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网点建设岗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由于企业的不良贷款行为导致市场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产生,最终推动了商业银行内部的内控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显而易见,银行内控制度的建立在降低银行运营成本以及控制风险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减少了呆滞账目过多的现象。但是,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控制信息不畅和内部管理模式不协调导致了内部控制低效问题的产生。
二、案例分析
2010年齐鲁银行发现存款单位持伪造“存款证实书”,损失上千万元,主要原因是银行从业人员为了提高业绩,在实操过程中忽略了风险控制,例如该案件中所提到的用定期存单作为质押,开银行存兑汇票,本应该由股东会决议和贷款卡系统进行登记这两个必要过程,但是银行缩减了这个过程,为了提高业务的成功率并高速放贷,取消了这两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又通过犯罪嫌疑人“高息揽储”吸引各单位存款,勾结多家银行从业人员伪造金融票证,导致不合法的“贷款黑幕”的出现。齐鲁银行营业部作为全行最大的一家营业网点,仍旧发生了这样扰乱经济金融秩序的事件,该案件涉及6家银行、8家存款单位和10笔存款资金,说明齐鲁银行的对银行从业人员的监督意识淡薄,内部控制系统紊乱,管理制度松弛,导致了黑幕的发生,银行的损失。由此可见,国内银行内控系统的还存在着不少的漏洞和问题,尤其是在对基层机构以及银行从业人员的监管不力。
从齐鲁银行的伪造“存款证实书”的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造成这一事件的发生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造成。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结合对风险控制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防范金融风险的先进且有效的经验,采取合理且快速有效的内部控制手段和方法,重新构造我国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三、银行内控失控的主要原因
随着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实施和完善,金融风险反而越来越高的现象引起人们深思。这说明我国银行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存在严重的问题,产生内部控制的模式和内容与金融风险的控制方向相矛盾的问题。内控机制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对内部控制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防微杜渐,逐渐就会加大整个银行业的操作风险。
银行的内控制度低效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第一,内部控制的水平,比如:银行管理水平、技术条件、运营效率等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第二,内部控制模式,缺乏整体的控制观念,不注重内部控制的过程建设,过度强调结果;第三,内部控制?俗己涂刂瞥绦颍?银行控制程序缺乏综合业务评价标准,管理标准也是以法律法规制度为主,缺乏规范的控制标准来规范从业人员的工作执行力;第四,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系统,低效的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或刚性的长期目标控制降低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不能及时就内部控制测试结果采取相应的有效的对策。
四、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就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内控系统操作模式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银行要有严格的岗位分工制度并且明确每一个岗位的员工的职责所在,既保证了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的相对独立性,又保证了员工之间相互配合与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这也是银行工作的责任分离制度的要求。这使银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同时,保证每项业务至少由两名以上的从业人员参与记录、核算、管理,互相监督。同时,聘用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遵纪守法的银行从业人员。
第二,银行健全授权审批制度和年审制度,加强对银行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力度。采用创新的意识,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授权审批程序的设计经验,设计一套符合中国银行市场规则的程序,保证每一项业务都有不同的人员进行审查批准。同时,增加对银行上级稽核监察部门对下级领导的年度经营管理、权利执行等情况进行稽核。
第三,使用高新技术加快内控的电子化建设,建立一套完善的适用于本银行的计算机实用软件,增强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增加对操作风险、财务风险和信用风险控制和监督制约从业人员工作执行力的功能,使操作人员必须按照职责权限进行办理业务。
第四,企业或者高额存款储户在开户时,银行要加强交流沟通与合作,对大额的资金流动予以重视,避免不法分子钻空,导致双方或者一方受到损失,影响银行的信用评价。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2
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程度越来越高,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培养和早就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但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仍然阻碍了农信事业发展改革的步伐,人才流失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如何建设一支素质高、人心齐、管理有序的员工队伍和打造现代化一流金融机构,成为农村信用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对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方面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宗旨是“立足三农、服务大众”,其主要市场是农村,在发展初期,农信社占领了整个市场,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人力资源方面懈于管理,人力资源部门不受重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规划难以实现。近年来,随着其他银行纷纷进军农村市场,银行业差异化变小,同质化严重,农村信用社感到了竞争的压力,但仍将注意力放到业务方面,注重任务指标的下达与考核,注重外部加压,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的管理,忽视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与竞争的问题,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长远规划与目标,使人力资源管理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缺乏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
农村信用社传统的人力资源结构中,从事一般日常工作岗位的员工较多,这些岗位不需要太专业的技能,严谨、熟练就能生巧,但技术性和创新性较高的岗位对员工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部分人才总量偏少。由于这种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很多岗位会出现人数大于职位的现象,而有些岗位却没有人可以胜任,难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增强农村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也不利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3.缺乏完善的员工薪酬制度
(1)薪酬激励不当
薪酬问题是员工最关心的问题,薪酬制度的完善对整个 人力资源管理尤为重要。近年来,虽然员工的薪酬中绩效考核的部分进一步加大,但整体的分配仍然采取“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工资制度,虽然较过去的“大锅饭”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人才流失、员工工作效率降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对自身可持续发展形成严重障碍,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还未有效的发挥,薪酬制度仍存在不甚合理的地方,比如,不同基层网点的同一岗位员工最高和最低工资就有一定的差距,未形成合理规范的岗位流动机制,从而难以调动部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高管与普通员工之间薪酬差距比较大
虽然两者的基本工资级差小,但最后的薪酬还是存在较大差距,从而会让普通员工产生不满心理,消极怠工,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近几年,社会对银行高管的薪酬予以了极大地关注,舆论报纸也争相报道,对银行给予了一定的压力,薪酬的透明化,合理化要求已成为农村信用社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
4.培训工作重形式、轻过程,效果差
(1)缺乏合理的培训体系
在培训工作的规划和实施方面,很多农村信用社并不重视单位内部培训工作的长远规划,无法循序渐进的完成系统的培训,导致培训工作难以达到效果,培训体系不完善。
(2)缺乏完善的评估系统
虽然有些农村信用社在员工培训的工作上加大投入力度,但却忽略了培训完成后对员工的评估工作,缺乏完善的评估系统,这就导致员工虽然接受了应有的培训课程,但是由于评估系统的缺乏,单位无法了解到员工在培训过程中得到的收获,对于员工对培训工作的满意度也无从得知,甚至有的员工缺乏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导致单位虽然对培训工作进行了大力度的投入,却使得培训工作成为了一个形式,没有实际的价值。
(3)缺乏合理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
农村信用社在制订了员工的培训计划之后,不注重时代的进步和内容的更新,导致员工在培训时学到的知识根本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的发展,再加上培训方式的落后,很多培训方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导致培训工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解决我国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措施
1.建立充满自信、追求进取、凝聚人心的企业文化
农村信用社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确定自己的使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竞争与发展的战略和具体实施措施,在此基础上,发扬自身优势,通过管理理念的转变,工作环境的改善,典型的树立,价值观的推举等努力使员工形成一种共同愿望和为组织所需要的共同的价值取向。不要认为简单组织几次文体、竞赛、演讲等活动就能形成企业文化,而是要建立起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意识形态,通过这种文化的渗透和感染激励员工奋发进取,努力创新,使员工体会到一种归属感,对未来充满信心,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共度难关,为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和发展提供一种持久的内在的文化支持,使农村信用社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并使每位员工从做大的蛋糕中得到应有的回报,实现自己的价值。
2.健全农村信用社长期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农村信用社传统的薪酬管理制度中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比如,同时间同学历进入农信社的员工因为分配的网点不一样而得到不一样的薪酬,或者高学历的员工拿到的薪酬并不一定多于低学历的员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优秀人才的引进,从而使农村信用社的人才结构失去平衡。因此,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要健全,要注意日常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可以采取月度考核、半年跟踪、年终总结相结合的方式,克服“近因效应”影响。要畅通反馈渠道,加强双向沟通,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和工作环境,是绩效考核成为实现组织目标、改进员工绩效和个人持续发展的助推器,把绩效考核过程转化成每个员工一次积极的工作经历。
3.加强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队伍建设
(1)深化制度改革,健全人才开发新机制
推动管理岗位实行竞聘制,技术岗位实行选拔之,业务岗位实行等级制,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制。规范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等环节,实现有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创新培训模式,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建立“选拔、培训、考核、使用”有机结合的培训体系。首要的是要提高高管层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也只有如此,才能带领、培训出优秀的员工。其次要分类制定培训计划,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定期检查培训效果,及时总结经验。再者要建立健全员工培训档案,将员工学习、培训成果等一系列员工个人资料全纳入档案管理。
(3)加强人才储备,确保后备人才培养
针对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人才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要不断加强对储备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具有针对性的制备后备队伍建设制度,从而确保后备人才培养到位,为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整体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操作风险 员工素质
进入21世纪,农村信用社改革、治理、经营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我国对信用社操作风险的研究起步较晚,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操作风险导致的损失事件频繁发生,对此管理层应予以高度重视。由此,研究信用社操作风险的形成及表现,进而制定相关政策防范操作风险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表现
(一)内部人员作案比率较高
农村信用社的许多内部案子发生时在各个环节和不同岗位往往都是一路“绿灯”,畅通无阻,究其原因是各环节的风险点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发挥检查监督的作用,从而导致了违规行为的发生。基层网点实行的是双人临柜、相互监督的制度,但临柜人员对凭证核对不认真,对同时临柜的同事也没有尽到监督之责,所以,第一道防线就失去了有效监督的约束;事后监督是第二道防线,但农村信用社却基本上不设事后监督岗;稽核和检查可以作为第三道防线,但稽核检查工作不深入、不细致、不全面,其工作也只是流于形式。作案人员虽然作案手法简单粗劣,但依然有惊无险,使违规问题和案件得以长期隐藏,并连续作案。近几年爆发的金融大案,有相当一部分是信用社内部人员或内部人员勾结外部人员作案。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金融法制体系还不完善,信用社内部人员熟悉业务流程,能够更轻易地逃避法律责任。
(二)高科技作案手段占了一定的比率
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方式,但是科技的发展也给银行带来了高风险,如窃密手段越来越先进、泄密渠道明显增多等。虽然我国农村信用社也正逐步运用高科技建立和完善操作系统和信息系统,但系统建设起步较晚,所以操作系统和信息系统仍存在大量的漏洞,系统安全性存在隐患,这给高科技作案提供了可能。
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高科技作案具有技术性、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连续性、损失数额大等特点。实施高科技作案的主体通常具有较高的金融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水平,也相对熟悉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活动,尤其熟知内部业务运作及个人业务环节的特点,策划周密、操作隐蔽、具有较强的逃避监督检查的能力。
(三)借贷业务存在大量操作风险
由于我国农村信用社业务比较传统,借贷业务在信用社的业务中占了很大比重,导致该业务部门操作风险发生的频率高、损失的金额大。通过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有关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不论是损失事件的金额还是损失事件的数目,借贷业务都远远高于其他业务部门。
农村信用社在贷款的发放、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风险因素,其中贷款操作不当风险是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操作中存在的最大风险。目前农村信用社在贷款操作风险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个别信用社对借款人、保证人的资信状况、担保能力缺乏可行性的调查评估,贷时审查不严格,重形式轻内容,信贷人员贷后检查不及时。二是抵押贷款手续不健全,个别信用社在办理抵押贷款时,没有办理有效的抵押担保或办理了抵押担保但没有实地考察而遭到了欺骗,或者是没有对抵押担保品进行有效的评估。三是资产保全不及时。个别信贷员对逾期贷款催收力度不够,上门次数少,有的几年才结一次息,一些贷款人借款时间长,由于搬迁、死亡、外出打工等原因,导致无法找到借款人而失去诉讼时效。
二、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内部控制风险意识不强
近年来,尽管加大了员工对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的学习培训力度,但由于部分员工进社后的培训时间短,对业务操作流程一知半解,只能是干中学,学中干,没有真正弄清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的内涵,使不规范的操作和错误观念在“传、帮、带”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同时,“重经营、轻管理”的思维模式忽视了对全员的风险意识教育,放松了对法规制度的学习,造成员工对操作风险认识不全面,合规经营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漠,这也暗藏了一定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内部控制风险意识不强的表现是内控意识淡薄。由于内控意识淡薄,上至高层领导下至基层员工,对信用社的内部操作甚少用心或是理解不当。不少信用社的领导常常把内控制度单一地理解为建章立制,认为有了规章制度便有了内控机制,忽视了内控是业务经营过程中互联互通的动态监督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
(二)制度相对完善仍然有纰漏
农村信用社经过多年的努力,各种内控制度逐渐完善,基本建立了一套相对科学实用的体系,但内部职工经济案件仍然时有发生,反映出内控制度仍存在一些漏洞,亟待加强完善。据银监会分析,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生的案件80%是有章不循造成的,剩下20%的案件是无章可循造成的。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的内控体制非常薄弱,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有的制度缺乏持续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些业务领域还存在制度盲^,由于无章可循和制度本身不科学、不合理,致使大量的违规操作和案件发生。
(三)操作风险管理方法落后、技术滞后
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较多地依赖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以操作规范来控制程序的运作。缺乏定量分析手段,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的客观性、预见性不够。与我国大银行采用的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手段相比,农村信用社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落后。同时,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的滞后使得我国农村信用社欠缺操作风险管理所需的大量损失事件与损失数据,无法建立相应的操作风险管理模型,无法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到业务发展和管理实践当中。
农村信用社的操作风险管理尚处于定性管理阶段,依赖专家管理,主要手段是质量控制。普遍没有建立起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对如何定量计算分析操作风险知之甚少,在开发和运用操作风险的资本分配模型上基本空白。国内银行目前所采取的操作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基本上难以反映本行操作风险的总体水平和分布结构,与国际上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操作风险管理还有较大差距。
(四)操作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短缺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信用社用工制度等因素,农村信用社整体人员素质偏低是个不争的事实。员工素质的不高直接导致了对规章制度的理解不深、不透以及业务操作的不规范。加之基层信用社人员相对紧张,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具有一定的道德风险和业务操作风险,抵御风险的能力薄弱。从培训的组织上看,信用社培训的形式比较单一,仅局限在以会代训或文件传达等方式,内容多是对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的学习和培训,对风险教育不到位,造成员工对操作风险认识不全面,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给正常的业务经营带来巨大风险。同时还存在员工对风险识别能力较低,执行制度不严格,业务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这些因素的存在,为案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三、防范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所采取的建议及策略
(一)强化操作风险意识
各种操作风险是与人的意识和行为分不开的。因此,一要积极开展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和荣辱观等教育,使全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职业操守,构筑严谨的道德防线;二要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和风险预防教育,不断提高法律政策水平,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使全员形成依法合规的经营理念,加强对员工规章制度、操作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构筑严肃的法制防线;三要实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和末尾淘汰制度,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的能力,构筑严密的内控防线,_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
采取以会代训、专门短训等形式,加强对员工的操作风险教育,增强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一要积极开展案例警示教育,充分利用案例材料,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和培训,剖析典型案例,以案释法。二是加强操作风险管理,让制度真正落实到位。进一步创新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员工执行规章制度的意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让制度管人、约束人,用制度规避操作风险,使其不能为、不敢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操作风险。要定期对要害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强制休假,坚决执行定期轮岗和岗位交流制度,做到问题早发现、风险早预防。三是开展业务大检查,大力排查各类案件隐患。要在全辖范围内对近年来储蓄、会计、信贷等业务有关情况组织全面的自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风险隐患问题。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办,重点是信贷专项清理检查工作。四是开展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有效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
(二)完善操作风险内控机制
1.健全内控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内控制度的完善是制订执行修订再执行的过程,县联社作为制度的主要制定者,必须根据在执行现有制度时出现的疏漏、不适应、不合理等情况,及时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而制度的补充、修订和完善主要来源于基层农村信用社在日常业务操作实践中的信息反馈,因此基层农村信用社要建立执行信息的反馈渠道,对在日常操作中发现的规章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以便于县联社认真研究,从而及时解决和完善。通过上下级之间的良性互动,使防范操作风险的内控制度逐步完善,业务操作流程更加规范。一是基层农村信用社要按照业务发展要求,狠抓内控制度,要把防范操作风险摆上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使每项业务的开展都有相应的内部控制部门监督制约;要严格岗位分工,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尽量做到分工合理,并实行定期轮岗、适时交流制度,使每位员工和每项业务都处于被监督、被检查的范围之内;做到岗位到人,责任到人,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团结协作、相互牵制的整体。二是加强重要岗位定期轮岗和强制休假制度,实行会计、出纳、信贷岗位不定期轮换制度。基层营业网点的会计、出纳、储蓄等要害岗位的工作人员必须要不定期整体离岗,由各专业部门抽调具备营业网点各个岗位知识的专业人员,整体顶岗排查,使营业网点会计岗位、出纳岗位、储蓄岗位暂时整体离岗,被离岗业务人员必须立即与接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强制离岗。
2.完善贷款风险防范机制。通过县联社法人授权,明确基层农村信用社贷款审批权限,建立分级审批、审贷分离、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以及贷款发放要通过信贷审查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等一系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贷集体决策水平、规范审查审批程序、提高信贷审查审批效率、明确信贷审查审批责任。进一步完善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社统一的贷款抵押价值评估标准和评估程序,统一借款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标准,规范化运作,强化信贷资产的保全机制,严格按照岗位权限、业务规程发放贷款,充分发挥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作用,做到贷款贷前调查实、贷中审查严、贷后检查勤,确保信贷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资金安全营运。
(三)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1.软件开发。各农村信用社要结合本行风险控制需要,加大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尤其要加大科技投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控制操作风险,防御高科技手段作案。要做好各项业务系统的软件开发和应用,通过业务系统对操作流程进行自动控制,减少员工操作失误等造成的风险。软件开发技术要在数据清洗和补录工作上下功夫,建立并实行完整、严格、一致的数据标准,制定数据质量管理章程,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2.合理使用计算机系统。由于受传统操作模式的影响,部分员工对计算机的可靠性产生怀疑,习惯使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办理业务,导致计算机系统的使用率低,先进性作用得不到体现。比如,银行监管部门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各行的经营情况进行远程实时监督,及时发现异常的业务数据,便于及时把握和化解风险。当然,电子信息技术也不是万能的,操作系统依然存在着运行紊乱或错误的现象,要及时纠正明显的计算机错误。为避免各业务系统故障等对银行造成的损失,各行应建立计算机数据灾难备份中心,同时保留必要的纸质、磁质等信息档案,降低因系统问题造成的风险损失。
(四)加强对员工素质的培养
员工素质对信用社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越来越重视,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来保障信用社的发展,其中就有必须加强对信用社员工素质的培养。针对员工素质的培养,有以下的途径:
1.转变观念是提高员工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信用社管理层要把抓好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素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树立“企业发展,教育优先;企业竞争,素质为本”的观念,要舍得花力气、下功夫,全面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主要是科学文化、思想道德、业务技能、综合能力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同时,要引导员工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形成重视学习、勤于学习的态度,把强化员工素质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之中,鼓励全体员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文化,使学习成为员工业余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2.强化培训质量是提高信用社员工素质的主要途径。首先,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把培训工作规划纳入信用社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其次,要打造一支过硬的师资培训队伍,信用社的所有业务操作都要在这支专业队伍的培训下完成,如每年对新员工进行业务操作技能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此外,还要定期整理培训手册,装订成书,以便员工随时学习,还可不定期聘请高校老师到信用社上课,讲解新文化知识及专业知识,让知识更新速度紧跟时代的变化。
3.实施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是提高员工素质的有效手段。有了考核机制,员工就有了压力;有了激励机制,员工就有了动力。当员工把学习养成了一种习惯,员工的素质就能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当拥有了一支懂得不断充实自我的团队,许多“奇迹”就能在企业的发展中创造出来。
(作者单位为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陈宏娇(1985―),女,广西合浦人,本科,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财会金融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金融学。]
参考文献
[1]张勇兵.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探讨[J].南方金融,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