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业计划论文范文

创业计划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业计划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业计划论文

第1篇:创业计划论文范文

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落后

化工企业主要任务是有效组织生产进而创造利润,所以中心工作围绕生产和经营,而对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滞后于技术进步的需要。

2.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不到位

大部分化工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立足于实际创效,也就是在成果转化成效益后才有激励,激励方式单一,而对创新的过程激励微乎其微,尤其在鼓励试验性的创新和原创方面激励缺陷更为明显。3.缺乏足够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参与创新本身所需资源,还需要强有力的后台支撑体系,而化工企业目前普遍缺乏系统的人、财、物的支撑。

二、化工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划分

技术创新过程根据创新的成果显现可以划分为技术创新准备期、投入期、产出期、后评价期。

1.技术创新准备期

技术创新准备期有两层意思,一是企业确定了明确的技术创新目标,并据此制定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技术创新规划,搭建了高效的组织机构。二是科研人员到位,岗位职责明确,科研目标定位准确,科研人员也做好献身科研的准备。

2.技术创新投入期

指技术创新定位,项目明确后,技术创新组织和技术创新人员按照既定方针、目标和要求,实施技术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技术创新中持续时间最长。创新组织为技术创新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和创新保障,并在方向和政策上予以指导。技术创新人员付出艰辛努力,在实验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自我思维模式,而行为上的付出、思想的创新、方向的多变性都会随时随地考验一个科研人员的意志。

3.技术创新产出期

是整个技术创新的落脚点,有了前期的准备、努力,就有了技术创新成果。技术创新产出期是对准备期和投入期的全面检验和总结。不管是新技术的应用,还是新产品的出世,都使企业和科研人员有了物质鼓励和精神满足,又会产生新的动力,继续推动技术创新。

4.技术创新后评价期

是在技术创新成果鉴定完成并在推广使用后,在追求创新成果转化后的利润过程中的评价过程。由于技术创新成果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特征,创新利润容易溢出或不足,加强后评价工作,是对整个技术创新过程的总结。

三、化工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激励及平衡控制

在技术创新中建立过程激励机制,注重从创意提出,到项目实施、成果转化、市场开拓的全过程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具有正面导向作用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使命在于追求效益最大化,将效益和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挂钩需要做好平衡控制。同时平衡控制好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可以解决好各层面和群体对技术创新的利益诉求。

1.准备期的激励机制

在准备期的激励实质上是对技术创新从源头实施激励,实质是对技术创新“概念”的奖励。主要包括科技创意、市场调研、合理化建议等。其中科技进步创意奖旨在开拓科技人员创新思路、寻求创新课题、保护创新成果、激发创新热情,鼓励原创性建议。市场调研奖作为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专类子项,主要奖励对行业、产品、技术具有全局性趋势研究,对技术创新具有指导意义的重大市场调研课题。合理化建议激励目的是对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奖励,推进群众性合理化建议的深入开展,因为合理化建议是实施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

2.投入期的激励机制

投入期的激励重点在于对技术创新的过程激励。主要包括科技项目过程激励奖,其目的是针对部分持续时间长、实施难度大、参加人员变化多、影响深远的重大科技项目,对关键节点实施激励可以确保其能按照计划节点,稳步推进,并最终取得预期效果。

3.产出期的激励机制

产出期的激励分成果激励和成果转化激励两种。成果激励主要包括科技进步奖,目的是对具有自主创新,能形成知识产权,完成工业化应用,具有良好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科技成果给予的奖励,可以细化为包括科研开发、新产品市场开发、推广应用、论证及重大工程建设等类别。成果转化激励主要包括科技项目利润提成奖、专用产品激励奖,其中科技项目利润提成奖旨在对在开发新品,市场开拓,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耗能耗,提高生产效率等工作中取得直接新增利润的科技成果。

4.后评价期的激励机制

在注重技术创新激励的同时,同样注意不断巩固技术创新所取得的成果,启动对科技进步获奖成果连续三年及以上后评价工作。企业科技主管部门要跟踪获奖成果,对获奖成果效益、效果进行连续三年评估,向上级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提出评估报告。构建技术创新的风险分担机制,对效益、效果不能巩固的成果,要采取负激励,通报批评或者必要的责任考核是可以采用的方法,尤其是对直接责任人的负激励,更会促进技术创新的实效。

四、化工企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在技术创新中,建立系统完善的配套支撑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是必要和有益的。支撑体系也是技术创新的激励的补充和完善,以及为完成这种创新而建立起的保障措施。

1.组建技术智库

大型化工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技术智库,有效指导技术创新。从创新方向、领导和组织、成果评审,智库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2.充足的资金支持

技术创新需要“下本钱”,要舍得投入。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紧跟市场需求,更要引领市场需求。在追踪和超越前沿技术时,前期的必要资金投入会很好地促进技术创新。足够的资金投入保证了装备的更新升级、科技实验的材料费用支撑。

3.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具体做法包括在人才的引进上注重针对性、适用性和计划性,注重考察引进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注重与大专院校合作培养模式。以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带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加强内部经验交流、论文、对外技术交流,开扩技术人员视野。注重年轻科技人员在实践中锻炼成才。建设仿真培训系统、培训信息化平台,搭建科技人员专业知识培训信息化体系。

4.持续完善的硬件支持

企业在技术创新上要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急需优先的原则,加强科研硬件设施的建设,持续提升技术创新手段,为科研人员开展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提供有效的硬件保证。同时编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5.信息化的软件支持

适应全球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化工企业需要建成高效实用的企业信息化软件体系,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查找资料、收集信息的方便、快捷通道。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使技术人员方便、及时查询企业内部生产、技术、管理及相关信息,实现企业办公自动化、资源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同时需要建设科技情报信息网络,方便查询相关技术领域的最新信息,收集资料,了解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为研发工作提供信息资源。

五、结论

第2篇:创业计划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金融危机;产业发展

前言

金融危机早已像瘟疫一样在全球蔓延开来,在全球金融环境一片混乱的情况下,中国在应对这一次金融危机的挑战的时候,却在一些行业看到了希望和机遇,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其中之一。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当人均GDP在1000-5000美元时,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制造业、加工和传统服务业;当人均GDP在5000-10000美元之间,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科技创新、创意产业、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产业。中国的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完全可以满足这类要求。所以在这样混乱的时候文化创意产业反而显示出了自己的光辉,展现出了朝阳产业的魅力。

一、现阶段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

(一)国际经济发展现状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逐步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向国外扩散。特别是2008年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变化,迅速演变成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全球各国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各个行业都受到了相应的冲击,主要体变现在:

金融机构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和经营危机。无论是美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都未幸免,金融市场呈一片混乱。美国五大投资银行破产,特别是具有150年历史的雷曼兄弟投资公司的破产,使得世界各国银行和投资人损失巨大。部分国家财政危机,国家经济濒临破产。金融危机发生后,冰岛、波兰、匈牙利、乌克兰、阿根廷和巴基斯坦等国家经济濒临破产;为了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各国政府不得不为银行大量注资或收归国有,但仍然难以避免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和经济衰退。

世界经济将步入较长时间的衰退。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必然面临一轮较长时间的衰退。其主要体现在:订单与消费的急剧下降,使众多企业经营困难。通用等大企业的倒闭或减产。金融业、制造业、建筑业就业人数的下降;世界失业人数的激增,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预测,2009年全球失业人数将达到创记录的2.1亿。除此之外,世界各国股市连连暴跌,大多下跌幅度在40-70%之间,给世界各国投资者带来约30万亿美元的损失。

但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看,在经济危机时引起的人们的信心不足和精神上的空虚与不满往往增加了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量,有时更形成短时间的井喷。

(二)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负面影响超出了原来的预期。

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下行风险比预想的要严重,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0%,为2003年以来最低水平。

2.对投资的影响。受金融的牵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面对当前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的经济形势,企业对经济增长信心普遍不足,加上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明显不足和国内银行放贷更趋谨慎等因素,企业投资的意愿和能力。

3.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相当高,进出口总额已相当于GDP的2/3左右,其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对象。这次金融危机使这些国家经济走向衰退或增速放缓,从而对外需求降低,进口萎缩。2008年11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急转直下,是自2001年10月份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出口方面,11月出口增速由上个月增长19.1%逆转为下降2.2%;进口增速由上个月增长15.5%逆转为下降17.9%。

4.对消费的影响。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景气、股市低迷、企业效益下滑、失业增加等因素,降低了居民收入预期,消费增速开始放缓,一些消费热点明显降温,消费者信心逐渐下降。1~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呈现负增长态势,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累计增幅分别下降18.3%和19.2%,住房消费处于2000年以来最为低迷的时期。

5.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全国工业生产增速迅速回落,对沿海地区影响时间早,对中西部地区影响速度快。下半年以来,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连续6个月下滑,平均每个月回落1.3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四季度才出现明显回落,平均每个月下滑3.5%和2.8%。

6.对主要行业和企业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产业联动传染机制影响,受金融危机影响的领域由外向型行业正在向内向型行业扩散,多数工业行业的生产增速开始放缓,特别是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受到的冲击更大。1~11月份,电力、石化、冶金、有色、建材、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医药和烟草等11个大类的工业行业增加值增速均低于上年同期。从企业层面来看,受国际国内需求萎缩、原材料市场价格大幅下降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不少企业订单明显减少,库存大幅增加,资金严重短缺,一些企业不得不限产半停产或停产。

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上述情况的发生,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资金链条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断链现象,资金的缺乏使许多在进行的项目无法继续;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受阻,海外市场减少;消费者对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能力明显减弱,导致该行业呈现短期的低迷。而随着金融危机的继续,经济的持续低迷使人们对未来的信心不足,反而引发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渴求,促使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一时期又突发出无限的潜力,市场需求量的大增,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使该行业有更加充足的资金进入,出现良好发展的态势。

二、金融危机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和问题

(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2005年就有统计显示,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每天创造着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占全球GDP总量超过7%。因此,文化创意产业被冠上“朝阳产业”或者“黄金产业”的称号,各国政府都鼎力支持着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该产业的发展乘风破浪。我国各地区都出台相应的政策以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杭州、长沙、成都等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尤为迅速。例如上海创意产业中心于2005年初正式挂牌运作,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十一五期间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上海改造利用了100余处老厂房、仓库,形成了独特的创意产业园区,如昌平路新型广告动漫影视图片生产基地、共和新路上海工业设计园、杨浦区滨江创意产业园等。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为该市创造了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契机。根据上海统计局的预测,文化创意产业将是十一五期间上海经济发展的重点,占GDP得比重也将增加到10%以上,争取用20年时间建成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创意产业中心之一。而北京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早已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每年拨出5亿的专项资金,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包括对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北京798艺术区、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北京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和中关村软件园区的支持。

与全球金融环境的一片看跌的形式相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带着逆流而上的力量形成了一股暖流。以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创意产业发展比较早也比较完善的大城市为例,2008年,北京经济增长12.3%,创意产业增长19.4%;上海经济增长13.3%,创意产业增长22.8%;深圳经济增长15%,创意产业增长25.9%。显而易见,这三大城市的创意产业增长幅度都远远高于其经济增长幅度.

金融危机反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契机。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初期的影响,资金链断裂,通常投入到金融、地产、制造的大批资金由于投资风险加大,投资信心不足而转投到创意无限的文化创意产业当中,加快了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同时也加快了其他行业的产业调整。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下,低迷的经济,大企业的倒闭导致大量的裁员,使不安的因素四溢,不稳定、动荡的社会使人们的内心更加的迷茫不安,这个时候人们需要一个可以宣泄的出口,而创意产业在这时迎合了这个需求。以致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个时期逆市发展,同时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就提出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扶持和重点发展,多个省市都将创意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推进了其的快速发展,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的不理想和局限性。其呈现的问题主要有:

1.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许多人对创意产业的内涵、外延、特点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认识比较模糊,我国尚未核定文化创意产业的门类。目前对创意产业政策的理论分析仍语焉不详,政策设计明显缺乏基础理论研究的强力支持,使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明显落后于实践,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得不到理论的支持,在理论层面无从应对,相关的专业书籍和资料都较为陈旧,跟不上快速发展的该行业的要求。

2.特色不足。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保留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各个地区有丰富的区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几年地区政府逐渐重视发掘特色产业,如休闲旅游业,但在产业结合地区特色上,我国仍然发展得不足,例如在黄山景区和在张家界景区买到的旅游纪念品都大同小异,无非是水晶工艺品、玉石、茶叶、中药材之类,并且相似度极高。这些纪念产品的开发完全没有将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民族特色、景色风光的特点结合进去,缺乏地方特色和新意,完全不具备纪念意义。这说明目前的创意产业在有效结合民族特色、区域特色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

3.人才缺乏。我国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创新,传统教育培养的学生基本上追求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相近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直接导致创造性人才的不足,特别是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直觉感悟的人才奇缺,人才的素质无法满足产业需求,尤其是在将文化和科技紧密结合的创作环节,原创能力和核心创意能力亟需提高。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对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创意产业还没形成独立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大多来源于传统产业;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许多方面都还处于摸索阶段,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究竟要如何培养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培养方法。虽然全国已经有40多所高校开设了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但是培养方式陈旧,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相应的实习基地,当然很难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无法适应该行业的变化。美国南加州出了很多的艺术和影视人才,因为它靠近好莱坞,很多的课程直接搬到了好莱坞,许多一线的经验也就直接传授给了学生。

4.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产权保护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我国在这方面是比较落后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执行力度也不够。突出的表现是我国产业化水平低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还不尽人意,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不够,各种盗版产品泛滥,很容易对创意产品的创造者造成伤害,从而损害产业的发展例如像2008年大热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虽然有官方授权的衍生产品制造商,但是市场上喜洋洋的盗版衍生产品随处可见;早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半年,上海的市中心、地铁站通道等人口流动大的地方就已经出现贩卖假冒的世博吉祥物“海宝”的摊贩。这些情况不仅对相关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国家形象的树立也是不利的。

5.文化创意产业的园区建设低端化倾向明显、区域合作层次较低,完整产业链尚未形成。近几年,全国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方兴未艾,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和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不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的创意企业规模小、原创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弱、经营模式亟须创新,导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背离了创意的核心而重回产业低端,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在地域合作方面,以珠三角地区为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各自为战的分割状态,未能形成有效的合作联动机制与粤港澳的合作更是停留在较低层次。此外,创意产业虽与高科技行业(如动漫、软件等)互动较多,但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不足,自身的产业链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和延伸,影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开发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塑造。

三、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

“文化创意产业”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等。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技术整合性,对于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目前,全球每天自创意经济创造的产值是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得更快,美国为14%(1996年开始,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增长率已超过其他所有传统产业,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来源),英国为12%(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9%)。

许多国家很早就注意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和活力,投入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而他们的发展经验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一)英国经验

英国是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定义和内容的国家,也是第一个政策性推动创意产业的国家,创意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更需要高端的政府服务。所以英国成功的要诀即是运用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1997年5月布莱尔出任英国首相,第一件事就是成立英国创意产业领导小组,把推广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拯救英国经济困境的有效办法。创意产业的推动政策主要包括:创意出口推广、教育及技能培训、协助企业融资、税务和规章监管、保护智慧财产和地方推动自等6项,是目前国际上产业架构最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同时强化财政、金融调控,为创意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英国政府协同金融界和有潜力的民间投资者为它们提供资助,逐步建立强大的创意工业财务支持系统。以奖励投资、建立风险基金、提供贷款及区域财务论坛等方式作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财务支持。例如英国科学、技术及艺术基金会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个人从业者提供发展资金;政府的小型公司贷款保证计划为苏格兰企业连续5年提供2500万英镑作为创意种子基金。正因有这样良好的扶持政策,才使英国从1997年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9%,大大超过传统工业2.8%的增长率,是其他产业的3倍。2002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809亿英镑,占经济总量的9%,显示英国经济从制造型向创意服务型的转变,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创意产品生产国。

(二)美国经验

美国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占GDP的5.24%;创造就业800万个,接近全国总就业人数的6%。在1977-1997年间,版权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达到6.3%,而同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2.7%。在1977-1997年间,版权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达到6.3%,而同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2.7%。在这20年间,美国版权产业就业人口翻了一番,达到380万人,占美国就业人口总数的2.9%平均年增长率达到4.8%,而同期美国经济就业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1.6%。1997年美国版权产业从国外销售和出口中创利668.5亿美元,超过了包括农业、汽车、汽车配件和飞机制造在内的所有主要产业。——2001年,美国的版权产业为国民经济贡献了5,351亿美元左右,占国内总产值的5.24%。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已遭遇了多次经济危机。尽管每一次经济危机所处的时代、产生的根源、波及的范围、带来的影响各不相同,但美国文化产业却愈挫愈勇,以百老汇和好莱坞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往往成为萧条时期的经济增长点。

从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结果来看,美国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不仅没有受到冲击,反而逆势而上,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快的发展速度,像美国迪士尼、兰登书屋和美国的电影工业等,均是在那个时期发展壮大起来的。由此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

美国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两方面:

一方面是美国高度重视对创意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科技含量高已成为美国创意产业的一大特征。以影视业为例,每一项可能对影视产业的创制与传播产生影响的科技成果,几乎都会同步运用于电影电视之中。在大众传媒领域,如印刷复制、录音录像、电子排版、网络传输、数字化、地球通讯卫星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美国创意产业具备了向全世界扩展的“桥梁”和“利器”。在图书和唱片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的网上售书等业务,极大地促进了其销量的增长。

另一方面美国重视创意园区建设,创建企业孵化器。创意园区是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平台,它通过提供一系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帮助处于初创阶段或相对弱小的新创企业,使其能够独立运作并健康成长。1956年,美国人乔曼首次提出了孵化器概念,并在纽约成立了第一家企业。从1980年到2001年,美国的船业园区数量从12个迅速发展到900个以上。美国创意产业园区主要有4种形式:政府主办的园区、私人主办的园区、学术机构主办的园区、公私合营的园区。这些园区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目前美国很多创业园区集团本身就是新创企业,它们不仅向其他新创企业提供办公场所和设施,而且还提供更加全面的管理咨询,包括企业发展和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竞争研究分析、法律顾问、会计等。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创业者和风险投资的联合,将巨额资金与大量具有创意的新创企业结合,同时喜迎了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加盟。

(三)日本经验

日本在近20年来,几届日本政府都把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日本的创意产业发展有自己的特殊性。首先是有比较成功的市场动力机制日本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市场动力机制的成功解决,如日本在照顾国情因素和吸收西方文明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并重,奖励与惩罚、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综合型的动力机制。同时日本社会所极力提倡的“命运共同体”与“团队精神”都很自然地使个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其次是比较严密的宏观经济计划。日本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而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文化创意产业模式。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功能是制定发展战略和经济计划,经济计划对企业起着“指导”、“引导”和“预测”的作用。1996年,日本确定了“文化立国21世纪方案”;1998年的“文化振兴基本设想”又提出,要把文化的振兴提高到国家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对文化进行重点投资,认为对文化的投资是对未来的先行性投资;2003年又制定子“观光立国战略”。对振兴地区和地方文化,日本政府明确规定:政府应支持地区文化活动,包括重新挖掘、振兴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和祭祀活动等;制订长期规划,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提供全面支持;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联手举办全国规模的文化节。

(四)韩国经验

韩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战略主要有三步。第一步是实行立法保障。以此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规范经营秩序,凝聚国力、民力,确保文化产业高效有序发展。1999年2月,韩国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界定了文化产业的范畴,对政府扶持文化产业的职责范围、实施手段、运营规则、组织机构、财源筹措及使用方法,均做出具体规定,做到政策落实,有法可依。依据该法,韩国政府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和实施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21世纪文化产业展望》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和政策引导,针对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适时采取有效的扶持对策。第二步即打开资金瓶颈。资金供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血脉”。韩国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规律,贯彻“选择与集中”的原则,对选定的重点扶持对象,从创业到研发、创作、制作和营销、流通的每个阶段,都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在国家财政全面吃紧的情况下,文化事业预算反而逐年增加:1998年占国家财政预算0.62%,2000年首次突破1%,2001年大幅提高为9.1%。同时动员民间资本,建立官民共同投融资体制,是韩解决文化产业资金的有效办法。具体做法是运作“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韩文化产业振兴院在2000年至2001年的两年里,先后组建17个“投资组合”,融资总额达2073亿韩元,其中政府350亿韩元,民资1723亿韩元。在此基础上,运作日臻成熟,成功率大幅提高,年融资达1000亿韩元以上,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最后一步为税收优惠激励。韩国政府根据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提高扶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从事知识基础产业的小企业实施减税优惠。

四、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

无论是工业经济时代,还是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生产力、推动力和影响力,都超乎了人们的想象。“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的互动,展示出这一朝阳产业的广阔前景尤其是在经济萧条的背景下,我们透过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审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发现经济危机的出现一般都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勃兴。我要善于从危机中抓住契机,推动文化产业逆势而上、加速前进。

宏观经济的萧条期往往是文化产业的机遇期。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期或萧条期,往往是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在这个阶段,经济会出现低增长与高失业,但出于提升竞争能力和获得精慰藉的需要,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消费与投入不降反增。同时越是经济萧条文艺创作就越有素材、越有灵感、越有创新源泉,正所谓“文章僧命达”、“诗穷而后工”。审视美国、日本和韩国文化产业在经济危机时的发展,我们可以获得很多规律性的认识和有益的启示。美国的经验表明文化产业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支柱。

所以我国应该借鉴他国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的经验,加快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

(一)将发展创意产业列入国家创新计划

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两大引擎,它理应成为国家创新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建议学习英国的经验有计划的使用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尽快出台与“科技创新”并驾齐驱的“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和近期行动计划。同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并合各种文化资源,通过应用技术的嫁接为各产业的创新服务。

(二)营造宽松宽容的文化氛围,鼓励各类创意产业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文化创意的繁荣需要宽松宽容的文化氛围,对各种文化创意,只要无害就应允许其存在。同时创意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国本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多民族必定又孕育出了多样性的文化,同时东西南北地域的差异性使中国的民族文化和风俗更加的丰富,可以成为文化创意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库,在此基础上通过文化的交流可以促进创新,可以为文化创意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学习美国的经验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推进包括协会、研究机构、大学等非营利组织的建设,将研究与应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可以更广泛地开展国际交流吸取国际经验。为此建议:尽快成立全国性创意产业协会,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协助政府推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监管产业的运作有效的将创意产业这样的朝阳产业引入良好的发展方向。同时建立国家创意产业品牌促进中心,定期举办节事活动,设立国家级的创意产业大奖,以吸引和培养文化创意方面的人才,并为创意企业和产品提供信息、展示、推介等公共服务。

(三)制定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建议政府学习英国政府的做法为创意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并协同金融界和有潜力的民间投资者为它们提供资助,逐步建立强大的创意工业财务支持系统,同时给予一定的财政倾斜,成立专项资金,以奖励资助、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等方式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对公益性文化创意产业相目应当给由于更多的扶持,逐步建立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建立创意产业的投资基金,担保基金,鼓励创新的奖励计划和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的财政支持政策等;制定支持中小创意企业的发展政策,包括促进投融资与风险分担的机制、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作、加强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人才培养等;对一些市场化程度高的文化创意企业,可以积极大胆的引进并合理利用外资,鼓励外商在该领域直接投资;出台“中国创意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指导性意见,以便各级政府部门在实际操作中能够规范并有效地落实国家发展创意产业的各项鼓励政策。

(四)制定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用地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发展

对于像文化创意产业这样低耗能,低碳的产业,应该多方面得政策优惠,特别是在用地方面,为创意产业的发展预留空间。特别是如今土地资源不足的一级城市,尤其要注意发展空间的腾换,应鼓励城市建成区内的废旧厂房、仓库等存量房地资源以廉租等的经营方式吸引文化创意企业的入驻对废旧资源的再次利用。北京的798是这方面成功的典型,它不仅成功的对废旧资源再利用,也降低了文化创意类企业的运作成本,同时成为了著名的新型文化区,吸引了大批游客发展了旅游业,达到了一举三得的资源高效利用开发。

(五)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创意产业的易复制性使其相对于传统产业来说风险更大、成本更高,只有实施比传统产业更为严苛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才能为创意产业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创意之父霍金斯曾言知识产权(专利、版权、商标、设计)是创意经济的一种货币,知识产权保护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是“中央银行”,对此,我们应该借鉴韩国的做法,实行全面系统的立法保障,以此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规范经营秩序,凝聚国力、民力,确保文化产业高效有序发展。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会损害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再创新的积极性,就如当今的中国歌坛,优秀的原创歌手和歌曲匮乏,优秀的音乐人和歌手都无法以出音乐专辑盈利,全靠走穴挣钱,唱的永远是那么几首歌,盗版的泛滥和网络下载的兴起将中国音乐人逼到了绝境,中国音乐市场的衰落时必然的。为了不让创意产业也重蹈覆辙我们必须将该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尽早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形成一种尊重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的社会文化氛围,创造出一种保护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的软环境,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

(六)吸引并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

目前我国的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是创意人才的匮乏。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和集聚创意人才是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环节。大批量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我国未来文化创意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前提,从近10年来的经验来看,各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无不得力于各国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到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美国和日本的游戏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相互竞争的状态,与其丰富的人才资源的强大支持分不开。国内创意人才的培养,受到原有教育培训机制的制约,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应该相应的创造新的培育机制培养大批量创意人才,推动我国创意产业的健康高速的发展。着力培养创意产业的领军人物,重点吸引一批海外从事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那些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又有宽阔国际视野的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对于已经在文化创意产业工作岗位上的年轻专才,应营造宽松活跃的工作环境,鼓励其大胆创新,采取各项激励措施,奖励先进,不断激发其创新热情。

(七)以举办如上海世博会这样的世界级的会展为契机,推进中国创意城市的建设

世界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从产业层面的第一阶段发展到创意经济的第二阶段,一些发达的国际大都市已进一步向“创意社会”第三阶段发展。我国可以汲取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经验,推进中国创意城市的建设,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创意示范城区”的试点建设,跳出单纯的“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局限,将创意结合在城市规划、旅游休闲中去,例如成都的合江亭由于其百年好合的美好寓意而成为成都人结婚必到的地方,由此在合江亭前的斑马线被画成了粉红的型心的“爱情斑马线”,这就灵活的运用创意将人们美好的祝福运用到了交通设施中去。又如深圳的大芬村,由于加工出口油画而成为世界油画的生产基地,而大芬人更是借此机会将村内的建筑外墙都画上了各种彩绘使原本平凡的小村庄成为一个充满浓郁艺术气息的艺术村,这就是将创意充分的运用到了城市规划建设当中去的典型。借鉴这些成功的创意方式实现创意硬软件的互动,在街区、社区的地理范围内实现将创意与平凡的生活巧妙的结合,真正的实现创意随处可见,创意无处不在,展示出中国文化创意的活力,推进我国创意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喻翠玲.英美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9(2):69-73.

[2]刘晗.在金融危机中“做创意”[J].职业,2009,(19):14.

[3]周任远.上海创意产业聚集现状分析及动因探讨[J].管理观察,2009,(5):13-14.

[4]曹新卓.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巡览[J].中国商界,2009,(1):46-47.

[5]陈泽珲.金融危机之际正式文化雄起之时[J].今日中国论坛,2009,(4):45-48.

[6]领导决策信息.10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J].领导决策信息,2009,(2):26.

[7]厉无畏.创意产业:经济寒冬里的一股暖流[J].中国流通经济,2009,(2):4-6.

[8]李世忠.创意产业概念析[J].生产力研究,2009,(9):130-132.

[9]埃德蒙•菲尔普斯.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挑战——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增长新动力[J].中国流通经济,2009,(3):4-6.

[10]黄志祥.金融危机对传媒业的影响与对策[J].新闻与写作,2009,(6):18-20.

[11]李光斗.创意经济迎战萧条[J].现代企业文化,2009,(5):34-35.

[12]魏爱梳.创意产业文献综述[J].经济论坛,2009,(1):64-66.

[13]柳士发.创意中国宣言[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132-145

[14]赵斌发.达国家医疗救助制度模式及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9,(6):116-125

[15]UnitedNationConferenceonTradeandDevelopment.CREATIVEECONOMYReport2008[M].UnitedNation,2008.

[16]Marta-ChristinaSusie.TheCreativeEconomy[J].LESIJ.2008(1).

第3篇:创业计划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各种效用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人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信息、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它们的交流与分享是提高人的创新力的关键。优秀的企业文化恰恰能够实现三者的内在统一,它构成了企业创新能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从企业管理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理论,是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到行为科学、以及现代管理的一场新的管理革命,是当代管理科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被人们广泛地称为是企业经营成功之道,目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各种效用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突出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强调在企业内建立起一种企业员工认同的价值观,以这种价值观形成企业精神,以企业精神为核心形成系列管理行为和活动。魏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得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所奉行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

二、企业文化的特征

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教授约翰·科特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就是: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在不远的将来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兴衰、企业发展当然是由多种因素所形成的。但企业文化肯定对企业兴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总结企业文化大体包含四个特征:

1.以人为本。人是企业的主体。企业文化则主要研究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在员工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因此,企业文化必须从员工的角度出发来协调企业的内部关系,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来沟通企业的外部关系。如果企业文化脱离了“以人为本”这个中心原则,那么它也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终将被企业抛弃。

2.以文化人。企业文化不同于泰罗制、不同于行为科学、不同于理性主义管理、不同于过去的行政型企业管理,关键在于它能够“以文化人”,运用文化的特点和规律于管理之中。通过文化来改造人,使人能够产生创造性、自觉性,从而对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然后发挥其积极性并作用在工作岗位上。这是一个作用的积累。

3.文化自觉。文化自觉这个词来源于老先生的著作。文化自觉主要指企业家用文化的视点去查找企业问题根源的自觉性。大部分企业家在分析企业不景气的原因时,往往强调资金问题、体制问题、包袱过于沉重的问题等。不可否认,这些问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但这些都只是现象,它们并不是决定因素。真正的决定因素是文化,是企业家管理行为背后的文化,是员工的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行为背后的文化,这才是根本问题。所以企业家要想经营好现代企业,必须具备文化自觉性,不具备这一素质,就不能成为未来的企业家。

4.文化主导。在所有的管理要素中,必须有一项是主导因素。像泰罗制以经济要素作为主导因素,行为科学把满足每一个体的需要作为主导因素,企业文化则是把文化的培育放在各要素的首位,使其成为主导因素。既然文化的培育成为企业文化的主导因素,那么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一定要花大力气去培育企业的文化。

三、企业文化中的创新文化

在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企业和发展中国家企业之间形成了一条巨大的技术鸿沟,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根据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通过技术转移(主要表现为技术模仿、扩散和技术溢出),可以缩小这种差距。Caniels(2000)指出:“知识(技术)溢出是通过信息交流而获取智力成果,并且不给知识的创造者以补偿,或给予的补偿小于智力成果的价值。知识溢出与知识扩散是不同的概念,知识扩散的含义更广,它覆盖了知识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各种方式,而知识溢出则只是其中的一种”。

当今世界,在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一种社会主题。创新变成了企业的生命源泉,生产规模或成本不再重要,而创造性和灵活性是最宝贵的资源。自然人或者法人这个经济活动主体本身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新经济时代的企业自上而下,每个毛孔都必须充满着创新,通过自身主体创新的确定性来对付明天的不确定性。

一些研究表明,成功的世界级领先企业,“更多的是由超越现实的抱负和在低投入产出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来维系的,很少是由共同的文化或制度的承袭而维系成一体的”。因此强调,“如果要解释索尼、本田或雅马哈公司的成功,真正应当研究的是它们在善用资源方面的特点,而不是管理方面的特点。西方管理人员不应过分重视对日本文化的学习,而应确保本公司有充足的奋力拼搏能力,促使大家不懈地追求更好地利用资源的机会”。正因如此,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文化与传统企业文化强调创新有着差别很大的价值取向和具体内容。前者更加重视经济主体的独立性、个性和灵活性,提倡和保护具有个人冲动的“灵感”和独创性,鼓励不畏风险,激发创造热情,允许尝试失败,对人的尊重首先要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正当欲望,使其才能、智慧得以充分释放方面,而对工业经济中所提倡的“集体观念”、“群体意识”、“步调一致”、“绝对服从”等传统企业文化理念则持批判态度,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个性、创造性。事实上,世界软件开发史上所有的重大里程碑始终都是由个人或很小的组织所创造的。适合个人创新、组织灵活机动、完善的人才流动体系正是使硅谷始终充满新活力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因素。

四、企业文化中的知识管理

安德鲁·卡内基说过:机构拥有的唯一不可替代的资本就是员工的知识和能力。企业要做到以知识领先带动企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必须对企业文化中的知识加以管理。

知识四企业中的各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是这些人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这些人探索,人之企业和企业文化的框架总和。真正的企业往往注重企业员工的学习、培训活动。由企业提供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即期收益和跨期收益的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短期内提升企业成员的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的整体绩效

IntegerPerformance)。除了企业培训,现代企业人力资本的自我培训也越来越重要。“干中学”即边干边学是指在工作当中自觉和不自觉的学习他人的知识、技术以及互相学习。由于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个人单靠企业培训来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是不现实的,个人知识、技术等的获得往往是十分落后于知识本身的发展,这就要求人力必须自觉的学习。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向他人学习和互相学习,这个学习过程几乎没有什么投资成本(边干边学极大地减少了人力资本的机会成本),是一种极为可取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结合人力资本的学校教育阶段,我们可以看出对一个人而言,个人在学校学习期间的个人收入几乎为零(如果允许学生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则个人的收益不为零,但一般来说相对于未来收入是很小的),而人力资本真正起作用的阶段是在工作阶段,也即人力资本只有和非人力资本相结合,才能体现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人力资本才能在工作中得到增值,这样的学习活动在现今企业组织中被称为学习型组织。

毫无疑问,崇尚知识将成为新时代的基本素质和要求。对现代企业而言,还不仅仅如此。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持续运行期限或生命周期受到最严厉的挑战,只有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速度和意愿,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变革、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和市场,才能应对这样的挑战。学习给企业带来利益和机会。知识的积累只有学习,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环境的适应依赖学习,应变的能力来自学习,这就需要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因而企业不再是一个终身雇佣的组织,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现代企业只能作为一个不断学习的组织,才能够“善于创造、寻求及转换知识,同时能根据新的知识与领悟而调整行为”。

知识管理是通过改变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建立起知识共享与创新的企业内部环境,从而实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企业目标。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包括信息的收集、筛选、分类、分析、评价和分配、利用等内容,而知识管理则强调把信息、人力资源、知识、市场与经营过程等协调统一起来,从而最有效、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经营效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知识管理区别于信息管理的最根本之处在于前者强调对人力资源和知识的开发和利用。超级秘书网

人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信息、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它们的交流与分享是提高人的创新力的关键。优秀的企业文化恰恰能够实现三者的内在统一,它构成了企业创新能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新经济时代为获得优秀的企业文化,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全员参与的以知识的积累、生产、获取、共享和利用为核心的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指引企业去迎接挑战、利用机会、发挥优势的保证。在以知识为最重要经营资源和主要消费品的今天,衡量企业成功的尺度在于知识(产品和服务中知识的数量及质量),而不是有形资产或是库存。因此,只有从战略上重视知识这种关键性生产要素,并努力实施知识战略,才是经营管理之本。

第4篇:创业计划论文范文

关键词 企业文化 管理创新 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创新是企业生命力之所在,企业的创新绩效除受技术等硬实力影响外,还受到文化等软实力的影响,且其影响力远远大于硬实力。对创新绩效经验研究结果的分析表明,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过去一直受到忽视,因此有必要针对企业文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加以研究。

二、企业文化的概念

由于研究者研究视角、知识背景等的差异,关于什么是企业文化,至今仍无统一明确的定义。Hofstede认为,企业文化是由一个企业拥有且特有的,根植于理解力、价值观、信仰或期望的一种社会结构,或者说是可认知的事实。黎永泰(2002)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以全体员工为中心,以培养管理功能系统的、完善、适应的精神文化为内容,以形成企业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经营理念为目标,使企业增强对外的竞争力和适应力,增强对内的向心力和活力的管理思想、制度和方法。

三、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是指个体在知识不断共享和转移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本身的竞争优势,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而获取持续成长动力和不断转移知识重心的过程模式与表现(韩翼,廖建桥,龙立荣,2007)。就企业而言,创新绩效是技术创新活动产出的、能客观测量和感知的一些成果绩效。

四、企业文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Wallach根据企业的氛围和工作环境,把企业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官僚型文化、创新型文化、支持型文化。Cameron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效率型文化。

研究者们从不同类型企业文化出发研究了企业文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朱兵等(2010)借鉴Wallach的研究,从官僚型、支持型、创新性文化角度,研究了企业文化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官僚型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绩效没有直接的显著影响;支持型和创新型企业文化不但对创新绩效有直接的影响,还通过组织学习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谢洪明等(2006)及王晓晖(2007)的研究表明学习型组织文化对组织学习有正向影响,而组织学习与创新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也被很多研究所证实。

就企业文化的具体特征而言,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主要包括:管理激励、组织激励、团队支持、自由和自治等。

(一)管理激励。

包括阐明团队目标、团队作业支持、鼓励创意、开放式互动环境。已有的研究表明:团队中开放、肯定的气氛能够有效促进创新绩效。

(二)组织激励。

包括鼓励冒险、创意支持性评价、决策参与和思想交流。组织激励能够有效促进创新绩效的形成。有研究表明,整合组织结构、在交叉部门进行多方位联系,支持这种类型沟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将有可能产生更多卓有成效的创新。

(三)团队支持。

包括差异容忍度、沟通频率、团队凝聚力。拥有这些特质的组织有着容许个性差异的价值观。已有研究表明:在允许差异的组织中,组织能够有效整合创造性个性时,创新绩效将会增加。

(四)自由和自治。

自由和自治是指在组织既定目标的前提下由员工自主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创造性活动能力突出的员工常常需要独立和自治,与缺乏独立、自治文化的组织相比,自由与自治的环境更有可能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

五、总结

对文化因素的重视,促进了企业从仅重视战略、技术等硬实力向重视硬实力与软实力相结合转变。支持型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这两种组织文化鼓励组织以及成员积极学习,进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对企业创新起着推动作用。此外,企业需充分考虑支持创新的文化因素,有的放矢创造创新型企业文化,打造出竞争优势,全面提升企业绩效水平。

(作者:田青,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樊静,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

参考文献:

[1] 黎永泰,黎伟.企业管理的文化阶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2] 谢洪明,王琪,葛志良.核心能力:组织文化和组织学习作用.南开管理评论, 2006, 9(4).

[3] 王晓晖.学习型组织文化的差异与影响研究———基于广东地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样本相比较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7, 11.

[4] Wallach E J.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s: The CulturalMatc .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 1983(2): 29-35.

第5篇:创业计划论文范文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 国际化 战略转型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一些全球性的文化产业集团正在寻求从“规模优势”向“范围优势”的转化。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出现跨国文化企业,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和消费也出现了跨地区、跨国界的合作,一个全新的文化创意产业生产力时代正在到来。在文化经济理论家凯夫斯看来,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经济活动会全面影响当代文化商品的供求关系及产品价格。一个国家如果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眼光仅局限于国内市场,缺乏世界市场的支撑,那么它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

一、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

据联合国统计,全球的文化创意产业已从2000年的8310亿美元上升至2005年的1.3万亿美元,大大高于全球GDP7%的增长速度。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7%,并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长,文化创意产业实践的全球蜂起已成为一个基本的事实和发展趋势。从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全球化态势看,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占据了世界文化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者。以现代传媒产业为例,长期以来,西方少数发达国家和国家集团在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中一直处于高端,垄断着世界的话语权,而大多数国家处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世界体系的边缘地带,文化创意产业出口额小,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弱。据统计,在世界文化产品市场交易额中,美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最大出口国,美国影视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电影国际销售额占全球份额的85%,2002年美国仅核心版权产业中的计算机软件、电影、录像和出版等四大行业的海外销售和出口达到了892.6亿美元,远高于英国、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

相比之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为334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2.15%。如果除去相关产业层的影响,那么居于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的文化核心层产值和层产值仅为1828亿元,对GDP的贡献为1.14%。从产业态势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形成了以小作坊与大集团两种投资主体为主的局面。小作坊多为国内艺术家群体与文化创意设计领域的小企业,他们以集群方式集聚生产,直接将创意思维进行市场转化,以满足国内普通民众迅速扩大的文化产品需求,其竞争优势主要在于集群效应与较低的运营成本,但他们很少参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的建构。大集团主要是指由跨国公司设立的独立或非独立的研发机构,他们集中于研发设计领域,其竞争优势在于跨国公司雄厚的资金、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品

牌认同和销售网络,在外部资源运用、创意更新方面占据垄断优势,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位置。

二、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的发展特征

1、国际文化创意产业输出模式正在由单一输出向多元化输出转变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期,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国际贸易以产品输出为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国际合作范围不断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也正在向多元化模式转变。特别是一些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在不断将其文化创意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的同时,为节约生产经营费用,降低国际交易成本,突破产品打入国外市场过程中所遇到的国家保护主义等各种障碍,企业开始关注资本的扩展、品牌的推广以及管理模式的输出等国际化发展模式。

2、国际合作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国际合作是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合作中处于不同的分工地位。发达国家处于产业链高端环节,掌握着产业关键技术和核心创意,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主要以加工生产以及部分非关键技术研发为主,大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另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合作中所采用的合作方式也不同。合作开发是跨国公司广泛采取的一种战略联盟方式,充分利用两个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同开发产品,从而实现双赢。产品外包、引进专利生产、品牌等方式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国际合作的主要模式,也是跨国公司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主要途径。

3、跨国公司是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跨国公司更加重视整合国际资源,加快并购重组,利用其技术先发优势和全球经营优势,加强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占据了世界文化创意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的重要力量。如德国的贝塔斯曼集团是全球媒体业排行第三的超级集团,在全世界拥有数百万会员,通过收购、兼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英语商业图书出版集团。2003年,贝塔斯曼并购北京21世纪锦绣图书连锁有限公司,这是我国图书业第一起外资并购案,2005年又与辽宁出版集团合资成立辽宁贝塔斯曼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其业务开始全面进入中国出版物分销市场,给国内出版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战略转型

面对全球化的文化创意产业分工格局,我国应积极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研究,找准战略地位,以最适合的方式参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的建构。

1、制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丰富文化“走出去”战略内涵

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是一个在发展中不断变动的体系,具有不断增值性特征。因此,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时,要建立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的这一坐标,也就是说,应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这一命题放到整个世界的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中来考察,建构与现代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相和谐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分工体系,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同时,要以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为目标,不断丰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内涵。文化产品的“走出去”,只是整个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国际文化战略竞争时代的到来,我国要想在未来的国际文化战略竞争中真正获得文化战略竞争优势,就应在文化制度设计上获得战略性创新,这也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核心与根本。

2、发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比较优势,确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地位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许多资源条件,不是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适合发展任何形态的文化创意产业,也不是任何一种文化创意产业形态都适合参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的建构。只有那些影响当前国际文化秩序的文化创意产业,才构成当下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的重要内容,才是具有战略价值的。这就要求我们把着眼点放在全球,寻找和利用自身的国际比较优势,开发研制具有本土化、民族特色的产品,以谋求产业链的高端位置。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为我们在国际上成功营销自己的创意产品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可能性。把中国的优秀创意产品推广到国外去,不仅能够满足国外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推动文化产业额的大幅增长,更重要的是,国际文化贸易的繁荣对于传播我国的精神文化内涵进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有重大意义。除了传统优势文化产业外,我国还应高度重视现代传媒业的发展。传媒业是最能深刻影响世界运动行为的文化产业,当单一的传媒产业还构不成参与新一轮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重建所需要的力量的时候,通过建立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机制,以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力量参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那就有可能借助于国际政治或地缘政治的力量,游戏规则,演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重建所需要的力量形态,获得在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新一轮的建构过程中的话语权,从而使得新的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和国际文化新秩序朝着有利于本国、本地区文化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

参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的建构,还要进行制度输出,要想办法建立起国际文化市场规则的中国标准,确立自己的产业标准国际地位。我国拥有参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竞争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但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形成可供其他国家认可的国际标准,并且在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等方面还没有取得创造性成果。因此,应组织力量对其中涉及国家文化战略竞争性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确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标准。

3、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制度安排,创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创意价值的物化与市场体现依赖于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在一个充分市场化的环境中,创意产业的各个要素都可以无障碍的快捷流通、快速集结。因此,要建立健全完备的文化立法秩序,形成完整的文化法制内容,就应适度放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准入和文化产品审查制度,积极培育和鼓励具有完全独立法人地位的文化企业集团和国际文化创意产业投资主体,有选择的在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环节参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支持。另外,要扩大城市的宽容度与可融入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建立稳定的创意阶层智慧库,形成产业发展的知识支撑;建立产权交易平台和完善产权交易体系,构筑产权流转顺畅和交易自由的公共平台。这样可以使世界各国在一个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文化秩序内,享有充分的文化发展权利,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4、加强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的构建

要把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果转化成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就必须树立科学的文化体制改革观,对缔造新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多角度的、全面系统的理论证伪。在全面总结和反思前一轮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制度性缺陷,建立起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里的全新关系,形成新的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和世界文化新秩序,培育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参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和国家文化战略竞争所需要的新文化生产力增长机制。

中国要在这场全球性的战略竞争中赢得优势,就应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强有中国特色的、以“文化原产地”为核心标志的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的同时,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

(注:项目来源为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长江三角洲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协调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为08HZC306Z)

【参考文献】

[1] 课题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6(6).

[2] 胡惠林:构建和谐世界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J].社会科学,2008(6).

第6篇:创业计划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基础理论概念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7-0155-02

在一个越来越强调国家软实力竞争的时代大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必要体现。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二次发展,对于提高产业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具有多重的意义。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的产业和崭新的研究领域,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其研究的理论成果都不多,研究的力度也不大。笔者认为,学术理论研究的前提是对基础理论概念有准确的把握。本文的重点就旨在阐明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划分。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德国的经济思想家熊彼德早在1912年就提出了“资本和劳动力已然不是影响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如今创新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1986年也同样有经济学家罗默提出“占据市场和创造财富需要的是有创新理念在其中的新产品。”但是,当代的研究成果表明,学术界还没有达到对文化创意产业统一口径,例如文化创意在美国被称为版权产业,而在英国则叫创意产业,在中国、荷兰、新加坡、日本、德国、韩国等国家被叫作文化产业。

究其根源,到底什么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文化创意产业呢?研究中国过去的文献,不难发现文化创意产业在过去仅仅表现在理论也就是意识形态的层面,很多情况下都折射哲学及美学的概念,大多数的学者们忽略了其基本的属性而是批评和扩大了它的商品属性。随着近些年来我们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相关概念的研究和探索也在不断深入,过去的一些片面的观点得到了澄清和理解,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研究也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是“依靠创意人本身的智慧、天赋、技能,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提升和创造,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以及运用,而产生高附加值的产品,具有一定创造财富能力和就业潜力的产业。”[1]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了文化产品、智能产权和文化服务三项内容。

在国内,北京市统计局于2006年12月联合颁布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2]

综合以上定义,本文所理解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简洁概括为结合特有的区域环境,以经济效益为最终结果导向,研发其巨大的潜能,从而改变文化产业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1.二重性。文化创意产业所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既有营利性的也有非营利性的,营利性的则具备了商品的特征,揉入了其作为商品本身的价值。之所以人们创造它,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一定的精神或者是物质的需求,这就不可避免地与人类的意识形态发生了紧密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价值。然而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的动力则是因为其在满足群众物质、精神需求的同时,也获取了一定可观的经济效益[3]。

2.创造性。文化创意产业最核心的属性就是它的创新和创意,生产出以前没有的东西,冲破原有的陈规,为其受众提供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服务和产品。文化创意产业只有具备了创造性,才能够体现出产业本身的价值,萌发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现有的地域环境和创造者的灵感。

3.高附加值性。文化创意产业与人的意识形态领域息息相关,它与传统的第一和第二产业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更多地将人文因素以及创新思维作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它服务的更多的是人们的精神领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品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去消费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产品与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凸显。

4.可复制性。文化创意产业的可复制性也是其区别于传统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体现为文化产品的多媒体形式以及便捷的传播方式。它的这个特性决定了好的文化产品能够在短期内带来巨大的经济和人文效益,这一点是劳动力密集型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所无法比拟的。

三、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纵观所有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文献可以得到,目前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还没有得到明确的解释和统一的定论。目前,国外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主要从软环境上进行研究,如影响其行业的法律法规、自身市场的需求、整个产业链的凝聚力和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以及产业价值链等。在我国,则主要研究其硬性环境、如生产环境、生产效率、产品效益和劳动资源等。

1.WEF和IMD的观点。国际竞争力评价权威机构WEF(世界经济论坛)和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主要是指其生产、设计和输出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可以抢占多少可观的国际市场,在价格上是不是可以较其他国家更加具有优势。

2.祁述裕的观点。祁述裕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从国家的角度谈是一个比较概念,是指和其他国家相比自身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出量和销售量以及占据市场份额和获取利润的能力[4]。

3.花建的观点。花建在《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一文中指出,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对生产资料和相关产业进行合理配置,保证其稳定、持续的生产出相比其他国家或地区更多的文化产品,提供更优秀的文化服务,从而获取相对较多财富的能力[5]。

笔者认为从竞争力的要素出发,可以这样阐释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

1.从竞争的主体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就是特定的文化创意的产业,作为产业,其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同类产品及其可替代的产品”,它既可以理解成一个产品的集合,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更能将两者结合。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也就是相应的产品或者服务能否作为替代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本文是从狭义的角度进行理解。

2.从竞争的对象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原料也就是资源上的竞争;另一个是在受众,即市场占有率的竞争。只有在这两个方面都占有竞争的优势,才能更好地提高产业的产出率,使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3.从竞争能力来看。竞争能力在两者的比较中才能显现出来,在现实的产业竞争中,很多因素都影响着竞争能力的强弱,比如说创新软实力,产品的受欢迎程度,营销的策略和方式,产业的集聚规模等等,竞争力的强弱是衡量产业发展好坏最直接的指标。

4.从竞争结果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最终体现在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水平两个方面,市场占有率和盈利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产业的影响力,从侧面又制约和影响着竞争力的提高[6]。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把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定义为:某国(或某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凭借高于他国(或其他地区)的生产率水平,生产出了比他国(或其他地区)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创意产品,这些产品能够在国际(或国内)市场上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创造了价值,扩大了某国的文化影响力。

四、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得知,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要素在学术界还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以市场需求为主要目的进行生产开发创新产品的创新能力、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可提高的产业可竞争力、完善的产业链及每一环节的配合、基于追求更大经济价值的产业空间集聚能力、高新技术的研发和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影响产业竞争能力的外部大环境等等。国内对这个问题研究的成果比较少,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有以下几点:产业的创新能力、产业的生产力、产业的效益、产业的资源、产业的结构和产业的环境等。虽说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有自己不同的研究体系和理论成果,但是其中的一点已经达成了共识,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各种因素构成的系统产生的系统化的功能性力量,各种因素在构成系统时的空间、时间、质量、数量的不同组合形式决定了竞争力的强度和影响力。

笔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有多种表现形式。从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来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产效率的角度,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的高低表现为在一定投入的情况下是否实现了产出的最大化;从文化创意产业系统内部要素构成的维度出发,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高低表现为了各要素的整合能力,各要素的优化组合是否可以带来整体能力的最大化;从对大众精神层次满足的角度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则表现为一个国家可以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和创造特色文化产品的能力。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同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其显性因素,还要深度挖掘影响产业竞争力,造成竞争力差距的深层次因素,综合分析显性因素和隐形因素对竞争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东华.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M].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刚,秦红玲.综合评价方法及探讨[J].节能,2004,10(267):1-15

[3]穆荣平.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初步研究[J]科研管理,2000(1).

[4]祈述裕.创意产业增加国家软实力[J].创意世界,2008,(7):45-46

第7篇:创业计划论文范文

Abstract: The 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hich is influenced by informationization significantly, is a crucial element for enterprise surviving. The paper analyzed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of the informationizational effect on technique innovation of industry from various aspects, and gave a prospect of its development tendency.

关键词: 信息化;技术创新;对策

Key words: informationiz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019-02

0 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生存力,进而加速发展的关键。作为人类发展的三大资源之一的信息已成为当今信息时代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更是技术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和资源。因此,要提升制造业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创新力就必须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鉴于此,关于企业信息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的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Song M(2005年)等人从计算机辅助的通讯技术的角度、站在企业的层次上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技术创新的影响[1]。Song M(2007年)等人对在新产品开发中影响知识产生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在新产品开发中信息技术对知识的产生存在较大的日益增加的影响[2]。李时椿(2007年)等人认为在知识创造、传播和使用机制方面,信息化将更有利于制造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3]。祝明伟[4](2008年)等人认为信息技术能力对研发合作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同时信息技术能力通过信息共享间接地对研发合作产生影响。张金标[5](2004年)以制造业企业产品生命周期为主线,分析了PLM对产品创新的作用。[6](2003年)发现在CAD/CAM/CAE/PDM(C3P)集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化开发,使汽车的新产品开发周期从20世纪80年代的48个月,缩短到目前的24个月,并正在向12个月的目标进军。

1 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者们研究比较多的领域包括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内涵、要素、阶段模型、规划、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等方面。关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如下一些不足。

1.1 研究内容尚未集成 当前研究大多从信息技术、业务流程、战略、经营管理、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信息化主体、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企业文化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影响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阐述,这种研究的碎片化现象的结果是研究仅仅关注信息化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缺乏整体的、系统的及相关的考虑,往往顾此失彼,失于片面。

1.2 研究角度尚未集成 国内外多数研究侧重于分析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能力、应用软件、信息化人员等技术因素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而忽略了企业文化、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决策、管理体制,以及决策者、管理者素质等非技术因素的作用,缺少从这些角度的综合与集成研究。

1.3 研究层次不全面 以往的研究较多地关注企业层次,忽略了行业环境、宏观环境及社会服务体系等。

1.4 理论研究缺乏深度 尽管众多学者都认识到了企业信息化对技术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对此方面的研究还未达到相应的深度,并未形成系统深入的认识,还没有揭示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规律和特点。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信息化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文献中,大部分研究成果还停留在认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基本途径上,仅仅指出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未能进一步地探究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影响技术创新能力内在机理及作用路径,理论研究缺乏深度也导致了难以对政府和企业的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1.5 实证研究不完整 国外学者能够在调研数据或案例基础上对实际问题展开深层次的分析:一方面,经常围绕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和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大量的调研活动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等先进的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揭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与技术创新在统计上的相关性;另一方面,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影响技术创新的内在过程。同国外相比,国内学者所用的数据较少,数据处理方法落后,同时也缺少典型案例的支持,其研究结论不足以让人信服,研究成果的合理性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2.1 研究内容集成化 针对研究内容碎片化现象,未来的研究应综合信息化的技术要素和组织要素,统筹考虑上下关系、内外关系、软件与硬件关系,兼顾业务流程、经营管理、战略决策各个环节,以使研究内容呈现出集成化趋势。

第8篇:创业计划论文范文

本科期间,赵云龙于2011、2012连续两年参加“挑战杯”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2011年,其学术科技作品《钼酸锰/钼酸钴分级异质结构纳米线设计构筑与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和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2012年,以他为队长并围绕其科研成果组建的“帧科创业团队”获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和湖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由于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孜孜追求和取得的突出成绩,赵云龙于2012年4月荣膺“2011湖北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同时获年度绩优人物大奖,并先后获得校青年五四奖章、理工青年十大风云学子、校创新创业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最终以年级第一的综合成绩保送本校2012级研究生,并获得直博生的资格。

赵云龙自2008年入校以来,刻苦学习,勤奋努力,成绩优异。大学四年,坚持参与科技创新,他主持的“钼氧化物复杂结构纳米材料器件组装与光电应用”项目获得2009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并于2011年结题考核为优秀。赵云龙先后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武汉理工大学首篇Nature子刊)、《Nano Letters》(影响因子:13.2)等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2012年,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关于锂空气电池方面的研究论文,受到了包括《中国日报》、《光明日报》、美国“Research News on General Science”等大量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与赞扬,为锂空气电池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基于2009年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赵云龙进行了长期的科学探索实验,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经过校“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八届“挑战杯”湖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多次的模拟答辩以及大量的材料准备,他站在了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答辩的现场。在最重要的专家封闭考察阶段,赵云龙从容地应答评委们一遍又一遍地提问与评审,当看到“武汉理工大学”颁奖典礼的舞台屏幕上出现时,他的眼泪禁不住地流出来了,内心那份喜悦难以言说。为了将自己的科技成果进一步投入应用,赵云龙牵头组建了“帧科创业团队”,参加了2012年湖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最终获得湖北省金奖,同时他还作为主答辩手参与公开答辩环节并获得“最佳团队奖”。通过模拟创业,赵云龙期待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真正与社会发展进步相结合。

第9篇:创业计划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 创业计划大赛 创业教育

前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目标。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新的教育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更是一项提高国民素质、扩大就业渠道和激发青年创业热情的系统工程。以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及创业现状

近年来,学生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认为大学生创业受到关注有两点原因:第一,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就全国就业形势看,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压力严重。自从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待业人数逐年增多。解决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问题一个方法就是鼓励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第二,由于当前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风靡全国,特别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更得到了教育部、各大高校和广大学生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旨在宣传风险投资理念,传播自主创业意识,激发广大青年学生适应时代要求,勇于创新,勤奋学习,投身实践,努力成为新世纪适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骨干人才,是近几年风靡全球高校的重要赛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

(二)大学生创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于发挥创业精神的问题,弗莱堡学派经济学家艾哈德自己在总结联邦德国经济复兴的经验时指出:“发挥个人创业的精神和能力”是很重要的一点。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设与完善也有启发。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中,政府首先要消除一切阻碍人的积极作用得以发挥的不利因素,让每个公民实现其价值。

蓬勃发展的创业计划大赛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意图通过此项竞赛而寻求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创业活动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增长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之一。Yahoo!、Excite、Netscape等公司就是在Stanford校园的创业氛围中诞生的,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创业计划和创业团队被附近的高新技术企业以上百万美元的价格买走。这些由创业计划竞赛直接孵化出来的企业中,有的在短短几年内就成长为年营业额数十亿美元的大公司。在中国,据中国校友会网和《21世纪人才报》数据显示2009年大学生创业的财富值合计达2.52亿元,2010年大学生创业的财富值合计达52.8亿元,人均财富5227万元,上榜富豪的平均财富比去年增长了一倍多。它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同时,创业带动全民的学习意识,让更多的人明白知识掌握得越多,对就业创业越有帮助。创业也使高智商人才加速就业,促进了知识尽快转化成生产力,节约了社会资源和自然能源。大学生高就业尤其是创业工程的成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高层发展,跟社会更贴近,劳动力的创造力更高。更重要的是创业减少了政府压力和人口压力,为整个社会的就业创业带来生机和解决路径,也对稳定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

(三)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虽然大学生创业效益明显,但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也存在很多问题。大学生具有文化知识方面的优势,且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较高素质的大学生是我国创业者的主体。但现状是许多大学生不具有起码的创业知识,既使有创业的愿望,在没有项目、资金的条件下难以实现。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始于1997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在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概念。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启萌阶段,存在许多问题。

1、创业教育观念落后,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社会、高校、家长都聚焦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很多高校平时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仅在学生毕业前开展一些就业指导,并不能使学生转变就业靠政府、靠学校、靠他人的被动思想。这种价值导向和我国大学传统的知识本位价值观的局限,使得我国大学的创业教育还处在零星的或者感性的直觉层面,没有上升到系统化的理念与理论高度上。同时,我国大学生缺乏积极参与创业的意识。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自主创业的实际人数不多,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不大。而在美国,像斯坦福等知名大学,大学生创业的比例高达10%。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淡薄,这与我国创业教育比较薄弱有关。

2、创业教育中创业实践活动所占比重不足,创业活动形式化倾向严重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很多高校由于主客观原因,在进行创业教育时,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大学生创业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成功率极低。

3、缺乏创业启动资金

资金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另一大问题。创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亲戚朋友投资或其他私人股权投资,得到社会创业资本支持的微乎其微。学生企业由于起点较低,缺少社会工作经验,又没有合适的抵押物或担保,银行考虑到贷款的安全性,一般不会轻易提供给创业大学生贷款。

(四)对创业教育的建议

1、建立创新教育机制

党的十七大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在这一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将成为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中心工作,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具体内容,创业教育归根到底来自于创新教育的理念。在树立创业教育理念的同时,应教育大学生切实转变就业观念,把自主创业作为大学生毕业后“择业”的一个新出路,不能用传统的就业观来束缚住手脚。改革教育方法,建立新的教育评价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大批富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新型人才。高校把创新教育纳人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把提高人的创新当作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并在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都得到有效提高。

2、组织培养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

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要出成效,就必须有一支既有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创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使学生全面地接受到创业知识与理论的系统教育。

3、创业实训

应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训,在校和实习期间就能得到实际训练。如组织“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赛与创业课程同步进行,要求所有学习者必须组建创业团队,集体完成创业计划。创业计划可以作为毕业论文。尝试开展案例研究、混合讨论、模拟创业等多种形式,为学生与创业企业家面对面深入沟通搭建交流平台,通过开放的讲堂形式,使学生了解创业,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要像组织“招聘会”一样,组织“自主创业会”。对优秀的创业计划,可由学校推荐组织实施,使创业活动在学校里有组织、有保障地开展。

参 考 文 献

[1]崔雯雯.基于SWOT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19) [2]彭晓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 科技创新导报,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