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书信的格式范文

书信的格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书信的格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书信的格式

第1篇:书信的格式范文

称呼:求职信的称呼与一般书信不同,书写时须正规些,如果写给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负责人,可用“尊敬的××处(司)长”称呼;如果是“三资”企业首脑,则用“尊敬的××董事长(总经理)先生;如果是各企业厂长经理,则可称之为“尊敬的××厂长(经理)”;如果写给院校人事处负责人或校长的求职信,可称“尊敬的××教授(校长、老师)”。

求职信不管写给什么身份的人,都不要使用“××老前辈”、“××”师兄(傅)”等不正规的称呼。如果打探到对方是高学历者,可以用“××博士”、“××硕士”称呼之,则其人会更为容易接受,无形中对你产生一种亲切感。

正文:求职信的中心部分是正文,形式多种多样,但内容都要求说明求职信息的来源、应聘职位、个人基本情况、工作成绩等事项。首先,写出信息来源渠道,如:“得悉贵公司正在拓展省外业务,招聘新人,且昨日又在《××商报》上读到贵公司招聘广告,故有意角逐营业代表―职。”记住不要在信中出现“冒昧”、“打搅”之类的客气话,他们的任务就是招聘人才,何来“打搅”之有?

如果你的目标公司并没有公开招聘人才,也即你并不知道他们是否需要招聘新人时,你可以写一封自荐信去投石问路,如“久闻贵公司实力不凡,声誉卓著,产品畅销全国。据悉贵公司欲开拓海外市场、故冒昧写信自荐,希望加盟贵公司。我的基本情况如下……”这种情况下用“冒昧”二宇就显得很有礼貌。

其次,在正文中要简单扼要地介绍自己与应聘职位有关的学历水平、经历、成绩等,令对方从阅读完毕之始就对你产生兴趣。但这些内容不能代替简历,较详细的个人简历应作为求职信的附录。

最后,应说明能胜任职位的各种能力,这是求职信的核心部分。目的无非是表明自己具有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具有与工作要求相关的特长、兴趣、性格和能力。总之,要让对方感到,你能胜任这个工作。在介绍自己的特长和个性时,一定要突出与所申请职位有联系的内容,千万不能写上那些与职位毫不沾边的东西,比如你应聘业务代表一职,印在求职信中大谈“本人好静,爱读小说”等与业务无关的性格特征,结果肯定是“玩完”。

结尾:一般应表达两个意思,―是希望对方给予答复,并盼望能够得到参加面试的机会;二是表示敬意、祝福之类的词句。如“顺祝愉快安康”、“深表谢意”、“祝贵公司财源广进”等,也可以用“此致”之类的通用词。

最重要的是别忘了在结尾认真写明自己的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如果让你的亲朋好友转告,则要注明联系方式方法以及联系人的姓名以及与你的关系,以方便用人单位与之联系。

署名:按照中国人的习惯,直接签上自己的名字即可。国外一般都在名字前“你诚挚的、你忠实的、你信赖的”等之类例形容词,这种方法不能轻易效法。

第2篇:书信的格式范文

现在,机器人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的生产。我认为通过计算机,把机器人还有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我们就能真正的引领定制化制造。在当前技术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通过不断地先进计算来改变现在的世界,以及我们的生活。在这个时代,真的不能想象,如果没有电脑或者智能手机,我们该如何生活。

未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蓬勃发展,一定可以生产出一些我们无法想象,甚至可以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事物。那么,到底是什么实现了这些进步呢?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的规模和性能,还有无线通讯一直到电子产品的设计,甚至到机器人的制造等等都有类似一些技术。现在,制造机器人已经被多个国家或企业列为战略发展计划。其中,获益最多的一个行业就是汽车工业。在汽车行业里,有将近80%的组装流程都是靠机器人来完成的。正因为如此,制造业,特别是汽车的制造可以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数。当然,对很多的行业来讲,高度的自动化,比如电子行业,飞机行业等等,随着机器人的进入,它们的指数就要比汽车行业低一些。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行业的成本比较高,生命周期比较短,制造机器时间比较长,手机行业也是如此。所以我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我们可以在所有的行业里,把计算和机器人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非常高程度的制造自动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能够要让机器人更加有能力,使得机器人更加简单的与人进行互动。我们需要在进行定制机器人设备和生产线中做更多努力。

人与机器人的交流互动

首先,我想告诉大家机器人现在可以做一些什么。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厨房里有铁厨师机器人,是不是铁厨师机器人可以做出任何你想吃的东西,无论是早餐晚餐还是零食?这是个很难的问题。因为在我们的厨房里,有一些橱柜看着很干净,但是里面会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同时,它们会用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所以说总体来讲,在以人类为中心的厨房里机器人做起来很困难。但如果稍微把周围的环境做一些改变,能不能方便机器人操作呢?我们可以把以人类为中心的工作环境改变得对机器人来讲更加的适合,让它们在里面进行互动。机器人可以阅读数据库里的菜谱,然后通过在线进行处理。它的头里会放置摄像机,通过摄像机将它面前的事物拍摄下来,并传输到处理器中。这样,它就可以进行计算。从而得出,需要哪一些原料,以及如何将这些原料进行混合,进而完成饭菜的操作。机器人的这种表现非常智能化。当然,这也是人类希望看到的。

我之所以讲这些,就是想让大家了解机器人可以做的事情。我们想象一下机器人可以在一个非常乱的厨房里找到它所需要的,或者说可以获得一些原料是多么的令人振奋。在这个机器人的案例中,已经开始实现自然的人与机器的互动,与机器人进行互动就像我们彼此之间进行互动的时候,机器人可以把这些自然的语言指示分成一些指令,从指令中完成很多的过程。有的时候机器人可能会忽然卡住,这可能是出现了错误指令。此时,机器人就需要人类的帮助,从人类的帮助中,可以实现机器人与人的直觉互动。这个时候,机器人和你互动的方式就改成了执行的流程,需要你帮它执行某个动作之后,才能解决它卡住的问题。从指令中可以进一步和机器人用自然语言进行交流,进而可以获得非常强大的互动流程。机器人可能会说帮帮我,不过,人根本就不知道机器人需要一些什么,但如果机器人说请把桌腿给我,因为太高了我够不着,它让你这样做,当然人就可以帮助机器人把桌腿给它,接下来机器人就可以执行之后的操作。

如果机器人发出的指令模糊,人类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办?人类可以来到它跟前说好的,我可以帮助你,你想让我帮你什么忙。这里可以看到这个人,他就想了解机器人究竟需要他做一些什么,把桌腿翻转过来还是怎样。这个例子向大家展示出,如果你希望能够让机器人参与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要做出努力,使这些机器人和我们能够进行直觉性的互动。这些机器人必须能够利用人类自然语言与我们进行沟通,此外,我们还需要思考一下安全性,与机器人进行沟通交流的安全性。

数字制造的新变革

数字制造怎样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我们怎样生产机器人?基于3D制作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何利用3D打印的技术生产出新类型的材料和新类型的机器人。我们可以利用3D打印机打印出模板,在这些模板中浇铸硅。利用这样的方法我们现在创建了一种新型的设备。我们看这条鱼,鱼的尾部就是通过建模技术利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这条鱼可以优雅地游泳,像真正的鱼游泳一样,但是可以看到这条鱼可以不断持续的游动。同时,这条鱼还能够快速的转弯,它可以在非常快速的时间内转90度。我们知道转身对于鱼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它们防止被其它的动物吃掉。

我给大家讲了两个机器人的例子,一个是组装家具的例子,另外一个是烹饪的例子,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些机器人它可以帮助我们做饭,可以帮助我们组装家具,它们的能力非常强。不过,生产出这样的机器人,却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不过,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是否可以快速实现生产出定制化的机器人?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方案是创建模块化的机器人,模块化的机器人由很多的离子和细胞组成,这些离子和细胞可以结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一个类型,然后再分开解体形成另外一个类型。大家可能看到过《终结者》这部电影,《终结者2》有一个机器人可以从一个形状变成另外一个形状,可以有第三条腿,可以生第三只手,或者可以生产创造另外一个工具。这样的机器人可以随时成为一个不同的实体,当你需要时,它就能够成为一种新型工具。当然,我们不可能生产出这样的机器人。虽然这种设想无法实现,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材料帮助我们生产、制造一些东西。比如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用智能的材料嵌入一个工具,这些工具存在于计算机当中。这里有处理器,还有魔力的设备,这样一个有魔力的设备可以使机器人聚集在一起,彼此发现彼此。它们可以和各个机器人的脸部建立联系,在各个不同的模块中进行沟通,也可以在这些模组中传输能量,从中可以看到有很多的模块组聚集在一起,并且已经成为了一个实体的模块组。模块化的机器设备背后的想法就是创造一些细胞。这些细胞可以跳,可以旋转,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来制造出各种形状的机器人,这就是一种细胞体系。我们现在知道怎样形成不同的形状,我们可以使这些有形状的物体运动,我们可以使创造这些形状的模组转动,我们可以快速地生产机器人。

另一个方案就是,我们可以创建一种流程,这种流程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制造多功能的机器人。这是一个我们的想法,同时也是我们的一个愿景。我们希望每天的使用者都可以随时随地按需制造设备。比如,在一个卡通片当中,艾丽斯希望自己在上班的时候能够给她的猫咪找一个伴侣。有这样一个店铺给艾丽斯展示了他们制造的所有组件还有相关设计,利用这个界面,艾丽斯可以找到一个设计,艾丽斯就可以进入到编程的环境中,最终她的猫咪就有了一个伴侣。不过,这就是我们想象的一个世界。

我的朋友发电子邮件说,你能给我制造一个机器人手臂吗?这个机器人的手臂就是这样的。尽管这是一个非常不精准的要求,但是我们的系统能够设计并创建一个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可以满足这样的指令。这里有编程环境,可以使接收指令的人编程,然后生产出满足要求的机器人。另外,我们还需要制造一个编译器。这个编译器存有高级指令,我希望有一个跟我玩象棋的机器人,接下来进行相关的设计,设计这样一款机器人,这是我们编译器运作的方式。开始有一个梦想或者一个想法存在你的头脑中,编译器自动的就会确定一个功能的拆分,分解一下机器人可以有哪一些组成部分,功能是什么,可以利用这样的解码功能来形成机械模组,还有电器的模组,或者机电自模组。利用这样的组份和分离的方法,编译器可以组装一个设备。比如说你想制造各种不同类型的机器人。你可以在数据库中寻找所需要的组件。寻找的过程可以让你进入设备中的每一个组件。我们利用机械组件,可以制造出机器人的身体,还可以创建一个计算架构。这里有相关的控制器,还有计算组件。

所有子模块进行整合之后,接下来就是制造文件。我们可以远程生产这些制造文件,然后把这些制造文件发给激光切割机进行切割。最后,添加所有电器组件,根据机器人设计要求最终形成一个可以运作的机器人,这样的机器人不仅仅是有着计算的架构和机械的身体,而且有一个编程的环境。这样的编程环境是自动形成的,是在生产形成机器人的机械和电子组件的时候,自动形成了这样的计算能力。

那么,到底如何制造一个机器人手臂,还有这样的编程,以及如何把它和代码结合在一起,让用户可以控制角度,控制捡起,或者丢下呢?机器人的制造和编程方法非常简单,不过,却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因为在制造过程中,需要把它卷起来,通过烤炙加热的方式进行去扁平化。加热之后,会产生一种磁场来控制机器人的走向。通过这种方式驱动机器人,使它可以在地上或者水上运行,既能快速的运行,又能推动重物,同时还能够在比较粗糙的表面运行。

机器人不再神秘

我们不断地在谈如何制作机器人,那么制作机器人到底有什么秘密呢?秘密就在于我们可以控制机器人每一个阶段的折叠方式。我们可以建立一个3D网状模型,然后进行网格简化,最后根据这个简化网格可以制造一个计算流程,这个计算流程可以识别如何把一个空间切成机器人的身体,并把它变成一个自我折叠的板料,通过烤箱折叠成所需的形状。机器人顶部和底部都包含着材料,中间的一层是特殊材料,它是一种在烤箱中可以进行缩紧的材料,这样可以控制机器人的一些角度,可以向上或者向下。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前的世界,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有一个机器人,可以上学的时候带着,帮他们学这些算法、物理和计算的思维。可以想象一下这些技术可以能够像一个小猫一样,作为宠物来玩。或者有一天机器人可以帮孩子准备他们想吃的东西,或者有一天机器人可以干更多的事情。在一则短片里,讲的是机器人的花园,里面包含200多个机器人,包括机器人的花园,还有羊,以及鸭子等等。这些花可以通过非常有意思的方式进行控制,羊和鸭子可以通过磁场和设备进行控制。这是我们对制造这种类型的平台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些平台不仅可以使我们计算,同时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想。

在这个花园当中,大家可以看到羊,鸭子,可以看到用户界面,花园的组织方式,以及每一个机器人的位置,以及机器人能够做的一些动作。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就是这个平台可以进行算法视觉教学,也可以进行图片色彩教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美学和计算融合起来,将计算机科学或者机器人作为一个学科,在这个领域里研究是非常有意思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做一些什么呢?我们可以把这些技术通过一个项目放在大众的使用中,比如我们有一个雨伞项目,我们可以给很多人发一些雨伞,这些雨伞是我们通过快速制作的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的,这些预算的颜色可以进行编程,伞可以是绿色、蓝色、红色,它是通过简单的色彩控制系统来实现的。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给人们高度的指令,可以让这些人进行自我组合,来创造出一些集体的行为艺术。这里有一个模拟器,我们看可以通过什么样的高度指令,使很多的机器变成图形,并展示出一些有意思的形状。大家可以组成蓝色的圈圈,或者其它颜色的圈圈。我们在这个系统里可以将我们的雨伞发给公众,给公众一些指令,给出指令的人拿雨伞四处形走,形成各种各样的形状。这样,大家可以看到雨伞项目的结果。

另外,我们还可以把非常优美的展示艺术和公众结合在一起,我们有一个机器人它是由LED灯所覆盖的,它可以通过控制进行飞行,与人进行合作,并实现机器人与人的共舞。

我非常相信机器人可以进行大量的产品制造,可以实现定制生产,在未来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家里设计机器人,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定制化生产。制造一个机器人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会成为过去式的。在不久的将来,只需要几天的时间就可以将机器人快速且便宜的制造出来。现在制作机器人的方式和过去的编译非常相近,过去进行编程就是0和1之间的编程,现在想象一下硬件编译器能力之强,可以能够把整个机器的每一个功能进行细分,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简单,通过按一个按钮,我们可以获得一个机器的物理化。我们虽然没有完全实现这个目标,但是已经有了很好的进展,未来还会有大规模的生产。以后,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计算机。最后,我还希望并呼吁年轻人能够积极投身于研究机器人的领域,将自己的奇思妙想切切实实的转化成现实的技术,从而丰富并简化人类的生活,进而使这个世界实现智能化的操作。

(根据丹妮拉・鲁斯教授在百度百家的THE BIG TALK上的演讲内容整理而成)

相关链接

机器人时代真的来了!

从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随着整合控制论、机械电子、信息技术、材料学和仿生学的发展,机器人的性能得到不断提高,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按照这样发展下去,机器人最终会广泛替代人的劳动。

第3篇:书信的格式范文

关键词:体验经济、需求、个性化服务

【分类号】G251.6

1时代背景

靠天吃饭的农业经济早已远去,随着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交叉占据市场主体的姿态随着产品过度炒作和金融泡沫开始走向疲软,目前的经济状态被称作“体验经济”。这一名称成名于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前三个经济阶段共有的产业特性到第四阶段转变为追求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

体验经济的主流形式是要以个性化服务满足需求市场,进而以最符合市场体验的产品触及人们的感官和心理,实现市场和品牌忠诚度的确立。信息时代,人们接触信息的途径多、成本低,基本雷同的产品信息已经无法打动他们,人们希望接触到最真实的产品,了解甚至渗入到产品的制作流程中(可口可乐汽水瓶定制就是一个例子)。要凸显自身价值,就必须抓住市场的这一需求变化。现代意义的图书馆历经了工业经济、服务经济时代接近三个世纪的变迁,进入体验经济时代,只有发扬自身特色,挖掘独特优势,才能立足于众多竞争者之间。

2图书馆变革

2.1竞争者

图书馆的始建极具公益性质即实现信息与知识的保留和普及。在其发展过程中,原先对读者的社会责任逐渐演变成图书馆对读者用户提供的一种可选择。这源于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扩张,也即图书馆的竞争形态的涉入。伴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展,读者可以在万维网和现实空间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信息利用方式,图书馆作为其中一个信息与知识的服务空间,必须了解自己的定位,准确把握读者的喜好,才能更好的实现其价值。这就是在市场环境下传统图书馆的定位。

现代图书馆从读者群体上讲主要包括公共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从存在形态上分传统意义图书馆(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以上两种分类中图书馆基本价值是统一的:保存和传递文献信息,保证读者自由、平等地利用信息和知识。即图书馆的价值体现就是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多少年来,以提供廉价阅读环境为主旨的图书馆与读者这个词息息相关。而今,读者除了图书馆,还能在其他地方获得同类的服务,长期占领阅读市场的图书馆不再一家独大,各种竞争者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进入市场。

首先是计算机中心和网络中心,这一类竞争者由于存在图书馆内,对读者分流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分散了投给图书馆的建设资金。

其次是信息娱乐业(网络传媒)、网上书店、信息服务商、搜索引擎等盈利性机构,它们是伴随信息技术和信息经济成长起来的,信奉信息和知识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控制、管理,转化为企业资本,并作为商品进行市场赢利。无论是从用户群体还是价值观上,他们都是传统图书馆的一大竞争者。比起远在某处的图书馆,读者更愿意足不出户就能了解世界,或者比起阅读时想象,他们更偏好于电子图书绚丽的交互。

再次,书刊出版发行商、数据库服务商、系统服务商共同构成了图书馆的上游行业,也对图书馆的生存提供了挑战。当前信息服务行业普遍呈现出两个特征: 一是文献量激增、信息价格和人工成本持续上涨,其中数字资源的涨幅更大,这相应增加了图书馆的运营成本和竞争负担;二是书刊出版发行商、数据库服务商和系统服务商已逐渐形成将文献的收藏、检索、传递等全面信息服务包揽,并直接提供给最终用户的发展趋势。图书馆依靠资源、地理、行政地位、技术与系统复杂性等特性建立的竞争优势随之弱化。

上述三类竞争者的渐入,引起了传统图书馆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当图书收藏、制作、检索、宣传一条龙服务与互联网这个已基本普及的信息渠道结合,用户去图书馆注册,每次去图书馆借还书,这些过程就显得冗余。因此资源丰富、廉价等不能再是图书馆的标语,图书馆要继续创造存在的理由,就必须在目前多元化的市场中为读者提供令其难忘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2.2措施

(1)利用图书馆公益性特质,发挥管理资源优势

公益性是从图书馆诞生就具有的独特性质,要充分利用这一点。现阶段虽然有关其公益性的争论仍然存在,但对于经济环境下图书馆有效运作的讨论与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市场环境遵循优胜劣汰规则,竞争与资源配置的最终决定者是读者。而图书馆因其特有的公益性质,虽在很大程度上受读者偏好影响,其资源配置的最终决定者是管理者,弱势的图书馆甚至可以得到管理者的扶持和指导,基于社会服务的不同地域间的图书馆之间或图书馆与各文化行业间的合作也更加便捷。因此,充分利用管理资源,实现自我特色宣传是图书馆在竞争环境中需要发挥的优势之一。

(2)构建主题性数字资源库。

数字化图书馆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存储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形成的一种跨区域、国家的信息系统,以数字化的方式将信息知识等资源都存储在一个拥有海量存储力的系统中,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将这些信息资源传递给位于不同地域的各个用户,从而实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信息、资源的共享。谷歌数字图书馆和欧洲数字图书馆正是以地域无局限和海量资源共享为噱头。传统图书馆在转型中也应逐渐形成自己的馆内网络,以自有馆藏特色为主题,继续实现自己的价值。比如,除了最基本的读者注册、图书在馆和借出信息、图书信息查询等功能,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以下功能:①创建类似于豆瓣阅读中关于某一主题的书单,这个书单涵盖这个主题从入门到精通的一些经典书籍,这样减少了读者寻找书籍的时间。②借助于推荐算法实现图书推荐系统,可以在读者借某本书籍时,给出与这本书相关联的的书籍,给读者更多的选择。③设定书籍评分,读者读完某本书籍之后,可给这本书打分以及评论,收集这些数据以供后来的读者参考。④可以依靠RFID等技术实现智能借还书籍,不必在借还中心排队等候,携书籍直接走出借还装置即可完成借还书籍。⑤可以建立信息推送系统,凭借读者注册的手机或者邮箱信息,适时推送借书时间、所借书籍名称以及还书日期等关键信息,甚至馆内新入书籍也可以推送给读者,实现传统图书馆与图书馆信息的结合。

以上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服务质量和响应速度,其最终目的是让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增值。国外一些图书馆已经开始提供拥有个人主页的“我的图书馆”服务、“一站式”服务、实时解答服务、首问负责制等。个性化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图书馆更多地关注读者的需求,提高针对性的服务。许多研究型图书馆也开始探索由基于资源的信息服务转变至为教学科研所服务的信息与知识服务。这种服务方向的改变体现在服务内容与馆藏资源两个方面。国外高校的一些学科图书馆内没有图书、期刊或者工具书,只有学科馆员、计算机、群组工作的讨论室和针对个人服务的咨询座位,图书馆员主要进行培训、咨询、帮助读者群组分析和检索信息,也负责组织专题性质的“数字图书馆”,学生可以在馆内进行交互式学习和研究。

(3) 优化环境,凸显馆舍优势。

国外高校图书馆相关人士认为:当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接触信息时,信息和知R就不再是你走进图书馆的主要原因。即当服务内容一致时,引导选择的将是服务态度和环境。

对于世界上拥有移动通讯设备最多的中国人,获取信息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的搜索引擎,也可以通过阅读APP,非常便捷。但就像备考的学生总惦记着提前在图书馆占位,许多人也会在需要安静地撰写论文或者进行某些研究时选择图书馆。也可以说,目前图书馆存在的价值是为读者创造一种交互空间、主题服务、信息技术三者融合的体验,使读者接触多种媒介和技术,帮助读者创造、结合、提炼和分享知识,而不仅仅是寻找信息与知识。

不同地域的图书馆在建筑形体与风格、空间布局与陈设方面虽具有自己特色,但其建设和维护从始至终还将是围绕着储藏和阅览图书这个主要特性的,这一点是居家环境和工作环境所不能比拟的。

传统图书馆的环境理念比较简单:安静、方便。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太快,每日奔走在家庭和单位之间,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使人们疲惫不堪。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一个位于家庭以及单位的第三场所。这里安静平和且环境优雅,这里有真实的书籍――而不是现代社会碎片时间所阅读的琐碎信息,这里也可以遇到志同道合的读书爱好者,可以缓解现代生活压力所带来的负面情绪。目前,国内许多图书馆也将这个特性充分延伸,甚至在馆内开辟空间,放置舒适的沙发和圆桌,提供咖啡等饮料。相对独立而又能够开放交流的空间环境会适当延长读者使用图书馆的时间,增加图书馆的服务次数,图书馆价值也得以展现。

结语

在时代的更迭中,图书馆即要守住已有的优势,又需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抓住体验经济中市场需求,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才能在信息化浪潮中乘风破浪。

参考资料:

1岳占仁.体验经济的未来

2杨广锋.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基础: 图书馆竞争分析.图书馆杂志.2007(3)

第4篇:书信的格式范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个性化服务 个人信息保护

[分类号]G250.76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是针对不同用户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和信息需求,提供不同信息内容的服务。用户个人信息是开展个性化服务的基础和核心。数字图书馆只有掌握了充分、详细的用户个人信息,才能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用户只有提供了全面、准确的个人信息,才能获得最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在开展个性化服务过程中对所涉及到的大量用户个人信息必须采取有效的机制加以保护。

1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过程中必须收集和利用的用户个人信息

个性化服务的实现原理是通过对用户知识背景、信息需求、兴趣爱好和访问历史的收集分析,建立用户兴趣模型,并将用户兴趣模型应用于网上信息的过滤和排序,返回与用户需求相关的检索结果,或向用户主动推送信息。由此可见,用户兴趣模型能否准确揭示用户真实的信息需求,将直接影响个性化服务的质量。为了准确地建立用户兴趣模型,并保证用户兴趣模型能及时根据用户兴趣爱好的变化做适应性的改变,数字图书馆一般通过以下方式来获取用户个人信息:

1.1用户登记

用户首次登录个性化服务系统时,系统要为该用户建立初始的用户兴趣模型。初始用户兴趣模型的建立,最可行的方法是要求用户注册,即要求用户填写一份登记单,提供基本情况信息和兴趣信息。基本情况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职业、E-mail地址、文化程度、所学专业等;兴趣信息包括研究领域所属学科和感兴趣的主题。

1.2用户反馈

由于用户的兴趣爱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个性化服务系统一般都设置了反馈机制,让用户对检索结果和推荐的文档进行评价,对每个返回文档分别标出“很感兴趣”、“较感兴趣”、“一般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然后根据这些反馈信息不断更新用户兴趣模型。

1. 3 网络使用记录挖掘

个性化服务系统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Web服务器日志和Cookie等网络使用记录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提取出用户检索行为和浏览行为信息,如用户频繁访问的信息、用户经常使用的检索词、用户对检索结果和推荐文档的操作方式(包括收藏文档、下载文档、浏览摘要、忽略文档等),从而保证能够动态跟踪、分析、预测用户的信息需求和潜在需求,并及时更新用户兴趣模型。

2 加强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意义

2.1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上述这些个性化服务过程中所收集与利用的个人信息属于数字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秘密,然而,在当今信息社会里,个人信息的资源性日益彰显,一些不法分子很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采取各种手段非法获取这些个人信息,并随意篡改、滥用以及非法转卖牟利,从而严重妨碍用户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给用户带来巨大甚至是毁灭性的伤害。为规范个人信息的处理,保护自然人对其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支配、控制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保障个人信息的合法利用,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了有关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例如,欧洲理事会1980年颁布了《有关个人数据自动化处理的个人保护协定》;欧盟1995年出台了《个人数据保护指南》;日本2003年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等。可喜的是,我国政府已经启动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程序,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中。《个人信息保护法》一旦正式出台,凡是侵害他人信息的行为,都可能要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或是刑事责任。在此背景下,数字图书馆在开展个性化服务时,应该将如何有力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放在首要位置加以考虑与解决,确保在法律规范下开展这项服务,由此塑造数字图书馆“维护读者权益,保守读者秘密”的良好社会形象。

2.2促进数字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

个性化服务的开展为数字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引入了勃勃生机,变传统的“人找信息”的服务模式为“信息找人,按需服务”,可满足用户“快、广、精、准”的信息获取需求,促进用户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如果数字图书馆在开展这项服务时对所涉及到的用户个人信息保护不力,造成了个人信息的泄露,用户就会感到个人的人格尊严受损,对数字图书馆产生防范、敌视的心理,从而远离这项服务。因此,只有提出一套有效的保护个人信息的策略,在数字图书馆与用户之间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和谐关系,才能促使更多的用户愿意并放心地利用个性化服务,使“把最好的信息,用最方便的方法,在最好的时机,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的服务目标得以实现,进而促进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实现。

3 实施个人信息保护的原则

笔者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80的《关于隐私保护和个人数据跨疆界流动的指导原则》中确定的8项个人信息保护原则,并针对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具体情况,提出如下个人信息保护应采取的原则:

3.1知情同意原则

数字图书馆应告知用户出于何种目的、采用何种方式收集何种范围内的个人信息,同时网站应当在收集用户信息时,及时给予用户明确的提示,告知用户网站准备收集哪些个人信息,并提供选择方案,让用户选择同意还是不同意。

3.2妥当合适原则

此原则也称为够用原则,指数字图书馆根据个性化服务的需要收集充分、相关、合适的信息,确实是工作需要的才收集,而对于身份证号码、毕业院校、婚姻史等这类个性化服务开展过程中无需使用的信息则不要收集。

3. 3限制利用原则

对个人信息的处理和利用必须严格限定在收集目的范围内。数字图书馆不得擅自变更个人信息的使用方向,将用户为某个特定目的而提供的个人信息用到未经授权的另一目的上。数字图书馆也不能出于合作的目的,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这些信息提供给其他图书馆或非营利单位使用。更应杜绝数字图书馆出于谋利的目的将用户信息提供给第三方的现象,如将用户的邮箱地址提供给广告商。

3.4用户参与原则

此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个人信息原则上应该直接向本人收集,也就是说只有信息主体(用户本人)才有权决定是否提供其个人信息,其他人不能“越俎代疱”;二是信息主体有权知悉其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与利用的状况,有权浏览自己被收集的信息资料,并有权要求数字图书馆提供副本,如果认为关于自己的记录不正确、不完整,可以要求数字图书馆进行修改。对于上述请求,数字图书馆不

得以任何特别的约定加以限制,而应当在履行合理的程序后予以满足。

3.5安全保障原则

据美国《金融时报》报道,现在平均每20秒就发生一次入侵计算机网络的事件,超过1/3的互联网防火墙被攻破。另据调查,目前国内80%的网站存在安全隐患,20%的网站有严重的安全问题,14%的专利信息被窃取;超过70%的安全威胁来自企业内部。如此种种日益严重的安全威胁,再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数字图书馆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安全技术和严格的安全管理防止个人信息遭到破坏、更改、泄露,保证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4 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策略

目前国际上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主要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欧盟为代表的法律规制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行业自律模式。前一种模式是指通过立法来保护个人信息,从法律上确立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与具体的法律规定、制度,从而使个人信息的保护有法可依;后一种模式是指有关行业采取自律措施和技术手段来实现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以上两种模式各有利弊,立法规制模式为网上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行为规范,可以有效遏制侵权行为的发生,但这种模式对网络服务商收集和利用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会挫伤行业发展的积极性,同时法律相对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以及难以考虑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标准的僵化性。行业自律模式给互联网产业创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有利于鼓励和促进该产业的发展,但由于其缺乏具有强制力的执行措施和保障手段,难以使个人信息得到切实的保护。

鉴于上述两种模式各有优劣,笔者认为数字图书馆在开展个性化服务过程中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应采用综合保护模式(如图1所示):在数字图书馆内部运用完善的法律体系进行约束,并实行规范的自律措施,同时辅以用户的自我保护,用这三道防线为个人信息保护筑起坚固壁垒,营造一个安全的个性化服务空间,让用户无顾虑地享用这项服务。

4.1构建完善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体系

一方面,应明确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地位。关于个人信息权的权利属性问题,可谓众说纷纭,其中有两种主张颇具代表性,即“隐私权说”和“人格权说”:①“隐私权说”起源于美国法,这种观点主张个人信息是一种隐私利益,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应采取隐私权保护模式。笔者认为“隐私权说”缩小了个人信息权概念的外延,其理论观点值得商榷。根据是否涉及个人隐私,可将个人信息分为敏感个人信息和一般个人信息,前者是指涉及个人隐私的、自然人不愿公开并且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包括自然人健康状况、政治倾向、信用记录、收入情况等方面信息;后者指不涉及个人隐私的、自然人自愿公之于众的信息,包括自然人通信地址、电话号码等方面信息。个人隐私所指的就是敏感个人信息,显然个人信息包含个人隐私,两者是包含关系。一般个人信息虽不构成隐私,但对一般个人信息的侵犯,也会扰乱公民个人安宁生活,甚至危及其财产、生命安全,所以,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并不仅限于保护个人隐私,也保护一般个人信息。②“人格权说”认为,个人信息所体现的利益是公民人格利益的一部分,这一利益是独立的、区别其他具体人格权(如名誉权、隐私权)的法律利益,应该被赋予新的权利,这一权利就是“个人信息权”。对个人信息采取人格权的保护模式具有其合理性:由于通过对各种个人信息的拼凑,可以描绘出一个人的整体形象,进而知悉一个人不愿为人所知的个人私事,同时,一个人有可能会因他人持有自己的各种个人信息而受到控制和支配,且有关一个人的各种决定难免会基于错误的个人信息作出,因此,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或利用直接关系到信息主体的人格尊严。综上所述,应该在我国未来的《民法典・人格权法编》中把个人信息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在法律上加以规定。

另一方面,应及时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尽快结束我国目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事件频频发生、个人信息地下买卖活动猖獗的混乱状态。从根本上说,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保护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因此我国在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时,除了要踏实地研究我国的基本国情外,还要积极关注国际上的立法动态和立法趋势,要争取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国际标准接轨,以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在国际化的经济合作、文化信息交流中保持主动。

4.2数字图书馆应采取强有力的自律措施

4.2.1制定和明示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并将政策落到实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至少应包含以下四方面内容:①告知用户网站收集其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②限制利用信息的承诺,保证对于所收集的个人信息,只用于收集时所申明的目的;③告知用户享有对其个人信息的浏览权、修改权、删除权;④保证个人信息安全的承诺。当用户在数字图书馆网站点击选择个性化服务时,需要在显著位置公示上述政策内容,让用户明确该网站在开展个性化服务时如何处理和利用个人信息,从而决定是否使用个性化服务。

为了约束馆员的行为,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知道如何恰当地保护用户个人信息,还需要针对上述政策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首先,应加强馆员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明确每位馆员的工作职责,让他们明白自己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再次,个性化服务系统和保存个人信息的数据库只有专职人员才可访问。通过这样强化数字图书馆内部管理机制可有效地消除个人信息安全隐患,即便出现了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也能立即发现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将用户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4.2.2在数字图书馆行业内构建个人信息保护认证机制 为了对各网站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及其实施情况进行审核,国外尤其是美国执行了个人信息保护认证制度(美国称为网络隐私权保护认证制度)。该认证制度要求那些被许可在网站上张贴个人信息保护认证标志的网站必须遵守在线资料收集的行为规则,并且服从多种形式的监督管理。该认证制度在美国已经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对我国而言却是全新的内容。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在数字图书馆行业内组建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的个人信息保护达标认证机构,该机构负责对每一个申请获得认证的数字图书馆网站保护个人信息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审查、评估,只有达到要求的网站才能通过认证,并许可在该网站上张贴个人信息保护认证标志。一旦认证机构核实被用户揭发的某数字图书馆网站存在个人信息侵权情形,就取消其原已获得的认证。构建个人信息保护认证机制,一方面有利于数字图书馆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规范自我行为,提高其信用水平;另一方面有助于帮助用户辨识那些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承诺的数字图书馆,减轻用户在接受个性化服务过程中个人信息遭受侵害的忧虑。

4.2.3设置信息安全监理职位,并采取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措施数字图书馆应设置信息安全监理职位,要求该职位的馆员要随时跟踪新技术,及时掌握计算机犯罪的新动向,经常对个性化服务系统可能存在的各种安全威胁进行评估,并综合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不断提高系统的防护能力。首先,可采用防火墙、身份鉴别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等来确保内部信息不受非法用户的入侵;采用密码技术、PKI技术、VPN技术等防止信息传输过程中被不法分子窃听、篡改。其次,为保证个人信息尤其是敏感个人信息存储的安全性,为每个用户分配一个惟一的、经过加密处理的账号,账号向特定用户的转换机制只有个性化服务系统才知晓,并将用户信息分类储存在三个数据库中:第一个库存放用户姓名和账号对照表;第二个库存放用户账号、年龄、性别、职业、E-mail地址、文化程度、所学专业等用户基本情况信息;第三个库存放用户账号和用户兴趣模型。后两个库中不存储用户姓名,同时,还要阻止这三个库之间的连接。此外,对于那些已经使用过的Web访问记录、用户反馈信息、Cookie数据记录、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信息,即已经用于更新用户兴趣模型的信息,应及时清除。

第5篇:书信的格式范文

信息技术实验提出的背景

信息技术课程目前面临两个困境:一是基础薄弱地区开课不够、缺乏足够的师资和设备,二是经济发达地区开课不足,由于缺乏令人信服的教学内容,课时被挤占和压缩。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严峻,因为如果发达地区不再开设信息技术课,相对薄弱的地区的课程目标又在哪里?因此,许多研究者一方面在不断地研发信息技术课新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探索信息技术课程中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出现了互动媒体、新兴程序设计软件、智能机器人普及教学、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等多个和而不同的方向。这些方向的提出,丰富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信息技术实验也将会是一个新的方向。信息技术实验研究的目的,第一是为了寻找适合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核心概念的可以定量研究的内容,第二是提出一些信息技术作为核心内容的跨学科问题研究的案例。前一个领域为的是提升信息技术核心概念的理解水平、落实一些信息技术实验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后一个领域是通过跨学科的研习,通过综合情境下的应用落实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综合地解决跨学科问题的能力。前者注重基础性和稳定性,后者注重丰富性和变化性。

信息技术实验的定义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很难在一开始就提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定义提出的一般方法是归纳,因此从我和我身边的其他研究者的实践出发,我将目前的相关案例做一个共性的描述。建立概念的目的是对已有工作的总结,更主要的是期待能够利用概念,演绎新的案例,通过实践不断地修正信息技术实验的概念本身。信息技术实验是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研究信息技术领域内的核心概念或重要过程,以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研究其他领域中的问题的一系列学习活动的集合。这一领域,尤其是历史发展的脉络,在大学生计算机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很多大学的程序课都有“上机实验”的专门的课时,可见很早人们就潜意识地将计算机上的一些规律的发现、一些代码的研习称之为“实验”。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不再是奢侈品和少数人的专利,在各大院校供学生们上机的“计算机实验室”渐渐没落了,但是这并不是说实验这种方法不重要,而是“实验”的内容和实验伴随的隐性知识需要深入地研究和挖掘。在中小学,很多教师已经注意到让学生拆装和动手的重要性,传统的机器人项目姑且不论,在近期全国的公开课展评活动中就曾经出现“组装电脑”、“Scratch传感器板”等涉及硬件的教学设计,越来越多对信息技术学科发展怀有使命感和自觉性的老师开始意识到在教学中加入硬件的成分,特别是温州中学的谢作如老师开发的“互动媒体技术”系列课程更是代表着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新的方向。此外,北京师范大学项华教授提出了数据素养的概念,认为数据的获取、存储、分析、表达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通用的能力,这种能力应该成为信息素养的有效抓手。因此,适时将实验的方法引入到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应该是一件可以讨论和研究的事情。

信息技术实验的核心概念:数据、稳定的对应关系

信息技术实验中有两个核心概念,沿着这些概念有利于我们确定哪些内容是信息技术实验的核心内容。

数据:数据分成定性和定量两种,一般情况下,能够定量的数据就不要定性,即使定性的数据也需要尽量的定量化。数据按照定量的程度可以分为:①分类量:作为分类的标签,如苹果、梨这些名称。②二值量:只有是和否两种可能性,如开关的状态。③层级量:用于比较优劣,如客户评价中的十分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④可分量:存在着连续的可以逐级分解的单位,如长度,米之上有千米,之下有厘米。⑤可加量:数值a和b,存在c,代表a和b的和,如体积,可加量常常都是可减量。⑥密度量:表示可加量增长速度的快慢,如质量随体积增加,增加的速度就称为密度。上面的六种数据类型,是向下兼容的,高层级可以向低层级的降格。它们一般用于描述确定的事件,对于不确定事件还需要统计和概率的方式来定量描述。

第6篇:书信的格式范文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信用数据对电子商务赢利模式创新作用的研究属于当前国内外电子商务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外对于电子商务赢利模式的研究,主要偏重于以下几个方面:(1)电子商务赢利模式的界定;(2)电子商务赢利模式构成;(3)电子商务赢利表现(设计)模式的工具;(4)电子商务赢利模式的改进方法;(5)电子商务评价模式的要素和指导方针。目前研究的最为深入、也是争论最多的领域,集中在(1)(2)两个方面。Linder和Cantrell认为,赢利模式是创造组织价值的核心逻辑。Petrovic等人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认为赢利模式是一个通过一系列业务过程创造价值的商业系统。还有一部分研究者从赢利模式的主要元素以及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来界定赢利模式。欧洲学者PaulTimmers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把赢利模式定义为一个集合了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体系结构,包括了对于不同商业活动参与者以及他们所扮演角色的解析。

目前学术界对“信用数据”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定义。国内对个人信用数据的定义比较全面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各商业银行建立的个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该数据采集、整理、保存个人信用信息,形成“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从而来全面记录个人信用活动、反应个人信用状况,帮助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信贷管理效率,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个人消费信贷健康发展,为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提供服务。同时,帮助个人积累信誉财富、方便个人借款。笔者综合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的定义,将电子商务平台信用数据界定为:基于网络平台用户使用平台进行交互过程中累积的各种行为数据,平台企业通过归纳、分类和整理,从而形成的系统完善的数据资料以及全面、科学、系统的信用数据集合。

二、现阶段信用数据运营方式

据统计,淘宝网目前在国内C2C领域已经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巨大的用户规模和网络平台用户使用平台进行交互过程中累积了丰富繁多的数据,基于原始数据进行归纳、分类而后形成系统完善的数据资料和全面、科学、系统的信用数据集合,现阶段淘宝对信用数据的利用已有一定的成果,以下将以淘宝为例简单分析信用数据的运营方式现状:

(一)信用评价系统规范电子商务交易行为

淘宝网基于中国国情,通过以信用评价和店铺评分为形式的信用评价体系,免收会员费和交易费使得新用户持续高速增加,不断完善的信用培育和管理系统促进了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巨大的用户规模促进网络平台用户使用平台进行交互过程中累积的信用数据迅速增加,也为淘宝带来了大量的广告收入。买家与卖家双向互评机制通过交易博弈分析的结果表明,只有买卖双方达成一致的信用指标,才能促进电子交易行为规范化。

(二)以信用数据为基础开发新工具

一方面,淘宝通过对Web数据的挖掘,利用交易数据快速提取有利的商业信息,自主开发了相关消费者行为分析工具,例如量子统计分析、行业排名条形统计等,使卖家可以实现经济效益更大化。而另一方面,交互过程中累积的信用数据又转变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淘宝将自己的海量用户交易数据出借给其他开发商,而这些开发商运用信用数据开发出其他完善淘宝交易平台的服务,淘宝则收取交易提成。这样依托于原有的信用数据,开发新的服务,实现资源的二度利用,既丰富发展了平台的业务,又促进了平台的赢利性。

(三)支付宝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持

支付宝作为支持网络交易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其累积的信用数据是日后建立个人信息信用数据的重要基础,实名认证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个人或企业的身份可信性。

(四)基于信用数据基础上的小规模开放平台

目前淘宝依靠已掌握的庞大用户基础,建立了相当程度的信用数据库,使大批小型网络公司和个人软件编程爱好者有了发挥的空间,由网店功能派生出来的助理性软件也骤然增加,一方面使电子商务的买卖双方对于交易状况有更清晰、直观的体验,同时作为数据资源提供的终端,淘宝也获得了相当的收益。另外P2P的小额网络贷款也是利用信用数据丰富电子商务功能的重要方面,通过网络贷款无限放大了可贷款人群的范围和数量,并使借贷双方更加有效、透明。

三、创新赢利模式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研究,笔者总结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对于信用数据的利用还不够充分,诸多方面的整合与改进可以更大程度地促进行业的长足发展,同时可为电子商务平台创造更多必要价值和开创全新赢利模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一)细化信用评价体系区间划分

从信用数据出发,将信用评价体系的区间进行重新划分,同时增加细节方面的信用数据利用,促进信用评价体系更加公平化、高效化。(1)从信用数据出发,对不同属性的商品划分区间,兼顾交易次数与交易金额,进行评分,使得买家对卖家的信用指数了解得更充分;(2)规范身份认证,采取实名制。借助“二代身份证”信息管理平台加强个人诚信管理,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制度,逐步建设和完善以组织机构代码和身份证等为基础的实名制信息共享平台体系。

(二)全面实行数据库营销策略

数据库营销又称为病毒营销,是目前众多网络营销模式中收效相当显著的营销方式,层次较高的数据库营销是在全面分析信用数据的基础上实现营销对象“对症下药”。精准营销不仅仅体现在客户获取阶段,更多的是客户培育、挽留、提升等后续环节的差异化、个性化等方面。通常情况的数据库营销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挖掘三个部分。

(1)数据收集。信用数据的收集与其他形式数据途径大相径庭,最有其特点的途径是通过网络交易产生的数据收集而成。而收集到用户信息之后需要进行归类和处理,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消费实力,不同的年龄阶段,要进行合理的分类整合。(2)数据整理。利用这些信息对信用数据进行重新划分和整理,可以充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推广活动。如邮件广告群发、短信群发、DM宣传单直投等。网络数据库营销可以大幅改进且完善之处在于:动态更新、顾客主动加入、改善顾客关系。(3)数据挖掘。客户数据和营销数据的运营管理,是开展数据库营销的基础工程,包括收集、录入、汇总、关联、清洗、管理、分析和收发(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电话、直邮等将信息发出去,同时将反馈信息收回,存入和更新数据库),同时需要管理、流程、IT等资源的配合。

(三)积极开发第三方信用数据共享平台

到目前为止,全球电子商务发展进入智慧发展阶段,全新的高速模式引入电子商务,本世纪电子商务世界最为流行的词汇变成了“云”,这一突破性的变化也给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云商务已经掀起了基于网络交易的信用数据共享的热潮,2009年IBM公司的云商务平台获得了很大成效,充分说明了其可行性和发展潜力。

(1)平台主要服务和面向对象。作为信用数据共享平台必然是以平台主体掌握的大量信用数据为基础,开辟的促进行业长足发展的空间系统。其主要服务可囊括个人业务、企业业务和政府业务三个部分,同时也是平台拟搭建后的面向对象。其中个人业务包括P2P模式的网络贷款、个人平台账号管理中心;企业业务包括企业针对个人信用环境分析报告、企业信用数据“一站式”服务(信用数据统计、分析、分级信用数据库模块、信用数据共享申请等);政府业务是非赢利性质,主要在得到政府政策支持的基础上,为政府提供相关企业和个人全面、整合的信用数据分析,以促进电子商务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的规范与完善。

(2)平台设计拟使用的技术支持。从共享平台功能上划分,可实现的途径有:以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的信用信息共享;以角色访问控制为主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根据云商务模式的共享平台。同时将开发和利用相关交易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挖掘、数据输出的技术,对平台设计进行技术完善。

(3)信用数据共享平台搭建的意义。作为第三方信用数据共享平台,在最大程度上将相关信用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重新组合,也同时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了信用数据的全面利用。为网络交易信用体系的完善作出了极大贡献,同时以云计算为基础的全新电子商务赢利模式的引进,可以使数据更加真实有效。

(四)信用数据进一步利用需要政府支持

(1)大型惠及全民的信用数据信息网络平台除了大型电子商务企业联盟之外,应有更完善的政府支持,企业联盟利用其掌握的信用数据提供相应的有偿服务,政府对于海量信用数据进行整合与监督,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双赢。(2)政策支持。更加规范且完善的信用信息政策成为必不可少的发展步骤,所有信用数据的利用应在规范的法律、政策环境下发展,使得电子商务企业的创新赢利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可循环。

第7篇:书信的格式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文化内化;技术文化;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4-0084-03

1 引言

从“技术工具”到“技术文化”,依据对信息技术本身不同的价值取向,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由“工具论”进化为“文化论”。“工具论”兴于信息技术盛行之初,侧重于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和目的性,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第一阶段。“文化论”产生于信息技术开始改变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之后,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第二阶段。人们对信息技术本身的观念逐渐也由技术工具论转向技术生存论[1]。从工具视野到文化视野,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对自身的目标、内容、实现手段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调整。

2 信息技术文化视野下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2.1 信息文化和信息技术文化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渗透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并非工具那样简单。于是,研究者从不同的领域出发,深入探析。1991年,美国的Heather E.Bellows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先使用了“信息文化”的概念,用以指称信息社会的文化形态。之后,“信息文化”逐渐成为信息社会研究的问题之一。在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推动下,信息文化研究不断深入和扩展。虽然信息文化研究逐渐形成体系,视角更加全面、深入,但是总体来说对信息文化的定义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将信息文化视为文化在信息社会独有的形态[2],与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概念相并列。信息文化关注社会,主要从社会的角度对文化进行研究,试图揭示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规律与趋势。信息文化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信息技术文化的概念源于技术文化。技术文化是技术哲学领域从文化的角度对技术进行的分析和思考,通过分析技术和文化的关系来考证技术,着重强调技术在文化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一种技术,当它在社会中普遍得到认可和运用,并且这种运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就会衍生为一种文化[3]。当前,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影响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可以说已经形成一种全新的技术文化。

2.2 信息技术文化目标定位

信息技术文化源于技术文化,信息文化是文化在信息时代的表现形态。两者的研究主体都是文化,所以它们有主体文化所具有的一般结构和特征。但是二者的目的却不同,信息文化是通过对文化的研究达到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和社会发展的理解,技术文化则是通过对技术的直接分析或联系文化的某些方面来解释技术的文化功能。信息文化要比信息技术文化所涵盖的“域”更加广泛。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也必须对这两种文化进行区别,不能过于拔高和泛化。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信息技术本身,而不能泛化为社会学。所以,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文化目标定位应该是信息技术文化,而不是信息文化。

信息技术文化定义源于技术哲学中的技术文化。技术哲学视域中的技术文化是为了揭示技术的文化功能,而不能片面理解为技术环境中的文化形态,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李艺教授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外在表现上,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认识和把握信息技术文化;内在意义上,要使信息技术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自然意识和自然需求。”[4]所以,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技术文化内化目标不仅仅是使学习者接受现有技术环境中成形的文化,而且要了解信息技术对文化形成的作用和规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在不断变化的技术文化环境中的适应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3 促进文化内化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改革

利用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信息技术文化内化,需要教育系统各个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课程内容是教育目的最直接体现,也是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最直接手段,所以课程内容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第一步。

当前的信息技术教材中,大多仍以工具操作为主要内容,即使包含信息技术文化内容,添加和组织也是生硬的,与技术操作缺乏内在的联系和统一。内容的生硬拼接限制了信息素养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徒增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和疑惑。在“文化内化”价值取向的教学目标导引下,教学内容应得到相应的扩展。在此,基于信息技术文化的三元结构和技术与文化相互作用过程,提出“四元”课程内容框架,如图1所示。

3.1 教学内容的选择

信息技术文化源于技术文化,技术文化可以分为3个层次:器物层、制度层、观念层。三个层次由外至内,相互统一,相互影响。基于信息技术文化的结构,器物层是指物质化的技术设备。当前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属于信息技术文化的器物层,是信息技术文化的显性表现。技术器物的了解、认识和基本操作应该是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信息技术中新技术的出现也要及时纳入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中。

信息技术文化中的制度层是指技术实践中形成的制度、规范和方法等,是为了保证技术有效发挥其效应,而形成的对人与技术、人与人之间行为方式的规定。这些规定包括对技术操作、信息、信息传播、信息获得与使用等的具体规范和方法,是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所以,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不能缺少此项。

观念层是信息技术文化的最内层,包含了达到社会共识的技术精神、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思维习惯、意识需求等。信息技术文化体现出许多全新的、有价值的文化特征,如理性、公平、高效、批判、创新、探索、自主、协作等。同时,信息技术的虚拟性也衍生出许多道德问题。信息技术文化观念和意识对技术和社会发展有着更加决定性的力量。信息技术文化观念的内化促进学习者了解信息社会发展规律,掌握信息技术方法,顺应社会变革,实现自我成长和实现。所以,将信息技术文化观念纳入教学内容也至关重要。

信息技术对文化形成作用是一个慢慢积淀的过程。信息技术对文化产生变革力往往以某种具有颠覆性力量的技术实体的产生为开端。技术对文化的影响也是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制度、文化对于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也有选择和制约的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是信息技术文化的内涵之一,也是技术发明和创新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之一。所以,这一过程也应该在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中体现出来。

3.2 教学内容的组织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组织是目标实现的关键,也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讨论最多的问题。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内容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知识点和活动任务为线索两种形式。钟柏昌、李艺提出以“工作”为主线的课程内容组织思路。朱宁波构建了由生活逻辑、心理逻辑和学科逻辑构成的多元逻辑体系[5]。本文提出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将“四元”内容框架作为学科逻辑,此“四元”内容框架也是各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组织的线索。在内容组织过程中,能够揭示信息技术文化内涵和形成过程的技术工具作为内容载体,以技术功能和操作为主,解决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制度层则是技术知识的体现,包括相应技术使用的社会规范和不同情境中的有效方法。观念层反应了信息技术的本质,是技术思想、技术价值的体现,也是人与技术关系的体现,能够使学习者合理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有效适应技术变革。信息技术与文化的作用过程能够将这三者统合,技术器物、技术制度、技术观念形成的背景和条件能够充分揭示信息技术的本质。同时,内容组织以符合学习者心理逻辑为第一原则,充分贴近学习者生活经验,以期在宏观上形成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把握,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技术和文化内涵,全面提高学习者信息素养和能力。

学习者心理发展状态和认知水平、信息技术文化结构抽象性、信息技术文化结构中的每一个层次所包含内容的难易度和复杂性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性决定了不同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可能全面包含“四元”内容框架下的所有内容,也不适宜将所有内容按照单一顺序呈现。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以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由于制度和观念层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所以此阶段的教学内容以计算机基本操作为主,同时高新技术体验必不可少,如虚拟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内容呈现适宜采用直线式,循序渐进。学习方式应该以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为主,以了解、熟悉和兴趣激发为目标。在技术体验过程中,使用规范作为信息社会制度形成的外在表现,也应结合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心理水平进行组织整合,如网络各种账号的申请和注册过程等。

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学习者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但是思维中的具象成分还会起到重要作用,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探索性和求知欲最强。此阶段学习者在生活中会有较多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是学习者思维和行为塑造的关键期。“四元”内容框架器物层的教学内容应以生活、学习常用技术手段为主,如网络、多媒体等。尤其重要的是学习者对网络的认识和应用。当前,网络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包含着伦理、立法、文化等多个方面,是信息技术文化最集中的体现。

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者心智和思维更加成熟,与社会有更多的交互行为,也即将展开他们的专业化学习过程。技术器物层中的基本软件应用已经没有必要再重复出现,而应该选择具有更高抽象性和专业化的技术内容,如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适宜采用专题式呈现。每一技术专题涉及道德制度规范应该更加系统化。同时,技术观念的形成过程要比技术观念本身更加重要,技术文化发展过程和技术文化现象的呈现能够引导学习者独立思考和发现,比单纯灌输观念更加有效。

信息技术文化观念意识的形成过程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依据学科逻辑、生活逻辑和心理逻辑有效组织的学科内容体系,是人类信息技术实践过程的重新组织和再现。学习者对这一内容体系的学习实践过程也就是价值观念、群体心理的形成过程。

4 结语

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极目标是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并非培养专业化的信息技术人才。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文化内化对于信息化的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文化内化有效性的实现需从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和完善。课程内容只是其中一个基础性的环节,本文所提出的只是内容改革的大体框架,具体内容的分析、选择、组织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陈维维.信息技术文化及其内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Z1):7-8.

[2]董焱.深化对信息社会主流文化的研究---信息文化和信息文化学初探[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4):3-7.

[3]沈阳.论信息技术文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4]李艺,殷雅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2(5).

[5]朱宁波,齐冰.学科课程内容组织的逻辑体系及其处理原则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1-63.

[6]林众.对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8(8):82-84.

第8篇:书信的格式范文

一、各国经济市场化的改革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人类正面对的新世纪,这个世纪的主要特征是: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光导纤维、激光、海洋开发、空间技术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浪潮汹涌的新技术革命正冲击着人类社会、经济的旧观念、旧的生产方式、方法和社会传统,正将人类从工业社会推向信息社会,或叫知识智力社会。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知识,“知识的生产力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①。对新世纪有预见的经济学家认为:

“21世纪的经济将是超宏观经济,信息与货币在全球的运动,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各国政府的宏观经济功能,各个国家不断增长的经济需求,必须在世界整体性发展中才可能满足。

21世纪的经济将是超微观经济。跨国公司正在突破国界,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的格局。

21世纪的经济将是超国家主权经济。各国经济资源的主权占有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矛盾已经被提到了人类经济发展的日程上。21世纪的经济是超实物资源经济。超实物资源的国家民族的高度分化占有与虚物资源的世界共享,是重塑世界经济新秩序的主题。”

世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如果说世界的未来属于人类,其成败祸福和发展方向更主要地取决于人类的主体活动――经济活动。经济全球化浪潮从本质上说是虚实经济相互统一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浪潮也是会计国际化的前提条件。

实物经济一体化早已开始,这一活动甚至可以追溯到产业初期的殖民地经济时代,但这种进程是以暴力来推动的,并且是非常缓慢的。二战以后,两大阵营对峙,形成了世界的冷战格局。形成所谓“两个平等的世界市场”;人为地制造了两个相互隔绝的市场,破坏和阻碍了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造成了一大批国家的封闭和落后。但是,近一、二十年来,特别前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巨变,东、西德的统一,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市场经济在全世界的发展,形成了冷战时代后“多极”发展的新格局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表现在国家之间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跨国投资的迅猛膨胀,各国对外开放争先恐后,跨国公司遍布世界,地区经济集团化逐步形成。但是,这种实物经济的一体化,还远不是整体化、全球化。实物资源的国家与民族的主权占有和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发展快慢的差别,很容易破坏这种一体化的进程。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世界信息化浪潮。以虚物资源和虚物经济形态运行的信息技术革命,其变化速度日新月异,是以往任何一场技术革命都不曾有的速度,把全球连成了一个整体。"电脑"国际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卫星通讯等技术创新,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并把全球联成了一个“地球村”。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宏观经济的内涵也超越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同时,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全球范围的活动也超越了过去微观经济的内涵。各国的利益需求只有在经济一体化的大统一中才能得到满足。实物资源的民族与国家的分化占有,难以实现大统一,虚物资源的世界共享,全球经济信息化已是维系“地球村”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道路。

近十多年来,全球资源流动,全球市场开拓,全球经营竞争,它一方面表现为实物经济的生产国际化、商品贸易额的急剧扩大,直接的项目投资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和国际资本流动量的增长,流速加快,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金融市场的贷款猛增,各国经济发展对世界金融市场的依赖日益加深,这一切又推动了全球经济信息化浪潮,标志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已发展到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

据有关资料统计:“1990年世界100家工业公司的资产为4057.2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年国民生产总值,销售额为28960.8亿美元。1993年一份报告提出:跨国公司已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已控制了私人资本的1/3,其对外投资总额达2万亿美元。这些资产所创造的商品销售额超过了世界各国商品的出口总额。跨国公司的总数已达3.7万家,其附属公司就有17万家,并遍布世界各国。跨国公司的主要产品的半成品、零部件有50%左右在国外生产或国外提供,有的产品要在几十个国家生产来实现。其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其国外直接投资占跨国投资总额70%以上,技术转让占75%以上等等”③,世贸组织估计:由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就业和投资的增加,每年可使全球经济收入增加2000至3000亿美元。世界各国大都可以从中收益。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将更广泛、更深入地把世界联系起来,并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这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国际浪潮。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科学,必须为经济一体化服务,并促进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第9篇:书信的格式范文

从地理位置来说,尤其就北京这么庞大的城市来说,和平里离天安门并不算特别远。很早就从北京和平里走向国际艺术舞台的顾德新多年来参展的国家可谓遍布全球,而在天安门(准确地说是前门23号)展出自己的新作,他也是头一遭。

顾德新几乎从不接受采访――任何你能查到的关于他的资料都不忘记写上这句话,举办顾德新此次展览的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其工作人员数日来也一直在跟我强调这一点。所以在展览开幕前半小时左右,当天安时间的小贺将我带到顾德新跟前,说完“这是艺术财经的记者……”这句话时,我几乎还没反应过来,就赶紧在“问好”之后抛出了问题。当时我两手插在大衣口袋里,事后一想:我这是潜意识里要让自己装作不是在采访,而是在闲聊,以此表示对顾德新的习惯的尊重吧。

为配合本期大专题,我们采访艺术家时无非就是围绕“何时有了办这个展览的想法、展览的时间地点的选择是考虑过的还是契机促成、觉得今年办展览与以往有什么不同(联系经济环境)、创作上有没有什么新想法……”这些方面来进行了解。而顾德新的回答呢,当然是一如他的风格,平易近人地听,平易近人地一一作答,但实际上对展览、对自己的艺术创作,他履行着不置评论和阐释的作风。

顾德新说,最早是先来看场地,看完了回去琢磨,才有了具体的想法。由于做的是装置,所以肯定都是根据展览的空间来考虑的,换一个地方,作品肯定就不一样了。时间地点都由画廊决定,他自己则觉得今年做展览和以往相比没有什么不同。至于创作的上的想法,他又一次强调是看了场地之后才开始形成的。

上世纪70年代末,国内正是一个受西方文艺思潮影响的年代,顾德新开始自学画画,在他居住的和平里一带,他因“乱画”而出名,曾经拜过不少老师――诸如某美院老师或某画院副院长,但顾德新总是觉得上那样的课没意思,很少有坚持上一节以上的,总是露一次面就再也不去。后来他曾上交作品,报考中央美院,被拒之门外后的那段时间,他创作了一批“长了很多的异形人”的画作。

1985年劳森伯格来中国时,顾德新曾经与其有过一次谈话,这次谈话可以说极大地影响了他,让他对劳森伯格身上宽容的气度,以及智慧的、充满力量的艺术语言产生了认同。这个时期差不多也是顾德新从平面绘画转向装置作品创作的阶段,他对日常材料的独特把握开始崭露头角。

作为中国观念艺术的先驱,多年来顾德新的创作一向以“视角犀利、思考严肃而深刻、语言直接、对生命和社会最本质的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等显著特征被提及,并得到诸多艺术评论家相当高的评价。

此次顾德新在天安时间的展览延续其一向的惯例,以展览开幕当天的日期命名,他说:“观众不需要被语言束缚住他们对作品或展览的看法,或被名称来引导思维。另一方面,一个日期就代表一个事情的结束或者开始,对我来说,一个展览的日期是结束,而对你们来说,是一个开始。”

天安时间:“顾德新2009.3.14”又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