课堂导入语的设计。

下面我就浅谈一下自己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种常用方法。

一、 音乐导入法

人类的思维空间应是言语、形象和音乐的三维时序空间。因此,在导入时,不断从视听、触、嗅等各方面变换刺激以引起兴趣。音乐导入是指采用放音乐或者自己唱歌以及让学生唱歌等手段引渡新篇目新知识。音乐本身具有的新鲜、生动、趣味,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例如:我在讲授《愚公移山》这一课时,就用多媒体播放江涛的同名歌曲,然后引出新课,这样学生就很自然的进入到新课的学习过程中。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样的文章时,可以播放《好汉歌》进行导入。在教学一些优美的抒情散文时,可以播放与之相协调的音乐来导入。大家感受到的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发现,一旦沉浸于音乐,音乐便会牵动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情感。

二、 诗文警句导入法

在我国文学园地中,诗词警句语言精练,内涵丰富,表现力强,有深刻的哲理,对于学生的学习不无启迪,可为我们导入新课提借丰富的材料。同时还可以横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思古幽情,创造出相当的课堂氛围,这种导入方法俗称诗文警句导入法。

在学习《爱莲说》的时候,本人以诗文导入新课的学习,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导入语是这样的:"荷花也称莲花,历来诗人和画家将其作为入诗、入画的题材。比如说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比如说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荷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比如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宋代的哲学家周敦颐在做官期间,曾亲率部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宽的池塘种莲花。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传世名篇《爱莲说》,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三、 故事导入法

故事本身具有情节,青少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用故事的方法导入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对于那些故事性强或有典故可引的作品,教师可以先讲述课文中的一些情节或与作者、作品有关的故事,然后引入课文。 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我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末年, 大名府留守梁中书为讨好其岳父权臣蔡京,特差杨志负责带领押送十万生辰纲前去祝寿。消息传入绿林好汉耳中,刘唐遂向晁盖、吴用、提出截下这笔不义之财,随后公孙胜、阮氏三兄弟、白胜也一同加入。杨志为保生辰纲顺利押送,一路急行,导致随行押送人员苦不堪言。在路经黄泥岗时路遇一批贩枣客人,后又有一人贩酒而来,贩枣客买一桶酒,在付钱时发生纠纷,又有人偷喝了另一桶里的半瓢酒,再有人偷喝未成被贩酒人擒住。杨志见属下口渴难耐就容许他们买下了剩下的酒,喝下后却蒙汗药发作都倒在地上。原来这群贩枣客就是晁盖、吴用等人假扮的,贩酒客则是白胜所扮。这条智取生辰纲的计策是吴用提出的,原先两桶酒皆为好酒,他们先喝一通引诱杨志等人。后来第一贩枣客人偷喝是为了让杨志麻痹,第二人偷喝时则乘机在瓢中放了药,因偷喝未果所以蒙汗药进入了剩下的酒中。所以杨志等人喝时就中了蒙汗药倒地,尽失生辰纲。学生听完,已被故事中的情节深深的吸引住了,这时来引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当然是水到渠成。

四、 设置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故意设疑,制造悬念,引发学生追根溯源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恰当的悬念就像是一种兴奋剂。例如:在教学《论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普,原先是后周当节度使的赵匡胤手下的推官。公元906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是山东人,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当宰相不恰当。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一向知道。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也是不相信的。"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为什么半部论语就可安邦定国、保境安民。它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魅力呢,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五、成语导入法

第7篇:桃花源记中的成语范文

一、追根溯源,见形知意

汉字是符号文字,表意文字,具有通过观察其图形特征就可感知其意的优越性。古老的文言文实词,常常体现着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对于一部分意义比较难理解的实词,生僻的实词,不妨从造字方法入手,观察字形,很容易了解并记住字的本义,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引申派生出来的意思也容易接受。

例如,“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这两句话中都出现了“缀”,书下注释只给了解释,为什么这样解释,这两个解释之间有何联系,如果没有这种深究,学生的学习就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次,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的状态,这种学习就是死记硬背,必然事倍功半。

观察“缀”的字形特点,可知它是会意字,从叕从糸。意思是用丝线连结的意思,用观字形知其意的方法,词的本意就非常好记忆了。《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个句子中的“缀”就应该取其本意最为恰当。由“连结”这个本意还可引申为缝合,编辑,紧跟等等,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中“缀”引申为追随就不难理解了。我们今天的语言中仍有“缀文”等词语广为应用。

在学习《岳阳楼记》中的“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个句子中的“集”字时,用此方法最为恰当。观察“集”的字形,上边的“隹”是鸟的象形符号,下边是“木”,合指群鸟停歇在树上。“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中“集”就译为鸟停歇在树上。

再举个例子:观察“间”的字形,可知它也是会意字,本意指日光或月光射进门缝。后来又引申:空隙,空闲。那么“尝乘间以文字问之”就译为曾经乘着空闲的时候问(他)怎样写文章。现代汉语中的“间谍”实际上就可以理解为钻空子收集情报的人。

再如,观察“及”的字形特点,可知它是象形字,表示用手抓人,于是就产生了逮、赶上、达到等多个意思。《桃花源记》中“及郡下,诣太守”,中“及”的解释就很容易理解和记忆了。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解释现代汉语中的“及格”一词,就不成问题。

像这样的字,在文言文实词中有很多,我们都可以通过观察字形,推知词的本意,帮助学生学习记忆一些文言实词,这不愧是一个简便易行的好方法。

二、古今相通,以今知古

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来的,而这种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所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至今还保留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汉语的印记在现代汉语中还广泛存在,并且作为精髓,成就了中国汉语的博大精深。现代汉语作为中国人的母语,我们有着不言自明,不学自通的许多优势,我们参照今天的现代汉语,借助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这种联系,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离我们遥远的古代汉语,这样从已知出发,通过联想水到渠成地认知到未知,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不仅轻松容易,而且真正做到了理解透彻,触类旁通。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古汉语的技巧,将受用终生,这样教师做的才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古今词义相同或用法相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像“黔驴技穷,山穷水尽,理屈词穷”,这样尽人皆知的常用成语,“穷”的意思也不难理解,“穷”是尽,完,光了,没了的意思。如果在举了这样的例子之后再学习“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中的“穷”字,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像这样以现代汉语为例,以今推古,理解文言实词的例子还可以用的有很多。

1. 利用有些词古今词义相同,通过现代汉语种常用的词语推知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的意思。例如 :

造访 造:到,往某地去——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2. 现代汉语中也有文言文中的常见特殊句式,可以之为例,进行文言文语法教学。例如:

时不我待(时不待我)——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引以(之)为戒—— 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

3. 古今汉语中都保留着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

不胫而走(长腿)——深入不毛之地。(长毛)

冰清玉洁 (像冰那样,像熊玉那样)——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

倾国倾城(使XXX倾覆)——凄神寒骨。(使XXX寒冷)

不远万里 (认为XX远)——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XXX美丽)

4. 古今都有单音节词的使用现象。例如,现在常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的“树木”,是种树栽树的意思,是一个动宾短语而非一个名词。举这样的例子后再学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无论魏晋;阡陌交通;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这些句子中的单音节词就不难理解了。

5. 现代汉语中也留有通假字。华而不实 (通花)——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

像这样以现代汉语中耳熟能详的成语或句子作为例子,在对现代汉语轻松理解的基础上,再以今推古,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深刻最扎实的记忆效果,可谓事半功倍。此外,教师在古文实词教学中利用古今汉语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古今参照,触类旁通,活学活用的能力,既让学生加深了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深刻理解,同时让他们语言的学习带有发现和体会的乐趣,让学生的学习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三、广泛联系,温故知新

由于文言实词在生活中使用的频率很低,除了语文学习,平时学生就很少用到了,跟外语单词一样,缺少使用的语言环境,学习的效果会受到影响,遗忘的可能性就很大。所以,教师在进行文言文实词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抓住一切可利用的契机,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巩固。尤其是在学习文言文新篇章的时候,能兼顾以前学到的实词,引领学生对同一实词的不同用法进行对比,相同的用法进行复习,都能加深理解和记忆。

1. 对同一个词的不同的用法要善于进行对比。

2. 对先后学到的同一个词的相同用法要进行复习巩固。

第8篇:桃花源记中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

1、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增强语感

当我们学习一种语言时,最重要的东西既不是语法也不是词汇,而是一种对待语言的感觉,一种敏感性,也就是语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出来,读出自己的声音,这样才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学会如何运用自己的语言。对于语感而言,其实就是一种习惯,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有了积累,有了脱口而出的能力。例如有些学生在做成语填空时,可能对这个词的印象不深,但是只要反复朗读几遍,就会把这个空填上,这就是语感所发挥的作用。

1.2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能力

学生通过在语文课上的阅读锻炼,可以逐渐提升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们会在阅读课上开动脑筋思考书籍里的问题,掌握自主学习方法,而不是被动、机械式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阅读书刊的时候,可以更好地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问题与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思想情感等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加深对于文中内容的认知与理解,逐渐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1.3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写作对于很多学生都是感到很头疼的问题。并且,写作在语文成绩中占有很大比重,只有将写作成绩提上去,语文成绩才会得到相应提升,这在无形之中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心理压力。但是学生写作成绩与阅读能力是分不开的,因为对于语言类学科的学习而言,最难的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只有拥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与阅读积累量,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水平与写作能力得到相应提升。同时,学生也可从课外阅读过程中获得一定量的课外知识,在完成自己词汇积累的同时,也会逐渐培养起学生的语感,从而促使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2、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法

2.1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学会如何自主阅读

阅读其实是一种习惯,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学会了如何阅读,怎样阅读,才能逐渐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学生才是课堂阅读教学的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加以适时的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阅读重要性的同时,真正爱上阅读。

2.2选择恰当的书籍,以书为本

能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书籍的选择很重要。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帮助同学们选择适合他们身心与成长需求的书籍。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是一个拥有很强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的群体,老师应该尽可能地给他们推荐一些科考类与探索类的书籍,如《人间词话》、《围城》、《读者》等。并且初中生需要一些可以学会如何表达情感陶冶情操的书籍,老师要仔细筛选甄别,以防不健康的书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但是老师应该以课本为依据,不能抛开课本,防止弄巧成拙。

2.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实做什么事都离不开兴趣,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没有兴趣,那他就不会在这件事上完全投入,也很难取得相应的成就。阅读教学是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尤其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这就要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并引导其主动思考。同时,教师也可在课堂中巧妙引入一些疑问,并加以适时引导,以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抽象思维。例如在教授《桃花源记》一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己朗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建起一种虚拟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切实感觉到“桃花源”中的生活与人文气息,能以学生的虚拟情感体验来提升阅读兴趣。

2.4拓宽阅读面,增加课外阅读量

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不出门而知天下事”,阅读是巩固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阅读课外书的过程其实就是巩固积累知识的过程,可以增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与灵活性。另一方面,课外阅读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可以使自己的思想与境界得到洗涤与净化,为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9篇:桃花源记中的成语范文

一、初中阶段的学习要以“文”和“言”为主,对语法知识只要涉及即可,而不必作为授课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为: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在课文《桃花源记》中,有“林尽水源”这么一句,学生在翻译本句时,很多都只能按课文下面注释进行翻译,“尽”翻译为“消失”,整句翻译为“桃花林在水的源头消失了”,老师讲解也最多只讲“水源”不能看作名词,为介词结构“在+水源”后置作补语,但为什么作补语呢?就可能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其实,古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在有的地方是相通的,在英语词类中,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古汉语也一样,在不及物动词后面也不能直接跟宾语,如跟上,须加介词才能进行翻译。“尽”这个动词就是不及物动词,在翻译时,后边“水源”须加上介词“在”,形成介词结构后置作补语的形式,诸如此类动词在古汉语中占相当的比重,老师要深入剖析,不然学生翻译时就会进入误区,把握不好,翻译不好。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语法还是很感兴趣的,经常拿来与教师讨论,而且很多语法与现代汉语中成语的解释也是完全相同的,能激发起一部分学生学习古汉语的热情。

二、文言文中的语法可作为初高中语文知识接轨的重要内容

我很关注初中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接轨问题,因为在逐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时候,考上好大学是学生的终极目的。同样高考决定着高中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考试。考试考的是课外文言文,如果你看不懂文言文的意思,那怎么去理解分析呢?因此,这就需要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众多的知识: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词义不同的词、重点虚词用法、多种句式等。先举两个小例子:“何不蚤来”中的“蚤”是“早”的通假字,如果不知道,当成“跳蚤”岂不贻笑大方了。再如“之二虫……”的“之”字当“这”讲,如果没有这个积累,这句话怎么理解肯定会难坏很多人的。

三、文言文中的语法对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全面提高学生的古文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