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科学教学管理论文范文

化学科学教学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科学教学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科学教学管理论文

第1篇:化学科学教学管理论文范文

所谓“张力”,实际上是一种拉力,是物体间或物体各部分间所能承受的拉拽的力量。其相互作用具有使物体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应。认知张力则指在认知活动中(比如小学数学教学),由主体(师生)和客体(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各种思维结构与方式,即思维的立体网络。主体的探索使这种立体网络发挥出最大功能,从而获得比较稳定的、高级的认知效果。

随着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与不断完善,我们已经形成了这样几点基本共识:1教学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2必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教学全过程;3必须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各种可能性;4必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打开思维通道,形成“顺应”“同化”的态势,获得比较高级的认知学习。这些基本认识不仅证明认知的张力是客观存在的、可能的,更为重要的是,它启示我们要加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有关“认知张力”的研究,以此来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主客互动是认知张力的条件

主体性、客体性是认知的两极,是互动的、对立统一的。在认知活动中缺一不可。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我们平常说的“主体”“主导”是主体性的两个方面。教学中的客体是学习材料,包括教材、实物、图片、音像资料以及供操作使用的学具等等。为什么说主客互动是认知张力的条件呢?教学中的认知,是主体(学生)获取关于客体(学习材料)的知识或原理的基本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知活动中的主体因素,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下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形成相应的能力,发展智力,这是主体认知活动中的“合目的性”。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很明确的。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能动的。这种主动性、能动性使其在认知活动中可以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思维过程,并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扩展思维空间,积极深入到学习材料的意义、结构及本质特征的探索中去,不断获取认知成果,进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种“展开”“探索”的过程,正是认知“张力”的过程。因此,主体性是认知张力的决定性因素。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过程,能很好地说明主体性是认知张力的决定性条件。

从认识1开始,孩子们经过认、数、摆个数是1的物体,抽象出“1”这个数概念,然后进行读、写、认。这时,孩子们绝不会满足于幼儿园里对“1”的具体操作,否则就会表现得冷淡和缺少耐心。“1”的认知过程中所开展的六七种活动(数一数、摆一摆、读一读、写一写、记一记、用一用等),正是认知的不断“张力”(延伸、递进、扩展)。接下来认识2—10,他们仍不会满足于上面的六七种方式,他们盼望有进一步“张力”的认知,发现和获取更新奇的东西,由此而带动出更具数学性的认知张力:(1)数的大小比较;(2)数的分解、组成(含不同的形式);(3)数的连续;(4)序数、基数的出现;(5)加减法的产生;(6)运算的进行等。可谓丰富多彩。学习者和学习材料同步互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认知客体———学习材料,则是认知张力的必要条件,它以“合规律性”的原则呈现。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教材的改革与进步。人教版的义务教材在实验本的基础上作了新的改进,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便教便学的知识体系、结构体系。比如小学数学教材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又考虑到知识的呈现过程与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有机统一,改变了过去那种单纯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传递轻学生参与的单一滞后的模式。尤为突出的是,教材中“想一想”多了,“摆一摆”多了,例题中要求学生“填空”的地方多了,“解法一、解法二”多了,“比较课”多了,“整理与复习课”多了,从而使学生进入到认知结构的深层次中。

何为认知结构的深层次呢?“经验—知识结构”。它包括两个方面的要素:(1)经验知识要素;(2)逻辑数理要素。前者不难理解,后者指主体认知客体所获得的经验知识并非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而是以一定的方式构成一个有序的整体。

小学数学“比较课”、“整理与复习课”实质上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结构课。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正是为了把一组数量关系纳入一个有序的高级结构中去。学生一旦获得这种高级结构的认知,他们“同化”“顺应”的能力将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也大大加快,“有结构”的材料也就大大张开了认知的空间。例如“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不管是一般的还是稍复杂的,都将纳入到“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上来认知,也就是说“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张开后,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方式,提供不同的刺激情境,让学生强化意义的理解。而由分数的意义张开的诸如“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求甲数比乙数多(少)几分之几”、“甲数与乙数的比”等等,都成为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推动主体建立有序的整体的认知结构。主客互动是一种积极活动,既有学习者一系列的外显的认知活动,又有学生以“观念形态”进行着的内在思维活动。作为客体的积极性,在于它的科学有序的整体构造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对主体具有吸纳作用。同时它能带动主体以积极的情感、意志,主动地探索,科学地认知。认知的张力是主客互动形成的。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纠正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过分强调主体而忽视客体的偏态,具有一定作用。

二、师生互动是认知张力的动力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主体或教师主导的作用都不可替代。维果茨基说过,“最近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自行完成任务,需要教师的帮助。有了教师的帮助,学生就可能不断地从“最近发展水平”向“现有发展水平”转化,推动儿童向深层次发展。我们来看“十几减8”的教学。在师生互动作用下,学生掌握算理,顺利完成11-8、13-8、15-8、12-8、16-8后,例4发展为“想一想:14-8=()”。按照学生已有的认知,教师一般这样引导:想8加()得14,因为8加6得14,所以14减8得6。

但高明的教师并不到此为止,他想带动学生调动自10以内数的认识以来所积累的知识经验,产生认知张力;而聪明的学生也并不满足于用那个算理去想。师生的默契使这种互动关系协调运动。教师一个“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学生就活跃起来了,各种不同的想法随之呈现出来:(1)想14拿去8,还剩6(低级思维,但也属一种不同的想法,因为认知的张力并不限定学生的认知“搜索”);(2)想10-8=2,2+4=6;(3)想把8分成4和4,14-4=10,10-4=6;(4)想14-7=7,7-1=6;(5)想14分成8和6,8-8=0,还有6……从这里可以看出,师生互动能保持认知的积极状态,有助于张开认知的空间,而且它驱动学生打开认知的各种通道,获得丰富的认知成果。奥苏贝尔解决问题的“四阶段”(第一阶段,呈现问题情境命题;第二阶段,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第三阶段,填补空隙;第四阶段,解答后的检验)中,第三阶段“填补空隙”的说法很形象、准确。填补“空隙”正是因为认知张开后有了空间空隙。学生看清了“已知条件”(他当时的状况)和目标之间的空隙和差距,就必须占领这个空间,填补这个“空隙”,实现师生互动。

三、探索与表达是认知张力的存在方式

有了探索活动,才有认知的存在;探索的进行,使认知张力的方式变得直观。探索本身,需要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展开。它既张开这种时空范围又占领这种时空范围。学生的认知活动一旦进入探索阶段,主体的认知(当然也离不开情感、意志的积极参与)逐步深入、拓展,不断进步。这样,认知张力成为容纳探索活动的载体,探索则是认知张力的存在方式。小学数学教师越来越勤于使用“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发现”这样的语言,其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索材料。随着探索活动的展开,使得认知得以张力。反过来,认知的张力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探索所致。没有学生的探索,就很难取得好的效果。表达(这里重在口头表达)也是认知张力的存在方式之一,亦称表现形式。

为什么把表达作为认知张力的表现形式来说呢?道理很简单。主客互动、师生互动,已使学生产生大量的思维语言。只有充分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思维语言,说出所想所思所得,才能真正展现认知张力的全貌,使“认知张力”成为可视可听的东西,而不至于产生“认知张力”是一种玄谈的误解。而学生的口头表达,也是使认知活动成为一个完整过程的终极环节。口头表达,能使教师掌握学生在张开的认知中的全部活动情况。这些活动情况便于我们分析认知的质量和水平。

第2篇:化学科学教学管理论文范文

基于上述的认识与实践,要在中学化学课教学全过程中贯穿与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必须努力改革教学活动,不断创新立异、务实考证、演变求活、寓教于乐。

一、抓住特点,创新立异,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教学内容要新,必须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重抓住教材结构与教学程序的新动态、新特点,不断创新。对同一教学内容,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讲解、分析、练习,效果往往大不一样。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常教常新,同中求异,教中务实,练中求新,就能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习情绪倍增。比如讲授“物质的量浓度”概念时,教师一般只是给出反应条件让学生根据公式求得物质的量浓度,但从另外一种角度设置问题考究时,要提出已知一定温度下某饱和溶液,应知哪些条件才能求出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这样的提问构成悬念,常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欲罢而不能”的状态,去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教学形式要新。必须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改变陈旧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施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启发式”、“导学式”方法和手段,科学地安排教学程序、课堂讲解量、练习量、媒体使用量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量、教学的深难力度。还要借助直观教具示范,着力营造一个化学气氛,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加深领悟。例如,“硫酸的性质”一课,教师结合教材补充了浓硫酸使蔗糖脱水形成“黑面包”的演示实验,学生目睹了生动的实验后,求知欲十分活跃,不但能回答蔗糖变黑的原理,而且还能观察“膨胀”、“冒烟”等自然现象,为后边学好浓硫酸与碳的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围绕中心,力求务实,深化教学实践的改革

教学过程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备课是教好课的基础,教师要遵循教学大纲、教学原则和教学基本规律,钻研教材、阅读资料,挖掘教材的联系性、针对性、科学性、趣味性,既备学生又要注重学法的探索与指导,防止出现备而不教或教而不备的脱节倾向。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等都是由实验确定的,为此教师的每一步必须务实、规范。如“制取氯气”的实验,教师对气密性检验、加热方法、气体收集、尾气处理等操作,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才能引导学生定向观察现象,提醒学生思考问题,增强演示效果。又如金属钠与水的反应现象繁杂、变化异常,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消化、巩固。钠块为何浮在水面而不沉底?反应过程中钠是怎样变化的?其原因何在?把钠块投入CuSO4溶液后,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进一步认识钠金属的密度、熔点与强还原性等化学性质,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精讲多练,贵在求活,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

巴班斯基说:“每种教学方法就基本要素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它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有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有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另一种目的……”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要有选择性,深入浅出,常变求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赢得学生对自己的信赖,从而能“亲其师,信其道”,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注意在“少而精”的原则下尽量做到给学生导以思维、导以方法、导以系统、导以规律。对重难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适当的举例、类比来启发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理解难点、记忆重点,进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卤代烃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这是一个典型的取代反应,其实质是带负电的原子团OH-取代了Br。

CH3CH2CH2—Br+OH-(或NaOH)CH3CH2CH2—OH+Br-(或NaBr)

类比,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A)溴乙烷跟NaHS反应;

(B)由碘甲烷、无水乙醇和金属钠合成甲乙醚(CH3—O—C2H5)。

由于教师抓住了题中给的信息,取代反应的本质是带负电的原子团取代卤代烃中的卤原子。同理运用类比方法找出HS-,C2H5O-与OH-的相似点即可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第3篇:化学科学教学管理论文范文

一.基本操作过程。

(1)提出要求:即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大纲》精神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目的要求。

(2)分组讨论:即将学生按座位分成四人一组进行阅读、讨论、老师有重点地指导,讨论后抽一组,推选一人上讲台讲课。

(3)学生讲述:学生在讲课中,教师除对某些实验和难点进行辅导外,最好不要讲话,而是注意全班同学听课情况、讲课同学的思路和存在问题。

(4)补充答疑:教师要及时补遗答疑,强调重点和要点。

二、指导讲课法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循序渐进:

(1)开始阶段:教师在开始阶段不能马上指导学生讲新课,教师可上完一部分课后,再按照基本操作过程指导学生复习提问,使学生初步掌握讲课的技巧。

(2)第二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讲要点。即在开始阶段讨论基础上,老师可在黑板上写出若干问题,请学生讨论讲解。

(3)第三阶段:指导学生讲课。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充分预习,自己列出题纲,经过小组讨论后进一步完善。对于其中的实验,教师可带部分同学共同准备,由学生完整讲述新课内容。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可以训练学生表达能力:通过讲课,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当众表达机会。由于是讲课,学生不仅要大胆地说话,还要清楚、简洁、有层次,让人听懂。这种登台表演极易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表达能力得到极好训练。

(2)可以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学生在课堂上“讲课”,不仅要有说的能力,更要有内涵,经过积极预习准备和老师的指导可完全记往书本上的知识,提高记忆能力。

(3)可以发展思维能力:学生讲课既要从生活实际、实验现象、图表曲线进行分析思考,还要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比较抽象,对物质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取归纳对比。因为有“努力把课讲好”的内动力,极易形成较强的思维积极性,在对不同内容“讲解过程中,使多种思维方法得到训练。

第4篇:化学科学教学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头,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也面临全面更新和优化。本文在了解大学生对《旅游文化学》课程的需求的基础上,对当前旅游文化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了教学评估。

旅游文化课程必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确保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如近几年持续的生态旅游热,支撑其发展的文化基础(生态文化),仍处于零散状态,急待研究、整理并充实到课程内容中。旅游文化课程内容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时吸收新的内容,课程内容仍以传统的、历史的文化为主体,对现代旅游有关的其他文化没有或很少涉及。可以说,目前的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仅是中国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课程内容严重缺失,很不健全。

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程序。近年来我院在进行《文化旅游学》课程教学改革时,主要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创新:

1.问题启发式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结合教学材料通过思考、探讨、交流(分析与争辩)来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讨论式常见的方式有同桌讨论、前后(4人)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或派代表发言)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多种方式并用。更可以和其他教学方式交叉使用,例如讨论式可以是探究式教学或问题(课题)式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学材料应是广义的,它包括教材、资料、图表、录像、课件、采访、野外观察中获得的信息。在讨论中师生共同依据系列问题,为解决问题而研究有关信息,在研究、思考与交流中又会受到启发,提出新问题,或将问题引向深入或师生共同得出某种结论、解决某个问题的最佳方案或重要规律。讨论式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行动的勇气,才有真知之收获,才有创造之可能。

运用讨论式教学时,需避免放任自流与偏离主题的局面,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影响教学进度,其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首先是讨论题的质量,讨论题要富于思考性、前瞻性、难易适中、切中要害、不能是无关紧要或漫无边际。其来源可以是教师拟定;或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师生共同拟定。其次,要让学生充分准备,最好提前布置课题,在各自有一定见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以保证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三是发扬民主,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包括错误的观点、方法。教师参与讨论,但不要过早做出结论,而是适时引导捕捉有利于深入解决间题的沦点,启发学生进一步探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2.案例讨论式

管理案例教学于20世纪20年代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摸索,哈佛商学院已经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完整案例教学和管理系统。到上世纪20年代世界旅游发达的国家已将案例教学引入了旅游教育与培训中,并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国的旅游教育培训中,有的院校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饭店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课程的教学中已经引用了案例教学方法,但是,在《旅游文化学》课程中尚未得到普及推广,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的案例数量也远远不够。许多旅游院校的《旅游文化学》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课堂授课的灌输方式,教材的编写仍然未能很好的利用系统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编写方法,对于《旅游文化学》这一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无疑有较大的局限性,使得我们的学生适应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差。《旅游文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学能够与实践相结合。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许多专业院校都没有现场模拟教学基地,学生对旅游文化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及教师,而旅游文化学的案例是实践经验的浓缩,是大量典型事例的概括和提炼。案例经过教师的精心挑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旅游文化的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获得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知识,提高实务技能。

3.参与式

《旅游文化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主动地积极投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真正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根本特征表现在主动性和参与性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即时情景,给学生创设场合渲染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之中,参与到学习的各种环节中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习获得知识,而且能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参与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开放的教学内容;提问式的讲;无标准答案的习题和论文形式的考试。如果学生上第一堂课,老师介绍课程内容时,只讲课程体系和内容如何系统和严密,这样实际上把学生定位在只能被动学习的位置上。但是,如果老师能告诉同学,这门学科并不是"天衣无缝"的,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也包括一些正在进行科研的部分,从而可以激发学生跃跃欲试、表现自己的参与潜力。所以,在课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问。"学问"起源于"学习、问难",知识的掌握不是靠"教"而是靠"问"出来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入一些包括解题的方法和解题的结论没有标准答案的习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寻找新的解题方法,探索更好的答案。这些习题,有时则在课堂上讨论。不同答案的讨论和争辩,使得同学思想更为活跃,掌握知识更深入。

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

这门专业选修课,从开设之日起,一直以新的教育理念,采用最新的教学手段,力争以直观的方式解读中国旅游文化。教学内容既规范又新颖,信息量大且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教学方法灵活,且极具启发性和互动性;能以散而不乱技法,娴熟、轻巧地驾驭着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制作精美的课件,文字、图像、声音、动态和谐、统一,能使抽象的旅游文化现象,演绎得直观、生动;条分缕析的图标设计,使纷繁的旅游文化现象变得简约而条理分明;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已经摆脱了传统的一个老师满堂灌的做法,比较注重吸收学术界的新成果和新资料;形象而深刻的语言艺术追求,激发学生在美的陶冶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能主动的学习。

《旅游文化学》课程的内容、方法和作用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为更好地总结经验,建立可行、有效的旅游文化教育教学模式,笔者对今后课程改进的建议如下:(1)申请增加课时,将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增加景区、旅行社的实训内容,将《旅游文化学》课程直接搬到景区讲授,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零距离”,使学生首先对该专业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2)开展小班教学,每班最好20人左右,保证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3)增加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广泛参与;(4)更好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增加影像资料的播放;(5)邀请一些专家做旅游文化专题演讲。

参考文献

[1]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第5篇:化学科学教学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中医文化 急诊教学 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44; R2-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09-0056-02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curriculum for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GENG Yun**, FANG Bangjiang***(Department of Emergency, Longhua Hospit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ained relationship and contradic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in current emergency medical environment, the courses for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octor and patient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tudents were set up. The students can be helped to establish a good idea for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 and patient and to train some mature skills for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teaching of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o as to cultivate excellent tal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emergency teaching;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中医文化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孕育着丰富的人文元素及人文精神,漫漫历史长河里,逐渐形成了以“仁”为中心的职业道德观,它以包容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中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观点认为,对中医学的认识,要从文化起步,从文化立论,这将成为中医学传承、创新、发展、振兴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1]。然而长期以来,中医文化对于医患关系的作用却常常被忽视[2]。如何借助中医文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使其服务于临床医师的成长,已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新课题。笔者所在科室承担了近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急诊相关的本科、研究生、留学生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临床带教任务,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近来,我们提出在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指引下,通过加强急诊医患沟通相关课程的建设,在急诊临床实践教学活动中培养医患沟通能力、教会医学生了解病人的心理和需求、加强医学生对相关医疗法规的学习等来不断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急诊医患关系现状

近年来,医患关系问题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据原卫生部统计,至2006年,我国恶性伤医事件共10 248起,到2010年上升至17 234起[3]。另据中国医院协会组织的《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显示,每年每所医院发生暴力事件的平均次数从2008年的20.6次增加到2012年的27.3次,发生医院的比例从2008年的47.7%上升到2012年的63.7%。被调查的30个省的316家医院中,96%的医院有医务人员遭到过谩骂、威胁,64%的医院有医生遭受过患者的攻击并明显受伤[4]。恶性伤医事件不仅影响了医院正常诊疗秩序,危害到医务人员生命安全,也打击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而急诊科作为医院24 h接诊患者的一线科室,医院的窗口单位,以接诊患者多、病种复杂、社会矛盾突出,且患者就诊时间无规律、病情紧急、发展变化快,以及工作风险性高、强度大、任务繁重等特点成为了医患纠纷的高发地。在急诊科人满为患的诊室里,各种争吵轮番上演,更有蛮横患者竟暴打医生。不知从何时起,治病救人的医生变成了高危职业。在这样的情况下,教会医学生如何解决好医患矛盾、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尤其是在应对急诊这样高风险医疗专业的时候怎样面对,成为当前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构建基于中医文化的急诊和谐医患关系课程

2.1 中医传统医学文化优势

中医学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博大精深,不仅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也蕴含了高尚的思想道德精神及医学伦理知识。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儒家的“仁学”就开始向医学道德渗透,无数悬壶济世的“苍生大医”从中汲取营养,留下如“杏林春暖”、“橘井留香”、“一针二命”的佳话;春秋时期《黄帝内经》中已出现了有关如何处理医者与病家关系的阐述,如第二十九篇《师传》:“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呼?”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更是对医德修养等作了精彩的论述,其卷首即论述了“大医精诚”的思想:“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侯,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即提倡在医德上对病患应一视同仁,在作风上不得炫己毁人、谋取财物,在诊治上亦应努力纤毫勿失。如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强调医生要多为患者着想,不应“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清代名医王孟英也认为应:“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凡有求治,当不啻救焚拯溺,风雨寒暑勿避,远近晨夜勿拘,贵贱贫富好恶亲疏勿问,即其病不可治,亦须竭心力以图万一之可生。”由古至今,传统医学文化推崇医患交流沟通,体现了医学活动的正义、公正、尊重、理解、信任、厚德、仁慈、责任和同情,充满了人性的体验、人情的慰藉和情感的相互交融。?

? 2.2 发挥传统医学文化优势有效减少和规避医疗风险

中国传统医德思想孕育着医患和谐的思想,传统医学文化认为医患关系的指向理应是一种“为人之道”,而非仅仅是一种“为学之器”,这样的思想为现代医学人文精神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对于缓和现阶段紧张的医患关系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值得广大医学生从中汲取精华,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医德修养,规避医疗风险,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目前,由于医患关系的特殊性以及急诊医患纠纷不断增加的现状,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医学生急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提出在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指引下,通过加强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意识的培养、在急诊临床实践教学活动中培养医患沟通能力等来不断提高中医学生的医学素养。

2.3 构建急诊和谐医患关系课程的实践

2015年起,我们聚焦于“立德树人”的目标,针对目前急诊医疗环境中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开设了针对中医院校临床专业医学生临床实习时期的急诊医患沟通课程,通过基于中医传统文化构建急诊和谐医患关系教学,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训练的综合性教学,尤其是通过开展模拟急诊接诊实训的教学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提升面对危急重症患者及家属时的临床沟通技能,具体方式如下:

1) 传统讲座模式 安排有临床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将临床常见病例、医疗纠纷等与同学们分享,更能生动地体现实际工作中医患沟通的复杂性、重要性。

2) 急诊情景模拟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课前准备好若干个适宜的简单案例(情节简单),可课堂上临时抽取学生模拟情景表演。演示后,教师和学生围绕其内涵和学生的表现进行简短的评价。下课前,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3) 学生感受分享 在急诊科建立针对实习学生的“我想说的”留言册,收集同学们面对急诊复杂医疗环境以及上级医生进行医患沟通、医患矛盾处理的感受。

通过1年以来的探索与实施,急诊科留言册上留下了许多在急诊科实习的学生们的感受:有学生表示,古代良医的精神值得敬仰,要像他们一样,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付诸于医者治病救人的实践中;有学生通过情景演练后认为,在越险恶的医疗环境中,越应该秉持友好、善意的交流态度和患者及家属沟通,表现出中医学生独有的“中医气质”;有学生表示,在急诊这样特殊的医疗场所,通过参与真实的抢救工作,通过聆听上级医生与患者家属进行临终谈话等过程切实感到生命不易,想自觉地主动地学好专业来帮助更多患者……这些切身的感受,体现出博大精深中医文化对医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 结语

医学生的德育教育难以量化,但通过中医文化的传承,通过在急诊真实场景的体验与演练,中医文化蕴含的和谐医患关系得以体现,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思想逐步形成,医患沟通能力得以提升,通过中医文化倡导的“以人为中心”思想渗透,让医学生的诊治疾病过程渐渐充满人文沟通和文化认同,以培养出更多具有仁爱精神和济世情怀的大医。

参考文献

[1] 温长路. 中医药文化与中医学的中和观[J]. 环球中医药, 2010, 3(1): 58-61.

[2] 唐已婷, 王利敏, 赵歆. 融中医情志学说建构老年病医学模式的探讨[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5(8): 513-516.

第6篇:化学科学教学管理论文范文

【摘要】 为适应学院教学改革和发展,基础医学部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以“夯实医学基础,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为工作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任务,强化教学管理,不断研究和探索基础医学部管理新模式,提高了基础医学部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水平,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 本科;教学;管理;水平

基础医学部是我院规模最大、人员最多、教学任务最重的教学部门,在整个学校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独特的复杂性、繁琐性和重复性,是高校管理科学化的一个重要课题,关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也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要真正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一定要先行[1]。为适应学院改革发展,近几年来我们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不断研究和探索基础医学部管理新模式,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2005年,基础医学部正式将迎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按迎评促建的要求,确定了基础医学部基本工作思路:面向学院各专业,研究、实施、改革和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抓住一个契机,做到四个促进,即以评促建、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加快发展为有利契机,促进教学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教学改革、建设、管理、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学条件的改善,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精力向教学的投入。几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基础医学部以“夯实医学基础,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为工作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任务,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达到此目标,我们加强了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1.1 领导重视确保教学工作为中心 教学工作是基础医学部的中心工作,为确保其中心地位,首先领导十分重视教学工作,由部主任主要负责教学管理,并指导分管副主任做好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实验室建设,确保教学高效率高质量的顺利运行[1]。近3年召开专题教学工作会48余次。每周召开部领导例会,研究、布置、总结近期工作。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每学期到教研室、实验室调研;巡视考场,参加教学研讨会。从思想到行动真正把教学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近几年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1.2 制度健全强化管理 (1)为了保证管理水平上层次,首先确保有一支得力的管理队伍。通过竞聘上岗选聘了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等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其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高,服务意识强。分管教学的副主任为医学博士,实验中心主任为医学硕士,均为高级职称。通过举办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培训班和经验交流会,聘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高年资教研室主任介绍管理经验,使教学管理队伍更加明确自身的管理职责,提高了管理艺术和水平。(2)教学、科研、思政、学生管理各项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制定了详细的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指标体系和奖惩措施。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聘、考核评优的主要依据,并实行教学事故一票否决。(3)健全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和监控机制。每学期进行教学检查3次;期末领导巡视考场;实行各级听课制度:部领导听课>4次/每学期,专家组成员听课>3次/每学期,教研室主任、教师相互听课>3次/每学期;组织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各教研室之间交叉进行试卷评阅、成绩录入的全面检查,确保差错率低于1 %。

1.3 加强培养确保师资水平 (1)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教授和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年均90%,并保证授课质量。以教学评估对教师授课的要求,严格训练教师的授课过程,以教学名师的观摩教学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2)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每年基础医学部对新进青年教师举办岗前培训班:进行专题讲座,请相关专家教授分别开设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如何书写规范的教案、如何备好课、如何讲好课、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及网页制作、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等课程,安排观摩教学等。各教研室对青年教师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定副教授以上的高年资教师对其进行理论和实验的专门培养。1~2年内主岗位在实验室,兼顾专业的学习。定期进行专业理论闭卷考试、实验技能考核。提供外出进修学习、培训机会,并鼓励报考博士、硕士研究生。鼓励指导青年教师参加授课比赛、教案比赛等。要求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教学岗位。近几年青年教师获国家课件比赛优秀奖2人,授课及课件比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优秀奖3人,学院授课比赛一等奖5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12人,学院教案比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5人。

2 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

2.1 学科重组调整与更名 多年以来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同在一个教研室,微生物学教学占优势,而免疫学从教学时数到师资配备等各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然而,免疫学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学科,是新知识、新理论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必须予以加强。另外,寄生虫学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看则是相对萎缩学科。为此,2005年将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教研室进行调整,成立了免疫学教研室,由4名免疫学硕士组成,提高了免疫学师资力量,强化了学科特点,提高了教学水平。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教研室合并为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寄生虫学教师兼任微生物学课程,弥补了课时不足,改变了教师资源闲置的现象。达到了优势互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三个学科师资积极性的目的。为顺应国际国内潮流及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2004年将生物化学学科更名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加强实验室管理,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基础医学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特别是大型、较贵重仪器,成立了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将原来附属于各教研室的实验室合并为5大实验室,由实验中心统一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该中心被内蒙古教育厅评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2 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并推进课程负责人制。2005年进行的首批精品课程评选,在上报的全部3门医学课程中,基础医学部的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两门课程入选;2006-2008年又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病理解剖学三门课程入选自治区精品课程;人体解剖学为自治区示范课程。近三年基础医学部主编或参编各级各类教材、参考书83部,其中十一五规划教材16部;基础医学部自己组织主编了实验教材《基础医学实验教程》和《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材(选编)》,均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这些工作大大提高了包头医学院的知名度。

3 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科发展

基础医学部重视开展教学研究,近五年完成自治区和学院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13项;发表教学研究及管理论文20余篇。获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全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包头医学院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共18项。

3.1 加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 药理学开展PBL、SGD教学法;病理生理学开展病例教学;生理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组织了四届生理学知识竞赛,开设实验设计等,其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的课题在教育厅立项,并获教学成果二等奖;病原生物学开展大学生蠕形螨感染调查、实验技能竞赛。多数教研室都开设了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

3.2 积极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 基础医学部率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并不断总结经验,举办课件制作培训班,举行课件教学研讨会。现在基础医学部所有教师均有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积极参加课件竞赛。“生理学互动辞典式多媒体课件研发”课题在教育厅立项,获首届课件竞赛一等奖,主持人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并获全国课件竞赛优秀奖、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上报教育部参加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

3.3 积极推进双语教学 从2005年开始,在医学主干课程部分章节中开展了双语教学,共计开出12门课程,以后每年都逐步增加开课数量和开课学时。召开了双语教学研讨会,总结利弊,取长补短。2008年组织编写了《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材(选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并在本科生教学中使用,由听课组、学生反馈意见对双语教学进行质量监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多数同学对双语教学给予肯定,认为对他们学习专业外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双语授课和编写教材,对授课教师外语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3.4 探索考试方法改革 病理生理学连续两年开展了无人监考考试,经过严密组织,收到了良好效果,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学生诚信考试的教育;生理学开展人机对话考试、口试等,有效地遏制了考试作弊的恶习;其他学科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的改革。

4 科研促进教学

4.1 异常Hb筛查 生物化学血红蛋白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影响。为了将科研应用于教学,达到科研促教学的目的,自1985年起,生物化学教研室将异常血红蛋白筛查的研究课题应用于本科生实验,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4例异常血红蛋白,并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目前,学生实验已筛查近2万人次,检出异常血红蛋白4例。该课题荣获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

4.2 血栓形成仪的应用 由药理教研室研发的血栓形成仪,199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88103071.6)。该仪器成为医药学领域研制止血药、抗凝血药及抗血栓药必不可少的仪器。2002年至今,在我院本科各专业药理学实验课中应用,开出了“药物对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的实验。已发表3篇论文;2004年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2005年度获包头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获全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4.3 开展创新性实验 为了鼓励各学科积极探索新实验及学生参与科研实验,基础医学部设立了“创新性实验教学研究奖励基金”,近三年有14项创新性实验得到资助,学生参与4篇。

5 加强学风建设

采取教师评学、学生评学,教授、副教授硕导、博士联系学生班级,成立学风检查组,不定期深入课堂检查学习情况。发出倡议书,开展签定“诚信考试、杜绝作弊”承诺书,举办“无人监考”考试等各项措施,以加强学风建设,倡导优良学风。

总之,近几年通过迎评促建,基础医学部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经过基础医学部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努力,提升了基础医学部管理水平,基本实现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教学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成效显著,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然而,也存在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1)没有完全建立起教学型大学的学科体系;(2)部分学科缺乏与教学型大学相适应的高水平的带头人。今后还需在现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优势与特色学科,加强硕士点和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通过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重点培养一批素质好、后劲足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实现学科队伍整体水平的跨越,力争使基础医学部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姚海英.论以科学发展观认识和指导高等医学教育[J].中国医学论理学,2004,(17):55-56.

3.1 加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 药理学开展PBL、SGD教学法;病理生理学开展病例教学;生理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组织了四届生理学知识竞赛,开设实验设计等,其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的课题在教育厅立项,并获教学成果二等奖;病原生物学开展大学生蠕形螨感染调查、实验技能竞赛。多数教研室都开设了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

3.2 积极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 基础医学部率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并不断总结经验,举办课件制作培训班,举行课件教学研讨会。现在基础医学部所有教师均有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积极参加课件竞赛。“生理学互动辞典式多媒体课件研发”课题在教育厅立项,获首届课件竞赛一等奖,主持人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并获全国课件竞赛优秀奖、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上报教育部参加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

3.3 积极推进双语教学 从2005年开始,在医学主干课程部分章节中开展了双语教学,共计开出12门课程,以后每年都逐步增加开课数量和开课学时。召开了双语教学研讨会,总结利弊,取长补短。2008年组织编写了《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材(选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并在本科生教学中使用,由听课组、学生反馈意见对双语教学进行质量监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多数同学对双语教学给予肯定,认为对他们学习专业外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双语授课和编写教材,对授课教师外语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3.4 探索考试方法改革 病理生理学连续两年开展了无人监考考试,经过严密组织,收到了良好效果,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学生诚信考试的教育;生理学开展人机对话考试、口试等,有效地遏制了考试作弊的恶习;其他学科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的改革。

4 科研促进教学

4.1 异常Hb筛查 生物化学血红蛋白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影响。为了将科研应用于教学,达到科研促教学的目的,自1985年起,生物化学教研室将异常血红蛋白筛查的研究课题应用于本科生实验,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4例异常血红蛋白,并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目前,学生实验已筛查近2万人次,检出异常血红蛋白4例。该课题荣获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

4.2 血栓形成仪的应用 由药理教研室研发的血栓形成仪,199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88103071.6)。该仪器成为医药学领域研制止血药、抗凝血药及抗血栓药必不可少的仪器。2002年至今,在我院本科各专业药理学实验课中应用,开出了“药物对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的实验。已发表3篇论文;2004年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2005年度获包头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获全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4.3 开展创新性实验 为了鼓励各学科积极探索新实验及学生参与科研实验,基础医学部设立了“创新性实验教学研究奖励基金”,近三年有14项创新性实验得到资助,学生参与4篇。

5 加强学风建设

采取教师评学、学生评学,教授、副教授硕导、博士联系学生班级,成立学风检查组,不定期深入课堂检查学习情况。发出倡议书,开展签定“诚信考试、杜绝作弊”承诺书,举办“无人监考”考试等各项措施,以加强学风建设,倡导优良学风。

总之,近几年通过迎评促建,基础医学部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经过基础医学部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努力,提升了基础医学部管理水平,基本实现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教学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成效显著,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然而,也存在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1)没有完全建立起教学型大学的学科体系;(2)部分学科缺乏与教学型大学相适应的高水平的带头人。今后还需在现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优势与特色学科,加强硕士点和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通过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重点培养一批素质好、后劲足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实现学科队伍整体水平的跨越,力争使基础医学部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7篇:化学科学教学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学机智;实例;特质;意义;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9–0007–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新课程逐步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学习主动性增强,教学的复杂性增加,教学中的非预设情况大大增多,致使教师的教学机智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以至于被认为是教师的重要品质之一。然而,究竟什么是教学机智?怎样才能形成教学机智?人们对此往往还说不清、道不明,使得教师教学机智的养育、修炼难以有效地进行。研究教学机智,弄清它的“奥秘”,总结有关的经验,确定有关的规则,有利于自觉地应用它来消除意外事件的干扰,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甚至于“化危为机”,搞好教学。对教学机智进行界定,这是深入研究教学机智的第一步,本文拟对此做一些粗浅的讨论,其他问题将另文讨论。

1 教学机智的初步界定

对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机智进行考察、分析为基础,而不是简单地从概念到概念,这是弄清什么是教学机智的根本所在。为此,让我们先来看看化学教学中的几个例子。

例1 小鸟飞进教室

教室中正在上课,突然一只小鸟飞了进来,学生们兴奋地看小鸟飞来飞去,有的连忙打开所有门窗把小鸟往外赶,正在进行的教学给打断了,等到小鸟飞出教室,教师大喊“安静,安静!”也无效果,教室中一时难以恢复平静……突然,教师用手重重地拍了拍黑板,带着微笑说:“噢,刚才讨论的问题真重要,连小鸟也想听听呢!我们说到什么地方了?……”简单的几句话不但使学生安静下来,还使学生回到了之前的思绪,教学得以继续进行。

例2 实验出了差错

在学生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时,有一组学生错把铁钉接为阳极,在其附近出现红褐色浑浊。教师没有急于批评学生粗心,而是利用这个机会请全体学生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现象。在学生作出合理解释之后,教师又接着提出两个问题:如果把阳极换成铜,把阴极换成铁,把电解液换成硫酸铜,结果会怎样?如果以粗铜为阳极,以纯铜为阴极,以硫酸铜为电解液,结果又会怎样?巧妙地建构了电解原理及其应用这条知识主线[1]。

例3 实验失败了

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教学中,教师把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到紫色石蕊试液中,学生很快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了,然而当把变红的石蕊试液加热时,石蕊并没有恢复成紫色!面对实验失误,教师没有回避,坦诚地对学生说:“刚才老师做实验出现了差错,请大家一起来想想实验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学习知识。”学生们经过思考,提出实验失败的几种可能性:(1)石蕊会不会有问题?(2)是不是盐酸的浓度太大,使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一同进入到石蕊试液中;受热时因为盐酸浓度低,氯化氢不会挥发出来,因此红色不会褪去。如果是氯化氢的缘故,可以用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来验证。

通过讨论,学生们设计了如下补充实验:(1)取紫色石蕊试液1~2 mL,滴加1~2滴稀盐酸,加热紫色石蕊变红,受热红色不褪去,表明盐酸和碳酸一样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但受热红色不褪去。(2)往1~2 mL紫色石蕊试液中吹二氧化碳气体,再加热紫色石蕊变红,受热红色褪去,实验现象正常。(3)往1~2 mL紫色石蕊试液中吹二氧化碳气体,滴加1滴稀盐酸,再加热,红色不褪去,证明推测正确。由于教师直面实验失败,把实验失败当作教学资源,引发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学生在探究氛围中查错、思错、究错和纠错。激发了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2]。

例4 学生质疑实验结果

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时,有学生质疑生成的黑色粉末也可能是四氧化三铁,其他学生的眼睛都盯向老师,等待教师的否定或肯定。然而,教师在肯定这个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怀疑后说:“这是我在以往教学中不曾遇到过的问题,你们看怎么办呢?”经过讨论,学生们决定把黑色粉末加入到稀盐酸或者硫酸铜溶液中,根据实验现象确定黑色粉末确实是铁粉[3]。

例5 学生提出另类解释

苏教版“化学2”在引入化学反应限度这个概念时,是通过一个“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进行的:取5 mL 0.1 mol/L KI溶液,滴加0.1 mol/L FeCl3溶液5~6滴,继续加入2 mL CCl4溶液,充分振荡。静置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取上层溶液,用KSCN溶液检验是否还存在Fe3+。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上课时,在滴加KSCN溶液立即出现血红色后教师问:“为什么出现血红色?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明还有Fe3+,没有完全反应。”本来,课堂教学到此也就顺利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但是,一个平时爱思考问题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他的观点是:Fe3+被I-还原产生的Fe2+很容易被氧化,在实验步骤②中由于振荡,Fe2+与空气接触会不断被氧化成Fe3+,所以他认为这个实验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被他这么一提醒,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也表示了赞同。

面对突然的变故,教师似乎有点尴尬,迅速思考之后当即表扬他勤于思考和敢于质疑,肯定他的观点是有道理的,然后说:“看来这个实验也有考虑不够周全的地方,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地方,我们暂且把这个问题搁一搁,课后再进一步探究、改进、完善这个实验。”

课后,教师让该同学召集其他也有质疑的同学一起对课堂实验进行深入研究,并提醒他们:这个实验最容易产生问题的环节是哪里?能不能避免Fe2+的氧化?可以采取哪些简单有效方法?他们经过思考和讨论改进了实验设计,重新进行实验,结果与预期实验现象一致,打消了疑惑,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第二天课堂上,他们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了对这个演示实验的改进和结果,教师也肯定了他们的求真精神[4]。

例6 学生提出疑问

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教学中,有学生问:从电解槽出口流出的电解液中还有不少食盐,为什么不把食盐电解完呢?那样不是可以不用分离而直接得到浓度较高的氢氧化钠吗?在迅速思考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在电解液中存在哪些离子?根据实验事实哪些离子优先在电极上放电发生反应?经过讨论和实验验证,学生明白了:当Cl-、OH-离子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OH-离子也会在电极上放电发生反应的。所以,电解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让浓度降低的食盐水流出去,输进浓度较高的食盐水。接着教师又问:为什么在水溶液中能够镀锌?为什么有的电解、电镀过程要控制溶液的pH?设计与浓度有关的离子放电过程,引导学生对电解原理的理解进一步深化[5]。

例7 学生疏漏了正确答案

一位老师在进行“活动与探究 金属腐蚀与防护”教学时,把有关内容改变为一道练习题:在模拟铁生锈的实验中,铁粉中均匀混有少量炭粉,分别撒入甲、乙两支具支试管中,并用橡皮塞塞好。具支试管甲的内壁预先用氯化钠溶液润湿,具支试管乙的内壁预先用稀醋酸润湿,两支具支试管的支管都通过附有止水夹的短橡皮管连接插在水槽中的直角导管。以下有关该实验现象的说法合理的是:打开止水夹片刻后,

A.甲装置中倒吸的水比乙装置多。

B.甲装置中发生的电化学腐蚀主要是吸氧腐蚀。

C.乙装置中发生的电化学腐蚀主要是析氢腐蚀。

D.乙装置开始时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接着水又较快倒流。

没想到,学生研究讨论之后给出的答案中A、B、C都有,就是没有D。老师迟疑片刻后没有表态,而是认真听取他们陈述的理由,分析他们的错误原因,然后指出学生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考虑问题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确定答案,并进一步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探究找出原因,不但确定了正确答案是B、D,而且使学生收获了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思维碰撞把“意外”变成了“精彩”[6]。

例8 学生想知道更多

在讲到铝的化合物氯化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通过互相滴加来鉴别时,有学生举手问:“还有哪些溶液可以采用互相滴加方法来鉴别呢?”教师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当即调整教学计划,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提示学生从氯化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出发,分析这类鉴别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引导学生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7]。

这几个例子显示的教学机智各有什么特点?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主要是:

①突然发生了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或者出现了跟教学内容有逻辑联系的“生成性问题”,或者出现了跟教学内容没有必然联系的“非生成性问题”。

②需要教师“临危不乱”,保持自信、主动,积极应对,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否则“授业、解惑”难以顺利继续。

③教师在特定的情境中,凭着灵机一动、即兴发挥来解决问题,没有过多时间思考如何应对和解决问题。

④教师通过细致敏锐的观察、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判断,迅速、灵活地做出应变决定,实行了及时有效的调控。

⑤教师常常别出心裁,通过新思维、新点子、“怪招”,意外地处理意外事件,最终顺利地解决问题,学生有惊喜、满意的收获,取得了较好的(甚至是预料之外的)教学效果。

⑥教师通过有关活动表现了值得赞许的、出色的智慧和特别的、综合性的教学能力……

其中,①、③、④、⑤都跟“突然”、“迅速”有关;②、④、⑤、⑥都跟效果、智慧或能力有关。

什么是教学机智?过去,人们往往只是作为日常概念在使用它,没有考虑它的定义或界定。从字义来看,教学机智中的“智”自然是智慧的意思,“机”字跟具有内部构造、能够运动乃至于与生命有关(如机关、机器、机构、机制、机动、机理、机体),既有关键、枢要、灵巧(如事机、机要、机灵)的意思,也有机会、短促、快捷、恰好时刻的意思(如转机、危机、时机、机会、机遇、乘机、随机、机警、机敏),有时还有素质、能力、心理活动等意思(如机能、心机、杀机、机谋、机诈),事情的意思(如日理万机)。根据实例并结合字义,笔者认为可以把教学机智初步界定为在特定的情境中把握教学时机(或重要机遇)的智慧。实际上,许多人正是这样来界定教学机智概念的。

上述6个特点是教学机智的一般特点。例1跟其他几个例子略有不同:它既不跟“授业”有关,也不跟“解惑”有关,即跟严格意义的“教学”无关,但跟教学管理(课堂管理)和心理调控有关。严格地说,例1是课堂管理和心理调控的机智,不属于教学机智。但是,在教学机智中是包含及时有效的教学现场调控的,这是特点④清晰地表明了的。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也会出现跟“传道”有关的突况,与此对应的机智也不属于狭义的教学机智,但可归属于教育机智。

应该注意:教学机智是褒义的,应该是积极的、正面的,贬义的教学机诈(例如反诘、推诿、回避,甚至于讽刺、挖苦、训斥等等)不应该称为教学机智。

狭义的教学机智只包括课堂认知教学方面的教学机智。广义的教学机智包括课堂认知教学中的教学机智、处理师生关系的教学机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机智以及教学现场的及时有效调控等。

2 对教学机智的进一步讨论

本文对教学机智的进一步讨论主要涉及其界定、意义、特质等方面。

2.1 关于教学机智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教学机智,以往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例如:

(1)能使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细心的技能[8]。

(2)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9]。

(3)教育者在一定教学情境中,瞬间作出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创造性行动[10]。

(4)教学机智是教师对特定情境应激的反应,是教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机敏的教育能力与良好智慧的反映,是由多种心理品质构成的[11]。

(5)教学机智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熟练的教学技巧的结合,它反映了教师知觉的敏感性、思维的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也反映了教师娴熟的教学技能[12]。

(6)教学机智是教师对教学情境准确的把握,对学生和集体的了解,深厚的教学理论水平,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综合表现[13]。

(7)教学机智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教育智慧。

(8)教学机智是对偏离预设意外事件的处理,是契合情境的即兴创作,是临场的实践智慧[14],等等。

把教学机智的上位概念(属概念)说成是技能、判断能力、创造性行动、心理品质、综合表现,或者说成是教学技巧、教学艺术和教学经验与实践等[15],并由此用“种差+属概念”的方法来界定教学机智,或者有简单化之嫌,或者太过笼统,或者不是太准确、不是太贴切,这是不难看出的。教学机智反映了教师具有某些技能、判断能力、创造性行动、心理品质,或者教学技巧、教学艺术和教学经验,但它们不是教学机智的全部,不能由此判断教学机智就是一种技能、判断能力、创造性行动、心理品质,或者教学技巧、教学艺术和教学经验等等。

把教学机智的上位概念(属概念)说成是一种智慧,大体上是可以接受的(机智与智慧是有所不同的,笔者将另文讨论)。不过,“智慧”是一个很复杂、很难说得清的概念,虽然不少学者致力于准确地界定它,至今仍难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

笔者认为,要恰当地界定教学机智,不妨换个角度,从它的发生机制来展开思考:教学机智发生时,总是先出现需要马上解决的突发问题,需要教师冷静地从特定的情境中找出当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思考有哪些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可能成功的是什么方案,当即决定应对方案并执行这个方案。实际上,这个过程是在刹那间完成的,是高度压缩的,以至于人们的自觉程度很低,常常说不清、道不明,对其认识处于混沌、“缄默”状态,对它的认识和界定十分困难和复杂。

在正确表征问题之后,搜索并确定活动的策略是问题解决的关键。策略决定活动的内容和程序,策略是方法的灵魂和精髓,因此,迅速地决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或者应急的策略(以后再解决问题)应该是教学机智的核心。康德曾经论证,“不管理论可能是多么完美,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仍然需要一种从这一个联系到并过渡到另一个中间项的媒介,这个媒介的核心便是主体的判断力——实践机智。[16]”赫尔巴特也说过:“在卓越的理论家中,无论是谁……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总会潜入一个中项——健全的机智”;“机智介乎理论和实践之间”[17]。教学机智之所以能够成为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和桥梁,正是由于策略通常根据理论或理性制定而又运用于实践,有着跟理论和实践的双向联系。

总结上面的讨论可以确定,教学机智是在突发教学事件的特定情境中,教师迅速采用以有效策略为核心的应对方案来“化危为机”,避免消极影响和获取积极效果,使某些理念和认识转化为实践效果的一种特殊现象。

2.2 化学教学机智的特点

教学机智反映教师的一种特殊智慧和能力,它所反映的教师智慧的特质主要有:

(1)总是跟某个具体事件联系在一起,是“就事论事”的,具有一次性、个别性和情境特异性;

(2)是现实的,具有实践性,又高于普通的实践活动;

(3)有时间的紧迫性,要求教师临场发挥,具有非预设性;

(4)表现为教师的行动策略和方式,具有个性、独特性和顺畅性等特征;

(5)有一定价值指向,总是力求积极的效果;

(6)效果通常能引起新颖感、满足感、愉悦、赞赏甚至震撼感;等等。

所谓化学教学机智其实就是化学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教学机智,它具有教学机智的各种特质。但是,化学教学机智也有其学科个性,这通常表现为突发事件、情境、活动的内容和直接结果等都具有学科特点,涉及物质及其化学变化,涉及宏观现象的观察和微观解释,涉及化学符号表征,涉及化学实验等等。

2.3 教学机智的意义、价值

教学机智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在于它能解决突然出现的问题,扫除障碍,使教学活动得以顺畅进行。教学机智的意义和价值还在于:

它往往作为教师应对突发教学事件的“点睛之笔”,给课堂教学带来令人耳目一新、振奋和具有丰富教育内涵的效果,能给学生,也给教师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机智能够为学生主动学习“保驾护航”,促进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

教学机智的发生,不但能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而且由于这种经验具有理智的成分,优于普通的实践经验,更能促进教师教学理性的丰富和提升,从而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情境、新问题的出现以及问题的初步解决,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思考和尝试、探究,成为一轮教学创新的开始。

是否具有高水平的教学机智是衡量一个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准之一。著名的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就说过:“不管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18]。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教学机智对于教师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礼聪.化学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性资源的评价与利用[J].化学教学,2012,(5):10~13.

[2]肖桂林.化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妙用[J].化学教育,2009,(7):30~31;46.

[3]邢建立等.动态的课堂 生成的天地[J].化学教学,2011,(4):26~27.

[4]林森.从教学中对一次“意外”的处理说起[J].化学教学,2012,(5):28~29.

[5][6]邓善银.别样的课堂 收获的智慧[J].化学教学,2011,(6):25~27.

[7]李兴武.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的生成策略[J].化学教学,2008,(4):20~22.

[8]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71~172.

[9]顾明远.教育大词典第1卷[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0]王卫华.教学机智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30.

[11]李拉.教学机智及其生成[J].继续教育研究,2007,(2):132~133.

[12]于漪.现代教师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37.

[13]成晓利.论教学智慧及其生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20.

[14]钟启泉,刘徽.教学机智新论——兼谈课堂教学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9,(9):47~52.

[15]于丰园,陈艳.教学机智的教育学诠释[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55~57.

[16]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