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实习教师自我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实习生;教育实习;终结性自我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73-02
一、问题提出
教育实习中的自我评价是指实习生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在教育实习中的表现作出适当的价值判断,以期调控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促进教育能力的提高。根据实习的进程,实习生自我评价可以分为实习前诊断性自我评价、实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自我评价和实习结束阶段的终结性或整理性评价。终结性或整理性自我评价是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任务结束后所进行的自我总结。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本科生实习终结性自我评价的调查,分析学生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高校教育者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资料是抽取08级学前教育本科生(40人),此外,对部分实习生进行了访谈。问卷内容涉及实习支教生的教育态度、教育观念、保教能力与师幼互动四个方面,每一方面细分为8到9个自我考核项目,项目内容取自步社民主编《幼儿园教育实习指导》第六章第二节教育实习评价。自我考核结果采取五级制(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研究投放问卷40份,有效问卷38份。
三、结果及分析
1.实习生终结性自评结果特点。研究者发现实习生自评结果以良为主,中次之,不及格率不明显,分别为:优秀率21.3%,良好率41.8%,中等率28.6%,及格率6.7%,不及格率1.6%。实习生对实习整体结果自评普遍较好。为显示实习生在实习过程及结束后反映的诸多问题,研究者对上述四方面各项优秀率进行分析,力求呈现存在的问题,下述分析都采取这种方式。
2.实习生终结性自评过程性分析。①实习生教育态度自我考核分析。实习生要以虚心的态度,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遵守园方与校方的一切规章制度,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研究将教育态度细分为以下8个项目:a、明确高校实习任务并保质保量完成;b、制订完整、可操作的实习计划并能按照计划行事;c、熟悉本班幼儿活动的常规要求、作息时间和一日活动的安排;d、了解本班的教育目标、工作重点以及阶段性的主题教育内容;e、设计的教育活动方案及时请教原任教师,经审核后再实施;f、尊重和虚心接受其他教师提出的建议并妥善处理出现的矛盾;g、遵守实习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h、穿着打扮仪表举止符合幼儿园教师身份。实习生对上述8项自我考核为优的情况:g项遵守实习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此项自我考核为优的人数最多,占27.7%,其他各项依次为:c项占26.9%,h项占21%,f项占11.8%,d项占6.7%,e项占4.2%,a项占1.7%,b项制订完整、可操作的实习计划并能按照计划行事,此项自评为优的人数最少,占0%。教育态度方面反映的突出问题:一是实习生制订并实施实习计划方面尤为欠缺。实习计划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由高校制订的,帮助实习生了解实习目的、任务、时间安排、组织结构等,需要每位实习生遵照执行的;一种是个人实习计划,这个计划要有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教育系每次实习前除召开实习动员大会、给学生发放实习计划书、明确相关的规章制度外,很少要求实习生做个人计划,对学生个人制订实习计划缺乏指导,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实习需要制订个人计划。个别学生制订了计划,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实施中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二是漳州师范学院教育系自2010年起将支教并入实习,支教地匮乏的师资力量及物质设施,与实习生期待的实习相差甚远。没有计划下的实习只能是随波逐流,加上大部分支教幼儿园教育观念及措施存在问题,给实习生配备的指导教师形同虚设,实习生在脑中一片模糊的状态下直接顶岗,其结果不仅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不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②实习生教育观念自我考核分析。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而影响着幼儿学习和发展。研究将实习支教生教育观念细化为以下8项考核项目:a、面向全体,关心照顾每个幼儿,为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对特殊的幼儿给予特别的关心;b、满足幼儿合理要求,善于发现幼儿点滴进步,予以鼓励、肯定;c.、注意挖掘一日生活中幼儿感兴趣或关注的事物作为教育内容;d、注意到自己的言行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作用;e、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注意让幼儿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体验;f、经常对幼儿微笑、点头、抚摸,与孩子进行积极的目光接触,让幼儿感到安全、支持和鼓励;g、根据幼儿不同特点做好保育工作、教育工作,保教结合;h、帮助家长改善幼儿教育环境及家庭生活文明程度。实习生对上述8项自我考核为优的情况:f项经常对幼儿微笑、点头、抚摸,与孩子进行积极的目光接触,让幼儿感到安全、支持和鼓励,此项自我考核为优的人数最多,占31.0%,其他各项依次为:a项占18.4%,b项占15.5%,d项占14.1%,c、e与g项均占7.0%,h项帮助家长改善幼儿教育环境及家庭生活文明程度,此项自我考核为优的人数最少,占0%。教育观念反映出的问题有:一是缺乏具体指导,教育教学内容一般是按照幼儿园既定的安排实行,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实习生基本是自己摸索,即使发现了一日生活中幼儿感兴趣或关注的事物也不知道怎么整合到教育内容中。较多问题的积压而无从解决,不仅扼杀了实习生在实践中思考的积极性,还助长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如懒散、拖沓。二是实习生艺体技能较弱,缺乏发掘农村乡土资源的意识和方法,无法做到让幼儿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体验。三是保教分离,保育工作仅限于日常的整理和清洁。实习生从事这种保育工作的居多,有些实习生甚至日常做的仅限于此。四是保教方式单一,虽了解农村家庭教育特点,但无法对其产生积极影响。③实习生保教能力自我考核分析。保教能力是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能力,每个实习生都必须实践操作,具体可以分为以下9项:a、根据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班级幼儿实际,有针对性地制订保教实习计划;b、观察分析幼儿发展水平的意识和能力;c、根据观察幼儿的结果对其作出相应的教育对策;d、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保育教育活动;e、幼儿日常生活的护理工作,有意识地去关心体弱儿童;f、按照教育保育要求,有目的地吸收幼儿积极参与,共同创设安全整洁美观的教育环境;g、为幼儿提供开展各类游戏的时间、场地、玩具和材料,并积极参与幼儿游戏;h、具有开展幼儿艺术教育的基本技能(包括弹、唱、跳、画、制作玩具);i、开展家长工作,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情况,倾听家长意见。实习生上述九项自我考核为优的情况:e项幼儿日常生活的护理工作,有意识关心体弱儿童,自评为优的人数最多,占40%;其他各项与之相比,悬殊较大,依次为:f项占15.6%,d与g均占11.1%,c与i项都占6.7%,a与h项均占4.4%,b项观察分析幼儿发展水平的意识和能力,此项占0%。
保教能力方面反映出的问题有:一是大多数实习生没有保育计划,即使自己制订了,也因为支教幼儿园条件限制,无法实施。实习生向幼儿园反映保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也不受重视,只能按照幼儿园既定的安排行事。二是不知道如何从事幼儿的观察与分析。三是在观察幼儿状态提供教育对策方面,实习生显得束手无策。四是仅限于幼儿园班级原有环境,并没有发掘周边可利用的物质材料创设环境。五是实习生在顾虑幼儿安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经验与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几乎少有户外游戏活动。六是不知道如何在物质资源不丰富的情况下开展艺术活动。七是家园互动较少,缺乏与家长积极沟通的主动性与有效策略。
师幼互动方面反映出的问题有:创设物质环境显得比较被动;基本上以照本宣科教学为主,很少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和现有的水平以及教育目标制订教育计划、选择和调整教育内容,没有生成性课程;无法做到引导幼儿富有个性发展。
四、建议
鉴于调查分析的结果,研究者就支教形式下的实习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改进建议:
1.就宏观方面说,重新调整实践课程计划,支教并入实习后,在实习幼儿园无法提供指导教师的情况下,安排多样化的见习形式,制订学期见习目标和方案。在实习支教前有一次正规的、为期3~4周的集体实习。聘请市区公立幼儿园优秀教师为本科生作长期的实践指导。
2.从微观方面来说,加强对本科生个人实习计划的指导,要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与自我调控性特点。实习指导者可以是高校专业教师,也可以是市区公立幼儿园优秀指导教师。实践课程方面增设儿童观察分析方面的课程、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课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演示家庭教育指导方法与策略,加深学生印象。
参考文献:
[1]步社民.幼儿园教育实习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
安徽三联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管、经、艺、文、医、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内第一所民办高校。学校立足合肥,面向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工程技术、管理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办学20余年,累计为社会培养人才近60000人。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树立“生为本,师为根,质量促发展”的办学理念。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安徽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探索构建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近年来以深化实习教学综合改革为抓手,遵循实习教学规律特点,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大力促进产教融合,积极进行实习教学管理体系的重塑和实践探索,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一、遵循教育规律,树立以生为本,抓实实践教学
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坚持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4321”核心内涵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近年来,随着本科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得到重视,全校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紧紧围绕本科教学基础地位这一主线,强化“抓教学就是抓育人”的理念,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落实改革实践、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出台学校政策和方案,加大和深化实习实践改革力度,鼓励实践教学管理改革试验,围绕实习实践教学管理积极探索。对教学内容优化更新,体系设计科学合理,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习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探索。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实践教学的目标、环节、方法等要素,学校陆续出台《安徽三联学院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总体实施规划》《安徽三联学院关于加强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若干意见》《安徽三联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若干规定》《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教学实习工作管理规定》等文件,不断加强实习教学及管理的投入,以省校级教科研项目为抓手,聚焦实践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积极地推动实习教学体系的重塑与改革,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实习教学环境。
二、强化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平台,突出能力培养
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和途径,处理好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关系。积极推进产学研、校地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习实训平台。加强校内实习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教学平台。建设学生实习岗位需求对接网络平台,企业和学生实习需求信息,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服务。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大力推动与行业部门、企业共同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切实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健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不断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学校制定《安徽三联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和完善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与建设。采取依托、联合、共享等方式,与惠而浦、科大智能(合肥)科技有限公司、科大讯飞、合肥美的、三联交通、上海联岸、安徽晶奇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三联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160余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大大增强了实习安排的保障性,走出一条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特色之路。对应用型本科民办高校来说,积极主动寻求校企合作的机会,打破地域界限,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教育资源,在实习管理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一套“线上线下,分段分治教学管理”的模式改革,即充分结合线下调研走访和线上智能过程管理,根据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期不同阶段任务,分别采取侧重管理,利用管理模式的改革,带来实习成效的提升。
三、有计划分步骤、线上线下结合,推动实践教学体系重塑
学校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实践育人的目标,构建了“四层次、八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了实习实践课程的质量标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了校内外实习教学资源、实习教学相关制度、师资队伍的实习教学保障体系。从2017届毕业生起,为解决实践教学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改变实践教学的从属地位,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按照学校统筹、学院主体、部门联动、分工协作的原则,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实习教学改革,结合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制定了适应实践教学改革发展的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书。在深入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过程中,对省内多数高校进行了调研,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原则,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注重实践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力求通过综合教学改革、实习教学改革,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启用全国领先的信息化实践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实习课程编排到学生个体、实习实践教学过程规范化管理,实习质量大数据反馈,有效改变了过去的实习虚化的问题。另外,平台有效整合全社会资源,共建优质企业资源库,协同校内、校外多个主体,促进企业主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解决了实习课程安排不到位、实习岗位落实不到位、实习过程监管不到位、实习质量保障不到位的困境,构建了实习管理的协同育人平台。以学生实习实践课程落实、过程管理为抓手,以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保障,实现了学习者在实践中学习和能力提升,并通过实习实践全过程数据的有效反馈实现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紧密结合,促进教学改革与产教融合。
四、利用大数据平台,有效服务管理,助力实践教学改革
根据实习管理需要,引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实习申请与实习信息填报的信息化、过程管理信息化、数据统计信息化。互联网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学生实习基本信息、学生实习地点签到、学生统一信息管理、学生外出实习突发状况等进行一系列管理,及时应对高校实习阶段给实习管理教师工作带来的不便,及时与外出实习学生、企业导师进行沟通,利用互联网的发展,应用一套适合本科实践教学需要的移动实习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互联网+”实习实训平台,建立过程管理监控的信息化、一体化实施机制,基本实现了实习全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实现了师生全程互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一个专业试点运行基础上,经过充分调研和访谈,将九个学院全部纳入信息化平台进行管理。规范化、透明化、信息化的操作和管理,逐步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实习实践过程难以监控、“放羊”的难题。以2020届毕业实习为例,截至2019年10月25日,共有9个学院在平台设置了4170名学生的实习计划任务。其中2016级3329名学生,2017级737名学生,2018级104名学生。累计提交了23618篇周志,有效解决了过程监管难的困境,实习过程管理成效显著。通过实习教学管理改革,实现了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有效改变了过去实习虚化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习课程难编排、岗位难落实、实习过程难监管、实习质量难保障的四大痛点。从对学生实习跟踪观察看,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应用知识、巩固知识,把书本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企业的锻炼、岗位的实践,从实习前的迷茫到实习中的实践获得感再到实习后的成就感以及自我总结与反思的转变,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加强实习过程的“实化”管理,学生的心智进一步成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提升管理效率,改善实习质量,重塑管理体系
积极引进管理平台,引导和推动了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强化过程管理,大力支持信息管理项目的创新实践,利用信息系统加强对实习的全过程管理。通过项目建设,实现实践教学资源规范管理,实现实习实践质量量化管理。1.管理制度和教学规范得到进一步完善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实习实训教学的要求,制定了《安徽三联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若干规定》《安徽三联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教学实习工作管理规定》《安徽三联学院实习实训经费管理办法》《安徽三联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办法》《安徽三联学院分散实习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实习实训教学工作规范,对各教学环节进行了明确要求。2.实习管理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面对互联网飞速发展的阶段,通过互联网提高工作效率变得越来越重要,基于实习管理系统而言,不仅畅通了在外实习学生与实习指导老师和管理老师之间的沟通方式,避免了纸质材料的烦琐,也提高了整体实习工作质量与效率。应用信息化平台,利用大数据挖掘,结合云计算技术、构建智能化的实践教育管理平台,将系统应用的结果与之前实习管理模式相比,在管理工作效率方面提升效果明显,不断完善持续改进计划,实习管理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3.学生实习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以往学生实习容易出现“放羊式”现象,学校从实习前调研、动员、过程监管、后期实习评定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做好组织与安排,形成闭环管理,不断强化学生的实习教学质量管理。特别是在应用实习管理系统后,学生使用手机APP,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学生在实习实践中能快速得到教师的专业指导、师傅的实战指导,并实现跨院校、跨学科、跨专业的沟通分享与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学习方式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相结合,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升。4.教师指导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传统实习管理中教师对实习学生的指导鞭长莫及,学生在校外实习,教师一般以电话、QQ等方式联系,沟通不全面、不及时情况,影响到实习质量。运用实习管理系统后,教师可以通过手机APP及时与学生联系,查看学生岗位落实情况、考勤签到情况以及过程指导方面都会有极大的改变,教师的指导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5.过程管理材料得到进一步完善根据《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管理规定》,需做好实习过程各个环节管理,包括实习组织领导、实习教学的实施与管理、指导教师、管理教师职责、学生实习纪律、实习考核、经费管理、检查与评估等,实现全过程管理。在学生实习实训前制订具体方案,明确全过程的安排及时间节点,做到全过程有任务、有监督。制定实纲,编制实习计划,过程管理材料齐全完备,为相关工作提供研究资料。
六、结语
实习实践教学管理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企业、师生之间的合作沟通。在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注重实习管理规范化、过程化、信息化、科学化,为学生搭建协同共进的实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境,实现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能力的不断提升。积极响应国家及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号召与规定,倡导和推动“边参考、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宣传、边推广、边执行、边行动”的教育研究方式方法,做好相关调查、问题分析、对策研讨和经验分享,充分重视实习实训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摸索了一套适合新建应用型高校特色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使得破解实习实践“三难”困境的实践成效得到进一步显现。
【参考文献】
[1]向智林.基于“双能力”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1).
[2]李秀坤,万建,高明生.高校本科毕业实习模式建设与实践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4).
[3]王靖,李庆刚.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4]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
[5]王蕊,陆璐.工科专业大学生实习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4(2):72.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
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关键词:青年教师;汽车维修;企业实践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汽车维修人员紧缺,汽车维修专人人才培养被列为教育部实施的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重点之一,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出一批,专业强,素质高,技术高超的维修人员。高职汽车维修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在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能够熟练地自行进行汽车配件更换、汽车故障检测、车身修复、汽车美容等技术操作。这就需要理论和实际操作两手都要硬的专业任课教师。但目前,汽车维修专业青年教师并不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出现力不从心、实际指导技能缺乏的现象。2016年5月份,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教师[2016]3号,其目的是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1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1.1资源匮乏,企业难找
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教师[2016]3号,要求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鼓励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以及有规模的企业,积极接收教师企业实践。但是目前来看没有一个独立行政机构或组织,搭建这样的资源共享平台,组建优质汽车维修企业,提供教师进行企业实践活动。青年教师本人由于入行时间短,社会资源少,不能短时间找到合适的实习实践单位。
1.2实践内容针对性不强
汽车维修,大体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汽车检测与维修(维修方向),一个是汽车车身维修与涂装美容(钣金喷漆方向)。由于没有一个有效优质资源的提供,实践企业难求,所以很多青年教师,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只能降低标准,导致校内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与实际企业实践内容脱钩现象。比如说教师去实践的汽车维修企业主要从事汽车检测、维修的业务的,以更换配件、给车辆做保养收稿日期:2017-03-13作者简介:翟静(1982-),女,辽宁辽阳市人,硕士,讲师,现在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任教。为主,但是这位老师承担的主要校内课程是车身维修的,主要授课方向为钣金和喷漆,而实践企业的这项业务量很少,就导致教师企业实践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1.3企业不愿配合指导
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教师实践需要企业支持配合的规定,但是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和鼓励政策,企业不愿因为指导培训教师而耽误自己的业绩,更不愿因为需要培训指导教师而担负更多的责任,一般都把教师安排到比较容易的岗位,学习形式也仅限于观看、考察,轻易不让动手实际操作。这样就导致实践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技能增长。
2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的保障措施
2.1学校应整合资源,搭建资源平台
学校作为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应积极为教师提供优质的企业进行实践活动。一方面,学校可以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以官方形式,与汽车维修行业主管部门沟通,组建一批不同资质、不同规模、不同维修性质的优质汽车维修企业。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和各个系部联系,通过个人渠道,找到能提供教师企业实践的优质汽车维修企业资源,从而真正解决教师寻求有针对性实践岗位难的问题。
2.2教师企业实践能力应纳入职称评审范围
对于每个教师来说,职务职称评聘都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好的政策措施可以促进教师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潜在能力,从而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在教师评聘制度上,依然采取重视学历、科研项目、学士论文、专利,很少把实际实践能力纳入教师评聘工作中,这无疑会削弱教师下企业实践的积极性,阻碍汽车维修人才的培养。因此,改革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把实践技术能力纳入教师职称评审中。
2.3提高企业实践教师工资福利待遇
鼓励教师更好地进行企业实践,必须有一系列的工资福利待遇制度,以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首先,由于企业实习占用大量的时间,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教学任务,应在学时上给予一定补助;其次,学校应给予企业实践教师一定的补助,如,差旅费、公交补助、餐饮补助等;三是,实践期间享受学校在岗人员同等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影响职称评聘。
2.4建立合理的实践考评体系
教师实际技能的提高跟合理的考评制度有很大关系。学校应组织相关专家实地考察实习单位的设施水平、实训能力,与此同时,更要注重考察企业实践教师在具体汽车维修实践岗位上的技能操作以及设备使用情况,更换配件的连续性、熟练性等情况,以及考查独立检测汽车故障的能力。学校应定期抽查教师的实践工作日志,查看记录维修内容是否完整,是否有自我总结过程。在企业实践结束后,及时收取相关考核表格。最终结合对教师的实地考察、维修日志检查、企业意见的反馈等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实践质量等级。
3总结
教师企业实践能够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要想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术人才,只有政府、行业(汽车维修行业)、企业(汽车维修企业)、职业学校要高度重视,相互扶持,才能有效推进教师企业实践工作,从而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作者:翟静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篮球裁判员
高校篮球是我国篮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篮球裁判员的培养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制,各种级别、类型的联赛都需要大量的临场裁判人员,因而培养一批有一定篮球基础和篮球裁判能力的学生裁判员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大学生篮球裁判的现状
我校近几届学生实际裁判工作的情况并不理想,表现为在临场裁判时概念不清,对规则理解不深,职责分工不清楚,在场上不懂得如何跑动,跑动少、速度慢、站得多、不到位,经常出现错判、漏判现象。有的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一场比赛中很难听到他们的哨音;有的却“喧宾夺主”,不清楚什么情况该判罚,该吹哨;甚至有的裁判法考试理论成绩优秀的学生竟然不会裁判,造成比赛缺乏公正合理性,容易造成运动员伤害事故的发生,影响比赛的顺利进行,以致影响一些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
二、影响大学生篮球裁判的不利因素
1.教学中组织竞赛和裁判法课时少
根据体育课教学大纲规定,普通高校学生经过篮球普修课的学习后,应基本具备篮球比赛的初步裁判能力。依据教学计划,普通高校篮球普修课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主要以基础技、战术教学为主,有关组织竞赛和裁判能力的教学课时所占的比例较少,所以要在短时间内使学生掌握篮球比赛规则及在比赛中的初步裁判能力具有一定的困难。
2.教学观念上的偏差
多年以来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技战术的教学,要求大学生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战术上跟上时髦的现代潮流,希望每一名大学生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而篮球规则的学习和裁判法的实际操作,往往被忽略或安排少量的裁判法理论课打发。在这样的教学观念的驱动下,学生为了提高身体素质和篮球技、战术水平,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暇顾及自身裁判能力的提高。
3.现代化教学设备跟不上
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多媒体辅助设备进行技术分析、战术学习或篮球比赛的内容,特别是有关篮球裁判手势、哨音和移动、规则等具体录像比较缺乏,不能丰富和提高学生对裁判工作的感性认识。
4.缺少社会实践机会
由于学校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学校和社会上的单位、企业等交流的机会不是很多,这便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在比赛中上场执法的机会。虽然校内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大学生的裁判能力有较大的帮助,但是校内比赛和社会基层比赛却有许多不同之处,例如比赛的性质,比赛的规模,队员的素质等。这样使学生失去了很好的交流锻炼机会,影响了裁判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培养大学生篮球裁判员的方法与途径
1.加强学生对篮球规则的理论知识学习
篮球规则是篮球比赛的法规。它不仅规定了篮球裁判员的职责、权利,而且阐述了如何进行比赛和比赛中运动员与教练员应遵循的要求。裁判员是规则的执行者、实施者和维护者,裁判员要根据规则的规定和精神,衡量和判断运动员与教练员在比赛中的行为、动作正确与否。所以,规则是裁判员判罚的唯一依据,如果对规则不精通,就不能正确地执行规则,也不能发现运动员和教练员违反规则的行为。裁判员要正确执法,就要对规则的本质、作用和目的有透彻的了解,精确掌握规则的理论知识。我们要培养大学生篮球裁判能力,首先必须加强大学生对篮球规则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
2.抓好对学生基本功的练习
篮球比赛越激烈越紧张,对抗性越强,拼抢越凶猛,对临场裁判员的要求就越高。一名称职的篮球裁判员,除了必须具备专业裁判知识和临场判罚技巧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果断、自然的手势等裁判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大学生裁判员的基本功是指在篮球比赛临场中起作用的最基础的专门动作,包括手势、移动跑位、鸣哨、抛球等。裁判员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临场就不可能表现好。
3.移动跑位
裁判员抓好比赛中第一违犯动作最关键的是移动跑位。因此,裁判员在移动跑位时,要根据区域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该快下的快下,该跟进的跟进,根据攻守双方战术的变化和球的转移,要不停地移动,积极主动地抢占理想的观察位置,寻找最好的判罚角度。
4.提高大学生裁判的方法和技巧
(1)突出重点,精选细讲。理论课重点讲解经常出现的违例、侵人犯规和裁判员基本移动位置和分工配合方法;实践课讲解裁判手势时,简要穿插讲解相关规则和裁判法,并用实例帮助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篮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2)运用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观看篮球裁判方法与临场篮球裁判录像,加深学生对规则和裁判法的理解和掌握,并利用网络技术,要求学生课外自习规则与裁判法,巩固学习成果。
(3)加强心理承受能力,要做到情绪稳定、沉着、冷静、头脑清醒、临危不乱、泰然自若。裁判员经常会碰到来自运动员、教练员的指责,这时候裁判员要表现得有修养,有克制,有原则,有分寸。作为裁判员,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保持沉着冷静,不慌不乱地处理好发生的事态,特别要有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在比赛关键时刻过分紧张的心理。
(4)重视临场实习。学生只有通过多次的临场实践,才能巩固对规则的记忆,建立起规则概念与具体动作的联系,从而形成完整动作。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吹哨、多练篮球“三人制”的教学比赛,加深体验。临场后还要由学生就工作环境、裁判经验等进行讲评,最后由教师总结,指出每人临场实习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增强教学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1.建议学校体育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裁判的培训工作,将此项工作列入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同时加强与地方体育部门的协调,争取联合培养,使裁判员等级审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2.大学生应该在平时一点一滴中累积经验,及时地自我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以有助于进一步的提高,成为一名合格的篮球裁判员,真正起到推动篮球运动发展的作用。
总之,裁判员是篮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裁判的观念、尺度和技巧是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和规则的修改而变化着的,裁判员的临场能力也必须随着这种变化而改变,才能与篮球运动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王锦明.篮球裁判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0.
关键词:德育答辩;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德育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张立忠: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河北石家庄050018
多年来,高等学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全方面教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相对于智育、体育的评价手段与体系而言,德育的评价体系相对薄弱。如何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是长期以来摆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关键词: 任务驱动 项目带动 《食品分析》 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猛,随着高校的扩招,招生规模和毕业生人数每每攀升,已连续多年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深究其根,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的缺乏是重要原因之一,这正是目前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更加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同时为社会提供专业技术性人才。
1.研究背景
《食品分析》是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能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专业素质,除了在课堂上获得坚实理论基础之外,课外实践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目前该课程教学及学习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过于传统。该课程教学主要以课堂讲解、传授知识为主,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够重视,学生学习被动,课堂气氛沉闷;教材内容很难跟上知识快速更新的脚步,学生思维局限性强,学习积极性不高。②学生缺乏科研意识,创新能力不足。在目前的培养体系下,大多数学生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仅限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接收和深化,缺乏科研实践的意识和氛围,能够积极参与科研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只占很少一部分,且参与过程中科研态度不够严谨,成果甚微,这样的结果反过来影响了学生参加科研的积极性。③在科研管理上重教师、轻学生,学生科研经费不足,科研平台建设不够完善。
笔者具有多年食品分析课程教学经验,针对目前食品科学专业高等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食品分析》课程为例,提出“课内任务驱动,课外项目带动”的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理念。
2.主要研究内容
2.1《食品分析》课内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理论教学效果是评价课程教学体系的基本手段,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任务之一。《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课内任务驱动,即在课内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模式提高接受知识的趣味性,通过课堂作业、课堂提问得分制度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该教学法是一种 “以能力为本”的新型教学模式,其特色在于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用脑、用心、用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完全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完成了角色的对调,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实施者、参与者,教师只是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学生不再单纯地从教师的授课中获取知识,而是从亲身参与的行为(实验、实践)中自觉地获取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利用已有知识、技能和能力结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自我总结和客观评价,从而转化为学习和再学习的动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该教学法的这些特点,特别适合于《食品分析》教学实践。该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很多检测方法、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等单调的知识点,如采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能引导学生在已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采用边复习、边思考、边引入新知识的方式,同时在学习中融入一些学科发展动态、企业文化及教师自身科研经历等方面的知识,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组织手段上,不局限于传统的教授,而是结合课堂内容应用一些提问、讨论甚至辩论等教学方法。总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果能贯穿于该课程教学中,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2.2以教师科研课题为载体,搭建学生个性发展空间,实现理论体系的强化和升华。
《食品分析》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仅仅通过该课程32学时的实验课时,学生很难把握课程的精髓。因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及实践机是食品科学学科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近五年来,在学校的支持和学院的努力下,我院科研平台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已经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与此同时,我院教师积极进行课题申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校级课题申报上硕果累累,我院整体科研实力不断增强。
《食品分析》教学改革提出的“课外项目带动”模式要求以院、系、专业方向为基础,以教师科研课题为载体,拟组建多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旨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与综合运用能力的兴趣小组,鼓励学生按照个人兴趣开展科研活动,支持学生进行自我设计、促进个性发展。实施过程中,可以我校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挑战杯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通过此类项目的申报及实施,学生在资料查阅、申报书撰写、实验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项目管理等各方面都得到锻炼,为今后更高层次的课题执行及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础。此外,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搭建了师生之间学术交流的平台,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科研方法与专业知识,而且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严谨的治学态度、真诚的处世之道。
2.3建立和完善校外实习训练基地,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工科院校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要培养该专业综合性人才,必须做到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组织学生真正下企业,通过参观学习甚至是一定时间的生产实践。目前,我院已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并连续多年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生产实习,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近几年我院与兵团很多食品企业构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联合企业进行了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研究。
如果能在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增与该专业紧密相关的校外创新基地,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保障,使理论与实践得到较好的衔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技能,最好能够联系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提供学生学习、培训的机会,对我院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来说将是锦上添花。借此机会,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企业生产,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在工作经验、企业管理等方面有一定积累,并对企业的生产及管理提出合理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3.成果与成效
该教学改革的设想及实践以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依托,目前已在食品学院2013级学生中得以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课内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在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新的教学模式明显调动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反馈较好。在“课外项目带动”模式实践中,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13级学生中已有65%的学生参与各类科学研究,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参与科研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巩固课堂理论,而且对科研课题的申报、立意及科研执行有了一定的认识。
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预计在我院2014级、2015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中持续开展,对《食品分析》及其相关课程如《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果蔬贮藏及加工》、《食品生物化学》等的教学改革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期望对我院乃至我校相关及相似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辐射和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新爱.关于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9:85-87.
[2]徐聃.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林区教学,2008,7:16-17.
[3]易翠平,程云辉,刘瑞兴,等. 基于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改革模式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3,6:76-78.
[4]李雯昕,蒋玉梅. 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6:17-18.
[5]方蕾,赵全,卞春,等.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5:58-60.
[6]陶永霞,黄文书,冯作山. 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4,08:99-100.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形成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质量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核心,大学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有效教学是为了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益,是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新形势下,教师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果树栽培学课程包括理论教学环节、实验环节、实践环节三部分,既有抽象、理解难度较高的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技能,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课程。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果树栽培学教学团队结合果品产业发展现状和现代果园新技术,坚持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逐渐完善了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采用大班(2~3个行政班级)分专题集中授课、小班分组(2~4个学生一组)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近年来,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十分短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本科院校要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人才。因此,积极探索适应农业院校发展的果树栽培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在有限的课时下,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实现新型农林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1有效教学策略在果树栽培学课程中的实施
有效教学的内涵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1.1更新教学内容,衔接社会需求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课程内容主动对接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衔接现实需求和就业需求,加强农林实践教育和科学研究,让更多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
(1)在理论教学中,根据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每年更新的数据,制作饼状图、曲线图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世界果树以及中国果树发展的最新动态,奠定坚实、宽泛的专业基础。借鉴《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果树学报》等专业学术期刊的文章,扩展学生的专业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在实践教学中,利用“果树栽培”“病虫害防治”“新技术应用”等公众号,向学生介绍果树生产中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让学生学习农业管理措施。在课程实验和实习环节,深化实践技能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3)在课外创新训练中,根据学生兴趣成立多个兴趣小组,如果实品质调查、果树物候期调查、果园绿色防控、网络销售等小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总结能力。
1.2培养职业素养,加强“三农”服务
教书和育人是高校教师的双重职责。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农林人才培养全课程、全过程,是高校教师不容忽视的责任。果树栽培学教学团队结合院团委开展的“我为什么上大学”“园艺文化节”“参观现代化果园”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农、爱农、知农、为农,全面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3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用课前三分钟展示几张图片或者播放一小段视频,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更好地融入课堂,而教师则变成学生的“听众”和“评委”。
(2)合理运用“四疑”探究法。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思考和探究,避免设计只要回答“是”或“否”的问题。例如果树的疏花疏果技术,首先设疑——用不同石榴花类型图片提出问题:“石榴花有几种类型?生产中应当如何管理?”然后析疑——结合花的发育特点,从花的形态特征分析保留正常花、疏除退化花的原因。接着解疑——解释学生可能提出的新问题,如“所有正常花都要保留吗”“一棵树应留多少朵花”。最后置疑——引出如何确定果树的负载量、如何理解满树花半树果和半树花满树果等问题。通过有层次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构建动态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法是以书本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中心的一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应对传统教学法进行改革,比如在讲解“秋施基肥”时,先进行实例分析和讲解,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利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秋施金、冬施银,春天施肥是烂铁?”让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其中的本质。
1.4丰富拓展活动,提高实践技能
立足课堂内容,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丰富多样的拓展活动推动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延伸,实现专业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统一。
(1)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学校实践教学基地和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如利用水果网络营销、果园修剪、绿色防控等活动,强化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学习的途径。设立相关科研项目、创新实践项目,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2)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专业竞赛,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果树栽培学课程组培训的四名本科生,在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果树嫁接与修剪技能大赛中,获得果树修剪竞赛团体特等奖、理论知识竞赛团体特等奖、果树嫁接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等七项大奖,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实现了师生均有提高的良性效果。
1.5全面考核,有效测评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强调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促进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培养新型农林人才,是果树栽培学课程有效测评的目标。
(1)章节结束后进行口头测评和在线测评。每一章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简单的小问题,对学生进行口头测评;利用在线平台进行线上测验,试题不应过分偏重知识记忆类,建立测评大数据,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践环节进行项目实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点评为升华,为小组或个人布置相关任务,测评完成任务的质量。例如果树疏果实验,要求学生拍摄同一个枝条疏果前和疏果后的照片,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教师根据图片精准把握学生对课堂知识的领悟程度和实际操作水平。再如葡萄扦插实验,根据两个月后扦插苗的成活率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聚焦学生的优点,引导学生从整地、插条处理、扦插后管理等多方面进行自我总结,并提出优化方案。
(3)期末考试进行书面测评和书面反馈。试卷分析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果树栽培学教学团队借助微信平台和在线教学平台,将试卷分析以书面形式反馈给学生,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目标。
2实施效果与分析
果树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对园艺专业教学的重要改革实践,是对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河南农业大学果树栽培学课题组通过多年改革和实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完善实践环节,有效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了预期目标。
(1)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果树栽培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案。通过春季实习周和冬季实习化学生的实践技能,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现了新型农林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和有效教学策略具有推广、普及和应用价值。
(2)构建了有效的教学情境和丰富的课外拓展活动,推动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延伸,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果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有效教学策略在2016—2019级园艺专业本科生教学中的实施,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3结语
关键词: 大学生 朋辈心理辅导 模式
朋辈心理辅导(马歇尔夫,1981)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督导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1]。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专业的心理辅导,它是同龄人(朋辈指的是朋友或同辈)之间开展的为他人提供心理帮助、支持和关爱的互助活动。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是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有利助手,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生力量。但在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大多都只是停留在对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宏观探索上[2-3],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培训、考核,以及督导方面具体实施过程的探讨还比较少。本文将针对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建立的具体程序问题进行探讨,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必要性
有学者曾对1340名大学生进行过调查,题目是“在你遇到烦恼时,会选择哪种渠道寻求帮助呢”。有66.5%的同学选择向朋友倾诉,15.3%的同学会向父母征求意见,7.1%的同学会选择专业心理辅导,4.5%的同学会向老师征求意见。由此看出,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首先求助的对象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4]可见,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多校区合并的形势需要,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校区面临分散、专职心理老师配备相对不足等问题,传统的心理咨询方式形式化、单一化,只能针对极少数自愿前来咨询的学生起到暂时的辅导效果,但学生一旦又出现心理问题时,心理老师还是难以及时发现并及时进行干预或辅导,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明显不足,已无法满足全校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求。而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友情效应、时效性强、简便易行的特点[4],朋辈心理辅导便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一种重要补充,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建立势在必行。
二、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建立的程序
(一)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
在选拔前首先要开展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招生宣传,在海报或通知上将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素质要求、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培训目的、工作职能、报名时间地点、培训所需时间、培训要求、培训费(象征性收取)等一一列出,使报名学生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一般可采用先选拔后培训的模式,即先通过一定程序的考核(主要是通过小组面试),将符合考核标准的同学留下来培训,培训结束后,再经过一次考核,选出符合标准的同学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员。
一般可以一个二级学院为试点来开展,一年举办两期(每年的三四月份与九十月份)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和培训,再推广到全校范围内。借鉴香港浸会大学朋辈辅导员训练计划和崔建华教授实施的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计划的经验[5],高校可通过学校学生工作处或二级学院下发招生海报或通知,由学生自愿填写报名表,报名表除个人资料外,同学还要列明参加朋辈心理辅导培训的原因及自己具备的条件。然后,由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协助二级学院辅导员老师完成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个人面试,在选拔中主要考虑以下标准。
1.帮助他人的动机和参加培训活动的目的。2.适应社会的能力。3.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5.社交技巧。6.解困技巧。7.能否抽出时间参与培训及有关活动。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成绩必须在及格以上。
最后对符合标准的同学张榜公布录取结果、培训时间地点等信息。在录取时也应尽量考虑到不同的专业或学科、不同的年级或地区、男女生人数平均等。
(二)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
培训和考核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前提。可利用周末时间,培训主要有六大方面的内容,加上开始与结束两次共安排主题,如表1,每个主题4―6课时,总共约30―50课时,培训均在多媒体教室里进行,且有活动桌椅,以便团体小组活动和共同分享。
表1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的主要内容
在培训时要注意:1.在培训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辅导时,要注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的心理问题,培训内容要有弹性;2.要注意让学员撰写个案报告和学习体会,以便于检查培训中的收获,以及对今后工作的思考。学员在完成培训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实践操作内容及其他指定活动(如自我成长分析报告)后,考核合格就可以颁发《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结业证书》和上岗胸卡,在胸卡上加盖印章,同时召开结业仪式,合影存档。并通知所在二级学院,学员可持证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或活动。
(三)考核
针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期间,会出现情感枯竭、缺乏热情、情绪低落、工作有压力等现象,对上岗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考核体系,这是朋辈心理辅导员个人成长与保持工作热情、保障队伍稳定与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
1.建立考核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体系主要是围绕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和思想情况来定性定量考核,如心理辅导效果如何;职责分工是否明确;工作内容是否清楚到位;工作程序是否明了,能否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个人成长情况;在培训、例会、工作记录、信息反馈等方面来考核。一般,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管理与考核要有专人(最好是心理培训教师)负责、定期检查,以便定期进行评比表彰。
2.定期进行评比表彰
每学年要进行一次评比表彰,通过评比奖励本人,激励他人,带动大家的工作热情。评比形式要注意多样化。可根据工作分工表现的不同而设立不同的表彰称号。如:“优秀班级(或宿舍)学生心理保健员“、“优秀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员”,对有突出贡献的还可授予“最佳学生心理辅导员”称号。亦可设单项称号,如:“最佳接待员”、“最受学生欢迎的贴心人”等。考核及表彰结果都要及时通报各二级学院。评比表彰要与学校的奖学金、评优等挂钩。
(四)专业督导
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朋辈心理辅导员仍需不断学习提高、不断加强锻炼、定期不定期地接受专业督导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专业督导可以通过专业老师团体督导,朋辈心理辅导员小组自身督导,以及个人自我督导的形式来开展。专业心理老师可定期举行团体督导以解决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扰,帮助其澄清、面对、分析和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小组也可定期举办小组成长训练营,学习最新咨询技术、探讨疑难个案、专业心理老师做讲座等来督导。自我督导是每一位朋辈心理辅导员定期学习、自我总结和自我反思。自我督导对自身成长、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有重要意义,它是朋辈心理辅导员提升的最主要途径。
(五)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的四级工作网络
经过选拔、培训、考核和督导,学校就组建成由“校学生工作处―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二级学院党团总支、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网络组织。校学生工作处主要行使其全面统筹和行政治理职能;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主要发挥其专业咨询和对学院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与督导功能;二级学院党团总支、辅导员主要是面向本院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并主动与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的教师合作,给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学生以及时必要的帮助;通过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员,广泛开展心理知识宣传,在同学与二级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及时发现同学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预警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建设成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反应及时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队伍。
三、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建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建立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以待进一步完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
1.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
2.培训内容所覆盖面广,应根据培训效果评估结果不断调整培训的重点内容;
3.可考虑进行岗前实习环节;
4.考核指标体系要建立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使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
5.督导自身的过程还应建立客观的评估指标。
参考文献:
[1]许素萍,吕冬诗.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交往・互助・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0.
[2]蔡莹,杨雪龙.朋辈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5):42-44.
[3]张泉,贾楠.朋辈心理教育模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1,(2):108-110.
[4]颜农秋.朋辈心理辅导理论与技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6-9.
[5]崔建华,李石,苏兆成.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