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语专业论文范文

汉语专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语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汉语专业论文

第1篇:汉语专业论文范文

    一、 师范类方向就业教育创新

    市场经济中“生产”和“消费”的理论告诉我们:消费决定生产的方式和数量。消费促进生产,如果把学校培养出学生比作生产的话,那么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就是一种消费。时代在前进,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生产出逢时对路的“产品”、产学结合是当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来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是大部分同学的首选。但是,就当前中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看,更重视语言和文学的理论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也很大。相对来说语文教学等实践方面则被忽略了。很多高校包括重点大学都会用很大一部分时间来开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课程,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语文教育学这些实践性课程则相对薄弱,这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一个困惑——学不能致用。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

第2篇:汉语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韩语专业毕业生 毕业论文 问题

撰写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成效的总体反映。撰写毕业论文能全面反映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一环,它反映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实际应用外语的能力。现就目前韩语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撰写过程的情况及问题作以下分析。

一、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主观认识上的不足。目前部分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这些学生普遍存在,加之教师存在一般都让其通过的心理,导致其态度不认真,行动不积极。学生往往对毕业论文的重视不够,在无充分思想、理论、素材的准备下应付了事。

2.严重的抄袭现象。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他们做出抄袭论文的消极行为。现代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同时也给投机取巧的人提供了便利的机会。有的学生直接从网站上下载文章进行剽窃,不同的学校之间互相抄袭,同一学校不同班级之间互相抄袭,甚至于不同专业之间也相互“借用”等,方法花样之多令人惊叹。

3.实际外语水平的影响。一门陌生的语言只有三年的学习时间,而且在最后一个学期要完成毕业论文,对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就大部分学生的论文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错句较多。大部分学生写论文时都是先用汉语的思维想问题,然后把汉语翻译成韩语。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汉语式的韩语句子。虽然意思都能根据上下文猜测出,但是因为不符合韩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在生活中也很难听到、看到这样的句子,所以觉得很别扭。

(二)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1.条件不充分。图书馆内韩文版的资料及有关韩国、韩语的资料不充分,从而限制了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和质量的提高。

2.管理制度上有缺陷。由于毕业论文大都安排在第六学期,而这一学期恰恰是毕业生找工作的时期,学校为了照顾学生就业,往往对学生放任自流,管理不严。而学生本身也忙于准备简历、投简历面试,往往无心顾及毕业论文的写作。

(三)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投入精力不足。由于学生规模的扩大,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方面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教师在开展较为繁重的教学的同时,还要面对提高自身学历、完成科研任务等压力。尽管学校为了确保毕业论文质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小组等,但由于毕业论文时间过于集中,大多数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上仍不够认真,投入精力不足,只是泛泛地布置。规定多,具体的指导检查少,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成绩评定标准不一。关于论文成绩的评定没有统一的标准。大部分情况下是只凭指导教师的判断,指导教师认为合格就合格,指导教师认为不合格就不合格。事实上仅凭论文指导教师一人的评定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

(四)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应在第六学期完成,但这一阶段是毕业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大部分学生都在这一学期开始社会实习工作,有的实习单位不允许毕业生擅自上网,而且休息也无固定时间,造成学生无法收集材料,也不方便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有的学业生认为写好毕业论文对求职没有直接的好处,况且有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与所学的专业并不对口,综合起来考虑,自然要牺牲论文的质量。

二、如何解决高职高专韩语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解决目前韩语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学生个人、学校、教师各方面入手,多管齐下地进行解决,以促进毕业论文的质量提升。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认识。

学校、教师、学生明确毕业论文的教学和教育功能,进而意识到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而它的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具有与不可替代的特点。从学生角度来说,也要自觉地把毕业论文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效果的大检阅。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是发现、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将学习期间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实践和服务于社会的过程。

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既然如此重要,那么从教师到学生就都必须高度重视,谨慎对待,决不能敷衍了事,要自觉地、认真地把它做好。

(二)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这是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根本途径。毕业论文的完成归根到底是学生的事情,教师不能代劳,必须由学生亲自去做。所以,应该在写作课上适当地安排一些有关论文方面的写作,以便以后写毕业论文时运用自如。在阅读课上多找一些各种题材的论文、文章给学生参阅,以使其积累一定的书写论文的经验和基础。

(三)学校要为学生书写毕业论文创造条件并加强管理。

学校要加强实验室、图书馆建设,为学生毕业论文创造物质条件。同时,在论文的指导方面制订详细的标准,使论文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如果有写论文与求职或实习之间存在矛盾的学生,应该让他们尽早进行,错开时间、合理地安排,从而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四)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

毕业论文指导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指导方法适当与否具体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教师要承担起指导任务的职责,必须具备较深厚的学术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写作实力,要把握韩语的学术动态,进入该学科研究的前沿,并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在指导学生论文时能给予其有效的启示和帮助,以收到“学有所导,导有所学”的效果。

只要学生、学校、教师及社会各界齐头并进,多管齐下,为保证论文的质量,制定一套科学的、规范的方案,韩语专业毕业的毕业论文就将日益规范,内容就将更加充实,合格率也将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指导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3篇:汉语专业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一】

一、个性化教学是远程教育的必然要求

 

所谓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以个性化的教为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目的,并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教学活动。个性化教学包含三个因素,即教育者、教材、受教育者。“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个性化教学的具体体现,个性化教学是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受教育者当前掌握的知识和所达到的能力水平等智力因素及其性格特点、学习动机类型、认知风格等非智力因素千差万别。针对不同受教育者,教育者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近几年,电大开放教育招生专业不断增多,地方中小学教师学历不断达标,政府公务员学历持续提升,但汉语言文学专业却出现了招生人数递减的情况,很难形成传统意义上的班级规模。学生人数过少的现象,给开放教育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迫切需要个性化教学以适应目前的现实。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个性化教学特点

 

1.网上辅导多于面授辅导课时

 

随着远程开放教育模式的改革和探索,教师面授课程已经逐渐为网络教学所替代。传统的教师面授课时正在大幅度地减少。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进行个性化教学,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电大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和虚拟空间社区的师生交流被提上日程。

 

2.教师一专多能

 

在电大远程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已经有了新的内涵。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者,要“授之以渔”,而且是知识载体的创建者,教师要运用现代化手段完成网上教学资料整理更新以及课程资源建设任务。电大课程责任教师既要熟悉教学理论内容,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其教学工作量不是减轻了,而是比以前更重了。事实上,开放教育教师往往要负责很多门专业基础课程或对多门课程进行教学辅导。在多媒体教学方面,电大远程教学要优于传统教学,各专业教师基本会制作或参与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

 

3.个性化教学的核心———创新性

 

每年专升本的学生中都有在专科阶段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在基础知识衔接上比较困难。学校针对这部分学生要开补修课。教师教的学生人数每届总量并不多,但辅导学生的课程数量却很大。每一个教师精力是有限的,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出现,旧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要把工作做好,唯一的途径就是不断创新,挑战自我。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个性化教学实践探索

 

1.灵活的授课机制

 

电大学生多数是成年在职人员,学生上课出勤率受到一定影响。当某届学员本身人数少而又出现严重缺勤时,大班授课方式就很不合适。经过探索,我们认为出勤率较高时在教室授课较好,因为有多媒体大投影,可以方便学生边听边看课件,可以提问或集体讨论。而出勤率较低时,采取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座谈交流方式比较好,或与学生一起浏览课程网页,营造出教和学的和谐氛围。

 

2.根据教材设计不同的授课方式

 

对于文学性较强的课程,比如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和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程,学生兴趣较浓厚,教师以讲课为主,提问和课堂讨论为辅;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性课程,比如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和西方文论等学生不太感兴趣的课程,可采用师生共同参与、合作讲课的方式,即教师给学生示范讲解后,让学生轮流上讲台,每人讲一个作家或作品,难理解的地方教师在讲台下配合解释。学生参与式教学,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台上学生讲得认真,台下学生听得注意力集中;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比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课程,则是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学生,多数是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上让这些在职的中小学教师讨论发言或讲解课程设计方案,非常贴近教学实际,来自于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3.进行多样化的网上教学辅导

 

网上教学辅导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在网络远程学习环境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具有可操作性、有明确学习目标的课程资源。网上教学辅导的内容包括自主学习指导、电子教案、课程BBS论坛、期末复习指导、历年考试真题分析及答案、形成性考核作业指导等。自主学习指导内容包括公布上课的时间和地点、预习上课的主要内容、课程的重难点提示、思考题。电子教案是对全书内容框架的梳理,以及对每个章节重难点的详细分析。课程BBS论坛是网上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考试重点定期专题讨论题和小组讨论题,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可非实时提问。期末复习指导侧重各章复习重点训练并给出参考答案。历年考试真题分析及答案,是让学生熟悉课程的考试题型及解题思路。形成性考核作业指导,是学期临近结束时网上公布作业参考答案,便于学生反思自己的答题方式是否准确。

 

4.富有特色的形成性考核方案

 

电大学生平时成绩占终结性成绩的一定比例。平时成绩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上课出勤率、书面作业和网上学习。平时成绩的标准,一要突出电大特色,网上学习分值比重加大;二要突出成人在职特点,上课出勤率所占分值相应较小;三是突出自主性,学生的学习进程和网上学习方式可以自己做主;四是学习时限性,应该有一个大致时间范围。对于网考课程,中央电大制定了详细的形成性考核方案,布置了网上作业,并限定具体的答题时间,逾期成绩为零。中央电大形成性考核方案的优点是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提高学习效率;不足是尽管教师不断提醒学生学习时限,但是学生由于工作繁忙,有时还是来不及按时答题,结果失去了考试机会。

 

总之,“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是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在开放教育中,“材”包含两个含义:其一是指教学的对象———学生,学生不同,教学方法应该不同,对于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应该以网络远程教育为主,面授辅导为辅。其二是指教学的媒介———教材,教材不同,面授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网上教学也应该有所不同。电大开放教育的课程责任教师承担多门课程,课程性质不一样,资源建设应各具特色。无论是教育对象,还是教育媒体,都彰显了电大教育是远程“因材施教”,这也决定了我们对开放教育个性化教学的探索任重而道远。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二】

一、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重构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的建构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以笔者所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为例,中文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目标确定为: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强化全过程的实践教学,着力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实践教学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基本指导思想为“高素质、强能力、显特长”,构建具有专业特点、岗位要求和学校层级类型三维关联度的中文专业学生核心能力体系。结合其定位的“文化信息传播”方向,核心能力表述为:合旨得体的言说和写作能力、自如灵动的沟通与策划能力、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等。教学的重点围绕核心能力培养来展开:提炼汉语言文学核心课程的理论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突出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的实践内涵,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具体而言,保留中文专业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以确保专业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凝炼核心课程,把握相应的理论精髓;综合课程内容,合理取舍,形成语言类、文学类、写作类、应用传播类四大课程群,利用现代传媒的技术手段,鼓励学生合理利用这个载体学习、提高。

 

首先,文学类课程内容注重名著解读的学理归纳,培养学生“思”的能力。将原来文学分阶段授课的方式改为块状式讲解的课程,弱化史的完整性,以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文体形式发展为线索讲解,以考察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为主,并辅以具体作家作品研究的系列选修课,重点培养学生艺术感悟、艺术欣赏和审美判断能力。

 

其次,适应市场需求,优化语言类课程教学,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操练,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以应用语言学内容为主,重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协调发展。

 

第三,优化写作类课程内容,强化学生文字表述训练,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根据学生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日常应用写作、新闻写作等课程,加强与外部的联系,外聘著名作家、记者、编辑等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本质上改变原有写作课侧重于理论的性质,使写作课的实践本质落到实处。第四,加强应用传播类内容的实验化,利用传媒技能实验室优势,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做”的能力。

 

二、分立教学层次,改变“教”、“学”态度和方法

 

调适知识性、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比例,注意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匹配,强化实践性课程的比重。中文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一种设计性教学,其核心环节是设计有效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课程内非独立实践环节;一是独立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大量包含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的开设,如计算机文化基础、多媒体技术与运用、动态网页制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应用写作等必修和选修课程,支撑“文化信息传播”的专业方向,并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编写出完整的教学大纲,设计出详细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考查措施。这样就有助于强化学生基本专业能力,有利于提高其专业特质的显示度。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实践环节必修课和实践环节选修课程,如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作为必修的专业实践课程,新闻采编实践、传播策划实践以及办公文秘实践等作为选修实践课程。每门实践课程通过时间安排、过程评价和综合考查措施的完整设计、确立实训主体并激发其内在动力从而达到实训目的。如实践必修课程“社会调查”,在学生第二学年结束后,利用两周时间进行实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到社会中去锻炼,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其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职业技能。

 

以上是显性计划里能反映出的并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课程设计,另外还鼓励所有老师进行课程实践性探索。如《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如何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尤为重要。我们的任课老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获得成功:从传统的角度,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多写,立足传统打基础的一个方面。从创新的角度,强调师生互动,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1)除了老师讲授之外,某些次要章节的内容布置给学生,由学生在课堂上主讲,老师补充。有些章节也直接安排学生自学,写出相应的学习提纲;(2)就重要的教学内容,设置论题,布置辩论会,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论辩;(3)布置某一专题的学习时,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独立完成小论文;(4)利用成都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把课堂延伸至名胜古迹,如在讲李白和杜甫时,组织学生到江油太白堂和杜甫草堂,让学生感受传统历史文化。

 

三、恪守“结合”原则,加强过程评价,形成职业能力。

 

1.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相结合。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当前社会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学生是否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能否快速适应岗位需要,是用人单位在接收毕业生时优先考虑的因素。因此,与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接轨,鼓励学生在完成模块教学后衔接参加社会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考试、测试,取得社会公认的职业技能资格考试证书,不失为一条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我们在教学中积极推行职业资格的培训,如普通话等级证、秘书证、教师资格证、广告从业资格证等。通过这些职业资格的培训,培养学生从业规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其在毕业后能够达到劳动准入制要求的相关技能等级,为自己顺利就业“添砖加瓦”。在此涉及到师资问题,从中文专业教师基本构成看,博士、硕士学位和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居多,但多数只能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由于自身缺乏实践,无法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安排教师到实习基地或指定单位兼职进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以弥补实践性环节的缺失是目前切实可行的做法。

 

2.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一方面采用“岗位模拟”这一行之有效的实践方式,充分利用课堂、实验室和校内其他资源,如校园电视台、校报编辑部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一方面开门办学,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双方互利性的校外实习基地,集中开展实践实训,推动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外学分的设置和管理,把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学生综合素质和操作能力的提高、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社会发展人才类型需求相结合,在相对稳定的专业教学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之间构造一定富有弹性的中介。这对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20世纪初,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奥尔特加曾经指出:“大学不仅需要与科学进行长期的永久的接触,否则就要萎缩退化,而且需要和公共生活、历史事实以及现实环境保持接触。大学必须向其所处的时代的整个现实环境开放,必须投身于真正的生活,必须整个地融入外部环境。”①

 

3.教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课内活动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无法进行充裕的安排,因此与课内作有机联动的活动设计,然后通过课外活动来实现成为十分重要的实现途径。充分利用中文专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势作用,通过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开展读书征文竞赛、演讲比赛、写作比赛、辩论赛、话剧表演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4.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初步科研意识。学生毕业论文和各种科技创新竞赛活动,选题均可源于专业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通过师生间研讨式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正确进行能力评价,注重过程考核。评价既是一种压力或激励,又是一种反馈环节,可以帮助学生从中获得积极的修正信息,自觉提升短缺的能力。能力评价方式走向多元化,不拘一格,通过书面的或口头的、常规与竞赛结合等等,评价的组织也改变单一模式,个体评价(师与生)、小组评价(教师小组、学生小组、师生混合小组)、评委评价(以比赛方式进行评价时)等等结合使用。根据中文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指标,制定学生专业基本能力测评方案。如秘书实务课程,任课教师选择几个岗位,描述出岗位要求,组织其他专业教师构成招聘团,对学生进行分组模拟招聘演练,学生感觉如临现场。

第4篇:汉语专业论文范文

    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

    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着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对名着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

    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

    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

    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

    第一,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

    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4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第一,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

第5篇:汉语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文化;内涵

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高职院校提出专业文化建设,说明教育者在审视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生存状态时,开始突破以往传统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念和范畴,从纯粹的职业技术教育生存转向职业教育文化实践本身内在和自我生成的生存转向。

一、专业文化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意见阐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在于不断满足职业的客观要求和人的具体劳动的需求,即社会的职业需求,规定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并非简单地促使人与知识、人与技术和人与技能的结合,而是明确指向人与职业的结合。

人与职业的结合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文化行为。专业文化的提出就是探索以高等教育为基础、以职业为目标来促进人生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整实现。

G·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区别于其它群体成员的集体性的精神规划”。[2]大学文化被认为是一所大学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为核心,体现在大学制度和伦理规范中,表现独特风格特征的精神文化体系,代表了该所大学的形象和作风,也是大学间差异性的重要标志。专业文化可以被认为是高职院校的大学文化,是使受教育者在与职业结合的过程中,通过对传统大学文化共性特点及对行业文化提炼升华、有机整合所形成的具有该类型大学教育属性的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学校通过专业文化实践,使学生的价值观、职业意识、气质得以陶冶,从而奠定未来从业素质并形成职业发展的能力。

专业文化从根本上反映了高职院校独特的文化蕴涵、办学理念和价值体系,体现出此类院校的价值追求、使命职责和职业特性,并对这一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专业文化的科学内涵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专业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应该是该类型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以全体成员为主体积淀和创造的,以高等教育为基础、以实现职业目标而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是融合传统大学文化和行业文化的结果;其次,专业文化主要凝聚在高职院校拥有的深厚文化底蕴中,是在长期办学实践基础上积淀和创造的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第三,专业文化是其作为行业社会知识权威存在的文化基础,具有传承优秀中华文明、学习借鉴人类社会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区分善恶、建立信念等基本特征;第四,专业文化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所展现的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等诸多要素是其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所在。

尽管专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特质,但其核心和灵魂是职业精神。在人与职业结合的文化实践中,通过对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而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诉求所形成的职业精神,为学校的发展和促进学生与职业的结合发挥着文化特有的作用。

二、专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

众所周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从大学教育的边缘步入大学教育殿堂,与此相应,文化建设的关注目光也从以往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转向职业文化教育。这一转向的明显标志是突破以往的学科教育、技术教育和技能教育概念与范畴,认为高职教育既不能是广义上的“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也不是纯粹抽象意义的“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而是服务社会分工的需要,形成一个使人与职业相结合的、以职业需要为逻辑起点的全新的教育理念。

信息化社会一方面使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另一方面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全面。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已不能用单纯的技能所概括,产业升级和行业内部不断整合与再生要求从业者具备与其发展相适应的职业精神。以社会职业需要为逻辑起点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其专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必然关注职业精神,而职业精神的核心是价值观。十报告科学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三个层次的区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则社会层面的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了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是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在这样一个三维一体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中,个人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全体公民道德生活的基础,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公民的理想目标,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实现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不可逾越的中间环节。高职业院校要完成社会使命,首先必须使全体成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观得以实现,进而确保这个集体实现精神文明和文化的实现,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基础。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专业文化的核心内涵和建设的出发点,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

三、专业文化分层

作为文化存在的专业文化,是以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体形式展现的。这种展现既有文化因素的静态特征,也有各文化因素间单向或双向间的影响的动态特征。G·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文化分层理论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专业文化各文化要素间的这种静态与动态特征,进而为专业文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霍氏把一个民族的文化喻为一个有很多层的洋葱:最外表的一层称象征物(Symbols),如服装、语言、建筑等。第二层是英雄人物性格(Heroes),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的英雄的性格也就多少代表了该文化里大多数人的性格,因此了解英雄的性格,很大程度上也就了解了英雄所在的文化的民族性格。第三层是礼仪(Rituals),礼仪是每种文化对人和自然独特的表示方式。最里面一层价值观(Values)是文化中最深邃和最难理解的部分,也是文化的基石,我们每天都在其中,可又意识不到它的存在。[2]

依据霍氏“洋葱”理论,高职院校专业文化由核心向外可依次划分如下几个层次:第一层价值观,即大学精神,包括全体成员共同的文化传统、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精神氛围、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理想追求等,既具有一般大学精神文化的共性,同时又具有职业文化的品质。第二层典型人物性格,即著名员工、校友和行业模范人物等,他们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技术所塑造的人格美成为全体员工的楷模。第三层礼仪,即全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和方式。各院校因其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的差异,在制度文化上也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既体现在学生评价、管理制度的不同上,也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上。不同院校在人与职业结合的不同环节,都将行业标准有机融入其中,如将行业标准引入课程教学系统,根据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课程评价标准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行为文化是师生的行为方式,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对全体成员的影响和熏陶,最终都会通过行为方式表现出来,所以行为文化是专业文化的外显和集中体现,也是各院校特色的体现。第四层象征物,即物质文化,不仅代表着一所院校在文化管理方面的水准,更是影响决定学生成才的重要环境。这些以物质形式存在的具有职业特色的文化设施,以其独特的文化风格和文化内涵,影响并引导着主体的行为方式和意识。高职院校的象征物可以通过吸收传统大学文化和行业文化元素而彰显自身的特色和个性,如特色鲜明的校园建筑风格,著名校友、行业模范人物、具有行业性象征和深刻文化意蕴反映时代精神的现代雕塑,以及名人、著名企业的文化展板、展牌等所展现的行业文化特色所营造的环境气氛。

四、专业文化的功能

专业文化的形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活动注入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学生通过专业文化实践,在与职业的结合中增加了职业认同感,形成了学院与社会衡量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制度性标尺——文凭与资格证书,同时也获得未来从事职业所具备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与方式,这种对职业文化身份、地位、利益和归属的一致性体验,是自己能够准确把握自身存在的生活方式,“技术”、“技能”不只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一个真正的自我的张扬。专业文化实践中人与职业的成功结合,也使高职院校因拥有优质的专业文化资源实现了办学效益、社会声望提升和对区域经济的贡献。

专业文化给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注入一种创新特质的理解和释义。由专业文化认同到职业文化身份认同,使培养对象对与职业的结合有了可以触摸到的灵魂和方向,掌握了专业文化的个体也由此变成有别于机械的、生物性存在的活生生的文化存在符码,从而在理论上特别回应了高职院校从职业技术教育向到职业文化教育转向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专业文化作为高职院校一种特定的组织文化,一旦在学院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便会成为组织成员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的独特性成为学院赖以生存的组织精神,并为学院创造价值,形成竞争力。文化研究者认为一种文化一旦被牢固建立起来,就会对组织行为结果形成正反馈机制,形成产生行为规则或规范的组织管理模型,即便受到某种偶然事件(如环境变化)影响,仍然会沿着一条固定的轨迹或路径一直演化下去,拟或有更好的替代方案,既定的路径也很难发生改变,即形成一种所谓的“路径依赖”现象。[3]文化的这种刚性特征,对于高职院校决策者而言,应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既要看到专业文化在促进人与职业结合中的正向作用,也应充分认识到其负向作用,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广泛吸收中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不断丰富专业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

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2011-

09-29.

[2] 李曼丽.“文化分层”理论在大学文化研究中的应用[J].

江苏高教,2006,(5).

第6篇:汉语专业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1.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创造性

汉语言文学是学习汉语言文字、文化的学科,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专业文学理论和经典作品的学习,能够夯实汉语言“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出于对“文学性”的崇尚,开设课程以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这样的学习内容和过程固然是必要的,但由于内容的理论性和艰深性,特别是涉及古典文学的部分,教师害怕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往往以“教”作为教学重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较少有自主理解、思考的过程,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难将所学完全消化、吸收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往往是只学皮毛,掌握了大量的辞藻,但自身的文学创造力却明显不足。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而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正忽略了学生“思”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不能明确自己喜好的文学风格,未能集中精力弥补自身创作技能的不足,在语言文字应用时就更难以实现“个性化”,没有自己的意识、观点及独特的表达方式等,但这些才是文学创作最主要的方面。所以,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十分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复兴。

2.教学目标与手段的单一性――实践应用性不足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缺乏活力,还在于教学目标与手段都比较单一,没有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

(1)教学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往往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学生培养为富有较高文学创作能力的作家为主要培养目标,在教学成果考查时,会以学生创作、发表作品的量为主要标准。而实际上,文学作品的创作成功与否,与生活的体验和实践密切相关,学生单纯地为了发表或者完成课业目标的创作难以与实际相结合,也难以表达真情实感。当今,尽管我们也十分需要富于创造力的文学艺术创造者,但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的应用已经远远不是仅做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还要结合不同行业需求具备相应的应用能力,即有了更多具体的专业化需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创作能力,还要有实践应用的能力,有一定的现代技术使用能力,只有将语言文字的应用与具体行业需求相结合,才能培育出更专业、更全能的应用型人才来。

(2)教学手段。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都以在室内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对于语言文字创作、应用的环境大都是通过书本上的设定和要求进行的,而对于生活中、现实工作中的情况其实并不了解,也缺乏深入的体会,束缚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手段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也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先进现代教学设备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有效利用率并不高。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向创造型、应用型的新转变

1.创造性教学举措

(1)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型教学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理论与作品欣赏过程中的感知和意愿,注重“学”的反应。比如,在文学作品的赏析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欣赏视角和欣赏感受,教师要给予引导和解释,培养其审美价值,激发潜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以促进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2)保障学生“思”的过程。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把教师的讲授放在了重要位置,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的重要性。“思”是重新认识和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脉络和结构,而且也是学生发现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保持了思维的活跃性,激发了思维的创造性,能够将所学?热莞鲂曰?发展,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能力的组成部分,从而让文学创作和语言文字的运用充分表现出个性色彩,创造出真正独特的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3)给予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的机会。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还在于结合学科特点,给予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的创造力能够有足够的沃土来培育。首先,文学本身是富有形象、情感、审美等内在属性的,如果学生不能切身体验,会很难充分理解、感受并获得审美价值认同。所以,在创造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通过文本阅读、视听作品呈现或者舞台剧表演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活动,为学生感受文学形象、体会作品情感基调等提供现实的途径和条件。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表现在“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这些都需要切实的实践活动来巩固和提升,只有不断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而只有在熟练基础上才可能有全新的创造和发挥。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和课余时间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练习,让他们将“听”“说”“读”“写”融会贯通,提升综合能力。

2.应用性教学举措

(1)注重相关应用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内涵广泛的学科,结合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类型,其可以细化为语文教育、新闻传播、办公文秘等相应具体的模块(当然很多高校已经设置了相关具体专业,有更专门、具体的培养方案,但这与汉语言文学整体性培养目标是有区别的)。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进行相关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各方面具体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各具体模块对于写作技能的不同要求和侧重点,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都要有重点地进行文字表述的训练和不同写作要求的掌握。

(2)帮助学生规划未来职业方向。汉语言文学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缺乏统筹和整合,学生在专业学习时没有目的性,不知道自己所学的内容将会用在哪些方面。所以,??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性,帮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把握自身优缺点,依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帮助他们规划、明确职业方向和学习目标,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重点,也能大大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加强具体工作岗位的实习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内容的丰富性,其毕业生可从事的岗位类型是多样的。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实践体系在实际安排中往往会存在一些问题,难以面面俱到。而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应用性,就是要让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现实的工作岗位及相关行业形成对接,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综合运用阶段能够熟悉实际工作的具体业务需要,以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第7篇:汉语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培养

一、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活动的过程。简单说来,我们与外国人的交往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师教授外国学生汉语的过程同样也是跨文化交际。我们知道,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目的是提高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必须克服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中常因交际双方的思维模式、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造成交际误解,也即产生语用失误。一般来说,言语交际中一个语法错误、语音错误、词汇错误,不会触怒对方。然而语言使用规则上出现的错误,却可能造成别人的误解,甚至触怒对方。例如,询问对方年龄或工资会被当做侵犯别人的隐私。非语言交际同样也会造成类似的误解,比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的手势,在我国文化中是杀头的意义,但是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却表示吃饱了的意思。

对外汉语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对外汉语教师可能接触到具有完全迥异的文化背景的人,甚至可能这些人在同一个班上学习汉语。那么怎么处理与他们进行无误的沟通,怎么样处理班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例如宗教上的冲突、思维模式不同引起的误解,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对外汉语专业作为专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培养该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从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具体的策略谈谈本科院校应如何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提高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高一虹在分析比较了多个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局限后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中心。跨文化意识是思想方面的内容,正确的思想指导实践,对实践起促进作用。因此,培养对外汉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是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一)从认识上提高对外汉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人们大致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我们期望对方与自己一样,但是发现他们与自己并不相同,然后,文化冲突出现,我们会感到愤怒、恐惧,从而使得我们向后退缩。认为别人与我们一样的想法十分自然,但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却是有害的。所以,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必须不断提醒他们人们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习俗。必须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二)理性认识对外国人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对某些个人或群体的属性的先入为主的印象。例如,认为美国人随便,德国人严格等,这些就是一些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不一定是有害的,但从某种程度讲,刻板印象是我们重视某类人或群体的共同之处,忽视个体区别。因而导致我们在与某个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将对于他所属的文化的刻板印象附属在这个人身上。在观察某种文化时候,不要只注意该文化与自己的刻板印象吻合的现象,而忽略其他。在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时,应该在教学中贯彻这样的意识: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外族的文化都是不对的,应该平等看待各族文化,在教学时更多地依附中国文化。

(三)保持的意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严格说来,每个人的文化背景都不会完全相同。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对方,我们可以“和而不同”。培养对外汉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要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指导他们保持的意识,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以理性的态度介绍汉文化。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仅依靠一两门课程的理论学习,要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体验,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的情境中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来说,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三、本科院校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开设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课程。大多数本科院校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中涉及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为此开设了一些课程。我们认为,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开设这样一些课程:《跨文化交际》《中外文化差异》《中西文化精神》等,甚至可以让外教全程或部分地进行授课,这样会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另外,也可以经常举办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讲座。

(二)大力开掘隐形课程。“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隐性课程涉及到教科书中的、教学活动中的和教学活动之外三个层面的内容。在教材方面,学校要精心选择教材,最好教材中能涉及他族文化的文化要素,让学生能从中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在课堂教学方面,除了开设显性课程外,还有必要大力挖掘语言类课程的隐性部分,特别是挖掘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要素。另外,将上面谈到的提高跨文化意识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也是隐性课程的内容。在课堂之外,应让学生多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从中获得体验和感悟。例如,可以组织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联谊、晚会。

(三)提供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见习和实践机会。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让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到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听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可以丰富自己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发面的知识,提高教学技能与水平,而且可以通过观察课堂上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的行为,得到一些直观的知识,这有助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该国家学生上课时的习惯,为自己以后的教学实习积累经验。安排学生的教学实践,让学生有机会一对一、一对多地对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具体来说,学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这样的实践计划,制定选拔、培训及考核的具体办法。

(四)选派学生赴海外进行教学实习。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大一、大二学习和掌握了专业知识之后,最好在大三或者大四期间赴海外进行教学实习,这对于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十分有帮助。学校有条件的话可以多与国外的学校进行联系,互相派遣留学生或实习人员。另外,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考取国家汉办志愿者赴海外的孔子学院实习。

赴海外实习的过程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文化休克”。文化休克包括四个阶段:蜜月期、沮丧期、恢复调整期和适应期。如何克服文化休克?这实际就回到了本文讨论的内容。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目的也可以说是帮助学生克服文化休克。从意识上提高对异文化的敏感度,从实践上进行跨文化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在海外实习中应对各种情况,不至于发生某些严重的后果。

四、结语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要求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意识上,要能从认知的水平上感到异文化是可以接受的,最好是从感情上感觉异文化是可以接受的。惟其如此,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教学实习中或将来成为对外汉语教师之后,才能够沉着应对各种现象,有利于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更长远地说,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国家汉语推广事业的发展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周磊.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对汉语教学的启示[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3).

[3]李红.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6).

[4]周毅,包镭.汉语国际传播时代对外汉语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12).

第8篇:汉语专业论文范文

国际研讨会议邀请函一

尊敬的先生/女士:

为进一步满足第二语言教学对汉语句式研究的迫切需要,促进语法研究新成果向国际汉语教学应用的转化,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拟于年月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的句式研究与教学专题研讨会。鉴于您在第二语言研究领域的丰厚学术成果,诚邀您出席并发表鸿文,嘉惠学林。

有关会议安排如下:

一.会议时间:20年月日-日

二.会议地点:北京大学

三.会议主旨:促进前沿语言学理论的创新及其向国际汉语教学的转化与应用;推动语言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四.会议议题:

1)类型学视角下的汉语句式研究;

2)汉语句式研究的跨文化视角与相关语言事实;

3)跨文化视角下的汉语第二语言句式教学;

4)汉语教材、大纲、教学设计中的句式问题;

5)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句式教学中的相关问题

五.遴选参会论文,出版论集《汉语句式研究与教学》。

六.2年月日前,将论文题目及摘要以Word23文档发至会务组邮箱。摘要1字,标题用三号宋体,正文用小四号宋体。摘要请标注作者姓名、单位、电子邮箱、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传真。请于月日前提交论文全文,以便制作论文集。

七.会议日程月日下午,在北京语言大学会议中心大堂报到。

报到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乘坐地铁2号线到西直门换乘13号线五道口下车(A西北出口),步行至北语会议中心。

月日,8:3开幕式、大会发言、分组研讨月日,上午分组研讨,下午闭幕式月日,文化考察一天(京郊)。如不参加文化考察,请回函说明,以便筹备组统计人数。月日,离会.

八.会议通讯地址:北京市区路号北京大学学院

九.往返交通由会议代表自行购票。会议筹办费、餐费、住宿费、论文集出版费由会议主办方承担。如有特殊情况,需代买车票,请于月日前将身份证号及返程日期通过邮箱通知会务组,过期不再受理。

电话:-

e-mail:

国际研讨会议邀请函二

为了给各位校文秘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搭建一个交流研讨的平台,提高各院校文秘专业建设与课程标准建设的水平,增进兄弟院校间的联系,****出版社秉承为教学一线服务的宗旨,与全国商务秘书专业委员会密切合作,在**省**市**大学的大力支持下,拟于****年**月在**市xx大学举办第xx届全国****教学研讨会,现将有关事项函告如下:

一.研讨内容与研讨形式

1、**主任介绍**省文秘专业发展状况,

2、出版社介绍现代秘书教材出版发行情况,

3、**、**代表介绍文秘教改情况,

4、专业改革研讨(小组讨论)并商讨第**届****大赛有关事项,

5、会议总结。

二、参会对象

委员会委员、人大出版社有关人员、文秘专业主任和专业老师等约xx人。

三、会议时间及地点

****年**月**至**日,**月**日**:00后报到,

研讨会地点:**市**大学*实验楼**室。

四、收费标准

与会者须交纳会务费***元/人,交通费、食宿费自理。

第9篇:汉语专业论文范文

从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达通知,批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24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随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又相继于2009年、2010年批准其他58所高校新增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截至目前,我国共有82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

北京大学

作为无数学子向往的国内顶尖名牌大学,北京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不会让想做对外汉语教师的你失望。北大学子刻苦努力的学习精神,几乎每天都有8节课的学习生活,学校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会让你对汉语国际教育有全面地了解,在两年的学习时间里学到扎实的对外汉语专业知识。作为一所师资力量强大的大学,在校期间,你还可以目睹那些平时在语言学课本上出现的语言学专家,拥有许多优质的出国进行汉语教学的机会,甚至可以以各种方式参与很多重大的对外汉语相关活动,比如国外汉语教师教材培训、中青年学者汉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在课程设置里,中华才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管你是新手上路,还是半路出家,你都可以在课程结束之后,掌握你喜欢的中华才艺,比如编中国结、剪纸、画中国画等。北京大学地处首都的优势,也让你可以在课余时间找到非常多的对外汉语机构兼职工作,在工作实践中了解对外汉语这一行业的发展现状,做好就业之前的行业研究。

2012年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计划招生30人(其中计划接收推荐免试生10人,如名额未用完,剩余名额将返还到全国统考招生名额中)。学习年限为两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本项目不设立学业奖学金、助学金名额,学生需交纳学费,学费为3.2万人民币,分两年交清。上课地点在北京大学本部,全日制脱产学习。研究生入学后可申请入住万柳学生公寓,并按规定缴纳住宿费,费用自理。

复试时间一般在当年3月底,主要考查考生的专业技能及教师素质、外语能力等。专业技能及教师素质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汉语教学基本技能、心理素质、教师潜质、普通话,考核形式为面试。外语能力考核形式及主要内容包括:笔试,侧重专业阅读、写作能力的考查;面试,重在应用能力、教学及沟通能力的考查。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是最早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校之一,目前已形成包括汉语长短期进修生、预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多层次留学生教育体系。

在选择就读哪所学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时候,该学校是否有汉语推广工作的相关组织,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有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简称“汉推所”),它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与国家汉办共同建设,是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和对策研究以及过程监测和评估的重要平台。汉推所编辑出版《世界汉学》等4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等大型丛书,定期举办“季度论坛”“国际讲坛”和“世界汉学大会”。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计划招收100 人,其中接收推荐免试生60人。学生以全日制的方式学习两年,学习培养和日常生活都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

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师范类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氛围,优秀而全面的师资会让你在学习中找到做对外汉语教师的感觉。师资队伍中,有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许嘉璐先生,有主持和参与多个国家汉办项目的张和生教授,还有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艺术系书法教师马世华老师。无论是汉语本体知识、汉语教学技巧,还是中华文化、中华才艺,北京师范大学的师资力量一定可以让你在就读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是在原“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和“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的基础上建立,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已有近40年的经验。汉语文化学院担负着培养前来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各国留学生(包括本科生和长期、短期语言生)以及“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两个专业的中外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担负着培训国内外汉语教学师资以及有关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学术研究的任务。汉语文化学院以教学和科研为主体,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实体,每年在学院学习的各类型留学生千余名,这种各国留学生一起学习的“小联合国”式学习环境,对于学习国际汉语教育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计划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50人,约30%名额接收推荐免试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录取后,以全日制方式学习3年。第一年为课程学习阶段,主要进行专业课及选修课的学习。第二年为教学实习阶段,教学实习分两类:推荐参加国家汉办组织的赴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遴选或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校际交流项目外派实习教师遴选,被选中者赴国外进行一年的汉语教学实习;其余在国内相关单位实习一年。第三年继续修读课程并撰写学位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含推荐免试生)学费总计4万元(不包括食宿费及海外实习有关费用),分学年平均缴纳。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不参加学校培养机制改革,不享受学校设立的研究生基本奖助学金。非定向学生在校期间按照北京市有关管理规定,统一办理医疗保险。非定向学生家庭确实困难的,入学后可向银行申请不超过每年6000元的助学贷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含推荐免试生)录取类别分两类:人事档案转入北师大的非定向培养和人事档案不转入北师大的定向培养。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学期间入住大运村学生公寓,住宿费约每学年2300元。北京地区定向学生不解决住宿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对外汉语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提出建构主义外语教学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对外汉语教学论,并编写出版了汉语教材。1980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凭借第二语言教学优势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并着手培养外汉师资。199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组建了以对外汉语系与留学生部为基础的新型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对外汉语教师都持有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并具有丰富的海外执教经验。上海外国语大学一直大力发展留学生汉语教学,从长、短期的汉语进修班到留学生的学历教育,形成了多元化的汉语教学模式。学校和日本法政大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澳大利亚模纳士大学、韩国釜山外国语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培养留学生的合作关系,这些为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环境增加了有利因素。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全日制学制两年,学费共计2万元,接受跨专业报考。2012年计划招收35人,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录取比例不低于招生限额的20%。学生在完成大部分课程学习(一般为一年)以后,可在学校的安排下进行教学实习。全日制学生和非全日制学生的单位同意其脱产的,可以推荐参加赴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遴选,以汉语教师志愿者身份到国外进行为期一年的汉语教学实习。回国后完成学位论文,如有需要可顺延半年。

华东师范大学

同样位于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也有着同样的区位优势。作为首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之一,华东师范大学逐步形成了实践性、国际化、复合型、高规格的办学特色。2009年国家汉办在华东师范大学建立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使其高水平的应用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成立于2002年8月,由原来人文学院对外汉语系、原国际中国文化学院和原对外汉语远程教学中心组建而成,既培养中国学生,又培养外国留学生。学院既是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又是国务院侨办华文教学基地的二级学院,并成为全国最大的HSK考点之一。学院每年培训海外汉语教师近370 人,培训国外短期留学生近350人。近年来,对外汉语学院编写、出版了一系列学术专著和重点教材,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总研究经费达500万元,还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的专家学者和有关教学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在美国和意大利建有5所孔子学院。这些都给学生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录取人数为50名(含推荐免试生18人),学费每年10000元。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者学习期限一般为2~3年;在职攻读学位者学习期限一般为3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年。

在日常学习中,华东师范大学采取导师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汉语教学或辅助教学工作,以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实现紧密结合。实习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实践,学生们可以为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完成创造条件。实习活动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采用学生在岗实习、学生自荐、学校推荐等方式,实习时间不低于40学时。学校要求学生的实习单位是与汉语国际推广密切相关的单位,主要包括国内各类学校、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等。部分优秀学生可获推荐参加国家汉办志愿者项目选拔,合格者派往国外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实习。

华中师范大学

作为中部的师范类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也绝对不会让你失望。虽然中部地区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不如沿海城市发展完备,往往缺乏生源,导致规模无法扩大,但师范类院校的对外汉语教育还是不缺乏生源。华中师范大学密集的讲课实践和评课活动能让你高效率地提高教学技巧,地处学风浓郁的大学聚集地,让你能够在桂子花香中静心学习专业知识。华中师范大学重点招收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外语专业毕业的在职人员、回国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学费总计30000元,其中课程阶段学费 (含教学实习费)20000元,论文阶段学费10000元。

暨南大学

作为国内最大的“华侨高等学府”,暨南大学有着显著的侨校特色与多元文化特色:来自全球五大洲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总数超过1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高居全国高校第一;来自境外的研究生占全国所有高校总数的四分之一。良好的多元文化和国际化特色,使学生具有开放的视野,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校园文化背景。

暨南大学在培养人才方面注重两个特点,一是重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个是重视现代科学的精华培养。暨南大学长期致力于汉语国际教育,是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被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院校。暨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师资力量雄厚,该专业教学、科研人员长期致力于推动汉语的国际传播,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教材编写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由贾益民教授主编的《中文》教材,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700多万套,是海外中文学校广泛选用的教材。这些为暨南大学在海外创造了良好的知名度,对于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的海外就业非常有帮助。

暨南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方式的一大特色是其实习方案。在海外实习中,除了可以推荐学生参加“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暨南大学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在海外设立了广泛的教学点,在五大洲与70余所大学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办学关系,并开展了汉语师资及汉语学习的学历和非学历面授、函授教育等。其中,与新加坡华夏管理学院、美国加州中国语言教学研究中心合作培养兼读制研究生。此外,学校还和海外华人社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比如,暨南大学与印尼万隆福清同乡基金会等海外华人社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其合作在印尼设立函授培训点的成功模式已成为对外合作办学的品牌。最可贵的是,拥有如此多优势的暨南大学特别重视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在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出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暨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并开设全面系统、操作性强的课程。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者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在职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年。学习费用总计3万元。课程阶段2年,每年收费1 万元,两年共计2万元(不含教材、资料费)。论文完成阶段收取论文指导费1万元。在读期间,学生一切关系留原工作单位,其工资、生活福利及补助、医疗费等均由原单位负责,学校公共资源向学生开放。修满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或毕业专业报告、毕业设计)答辩的研究生,经暨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授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颁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的硕士学位证书。同时,按教育部颁布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教育部令第19号)为获得专业学位的毕业生颁发《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证书(高级)》。

由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时间不长,2007年是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考试的第一年,2008年2月第一批MTCSOL已经顺利入学,三年后我国首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完成学业。因此,搜集往届的考研真题成为一大难题。在往届考研真题缺乏的情况下,过来人建议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考研真题也可以为考研提供一些帮助。

几乎在每一个学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介绍中,都提到可以给在读者提供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机会,但能否得到这种机会,个人的综合素质非常关键。

在很多学校的招生简章里也会提到这样一个关键词:教学实习。根据每个学校各自的特色,并不是所有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学校都能给大部分人提供海外教学实习的机会。相对来说,海外教学实习的机会一般较少。而对外汉语教学从国内走向国外,对于增强学生未来在国际汉语教学领域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你想在读研期间有较大的概率获得较好的海外实习机会,在选择报考学校的时候,除了关注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还可以关注该校是否在海外设立广泛的教学点,是否有外派教学实习的其他机会等。如果只想在国内进行教学实习,可以关注学校的校园文化背景,关注其是否有较多的留学生就读。

是否有汉语推广相关组织也是学校学习环境和实力的体现,在选择就读学校的时候,关注学校承办的汉语推广相关组织是必要的。以下是部分学校具有的汉语推广相关组织。

基地名称 承办单位

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新师资培养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

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 北京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多语种基地 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 北京语言大学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 山东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 厦门大学

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少林武术基地 河南省教育厅

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

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 武汉大学

跨文化交流研究与培训基地 南开大学

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 中山大学

东南亚汉语推广师资培训基地 海南师范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多语种大连基地 大连外国语学院

汉语国际推广东北基地 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辽宁大学、延边大学

国际汉语传播湖南基地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