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栽培管理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阐述苍术的特征特性,并介绍其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地整地、种子选择与处理、播种、苗床管理、种苗冬季管理、田间管理、病害防治、收获等内容,从而为苍术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1特征特性
1.1植物形态
苍术(Atractylodeslancea(Thunb)DC)又名南苍术、茅苍术,为菊科宿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肥呈结节状,外皮棕黑色。主茎直立,株高25~80cm,圆形,有纵棱,上部分枝。叶互生,革质,椭圆状或卵状披针形,长3~10cm,宽1.5~3.0cm,边缘有不规则的细锯齿。头状花序顶生,下有羽裂的叶状总苞一轮,多层总苞片。瘦果长圆形,密生白色柔毛,冠毛长约8mm。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1.2药理作用
苍术以根茎入药,具有健脾燥湿,祛风辟秽功能,用于湿阴脾胃、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寒湿吐泻、胃腹胀满、风寒湿痹、水肿等症。烧烟辟秽气。药理试验证明:苍术挥发油对109食管癌细胞有体外抑制作用,苍术醇、β-桉油醇有较强的催眠作用,苍术浸膏对家兔有降低血糖作用,对蟾蜍有减低心脏搏动及使心律就慢作用。
1.3生长习性
苍术性喜温暖、通气、凉爽、较干燥的气候,耐寒,怕高温高湿。苍术喜生于向阳山坡,最适生长温度为15~22℃。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土质疏松,富含腐殖质的砂壤土生长最佳,其次是轻黏土。丘陵山区半阴半阳荒坡地为最好的种植场地,低洼地不易种植。苍术不能连作。野生于干燥草丛中及疏林边缘。忌水浸,水浸后根易腐烂,易发病。
2栽培技术
2.1选地整地
育苗地宜选海拔偏高的通风、凉爽、土质深厚肥活疏松的土壤,有一定坡度或排水良好的地块、疏林、林缘荒坡或者以玉米等禾本科植物为前茬的田块。移栽地选择海拔500~1000m的山坡地、带状地或梯地,宜东晒避西晒,生荒地、抛荒地好于熟地,最低海拔高度不宜低于300m。海拔300~500m高度的种植地宜选阴面;海拔500m以上地区逐渐向阳,700m以上宜选阳坡,山峡两边坡地,通风好的山坡地有利防病。土质以含腐殖质多的砂质壤土为好。大面积的坡地应开厢成1.3m左右宽的地块,以利于排水和管理。打垄种植,垄宽30cm,沟深15~20cm,沟宽20cm。垄向南北最好,通风透光,但不是绝对的,要依据地势而定。带状地、梯地均应在靠上一块崖面处开沟,过长的带状地应在适当的地方横向开沟,以利排水。秋冬播种与移栽的田块,应及早翻秋坑;春播、春栽,宜早冬耕地,以利疏松土壤和减少病虫害。播种或移栽前再翻耕1次。苍术是喜肥植物,施足底肥是保证苍术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底肥以腐熟的土渣肥为主,厩肥、草木灰等均可,施15~30t/hm2,一般结合整地时施下。土渣肥特别要注意腐熟透,杀灭虫卵、病原菌、杂草种子。
2.2种子选择与处理
应选颗粒饱满、色泽新鲜、成熟度一致的无病虫害的种子作种。苍术的种子属低温萌发型,发芽快,发芽势强,种子的吸水力高(达干种子的3~4倍),田间出苗时间15d左右。因此,播种前用25℃温水浸种,让种子充分吸足水分,严格掌握温度在10~20℃。待种子萌动、胚根露白,立即播种。
2.3播种
利用秋末三年生植株采集的种子,用种量60~75kg/hm2。秋播优于春播。秋播时间10月底至11月初,气温仍在10℃左右,种子可萌发生根,翌春气温回升达10℃即可出苗,且出苗整齐一致。比春播2月底至3月播种的可提前出苗25d以上,且出苗率高,比春播出苗率增加1/3。条播为主。株行距15~20cm,播幅5~10cm,开2~3cm深的浅沟,沟底宜平整,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盖1层火土,以淹没种子为度,施入充分腐熟的土杂肥或复合肥料,再行覆土。上盖茅草、稻草遮荫,保温保湿,提高出苗率。为防止伏旱、阳光曝晒,可以沟边植玉米遮荫。
2.4苗床管理
出苗后及时揭去盖草,拔除杂草,间去过密苗、弱苗、病苗,当苗高2~3片真叶时,地下根茎开始形成,按株距3cm定苗,保证幼苗生长迅速,平衡健壮。及早进行第1次速效肥料的追施。幼苗期,如遇干旱,早、晚用清洁水浇灌。既要保持土壤湿润,又要防止水分过多。根据苗情,在7~8月再进行第2次追肥,注意不能过量施用氮肥,以免造成生长过旺,提早抽薹,若有抽薹者应及时摘除。遇干旱、日照过强干燥气候,没有遮荫植物的,可以在厢面用遮阳布或树枝等材料遮荫,遮荫能明显提高出苗率和成苗率。
2.5种苗冬季管理
在地上部分枯萎后,挖起根茎,剪去茎蒂及须根,剔除病株,置于室内通气阴凉处摊晾3~5d,然后置于阴凉干燥室内。在地面上先铺1层清洁的3~5cm厚的砂,整齐放上种苗,厚约15cm,盖上1层薄砂,再铺种苗,如此层层堆放,高不超过50cm为宜。最后盖上5~10cm厚细砂。堆积前,按照种苗一定级别,分别堆放,以利分别移栽和堆积过程中经常检查。如果堆积面积过大,可在堆中间插上几束草把,通气散热,防止种苗霉烂。种苗耐寒性较强,可以田间越冬。越冬前,应清除地上部分残枝落叶和杂草,适当培土,保护根芽。翌年2月下旬,种芽开始萌动,3月上旬边起苗边移栽,安全方便。操作时,务必不要挖伤、碰伤种芽。栽种时,按种苗级别种植。
2.6田间管理
2.6.1中耕除草。5~7月杂草丛生,应及早除草松土,先深后浅,不要伤及根部,靠苗周围边杂草用手拔除。植株封行后,浅锄除草,适当培土。
2.6.2追肥。“早施苗肥,重施蕾肥,增施磷钾肥”。“早施苗肥”是指4月上旬施速效氮肥1次,以促进幼苗迅速健壮生长;5~7月植株由营养生长盛期进入孕蕾期,可以适当增施1次氮肥,保持植株茂盛。7~8月,植株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地下根茎迅速膨大增加,这段时期是苍术需肥量最大的时候,主要施钾肥,要注意控制氮肥用量,如施用过多,则植株生长过旺,降低植株抗病能力。开花结果期,可用1%~2%磷酸二氢钾或过磷酸钙,进行根外施肥,增施磷、钾肥,延长叶片的功能期,增加干物质的积累,对根茎膨大十分有利。
2.6.3摘蕾。孕蕾开花,消耗养分。在植株现蕾尚未开花之前,选择晴天,分期分批摘蕾。摘蕾时防止摘去叶片和摇动根系,宜一手握茎,一手摘蕾。除留下顶端2~3朵花蕾外,其余均应摘掉。
2.7病害防治
苍术地下部分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在高温高湿天气,目前危害苍术主要病害有立枯病、白绢病、根腐病、铁叶病,苍术一旦染病,治疗较为困难,因此一定要以预防为主。主要预防措施有:轮作;开沟排渍;栽种前用多菌灵浸种;注意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论文摘要介绍荞麦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及其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合理轮作、种子处理及播种、合理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期收获等方面的内容,以供参考。
荞麦,为双子叶一年生草本植物,属蓼科(polygonalceae)荞麦属(Fagopyrum),有15个种,我国有9个种。栽培种有甜荞(F.Esculentum)、苦荞(F.tarfaricum)和有翅荞麦(F.emrainatum)3个种。由于有翅荞的籽实较小,品质又差,栽培较少。生产上,主要栽种甜荞和苦荞2种。这两个栽培种形态性状有较大的差异。①幼苗:甜荞子叶大,真叶呈三角形、戟形;苦荞子叶小,真叶较圆。②茎:甜荞的茎常有棱角,淡红绿色;苦荞的茎光滑绿色。③根:甜荞的根无菌根;苦荞的根有菌根。④花序:甜荞为伞房总状花序;苦荞为稀疏总状花序。⑤花:甜荞的花朵较大,白红色,有密脉(有香味),雌雄蕊不等长,适于异花授粉,自交不育;苦荞花朵较小,淡黄绿色,无密腺(无香味),雌雄蕊等长,能自花授粉。⑥果实:均为瘦果、三棱形,但甜荞果实较大,表面与边缘平滑光亮,棱角明显;苦荞果实较小,表面甚粗糙,棱成波纹,中间有深的凹线,果实有苦味。
荞麦生长期短,适应性强,一年四季均可种植,常作为避灾多种、增加复种、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填闲复种作物。荞麦花多具有蜜腺,花期长,是良好的蜜源作物。荞麦茎叶厚嫩,蛋白质含量高,可作为牲畜的饲料。
1荞麦的生育特点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1荞麦的生育特点
荞麦生长发育与禾谷类作物有很大的不同,植株的生长一直持续到成熟期,而花蕾的形成则在出苗后8~10d即开始,花期长达25~40d。因此,整个成热期拉得很长,在开花的同时,又进行灌浆及绿叶的继续生长。荞麦随品种、自然环境和栽培条件的不同,生育期的长短有较大的差异。就全生育期而言,60~70d为早熟品种,70~90d为中熟品种,90~120d为晚熟品种,甜荞品种一般为早熟品种,苦荞一般为晚熟品种。因此,甜荞可分秋荞与春荞两季栽培,而苦荞一般仅种一季,但苦荞单产明显高于甜荞。
1.2荞麦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温度。荞麦喜凉爽而稍湿润的气候环境。4℃以下的温度就会造成叶片严重受害,0℃以下则整株死亡,8~9℃时种子开始萌发,但生长缓慢,在15~22℃时出苗最整齐。在荞麦的开花期,21~26℃的温度授粉率较高,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严重影响受精结实而使产量下降。另外,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
(2)光照。荞麦为短日照非专业化型作物,光照时数增加时,能延缓茎生长锥分化速度,使生长发育过程减慢,但仍能正常发育、开花结实。荞麦对光照强度很敏感。在光照强度低于750Lx时,植株瘦弱,花序和小花的分化受影响,花序数减少,花序长度变短,小花减少,在雌雄蕊原基形成阶段至四分体形成期,光照不足必然使光合作用下降,造成养分供应不足而产生不育花粉和不正常子房。
(3)水分。荞麦生长全过程都需要大量的水分,荞麦种子播种后需吸水达干重的40%~50%,才能顺利萌发,否则会严重影响出苗率。幼苗期,由于其有庞大的根系,能忍受一定程度的水分不足,但土壤持水量需保持在70%左右才有利于植株生长和分化。开花结实期荞麦对水分的需求很高,此时要求田间持水量不能低于80%,空气湿度应在70%~80%较为适宜。但水分过多,阴雨连绵也会使根系生长不良和影响授粉结实。
(4)土壤及养分。荞麦根系发达,有一定的耐瘠薄能力,但荞麦生长过程却需大量的营养。每生产1kg荞麦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氮33g、五氧化二磷15g、氧化钾43g,此外,锌、锰、铜、硼、钼等微量元素在其受精结实过程中亦是很重要的。荞麦有较强的耐酸性土能力,在土壤pH值4~5时也能生长,以pH值6~7最适宜。荞麦子叶大,出土、顶土能力差,要求土壤疏松,深耕土地以增加耕作层厚度,增加蓄水保墒能力。播种覆土不宜过厚。
2荞麦高产栽培技术
2.1合理轮作
合理轮作是荞麦高产栽培措施之一。在高海拔地区采取荞麦、燕麦、马铃薯轮作较好;在2000m以下的地区,采取大豆、荞麦轮作的方式。豆科作物作为荞麦的前作,能使荞麦的产量提高15%~30%。
2.2种子处理及播种
荞麦种子成熟不一致,成熟不完全的种子发芽率低,一般种子中有20%~40%的未完全成熟,为了保证全苗,种子收获时应进行充分的晒种处理,以促使未成熟种子后熟并晒死部分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在播种前需进行清水或泥水选种,泥水比重大,能更好地漂去不成熟种子,提高发芽率3%~7%,且有利于形成壮苗。播前用35~40℃的温汤浸种10~15min,不但可减少附着在种壳上的病原菌,还能提高发芽率,也可采用0.1%~0.5%硼酸或5%~10%的草木灰浸出液浸种,采用种子量的0.1%~0.5%五氯硝基苯,或种子量的0.3%~0.5%的2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0.5%的甲拌磷乳油拌种,能防治疫病、凋萎病、灰腐病和蛾姑、蛴螬等地下害虫。
播种应选择在终霜期后4~5d的冷尾暖头进行,我县的终霜期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此时播种可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霜期到来前收获,播种量苦荞一般为52.5~75.0kg/hm2,以保证150~225万株/hm2,根据土坡的肥力状况,肥地宜少播,瘦地宜多播密植,更瘠薄的土地还可考虑240万株/hm2以上;甜荞叶面积较大,播种量应控制在105~135万株/hm2,用种量45~60kg/hm2。播种方法有撒播、条播与点播3种,采用条播和点播有利于荞麦密度均匀,通风透光,可比撒播增产20%左右。播种深度以5~6cm为宜,栽培秋荞一般应在7~8月播种。
2.3合理施肥
荞麦生育期短,生长迅速,施肥应遵循“基肥为主(含种肥),适时追肥为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的原则。在土壤酸性过大的地区,由于大量的有效营养易被土壤固定,应施用石灰改良土壤。配方施肥是提高荞麦产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基肥一般可在农家肥中配上300~375kg/hm2钙镁磷肥、45~75kg/hm2尿素作为基肥。荞麦灌浆期需要大量的营养供应,日平均氮吸收量为450~1065g/hm2,此外,对磷、钾的需量也很大,所以此期间应适时追肥,并注意氮、磷、钾的配比。
荞麦为拒氯作物,施用的钾肥最好采用硝酸钾、磷酸二氢钾等,一般不用氯化钾,氯常引起叶斑病的发生。在土壤强酸性的地区,采用在开花期根外追肥,喷尿素12.75kg/hm2、磷酸二氢钾4.5kg/hm2可增产20%以上。
2.4田间管理
荞麦长出1片真叶后,即可进行中耕除草,增加土壤的通透性,蓄水保墒,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幼苗生长。中耕可进行1~2次,但必须在开花前完成,以免损伤植株。中耕常结合追肥进行,追施75kg/hm2尿素,有利于培育壮苗。荞麦是需水较多的作物,特别是开花结实灌浆期,缺水会引起花败育,受精果实也会停止发育而造成籽粒减少和秕壳增多,此时若遇干旱,加之土壤保墒能力弱,就会大大减产,有条件的地方应及时浇水抗旱。
2.5病虫害防治
荞麦病虫害主要有轮纹病、褐斑病、霜霉病、立枯病和菌核病等,虫害危害较大的有粘虫、钩刺蛾等。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以农田预防为主,在生产上进行合理轮作、清洁田园以减少病虫来源,培育壮苗、加强田间管理以增加植株的抗病虫能力。一旦发现病虫应及时用药剂防治,减少损失。
论文摘要鸡腿菇作为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菌类产品,具有“天然、营养、保健”三效合一的功效,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特从鸡腿菇的栽培场所、物料准备、栽培管理、采收时机等方面详细介绍鸡腿菇的栽培技术。
鸡腿菇,学名毛头鬼伞,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鬼菌科、鬼菌属。鸡腿菇是一种可被人工简易栽培的野生菇种,因形似鸡腿而得名。其品质品位均在平菇、香菇之上,是一种色香味形俱佳的珍稀食用菌。栽培鸡腿菇的优点很多,如技术简单,易于栽培,适应性强,易于管理,原材料来源广泛,生产成本低,且产量高。近年来在国内得到大面积推广,在全力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农村庭院栽培鸡腿菇具有非常广泛的前景。
1生物学特性
鸡腿菇能广泛利用农产品的下脚料,如麦秸、稻草、玉米芯、玉米秸、棉籽壳、花生皮、木屑、畜粪等进行栽培。鸡腿菇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3~35℃,最适温度为21~28℃。菌丝适宜培养料含水量以60%~70%为宜,空气相对湿度70%~80%,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湿度要求在80%~90%。覆土湿度以20%~40%为好,即捏紧成团、触之能散的湿润状态。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在黑暗条件菌丝生长旺盛,较强的光照反而对菌丝有抑制作用。鸡腿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成都需要新鲜空气。鸡腿菇菌丝能在pH值为2~10的培养基中生长,以pH值为7最适。子实体的发生及生成均离不开土壤,若无土壤刺激,菌丝即使长满培养料也不会形成子实体,故在栽培鸡腿菇时覆土是不可少的。
2栽培工艺
2.1熟料栽培工艺
培养料配制装袋灭菌接种培养脱袋覆土出菇管理。
2.2棉籽壳生料床栽工艺
培养料配制堆制发酵上床播种发菌管理覆土调水出菇管理。
2.3稻麦草发酵料栽培工艺
配料预湿建堆发酵(6-4-3-2)上床播种发菌管理覆土调水出菇管理。
3栽培技术
3.1栽培季节
一般选择在秋季或春季,也可以地温降至20℃左右为准。
3.2栽培场所
选择土质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无病虫害、水源充足、相对潮湿的地点。
3.3物料准备
(1)配方。玉米芯50%,废菌糠20%,牛马粪10%,谷糠10%,麸皮10%,石膏1%,石灰2%。
(2)备料。计划生产500袋,用料400kg,麸皮40kg,其中玉米芯200kg,废菌糠80kg,牛马粪40kg,谷糠40kg,麸皮40kg,石膏4kg,(22~24cm)×(55~60)cm的折角袋500个,菌种25瓶(500mL)。
3.4栽培管理
(1)堆积发酵。将称好的料,充分拌匀,加水,湿度控制在60%~70%,即手握成团落地即散。料堆温度在60℃后维持12~24h,终止发酵。
(2)装袋。料发好后散堆降温,进行装袋。方法:底部先放一层菌种,装料至一半时放第二层菌种,装满后再放第三层菌种,用种量为培养料干重的10%,然后在20~23℃的温度下发菌20d,菌丝即可长满袋。
(3)覆土。所取土壤要肥沃,有一定粘度,拌入2%的生石灰和3%~5%敌敌畏、甲醛液边翻边喷雾,并用塑料膜密封3d后使用,覆土厚度3~4cm。
(4)入棚出菇。在露地荫棚内挖深5cm的畦床,将菌袋去掉薄膜,取出菌棒,截成两段,断面朝下,排于畦内并覆盖3~5cm厚的土,随即可现蕾。在出菇期间保持85%~95%的湿度,每潮菇采收后,及时清理床面,2~3d后喷1次重水,促使现蕾出菇,可连续出4潮菇左右。
3.5病虫害防治
(1)病害主要有绿霉、链孢霉、鬼伞、曲霉等,可以通过使用50%多菌灵200倍液拌料和环境消毒解决。
(2)虫害以地蛆、金针虫、蝼蛄为主,可用50%敌敌畏100倍液,地虫一包净、一撒灵等拌土或拌料杀虫。
4采收
鸡腿菇从原基到长大成熟十分缓慢,但临近成熟时,生长速度显著加快,菌柄不易松动脱落,菌盖易开伞,子实体易破碎,菌褶变黑而自动溶化,失去商品价值。因此,只有将采收期适当提前,才能充分保证干菇的质量。实践证明:菇长到七至八成熟时采收,当菇颈变为梭型,菇杆伸长时,菇体结实不中空,采收质量最佳。可采大留小,也可整丛采下,削净根部,尽快上市。
论文摘要从菌种分离与选育、栽培季节安排、菌袋生产与发菌、出菇管理、采收与加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秀珍菇的栽培技术。
秀珍菇,又称环柄侧耳、白环柄侧耳,秀珍菇肉质脆嫩、纤维含量少,口感特佳,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味道鲜美,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珍稀食用菌。人工栽培秀珍菇原料来源广泛,栽培工艺易操作。笔者将秀珍菇的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菌种分离与选育
生产的秀珍菇菌种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从子实体分离获取纯菌丝;二是直接向科研单位和菌种生产单位引进。科研单位一般从子实体分离提纯复壮获取。一般栽培者因不具备分离制种条件,建议从菌种生产单位直接引进。
2栽培季节安排
根据秀珍菇出菇温度安排生产,春栽安排在2~3月制袋,秋栽安排在5~8月制袋,高海拔地区可提前安排。
3栽培方法
秀珍菇栽培方法与平菇、凤尾菇熟料栽培基本相同,但不能用生料栽培。可室内栽培,亦可室外搭阴棚栽培。
4菌袋生产与发菌
栽培秀珍菇的原料配方:①杂木屑50%,玉米芯26%,麦皮15%,玉米粉5%,蔗糖1%,石膏粉1%,石灰2%,磷酸二氢钾100g,硫酸镁25g。②棉籽壳92%,麦皮5%,蔗糖1%,石膏粉1%,石灰1%。③甘蔗渣50%,木屑32%,麦皮15%,石膏粉1%,石灰2%,尿素100g。④棉籽壳90%,谷壳4%,葡萄糖1%,蛋白胨0.5%,谷氨酸0.5%,麦皮4%,石灰少量。玉米秆、花生秆、花生壳、稻麦秆等都可做为培养料,以上原材料都应加工粉碎后用。
备好的材料应加水拌匀,含水量60%~65%。高温季节把料堆积发酵4~5d后再装袋灭菌。选高密度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规格17cm×33cm×0.05cm或20cm×35cm×0.05cm。装料要求松紧适度,以培养料紧贴袋壁为准,在100℃温度下灭菌15~16h,待料温降至70℃时开锅出灶。出灶的料袋移到经消毒过清洁的接菌室内,袋温降到30℃以下时关闭门窗,每立方米空间用气雾消毒盒或或菇保1号灭菌剂灭菌5~6h即可进室接种。每瓶(袋)栽培种可接20~30袋。接完置于常温20~28℃的场所培养,经30~40d菌丝长满袋后可出菇。
5出菇管理
秀珍菇菌丝长满袋后再继续培养5~7d,使菌丝达到生理成熟,积累养分就可运到出菇场菇房产菇。出菇房的选择要求:便于管理,要求能通风、保温、保湿、干净卫生,菇场边无垃圾,无粪便、无臭水沟。菌袋还未搬进前要先用敌敌畏和乐果对整个菇房进行喷雾灭虫,而后再用5%甲醛水溶液喷施灭菌。5d后就可把成熟的菌袋搬进排场管理出菇,排场方法有层架堆垛式、落地堆垛、畦床立袋排放、畦床脱袋埋土等。无论何种,菌袋搬进前,都要对已清毒灭虫过的菇房(棚)进行先预湿,在床架、墙壁、地面应大量喷水,增加整个菇房(棚)的湿度。在菇房(棚)中布置2~3个杀虫灯,以便控制虫口密度。菌袋进房后养菌2d,沿颈圈将塑料袋割掉,刮去原生老的菌种或肥大的原基,菇房的相对空气湿度保持90%,连续3~5d,温度保持在23~25℃,每天给予一定的漫射光。此时菇房应该勤喷水,小通风。3~5d后可见料面上原基开始分化,并形成大量的菇蕾时,要增强小通风和光照时间,保持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湿度保持在85%~90%,此时,切忌向菇蕾直接喷水,否则菇蕾易变黄萎缩死亡。待菌盖渐平展时,可用细喷雾器勤喷雾。干燥的天气条件下,1~2d后即可采菇。第1潮菇全部采完后,最好当天能全部刮净表面干老根与枯死的菇及菇蕾,菇房的湿度只能维持在70%~80%,让培养料表面干燥一点,以防止新鲜料面霉菌病害及防止部分虫卵的孵化,料面太干时可用喷雾器稍喷一点细雾,在此条件下养菌6~10d。经养菌后的菌袋第2潮菇出前需对菌袋的补水,使每个袋增重30~50g。畦栽覆土的土面要保持不干不湿。补水后有条件的把菇房的菌袋给予10℃以下的低温刺激1~2d,或昼夜10℃左右的温差刺激3d,同时抑制杂菌生长。这时管理同第1潮菇,此时通风保湿尤为重要。第3、4潮及第5、6潮菇的管理同第2潮菇类似,关键是养菌与增水的处理上要合适,才能达到稳产高产。
6采收与加工
成熟的秀珍菇子实体标志为菌盖长至2~3cm,菌盖边缘内卷,孢子尚未弹射时采收为宜。采下的鲜菇先排湿,然后放入冷藏库中,待货量有够时再搬出修去菇脚,按采纫分检,包装,运出。鲜菇一时销不出也可渍菇或加工成干菇。
7病虫害防治
虫害要选用高效低毒、残留期短的广谱杀虫药喷施,如除虫菊、鱼藤、烟草叶、氯氰菊酯、菇虫净等,一般在采收后喷药。绿霉菌、黄霉菌、黑根霉菌用0.1%克霉灵水剂连续喷施2~3次防治;链孢霉菌,又名红霉菌,用800倍多菌灵加柴油消毒局部感染处;毛霉菌,又名长毛菌,要即时拾出处理。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通过对京秀葡萄在保护地栽培示范试验,总结出京秀葡萄保护地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定植、棚内温湿度调控、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方面,从而为该品种的扩大生产提供参考。
京秀葡萄属欧亚种,果穗圆锥形,平均穗重450g,最大穗重1.0kg,平均单粒重6.3g,最大单粒重9g。在徐州地区保护地栽培提前1个月成熟,产量可达37.5t/hm2。
徐州地区露地栽培7月上旬成熟,在保护地栽培6月上旬成熟,是一个综合表现优秀的早熟葡萄新品种。2003年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引种,在徐州市贾汪区建立2.2hm2保护地栽培示范园获得成功,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1园地的基本情况
园地地势平坦,pH值为6.7,排灌条件良好,土层厚度有1.0m。贾汪地区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降水量较为充沛,年降水量在900mm,温度变化较为平稳,平均相对湿度73%,无霜期200~220d左右,年日照时数2100~2360h。四季之中,冬、夏长,春、秋短,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霜冻、冰雹等。年平均气温13.6℃,1月份平均气温3℃左右。
2定植
挖深80cm、宽1.0m的定植沟,将表土与底土分开放置,回填时表土在下并铺入破碎的稻草、农作物秸秆等,一层草一层土,铺至60cm时,再掺入充分腐熟优质圈肥45t/hm2及适量的氮、磷、钾复合肥与表土混拌均匀,同时加入少量硫酸亚铁一并填入定植沟内,回填后浇水沉实。选芽眼饱满、生长健壮、根系完整、无病虫害的一年生苗木定植。
株行距为1.0m×1.5m,定植6600株/hm2。栽时,在定植沟内按株行距挖30cm深的小方穴,将用清水浸泡过的苗木放入穴中,适当浅栽,覆土时使根系能与土壤充分接触舒展开。栽后浇水,待水渗下后覆土起垄,随即剪留30~50cm定干,南低北高。
3大棚结构
大棚东西走向,长60m、宽10m、高2.8m,钢支架、东西两侧及后墙为80cm厚的双层空心墙,后墙高2.2m,后坡以木杆和钢丝加玉米秸做棚,棚内设1行水泥立柱,柱距2m,立柱高2.8m,采光膜厚度0.08~0.12mm无滴塑料薄膜,棚面倾斜23°,棚前面高度1.0~1.2m,为提高冬季棚内温度,后墙用玉米秸秆围挡,然后培上土,无加温设备。
4棚内温湿度调控
4.1温度的调控
花期温度控制在15℃以上,最适温度在18~28℃,浆果着色期一般夜间温度在15℃,不能超过20℃,白天在25~32℃,以利于浆果着色和提高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一般当太阳晒满整个棚面时,可揭开覆盖物。冷天和大风天气要早盖、晚揭。棚内地膜覆盖地面,可增加地温。
4.2湿度的调控
萌芽至花序伸出期,棚室内空气湿度应控制在80%左右;花序伸出后控制在70%左右;开花至座果期控制在65%~70%;坐果后控制在75%~80%。为降低室内空气湿度,在灌催芽水后在地面及时覆盖地膜,既能减少水分蒸发,又可提高地温,也可加大放风,排除水蒸气。
5肥水管理
在棚室中,一般在葡萄开花前追施1次氮、磷、钾复合肥,坐果至浆果开始着色期追施2~3次氮、磷、钾复合肥,也可进行叶面喷肥。在12月下旬或翌年元月上旬棚内温度开始升高时灌1次催芽水;开花前灌1次水;花后至坐果着色期灌水1~2次。
6整形修剪
树形采用独龙干或双龙干整形。为提前打破休眠,可在12月下旬用20%石灰氮(碳氮化钙)的浸出液加展布剂涂抹结果母蔓上的芽眼,颇有成效。
7花果管理
在初花期进行摘心,花序以上留4~5片叶,花序以下副梢全部抹掉,花序以上副梢留1~2片叶反复摘心,盛花期用0.3%硼砂溶液喷布叶面,花后掐除果穗1/5~1/4,根据坐果情况进行疏穗,生长势强的结果枝一般留2穗,中等的保留1穗,弱的一般不留,每株留5~7穗,疏去过密果和单性果,做到合理负载,保证穗形整齐。
8病虫害防治
扣棚前喷5°Bé石硫合剂加100倍五氯酸钠,细致地喷洒葡萄枝蔓与地面,可杀灭病菌。生长期喷药5~7次,重点防病,可采用的药剂有1∶0.7∶200倍波尔多液、多菌灵、百菌清、甲基托布津、大生M-45等,交替使用防治;用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等防治蚜虫、小叶蝉等害虫。
论文摘要介绍双孢菇生育所需的外界条件,并重点介绍麦草栽培双孢菇的技术,主要包括备料配制、堆制与发酵、建菇房及菇床、播种、管理及采收等方面的内容。
每到麦收以后,田地里麦秆、麦茬付之一炬,不但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同时还破坏了土壤结构,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因此,发展以麦秆为原料的双孢菇生产,不仅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而且增加了收入,同时双孢菇生产后的废料又可以作为有机肥料,从而实现了秸秆还田。
1双孢菇生育所需的外界条件
双孢菇菌丝生长温度为6~32℃,最适温度为23~25℃;子实体发育的温度为8~22℃,以13~16℃为最好。培养料含水量应保持在60%左右,覆土层含水量要保持在18%~22%,子实体生长期间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栽培环境要保持空气新鲜,在菌丝生长阶段,空气中的CO2浓度在1%~3%时,能促进菌丝生长,但产菇阶段,CO2浓度不能超过0.08%,否则会抑制出菇。蘑菇在弱光下子实体生长健壮,强光下,菇体易徒长,品质差。菌丝生长阶段适宜的pH值为5.0~8.0,最适为6.0~7.0,出菇期pH值以6.3为最好。
2麦草栽培双孢菇技术
2.1备料
利用麦秆为原料栽培双孢菇,另外所需的辅料有牛粪、石灰、尿素、过磷酸钙等。按100m2用料计:需麦草1500kg、牛粪1500kg、过磷酸钙50kg、尿素10kg、石灰15kg;或麦秸2250kg、牛粪1000kg、饼肥150kg、尿素15kg、石膏粉75kg、石灰20kg、过磷酸钙50kg。
2.2堆制与发酵
把麦秸先用1%的石灰水浸透,再堆成1.5m左右的堆。堆积2~3d,使麦草充分吸水、软化。预堆制后的麦秸与晾好的牛粪分层叠堆,先铺一层厚15cm的麦秸,再撒一层牛粪,这样反复堆制,制成高1.5m、宽1.5m、长度因料而定的料堆。从建堆之日起,每隔3~4d翻堆1次。第一次翻堆时,堆内温度高达60℃左右,翻堆时,把堆外的翻到堆内,堆上的翻到堆下,这样反复翻堆3~4次。最后一次翻堆时,把石膏粉、过磷酸钙、尿素均匀撒入其中。经过13~15d高温发酵后的原料应具备:无粪臭味、无氨味,草茎尚存、有弹性,颜色由金黄变成的咖啡色或深褐色。
2.3建菇房及菇床
利用现有的空房或用塑料膜搭弓形棚作菇房。棚址应选在近村、地势较高、水源清洁方便、周围开阔有堆料场的林荫下。弓形棚一般长10m、宽4m、高2m。棚内架3层床架,每层之间隔0.5~0.8m;床架宽1m左右;每层之间留0.67~1m宽走道,以便管理。另外,菇房要求通风向阳,排水良好。菇房及菇床建成后应与堆料同时在9月底完成。
2.4热进房及筑床
菇房及菇床建成后,在原料未进房之前的2~3d,将菇房密闭并用甲醛消毒灭菌。热进房就是趁热将堆制好的原料运进菇房,调节料中水分使含水量达70%左右,即用手握时有水滴渗出为度。筑床时,料筑成宽1m左右,料厚30cm左右,拌松拍平床面。
2.5播种
播种时料温应掌握在25℃左右。一般在10月上旬播种,采用穴播、条播或撒播均可。谷粒菌种用撒播为宜,即在菇床上先铺一层原料厚15cm左右,然后撒一层菌种盖一层厚10cm左右原料,再撒一层菌种,共3层菌种4层原料,最上一层原料拍平但不可过紧。用种量按每平方米用种1瓶(750mL),第一层撒入全部菌种的2/3。播种后用旧报纸覆盖在料面上。
2.6播种后管理
2.6.1覆土。播种后2~3周应进行覆土,当菌丝长到互相交接时进行。覆土应选用粘壤土,制成1~1.5cm直径的土粒。先将土粒洒上石灰,在日光下曝晒2~3d,然后用0.5%的甲醛和0.3%的敌敌畏混合喷洒,覆上塑料膜24h后扒开,2~3d后使用。先覆大土粒再覆小土粒,厚度3cm左右。
2.6.2保湿、通风。喷水采用轻喷的方法,先少后多,逐渐增加。当菌丝长满料面并变粗密时,可重喷1次结菇水。并进行大通风,使菇房和土层中氧气增加,促进子实体迅速形成和生长。产菇期间,应视天气变化灵活地进行保湿、通风管理。应保持菇房内的相对湿度在85%~90%左右。喷水应勤喷多喷,每天喷1~2次,使土层含水量保持在22%左右。阴雨天可白天开窗通风,晴天晚间开窗通风,直至采收。每次采收后应减少喷水量。蘑菇一般从10月下旬开始采收,至12月可采收4~5批,占总产量的70%左右。12月至翌年2月进入冬管,冬季气温低,在无升温条件下不产菇。此时可每周喷水1次。3月气温回升后,开始调节菇床水分,保证正常的出菇需要,到4月初又开始产菇,至5月底产菇全部结束。
桑树桑科桑属又名家桑。落叶乔木,高达16cm,胸径可达1m以上;树冠倒广卵形。树皮灰褐色;根鲜黄色。也卵圆形或卵形,长6-15cm。喜光,喜温暖,适应性强,耐寒,耐干旱瘠薄和水湿,在微酸性,中性土壤中能均能生长。深根性,根系发达;萌芽性强,耐修剪,易更新。生长快。花雌雄异株,聚花果。花期4月;果5-6(7)月成熟。分布在中国中部,长江中下游,现在南北各地都有广泛栽培。
下面我就其栽培技术上作一些论述:
一、桑地的选择及整理
桑树是多年生的植物,其丰产年限达20年以上。桑地应选择土质肥沃、土层深厚、地面平整,能排能灌的土地,栽桑用地必须全耕、清除杂草,按行距80~90cm开沟(深40cm、宽35cm),沟内施足基肥(每亩土杂肥3000~5000公斤,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50公斤),接着回土拌肥,碎土填平,然后拉线划行,以便栽植。
二、苗木的选择和处理
1.挖桑苗时要注意保护苗木的根系,按苗木大小分级,要求根颈部直径0.3cm以上,高达40cm以上,下部弱小苗不宜使用。种植前过长、枯干、受伤、有病害的苗茎剪除,过长的根系也应在近分叉处修剪,将根部浸渍泥浆后即可栽植。
2.种植的方法:按株距18~20cm、行距80~100cm,用铲插法沿划线栽踏实,每亩种5000株左右,种后淋定根水,在离地面10cm处剪去上部苗茎,如遇干旱还要淋水保苗。
3.桑园的肥培管理:
(1)冬肥冬肥对桑树全年生长和桑树中产量、质量有重要作用,宜在冬伐后即冬至前后结合桑园冬耕时施入,冬肥应以堆肥、厩肥、土杂肥等有机肥为主,每亩3000~5000公斤,用塘泥、沟肥泥施在行间雍桑,效果也很好。
(2)施追芽肥桑芽长至2~3片叶时施入,以施腐熟的人粪尿或尿素或复合肥等速效性氮肥为主。用量:尿素15公斤/亩,复合肥25公斤/亩。
(3)造桑施肥即采一次叶,施一次肥。用量:粪水50担/亩或尿素25公斤/亩,宜水肥兼顾。在保证造桑造肥的情况下,夏伐后要增施一次有机肥。
施肥方法常用沟施,在行间开沟,施后覆土保肥,施肥应与中耕除草结合。
4.桑枝剪伐:桑枝剪伐有冬伐和夏伐,冬伐在冬至前后,离地面30~40cm处剪伐。夏伐在7月中旬进行,平地面剪去所有的枝条。
5.桑园病虫害防治:桑园用药要求高效低毒、残留期短。
(1)虫害常用药:90%敌百虫晶体2000倍,敌敌畏1000倍,普通乐果1000倍。
(2)病害常用药:甲基托布津1000倍,多菌灵1000倍。
三、桑树育苗技术要点
1.选好整好苗地是第一关,宜选土地肥沃疏松,排关方便的沙壤土作苗圃,播种前4-6天,最好用除草剂全面喷施,每亩地面还可结合撒2-3斤氯丹粉农药,然后纵横耙地,视排水条件一般起高4寸宽4尺的畦,畦面要细碎平整为佳。
2.种子尽量即买即播,每份种子混拌五份细泥土,(如土地未撒农药还应拌农药)。按畦分斤,厚度以隐约可见畦泥为宜,复盖后即进行第一次淋水,有条件的可先催芽后播种,方法是将种子在清水中浸泡24小时,取出摊在箔内,厚度不超过1寸,上盖湿布,放在比较暖和(23℃-30℃)的地方催芽,每天洒水翻动一、二次,经常保持湿润状态,待大部分种子吐白(即露出幼根)后播种,不能让幼芽过长,以免播种时损伤。
3.播种后水份是命脉,特别是催芽种子,刚播下半个月之内,每天早晚都要淋水,经常保持土表湿润,播种后的管理是全苗壮苗的关键,当苗高1寸左右,把过密的苗木拨去,株距1寸,当苗为2-3寸时把间出的苗木补缺株,株距1-1.5寸,间苗、补苗最好在雨后或淋水后进行,保证亩苗8至15万株左右,苗长后视情况揭草。
4.当雨后或淋水后,土壤易板结,应视情况结合中耕除草,除草要点是“除早、除小、除了”。要懂得,肥足苗壮,但在苗的前期追施肥应淡,一般100斤加1-2两尿素,即可,以后视情况加浓,以免烧苗。
四、桑树的的春季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施春肥
春肥能促进芽、叶生长,不仅能提高桑树春叶产量和质量而且肥效还可延续到夏秋季,促进桑树夏伐后的发芽和枝叶生长,增加全年桑叶产量。
春肥应在春蚕期和叶前25天左右施用,一般穴施,穴深、长、宽均为20厘米左右,穴位距树干25厘米,施肥量为全年总施肥量的30%左右。施肥最好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桑树发芽时;第二次在春蚕收蚁前后。稚蚕用叶和黏土桑园要早施。壮蚕用叶和砂土桑园稍迟施。
春肥以速效性氮肥为主,也可配合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春季雨水较多,施后应用土盖好肥料,以防肥分损失。
2.春耕除草
春耕在春季桑树发芽前进行,有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清除过冬杂草和防旱抚旱的作用。间作冬绿肥的桑园,应结合绿肥埋青时浅翻,不再专门进行春耕。春耕宜浅,避免损伤根系,一般春耕深度为10-15厘米。
3.疏芽
春伐桑树会重新萌发大量新芽,当新梢长至15-25厘米或春蚕期4-5龄时进行疏芽。疏芽应根据栽植密度、树龄、肥培水平和桑树品种等来确定单株留条数,做到去弱留强,空隙处少疏多留,密集处多疏少留,多留。通过疏芽、定芽,使桑树条数适当、分布均匀,通风透光、养分集中,有利于枝叶生长。在水肥条件一般的情况下,亩栽800-1000株的桑园,单株留条数应在12根左右。
4.摘芯
论文摘要从培肥地力、一播全苗、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河南省优质强劲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麦农提供技术参考。
优质强筋小麦栽培的主攻目标是保持和提高所用品种的品质遗传特性,不能因栽培措施不当而降低该品种的烘烤品质指标。搞好优质强筋小麦栽培必须把优质放在首位,以品质为核心,通过合理栽培,从而获得高产高效。
优质强筋小麦适宜区以河南省以北中部冬麦区为主,大致在北纬38°~40°。该地区常年降水500~600mm,其中小麦生育期间降水150~200mm,抽穗至成熟期降水50mm左右,尤其是小麦生育后期干旱少雨,有利于籽粒蛋白质积累和强筋力面筋的形成。
1培肥地力
1.1加深耕层,精细整地
实现小麦优质高产,依赖于强大的根系,这就要求加深耕层,为根的生长创造深厚疏松的耕层。深耕可以增产,要求深度25cm为好,深耕应根据原有的基础,逐渐加深耕层,深耕必须配合细耙、多耙,注意防旱保墒,尤其在土壤偏黏的地块,更要掌握好宜耕期,借以粉碎坷垃,踏实土壤,清除根茬,保住底墒,使土表平整,利于播种,达到早、深、净、细、实、平的要求。
由于较高的土壤肥力有利于改善强筋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所以进行优质高产栽培,必须以较高的土壤肥力和良好的水肥条件为基础。应培养土壤肥力,达到耕层有机质1.0%以上,全氮0.09%以上,碱解氮70mg/kg以上,速效磷20mg/kg以上,速效钾90mg/kg,有效硫16mg/kg以上。在这种地力条件下,经配方施肥,良种良法配套,可达到优质高产。
1.2增加有机肥投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反映土壤肥力水平的综合指标。培肥地力的中心环节就是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其基本手段就是增加有机肥投入,增施以农家肥为主的各种有机肥和秸秆还田。
1.3平衡施肥,增加无机肥投入
在总施肥量中,一般除施有机肥45t/hm2以外,无机肥也应适当增加,要求施纯氮180~225kg/hm2、磷(P2O5)135~180kg/hm2、钾(K2O)75.0~112.5kg/hm2。硫酸铵和硫酸钾不仅是很好的氮肥和钾肥,两者也是很好的硫肥。上述总施肥量中,全部有机肥、化肥中氮肥的50%、全部的磷肥、钾肥均作底肥施,第2年春季小麦拔节期再施留下的50%氮肥。
麦收“胎里富”,无论是肥沃水浇田还是旱地麦,底肥对产量和品质的形成都很重要,尤其是多施肥效久、养分含量高的农家肥,可以为小麦生长发育源源不断地供给所需养分。强筋小麦生育后期吸氮力比一般小麦强,因而施足农家肥就显得更为重要。
2一播全苗
2.1立足抗旱防涝
改善麦田灌排设施,做到沟沟相通,内外相连,能灌能排,旱涝保收。
2.2主推“适墒、适期、精播、机播”四项技术相配合
适墒是一播全苗的基础,优质强筋小麦的适生区为两合土、黏壤土或黏土。适宜出苗的土壤含水量:两合土18%~20%,黏壤土20%~22%,黏土22%~24%,低于上述指标,应浇好底墒水,还要保好口墒,以确保一播全苗。土质十分黏重的地块,也可先种,后喷灌或浇蒙头水。适期精量播种是苗壮的基础,早播小麦生长过旺易形成老弱苗,晚播小麦苗弱、群体不足。推广机械精匀播种可确保播量准确,达到苗全、苗匀、苗壮的目的,并提高播种作业效率。
2.3推广适时精播技术
适播可以保证小麦冬前有足够的积温,利于培育冬前壮苗。适期播种要根据品种的冬春性和当年的气候条件而定,一般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河南省豫西、豫北地区种植的半冬性品种以10月3~10日播种为宜,弱春性品种可在10月13~20日播种。黄河以南的豫中、豫东地区半冬性品种以10月8~13日播种为宜,弱春性品种以10月15~23日为宜。根据近几年的生产实践,在精细整地、足墒下种的前提下,半冬性基本苗150~180万根/hm2,播量75~90kg/hm2;弱春性品种基本苗195~225万根/hm2比较适宜,折合播量97.5~112.5kg/hm2。具体到每块地的播量要根据种子的千粒重、发芽率、整地和墒情等综合确定。
3田间管理
实现强筋小麦优质高产,除打好播种基础外,还必须加强田间管理。俗话说:“种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关键在冬前。”所谓冬前就是指出苗到越冬前(河南省北部约到12月20日,中南部约到12月31日)。
3.1冬前管理
3.1.1保证全苗。在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种浸种催芽的种子,这是确保全苗的第1个环节。出苗后遇雨或土壤板结,应及时进行划锄,以破除板结,达到通气、保墒、促进根系生长的目的。
3.1.2浇冬水。浇好冬水有利于保苗越冬,年后早春保持较好墒情,应于立冬至小雪期间浇冬水,对地力高、底肥足、群体适宜或偏大的麦田,适期内晚浇,可不施冬肥;对底肥不足或中低产田,冬前群体小、长势弱或因旺长而脱肥的地块,应在适期内早浇,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20~150kg/hm2。
3.1.3推广化学除草。在11月下旬要注意搞好化学除草。但使用化学除草剂一定要严格按产品说明书进行,不可随意加大药量,不能漏喷、重喷,同时要选择无风晴天喷雾。对喷过除草剂的器械,必须做好清洗等善后处理。
3.2春季(返青期至挑旗期)管理
3.2.1拔节期追肥浇水。该时期追肥浇水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控制旗叶和倒2叶过长,建立高产小麦紧凑型植株;能促进根系下扎,提高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有利于延缓衰老,提高粒重;能够控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的植株生长,促进单株个体健壮,利于小穗小花发育,增加穗粒数。
3.2.2浇挑旗水或开花水。挑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此时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并保证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
3.2.3推广化控、化除新技术。对于一些植株偏高的优质强筋小麦,如果群体偏大,一定要及早采取化控防倒措施,返青期群体超过1500万穗/hm2的麦田,河南地区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麦苗返青开始生长时,及早采取化控防倒措施,用壮丰安450~600mg/hm2或多效唑粉剂600g/hm2对水750kg/hm2进行喷洒,可以有效控制倒伏。喷洒时要注意选择无风的晴天,日平均气温10℃有利于麦苗吸收,并注意不重喷,不漏喷,以达到理想效果。
3.2.4防治小麦纹枯病。返青期至起身期是防治纹枯病发生的最好时机。防治用药,根据几年来的试验,以粉锈宁为首选药物,用药按有效成分225g/hm2以上防治。喷洒方法主要是喷药时加水量一定要达到600kg/hm2以上,严格操作方法,方能达到防治目的。
3.3后期(挑旗期至成熟期)管理
3.3.1灌浆水。小麦开花后土壤水分含量过高,会降低强筋小麦的品质。因此,强筋小麦生产基地在开花后应注意适当控制土壤含水量不要过高,在浇过挑旗水或开花水的基础上,不浇灌浆水,尤其要避免浇麦黄水。
3.3.2防病虫。小麦病虫草害均会造成小麦粒秕,严重影响品质,白粉病、锈病等是小麦后期常发生的病虫害,应切实注意加强预测预报,及时防治。
3.3.3追肥增粒。在挑旗期结合浇水追施105~120kg/hm2尿素,可以有效地减少小穗、小花退化,一般可增加穗粒数6粒左右。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籽粒蛋白含量1~2个百分点,提高面筋含量和质量。这是面包小麦栽培中品质提高的一项关键措施。
3.3.4叶面喷肥。叶面喷施硼、锌等微量元素,可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在扬花后5~15d喷施BN丰优素和磷酸二氢钾,可改善籽粒商品外观,增加产量,提高品质。
3.3.5去杂保纯。杂麦的混入会明显降低强筋小麦的加工品质。所以不论做种子还是商品粮都要把好田间去杂关,确保种子的纯度达到一级种子水平(99%)以上,商品粮的纯度达到95%以上。
新疆兵团农二师三十团位于新疆库尔勒市西郊,天山支脉马扎山前洪积扇平原的中下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呈现出典型的绿洲灌溉农业的特点。该地区土壤为冲积扇淤泥质土,结构复杂,透水性差,排水不畅,多年的农业地表灌溉,使得场区内地下水位居高不下,土壤次生盐碱化蔓延,农业生态环境处于压盐—种植—灌溉—地下水位升高—盐分积累—再压盐的不良循环之中,严重的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000年开始引进棉花膜下地面滴灌技术,2002年引进棉花地下滴灌技术,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地下滴灌棉花基本情况
2.1土壤和播种情况
地下滴灌棉花栽培实验区选择在三十团四连214+农,条田面积9.6hm2,土壤为壤土,肥力中等,盐碱重,播前总盐含量0.65%。棉花播种时间于4月21日,播种行距为60cm-16cm-60cm,株距9.6cm,理论株数18275株/亩,棉花品种为抗9。
2.2设计说明
1)滴灌管选用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生产的内嵌式滴灌管,内径16mm,壁厚0.63mm,滴头流量1.3L/h,滴头间距0.4m。滴灌管铺设间距1.52m,埋于地下0.35m处,详见图1。
图1地下滴灌棉花试验区布置图(单位:cm)
2)个灌溉试验区面积设计为5个轮灌组,10个轮灌小区,每个轮灌组设计流量73.4m3/h。
2.3.滴水与施肥
地下滴灌棉花栽培试验区,在棉花全生育期共滴水13次,共计用水1094.4m3/hm2,6月13日开始滴头遍水,以后参考棉田小气候和棉花的生育特点以及需水规律,每间隔6-10天滴水一次,每次滴水90-180m3/hm2,以满足棉花各个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9月9日停水,有利于棉花早熟而不早衰,增加铃重,提高衣分。棉花全生育期随水滴施尿素7次,共施肥307.5kg/hm2,每次滴施30-60kg/hm2,;花铃期(7月上旬)需肥量大,每次滴施60kg/hm2,,滴施两次。
3地下滴灌棉花与沟灌棉花的各项指标对照比较
3.1灌溉水量
对照地下滴灌棉花栽培实验区214+农相邻的沟灌棉花214-农,(条田面积相同)棉花全生育期灌溉水量情况见表1。
表1地下滴灌棉花与沟灌棉花灌溉水量情况表
地下滴灌(214+农)
沟灌(214-农)
灌水次数
灌水量(m3/hm2)
灌溉定额(m3)
灌水次数
灌水量(m3/hm2)
灌溉定额(m3)
13
84.2
1094.4
4
1200
4800
地下滴灌灌水器(毛管)埋在耕作层以下,灌水均匀,并且都集中在棉花根系30-40cm周围,不会产生地表径流,也降低了棵间蒸发损失。对照表2可以看出地下滴灌棉花较沟灌棉花节水50%以上。
3.2生育期变化
地下滴灌棉花(条田214+农)与沟灌棉花(条田214-农)从表2可以看出,出苗、显蕾期时间基本一致,灌水后在现蕾-开花期之间,地下滴灌比沟灌棉花晚2d;花铃-吐絮期之间,地下滴灌比沟灌棉花早5d,吐絮盛期早4d,全生育期提前5d。这样,地下滴灌方式有利于棉花早结铃、吐絮,生长期提前。
表2地下滴灌与沟灌棉花生育期变化对比一览表
灌水方式
播种期(月-日)
出苗期(月-日)
显蕾期(月-日)
现蕾期(月-日)
开花期(月-日)
花铃期(月-日)
铃期(月-日)
吐絮期(月-日)
吐絮盛期(月-日)
生育期d
全生育期d
地下滴灌
4.21
5.4
5.23
6.3
6.28
7.11
7.29
9.3
9.13
131
144
沟灌
4.21
5.3
5.23
6.1
6.26
7.16
8.3
9.5
9.16
134
147
3.3成铃特点和产量情况
地下滴灌棉花平均单株成铃5个,比对照沟灌高1个,1-3果枝成铃2.5个,成铃率51%,,比对照沟灌高3.8%,第4-6果枝成铃1.9个,成铃率37.5%,比对照沟灌低6.7%,第7-9果枝成铃0.6个,比对照沟灌高3%。由此可见,地下滴灌棉花1-3果枝中下部内围铃和上部盖顶桃成铃率高,是提高棉花产量的重要途径。此外,相同品种,地下滴灌铃重为5.0g,比对照沟灌高0.2g,这也显示了地下滴灌棉花肥水供应均匀有利于保铃的优势。
表3地下滴灌与沟灌棉花成铃特点和产量情况对比一览表
条田(编号)
面积(hm2)
收获密度(万株/hm2)
铃数(万个/hm2)
单株铃数(个)
单株铃重(g)
测产皮棉单产(kg/hm2)
实际皮棉单产(kg/hm2)
收获率(%)
214+
9.6
22.35
111.75
5
5
2123.1
1932
91
214-
9.6
19.2
80.64
4..2
4.8
1748.6
1486.35
85
4.经济效益分析
4.1直接经济效益
①根据棉花地下滴灌与沟灌的实际收获产量调查表可知,地下滴灌平均单产皮棉1932kg/hm2,沟灌地平均单产皮棉1486.35kg/hm2,平均增产达23.1%,皮棉单价按13元/kg计算,既增加产值5793.45元/hm2(不含衣分的提高)。
②采用地下滴灌棉花能节约人工、节省机力、肥料等各种费用。根据实地调查,节约人工锄草、节省机力、肥料等费用达到761.7元/hm2,提高人均棉田管理定额(由3hm2/人增加到5hm2/人)降低管理费用(人工工资)达到1167元/hm2。
4.2间接经济效益
棉花地下滴灌技术节水率达到50%以上,所节约的水量可扩大农场灌溉面积,或提高农场现有农田的灌溉保证率,缓解农场农业用水不足,农作物受旱减产的现状,同时也带动了农场其他相关产业如(塑料、机械、建筑等)的发展,其间接经济效益也是十分明显和可观的。
5结语
棉花地下滴灌技术具有节水、省肥、增产、增效的作用,地下滴灌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劳动管理定额,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农场职工的经济收入水平,并且,有效地提高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增强了农场农业的竞争力,也使农场职工在农业技术、管理等观念方面发生了转变和创新。同时,它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一次转折,对实现农场农业走可持续性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狄美良地下滴灌技术[J].节水灌溉,2002,(5)
[2]李道西,罗金耀.地下滴灌技术的研究及发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