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范文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来自大自然的启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第1篇:来自大自然的启示范文

李清照看到细雨梧桐,点点滴滴,发出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哀叹。龚自珍笔下的落花入土,化泥护花,也表现了人像花儿一样所有的奉献精神。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引发了无数人的联想,也蕴含着无数道理。

春去秋来,大自然告诉我们“逝者如斯去,不舍昼夜”,而我们应该明白“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落日无边,江水不尽,是在告诉我们,要抓紧时间,“此身此日更须忙”。大海无边际,壁立无顶峰,从中感受到的宽阔胸怀非同一般,“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人们了解了不要放过任何一点瑕疵,这些人生哲理,蕴含于美丽的自然景观中,有美丽了我们的心灵。

人类根据苍蝇的眼睛发明了苍蝇眼照相机;蝙蝠在夜间飞行,帮助人们发明了雷达;看到鸟儿在空中飞翔,人们萌发了飞的愿望,发明了飞机;鱼儿遨游水中,帮助人们发明了潜水艇;就连牛顿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也是一个苹果掉落在他头上后引发的思考······千千万万的大自然现象,无时无刻不引发着人们的思考,帮助人们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跨越。

第2篇:来自大自然的启示范文

它,给诗人以创作的灵感;

它,给科学家以研究的题材;

它,给哲学家以哲学的启迪……

它,飘舞于花间叶隙,溪畔泉边,被喻为“会飞的花朵”,“大自然的舞姬”。

它,就是自然界最美丽可爱的昆虫——蝴蝶!

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蝴蝶吗?你知道最美丽的蝴蝶是什么吗?你知道蛾和蝶的区别在哪吗?为了让我们青少年了解更多昆虫知识,更热爱大自然,顺昌县团县委和青少年宫举行了一次“世界蝴蝶展”的活动,也展示了这千只蝴蝶的无限风采。

清早,我和伙伴们一同前去参观期待已久的蝴蝶展。哇!这么多的蝴蝶标本,我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黑的,白的,黄的,红的,色彩斑斓,琳琅满目。它们个个栩栩如生,只只活灵活现,看着它们好似在飞动的样子,我也似乎跟着翩翩起舞起来!

“哇!太美了!”我寻声望去,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放着蓝色光芒的“光明女神蝶”,瞧!它那钻石般的翅膀上闪烁着耀眼的莱姆绿和天蓝色亮光,活像是一个蝶后在买弄着自己身上美妙绝伦的色彩。听解说员介绍:“这是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蝴蝶。它来自大洋彼岸南美洲巴西亚马逊河流域热带原始雨林。”我仔细观察它,翅膀上的颜色还变化多端呢,你从不同角度去观赏,它就有呈现出不同的美丽色彩。真是太美妙了!难怪参观的人们看到这美丽的蝶后,都情不自禁地发出那声惊叹呢。

“啊,猫头鹰!”,又一声呼叫把我们呼唤到了一只奇特斑纹的蝴蝶前。原来,这是南美洲热带地区特有的一种珍稀蝴蝶——猫头鹰蝶。真是形如其名啊。看,它的翅面上的颜色和花纹酷似猫头鹰身上羽毛的色彩,尤其是后翅的两点眼斑,几乎和猫头鹰的那对大眼睛一模一样,看上去简直就是一只凶悍猛烈的猫头鹰。真会令许多小动物望而生畏呢,我想这也许就是它自我保护的方法吧!周围许多小朋友看了它都感叹地说:“真像一只目光锐利的猫头鹰啊!”

看着看着,我的眼前突然一亮,这不是早有耳闻的亚历山大巨凤蝶吗?你别小看它,它可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解说员说它展翅宽达300毫米,雄蝶比雌蝶略小,翅面上的斑纹和颜色异常诱人,后翅呈金绿闪光色,它在蝴蝶中算是一个巨人了!全世界仅发现于芭布亚新几内亚的东南部。如今这种珍稀蝴蝶越来越少,现已被国际濒危动物保护委员会(IUCN)列入K级重点保护的蝴蝶。“原来世界上最大的蝶是亚历山大巨凤蝶啊。”这可揭开了我心中已久的疑团了,真是受益匪浅啊。

这么多蝴蝶有生活在我们中国的蝴蝶吗?我心里不由地纳闷起来。正当此时解说员向我们介绍道:“有一种蝶是生长于中国的,那就是中华枯叶蝶。顾名思义就是长的像枯萎的树叶,它的前后翅的反面均为苍褐色,整个轮廓酷似一片枯叶,翅上杂有黑点和灰斑,很象叶片上的病斑,与寻常枯叶上所见到的着生菌和霉无异,真乃绝妙之至!世界着名的拟态昆虫,当双翅合拢停息于枝条上时,很难与将要凋谢的枯叶区别开来,连鸟类也难于发现其所在,是保护色中最好的例子。同时,也是自然界的奇迹。”我仔细一瞧,那还真是只蝴蝶,要不是解说员介绍,我还真把它当成树叶了呢,大自然里的昆虫们真是太奇妙了!

第3篇:来自大自然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生态和谐;生态伦理思想;道法自然

中图分类号:G4

在人类未产生之前,地球上的生物就经历过5次生物大灭绝的危机。在没有人为破坏的纯自然环境下就已经酝酿了摧毁生物的潜在威胁,更何况在人类各种残害环境的行为变本加厉的现代,我们又将面临怎样的来自大自然的惩罚?位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古代世界最伟大的三个文明曾经在这里繁荣昌盛。然而,这些古文明的发祥地如今却是盐碱泛滥、流沙纵横的不毛之地。人类文明在不断进步的同时牺牲了自然,付出我们无法估量的惨痛代价。保护自然环节,早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一、 道法自然

《老子》第六十四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辅:意思要以万物为重心,把自己摆在次要的地位,去尽量了解、理解,虔诚地辅助万物的生长、发展等自然变迁过程。不敢为:说明要小心谨慎,有如履薄冰的意思。老子主张遵循自然规律,敬重自然,反对逆天而行、违背自然法则。而道法自然可谓老子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最重要的观点。“道法自然”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将人与自然看做一个整体,人并不是万物之王,也并不独居其大,整个人类也不过是整个宇宙中的一份子,是组成整个世界的业已存在的部分。在人类未产生之前,自然就独立于人类而存在,按理说人类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并顺延自然的法则来耕作、生产、生活等。因此,《淮南子·原道训》人为,“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古人在这样早的年间就已经知道切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如此重视自然。在他们的时代,环境相比现在堪称“世外桃源”,鸟语蝉鸣,莲叶满池,叠翠流金……可他们仍能够生于忧患,懂得人与自然万物的平等。

“道法自然”这种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当今人类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大好河山,丰富的资源,诸多的伟大思想,我们又为子孙后代留下什么?如若继续破坏自然环境,我想,就连一条清澈的小溪,一片葱郁的树林我们也无法为后代描述。

二、 以自然为善

随着环节问题日益显现,各学派早已开始研究环境问题,提出各种建设性理论。传统伦理学,无论是美德理论、功利主义还是义务论,都是个体主义的,因为品格、功利和义务的落脚点都是个人。[1]一些伦理学家将人的生命视为最高的善,认为只有人或动物才具备自身的利益而否认陆地、山川、植物、河水海洋等的自身利益。其实不然,这是一种功利主义观点,以人的利益出发对一切存在物进行“优胜劣汰”,利人者生,反之亡。只因人是目前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于是人类自认为可以主宰自然,对其为所欲为。我们对自然的定位取决于我们的道德体系,但对于为了人类的经济利益而破坏自然环境的这种行为或理论是不容商榷的,因为自然环境才是我们生存的保障。

利奥波德创立的大地伦理学在环境伦理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大地伦理学承认生态系统、环境或大地的权利,他明确肯定了各种生物以及生命联合体或生态群落的内在权利。“一件事情,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它就是错误的。”这是利奥波德提出的人在大地生物共同体中的伦理道德准则。[2]尊重生命共同体的完整这是人类的义务和责任,而不再是以人类为最高的善,人类只是作为生命共同体这个完整体中的一员,并有义务辅助这个完整体系的发展。

梭罗在他的代表作《瓦尔登湖》中充分阐释了其自然生态思想,在《瓦尔登湖》快结束的时候写到:“我们常常忘掉,太阳照在我们耕作过的田地和照在草原和森林上一样,是不分轩轾的……广阔田地却不当我是主要的耕种者……它们不是有一部分为土拨鼠生长的吗……”[3]在梭罗的描写中,自然与人类融合,没有谁是谁的统治者,人类的发展绝不是对物质财富的不断占有,而是精神生活的丰富与人格的提升。现代,科学技术已十分发达,科技已经涉及到各种领域,人们享受高科技的成果,崇尚科技的无所不能。梭罗却早已悟出科技让人类“自己做奴隶的坚守人”,变成“他们的工具了”。

毁坏环境这样掩耳盗铃的行为终将在大自然怒吼之时得到未曾意识到的价值判断。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应让经济原则来支配伦理原则,我们不能一直沉溺在物欲的洪流之中不能自拔,我们应该反思不断追求的经济价值是否能够有相匹配的道德底线。

三、 自然之为,无为自然

当代世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老子的核心思想是“无为”,其“道法自然”多指“自然无为”。“无为”可以理解为一种“为”的方式,其结果可是“无不为”,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不为”或无所作为。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我们已经有所为,因此针对治理环境问题我们已经不得不为!我们对于处理环境问题虽已有意识,也被部分人所重视,世界上的环保人士组织了许多志愿活动来进行环境保护以及呼吁人们重视环保。但是,我们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在自然与环境上“无为”,这是人类与自然融合的最高境界,其与“大同世界”可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无为”的实质就是避免反自然,在当今时代,我们的价值标准以有所作为为宜,例如我们对自然的改造,“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也不是不采取任何行动,但在这些行动采取之前要遵守自然万物的规律,要顺应自然,反对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恶劣肆意的行为。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的自然哲学观中蕴含着这样的生态伦理思想,古人已经悟出的道理,为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见解,我们不能作茧自缚,自我毁灭。现代的大地伦理学思想也要求我们要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完整。因此,我国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时一定要遵循伦理原则,要提出根治性措施,要让人民树立环保的文化态度,要让企业在追求商业价值的同时自觉保护自然环境。这些对于我们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具有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程炼.伦理学关键词[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20-221.

第4篇:来自大自然的启示范文

苇岸,中国自然文学写作先驱。1960年1月7日生,1999年5月19日逝,只活了39岁。他一生留下的文字不多,《大地上的事情》是他的代表作,书中记录了苇岸曾亲身感受到的大地之上万物沧海桑田的变化。苇岸的语言克制而简洁,他将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观察太阳、月亮、大地和小麦的生长,记录胡蜂、蚂蚁如何筑巢,关注人与自然万物如何建立深刻联系,“谦卑地与万物荣辱与共”。除了对自然万物的钦羡,书中更怀有对人类命运的忧戚。他告诫并提醒人们“在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要想想自己的来历和出世的故乡”。――这样的语言虽然写于15年前,但时下读来,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愈发显出它超前的价值。

在城市化日渐加深的今天,苇岸与《大地上的事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一种通过这样优秀和美好的文字,关注并拯救不断被破坏的人类文明的可能。

在苇岸39年的人生中,他一直生活在“天明地静”的北京昌平,他热爱大地,和大地上的一切。他活得很认真:为邻居胡蜂做小传,观察太阳的道路怎么会发生弯曲;他喜欢旅行,常常挎着望远镜和相机行走于北方各省,观察和体验大自然赋予生命的大美。“只要你天性能够感受,只要你尚有一颗未因年龄增长而泯灭的承受启示的心,你就应该经常到大自然中去走走。”为了写作《一九九八 廿四节气》,他甚至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日里,深入田野查看天气情况和地理变化,测量气温和风力。在他心目中,自然万物是同存共荣而缺一不可的,因而“大地上的事情”都值得悉心关注。

他推崇托尔斯泰和“圣雄”甘地等人的非暴力主义,积极倡导并践行梭罗、萧伯纳等人主张的素食主义。在苇岸看来,“自觉的素食主义本质就是节制与自律”。1999年春,苇岸罹患肝癌。在医生和亲友的劝说下,他没有将素食主义贯彻到底。临终前,他让他妹妹马建秀记下他最后的忏悔:“我平生最大的愧悔是在我患病、重病期间没有把素食主义这个信念坚持到底。在医生、亲友的劝说及我个人的妥协下,我没能将素食主义贯彻到底,我觉得这是我个人在信念上的一种堕落。保命大于了信念本身。”

在生命的最后,他的骨灰被撒在了他所在意的大地上,实现了他来自大地又终归大地的夙愿。

【编辑提点】对于土地和自然,苇岸并不是置身事外的观察者或旁观者,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大地的一部分。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用思考和身体力行,诠释了他建立在土地伦理之上的生命价值。他的美好、纯粹、清洁、简净,折射出这个时代的匮乏。正如文学评论家林贤治所说,“苇岸走了。他的品质和精神留了下来。苇岸的存在是大地上的事情。他与大地同在。”

【素材运用关键词】热爱;信念;坚守;节制与自律

苇岸在体验自己的生命意志的同时,也感受和尊重其他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在他的笔下,作为生命共同体中的蚂蚁、蜜蜂、胡蜂、麻雀、野兔、麦田,甚至白雪、阳光,都显出其生命的本真和美好。而万物之中,苇岸尤其偏爱那些卑弱的、普通的、颜色与土地贴近的生灵,比如蚂蚁,比如蜜蜂,比如麻雀。

我观察过一次日出,日出比日落缓慢。观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太阳从露出一丝红线,到伸缩着跳上地表,用了约五分钟。

我把麻雀看作鸟类中的“平民”,它们是鸟在世上的第一体现者。它们淳朴和生气,散布在整个大地。它们是人类卑微的邻居。在无视和伤害的历史里,繁衍不息。

麦子拔节了,此时它们的高度大约为其整体的三分之一,在土地上呈现出了立体感,就像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开始显露出了男子天赋的挺拔体态。野兔能够隐身了,土地也像骄傲的父亲一样通过麦子感到了自己在向上延续。

【编辑提点】苇岸的文字平实,冲淡,富有哲学含义。他以近乎白描的方式,让人领略到自然界的生机与灵动,带领我们早已麻木的眼睛重新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原始的美。它唤起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潜藏的对土地应有的亲切之情,以及心底最善良的温情,并以此重建人们与土地的联系。

【素材运用关键词】质朴;自然之美;尊重生命

1998年,苇岸以一年时间,于每个节气日的上午九点,在昌平一处麦田,架起相机朝同一个方向、同一片风景按下快门,记录下大地一整年的变化,并以此为基础写作大型散文《一九九八 廿四节气》。然而这部作品最终只完成了四分之一,还剩下大量的草稿,这是苇岸去世之际最大的遗憾。

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和叫绝的,除了它的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与准确对应,还有一点,即它的一个个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名称。这是语言瑰丽的精华……

【编辑提点】在这片麦田里,他架起的不仅是一部相机,更是一种对世界的观察方法,同时也勾勒出了一个生命的时间轨迹:不同的节气,同一个画面巨大的变化对比,让人清晰地看到了四季的更迭,万物的成长。这种变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令人震撼的。然而今时今日的我们,还有多少人能真切地关注并体会到这种来自于时间自然的变化呢?

【素材运用关键词】时间的力量;变化;被忽略的美

1992年,苇岸从城西北角的西环搬到昌平一个小区,上午、下午,阳光都可以进入家里,放眼望去,东边是工整的农田,温暖的村庄,西方是满目绿色的茫茫平原。苇岸觉得自己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很接近了。但是两年之后,这个小区的周围建立了新的住宅楼、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苇岸的诗意视野被剥夺了。而类似的事情直到如今仍在加速上演着,森林被毁坏,河流干涸,雾霾围城……

苇岸在当年便敏锐地预料到了这一切,他在文字里表达他的担忧和焦虑。但就像他其他的文章,他的批评文字也是温和而潜隐的,看上去更像是一种对事实的陈述。但对今天的读者而言,却可以从中展开更为深广的反思。

在神造的东西日渐减少,人造的东西日渐增添的今天,在藐视一切的经济的巨大步伐下,鸟巢与土地、植被、大气、水,有着同一莫测的命运,在过去短暂的一二十年间,每个关注自然和熟知乡村的人,都已亲身感受或目睹了它们前所未有的沧海桑田性的变迁。

放蜂人在自然的核心,他与自然一体的宁静神情,表明他便是自然的一部分。他懂得自然的神秘语言,他用心同他周围的生命交谈。他仿佛一位来自历史的使者,把人类应有的友善面目,带进自然。他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与自然最古老的一种关系。只是如他恐惧的那样,这种关系,在今天的人类手里,正渐渐逝去。

【编辑提点】我们出发太久了,以至于忘记了为何要出发;对器物的现代化追求太久了,我们也忘记了为何要现代化。如果现代化就是要以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取代千里沃野,如果现代化就是以雾霾中国取代乡野微风,那么,这个代价会不会太大呢?

【素材运用关键词】发展的代价;警醒与反思

“土地道德”是由《沙乡年鉴》的作者,美国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先驱利奥波德最先提出的。

什么是土地道德,迄今所发展起来的各种道德都不会超越这样一种前提:个人是一个由各个相互影响的部分所组成的共同体的成员。土地道德只是扩大了这个共同体的界限,它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或者把它们概括起来:土地。简言之,“土地道德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尊重生命,崇尚和平,节制自奉,忠于精神,勤劳向善等等,正是怀有这些由“土地道德”延伸出来的精神,对于书房窗外的蜂巢,苇岸说,“这是我的家徽,是神对我的奖励。”他描写大地,“看着生动的大地,我觉得它本身也是一个真理。它叫任何劳动都不落空”……

文学评论家林贤治说,苇岸的全部作品所奔赴的关于“大地道德”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开创的意义。

【编辑提点】苇岸的所有文字,一以贯之的都是博爱、勿贪,少些功利之心,多些生命敬畏……无论科技如何炫目发达,社会如何多元复杂,人也不能忘记自己所来之处。就此而言,大地召唤更多的像苇岸这样的人,他们相信天地万物是一个共同体,小到一棵野草、一声鸟鸣,也拥有本真而神圣的使命。

第5篇:来自大自然的启示范文

屠呦呦,出生于1930年,是一位无博士学位、无院士头衔、无留洋经历的中国中医院科学院研究员,2015年10月5日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诺奖委员会在给她的颁奖词里写道:“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的发现在世界抗疟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0月6日,一直不愿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但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对于获奖,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我确实没什么好讲的,科研成果是团队成绩,我个人的情况在这两本书里都讲得很清楚了。”屠呦呦一直回避谈及自己。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上个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当时常用药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抗药性,1969年2月,屠呦呦接受中草药抗疟研究任务。她整理了一个从2000余方药中选编的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方药集,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其中一种从青蒿中提取出来的物质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青蒿,民间又称为臭蒿和苦蒿,是在我国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别看它的外表朴实无华,却有治病救人的“魔力”,青蒿的抗疟功能最早见于公元340年东晋葛洪所写的《肘后备急方》,屠呦呦注意到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是水煎熬的办法,她于是重新设计实验过程,1971年10月4日,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屠呦呦终于获得了对疟原虫抑制率100%的青蒿中性提取物。

青蒿素复方药物被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屠呦呦也被称为“青蒿素之母”。

简 析

屠呦呦作为中国本土产生的第一位诺贝尔自然科学方面的获奖者,对中国科技界是一个很大的鼓舞,特别是给了我们很大的科技自信心,能激发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于科技发明和创造,以获取更多更大的科技成就。屠呦呦事例给了我们很丰富的内容,有对她的发明过程的叙述,有这一发明的意义和影响,有她个人介绍和语言、行为的叙述等。这则素材给我们的思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她个人的精神财富,有坚持执着,有淡泊名利、谦逊、勇于创新、严谨科学的态度、甘于寂寞等;另一方面是她的发明给科学研究带来的启示――敢尝试、不怕失败、合作、精细、借鉴与创新、等待与接受、实践等。

运用一

敬畏自然

一株小草却能挽救数百上千万生灵的生命,这该是一株多么神奇的小草!平凡而又奇妙,普通而又超凡,世界因之改变,谁能说大自然不神奇、不伟大呢?

青蒿素被提炼之前,疟疾横行,自认为不可一世的人类被疟疾蹂躏,死者无数,在与疟疾的对抗中,人类曾表现得束手无策,显得多么的渺小,但当青蒿这株平常的小草被人类提取出青蒿素以后,千百万在疟疾中挣扎的人们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之火。这不能不说是自然又一次给了人类重生的机会。

我们说这株青蒿小草太有魔力,太奇妙了,其实,自然界许许多多的小草,又有哪一种不神奇呢?

再看看芦荟吧,一种普通的小草,普通人家常用来净化空气的植物,就是它,在公元前1世纪,罗马皇帝的御医所著《克利夏本草》中就有针对不同病症使用芦荟的具体处方,并把芦荟称作为万能药草。公元1971年,日本医学家发现了芦荟对癌症的抑制作用,芦荟还拥有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不需要医生”。

可以说各种植物都是大自然的精华,大自然是神奇的,自然界里的种种生物都蕴含有种种的神奇和奥妙,只是我们缺少发现它们的眼睛罢了。

让我们收起对自然骄傲自大和不可一世的占有态度吧,多些谦卑和敬畏,因为所有的生灵都是自然之子,只有敬畏自然,我们才能相互依存,才能将生命延伸到永远。

运用二

我们都是一株神奇的小草

青蒿素的发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挽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来自一株平常的青蒿小草,一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植物,因为它蕴含有治疗疟疾的物质――青蒿素而被世人称为“生命之草”“人间圣草”,其实,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一株小小的青蒿呢?平凡之中蕴含着伟大,这绝不是一句口号。

屠呦呦,一个无博士学位、无院士头衔、无留洋经历的普通科研工作者,只能叫做研究员的普通人,却能在经历190次失败后,成功提取青蒿中的青蒿素,从而把数以千万计的人从疟疾的死神手里拉了回来,这该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啊!

青蒿平凡,但因青蒿素而成为“生命之草”。青蒿平凡着,却很伟大。

屠呦呦也很平凡,但因艰辛发明提取青蒿素的技术而使青蒿素复方药物成为“中国神药”,自己也被人们敬称为“青蒿素之母”。屠呦呦平凡着,却是精彩无限。

我们是平凡人,但我们也是一株株拥有“青蒿素”的神奇独特的“青蒿”,一个个拥有发明提取青蒿素技术智慧和能力的“屠呦呦”,只要我们不甘平庸,只要我们拭去浮华,只要我们心怀梦想并执着前行。

运用三

学会等待,因为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第一次成功地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44年后,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为这一发明成就而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这是世界医学界的最高奖项。从发明到被世界接受、认可,整整用了44年,这个漫长的等待让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女子变成了一个疾病缠身、行动不便的老太太。这也再次告诫我们:要学会等待,因为被接受、被认可需要一个过程。

当屠呦呦知道这个消息时,她很平静淡然,人们采访她,她平静地说“也没什么好讲的”,因为她知道人们对真理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时间和实践终究会证明真理的正确和伟大。

新生事物被接受、被认可不是一时半会的,这是客观规律,所以我们要学会等待。

1899年,埃菲尔铁塔在巴黎建成,莫泊桑等300多位社会名流强烈抵制,并游行示威,但后来莫泊桑竟然经常来铁塔二楼就餐;2008年,北京建成鸟巢、水立方、鸟蛋国家大剧院等建筑,被许多人嘲讽挖苦,但是后来,大家竟然把它们看成北京的名片。

第6篇:来自大自然的启示范文

2016年2月9日至13日,作为设计周的组成部分之一――斯德哥尔摩家具展和灯博会如期举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斯堪的纳维亚家居设计集会,在这五天中,家具产业和灯具产业的从事者们聚集在stockholmsm?ssan(瑞典首都著名会展中心),无论你是在为家里的陈设发愁,还是在为公司公共空间寻觅改装设计,总能在这里得到满意的答案。展会的前三天为专业买主们开放,到了周末,整个场馆面向所有的来访者开放,身在斯京甚至周边城市的设计从事者们绝对不会错过这个盛事。斯德哥尔摩家具展和灯博会期间吸引了约40000名来访者,约6000名外国的买家,建筑师,设计师和记者,以及来自60多个国家的旅行者。参展的约700家企业中,有300多个是外国企业,但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参展商品占据了场馆70000平方米面积的约百分之八十。“斯德歌尔摩设计周的基本作用是为行业内外的设计爱好者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能让来访者们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和好的体验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同时,这个展会像是一场派对,让所有的设计爱好者在这里聚集,相互切磋。作为这个活动的发起者,看到它年复一年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件特别开心的事。”斯德哥尔摩设计周和家具展项目负责人CeciliaNyberg说到。

特邀嘉宾――Edward Barber和Jay Osgerby的空间设计

伦敦奥运会火炬设计师Edward Barber(爱德华巴布尔)和Jay Osgerby(杰奥斯戈比)是业内耳熟能详的设计师,1996年以后两人一起创建了巴布尔-奥斯戈比设计工作室,2001年又建立了建筑与室内设计实践通用设计工作室。多年来,他们获奖无数,设计作品范围横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产品设计。目前与其合作的全球领先的制造商包括Knoll,Vitra,B&B ltalia,Cappellini,Venini和Flos。他们的作品多次被伦敦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伦敦设计博物馆和芝加哥艺术学院永久收藏。

今年他们作为特邀嘉宾,在斯德哥尔摩家具及灯博会展示了一系列三组空间设计作品,创建的是日常生活环境的三个断面。巨大的毛毡幕帘将一个整体空间隔成三部分,三个区域在统一的白色木地板上分别放置了不同风格的橡木长桌,沙发以及动物毛皮椅子。白木地板灵感来源于设计师们对斯德哥尔摩冬天的印象。白色幕帘由著名瑞典纺织品公司Nordifa提供,家具系列来自Vitra,Knoll and B&B Italia三家公司,灯具由Ozeki制造。“我们有意将三个空间领域由幕帘隔开。在高低错落的纸质吊灯下,相信每个空间都会为游客提供一个适宜交谈或放松的良好环境。”设计师本人如此描述。

往年斯德哥尔摩家具及灯博会的嘉宾包括西班牙设计师帕奇希娅・奥奇拉(PatriciaUrquiola),法国布鲁莱克兄弟(Ronan Bouroullec与ErwanBouroullec),日本产品设计师深泽直人(Naoto Fukasawa),德国著名设计师康士坦丁・葛切奇(Konstantin Grcic),意大利设计教父朱利奥・卡贝里尼(GiulioCappellini),英国时装设计师保罗史密斯(PaulSmith)等。

潜在乐趣――展博会里的设计酒吧

如果你去了博览会,千万别忘了去设计酒吧(The Design Bar)。瑞典青年建筑设计师Andreas Martin L0f为斯德哥尔摩家具及灯博会设计了别具一格的展博会谈区。2015年,他在斯德歌尔摩群岛的一个山坡上为自己修筑了别具一格的栖身之所,为此他成为了北欧建筑界的新宠儿。在一处陡峭的山坡上建造了一座乡村居室,这栋房子依山傍水,远眺可将下方斯德哥尔摩群岛尽收眼底。这栋房子名为“aspvik house”,整个设计完美地融入了起伏的地形中,同时,它还包含所有在斯堪的纳维亚气候里生活所必需的所有功能和设施。

设计师认为,在对自然环境没有严重影响的前提下,倾斜的地形也可以建造令人舒适的房子。其主体以木材和钢结构材料为主,以混凝土地基为铺垫,房子的外墙随之倾斜了五度,一面倾斜的混凝土挡土墙分割了房子的底层,在西边形成了一个游泳池,以及一个能够包围整栋房子的舒适阳台。房子的建造材料刻意保持原始和简单的风格,设计师本人擅于使用天然单一材料的组合设计,从而将整体建筑设计融入自然环境之中。

展博会上这个出自建筑设计师之手的设计酒吧(The Design Bar)相信让很多到访者印象深刻,保留了他一贯的简约风格,在材料细节上做得又无可挑剔。通过这个作品,他想向更多的人展示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微妙关系与区别,是展示同时也是启示。当地有名的厨师Fredrik Eriksson为其设计了菜谱,在如此这般具有瑞典特色的空间里品尝瑞典美食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今年的会展主办方邀请了设计师Emma Olbers,Susanna Vento和Christine Rudolph负责本次展览的主题策划和趋势分析工作,同时他们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区域展示自己的设计,分别是户外场景、休闲屋以及会议室。通过这三个区域的展示,来访者能够深切的其主题的含义:设计原本来源于自然,发展至今回归自然的本真是最好选择。

现代人渴望自然,无论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工作环境中,植物绿化的面积变的越来越受重视。我们也变得越来越在意我们周围产品的做工问题和材质。这些现象都说明人们对亲近自然的迫切愿望,不再喜欢生活在工业化生产、流水作业的事物周围,不再希望身边充斥着塑胶和钢铁的衍生品,相比之下,来自大自然的味道才真正能让人心旷神怡。

户外场景设计区域的设计师是瑞典的Emma Olbers。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Emma这次作品的主题,她所设计空间的关键词可以概括为真实的,优质的,具有良好触感和高度的质感休闲空间。

“我的户外区域设计是归属于室内设计领域中一种不同的诠释。同时,我希望通过这个展览来提出一些我们本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我们的材料是从哪里来的?此后这些材料又去了哪里?它们是否可以回收?”设计师Emma这样说。她希望设计师们能够很好地协调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关系的大前提下,有责任和义务去更多地考虑产品材料的选择,材料可降解以及可回收性,关系到整个产业链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艾玛目前主要是为Asplund,Ire M?bler and TreSekel公司工作,她同时也是后两家公司的艺术顾问。

休闲屋出自芬兰设计师Susanna Vento之手。室内设计师Susanna来自赫尔辛基,她定期为一些知名品牌服务,其中包括littala,Marimekko,Acne Junior,Kvadrat和Samsung等。这次的展览,她所营造的是一个最为日常的生活空间:这个宽敞的室内空间内,适合用餐、下午茶、小憩也适合工作。有足够的空间提供孩子们嬉戏,一张便捷的小床可以用于日常的简单休息或阅读,简单的桌椅为孩子提供了学习和画画的舒适环境。休闲屋就是为了让忙碌的你停下脚步,享受片刻的休息和娱乐而存在着。这里充满了欢乐和笑声,设计师所要表达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她在寻找这种单纯美好的心灵碰撞。

Christine Rudolph是一位丹麦室内设计师,她花了大量的时间周游在欧洲各大城市之间。会议室的设计是她的作品,Rudolph想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协同工作环境。当你第一眼看到这个空间时,它并不会给你一个拘谨严肃的印象,它拥有有机的木质桌椅和窗格,北欧风格的吊灯和器皿,并在长条桌周围置有很多绿植,让处在工作状态中的你还不忘深吸一口氧气。她的设计适用于小组会议,也适合老式的私人会谈。这间房间将参观者从日常生活的压力和紧迫感中解放出来,共同体验自然清新环境中的事半功倍。”

温室计划――培养设计界的未来之星

FUWL工作室与2016斯德哥尔摩家具展及灯博会倾力合作,继续为青年新锐设计师们打造推广平台,名为温室20]6。Form Us With Love(又称FUWL)是一家瑞典设计工作室,近十年来,一直主张设计领域的相关建设,致力于扶持和培养年轻的品牌设计师。与他们合作过的大公司不胜枚举,如Ikea,Muuto,Absolut,La Cividina,Menu,Cappellini,DePadova,FontanaArte,Bolon,Atelié Lyktan等。FUWL强调,温室是专门为那些还未成熟的青年设计师们提供机会,让他们的设计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从而实现他们的梦想。

温室的概念是建立在商业和设计相关讨论的具体建议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遵循一个简单的道理:机会永远摆在已准备好的人面前。在活动过程中,FUWL工作室会与年轻设计师们分享他们经验,对于他们在设计实施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提出建议。此外,FUWL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什么样的设计方式和感觉是这些初出茅庐的青年们所能够接受与喜爱的。一件真正合格的设计品需要各个产业链之间的倾力合作,需要集合更多优质的平台和思想,温室就是这样一个在相互弥补相互碰撞中产生无限创造力的地方,同时它又可作为青年设计师们成功迈向未来的跳板。每年都会针对青年设计师设立一些奖项以示表彰,比如优秀设计奖、最具影响力青年设计师奖、年度室内设计师奖等等。全球各国的设计学生都有机会入选温室计划,最终完成他们的设计作品系列并在斯德哥尔摩家具博览会中展示出来。

新设奖项――谁入了杂志主编的眼谁便是赢家

如果说今年的展览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应该是这个新设立的奖项了。今年的斯德哥尔摩家具展新设立了一个编辑选择奖。这个奖项的评委是由几个欧洲最重要的设计论坛的主编组成,他们是:著名的建筑室内设计网站Dezeen主编Marcus Fairs,国际建筑设计平台网站Stylepark主编Adeline Seidel,DAMn杂志主编Walter Bettens。奖项设有新人奖、最佳效果奖和最佳产品设计奖。别具一格的奖杯由瑞典设计师Lisa Hilland设计。

最佳产品设计奖由德国柏林设计师Dirk Winkel获得,她设计了一款新的灯泡,命名为w164 Alto,在意大利语中Alto代表“高”,可以说是为制作公司W stberg设计的新灯泡的总称。这个灯泡的特殊性在于:通过LED技术的拓展,使得光线达到非常均匀并且更广角的光线分布,底座带有调光轮,同时也作为开关而存在。

最佳效果奖由设计师Pietro Ferruccio Laviani获得。与博览会其他的常规展览不同,他设计了一个封闭蛋形区域,区域内壁均为红色,他将色彩斑斓的灯具放置在各个角落,墙壁,头顶。灯具形态的设计也并非常规,到访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感受,仿佛置身于超现实主义的世界里。

新人奖由挪威设计组BEY获得,这两位年轻的设计师一个来自北京,一个来自瑞典,却在挪威成立了他们的设计工作室。她们的作品融合了东西方美学,无论是灯具、凳子还是镜子,每个设计品都要突破你的想象,让你忍不住多看一眼。

欧若拉――聚焦北欧设计和建筑的异同

此外,斯德哥尔摩家具展和灯博会有一个特别的展览,这个展览由北欧建筑和设计同盟们共同合作完成的,意在探讨当今的北欧建筑和设计风格,命名为欧若拉(Aurora)。展览由建筑和设计两个部分组成,通过实例分析北欧设计的总体风格和趋势。展览的名字来源于从拉丁语欧若拉,这个词同时也代表极光。极光现象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自然现象,而北欧国家则因其为观赏极光的最佳地点而著名。人们想通过这个名字来映衬北欧建筑和设计的特殊性和独特性。“我们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将五个北欧国家的建筑和设计作品同时展现出来,以此来探讨总结斯堪的纳维亚区域设计的特点,这样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商业语境中很少见到。”策展人Gustaf Kiellin说道。

设计展览的主题就是极光。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和冰岛在很多地方有共同点。历史的相似以及发展的共通,让这几个国家如今的文化非常相似。在设计上,著名的术语“北欧设计”通常是用来指从北欧地区的所有设计,但尽管它们有相似性,五个国家的设计阶段还是非常不同的。这次展览,为五个北欧国家诠释他们自己的设计特点创造了契机。

第7篇:来自大自然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 《猩球崛起》;生态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贪欲;“末日”

一、生态主义与美国科幻电影

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人类集体经历了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类通过不断的创造推进了集体物质文明的极大发展,随着建筑、电力、交通、电子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逐渐升级,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对立。[1]面对人类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大自然已然通过土地沙化、海洋赤潮、森林消减、不可再生资源耗竭、稀有物种灭绝等方式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在“钟声”中也感受到了日益升级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威胁,从而普遍引发了关于人类命运的沉重思考。[2]关于人类集体命运的思考不仅存在于环保界,还存在于包括文学、电影在内的多个艺术领域之中。纵观近年来美国好莱坞的影片,不难发现许多对人类工业文明进行生态主义批判的科幻电影,此类影片大都属于科幻片,共同秉持“末日”情结,通过“末日”恐惧的书写试图唤起人类的生态意识,警示人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守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影片《大白鲨》拉开了美国好莱坞电影的“生态之路”,影片通过夸张的故事情节展现了科技进步背后的阴暗角落,人工干预所生成的巨型异化白鲨夺去了人类的生命,批判了科学技术的滥用。以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为开端,美国电影中的许多科幻影片均融入了生态的思索,20世纪80年代的代表作品有影片《异形》《蛮横世界》;90年代的代表影片有著名的《侏罗纪公园》《哥斯拉》等;新世纪以来,蕴含生态思想的科幻影片在光影手段方面进一步发展,包括《金刚》《生化危机》《喜马拉雅》《猩球崛起》在内的影片均取得了显赫的票房成绩,也获得了业界的充分认可。在上述影片中,既有关于工业文明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也有对科学技术无节制发展的批判,这些影片大都幻想了人类命运的终结,即“末日”的来临,通过无可挽回的“末日”迫近和“末日”前夕的集体恐惧深化了影片的生态主义批评价值。上映于2011年的影片《猩球崛起》由导演鲁伯特・瓦耶特执导,汤姆・费尔顿、詹姆斯・弗兰科、布莱恩・考克斯等人担任主演,讲述人类与人猿之间的科幻故事,批判了人类科学技术滥用背后的疯狂野心,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特效提名。三年后,《猩球崛起》的第二部即《猩球崛起:黎明之战》接续第一部的故事情节书写了人类“末日”迫近时的苦难与恐惧,该影片由导演马特・里夫斯执导,加里・奥德曼、安迪・瑟金斯等人主演,获得了美国科幻恐怖电影奖最佳科幻影片提名。目前,《猩球崛起》的第三部正在拍摄制作中,预计将于2017年上映,《猩球崛起》系列电影在观众中和业界内的好评程度可见一斑。本文将在细观影片《猩球崛起》的基础上,结合美国科幻电影近年来的生态主义倾向,解读《猩球崛起》中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贪婪欲望的深度批判,探析影片“末日”情结的深刻内涵。

二、《猩球崛起》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猩球崛起》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旧金山的科幻故事,相比于外星人题材的科幻影片而言,《猩球崛起》更能够带来心灵的震颤,因为其中所展现的黑猩猩变异进化是一个虚构却很有可能发生的故事。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名为威尔的科学家,为了治疗阿尔茨海默症而研制了特效药品,而黑猩猩这一人类的“近亲”则成为该药品的实验者。一只成功完成药品实验的母猩猩获得了几乎与人类相当的智商,为了使自己的幼子凯撒逃脱被束缚、被实验的命运,它袭击了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后被杀死。出于对人类安全的考虑,实验室决定将所有注射过药品的黑猩猩全部处死。为了保护凯撒,威尔一家收留了凯撒并与之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但故事并没有就此走上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数年后,威尔发现原来的药物不仅不能持续治疗父亲的阿尔茨海默症,还使父亲的疾病恶化。为了继续自己的研究并救治父亲,威尔再次改良药品并重新进行实验。在一次意外后,凯撒带着威尔家中的新型药品逃离了人类的管制。带着药品逃离管控的凯撒为了使其他黑猩猩能够获得自由,为它们使用了威尔研制的新型强效精神药物,一起逃离并回归自然的家园,一场关于黑猩猩与人类之间关于复仇的战争即将爆发,而威尔研制的新型精神药物却被逐渐证明是对人类有致命杀伤力的病毒,人类在黑猩猩的复仇与病毒肆虐中的悲剧命运不言而喻。

在整部电影之中,以威尔为代表的科学家在进行基因方面的科研时不顾大自然的生存规律,为了使包括威尔父亲在内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大脑功能复原,将大猩猩视为实验对象,任意践踏动物在自然中的生存自由与生命尊严,丧失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虽然威尔收留了黑猩猩凯撒,使凯撒逃开了人类的屠杀,但却使凯撒失去了母亲与自由,也造成了凯撒在意外中与人类发生冲突并持药逃跑的结局。在主人公威尔等人利用黑猩猩进行科研的同时,影片中的其他人类也将黑猩猩视为可任意支配的物品,但他们意识到因药物作用而具有人一样独立思考能力的黑猩猩可能成为潜在的威胁时,便开始了肆意的屠杀,作为实验品的黑猩猩在丧失了自由后又失去了生命。《猩球崛起》中的人类之所以对黑猩猩肆意囚禁、屠杀,其本质原因在于人类中心主义,所谓人类中心主义就是指人类视自己为高等生命,能够主宰包括动物、植物等地球上一切生命和一切非生命的存在,[3]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早在人类文明产生初期就已然存在。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可控能力逐渐增强,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便日益膨胀,这就导致人类开始试图控制一切可能被控制的生命与非生命存在,而这些存在本身的意愿却被人类全然忽视,正如影片中威尔的妻子凯洛琳所言,“你正在妄想控制一些本不想被控制的一切”。可以说,导演借影片中女主人公之口道出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批判。在违背自然规律和无视生命价值的控制中,人类最终将面临难以控制的灾难,在《猩球崛起》中,黑猩猩凯撒带领高智商猩猩族群逃离人类控制就预示着灾难的开始。

三、《猩球崛起》对人类贪婪欲望的批判

《猩球崛起》中的威尔是一位基因科学研究者,对于基因科学的钻研使威尔几度迷失,在这部影片中主人公的全名为威尔・罗德曼,构成名字的三个英文词语意为欲望将惩罚人类,通过主人公的名字构成,导演暗示了威尔科学实验的失败和人类命运的走向。总的来说,威尔是一位善良而执著的科学家,他照顾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父亲并努力寻找治疗方法,收留并保护面临被实验室捕杀的黑猩猩凯撒等,但对科学研究的执迷使他不惜用黑猩猩的生命来完成精神药物的实验,在威尔的实验中,包括凯撒在内的许多黑猩猩被迫离开水草丰美的自然家园,被囚禁在了高楼大厦中,不仅要作为“物”供人欣赏和实验,还要遭到人类棍棒、水枪、电击等无情的对待。同时,在药物尚存在副作用和很大风险的时候,威尔便为自己的父亲查尔斯两次注射药物,最终导致父亲病情加重而离开人世。正如前文所述,与威尔一家情同亲人的凯撒因意外再次被人类扣押,在牢房中,凯撒一直希望威尔能救出自己,在牢房的墙壁上画了一扇明亮的窗子。但威尔并没能救出凯撒,最终凯撒擦去了明亮的窗子,带领伙伴逃出了人类的控制,这也代表着其与威尔一家亲情的断绝。威尔对获得科学研究成果的贪欲不仅导致了亲情的灭失,更为可怕的是,这一贪欲还导致了新型药物发展成为人类难以控制的病毒在世界上流传,成为人类命运走向悲剧与毁灭的开端。

相比于威尔获得科研成果的贪欲,更为可恶的是影片中的另一个人物形象,即史蒂芬・雅各布斯。史蒂芬之所以满怀热情地参与到威尔的实验中,其原因在于追求巨大的经济利益。当凯撒的母亲为了带给幼子以自由而奋力反抗时,史蒂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经济的方式,通过杀死所有参与实验的黑猩猩来控制事态发展,甚至力导杀死所有外逃的黑猩猩。在《猩球崛起》中,史蒂芬无疑是一个唯利是图、自私冷漠的反面人物形象,他邪恶的面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类的贪婪欲望,而影片则通过史蒂芬悲惨的结局对人类的贪欲给予了无情的批判。在追捕黑猩猩的过程中,史蒂芬自大地认为人类是最高等的生物,能够成功猎杀出逃的黑猩猩,但在黑猩猩的通力协作中,史蒂芬最终命丧深渊,人类因贪婪的欲望而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四、《猩球崛起》中的“末日”审判

在影片《猩球崛起》中,以威尔、史蒂芬为代表的人类为自己的中心主义思想和贪婪欲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以凯撒为首的黑猩猩则因服用了药物而获得了高智商和独立思考能力。虽然在《猩球崛起》中,导演将故事的叙述止步于此,但威尔实验的失败预示着人类将在自己制造出的病毒中走向衰弱,而史蒂芬的死亡则预示着人类将在自身的贪念中走向灭亡,这一“末日”审判的图景在《猩球崛起》的第二部中得以上演。

在《猩球崛起》大获成功后的第四年,接续《猩球崛起》故事的《猩球崛起:黎明之战》被搬上银幕,虽然这部影片被普遍认为在细节处理和情感线布设等方面存在瑕疵,但却呈现了《猩球崛起》中未能演绎的“末日”审判,在对人类自食恶果的展示中深化了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贪婪欲望的批判。在《猩球崛起》第二部伊始,人类已因新型精神药物所导致的病毒而濒临灭绝,全球人口数量骤减,仅有少部分人类蜗居在旧金山,其中以杰森等人为代表的一类人与黑猩猩一组成为朋友;而以加里等人为代表的一类人则一直与黑猩猩处于敌对的状态。与生活在病毒肆虐的城市中的人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自然家园中不断发展壮大的黑猩猩族群,它们在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高智商的黑猩猩凯撒的领导下,与自然和谐共处,不断发展壮大。人类与黑猩猩之间的平静很快被打破,为了缓解能源危机,人类开始启用发电站,再次对黑猩猩族群的生活造成了威胁,尤其是在科巴试图通过战争自凯撒手中夺权后,人类与黑猩猩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在《猩球崛起》中,人类受到了“末日”的审判,病毒肆虐所导致的人口骤减、能源匮乏、蜗居的生存状态使人类文明止步不前,来自黑猩猩族群的威胁使人类中心主义受到了极大地讽刺,相比于在自然家园中日益强大的黑猩猩族群而言,人类已经沦为所谓的“低等物种”。影片中更值得反思的是,即使人类所谓的“中心地位”已荡然无存,但人类的贪欲仍在继续。为了享用仅存的能源,人类将与黑猩猩族群开战,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生命的无视并没有终止,面临灭亡的人类仍然没能在“末日”审判中警醒。

有评论者认为,犹如《猩球崛起》一样的科幻、灾难片之所以会大获成功,其原因在于影片讲述了一个看似遥不可及却又近在咫尺的故事,这极大地激发了观众关于“末日”的恐惧,而恐惧的宣泄又可以缓解人类的身心压力。[4]事实上,这绝不是影片《猩球崛起》获得成功的本质因素。科学技术的滥用虽然尚未对人类造成难以挽回的悲剧,但这种滥用的态势却激发了人类集体内心深处的恐惧,而对于这种集体恐惧的呈现则使观众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获得了深刻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123.

[2] 周民锋.自然与人的对话:超越与超拔[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94.

[3] 蔡永海.以人为本与生命多样化――漫谈环境与自然生态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91.

第8篇:来自大自然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中介语;文化;思维模式;教学启示

引 言

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才能积累语感和语用能力。这些不同的阶段中又会有各种各样的现象影响着学习的进展。例如,学习者虽然理解并牢记了词汇和语言规则,但是在运用语言时往往会出现错误。有些学习者写的英文文章的语法和句子都没有错误,但却不被母语阅读者欣赏甚至理解。与此同时,有些错误即使没有再接受明确的指导和强化也会自然而然地自我消失,而另外一些错误却长期伴随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外语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从业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发现错误形成过程中人的认知系统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有哪些等问题,以便能够对症下药,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合理的语言学习方式。

一、中介语的定义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人们把中介语(interlanguage)看做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Selinger的中介语假设理论指出,在二语学习者获得准确的目标语语法和语用能力之前,似乎存在着一个过渡阶段(或一系列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当学习者在实践的过程中碰到新的语言刺激时,往往先自己试图解读出这一语言刺激的相关语法和结构。在经过“尝试-错误-假设-验证”之后,学习者逐步形成了自己对目标语言体系的认识,并以此认识为平台,以一种缓慢而冗长的方式接近目标语本身的样态。这一认识呈现出一定的系统性,它不同于学习者的第一语言知识体系,也有别于目标语言的知识体系,因此被称为中介语[1]。Selinger进一步认为中介语包含三重含义。首先,它是一种系列化的咬合型知识体系,是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渐进式形成的,而这一体系又是以语言习得(acquisition)为特征,而非以语言学得(learning)为特征。其次,中介语出现在二语学习过程中的不同特定阶段,其特征是可以被清晰地观察与测量。第三,中介语体系一定是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结合体,其特征是同时兼有两种语言的特点[1]。

类似地,McCarthy给出了同样的定义,他认为中介语是学习者根据语言摄入对目标语语言系统做出的假设,然后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慢慢尝试和完善此假设,最终理解并掌握目标语言系统[2]。

二、中介语的特性

根据Labov的观点,学习者的中介语从最初形成到最终掌握第二语言之前一直处于可变化的状态之中,并且这种变化具有不同的性质[3]。Young和她的伙伴们等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们认为,首先,中介语随着学习者语言任务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根据Young的实验,中国学生虽然在学习英语的初期就能明白人称代词“he”和“she”指代不同性别的“他”和“她”,形成了对这一语言现象的中介语知识,并且在有意识的写作状态下能够正确运用它们,但是,在口语交流的任务中,由于思维时间短,学习者会不停地出现运用上的错误。这是因为汉语的口语中并没有对第三人称单数在发音上加以区分。Young和她的同伴们还发现,在处于一个相当放松的环境中时,比如和同伴交流时,学习者能够比较正确地运用这一中介语知识,但是当和老师交流时,效果就会下降[4]。这表明,学习者的中介语在不同的阶段体现出不同的准确度,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调整过程中。

另外,Labov还认为中介语会随着语言背景的变化而变化。由于语言复杂性的不同,二语学习者的这种过渡性语言能力呈现出流动性的特征。Chan在对710名香港二语学习者的研究中发现,在形成中介语的过程中,目标语结构越复杂,其形成的过程就越迅速。比如,带有定语从句的句子要比不带从句的句子更容易被学习者从第一语言转化为第二语言[5]。

三、影响中介语变化的因素

中介语的重要性和可流动性使得语言教学者和学习者可以通过影响中介语而影响语言习得的效率。影响中介语形成和变化的因素种类繁多。内部因素包括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如年龄、性别、学习动机与情感、学习策略与天赋等等。外部因素包括目标语的语言结构,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相似度,学习环境的便利性等等。本文拟从中文和英文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处出发,探讨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时影响中介语形成的因素和英语学习的优化策略。

(一)文化、思维方式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文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定义。广义上来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成员所具有的所有知识、能力和习惯的总和,他们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因素[6] 。

语言是一种用来进行人际交流而随机形成的有声符号[7]。它是一种人类特有的非本能性的思想、情感和需求的交流途径,是一种主动产生的符号集[8]。从本质上来说,语言具有社会性和习俗化的特点。只有当所有使用者对人际交流中的背景因素(即文化)都有相同的理解时,语言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9]。因此,语言实际上和文化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Berns断言,文化在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对于第一语言而言,还是对于第二语言而言[10]。类似的是,Brown这样来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也是语言的一部分。两者紧密相关,缺失任意一方,另一方就失去存在的意义。”[11]

这些文化上的差别对学习者中介语的影响存在于多个方面,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体现,最主要和直接的是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是人们反映客观世界的不同风格,方法和程序的综合体。[12]它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学习交流等等,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言为心声,思维模式直接影响着人们语言表达的方式,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实质,不同的思维模式表现在语言上的形式也不同。因此思维模式对于二语学习者中介语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远。

(二)汉语思维模式和英语思维模式的不同点

在思维的过程中,中国人倾向于进行形象思维,通过直观或直觉在头脑中对客观事物形成一定的意象,他们采用的是整体性思维,强调整体和谐,而非局部精确。相反,使用英语的人擅长于抽象思维,在思维活动过程中运用抽象的符号和语言来代替实物,强调分析性和精确性[13] 。

这样的不同源自于两种文化形成过程的不同。各民族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具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而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型文化,属于封闭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少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压力,不认为人和自然是对立的,进而悟出了“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意识[14]。所以,中国人的思维和表达模式都深受这一特点的影响。他们不以自然为客体,习惯于用和谐模糊的方式来阐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体上的完整要比细节化的分析更重要,对自我修行的重视要比和自然斗争更重要。

不同的是,早期英国和其他西方文明的发源国以海洋为生活根基。变幻无常的、严酷的海洋环境迫使西方人与大自然做激烈的斗争,也需要他们不断寻找外面的陆地世界来获取更好的生存资源。因此,征服和占用成为西方文明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传统思维模式呈现了重逻辑推理和重线性分析的特征。西方人对思维客体进行元素分析,采取逻辑化、形式化的表述,追求规则性、系统性和精确性,以便更好地征服自然[15]。

四、不同思维模式对中介语的影响

文化和思维模式之间的不对称现象造成了两种相应的语言系统之间的巨大差异。这样的差异体现在不同的方面。由于标志着语言能力的隐性系统包括三个层面:基础词汇架构,词法句法架构和语篇架构[16],本文就拟从隐形语言系统的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思维模式的不同对中介语形成的不同影响。

(一)词汇和语义系统

英语思维模式倾向于对客观世界进行有逻辑有条理的准确分析,所以英语中富有有助于语言分析的语素。例如,表达名词复数的“s”,表达过去时态的“-ed”,以及表达进行时态的“-ing”,等等。同样,英语中还充满了诸如冠词、介词、代词、关系词等等一类的小品词,以便更加准确的进行逻辑分析。不同的是,与自然和他人融合的思维习惯形成了汉语缺少形态变化、词类界限模糊、词的语法功能不固定、句法关系灵活多变等的特点。因此在中介语系统的建立过程中,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这些方面比较容易遭遇困难和犯错。

词汇和语义方面的不同还体现在同一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的不同含义方面。“红色”在汉语中表达的是喜庆和激情的意思,然而在英语国家中,“红色”往往用来指代不好的事物。这些语义方面的不同点也导致了中介语形成过程中错误的出现。“Ambition”,“Aggressive”等词彰显的是西方人对勇敢的肯定,是褒义词,但在中国的文化中这些词会给人以贬义的印象,因为东方思维强调的是和谐、谦恭。

(二)句法和语法系统

由于中国人通过意象和直觉的方式来洞察和阐述客观世界,他们往往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式来表达思维,而不采用西方式的从部分到整体的方式来分析世界。这两种思维方式导致了两种语言的不同。比如:

中文:

他 出生于 中国 上海市 黄浦区。

(He was born in China, Shanghai, Huangpu District.)

英文:He was born in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China.

在汉语中,地点状语出现的顺序从大到小,这表明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由整体到局部,而英文的顺序正好相反。

从语法角度来说,最明显的例子体现在被动语态的运用上。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往往很难习惯这一语法现象,更不用说在中介语建立的初期阶段很好地掌握它。文化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对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长期较量的过程中,西方社会往往对自然环境表现出高度的重视和崇拜,所以,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西方人往往将客体放在显著的位置。被动语态的运用正是这一发展的结果。相反,在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及“人定胜天”的思维模式往往使得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总是将自我放在首位,被动语态不是主要的表达方式。同样的例子还体现在并列代词的顺序呈现上,英语中的顺序往往是“You, he and I”, 但相应的中文顺序则是“我你他”。对于自我的位置感也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对语言的影响。

思维模式的不同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构建产生的最大影响来自于句型组合方式上的不同。例如:

中文:

冬天 到了, 春天 会 远吗?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英文: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在上述例子中,英语中的连词“if(假如)”不能缺少,否则就会出现语法上的错误。这是因为受到文化及思维模式的影响,英语是分析型的语言,对形式和规则的规范性要求很高。然而,由于汉语采用整体性思维和形象化思维,只要名词、动词等传达实义的实词出现,其句子的意思就会被毫不费力地联想出来,连接词“假如(if)”是否出现并不能影响他们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相反,如果在汉语中采用英语的表达方式,说成“如果冬天到了,那么春天还会远吗?”尽管语法上没有错误,但这种说法也会被认为是冗长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由于这样的区别,在建立中介语的过程中,说汉语的英语学习者会把汉语的思维方式带入到自己的中介语创设过程中,往往会丢掉“if”,说出汉语式的英语:“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三)语篇系统

在与环境的连续斗争过程中,人和环境的关系要么是人征服自然,要么是被自然征服,因此不会出现回旋曲折的思维方式,反而会形成一种线性的思维模式,而且表达思维的方式会直奔主题。因此,英语使用者在表达观点时,关键的主题化信息往往会放在篇章的起始处,然后再用例子和说明来支撑和解释自己的观点。相比而言,中国人由于受到“人定胜天,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人和自然直接的争斗不如人和人之间的争斗重要。因此,从自我保护的角度出发,在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中国人往往采用迂回曲折的方式,很少在篇章的开始就表明自己的观点,甚至整篇文章中都不会明显清晰的呈现自己的观点。不可避免的是,两种思维模式的不同造成了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语篇层面出现中介语错误的可能性更大,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往往会写出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的中国式英语文章。

五、对目前语言教学的启示

(一)在词汇教学中增加文化意识的培养

语言教学本质上是思维的教学。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为语言学习者多提供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比如,在教授词汇时,要把词汇背后的文化因素作为重要的内容去重视。例如,在教授词汇“dog”时,应当将中西方两种文化对于狗的不同看法作为教学的必要内容: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东西”“赖皮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说法。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不鲜,并把人比作狗。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类似的词汇还有“猫cat”、“猪pig”、“龙dragon”等动物。让学习者知道词汇在文化和思维层面上的不对称性,可以避免学习者在自己的中介语体系中留下误区甚至错误。

(二)在语法教学中注重其背后思维模式的影响

当教授一个新的语法项目时,教师除了关注语法特征以外,其背后的文化因素也应当告知学习者,以便他们形成正确的中介语系统。比如,在教授被动语态时,学习者应当接受到这样的深层知识:汉语重人称,习惯用表示人或有生命的词作主语,并且大多数以主动句的形式出现;而英语重物称,常用无生命的词汇做主语,所以多被动句。特别是在对外部世界进行客观描述和学术分析时,多用被动语态更加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在教授关系从句时要告知学习者,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所以英语句子注重形式和结构的完整。对于每一个词和分句与其他词和分句的关系都必须在形式上交代清楚,否则,句子就是不合语法的。因此,英语句子不得不使用大量的连接词、关系词和介词,把这些词和分句连接起来。而地道的汉语句子则比较少用甚至不用这些词。

(三)在语篇层面上,注重比较英汉两种思维模式对中介语的影响

英汉两种思维模式对语篇知识的影响应当成为语言学习的重要方面传授给学生。这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语篇中介语体系,正确快速解读英文语篇,也能尽早学会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写作方式。比如,汉语偏重使用重复这一词汇手段,而英语则倾向使用替代这一语法手段。汉语句子几乎可以不厌其烦地重复同一个词,而英语常常需要把汉语中重复的名词用其他词或代词替代,而且有时候这种替代几乎是强制性的。再如,好的英文文章有明确的主题段、支撑段和结尾段,每个段落往往都有明确的主题句、支撑句和结尾句。每个部分之间又用表示因果、递进、转折等关系的连接词加以过渡,使得文章内容主题清晰、表达连贯。这种注重意合的表达风格和汉语中的注重形合的风格迥然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及早并牢固地掌握这些文化差异知识,对学习者最终形成正确的中介语体系有很大的帮助。

结束语

语言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对目标语语言体系的掌握和运用,也包含着对目标语国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了解。关注两种语言中文化的不同对学习者中介语形成过程的影响,不仅能帮助学习者有效地形成语言知识体系,也能减少他们因不了解对方文化风俗而错误地运用语言知识的几率。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教学者来说,了解中介语形成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只是从单一视角研究此问题,更多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英语教育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拓展。

参考文献:

[1] Selinker L. Interlanguage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45.

[2] McCarthy M. Issues in Applied Linguis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 Labov W. The Logic of Nonstandard English[A]. Reprinted in P Giglioli (ed.), Language and Social Context[C].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90.94.

[4] Young R. Variation and the Interlanguage Hypothesis[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88(10): 281-302.

[5] Chan, Alice Y. W. Syntactic Transfer: Evidence from the Interlanguage of Hong Kong Chinese ESL Learners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Boulder, Colo.), 2004(1):56.

[6] Markus, Hazel R.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1 (2): 224.

[7] Wardhaugh R.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M].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7.

[8] Sapir E. Language[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21.

[9] Jiang 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Language[J]. ELT Journal, 2000 (4):328.

[10] Berns M. Contexts of Competenc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Non-native Contexts [M].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0.

[11] Brown 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3rd edn)[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4.

[12] Zhao Y. L.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inking Modes[J]. Educational Research (Windsor),2004(1): 24-25.

[13] Paivio A. Imagery and Synchronic Thinking[J]. Canadia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5 (3):147-149.

[14] 孙利.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与天地合德[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1):6-9.

[15] Triandis H. C.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Self-ingroup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第9篇:来自大自然的启示范文

一、对教育习俗的理解

教育习俗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经历中,对社会的理解中捕捉到的对教育的认识。什么是教育习俗,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从概念的渊源来看显然是从民俗学衍生而来,民俗学的专有名称最早出现在英国,原名为folklo,民俗(folklore)最早是指“民间传说”,后其内涵不断外延扩展,现包括很多历史遗留物。我国在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歌谣》周刊的《发刊词》中第一次运用“民俗学”一词,其实我国古代文献中早已使用了“民俗”一词,如在《礼•缁衣》中有“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之句,指民间习俗的概念,此外在《史记•孙叔熬传》、《汗书•董仲书传》、《韩非子•解老》等书籍中也出现了“民俗”字样。在我国所谓民俗是指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风俗、仪式、习惯、信仰、谚语、故事、艺术等的集合体。我国学者石中英认为:教育习俗是指由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教育方式、手段、制度、谚语、故事、诗歌、仪式等的集合体,是延绵不绝的民间教育智慧,是鲜活的教育文化遗留物。它专门涉及民间教育事项,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对儿童进行教育等[1]。可见教育习俗是人类生活中看似松散却培养着人们基本的教育信念,告诉人民基本的教育方法,使人类的教育活动变得简单、清晰,使日常教育生活成为可能的人类教育经验的结晶,是一个文化集合体。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影响个体行为内在的、深刻的东西是教育习俗,而不是教育的理念。这些隐性东西的存在,往往真正影响我们的教育行为。这些习俗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形成的。因为人随时随地都处在一个文化环境之中,扮演着满足周围人期待,自身角色认知和各种规范的言行,由此传递着人类的文明与文化,教育习俗也正是如此存续和承继到现在的。

二、当今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1.做人教育缺失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家长都具有“望子成龙”之心,但由于对人类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其在教育孩子中的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什么是教育的本质这一看似“老生常谈”但又不能避开的一个现实而严肃的话题。古今中外对这一话题的陈述不仅仅停留在对事实的展现与陈述上,更多地是包含着对其深刻内涵的价值判断与思考。因此在延续人类生命的历程中祖祖辈辈不能或缺的各色各样的家庭教育应运而生。当今现实中也不难发现有些家长为孩子的未来制定目标,甚至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些家长要求孩子只管好好读书,其他的都可放弃;有些父母替代子女做学习以外所有的事情;有些家长把孩子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夸大,用过激的语言来刺激孩子,过度的爱使孩子感受到的是无尽的压力,从而出现了“恨铁不成钢”、“急功近利”、“极端的期望”、“孩子反叛”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出现家庭教育的矛盾和误区,导致这些孩子对他人漠不关心,不会与人沟通,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心、同情心,缺乏对他人良好心理品质的欣赏和赞扬,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消沉、退缩,自暴自弃,形成自私、易冲动,好嫉妒、冷漠的个性,甚至采取轻生、自虐、自残的极其偏激和极端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变成只会学习,不会生存的、新型的“边缘人”。这不得不让我们思索和反思。其实发生在我们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教育活动并不都是按照所谓科学的教育理论一步步实现的,更多的是按照看不清,摸不透的理解和观念来进行的,而这正是我们忽视的教育习俗问题。如在一个家庭世代的性别教育往往重复着这样一个模式:“你是女孩子,应该温顺、听话”;“男孩子要勇敢、不怕苦”;这些观念存在于其成长的生存背景之中。生活中诸如“孟母三迁”的故事、“蛇与农夫的故事”等这些充满着生动寓意和教育潜在功能的习俗,不同的人凭借着自己生存文化环境而阐释和解读着,从而勾画出丰富多彩的人生底蕴。人的生存魅力不仅来自于才智,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人格和生活。家庭教育中应该通过诗歌、谚语、格言、神话等文化集合体,来传承人生路途中如何克服和战胜困难与挫折,去实现生命的价值,塑造做人的性情和道德,从而锻炼生存适应能力,为民族与社会发展带来光明和希望。

2.生存教育忽视

一个人的生存不仅需要健康的体魄,更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心理适应水平。家庭作为个体生存最长久的场所,从小培养良好的生存技能和适应教育非常重要。在历史上成功的教育习俗不断扮演着特殊“教育者”的角色,在社会群体中形成了一种朴素而难以更改的教育信念,在家庭教育中也具有广泛性和普适性。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小红帽》等著名童话故事人人熟悉,代代相传。现实生活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民间道德思想影响着社会的舆论和压力,使教育习俗更具有社会性、自觉性和地域性。令人痛心的是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这些教育习俗的功能逐渐弱化,出现了听故事不懂得其教育含义的后果,没有真正发挥出教育习俗的功能。熟知《孔融让梨》故事的儿童,在现实中并不懂得尊重父母。我们常常发现小学生不会系鞋带,中学生不会洗衣做饭,大学生还需要父母陪读才能完成学业的“中国特色”现象。多少次我国与国外儿童的假期生活体验较量中,我国孩子表现出惊人的低生存能力,使人们困惑和感叹。教育脱离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只关注学生对知识和科学的学习,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难以体现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忽视了实际生存教育。联合国制订的《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指出:“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权利”。在家庭教育中通过开展各种娱乐与游戏活动,通过我们身边的教育习俗,结合社会、学校等机构来挖掘和积极渗透各种生存意识,帮助他们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良好个性,获得能力发展。

3.家庭角色错位

在家庭教育中教育习俗的意义更多在于潜移默化,而且还附加了原先经验形成的束缚。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儿童不同的个性本身代表着不同家庭教育的痕迹与结果。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维系着尊老爱幼的家庭传统,具有正确的家庭角色和地位,反之,父母无条件地为子女服务或者家长专横造成子女胆小怕事等家庭环境,反映了父母与子女地位的错位现象。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特殊家庭暴力投诉案件呈增加的趋势。即青少年受暴力游戏、黑帮电影等不良影响,一旦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时,对身边的父母或长辈发泄情绪,进行施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今家长对独生子女唯命是从,过分溺爱,导致儿童严重缺乏责任感和道德感,失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其实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诸如《孔融让梨》、《龟兔赛跑》、《夜郎自大》等从古至今承继下来的民间教育习俗,早已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只是被很多家长忽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就缺少了家长关注积极健康的教育习俗素材并加以示范和运用,不能正确定位家庭角色和地位,而出现了“子女左右父母”或“父母包办子女一切”的不良现象。家长和子女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要多和孩子平等交流,倾听他们的真心话,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感受,充当既是家长又是朋友的角色。子女要懂得尊敬和孝敬父母,不能做到“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只有建立温馨、和谐、健康、幸福的家庭环境,才能有效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三、解决的几点建议

1.积极挖掘生活中良好的教育素材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在行为方面表现出的所谓“差生”,很多都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而导致的,而这种失败往往是家长的“双重标准”的结果。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教育素材需要我们的家长去挖掘和利用,而且家长的表率和以身作则更为重要。如待人礼貌,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表里如一,不能说谎等家长的示范作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记忆里。例如不少家长往往忽视如何管理孩子的压岁钱问题,其实这本身是渗透如何理财的非常好的生活素材,如果压岁钱数额较大,鼓励孩子适当储蓄外,也可用压岁钱购买邮票、纪念币甚至字画等兼具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的物品,这样不但能培养儿童对人文艺术的良好兴趣,还知道理财的艰难与风险,懂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再如通过《灰姑娘》、《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小红帽》、《渔夫与金鱼》等童话故事,积极渗透如何做人,做好事,好人有好报等道理,培养儿童积极的心理品质。

2.培养爱心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都会有缺乏爱心的行为表现,这并不是他们的主观动机导致,而是身心发育不完善的原因,但是如果家庭教育中不能及时给予关注,偶发的行为若形成稳固的习惯之后就难以改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一旦发现孩子有友善行为,就要及时地赞扬和鼓励孩子,受到鼓励后孩子会容易再次出现类似行为。反之,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闪光点”视而不见,则表现同样行为的频率就会降低。当孩子出现不友好行为的时候,家长要当机立断地予以制止,与孩子讲道理商量解决办法,告诉孩子错误在哪里。因为孩子有自尊心,在批评的同时维护他的自尊心是他健康成长的保证。儿童在社会群体交往中,特别是与同伴交往中,可以得到无拘无束的欢乐,还可以磨练社交能力和独立能力,否则极容易导致心理失衡,产生心理疾病。因此通过交往可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责任心、否定感,通过与大自然的花草、植物、动物和谐相处,来培养和增强孩子的爱心。但在现实中出现有些孩子因把座位让给老人而被父母责骂,想捐款被父母拒绝等令人心痛的现象,这些行为与童话、格言中的深刻寓意背道而驰,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3.积极渗透生存教育

一个人生存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生存适应的速度与生活的质量。薄弱、低下的生存能力,很难顺利完成较高水平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积极渗透各种生存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中的生存能力不仅指基本的生活适应能力和技能技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心理适应能力。所谓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即要具备了解自身特点、学会倾听和表达、认识和调节情绪、理解和支持他人、具有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言行等生存技能。北京师范大学金盛华教授认为,目前中国孩子的社会生活环境是围绕“成人本位”营造的社会而进行的。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孩子充当“学习的工具”,可选择的活动空间却越来越小。因此建议应建立一个“孩子本位”的环境。其实教育习俗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存在于生活周围。正因为如此,20世纪以来睿智的教育家、思想家们呼吁人们把目光和理智的触角伸向似乎被人遗忘的“生活世界”中,启示我们的教育要关注充满风采的教育习俗。在家庭教育中挖掘和开发教育习俗的功能,体悟“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通过童谣,诗歌,成语,传说等方式,渗透和传递人类文明与智慧,创造快乐,培养更多的自尊与信心,从而拓展活动空间,为儿童社会生存奠定扎实的基石。

4.塑造健康人格教育

人格是个体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综合,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完善和发展的心理品质。心理学意义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特点的总和,包括一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以及兴趣、爱好、声誉和尊严等,也称为个性。可见,人格既是社会化的对象,更是社会化的结果。一个人的人格教化更多根基于其成长生活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健康人格是生物进化所赋予人的本性在充分发展时所能达到的境界,是人类应该追求的价值目标。它是一种在结构上和动力上向崇高人性发展的特征,表现出人格的完整性、统一性、稳定性等特点,是人格的完备结合。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学校,社会和家长们都非常关注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孩子的人格培养更多受长辈、父母、家庭成员的示范影响。和谐的家庭人际环境;家庭成员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遇到各种变故和困难时的调控能力;家庭成员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等,都对儿童形成健康、和谐的个性品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家庭的日常琐事中始终贯穿这些教育理念:给孩子更多的发展空间;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方法;平等、公正地评价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要给孩子独立处理家庭事务的机会,安排适当的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关注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的社会属性决定集体是人格塑造的土壤,也是人格展示的舞台。团队心理是健康人格塑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影响源。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集体环境,离不开团队精神。家庭就是社会中的一个小团体,这种独特的团体教育力量,促使家庭成员具有无比的推动力或摧毁力。儿童作为一个积极发展中的社会人,家长应通过各种途径,结合学校和社会,创设有利环境,培养儿童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心,使儿童能够按照社会规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渗透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感、同情心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及时调整人格结构,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