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训报告万能总结范文

实训报告万能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训报告万能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训报告万能总结

第1篇:实训报告万能总结范文

关键字:工学结合;职业技能;项目;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4-0060-03

“以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切入点,以能力为本位,融教、学、做为一体”是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有效手段。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专业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式教学体系改革,是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一种有益尝试。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是电子行业各种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基础。如:电子产品开发、设计与维修,电路板的设计、印制及测试、插件、拾焊等工作岗位都离不开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1]在传统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往往

是老师重点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再加以一些验证性的实验。而这些验证性的实验往往仅针对一个孤立的电路,与实际应用没有太大联系,与职业岗位基本技能需求相脱节,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因此,《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如果不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学生将很难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以“做”为载体和目标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在该教学模式中,以“项目”为主线,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进行项目化教学。要求授课教师都是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授课地点也不再有理论课教室与实验、实训室之分,实现了教学环境的“一体化”。这样的教学模式,可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可有效提高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2]

因此,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和优化,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二、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重组及优化课程体系

(一)合理划分教学模块,确定合适的项目载体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按照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我们将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划分为以下几个教学模块: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应用、直流稳压电源、三极管及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放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振荡电路、晶闸管应用电路。我们围绕这些教学模块,确定了五个小型电子产品项目: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与测试、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制作与调试、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制作与调试、调光台灯的制作与调试、无线话筒的制作与调试以及一个综合性的制作项目——收音机的制作与调试。表1中给出了各个项目的完成步骤及所包括的教学模块内容。

通过完成这些项目的制作任务,可使学生较为直观地学习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训练相应的技能,以取得本课程所要求达到的能力,如: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检测能力;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电子电路图的识图能力;简单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电子电路印制板设计、焊接、测量、调试能力;典型电子电路的故障分析和检修能力等。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设计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摒弃以往“教师满堂灌”的做法,将课程的重点转向学生的“做”,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每个“项目”的教学设计为一个个典型的“工作任务”:项目分析、查找资料、设计产品电路、产品电路性能仿真、产品PCB(或万能板)的制作、产品调试、产品设计报告及相关工艺报告整理等。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并要求每个“工作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完成从信息的收集、工作计划的制定到工作任务的实施等系列工作,教师作为教学的咨询者和课堂教学主持者完成任务的布置、项目分析、相关知识理论分析以及答疑的工作。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三)以项目为载体,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在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除了包含本课程相应教学模块的内容以外,还会综合运用电子专业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如:在进行电路性能仿真时,学生必须熟练掌握Multisim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在进行电子产品PCB板(或万能板)的制作过程中,学生应当能够综合地运用电子电路印制板设计和制作的相关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知识是分散在其他各门课程中的,彼此之间相对独立,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项目的制作过程中需要什么知识就学什么知识,因此我们将以往在其他课程中开设的“Multisim仿真软件的使用”这一章节的知识融入到了本课程中,同时将原来安排在后续学期开设的《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调整到本学期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同时开设,这样大大提高了本专业相关知识的互相渗透、综合运用。

(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成绩评价体系中,强调的是过程考核。因此,我们在每个项目中都安排了相应的考核内容。在考核过程中,应综合评价学生的设计方案、数据分析、电路制作工艺、电路调试技能及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真正将课程内容学活。每个项目结束后,由教师对本项目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设计方案、制作过程、调试方法等内容进行点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项目所涉及知识的理解。

在“项目化”教学体系中,摒弃了传统的成绩评价方法,采用过程评价,目标评价,项目评价,随堂考试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评价过程中,应加强过程评价,每个项目都应安排针对该项目的考核内容。在评价过程中,实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具体的评价手段可以采用观察、现场操作、系统设计报告、闭卷或开卷测试等。评价重点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给予特别鼓励。

三、实践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效果

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制作电子电路有很高的热情和兴趣,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制作,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该教学模式实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从2008年起,我院电子专业选拔出的学生在每年全国及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及省电子设计大赛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践,因而进一步锻炼和培养了“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二)存在的问题

1.实训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条件是保证“项目”按质按量完成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实训场所基本上仍然是传统的实验、实训室,与真实的生产场所有较大的差距,而实验设备中部分实验箱、实验台仍是按传统教学模式开发和设计的,其提供的实验、实训内容固定,不能根据教学“项目”的内容灵活变动,因而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根据“工学结合”的需求,按照生产现场布局,建立仿真的实训场所,并根据教学“项目”开发合适的实训设备,这样才能使“一体化”教学能够真正落实到位。

2.“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知识面广,能根据教学进程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能及时解决学生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然而,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没有真正参加过电子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过程,对岗位职业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使“一体化”教学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应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及鼓励教师参加横向课题的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3.缺乏真正符合“工学结合”标准的教材

传统教材不适应现在教学的需要。当前,缺乏以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真实产品为载体,引入行业职业标准,真正符合“工学结合”标准的教材。这是因为目前大部分高职教材的编写往往是学校单方行为,没有企业的参与,因此教材很难真正体现企业技术标准与要求。

4.师资配备影响教学效果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人说,全班学生听;而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全班学生“做”,教师一人指导,因此老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大增加,常会出现辅导不能到位的情况。在“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下,如何进行教师配备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2篇:实训报告万能总结范文

关键词:电子竞赛;促进;改革;训练;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075-02

在经济高速增长、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里,职业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业学校必须培养一批又一批能与社会迅速接轨的高素质、复合型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不断进行改革来适应社会的变化,更好地为社会各行各业“量身打造”合适的人才。

一、电子竞赛促进电子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教学改革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个重要目标,整合课程体系,建立起“理论、实践、研究”三位一体的新教学模式。考虑竞赛需要、学生易出现的调试及电路分析问题,进行课程改革时将单片机、电子CAD课程提前一学期开设,加强单元电路的模块化分析及工程调试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组织中,参考电子竞赛培训的经验,兼顾学生兴趣,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选做合适的实验项目,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获得电子竞赛奖项及成绩优秀的学生中,他们在平常实验课的学习中都有良好表现,具有思想活跃、勤于动手的特点,并且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活动,完成课外科技作品制作。

二、以电子竞赛为契机,改进基础实验教学环节

实验过程既是学生验证实验原理的过程,又是启迪思维、探索新知的过程。因此,以电子竞赛为契机,改革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探索出“精讲――质疑――评析”的新模式。

1.精讲。扼要概述实验的基本原理,教会学生使用仪器,精心导引一种研究方法,重点解决一类实际问题。

2.质疑。实验过程中,教师精心辅导,适时对学生进行质疑,由实验数据质疑,弄清数据、波形的来龙去脉;由实验现象质疑,对观察的现象求本索源;由实验方法质疑,领悟科学研究的异曲同工。

3.评析。根据质疑情况,结合实验报告进行综述和评价,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有利于让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经验、增长见识。

三、总结电子竞赛项目训练机制,强化课堂技能训练

“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操作的综合能力,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是电子竞赛的另一目的。电子竞赛命题以电子电路应用设计为主要内容。学生在一般的基础实验课程中,并没有建立专业实训的系统概念,为此开设了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这门综合性实践课。课程模式是先进行专题讲座,并按照电子竞赛的模式公布一些综合性题目供学生选择,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提交学结报告。

电子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应该在教学中把触摸屏、液晶显示技术、数码通信等新技术引入教学,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电子产品的制作过程。从选项、立项、方案论证、电路设计、电路实现、装配调试、系统测试,到总结报告、文档整理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并付诸实现。完成由单元设计向系统设计的过渡,掌握现代化仪器设备在产品装配中的应用。

四、以电子设计竞赛为导向,加强技术素质训练实验环节

职校生的技术素质关系到日后工作的成就。电子竞赛已成为教学改革实践的载体,竞赛所倡导的“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素质的训练精神”已成为电子专业的共识。因此,以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竞赛为导向,应加强技术素质训练性实验。在电子实习课程中,要求每个学生安装一台万能表、一部超外差式调幅收音机、一台功放机、对讲机和单片机系统,辅导学生识别、检测电子元器件,掌握电子产品的焊接技术和安装工艺,测试和分析相关的性能参数,在实习报告中要求学生运用Protel设计绘制产品的电原理图和印制电路图,利用现成的电路板翻抄成原理图,使学生系统掌握电子设计与制作的基本要领。

五、以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竞赛为动力,提高技能综合素质

电子竞赛已成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推进器。根据对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能力的观察,结合对参加电子竞赛学生的选拔,挑选出对电路、电子技术和电子CAD有浓厚兴趣且学有所长的学生,提出一些项目。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选择设计方案,绘制电路原理图,选择电子元器件,安装、调试电子设备,撰写设计报告,拟定设备性能指标和使用说明书等,把无形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有形的电子类实用产品。完成由知识到能力,再由能力到素质的跨越,让学生学习产品生产的基本程序,培养自学与独立制作能力。

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通常代表学科发展的方向。吸纳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使学生在校内步入科技前沿,这也是培养新型人才的举措。教师在承担课题时,让部分优秀学生参与资料搜集、方案选择、计算机绘图等工作,既加快了科研进度,又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熏陶。

以电子竞赛活动为依托,以生产过程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与广东省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方向不谋而合,应充分运用电子竞赛培训机制及项目管理经验,解决当前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邵群,黄.数字电子技术项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路勇.电子电路实验及仿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陈彤.模拟电子技术与应用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第3篇:实训报告万能总结范文

关键词:金属切削机床;高职学生;教学方法;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金属切削机床是机械类学生学习机械制造专业知识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在其教学体系中通常被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独立环节进行,其中理论教学常以机床概论和机床设计作为讲授内容,实践教学常以实训操作和维修改造作为训练内容。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常会感到枯燥乏味、抽象难懂,为帮助学生理解,老师们在授课时,常常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图片或视频动画,该方法能使学生迅速对机床形成感性认识,但是学习效果不够持久,也容易使老师疏于对知识点的讲解,学生也往往缺乏思考。在实践教学中,一部分老师也往往只注重机床的操作,通常情况下,老师事先做一个示范,然后下发加工任务给学生,让学生模仿着做,这种师徒式的传教方法,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意识锻炼。有鉴于此,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金属切削机床课程应以实践锻炼为主、理论指导为辅作为授课思想,找到教与学的结合点。对此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我们有一些新思路与新探索,并对授课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系统化的教学方法。

一、对该门课程性质的理解与分析

(一)对课程性质的理解。金属切削机床是机械类专业研究机械制造设备的主干专业课,以机床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机床传动原理、传动系统、典型结构、调整计算、机床附件及使用的有关问题[1]。在高职教学中,通常以机床概论作为主要讲授内容,淡化机床设计知识的讲解。授课时,重点讲授机床的传动系统和主要部件结构,同时向学生交代清楚机床选用的基本原则,加工范围及精度等级,调整计算,与其他工艺装备或刀具的连接关系,简单的故障排除等知识。该课程作为机械加工工艺课程和生产实习的先修课程,也可与金属切削刀具、机床夹具设计与应用作为平行课程开设。

(二)对课程学习对象的分析。在高职院校中,受生源结构的影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入学成绩低、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厌学、偏科现象严重等问题[2]。因此,学习该课程时,学生应该具备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基础课程知识。在机床课的教学中,要根据课程学习的需要,帮助学生复习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教学方法的新思路与新探索

(一)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是指学生在一次课中按规定时间完成老师规定的学习任务,并进行考核;该方法主要是针对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即没有看书的习惯)的情况而设计的。

1、找出传动链条的首末端件(主轴――刀架),并说明传动链条的性质(内联系传动链)以及首末端件应满足的运动关系。

2、写出传动路线,或运动平衡式。

3、指出传动挂轮、进给箱中3个内齿式离合器的作用,并思考其操作方法。

4、如何实现大导程和精密螺纹的车削?说明其调整措施或写出一条传动路线。

5、如何实现左右螺纹的车削和多线螺纹的车削?并说明理由。

教师为上述5个任务分别设置完成时限,每个任务一般在10分钟左右,待学生完成后,用5至10分钟要学生讲述分析过程及结论,接下来老师讲评15分钟左右,剩下的时间里再让学生交换彼此的任务,并进行互评互学,到下一次课老师再进行提问。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产生紧迫感和完成任务的责任感。

(二)实践推动法。实践推动是指在实验或实训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床实验的传统教学方法通常是:一是老师预先编制实验指导书,方便学生预习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器材或设备,然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二是从安全的角度考虑,老师只进行实验演示,然后随机挑选一名同学操作实验或实验的某个步骤,以验证该实验操作规程的合理性或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因此学生缺乏自己准备实验器材的过程。

采用实践推动法,对于CA6140型卧式车床的结构认识实验的具体做法是:实验时,打开主轴箱盖后,让学生对照CA6140的主运动传动系统图,理清运动传递关系,找出主轴变速、换向操纵机构,主轴部件的支撑形式和受力情况,分析双向多片式摩擦离合器、制动器和内齿式离合器的工作原理。该实验通常为2学时,在老师不讲解的情况下,同学们往往很茫然,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做什么,实验进行过程中,老师要及时给予提示和引导。比如说,车床主要组成部件由主轴箱、进给箱、溜板箱、床身等这些外部构件或组件构成,内部结构是怎样的?通过设定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去思考,再让学生自己动手转动机床的操纵手柄,观察内部构件或组件的运动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也可让学生拆装某一部件进行实验,并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三)角色互换法。角色互换是指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即让学生当老师,让老师做学生。

教师根据授课情况,可以在教学计划中,自行挑选一节课的内容,提前告诉学生,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让他们书写一份自己满意的教案,交给老师批改。教师从中挑选1到3份较精彩的教案给予讲评,并由该学生来讲授这一次课,老师坐在台下聆听。

可以把X6132A万能升降台铣床的传动系统或M1432A万能外圆磨床的传动系统作为角色互换法的授课内容,让学生精心准备后,并鼓励他们上讲台,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同时,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换位思考,如何去讲好一堂课,如何去学好一堂课。

(四)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是一种惯用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对知识点、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进行归纳和总结。例如:数控机床与普通机床加工零件的区别,在于数控机床是按照程序自动加工零件,而普通机床由工人手工操作来加工零件。在数控机床上只要改变控制机床动作的程序,就可以达到加工不同零件的目的[3]。前者自动化程度高,具有柔性[4]加工特点,能够实现较复杂曲面零件的加工,生产效率也较高,通常还具有误差补偿功能,以提高零件加工的精度;而后者自动化程度低,但通用性好,常用于单件小批量的简单零件加工,生产成本低。

三、教学效果分析

(一)考试成绩。我们运用以上方法,对该门课程进行了两年的教学实践,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对某职业院校2008级和2009级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金属切削机床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对比得出:两个年级及格率的变化并不太大(均保持在90%以上),但是平均分和最高分的变化较大,在学生学习基础相当的情况下,2009级比2008级的平均分分别提高了14.2%、5.9%、5.8%、4.6%,说明2009级学生比2008级在学习金属切削机床课程时,保证及格率的前提下,整体学习水平有所提高,而且优秀率(分数大于或等于90分以上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比例)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分别提高了16.36%、5.97%、11.54%、14.25%。

(二)学习态度。在与往届的高职学生进行对比时,以往的学生只要老师上课不考勤、不点名,就会有旷课的现象,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学习压力。在上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得到落实后,学生旷课、迟到、早退的现象几乎为零,课堂气氛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与老师探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

(三)对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影响。机械制造是由若干课程组成的一个大专业,除金属切削机床外,还有金属切削刀具、机械加工工艺等专业技术课程,高职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与金属切削机床的学习有相同之处。因此,在其他专业课程授课时,我们也做了这样的尝试,结果表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均有加强,学习更有自信心、紧迫感和责任感,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体会到了专业课程学习的乐趣;而老师变为教学活动的客体,充当陪伴者和评论员的角色,帮助学生理清学习脉络。总之,教师在高职教学活动中,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找到教与学的结合点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赵晶文.金属切削机床[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06).

第4篇:实训报告万能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应用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DOI]10.13939/ki.zgsc.2015.41.076

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动手能力强,技艺精湛,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工程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实践教学对于高职高专学校来说,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关键环节。只有经过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才能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专业本身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

1 实践教学在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它以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为特点,人才培养不仅要满足岗位需要,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必须摈弃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核心、实践教学为辅的模式,应突出实践教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是专业的核心和生命。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在电子产品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行业等第一线工作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设置符合行业、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电子产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电子产品正在面临全面的更新换代,为了适应电子产业的迅猛发展,必须培养具有电子技术知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

2 当前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分析

2.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

长期以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分开进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存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无法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没能达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目的的职业技术教育宗旨。尽管安排有实验实训,但实验实训环节与课堂教学环节没有做到完全的相互连贯、相互印证,实验实训项目与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与学生练习,习题与课堂内容没能有机结合。要打通“相互脱节”,整体推动改革。

2.2 实践教学内容侧重单项操作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所设置的实验、实训往往只侧重于某门课程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太多,需要学生设计的实验太少;仿真实验多,实际电路设计实验少;实验指导书非常详细,学生只要按步骤操作就可以完成;学生参与较高水平实践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每个学生的平均有效实验时间太短,缺乏真正系统的实践训练。阻碍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标。

2.3 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实践教学考核主要通过提交的实验、实训报告情况进行核定,对学生实践操作过程缺乏有效监控,尤其是对校外实习缺乏监督,使得通过实践操作以增强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想法成为一种难以实现的良好愿望。

3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进与建议

3.1 理学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对毕业生就业岗位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调研,确定主次工作岗位,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专业课程。将分散实践与集中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及创新意识。专业课程采用的项目都来源于企业产品,这些企业产品经改造形成教学产品。如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共设置7个项目,由易到难,包括运料小车两地往返运动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Y/起动、XA6132万能铣床的PLC改造、十字路通灯控制、分拣大小球控制、自动售饮料机控制、两台PLC通信控制。项目一、项目二和项目三均采用两种方案来完成控制要求,将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与PLC控制系统进行对比,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出工程项目讲解相关知识分析解决方案设计控制系统模拟工业环境上机调试讨论总结经验等。教学做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实习、实训和课程设计课题应来自或贴近工程实例和生产实际。注重综合技术实训内容的先进性,注重贴近生产实际,以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

3.2 多种形式开放实验室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验实训场所,学生拥有独立的实践和学习时间及空间,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实训室指定一名专业教师负责,主要完成实训室的维护维修,改造及升级等工作,同时负责培养本专业一名学生来协助实训室的管理。允许学生在申请到项目后,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安排时间,到开放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灵活的实验时间及先进的实验设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利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同时努力加快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学生可以通过刷校园卡进入实训室,同时系统自动为其分配实验位置,系统将每位学生的实训室使用情况汇总给任课教师,作为评定成绩的一部分。实践场所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伸实训室的开放时间,同时有利于实训室的管理。

3.3 改革考核方式

对于实习、实训和课程设计要改变传统的常规考核方式,考核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态度、项目完成情况、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因素。

对于一体化课程,如《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学生成绩由线上、线下两部分构成。线上考核占比30%,包括在线测试、在线作业完成情况、在线活跃度、学生实验室使用情况等组成。线下成绩占比70%,由出勤情况、课堂表现、项目完成情况、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期末考核等组成。

4 结 论

通过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从实践教学内容、课程考核方法、开放实验室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将分散实践与集中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尹巧萍.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考试周刊,2008(17).

[2]胡良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

第5篇:实训报告万能总结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立体式;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5-0039-03

立体式教学体系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体现在教学资源多元化、教学方式现代化、知识结构立体化等诸方面。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出发点是为了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增加课内教学活力,有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等。在这一教学体系下首先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即是立体式实践教学教材的构建。

一、立体式实践教学教材基础分析

(一)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立体式实践教学教材原指通过多种教学资源的提供而提出的某课程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通常包括以教科书为中心的多种资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多种资源”并未脱离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的仍是变相的“黑板+粉笔”模式,即电子课件和视频的播放。

传统教材注重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在短期内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其以“授予-接受”为表征,强调以教师讲解为主导。传统教材的优点是教师按教学大纲要求能充分驾驭课堂,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听课,方便教学内容组织;缺点是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只重视传授理论知识,不注重技能发展,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的技能型人才成长[1]。

(二)教材编制的出发点

教材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是立体式实践教学教材的核心。要使教材能在知识结构层次逐步提升、适合讲练结合、学做合一的学习情境、任务分解的师生互动组合以及考核评定的科学指标体系等方面有所突破。

在探索立体式实践教学教材过程中,以书本教材作为教学项目(含任务)的知识结构层次的基础理论教育教材,这部分知识体系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变化不大;依托网络学习环境提供任务模拟的现实情境,可以随时调整和更新,不受时间因素限制;依托实训、仿真工厂和校企合作环境,通过动手实践验证理论教学过程,这就是立体式教材编制的出发点。

(三)教材编制的落脚点

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立体式教材体系提供的手段就是给学生以多重感官体验,加快学生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力,从而缩短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2]。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也受到理论知识难易程度的影响,特别是有些内容无法模拟和操作,如定义和公式等原本就属于基本概念范畴。在立体式教材体系中,第一个落脚点是对本次任务所必需的预备性的、基础性的和相关性的知识与技能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判断具体学情,以便抓住缺漏,及时补救,使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最佳状态。

立体式教材体系中第二个落脚点是教学环节认定目标(从项目中提取任务),是把教材中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心目中的认知目标。此时的教材资源就不能完全依赖课本,借助于课本知识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或模拟器)成为不可缺少的内容。此时,教材的作用是逐渐引导转化教学对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这种把学生当做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主人的教材设计方式,为学生理论(头脑)与实际(动手)相结合的学习奠定了扎实基础。

立体式教材体系中第三个落脚点是教学环节导学达标。教材为每个项目和任务配备的软件开发、工程设计等具体操作情境都是企业实施过的真实案例,并结合学生和实训设备条件计划安排的,旨在训练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

二、立体式实践教学教材构建方法

立体式实践教学教材建设需要打破传统按章节式编写的局限性,以全方位多样化的教学要素来保证教学内容的落实与实践教学过程的开展。为此,需要在实践教材资源开发上采取纸制教材、多媒体课件与网络平台相结合的形式,同时考虑到实践教学教材需要符合校企合作、项目开发、生产实践和技能操作等因素。

(一)知识体系构建

信息技术专业课教材优化整合应遵循三条原则:企业需求导向的原则;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全面发展和与时俱进。突出专业课教材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以学习情境为环境,以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和中心,强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并将知识、技能、态度的学习融为一体,突出职业能力和态度的培养。

如在“数据备份与恢复实践教程”中,有一个学习情境标题是“U盘数据恢复”,具体情境描述为:“接修一个U盘数据恢复,联机检测,能发现硬件,但是打不开盘符,提示插入可移动磁盘。”造成这种现象有两种原因:一是FL开焊,二是U盘程序损坏。处理FL开焊这类故障的做法是,首先把U盘拆开,把FL拖焊一遍。如果联机测试故障依旧,说明该U盘打不开是由程序损坏造成的,那么就需要用量产软件修复,根据主控的型号打开相应量产软件,运行对应程序,使其可以打开盘符,然后再使用数据恢复软件把丢失的数据扫描出来,数据成功恢复。把这一学习情境划分为三项学习任务:U盘基础知识;U盘常见故障及分析方法;U盘数据恢复实践操作。

前两项任务是在探索立体式教材开发中,以基于“问题发现与提出”的学习情境作为知识性结构来建构的。因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通过多媒体和实物投影演示确认学习情境中的现象真实性,也是学生加深理解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和目标要求的需要。

(二)实践方案构建

要加强教材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通过实践活动逐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促使学生产生较高的成就动机,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教材中对第三项任务的构建方案是:以网络模拟形式,结合企业项目真实情境提出动手操作解决的问题方案。

1.学习情境交待

教材全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相互间对学习情境知识的讨论,来理解和掌握教材任务关键知识和技术。如“U盘数据恢复”任务3:U盘数据恢复实践操作教学中,采用“课堂+网络+软件工具”多层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进行与情境有关的资源观摩和实践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2.任务式贯彻

立体式教材实现了由单向传授到师生双向互动教学的改变,把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变成在教师引导下师生深究项目开发探索的过程。如对数据恢复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教材为利用网络媒体演示来引入故障现象,同时展现错误的恢复方法,在教师与学生探讨与理解前提下给出正确操作过程,边操作边理解在教与学互动中达到统一。

3.教材以活动为主线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软件园优势,引导学生自觉地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获取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如根据教材引导学生参与软件行业的小型应用开发、技能竞赛等,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专业竞争意识。具体步骤如下:

(三)考评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立体式教材需建立多元化考评。可采取“综合考评+特长考评+双证书考评”复合形式。其中,综合考评包括理论知识调试(网上测试)、实验作业、应用技能展示、总结报告等。通过分层次、分阶段、分专题进行考核,突出过程性指标。特长考评包括参赛获奖加分、社会活动表现突出加分、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加分等,以此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双证书”考评是以“双证书”教育为考评切入点,主要目的是加强综合实训教学。这样既方便学生考证,也让学生学到了工作所需的操作技能。

三、立体式实践教学教材服务方式

除了书本教材以外,主要通过专用服务网站在网络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教师计算机软件对教学内容进行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或程序语句、某个图片出现,也可以随时隐去。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信息流向、流程的控制。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利用计算机的快速执行功能,充分展示某个思路的发展方向,开拓思维和广度,同时把传导到的知识与技能结合到一起,实现“引导”至“到达”。在实施过程中,请企业参与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协助学校实施教学,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提出改进教材的意见。

参考文献:

[1]杨军玉、田会杰.关于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6):160-161.

[2]王军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教材如何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8-05-01(3).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Practice Teaching Material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

CHEN Hong, ZHANG Shu-hui

(Nanj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Nanjing Jiangsu 210046, China)

第6篇:实训报告万能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行动能力;教学模式改革;放弃式教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1-0044-04

一、现有教学模式分析

《网络信息采集与利用》是出版与发行专业网络编辑方向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网络编辑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本课程通过讲述网络编辑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学习网络信息筛选、采集、编辑、原创与整合等专业技能,使学生熟悉网络信息处理的全过程,全面了解网络编辑的工作性质及特点,具备网络编辑的基本业务素质,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从而树立浓厚的网络编辑职业意识,为全面提高网络编辑技能、进一步成为出版业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这门课是网络编辑专业学生掌握网编工作的一个基础入门课。

该课现有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将课程设计分为多个能力训练项目,每个能力训练项目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小的能力训练任务,旨在通过各个训练项目和任务使学生达到预计的各种能力。

(一)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以理论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有不少优点,例如比起枯燥的理论教授,学生对项目更感兴趣,可以通过策划设计好的项目来刺激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另外以能力为目标使得教学更具指向性和层次性,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但就实际的教学实践和效果看,这种模式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知识点杂而多,学生难以把众多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形成系统。在现有教学模式下,教师依旧占有主导、主要地位,有责任感的教师普遍认为,作为这门课的主讲教师有义务将最全面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虽然课程大体上分为一些项目或者任务,但并没有要求一定要是任务驱动的,这就直接导致了教师会自然地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使学生更多更好地去掌握这门课的知识上来,于是教师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往往知道利用课堂练习、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增强授课的效果。但实际效果是,虽然学生整体对知识点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但却很难把众多知识点串联成知识系统。从课程结束后的实训来看,很多学生反映很多知识点学过,单独提出来也明白,但是放在一个具体真实的实际工作项目中,却根本想不到,也不能做到灵活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第二,对于是否实现了预期的能力目标,缺乏科学准确的验证方法。如何体现能力实现,上表中并没有设计。因此在现有教学模式下,课程主要围绕着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的讲授展开,很难有时间、有机会让教师去准确验证每个学生的各项能力究竟是否提升、提升多少。

第三,素质目标的设计是现有教学模式设计中缺陷最多的一个部分。提出素质目标的初衷是好的,因为高职教育培育的人才不是单独的技能人才,除了较强的专业技能,其他能力例如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能力、生存的本领、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社会责任感、心理承受力、参与意识、自信心、成功欲、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等,都应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有所提高。但在此处,提出的所谓的“素质目标”的核心要义并未准确地界定清晰,“素质”这个词包含的意义很广,能力是否也算一种素质呢?如何区分“能力”和“素质”,即如何区分“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严格来讲都是存在争议的。另外在培养专业能力和其他“素质”的时候比重应如何划分,关系究竟怎样等等,很多问题都没有界定或者解释清楚,所以简单区分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欠缺严谨论证,外延和内涵的边界模糊,在具体设计与执行中势必难以起到很好的目标达成的效果。

(二)现有教学模式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分析

第一,现有教学模式已经固化,亟需创新。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讲授式教学,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中心,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示范、展示、演示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教师的模仿学习来达到教育目的,这种模式下教出的学生学习具有被动性,学生感觉枯燥无聊、思想不易集中、无积极性,即使死记硬背也可以达到目的;第二阶段为探索式教学,教师通过提出一些问题,或者设计一些任务,启发、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达到加强教学效果的目的,这种教育方式比纯讲授式教学效果有很大提升,但培养出的学生独立性、职业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第三阶段是放弃式教学,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或者虚拟项目,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去完成,教师只是起到监督、指导、提点、控制全局的作用,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独立性强、动手能力强,学生完全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去解决问题,尝到成功的滋味也有助于学生积极接受新的任务,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上述的教学模式基本属于第二阶段或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探索的范畴,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需要,因此必须及时更新观念,借鉴放弃式教学模式的优点,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第二,多数教师仍持传统教育观念,理念上未能实现面向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型。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能力甚至是万能的化身,他们需要把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传授给那些无知的学生,这种模式下的教育观念就是灌输式教育的观念,它片面夸大了教师的力量,却没有把学生看成是主观能动性强的、个性强的个体,这种教育下学生收获最多的仅是知识,而不是实际能力。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知识可以用各种手段获取,而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能力才是劳动者增强竞争力、获得成功的关键。

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则认为,教师的角色必须进行转变,应从执教者变为学习陪同者以及学习辅助者。教师应认清并且帮助学生认清学习的需求,帮助学生构思学习的途径,给出相应的学习任务,并指导他们的学习过程。另外,要求教师能够因人施教,良好控制每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关键时刻进行适度的点拨。这些都需要教师有相当高的、全面的素质,而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教师完全放弃自己的主动地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教师们还需要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学习力度,不断完善自我、总结经验,要怀有极大的教育热情和耐心,大力提高本身的职业素养。

第三,教学目标指向性不明。高职教育究竟要培育学生最终具备什么能力,“能力”、“知识”与“素质”三个目标是什么比重,没有明确的说明,直接导致不能抓住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如果按照现代职业教育观念来看,教学目标是明确指向“行动能力”的,即在利用项目驱动等方式获得行动能力的过程中,由学生主动获得了知识,并不断练就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也获得了其他素质能力。

二、将“职业行动能力”引入课程设计

(一)职业行动能力概述

知识的特点即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传授的知识实际是非常有限的。况且学生掌握显性的知识并不能代表同样掌握了行动的能力。即使在课堂上模拟工作的环境,但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中面临的每一个具体工作也同样具备陌生的环境、可能不熟悉的同事、不同的管理者的做法、熟悉的任务中出现的新问题等等。因此,传统的职业教育是很难及时传授工作过程中真正需要的知识,教师虽然期待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但是效果难以保证。因此,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亟需被新的职业教育模式所取代。

为此,德国职业教育通过设计出适合不同阶段教育目的的学习领域(即专业课题),以行动导向的授课方式,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目的。按照教学计划,教学的重点不再是传授专业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需要。

职业行动能力被分为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专业能力即学生学习的主要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选择高职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获得专业能力,以便毕业后直接可以进入企业一线工作。

关键能力则是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主要又分为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等。在我国传统观念中,谈到职业能力,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专业能力,有的甚至简单认为就是专业能力。事实上,职业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三个方面,也是职业教育能力培养的三个维度,而且方法能力远比专业能力重要,因为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没有专业之分,是一种“巧”能力和“通适”能力。学生的方法能力不可能从教师的讲授中获得,只能通过具体的工作任务来获得,并通过任务的实施过程和完成结果来评价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设计要求教师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自主的学习。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采用的是六步学习法,即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对执行过程进行检查、结果评定。其中在“做出决策”和“结果评定”时,教师才是参与者,其他时候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和监控着,帮助并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二)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的《网络信息采集与利用》课程设计

这门课经过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的设计改造后,把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全部融入到一个真实的项目中来,通过这门课程中的具体工作任务,学生不但可以掌握网编日常工作所必需的专业技能,而且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团队合作、自我评价、报告展示等多种模式的工作环节,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这门课促使学生具有自己的创新思想,并能独立地想办法去实现,工作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和不懂的知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也可以自己主动去查找资料、去学习,积极与教师或自己的团队小组探讨各种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方法能力;而顺利地与团队合作,不懈地去改进,努力去做好网络编辑的本职工作,使学生具有了责任心和职业道德,这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能力。

(三)关于深化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1.树立以职业行动能力导向的指导思想,将职业行动能力引入整个高职教育全过程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不只是简单地对某个课程的要求,它把高等职业教育看成一个系统的教育体系。

第一,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就要积极去进行社会调查和论证,根据社会的发展实际情况和用人的能力需要来设置专业,我们现有的专业设置比较老旧,变化少,没能做到每年都去科学调查、分析、研究,所以每个专业的更新程度不同,不确定因素大。

第二,人才培养方案应由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或至少应该是学校参考其他企业意见制定,共同研究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以及每个专业需要的职业能力素质。目前院校多是根据对业界的了解由学校单方面制定的,所以职业行动能力导向性不强。

第三,专业方向设计、课程设计、培养计划等多是由资质深的教师例如系部教学主任或教研室主任决定的,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提倡成立教学团队,共同努力完成上述任务,教师间互相了解个性特点、了解所讲授的课程内容,把学生的职业教育看成一个整体的过程,而不是各自上好自己的课就行,要树立共同的以职业能力行动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团结合作,明确各个教师在学生的职业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发挥每个教师最大的优势和特点。例如,在进行职业能力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每次都要接受不同的项目和任务,但是从整体看,难免在某些知识点或者具体的任务上有重复或重叠,正确的做法不是去掉重复内容,因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就是建立在一定的重复记忆或者重复操作上,熟能生巧,如果建立了教学团队机制,一方面每个教师在具体课程设计上可以尽量避免重复的知识点或任务,另一方面遇到重复的情况时也可以掌握自己在这个知识点或任务上教育和指导的度,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真正的作用。

第四,可以加强柔性制度的建设。从管理的角度来说,目前的高职教育更多的是依靠硬性制度来保障的,这一点值得肯定,我们要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让各种教学行为可以有章可循,但是一项尝试或具体做法能够上升到制度阶段,是需要时间的考验和反复论证的,单独靠硬性制度建设来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可以利用教学团队机制加强柔性制度的建设,例如形成共同的教育观念,树立共同的教育目标,培养定期研讨的习惯,积极进行团队科研等等。以柔性制度来加强专业交流和建设,挖掘各方潜力,从而提高教师和整体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性。

第五,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要求以职业行动能力的获得为方向,在专业设置好后,就应该分析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什么职业行动能力,然后按照这些能力设置所必须的课程,最好每个课程就是对应一个能力的获取,任课教师在具体设计课程的时候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引进具体项目或任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和校内实训基地等资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更强的教育,将职业行动能力引入整个高职教育全过程。

当然,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已趋于稳定,要想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革命式的改革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单门课程开始做改革尝试,或者从专业开始进行改革尝试,以点带面,由课程扩大到专业,再到院系,再到整个学校,再到整个高等职业教育,在经验积累过程中逐渐变革,并且不是简单照抄照搬,而要找到真正实用的、适合的新的教育模式。

2.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改革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模式已有一定的成果。但现有的教学模式基本还是先进行课堂讲授式的理论学习,再进入企业或者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或实践,笔者认为如果能把校企合作或实训的关口前移,更有利于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校企合作或实训不应该只是在理论课之后,在课程教学的开始阶段、过程之中和完成之后,都可以深度参与教学和教育过程。中国的国情决定着在德国很成功的“双元制”很难在中国实现,中国的企业参与教育的程度低、热情不够跟我国的国情、体制、经济发展模式、社会价值观等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不能强求企业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发挥主要作用,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对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这样也有利于把课程改革与校企合作模式改革联系起来,最终实现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和目标,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但具备专业能力,也具备较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现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第7篇:实训报告万能总结范文

关键词:创新性实验项目;电子设计竞赛;探索;实践;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肖卫初(1974-),男,湖南涟源人,湖南城市学院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邓曙光(1972-),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城市学院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湖南益阳41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0]243号341、湘教通[2009]321号305、湘教通[2011]315号34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98-02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自1994年开始至今已举办了十届,目前该竞赛已成为我国电子类专业学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和举办时间最长的赛事之一,得到了绝大多数设有电子类专业学校的积极响应,受益面颇广。从湖南赛区参赛和获奖的情况来看:新升本科院校参赛队数较少,获奖的队数就更少,有的新升本科院校甚至多次参赛也从未获奖。可见新升本科院校在目前的电子设计竞赛中处于较困难的境地。其主要原因是新升本科院校在竞赛观念、政策与措施、指导教师、学生素质、实验装备、实验手段和竞赛经费等方面与老牌的本科院校相比差距很大,那么,怎样克服这些不利的因素,结合自身的条件和能力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争取获得好的竞赛成绩是新升本科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1]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实验场地不够,仪器设备有限,大部分学生在各自的宿舍里进行;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导致项目完成质量差;对与项目相关的技术手段了解不够深入。这些问题导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不能落到实处。[2]

基于上述原因,针对新升本科院校电子类专业学生,笔者结合7年的电子设计竞赛指导经验和3年的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指导经验,探索了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上述存在的问题,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国家二等奖2项、湖南省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2010年结题的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智能型万能遥控器的研究与开发”被评为“优秀项目”。

一、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及其相互关系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简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计划的实施旨在积极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3]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共同举办,瑞萨电子(中国)有限公司协办的面向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综合设计与调试的能力。[4]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两者都是属于课外科技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重视过程管理,强调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而不是注重学生的研究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提高了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积极性。而电子设计竞赛却非常重视竞赛的成绩,因为竞赛成绩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竞赛经费的多少、教师职称的晋升、学生是否有保研资格和就业等问题。所以,将两者结合不仅可以取长补短,而且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具体来说是要求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全体学生3人一组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申报的题目必须参考历届电子设计竞赛的真题;同时动员和鼓励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成功的学生加入到电子设计竞赛的队伍,给他们提供专用的实验室、配置高档的仪器设备和安排“双师型”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使学生和指导老师既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又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实现了人员、场地和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的共享,解决了竞赛经费不足的问题。学生在进行创新性实验项目过程中完成电子设计竞赛,而电子设计竞赛的成果反过来又丰富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内容。

2.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湖南城市学院于2005年、2007年和2009年组队参加湖南赛区的第七、八和九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分别获成功参赛奖、省级三等奖和成功参赛奖,成绩不理想。2009年10月,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组织几个电子设计竞赛指导老师开会,总结教训,寻找竞赛成绩不好的原因,讨论下一届电子设计竞赛的准备工作,在会上提出了一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实践了该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面介绍该模式的实施细则。

(1)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准备阶段。

1)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举办校内电子设计竞赛。当电子设计竞赛结束后,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通过专门的网站和讲座的方式向电子类大学生宣传创新性实验项目、电子设计竞赛的内容,形成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所需要的氛围,然后,成立电子课外科技活动中心,鼓励电子类大学生参加,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电子小产品,培养学生的兴趣。2010年4月,学校教务处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动员学生积极申报,要求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和具有硕士学位老师的必须每人带一组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共申报了25项,立项了省级1项,校级10项,参与的学生为55人,获得项目经费3万元。2010年6月,举办校内电子设计竞赛,要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成功的学生参加,鼓励其他电子设计爱好者参加,有181名学生参加了竞赛。校内竞赛完全按照国家的竞赛形式进行。然后,组织这55个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成功的学生和在校内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共66人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第一轮培训,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做立项成功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又可以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培训,有钱购买电子元器件。指导教师不仅可以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中拿指导费,也可以在电子设计竞赛培训中拿指导费,积极性也提高了,缓解了竞赛经费不足的问题,形成了良性循环。

2)开放实验室,提供实训场地,配置高档电子测量设备和组建电子元器件库。湖南城市学院提供了两个面积为80平方米的实验室做电路设计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配置了33张实验桌和一套价值15万元的电子测试设备;一个面积为120平方米的实验室做PCB制板实验室,配置了价值80万元的小型工业制板设备一套;一个面积为40平方米的实验室做电子元器件库,采购了一批价值为12万元的常用电子元器件。四个实验室每天向学生开放,指导老师轮流值班。

(2)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培训阶段。

1)第一轮培训。时间为2010年7月1日至8月30日,共60天。其培训内容是:Altium Designer设计软件的使用、基于AVR单片机的C语言程序设计、常用电子测试仪器的使用、设计和制作数控电压源。

2)第二轮培训。第一轮电子设计竞赛培训的66人通过考核选拔42人参加第二轮培训。时间为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主要是利用星期六、星期日、节假日和星期一至星期五的晚上。其培训内容是分电源类、控制类和仪器仪表类三个方向培训学生。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尽量分到一组且选择与自己项目相关的方向,然后分方向做历届竞赛的题目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

3)第三轮培训与参赛。根据第二轮培训中学生制作产品的情况选拔30人参加第三轮培训。时间为2011年7月1日至8月30日,共60天。其培训内容是分电源类、控制类和仪器仪表类三个方向模拟竞赛的情况,在4天3晚的时间内3人为1组完成指导教师布置的模拟竞赛题目和设计报告,指导教师按照电子设计竞赛测试的标准测试学生制作的产品和批改设计报告,给出客观的分数。2011年8月31日8:00至9月3日20:00是第10届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的时间,指导教师做好后勤服务,保证学生吃好和负责及时购买电子元器件。

(3)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总结阶段。电子设计竞赛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召开总结会议,在会议上主要做以下几件事情:要详细介绍参赛作品测试的流程、注意事项和测试技巧,并在会上安排测试的准备工作;要求每位参赛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和建议,对一些合理的建议进行整理后,向院领导汇报,找出整改的措施;要求每位参赛学生以项目、单位模块电路的方式整理自己在培训和参赛期间的所有资料,并放在一个文件夹内,交给班长,再由班长收齐后交给指导教师,使下一届学生可以参考并从中受益。

三、构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教学模式的保障体系

1.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指导教师队伍

教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因此,湖南城市学院从培训现有教师、引进“双师型”教师和外聘具有实践经验的业界行家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三方面入手。2010年暑假派了6位指导教师2人一组分别到湖南科瑞特电子有限公司、北京华清远见教育集团嵌入式学院学习AVR单片机、FPGA和ARM,努力使其成为“双师型”教师;2010年12月从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引进电路设计实践经验丰富的李加升教授,外聘湖南科瑞特电子有限公司研发部主管肖宇工程师做指导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指导教师队伍。这些教师不但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过硬的实践技能,授课理论联系实际,由他们指导电子设计竞赛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才能培养出好的参赛学生,取得好的参赛成绩,保证创新性实验项目完成的质量。[5]

2.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和电子元器件库

开放性实验室是全天向学生提供实验和实践的场所,该场所内要配置高档的电子测试仪器、制板设备和开发板,它有专人值班,学校的师生员工均有权使用它。从经验来看,开放性实验室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受到学生普遍的欢迎。通过它的实施,形成了学生爱动手、有动手的机会、人人参与的良好风气,从而使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有了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5]

教师和学生在电路设计与制作时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绝大多数元件都买到了,只差一个元件未买到,导致无法工作进行下去。建立电子元器件库是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将一些常用常见的元器件买一些,分类放好,由专人保管维护,这样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保证大部分元器件在学校就有,只要集中精力去购买元件库中没有的元件,缩短了元器件的购买时间;二是不会因元器件不到位而影响学生的设计方案选择或者延误学生的设计进度。

3.设置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的建立是相当重要的,对指导教师和学生而言,参加竞赛获奖的难度很大,完成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研究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得到承认和报酬。如果没有较好的激励措施,会影响其积极性。因此,学校应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竞赛。例如:合理核算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的工作量,并根据获奖的情况,在教师的评优、评先和职称晋升时给予优先考虑。对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根据参加时间的长短给予一定的选修性质的学分;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学院在评定优秀学生、奖学金和推荐免试研究生时给予优先考虑;对和获奖的学生,根据论文的档次和获奖的等级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促使更多的优质项目立项和取得更好的竞赛成绩。[6]

四、结束语

湖南城市学院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教学模式是可行的,既能够保证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完成质量,又能够使电子设计竞赛取得好的成绩。2011年10月15日,湖南城市学院组织第十一届电子设计竞赛的报名选拔工作,报名人数为561人,是去年的3倍多,可选择的范围很大,形成了良性循环,极大地促进了学风的建设,也为培养创新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舞台。同时该模式推动了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深入又必将使该模式推向更广泛地参与和更高的层次,因此,我们会坚持走下去,而且要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王新辉,刘辉,张世英,等.新升本院校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现状与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8,22(2):3-95.

[2]陈静.基于大学生创新性试验项目为平台的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135-136.

[3]陈丽娜.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结合起来[J].信息系统工程,2011,(1):46-48.

[4]贡雪梅,朱漱玉.以竞赛为契机,丰富第二课堂――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谈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3(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