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写春的诗句范文

写春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写春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写春的诗句

第1篇:写春的诗句范文

春分腊雪未全销《奉酬长文舍人出城见示之句》

已过春分春欲去《蝶恋花·已过春分春欲去》

未减春分数《清平乐·花时微雨》

春分燕来能几日《燕歌行》

相次过春分《少年游·小楼归燕又黄昏》

溪边风物已春分《画堂春·溪边风物已春分》

韶光已近春分《清平乐和李御史春寒》

不解与春分诉《摸鱼儿·喜连宵》

第2篇:写春的诗句范文

2、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春日田园》

3、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4、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春寒》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6、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

7、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

9、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第3篇:写春的诗句范文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天净沙·春》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程颢《春日偶成》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王安石《春夜》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张维屏《新雷》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白居易《南湖早春》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谢眺《王孙游》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第4篇:写春的诗句范文

窗外,小草沐浴着阳光,微风轻抚着花儿。秋来了。

又是一堂语文阅读课。全班自由轻快地朗诵着初一第4单元诵读欣赏部分的诗歌。

“老师,书上怎么少了写冬的诗句?”

“是呀,老师,我们补上吧。”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来。

我灵机一动:何不利用这一课进行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呢?

“同学们提得很好,大家说说看,你了解哪些写冬的诗句呢?”

小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小东: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冬冬: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

“铃──”下课铃响了,学生意犹未尽地站了起来。我趁热打铁说:“同学们,写冬的诗句很多,写四季的诗句则更多,而书中仅各选了一首,是不是显得太少了。下课后,大家分组去找一找,并总结归纳一下,看哪个组找得多……”

“老师,我觉得散文中也有写四季的,而且写得很美,我们组也找一找,好吗?”

学生的话提醒了我:四季本是丰富多彩的,写四季的文章又何尝不是多彩的。我不妨利用这个单元开展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个小小的创意在我心头油然而生。

“同学们,本周的活动课,咱们相约开展四季风采赛,怎么样?”“好!”

欢呼声响彻教室。

【准备】老师,这堂课让我们自由活动吧。

星期四下午,又是活动课。

我们相约分头收集整理描绘四季的诗词、散文及成语。由语文科代表组织商量后,全班拟订出本次活动的板块:

1.班级分组,分成4组(春、夏、秋、冬各1组),小组分头活动。

2.利用去图书馆、上网等方式查阅有关资料。

3.组织、整理并讨论小组收集的资料,诵读品味语言之美。

4.制作摘记卡。

5.小组合作设计板块式壁报。

各小组碰头商量了一下,便小鸟般飞出了教室,仅留下沉思的我:学生拥有了主动性就拥有了活力,也就拥有了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才是作为教师的我所必须做的。

【准备】老师,谁来做主持人呢?

第二天晚读课,有学生提出做主持人的问题。于是,我帮他们设计了第二大板块:竞选主持人。我做了以下准备:

1.布置黑板:写上“主持人大赛”5个字,并配以插图,让黑板也展示美。

2.按抽签的方式进行比赛,语文老师兼主持人,让语文老师的主持艺术直接影响学生,激起他们的表现欲望。

3.邀请其他语文老师做本场比赛的评委。

夜幕渐渐降临,而竞选主持人的比赛还进行着,教室里的掌声此起彼伏。我知道,我已把学习语文的种子播洒在学生的心田。

【过程】“我爱多彩的四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展示

教室里充满了“欢乐颂”的旋律,在一段优美的伴奏中,主持人小南缓缓走入布置好的会场中。在她身后的黑板上,画着4个大红灯笼,“春、夏、秋、冬”4个字刻在红灯笼上,更显得耀眼夺目。旁边,小画家小晨还精心设计了几枝红梅。虽已深秋,有点寒意,但教室里却春意浓浓。一切按计划进行。

主持人:同学们,“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春花秋月,夏云冬雪,有多少诗人曾陶醉于美的意境之中,多少词人曾为之挥笔抒情。“万紫千红总是春”、“五月榴花照眼明”、“霜叶红于二月花”、“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一个星期以来,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美,用笔描绘美,现在,该是展示的时候了,大家准备好了吗?

主持人:今天的活动分为7大板块:

1.各小组交流写四季的诗词;

2.各小组汇报本组收集的有关四季的成语;

3.各组代表诵读名家的散文,其他同学加以评价;

4.各组展示本组的绘画作品,并用一段文字加以描绘;

5.小组评议,哪组说得最好,并说说理由;

第5篇:写春的诗句范文

什么是诗眼呢?吴大受《诗筏》云:“诗有眼,犹弈有眼也。”“炼字如壁龙点睛,鳞甲飞动,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刘坡公《学诗百法》:“作诗点眼,犹之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皆失。”这里的诗眼,就是炼字,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

就诗歌而言,诗眼可能有下面三种情况:(一)全首诗的诗眼,即体现全诗主旨或情感的最精采的词;(二)一句诗的诗眼,即一句诗中最精采、最能表现诗的境界或情感的词;(三)不是所有的诗都有诗眼,有的诗有诗眼,而有的诗没有诗眼,诗的情感体现在全诗词的组合上。

如何鉴赏诗句的诗眼呢?鉴赏诗句诗眼的方法大致有四。

(一)最能突出诗句的境界的词就是诗眼。

所谓境界,如王国维所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王国维对宋祁《木兰花》词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句评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从境界来看,这个“闹”字应是这句的诗眼。一个“闹”字,写出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境界:那高高低低、远远近近的杏花,争相绽放,火红而热烈;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争相逗趣,仿佛那嗡嗡之声、和鸣之音能听到似的。

又如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蒸”和“撼”,就是这两句的诗眼,一是描写出烟波浩渺、气象万千、湖浪壮阔的洞庭湖之境界,二是写出诗人鉴赏大湖时开阔豁达、奔放震撼的胸襟之境界。

《过香积寺》第三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香松”两句中的诗眼,从境界看,分别是“咽”和“冷”。“咽”、“冷”形象地显示出山中幽静、清冷的境界: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而幽咽之声,显示山林的清幽;日色照在青松上,显现青苍而疏淡之色,衬托树林的恬雅。

(二)能突出诗题目的词就是诗眼。如: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题目是“早梅”,诗中的“一”能体现“早”。从题目考虑,作者用“万木冻欲折”“前村深雪里”来反衬梅花“一枝开”:皑皑白雪厚厚地盖着大地,许多树木冻断了,只有那孤独的梅根暖气独自升腾,一枝梅花迎雪开放,随风送了缕缕幽香;接着采用正衬:远处飞禽也悄悄来窥视这朵白梅。所以,“一”字突出了梅花开得早,就是诗眼。

(三)能集中体现了全诗的情感的词就是诗眼。如: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句用了拟人手法,“怨”字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关键词,故“怨”字是这首诗的诗眼。

为什么会“怨”呢?一是环境的孤苦。这座孤城远在黄河之上,高高的似乎与白云相连,四周都是很高很高的山,见不到青青的杨柳,看不到勃勃的生机,送别故人也没有杨柳折枝。二是士兵孤苦。有家难回,音讯难通,只能与白云、孤城、山岚相伴,只能吹吹羌笛,发出呜呜怨恨之音。三是感受不到朝廷的关爱。守在边远之地,见不到朝廷对这里关怀抚慰之意,此为“春风不度玉门关”另一深层含义。可见“怨”字是全诗情感最集中的词,也就是诗眼。

(四)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词就是诗眼。例如: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词呢?应该是“涨”字。从题目看,夜雨寄北,“涨”字最能体现“夜雨”。

从全诗主旨看,这首诗是对亲人思念自己的回答,更是自己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而这个“涨”字,正能表达这一主旨:巴山这一带下了夜雨,雨下得很大,秋池也涨满了,难以回去,什么时候雨停,不得而知,你问的归期,只能说“未有期”;再说,巴山夜雨大,家乡是否也夜雨大呢?如果也像这样下着大雨,这实在令人担忧,这更增加对亲人的思念。诗人期盼着见面“共剪西窗烛”,更期盼在见面之时话一话“巴山夜雨时”,因为那是一个不平静的雨夜啊!这个“涨”字包含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主旨,岂不是诗眼?

当然,上述四种方法,可以综合使用。

有的诗既有全诗的诗眼,也有每句诗的诗眼,全诗的诗眼统领全诗,统领每句诗的诗眼。例如:

宫词 薛 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

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

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

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

袍袴宫人扫御床。

这首诗全诗的诗眼是“望”字。用“望”字统领全诗,下面几联写的是望而不来的感受。

首联写宫女在楼中很早就妆扮好,像盼望仙人那样盼望君王的到来,望眼欲穿。颔联两句各有其诗眼,分别为“冷”、“长”二字。宫门上的金兽形的门环被紧锁着,“连环冷”,寂静而冷清,足见其凄冷;铜龙滴水以计时,“昼漏长”,孤独而漫长,足见其难耐。“冷”“长”二字,写出了宫女的凄冷、孤独、难耐的心境,那是因为君王不来。因君王不来,才“望”君王。

颈联两句的诗眼分别是“还”、“更”。“还”“更”字写出了这样境界:宫女“云髻罢梳”,但依旧对照镜子看哪一处还不令人满意,怕自己的妆扮、容貌不如别的宫女;为了君王的到来,罗衣大概换了几次,都不满意,这次没换前,就在其上增加香气,希望能引起君王的宠幸。这一切动作都是为了“望君王”到来。

尾联两句的诗眼分别是“窥”、“扫”。“遥窥”,远远的偷偷地看,想看又怕的心理。为什么?因为望君王宠幸,故想看;因为是“正殿”,不许看,故窥看。看到了什么?“袍袴宫人”在“扫”御床。看来,君王又不来了,望眼欲穿,却大失所望,心又一次冷了。

整首诗由”望”字起笔,写环境的凄冷、时间的漫长,这是“望”的起因,也是望而不来的结果;接着写“还对镜”“更添香”的精心妆扮,是为了“望”到君王时所作的精心准备;最后写窥看后发现君王不会来了,大失所望,与颈联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全诗由盼望到失望,写尽了宫中诸多女子在渺茫的盼望中,孤寂、凄冷地消磨了自己的一生时光。她们是君王的牺牲品。可见,“望”字统领“冷”“长”“还”、“更”“窥”、“扫”等字。

五言律诗也有一字统领全诗。例如: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诗眼是“好”字。一是暗扣诗的题目“喜雨”的“喜”,二是统领全诗。全诗围绕“好”字展开:一好雨“知时节”,当春发生,春天正需要雨水,恰好春雨来了;二好它悄悄而来,滋润万物细细无声;三好夜里下不停,下得充足、透彻;四好天晓时花朵带湿而怒放,锦官城花朵重重,花且如此,禾苗生长就可想而知了。好字又统领各句的诗眼:知、生、潜、润、俱、独、湿、重。

诗眼在诗中的位置,古人认为七言诗句在第五字,五言诗在第三字。这一判断反映了一般的规律,如“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涨”字,“羌笛何须怨杨柳”的“怨”字,“望仙楼上望君王”的“望”字,都是七言诗的第五字;“昨夜一枝开”的“一”字,王维的《过香积寺》第三联的“咽”、“冷”二字,都是五言诗句的第三字。但是古人这种说法也不尽然,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三句诗的诗眼都是最后一字。又如黄庭坚的“高蝉正用一枝鸣”诗眼是“用”字,诗中的第四字。杜甫的《春夜喜雨》的“好”字是第一个字。

诗眼,从词性来说,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也可以是副词或数词。不再列举。

推敲诗眼,也可采用戴帽法,就是用一些近义词更换来比较优劣。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譬人急买帽子入市,出其若干,一一试之,必有个恰好者。能用戴帽之法,则诗眼靡不工矣。”炼词之法,的确可以采用戴帽之法,这样可以比较优劣。如王安石《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采用戴帽法,初用“到”,继而用“过”、“入”、“满”,凡如是十许字,最后定“绿”字。

第6篇:写春的诗句范文

一、诗意语言引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诗文名句语言隽永,意蕴丰厚,千古流传。在导入课文时,恰当地引用或创作,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习动机,进入学习情境,从而感受课文的精妙之处。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如我校李旭老师执教《坡的童年与青年》开课时用自创的词导入:

“曾创豪放词路,仙笔自然质朴。挥毫占鳌头,妙染怪石枯木。沉浮,沉浮,依旧壮志满腹。”大家知道这些资料中的神秘人物是谁吗?(学生齐答)对,他就是苏轼。这样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光华耀眼的巨星,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他又有着怎样的人生轨迹呢?今天,我们就走进林语堂先生的《坡的童年与青年》,来一探究竟。

导语中借用的诗句,让学生不仅了解了坡的卓越成就,而且精炼的诗句于叙事中传情达意,引导、扩展了学生心灵世界。长期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诗意语言巧启迪,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大都形象可感、内涵丰富,能引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思考。教师如果能借用关联的诗句启发学生,使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现与体悟。

教学《相见欢》一词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时,学生很是疑惑,何以写“月”,为何要写“月如钩”呢?教师没有直接作答,而是借诗句来巧妙诱导:望月思乡,月照离人,是古代文人常写的主题。小学时读过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泊船瓜洲之时,也吟诵过“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让人思乡,残月更让人痛苦。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写离愁的。李煜成了阶下囚,一个人望着这如钩残月,怎不愁思万缕?

在这里,教师借用与课文关联的诗句启发学生联想,不仅诠释了李煜的情感,而且也启迪了学生对 “月”这一传统文化意象的把握,形象生动,显示了诗词语言的启迪联想之美。如果用“月亮就代表思乡”来解说,那就枯燥乏味了,而且没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问。

三、诗意语言善拓展、万紫千红总是春

汉语具有丰富性,开拓语言表达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借诗句可以展示语言的丰富美,扩大学生的语言视野,陶冶学生的性情。

我在执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结合课文,借助诗词努力去拓展教学中的意境,效果极佳。“作者写那秋槐的落蕊铺满大地,给人一种梧桐一叶而知天下秋的遥想;那秋蝉衰弱的啼唱,又引起人的点点愁思。我先引出陆游的诗句:“槐花落尽桐荫薄,时有残蝉一两声”,与课文的描写相得益彰。再引出晏殊的诗句:“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又引出李清照的诗句:“红藕香残玉覃秋”、“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后引出李商隐的诗句:“巴山夜雨涨秋池”、“秋阴不散霜飞晚”……”

一组组优美的诗句,令同学们目不暇接;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与课文相映成趣,学生充分感悟北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审美情趣。真是扩了视野陶了性情!

四、诗意语言说结课,余音绕梁味无穷

一堂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余音绕梁。完美的教学必须做到善始善终。教师借用恰当的诗句可将“结课语”这一“终曲”打造得余音绕梁,令人回肠荡气,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授《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时,我设计了如下语言:“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织女孤独、哀怨、痛苦、不幸,与她日夜相思的牛郎却因隔着天河而不能相见,天河水清且浅,两岸相距并不遥远,却无人给他们搭上一座小桥让二人相会,织女只能默默凝视,欲语不能,盈盈粉泪,柔肠寸断。这真是“纵使两情能久长,朝朝暮暮眼也穿”。但宋代秦观却在《鹊桥仙》中高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向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真正的爱情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同学们,你们又是怎样认识的呢?要短暂还是永恒,要久长还是朝暮?

教师在结课语中先点评原文思想,再借用秦观的诗句提出截然不同的观点作比较,强化了学生的心理感受,拓展了学生思维,也让学生感受到诗词语言的无穷魅力。

五、诗意语言话延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课堂延伸就是要让学生完成能力的转化,创造的跨越,这是课堂学习效果最直接的检验。它可以巩固知识,裨补缺漏。而教师借用恰当的诗句延伸,还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深化课堂教学。

如我在讲授完《报任安书》后,引用了两副对联颂司马迁: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课堂延伸要求学生自拟两句诗颂司马迁,加深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结果,竟有学生写出了两句让人击节赞赏的诗――“千古丈夫释真义,万世英才绝史家。”

第7篇:写春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意韵生动,层次分明,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绘声绘色

诗歌中的写景诗纷繁多姿、意韵生动,“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因此,我们必须要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洞察其中运用的手法,认真读懂诗歌的意韵。高考诗歌鉴赏考题中,常有鉴赏写景特色的题目出现,我们如何解答这类题目呢?本文略谈一谈写景诗中常见的九种表现手法。

一、层次分明法

按照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来描写景物。

1.总分手法。

如宋祁《玉楼春》上阕:“东城渐觉风光好,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里对春光描写就极富层次感,“渐觉”领起全诗,以下层层展开,湖面泛波,杨柳如烟,红杏怒放,分写出春的气息越来越浓。

2.远近手法。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诗句。

3.高低手法。

如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运用了高低手法,极有层次感。

4.内外手法。

如杜甫《蜀相》中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四句诗,前二句写了祠堂外景,后二句写了祠堂内景。

二、动静手法

在写景状物的诗歌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具体分类如下:

1. 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 以动衬静。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 以静衬动。

如王建《雨过山村》中的“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4. 以动写静。

如《沁园春 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中以“蜡象”动景来写“雪”的静景。

三、色彩搭配(如色彩斑斓,鲜明,和谐等特点)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色彩斑斓的特点和“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的色彩鲜明的特点。

四、绘声绘色(调动多种感官)

如杜甫的《登高》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中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的手法运用。

五、虚实结合(诗歌中的“虚”可以指已失之境、设想之境、梦境、仙境等)

如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以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六、白描手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几句诗就运用了此手法。

七、渲染手法(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对同一对象作多角度描写的一种手法。)

如杜甫《登高》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或从声音、色彩等多方面对对象进行描绘。如米芾《望海楼》的颈联“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通过声音“画角”和色彩“红日”“白烟”进行多角度渲染景色。

八、移步换景法 (游览诗词中常见)

如王维的《青溪》:“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九、借景抒情法

第8篇:写春的诗句范文

一、 趋势一:感悟与记忆有机融合

【题例】

1、同学们,春天的景色真美呀!你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成语,请写一写。(至少4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着这些成语,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许多画面,请你用一句古诗来描写其中的一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在课外阅读过的写“春”景的诗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现:以上题例既兼及诵读记忆,让学生复现优美的语言,又考查学生的感悟和理解,还让学生想象语言所描绘的画面,唤醒记忆,链接古诗句。如此考查把机械记忆变为迁移记忆,引导学生从积累中搜寻相关知识储备,侧重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只有理解感悟了语言材料,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真正的知识,才能成为学生感悟生活的增长点,才能使所积累的词语、句子在记忆里生根、发芽。

二、趋势二:积累与运用相携并重

【题例1】根据情境填写恰当的诗句。

学习中遇到难题我们苦思冥想,不经意间却又茅塞顿开,心情也会非常的明朗,真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例2】

下面的诗句,你觉得该用在哪里?请将序号写在语段的“______”上。

A、霜叶红于二月花

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C、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D、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的姥姥是退休教师。昨天,很多从外地赶来的叔叔、阿姨(姥姥的学生)为她庆祝80大寿。他们纷纷祝愿姥姥______。姥姥感谢他们,说真没想到多年前的学生竟然还记挂着她。一位叔叔说:“__________。”一位阿姨问:“老师,您的身体还好吗?”姥姥叹道:“_____________。”我赶紧说:“ __________。”姥姥的身体硬朗着呢!大家都笑了。

发现: 以上题例对语言积累的评价不是平时积累的简单呈现,也不是静态的语言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所积累的诗句和词语。这时的学生不再是储存语言的机器,他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并认为合适时才填入其中。而这样的命题评价也让学生深刻体验到积累是有用的,语文就在我们身边。运用语文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学生的潜力就能很好发挥。

三、趋势三:储存与整合和谐统一

【题例】根据提示写诗句,完成填空。古诗中的无限月色也让我们沉醉其中,乐而忘返。“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借月寄托对家乡的思念。“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______。”诗人________笔下的月愁思绵绵。“__________,潭面无风镜未磨。”______代诗人刘禹锡笔下的月宁静和谐。“ 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诗中的月天真烂漫。我最喜欢“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

发现:以上题例很好地把积累的语言材料有机链接,巧妙整合,有效激活了学生的积累,达到相辅相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且充分说明开展主题、内容或诗人相同或相关的诗歌同步拓展阅读,是丰富学生诗歌阅读量、提升诗歌阅读质量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此题例还在一定程度上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是学习古诗、积累语言可以分门别类,这样便于记忆。其次,题例中开放题的部分,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没有标准化的答案,给足学生自主答题的选择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展示自己丰富的古诗词积累。

四、趋势四:“课内精读”与“课外略读” 相辅相成

【题例】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答题。

示 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①东入海,

五千仞岳②上摩③天。

遗民④泪尽胡尘⑤里,

南望王师⑥又一年。

(1)这两首诗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示儿》这首诗中的一个“悲”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陆游当时的心情。陆游的“悲”从何而来?请你仔细阅读这两首诗,然后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陆游为 而悲;为___________而悲;为_______而悲。

(3)请你用自己的话写出“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所描绘的景象。(不少于2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篇:写春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人类情感;花草树木;寄托笔者是学园艺专业的,因为自幼对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就十分喜爱,所以读书求学也选择这个专业。之所以对花草树木情有独钟,还因为接受家庭教育的缘故。记得小时候爸妈就经常告诉我,人有感情,花草树木也有,人生一世就如草木一秋,要像待人一样爱护他们,让它们自然生自然死,不要欺负它们。后来上了学,老师们时时告诫我们,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都有生存的权利,要学会尊重花草树木,尊重虫鱼鸟兽,因为它们是人类的伙伴。本文撷取古代文人诗歌曲赋的典型描写,说说人类情感在花草树木中的寄托,也想知音者能够共鸣响应。

古人吟诵花草树木,大多见于山水田园诗中。山水田园诗历来是我国文人吟咏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诗经》和汉乐府中都有吟咏的佳篇妙作,唐宋则将其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撷取古人的诗歌佳句,随之议论一番以尽个人之兴。

1古人描写草的诗句与人类寄托于草的情感

古代文人墨客对小草的描写作品不计其数,笔者只撷取几个典型诗句即可窥见人们在小草上寄寓的复杂情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这是一首北朝名歌。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人们举目所见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苍苍”,是草的颜色苍翠欲滴;“茫茫”,是漫无边际大草原朦朦胧胧的形。风儿吹过,只见草儿随风起伏,高高低低如绿浪荡漾,牛呀羊呀悠闲地在草浪中忽隐忽现。这里描写的是草原美景,天地人和动植物和谐生长,这是自然恬静的美好的生活画卷,人们把对天地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把对大自然的无尽恩赐的感激之意充分地表达出来,既呈现了一幅壮美的牧民生活图景,又把自个儿民族的感情寄寓在诗句中,让读者受到感染。从这首民歌中,我们看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爱”是这首诗的浓情,而“草”是人们寄托浓情的载体,小草和风儿牛羊相依相伴,和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人们离不开小草,离不开草原!

描写草儿的诗句中,笔者尤其喜欢唐代著名作家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状写。诗句中作者把春天的小雨、草色、烟柳等景物,用欣喜的笔触描绘出来,抒发了“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唐,韩愈)的清新春景。草儿历来是报春的使者,也是装点祖国山川大地的尤物,诗人们借它抒情,但这种情却不是使人们的专享,诗人们把大家的喜爱和感佩浓缩在字里行间,抒发的是大众之情。

2古人描写花的诗句与人类寄托于花的情感

对于各种各样的花,人类肯定是“爱”字当头,“喜”字为首。古往今来写花赞花怨花乃至恨花的诗作数不胜数,让多少读者跟着文人墨客一起泼洒情感,一起喜怒哀乐。我们不会忘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不会忘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不会忘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红杏;其他如“带到重阳日,还来就”中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中的海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梅花、“桃花尽日随流水,泪在清溪何处边”中的桃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荷花、“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的稻花等等。花是有情之物,它有灵性,和各种各样的小草一样,它们以不同的形色和馨香,阐述着人生的哲理,或起教育作用,或表达各种祝福,或表示祈求和希望,或表述各种心态和冥想。在中国,人们把不同的情感寄寓于花儿,主要凸显在花的象征意义上。如牡丹象征富贵和大气,梅花象征无畏和顽强,荷花象征高雅和清纯,兰花象征清馨和优雅,玫瑰象征情爱和忠贞……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引起读者由此及彼的联想,以表达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象征就是托物言志的一种技巧。当然,人们对花儿寄寓的情感,绝大多数是真善美的追求和讴歌,与对小草的情感寄托有不一样的地方。人们赏花赞花,因为它们“浅笑留花间,朵朵为君妍”;人们赏花爱花,因为花中蕴含着人们十分肯定的正能量――美好的人格寓意、伟大的精神力量。花以实用和美化相结合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娱人感官,撩人情思,寄以心曲。花已形成了“花文化”,其含意博大精深。

3古人描写林木的诗句与人类寄托于林木的情感

与花草等一岁一枯荣的植物相比,树木是形体高大、生长周期较长的植物。高的大树可达十几米甚至数十米;树龄长的树种可生长几十年数百年乃至几千年。树木不但形高体硕树龄很长,它们中的很多乔木,一年四季还都郁郁葱葱蓬勃旺盛,为大地山川撑持出莽莽苍苍的森林绿,所以,树木成为历代人们敬仰崇拜的主要对象。远的不说,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一诗中就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柳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此诗描写的是柳树,其貌“碧玉妆成”,其形“万条垂下”,它的细叶如裁缝巧制,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制的结果。笔者看过不少古人写柳的诗歌,因为柳树依依婀娜多姿,不少文人都将依恋之情寄寓在柳树身上,看到它们你就会产生依依不舍的柔情。又如南宋的志南和尚写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此诗写的是古木参天荫翳蔽日形成的绿荫下一位老者的感受,老者的感受其实就是作者的感受。读着诗句,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浓荫下过路人的喜悦:杏花雨纷纷,微风轻吹面,惬意舒适的老者,虽然已需“杖藜扶我”,但对古木凉阴十分感激。诗中透露出来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古代描写树木的诗句,和描写花草的一样,也是数不胜数。这些诗句中对树木的吟诵,无不寄寓着文人墨客们的多种情愫,而赞赏崇拜却是主旋律。清代文人郑燮吟诵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中的“青山”他要“咬定”,其实“青山”指的是“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满山树木。他把做人要经受千锤百炼、不怕风吹雨打的告诫寄寓在满山的树木中,读之你会收到很多启发。中华民族崇拜树木,视树木为护身符,把多种复杂的情感寄托其中,这一自然物已成为图腾文化积淀深植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

以上的议论,是笔者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读了许多诗词作品后对花草树木十分钟爱的表达。花草树木是大自然的灵物,人们把自己的丰富情感寄托在它们身上,托物言志,言志寄情,让人类高尚的精神意志和多种追求喜好在这些灵物的生长中显现传扬,过去是这样,以后仍然会这样。参考文献:

[1] 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