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能化改革范文

智能化改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能化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能化改革

第1篇:智能化改革范文

智能楼宇是多学科的高新技术的巧妙集成,大量高新技术竞相在此领域得到广泛运用。然而,21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高新技术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通过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的改革,学生才能获得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加强专业课程的整合不仅能使对专业人才的教育更加倾向于重点,对学生的培训更有针对性,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相关技术知识时不盲目,更有方向性。这样既能保证学生跟上时代要求不被淘汰,也能提高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从而为社会为国家输送优秀的楼宇智能化人才。

二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

1.理论知识的教授要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涉及技术领域广泛,知识面广,要求投身于该领域的人才属于复合型的技能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必然还会有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智能楼宇中。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态,时刻更新知识技术信息库,保证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能够解决可能面对的所有问题。

2.课程教学的改革要遵循“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基本原则

智能楼宇的诞生时间并不长但发展却十分迅速,社会对相关方面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为了满足社会在这方面的需求,尽快培养出合格的技术型人才,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必须遵循“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以完成任务的方式实现对知识技术的掌握,提高学生的专业岗位素养,使学生一毕业便能立刻投入到专业的工程建设中去。

三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整合方法的初步探索

1.对教学课程知识进行整合、拆分及拓展,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针对性,适当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涉及广泛,知识繁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专业。若对所需学习的知识技术不加区分侧重,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因为教学内容的宽泛而感到压力大,导致学习方向、目的不够明确,毕业后的适应能力不强。所以,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改革中应对一些基础专业课程进行整合。

2.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及应用,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强调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技术的学习,不仅要在课堂上吸收理解,更要在实际操作中达到融会贯通、精益求精的境界。对于高职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推动学生到实训基地里去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练中学,学中练,不仅能最快地实现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及应用,还能对学生的专业操作技巧进行实训培养,真正实现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使学生一毕业即能走向生产建设第一线。

3.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将课程项目化、教师师傅化、学生工人化,注重学生职业岗位素质培养

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中,要求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基本教学原则,这就要求学校不能单一靠自身对学生进行培养,而应走校企联合的模式,实现部分课程由安防行业有施工经验的经理或工程师讲解,充分利用实验实训基地的优势,增加校外实训基地见习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师傅化,学生要工人化。教师需将要解决的问题或是需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引发学生对于项目的思考和探索,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订计划,相互协作,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完成教师交予的项目。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一种职业氛围下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得到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提升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素养,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企业单位的工作环境氛围。

四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整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明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给学生增加负担

高职教育下培养的楼宇智能化专业人才是需要毕业后直接走向生产建设第一线的人才,即以技术为主的人才,所以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定位于管理员及助理管理师层次。高职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时,应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量力而行,不能对学生要求过高而增加学生的压力负担。

2.充分考虑社会市场需求,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在进行楼宇智能化教学时,不可盲目推崇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而应结合我国的社会环境、企业能力等实际情况,在充分了解企业市场的需求下,对学生进行对口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国伟.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J].教育界,2009(2)

[2]蒙朕光.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探讨[J].高教论坛,2011(4)

第2篇:智能化改革范文

文/裘晓林 吴丽媛 马 涛 周振阳

摘要:按照一体化课程的开发路径,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是职业学校关注的问题,尤其是一体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问题。为此本文探讨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化考核方法。

关键词 :智能楼宇 一体化课程考核 考核方案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考核

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考核,是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的运行是从确定能力目标开始的话,那么其运行的终点便是以这些能力目标确定的能力标准,作为参照去判断学生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能力,以此来决定最终的学分授予和证书颁发。

职业教育中的传统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把普通教育中的考核方式照搬过来。通常是在课程修完或学期结束时进行一次书面测验,然后根据成绩给每位学生一个百分等级分数。这种评价重视对知识的掌握,忽视对技能和能力的测试。这种书面测验的试题,通常也只能覆盖所要求掌握的必要知识的极小一部分,而不可能考察所有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更考察不出职业能力。面对这种测验,有时学生由于缺乏考试技巧,即使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也可能在测验中无法表现出已有的知识与能力。

为了更好地发挥考核的导向与激励、反馈与交流、检查与监控的作用,一体化教学考核采用典型工作任务双闭环考核方式:“实施+自评”环和“工作任务+考核”环的考核方式,其中“实施+自评”是学生在(学习)工作过程中实施工作计划时自我提高的环节,“工作任务+考核”环节是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中的工作过程考核环节,两个环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诊断、自我发现、自我提高,不断完善、超越自我。

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考核体系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考核单元、以行为过程为考核主线,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自我评价、职业素质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体系模型,如下图所示。

通过上述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考核体系模型的构建,可以改变传统的结果考核方式,构建以过程为依据,突出方法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动态积分体系。以每个教学项目为积分单元,从学习过程的日常行为表现、学习方法和能力、个人工作任务的完成、团队协作任务的完成等方面进行考核,主要采取积分鼓励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准点守时、严格规范的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鼓励沟通协商、取长补短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通过学生自我考核的方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客观公正地考核自我,增加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化考核方案

楼宇智能化行业是一个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技术于一体的行业,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宽泛,配套产品和技术繁杂,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它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是复合型的技能人才,具有较强沟通协调能力及良好职业操守的复合型人才。但是这些需要怎样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才能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职业生涯的发展呢?为此我们需要按照一体化课程的开发路径,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以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将完成有教育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和工作过程系统化。以下是针对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化考核方案。

1.实际实施过程

(1)下发任务单。任务单主要说明任务的目标、所需知识点、实现任务的关键步骤及实现思路;一般在上次课结束时下发本次课任务单,学生根据任务在课后进行设计规划,制订操作计划,完成设计电路图。

(2)学生课后材料的收集、整理。学生根据任务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然后制订出实践计划。在进行实践计划制订的同时,进行复习(进行巩固)、预习(实现本任务所需知识点),通过本方案,有效地进行了复习和预习环节。

(3)学生进行项目实施。课上学生进行项目实施,遇到问题,首先进行讨论,总结出合理的方案。在实施环节中,认真学习的学生总会有问题;并且可以根据学生问题的情况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把实践环节作为考核环节,不仅能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而且也提高了考核的准确性。

(4)学生提交任务学习心得。任务完成后,学生需提交以下资料:设计说明、楼宇接线电路图、实施过程中问题等。通过对接线图的完成,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熟悉对各个传感器性能,按要求选择不同的功能;通过对说明书的学习,可以了解学生文字功底及对任务的理解程度;通过问题与答疑,可以了解学生是否认真完成本任务,也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问题与答疑和学生心得体会的了解,不仅是考核学生的有效资料,而且也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资料。

2.基于项目的考核步骤与方法

一个项目分为几个任务,要进行阶段性考核,即为项目化考核。项目化考核以学生答辩为主,下面是项目化考核的一个实例。

第一步:学生陈述(占总成绩25%)。①对整个楼宇系统理解和电路的设计(5分);②说明在本系统设计中自己所做的工作(15分);③在楼宇任务中,对任务的体会和不足(比如自己所遇到的困惑,解决方案;通过该系统开发,开发水平的提高;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疑问、收获等)(5分)。

第二步:项目演示(占总成绩 15%)。①楼宇项目具体器材的选择,根据电路图进行接线,熟练程度(5分);②讲解实现思路,并且进行演示(10分)。

第三步:答辩(占总成绩 20%)。①根据学生陈述、演示、上交的电路图,教师提出2~3个问题,学生回答(20 分)。②学生整理答辩过程问题及回答,形成文档(答辩记录)上交。

第四步:上交资料(占总成绩 40%)。①陈述部分的 PPT(5 分);②系统设计过程说明文档(15 分);③设计电路图(15 分);④答辩记录(5 分)。

通过项目化考核,学生可以对近阶段的学习进行一个总结;通过学生答辩,也煅炼了学生的应辩能力与表达能力,为顶岗实习与毕业答辩奠定了基础。通过学生答辩,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本项目的掌握情况,并从中发现问题,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了依据。

三、实施效果

1.考核的可行性

因为是一体化教学,教学的本身就是以学生实践为主,所以完全有能力实施全程化考核方案。全程化的考核方案把考核分解到每一个子项目子任务中,提高了学生对每次课的重视程度,通过实施,本方案是可行的。

2.考核的准确性

改变一考定成绩的弊端,全程化的考核方案在分数的评定上,更加准确、公平、公正,课程的得分,更能表明学生的技能水平。

3.考核的实用性

第3篇:智能化改革范文

关键词:政治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一、前言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经济市场竞争和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竞争归根到底都属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就是创新能力。由此可见,为了推动我国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由于政治课程有着极为繁多而又抽象的原理和抽象性的概念,一旦政治教师出现任何疏漏便会打消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兴趣。所以,在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切实地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地采取有效的导入方法,创设逼真形象的教学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每当引入新的原理或者概念时,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感性的认识,然后再诱发学生独立发现、广阔想象、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以从根本上将原理与概念的本质属性抓好。在整个政治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设计及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做到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多种感官的感知加以调动,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进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问难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思维的激发,而思维的激发离不开疑问,有了疑问才会进行思索,而有了思索才可以解难释疑,才可以获得学习上的进步,才可以取得创新。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设疑引思的方法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加以培养。教师应当切实地根据政治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巧妙灵活地提出相关问题,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思想盲区或者社会热点问题,此类问题必须具备一定的思索性和深度,能够促进学生在认识上获得升华。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在提出问题的前提下,沿着问题来帮助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促使学生自觉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将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转变观念,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指的是以创新为荣、追求创新以及推崇创新的意识与观念。要想产生较为强烈的创新动机,全面地释放创新热情,发挥创新潜能,树立创新目标,采取创新行动,就必须有创新意识的强烈驱使。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应当首先进行自我创新,主动参与创新活动,大胆地摒弃陈规及说教,形成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独特教学风格。此外,教师应当深入地挖掘政治的教学内容及教材的创造性,并将创造性加以充分的发挥,同时为学生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创设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的空间。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讨论权、思考权和看书权交给学生,大力地倡导在说、思、看中进行质疑,还应当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勇敢发表创新性的见解。

4.课外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体而言,创新能力指的是创造新的事物、新的想法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日日月月、点点滴滴地积淀和锻炼,而非一蹴而就。教师应当在政治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地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掌握理论知识,进而获得政治思想和政治基础的深化及巩固,让学生运用自身所学到的知识将新问题加以解决。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地为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提供充实和丰富的原料。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会难以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新内容和新情况,所以,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学会变通,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将问题解决,由此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总之,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社会乃至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时代赋予学生的迫切需求,所以,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彻底地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积极地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且制订出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鞠树江.论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学生创新意识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2]赵昌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高中政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第4篇:智能化改革范文

【关键字】考试方法 能力鉴定方法改革 高职教育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高职教育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也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大发展。到今天,以能力为本,以学生为本,已经成为高职教育领域的共识,这也给人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鉴定和评价。可以说,能力鉴定方法改革已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那么,高职教育中,能力鉴定方法改革将何去何从?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能力鉴定方法改革?

一、应试教育是防碍能力鉴定方法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原因

应试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起于隋唐,止于清末的科举制度,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相对于更早时期由名士举荐的察举制和上品无寒门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在当时无疑是先进的,对国家公平公正的培养和选拔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科举考试的正面作用与其弊端如影随行,特别到了明清时期,本来作为选才手段的科举考试逐渐异化,乃至本末倒置,被视为抡才大典的科举考试成为读书人以至社会各阶层行为的指挥棒,读书人皓首穷经,这个经,仅指四书五经,人才的视野和创造力被严重限制。如今的高考在某种程度上与此类似,同样是左右学校教育的指挥棒。

应试教育过于强调考试的作用,强调通过考试甄别和选拔人才,而不是通过相应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与“能力为本”和“学生为本”的社会需要格格不入。但应试教育一经形成,就具有传承性和保守性,任何试图进行扭转的努力都会充满阻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能力鉴定方法的改革。

基于对应试教育历史的认识,我们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应切实贯彻能力本位的思想,唯有如此,才能为能力鉴定方法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能力鉴定方法随之一起改革

现在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已经完全摆脱了过去单一的“填鸭式”、“注入式”的课堂教学,已扩展为现行的互动式、启发式与讲授式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教学,具体的教学方法更是百花齐放,包括项目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过程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教学法等等。

以小组教学法为例,许多职业的某个岗位要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必须与其他岗位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因此在教学中,往往采取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相关能力模块的教学,从而实现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对学生在这一教学方法中能力的获得和运用的鉴定和评价,如果用传统的书面考试,往往事倍功半,这就需要新的能力鉴定方法与之相配套。

三、能力鉴定方法改革,需要校企合作,共同推进

如前所述,学生能力鉴定方法要比传统考试更为全面和多样,它是教师通过在教学或考核中获取相关数据,用来判断学生在课堂或者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水平的高低。这种能力水平显然不是教师能够主观判断的,而应该以行业、企业的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从而判断学生能否按照该标准完成某个工作任务。由此可见,学生的能力鉴定并非单一的理论测试,而是学生完成某一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展示,既需要学生具备相关知识,也需要其掌握相应技能和表现出应有的职业态度。

由此可见,能力鉴定方法与特定职场工作情景相关,其有效性取决于岗位能力标准设置的合理性,这正是企业相关人员的所长,因此,能力鉴定改革需要校企合作,双方各展所长,共同推进。

四、一个案例――以《银行卡业务实训》能力鉴定方法改革为例

《银行卡业务实训》是金融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实训课程,主要由学生进行模拟银行卡业务操作,进行专业实训室的实践训练。该实训以银行卡业务类型和业务操作为主线,理论结合实践,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辨别银行卡的能力,具备独立处理银行卡临柜业务的能力。

为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我们按照项目教学的要求,进行了能力鉴定方法的改革,实行项目化教学和考核,突出学生进行银行卡业务操作的能力。我们与来自银行的业务人员一起,为本课程确定了五大项目及各自的主要工作任务。

学生的鉴定成绩由各项目成绩总和得到,总分100分,达到60分即合格。

每个项目都设定了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并对每个工作任务都有具体要求,当学生完成一个项目时,教师需要单独对学生该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以第一个项目为例,全班分成若干实训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训,完成后,由小组成员讲解,并由教师打出分数。

从实训结束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该能力鉴定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能够将学生在各项目的实训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准确的反映出来,同时这种鉴定方法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的认识到本门课程要求的实践能力,从而有重点的进行训练和掌握。

参考文献:

[1]王中男,《考试文化:课程评价改革的深层桎梏[J]》,华东

师范大学学报,2013(3)34-36

第5篇:智能化改革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高技能人才 培养对策

一、我国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

1.目前我国技能人才的培养。一是高级技工学校,这是现阶段我国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二是行业或企业办的职工培训机构。在体制转轨和企业改制过程中,由于企业剥离了“办社会”的职能,这类培训机构明显减少,且主要以初、中级技工和上岗前培训为主。三是高职院校。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要,我国陆续通过合并、升格或改建,成立了一批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四是社会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包括民办职校。这类培训机构往往规模小、培训层次低,大部分难以承担起培养高科技人才的任务。五是以师带徒或自学成才的培养方式。

2.我国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在文化结构上,我国企业技术工人文化层次较低;第二,在技术队伍的结构上,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技术工人队伍中的比例过低,而初级工的比例则过高;第三,我国高技能人才年龄构成偏高。

3.我国的技术工人,特别是中、高级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不可避免地影响我们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工业的持续发展需要技术创新,需要大量技术娴熟手艺高超的一线操作人员。我国技术工人技能水平普遍偏低的现状不仅影响着产品数量,还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影响着事故发生率,影响着科技成果转化率。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高级技能人才短缺的实际情况,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设高素质的技工队伍,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高职教育的发展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营造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从思想上扭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要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进一步认清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充分认识高职教育在培养高级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高职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知识与技术复合性的智能型人才,他们都是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就需要我们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普教、轻职教,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技能的思想倾向,要在全社会确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和“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从物质、精神、情感等方面建立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导向机制,大力宣传和表彰工人专家和技能标兵,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培养高技能型教师。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高技能人才,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水平。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不同于本科院校,它不仅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更要有较强的职业能力。七部委文件中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许多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提出“要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各类职业院校教师职务评聘办法”,要求“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一线进行实践,并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政策的调整必将加快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建设。培养高技能教师,一是要鼓励、引导高职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知识观;二是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修养,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情操;三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培训,取得高级技能证书。

3.千方百计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有良好的实训条件。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措施。高职教育是高成本教育,除了需要普通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基本办学条件外,还需要建设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实验、实习、实训设施。虽然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决定采用中央财政资金引导的方式,推动各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但依然不能缓解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投入严重不足的现象,这也势必会严重影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现阶段高职教育要引入市场投资机制,多渠道、多方式筹措资金,但是绝不能削弱政府投入的主导地位,相反应该加强政府投人的主渠道作用。

4.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推进高职课程改革。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和企业急需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智能型、技术型技术人才,这种培养目标带有强烈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实践性。高职教育只有与市场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因此,高职课程要充分与经济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需要相衔接。努力实现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的科学化与合理化。要根据企业及市场对职业和技术岗位所需求的职业来设置技能课程,根据职业技术课的要求开设必要的职业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要以“够用”为度,职业技术课以“必须”为原则,在职业性、实用性、针对性以及技艺性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高职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教会学生劳动的技能和本领,因此在教学内容及课时的安排上,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课时数,使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体现在整个教育思想和整个教学计划中,体现在整个教学内容和训练环境中。

5.积极促进产学研结合向高层次发展。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主要的模式是产学研密切结合,这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高职教育要求在教学上不仅要进行必要的文化基础、技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必须进行生产操作技能与技巧的培养和实践。前者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而后者则必须依靠在车间或实习实训工场对机器、仪器、工具等进行实习实践才能完成。要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锻炼的有效结合,高职院校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对本专业进行岗位能力的分析和全面素质教育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关的课程设置、课程模式及考核方式,同时还要具备适应人才培养的场地和设备,选好或自编实用教材,搞好教学质量的监控。企业要对分配到岗的实习生进行岗位锻炼,对他们严格要求,精心培养。鼓励他们刻苦学习知识与技术,以展现自己的才智和技能,鞭策他们积极参加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活动,在工作实践中锻炼成长。与此同时,企业选拔出具备高技能人才素质与发展潜能的人员,进入高职院校进行专修或强化培训,高职院校能通过对企业选送人才的分析,确定培养目标和培训手段,针对企业的需求设计各种短期培训课程,完成强化培训任务。高职院校要重视科研工作,这是提升产学研结合层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在合作企业中发现、寻找科研的新突破口,或者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合作,这是高职院校贴近现实、贴近实际需要搞科研的必由之路。产学研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借助企业的技术、设备、数据资料、人员,节约了大笔投资,实现了科研工作与现实需求的对接,既能促进教师跟上专业领域研究的动态,又能在科研过程中使知识和技术得到协调发展。

6.以“双证书”制度为切入点,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在职业学院中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促进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为此,我们要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使学生毕业时既能获取毕业证书,又能获得一个或多个对学生就业有帮助的职业资格证书;二要加强主体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相互沟通与衔接,使学生毕业时直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三要尽快提升目前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水平。

[参考文献]

[1]2002年国家软科学研究课题组.我国技术工人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产业,2(905,(5).

[2]杨河清,吴江.高技能人才培养之不足及对策[J].中国培训,2005,(2).

[3]胡延华.在校企合作中实现高职院校的“虚拟经营”和弹性扩张[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5).

[4]李志宏,吴爱华.坚持产学研结合,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4,(6).

[5]彭丽华.加快培养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

[6]翟向阳.论高职教育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J].职教论坛,2005,(6)。

第6篇:智能化改革范文

关键词: 日语会话 岗位能力 教学改革 项目课程 辅助教学

日语会话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日语听说能力,是高职院校应用日语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原先的会话课程一般多基于生活场景设计会话内容,涉及的工作场景很少,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直接提高帮助不是很大,日语会话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应用日语专业岗位能力剖析

应用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及岗位能力分析告诉我们:学生只是掌握单一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与应用日语专业相关的多种技能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适应各类用人单位的各种需求,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用人需求。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职业转换加速,因此会话课程中的“典型工作过程”设计要多样化。高职会话课程虽然每个学期的课时不是很多,但是几个学期连续开设,使多样化的职业岗位日语会话能力培养成为可能。

对于现在高职应用日语专业的学生,其理想的“专业对口”的岗位有哪些呢?对应的职业岗位会话能力有哪些呢?这个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剖析,经过反复筛选和归纳,笔者认为大致有这些:总务日语会话能力、商务日语会话能力、旅游日语会话能力、科技日语会话能力。学生在这些工作岗位上都能直接使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是就业的“热门”,要在这些工作岗位上胜任工作,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会话能力。

经过精心设计,强化职业岗位能力会话能力培养,弱化生活场景会话能力培养,通过三到四个学期的日语会话课程教学,就能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以岗位能力为导向改革日语会话教学

高职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三年,其中还要除去半年左右的顶岗实习,学习时间有限。高职学生入学时高考分数没有达到本科院校的分数线,部分学生的分数与分数线相差很大,而且有越来越低的倾向,学生学习能力有限。基于时间有限和能力有限两大不利因素,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达到有效学习的效果。

高职院校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是: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选取典型职业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基于典型工作过程,实施项目教学。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法的课程。每个项目不宜过大,否则无法遵照学习规律,按从易到难的顺序设计项目系列,即使一个服务的提供也可以理解为项目。项目不一定要求是真实的,只要能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模拟项目也未尝不可。

项目教学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设计若干个能反映典型工作任务并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教学项目,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教学项目,通过教学项目的叠加来完成。整个日语会话课程(包括数个学期)可以分成总务日语会话、商务日语会话、旅游日语会话、科技日语会话等数个大项目,各个大项目又可以细分成数个小项目,例如:旅游日语会话可以“串联”数个小项目:接站会话、途中会话、景点会话、安排用餐会话、安排住宿会话、导购会话、送站会话等。在教学形式方面,知识讲解与会话实训的课时比例原则上是1:1,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一般两课时连上,第1课时讲解,教授典型工作过程涉及的知识、典型词汇和例句的使用与拓展,第2课时会话实训,给学生设定具体的一个工作任务,分组练习典型工作过程的会话,在实训中及时消化、熟悉教学内容。设计工作过程时,教师首先要认真“把脉诊断”,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切莫“乱开处方”。在提高日语会话的岗位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经常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学中。例如:在讲解和练习用餐会话项目时,要介绍日餐与中餐的差异,在餐桌礼仪、敬酒及表示热情的方式等方面日本与中国的不同之处。一些词汇,日文与中文相同,但是含义有所差异,例如:日本人和中国人在喝酒时都会说“干杯”,这在汉语中是把杯中之酒一饮而尽的意思,而在日语中不必全部喝掉,随意喝些就可以,中国人把杯中之酒全部喝掉表示尊敬礼貌,日本人一般不劝酒,要对方勉强把杯中之酒喝光是不礼貌的。因此,文化背景的介绍、礼仪常识的教授等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日语会话课不可忽视的环节。

在考核方式方面,采用项目化的考核方式,分阶段实施项目考核并把考核成绩计入总分,完善过程性评价。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大幅度降低期末成绩所占比例,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并且细化平时成绩项目,平时成绩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分三个部分,其比例各占10%、40%、50%,让学生自己评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自身完成项目的重视程度,更能大大提高学生对同学完成项目的关注度,并且从同学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与技能,弥补自身的不足。平时成绩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分,不是一次性评分,而是学生在每个小项目完成后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分的平均分,可以在学期开始时给每个学生分发一张评分表,在学期结束前上交,统一核算。这样可以降低会话课程期末口试“一锤定音”而带来的偶然性偏差,因为会话期末口试一般采用分组形式,各组以抽签方式选定考核话题,然后教师根据会话内容提几个相关问题让每个学生回答,这样的考试存在难易程度的差异,偶然性大,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分阶段实施项目考核,还能使学生认真准备每个项目,因为每个项目都关系到自己的期末总分,这样充分地保障了项目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三、适度应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

为了使会话的情景和课堂讲解更加生动逼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和练习,需要适度地应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CALL)是建立在完善的多媒体硬件(电脑、投影仪、音响等)基础上的教学手段,为学习者提供仿真、动态、集成的语言学习环境。

如何能够适度地应用好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呢?首先要把握好展示与讲练的“度”,计算机等设备展示的课件穿插呈现相关的学习情境、文化背景等,是服务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练习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接受情况并作相应调整。其次要把握好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度”,教师通过计算机软件、硬件等设备和课件,与学生建立一种协作关系,进而展开练习并共同解决课堂学习中的问题,趣味性既能通过知识性的展示体现出来,又能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下的师生互动和学生的小组协作、团队合作而产生,还要把握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的“度”,将声音、文本、图像、动画、录像等多种信息整合在一起,使学生能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各种媒体互补,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使学生眼、耳、手、嘴、脑并用。

精心开发基于总务日语会话情境、商务日语会话情境、旅游日语会话情境、科技日语会话情境的课件(课程资源),是应用好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手段的基础,适度使用这些好课件(课程资源),是应用日语专业日语会话课程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环节。日语会话的课程资源,有录像的尽量使用录像,如果没有现成的录像,能够拍摄情境录像的,就尽量自己动手拍摄,录像的质量不一定很高,能够模拟真实工作情境即可,因为录像更具有真实感。如果暂时没有录像,就可以使用动画、图片烘托会话情境,还可以使用录音让学生体会会话情境并且进行模仿。当然,必要的文本能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点出重点和难点,详解新的知识点。教师课余时间要多学点多媒体课件(课程资源)的制作与使用知识,经常自己动手制作与课程设计相符的课件,自己制作的课件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在不断的制作与使用过程中熟悉各个硬件和软件的操作,从而恰到好处地把握其中的“度”。

总之,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日语会话课教学改革,要以应用日语专业学生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基于典型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实施项目教学,适度应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实现今后学生能够实现“新手、生手、熟手、能手、高手”职业岗位能力快速提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21.

[2]胡光明.论高职英语CALL课堂教学“度”的把握[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65-66.

[3]陈为民.基于工作过程的旅游日语教学改革及资源共享[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2):123-124,143.

[4]陈为民.激活高职日语专业实训课程的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2):35-36,38.

[5]陈为民.高职科技日语课程改革中对于“工作过程”的思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44-45.

第7篇:智能化改革范文

一、命题和评委选择

命题是保证比赛内容符合大赛要求,公平公正地使大赛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设计了初步方案之后,2012年6月20日至6月25日,命题组成员在天津集中封闭命题。期间各位专家的手机由会务组收存,房间网络切断,切断一切与外界的联系,保密工作严密,杜绝了泄题现象。新增挂箱采用现场确定设障,在比赛当天早上对电路挂箱进行设故障。在教育部、执委会的指导下,按照全国东西南北中地区的分布来选择评委,进一步体现了大赛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性原则。

二、大赛过程

参赛人员:本次大赛,有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列市共70位选手参赛,每个地区限定二名选手参加。绝大多数省份均派代表参加大赛,体现了技能大赛的广泛性与重要性。本次大赛的场地:在天津南洋工业学校和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的精心组织下,大赛场地设置非常整齐,设备部件及材料准备充分,得到好评。

三、比赛成绩统计

总计得分:3285分,其中最高分88分,最低分10分,平均分46.93分,及格数:22人,及格率:31%。8名选手荣获一等奖,其中广东1名、宁波1名、江苏2名、浙江1名、重庆1名、青岛1名。二等奖14名,分别是来自浙江、广西、天津、福建、宁波、山东、陕西、安徽、青岛、大连、江西、湖北、厦门的参赛选手。三等奖21名,分别是来自天津、深圳、重庆、福建、江西、四川、湖北、安徽、山西、海南、北京、黑龙江、广东、上海、青海、河南、辽宁、广西等多个地区的参赛选手。

分数 2011年人数 2012年人数

100~90 2 0

89~80 10 8

79~70 13 8

69~60 13 6

59~50 13 8

49~40 11 10

39~30 6 10

29~20 3 11

19~10 1 9

四、大赛评分办法

评分办法:这次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评分办法有了较大的改变,整个过程实行了“小组评判制”:即对某一选手的某一单项评分由三位裁判综合评判,然后给出一个相应分值,如发现两人评分有较大差异时,直接由小组内部讨论,再有差异则上报首席评委,指定命题组人员参与评判,最终取综合评定的分作为该项的分数。共有四个小组组成,分别为系统组、电气组、过程组、理论组等,每小组均有一个担任组长,避免了各地区评委的倾向性评分,使选手的得分更加趋于公平、公正。

评分流程与细则:本次大赛评分流程分为二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为比赛过程中的记录,命题组设计了评委任务分配表、评委现场记录表、项目违规情况记录表等现场表格。第一阶段各组裁判负责本组参赛选手比赛过程的记录和确认签字,这阶段仅作记录,不作评分。②第二阶段为评分阶段,命题组设计了四个小组的评分细则。第一组:空调制冷系统组装部分评分表(28分);第二组:系统吹污、试压检漏、抽真空部分评分表(17分);第三组:空调器接线、故障排除及电冰箱连线、排故评分表(30分);第四组:职业素质与安全操作评分表(10分)。

现场每个小组手中均备有各自负责项目的评分细则70份。依据评委现场记录表、项目违规情况记录表等现场记录,为其所分管的选手在分项评分中进行该项任务的打分,完毕后将分项任务评分表交汇总组汇总,再由录入组将每位评委的分数录入计算机,并计算出平均得分。

五、比赛总结

①命题工作提前7天在天津封闭进行,避免干扰,有利于做好命题的保密工作。

②在参赛设备操作台面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命题组前期准备和讨论过程充分,使命题更有新意,更接近实际,更符合理实一体化教学。尤其是通过任务书中设置的技能操作与电气维修的结合,使参赛选手将理论、实操、维修紧密联系实际,充分考察选手全面的职业能力,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③大赛新增了电气排故部分,电气故障题共分为二大部分,共设5个电气故障,占总分的15%。该项改变希望能够培养中职生在电气方面的维修与操作技能方面做到均衡发展,亦符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关于科学开展技能鉴定的相关原则,对各学校的教学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④各省、市领导与学校的重视。通过比赛结果可发现,选手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安全意识、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均逐年得到提高,技能大赛对学生的理论与技能水平的提高所起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出来。

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增加的新的电气挂箱。它将劳动部门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有关电气方面相关知识,均包含在内,同时也将原来符合中级工的考核要求上升到高级工甚至技师的技术层面。

⑥任务书要求空调系统设备布局尽量符合实际空调器的布局,除了内外机设备完全分开布放,还要求将所有外机设备安装在规定尺寸之内,管路的制作完全按照空调器生产厂家的工艺图纸要求,新增“L”型支架用以固定气、液阀。设备安装要求均已文字叙述表达。

⑦与以前相比,这次比赛成绩总体下降,其原因在于题目灵活、更接近实际,对实际空调器掌握透彻,对生产工艺较为了解参赛队,普遍得分较高。得分较低的选手主要失分原因是设备布局不满足实际空调器布局要求,对任务书要求不能正确理解。

第8篇:智能化改革范文

1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指导思想不明确,课程设置欠合理

目前,高职公共英语课程重视基础英语、理论课程的设置,它们占用了大部分英语课时,而对于与高职学生的未来职业息息相关、培养学生英语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英语内容却很少,这已经偏离了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

1.2 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单一,应用性不强

由于重知识、轻技能的思想根深蒂固,多年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基本上还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停地讲,学生一味地听,知识学了不少,但并未完全吸收,更无法学以致用,很难实现《基本要求》所提出的目标,不符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更不符合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发展的需求。

1.3 教材内容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脱离社会应用实际

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教材,它不仅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同时还担负着全面贯彻教学大纲的任务。目前在各类高职英语教材中,普遍侧重基础知识,内容设置偏难,而且没有摆脱应试的模式,缺乏较强的实用性,能指导学生进行情景交际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偏少,无法满足学生就业后的工作需要,缺乏较强的实用性。因此,教材内容注重将基础知识与职业英语的有效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1.4 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必要的职业能力

目前的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等学校升格而成,这类学校的英语教师常年面对英语基础差和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不愿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剧增,英语师资紧缺,于是新进了一大批年轻的英语老师,他们虽然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语言技能,但是缺乏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和必要的专业知识,导致其教学不能很好地与学生专业相结合,讲授内容针对性不强,无法体现实用性与职业性。

1.5 教学条件和设备不能提供强有力支持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语音设备简陋、落后,资料缺乏等问题,笔者所在学校虽然也添置了现代化设备,但也主要提供给英语专业的学生使用,公共课教师仍需拎着录音机去普通教室上课。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缺乏良好的真实语言教学环境,导致很多学生工作后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转换成实用的职业能力。

1.6 考核体系落后,无法测评学生英语的职业技能水平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考核测评环节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所设定的培养目标,但现行的公外英语考评体系往往把书面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注重对英语知识的考查,忽视对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及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它从根本上偏离了高职英语教学目标。

2 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标的英语教学改革设想

2.1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英语教学体系

2.1.1 明确课程目标

根据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现状,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目标应以够用为度;其次,为体现高职教育为职业教育的特性,要求公共英语课程要以实用为主,同时,也应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2.1.2 课程设置体现阶段性

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职业发展阶段和不同阶段的工作岗位对英语的要求,公共英语的课程体系设置应为三个阶段: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英语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2 改进公共英语教学方法

(1)公共英语教学依据课程培养目标,将教学重心从“教法”转移到“学法”,强调为“学”而“教”。高职教育强调“工学结合”,强调“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理念,要求公共英语教学要更加重视在实践中学,将任务教学法、项目导向法、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教学方法与情境教学法和交际法等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训练了语言技能,提高了未来岗位需求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

(2)采用英语分级教学。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出发,按照学生的专业,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分级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机会。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多数院校上课仍以大班型授课为主,但可以结合小组训练方式,也能达到基础知识、应用技能与英语职业技能共同培养的目的,从而优化大班教学的效果;根据学生的所学专业,对学生进行对应职业特点的英语教学,体现语言在职业岗位中的应用能力;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知名的英语学习网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当然,教师应给予指导并评价。此外,还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及校内外实训,这是学生与其职业、专业、岗位相衔接的重要阶段,使学生有机会在实践工作中提升英语职业技能。

(4)开发利用对路的公共英语教材。按照《基本要求》所提出的“实用为主,够用为主”原则,在编写开发教材时,把基础英语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结合,不仅要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职业技能的培养。

(5)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化、合理化。既然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标,那么其考核体系应以考核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为主。因此传统的以书面形式为主的单一的评价方式明显已不合理,要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要有终结性的评价,而且要增加过程性评价,如:平时课堂表现,单元测验,各项作业成绩,论文,实习实训表现,团队活动等。多元化课程评价应按照英语职业技能要求,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基础知识学习的情况、听说能力的成级及读写译水平,还有工作中所需要的学习态度等等,各方面都纳入考核范畴,再结合期中、期末书面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素质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学校应不断给教师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鼓励教师除具备英语知识之外,还应多参加企业实践,到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获取实践经验,如导游,翻译等,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

第9篇:智能化改革范文

【关键词】职业能力 工艺美术专业 模块化教学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16-0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规范教学。积极推进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因此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中职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积极探索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课程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一、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起步较晚,真正意义还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在探索新的课程体系、课程模式、实践教育、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1.课程模式基本是沿用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我国的大多数中职学校是在原计划经济时代的中专的基础上转型过来的,大体还是沿用传统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也基本上沿袭了学科型的课程体系,大而全的现象较为突出,与中职教育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强调教学应具有职业性、岗位性和应用性的实践性课程教学原则相悖。

2.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和职业界的联系不够紧,教学模式改革力度不大,教育质量不高,部分专业的课程建设缺乏相对的稳定性。

3.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关联度低。课程内容没有建立与岗位任务的联系,最突出的问题是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偏低,岗位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比较欠缺。

二、模块化教学相关理念

1.模块化教学的概念

模块化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在职业领域(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解构教学内容,按认知规律和能力本位导向重构课程,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改革和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

2.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1)以职业能力系统化为目标来设计课程;

(2)采用模块化课程结构;

(3)重点关注如何综合运用所获得的理论知识、操作知识、工作态度来完成工作任务;

(4)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 强调先呈现工作任务。理论知识、操作知识的学习和工作态度的形成是建立在工作任务完成的基础上。

三、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教学,必须根据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在职业领域(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实际工作岗位流程为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重新构建,探索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工艺美术专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1.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及设置原则

工艺美术专业课程开发及设计以传统中职教育课程的弊端为突破口,以国内外职教课改成功经验为借鉴,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群)需求为依据,以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讲求实用实效,它是一种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需要的适应能力素质为核心,全面进行工艺美术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

2.模块化课程的构建内容

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课程的模块化。它包括四方面内容:

一是模块的搭建,课程模块是一个个项目化的学习单元,它把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一门模块课程可以设计为若干个模块,一个模块又可以分为若干项目,项目之间,模块之间,依据工作逻辑和工作任务的不同而有差异,可以通过多条路径来选择,如工作对象、产品、岗位、操作程序、系统和设备的解构等。

二是模块组合,模块内容通过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习单元和任务的组合,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模块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递进的。

三是任务要求,主要是针对职业工作岗位过程所需要的单位任务,对需要采取的动作和行为进行描述,包括了实践技术知识、技术理论知识及拓展知识的内容。

四是技能训练,明确训练的项目名称、工具、材料、场地及操作步骤通过这种动态学习方式完成阶段性学习目标,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3.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的内容主要是对课程的解构和重构的改革。

(1)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进行课程解构

一方面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这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体化的,是具有职业岗位或者岗位群的专业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是要对职业岗位进行深入的工作分析,确定从事这个职业所要求的能力标准。这种课程解构的核心意义在于突破了以知识体系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建立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标准。

(2)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导向进行课程重构

首先,对形成职业岗位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清晰的梳理,确定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的基本内容。其次,根据专项能力来划分课程模块和模块化课程的主要内容。再次,确定每个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基本环境、教学组织。然后,根据模块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最后,明确知识、技能、态度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如何运用所获得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态度来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形成在复杂工作情景中做出判断和采取行动的能力。

四、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成效

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目标面向职业岗位群,把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课程目标,把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缩小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1.建立了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打破了“三段式”纵向学科体系,构建了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为中心的横向体系——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遵循了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吻合,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课程的弊病。

2.实现了课程内容综合化。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具有相对独立和便于灵活组装等特点。有利于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将相关知识、技能、态度等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形成综合化课程,还有利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3.实现了课程教学现代化。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开发的,必须在真实(仿真)的工作场景及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现代化。

4.实现了课程评价社会化。对工艺美术专业模块课程的评价是由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完成的,这有效缩小了课程教学与生产现状及职业要求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与就业能力。

5.有效地促进了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工学结合”。为了达到模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专业教师们必须努力钻研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学校必须主动加强与现代企业的合作,以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成功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

综上所述,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培养的是在艺术设计领域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中等技能型、应用型和实用型专门人才。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教学是有效的途径,也是改革的方向之一,其构建与实施还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相当的局限性,本文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专家同行的指点,共同促进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宁.对中职学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D]. 包头: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刘晓.课程的解构与重构[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3]谢海涛. 从中德艺术设计教育的差异看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J].装饰,2009(01):103-105.

[4]周鹏程.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138-140.

[5]周海清.湖南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以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