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之初社区范文

人之初社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之初社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之初社区

第1篇:人之初社区范文

出院后社区管理情况

病人出院后1周到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复查,髋关节功能评定仍为2级。追问患者出院后康复锻炼情况,原来患者出院后不再服用止痛药,康复锻炼时害怕疼痛故未按时、按量进行。社区医师和康复师一起向患者做健康教育,向患者和家属说明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并发放宣教手册。

此后康复师指导患者进行患侧髋关节锻炼、功能锻炼、股四头肌练习、髋关节旋转练习(包括仰、俯卧位髋关节内外旋练习)等。练习1周后患者能保持双下肢外展,开始卧-扶拐站立练习,双手支撑(<90°),将患腿自然垂于床边,2~3次/日;先下健肢再下患肢,双手把持床沿再扶双拐站立≥10秒,2~3次/日;行走练习,扶双拐不负重行走,先迈健腿,患腿跟进,拐杖随后,20 秒/次,2~3次/日并且逐渐增加时间和次数。患者按以上康复锻炼7周后可以部分负重,但避免重体力活动以及髋关节大范围剧烈活动的运动等。目前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定为4级。

讨论

第2篇:人之初社区范文

关键词: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趋势;股东退出;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DF41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5-0026-07

近些年来,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问题在立法规定、司法实践及学界讨论中受到了颇多关注,惟论者多以少数派股东权益保护为研究视角。实际上,该问题似不能完全被少数派股东权益保护所涵盖。本文拟在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方向及立法趋势下,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的设计理念展开讨论。

一、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方向

1.资合与人合

我国有学者认为,随经济的发展,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有限公司责任的有限性深入人心,人合性的特征也越来越淡化,越来越多的人在反思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更有学者针对我国台湾地区相关立法明确指出,“观察现行有限公司法制,可发现其人合公司之色彩实过于强烈,而有予以修正,使其回归资合公司本质之必要”。但另一方面,则有学者明确认为,“商品经济的大潮绵延不绝,世界范围内的公司制度改革也从没有停止过。有限公司的人合性不断被彰显是各国有限公司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有限公司越是靠近人合性,越具有个性;有限公司越是靠近资合性,越没有个性,就越像股份公司”。

对该问题,德国与法国学者的回答几乎一致:“从现行法律规定和公司的实践来看,资合公司和人合公司之间的区别已经不是很明显,至少,这些区别与法定的企业形式之间已经不再具有密切的联系。”“过去很长时间里,将公司分为‘人合公司’与‘资合公司’。这种区分曾起过根本性作用,但是,现在除了税法方面以外,这种区分已经失去了其重要性和明确性。”法国Herv·L·cuyer教授的叹言或许正反映了学者的心态和事实的发展,“……明晰真的如此重要吗?……或许,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正在形成……”。

我国另有学者指出:“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各种商事组织形态,就会发现任何企业都具有人合与资合两大特征,只不过其人合性与资合性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在有限公司之间,也存在着颇多引人注意的差别。以上观点自然有一定道理,因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为自然人,还是法人等其他组织,股东间信任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股东间协商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等,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因此,意大利有限责任公司法改革过程中,立法者为有限公司的出资人提供了两种可以选择的模式:即偏重于资合的有限公司与偏重于人合的有限公司两种模式。但是,股东人数较少、相互间存在紧密私人关系、股东间协商机制在公司运营中发挥重要作用等,仍是绝大多数有限责任公司的本质特征。换言之,人合性仍是有限责任公司本质特征的重要方面,也是有限责任公司发展的基础与方向。

2.自治与强制

向以崇尚自由、重视效率著称的英国公司法,其特征就是在保留对债权人保护以及少数出资人保护等限制的前提下,在公司组织机构问题上尽量赋予出资人以契约自由权。大陆法系学者亦进行反思,“最近几十年来,有限责任公司也出现了危机。引发这种危机的原因,既有对多数持股经理管理人实行的不利税收制度,也有对规模较小的公司适用的法律规则限制性过大。”。意大利有限责任公司法最为重要的一项改进即是,所有与保护第三人、保护公司债权人无关的限制性规定都被抹去了。

我国台湾地区学者亦认为,“小型公司最重要之运作模式即是将契约自由贯彻于公司组织中,而非以法律强制划定公司机关、股东权内涵与权利义务关系。”。在闭锁性公司中,不要过多迷信公司法的规定和条款,而应更加相信由股东协议和公司章程所创造的公司内部规则,内部规则被认为是构建和维系股东之间关系的支柱。闭锁性公司中的股东应当被赋予广泛的自,如相互订立协议,就公司章程的适当条款讨价还价,以及通过内部规则来保护自己的投资等。大陆更有学者明确指出,有限责任公司自从来到世间,每个毛孔流淌的都是“自由的血液”,由于较少社会公众利益参与其中,有限责任公司没有理由不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享有同样的自治空间和运营氛围。

鉴于有限责任公司脱胎于合伙等人合性经济组织的历史渊源,鉴于有限责任公司先天的人合性经济实质内涵,鉴于公司在我国属于舶来品,政府、立法者都积极干预公司内部事务,我国公司自治色彩自始即甚为匮乏的现实情况,在健全保护其他股东、公司债权人等第三人的强制性法律制度前提下,在我国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自由性、自治性进行大力呼吁、特别强调.具有特殊意义。

二、有限责任公司的立法趋势

受前述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方向的影响,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的立法趋势,有一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即个性与共性问题,换言之,即对有限责任公司应否设置针对其特点的不同规范甚至单独立法。

对此,国外有学者认为:“在实践中,有限责任公司属于最重要的公司形式,并且从作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小姐妹’发展成为一个非常独立的组织制度。”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具有灵活性的法人是元可替代的,将有限公司作为股份公司的例外过渡到独立的公司形式的趋势是明朗的,从欧盟各成员国的发展趋势来看,先前将有限公司作为股份公司的“例外”的国家趋向于对有限公司单独进行立法了。意大利公司法改革的立法思想,亦转变至“为企业的设立、发展与增强企业竞争力提供便利”,在此指导下,“首先就是将股份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截然分开,后者在改革之后完全脱离了股份公司的模式,不再被认为(也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小的股份公司’。相反,现在其组织机构自成一类,一切以‘股东个人’为中心,因此那些以前专属于人合公司的法律规则与原则现在也可以为有限责任公司所采用”。我国亦有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在法律调整上的差异将会越来越大,当这样的差异大到一定程度时,将二者置于同一部法律中进行调整将会产生问题。届时,作为法典的公司法也许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有限责任公司法和股份有限公司法。事实上,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立法进行调整的情况并不少见,这完全有可能成为我国公司法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但有些令人费解的是,作为大陆法系国家重要代表的日本,于2005年制定统一公司法典时,却从表面上取消了有限责任公司类型。对此,日本学者解释为:“废除有限责任公司的决定则是源自另一制度的改革——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制度的废除。……一旦法典废除了最低资本额制度,并且允许任何人超过1日元即可虽已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这种形式的需求便将不复存在了。”依笔者观点,该学者的解释似乎显得有些表面化、简单化。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绝非简单地就在于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问题,而更在于人合性、自治性与资合性、强制性的区别。实际上根据统计数据,在日本250万个商事公司中,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公司大体各占一半,而100多万个股份有限公司中的大型公司,只有10%左右,其他的既小又封闭,公司章程通常设有股份转让须经董事会认可的规定,与有限公司并无实质性差别。可见,日本取消有限责任公司类型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其现实生活中的绝大部分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并无实质性差异,享有一定的通过公司章程限制股权转让的自治空间。

同时须注意的是,尽管日本2005年公司法典表面上取消了有限责任公司类型,而更趋向于英美国家公司法的立法模式,似乎并不区分公司类型。但实际上,美国及其各州在公司法构造过程中,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之一,即为确立公开发行公司与闭锁性公司分别规范的必要性,对公开发行公司和闭锁性公司分别设计不同的规则予以调整。英国公司法在模糊设计理念、高度自治精神下,使得公司出资者完全可以在法律的弹性下根据自身需要裁减公司的形式,英国私人有限公司法的目的在于建立中度的、具有弹性的规范体系,以满足各种不同的目标。因此,有限责任公司类型并没有实质上消失,而在现实中大量存在。

因此,闭锁公司和公众公司之间的区别是由经济逻辑支撑的,表现在立法方面自然应所有不同。惟又该如何不同,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针对大小公司之特质予以立法规范者,主要可分为两种立法例,即德国之“有限责任公司”与美国(与英国)之“闭锁性公司”(close corpora-tion)立法例。……简言之,两者之主要差别在于:尽管前者意识到小型闭锁性公司与一般股份有限公司繁杂法制有所扦格,因而提出一套简易式之规范,然而仍不脱公司法为一“强制性的标准化权利义务关系”之思考模式,即其系提供另一套“定于一”之公司组织形态。后者则认为公司法系基于减少当事人交易成本的考量下,提供一套“预设之任意组织形态”,因而在未牵涉公共利益之事项上,应允许当事人以合意变更之。因此,其立法之核心在于允许“公司章程”或“股东协议”变更公司法相关规定之有效性,而允许多样而弹性的公司内部关系,或可称之为“契约式之公司形态”。我国亦有学者正确指出,由于受到立法哲理性认识能力的非至上性、立法语言表述上的模糊性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动不居性等因素的制约,妄图以一种一劳永逸的心态,用一个逻辑严密、无所不包的公司法典形式去“理性地”触及丰富多彩而又变动不拘的市场经济生活的立法努力是十分愚蠢可笑的。尤其是对那些依赖于市场范围狭小性和市场需求多变性的中小企业发展而言,与其特点相适应的有限责任公司立法必须摒弃所谓的“国家主义”立法哲学,在认识方法论原则上偏重于“经验主义”并适当限制“理性主义”的作用空间。惟其如是,公司立法方能体察并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不至于以法律规则的外形去“社会生活的实际”。简言之,有限责任公司立法应立足于有限责任公司个性化十足、人合性明显、自治性强烈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个性化、弹性化设计,以摆脱典型资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立法强制性特点明显的过多影响。

三、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的设计理念

如学者所言:“公司治理之模式,因股东介入公司经营之程度轻重,因公司之型态是否为公开发行公司,是否为上市上柜公司,是否为跨国公司,而可能有不同之内容,不同之适用,与不同之效果。”在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方向与立法趋势之下,股东退出机制的建立,亦有其不同于典型资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设计理念。

1.自由与限制

英国格林(Greene)大法官在一个著名判例中指出:“股东的正常权利之一是自由地处置其财产,并向其选择的任何人转让之。”我国亦有学者认为,股权自由转让原则是现代各国公司法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公司制度独领的根本原因,其与有限责任一道构成了现代公司制度的灵魂,成为现代企业的标志。作为包含财产权、管理权等诸多权能在内的股权,其价值体现的一种重要途径即是进行转让。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进行转让,股权可自由转让是股东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实现自身合法权益的内在需求。

但亦有学者正确指出:“公司法理论认为,股东可以自由转让自己的股东权,股东权自由转让是公司法的基本法则或者生命源泉。但是,这种自由也是有限制的,如果股权转让的行为可能影响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时,就应当受到限制。”具体在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先天的人合性与自治性、股东间紧密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公司运营发展对股东间紧密关系及股东间自由协商机制的客观需求,使得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转让股权退出公司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亦成为维护其他股东利益、促进公司正常发展的客观、必然需要。因此,各国相关立法都设计了相应的限制制度。如在德国,公司章程可规定股权转让须经过公司或其他股东的同意,公司经理或多数股东在裁量是否同意时,必须在限制股份转让、保护公司利益与转让股份以满足股东利益之间作出权衡,当然,原则上必须首先考虑公司利益。换言之,所谓“首先考虑公司利益”,当指为维护公司利益可对股东转让股权的权利进行限制甚至禁止。英国学者Sealy亦认为,在制定小股东救济的法律的时候,应当要非常谨慎。如果保护大股东多一些,小股东可能会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特别是在小公司中,小股东的声音将被大股东完全压住,无法对公司的决议施加一丁点的影响;而如果保护小股东多一些,则可能妨碍公司的合法经营。申言之,在肯定小股东转让股权退出公司权利的同时,亦须兼顾公司及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须对两者进行合理、公平的衡量与取舍。

总之,一方面自由当属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公司的不可剥夺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限制又是有限责任公司本质特征及维护公司及其他股东合法权益的客观需求。两者相权,仍应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后者需求的前提下,确保前者内在要求的实现,为我们的首要选择。因为,“法律恰当的目标则是为生活于其中的个人创造一个私域,使他们能按自己的意愿活动。”国内也有学者指出,当事人意思自治是整个民法之精髓,作为民法之特别法的公司法亦当然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如果对于股东的股权转让予以过多的限制,将一个已经无意于再继续经营公司的股东强留在公司,对于公司自身发展未必有利,也必然会打击到投资者的积极性和信心。因此,对于股权转让,应该是在自由基础上的限制,而不是在限制基础上的自由,这与《公司法》鼓励投资的立法理念一脉相承。

2.自治与他治

尽管我国有学者认为,“如果公司章程规定的股权转让规则优先于《公司法》规定的股权转让规则,无疑是舍合理的规则不用而采不合理的规则”,但实际上,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问题,何种规则才是最合理的规则,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也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做出最佳选择。换言之,惟有当事人根据公司自身特点、股东间关系等具体情况,通过平等协商确定的规则,才是所谓最合理的规则。正如学者所言:“关于公民个人知道的更清楚、更加擅长的那些事,国家并没有越俎代庖;相反地它做的是,即使个人有所了解,单靠他自己的力量也无法进行的那些事。”

但同时亦必须看到,完全的、纯粹的自治也可能并不符合当事人的真实意志,甚至带来负面结果。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当事人可能出于多种原因并不擅长行使自治权。如我国学者曾正确指出,尽管我国新公司法对自治给予了更多的强调和空间,但是自治究竟怎么能够实现恐怕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自治不仅仅是一个制度,它更是一种习惯,在我们国家自治的习惯究竟有多少,我们还要慎重研究,“在我们的律师队伍还没有那么发达、公司本身的素质就参差不齐、法院对公司法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的情况下,公司法的有所不为可能会出现大批有权而不会用权的股东”。美国亦有学者指出:“假设有能力在特拉华州设立公司的都是相对来说行事谨慎的人,那么从政策的角度考虑,对所有公司采用一套统一的受信义务标准是有道理的。但是相同的理由并不适用于其他的州。在其他州,设立时缺乏周密考虑的公司占了更大比例。因此,用不同的法律标准来治理封闭公司更为可行。”另一方面在于自治可能成为某些人实施不正当行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工具。如学者指出:“公司自治的局限性(失灵)主要是指如果欠缺必要的约制,单纯的公司自治可能引发股东之间以及股东与债权人、雇员之间的利益严重失衡。……法律规制的正当性在于克服公司自治的局限性,增强其可接受性,把当事各方的利益置于受到司法保护的非个人法中,使公司成为人人都敢于参与的游戏,不致异化成为弱者的祭坛、强者的盛宴。”因此,适度的立法干预也是必需的,而且,“当立法机关能够提前预测哪个规则或哪种类型的机制在处理机会主义行为的特定形式方面更为有效,立法机关将它明确规定下来要比每个合同双方不得不朝那个解决办法自己摸索时(也许这种摸索并不完全)成本要低”。当然,“立法者的强制性干预需要特别的理由论证。由此造成的自由丧失和费用必须带来一个比没有规范情况下更为有效的资源利用,或者当追求的是其他目的时,如公平、共享和公共福利目的,必须公开目的且其费用和手段是适当的”。

同时,作为正义的最高代言人和最终裁判者,法院必须在充分尊重当事人自治的基础上,保留对当事人自治的司法审查权。但需注意的是,法律对当事人自治的审查并非随心所欲,司法审查应以公司当事方对公司的共同期待为依据,其结果仍然应与当事人自愿平等协商的结果保持一致。而实际上,非公众持股公司的股东的期望要比公众持股公司股东的更复杂,在非公众持股公司中,各方经常不在法律文件中清楚地描述所有理想上他们希望管辖他们之间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投资者可能具有的但没有在有关法律文件中反映出来的期望可以包括把关键的雇员保留在公司、在商业决定具有连续的发言权和根据规定的模式分享利润。如果这种过程在非公众持股公司中发生,法律机制会通过为各方提供他们在理想条件下可能会达成的权利和义务而起到有价值的缝隙添充剂的作用,少数股东可以以此为基础申请救济。法院必须根据个案具体情况,探究当事各方在章程或合同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的合理期待或权利义务安排,进而作出裁判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有限责任公司法主要通过司法机关的司法实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司法判例才得以进一步发展的。

3.单一与多样

与典型资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享有相对畅通的退出途径——转让股权相比,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则显得有所不同。一方面,有限责任公司先天的人合性与自治性、股东间紧密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公司运营发展对股东间紧密关系及股东间自由协商机制的客观需求,使得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转让股权退出公司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即转让股权这一途径并非十分畅通;另一方面,该限制的存在及有限责任公司的本质特征,也为股东退出开辟了其他的途径。如股东意图转让股权时很难找到购买者:由于担心被卷入经营小公司需花费的时间和可能的麻烦,与公司没有任何现存关系的人通常不会对其感兴趣。即使对这些好奇的人而言,如果他们发现离开的股东是由于与公司中其他人关系紧张而被迫离开时,也很有可能转头而去。此情况下,似应为股东设置退出公司的其他途径。再如实践中可能会发生公司过半数股东反对某股东对外转让股权,但又都无力购买的情形,此时如简单地推定他们同意对外转让股权,从而使他们不欢迎的股东进入公司,显然不利于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和公司今后的经营和发展,参照其他国家公司法的规定,为平等地保护各方主体的利益,可以有条件地承认公司或其他股东具有指定第三人购买的权利。可见,有限责任公司的先天特点及股东处分股权的内在需求,决定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的多样性。

第3篇:人之初社区范文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好!

是对张丽莉老师师者仁心,大爱无私精神的赞叹,让我们相聚在一起,在此我代表中华家庭读经推广中心的全体志愿者向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在此我也向站x南社区宋x主任和怡x区王x主任的辛苦付出,向电台记者马丹老师和电视台记者张国辉老师的关注,向这次专题会得以顺利举办过程中所有辛苦付出的志愿者们表达感谢!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

作为传统圣贤文化的传播者,我们尊敬丽莉老师,感谢丽莉老师,因为是她用生命的代价展示了中华民族最崇高的美德;她在危急时刻,临危不惧、舍生忘死,这正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深厚的基础,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之初性本善”的经典真意;她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树立了鲜活的榜样并为我们增加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衷心祈愿通过师者仁心,大爱无疆,宏扬张丽莉精神专题活动的举办,能为丽莉老师带去平安和祝福,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丽莉,学丽莉,做丽莉,一个丽莉的出现,必将激励起千万个丽莉的诞生,最后衷心祝愿张丽莉老师的时代精神,永驻中华,成为永恒!

 

第4篇:人之初社区范文

黑龙江省社区服务体系问题研究

纽约股市因经济数据利好大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多层次培养模式探讨

浅谈征收房产税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美国年内解决“财政悬崖”进入倒计时

全球市场焦急等待几件大事

中国与欧盟经济波动的同步性研究

学会在中国经营

中国股市三人谈:股票市场的基石地位不能动摇

企业和媒体都应该冷静

中国农业戴着镣铐的舞蹈

联想与海尔的十大共同发展特点

股票期权问题与出路

海外上市天堂里的民企故事

信息产业与中国经济发展

最不愿长大的的公司本田:走自己的路

央行不会放松个人股票抵押贷款政策

亚当·斯密的人之初与纳什均衡

瓦克萨尔:从学者到诈骗犯

民企十大内伤:一份民营企业家的白皮书

卢庸岳在中国演绎世界级大戏

关于投资国民主体——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从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决策谈加快企业物流建设

完善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制度

WTOvs中国环境政策

中国经济改革的下一波

企业创新的3大内功

财经人物类杂志:企业家与经理人的较量

贿赂:经济的最大蛀虫

谁威胁中国经济安全

最胆大包天的企业家王均瑶:民营资本一飞冲天

12人的经济建议

深深的海洋——独家解读“ST海洋”故事

东部的引资政策更优惠,使东西部贫富加速扩大

我触摸到的都市圈

浅谈月季如何加强日常养护管理

现浇钢筋砼楼面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

论现金流量管理对财务风险预警作用

浅析网吧的火灾隐患及预防对策

浅谈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及工艺技术

浅析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的工艺流程

浅谈QQ群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光线在物理空间中虚拟划分的作用

新副井作为临时回风井系统调整及设施配置

压力容器制造相关技术问题

试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一种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解决迷宫问题的方法

第5篇:人之初社区范文

一、学校德育的呼唤

案例一:陈明(化名)是某城区小学五年级一班学生,是班上班长,年年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曾被县团委表彰为十佳少年。陈明的父亲是某公司的董事长,家财万贯。40多岁才得此子,老来得子甚是宠爱。2008年3月10日,陈明家所在社区的物管老张来到学校向校长诉苦:“请学校好好管教陈明,他经常在小区乱扔垃圾,常欺侮我孙子,骂我孙子是穷小子,今天我不该说他两句,他就大骂我是下贱的‘看门鬼’,还吐了我两口唾沫……”校长听后愕然……

案例二:张成(化名)某城区小学六年级五班学生,父母在福建打工,由爷爷、奶奶在家带着。2008年5月20日,张成的奶奶找到班主任周老师说:“张成连续两晚没回家了,请周老师好好教育一下。”周老师下午放学后跟踪了张成,张成出了学校后直接进了网吧……

这两个案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常见的事,然而却很少有人去追根溯源一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案例一中的陈明,在校是大家公认的好学生,为什么会在校外欺负人,看不起体力劳动者?案例二中的张成是典型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逐渐迷上网络游戏。这些学生在学校都是(或者算是)好学生,为什么走出学校就是另―个样呢?是学校没教育好吗?非也!我认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生的德育工作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才会获得成功。仅靠学校的教育,那是苍白的。可以说,学校德育在,学校德育在呼唤着社区德育环境的优化!

二、社区德育的缺失

许多学校往往在德育工作上狠下工夫,诸如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清洁、讲卫生等等方面,可以说是天天讲、日日念,学生在学校基本都知道要做一名好学生,并且能说出要做一名好学生的标准,但或许是人的天性使然,或许是家庭的宠爱使然,他们一走出学校,就好像变了―个角色,乱扔、乱甩纸屑果皮、随地吐痰、出口成脏就成了家常便饭,并且给他们的感觉是这些好像也没人管,心理上也没有任何压力,慢慢地养成了一种习惯,最后积习难改,长大后就可能成为一位不讲社会公德的人。这些,实际上是社区德育环境的缺失造成的。在社区德育方面,虽然理念提出已有很长的时间了,但在硬软件上却仍处于真空地带。没有健全的学生德育环境,很多社区甚至根本没有人关心学生的教育,没有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没有必要的活动场所,成人们在家中只有喝酒、打牌、看电视……学生离校回到社区、回到家中,无所事事,有的去玩危险游戏、有的去了网吧……

三、重视社区德育环境的建构

大多数的学生,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每天除有1/4的时间在学校外,绝大部分时间在家庭和社区,社区环境中的一花一木,人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直接的甚至是强烈地影响。可以说,社区人的道德风貌、文化素养、精神追求,本身就是―本活的教材。作为教师,我们在学校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花了很多的时间,很大的精力,也许还不如学生在路边听到的一句话起作用。路人的一句话,社区内居民的言行。可能会直接冲淡学校教育的作用,可能将学校教育的作用抵消为零。甚至可能会变为负值,正如人们常说的“学校教育十年功,不如社会一阵风”,所以必须重视社区环境的治理,重视社区公民道德意识的培养,重视社区文化精神的弘扬,重视社区德育环境的构建……在社区建立学生信息档案,成立学生活动室,搜集各种有利学生发展的信息,利用社区人物、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在社区中建立学生好人好事登记台账,设立社区红领巾广播站。通过社区广播,宣传、表扬先进学生。批评教育落后学生,并将记录的信息发到学校,由学校给予正确地表扬和批评,在学生评价时给予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同时请社区领导到学校作关于小学生如何为社区文明作贡献的专题讲座,请社区民警到学校作法制知识专题讲座,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遵纪守法意识,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好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学校、社区互动。共建和谐德育环境

第6篇:人之初社区范文

关键词:幼儿道德;表现及评价;启蒙教育;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284-01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的国家,历代先贤留下了许多教育子弟的良言警句,其中身体力行者不乏其人,大教育家孔子就是杰出代表人之一。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观念在改变,新时代对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一章明确规定了幼儿园德育的主要目标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开展幼儿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如何与《幼儿园工作规程》相结合,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所探询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幼儿道德行为的表现及评价

道德是一种社会范畴,幼儿的道德行为主要体现在待人接物处事上。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只要你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的道德表现有多种多样:有的孩子有爱心,懂礼貌,与小朋友们友好相处,爱护公物,会与同伴分享快乐等。而有的孩子则显得无礼貌,惟我独尊,不爱护公物,对人对事漠不关心,只知道享受,不知道付出;或心理素质过于脆弱,自尊心太强,任性、固执。所有这些都是幼儿所具初步道德的表现。孩子在这个时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经过良好的教育都是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幼儿德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

二、幼儿道德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呱呱坠地来到人间,天真无邪是孩子的天性。但我们看到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性格各异,表现不同,究其原因,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家庭、社会和幼儿园教育和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每个孩子的先天因素及后天环境各有不同,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同。所以彼此或多或少都具有不同的品德个性。现代社会是一个开发型、多元化的社会,各类新闻,公众媒体,影视作品内容多、范围广,良莠并存,幼儿在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孩子上幼儿园之前都是在家庭成长,所以在某种程度讲,家长是孩子的最早启蒙者,家长的道德修养对孩子的道德影响也是巨大的。在幼儿园里,教师根据《规程》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的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获得良好的道德认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幼儿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捉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捉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知道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就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其次,父母在生活中对幼儿的做法作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为孩子指明方向。

四、通过各种感观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哪些是正确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为幼儿提供足够的资料,培养幼儿的兴趣,使孩子喜欢听、读、看故事、儿歌、图片、动画片等。同时要引导幼儿从中发现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培养孩子道德情操、道德认识的重要手段李岚清同志曾说过:“美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美对个儿的素质影响是很大的,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注重环境美是我们幼儿园环境布置的一个重要原则。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 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设计来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儿童相互关系,来诱发和调整改变儿童的行为。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五、德育教育渗透于各领域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各教学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德育教育。当幼儿学会了正确的关心行动以后,要及时地进行顺势的强化巩固。教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六、要做好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7篇:人之初社区范文

关键词:家庭;社区;幼儿园;爱心情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2-0156-02

情感是人的精神支柱,人人都需要爱的情感。古人说:“少小若成性,习惯成自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是整个人类社会中一个生动活泼的特殊群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时地接受着来自家庭、社会、幼儿园方方面面的影响。当今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在为孩子付出大量爱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让孩子学会去爱,如何去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老师,爱所有关心自己的人,独生子女所处的这种特殊环境久而久之无意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知获取,不懂给予,众人为我的心理倾向。由此可见,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和家庭、社区的一切有利教育资源有效互动,互相协调,共同创造一个适合幼儿爱心情感培养的教育大环境,让他们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是幼教工作者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形成家园共育

1.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情感氛围,让幼儿充分感受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活环境。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是幼儿爱心情感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情感的培养,首先应从感受爱开始。作为父母,应尽力为幼儿营造宽松民主的情感氛围,不但要为幼儿提供外在的爱,更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需要和兴趣,积极对幼儿的行动做出反应,让他们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和为了使他幸福快乐所付出的心血、汗水,从而产生体贴之情。比如懂得给下班回来的父母拿拖鞋、帮父母摆碗筷、为父母捶腰背等。还应注意引导幼儿爱小伙伴,懂得小伙伴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有小伙伴来串门时,教育幼儿拿出自己的图书和玩具与别人分享,知道父母或长辈生病了,用适当的方式去关心,等等。这样幼儿才会对世界充满爱心。

2.要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最初都拥有爱心,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生活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不同,人的品行也就发生了变化。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关键是看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大家都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可以看出,孩子是渴望爱心教育的,爱心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家庭成员之间应建立一个感情融洽、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要互相尊重信任、关心爱护,这是陶冶幼儿良好品德、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家庭和睦,家长也会更加重视对幼儿的教育和品德培养,并且能够互相支持,配合默契,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反之,家庭不和,夫妻反目,整天争吵打骂不断,那就不可能有时间和心情考虑和协调有关幼儿教育和品德培养方面的问题,就可能出现互相不闻不问、彼此推诿,对幼儿冷淡,甚至拿幼儿出气的情况,这都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思想行为、个性品德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3.要发挥父母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渗透爱心情感。孔子曰:“己身正,不令则从,己身不正,令不从”。模仿是幼儿学习做人的主要途径。在家庭中,父母是幼儿最直接和最有权威的教育力量。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做父母的平时待人处事热情诚恳、热心助人、尊老爱幼、文明礼仪,那么这种善良的情感和行为必定会深深地影响到孩子,一旦幼儿碰到类似的事情,他就会模仿照做。如果家长自私自利、专制无情,那么,培养出来的则往往是任性冷漠的幼儿。

因此作为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家长首先自己要有爱心,要不断充实自己,加强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一次活动后,我奖励赵浩一颗糖果,他舔舔嘴巴悄悄地把糖放进了口袋,我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因为我妈妈病了,老师奖的糖好吃,我要带回去给她吃。”多懂事的孩子啊!过后我了解到赵浩的父母平时非常孝敬老人,吃饭时总是习惯把最好的菜首先给爷爷奶奶吃,每当老人身体不适时,妈妈就叮嘱他:走路、说话要轻点,别影响爷爷奶奶休息。受父母的影响和教育,赵浩自然而然地有了一颗孝敬老人的爱心。由此可见,幼儿爱心情感的培养和父母待人接物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

4.要持之以恒,强化爱心情感。幼儿的情感具有冲动性和不稳定性,常常会出现“三分钟热”现象。作为家长,如果看见幼儿会分东西给别人吃,爷爷奶奶病了会问候,小伙伴摔倒了会扶起时就应及时地对幼儿刚建立起来的爱心情感进行肯定、赞赏,经常进行强化,“太好了”、“你做得真好”、“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能有效提高幼儿保持良好情感的积极性。这样,幼儿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情况时也会同样对待,日积月累,幼儿的爱心情感以及行为就逐渐稳定,最终成为习惯。

二、共享社区教育资源,培养幼儿的爱心情感

1.利用社区资源,萌发爱心情感。社区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活动的外在环境,蕴涵着丰富的可利用教育资源,有利于锻炼幼儿的胆量,萌发爱心情感。

例如:我们利用周边环境,去玉湖公园春游、参观定西市博物馆、带领幼儿实地观看湖边田野、公路桥梁、亭台楼阁、高楼大厦,使幼儿轻松愉快的感知了家乡的美丽,萌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在回到教室后的“意愿画”主题活动中,他们放飞了理想,尽情地挥洒了热爱家乡的情感,一幅幅稚嫩画面叫人感动不已。我班的佳佳小朋友生病住院了,小朋友和家长一起给佳佳折千纸鹤、画爱心卡片、写爱心信,给她送去温暖,使佳佳感受到了同伴的友谊是多么地珍贵!

“六一儿童节”之际,我们还组织社区散居幼儿及家长来园和孩子一起过节,开放互动的亲子游戏活动,不但加深了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获得了快乐的体验,同时家长也受到了教育。

2.参与社区活动,培养幼儿的爱心情感。社区是一个教育资源丰富的宝库,它所涵盖的教育价值、教育内容是幼儿园所无法浓缩的。当幼儿走出园所,才会真正接触到社会。

第8篇:人之初社区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留守儿童

通过在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金鹤园社区为期十天的社会实践,发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父母对孩子的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来说,对父母的渴望,对爱的渴望更是深入人心的。因此,我们应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重视,虽无法代替父母的陪伴,但能尽可能地给予他们更多的爱。

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1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基石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

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1.2 家庭教育不可缺

谈及教育,最初想到的大多是在学校里的学习,其实不然,真正的教育是从家庭、从父母开始的。父母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才是孩子的指路明灯。

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学校教育也不能包打天下。学校可以系统、集中地给孩子传授知识、技能,传递主流价值观、价值取向。但全靠学校教育也不行。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做事的能力、交往的能力、动手的能力等,还得靠家长的培养、教育和训练。

2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2.1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

心理学研究早就告诉我们:人从出生起,将有多年的无助和依赖(0~12岁),正是在这最初岁月里,他身边的抚养者日日夜夜的照看与哺育,才是他出现对养育者几乎一生不可消失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联系并不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抚养过程中……所以,我要说,自己去挣钱,把孩子交给别人照顾与哺育,是为人父母者最愚蠢的行为!这也是那些留守儿童中最常见的问题所在。

良好的早期教育不是叫孩子读了多少书、认了多少字,而是与孩子建立了多深的感情,给孩子的心灵深处奠定了多厚的基础,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2.2“宠”和“严”要适当

我们常听说,从小得宠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聪明;被管教过严的孩子,则往往不那么机灵。在我看来道理很简单:孩子从小被鼓励和外界沟通,发出自己的意见和声音,智力发育就比较充分,信心也比较足。一张嘴就被呵斥"闭嘴",或者被置之不理,则会逐渐丧失和外界沟通的欲望和信心,接受的外界刺激也不足。

孩子要宠但不能惯。所谓宠,就是满足他的一切情感要求。但是另一方面,该严要严,决不放任,绝不能让他养成坏习惯。这两者是相得益彰的。

3结束语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可一个孩子的成功,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老师的教导,父母的教育,自己的努力,甚至还要加上一点点的运气。在这诸多因素中,家庭教育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父母的作用比老师更重要。没有成功的家庭教育,也就没有成功的学校教育,因为孩子在进入学校大门的时候,身上已经深深打上了家庭教育的“烙印”。可以这样说,孩子的成功,从父母开始。

父母是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最亲近的人,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是,也正应了那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父母对孩子施加正面的影响,就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很好的促进作用;反之,如果父母对孩子施加了不良的影响,那就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阻碍的作用。说句不客气的话,孩子的大部分问题都是由于父母错误的教育思想和错误的教育方法造成的,尽管他们也是出于一片好心。

所以,找到正确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鱼朝霞采写.中国家教高端访谈:好父母胜过好老师[M].第一版.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7

[2]王国志,冯宇编著.这样做父母最成功[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

作者简介:

晏梦媛(1995~ ),性别:女,湖北武汉人,学历:本科,职称:学生,单位:武汉东湖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研究方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第9篇:人之初社区范文

一、运用教学改革,促使学生

“乐学”“好学”应试教育下,教师盲目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不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负面情绪,致使学生产生叛逆和厌学心理。在青少年时期,因为学习压力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教师应该对此加以重视,采用积极和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引导学生的心理,促使学生的身心向积极乐观、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以教学改革为契机,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用丰富的教学方式、耐心细致的教学方式,认真分析和掌握学生的心态,进而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心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对待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帮助学生战胜惧怕、逃避、强迫等消极心理。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乐学”“好学”的心理。

二、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学生对情感、艺术、社会等各方面的认知空间被无情压缩。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发展,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来满足学生心理、生理的多方面需求,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可以说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重要体现,也是教育事业向人性化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当然,素质教育不是一句口号,“减负”也仅仅是一种形式,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实际行动。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因为通过课余生活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排解压力,也能够强身健体,拓宽视野,增加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读书会等活动,鼓励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书籍,发表观后感;也可以组织文艺活动,加强学生的艺术感悟。这样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不但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意义,也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更有益于逐渐形成健康的班风和学风,让学生“享受”学校的生活。

三、重视人格教育,引导学生

“立身”“做人”我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存在很多差异,虽然西方教育的方式不一定适合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但是西方教育中对人格和才能教育的重视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无论出身,都是可以被塑造的,如果拥有渊博的知识,但是不能正确理解人类的情感,不通晓为人处世之道的人犹如智能机器,不能被称之为有思想的人。而人性的塑造与人所受的教育、成长空间和环境等后天条件息息相关。父母、教师的言行举止,以及社会的环境等都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加强和完善自身的人格,言传身教,减少反作用力。用自身的乐观态度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对学习、对生活有积极的看法,能够正确认识社会的存在意识,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保持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进而学会“立身”“做人”,逐渐塑造优秀的人格,为求学之路和人生之路做好铺垫。

四、推行实践教育,造就优秀的社会人才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对于学生来说,班级就是一个特殊的“小社会”,教师可以针对班级的纪律问题开展实践教育。首先,教师应明确班级纪律,然后以“择优当选”为原则,任命优秀的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处理班级的日常事务,在此过程中,其余学生负责监督,并定期开展民主会议和测评。这样,不仅能够使班级的日常事务公开透明,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感。这个“小社会”中一系列的事物以及变化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社会及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待人接物的方式,为学生走向社会成为优秀的社会人才奠定基础。教师承担着百年树人的重任,因此,教师应以教书为先,育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教育,不断加深对心理教育的认识,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