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

语文教学的困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的困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教学的困惑

第1篇: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高职语文;困惑;教改实践

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明确提出,要“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也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职业教育要从职业出发,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是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最新提法。

培养高端技能型职业人才,归根结底要落实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职业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胜任该项工作以及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它是完成某种任务或胜任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职业能力的高低也影响着人的发展和创造,个体的职业能力越强,各种能力越是综合发展,就越能促进人在职业活动中的创造和发展,就越能取得较好的工作绩效和业绩,越能给个人带来职业成就感。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放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各学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上,在教材的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很多的成绩。而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却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首先是如何为高职语文课程定位的问题。

对高职语文的定位,专家和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认识上存在着极大分歧:有的学者坚持人文性和审美性,有的学者坚持应用性、实用性。

前者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探讨高职语文的社会价值,他们主张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认为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现在的大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写作水平低下,如果只重视专业素质教育,欠缺人文素质教育,最终只能成为人们所说的“机器人”、“单面人”、“工具人”。这多少为语文教学的生存找到了一些依据,但是,到目前为止,据我所知,我们的教育行政各级机构还没有相关的政策或指导性文件来指导和保证高职语文这门课程的开设。

后者从语文能力培养角度探讨语文的实用价值,他们主张语文课作为基础文化课应为专业服务,认为语文课应以实用写作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事实上这已经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探讨了,很多高等职业教育,以面向基层培养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专业的教育目标,所有的课程均是按照实用型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的具体能力要求来进行组织和安排的,或者说是按照完成相关工作任务需要的能力模块来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在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中,高职院校开设“语文”或“大学语文”课有什么用处,语文课直接改为“实用语文”课或“应用文写作”课,直接按照写作任务进行模块教学。

其次是语文课程的开设和教材体系如何构建的问题。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语文课程定位不统一,目前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开设情况也很复杂。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中该不该开设,该承担什么任务,这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般文科类的高职院校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一般开设一个学期,总课时数在60-80课时,每周4课时。工科类的高职院校重视职业能力,一般开设“实用语文”课或“应用文写作”课,课时数则多少不一:有的工科院校语文课程已经被边缘化了,语文课程的开设随意性很大,成为专业课程课时补缺的课,专业课程少语文课时就多,课时数在60课时左右,专业课程多语文课时就少,课时数在30课时左右,有的学校干脆就没有语文课。

语文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材编写体系也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很多院校使用的是自编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比如,有的按照文学发展脉络的线索构建教材体系,有的以选篇为主要构建方式,有的用人文主题组成单元,有的分阅读、口语、应用文写作模块,有的依应用文体裁分类……

语文课程定位不确定,课程体系混乱,语文教改就没有固定的方向。目前高职语文课程所进行的种种探索都是比较盲目的,零碎的,不系统的,个人行为或者以校为单位的几个人行为,没有形成合力,也没能达到专家或院校一致的认可。如果能够统一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语文教改的步伐也许会迈得更稳、更快,达到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服务、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效果。

第三,介绍我校高职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我们学院高职语文课程的名称原来叫“实用语文”,开设一个学期,每周2课时,共计30课时左右。现在改为“大学语文”,工科专业32课时,艺术专业和经管专业60课时。学校给语文课的定位是:结合专业特点,为学生专业学习服务,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我们对高职语文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1)在加强高职语文课程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主导思想指导下,我们对劳动力市场和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了调研、分析。

(2)参照行业、岗位用人标准和要求,结合我院学生所学专业研究并确定了课程教学目标,构建了课程体系,优化了课程内容,设计了教学方案。

(3)根据调研结果和教改方案,按照学制和专业分别制订了六个课标。它们是三年制高职工科类“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三年制艺术类“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三年制经管类“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五年制高职工科艺术类“阅读与写作1-4”课程标准、五年制高职经管类“阅读与写作1-4”课程标准和五年制高职经管类“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4)确立了为专业服务的教学模式。内容上,对每一个教学单元,我们从学习内容、学习标准、学习建议、对学生评价、教学建议、课时数六个维度做了具体要求,所选范文或范例尽量与我们学院的所开设的专业相结合。教学上,我们设计了“知识理论+练习实践+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融入练习实践过程中,从而实现高职语文教学目标。

第2篇: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

一、课堂上的时间不够用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学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会产生拖堂现象,那我们如何去完成教学计划,识字能力又怎么样培养?

那就必须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让课堂的时间浪费掉,教师们必须控制好时间,避免迟到,防止外界干扰,减少维持课堂纪律,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重要的事情,是要花很多时间去学的,但不是可以随便浪费的。

我们还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将最感兴趣的话题或文中的重点问题提出来讨论,而其它的问题可放在课后与学生单独交流,或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再交给老师,对于较为精彩的话语可展览在语文学习园地内。

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但学生自己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即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

在课堂活动前,先明确分工,再合作。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

在合作学习的内容中,要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发现,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中去。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指导,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合作学习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三、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靠自己个人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

新课程里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就要靠教师集体能力的发挥,就需要更多人,更大的空间,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那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而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其次,就是学会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协调一致;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学生成绩,还要多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搞提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四、不学语法,语文教师在课堂怎样培养“语感”

谈到语文教学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不仅仅地掌握知识和笼统地提高能力。不少人感慨,“耗时多,收益少”。重视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基础知识,那不学语法知识,“语感”又怎么样培养?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就突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可以通过吟诵法,让学生利用读书的语气感悟,主要通过学生,老师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进行对比,而产生共鸣;也可以进行教学情境法,来让学生感悟,主要通过教学内容,精心布置情境,让学生们都能融洽到情景中;还可以利用传授的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思维里产生感悟。

五、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行为,那如何去备好课

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然而,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教师转为合作者,那么一堂课,教师如何去备课,如何去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去主动寻找问题。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由权威变成合作者,那么教师跟学生是平等关系,在学习中,备课中,可以去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根据学生的学习个性去发现问题,通过课堂的组织,并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产生兴趣与个性,这样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化,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找问题,可以同学提,老师提,再一起解决;还可以通过利用学生最感兴趣的字、词、句、画等入手,让学生产生兴趣,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六、课堂新用语的运用机械化,从教材难引到实践

新课改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要以教材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和社会,然而就在课堂中经常出现一句课堂口头语“你们读懂了什么”,从这句话中,我们就知道还是不能走出“教教材”,新课程的教材,使我们在课堂提问下,学生无语。

我们是想让学生弄懂教材,并从教材中引发到现在生活中去,而往往教师们还是拘谨于教材,不敢突破。还由于学生在现在生活的阅历和社会接触较少,读课外图书也有限,也很难去领悟教材,甚至一些关键词、句难以表现出来。

真正树立为学生而教,根据学情而教,使学生读有所感,思有所启,练有所得,学有所获,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场所。

第3篇: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思想的确立;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语文考查;导向方向

语文教育教学是我们所有教育教学的基础问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养成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基础。近几年来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改革呼声很高,涉及的方面也很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许多的优秀语文教师也能够融会其他改革方法,逐步形成了自己各具特色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路。高中语文教学,也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使之更加适合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学习基础。

在高中的各种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学是最迫切需要改革的,但也是改革成效难以在短时间内体现的。我们知道现在高中阶段的各种学习补习班遍地都是,而学生进行补习的重要科目主要集中在数理化方面,对语文进行补习的少之又少。所以,高中的语文教师必须首先进行探索,寻找高中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能够根据问题寻找思路,逐步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让学生热爱语文,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那么,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呢?我从多年的教学实际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主要从教学思想和学习内容上指出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需要采取的相应措施。

语文教师必须要更新自己的思想,努力研究现代化高中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语文教学的自我封闭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水平的发展,单纯地学习语文,将语文和学生的社会生活隔离开来,这种行为往往导致学生对语文并不喜欢,失去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多的语文教师仍然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非常单调,教学过程固定,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艺术,学生只是简单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忽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不高。高中语文教师为了应付高考而采取了题海战术,这种方法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分数,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简单的、机械的记忆,而忽视学生真正的学习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真正内涵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对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和内涵进行新的认识。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语文绝不是一般的学习工具,语言是我们人类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我们思维的体现,是人类特有文化的代码,所以,语文教学应该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应该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能力,更好地认识我们灿烂辉煌的文明,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语文教学应该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内涵即可,而是要培养他们继续学习和将来踏入社会自谋职业所具备的语文能力,高中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绝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个标签,它理应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语文教学不应是孤立的、封闭的,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语文学习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让学生知道语文在将来生活中的作用。

语文教学内容也存在着简单、落后的问题,很多教师还在采取简单的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基础能力抓起。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采取各种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学会听,并能理解所听到内容的含义;能够合理说出自己的想法;能够广泛地阅读,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能够写出好的文章,认真书写。我在课堂教学实际中非常注重这些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把这四个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简单孤立进行的,而是融合进行的,只要学生语文基础能力扎实,相信会为他们将来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第4篇: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困惑 反思

教而知惑,惑而思进。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必将引起教师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1、教师自身的原因。

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激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呢?

2、学生自身的原因。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3、学习语文的渠道过于单一,学习的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语文课本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练习挤占了学生们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语文学习成了识记、诵背、练习、考试……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喜欢吗?学生会感兴趣吗?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反思的问题。

1、以趣激趣。

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必须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着学生。教师的兴趣必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激情必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2、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气,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涟漪,这是在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社区的变化,体验社区人民的生活,这也是在学习语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同样也是在学习语文。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的想象思维没有得到较好地发展

爱想象,爱幻想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总是喜欢用独特的想象去描绘五彩斑斓的世界,总能在想象中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生活的美妙。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的想象思维开始变的迟缓,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不喜欢想象。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再热衷于想象呢?

1、想象时间和机会的缺失导致了学生想象思维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想象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想象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有足够想象的时间和想象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给予学生充分想象的时间了吗?给予他们充分想象的机会了吗?为了追求高分,我们挤占了学生太多的课余活动时间,挤占了学生想象的时间。没有充分的想象时间,学生的想象思维会得到发展吗?

科学、音乐、美术等课程对于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这些课程往往被挤占,尤其是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这种现象更为严重。没有充分想象的机会,怎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想象能力呢?

2、“标准化”的评价限制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为了让学生快捷、准确地掌握知识,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们总是以一些现成的、常规的思维去引导学生,害怕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害怕学生出错,影响分数。很多时候,教师总是对参考书爱不释手,总是热衷于“标准答案”,一切唯书是从。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书犹如一把矩尺,限制了教师的思维,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的想象思维会获得发展吗?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呢?

1、创设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学生的学习、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而是要获得全面的发展。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能力来换取学生分数的提高。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学生的思维会随着科学家的大胆想象而任意驰骋;音乐课上,优美、激昂的旋律会激起学生无限的遐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妙的乐池中;美术课上,伴随着学生画笔的飞舞,学生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感受艺术的快乐,感悟艺术的真谛……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学生与生俱来就有想象的能力,我们要善于保护并不断培养他们的想象力。鼓励是帮助学生获得自信的最好方法。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学生就会信心十足,就会喜欢上想象。而想象又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获,更多的快乐,他们便会更加乐此不疲。

第5篇: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困惑;转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56-02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总体呈现了良好的态势,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与困惑。下面这篇文章就是来分析小学语文在课改过程中所存在的困惑以及我们今后要如何转向的问题。

1.困惑

1.1教师的课程改革观念有一定的滞后性和一定的缺位性。滞后性的体现:现在推崇的一些比较有权威性的观念的确对许多的西方先进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这些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不适合中国的教育发展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在形式上虽然阵势很大,但是缺少适合国情发展的教育理念。所以我们应该寻找并打造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教育理念。缺位性的体现: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教师还不能完全适应课程改革的新内容,还是像以前一样的教书模式,按照课程给定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给学生讲授知识,在这种教师"教"为主体填鸭式的教学情况下,不能很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处于被动地位,长此以往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智力水平的提高。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教师对语文课改理解的不够透彻,没有随着课改而进行观念的更新。

1.2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育人能力有待提高。综合素质的体现: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不单单是需要教师有很好的文学功底,对教师的各个方面其实都有很大的要求。这里所说的各个方面其实就是一种综合能力,尤其是在面临小学生的时候,要清楚的知道他们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高、文化底蕴没有那么深厚,这时候就是老师发挥自己综合能力的时候,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师的综合能力其实是和课堂的学习氛围成一个正相关的关系的。教师的综合能力对学生有着极大的感染力。能力越高,感染能力越强,反之,亦然。但是往往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没有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教学,而且对教材的理解也很肤浅,所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势在必行。

在育人方面的体现:虽然语文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展开,但是就实际调查结果来看,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那么顺利,教师单纯的知识灌输,的确体现了教书这一概念,但是在育人这方面却没有很好的体现,这种教学方法极大的束缚住了学生的思维,扭曲了课程改革的本质"学会让学生学习",而且就语文这个科目来看,语文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科目,需要的就是孩子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然而现实却没有让孩子在学习中得到很好的成长。

1.3评价机制非常单一。传统的教学观念对人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科举考试制度仿佛早已融合于中华民族的血液当中。人们习惯上以成绩来评价一个人。殊不知这种方式是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就语文这个学科来看,该学科无论从哪些方面都可以看出它的灵活性,强的灵活性决定了它的评价机制也可以是多样的灵活的。所以教师应该创新评价机制,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转向

2.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理念。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固然好,但是终究是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我们可以合理借鉴他们教育思想与我国国情相符的地方,在借鉴的同时也要注意创新,促进教育理念更快的融入到我国的教学实践当中,通过灵活创新的教育理念,打造一批具有先进教育思想的人,促进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

2.2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当代学生的教育观。老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并且在面对学生的过程中,要清楚的知道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老师应该差别的对待,发展学生的差异性,尊重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

2.3关注教师的成长,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总是一昧的强调对学生的培养,面对新课改,教师也应该给予培养。当然,因为他们是第一次经历课改,往往学校会比较重视。

但是老教师也应该关注,部分老教师早已熟悉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思维固化,表面上学习、接受,但是在课堂上往往难有改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应该不仅仅注重教师素养,还要注重教师的教育智慧培训,尤其是小学语文老师,在孩子思想上扮演着很重要的启蒙者的角色,所以对教师进行培训势在必行。

2.4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单一的评价机制束缚住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是语文学科。我们在新课改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我们在面临新课改的过程中,应该学会反思,完善好我们的评价机制,不要让单一的试卷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应该综合学生的各个方面来考虑学生的情况。

第6篇: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

正找到出路。

关键词:语文课改 人文教育 应试教育 课堂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214-01

最近几年来,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力量逐渐壮大,呼吁语文课改的浪潮也是一浪更比一浪高。在这场改革之风刮得遍地开花情景下,新教材业已全面实施,参与改革的人员也日益增加。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已是一个历史上的飞跃。但怎么改呢?要把握什么原则呢?具体来说:一是方向原则,教材改革要同时代接轨;二是科学原则,也就是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要有正确性,合理性;三是统筹原则和创新原则;四是教学原则,这一点很重要,就是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教材要有可教性,感染性。就简单来说,只需用叶圣陶老先生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养成良好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从这一点上理解就是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具体的来说,也就是在三维目标的培养下,开拓一条道路,对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视。至于能否找到一个方法,开拓出一条道路,存在着许多变数,现在还远远不是额手称快的时候。

1 应试教育的泥淖与语文教育的苦苦挣扎

语文教育为什么会问题成堆,积重难返?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是“考试”这个指挥棒在起作用,考试是一种人才选择机制,而从根本上说,考试并不是最可靠的办法,而是实践。但实践相比考试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如:条件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的实践,就不具有可比性,再有实践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检验,所以不能取代考试。在目前素质教育的逐渐推广之下,考试被普遍地运行着,并将在较长时间内不会被其他更好的形式来取代,这就极大地阻碍了教育的正常发展,也把语文教育推向了水深火热的境地。首先,就是近年来的习题越来越繁琐,越来越苛刻,已经连语言学家都难免瞠目结舌的地步。比如,报上披露说考“翁”字有多少义项,解释“灰溜溜”是什么意思,这样刁钻的题目随处可见。其次,教师对课文的肢解,支离破碎答题时非此即彼,死扣死划,哪里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再次,在素质教育的表象图景掩盖下的是日益激烈的升学竞争。这种竞争随着教育功利化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不断深化地向学生延伸,制造着新的起点不平等和机会不平等。基于以上原因,使语文教育成了“四不象”,把语文推向十分难堪被动的境地。从而造成学生缺少学习动机,失去学习兴趣,产生了学不学都一样的错误思想,不学,成绩也不至于下滑;学了,成绩也很难提高。认为把时间花在语文学习上远远不如花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上,学习主体地位保证不了还谈什么效果?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泥淖中越陷越深,最终被无情堙没。

2 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和语文教学的大环境

在中国,几乎每一位受过教育的人都上过语文课,而且都要花掉大约三分之一的在校时间去学习语文。然而,就是这样一门最重要的课程,却成为当今中小学生感到“不愉快”、甚至“厌倦”的东西。重要一点在于课堂教学:缺少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主体作用挖掘得不好。而学生是被动消极的学习态度严重影响课堂效率。这里排除掉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是指学生课前的预习不成分、课上主体地位没发挥、课后练习不愿做,甚至还有部分学生有不少课文一遍都没读完,课堂进程较慢,课堂效率怎么提高?

语文学环境不好。“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部分中学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想法,学生就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数理化上面,当然还有英语,甚至连政、史、地、生,也比语文更能吸引学生。只有极少学生一天只把一点可怜的时间用在语文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究其原因,从大的方面来说,有如下几点:一是语文教材体系滞后,“少、慢、差、费”现象还没彻底改变,就像一堆螃蟹挤在一起,弄也弄不开,理不出个头绪来。二是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靠大量做题很难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个人认为语文的综合能力培养,更多的靠读。三是在语文学习过程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在素质教育的提倡下,开放性的试题越来越受出卷人的青睐,而学生在应试时,题目是做完了,但答案不知对错,模棱两可。学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不能被立即激起,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四是应试教育考试的要求下,学生们学科之间的时间竞争愈演愈烈,奇怪的是有这样一种怪现象,学生们越是强项越是花时间,越是薄弱学科越不愿花功夫。再有这语文考试,会的没考,考的不会,学生自然把时间留给其他学科了。五是现在的语文课尺度不好把握。抑或花架子,虚的内容充斥课堂,另一面抑或语文老师照本宣科一讲到底,试问这样的课堂学生又能收获多少呢?以上五点决定了语文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争必定失败。

3 教师作用的拔高与语文教育困惑的解决

新课标实行以后,中学语文的教育或教改应在进行内部有效修补的同时,在上大力推动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的社会突围和冲破应试教育桎梏的理念突围。语文教师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在教学理念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让他们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交往工具,而且是同世界有着隐秘关联的文化载体,是天地万物和人生世事走向我们的伟大通道,设法唤醒学生对语言的尊重与热爱。(2)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包括教师的知识积累、业务技能、美学修养、心理状态、课堂心理环境等诸多因素。教师广博的知识素养、精湛的业务技能,有利于创设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语文教学的说服力,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句话,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3)在教学手段上,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注重引导学生的感受、感悟,扩大阅读量,增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观照、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等思维训练方式的内容与形式。

所有以上是我对当前语文教育困境的几点深思,希望能借以引起大家的共鸣,达到“疗救的注意”。

参考文献

第7篇: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

1 大语文观尚未形成,很难酿造出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看语文,语文学与不学关系不大,学多学少给高考的分值差距也不会太大。再说高考也不考课本上的东西,答案也不唯一。所以听老师讲课还不如自己看书或者做几套题。导致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上几乎说不上有兴致。

从校方领导的角度看语文,在高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哪有人顾及语文的地位!从安排课的顺序可窥一斑,高一的语文最高的待遇是个别班级有三四节课,大部分的班级在五至八节课;高二语文课大部分在下午,高三更不用说,;从课时的安排看语文,高二时语文的课时比英语数学少两课时,高三比其他的课相对来说都少。

从以上几方面的误导,是的学生明显的能感觉出语文在学业中的比重,这也是困惑我多年的一个问题。语文课在我看来它是教学生做人的课,是提升学生自身素养及涵养的主阵地。怎么可以将语文打入冷宫,很少有人重视,只有我们这些语文教师为止叹息!这一暂时的冷落我希望得到全社会的关注,给语文一块天地,创设一个平台,酿造一种氛围,这样才能改变语文被冷落的尴尬。

2 在新课标下的教师由主讲者变成了一位找不到演员的闲置导演

在高一第一二学段中,我也参加了市级、省级新教材培训的,并潜心地研究新课标的理论,在备课过程中,我结合所学理论及专家的指导,并认真地研读教材,上新课之前,按照课前预设题--课堂检测--讨论--分析归纳的思路预设课堂,可是当我走进课堂让学生展示课前的预习成果时,学生此时才在课本上匆匆忙忙的找答案。我只好给学生留出时间让他们找呀!老师启而不发,无奈之下教师只好自导自演。我觉得这是身为语文老师最为狼狈的一幕。

3 学生的语文基础太差,欣赏高中语文有点高不可攀

第8篇: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 问题解决 困惑 对策

新课程把问题解决作为四大目标之一,但不再设置专门的章节,而是渗透到其地学习领域中。它一改传统教材应用题的呈现模式,变呆板、枯燥、沉闷为生动,充满生命活力。生动的情景,生活化的语言描述源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一新颖、新奇的内容也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一年级学生刚接触“问题解决”时,几乎所向披靡,没有任何困难,而进入三四年级,很多老师出现困惑,比如:有的老师提出,问题解决与计算教学相结合,一节课以计算为重点还是以问题解决为重点?还是两个都是重点?有的老师说:由于类型多,学生对于文字表述的应用题看不懂。还有的老师反映:“两步计算的问题学生找不着思路”,“综合列式学生困难大”,“班级里好的学生真好,差的学生真差,两极分化严重……”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反思了自己教学中的问题。

首先,计算与问题解决相穿插,由于知识点较多,让所有的学生都掌握确实较困难。很多学生计算都是很熟练,对于问题解决就更难以掌握。

其次,无论是例题还是习题,呈现或教学时比较注重“景”,而忽视问题解决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小学生实际上完成了两个转化。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这是第一个转化。然后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用数学的方法求解或近似解,并在实际中检验,这是第二个转化。现在的新教材,比较注重第一个转化,经常提供生活具体情景,让学生选择,整理“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是长处。但在完成第二个转化时,往往一带而过,显得十分单薄。认为学生了解了生活情境,就会自然而然地解题列式,不需要解析其中的数量关系。这样,一旦遇到问题需要两步计算时学生就束手无策了。

如果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采用的是“碎步”前进的方法,一点一滴细水长流,前后联系紧凑,步步为营,那么新教材的“问题解决”则是采用跳跃式的呈现方式,它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展示空间,但也为教学“度”的把握提高了难度,因此我们要细化自己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思考能力。

一、分析教材,均衡问题解决与计算教学的比重。

在教学问题解决与计算结合的内容时,教师要分析教材,确定所教内容是以计算为重点还是以问题解决为重点。如果以计算为重点,那么无论是创设的情境还是提出的问题都要为计算服务,数量关系尽可能简单一些。如果安排了问题解决的练习,那么也是为了把所学计算方面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理,如果以问题解决为重点,那么课堂就要围绕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问题解决进行,其中要用到的计算不能成为问题解决的绊脚石。

二、突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分析数量关系,在原应用题教学时被特别强调,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数学能力强的学生,当他们读完一道题后,就立即能看到题目的骨架,这个骨架就是数量关系。例如:人民电影院楼下有411个座位,楼上比楼下少175个座位。人民电影院共有多少个座位?(楼上的座位+楼下的座位=总座位数)有些老师认为新课程的问题解决可以不讲数量关系,其实不然。许多常见的数量关系既是数学化的,又是生活化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从生活实际中提炼而成。我们只要走进商场,就要和“单价”打交道;至于“速度”及与它相关的词,诸如“高速公路”、“超音速”等,小学生也了解颇多。人们的生活、工作到处都需要数量关系,并用它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比如各行业都有自己所需的计算公式(数量关系式)用于生产、生活、调查、统计等。即使是一场球赛,也要统计如投篮命中率等各种数据,一场歌手比赛的评分也有一定规则。另外,学习数学就要学习数学方法,分析生活中各种数学因素之间的联系,学会用数学语言总结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规律,就要得出并掌握各种各样的数学公式、定律,以及包括数量关系在内的数学知识。这些数学知识以其简约、概括等特点,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试想,一个搞不清数量之间关系的学生,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问题解决呢?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并随着年级升高逐步提高要求,形成数学模型。

三、实事求是地为学生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数学建模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具备一定的问题解决的策略,如列表整理、枚举、还原、假设、转化、猜想、实验、分类、对应等。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数量关系的分析代替学生丰富生动、个性不一的问题解决策略的展示。但是,我们不能全部抛弃传统应用题教学的精华。教学中,我国广大教师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如引导学生操作或模拟,画示意图或线段图,列表或摘录条件,分析综合法、假设法、逆推法、转化法等,这些解题方法能使隐蔽关系明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帮助叙述,找到解题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光树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3]唐瑞芬主编.数学教学理论选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9篇: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活动;问题;

应用文作为传递重要信息、处理公共事务、表达思想的重要课程,其在高校中的设立对于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综合性人才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文写作与一般的诗歌。散文写作不同,应用文写作讲究写作内容的简洁、实用,不注重运用修辞手法等,核心在于传递完整准确的信息,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与学习中运用十分广泛,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

一、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困惑

(一)规划教材内容过于求全,缺少专业特色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基础,而在高校应用文写作教材的安排上存在以下问题:高校应用文写作专业教材编写不合理,教材知识理论性过强,学生难以理解,知识更新慢,严重与社会发展实际脱节。目前,现行的应用文教材内容安排如下:绪论、行政文书、事务文书、科技文书、财经文书、司法文书、传播文稿以及文书处理等,首先,应用文写作教材的理论知识所占比例过高,实际的教学案例较少,使教学过程理论性过强;其次,应用文教材的内容安排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切合度不高,难以为学生所学专业服务,其工具性特点并不显著。

(二)课堂教学方法单一,不能适应教学内容的要求

在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一味注重对文书概念、特点的讲解,对各种文体写作特点的掌握,而缺少对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训练,这脱离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应用文写作的重点在于分析问题并对问题加以解决,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堆砌使得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大大降低。

(三)学生缺乏热情、学习积极性较弱

应用文写作课程理论性、概念性过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并不高涨。因此,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在课堂上缺少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课堂反馈效果差。同时,学生写作基础的薄弱也是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的一个原因。

二、改善目前高校应用文写作问题的对策

(一)改革教材内容,体现专业特色

教材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应用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高校首先应该选择合适的应用文教学教材。教材内容的安排应该尽量简洁,抛弃理论性过强的内容,增加实践性、工具性的教学内容,减少应用文写作教学环节,简化应用文写作教学程序。另外,对于高校应用文课程教学过程而言,专业化教学是目前较为重要的一个方向。因此,应用文教材的改革应以不同专业特色为导向,在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以此提高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效率。

(二)结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丰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及改善教学现状具有直接且有效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摆脱对应用文教材的过度依赖,丰富教学方法,例如采用情景演绎法、感官刺激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师要营造自主开放的应用文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相互间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联想发散能力。如在会议稿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亲自参加会议,以了解实际的会议流程。此外,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适当减负,根据教学大纲对应用文教材知识进行梳理,必要时可增加教材以外的学习内容,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应用文教学质量,使学生写作素养和水平素养得到全方位地提高。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应用文课程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点较多,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枯燥无味的状况。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此改善应用文写作学习效果,提升应用文写作学习效率。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自主理解各类文种的内涵和概念;其次,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有关竞赛活动,如应用文写作大赛,并广泛动员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认知度和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最后,教师要采取恰当的考核评价方法,以激励学生为主,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应用文写作的实际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