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数学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教学设计

第1篇: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问题情境 思维 自主探究

一、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短短的40分钟下来,几乎每个孩子都明白了时与分的关系。无可否认,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二、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三、激活知识积淀,促进自主探究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识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学习内容。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学习新知识,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具备先前的知识并不意味一定能学到、学好新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首先让学生回想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思考能否把圆也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接着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评价统一,补充完善各组的思维方法。整个活动过程,通过教师激活学生的知识积淀,面对新问题自然而然地利用先前经验进行真实的认识过程,亲自体验到前后经验的对比和变化历程,心灵产生深深地震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收获。因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依靠已有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已学的知识中独立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产生新创造。

四、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教师应掌握归纳问题的策略,在众多问题中,如能筛选提炼出适合学生研究的、有助于学生自己探究、思考的问题,将对学生的自学产生关键作用。例如,教师出示习题一: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8厘米,长与宽的比是5:4,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往往将周长和按5:4分配所得的数值,误认为是长方形长与宽的值。此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按5:4分配长与宽与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使学生懂得按一定的比例分配是以它特定的、相对应的数量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习题二:一个长方体长、宽、高的比是5:4:2,它们的棱长和是44厘米,请你计算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由于学生的思维点已被激活,他们将会进行较为缜密的思考、推理,最终寻得正确的解题方案。

上述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采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假设演绎等学习手段,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促使学生全面理解、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

第2篇: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9―0063―01

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新课程理念对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提出几点看法,以便和同行探讨。

一、数学教学设计要将数学的文化价值渗透其中

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当形式多样,要注意新理念、新内容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的特殊处理。例如,算法是新课标新增加的内容,与原有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也非常密切。因此,教学设计中应将算法初步知识与函数、数列、三角、概率、实际问题等知识点进行整合。这样既符合高考试题命制的新“靓”点,可以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可以揭示数学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使教学达到必要的深度。同时,教学设计素材的选取,要注意突出算法的思想,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历回顾模仿、探索、程序框图设计、发现、操作等过程,体会算法思想的本质,而不应将算法内容单纯处理成程序语言的学习和程序设计。另外,教学素材的设计还要注意在能够与算法结合的课程内容中,融入用算法解决问题的练习,不断加深学生对算法的认识。

二、数学教学设计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时的取材

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学素材的选取首先要有助于反映相应数学内容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决不能因为形式而创设。在教学设计中,创设问题情境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展现数学的概念、结论,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反映数学的应用,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教学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时,如,函数、空间观念、向量、导数、统计、随机观念、算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价变换、函数与方程等,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同时还要重视运算、作图、推理以及计算机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但应避免过于繁杂的训练,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打好双基,发展能力。

三、教学内容组织设计要循序渐进,其内容的呈现应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教学内容组织设计要关注相关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同时,教学设计要有发展性、前瞻性,不要因为课程内容被划分成若干模块,而忽视相关内容的联系。数学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创设恰当的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其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反映数学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的认识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例如,在引入函数的一般概念时,教师应从学生已学过的具体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生活中常见的函数关系,抽象出一般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使学生逐步理解函数的概念。

第3篇: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一、掩盖了思维环节的问题

教学设计中的问题首先应当是一个“初始问题”,即那些可能导致数学知识(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方法甚至思想,观念)产生的问题。

通常,面对着一个课题,会想到很多问题。例如,在变量与函数一节中,对于“函数的概念”我们就会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1什么是函数,函数的定义是什么?

问题2函数的定义是怎样得到的?

其实,这两个问题都不是导致函数概念产生的初始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只能产生在函数概念形成以后,至少只能产生于出现了建立函数概念的意识之后。试问:在函数概念课上,学生面对教师提出的:“什么是函数”的问题,除了静下心来准备听教师讲解,或是急着翻开书本看现成的答案以外,又能做些什么呢?因此,以上述问题为起点的教学设计就必然会掩盖数学思维过程。

让我们看一下以问题2为起点,进行了若干教学法加工后的教案(节选);

第一步让学生分别指出下面例子中的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表达方式:

以每小时60km匀速前进的火车,所行驶过的路程和时间;

每张电影票价10元,票房总收入与出售的电影票张数;

弹簧原长10cm,伸长长度与所挂重物的关系 。

第二步找出上述各例中二变量关系的共同属性(略)

第三步抽象出共同属性之间的各种假设(略)

让学生用变式对假设进行检验,以确定其本质属性。

第四步让学生举例,将上述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概括形成函数概念,并用定义表示。

事实上,学生只是教师各项指令机械的执行者,因而不能形成深刻而主动的思维活动。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问题2并不是形成函数概念的初始问题,因而它无法为促使函数概念产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动力。

二、初始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起点

为了充分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应该把促使教学发现活动起动的初始问题选为教学的起点。例如,在有关函数的概念的教学中,就应该把下述问题当作教学的起点:

问题3 是什么因素促使我们建立函数概念的?

这样形成的教学设计就在上述教案的基础上增加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1.提出初始问题。出于防洪灌溉的需要,需要知道某水库的实际储水量,你能给出一个简便易行的测量储水量的方法吗?具体的应该做那些工作?

学生容易知道,直接测量水库储水量是困难的,但是,测量水库在某一点的水深却是容易的。那么,能不能通过测量水深来间接的测量储水量呢?

通过对以上问题(及类似问题)的讨论,让学生理解建立函数关系的目的,产生建立函数概念的意识。

2.揭示函数概念的内涵。当然,并不是两个互不相关的变量都可以做到用其中的一个来表示另一个的。这样就有了问题4。

问题4当两个变量具有什么样的联系时,才能实现用一个变量表示另一个变量的目的呢?

这样,在问题4的指引下,寻求函数本质属性的活动就可以展开了(这里的本质是由活动的目的――“用一个变量来表达另一个变量”――决定的),于是学生就可以利用其原有的认知结构来进行建构函数概念的活动,从而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三、初始问题的作用

初始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口,确定了一个好的方向,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找到了一个载体,也为数学课找到了一个好的结构,使数学课成为解决初始问题的活动。

请看下面关于合并同类项教学的设计方案:

1.提出问题:求多项式-4a b+2a b-7a b的值,其中a =3 ,b =-2.

学生在直接代入求值的解法中发现要多次计算a b。

提出问题:能不能使解题过程简捷些?得到思路:把a b看成整体,即先计算a b的值再代入(解略)。

再问:能不能使上面的解题过程再简化呢?学生发现;-4a b,2a b, -7a b三项中的字母部分完全相同,于是用表示a b,那么原式即为: -4+2-7。根据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上式可以化简为:(-4+2-7)= 9=9a b。然后再代入计算,即先合并,再计算。至此学生以发现了合并同类项法则。

2.揭示同类项概念的内涵。首先提出如下问题:当a =-2时,计算3a -5a +9a -4a+1的值。

(1)怎样才能得到简捷的解法?(2)为什么能把3a ,9a ,-4a 合并处理呢?为什么不能把a与a 合并处理呢?(3)那么什么样的项才能“合并”呢?(字母部分完全相同)(4)什么叫做“字母部分完全相同”呢?(5)为什么要求字母部分完全相同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字母部分表示同一个数)

3.课堂练习:把下列式中可以合并的项尽可能地合并起来,并对解题过程进行讨论(哪些项可以合并?判别标准是什么?怎样合并?题目略)。

4.小结:概括并给出同类项的定义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5.练习(略)

第4篇: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化设计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开放性强,知识点分散,在教学时如果缺乏计划,会导致知识体系的零散,不能形成体系,这对于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是十分不利的。同时,新课标的大力推广也给教学自主创造留下了极大的空间,所以教师要学会深入研读教材,积极掌握科学教学设计方法。

一、深入研读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本源,把握教材内容,灵活应用,才能描绘出教学设计的基本脉络。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是根据教材一步一步安排教学内容,看似是对教材的绝对熟悉和遵从,实际上是对教材把握不到位的表现,缺乏灵活变通。

深入研读教材首先要对教材的大致体系作了解,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主要分为四大类: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在一年级上册至六年级下册教材中,部分或者全部包含这四部分的内容,我们了解教材内容后,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打散重组,把相关内容归类教学,以形成知识系统。其次,把握教材重点。教材内容的重点是支撑教学内容的“中心”,其他的教学内容都是在此基础上发散而来,所以在研读教材把握整体架构后,要搞清楚教材的重点内容,以提高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的整体效率。例如“数与计算”是整个小学教材的重点,数与计算又分为整数计算、小数计算和分数计算三部分,再向深层分析,整数计算又是重点,所以要把整数计算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着重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发散开来。

二、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是第一步,它是教学的指向标,决定了教学的大致方向和教学方法。设定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才能构建优秀的教学计划,引导教学高效进行。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才能称之为合理呢?笔者认为,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参考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可以作为一门课程整体的教学框架。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普遍特征体现,尽管每个教师各自面对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思想有所不同,即具有特殊性,但是遵从教学的大致方向,就能实现教学基本目标,再结合各自不同教学特点,进一步提高教学整体质量。《2015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这一大体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公平性原则。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尽相同,但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发展的机会,所以教学方法首先要适合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其次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对应的教学方法补充。

(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在各自的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相同,所以设定教学目标不能一概而论。数学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先天的智力因素以及后天的学习方法都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老师不能通过教学改变学生的智力情况,但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加减法时,最多能掌握二十以内整数的加减法,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就不能要求学生能够计算分数加减法,即使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掌握,但是这并不符合教学普遍性的要求。

那么如何有效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呢?首先,需要老师与学生多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的疑惑与需求。其次教师在评阅学生的作业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答案的正确与否,还要透过学生的作业情况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总结归纳出普遍的优点与缺点,再据此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

在现代教学中,教学主要有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这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教学的有机整体。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可见,在组织教学四要素时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放在首位,围绕学生的发展要求、学习需求、学习情况展开教学;教师要摆正角色,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灵活应用教学方法,使教学由知识的单向灌输转变为知识的双向传输;教学媒体应用要合理,它应当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出现,协助教师更高效灵活的完成教学,而不是“喧宾夺主”,成为课堂教学的唯一途径。

四、客观、全面设定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第5篇: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事实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能力尚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生是没有能力自己定出学习目标的,当然更无法确定学习的重点,如没有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时就没有目的,没有重点,更谈不上通过学习达到预定的目标了。因此,为了使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目的性,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给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二、情境引入,贴近生活,增强趣味,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高于现实”,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如果脱离生活现实谈数学,数学给人感觉往往是枯燥的、抽象的。因此,在新课引人时,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精心设问,一方面是学生关心的话题,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而趣味性的知识总能吸引人,趣味性的问题总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层次的思考。在新课引人时,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史或其他有趣的知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提高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四、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2.设计开放题(题目的条件不充分,结论有多种性)需要学生通过多向度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解答出来,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五、注重教学反馈与矫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发展非智因素

板演是学生暴露思维过程的重要渠道。对学生板演中暴露出来的错误,教师不仅要指出其错误所在,还要正确分析产生各种错误的原因,指出应该怎样纠正错误,并在下次板演或作业中有意安排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及时矫正。而其他同学则采用学习小组内交换批改,然后一帮一、手把手的方式加以矫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我检查评价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认识自己思维正确与否及其将错误的思维方式及时矫正,每堂课的问题当场得到解决,不留余患。这种小组内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师生换位的方式,是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方法。学生互教互学,能者为师,既能提高学生成绩,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有专长的学生得以发挥,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从同学处得到比在老师那里更大更及时的帮助。并有助于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自我意识;不仅改善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六、重视课堂教学形式,寓教于乐

教师就教学内容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助推器,只要有学习兴趣,再困难、再枯燥的学习活动他们也会乐此不疲,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才能乐在其中,达到乐的境界。而游戏活动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因此,应将知识游戏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这样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

第6篇: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设计;基本规律;教育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2-0050-04

数学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活动的教与学,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问题情景相联系的,在问题情景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景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从而使学习者更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的建构。学生的数学知识建构离不开数学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更需要在科学的教学活动引导下,使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经历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并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生成新知识。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景开始的,并以解决情景中的问题为目的。数学问题情景更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目的在于揭示事物的实质或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打破学习主体已有的认知平衡,唤起学生的情趣和思维,使其进入真正的 学习活动之中。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单向灌输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自主式有意义的学习设计优质的课堂活动。优质的课堂活动设计不仅有利于新认知的生成,更主要的是能够改造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优质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实现学生有意义学习的有效途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使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学会学习。纵观新课程改革以来各个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都在设计教学活动方面较以往的教材有了较大的进步。现实而有趣的情景、活动比比皆是,似乎教学中教师照搬课本就可以了,其实不然 。一则为什么教材设置这样的活动情景,教师知之甚少,不能很好地把握和灵活运用,二则受教师认知结构、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完全照搬教材中的“做一做”、“议一议”等活动设计,课堂生成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样,我们有必要整合教材,对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实施“再创造”,最终创生更符合教学现实的优质的课堂活动设计。

数学活动是含有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甚至学习情感的活动,数学课堂活动设计就是为了实现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目标,依据现代数学教育思想、数学新课程理念、数学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托数学教材的内容主题和特点,运用教与学的原理来策划、设计课堂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的过程。它具有设计的一般特性,又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

设计优秀的数学课堂活动应具备哪些基础,遵从哪些原则呢?

一、全面了解数学的本质,建立正确的数学观

欧内斯特(P.Ernest)说:“数学教学的问题并不在于教学的最好的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数学是什么。如果不正视数学的本质问题,便解决不了关于教学上的争议”。蔡圣宏说:“同一个教学内容,可以有多种教学设计。毋庸置疑,每一种新设计都在探求教学的更好方式,但数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不在于教学的更好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所教内容的数学本质是什么。教学为什么这样安排,而不那么安排,首先是由所教内容的数学本质决定的,虽然它不是惟一的决定因素”。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对课程标准要求的四个学习领域进行分析,吃透数学内容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个教师的数学观对其教学行为会产生直接影响。如:若把数学理解为思维科学,就会在教学中偏重于思维训练;若把数学理解为工具学科,就会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个设计或一节课应体现什么样的数学观,这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渗透不同的数学观。有的内容可能蕴含更多的人文色彩,就应充分解释这种精神,体现人文主义数学观;有的内容其知识的产生过程包含着重要思想方法,就应设计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现动态的数学观。更多的内容则要求体现全面的数学观,提倡科学、人文并重的静态与动态结合,教学过程是“结果型”与“过程型”的复合。所以,教师应该有全面的数学观。

二、正确的教育观

对学习理论产生影响的心理学派主要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情景认知理论。虽然,随着人类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对学习本质的认识也不断加深,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和现代的教育心理理论更能揭示学习认识论的本质;但是,作为特定历史的产物,每一种理论都对推动教育心理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教学实践产生了强大的拉力。因此,应该说这些理论都有积极、合理的因素。所以,应当全面审视各种教育理论,对传统的教育理论并由此产生的教育观不能完全摒弃,应从中汲取适合当代教育的合理成分,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不同的理论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指导思想。 譬如,数学概念和命题教学,宜用情景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思想;解题教学宜用认知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作指导思想。而整个设计和实施应当以现代教育观念为主导,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作为教的主体,使教师和学生在这双重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和谐并存、共同发展。

三、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强调改变以往学生过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着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要基于“关注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等原则,为学生设计多元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课堂生成”留有空间,真正在课堂教学实践层面落实新课改理念,探索不同课型师生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切实提高中学数学常态课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以关注学生发展为课堂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生成,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和态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使课堂成为和谐的课堂、智慧生长的课堂。

(二)呈现形式和内容应是开放和多元的

课堂是最复杂的实验室之一,课堂活动设计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需要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现实,深入分析相关教材,深入了解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富有个性的课堂活动。活动设计的呈现形式是开放和多元的,可以是一节完整的课堂设计,可以是一个课堂活动设计的片段,也可以是一个特定的活动情景设计,也可能是一个数学实验活动设计,必要时可适时、恰当地采用多媒体手段呈现。

(三)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动力,反思是师生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反思促进人发展,学无定律,教无定法。师生都要养成及时反思的良好习惯。

四、合理拟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或质量规格。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创设高效的课堂活动需拟定合理的教学日标。

(一)注意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课程目标是围绕教育目标所制定的学科教育总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目标是教学设计的依据,教学目标应与课程目标保持一致,这种一致性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偏离课程目标的教学设计是没有多大效度的。

(二)注意教学目标的准确性

教学目标的准确性是指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行性、层次性、可评价性。 其一,教学目标应是可行的,在拟定教学目标时还应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学习风格、认知需求。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二,教学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因为一方面,对不同知识的学习结果有不同要求,这是由知识在学科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另一方面, 不同的学生在相同的教学环境、时间内,不可能达到完全相同的学习水平,这是由学生个体的差异所决定的, 因而应该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学习结果。因此,一堂课应展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其三,教学目标应该是可以评价的。在新课程下,教学目标通常分为行为目标和过程目标。行为目标只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行为目标主要适用于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要求。行为目标是可以测量评价的。过程性目标是指对伴随数学活动过程的体验性知识的要求,过程性目标一般不容易测量,而主要是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即通过观察学生是否有积极的学习心向,能否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质疑,提出问题,拓展问题,进行反思等表现来评价是否达成目标。

(三)注意教学目标的主体性

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目标任务的设置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现实。

(四)注意教学目标的多维性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有多维取向,既有认知目标也有情感目标;既有行为目标也有过程目标。一个教学设计只围绕某一种单纯目标展开,势必造成教学资源浪费。例如,数学能力既包括对整个数学认知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监视、控制、调控和反思的数学元能力,也包括在不同认知任务、不同认知阶段都存在的认知能力,如阅读能力、数学概括能力、数学变换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等共通任务能力,还包括针对特定任务与活动密切相关的能力。例如,数学解题能力包括模式识别能力、合理表征问题能力、连续推理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包括信息数据收集能力、 信息数据分析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学交流能力。作为一堂课,教学目标不可能涉及所有能力,但要有主旨倾向,以何种能力为主、以何种能力为辅要有明确的意向。一般情况下,培养数学元能力和共通任务能力应是常设目标,对于特定任务能力,它只是在某种特定任务中显得活跃。因此,教学内容不同,其能力目标的选择与定位也应该不同。

(五)注意教学目标的生成性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要求尽量对教学的可能发展情况作出预测,设计出备用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即使出现没有预料的情形,教师也应因势利导,而不应简单地否定学生的回答,强硬的阻断学生的思维,将其拉回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上来。教学中应允许也应出现生成性目标。

五、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认知现状

认知主义指出教师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学习态度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两个现实, 即学生的的客观现实(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和从其他学科中学习到的经验)和学生的数学现实(学生已有的反映客观世界的各种数学概念、运算方法、数学规律和知识结构)。数学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充分利用学生的客观现实,不断丰富和扩展学生的数学现实,使其达到既定的水平。维果茨基认为,教师应分析并估计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即教学要求与学生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独自达到的水平之间有多大差距。这样,学习任务就不会因为容易而使学生厌倦,也不会因为太复杂而令学生望而生畏。

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的活动和手段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并没有很严格的界限,对一堂课来说不妨统称为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择除了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而变化,同时还要根据教师的个性特点、学识能力特长、教学环境和技术手段等因素扬长避短。

值得强调的是,教学中应克服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和机械化。譬如,在定理证明课型中,如果采用教学模式“问题情景――发现命题――证明命题――命题应用”,那么在“问题情景――发现命题”阶段可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发现命题――证明命题”阶段可采用探究式也可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教学;在“证明命题――命题应用”阶段又可分为模仿练习和问题解决两种不同层次,相应也就选用 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七、合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不仅指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或媒体中的数学知识准确、系统的展示;以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的使用教辅材料,揭示该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分析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知识体系;或是充分利用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技术和其他学科资源。更应注意挖掘学生外显知识背后的背景知识、整合外显知识的逻辑知识、过程性知识,以及隐藏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的理性精神和数学的文化内涵。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否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学习的最佳场所。 这样的课堂活动才是合理的、高效的。

总之,课堂活动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课堂活动设计必须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指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和认知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课堂活动设计必须基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突出越是基本的越是最重要的,活动内容要既简约又有一定的相关性。

3.课堂教学设计要基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同时,应尽可能有利于学生在高认知状态下学习。

4.课堂教学设计要基于揭示数学概念、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文化的作用。

5.课堂教学设计要基于问题驱动教学,创设明确的问题和问题情境,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尽可能真实的事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课堂教学设计要基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学”为设计主线,使学生能主动进入学习活动。

第7篇: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教学设计 中专数学 目标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推进,新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进行。在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最为关注的是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作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简单通俗地讲,就是你想把学生带到哪里去?你怎样将学生带到那里去?你这样做能将学生带到那里去吗?也就是说,教材设计是在实施教学之前就要对目标、过程和评价作出的构想与设计安排。落实到具体环节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在备课活动中要备学生、备目标、备任务、备过程和备评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课程由于教学理念的变化、教材系统的变化、培养目标的变化,因而,对中专数学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就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教学设计应在教学的动态变化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本文试图从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出发,研究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是找准教学的真正起点

课堂教学活动从什么地方入手,课堂教学活动展开的起点是什么?我们一般的都是从教材的逻辑体系上去考虑这个问题,而不是从学生头脑中的真正基础考虑问题。一是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能凭直觉凭经验想当然办事,要沉下心来扎实工作,认真钻研教材,切实找到教学的真正起点,切实“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搞清楚孩子们到底是怎样学习的?已有的认识结构中知识是用什么方式组合的,已有的相关经验是什么?用什么认知方式?有什么思维特点?在思维遇到困难时更多地是采取什么策略。二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学过多,掩盖了学生的差异,特别是教学起点的差异。三是教学设计要关注部分超前学习的学生,既要鼓励他们超前学习,又要设计恰当的问题以引发更深刻、更广泛和多角度、多层面的思维。3

二、教学设计要强化目标意识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课堂教学曾一度出现不问效率、不讲质量的无序状态,表面上看,课堂上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质上是虚假的“繁荣”。究其原因,虽然主客观因素都有,但最直接的莫过于教学目标不明确,目标意识不强。

1.预设目标既有相对稳定性也有变动性。教学设计的目标是预设目标,预设目标与课堂的实际进程很可能不相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修定,即随着教学过程的变化会产生新的目标(生成目标),但预设目标还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调控作用的目标,这是毫无疑义的。

第8篇: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既要有艺术性,又要有科学性,这样才能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而设计的一套系统过程。它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落实教学理念和指导教学行为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策划师生学习互动活动;它也是一门艺术,必须融入设计者的丰富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生成的可能,设计出有效的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找准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以分散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一)处理好四维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四维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组织好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二、制定明确的具体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更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参考标准。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知识经验,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并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应该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发展哪方面的情感与态度。

三、研究设计教学步骤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条理性决定了教师教学步骤设计的重要性。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迁移和学习知识的转化。教学步骤的设计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进展。设计教学步骤时,应该从多方面考虑,如学生学习了的知识、掌握知识的水平和学习方法等。

四、对难点逐步分解,慢慢深入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式,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开发智慧、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更是实现教学目的关键环节。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有其重点与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关于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众多,具体还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与教材内容而定。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难点逐步地分解,教学难度应该要有梯度,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思考,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找准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自主探究。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究性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重点。对于教材中那些后继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本来就应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创设有效的探索场,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索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开发,要勇于创新,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情况下,不断创设行之有效的探索场。

(二)合作交流。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通常组建研究小组,按一定的方案,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尤其是生生互动,对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要合理设计合作交流活动,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他人帮助时,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处,在知识易混淆处,在概念、公式、规律的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对合作交流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测与估计,为他们预设好通道,预留足时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脑,同学们随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学就到前边,在正确用“数对”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后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后,电脑上会出现一句祝福的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

(一) 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二)组织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选择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