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19
Research on Curriculum Assessment Reform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HOU Zhip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Curriculum assessment must be adapted to the need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but university course examination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form of assessment, highlight the theory and light the practice and other issues. This paper takes th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our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put forward two reform ideas: to replace the final summary of the examination by the whole assessment, abilit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rientation. Finally, the paper design a set of curriculum assessment reform implementation plan, the aim is to explore the new methods of th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urriculum assessment reform.
Key word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urriculum assessment; reform practice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门由多学科紧密相连综合交叉的学科,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①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信息及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了解信息技术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理解并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和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应用中的组织、规划和设计的能力。课程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管理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性。②
1 课程现状与考核改革的必要性
在本校管理学院的课程体系中,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硕士生和工商管理硕士(MBA)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涉及2500多名本科生和200多名硕士研究生,课程涉及面广、影响大。然而,在传统成绩考核方式下,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往往只关注期末测试,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学生的技能与知识应用能力。在这种不合理的成绩考核机制的引导下,期末考试前教师大多会给学生圈定考试范围,以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导致期末考试流于形式,变成了考学生的记忆能力,背得好即可以得高分,结果就是学生不再关注平时的学习,只关注于期末考试前的范围圈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知识性与实践性结合的课程,传统成绩考核方式存在着十分显著的成绩与知识技能相偏离的现象,与本课程强调学生知识运用与技能训练的教学目标不符。因此,改革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考核方式,有利于更科学地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2 课程考核改革的基本思路
2.1 以全程化考核代替期末总结性考试
全程化考核强调将考核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均体现考核的思想,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引导与监督,以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通过学生的平时学习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并以此促进对学生成绩的客观公正评价,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应试考试所带来的高分低能问题。在全程化考核过程中,应将期末考试与平时测试有机结合,以体现考核过程的全程化与连续性,期末考核作为阶段性考试,是平时测试的综合和总结,主要测试学生对平时知识的积累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测试则主要包括平时作业、系统分析报告、阶段性测试等多种形式。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报告一般由教师根据所学内容确定题目或者由学生自选题目,学生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和实践调查分析,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教师的要求完成。通过系统分析报告的写作,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理解掌握课堂知识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
2.2 强调能力本位与实践应用导向
职业能力导向是能力本位的基本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可按职业能力本身的结构方式来组织教学,如职业分析、工作分析等,重视通过能力本位的教学过程获取职业能力,强调获取与职业能相关的科学知识,不强调系统获得。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在职业工作中的综合能力,具体表现在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以及方法等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本位不强调全面、系统的获取学科知识,并不表示削弱了知识的基础地位,而是对知识的另一种重视,认为职业知识和实践知识更为重要,强调的是知识的效用。就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而言,能力本位强调学生的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能运用基本知识与方法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践应用问题,是将学生的一般素质与具体工作情境结合起来,强调培养的能力是的学生综合应用知识技能和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应用导向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以实际需求为依据,培养学生具备相关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强调课程教学与考核中应注重学生综合技术实践意识与能力的培养。③“实践应用导向”的内涵可从两个应用层面来理解,一个是在课程所属学科范围内的应用,另一个是在课程服务领域内的应用,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与本课程相关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解决学科专业问题与实际需求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实践应用导向与能力本位是互为关联的两个部分。反映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上,教学与考核过程中的实践应用导向,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去分析企业实践应用,并提出解决方案与对策。
3 课程考核改革实施方案设计
3.1 考核体系设计
确立以检测能力、实践应用为主体的考核目标,从“考知识”为主向“考能力”为主转变。构建任务引领型全程化课程考核体系,创设实际工作情景,以管理信息系统“工作项目”为考核主线进行全程化考核,设计考核体系为:平时作业+系统分析报告+系统设计报告+阶段性测试+期末汇报的形式。
平时作业:根据学科最新的研究主题,设计2次左右的平时作业,平时作业以课程论文的形式布置,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如大数据与信息管理、知识图谱与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中的信息管理问题等。
系统分析报告、系统设计报告:分小组作业,每小组3~4人,要求根据一个实际的管理案例展开信息化分析,系统分析报告和系统设计报告的作业进度与课程进度保持一致,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在课程期末时将2份报告合并形成课程作业报告。在撰写系统分析报告与系统设计报告时,需明确告知学生报告中应涉及到的具体内容,以便于学生对照执行。
阶段性测试:根据课程进度,设计1~2次的课程测试,课程测试主要用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阶段性测试可采取随堂进行的形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进行网络测试。
期末汇报:汇报小组完成的课程报告(系统分析报告+系统设计报告),要求学生制作汇报PPT。同时,为了防止小组中部分学生的“搭便车”行为,采取随机抽取学生汇报的形式,而不只限于该学生所完成的那部分内容。
3.2 成绩评分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成绩评分方法分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为授课教师评分,另一方面为课程作业小组组长评分,权重分别为教师评分占80%、小组组长评分占20%,两项评分均为100分,乘以各自的权重即为最终成绩得分。在制定评分标准时,尽可能详细列出各自的评分项,以达到相对准确的评价。教师评分方法及标准包括学习表现(10%)、平时作业(10%)、系统分析报告与系统设计报告(30%)、阶段性测试(30%)、期末汇报(20%),小组评分则包括项目参与度(10%)、项目成果贡献(30%)、作业质量(30%)、资料完整度(10%)、团队合作(20%)几个方面。
4 考核效果分析
以本校电子商务专业2012级学生作为考核对象,采用本考核方法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考核,达到了如下效果:
(1)实践应用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在考核过程中,各小组从实践问题出发,完成一份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报告,将枯燥难懂的课程知识点有机串联在一起,学生较好地掌握平时课程不易理解的问题,如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范式设计、E-R图等,能熟练将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思路相结合,解决各行业中实际信息化问题,学生总体反映能显著提升对课程的理解,并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2)自主学习意识明显提高。在考核过程中,各小组需针对一个具体问题的展开分析以完成一份课程作业报告,一般情况下,一份报告知识点与知识块达十几个,报告内容多达30~50页,而且每个小组选择的实践问题并不相同,相互之间借鉴的可能性也较小,因此,需要学生小组内部展开分析,自己以来解决问题,这样将盲目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自觉主动地去理解教学内容,而且,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接触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学生成绩得到显著提升。对学生进行全程化考核,更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大部分学生能达到课程考核目标,课程优秀率达到20%以上,良好率达到50%以上,平均分达到82分。相比传统考核方式,成绩有了显著提升,且能更好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注释
① 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思路,我们以会计学专业学生为主要对象组织教学。在教师安排上充分考虑课程设计的特殊性,以既懂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应用的教师为骨干,实行老中青相结合进行教学指导从而保证了课程设计目标的实现。在教材方面则根据教学目标组织编写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任务指导书,较详细地说明了课程设计的内容、任务、步骤及要求,并指定配合课程设计的相关教材及参考资料,使整个课程设计规范、有序和可操作。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是在对专业特点、设计工作量及要达到的目标等进行仔细考虑的基础上选择确定的。为此我们选择会计信息系统作为课程设计的对象,便于学生对已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达到巩固和提高专业技能的目的。本课程设计的具体任务要求如下。
1.绘制子系统的数据流程简图使学生搞清楚系统的物流和信息流,把握系统的总体功能,明确系统的目的和特征。
2.分工完成业务子系统相应的数据文件、功能程序、输入/输出程序设计。
.3撰写相关业务子系统课程设计的报告书包括系统概述、系统分析、子系统数据流图本人承担部分的数据文件、Io/设计图表、子功能程序等课程设计经验与收获体会。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的实施
1.课题的选择。本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因此在上第一节课时就应该讲清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宣讲课程设计的基本过程和考核方法。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创造性关键还在于课题的选择。课题要大小适中只求“五脏俱全”使学生受到应有的培养和锻炼。课题一般由教师提出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提出建议经教师审核、明确范围后也可作为课程设计的实验选题。
2.课题组的组织。在课程开始时,以3一5人为一组对学生进行分组,明确各组所负责的实验项目和小组负责人并通过“实验指导书”的形式明确组长和小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组长任务是制订实验具体计划和计划实施保证小组的任务按照要求完成。教师只起到指导、协调和监督的作用。
3.项目管理技术和“原型法”的应用。通过“课程设计”这门课学生不仅要完成实验设计本身这个内容也要学习如何进行项目开发和管理,以适应实际需要。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全面实行项目管理负责人制度。小组长负责进行计划制订、进度安排、过程监督和协调、实验绩效考评等工作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综合管理,对实验任务是否完成领导负责扮演主要角色。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旁观、指导完成这个目标起辅助作用。
4.绩效管理与目标管理的导入。为了全面训练学生、完成实验任务,除了给予足够的压力和方法指导之外还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约束和激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性、创造性和协作精神。因此,学生课程成绩拟取决于三个部分: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实验任务完成情况、组长评价情况(组长评价依据之一是成员的协作精神)。
5.加强监控和指导严格实验报告的撰写。在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必须加强监控和及时指导解决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如实验报告必须严格要求,不合格的一律要求重写。因此,实验指导书必须具体明确,既“放权”让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又“集权”进行严格的要求、控制和考评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课程设计的启示
1.学生对实际的事物了解得越深越有利于有关理论的掌握学生实践的机会越多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越强。计算机应用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应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进行。只有通过课程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技能并将其应用到经济分析与事务管理的实践中去。
2.教学的内容和教师的要求必须适合学生的水平并在这一水平上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学生的能力才将受到锻炼危造力才能被激发出来。
3.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有谁代办一切,应该督促其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对确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帮助但应以启发为主不可包办。通过课程设计教师能够较方便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发现问题肩针对性地进行现场指导并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因此课程设计的设置有利于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4.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实践环节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是全面的。这是因为面对一项实际任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会受到全方位的考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不具备这种条件。应该说教学实践环节对目前的高校教学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双语教学;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122―03
1背景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和网络化的进程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大大增加,当代大学生需要更高的英语水平,来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在此背景下,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显得更加重要,中英文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双语教学直接学习英文原版资料,因此,“双语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峡大学作为湖北省省属高校,开设的信息管理类专业课程,包含有经济类基础课程、计算机类基础课程以及管理类基础课程,这些类型的课程的教学,强调动手能力和主动思考,教学中可以借助案例教学方法,更直观、生动的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采用国外的教材和案例,能够更快的接触先进的技术和案例,因此,结合实际情况,本校对有较高英文水平的国际班学生采用双语教学方法。本文结合国际交流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班级《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谈谈信息管理类专业双语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为同类型课程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一些实践依据。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双语教学发展
从国外双语教学的经验来看,各个国家的双语教学具有自身的发展历史和教学特点:美国主要是为了同化新移民,将英语作为目标语言来进行双语教学的;法国则是因为多元文化的存在,家长呼吁而自发形成的,以英语和法语作为目标语言来开展双语教学的;新加坡是世界上唯一实施英汉双语教育政策的国家,从而保护了民族的融合。这些国家多是由于民族融合等政治目的或社会需要,而开展的双语教育和教学活动。与之不同的是,我国高校开展英汉双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适应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2我国双语教学实践现状
我国教育管理部门虽然对高校双语教学十分重视,出台了很多指导性意见,但缺乏相应的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袁平华认为,我国与加拿大在双语教学上的差异表现在我国没有相关的双语教学法律文件,而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在我国也需要加强,此外在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方面,我国目前也只处于效仿阶段,缺乏创新。
作为多民族国家,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与国外的双语教学有区别,也与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不同,我国有56个民族,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国家,但我国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与美国、加拿大等多移民国家的双语教学目标完全不同。以新疆为例,李文涛、李儒忠研究了我国双语教学的发展现状认为,双语教学的发展对民族教育事业有极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新疆的“双语教学”是广义上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其他如青藏高原地区的藏语/汉语双语教育、蒙古地区实施的蒙语/汉语双语教育、吉林省延边地区实施的朝鲜语/汉语双语教育,也基本是类似这样的情况。
王斌华认为我国采用英语(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成为汉/英双语人才,而不是为了将外语替代母语或成为第一语言。因此我国的双语教学其性质是“添加性”双语教学。王昕昕回顾了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工作开展的现状,发现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十分重视和支持高校双语教学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政策,而我国双语教学的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语言目标和思维目标三个方面。
目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重点高校都开展了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现在在学生中广受关注的“MOOC学院”网络课程,“网易公开课”等在线课程也有大量以英语为教学语言,附中文翻译的课程,学生接受英语教学的资源日益丰富,接受程度也有所提高。同时,由于高校对本科生英语水平的重视,本科生英语学习时间较多,接受双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当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一味的为了提高英语水平而忽视了专业内容的讲授,把专业课双语教学变成了英语课,也不是双语教学最终的目标。
2.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方法在管理类课程中是教学效果十分显著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式灵活,深受学生的喜爱,这几年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十分常见。小班教学的方式十分适合进行案例教学方法,如果是班级人数较多,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方法是,教师选择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讨论之前,教师要提出预设问题,为学生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掌握知识、总结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拓展到实际生活中,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4项目驱动法
项目驱动法是信息管理类常见的教学方法。该方法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再通过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具体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开动脑筋,用理论指导实践,再以实践加强对理论的理解。三峡大学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这些年来一直坚持设置课堂实践环节,强调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项目驱动法已经成为该课程的常规教学方法。
3三峡大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背景
3.1学生背景
三峡大学《管理信息系统》双语课程针对的学生对象是国际交流学院“2+2”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该班级学生9名,他们将在2年的国内学习后,去英国继续学习专业课程。因此,对这些学生来说,英语是他们国际交流和未来在国外接受教育和从事实践工作的必要工具,他们也已经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前也有较多的英语课程,可以接受双语教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对《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来说,双语教学方式可以方便教师直接讲解英文案例,并根据专业需要,从案例库中选择与课程相关的案例,或补充网络资料,进行讲解。
3.2教材选择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最终选择的教材是全英文教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数字化公司(第11版)(清华MBA核心课程英文版教材)》著者:肯尼思・C・劳顿,简・P・劳顿。之所以选择该教材,原因在于:(1)案例丰富且新颖,有关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案例非常具有借鉴意义;(2)随书附赠课程教学英文PPT和英文习题,方便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教案和教学PPT的修改,节省了工作量;(3)教材经典,许多高校的经济类和管理类都选择该教材的英文原版或中文翻译版作为教材,学生在英文阅读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自行进行中英文对照;(4)案例讲解详实,深入浅出,作为原版教材,案例的讲解十分详细,且作者有丰富的信息化实践经验,这些丰富的经验都体现在了教材中;(5)适合工商管理类学生学习,对技术操作介绍的内容较少,而对管理信息系统原理和实例介绍较多。因此,现在许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选择该教材。该教材在我国有中文翻译版本,同样附有详实的案例,适合非双语教学的班级使用。
4教学方法的选择
4.1教案的设计
设计教案时,既要考虑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特点,也要考虑到双语教学的特点。在教学时,主要的目标是:以案例教学为主,概念和理论的讲解次之;以主动思考为主,教师灌输次之;以动手设计为主,理解背诵次之。由于教材内容较详实,案例也较多,必须在设计教案时,提前考虑到上课学生的专业和已经掌握的预备知识,据此对案例进行筛选,挑选出流程更清晰,讲解更清楚的案例,并在学生学习案例时,给予有专业针对性的讲解。
《管理信息系统》共40个课时,理论课课时32节,实践课课时8节,其中理论课主要用于讲解案例、分析案例,按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前选择了5个经典案例。这些案例分别涉及到企业信息化的背景、特点;企业信息化可以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企业流程再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技术与管理的关系;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设计、数据流程设计和业务流程设计。这几个案例覆盖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比较重要的几部分理论和概念,也涉及到了动手实践的实例,易于理解和指导学生操作。
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要先设计好问题情境,问题可以有引导性,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案例揭示了企业中在管理方面存在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结合理论,是否可以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如果在实践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如何通过信息化的方式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引导,让学生回到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做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教案设计时,合理利用课程实践时间,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查一下目前他们所接触到的酒店管理工作中,使用的信息系统有哪些类型,解决了什么样的管理问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方面。如果学生目前对酒店的实践了解不多,可以引导他们从网络上进行调查。
4.2双语案例教学
目前有些双语课的讲授方法是英文PPT,英文教材,中文讲解,因此双语的教学主要停留在书面表达。但由于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较高,因此课程讲授也采用部分英语与中文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进行基本原理的讲授,然后布置案例给学生作为阅读内容,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案例之后,由学生讨论、并用英语讲解案例,教师再进行点评。学生阅读和讨论过程是教学的重点。教师积极的参加学生的讨论,但不参与发言,只提出问题,并作出适当的引导。最后的教师点评也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明确概念。
4.3项目驱动法相结合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实践中的应用方式,教学中采用了课程教学与项目驱动法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方法是要求学生在课后思考,与酒店管理相关内容相结合,进行酒店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的课程设计。提出系统目标、系统数据流程设计和业务流程设计等,并在课堂上用中文或英文进行讲述,教师进行点评。
实践证明,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驱动法,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加强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各种概念和方法。学生从酒店管理的专业出发,分组自行提出了酒店客房管理信息系统、酒店大堂管理信息系统、酒店网上客房预定系统这三个系统的构想,画出了系统业务流程图,将他们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与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方法有效的结合在了一起。
5经验与不足
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双语教学在信息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案例,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非常高。但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是有一些需要注意和提高的部分:
(1)双语教学法更适合小班教学的方式。人数少,更方便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和大胆的讨论。教材中的大量案例,需要精读之后,结合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讨论时提出疑问,由教师进行引导。老师只负责引导和总结,在学生讨论时,老师可以参加其中,坐在学生中间旁听,适当引导,打破讲台和课桌的界限。如果在大班(40人以上)开展双语教学方法,最主要的困难将是课堂氛围的调动,教师无法完整参与到所有的讨论中,当然,也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分组讨论需要提前考虑到分组的大小,小组人数多少合适,教师要在教室增加走动,尽量能顾及到每个小组的讨论进度。
(2)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改革。为了适应双语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方面必须做到:对教材熟练程度要十分高,对案例的选择要经过比较丰富的准备,根据学生的具体专业来进行选择;对课堂讨论的引导要有的放矢,引导时走到学生中间,以平等的姿态,促进学生参与讨论。
(3)师生的英语水平都要达到一定的程度。由于该课程针对的是2+2教育模式的学生,该班级的学生在本科期间要出国学习,已经有大量英语预备课程,本身英语听说能力较强,因此双语教学得以顺利进行。而目前大学生英语水平总体上良莠不齐,全面推广双语教学在三峡大学仍存在实际的困难。教师本身也必须具备较强的英文听说能力,备课准备必须充分;在备课时,可以写教案的英文逐字稿,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需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目前《管理信息系统》在面向国际班的小班教学开展了双语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整体上说,在所有工商管理类的所有本科班级推广双语教学,并非不可行,但还需要创造很多条件。教案和教材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目前还缺乏统一的、科学的评价体制和评价标准。
(5)需要选择标准化的原版教材。在教材方面,《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数字化公司(第11版)》是一本英文原版教材,教材基本可以做到“原汁原味”,通过使用这本教材,也可以打开学生的国际视野。但如何选择案例,并与三峡大学学生的英语水平相适应,让学生在实践时觉得教材有借鉴意义,不会觉得离现实太遥远,这需要备课教师进行精心的准备。
总之,想要达到专业课双语教学的良好效果,需要教师、学生的共同配合,将双语教学当作一种有效的接触新案例、新技术的手段。教材要尽可能的选择原版经典教材,案例要尽可能贴近实际;要有科学、统一的教学评价机制,制定标准化教学大纲,教师可以进行标准化备课,从而真正做到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思考。能够实现以上这几点,相信信息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学,可以得到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解庆欢.英语浸入式环境下理科双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建议[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2]袁平华.中国高校双语教学与加拿大双语教育之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06,(05):3943.
[3]李文涛.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12.
[4]李儒忠.新疆双语教育的界定[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04):510.
[5]王斌华.中外比较:双语教育的界定、属性与目的[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4953.
[6]王昕昕.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7]陶小青.强化英语实验双语探索多语――新世纪上海外语教育改革探索[J].上海教育,2001,(17):35.
[8]方莹.论高校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06109.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74-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变革,企业非常需要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升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由此使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在我国得到迅速推广,并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广泛重视。笔者拟根据在课程教学中的实际经验,阐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侧重点,并提出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上对该课程进行改革的方案。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点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可见,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就是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在学生培养方面主要应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及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大多以讲解知识点为主,辅以实例说明。而由于知识点的讲解需要逐条进行,大部分完整的实例被分成若干小节。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感到整个课程的理论性强、较抽象。即使有大量的教学案例,学生依旧觉得枯燥乏味,不成体系,容易遗忘。此外,缺乏完整项目的实际开发体验,学生无法进行市场调研、与客户接洽等实践,也就无法直接体会到所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价值。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没有明确的目标,无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主动性,并能尽快在以后的工作中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对在教学中以真实的案例为主线,驱动整个教学过程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案例式教学的应用
(一)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的情境案例教学课。其特点是:学生在案例处理中,运用课程所学的实用技能,发挥自己的思考和智慧解决问题,在操作中发展技能,“参与”就是“掌握”的保障。事实证明,案例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着极佳的促进作用。
案例式教学的主题是学生,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完成一个具有明确目的的项目,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教师的任务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取适合的项目,使学生置身其中,即在真实世界中应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内容体系跨度很大,涉及多门相关课程。而本课程选择了应用软件辅助决策的方向,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对这方面进行了重点规划,突出了应用软件决策的相关内容。在参考了国内、国外一些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后,最终选择了电子表格、数据库、网页开发三大块作为教学重点。
在建立好教学框架之后,相应的案例选择就是重中之重。案例选择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案例要贴切、恰当,能全面反映教学内容。案例式教学的本质是为教学目的服务,如果不能服务于教学目的,不能为教学对象所接受,所选择的案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一点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
2.案例要生动,具有吸引力。所选案例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3.案例要难易适度,易于被学生理解。由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差异,对所选案例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差异,所以,在选择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尽量选择和设计出所有学生都可理解接受的案例。
4.所选案例最好与学生所学专业或学生的生活相关。选择本专业的事件作为案例更好,这样的案例贴近学生实际,使他们更有兴趣参与,更有助于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的过程就是利用适时、适度的提问引出案例,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自我归纳,最后教师讲评、总结,实现教学目的。
本课程在教学中的主要过程如下:(1)介绍案例相关背景。主要是公司简介、行业环境等。(2)案例情境。案例情境是设定应用和决策活动的阶段,提供观察案例主要特征的视角和简要识别案例特征的信息需求。(3)信息说明。描述案例的信息需求,即客户需求。(4)实施要点。提供案例应用设计和开发的最终注释,这一部分还要指出一些可能引起学生关注的领域,并且提示学生使用适合的工具和技术避免潜在的问题。(5)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6)设计测试。学生完成案例设计后,设计测试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设计做出修正,并应鼓励学生设计一个可变通的方案,以便在信息需求改变时仍可应用。(7)案例提交。详细说明学生要交给教师的作业。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案例提问要适度,要有目的。在设计提问时,所提的问题要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教学目的服务,不能随心所欲。问题不宜过多、过难,过多势必会使时间延长,不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掌控;如果过难,学生很难得出正确的结果,最后只能由教师说出正确答案,这不仅失去了案例教学的意义,长此以往,还会失去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的认可。
[关键词] 管理类专业 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研究
一、引言
现在是信息时代――一个知识成为生产力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基本必要条件,残酷的市场竞争使信息管理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新法则和技能。IDC的研究显示,财富500强企业中,信息技术投资超过生产设备投资的企业达到65%,同时,企业网络投资的回报率则高达10倍以上。审视这些数字的背后不难发现:能否更快更好的获得和处理信息,已经成为竞争制胜的关键。现在企业评价的标准已经发生细微却是根本性的转变――强健有力要比规模庞大更具有未来价值。在信息时代,管理信息系统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管理信息系统涉及信息、信息技术和人这三种重要的组织资源的协调和使用,它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完成与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相关的一切任务。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的学科,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应用数学、管理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等一系列过程,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的学科。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建议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各大高校的很多专业都有开设,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教学内容和要求学生所要达到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管理类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主要是从事管理相关工作,在校学习管理知识和技能,并能够把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中去,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针对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中,偏向于“管”,偏向于讨论如何从管理者的角度认识与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讨论如何进行组织的信息化进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系统,控制和协调系统的开发过程,起到一个管理者的作用,通过两个学期的实际教学笔者发现,很多的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在这门课中的角色,定位出现偏差,自然就达不到目标。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是课程成功建设的先决条件。目前,国内对于MIS课程的教学目标普遍是使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初步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懂得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在实现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等,比较注重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方法的教学。国外一些大学管理类专业的MIS课程的教学目标,比如哈佛大学是理解各种信息技术如何改变工作;麻省理工学院是为更好的做出有关信息系统的决策提供手段和方法;斯坦福大学是理解支撑信息系统的技术学习,使用提取信息的新手段和新方法等[2]。国外大学MIS课程的教学目标比较偏重于信息技术、方法和手段的使用,更好的偏向于“管”。针对国内管理类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在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方法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关于信息技术、决策手段和方法等内容。
对于管理类的学生来讲,对教学目标也要有明确的认识。刚接触到这门课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认为这是一门计算机类课程,管理类学生的计算机相关知识相对较少,在心理就会产生对这门课的不重视,在进行教学之前要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让学生认识到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是“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明确管理信息系统与人的关系,人是MIS的主体。明确管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的关系,事实上有了管理就有了管理信息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只是MIS的一个工具,它满足了信息处理的需要,又极大的推动了MIS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的神经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是每个企业都具有的系统。
2.案例与教学结合
案例教学在国外的MIS教学中已经很普遍了,例如哈佛大学就有一个庞大的案例信息库。它已经成为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增强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
管理信息系统中涉及到的很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在开始这门课程之前,教师能够给学生演示并简单讲解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最好能够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MIS,比如物流管理专业可以选择库存管理信息系统或者第三方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企业管理专业可以选择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性认识,去学习这门课程就不会那么盲目。
在讲授系统开发的不同阶段,可以用一个开发案例贯穿整个教学,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去完成知识的学习,也为学生上机实验过程打基础。对于不同理论知识的理解时也要结合一些小的案例来进行。教师将自己掌握的实际的MIS开发过程中的经验和常见的问题都要及时准确的传授给学生,比如企业在准备开发信息系统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有哪些管理人员参与,主要由哪些人员负责等等。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实际的经验,这也是学生最想得到的。
3.上机实验与教学相结合
上机实验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也是使学生从理论认识到感性认识的一个过程,加深学生对MIS及其开发过程的理解。MIS开发过程的5个阶段:系统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维护,上机实验应该在开发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安排,而且应该尽量地使这五个过程连续,最后学生得到的是一个完整的MIS。建议可以让学生去开发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学校的食堂管理信息系统等贴近学生生活的,而且是学生比较熟悉流程的系统,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而且有信息把这个系统开发出来。如果让学生去开发一些像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学生对于这样的实际过程并不清楚,没有通过实践,工作流程也不清楚,开发就无从谈起,即使要求学生去做实际调查,但是学生还处于上课阶段,时间安排就成了问题,效果也不会理想。所以上机实验效果的好坏与所选择的对象系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但是像第三方管理信息系统这类系统可以作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案例,因为教师对这样的流程是很清楚的。
4.整体的课程安排
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并结合管理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建议在大三或大四的上学期来开设这门课程,因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之前,学生要具备管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等相关知识。建议课时安排见表。
表 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时安排
三、结论
信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之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将日益增大,只有掌握及时有效的信息,才会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信息管理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将是现代知识工作者的基本技能,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讲授和建设也会越来越受到关注。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努力的方向,只有教学体系合理,教学方法适当,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角度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将不断的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 《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293-03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信息化要求的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掌握了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旺盛。有鉴于此,从1998年起,教育部确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但是,由于MIS是一门介于管理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的综合性、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在对没有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科背景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MIS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感觉该课程概念性强、过于抽象、难以理解,还有不少同学认为该课程与自身专业知识距离太远,将来不去从事信息系统的技术开发工作,用处不大,缺乏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MIS课程教学效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如此反差,让从事经济管理类专业MIS课程教学工作者不得不对MIS课程教学现状感到担忧,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MIS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相关课程的知识储备不足。由于MIS综合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数据库等信息技术方面初步的知识技能以及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基础。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其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功底比较深厚,但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某些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只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这一门计算机方面的前导课,远不能支撑该环节课程的学习。为此,在MIS课程的学习时,不得不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对本课程涉及到的某些知识点加以讲解和回顾,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显得重点不突出,且很难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进度。
2.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结构设计不合理。目前,MIS的教学内容大多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一是介绍信息、系统和MIS的概念以及MIS的结构、分类、发展过程等内容;二是介绍MIS相关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内容;三是从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介绍MIS的开发过程,包括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维护等几个过程,这是MIS的核心内容;四是介绍MIS的管理,包括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等。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如数据库技术和软件开发工具的知识缺乏,并且对于实际工作部门的业务流程了解较少,使得学生对于以MIS系统开发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觉得学习起来抽象、枯燥无味,逐步丧失了学好本课程的信心。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教学形式单一。目前,MIS课程的教学安排包括两部分,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完成之后,才安排实践教学,而不是在完成某个知识点的理论教学后,立即安排实验,这就导致前面理论的讲授和后面实践相脱节,不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正确应用。同时,由于学时有限,在完成理论教学后,留给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就不多了,有时可能还因为理论学时不够而占用实践学时,造成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的现象比较普遍。
MIS理论教学大多以讲授理论为主,结合案例对理论的讲解较少涉及,且在案例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讲解案例为主,学生参与不够,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这不利于学生把握MIS相关知识,更不能深入地去理解知识并发表自己的见解,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案例教学时,所选用的案例大部分是国外企业的案例,且案例发生时间严重滞后、内容也比较抽象,难以适合中国国情,使学生难以理解,更谈不上相关理论的分析应用了。在实验教学方面,狭义的认为MIS的实验就是编程,只要程序开发工具应用熟练就可以了,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实验内容,如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分析、流程重组与优化、管理模型的确定、数据字典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程序设计说明书等内容。
4.教师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教学需要。MIS课程教师应在专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兴趣和比较完善的多学科知识体系结构,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网络、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以及运营管理、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学、运筹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知识,而实际担任MIS课程的教师多是计算机知识较为深厚,而经济管理知识较为薄弱,难以适应MIS 课程教学的需要,造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MIS课程上成计算机编程课程的情况。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1.合理定位课程教学目标。对于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学生来说,学会利用MIS来为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竞争力是他们学习MIS 根本目的所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组织、战略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经济管理类专业MIS教学的重点。基于此,我们认为MIS课程的教学中应偏向于“管”,偏向于讨论如何从管理者的角度认识与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讨论如何进行组织的信息化进程。因此,MIS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1)掌握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具有在信息环境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充分认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在信息化社会里的战略性作用;能密切关注最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发现其内在的商业价值,具有较高的信息意识。(2)掌握系统科学思想和MIS战略规划、分析、设计的技术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经济管理工作中。(3)理解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作方式和竞争战略的改变,并能利用MIS来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4)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企事业单位在应用MIS中出现的问题,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2.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为了能够体现经济管理类专业MIS课程教学的目标,应避免将MIS作为计算机课程看待,而应该将MIS课程作为一门管理类课程看待。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有所侧重,在规划和设计MIS课程教学内容时,应将侧重点放在学生对MIS的基本概念、结构的掌握和理解,MIS开发的组织管理、维护和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分类、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在解决管理问题的作用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通过这些方面内容的重点讲授,不仅是学生获得了他们所应该掌握的MIS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加强学生对MIS的理解,了解自身在MIS开发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应发挥的作用以及怎样与他人合作沟通。通过对MIS开发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学生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MIS的实际应用问题,可以应用MIS提升企业竞争力,培养了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通过上述课程内容安排,学生会意识到MIS课程对于他们今后工作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由于MIS 课程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MIS的教学要求,应根据教学内容各部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组织课堂讨论。经常组织课堂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讨论题目,并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布置下次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准备。例如,在讲到MRPⅡ时,先让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组织讨论,这样学生进行充足的资料准备,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归纳整理,逐渐形成主动收集整理信息的习惯,并不断提高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要适时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激活学生的讨论热情,让大多数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2)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案例教学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决策分析,建立真实的事件感受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选择时要注意几点:要有趣味性、理论难度不宜过大;案例不要与理论、实际脱节;案例不要过于复杂。在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注重学生主动学习热情的培养,注重学生对于问题的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进行案例讨论时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将合作学习引入案例教学,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将自己的经验和才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享,共同解决案例分析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更牢固地掌握知识。(3)重视实践教学。MIS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实践环节教学安排也是经济管理专业MIS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之一。切忌将MIS实践教学变成MIS开发课,应该通过加强MIS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管理业务的处理流程以及如何操作、运用MIS于实际工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MIS实践教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MIS上机操作演示。通过一些演示系统让学生对MIS有一个感性认识,结合理论学习,了解MIS的基本结构、功能,掌握运用MIS处理管理业务的实际操作技能。第二,实地参观调研。通过组织学生到已建立MIS的企事业单位的参观交流,实地了解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如何在MIS中实现,了解MIS的实际构成、运行特点和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管理维护。第三,课程设计。通过选择一个企业为背景进行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让学生进入信息系统的各个开发生命周期,正确理解相关阶段的任务,该环节要求学生将前一阶段的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考虑到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要注意掌握试验的难度,该环节应以系统分析为主、系统设计为辅的思想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学生的课程设计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在系统分析与设计阶段的管理业务和管理数据的流程分析与设计,重点考查学生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企业管理需求的,信息技术如何与企业的战略层、战术层、执行层的业务结合,考查学生对管理需求的调查分析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信息系统建模能力,而不是片面的考查学生的编程能力。
4.建立科学透明的考核方式。设置有效的考核标准,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惰性,提高学习效果。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客观部分,即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二是主观部分,即平时成绩。对于客观部分的考核,在试卷题目上应倾向于本课程的基础知识掌握上,试题要紧扣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程知识和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对于平时成绩的考核,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敢于质疑和探索。
由于主观部分的考核是平时教学中进行,就需要在课程开始时明确告知学生考核标准,并且在设施中做到奖惩分明,才能取信于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案例讨论中,如果给表现好的学习以鼓励,给参与的学生以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同时,在考核标准的制定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只有学生参与制定并认可的考核标准才有执行力。
参考文献:
[1]滕佳东.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95-97.
[2]郭捷,张秀萍.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探讨[J].实验技术育管理,2010,(3):122-125.
[3]吕新民,张金诚.经济管理类《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2):88-90.
[4]孔继利.《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J].物流技术,2010,(10):120-124.
[5]孔德汉.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0,(1):65-67.
[6]李怡佳.《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357-359.
[7]陈波.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0,(4):210-211.
[8]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HE Jing-rong,LI Qing,RAN Jian-yu
(Th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Wanzhou 404000,China)
关键词 医学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教育2.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146-02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全新的词汇如移动学习、微课程、Web2.0、学习社区、个人学习环境、翻转课堂等陆续出现,教育2.0[1]的时代已经不可阻挡地来临。教育2.0是传统教育的破冰之举,是创新2.0和Web2.0视野下的全新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学校为场所的被动学习模式,发展为以学生为中心,多时空、多元化的个性化订单式教育模式。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由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通信技术等学科组成的边缘叉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也是医学院校健康管理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具有综合性、广泛性、系统性、实践性等特点[2]。本文在教育2.0视野下,依据医学院校健康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特点,重点研究相应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和未来发展,探寻新时代医学本科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新模式。
1 医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现状分析
文献[3]指出,国内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目前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教学资源陈旧,针对性差;学生认知理念偏差;教学方法欠缺;教学实践薄弱。
本文针对某医学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进行了调查。首先,从理论到实践教材选用上可选范围小,往往是针对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和广义的管理类专业,并要求具有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科学和管理学等基础知识,针对性较弱。现有的医学院校健康管理专业学生属于医学管理类,从整体课程设计上,计算机课程以基础应用为主,很多医学院校管理专业本科生只学过办公自动化,对计算机编程、软件工程、系统设计完全不了解。在调查中,81%的学生认为教材针对性弱,100%的学生表示没有计算机和信息通信技术的知识基础,94%以上的学生认为教材中涉及系统开发设计的内容难以理解,78%的学生强调教材用例涉及健康管理的内容较少。其次,由于不是针对医学健康管理专业学生设计,导致学生认知偏差,76%以上的学生认为课程应属于计算机或信息系统等理工专业学习,进而产生极强的排斥感;50%左右的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该怎么学。再次,调查中发现医学院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三分之二的课时是在普通教室进行,教师教学仍以讲授式为主,按大纲要求进行教学从内容和形式上学生接受度不高,大部分学生表示教学形式、内容相对单一,学习枯燥、没兴趣。同时,实践或实验指导性差,不会做或做完,不知道为什么是普遍现象。由此可见,医学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基于教育2.0模式的医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教育2.0模式实现教学中心由教师到学生转变 传统的医学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按照管理类的教育教学大纲来组织教学活动,教师是贯穿整个教学的主体和教学执行者,在整个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按照教学大纲选择教材,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安排理论和实践课时数和教学进度;学生是坐在教室里被动的学习者。加之在传统模式中教学大纲往往具有广泛适用性、落后性,导致教学完全是为了教学而教学的计划教育,严重忽视了教学中的学习者,这是医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众多问题的主要根源。因此必须实现由计划教育到按需教育的转变,实现计划和以学生为主的需求教育相结合。这正符合于教育2.0模式的教育理念,发展以学生为核心的医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充分实现针对性教学是解决问题的观念性的问题和思想本源,是教学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指导,是深层次的变革。
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教学材料 教材是教学的立足点,医学院校健康管理专业不同于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专业,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不在于去开发设计系统,重点在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健康管理。目前,市场上的教材大多是泛泛的教材,很难找到针对医学健康或医学管理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按照教学要求,针对医学管理类学生的特点编制适用的教材,重点针对管理信息系统在医疗及健康领域的应用。
以医学相关管理信息系统为主线的教学用例的设计 医学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健康管理系统、医保管理信息系统、卫生防疫信息系统等,这些系统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共性,但现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缺少相关用例。这导致学生学习时感到迷惑,缺乏兴趣和关注点,学完不知道学了什么。
发展基于教育2.0模式多样化教学形式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枯燥、实践性强是学生反映最普遍的问题,如何使内容生动易于接受也是教师关注的热点。共识性的解决办法就是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育2.0源于创新2.0和Web2.0,其核心强调教学的创新和积极的互动。随着教育2.0的发展,大量的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断出现,发展基于教育2.0模式的多样化教学形式具有重要意义。如开展医学管理信息系统的翻转课堂,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并增进研讨流;制作精品微课程,为学生提供优质课外辅导课程服务,秉持“重视引导,微处入手,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提高学习兴趣,挖掘潜能,遵循学习规律。
教育技术上大力发展网络教育 信息通信技术的飞跃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各个领域,“互联网+”是创新2.0和教育2.0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国家到高校都在加大网络教育的研究投入,互联网+医学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模式,将使其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学生随时随地能够加入到学习环境中,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学生随身交互学习途径。如教师可以组织微信平台的移动课程服务号等。
加强实地考察学习 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如组织参观医院的信息系统等,学生可以深入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环境进行体验式学习,既是所学知识的巩固,也是理解的深入。
3 结论
健康管理是医学院校的管理类主要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是健康管理的系统化平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显现。但其实际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何解决一直是相关人员研究的热点。教育2.0是创新2.0和Web2.0综合环境下孕育而生的教育模式,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中心转移充分体现了计划教学向需求化教学的转变与融合。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医学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并基于教育2.0模式对问题的解决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教育2.0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指导,具体的教学改革还需要相应的研究者进一步开发实现。
参考文献
[1]罗文云,王怀文.走向教育2.0[J].信息技术教育,
2007(7):46-47.
关键词:认知诊断,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2-0133-02
当前,各大高校对各种专业课的理论课课程考核大部分都是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1]。该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检验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但是往往课程考核结束后学生仅仅能知道自己的该门课程这套试题的分数,老师们也仅仅是得到全班同学的总分分布情况,而总分并不能反映出学生的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整体情况等。2001年, 美国通过法案“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NCLB),规定美国所有实施的测验必须给家长、老师和学生提供诊断信息。在21世纪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更现代化的课程考核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讲授和高校的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一个教学改革参考。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经济管理、信息类各专业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它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的水映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程度。该课程主要从管理科学的角度,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通讯技术、运筹学等技术辅助管理决策,使学生了解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性,熟悉其相关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分析、设计、实施实际应用系统的方法;培养学生将计算机技术用于处理管理信息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日后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基础。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情况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也关系到学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况,甚至还将影响社会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因此,对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得到了教育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2-4]。本文分析了认知诊断理论,并将其应用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中,设计了在线的基于认知诊断理论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考核系统。
1 认知诊断理论概述
只能提供单一总分结果的测验已不能满足当前教育教学的需求。认知诊断理论的出现弥补了传统测试报告单一总分的缺陷,可提供更加丰富的测量信息,即能够测量出学生在学科知识点上的掌握情况,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个性化的指导[5]。
认知诊断是现代测量理论的核心,它是认知心理学与教育测量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当前国内外心理与教育测量学研究的热点。认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是认知诊断理论的两大基础。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学习过程和记忆过程机制。通过对测量任务所涉及的知识点、测量、加工过程等各认知变量做认知分析,构建认知心理学模型,使得测量理论具有心理学的特征,且其测量结果更科学和客观。心理测量学是所有测量理论的基础,也是认知诊断理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认知诊断理论应用到测量理论中,从测验设计、测验项目编制、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的数据分析都需要心理测量学的支撑。
当前,认知诊断理论被广泛应用到各种测量系统中,得到了教育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姜月香[6]利用认知诊断技术,结合现代教育测量方法与认知心理学,提出了能够提高考试内容效度的命题方法并明确了整个命题过程,相较于传统命题方法,新方法在对考试内容的效度与对考生能力评估的全面性两方面都存在明显优势。朱天宇等人[7]针对传统认知诊断模型和传统PMF算法在学生试题推荐方面的缺陷,提出了以综合结合概率矩阵分解和认知诊断的个性化试题推荐方法。艾小芹[8]根据认知诊断评估理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设计并构建了个性化英语学习在线诊断模式和系统,对系统的需求和功能进行了分析,设计了其数据库,通过该系统,学习者可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并获得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指导。认知诊断理论研究中对认知诊断模型的研究,是认知诊断理论应用到各个领域测验系统中很重要的方面。认知诊断模型是指一种对认知结构具有诊断功能的计量模型。通过评估被测试者的认知能力水平,将其认知结构进行模式化后,对其进行认知能力的诊断,可以定量地考察被测试者的认知结构区别和个体差异。
2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知识点分类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它综合应用了专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尤其是有关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管理学等。本课程主要包含以下的知识点:
(1)信息的含义:注意与数据的区别(与数据结构课程有关)
(2)管理信息系统概念:主要包含其分类、现代管理方法等。
(3)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包括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4)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制定管理系统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等。
(5)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主要包括可行性分析,业务流程,数据流程,数据字典等。
(6)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系统设计各个环节的设计原理、要求和方法。
(7)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物理系统的实施、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系统运行维护及评价等。
(8)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运行管理和评价等。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市场营销 营销策划 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191-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逐渐成为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重要工具,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也逐渐成为一门学科被广泛地学习和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被引入到中国,中国的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等各大重点高校都相继设立了MIS专业,同时选定MIS为信息管理类、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重点专业基础课程。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企事业单位纷纷构建了各种各样的管理信息系统,针对这一大环境,社会需要大量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作为江苏大学的品牌特色专业,本校市场营销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的经济、管理、法律与现代市场营销的理论基础,掌握市场调查、营销策划以及计算机软件应用技能,能够熟练运用现代营销理论与方法解决企业营销中的实际问题,从事企业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及营销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其特色是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经济学、营销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理论与方法,以企业营销活动为对象,着重培养在营销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营销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及市场研究技能、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市场分析、营销策划、客户管理等工作的专业能力。相应的,学校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这一特色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展学生的营销策划能力。
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概要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具有交叉性和跨学科性的新型学科,该课程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其综合性、实践性较强。其内容涉及管理、信息、系统工程、数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覆盖面广、容量大、理论性和实践性强。
目前,各个高校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专业很多,如财务会计、工商管理、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应用、市场营销等专业。各专业自身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工作环境。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把握课程重点。但是,在现有的教学过程中,有关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普遍选用相类似的教材,并且教学的重点为理论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和熟悉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管理信息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以便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教学方面,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知识原理的基础上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上面这种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模式,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显然是不适用的。因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虽然对公司财务、管理理论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相应的计算机技术了解却不多,以此种方式授课,必然会导致学生在课程完毕之后仍不能很好的了解和掌握课程的主体内容。基于此,如何针对市场营销专业自身特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同时,灵活的将所学的内容同自身专业发展相结合,使自身综合素质有一个质的飞跃,这在市场营销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实践中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2 市场营销中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营销策划能力是优秀的市场销售人员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营销策划是指企业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根据经验获得顾客需求量以及购买力的信息、商业届的期望值,有计划地组织各项营销活动,通过相互协调一致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管理信息系统以其独特的人一机对话模式,能够使企业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得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从而对市场需求和本企业生产能力有充分认知,制定并优化营销模式。管理信息系统各组成部分在营销策划中具体的应用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
营销策划的重点是对市场的需求和本企业的生产能力有充分的认知,决策支持系统能够为策划者提供所需的各类数据、信息以及背景资料,进而帮助策划者明确市场目标、了解本企业的生产能力,使其对市场及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有充分认知,进而建立并修改营销模型,提供多种预选营销方案,同时对各个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制定出相对合理的营销策划方案。
2.2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市场瞬息变化,存在有许多未知因素,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把握市场需求并作出准确反映是营销策划活动成功的关键。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使用计算机和网络代替传统办公所依赖的文档和电话,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处理后的信息反馈到市场,进而做出快速、准确的处理。
2.3 工业控制系统的应用
在营销策划中,工业控制系统是连接策划者与企业生产现场实时数据信息的纽带,能使决策者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信息,并结合市场反馈信息完善营销方案。
2.4 数据库系统的应用
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系统能够将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减少数据冗余及数据同应用程序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在建立策划方案前,首先建立数据库,可以简便、有效、快速地处理数据,使策划者在最短时间内对市场反馈回的信息作出准确判断,制定出与市场相符合的营销模型。
3 面向市场营销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3.1 案例式教学
大部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都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即以理论阐述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该类教学方式通常是纸上谈兵,学生在教师大量的教学内容讲解中,始终是被动接受,没有主动思考的时间,致使厌学情绪产生。
案例教学指的是通过对一些典型、真实案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掌握有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和过程。案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其具有诸多优点,如增强学习的灵活性、增强互动性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强调知识点的专业性和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讲解复杂的理论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进而应用一些比较抽象的重要概念。同时,案例教学要注重选择适合学生专业需要的典型案例。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从被动静态变为主动式的动态思考,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3.2 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即协作式教学,强调在师生相互作用的前提下,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教学地位,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信息反馈。参与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参与的乐趣,同时促使学生在参与中充分展示自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畅通了教与学的信息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加强了教育效果,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特色专业所要求的特色效果。
4 面向市场营销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实践
笔者从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工作,在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课程授课中,根据课程大纲和课程内容,结合专业特点,以帮助学生积累营销策划能力为目的:一方面通过主动联系获取企业营销过程中的相关资料,以案例的方式将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运用到营销的具体过程中去,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采取学生自主案例分析、参与授课或团队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通过上网等现代化工具获取与营销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背景资料,并通过演讲、授课的方式,将所查阅的内容展示给大家,在查阅、展示和协作等一系列的过程中,了解学习课程的重要意义,同时激发了每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由于开设专业的不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面向的对象也不同。需要结合专业自身的要求,调整教学目标,并采用案例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课程教学思路在本人面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参考文献
[1]薛华城.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单颖.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皖西学院学报,2006(4)
[3]钟有为.“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4)
[5]张弛.《管理信息系统》参与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2011(6)
[6]裴云.论案例教学对师范大学生专业发展的意义[J].沂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4)
[7]李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