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镇留守儿童支教工作范文

乡镇留守儿童支教工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镇留守儿童支教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镇留守儿童支教工作

第1篇:乡镇留守儿童支教工作范文

一、绥化市学前教育就业现状

绥化市学前教育用人单位中公立幼儿园较少,私立幼儿园及其他早期教育机构明显增多;市区内就业需求已趋于饱和状态,城乡供需严重不平衡。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教师存在严重的缺失,师资力量极其薄弱。

( 一) 绥化市北林区学前教育就业现状

就北林区而言,区内设有公办幼儿园3 所,规模较大的私立幼儿园 4 所,早期教育机构 2 所,其他以家庭式小型私立幼儿园为主。公立园幼教师资水平较高,多是聘用有一定教学经验或具备某些特长的教师,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少。虽然有部分私立幼儿园仍需要教师,但工资待遇低,不足以吸引学前教育毕业生就业兴趣。早期教育机构在北林区刚刚兴起不久,但就其性质而言,仍然是私人开办的教育机构。虽然对教师有需求,但加入机构初期仅限于接受培训时期和担任机构其他工作的人员。与此同时,部分学生来自外省或外市县,与其他城市相比绥化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外地的毕业生对绥化市周围的生活环境不熟悉,不愿选择在绥化市北林区就业。据调查,仅有 8.8% 的本科学前教育毕业生选择在市区内就业,虽然已签订合同,但单位性质均为早教机构。因此,从数据显示来看,对学前教育本科生来说,市区内就业需求已趋于饱和状态,好岗位需求有限。

( 二) 绥化市农村学前教育就业现状

绥化市辖北林 1 区,安达、肇东、海伦 3 市及绥棱、青冈、庆安、兰西、望奎、明水 6 县,共 160 个农村乡镇,1 331 个行政村。截至2007 年末统计,全市总人口 575. 9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 425. 5 万人,占 73. 9 %。通过调查,仅北林区现有留守儿童 2 496 人,分布在全区 21 个乡镇办事处。其中隔代监护 1 973 人,单亲监护 477 人,其他为亲属、同辈监护和无人监护。近年来,留守儿童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只有个别乡镇留守儿童的数量在五年中有所回落。从数据上显示,绥化市农村留守学前儿童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不少儿童没有接受或没有条件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绥化市农村正规学前教育机构凤毛麟角,也为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虽然市场需求量大,但就业成功率极低。据调查统计,14. 7% 的本科学前教育毕业生参加了农村实习支教活动,5.8% 的毕业生选择在县一级的幼儿园进行实习,但均未签订就业协议。因此,农村学前教育就业供需严重不平衡的问题亟待解决。总之,从整个绥化市来看,学前教育就业前景好,但学前教育本科生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就业问题亟待解决。

二、绥化市学前教育就业现状的成因

目前,绥化市学前教育就业前景好,但城乡就业不平衡,学前教育本科生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对今年学前教育本科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结果做详细的分析。

( 一) 社会方面原因

绥化地处黑龙江省,属农业城市,农村人口比重大,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绥化市城市建设和人文环境都有很大改善和提高,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逐步加深。市区内不断有私立幼儿园建成,并兴起早教机构。看似存在大量的市场需求,实则存在诸多问题。

1. 教师工资待遇低

经调查表明,幼儿园能给予应届毕业生的工资待遇为无编制、不供吃住 800—1 000 元/月左右。而毕业生大部分来自绥化农村或外省,随着物价不断的上涨,除去生活费用,所剩无几。面对省内其他城市幼儿教师的待遇诱惑,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家所在城市或省外就业。

2. 学历优势并未体现

绥化市大部分幼儿园并不认可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认为本科生理论水平比专科生强,但实践能力差。专业科的课程计划中技能训练和实习时间占学习年限的 50% 以上。致使用人单位形成思维定势,认为本科生实践能力差,独立带班需经过较长时间培训。本科生思维活跃、想法独特、有先进的理念,当理论与实践相违背时,往往容易固执己见,很难操控。此外,用人单位在学生就职初期给予本科生的待遇与专业生一样,巨大的思想落差下,学前教育本科生会寻找更适合本科生发展的幼儿园。因此,形成了绥化市学前教育就业岗位多,但就业率低的现状。

3. 用人单位优中选优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用人单位对学前教育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幼儿园需要: “热爱幼儿教育、学历较高、有一定教改科研能力、幼儿教育理念新、教学基本功扎实、技能全面、心态好、愿意长期在本园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除了注重应聘者的专业水平外,还要求应聘者具有较强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这无疑给学生形成就业压力,影响学生就业情况。

( 二) 学校方面原因

绥化市仅有一所高等学府开设了本科学历的学前教育专业。从就业生源角度讲,应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然而,却呈现出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应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思考其形成的原因。

1. 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据调查,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四年的本科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学前教育专业发展需要的、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科研机构的幼教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儿童工作人员。”基于国家提出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绥化市高校 2011 届本科学前教育毕业生的培养目标为: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热爱教育工作,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以下机构从事教学、研究、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1) 各类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人员; 学前教育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 2) 各级各类幼、托教育机构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人员。( 3) 各类儿童社会教育、服务机构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4) 儿童文化事业( 新闻、出版、广告、影视、网络等) 的从业人员。”相比之下,高校的培养目标虽然广泛但笼统,一些目标在已有的课程设置上无法完成,因而造成学生就业方向不明。

2. 课程设置不合理

理论课时比重大,实践课时少; 专业理论课程多,技能类课程少; 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理论学习时间多,见习、实习机会少。这些都与高校课程设置有密切的关系。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严重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阻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

( 三) 家庭方面原因

经调查表明,家庭条件、家长的就业观念以及家长的文化程度等方面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就业方向。首先,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并不急于寻找工作,多处于观望状态。仅考虑条件好的用人单位,不理想的不参与应聘。即使应聘失败,也不担心生活来源,并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安排其他就业岗位。其次,多数家长认为,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低微,无发展前途,影响子女择偶标准,更无法接受学生到农村任教。另外,家长的文化程度也影响着学生就业的目标和方向。如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期望学生在学历上有更高的追求,鼓励学生考研; 文化程度稍低的家长以学生就业即可获得经济收入为由,鼓励学生追求待遇较好的工作岗位就职。因此,以上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绥化市学前教育就业不平衡且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

( 四) 学生自身原因

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经调查了解到,造成就业困难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观不正确

经调查了解到,一半以上学生不愿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其中,一些学生高考并未选择学前教育专业,而是通过调剂进入该专业进行学习; 一部分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原因是分数线较低,录取几率大。即使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目标也不明确,表现为在择业过程中,对用人单位的性质和待遇考虑较多,左顾右盼、瞻前顾后。同时,一味追求高待遇的工作,不愿从事农村的学前教育工作,没有脚踏实地的精神,逃避辛苦。这是形成城乡农村学前教育极度不平衡的内在因素之一。此外,学生没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意识,缺乏创业精神和主动就业的意识,依赖心理严重。虽然学校和教师提供给学生就业信息,但学生缺乏主动择业的意识,比较依赖学校和家长的努力。

2. 对自身能力、素质缺乏准确的判断

缺乏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判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过高估计和过低贬低,致使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过于自信和自卑的心理状态。因此,过于自信的学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表现出情绪低落、怀疑自己或愤世嫉俗等不良情绪; 自卑的学生畏首畏尾,不敢承担有挑战性的工作,或把就业失败全部归因为内部因素,害怕挫折。少数学生能够正确分析自身特点,根据不同的用人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3. 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缺乏

学生经过三年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了解了幼儿教师日常工作流程及教学活动。但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未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渡期,往往学生在这一过渡期内并未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在试用期阶段就被筛选出局。学生普遍存在社会经验不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这两方面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不仅要求与幼儿沟通,同事或领导沟通,而且还要和幼儿家长沟通。调查中发现,10% 左右的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些学生几乎都是在大学期间担任班级干部或系级干部职务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三、关于学前教育就业现状的应对策略

针对绥化市学前教育就业前景好,但就业不平衡、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不论社会、高校,还是家庭都应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从源头上帮助学生就业,促使城乡学前教育达到平衡,推动地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2篇:乡镇留守儿童支教工作范文

近年来,甘南州教育局始终把学前教育作为维护藏区长治久安和跨越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在园所建设、办园条件、师资队伍、办园质量等方面大力攻坚克难,走出了一条符合甘南实际的内涵式、创新型、特色化发展道路。

以战略思维超前谋划学前教育

甘南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处,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发展。

据了解,2010年之前,甘南州全州共有幼儿园16所,在园幼儿4932名,教职工248名,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仅为13.5%,许多县市陷入了“越穷越无园可入、越不入园越穷”的恶性循环。

“党的十以来,甘南州深入贯彻中央和省上‘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战场,把学前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运用创新思维和改革办法推动学前教育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甘南州教育局局长尚学杰说。

自2011年以来,我省启动了首期甘肃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又启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58个连片贫困县的316个乡镇各新建或改扩建1所幼儿园,实现全省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甘南州州委、州政府紧抓机遇,对全州学前教育工作按照“三抓三促”(抓建设、促普及、抓管理、促规范、抓队伍、提质量)的工作思路和“广覆盖、保基本”的工作要求,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原则,全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并探索政府主导的民族地区办园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甘南州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强烈的对比肯定了发展的速度,截至目前,甘南州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281所,其中公办261所,民办20所。在园幼儿23728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1.09%。全州幼儿教师1533人,其中专任教师1170人。与2010年16所相比,在办幼儿园增加265所,新增在园幼儿18796名,新增幼儿教师1285名。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67.59个百分点。

随着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充,甘南州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迅速提高,与全省的差距逐步缩小,学前教师队伍迅速壮大,记者在甘南州教育局了解到,近三年该州共招录(转岗)幼儿教师946名,师幼比达到1:15.48。舟曲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建民营”等途径解决159名幼儿教师,新补充教师90%以上安排到乡村幼儿园任教,幼儿教师队伍明显壮大,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为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健康迅速发展,甘南州通过建立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凸显优质教育资源带动作用和不断规范幼儿园管理,促使全州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充,保教质量明显提高,整体办园水平基本赶上了发达地区。2015年启动各级示范性幼儿园的评估工作以来,甘南州共评估认定了12所州级示范性幼儿园、7所省级一类幼儿园、1所州级一类幼儿园,各县市审批了8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甘南州幼儿园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的评估验收。

“2013年我们实施了农牧村学前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2014年又将农牧村学前教育公用经费纳入了财政保障,同时,2016年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免除学前教育保教费(补助)。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全面推进依法办园、依规办园,在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幼儿园办园目标、园本课程建设、幼儿园一日活动、环境构建等方面进行理念上的引导、实践上的指导、评价上的跟进,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乐,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甘南州教育局分管学前教育工作的副局长杨学军介绍。

用创新举措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长期以来,农村建园无能力、教师无编制、生均无拨款、师资无来源等突出问题制约着甘南州学前教育发展的步伐,为此,甘南州委、州政府猿治侍獾枷颍区分轻重缓急,实施重点突破,有效破解了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实现了新突破。

甘南州委、州政府将发展学前教育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学前教育,并明确提出要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工作任务,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州学前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意见》,从七个方面出台了24项举措,为学前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有力推动学前教育加快发展。

同时,甘南州学前教育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了州、县、乡三级上下联动的学前教育管理和服务机制,从优化教育模式、科学规划布局、加强师资建设、规范办园行为、提高保教质量等方面集中发力。

2013年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甘南调研时做出了关于加快学前“双语”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和省委王三运书记也对此做了相关指示,甘南州迅速编制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学前教育幼儿园建设规划》和《甘南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规划新建幼儿园519所,其中新建“双语”幼儿园229所,普通类幼儿园290所。力争实现全州各乡镇和有需求的500人以上有需求的自然村幼儿园全覆盖。形成以县城中心幼儿园为龙头,以乡镇(村)幼儿园(班)为基础,县、乡、村三级结合的幼教服务网络。

据介绍,2014和2016年国家和省上共下达幼儿园建设项目196所,总投资3.3亿元。2017年省上下达幼儿园建设项目162所,总投资8540万元。近三年来,甘南州各县市筹措资金1156万元,添置生活、办公、教学设施设备和玩教具8196台件套,为新开办幼儿园和改善办园条件提供了保障。

此外,甘南州还进一步加大幼儿教师培训力度。近3年大力开展学前教育送教下乡活动,对玛曲、迭部、夏河、卓尼4县的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加强了对新招录幼儿教师的岗前培训,实施了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工程,进一步加强和天津市对口帮扶甘南州幼儿教师培训的衔接力度,加大了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全州现有特别是小学转岗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实施了高校大学生顶岗支教计划。为了缓解幼儿教师严重紧缺的矛盾,从2015年春季学期起,省教育厅组织省内有关高校,每学期选派200名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赴甘南州顶岗支教,五个学期以来,省教育厅已选派900人次大学生开展顶岗支教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级幼儿园教师紧缺的压力。

2016年甘南州举办了首届幼儿教师优质课及技能大赛,此次系列竞赛活动采取自下而上,层层选拔的方式,包括本园预赛、乡镇初赛、县市复赛、州级决赛四个环节,涵盖学前教育5个领域,既有教学活动竞赛,又有弹唱、美工、舞蹈、手工制作等系列活动竞赛,形式多样。

建长效机制强力推进学前教育

为了进一步破解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僵化、模式单一、渠道不畅等难题,甘南州用管用、长效、灵活的机制保证“一张蓝图绘到底”。

建立完善协调推进机制,成立了学前教育发展改革领导小组,建立了州、县(市)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判学前教育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甘南州教育局指导各县市本着“有利于富裕校舍和师资合理利用、有利于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有利于幼儿就近入园、有利于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规划先行、按级负责、分级实施,从而保证了农牧村幼儿园与城镇幼儿园同步规划、公办与民办同步发展、建设与质量同步提升。

探索创新统筹办园机制。坚持公益普惠的原则,改变传统的单一办园方式,对近年来新建改建扩建的农牧村幼儿园,采取公建民营、民建公助、民办公补等灵活多样的办园模式,鼓励公办教师带薪带编、领办创办农村幼儿园,在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优先保障留守儿童入园。采取政府“端菜”和幼儿园“点菜”相结合的方式,着力解决幼儿园安保、保健医生和后勤服务人员短缺的问题,初步形成了以公办园为主体、民办和社会力量办园为补充的多元化办园格局。采取乡镇园办分园、小村联合建园、设立巡回支教点等方式,扩大学前教育的覆盖面,推动学前教育优质资源向贫困村延伸。制定幼儿园结对帮扶计划,采取“名园办分园、强园帮弱园、公办带民办”和“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子、姊妹园”等方式,形成“县有示范、乡有中心、村无空白”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省、州示范园等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学前教育在区域间、城乡间、园际间的均衡协调发展。

拓宽延展投入分担机制。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社会举办者投入为补充、家庭合理负担的学前教育投入分担机制,有效破解了学前教育投入不足的难题。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捐资助学,为学前教育长远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大力度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制定出台了《深化教育改革支持民办幼儿园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建立普惠性幼儿园财政奖补政策、普惠性幼儿园帮扶机制、落实普惠性幼儿园税费优惠政策、派驻公办教师等方面进行扶持和改革。通过评估认定,全州已审批民办幼儿园20所,其中8所被认定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大力倡导通过“公建民营”的办园模式,解决由于缺乏师资而不能开办幼儿园的困难。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制定农牧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和幼儿园办园行为规范等一系列制度,强化办园、招生、收费、评级等日常管理,为科学办园、规范办园提供了依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评估,对学前教育项目开工完工率、项目管理水平、资金落实支出情况、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益等进行绩效评价,及时客观地反映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成效。以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为重点,运用好全州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将机构、教师、幼儿、项目、资金等信息全部建档入库,实现了农牧村学前教育的动态化、全程化、精细化管理。

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切实加强幼儿园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坚决防止“小学化”倾向,对达不到办园标准的民办幼儿园进行指Ш投酱伲落实整改措施,整改不到位的依法取缔。针对幼儿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甘南州教育局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全州各级各类幼儿园办园行为的意见》,强化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监督和指导,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质量管理制度,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发展规律,认真落实《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甘南州越来越多的幼儿接受了较好的学前教育,广大小学一年级教师深切的感受到新生智力和学习基础的提升。

将学前教育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

第3篇:乡镇留守儿童支教工作范文

“南县地处洞庭腹地,工业欠发达,财政较困难,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教育大县。近年来,我们所致力的促进义务教育‘一体两翼’发展之路,在较短时间内极大地促进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举成为全省义务教育合格县。我认为,南县的探索与实践,在某种程度上为湖南当下正深入开展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鲜活案例!”这是南县教育局局长汤绍元接受采访时的开场白。沿着南县全体教育工作者奋斗的足迹与求索历程,我们实地领略了他们以师资均衡配置为主体,以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和新课改为两翼的均衡实践之路。

让师资的新鲜“血液”流向乡村

2008年,南县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调研结果显示,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小学教师严重超员,82%以上的小学缺少英语、计算机和艺体教师,而语文、数学学科教师严重过剩,导致无法按国家和省颁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二是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农村小学尤为突出,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教育观念比较陈旧,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仅为90%,达标的学历57.8%以上是在职函授、自修取得的。短短5年时间,南县在大力发展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100%,其中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超80%,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为85%。农村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各种艺体活动、课改教研、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开展。

南县农村师资为何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硬件均衡是基础,质量均衡是关键,师资均衡是核心,只有师资均衡才是最大的均衡。”汤绍元说,“南县近年来克服财政、编制等重重困难,竭力打造农村教师队伍的‘造血’工程,促使农村教师队伍尽快更新换代以适应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我们在这方面是花了大力气,下了真功夫,也取得了瞩目成绩。”

厂窖镇幸福完小是南县最偏远的乡村小学。在这所学校里,教师平均年龄达54岁,许多老师在这里已经工作20多年了。2011年秋季开学,这所偏远小学迎来了两位年轻特岗教师,一个孩子感慨地说:“我在这所沉闷的学校读了快六年书了,从来没有见过年轻老师。”短短的几个月,原本冷冷清清、没有生气的校园发生了巨大变化。广播站开起来了,课间操做起来了,电脑课上起来了,艺术节办起来了,少先队活起来了……下课了,孩子们再也不追赶打闹了,更不玩泥巴了,随时可见跳绳比赛、乒乓球比拼、羽毛球挑战赛等活动。班会课再也不是自习,学生演话剧、排小品、朗诵诗歌、讲故事等赢得同学们阵阵掌声和欢呼声。这是当今南县乡村教育现状的一个缩影。

“为破解教师结构化矛盾突出,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的问题,从2008年开始,我们积极着手实施农村教师队伍清流补血工程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对在职不在岗教师进行彻底摸排,共清除停薪留职人员156名。同时,建立了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每年从各师范院校毕业生中招聘中小学短缺学科教师,申报80名中小学特岗教师补充农村学校师资,选考优秀初中毕业生定向培养为农村教师。近年来,我们引进400多名优秀教师落户南县,加入到南县的农村教师的温暖大家庭中。”教育局人事股股长刘少雨告诉记者,为激发新教师的教育热情,南县通过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实施温暖工程、加强业务技能培训等多项举措,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这批新教师,已经成为各自学校的宝贝疙瘩,他们在那里有平台、有舞台、有无数热切的期盼目光,他们绝大多数已成为我们农村学校崛起的洋溢无限创造力的新军团。”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农村不少特岗教师都当上了学校行政干部,担任了教学骨干,其中还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这些特岗教师用自己的满腔热情为南县教育注入了新鲜活力,成为农村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012年3月,南县开始了新一轮的教师职称评定工作。城区小学一位教师在评聘小学高级职称中,虽然有绝对的优势胜于一位有农村学校工作经历的教师,但因其没有农村工作经历而被一票否决。暑假,该教师主动提出到农村小学支教。这是南县出台针对农村教师的优惠政策后出现的情形。据了解,南县对农村教师在评优评先方面指标增加10%,绩效工资基础部分每年人均提高600元,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等。这些举措有力地激发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热情。

“光靠做思想工作鼓励农村教师,特别是优秀农村教师安心从教是难以持久的,也是不现实的。”教育局教师工作股徐正武如是坦言。他说,南县对农村教师在环境条件、经济待遇、发展机会等各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大幅度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建立了农村师资保障机制,以此促成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农村师资队伍。

但是,如何提高农村薄弱学校质量,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南县教育局在努力探索中找到了支撑点,而且敢下工夫、敢花本钱。

教育局每年花费100多万元,大规模地把农村校长、教师送到香港、北京、广东、长沙等地进行培训,选派农村校长到省内外名校挂职锻炼或实地考察学习。南县校长论坛自2008年开讲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5届。一大批历经课改理论熏陶与实践演练的“泥脚杆”校长纷纷撰文谈得失、析经验、提建议。再加上每年多期的校长全员培训,有力地助推了农村校长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升。此外,每年还组织几千名教师进行业务能力水平考试,成绩不合格者不得上讲台。2009年,南县还启动了名师工作室,在全县农村老师当中选拔出60多位县市级名师,这些名师每人每年可获得2400元至4800元不等的研修经费。

“别看我们学校只有117名学生,但管理越来越规范,越来越走向精细和扎实,今年学校提出了创建‘快乐教育’特色校的口号,要求老师们通过组织文化活动,营造校园快乐氛围;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搭建课堂快乐平台;通过爱心赏识教育,成就学生快乐童年。”来自青树嘴镇前锋完小的特岗教师徐小会说,回顾这两年,学校老师在探索中逐步成长,视野拓宽之后创新办学思路,觉得自己也在农村教师造血补血工程中得到了提升。

每一所合格学校都是家门口的“名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入学需求已从“有学上”转变为要求“上好学”,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然而广大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好,教育质量不高,势必会迫使农村学生大量涌进城市学校“择校”,导致城市学校“强而挤”,农村学校“弱而空”。“广大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薄弱,教育教学质量较低,与优质教育资源长期配置不均是密不可分的。”汤绍元说。

“为彻底改变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现象,汤绍元局长提出了‘建好每所学校,让每个孩子有好学校上’的目标,要求在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的基础上,将教育资源均衡配备到每所学校。”南县校产办负责人尹迪华说。为实现这一目标,南县主要以合格学校建设为突破口,按照“长远、均衡、协调发展”和“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科学规划,掀起改善办学条件热潮。近几年,南县新建校舍10余万平方米,维修改造15万平方米;新建功能室103个,电子备课室34个;投入8000余万元,完善教学配套设施,高标准建好了58所合格学校,实现了每个乡镇都有省级标准的合格中小学。

南县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合格学校建设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将合格学校建成老百姓心目中的名品校,提出了“一校一品”、“校校有特色”的名品校园计划。

从南县县城出发,走南茅线往南约10公里,再沿游班路走5公里就到了游港中学。“一二!一二!一二!”“小心点,手脚一致!”“加油!”5个履带式“风火轮”在该校操场上向前滚动,加油声此起彼伏,竞争格外激烈。该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曹霞老师正组织七年级学生利用“无敌风火轮”开展心理拓展训练。

“2008年,我校成为南县首批合格学校,按照县局‘一校一品’‘校校有特色’的名品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我们一直在寻找我校特色学校建设的切入点。”游港中学校长吴栋梁说。该校2008年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约48%的学生为留守儿童,18.2%的学生有异常心理行为问题(其中3.8%的学生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50%以上的学生有过因心理压力过大引起的心情郁闷、记忆力减退、学习动力不足等现象。为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该校确定了“育人”与“育心”相结合,走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发展之路。学校引进心理专业老师,制定特色教育发展规划,设置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沙盘游戏室、活动室,开设心理教育课等。游港中学把“育心”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力求做到“育人育德,育德育心,育心育情”同步,利用心理教育课程、心理辅导、心理教育活动,实现了心育与德育互动融合;从健康、健全心理的“心育”,到优化、开发心理机能的“育心”文化,进行了生命的发掘和培育。“学校心理健康特色教育品牌树立起来了,家长不用为择校疲于奔命。控流保学工作也不用做了。”吴栋梁说。

推开南县浪拔湖镇中学学生住宿楼的大门,宿舍大院内的宣传版跃入视线。“安全篇”、“卫生篇”,这些内容涉及学生青春期卫生、消防安全、用火用电安全等方面,指导学生平安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文明篇”中介绍文明的重要性,提出了《浪拔湖镇中学文明学生三十条》,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讲文明,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宿舍墙上的寓言小故事,让学生从小故事中轻松快乐地明白生活中的大道理。正是有这样的舆论导向,学生寝室规范整洁,学生也文明守纪、和睦相处,就像一个快乐的大家庭,你能想象得出,孩子们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生活是多么地愉悦而惬意。

尹迪华说,南县各合格学校按照县教育局“一校一景”“一校一品”“校校有特色”的名品校园文化建设要求,纷纷立足本校实际,落实创建任务,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学校、名品学校。如华阁中心小学、牧鹿湖中学的“共建、共管、共育”的留守儿童教育网络;南洲实验小学、德昌小学、乌嘴中心小学等23所小学借助“阅读·梦飞翔”图书室着力打造的书香校园;立达中学注重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艺体教育硕果累累;三仙湖中学重视利用国学经典浸润学生品行,学生儒雅孝贤……

“我们按照硬件过硬,软件不软思路建起来的58所合格学校,通过强化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所所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名品校,做到了合格即均衡。”汤绍元如是表达。“名品学校就在家门口,孩子现在出门就能上好学校。为加强对孩子的管理,我把孩子从县里的老牌初中立达中学转到游港中学来。”游港中学学生家长丁建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捆绑”式管理,带来城乡学校同发展

“南县新课改不是在单所学校、单个学科中进行,也不是局限在条件好、底子厚的城区开展,而是在全县所有学校、所有学科、所有学段全面推进,实现了全县教育教学‘一盘棋’的大课改战略工程。”南县分管基础教育工作的副局长汪复礼说。

近几年,南县区域推进“疑·悟”课堂教学框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享誉三湘。“疑·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疑”“悟”为要素,以导学为主线,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学习单元,通过互动生成,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全新教学框架。南县在县域范围内全面推行和强力推进这种教学框架,塑造出了80余名县级课改先锋,培养出各级课改标杆教师320余名,打破了学科差异和教师差异,建构出了高效课堂,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的标杆学校、标杆教师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南县教育局基教股股长肖建新说。作为南县课改的标杆校、全省课改样板校的南洲实验小学,不仅要为全县召开课改经验交流会提供观摩现场,而且该校每学期都要面向全县教师实施教学开放月计划。而作为校级、乡镇级、县级的标杆教师,要定期为本校、本乡镇、县域内教师上示范课、作专题讲座,并参与本校、本乡镇和县域内的教师课改督查与验评。“作为县级标杆教师,除定期进行巡回讲座和送教工作外,还要负责县级学科基地的建设和课题研究。如我校县级标杆教师段静老师参与研究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科学化策略研究(子课题)》已结题,并荣获省一等奖。”南洲实验小学校长孟琳颇有感触地说,南县采取标杆引领、以先进带动后进的方式整体提升了县域内教师和学校课改水平,缩小了教师间的差距。

为了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自2010年起,南县在南洲实验小学和厂窖镇肖家湾小学试点强弱学校结对“捆绑”管理模式。

在南洲实验小学采访时,刚好碰上“捆绑”结对学校开展“手拉手,共成长”互访活动。老教师何则春说:“我是厂窖镇肖家湾小学校长,按照惯例,带着学校3位特岗教师到实小跟班学习。”何则春告诉记者,学校自与南洲实验小学“捆绑”后,3年来,每月两校间进行的互访已达300余人次。肖家湾小学在南洲实验小学频繁的“送课(示范课)”“送研(校本研训)”“送培(教育教学管理培训)”活动支持下,特岗教师唐丽萍、王芳、刘烽等迅速成长为厂窖镇教育教学骨干,年近花甲的曹栋国老师在全县每次组织的课改教研活动中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已提质升档,进入全县先进行列。南洲实验小学校长孟琳说:“学校自与肖家湾小学实施‘捆绑’后,学校的团队意识更浓、责任意识更强、教研气氛更好。”

采访中,接受帮扶的校长们也喜笑颜开地告诉记者,在帮扶过程中,“师傅学校”着力促进了本校的管理水平、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农村学生养成教育的水平。在结对帮扶中,结对校在交融中感情越来越深,老师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很多结对老师都是全天候的“网上师徒”,一个学期、两个学期,一年、两年,优质学校的老师逐渐为一大批薄弱学校带出了“高徒”,成为各自扶持学校新的骨干和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