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器人实验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应聘条件
1、应聘者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a)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应用背景,具有丰富的纳米生物材料制备、体内外检测经验,特别是肿瘤诊疗相关背景
b)熟悉射频相关电磁知识,掌握射频相关研制设备调试技能
c)活体荧光成像和血管造影相关专业背景
d)磁共振成像相关背景,熟练磁共振成像仪操作,掌握磁共振成像序列调试等
2、博士后聘用期间内需全时工作,不得兼职,年龄不超过40岁
二、聘用待遇
按照中科院及化学所相关规定执行。
三、应聘材料
1、个人简历;
2、身份证、学历和学位证书复印件;
3、获奖证书复印件等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4、经初审合格者,将通知参加面试。
四、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街2号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联系人: 甄明明
一、人工智能机器人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机器人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外形上都显著提高,并且,不断的进行功能延伸。将具有感觉、思考、决策和动作能力的系统称为智能机器人,这是一个概括的、含义广泛的概念。这一划时代的概念产生,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新的创造天地。智能机器人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渗透性、前瞻未来性、创新实践性的学科,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
二、机器人教学的教学现状
2000年,机器人教学处于起步阶段,第一届“广茂达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在长沙举行。其目的是刺激机器人新技术的发展;鼓励年轻学生投身机器人技术。2002年,机器人竞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03年,机器人竞赛达到热潮。2004到2009年,机器人竞赛成为了主流,第四届至第九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分别在河南、广西、陕西、云南、重庆、湖南、青海举行,竞赛规模不断扩大,规格不断提高,经验不断丰富,成绩不断攀升。同时,第五届至第十届“广茂达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也取得了丰厚的成绩。2011年广东省的虚拟机器人竞赛,全省共有12个地市和顺德区报名参赛,参赛队伍106支,参赛学生148人。比赛形式新颖,要求学生现场编写虚拟足球比赛和虚拟灭火比赛的程序,然后进行投影演示,所有的同学都可以观看和学习。2012年的“乐博杯”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中国竞赛在西安举行,汇聚了众多的参赛者。同学们秉着重在参与、学习交流的态度,经过两天紧张激烈的比赛,比赛成绩优异,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编程人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兴围小学代表队,他们突出重围赢得了冠军,即将代表中国队去墨西哥参加世界级机器人大赛。
机器人竞赛已成为国内科技、教育界一致认同的一项青少年科技创新的重要赛事,作为一项富有时代性、创新性、参与性和普及性,适应当代青少年需求,深受当代青少年欢迎的智力开发活动,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面
1、智能机器人缺少科学、可行、实效的教学目标。按照学制的阶段性划分不明确,存在重复学校相同知识的现象,从而导致机器人教材特色不明显。
2、智能机器人教育往往没有固定的教学设计和规划。导致许多教学只能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教学,不能按照学生接受能力有秩序的开展知识体系教学。
3、目前学校教育使用的机器人很纷杂,缺少规范。并且绝大部分并不兼容,开放度低。还有就是教学用机器人单机价格偏高原因是销售数量上不去,导致厂商只能太高价格。
(二)教育资源方面。由于我国各省市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从而导致在教育资源投入方面也是参差不齐,很多欠发达地区软硬件教学设备都严重不足,智能机器人的教学活动很难正常开展。
四、改进措施
(一)资源环境建设方面。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课堂教育环境的构建策略。建立完善系统的小学教育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课堂资源的开发、应用的管理运行机制。同时,应该加大对中小学智能机器人教学资源投入力度,以确保所有孩子都能够享受到同等级的教学资源。
(二)学科教学方面。对于小学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教学工作来讲,教师的培训工作应该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目前该门学科在小学教学当中仍属于一种新型的学科,相关教师之前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过相关理论,同时,实践经验也是严重不足。因此,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因此,对教师进行适当的教学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我国开展的“校校通”工程已经在全国的中小学基本完成,各地区小学已经具备了计算机房,而开展机器人教学工作还需要进一步购置教学使用的机器人,从而建立起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即“机器人”实验室。另外,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收集也是一项关键任务。学校可以统一添置一批有关机器人的教学信息资源,例如:教学光盘、教学软件等等。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机器人教学课件,教案等。丰富教师教学参考资料。
关键词:高校――研究所 机器人 创新训练计划
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参与科研,加强创新能力的训练,已成为培养合格本科生的基本方式。
南邮自动化学院自成立以来,在机器人课外科技活动、创新训练计划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建立了网络机器人实验室,但由于实验设备、场地、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对机器人领域的知识掌握有限,应用也受到限制。为此我们提出基于“高校――研究所”的机器人创新训练计划。
一、“高校――研究所”的机器人创新训练计划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本科生教育培养模式基本上呈封闭状态,表现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本科生培养工作中缺乏实质性的联系,大学的教育资源和科研机构的科研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优势未能互补,不仅浪费了有限的科教资源,而且制约了本科生教育的整体创新水平。大学如果继续固守校园围墙内部的“教学与科研”的“小跨度”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显然是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大学主动走出去,把“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外延形式进行拓展,赋予时代内涵,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跨越式发展的环境下,由于物质资源的制约,对大学走出去寻求“教学和科研”的“大跨度”结合的要求更加迫切。由于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近几年本科生培养规模急剧扩大,“教育与科研”地结合在大学内部遇到了一定的物质条件限制。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有限甚至困难。大学内部“教学与科研”的“小跨度”结合已无法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这就提醒我们,大学应该走出去与众多的科研机构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大跨度”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大学与各类科研机构的联系,避免“各自为战,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而且形成的集约优势能够加速人才的成长,促进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和整合,并从机制层面探索有实质性创新的“高校―研究所”合作的机器人学实践教学模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意义深远。
二、“高校――研究所”的机器人创新训练计划的具体内容
以培养高素质自动化专业和机器人技术创新人才为目的,以自动化学院的网络机器人实验室为平台,联合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设备、人力资源和科研资源优势,开展机器人大学生科技活动、创新训练计划,通过合作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支持学生走出去,有机会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技活动、科研项目的实践形式,让学生在参与项目中成长,开阔视野,提升技能,学以致用。建立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长效机制,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共同协商,搭建创新训练新平台
沈阳自动化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双方共同协商,并在实验室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拟通过联合培养一定的研究生。本科生,争取早日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建立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让更多的研究生、本科生直接参与机器人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与研发,实现“跨越式”人才培养模式。利用现有的网络机器人实验室和大学生机器人创新基地分别作为实验教学平台、实习实训平台,以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作为创新训练平台,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以后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最有利的支撑。
(二)共享优质科教资源,构建创新训练新模式
大学拥有教育资源和学科资源优势,而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设备、人力、科研资源优势。改革训练计划,构建“夯实基础―模块化综合提高型训练―研究创新性训练”三个层次、使学生科技活动、创新训练,从基础性、综合性、研究性到开放性推进;建立“校内实验―实习实训―研究所科研训练”三结合的科技创新训练新模式,坚持高校与研究所科研创新训练相结合。
(三)改革创新训练计划,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科研资源的限制以及高校学生规模的扩大,使得高校本科生参与老师项目的机会非常有限,而科研机构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以科研合作为纽带,通过“高校―研究所”的合作培养模式,实施开放式、多功能的大学生科技活动、创新训练新模式,构建开放、创新实验条件,建立基地科研训练项目资助模式和网络机器人实验教学中心支持模式,让学生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了解前沿的科技信息和本学科的发展方向,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各类创新性科技项目,树立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四)构建信息化平台,解决两地信息沟通的不便
争取建立合作网站,通过网站,实现优质资源充分共享,实现功能辐射,促进校内外优秀科研信息、科研资源共享,解决导师与学生沟通的不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参与创新训练计划。
三、结束语
探索“高校――研究所”机器人创新训练计划新的实践方法,构建“夯实基础―模块化综合提高型训练――研究创新性训练”三个层次,把机器人创新训练计划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支持学生走出去,寻求“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是对于本科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其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和整合。
参考文献:
[1]战强,闫彩霞,蔡尧.机器人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0(3).
【关键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重要的自动化装备。自从1962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以来,机器人技术及其产品发展很快,已成为柔性制造系统(FMS)、自动化工厂(FA)、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自动化工具。
广泛采用工业机器人,不仅可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而且对保障人身安全,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消耗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一样,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一、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情况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工业机器人已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了应用。在制造业中,尤其是在汽车产业中,工业机器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毛坯制造、机械加工、焊接、热处理、表面涂覆、上下料、装配、检测及仓库堆垛等作业中,机器人都已逐步取代了人工作业。
随着工业机器人向更深更广方向的发展以及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机器人的应用范周还在不断地扩大,已从汽车制造业推广到其他制造业,进而推广到机械加工行业、电子电气行业、橡胶及塑料工业、食品工业、木材与家具制造业等领域中。在工业生产中,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分配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喷漆机器人及搬运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都已被大量采用。机器人正在为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1、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在国外,工业机器人技术日趋成熟,已经成为一种标准设备被工业界广泛应用。从而,相继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著名的工业机器人公司,它们包括:瑞典的ABB Robotics,日本的FANUC、Yaskawa,德国的KUKA Roboter,美国的Adept Technology、American Robot、Emerson Industrial Automation、S-T Robotics,这些公司已经成为其所在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国外专家预测,机器人产业是继汽车、计算机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大型高技术产业。据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世界机器人市场前景看好,从20世纪下半叶起,世界机器人产业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1]。
在发达国家中,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已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国外汽车行业、电子电器行业、工程机械等行业已经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避免了大量的工伤事故。像国际上著名公司ABB、Comau、KUKA、BOSCH、NDC、SWISSLOG、村田等都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及物流与仓储自动化设备的集成供应商。目前,日本、意大利、德国、欧盟、美国等国家产业工人人均拥有工业机器人数量位于世界前列,全球诸多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实践表明,工业机器人的普及是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推动企业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2、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在降低制造成本,解决用工严重不足等口号的呼喊下,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作为世界工厂,面临的形式更是尤为的严重。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工业机器人的装机量约占全球的1/8,仅次于日本、韩国,预计2015年中国的装机量会超过这两个国家,成为世界上使用工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自2009年以来,中国机器人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工业机器人年均增长速度超过40%,到目前为止,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约占全球市场的1/5;以教育、清扫等为代表的服务机器人在国内也在逐步进入市场。随着我国门户的逐渐开放,国内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将面对越来越大的竞争与冲击,因此,掌握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实际情况,把握我国工业机器人研究的相关进展,显得十分重要。
2012年,四种新型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哈尔滨研制成功。专家们认为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第一代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技术,新的机器人产业已经在我国诞生。这四种工业机器人分别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风华机器厂等单位研制的华宇Ⅱ型弧焊机器人,华宇Ⅰ型点焊机器人,哈尔滨工业大学与航天部811厂等单位联合研制的东方1号喷漆机器人和国营星光机器厂研制的星光Ⅰ型直角坐标点焊机器人。
近年来,中国河南洛阳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引进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设备,但目前国内使用的机器80%是国外制造。位于洛阳工业园区的沃德福集团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1。5亿元,将研发制造6轴工业机器人等高端智能设备,达到年产1万台工业机器人的生产、装配能力。该项目计划2014年建成投产,预计年产值20亿元,不久将在这里首次实现先进工业机器人大批量生产制造。随着便宜劳动力时代的结束,可以预计工业机器人将迎来一个伟大的时代,不仅在工业上,而且在服务、医疗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从而推动一大批行业的发展,如高端制造业、制造业的个性化、医疗图像处理以及航空航天等。
近十年以来,在“十五”、“十一五”攻关计划和863计划等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通过研制、生产、应用等多个层面的不断探索,在技术攻关和设计水平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总的来看,已经掌握了工业机器人的设计、制造、应用过程中的多项关键技术,能够生产出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弧焊、点焊、码垛、装配、搬运、注塑、冲压、喷漆等工业机器人[2]。一些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已掌握了工业机器人操作机的优化设计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控制、驱动系统的硬件设计技术;机器人软件的设计和编程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弧焊、点焊及大型机器人自动生产线(工作站)与周边配套设备的开发和制备技术等,某些关键技术已达到或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工业机器人在世界工业机器人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
三、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工业机器人在许多生产领域的使用实践证明,它在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以及经济效益,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等方面,有着令世人瞩目的作用,引起了世界各国和社会各层人士的广泛关注。
1、国外发展趋势
日本将机器人列为战略产业,韩国将机器人作为“增长发动机产业”,各发达国家政府早年通过制定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应用机器人,设立科研基金鼓励机器人的研发设计,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和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世界工业机器人市场普遍看好,各国都在期待机器人的应用研究有技术上的突破。从近几年世界机器人推出的产品来看,工业机器人技术正在向智能化、模块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主要为:结构的模块化和可重构化;控制技术的开放化、PC化和网络化;伺服驱动技术的数字化和分散化;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实用化;工作环境设计的优化和作业的柔性化以及系统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方面[3]。
国外机器人领域发展近几年有如下几个趋势:
(1)工业机器人性能不断提高,而单机价格不断下降。
(2)机械结构向模块化、可重构化发展。例如关节模块中的伺服电机、减速机、检测系统三位一体化;由关节模块、连杆模块用重组方式构造机器人整机;国外已有模块化装配机器人产品问市。
(3)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向基于PC机的开放型控制器方向发展,便于标准化、网络化;器件集成度提高,控制柜日见小巧,且采用模块化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易操作性和可维修性。
(4)机器人中的传感器作用日益重要,装配、焊接机器人采用了位置、速度、加速度视觉、力觉等传感器,而遥控机器人则采用视觉、声觉、力觉、触觉等多传感器的融合技术来进行环境建模及决策控制;多传感器融合配置技术在产品化系统中已有成熟应用。
(5)虚拟现实技术在机器人中的作用已从仿真、预演发展到用于过程控制,如使遥控机器人操作者产生置身于远端作业环境中的感觉来操纵机器人。
(6)当代遥控机器人系统的发展特点不是追求全自治系统,而是致力于操作者与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控制,即遥控加局部自主系统构成完整的监控遥控操作系统,使智能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进入实用化阶段。美国发射到火星上的索杰纳机器人就是这种系统成功应用的最著名实例。
(7)机器人化机械开始兴起。从94年美国开发出虚拟轴机床以来,这种新型装置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纷纷探索开拓其实际应用的领域[4]。
2、国内发展趋势
中国工业机器人在“七五”、“九五”、“十五”期间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我国在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但还缺乏整体核心技术的突破,应用遍及各行各业,但进口机器人占了绝大多数。科学院机器人“十二五”规划研究目标:开展高速、高精、智能化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工作,建立并完善新型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体系结构;研究高速,高精度工业机器人控制方法并研制高性能工业机器人控制器,实现高速,高精度的作业;针对焊接,喷涂等作业任务,研究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作业技术,研制自动焊接工业机器人,自动喷涂工业机器人样机,并在汽车制造行业,焊接行业开展应用示范。
国家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将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以高端装备制造业重大产业长期发展工程为平台和载体,系统推进智能技术、智能装备和数字制造的协调发展,实现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跨越。具体分两步进行:第一步,2012~2020年,基本普及数控化,在若干领域实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化,为我国制造模式转变奠定基础;第二步,2021~2030年,全面实现数字化,在主要领域全面推行智能制造模式,基本形成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工业机器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分工的巨大挑战,加快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开发与生产是使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未来几年,国内机器人研究人员将重点研究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体系结构,高速高精度控制,智能化作业,形成新一代智能化工业机器人的核心关键技术体系,并在相关行业开展应用示范和推广。
(1)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体系结构标准
研究开放式,模块化的工业机器人系统结构,工业机器人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法,形成切实可行的系统设计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以便于系统的集成,应用与改造。
(2)工业机器人新型控制器技术
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工业机器人控制器。研究具有高实时性的,多处理器并行工作的控制器硬件系统;针对应用需求,设计基于高性能,低成本总线技术的控制和驱动模式。深入研究先进控制方法,策略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工程实现,提高系统高速,重载,高追踪精度等动态性能,提高系统开放性。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建立模拟仿真环境,研究开发工业机器人自动/离线编程技术,增强人机交互和二次开发能力。
(3)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作业技术
实现以传感器融合,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在工业机器人上的可靠应用,提升工业机器人操作能力。除采用传统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传感器外,装配,焊接机器人还应用了视觉,力觉等传感器来进行实现协调和决策控制,基于视觉的喷涂机器人姿态反馈控制;研究虚拟现实技术与人机交互环境建模系统。
(4)成线成套装备技术
针对汽车制造业,焊接行业等具体行业工艺需求,结合新型控制器技术和智能化作业技术的研究,研究与行业密切相关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生产线上的相关成套装备设计技术,开发弧焊机器人用激光视觉焊缝跟踪装置,喷涂线的喷涂设备的研制以及相关功能部件并加以集成,形成我国以智能化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成线成套自动化制造装备。
(5)系统可靠性技术
可靠性技术是与设计、制造、测试和应用密切相关的。建立工业机器人系统的可靠性保障体系是确保工业机器人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在产品的设计环节、制造环节和测试环节,研究系统可靠性保障技术,从而为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提供保证。
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化必须由市场来拉动。机器人作为高技术,它的发展与社会的生产、经济状况密切相关。机器人的研制、开发只有从技术上实现可能性大为原则选择机器人优先应用的领域,并以此为突破口,向其他领域渗透、扩散至为重要。
综合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研究和应用现状,工业机器人的研究正在超智能化、模块化、系统化、微型化、多功能化及高性能、自诊断、自修复趋势发展,以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向更大更宽广的应用领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进长.回顾“十·五”展望未来——访“十·五”863计划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王田苗[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6(01):1-6.
[2]王田苗.全力推进我国机器人技术[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7(2):17-23.
[3]中国机器人网().
XXX,三明烟草稽查支队一名稽查员。今年28岁,他的嘴角常常留着笑意,清隽的面颊显示着威严与沉静,祥和的双眼折射出自强不屈的精神力量,闪耀着闽南人特有的豪爽性格。就是他,不计得失、不说空话、不讲排场、不求安逸,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一心扑在卷烟打假和专卖管理工作上;就是他,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毫不畏惧,秉公执法,处处捍卫烟草专卖的
法律尊严;就是他,认真肯干,忠于职守,脚踏实地,善出点子,创新思维,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就是他,数年如一日,在平凡的专卖稽查岗位上,演绎着青春的激情、奉献着如歌的年华。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稽查员,却令三明地区范围内的制假贩假者闻风丧胆,成为违规违法者的克星。由于他的不凡经历和卓越表现,被评为全省打假先进个人和全市治理整顿烟草市场先进个人,并获得三明市烟草专卖局“特殊贡献奖”。
临危不惧执法无情
抓获现场十分激烈,当时大雨滂沱、寒风刺骨,陈某及同伙借着酒劲,口出狂言,挥舞双拳,暴力抗捕,XX和两名公安人员临危不惧、果断出击,虽拼斗得浑身伤痕,最终还是将案犯抓拿归案。
明察秋毫顺藤摸瓜
(市)。记得那是的9月2日,“泰利”台风正肆虐在三明境内,李峰和公安人员冒着倾盆大雨,忍着饥饿和蚊虫叮咬,在明溪的乡间小路上蹲候了整整40个小时,浑身泥泞、双眼通红,最终在公安技侦部门的帮助下,利用手机定位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王某。
由于XX和公安人员不辞辛苦、内查外调,案件不断取得突破。至底,经过四个多月的侦查成果,表明该案是历年来三明市查获最大的非法卷烟销售网络案件。
一、弃置成本及其特点
(一)弃置成本概念油气企业由于所在国法律规定或企业自身经营政策等原因,决定终止一口油气井的生产时,通常会通过封堵油气井、拆除生产设备、搬移拆除设施和环境恢复等技术手段,使已终止生产的油气井生产场地周围恢复到该井未进行开采前的自然环境状况,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该过程称为油气生产设施的废弃处置,由此产生的支出称为废弃处置成本,有时也称为移动和恢复成本,拆除、移动和放弃成本或终止成本。
(二)油气企业弃置成本特点第一,废弃处理成本一般与矿区相联系,而矿区废弃处置大多与环境法规的要求相关,是遵循相关环境法律法规要求的结果;第二,油气设施清理时发生的支出构成环境费用的一部分,是企业的一项环境保护费用支出;第三,矿区废弃处置成本金额较大,如果直接计人当期损益,会对发生废弃处置企业当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
二、弃置成本确认方法
由于各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各国会计理论界对于废弃处置的认识和理解各不相同,对于油气资产废弃处置的确认和计量也有着不同的做法。国际上油气企业在油气生产设施取得和安装并计提废弃处置成本时,存在以下四种方法:(1)对成本进行资本化并对其计提折旧;(2)将该笔借项金额作为递延费用,在相关的储量生产时冲销收入;(3)当计提备抵时,将整个借项金额确认为费用;(4)将整个借项金额计为一项单独资产,当移动和恢复成本发生时,把资产的全部价值(包括后来备抵的调整)转移为费用,并且在有关储量生产期间不计提折旧。
(一)英国的确认方法英国是较早对弃置成本提出有关意见的国家之一。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了财务报告准则第12号《备抵、或有负债/或有资产》(FRS12),该准则要求,不管是法定的还是推定的,对现有义务需要计提备抵。
(二)国际会计准则的确认方法国际会计准则(IAs)37号《准备、或有负债/或有资产》规定,当某项义务是由于过去事项而存在,与企业未来的活动无关时,该义务就被确认为一项备抵,即确认为一项负债。确认一项备抵时需要满足下列三个条件:(1)当企业因过去的事项而具有享有的义务时;(2)该义务意味着代表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将有可能流出企业以清偿该项义务;(3)该项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估计。IAS37附录c“海上油田”提供了一个弃置成本确认的案例,结论是,企业必须确认一项备抵,金额等于对拆移钻井设施并恢复现场所需最终成本现值的合理估计。即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对废弃处置成本进行确认。
(三)美国FASB的确认方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FAS)19号《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与报告》规定,在确定摊销比率和折旧比率时,应考虑估计的拆除、恢复和放弃成本以及估计的残存价值;FAS第143号《资产退废责任的会计核算》规定,如果合理的公允价值可估计,实体应在其发生期间确认资产退废责任的公允价值;如果合理的公允价值在资产退废责任发生期间不能估计,该负债应当在公允价值可合理估计时进行确认。
三、弃置成本计量方法
(一)国际会计准则的计量方法IAS37.36-40对废弃处置金额的相关规定是:在期末为未来的移动和恢复成本计提的备抵金额应该等于在资产负债表日为清偿现有义务所需要支出的最合理估计,结果和财务影响的估计由管理部门根据判断,同时辅以类似交易的经验和独立专家出具的报告来确定,考虑的证据包括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提供的附加证据。同时,在确认最好估计时应根据谨慎原则考虑风险和不确定性。关于是否进行折现的问题,IAS37.45指出,如果货币时间价值影响重大,准备(备抵)的金额应是结算义务预期所要求的现值。对未来估计负债的折现采用的折现率是税前利率,该利率反映了货币时间价值但没有反映在支出估计内的负债特有风险。移动和恢复的现金流出时间和储量的寿命可能不同,因此,在计算备抵时,折现期可能和储量的折旧期不一致。企业可采用真实折现率(不包括通货膨胀)、以现时成本现金流为基础进行折现,也可选择包括通货膨胀在内的名义折现率,以预期未来成本现金流为基础进行计算。
(二)美国FASB的计量方法美国FAS143要求以公允价值确认资产退废的责任。第7条指出,资产退废的公允价值是指当时各方在相信交易中愿意而非以强迫或清算交易结算的金额。活跃市场的市场标价是公允价值的最好证据,如果可以取得,则应作为计量的基础。如果不能取得市场标价,公允价值的估计应当基于环境中最好的信息,包括相似负债价格和现值技术的结果。现值方法通常是最好的负债公允价值的方法。
四、弃置成本确认与计量的其他问题
(一)废弃处置金额变动的处理一是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处理方法。国际会计准则IAS37.59-60指出,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应对准备进行检查并予以调整,以反映当前的最好估计。如果使用折现,则应在各期增加准备的账面价值,以反映时间的流逝,这项增加应作为利息费用予以确认。IAS37.48指出,影响清偿义务金额的未来事项,如果有充分的客观证据证明其将要发生,则备抵应反映这一事实。当有充足的客观证据证明将来技术和法规将发生变化,备抵应考虑这些因素。如果必要的备抵余额降低,这部分降低的余额应该转回。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采掘业会计筹划委员会目前的观点是,根据IAS37,估计的备抵金额的变化应在后期得到确认;对于每年的折现率是否应变化,ISA37没有明确规定;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估计企业对移动和恢复成本的负债时,应采用当前市场评价的折现率。二是美国FASB会计处理方法。美国FAS 143号在后续确认和计量中明确要求对弃置成本金额的变化进行确认。FAS所涉及的弃置金额的变化可分为三类:(1)对未折现现金流量初始估计时间和金额的修正;(2)对折现率的修正;(3)由于时间变化引起的货币资金时间价值所产生的金额。上述前两项弃置金额的调整引起资本化成本的变化,第(3)项所调整的金额直接确认为费用,与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不同的是,IAS37要求列入利息费用,而FAS列入经营项目的费用。
(二)计提废弃处置成本借项的处理一是英国的会计处理方法。英国财务会计报告准则FRS12规定备抵的金额应资本化为成本中心的一部分。英国石油行业会计委员会在1988年的SORP3放弃成本的会计处理中,明确指出在放弃工作开始时就将
会负债,并因此建议,应在相关设备生产寿命期内,在资产负债表中逐渐建立对最终放弃成本的备抵,目的是在设备停止使用时,累积的备抵等于放弃成本。SORP3建议估计的放弃成本应以单位产量法为基础分摊到会计期间,单位产量法采用与相关固定资产折旧计算的相同储量数量来计算。2000年,英国石油行业会计委员会在SORP《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和放弃会计》中讨论了备抵时引起的借项的性质,若某项设备的未来成本应被视为获得未来利益的投资的组成部分,则应设立“放弃资产”,并作为全部成本或油田成本中的一部分。二是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处理方法。国际会计准则1AS3.7.8说明,本准则既不禁止也不要求在确认备抵时资本化相应的成本。缺乏有关成本资本化的具体要求的原因之一是,IAS37涵盖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备抵,其中一些不能进行成本资本化。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采掘业筹划委员会赞成将备抵金额作为资产取得成本的组成部分,并根据IAS37所说明的原则进行折旧。因此,废弃处置成本应进行资本化并对其计提折旧。三是美国FASB的会计处理方法。美国FAS19规定,在确认摊销比率和折旧比率时,应考虑估计的拆除、恢复和放弃成本以及估计的残存价值。即将废弃处置成本预计在资产的预计残值中,如果废弃处置成本较大,那么净残值很可能是一个负数,折旧比率合计数将会大于1,累计折旧会超过固定资产原值。美国FAS第143号改变了第19号的上述规定,规定在对资产退废责任进行初始确认时,实体应以与负债金额相同的金额对资产退废成本予以资本化以增加相关长期资产的账面余额,实体在其使用期内的随后期间使用一种系统和合理的方法将其分配到费用中。按照这一规定,废弃处置成本应进行资本化并对其计提折旧。
根据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知识脉络分析,数学认知的研究从2004年到2009年6年间从研究的高峰几乎进入目前的停滞状态,与此相反,语言认知却在节节攀升,2010年达到最高,并且上升势头强劲。而数学语言本身就是从自然语言中分离出来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要研究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数学对英语学习者而言如此的困难这一课题,必须要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外语教学而言,语言认知能力在数学认知能力发展中究竟起着一个什么样的作用也是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下面将就数学认知与语言认知的差异性及其启示作相关性论述。
二、数学认知与语言认知的差异性
首先,英语学习者必须过滤数学知识——语言本身存在的问题——通过第二外语过滤。这样一来,数学事实上就成了他们的“第三”语言。社会语言符号的随机性、冗余性、离散性、递归性以及层次性和数学语言的抽象性、精确性之间的跨越对大多数语言学习者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跨越,这种过滤的转化要求较强的逻辑思辨能力才能完成。数学认知和语言认知的概念内涵不同,信息传递方式不同,构造方式不同,结构完备性不同,内容的科学性不同也为纯语言学习者制造了不小的认知障碍。
其次,数学学习是有连带关系的。比如,学生要学会乘除以前必须学会加减,必须学会了乘除,才可能学会比率。并且,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内容和教材越来越复杂。因此,当语言学习者进入到高一年级时,他们面对了越来越大的挑战,跟进度或跟上同学。结果,这样的差距就被扩大了[1]。
第三,数学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本身属专业术语范畴,定义很局限。Krussel认为,语言是数学建构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为语言是数学不可割裂的工具。这样一来,语言学习者无法成功解决具有复杂而陌生的专业词汇的问题就不足为奇了。对于这些只学习英语语言的学生,“最小公分母”、“比率”、“商数”意义不多。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概念是新的,或者说,这样的词汇使用完全有别于他们所学习的普通语言。
第四,数学中使用的句法语言结构异常复杂并非常特别。许多第二语言学习者认为数学中出现的句法累赘呆板。比如,比较用法,高、大,一样多;被动语态的,X加以Y;陈述已知和未知的逆向思维法,如X比Y少2(正确的等式是X=Y-2,而不是X-2=Y)加重了这种迷惑性。它和一般的文学描述语言不同,这些语言更加精炼,这使得第二语言学习者更加难以理解。一个9年级的双语学习者在算数课堂上看到这样的表达式“X3>N”,解释说是“我口袋里的5分镍币数是1毛镍币的3倍”。有专家将这个错误的反应归结于用词中的语言对等错失。因此,这个学生误释“超过”为不等的陈述。
第五,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阅读技能影响了他们的数学表现。以前的研究也表明数学和阅读成绩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McGhan在对密歇根州139个学校4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数学测验成绩调查后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度高达84个点。除了数学词汇和表达方式的难度外,第二语言学习者处理信息能力比他们的同学相对来说要慢,主要原因在于他们阅读速度很慢。
第六,Chamot and O'Malley的研究结果表明,数学程式受限于文化,不同的文化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或者他们用的征象都不一样。中美之间使用的除法分解式就很不一样。如下图:
(美国使用的长除法) (中国使用的简捷除法)
甚至就是读数的方法也因文化而差异巨大。比如200,000,中国读作:二十万,韩国却是20个man,即“twenty ten thousand.”(读作as m-ah-ri),而英语读作:“two hundred thousand”。
第七,不仅数学问题在以一种文化差异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也在受着社会文化的约束。Solano-FIores and Trumbull研究中就发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句子“[Sam's] mother has only $ 1.00 bills”,第二外语学习者也误读单词“only”,将这个句子理解为“珊姆的妈妈只有一元钱”。这样的误译很有可能与社会经济身份有关,来自低收入家庭背景的孩子可能有更多的“维持生计”观点,从而把他们的关注映射到了问题的理解上。
第八,除了因文化迥异导致解决问题的方式具有较大差异性外,如果学生不熟悉主流社会文化环境或对文化信息想当然理解,也不能完全解决数学的用语问题。例如,第二外语学习者可能无法理解Mardi Gras parade(同性恋大游行),从而引发语言及环境的理解。
三、启示
基于以上探讨,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第二外语学习者认为数学具有很大挑战性。更有甚者,许多教师也误以为数学与语言无关,而且仅仅是一些表征和数字。这样,他们就觉得,这些学生应该在数学课堂上接受挑战。这确实有待进一步探讨。Abedi研究发现,第二外语学习者和母语学习者之间在计算数学中差距甚微。事实上,许多研究(Abedi,2004;Abedi,Hofstetter,& Lord,2004;Abedi & Lord,2001;Brenner,1998;Khisty,1997;Olivares,1996;Solano-Flores & Trumbull,2003)都表明外语学习者在术语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方面远远落后于母语习得者,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外语水平有限。研究结果表明,第二外语学习者和母语习得者在分析数学成绩方面的差异远大于在计算数学方面,因为前者包含有更多的复杂语言表达式,就后者而言,确实差距不大。第二外语学习者在解决数学问题方面的较差表现应该是因为他们的语言水平不高所致,这也影响了他们学习数学知识。虽然他们能跟上低水平的数学机制和许多测试,但他们仅能做简单的计算。在文化方面的成绩评估中,第二语言学习者面临着越来越严酷的挑战。
语言学习和数学学习的认知大脑机制还有待研究者做进一步的调查。如,Sandrini,Miozzo,Cotelli,& Cappa对一位因事故造成脑损伤的病人,该被试听力理解受到中度损害,而且被试患有严重的朗读失能症和书写失能症。对被试进行算术认知能力测试时,发现她的算术认知能力受到的损害具有选择性特点。语言认知能力在数学认知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似乎在减弱,但通过语言认知能力培养探索数学认知能力提高的路径绝非海市蜃楼,相反,笔者认为,回到原点,才可能找到真正的有效方案。
参考文献
[1] Adams,T.L.(2000).Helping children learn mathematics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Childhood Education,77(2),86-92.
[2] Aram,D.M. & Nation,J.E.(1980).Preschool language disorders and subsequent language and academic difficultie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isorders,13,159-170.
[3] Balow,I.H.(1993).Metropolitan Achievement Test Primary.Orlando,FL:HarcourtBrace,Inc.
[4] 陈英和,耿柳娜.儿童数学认知策略研究新进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我国高科技企业人事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研究
首先,高科技企业的人事管理和高科技企业的战略规划相脱节。很多高科技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陷于人事管理的日常事务中不能自拔,这些企业的人事管理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在日常的企业管理中显得疲于应付,难以和高科技企业的战略目标相联系,对于人才的吸收、培养和晋升没有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规划,整个人力资源系统和企业的战略规划部搭配,使得高科技企业在发展中受到人才缺失的制约。另外,高科技企业在选用人才、激励人才时没有一套合理高效的制度,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高科技企业不同一般的生产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如果用传统的以经验来判断员工的工作绩效的话,那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肯定受到打击,这种主观的考核方式也会让员工觉得人力资源部门的绩效评估有失公允。高科技企业在激励机制上的不完善通常导致其人才流失严重,企业绩效降低。最后,高科技企业的人事管理没有精确地定位。目前高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自身定位较低,觉得自身的发展对企业的战略目标实现没有多大的帮助,人事管理部门的人员通常素质较低,业务不精,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高科技企业的人事管理往往难以做不到统筹安排和规划。
高科技企业人事管理上人才激励的目标定位及管理措施
[关键词] 认识视角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
一、深度认识企业文化
有人认为,21世纪的经济格局,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21世纪的管理就是文化的管理。既然企业文化如此受到青睐,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如何深度把握?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文化。为什么我们说企业先于企业文化而存在呢?从企业文化的定义来看,它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诸如机器、厂房、设备、建筑这些硬件设施,尤其是建筑厂房的建成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企业的构想和建立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就可以。有人认为确定企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就建立了企业文化,这是对企业文化概念的狭隘理解。企业文化不能单凭一两句口号,一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就形成的,它需要时间上的积累。从精神文化层次来看,它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生产、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生活理念、经验哲学。上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形成过程告诉我们,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企业只有运行到一定程度后,有了足够的经验积累后,企业员工才能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价值取向、道德水准和精神追求,所以说企业是先于企业文化而存在。
2.企业文化有别于老板文化。企业文化强调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应该说是一种组织文化。现在有许多企业文化与其说是一种组织文化,还不如说是一种老板文化。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企业创办之初都是几个创业者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观念哲学制定为企业的哲学,把它视为全体员工的行为规范,也不管全体员工是否会乐意接受。这样定义的企业文化应该不是一种企业文化,而是一种老板文化。有研究表明,世界企业平均寿命有的不足十几年,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不超过5年,有的企业在创立不到一年就破产。为什么企业寿命会如此之短暂?我们觉得根本原因就在于组织文化和个人文化关系没有处理好,易发生冲突。故管理者善于解决组织文化和个人文化的差异,尽可能,引导他们为企业共同发展,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奋斗。
3.企业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动态过程。从企业的“企”字形来看,上面是人,下面是止。企业即以人为本,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是人的文化。企业文化首先要考虑人的需求的变化。人的需求会随着环境的变化,经济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理论分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不断上升的,即低一层次的需求满足后,就会有着更高层次的需求。企业在建立之初,由于受到当时资金的局限性,自然那些建筑厂房开始都是简陋的,随着企业日益扩大,经济实力的强大,企业员工的基本生活条件日益改善,这就要求企业提供更加优越的硬件设施。从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可以看出,企业文化是需要不断得到更新。对于企业的精神文化来说,人的思想观念会不断改变,时时与外部环境相接触,会接触外界的新思想、新观念,员工的经验准则、生活习惯会不断变化,所以说企业的精神文化也要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满足员工的需求。同时企业不断招募新的员工,这些新的员工思想观念可能会对既有的企业文化产生影响。由此企业要不断地对他们灌输新的思想观念、理念准则。菲利普.科特勒曾说过,企业文化应该不断促进企业的改革,业绩的增长来自于企业不断的改革,企业的改革过程也就是企业文化提炼、形成、丰富、充实、发展的过程。
二、 如何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律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其建设也应该是有规律的。把握这些规律,对我们深度认识企业文化很有裨益。我国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就要全面树立自己的形象,就要靠企业文化的支撑。一个企业能否持续经营,最重要的看它是否拥有永续的企业文化。同仁堂300多年历久不衰,是因为他们拥有闪烁的中华优秀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来说,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建设规模。在企业文化的表层上,注重企业的物质文化建设,这个层次的文化建设要反映企业的办厂风格,要加大投资。这个时候要多投入,但面临的风险大,要求企业创业者具有开拓和创业精神。在企业文化的第二个层次建设上注重制度文化的建设,企业必须有自己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要求管理者以身作则,订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深入人心,要求领导者注意对企业文化的总结塑造、宣传倡导起表帅作用。领导者要花大量时间和员工进行沟通、协调。如今,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消费者整体环境地变动,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也能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这种制度文化建设应具有柔性化管理。在第三个文化层次即精神文化的建设可以说比前两种更加艰难。因为人是理性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需求欲望,要使员工能够协调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事情,这就需要创业者具有一种亲和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三个层次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领导者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即起着扮演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三、结束语
总之,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并且需要不断培育、与时俱进的过程。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上述特点,是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刘俊心等主编:企业文化学――现代经营管理制胜宝典[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1)
[2]张德主编:企业文化建设[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0)
[3]赵光忠编著:企业文化与学习型组织策划[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